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与陶行知之关系)

杜威与陶行知之关系)
杜威与陶行知之关系)

论杜威与陶行知之关系

摘要:众所周知,约翰·杜威是世界著名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创立实用

主义教育思想体系,被誉称为“实用主义巨人”。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在陶行知留学美国期间,受教于杜威门下,曾是他的得意门生,陶行知秉承了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杜威和陶行知的关系可以看出是师承关系,但是并不仅仅如此,两人的教育思想可以用“在继承中的超越和超越中的继承”来概括,他们的思想一直是被国内外学界重视,对其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止过。

关键字:师生关系教育思想继承发展实用主义

陶行知与杜威的关系,特别是两人教育思想上的联系与区别,言人人殊,颇多歧异。我们不妨从两人的社会关系说起。

1、约翰·杜威与陶行知的介绍和师承关系

(1)约翰·杜威简介

杜威出生在佛蒙特州柏林顿市附近的农村,祖先三代都是佛蒙特州的农民他是在中产阶级新教徒的传统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杜威在获取博士学位后在密执安和明尼苏达大学任教。1886年他出版了第一本美日心理学教科书,在当时很受欢迎。1894年到芝加哥大学任教工作十年。这十年是他对心理学有重大影响的时期。1904年他到哥伦比亚大学教书直到1930年退休。在那里他不再研究心理学,而只是把心理学应用到教育和哲学方面,宣扬他的实用主义哲学和教育学思想。杜威被称为“实用主义巨人”,他发现多数学校正沿着早先的传统方式进行教学工作,没有适应儿童心理学的最新发现的需要。于是他穷尽他的一生时间寻找一种能补救这些缺陷的教育哲学,所以后来就有了实用主义的教育思想,给世界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今天的教育方式都还深受杜威的思想指导。

(2)陶行知生平简介

陶行知,1891年生,原名文濬,后改知行,又改行知。安徽歙县人。后留学美国,曾从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学习。1915年,24岁的他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专修教育行政,从此陶行知受教于杜威老师的门下,陶行知也因此成为杜威的得意门生,全面学习了杜威教育思想。他立志要学好学业回国,他根据中国社会现状,开展了平民教育运动,继承和发展了杜威的教育思想,创立了以生活教育为主线的现代教育理论。同时他也最早注意到乡村教育问题。陶行知生活的年代,是祖国的危难之际,多事之秋。自鸦片战争爆发以后,中国由一个闭关自守的封建社会,被帝国主义列强的大炮轰开了大门,被迫对外开放,渐渐地成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生活在这样一个屈辱的时代的陶行知,亲眼见到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广大劳动人民特别是占中国人口80%以上的农民们过着贫穷、愚昧、落后,受压迫、受欺凌的悲惨生活,,出过洋,亲眼见到了世界一些发达国家中的先进的东西。先进国

家与落后国家之间的强烈反差,这更加坚定了他学成回国救助羸弱的中国国民的信念。

陶行知自小十分聪敏好学。他曾经在自己睡觉房间的墙壁上挥笔写下了“我是一个中国人,应该为中国做出一些贡献来”的豪言壮语,抒发他满腔的爱国热情并激励自己为祖国早日走向现代化而发奋学习。1908年十七岁时他考入了杭州广济医学堂学习。想通过学医来解除广大劳动人民的病痛,实现自己报效祖国的志向。但是,因这所教会学校歧视非入教的学生,他不愿意自己思想受外国人的随意摆布,入学仅三天,他即愤而退学。后来他又相继在南京汇文书院、金陵大学文科学习过。后来,他们认识到了仅仅靠学医来救这个积贫积弱的国家和羸弱的国民是不可能的,所以他毅然选择了留洋学习,学习国外的先进的东西来唤醒沉睡的国民,在国外学习期间,他看到了许多他前所未见了先进的东西,学到在中国没有见过的知识,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专修教育行政时,他们一起的还有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胡适等一行人,一群志同道合的志士,为了深受压迫的国民,他们刻苦努力,杜威老师的实用主义思想,深深地吸引了陶行知,所以他在国外期间一直跟随杜威,继承发展了他的教育思想,并将其思想带回国在国内发扬,给今天的教育事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是当之无愧的教育大家。

(3)杜威和陶行知的关系渊源

杜威是美国的一名知名的教育家,一个是当时积贫积弱的国家的一个普通的人,在他们之间远隔重洋,他们之间会产生怎么样的关系呢,两个毫不相干的人怎么会联系在一起,而且在当时的国际形势下,中国人在世界各地都是受歧视和排挤的,两人还产生了很深的感情,这就是两人的就是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相遇在美国,并且在师承关系的基础上,他们发展了相似的教育思想,他们都认识到了党史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开创了前所未有的教育思想,两人现在都是作为著名的教育家被世界人所认识。

2、杜威与陶行知在教育思想方面的关系

(1)从学校组织形式看,约翰·杜威认为学校应该成为小型社会,一个雏形的社会,以反映大社会生活的各种各类的作业进行活动。学校就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把社会生活简化起来,缩小到一个雏形的状态,呈现儿童现在的社会生活。而陶行知认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地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多起来。“社会即学校”是与“生活即教育”紧密相联的,是“生活即教育”同一意义的不同说明,也是它的逻辑延伸与保证。因为生活教育的“生活”是社会生活,所以“整个社会的运动,就是教育的范围,不消谈什么联络而它的血脉是自然相通的”。从这方面看,陶行知是受到了杜威的影响,很明显,在学校组织形式上看,我们可以看出,在杜威原来的基础上,陶行知更加肯定了其的思想,并且有了一定的发展。陶行知对“社会即学校”的定义是为了从当时中国国情出发,寻找普及大众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的切实可行的道路。陶行知认为,学校的组织形式应该是:首先学校教育是一种武器,是民族、人民解放的武器,是动员民众最可靠、最有效的武器。他强调用教育点着中华民族生命的火焰,放出中华民族生命之光明;其次学

校教育要提高民族素质,使人天天改造,天天进步,天天往好的路上去;最后学校教育要使中国实现民主和富强,“教人创造富有的社会,不创造富有的个人”。陶行知为了发挥教育的社会功能,他一生辛苦,亲自创办了安徽公学、晓庄师范、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社会大学、岩洞学校等等,探索学校教育和社会联系的规律的和途径,构建了人民大众所欢迎的教育体系,充分体现了陶行知爱国进步、科学、民主的思想。

