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光山色·四时景 ——重庆大学虎溪校区植物园规划

湖光山色·四时景

——重庆大学虎溪校区植物园规划

The Natural Beauty of Lakes and Mountains in Different Seasons

—The Botanical Garden Planning in Huxi Campus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张 立 刘 骏 ZHANG Li, LIU Jun

摘 要:高校植物园是我国植物园建设实践中分类较为特殊、研究相对薄弱的环节,在近年的发展中,高校植物园逐渐呈现出从单一功能到多样化功能并重的建设趋势。本文通过重庆大学虎溪校区植物园的规划实践,在深入分析现状的基础上采取“两园合一”的建设模式,呼应“湖光山色;四时景”的规划理念,继而提出此次规划的对策,以满足校园功能与植物园功能的双重需求,并通过实践论证这一建设模式的创造性与科学性。

关键词:高校植物园;校园空间;两园合一

Abstract: The University Botanical Garden is a special classification and the relatively weak section in Botanical Garden construction practice. In recent years, the trend of University Botanical Garden gradually turned from single function to diversi? ed function.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botanical garden planning of Huxi Campus in Chongqing University, which takes “two garden unity” mode after the thorough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conditions and echoes the planning concept of “The Natural Beauty of Lakes and Mountains in Different Seasons”. And then, it puts forward the planning countermeasures, in order to meet the demand of both campus function and botanical garden function. Finally, through the practice, it’s proven that this construction mode is creative and scienti? c.Keywords: University Botanical Garden; Campus Space; Two Garden Unity

作者简介

张 立: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2010级

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研究生

刘 骏: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山地城

镇建设与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教授 ,

风景园林系系主任中图分类号:TU986.5文献标识码:B

文 章 编 号:1006-2181(2012)05-0049-04

高校植物园是植物园大家庭中一个特殊的组成部分。按照植物园的隶属关系来

看,我国属于大专院校、中等专科学校以教学为主的植物园占全国(含台湾)植物园总数的6%。据1980年的统计,美国237所植物园中大专院校的植物园占24%,相比之下,中国的教学植物园比例显然偏低[1]。可见,高校植物园主要以教学科研基地的形式存在于各大农林院校,或以药草园为主的各大医科大学之中,真正以观赏、休闲、科普为主的植物园相对较少。从近些年的发展来看,大部分的校园植物园多只作为校园中的一部分,并形成以“学”为主的“园中园”或“园外园”。自浙江农林学院将校园与植物园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空间进行了有机叠合,形成“两园合一”的造园模式之后,高校植物园的发展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在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同时,高校植物园的建设逐渐从以教学为主的模式转变为多种功能并重的模式,力求在植物园建设方面推陈出新。重庆大学虎溪校区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环境条件为植物园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据统

计,重庆市现有且具有一定规模和知名度的植物园,以重庆市植物园、南山植物园、重庆市花卉园以及位于重庆市巫山县的山峡库区珍惜濒危植物园为代表。它们都各具特色,但又有自身的局限性。虎溪校区植物园的建设从地理位置、服务对象、服务范围来看,有利于弥补重庆市各大植物园缺乏针对高校服务的空缺。作为西南地区一所综合型大学,虎溪校区植物园规划在充分借鉴国内外高校植物园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寻求突破,希望通过植物园的建设达成整合校园自然空间环境、提升学校人文精

◎景观设计

神内涵以及拓宽学校通识教育模式等多重目标。1. 项目概况1.1 基地现状

虎溪校区是重庆大学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大学城的新校区,是大学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重庆大学虎溪校区规划用地3670亩,从2004年开始修建,直至2010年基本形成了一所功能完善、设施齐全的现代化校园。校区与位于沙坪坝正街的主校区直线距离约15km ,东望歌乐山国家级森林公园,西靠缙云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图1)。校园内浅丘地形,视线开阔,自然环境良好,蜿蜒的虎溪河沿校区南边界流过。校区周边分布着重庆市的各大高等院校,弥漫着浓郁的学习氛围(图2)。

植物园规划范围主要集中在校园内的主要景观区、部分建设预留用地以及校区南端流过的虎溪河片区,东西长约1470m ,南北辐射约为1000m ,园区规划面积约为42hm 2

,共分三期建设(图3)。1.2 现状条件及面临的问题

植物园的建设是在已建成校园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的,主体工程位于全校的中心景观带,山水景观初具规模,完整的山水骨架为植物园的建构创造了优越的条件。从东大门入口至云湖、缙湖一

