12诗经二首

12诗经二首
12诗经二首

12 《诗经》二首

关雎

【学海领航指引课堂】

自主预览整体感知

《关雎》是《诗经》首篇,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首优美动人的民间情歌,是我国爱情诗歌的开山之作。诗中写一个男子爱慕思念一位美丽贤淑、勤劳善良的少女,以至于夜不能寝,梦中遐想,希望有朝一日与少女结为夫妇,和谐美满地生活。诗中描写的爱情,清新朴素,乐而不淫,充满着健康纯洁之气,影响深远。目标点击助你学习

1.理解诗歌的内容(主旨)。

2.学习起兴手法和重章叠句、一咏三叹的结构。

3.背诵诗歌。

4.培养对我国古代文化的热爱之情,培养健康纯洁的爱情观。

【学海泛舟智慧共享】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不喜欢古诗?我们中华民族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中国古代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作为新时期的年轻一代,我们应该吸取我国文化遗产中的精华。《诗经》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支奇葩。今天我们来学习《诗经》中的首篇--《关雎》。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简介《诗经》

(1)走进诗经

《诗经》,穿越了西周到春秋长达500年的岁月风尘,在历史的长河中缓缓流淌,幻化出万千风情,或是浅吟低唱,或是钟鼓齐鸣,颂声煌煌,歌声悠扬。《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原名为《诗》,汉代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诗经》以其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思想性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无比生动的社会历史画卷。《关雎》是《诗经》第一篇,是爱情诗的开山之作。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2)《诗经》中的“六义”

“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被统称为《诗经》的“六义”,成为《诗经》最具代表性的六个特点。“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包括十五“国风”,即十五个地方的民间歌谣。“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区的音乐,有较强的形象性和感染力,雅诗分为“大雅”和“小雅”。“颂”即祭祀和颂圣的乐曲,颂诗的内容多是歌颂周王朝祖先的“功德”,常在祭祀宗庙时演出。颂诗具有极为浓厚的宗教文学色彩,形式较为古板呆滞,诗歌语言也显得典雅沉重。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说,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起兴,用其他东西引出要说的内容。

2.检查预习

给加点的字注音:(抽查、课件显示)

关雎(jū)窈窕(yǎo tiǎo)淑女(shū)好逑(hǎo qiú)参差(cēn cī)

荇菜(xìng)寤寐(wùmèi)辗转(zhǎn zhuǎn)瑟(sè)乐之(lè)

3.字词注释

①关关:水鸟鸣叫的声音。雎(jū)鸠(jīu):一种水鸟。

②洲:水中的陆地。

③窈窕(yaotiao):内心,外貌美好的样子。淑:好,善。

④君子:这里指女子对男子的尊称。逑(qiu):配偶。

⑤参差(cenci):长短不齐的样子。荇(xing)菜:一种多年生的水草,叶子可以食用。

⑥流:用作“求”,意思是求取,择取。

⑦寤(wù)::睡醒。寐(mèi):睡着。

⑧思:语气助词,没有实义。服:思念。

⑨悠:忧思的样子。

⑩辗转:转动。反侧:翻来覆去。琴瑟:琴和瑟都是古时的弦乐器。

⑾友:友好交往,亲近。

⑿毛:拔取。

4、词类活用

左右流之名词做状语,在左右两边。

钟鼓乐之名词用作动词,敲钟打鼓。

钟鼓乐之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乐。

琴瑟友之名词用作动词,表示友好、亲近。

琴瑟友之名词做状语,像琴瑟一样和谐。

5、译文

关关鸣叫的水鸟,栖居在河中沙洲。善良美丽的姑娘,好男儿的好配偶。

长短不齐的荇菜,姑娘左右去摘采。善良美丽的姑娘,醒来做梦都想她。

思念追求不可得,醒来做梦长相思。悠悠思念情意切,翻来覆去难入眠。

长短不齐的荇菜,姑娘左右去摘采。善良美丽的姑娘,弹琴鼓瑟亲近她。

长短不齐的荇菜,姑娘左右去摘取。善良美丽的姑娘,敲钟击鼓取悦她。研读探究品析体味

1、本诗用来形容美丽善良的姑娘的成语是。

窈窕淑女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歌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这首诗采用了比兴的手法,写一个青年男子对一个女子的爱慕、追求而又求之不得的过程。感情率真、淳朴、真挚、健康,孔子评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3、描述自己看到了哪些画面?

雎鸠和鸣图、少女采荇图、长夜难眠图、尽情狂欢图

4、诗歌开头运用什么手法?作用如何?

运用“兴”的手法,诗歌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来起兴,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使人由雎鸠鸟雌雄匹配联想到君子淑女必成佳偶,由听到雎鸠鸟清新婉转的歌唱而春心荡漾联想到君子对淑女的思念之情。

5、说说下列诗句的作用。

(1)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两句反复使用,既写出了姑娘采摘荇菜的忙碌和姿态的优美,同时也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反映了古代民歌的特色。

(2)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这是思念情人的心理活动的描写,极其生动逼真形象。“悠哉”连用,深刻地表达了这个男子长夜不寐,绵绵不断的难耐的相思之苦。

(3)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既描写了君子和淑女结为伉俪之好时那种载歌载舞,尽兴狂欢的场面,又把青年人愿望实现后相处和谐,相亲相爱的欢乐感情深刻地表现出来。但这并非是已然的事实,而是“君子”由“寤寐思服”“辗转反侧”而生的幻想。描绘这一美满结合,突出“君子”对“淑女”的爱慕思念之深。也表达了青年男子对婚恋的希求和良好愿望。

6、“诗无邪”,你是怎样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综观全诗,充满了健康向上的精神,歌颂了“乐而不淫”的纯真爱情。

学贵有结我的收获

本诗写一位青年男子对美丽女子的爱慕之情。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率直、淳朴、真挚、健康的情感以及对美的追求和向上的精神。

【学海拾贝扬帆远航】

方法总结规律提升

1.整体朗读:四言诗的诵读,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即读二字后稍作延长

或停顿。

2.《诗经》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诗。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点是“重章叠咏”。所谓“重章叠咏”,是指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以重复歌咏的一种形式。

3.本诗写男子的一片情思,却以“关关雎鸠”开头,是兴中有比,兴比自然。比兴的手法,不仅表现诗人的感情,而且有助于对事物的刻画,加强了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大大的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可以在短小的篇幅中创造极为动人的形象和境界。这一手法,在中国诗歌中一直继承和发展着。