(2)从教学方式出发,杜威认为在不民主、不平等的社会中,教育只是外力强加于受教育者的目的的。杜威很强调教育在改进社会方面的效用,杜威教育目的论的资产阶级性是显而易见的。在教材的选择上,杜威建议“学校科目的相互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具体地讲是学校安排种种作业,把基本的人类事物引进学校里来,作为学校的教材。他强调“从做中学”,他认为儿童不从活动而由听课和读书所获得的知识是虚渺的。同时杜威强调德育在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杜威极力强调道德才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在实施方面,杜威首先主张“由活动中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其次是要求结合智育达到德育的目的。再则,他很注重教育方法的道德教育作用;当然陶行知在老师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他提出“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作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但是这里的“做”与杜威“从做中学”的“做”是有区别的。首先,陶行知所说的“做”是指“劳力同时劳心”,反对劳力与劳心分离。其次这个“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陶行知指出:“教学做合一既以做为中心,便自然而然地把阳明东原的见解颠倒过来,成为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他认为“有行的勇气才有知的收获”。可见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础上,是以“行”求知,强调“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陶行知所说的做并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实践,而是指生活中的琐事。不可否定的是,做学合一的思想的提出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对我们今天的实践性教育奠定了基础。

天下英雄所见略同,不管是威名赫赫的杜威,还是名扬中外的陶行知先生,他们先进的教育思想的提出和发展都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条件,但是在两人的关系上,尤其是在两人对于教育思想的方向和精髓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我们不得不赞叹他们在教育方面的先进的思想,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两人给我们今天的教育事业带来的巨大影响,我们要从这两人的关系中学习到对我们有利的东西,促进教育事业的健康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徐莹晖.陶行知论生活教育[G].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

[2]周毅.陶行知传[K].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

[3]约翰·杜威.社会与教育[K].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年

浅谈陶行知与杜威理论的异同

浅谈陶行知与杜威教育思想理论的异同 院系:教育科学学院 班级:2010级4班 专业:小学教育 姓名:廖茂 学号:20101241051 浅谈陶行知与杜威教育思想理论的异同 摘要:众所周知,陶行知曾求学于杜威,受后者思想的影响甚深,杜威提出的是“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学校即社会”。而陶行知提出得时“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但这些绝非杜威思想的简单翻版,而有其符合国情民性的一面。这是他们两者在认识教育本质上的差异。除此之外,他们还有着独自对教育的思想。两位在教育这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大地影响,至今影响着教育事业。 关键词:教育本质教育思想影响 引言 在赞叹陶行知在中国师范教育方面推行杜威理论的时侯,我们首先需要了解陶行知与杜威是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走到一起来的。他们之间形成了一种特殊友谊,且教育理论方面亦存在联系与区别。 约翰?杜威,美国现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是世界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旗帜型人物。陶行知,中国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民主主义战士,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爱国者。是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如此不可思议的两个人却在教育这块领域上,有了交叉,彼此对教育的认识,有着各自独到的见解。二者在教育中,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l914年,如果陶行知不到美国的lllinois大学学习政治学,他与杜威可能永远也不会相识。陶行知获得学土学位以后,他就转到哥伦比亚师范学院,在杜威、孟禄、克伯屈门下学习研究生课程,直至1917年回国。而后,陶行知和杜威都有着联系,在杜威、孟禄和克伯屈这些良师益友的帮助下,他认识到美国是一个先进的民主国家,对帮助中国发展自身的民主体制是有所帮助的。基于种种认识,陶行知也从中获得了许多独到的看法,因此提出了一些似同非同于杜威的观点。 陶行知是第一个发展杜威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的中国学者,也是第一个把杜威的理论由城市扩展到农村的人。因此,陶行知对杜威教育理论的运用是一个分析、批判和革新的过程。他的最显著的成就就是他对杜威教育思想的深刻理解、转换和实践,即教育是社会改革的工具,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及进步主义的,儿童中心的,实验主义的教育学。 “教育即生活”与“生活即教育” 从教育即生长出发,杜威又从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这个角度,提出教育的本质即生活。他说:“生活就是发展;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意思是指,儿童的本能生长总是在生活过程中展现的,或者说生活就是生长的社会表现。他认为通过学校进行的正式教育,是一种有意识的教育形式,如果学校教育能够使儿童“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有利于将复杂社会的全部资源和成就传递下去,以克服正式教育与社会隔离带来的弊端。“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即教育原本是为了生活,教育原本就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活本身就具有教育的意义。过什么样的生活,就是受什么样的教育。在陶行知看来,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

陶行知与杜威思想的比较

陶行知与杜威思想的比 较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建国以来, 对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评价, 常常都与杜威的思想联系起来, 有的说是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翻版, 也有的则竭力避开陶行知与杜威的关系。我认为, 说陶行知思想就是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翻版有一叶障目之憾, 说他没有受过杜威的影响也不符合事实。确切地说, 对陶行知的思想的评价, 既要看到与杜威教育思想的联系, 更要看到与它的区别。 陶行知于1914年留学美国, 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 受业于杜威先生。1917年回国后, 曾试图用杜威的教育理论来解决中国人民大众受教育的问题。搞了几年, 毫无收效。从此他认识到搬用杜威的一套, 在中国, 根本起不到普及教育、振兴社会的作用。在现实面前, 他看到杜威的那一套是行不通的,“学校社会化”不过成了一句时髦的空话。回顾走弯路的那些日子, 他沉痛地说,“我从美国回来,用杜威的一套到处碰了壁, 到了山穷水尽, 不得不另找出路。”[1]因此对杜威的学说进行了批判, 把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改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同时把杜威的“从做中学”发展为“教学做合一”,教育与整个社会生活血脉相通。 本文即从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与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的比较入手, 阐明两者的联系和区别。 一、“教育即生活”与“生活即教育” 杜威站在自然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上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概念。他对教育与生活关系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是生活离不开教育。