带,再到荷苑、松林公园景观空间收放自如,视线良好。云湖、缙湖两块人工水体形成了两个内向且较为安静的功能空间,大面积的水体不仅丰富了景观层次,也为植物园水生植物展示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校区南边界流过的虎溪河也是此次规划的重点区域,但其现状条件较为复杂:水质污染严重,河岸两边坡度较大,部分地段污染严重,水流流量受校区南面房地产开发修建拦水坝的影响,上游河面较宽水流较大,而下游却几近干涸。规划区域内原有的道路系统虽然能够满足校园活动的需求,但依旧存在诸多需要调整的地方,例如道路交叉口的衔接、主干道的宽度与路径选择、荒废无人行走的路段等。整个校园植被状况整体良好,为后续植物园的建造提供了丰富的种植资源,但很多区域存在无组织的混乱状态,植物生长情况参差不齐,搭配也较为粗犷。为了使原有植被受到较小的扰动,保证成活率,设计和施工难度相应增加。

本次项目是以建成的校园环境为基

底,如何在后期建设时有效利用现有的

景观资源,较好展现校园山水骨架的自然态势,是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作为已经使用了几年的校园空间,主要景观带的校园活动已逐步形成,每一个区域的功能都已被学生熟悉和使用。如何将校园植物园与校园生活结合起来,协调每一个构景意图与学生活动之间的关系,亦是设计所需解决的难点。2. 规划理念——四时山水,园景共生2.1 四时山水——立足基地特征,凸显湖光山色

植物园的规划设计在充分尊重场地特征的基础上展开,经过多次基地调研之后,设计小组提出“湖光山色,四时景”的规划思路,采用观赏分类系统,充分利用现有的山水格局以及景观空间特征(图4-5),结合植物营造具有四季特色的空间环境。最终形成以蔷薇花园、水生植物园为主的“春景”,水生植物专类园的“夏景”,木樨园、杜鹃园、秋叶植物园为主的“秋景”,以及裸子植物园与腊梅园营造的“冬景”。春夏秋冬四时景色的轮番交替,

湖水山丘亭台楼阁的交相掩

图1?重庆大学虎溪校区地理区位示意图

图2?

虎溪校区区域资源优势示意图图3?植物园规划用地范围

图4?场地地形条件示意图

映,共同建构出“三面湖光,四围山色;一帘松翠,十里荷香”的植物园景色。2.2 园景共生——实现校园与植物园的共融共生

植物园的建设架构在现已初具规模的校园景观之上,如何使两者有机结合、突出既是校园又是植物园的双重身份,满足“两园合一”的功能需求,成为此次规划设计的重要内容。在寻找出主要矛盾之后,设计小组提出“园景共生”的规划理念,力求突破植物园与校园的传统存在模式,形成校园与植物园的共融共生。

3. 规划对策

此次规划充分借鉴了其它植物园的成功经验,本着“生态优先,园景一体”的原则,力争打造出一个集休闲、观景为主,科普、教育为支撑的校园植物园。植物园坐落于大学城内,其服务对象主要是大学生、高校教师职工、各大科研机构工作人员以及周边居民。同时,植物园也为广大校友以及社会各界人士提供了一个参与、交流、了解重庆大学文化的

契机。

3.1 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按照规划,植物园主要由植物展示

区、水生植物区、水生专类区、科研教育

区、教学示范区以及苗圃六大功能部分

组成(图6)。每一功能区的布置都结合

了现有的景观条件,并与原有校园功能

区的需求相适应,通过此次规划,将那

些有需求但被遗忘的空间重新激活。作

为东大门主入口区的重要地段,大地花

园片区因其显著的地理位置及优越的地

形条件成为植物园的重要入口区及集中

展示区;南北山头、荷苑、松林公园以其

多变的地形条件、丰富的植物资源及山

环水抱的态势,成为树木园的主要展示

区;云湖与缙湖两块较大的人工水域结

合四周的环境成为水生植物的专类展示

区;作为校园的南段边界,虎溪河片区却

一直荒废,无人问津,需经合理整治后激

活河道沿岸,形成生态的自然植物展示

区,并作为重要的滨河景观供休闲、学习

之用;校园内现有的预留用地可作为植物

园苗圃,为植物园前期种植资源提供繁

育基地。这样,在建设用地紧缺的情况

下,校区土地资源得到了有效利用。

3.2 两园合一,功能重组

高校植物园的主要功能是为植物识

别、系统分类、自然保护或园林教学提供

便利条件。但是,通过深入挖掘,高校植

物园的功能可以得到进一步拓展或延伸,

成为师生或来宾体读、游览、交流的重要

场所[2]。作为一个与校园相互交融的植物

园,其活动内容不仅渗透了一般校园活动

的内容,同时,也融入了植物园的内涵。

两园合一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不同性

质园区在空间上的重叠,以及两者在功

能上的互补。此次规划设计分析了原有

校园中不同功能分区的特点,对适于该

区域的植物园活动进行了匹配,重新对

规划区域的功能空间进行了整合。例如

在休闲、停留的空间中,融入植物园的教

学功能,师生利用闲暇时间进行植物识

别和观赏;具有穿越功能的道路两侧,图5?