智慧阅读开阔视野

《关雎》改写文章

雎鸠关关地鸣叫着,带着天籁般的对唱声,双双飞落在河中的沙洲上.我站在那云雾弥漫的树林中,向远方眺望,仿佛看见了她.她伫立在和煦的风中,脸上洋溢着恬静的笑.看着她那娴熟美好的样子,我的心中顿时泛起了圈圈涟漪……

长长短短的荇菜浮在水面,朦胧中我看见她顺着水流左右采摘嫩绿的荇菜茎.看着她那满脸灿烂的笑容,我也笑了.她还不知道,我日日夜夜都在想着她,无论是梦中还是醒着,不管是白昼还是黑夜……

尽管我是那样地想念她,她却还依旧不能到我的面前,看着天空朵朵白云飘过,在那雪一般纯白的云层中,我仿佛看见她的影子,仿佛看见了她那恬静的笑容.她使我朝思暮想,魂牵梦萦.月色下,我带着悠悠真情,绵绵情思,却躺在床上翻来覆去难以入眠……

荇菜参差不齐地生长在水中,梦境中我看见她正忽左忽右不停地采摘着那荇菜.看着她步履轻盈地走来,我不由得说出了埋藏在我心中已久的话语:“贤淑漂亮的好姑娘,我相信我们一定会如琴瑟般相和,永远相亲相爱……”

长长短短的荇菜随着水波飘荡,依稀中我看见她左也采了右也摘.听着窗外喜庆的鞭炮声,我许下了永恒的承诺:“贤淑漂亮的好姑娘啊,我一定要敲钟打鼓把你娶来……”

蒹葭

【学海领航指引课堂】

自主预览整体感知

《国风?秦风?蒹葭》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集《诗经》中的一篇。全诗三章,每章八句。此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现在一般认为这是一首情歌,写追求所爱而不及的惆怅与苦闷。全诗三章,重章叠唱,后两章只是对首章文字略加改动而成,形成各章内部韵律协和而各章之间韵律参差的效果,也造成了语义的往复推进。

目标点击助你学习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和背诵全诗。

2、领悟诗人的情感,赏析伊人的形象。

【学海泛舟智慧共享】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典诗歌灿若星河,佳篇如林,大家知道中国诗歌的源头是什么吗?是《诗经》,这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记载,2500多年前的秦地,在一个长满芦苇的河畔,曾经吟唱着一首优美的歌谣《蒹葭》,你听……

这是一首古老的歌谣,带着华夏先民简单、纯净、朴素的气息。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2500年前的秦地,会一会这首诗歌的作者,感受先人美妙的诗情,领略华夏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与诗人相遇——大声地朗读

要读出一首诗的美,首先要读出什么来?(生读:节奏、韵律)那这首诗的节奏、韵律体现在哪里呢?请大家先大声地自由朗读一遍,并思考这个问题。

明确:1、押韵:第一章押“ang”韵,韵脚有苍、霜、方、长、央;

第二章押“i”韵,韵脚有萋、晞、跻、坻;

第三章押“i”韵,韵脚有已、涘、沚。

(读起来朗朗上口,要读准字音读出韵律)

2、都是四言句,朗读时采用“二二”拍,听起来很整齐;(读出节奏感)

3、运用叠词,如:苍苍、萋萋、采采;(声音悠长,让人回味)

4、重章叠句,一唱三叹。(请找出每一章中不同的词,感情逐渐加深)

小结:有押韵、有叠词、有重章叠句,这首诗就有了节奏有了韵律,接下来我们一起朗读这首诗,感受一下音韵节奏之美,并试试用一句话来概括这首诗的内容。

一个秋天的早晨,芦苇上露水还未干,诗人在河上顺流逆流地追寻伊人的踪迹。而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环绕,好象藏身洲岛之上,可望而不可即。

二、对诗人说话——优美地说读

1.但是要了解这位诗人,要品味这首诗歌,光是读出了韵律和节奏、了解了大概内容还是不够的,还要具体了解一下《蒹葭》里面的细节。那我们就得和诗人说说话。怎么说呢?其实就是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体会诗人的所见所感。

要求:对诗人说话,要用第二人称,如诗人啊,你怎么样;尽可能想象合理的情节,比如说这天清晨,诗人来到河边,河水清澈吗,有没有游来游去的小鱼,有没有微风迎面吹来;语言要简洁生动。比如说,诗人啊,你在这飘洒着白霜的清晨来到河畔,追寻伊人的芳踪,你……(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自由朗读,用笔写下你的想象,1组的同学准备第一章,2组的同学准备第二章,三四组准备第三章。(3分钟)

同学们,你们真正做到了神思飞扬,浮想联翩。从大家的话语当中,我们能感受到这不仅仅在写一个凄美的故事,还描绘一幅朦胧而美丽的图画!正如诗人王维所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蒹葭》之所以成为经典,正因为这既是一首诗,也是一幅精美的图画。

接下来请一位同学带着自己的想象,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咬字清晰,饱含感情,有声有色,掌声鼓励一下。

2.在这幅精美的画面中,诗人一路艰辛,却依然执着追寻,而那身影却始终都是可望不可即,在这个过程中,诗人通过重章叠句反复咏叹,他的感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请同学们归纳一下。

明确:诗人啊,我认为

你在第一章抒发了对伊人_热切憧憬_的感情。

你在第二章抒发了对伊人_焦急怅惘_的感情。

你在第三章抒发了对伊人_空虚失落_的感情。

学生各抒己见,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创造性朗读。

小结:(老师出示自己的理解)同学们读得太好了,读出了自己的理解,读出了自己个性。而老师认为,诗人在第一章抒发了对伊人的热切憧憬,第二章抒发了追寻伊人的焦急怅惘,第章抒发了自己内心的空虚失落。诗人通过反复咏唱,感情逐渐浓郁,表达了自己追寻伊人的执着坚毅与怅惘感伤。

同学们,你们能不能把这种感情变化读出来呢?我们就来试试,读出诗人的热切憧憬、焦急怅惘和空虚失落。齐读。

要是我们真能穿越时空回到2500年前的秦地,我们一定要问问这位诗人,刚才我们倾情的朗读是否读出了你的心中所想,是否引起了你的共鸣呢?