杜威与陶行知教育观点的差异及启示

杜威与陶行知教育观点的差异及启示 摘要: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和“从做中学”的实用主义教育观点,陶行知立足于中国国情和所处的社会时代背景,批判地吸收并发展了杜威的教育思想,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等一系列更符合中国实际的生活教育理论。两者的教育思想既有紧密联系,又有明显区别,并具有现实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陶行知;杜威;生活教育;区别 一、引言 美国近代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的教育理论,打破了以学校、课本、教师为中心的机械的传统教育桎梏,将教育的内涵外拓到社会生活中“具有划时代意义”对欧美等许多国家的教育改革产生了重大影响,陶行知作为我国生活教育派的代表性人物,立足于我国国情及教育现状,继承和发展了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观点,主张“教学做合一”,对我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比较分析两者教育思想的异同,深入学习和吸收其思想精华,对于我们理性对待前人教育思想、结合国情实际推进教育创新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学界对两者教育思想的比较研究已有一定基础,本文力求在分析两者教育思想的区别上更加系统和深入。 二、杜威与陶行知教育观点的比较 (一)“教育即生活”与“生活即教育”。 约翰·杜威(Jhon Dwey)是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学家,1896年创办“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1897年发表其教育观念的纲领性著作《我的教育信条》。他的教育生活理论形成于19世纪90年代,而此时正是美国社会变革的分水岭,美国经历着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工业化迅速发展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给社会、文化、教育带来了一系列问题: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极度失衡,学校教育呆板,脱离社会生活,脱离儿童的生长需要,使儿童在学校颇受压抑。杜威作为美国进步主义运动的代表,首次提出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并倡导“教育即生活”,在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杜威提出:“教育是生活的必须。”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从一开始就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发展,并以促进生活水平的提高为目标。杜威的“教育即生活”认为教育必须依赖于生活并改善现实生活,通过教育来使儿童获得更好的发展,具备构建美好生活的知识和能力。 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论,即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按横向上来说,过什么样的生活便受什么样的教育;从纵向发展来说,生活伴随人的一生。其次,教育的中心是实际的生活,通过生活来开展教育内容还是教育方法,都应跟生活一致。再次,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1]

杜威与陶行知之关系)

论杜威与陶行知之关系 摘要:众所周知,约翰·杜威是世界著名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创立实用 主义教育思想体系,被誉称为“实用主义巨人”。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在陶行知留学美国期间,受教于杜威门下,曾是他的得意门生,陶行知秉承了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杜威和陶行知的关系可以看出是师承关系,但是并不仅仅如此,两人的教育思想可以用“在继承中的超越和超越中的继承”来概括,他们的思想一直是被国内外学界重视,对其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止过。 关键字:师生关系教育思想继承发展实用主义 陶行知与杜威的关系,特别是两人教育思想上的联系与区别,言人人殊,颇多歧异。我们不妨从两人的社会关系说起。 1、约翰·杜威与陶行知的介绍和师承关系 (1)约翰·杜威简介 杜威出生在佛蒙特州柏林顿市附近的农村,祖先三代都是佛蒙特州的农民他是在中产阶级新教徒的传统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杜威在获取博士学位后在密执安和明尼苏达大学任教。1886年他出版了第一本美日心理学教科书,在当时很受欢迎。1894年到芝加哥大学任教工作十年。这十年是他对心理学有重大影响的时期。1904年他到哥伦比亚大学教书直到1930年退休。在那里他不再研究心理学,而只是把心理学应用到教育和哲学方面,宣扬他的实用主义哲学和教育学思想。杜威被称为“实用主义巨人”,他发现多数学校正沿着早先的传统方式进行教学工作,没有适应儿童心理学的最新发现的需要。于是他穷尽他的一生时间寻找一种能补救这些缺陷的教育哲学,所以后来就有了实用主义的教育思想,给世界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今天的教育方式都还深受杜威的思想指导。 (2)陶行知生平简介 陶行知,1891年生,原名文濬,后改知行,又改行知。安徽歙县人。后留学美国,曾从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学习。1915年,24岁的他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专修教育行政,从此陶行知受教于杜威老师的门下,陶行知也因此成为杜威的得意门生,全面学习了杜威教育思想。他立志要学好学业回国,他根据中国社会现状,开展了平民教育运动,继承和发展了杜威的教育思想,创立了以生活教育为主线的现代教育理论。同时他也最早注意到乡村教育问题。陶行知生活的年代,是祖国的危难之际,多事之秋。自鸦片战争爆发以后,中国由一个闭关自守的封建社会,被帝国主义列强的大炮轰开了大门,被迫对外开放,渐渐地成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生活在这样一个屈辱的时代的陶行知,亲眼见到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广大劳动人民特别是占中国人口80%以上的农民们过着贫穷、愚昧、落后,受压迫、受欺凌的悲惨生活,,出过洋,亲眼见到了世界一些发达国家中的先进的东西。先进国