场地剖面图

图6?场地功能分区示意图图7?植物园分区示意图

利用花镜营造带状或片状的景观,形成视觉上的导向,同时,植物丰富的色彩也可诱使师生放慢脚步驻足停留等。经多次调研后,设计小组梳理出了不同时段校园内的主要人行流线,并从环境心理以及师生的行为习惯等方面入手,完善了校园道路的连贯性,在现有道路的基础上规划出一个完整的校园道路系统,不仅满足了校园生活的各种需要,同时亦满足了植物园的观赏需求。构筑物的加入也起到了强化功能活动的作用,它们不仅丰富了景观层次,完善了校园功能,也为植物展示提供了平台。如云湖水榭的布置,增加了入口空间的层次,从横向构图上平衡了整个画面,同时为观赏水生植物充当了亲水平台;花廊与花柱的布置不仅提供了藤本植物的展示空间,也是师生乘凉、休闲的好去处。

园区布局不仅在功能布置上相互渗透,实现了校园与植物园在空间上的叠合,同时,在响应校园总体布局的要求下照顾到了植物园建设的特殊需求。将校园生活中的学习、娱乐等活动融入到植物园空间中,将植物园的科普、植物多样性保护功能渗透到校园生活的各个领域,使植物园与校园空间的功能互相弥补,完成了两者合二为一的功能重组。3.3“去弱留强,间补结合”,优化植物 配置

在前期工作中经过几轮的专家验证以及讨论,考虑到重庆的气候资源条件以及虎溪校区的土壤地址条件,植物种类最终确定为近期实现700余种,远期实现1000余种的规划目标。本次规划是在原有的校园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的,规划小组考虑到植物这类有生命力的景观要素,采取“去弱留强、间补结合”的原则对其进行梳理和调整。

园区种植设计与规划理念相呼应,从东至西将“春”、“夏”、“秋”、“冬”四个片区联系起来,形成了一条东西方向的时间轴。各展示区、专类园都因地制宜地进行布置(图7),如大地花园未临水的地块较平坦,同时该区域拥有较多品种的蔷薇科植物,因此规划其作为蔷薇科植物的展示园(图8),而靠近水域的地块则沿路布置球宿根花卉;南山头属于被阴面,选择在保留的乔木下栽种不同品种的杜鹃,搭配秋叶类植被,形成秋季的主要观赏园(图9)。植物景观的营造不仅考虑到了美学层面,在分类系统的要求下也显示了科普教育的功能。在进行植物配置时优先选用能突出季节特征并能适应重庆气候条件的植物、乡土植物作为植物展示的主干物种,再结合园区需要,选用具有地域特色和观赏特色的品种在重点地段布置。保留长势较好的植株,密则间苗,疏则补植。根据

场地土壤、气候以及光照等不同,结合植物的生长特性,营造出不同的群落类型以及植物景观。4. 结语

高校植物园是我国植物园分类中较为特殊,研究也较为薄弱的类型之一。纵观我国的高校,其中虽不乏植物园,然而,大部分都是以功能较为单一的模式存在。随着时代的进步,高校植物园将逐渐形成由单一属性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的趋势。同时,一个植物园的最终形成及其影响力的产生需要历经时间的考验,这就需要我们在求新求变中不断适应社会需求,跟随和引导潮流特征,如在数字化植物园的建设、文化氛围的营建、参与国际化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具备自己的优势,在植物园建设中取得重大突破[3]。

对于高校植物园建设,国内已有众多学校做出了尝试,但依然面临着诸多问题。重庆大学虎溪校区植物园的建设在借鉴众多前人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展开,针对建设用地有限的校园,合理规划校园与植物园的关系,在确保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实现两者的共融共生。这即是此次规划希望解决的主要问题,同时,本次规划也为大学校园植物园规划设计方法的提出做出了铺垫。参考文献:

[1] 余树勋. 植物园规划与设计[M].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230.

[2] 鲍滨福,马军山. 两“园”合一 学用并举——浙江林学院植物园规划设计探索[J]. 中国园林,2006,22(05):26-29.[3] 胡永红. 新世纪植物园的新发展[J]. 中国园林,2005,21(10):12-18.图片来源:

图1-7:重庆大学虎溪校区植物园工作小组绘制

图8-9:重庆大学虎溪校区植物园工作小组拍摄

收稿日期:

2012-07-25图8?内部地势较为平坦的大地花园

图9?从北山头看去的缙湖与南山头的风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