三、与诗人探讨——大胆地赏读

同学们动情的朗读让我想和诗人探讨一个问题,我想对诗人说:诗人啊,这位伊人让你魂牵梦绕,不辞艰辛地执着追寻,在你心目中,她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

因为年代久远,我们无法确切地考证伊人的具体含义。但是每个人都可以对她进行独特的解读。同学们,在你的心目中,伊人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请让自己的神思再次飞扬起来,大胆地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同桌间先相互交流一下。

(提示:是男?是女?他(她)的容貌?衣着?气质?会不会是某种事物……鼓励多

种理解)明确:“在水一方”揭示了距离,伊人给人一种朦朦胧胧的感觉。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是寻求伊人艰难长途,突出伊人的魅力之大。

“伊人”之境让我们感到美好事物乃是一个若有若无、可望不可及的影子。

伊人可能是一位美丽的女子,因此诗人才会在河上艰难而执着地追寻。

你通过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诗人并没有明确写出伊人的形象,而是通过环境描写表现她的美,表达对她的爱意。诗中借景抒情,触景生情,这是一种“比兴”手法。

小结:真是“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其实,古往今来人们对伊人的含义就有多种解读(幻灯片展示)。

附:伊人一词有多种含义:

(一)伊人,指与诗人关系亲密、为诗人所崇敬和热爱但一刻也不曾忘怀的人。

(二)伊人,指明君或贤臣。(三)伊人,指遵循善良风俗的百姓,即良民。

(四)伊人,是美好事物的象征。她既可以是我们心目中的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也可以是我们一直苦苦追求却无法实现的理想,还可以是我们的一种信仰,一份期盼,一个甜蜜的梦。

而老师觉得,伊人是诗人倾心的美丽女子,出现在那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清晨,与诗人“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只见诗人一次次追寻一次次遥望那缥缈的身影,执着等待她的一次回眸。而她却如幻影云雾,如水月镜花,可望不可即!面对如此惊恐,诗人的心怎能不失落惆怅呢!

有人说:“古之写相思,未有过之《蒹葭》者。”

《蒹葭》出自诗经中的秦风,在秦国这个好战的地方,竟有这样玲珑剔透、缠绵悱恻的诗作,这就告诉我们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寻存在于任何角落,存在于

每个人的心中!

学贵有结我的收获

《诗经》是中国古典文化的源头,它开阔,丰盈,简单,洁净。吟诵这些简朴而优美的诗句,那原始的不经污染的,不受约束的生命与情感永远让人回味无穷,让我们把《诗经》丰富的文化内涵融入血液里,让这古老的歌谣传唱不息。最后,让我们带着对古人的崇敬、对中华文明的热爱,用最深情最饱满的声音来朗读这

首古老的歌谣。

【学海拾贝扬帆远航】

智慧阅读开阔视野

当年写下这首诗的时候,诗人肯定没有想到,他这一倾情之作给后世带来了深远的影响,2500多年来《蒹葭》依然充满着蓬勃的生命力,正是千年古墨、流芳百世啊。从这首诗衍生出来的成语,如今我们依然广泛使用.

1、大家知道有哪些成语或俗语吗?

秋水伊人、在水一方等。

同时后世有不少文学作品也受其影响,战国时期宋玉《九辩》中的一段描写:“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这里通过对秋天的气象和草木摇落情状的描写,制造了肃杀的气氛,表达了诗人悲凉凄苦的心情。这正是受到了《蒹葭》的影响。

2、魏人曹丕从本诗中化出了“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的诗句。

南宋吴文英曾写道:“隔江人在雨声中,晚风菰叶生秋怨。”此句流露出羁旅漂泊的悲秋之情以及空灵的意境与《蒹葭》一脉相承。

除此以外,从内容到笔法受其影响的文学作品还有很多很多,可见《蒹葭》在古代诗歌史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3、到了现代,《蒹葭》这股几千年的古墨依然散发着古朴的芳香,今天它不仅在课堂上被人们所吟诵,它婉约朦胧的特点更是吸引了古往今来众多读者将它改编现代诗,流行歌曲等各种形式。台湾著名作家琼瑶取题于《蒹葭》,写下了小说《在水一方》,讲述了美丽伊人杜小双的凄美故事,在与之同名的电视剧里面,有一首由琼瑶作词的著名主题曲——《在水一方》。

《诗经二首》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1)

《诗经二首》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文学常识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305首,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这些诗当初都是配乐而歌的歌词,保留着古代诗歌、音乐、舞蹈相结合的形式,但在长期的流传中,乐谱和舞蹈失传,就只剩下诗歌了。 2、《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又叫“十五国风”或“国风”,它的意思是土风、风谣,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雅”是正声雅乐,即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布局又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是“五经”之一。《诗经》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3、《诗经》题材广泛,普遍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所谓赋,就是直陈其事;比就是比喻,打比方;兴是起兴,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以引起所咏的内容。语言朴实优美,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音律和谐悦耳,其中不少篇章采用“重章叠句”的艺术形式。 4、后人常把“离骚”和《诗经》的“国风”并称为“风骚”。 5、《四书》包括:《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6、《五经》包括:《易经》、《诗经》、《尚书》、《礼仪》、《春秋》。 7、《六经》是春秋时期孔子教授和编译的六类科目的教科书,这六本教科书在孔子晚年成型,在弟子的不断传播中被强化,最后在汉代被称为汉代“六艺”,包括《诗经》、《尚书》、《礼仪》、《乐经》、《易经》、《春秋》。孔子所教授的“六艺”与周朝教授的传统“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相比,其文化课内容和外延显然丰富多了,应该算是一种创新。从此,这“六经”就成为儒家的必读书目。 8、《诗经》的“六义”包括:风、雅、颂、赋、比、兴。 二、《氓》的知识点积累 (一)、通假字 1、匪(fēi)来贸丝“匪”通“非”,不是。 2、于(xū)嗟鸠兮,无食桑葚。“于”通“吁”,感叹词。 3、士之耽兮,犹可脱(tuō)也。“说”通“脱”,脱身。 4、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泮”通“畔”,边界。 (二)、字音 氓(m?ng)之蚩蚩(chī),抱布贸丝。 将(qiāng)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ch?ng)彼垝(guǐ)垣(yuán),以望复关。 既见复关,载(zài)笑载言。 尔卜(bǔ)尔筮(shì),体无咎(jiù)言。 自我徂(cú)尔,三岁食贫。 淇(qí)水汤汤(shāng),渐(jiān)车帷(w?i)裳(cháng)。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知识点