陶行知与杜威思想的比较

建国以来, 对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评价, 常常都与杜威的思想联系起来, 有的说是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翻版, 也有的则竭力避开陶行知与杜威的关系。我认为, 说陶行知思想就是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翻版有一叶障目之憾, 说他没有受过杜威的影响也不符合事实。确切地说, 对陶行知的思想的评价, 既要看到与杜威教育思想的联系, 更要看到与它的区别。陶行知于1914年留学美国, 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 受业于杜威先生。1917年回国后, 曾试图用杜威的教育理论来解决中国人民大众受教育的问题。搞了几年, 毫无收效。从此他认识到搬用杜威的一套, 在中国, 根本起不到普及教育、振兴社会的作用。在现实面前, 他看到杜威的那一套是行不通的,“学校社会化”不过成了一句时髦的空话。回顾走弯路的那些日子, 他沉痛地说,“我从美国回来,用杜威的一套到处碰了壁, 到了山穷水尽, 不得不另找出路。” [1]因此对杜威的学说进行了批判, 把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改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同时把杜威的“从做中学”发展为“教学做合一”,教育与整个社会生活血脉相通。 本文即从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与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的比较入手, 阐明两者的联系和区别。 一、“教育即生活”与“生活即教育” 杜威站在自然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上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概念。他对教育与生活关系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是生活离不开教育。他说:“生活即是发展;发展、生长,即是生活。”[2]没有教育即不能生活。二是生长是生活的特征,而教育就是生长。“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生长,在它自身之外,没有别的目的。”[3]所谓生长,就是指向未来的发展过程。教育的历史就是生长过程。三是教育是对生活的改造。这种改造,不仅是对个人,而且也是对整个社会而言,它是一个连续不断改造的过程。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是把人的教育、人的生活, 仅仅看成生物与环境交互的作用, 把教育看作一种适应环境的过程。他没有把教育、生活摆在人的社会历史中来认识,不承认社会历史是由具有理性和意志的人所创造的这一特点, 把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混为一谈,他的思想非常明显地包含着社会进化论思想。 陶行知在教育与生活的问题上又发展了杜威的教育思想,又“翻了半个跟头”,提出了“生活即教育”,把生活和教育有机地统一起来。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建立在人民大众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基础之上,并服务于中华民族的独立、民主、平等和解放,其内含十分丰富。概括起来有三层意思:一是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陶行知说:“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所以,我们可以说:‘生活即教育’。”[4]二是教育又促进生活之变化。他强调,只有“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才算得上是促进生活之变化的教育;三是教育随生活的变化而发展。生活无时不变,教育也随之发展,不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克服了长期以来教育脱离人民大众,脱离社会生活的现状,把教育与生活真正熔为一炉,促进教育改造生活,改造自然和社会,实现富民强国。 他把杜威的“教育即生活”颠倒过来,“翻半个筋斗”,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主张,从根本上推倒了教育与生活隔离的围墙。在这个问题上,陶先生与杜威有三个根本不同的看法; 一是有没有解决人民生活困难、教育困难的实际精神。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把社会生活搬一些进学校,如他在芝加哥实验学校里,只安排儿童做些纺纱、织布、烹饪、木工、缝纫等作业活动,反复出现某些简单的动作,只使人们学到一些为资本家创造利润的初步技术,而并没有掌握好工人阶级和劳动大众生活所急需的实际本领,没有增强他们战胜困难的生活能力。陶行知与杜威相反,十分注重人民生活的实际本领,主张教育为人民生活服务,要求教育结合人民生活的实际。二是能否培养真正的社会生活能力。陶行知先生认为杜威的

陶行知生活教育和杜威教育思想之比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616609472.html, 陶行知生活教育和杜威教育思想之比较 作者:张迪平王颖玮 来源:《文学教育》2010年第02期 内容摘要:陶行知与杜威都是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曾是杜威的学生,其教育观点自然受到杜威的影响,但他并非照搬杜威的思想,而是结合中国的实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从而使他的思想与杜威的观点有着极大的差别。 关键词:陶行知教育思想杜威生活教育差别 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中,生活教育是核心内容之一,它是陶行知在晓庄师范的教育实践中逐渐摸索出来的一种教育理论,主要由“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部分组成。 从理论来源上看,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离不开杜威的教育思想。陶行知曾是杜威的学生,受其影响是很自然的事情,但他并非照搬杜威的观点,而是结合中国当时的实际,根据自己的办学经验,提出自己的教育主张。在杜威的教育理论中,“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是重要组成部分。杜威教育的着眼点是学校里的儿童。在他看来,“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教育的重心不在长远的、理想的未来,而在当前的、具体的现在,因此,学校里的一切设施都应从当前着眼,以儿童为中心,呈现现实社会的生活。显然,杜威的教育是一种学校教育,有其合理性。但这种教育显然不符合中国的实际,当时的中国,受教育的只是少数人,绝大多数人都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为此,陶行知大力提倡“平民教育”、“乡村教育”,力图使广大人民群众摆脱无知的状态。基于这样的考虑,他将杜威的思想“翻了半个筋斗”,提出“生活教育”的口号。 “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从陶行知对生活教育的阐发和他在晓庄师范、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等地的教育实践来看,“生活教育”与杜威的思想有着本质的差异。从理论出发点看,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其出发点是教育,尤其是针对儿童的教育;陶行知主张“生活即教育”,其出发点是生活,生活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不局限于儿童。从“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出发,杜威提倡“从做中学”,主张把各种“实际作业”交给学生,鼓励学生从“做”中获得知识。陶行知从“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出发,提倡“教学做合一”。从表面上看,“教学做合一”与“从做中学”并无多大差别,但深究之,二者还是有明显的区别: 其一,“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形成有一个过程,并非简单地将杜威的思想中国化。1919年,陶行知在《教学合一》一文中便提出了相关观点。1925年,他在南开大学讲演时,还是以“教学合一”为题,当时南开大学校长张伯岭先生提议将题目改为“学做合一”,这使他大受启发,逐渐形成“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到1926年,他便在《中国师范教育建设论》中,系统地阐述了这一思想。他指出这一思想主要由四个方面构成,一是教育的工具问题,即教什么?这就需要好的教材;二是教育 的方法问题,即怎样教?他认为“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这是对传