1.作品简介:《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到春秋中期约500年间的305篇诗歌。在先秦古籍中,被称为《诗》、或《诗三百》。相传孔子曾整理过这些诗并用来传授弟子,所以后来被尊为儒家的“五经”之一,称为《诗经》。四书:《孟子》《中庸》《大学》《论语》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2.诗经地位: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是屈原的《离骚》 3.《诗经》六艺指三大基本内容:风(又称风土之音)、雅(朝廷之音)、颂(宗庙 之音)和三大表现手法:赋、比、兴 4.这是一首爱情诗,为什么开头要写“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关关雎鸠,河之洲”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1)这是运用了“比兴”手法。 (2)描绘了成双成对的雎鸠鸟在沙洲上嬉闹戏逐发出悦耳的和鸣,来比喻夫妻间和谐恩爱。 (3)渲染了和谐悠扬的气氛,写出了男子对意中人的向往,使得诗人的情感与自然 景物相契相合,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5.赏析“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艺术手法角度:(1)运用比兴手法 (2)以水中左右飘摇荡动的荇菜为比,兴起君子求淑女的渴慕之心。以水草难以捞取比喻淑女难求 (3)生动地写出男主人公追求的艰辛。 炼字角度:流”/“菜“/”芼“(1)描写出女子采摘荇菜的忙碌和姿态的优美 (2)使作品充满动感和生机,突出了女子的勤劳能干, (3)更增加了男子对女子的思慕和爱恋 6.任选角度“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描写角度:(心、动、情)(1)“悠哉悠哉”写其思念之情,绵绵不绝,运用了心理描写。 (2)“辗转反侧”突出其内心状态的不平静,难以入眠,运用了动作描写。

诗经二首

<<诗经二首>>练习 一、选择题 1.下面关于《诗经》表现手法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诗经》的艺术技巧,在句式方面的显著特点就是句式整齐,每句都是四言,这是《诗经》和后代诗歌的一个明显不同。 B.《诗经》中赋、比、兴手法的运用与内容有关,“雅”、“颂”诗多为叙事而又夹以说理,因此用赋的手法较多。 C.《诗经》中的“风”以抒情诗为主,“比”、“兴”手法运用较普遍,而《周南·关雎》则兼用了“赋”、“比”、“兴”三种手法。 D.《关雎》、《蒹葭》在结构上相似,都采用了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手法。 2.下面句子中对《关雎》一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句是()。 A.《关雎》是《诗经》的开篇,属十五国风中的“周南”,是一首民间爱情抒情诗。 B.诗中“关关”是雎鸠雌雄二鸟彼此呼应的叫声。传说这种鸟“雌雄相爱,情真专一”,故用来象征男女诚挚的爱情。 C.第二、三章细腻而层层深入地抒写了对姑娘的爱慕和追求。 D.第四、五章采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方法,抒写与姑娘成亲时欢快而热闹的幻境。 3.下面对于《蒹葭》一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蒹葭》选自十五国风中的“魏风”,属于民间创作的诗歌。 B.这首诗表现的内容是追求意中人而又未达到目的。每章前两句都是点明时令、场景,后几句诉说自己的追求与苦恼。 C.诗的第一句为我们勾勒出写意式的画面,为全诗扑朔迷离的境界提供了想像的线索。 D.“在水一方”四字写作手法既可理解为写实,又可理解为比喻,但无论

怎样都为我们传神地描绘出远远意中人的身影,暗示了追求的难以实现。 4.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A.《左传》、《史记》、《资治通鉴》是历史散文的三个里程碑,其中《史记》和《资治通鉴》的体例是一样的。 B.律诗、绝句、词、曲在字数、平仄、押韵、对仗等方面都有格律规定,不可以称为古体诗。 C.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长河中,现实主义的《诗经》和屈原浪漫主义的骚体作品交相辉映,并称“风骚”。 D.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主张的是唐代的诗人白居易。 5.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乡愁四韵(录其二韵) 余光中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的腊梅香 腊梅的芬芳 是母亲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A.作者通过具体而又概括的象征性的形象──长江水、香腊梅,倾注了自己对祖国的河山的挚爱,表现了海外游子对母亲深情的眷恋。 B.“长江水”和“腊梅香”都在相同的位置上连续或间隔地复唱了五次,“母

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两首》

《<诗经>两首》 一、知识点汇总 1.《诗经》文体知识 2.字词积累 3.起兴的手法 4.重章叠句的结构特点 5.情景交融的写法 6.经典名句的含义 二、知识点解读与训练 1.《诗经》文体知识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先秦称为《诗》或《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1)从形式上《诗经》分为几部分,各有什么特点?(2)《诗经》采用的主要表现手法。(3)谈谈你所了解的《诗经》的其他知识。 2.字词积累 字音、字形:熟练掌握重点字词、易错字词的读音和字形,能准确诵读和默写。词义:理解文中重点词义,能准确翻译并灵活运用。 (1)下列书写或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关关雎鸠 ..(jūjiū),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hàoqiú)。 C.蒹葭 ..(jiānjiā)苍苍,白露为.(wéi)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D.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ī)。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í)。 (2)名句默写: 《关雎》中,想象把姑娘娶进家门时热闹情景的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蒹葭》中,以茂盛芦苇点明深秋季节,凸显萧瑟凄凉环境的一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起兴的手法 “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1)试分析《关雎》中起兴手法的运用。(2)试分析《蒹葭》中起兴手法的运用。 4.重章叠句的结构特点 重章叠句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节,意义和字面只有少数的改变。 (1)重章叠句的作用。 (2)分析《关雎》《蒹葭》是如何运用重章叠句的? 5.情景交融的写法 情景交融指的是作品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得很紧密。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 如何理解这两首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6.经典名句的含义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理解。 (2)“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理解。