浅析陶行知与杜威教育学说的本质区别

浅析陶行知与杜威教育思想的区别 陶行知师从杜威,长期以来,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被诋毁为“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的翻版和简单重复”。我认为,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既不是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的翻版,也不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教育的一个流派。它同为垄断资产阶级服务的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 从“教育即生活”与“生活即教育”这两个教育观点中,人们能够发现杜威和陶行知都是很重视生活与教育的关系的。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把社会生活搬进学校,如他在芝加哥实验学校里,只安排儿童做些纺纱、织布、烹饪、木工、缝纫等作业活动,反复出现某些简单的动作,只使人们学到一些为资本家创造利润的初步技术,而并没有掌握好工人阶级和劳动大众生活所急需的实际本领,没有增强他们战胜困难的生活能力。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的理论,是在批判,改造杜威教育思想之后,站在民族、民主的立场上,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洋为中用,勇创新路的产物。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更倾向于一种“大众教育”。在他眼里“生活教育是大众的教育,大众自己办的教育,大众为生活解放而办的教育”。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强调要让民众在生活中接受教育。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是从教育的角度来阐述生活,强调“生活的教育意义或生活对教育的意义”。可以分三个方面解读:第一,生活就是教育。过什么样的生活,便要受什么样的教育。第二,生活决定教育。生活就是教育的源泉,教育的内容来源于生活。第三,教育能改造生活。应当提供生活所需要的教育,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 在教育与生活的关系问题上,杜威与陶行知存在以下三方面的区别。一是有没有解决人民生活困难、教育困难的实际精神。杜威的实验学校里,只安排儿童做一些简单重复的技能动作,旨在为在将来的生活中,为资产阶级创造财富。陶行知与杜威相反,十分注重人民生活的实际本领,主张教育为人民生活服务,要求教育结合人民生活的实际。他说:“我们有吃饭的生活,便有吃饭的教育;有穿衣的生活,便有穿衣的教育;有男女的生活,便有男女的教育。”二是能否培养真正的社会生活能力。陶行知先生认为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是“鸟笼式”的教育,“鸟笼式”的生活,即使“把社会里的生活搬一些进来”,仍然是教育归教育,生活归生活,教育依旧与生活脱节,不能培养真正的生活能力。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搞一点实验室内的游戏与劳作,根本不适应社会生活的要求。只有把整个社会生活都当作教育的场所,实行“生活即教育”,使教育与生活打成一片,才能培养真正的生活能力。三是能否全面发展。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只是儿童感到兴趣的某些游戏与手工技能的训练,是零碎的片面的生活常识。而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则是生活能力的全面培养。 总的来说,杜威的“教育即生活”与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都很重视生活与教育的关系,打破了传统教育所提倡的“教育自教育,社会自社会”一统天下的局面,其导致了学校与社会的脱节, 使学生所学的知识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学生不能适应社会的严重后果。即使在今天,二者的观点对我们所提倡的“教育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仍具有重大意义。 根据“教育即生活”,杜威又提出“学校即社会”。他要求把学校办成和现有制度一样的环境,以便从中培养出能完全适应眼前社会生活的人③。而陶行知的“社会即学校”是在对杜威教育思想批判的基础上得出的。陶行知认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地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多起来。从教育内容说,人民需要什么生活就办什么教育;从教育形式来说,适宜什么形式的学校就办什么形式的学校。“社会即学校”不是学校消亡论,而是学校改造论,改造旧学校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陶行知虽然师从杜威,但他的教育思想不是杜威思想的传承者,而是杜威思想基础上的再创造者。陶行知的教育理论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较快地摆脱杜威的影响,同其分道扬镳,走完全相反的教育道路。如对教育作用的认识上,陶先生较快地清除杜威“教育万能论”的影响,由“教育救国”论者转变为革命救国、教育为革命事业服务论者,就是一个生动的例证。 陶行知与杜威教育思想之大不相同,还有它的思想根源。杜威由于其资产阶级本性所决定,自私自利,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种资产阶级处世哲学,必然使他把教育作为牟取暴利的商品,参加市场竞争。他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正是他在市场竞争中抛出来的“名牌商品”。而陶行知先生则是一个敢想敢干、富于

陶行知与杜威教育思想之比较

湖北文理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学年论文 题目:陶行知与杜威教育思想之比较 院系:教育学院 专业:0911学前教育 学生姓名:高娜 学号: 2009127118 指导老师:李国毅 二零一二年六月

陶行知与杜威教育思想之比较 摘要: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和“从做中学”的实用主义教育观点。陶行知立足于中国国情和所处的社会时代背景,批判地吸收并发展了杜威的教育思想,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等一系列更符合中国实际的生活教育理论。两者的教育思想既有紧密联系,又有明显区别。 关键词:陶行知;杜威;生活教育;比较

建国以来, 对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评价, 常常都与杜威的思想联系起来, 有的说是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翻版, 也有的则竭力避开陶行知与杜威的关系。我认为, 说陶行知思想就是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翻版有一叶障目之憾, 说他没有受过杜威的影响也不符合事实。确切地说, 对陶行知的思想的评价, 既要看到与杜威教育思想的联系, 更要看到与它的区别。 陶行知于1914年留学美国, 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 受业于杜威先生。1917年回国后, 曾试图用杜威的教育理论来解决中国人民大众受教育的问题。搞了几年, 毫无收效。从此他认识到搬用杜威的一套, 在中国, 根本起不到普及教育、振兴社会的作用。在现实面前, 他看到杜威的那一套是行不通的,“学校社会化”不过成了一句时髦的空话。回顾走弯路的那些日子, 他沉痛地说,“我从美国回来,用杜威的一套到处碰了壁, 到了山穷水尽, 不得不另找出路。”[1]因此对杜威的学说进行了批判, 把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改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同时把杜威的“从做中学”发展为“教学做合一”,教育与整个社会生活血脉相通。 本文即从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与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的比较入手, 阐明两者的联系和区别。 一、“教育即生活”与“生活即教育” 杜威站在自然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上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概念。他对教育与生活关系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是生活离不开教育。

杜威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比较研究

杜威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比较研究 约翰·杜威是著名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创立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因此他被誉称为“实用主义巨人”。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1915年,他24岁时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专修教育行政,杜威是他的指导教授。陶行知作为杜威的得意门生,全面学习了杜威教育思想。回国后,他根据中国社会现状,开展了平民教育运动,继承和发展了杜威的教育思想,创立了以生活教育为主线的现代教育理论。通过杜威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比较,进一步分析陶行知对杜威教育思想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凸现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我们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 一、学校与社会 对学校与社会关系问题,杜威的观点有两方面:一是从学校组织形式看,他认为学校就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把社会生活简化起来,缩小到一个雏形的状态,呈现儿童现在的社会生活。二是学校教育的社会功能。杜威认为,学校教育社会功能,首先是改良调节功能。其次,学校教育的社会功能是延续功能;最后学校教育的培养功能。杜威从当时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现状出发,分析了学校与社会的关系,充分体现了其改良主义的社会思想。 陶行知对杜威学校与社会的关系,“翻半个跟头”,提出“社会即学校”,他指的学校有两个含义,其一是指专门学校;其二是指人民大众生活场所。陶行知对“社会即学校”的定义是为了从当时中国国情出发,寻找普及大众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的切实可行的道路。陶行知认为,学校的组织形式应该是:(1)联系社会生活的学校。(2)改造社会的中心。陶行知又从拯救中国人民民族出发阐述了学校教育的功能。他认为:①学校教育是一种武器,。 ②学校教育要提高民族素质。 二、教育与生活 杜威站在自然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上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概念。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是生活离不开教育。二是生长是生活的特征,而教育就是生长。教育的历史就是生长过程。三是教育是对生活的改造。它是一个连续不断改造的过程。 陶行知在教育与生活的问题上又发展了杜威的教育思想,又“翻了半个跟头”,提出了“生活即教育”,把生活和教育有机地统一起来。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建立在人民大众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基础之上,并服务于中华民族的独立、民主、平等和解放,其内含十分丰富。概括起来有三层意思:①生活含有对人的教育作用。②教育又促进生活之变化。③教育随生活的变化而发展。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克服了长期以来教育脱离人民大众,脱离社会生活的现状,把教育与生活真正熔为一炉,促进教育改造生活,改造自然和社会,实现富民强国。 三、教育与学生 杜威认为,学校教育必须简化和整理所要儿童发展倾向的各种因素,把现存的社会风俗纯化和理想化,创造一个比儿童任其自然可能的接触的更广阔、更美好的平衡环境,促进儿童发展。为了促进发展,他强调:(1)教育要以儿童为中心, (2)教育过程要能唤起儿童的