诗经二首赏析

《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百余年间的305首诗歌,所以也称《诗三百》。传说是由孔子编写的。后来被奉为儒家经典,才被称为《诗经》。诗经中的诗按照内容可以划分三类,“风”、“雅”、“颂”。“风”又称为“十五国风”,指的是15个国家的民歌;“雅”又分为“大雅”和“小雅”,是贵族们在宴会上作的诗;“颂”是周王朝祭祀宗庙时用的诗,也是贵族们创作的。国风的数量最大,共160篇,“雅”总共是105篇,“颂”最少,40篇。《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为《诗经》六义。“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直陈其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打比方,就是比喻。“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唱的内容。兴这种表现手法,一是起象征、联想、比拟的作用,如《周南?关睢》。二是起创造意境、烘托气氛的作用,如《秦风?蒹葭》。三是起协调音律的作用,如《秦风?黄鸟》。《诗经》中常常是比兴结合运用的,因此,比兴连称。赋比兴手法的运用,使《诗经》具备了动人的艺术魅力。 关雎内容介绍:描写了一个男子思慕一个女子时的心情,反映出他追求美好婚姻的愿望。内容:关关鸣叫的雎鸠鸟,站在水中的沙洲上。美丽善良的姑娘啊,正是小伙子喜爱的配偶。水中荇菜长短不齐,采荇人左右寻找。美丽善良的姑娘啊,我醒着睡着都把你追求。 追求的愿望难实现,我睡着醒着都把你思念。夜长长相思不断,翻来覆去难成眠。 水中荇菜长短不齐,采荇人左挑右选。美丽善良的姑娘啊,我弹着琴瑟来亲近你。 水中荇菜长短不齐,采荇人左右拔取。美丽善良的姑娘啊,我敲着钟鼓使你快乐。 诗歌层次:第一层(1小节)河边邂逅,一见钟情。第二层(2—3小节)朝思暮想,辗转反侧。第三层(4—5小节)琴瑟钟鼓,欢庆娱乐 三、深入理解课文 1、诗歌开头用雎鸠起兴,生动形象地表明他的爱情纯洁而又真诚,也暗示了淑女具有贞洁的品德。 2、用“窈窕”“淑”来形容这个女子,直接赞扬了女子的文静美丽和善良,这交代了男子追求她的根本原因。 3、“君子好逑”显示了这个男子的坦率自然,毫无顾忌,也显示了民歌朴实清新的风格。 4、“差荇菜,左右流之。”既进一步刻画了姑娘窈窕之色,又突出赞美了她的勤劳。“流”字用得极妙,使满篇生辉,极写少女顺着水流忽而侧身向左,忽而侧身向右地采摘荇菜的忙碌和姿态的优美,使全篇充满了动感和生机。 5、第三小节:写思念情人的心理活动,极其生动、逼真、形象。 6、“悠哉”叠用,深刻地表达了这个男子长夜不寐、绵绵不断的忧思。连用两个“悠”字,把他长夜难眠,思绪万千一直难耐的相思之苦表达的淋漓尽致,把这种炽热的渴望之情入木三分地揭示出来。 7、四、五小节写求之既得的喜悦。(这并非事实,而是男子由“寤寐思服”、“辗转反侧”而生出的幻想)。“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既写出了君子和淑女结为伉俪之好时那种载歌载舞、尽兴狂欢的场面、又把青年人愿望实现后相处和谐、相亲相爱的欢乐感情深刻的表现出来。这一结婚热闹场面的描写,表达了青年男子对婚恋的希求和良好愿望。 8、A:诗的表现手法:兴(使全诗产生意味深长、回味无穷的艺术魅力) B:采用的形式:一咏三叹、重章叠句(使内容递进,逐步深入地展现了“君子”炽热的情怀,起到了加重感情,增加强节奏感的艺术效果) C:流传不衰、优秀民歌的原因:真切地表达了率真、淳朴、健康的情感,表现了劳动人民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上的精神。 中心思想:诗歌用细腻生动的笔法描绘了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由“一见钟情”到“日夜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8部编版)第12课《唐诗五首》知识点总结-教育文档

《野望》全诗于萧瑟静谧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黄鹤楼》这首吊古怀乡诗,描写了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所见到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思乡怀土的思想感情。 《使至塞上》记述了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被排挤而抑郁、寂寞、悲伤、飘零的心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升华后的慷慨悲壮之情。(报效祖国的豪情壮志和慷慨激昂的爱国情怀。) 《渡荆门送别》一诗描绘了荆门一带壮阔、奇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对故乡的思念和依依不舍之情。(或抒发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深情。)《钱塘湖春行》通过对湖水、云脚、早莺、乱花、浅草等的描写,展现了一幅景色明丽、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西湖早春图,抒发了诗人喜悦的心情和对湖光山色的无比热爱、赞美之情。(或“诗人对西湖早春景色的喜爱、赞美之情”或“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之情”) 《野望》 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②表现了诗人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2、颔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描绘了一幅层层树林染上了金黄的秋色,峰峦叠嶂在夕阳的余晖中更显萧瑟的画面。 3、颔联和颈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它们写景分别有什么特点? 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山川笼罩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驱犊归家,猎人满载而回,似乎兴致盎然。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 4、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颔联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5、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6、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 《黄鹤楼》1、前两联由传说写起,有什么作用? 从传说写到现实,由传说的美好与现实的“空余”寻常江楼构成强烈的反差,诗人的怅然若失的情绪表露出来。 2、诗的颔联写到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黄鹤一去”把读者的视野引向茫茫远方;“白云千载”又让人联想到上下几千年的风云变幻。只两句诗,视通万里,思接千载,创设出一种苍茫开阔的意境,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 3、诗中首联和颔联都有一个“空”字,如何理解这两个“空”字? 第一个“空”可理解为“空空荡荡”,强调空间上的虚无。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孤独感。 第二个“空”可理解为“空自”“徒然”,强调时间上的邈远。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岁月易逝的失落与惆怅。 4、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诗句描绘出站在黄鹤楼上远眺所见的景象,葱茏茂盛而富有生机:晴空下,与黄鹤楼隔江相望的汉阳城,绿树掩映,清晰可见;江面上,鹦鹉洲上的芳草长势茂盛这段写景,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做了铺垫。 5、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中诗人“愁”该如何理解? 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 《使至塞上》 1、赏析诗歌首联 内容理解:交代出使任务及经过地区。写自己轻车简从,出使边塞。炼字角度:①这个“单”字有孤单之意,诗人虽奉命出使,但轻车简从、形单影只;②流露出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失意郁闷之情。 2、整首诗中,诗人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从首联的“单”字可见其孤独寂寞,颔联两个比喻,表达诗人的激愤和抑郁,颈联描写塞外壮观美景,赞叹之情溢于言表,尾联借典故表达对戍边将士的赞美之情。 3、颔联中“征蓬”“归雁”比喻什么?透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人以“征蓬”“归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像振翅北飞的大雁。诗人虽然是奉使出塞,却有漂泊无依之感,暗写诗人被排挤出京的激愤和抑郁之情。 4、品读诗的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描绘了塞外雄伟壮观的景象。诗人选取“大漠”“烽烟”“长河”“夕阳”这些意象,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色彩鲜明。且“直”“圆”两字精炼传神,线条简约,虽景物不多,

八年级语文第12课《诗经二首》教案(2课时)

12、《诗经》二首 第1课时关雎 1.了解《诗经》的相关知识。 2.理解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3.了解诗中运用的赋、比、兴和反复等写作手法。 一、导入新课 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据说东汉大学者郑玄家的婢女也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今天我们来学习位于《诗经》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诗经》,体验诗歌之美 1.了解《诗经》。 ①《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称“国风”,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 ②《诗经》的三种表现手法: 赋:就是铺陈直叙。 比:就是比喻。 兴: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做铺垫,“兴”字的本义是“起”。简单地说是指先言他物以触发联想,诱发文思。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③《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环往复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叠词来状物、拟声、摹貌。 2.生字识记。 雎.(jū)鸠.(jiū)好逑 ..(cēn cī) ..(hǎo qiú)参差 荇.(xìng) 芼.(mào) 窈窕 ..(wù mèi) ..(yǎo tiǎo) 寤寐 3.重点语句翻译。 (1)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明确:姑娘美丽又善良,是我的好配偶。 (2)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明确:好姑娘追求不到,从早到晚思念她。 (3)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明确:姑娘美丽又可爱,弹琴鼓瑟来亲近她。 目标导学二:合作探究,理解诗歌内容 1.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新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2 唐诗五首 主课件配套教案

12 唐诗五首主课件配套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背诵五首唐诗,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联系诗人身世处境,结合诗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诗歌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 教法学法:诵读教学法,联想法,点拨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赏读《黄鹤楼》,指导学生自读《使至塞上》,品味诗歌的人情美、风物美。了解诗歌的背景知识;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赏析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背诵诗歌。 一、导入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学习《唐诗五首》。 二、如何欣赏古诗? 1、通过多诵读,感知内容大意,领会语言美。 2、了解作者、写作背景,揣摩诗中感情。 3、发挥联想、想像,体味意境美。 三、学习《黄鹤楼》 1、黄鹤楼简介: 黄鹤楼,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名楼之一,一百年前被大火焚毁;1985 年它又重新屹立在长江之滨。昔日的黄鹤楼有“天下绝景”之称,今日的黄鹤楼更雄伟、壮丽。据史料记载,黄鹤楼始建于三国。1700多年来,屡建屡毁,仅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了10次。有“国运昌则楼运盛”之说。 黄鹤楼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很自然就成了名传四海的游览胜地。历代名士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陆游、杨慎、张居正等,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美丽的传说 据《报恩录》记载,黄鹤楼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

八上12课唐诗五首古诗文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

12课唐诗五首古诗文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 班级:姓名: 说明:精心整理编辑的练习题,可以下载后删除答案印刷使用。 12.唐诗五首 1、野望/王绩 2、黄鹤楼/崔颢 3、使至塞上/王维 4、渡荆门送别/李白 5、钱塘湖春行/白居易1、野望/王绩 【原诗】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黄昏的时候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各自随愿而归。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习题】 1.对《野望》这首诗歌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望”字点题,交代时间(薄暮时分)、地点(东皋),以及人物心情。“徙倚”,即徘徊,写出人物内心的苦闷和矛盾。“欲何依”,化用曹操的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表现出诗人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 B.颔联和颈联承“望”字而来,又紧扣“薄暮”写出远望所见到的景色。“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写远景、动态,侧重细致刻画。“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转而写人,写静态、近景。 C.“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颈联所描绘的景物,在其他田园诗人笔下,可能意味着静谧、悠闲、恬淡,但在诗人这里,看到牧人们皆有所归,“我”却独无,反而

呈现出忧郁、孤独、冷清的色彩,这自然是诗人心绪投射与外物的反映。 D.尾联由外物回归自身,首尾呼应,抒发感情,收束全诗。夕阳下景色的宁谧,农人们归家的喜悦,都冲淡不了诗人心头的忧郁。诗人感觉自己虽身处陶渊明般的境地,却与之若即若离,只好向前贤那里寻找慰藉,放声高歌,怀念古时候的隐者伯夷和叔齐。 2.对《野望》这首诗歌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王绩是初唐诗人,性情简放,曾三仕三隐。唐贞观元年,因疾罢官,躬耕于东皋,自号“东皋子”。 B.王绩的山水田园诗朴素自然,意境浑厚,对于扭转齐梁以来绮靡诗风,开创唐诗盛世做出来重要贡献。《野望》是其代表诗作,也是现存较早的五言绝句。 C.诗人对陶渊明是比较仰慕的,但他的归隐,不如陶渊明那么彻底;对田园生活,也不如陶渊明那么热爱,总笼罩着一种落寞和苦闷的情绪。这些在《野望》中都有所表现。 D.全诗写的是山野秋景,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3、这首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 1、D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是静态。“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是动态。 2、B 是五言律诗,不是绝句。 3、感情:①尾联表达诗人心念仕途却又自知难以显达的内心的苦闷和怅惘的心情,②并露出欲学伯夷、叔齐隐居避世的意向。分析:①诗人登东皋远望安逸闲适的秋日晚景图,诗人油然而生的不是愉悦之情,却是某种茫然若失、孤独无依的情绪,②诗人在现实中找不到相知相识的朋友,那就只好追怀伯夷、叔齐那样不食周粟、上山釆薇的隐逸之士,可见诗人内心的无奈和痛苦。 2、黄鹤楼唐·崔颢

诗经二首教案

诗经二首 静女 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掌握重点的文言词 通过《静女》的学习,掌握《诗经》比兴、重章叠句的艺术特色 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 体会《静女》蕴含的感情,把握人物形象 一、课文导入: 爱情是人类最真挚的情感,也是文学永恒的主题。我们先人早就用“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来表达男子对女子真挚、热烈的追求;也用“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而刚刚所举的我们耳熟能详的例子皆出自《诗经》,那么我们今天再来看一首这样的爱情篇章。(老师关键字词板书)————《静女》 首先,让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关于《诗经》的一些文学常识(同学回答): ①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现存诗305篇。最初称为《诗》、《诗三百》、《三百篇》,到西汉被尊为儒家经典之后,才有《诗经》之称。《诗经》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诗歌体式以四言为主。 ②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叫“国风”,共160篇,大都是各地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共105篇,多是西周王室贵族文人的作品,也有少数民谣,内容大都是记述周贵族历史,歌功颂德的。“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多为贵族统治者祭祀用的乐歌舞曲。 ③语法:多数隔句用韵,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④“风”、“雅”、“颂”与“赋”、“比”、“兴”合称为《诗经》的“六义”。 朱熹: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现代:“赋”就是直接叙事、刻画和抒情;“比”就是打比方;“兴”就是起头,即先说别的事物,以引出诗人要说的事物。 孔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昨天布置大家回去预习课文了,大家先来说一下《静女》讲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静女》选自《诗经·邶风》,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它以第一人称“我”(男青年)的口吻描写了与恋人约会的情景,表达了“我”见到恋人前后的不同心情。 二课文详解 ⑴我们先来看课文。大家昨天在家里翻译的时候有哪些地方翻译不出来的? 解答翻译不出来的句子。然后请一位同学上来对整篇文章进行翻译。 参考翻译: 文雅的姑娘长得美,约我相会在城楼。暗里躲着不出现,害我想走又不走。 文雅的姑娘长得俏,送我一支红管箫。红色管箫有光泽,我对箫管很喜爱。 郊外采茅送给我,茅草美丽又稀奇。不是茅草长得美,美人送礼最珍贵。 课文的顺序是:第一章讲两人见面前的情景。第二、三章讲两人见面后的情景。 主要描写男女恋人约会的场景。前两句点明了约会的地点与人物。与我约会的是一位文雅而美丽的姑娘,这从“静”、“姝”二字可以看出。约会的地点是“城隅”:城墙上的角楼。爱而不现,急的“我”抓耳搔首,徘徊不前。“搔首踟蹰”四字,把“我”的憨厚、真诚以及未见恋人的焦灼、忧虑的心情十分逼真地表现出来,表达了我对静女的爱慕和思念之深。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阅读 12 唐诗五首 黄鹤楼》公开课教案_10