浅析陶行知与杜威的生活教育理论

浅析陶行知与杜威的生活教育理论 一、导语 陶行知师从杜威,二人各自在中国和美国从事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成为二十世纪的两位教育大师。杜威根据美国工业化社会人们生活的需要,提倡“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的教育生活思想。陶行知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把杜威的教育思想加以改造并形成自己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生活教育思想。两人的教育思想同出一脉,又不尽相同,都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教育理论价值,对我国现代德育具有重大的实践指导意义。 二、陶行知与杜威生活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 陶行知在1922年的《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上发表了“生活教育”的观念和思想,它具体包括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有的,是生活便是教育,教育的意义是生活的变化,是为了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社会即学校”,是指学校里的东西太少,要根据社会需要办学。从教育内容说,人民需要生活就办什么教育,从教育形式来说,适宜什么形式的学校就办什么形式的学校。“教学做合一”,即“教的方法是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是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么学,怎样学便怎么教”。陶行知力推生活的教育作用,他指出,生活与生活一摩擦便立刻起教育的作用。摩擦者与摩擦者都起了变化,便都受了教育;受过某种教育的生活与没有受过某种教育的生活,相互矛盾斗争,便发出生活的火花,即教育的火花。发出生活的变化,即教育的变化。 杜威在1897年的《我的教育信条》中提出其教育生活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与“从做中学”。其中,“教育即生活”是指教育为社会生活之必需,教育是社会生活的延续的工具,教育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必须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学校即社会”,要求把学校办成和现有制度一样的环境,以便从中培养出能完美适应眼前社会生活的人。“从做中学”,是一种经验的方法、思维的方法、探究的方法。杜威认为,传统教育传授书本知识,而书本知识的传授如果没有实际生活经验做基础,则所学的知识不能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也就是说学校教育日趋与社会生活相分离。所以学校应当把现实的社会生活简化起来,缩小到一种雏形的状态,学校生活成为简化的社会生活。 三、陶行知与杜威生活教育理论的相通之处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与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都很重视生活与教育的关系,打破了传统教育所提倡的“教育自教育,社会自社会”一统天下的局面,其导致了学校与社会的脱节,使学生所学的知识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学生不能适应社会的严重后果。他们都秉承实用主义哲学思想,无论是杜威的“教育即生活”还是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其题中之意都蕴含了“终身教育”这一理念。二者之间都蕴含了很强的民主精神。 四、陶行知与杜威生活教育理论的不同之处 1.时代背景的不同 杜威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产生于不同的社会环境中,各自的国家都给予不同的适用性。杜威教育思想产生于已经走上帝国主义 阶段的美国,经济已有相当发展,但文化发展滞后,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教育改革成为时代的呼声。而陶行知教育思想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当时中国许多知识分子认为中国之所以不民主、贫穷,主要原因是广大劳动人民不识字,没受文化教育,所以如何使教育普及成为陶行知最为关注的问题。 2.落脚点的不同 由于两个背景的不同,其重点的落脚点也是有所区别的。因此杜威与陶行知,一个是主

陶行知生活教育和杜威教育思想之比较

陶行知生活教育和杜威教育思想之比较 内容摘要:陶行知与杜威都是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曾是杜威的学生,其教育观点自然受到杜威的影响,但他并非照搬杜威的思想,而是结合中国的实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从而使他的思想与杜威的观点有着极大的差别。 关键词:陶行知教育思想杜威生活教育差别 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中,生活教育是核心内容之一,它是陶行知在晓庄师范的教育实践中逐渐摸索出来的一种教育理论,主要由“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部分组成。 从理论来源上看,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离不开杜威的教育思想。陶行知曾是杜威的学生,受其影响是很自然的事情,但他并非照搬杜威的观点,而是结合中国当时的实际,根据自己的办学经验,提出自己的教育主张。在杜威的教育理论中,“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是重要组成部分。杜威教育的着眼点是学校里的儿童。在他看来,“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教育的重心不在长远的、理想的未来,而在当前的、具体的现在,因此,学校里的一切设施都应从当前着眼,以儿童为中心,呈现现实社会的生活。显然,杜威的教育是一种学校教育,有其合理性。但这种教育显然不符合中

国的实际,当时的中国,受教育的只是少数人,绝大多数人都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为此,陶行知大力提倡“平民教育”、“乡村教育”,力图使广大人民群众摆脱无知的状态。基于这样的考虑,他将杜威的思想“翻了半个筋斗”,提出“生活教育”的口号。 “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从陶行知对生活教育的阐发和他在晓庄师范、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等地的教育实践来看,“生活教育”与杜威的思想有着本质的差异。从理论出发点看,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其出发点是教育,尤其是针对儿童的教育;陶行知主张“生活即教育”,其出发点是生活,生活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不局限于儿童。从“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出发,杜威提倡“从做中学”,主张把各种“实际作业”交给学生,鼓励学生从“做”中获得知识。陶行知从“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出发,提倡“教学做合一”。从表面上看,“教学做合一”与“从做中学”并无多大差别,但深究之,二者还是有明显的区别: 其一,“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形成有一个过程,并非简单地将杜威的思想中国化。1919年,陶行知在《教学合一》一文中便提出了相关观点。1925年,他在南开大学讲演时,还是以“教学合一”为题,当时南开大学校长张伯岭先生提议将题目改为“学做合一”,这使他大受启发,逐渐形成“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到1926年,他便在《中国师范教育建设论》中,系统地阐述了这一思想。他指出这一思想主要由四个方面构成,一是教育的工具问题,即教什么?这就需要好的教材;二是教育的方法问题,即怎样教?他认为“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

杜威与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之比较研究

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而教育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也一直是备受关注.在近代,对对此研究较深的应首推美国的教育学家杜威,在该领域他做了很多的工作,他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的教育主张;而我国陶行知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及“教学做合一”的重要教育思想[1].虽说从字面上看也许会觉得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是把杜威的思想倒了个个换了个说法,然二者之间却存在着质的差异,并且都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教育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对二者之间的观点做进一步的分析与比较,从而更加透彻地学习他们思想的精髓,对我们的教育工作具有重大的实践指导意义.1 两种思想的相似点 二者对教育与生活的关系的认识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们都是主张教育与生活的一致性,主张把教育与生活统一起来,以期解决一些有关的问题.1.1 两种思想都强调教育与生活是不可分割的 杜威与陶行知都及其看重教育与生活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都想解决学校与社会严重脱节,学生课余及毕业后不能适应社会这一问题.杜威认为,一个人从它出生开始,教育就伴随他一生.陶行知认为,过什么生活便受什么教育,人的一生应在不断的教育中生长,他认为教育是为生活需要而办的.总之,生活与教育有着“鱼水之情”. 1.2杜威与陶行知都强调教育在社会改造中的作用 他们都强调教育在对社会的改造中的作用.杜威希望通过教育改变社会的某些不合理的地方.他认为学校教育是社会建设强有力的工具,运用好这一工具可以对现有的某些不合理的体制加以改良甚至改革.而陶行知作为教育救国运动的主力,更深信教育能影响中国社会变革,能拯救整个国 家、改变民族命运,认为“改造了个人便是改造了社会”[2] . 1.3杜威与陶行知都创办了学校支撑其教育理念 杜威于1896年创办了“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作为其 “理论源泉”,在第二年他就发表了他的代表作《我的教育信条》.陶行知于1927年创办了“晓庄师范”作为其教育理念的 “实验基地”. 1.4两种思想都有着很强烈的民主性 杜威把学校教育看作传承民主理想、民主经验的首要工具.他倡导把学校生活变成一种简化的社团生活形式,在这种社团生活的形式中,孩子们作为社团的一分子,平等的分享人类或种族继承下来的文化资源,并用自己的力量为社会的变革服务[3]. 陶行知说过:“要把教育和知识变成空气一样,弥漫于宇宙,洗荡于乾坤,普济众生,人人有得呼吸”.由此可见,他的教育理论是一种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教育理论,即民主性之所在. 1.5两种思想都有着“终身教育”这一内涵 杜威认为“生活就是发展;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 .这就是杜威的终身教育思想之所在.他认为,人这一生都不应该停止发展,停止生长,停止学习,应该一直向前进!陶行知提出“要发展终身教育,培养求知欲”的主张.他认为只要活着就要学习,要做到“活到老,做到老,学到老”!1.6两种思想都倡导“活的教育” 两种思想都反对灌输给学生知识,让学生成为记忆的机器.他们都倡导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可能的交给学生.让学生“自由生长”.杜威认为教育要契合于儿童自己的生活,让他茁壮成长,为将来的生活做准备.陶行知主张通过生活来教育,他强烈批评以书本和文字为中心的“老八股”和“洋八股”教育,认为书本和文字不过是生活的工具,学校不能把学生当成笼中鸟,应把学生从牢笼中解放出来[4].2 两种思想的差异点 2.1两种思想产生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背景 杜威与陶行知生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他们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这就造成了他们所看到的现象、所要解决的问题都是不同的.杜威的理论产生于19世纪90年代,这是一个物质丰富但是精神文化贫乏的时代,对他来说,教育的任务是解决此二者的失衡的问题.然而在陶行知生活的年代,军阀混战,社会动荡不安,教育程度普遍低下,他的任务 杜威与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之比较研究 廖宗玉 (重庆师范大学 数学学院,重庆 401331) 摘要:陶行知曾是杜威的学生,他们的“生活教育”思想也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文将通过对两位教育大师有关“生活教育”思想作对比分析,得出他们思想的异同点,从而更加透彻地学习到两位大师的教育思想,并能运用到教学中去. 关键词:杜威;陶行知;生活与教育;比较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 (2012)08-0185-02 Vol.28No.8 Aug.2012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第28卷第8期(下) 2012年8月185--

杜威与陶行知教育观点的比较

杜威与陶行知教育观点的比较 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和心理学家。杜威对学校教育思想主要由“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做中学”、“五步教学法”构成。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作为杜威的学生,他学习了杜威教育思想。回国后,他根据中国当时社会现状,开展了一系列的教育运动,继承和发展了杜威的教育思想,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及“五路探讨法”,创建了“生活教育”理论。杜威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对我国中小学教育均产生了影响,两人的教育思想值得我们探究。 杜威;陶行知;生活教育 一、约翰·杜威简介 约翰·杜威(John Dewey)是美国20世纪著名的教育家。杜威的教育思想来源于实用主义哲学、机能心理学、社会进化论。在这些基础上,他提出了以新教育理论,注意实验和活动,成为现代教育的代表人物,其主要著作为《民主主义与教育》。 二、陶行知简介 陶行知,安徽歙县人,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1909年考进南京汇文书院,次年入金陵大学。1914年秋赴美留学,在美曾获政治硕士学位,后在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攻读教育学,师从杜威、孟