古诗《黄鹤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的朗读节奏,,朗读与背诵诗歌。 2、理解诗意。 3、体味诗歌的意蕴,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体味诗歌的意蕴,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观看视频导入。 师:同学们,图片中的这座造型奇特的楼是_____? 师:对,就是黄鹤楼。请同学们仔细地看看,把它的形象定格在自己的心中。黄鹤楼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同学们一定对黄鹤楼充满神往,老师为了让你们更多地了解黄鹤楼,准备了关于黄鹤楼的视频,并且请来一位金牌导游为同学们进行讲解,这位导游就是我们班的徐成全同学,同学们掌声欢迎! 师:精彩的视频和讲解给我们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让我们感觉到黄鹤楼的美轮美奂!你能用一句话表达对黄鹤楼的赞叹吗?句子中必须用一个形容词哦!生:······ 师:我认为同学们用了这么多的形容词来形容黄鹤楼都不为过,因为它确实很美,“天下绝景”就是它的标签,黄鹤楼如此之美,而崔颢的一首律诗《黄鹤楼》更是让它锦上添花,名扬天下。这到底是一首什么诗呢?请看大屏幕出示古诗,请同学们一起试读这首诗。(第一次读诗) 师:还不错,读的很整齐。就是这首诗,让才华横溢、狂放不羁的“诗仙”李白自感无法超越,发出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感叹。就是这首诗被誉为“唐人七言律诗第一”,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师:现在我们进入学习本诗活动的第一个环节 二、吟读诗句,感知诗韵。 出示学习任务 学习活动(一) 吟读诗句,感知诗韵 读准字音 读好节奏 (一)读准字音 师:读诗,我们首先要读准字音。预习时,你都发现有哪些要互相提醒的字词。生:“白云千载”的“载”“读“zǎi”而不读“zài” 应该注意“芳草萋萋”的“萋”的读音“qī”,“萋”“容易写错。“鹦鹉洲”的“洲”容易写错为“州”。 师:同学们很用心。同学们还有补充的吗? 请同学们自由读诗,要求:一定要读准字音。 (二)读好节奏师:读诗,我们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注意停顿,读好节奏。这首诗应该读出什么样的节奏呢?请同学们先了解一下七言律诗的朗读节奏的划分方法。 方法提示:七言律诗的朗诵节奏:(两种划法,你选择哪一种呢?)七言古诗按意义可划分为“四三”如:两岸猿声/啼不住。若按音节可划分为“二二二一”,如:春风/不度/玉门/关;或“二二一二”如:人生/自古/谁/无死;或“二二三”如:“几处/早莺/争暖树 师:同学们拿出笔来,对照方法,划出这首诗朗读节奏。如果划好了,就请举手。 学生试划试读 师:高明的朗读者不仅能够读出诗歌的节奏,还能带上一定的感情,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此诗的朗读视频。注意节奏、语气、语调和情感。教师播放朗诵视频。欣赏朗读视频 师:声情并茂地朗读给我们带来了深深地震撼,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现在我们来段朗读表演,男女生一唱一和,先请女同学读上句,男同学读下句,尾联合读。把你们所理解体会到的诗人的情感美美地读出来。开始,女生读——师:刚才同学们读书的声音,确实很美。只是,我们刚才的读,更多的是建立在对诗歌语言的直接玩味上,要真正走进诗作内容的深处,去触摸诗人的灵魂,书下的注释可是我们的好帮手。现在我们进入学习本诗活动的第二个环节 三、译读诗句,理解诗意。 出示学习任务 学习活动(二) 译读诗句,理解诗意。 师:拿出笔来,结合注释,我们译读诗句。课文中的注释很少,老师给大家来了比较多的课文注释,一起读吧!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 师:现在老师给你们5分钟的时间,把这篇律诗诗意地译出来,人人都要动笔,我来观察你们的写作。 师:边巡看,边提示:“诗意地译”要点有三:一是自己的语言;二是合理的想像;三是语言力求优美。 如果写好了就请举手。生自由回答,师适时评价。 师:同学们,现在,就让我们开始赏读诗句,到诗的内容深处去寻找,感受诗人真实的心跳,现在我们进入学习活动的第三个环节。 四、读悟结合,品味诗情。 出示:学习活动(三) 读悟结合,品味诗情。 读好一句诗,领悟一份情 (诗中有画诗中有情) 师:这首诗的每一句诗,都可谓是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请同学们对你所喜欢的诗句进行赏析吧!(赏析方法:可以从关键词入手、也可以从表现手法入手,也可以从意象的描写和表达上入手)---------出示《黄鹤楼》诗句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2唐诗五首:使至塞上》优质课教学设计_1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使至塞上》是一篇兼有记叙、描写、抒情的优美诗歌,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千古名篇。开元二十五年(737)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使至塞上》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作者用生动的文笔,由记叙出行到描绘景色,层层铺叙,突现了塞外风光的壮丽,描绘出单车劳军的场景;并且即景生情,抒发了他幽微难言的感情。在表现技巧上,文章的炼字精到,受到时人和后人的赞赏。文章运用比喻,简练含蓄。结构也很紧凑,前后互相呼应,脉络十分清楚。 【教学设计思想】 中国文人往往是“诗书画三绝”,苏轼曾评价王摩诘“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王维的诗更应从形象思维的角度加以赏析。 本节课,我从分析王维诗歌写景的意境入手,既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感受大漠风光,又让学生品味诗歌与绘画的相通之处,发挥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及时性优势,从颜色、线条等角度领略这首诗的雄浑壮阔之美,当然,作者在这首诗中传达的压抑愤懑之情也不容忽视。 同时,诗歌重在诵读,在读中学,读中悟。因此运用课堂多样的诵读方式,让学生在吟诵中感悟,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是必经之路。诗歌中的名句是中考考查的重点,因此名句的理解与讲授将成为课堂的重点,而这首诗的名句恰恰又是写景的典范。 【媒体设计思路】 这首诗的内容极为适合多媒体教学,二者的直观性、形象性是相通的,尤其侧重讲授诗歌的景色描写和遣词炼句(“直、圆”)。 总体说来,本课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将抽象的知识通过课件具体化、直观化,增加信息,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符合教学内容,充分利用文字、声音、图像等信息素材,达到生动、形象、直观的效果,争取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流畅、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掌握吟诵技巧,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过程与方法: 1、吟诵(诵读)诗词,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2、品味赏析,体味诗中蕴含的情感美。 3、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及其蕴含的哲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诗人写诗背景,感受诗人前后变化,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人生观。教学重点: 1、流畅、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掌握吟诵技巧,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2、吟诵、品味赏析诗句,体味诗词的语言美与情感美。 教学难点: 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及其蕴含的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同步习题(含答案)

《唐诗五首》 《野望》同步练习 一、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2.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3.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4.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5.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7.颔联和颈联运用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 8.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 二、1.“薄暮”在诗中的意思是什么? 2.第一句“东皋薄暮望”,说明了试题。地点:_____,时间:_____。事情_____。 3.颔联写薄暮中的“秋夜静景”,山对树、____对____,____对______。 4.第三联描写眺望到的景象,那是怎样的景象? 三、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借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暗含诗人归隐之后,尝耕东皋之意。B.颔联和颈联运用工笔细描的表现手法,精细地描画出了农村生活的真实场景。C.颔联和颈联运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使诗歌充满画面感,突出了乡村气息。D.尾联表明了诗人在现实当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高士贤人。

2.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3.诗人在傍晚野望时,描绘出了怎样的景色用了什么手法? 四、赏析诗歌《野望》,回答下列问题。 1. 诗的首联化用了哪两位诗人的什么诗句?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2.“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一、 1.(1)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2)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2.颔联写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3.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4.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 5.描绘了一幅满天秋色(江天寥阔、山清水秀,水波清冷)、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山水画。 6.抒发了作者悠闲(闲适)惊喜(喜悦、喜爱大自然)之情。 7.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山川笼罩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

诗经二首赏析选择题

《诗经二首》 一、关雎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A、“左右毛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 B、“寤寐求之”的“之”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C、“琴瑟友之”的“友”是“亲爱”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D、“钟鼓乐之”的“乐”是“快乐”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雌》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 B、《蒹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雌》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样的人。 C、《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D、《关雌》是(诗经)的第一首,选自《诗经·周南》。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诗现在一般认为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关雎”是以诗歌首句中的两个字作为题目。 B 诗中第二章中重叠“悠哉”,形容小伙子心情舒畅,洋洋得意。 C 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表现为兴和重章叠句。 D “琴瑟”和“钟鼓”并非写实,是想像之词。 4、对诗中的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窈窕淑女”中的“淑女”是说这个女子很有道德。 B、“君子好逑”中的“君子”在当时是对贵族的泛称,可见“君子”的社会地位不低。 C、“寤寐求之”中的“寤”和“寐”分别指睡着和醒来,可见君子思恋之苦。 D、“参差荇菜”中的“参差”,形容荇菜不仅长得茂盛,而且长得十分整齐。 5、对下列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运用比喻手法,说明淑女、君子在河滩幽会,营造一种幽静的氛围。 B、“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两句反复使用,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也反映了古代民歌的特色。 C、“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以行动来反映君子的深深思恋,十分生动形象。 D、“寤寐逑之”中的“寤”和“寐”分别指醒来和睡着,可见君子思恋之苦。 二、蒹葭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蒹葭》选自《诗经·大雅》,是一首描写追求意中人而不得的诗。(选自《诗经·秦风》,诗经里的民歌属于“风”。) B、全诗重章反复,一意化为三叠,具有音乐美,用韵先响后喑,先扬后抑,余音绕梁,

《诗经二首》赏析中考题综合

《诗经二首》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雎鸠(jū)(jiū)窈窕(yǎo)(tiǎo)好逑(h ǎo)(qiú) 寤寐(wù)(mèi)溯洄(sù)(huí)坻(chí)荇菜(xìng) 2、填空题: ⑴《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有305篇,包括风、雅、颂三部分。 ⑵《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采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⑶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说不当的一项是(C) A、“左右毛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B、“寤寐求之”的“之”指代的是“窈窕淑女”。C、“琴瑟友之”的“友”是“亲爱”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D、“钟鼓乐之”的“乐”是“快乐”的意思,

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关雌》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 B、《蒹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雌》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样的人。C、《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D、《关雌》是(诗经)的第一首,选自《诗经·周南》。 二、简答 1、《诗经》中,常常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在古汉语的规则中,这类词汇大都是形容词,所以也有助于表达曲折幽隐的感情,描绘精彩美丽的自然。请从课文中找出例子,并体会其作用。 《关雎》中“关关”(叠字)形容、鸟叫声,“窈窕”(叠韵)表现淑女向美丽,“参差”(双声)描绘水草的犬态,“辗转”(叠韵)刻画出因相思而不能人眠的情状,既有和谐的声音,又有生动的形象。

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本_【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语文《12唐诗五首》优质课教学设计

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本_【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语文《12唐诗五首》优质课教 学设计 12 唐诗五首 【教材分析】《野望》是隋末唐初诗人王绩的作品。此诗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首联借“徙倚”的动作和“欲何依”的心理描写来抒情; 颔联写树写山,一派安详宁静; 颈联中用几个动词“驱”“返”“带”“归”进行动态式的描写,以动衬静; 尾联借典抒情,情景交融。全诗言辞自然流畅,风格朴素清新,摆脱了初唐轻靡华艳的诗风,在当时的诗坛上别具一格。 《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这首诗首联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 颔联紧承首联,说自从仙人离去,黄鹤楼已经历经千百年之久; 颈联诗意一转,进入景物描写,写晴日在黄鹤楼所见之景; 尾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

可见的境界。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嘹亮而不拗口,信手而就,一气呵成; 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首联两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 颔联两句包含多重意蕴,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 颈联两句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尾联两句虚写战争已取得胜利,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渡荆门送别》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五律。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以其卓越的绘景取胜,景象雄浑壮阔,表现了作者少年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 《钱塘湖春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描写西湖颇具盛名的七律。此诗通过写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钱塘湖风景的喜爱,更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尤其是中间四句,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形象活现,即景寓情,准确生动地表现了自然之物的活泼情趣和雅致闲情。全诗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