禄等名家。回国先后创办晓庄、育才等学校,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生活教育理论。 三、二人教育观点比较 (一)“教育即生活”与“生活即教育” 杜威认为,学校可以作为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也就是说生活的过程就是教育。学校生活要满足儿童需要和兴趣,同时与儿童自己的生活相符合,学校生活应与学校以外的社会生活相联系,适应社会变化并将推动社会发展。杜威认为,教育既要符合儿童发展的需要也要符合社合发展需要,所以他要做的就是把学校生活作为一个契合点来联系儿童的生活和社会的生活,其实就是要改造不适当的学校教育和学校生活。这一理论的提出突出了教育与生活的联系,批判脱离实际生活的传统教育观点。 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论,即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按横向上来说,过什么样的生活便受什么样的教育;从纵向发展来说,生活伴随人的一生。其次,教育的中心是实际的生活。通过生活来开展教育内容还是教育方法,都应跟生活一致。再次,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有把学校外面的生活世界压缩搬到学校生活空间来的意味,在这个学校打造的生活空间里教育受教育者。这种做法使教育与生活实际有所联系,比起以往的教育理论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这种教育方式没有从根本上与现实生活融为一体。陶行知“生活即教育”并不是照搬杜威的教育理论,而是在中国当时现有的国情

杜威、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之比较

杜威、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之比较 摘要:在教育与生活关系日益密切的当今时代,“生活”与“教育”的关系是什么,可谓见仁见智。杜威、陶行知对此曾给予了经典概括和详细论述。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陶行知却认为“生活即教育”。本文对二位教育家的生活与教育观点进行了比较研究,分析了异同,得出了启示。 关键词: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 1、杜威“教育即生活”理论的涵义及启示 1.1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内涵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对于教育是这样定义的: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持续不断的改造。在“教育即生活”这一命题上,杜威有很多深刻而独到的见解。杜威认为儿童心理活动的基本内容就是以本能活动为核心的心理机能不断发展和生长的过程,教育就是起促进本能生长的作用。这种本能生长是在生活过程中展开的,所以教育即生活[1]。生活的内容如此丰富,它无时不有,它无处不在,它包罗万象,它蕴含了太多太多。当然教育并不是与生活完全划等号的,杜威所重视的主要在于正规的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及儿童生活的关系。他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学校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杜威认为,“教育是社会生活的过程,而不是生活的预备。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即对儿童来说是真实而生气勃勃的生活。”1在这一方面,杜威认为理想的学校生活首先应该能与儿童自己的生活相契合,满足儿童的需要和兴趣是十分重要的,要让儿童在校园当中得到快乐。其次,学校生活应该与学校以外的社会生活相契合,要求适应现代社会的不断变化,儿童在学校中不是为了逃避纷繁的世界而应该使儿童通过各种形式积极参与到形形色色的社会生活中,在社会中获得更多生活的真谛和价值[2]。强调教育要从现实出发,而不是为未来的某种生活做准备。杜威认为教育不仅仅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而是一种生活,是一种发展,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应该是相互联系着的,彼此之间不能脱节而孤立地发展。 1.2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启示 从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的思想中我们不免可以看到他所重视的学校教育是 1John Dewey.My Pedagogic Creed[J].The School Journal,Volume LIV,Number3(January 16,1897),pages77-80.

论杜威和陶行知教育思想之异同

论杜威和陶行知教育思想之异同 约翰·杜威,美国著名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创立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因此他被誉称为“实用主义巨人”。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一个是美国实用主义的巨擘,一个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有“万世师表”的称谓。他们虽是师生关系,却拥有不同的教育理念,创立了不同的教育体系。但这些不同之间也拥有着相同的教育理想。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可以说是对杜威教育思想的继承、发展和创新。 陶行知是留学美国,师承杜威的中国近代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与杜威的教育思想一脉相承。杜威说“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陶行知则认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从表面看,两种教育观念是截然相反的,其实,它们的内涵和实质是相同的。 首先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杜威站在自然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上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概念。他对教育与生活关系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是生活离不开教育。他主张,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没有教育即不能生活。二是生长是生活的特征,而教育就是生长。所谓生长,就是指向未来的发展过程。教育的历史就是生长过程。三是教育是对生活的改造。这种改造,不仅是对个人,而且也是对整个社会而言。它是一个连续不断改造的过程。 陶行知在教育与生活的问题上发展了杜威的教育思想,则提出了“生活即教育”,把生活和教育有机地统一起来。概括起来有三层意思:一是生活含有对人的教育作用。他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源有的,生活所必需的教育、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二是教育又促进生活之变化。他强调,只有“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才算得上是促进生活之变化的教育;三是教育随生活的变化而发展。生活无时不变,教育也随之发展,不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克服了长期以来教育脱离人民大众,脱离社会生活的现状,把教育与生活真正熔为一炉,促进教育改造生活,改造自然和社会,实现富民强国。 杜威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虽然并非完全一致,但是他们都共同强调了教育和生活之间相依相存,密不可分的关系。 其次杜威提出“学校即社会”。杜威的观点有两方面:一是从学校组织形式看,他认为学校应该成为小型社会,一个雏形的社会,以反映大社会生活的各种各类的作业进行活动。学校就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把社会生活简化起来,缩小到一个雏形的状态,呈现儿童现在的社会生活。二是学校教育的社会功能。杜威认为,学校教育社会功能,首先是改良调节功能。他指出,学校教育是社会进步的社会改革的基本方法。 陶行知则提出“社会即学校”,他指的学校有两个含义,其一是指专门学校;其二是指人民大众生活场所。陶行知对“社会即学校”的定义是为了从当时中国国情出发,寻找普及大众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的切实可行的道路。 在此,两位都提出了学校与社会是相互影响的。 此外杜威提出“从做中学”。作为“儿童中心论”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从做中学”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依据。“从做中学”是儿童的自然发展进程的开始,是儿童的天然欲望的表现,是儿童的真正兴趣的所在。陶行知从杜威的“儿童中心论”的汲取精华,创建了自己的教学原则——“教、学、做合一”。1944年陶行知提出了著名的“孩子的六个解放”:解放他们的大脑让他们能够思考;解放他们的手让他们能够制作东西;解放他们的眼让他们能够看;解放他们的嘴让他们能够说;解放他们的空间让他们接触社会接触大自然;解放儿童的时间不要让功课把儿童的时间挤满。他的六个解放是对中国传统教育的一大改革。 最后,杜威和陶行知都一改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育方式,提出“儿童中心论”,提出儿童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主张把儿童从传统的“唯智是举”的框框中解放出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也就是教育学中所提出的完人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