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电灾害防御公共服务现状及对策 王海峰

雷电灾害防御公共服务现状及对策 王海峰
雷电灾害防御公共服务现状及对策 王海峰

雷电灾害防御公共服务现状及对策王海峰

发表时间:2018-12-18T09:30:16.507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26期作者:王海峰

[导读] 雷电是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邯郸市雷电特征及其影响较大。

河北省邯郸市气象局河北邯郸 056001

摘要:雷电是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邯郸市雷电特征及其影响较大。因此加强邯郸市防雷减灾管理工作的开展,对于减少雷击事故出现率,保护国家以及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推动地方经济和谐稳定发展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雷电灾害;公共气象服务;防御对策

引言

雷电灾害是一种极其严重的自然灾害,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及现代化水平提高,城市规模扩展,高层化、智能化建筑大量涌现,各类电子信息系统也广泛运用于公众生产生活中,这些电子系统均属微电子设备,对外界因素敏感,极易受到雷电侵袭,一旦遭受雷电危害,会出现人员伤亡、火灾及信息系统瘫痪等不良事件。邯郸市位于河北省南部,太行山脉东麓,

西面是太行山脉,为中、低山丘陵地貌,东面则是华北平原,境内海拔落差较大,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雨热同季。受其地形地貌位置以及气候特征影响,邯郸市夏季常出现雷暴活动,年平均雷暴日数西部山区多于东部平原,有自西向东逐渐减少趋势,一年中以7月最多,一日中雷暴多出现在午后到前半夜发生,集中出现在16~21时,几乎每年都可能会因雷电灾害造成不同程度的财产损失,严重时甚至导致出现雷击伤人事故,如2004年7月14日邯郸市峰峰矿区及周围乡镇遭受雷击,致使5人死亡、9人重伤、7人轻伤。因此加强邯郸市防雷减灾管理工作的开展,对于减少雷击事故出现概率,保护国家以及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推动地方经济和谐稳定发展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1邯郸市防雷减灾工作现状

近年来,邯郸市气象防雷中心坚持将防雷减灾管理工作当作重点任务开展,严格贯彻落实《防雷减灾管理办法》、《河北省防雷减灾实施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地方防雷减灾管理细则,强化雷电灾害防御组织管理,积极执行雷电监测、预报预警工作、雷电灾害调研鉴定及防雷科普宣传工作,结合当地雷电监测历史资料对雷电易发区域及其防范等级划分,向公众及时公布有关信息,同时深入各单位及社区、中小学校、农村等地方,积极开展防雷减灾宣传、防护、检测等工作。

邯钢是特大型钢铁企业,是我国重要的优质板材生产基地,是河北钢铁集团核心企业,被誉为“全国工业战线上的一面红旗”,生产、加工、存储等环节都属于易燃易爆危险环境,设施复杂,属于重点防雷安全单位。从2013年4月8日起,河北省邯郸市防雷中心开始对邯钢防雷设施进行年度春季安全检测工作,防雷检测人员克服困难,完成对能源中心、炼铁厂、炼钢厂、焦化厂、冷轧厂、热轧厂、大型轧钢厂、烧结厂等二十一个分厂建筑物、设备、管道、配电室、主控室等易燃易爆场所的防雷安全检测,对检测中发现的防雷隐患下发了限期整改通知书,并及时复检,对检测合格单位发放了《防雷装置安全检测技术报告》,经过防雷中心检测人员的不懈努力,顺利完成了邯钢的年度春季检测工作,确保雷雨季节该类场所防雷安全生产工作不出纰漏,为企业安全运营提供有力保障。

2邯郸市雷电灾害防护工作存在的问题

2.1社会公众雷电防护意识淡薄

邯郸市防雷减灾工作开展以来,取得了较大成就,但纵观工作开展过程中,总结发现仍有一部分群众防雷意识还较为淡薄。近些年来,邯郸市防雷中心注重对地方群众开展防雷减灾知识宣传,但开展过程中缺乏长效机制,仍有一部分群众缺乏对防雷减灾知识的了解,尤其是偏远且通讯、交通不发达的山区,农民居住分散,地形崎岖,防雷减灾知识宣传覆盖面落实不到位,加上村里大部分为年龄偏大的老人和年幼孩子,有的还长期存在封建迷信思想,认为雷电灾害属上天对个人的惩罚,对于雷电灾害预防措施毫不知情,这些因素均造成农村区域雷击事故频繁出现,且难以调查防御,需要不断提升防雷减灾科普知识宣传力度及相关减灾技巧推广应用。

2.2防雷减灾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强

当前,邯郸市防雷中心人事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缺乏高素质、高技术的防雷专业性人才。特别是基层气象部门防雷减灾管理人员大都身兼多职,职责分工不够明确,防雷减灾管理工作相对混乱,日常工作开展难免有走过场现象,还有些人员防雷基础理论知识不扎实,对防雷减灾技术认识也不到位,制约防雷减灾管理工作正常开展,尤其是钢铁、化工等及等易燃易爆防雷隐患排查以及大型工程防雷安全监管工作,防雷减灾技术人员要求还跟不上。

3雷电灾害防御公共服务对策

3.1加强防雷知识宣传

邯郸市气象局应加强防雷减灾科学知识宣传,以增强全社会对防雷知识认知度及防雷减灾意识,进行科学防雷、避雷,推动邯郸市防雷减灾工作顺利开展。由于偏远农村和中小学校对防雷知识认知浅薄,应加大学校和农村地区防雷知识宣传,各级政府部门应认识到防雷减灾重要性,为防雷宣传保驾护航。邯郸市气象部门可借助于报纸、广播、网络、电视、手机短信等多渠道宣传防雷减灾知识,结合专题和专家讲座等,做好防雷减灾公共服务知识宣传和普及。

3.2建立和完善雷电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结合邯郸市雷暴特点、灾害发生、产业和行业分布等,同各级政府部门制定同各地相符的防雷减灾方案,推动全市防雷监测网建设,完成闪电定位系统建设,借助于多普勒数字雷达和闪电定位仪对雷暴天气和闪电发生发展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加大研究闪电定位系统和多普勒雷达资料信息力度,对邯郸市雷电灾害加强监测,就实时监测资料的基础分析做好雷电灾害预警工作,利用现代化多媒体传播平台向全社会、尤其是雷电环境评价重点区域和雷电防护单位发布雷电预警信息,为当地政府部门的防雷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3.3加强部门联动,消除防雷安全隐患

积极开展面向不同行业雷电预报预警服务,气象防雷中心联合城建、安监、国土、农业等部门,做好沟通协作,共同组成联合检查组对全市防雷安全隐患整改情况、检测机构服务情况、被检单位履行法定义务情况等进行检查,做好邯郸市雷电灾害调查工作,对全市防雷形式加强分析,做好全市易燃易爆、化工等危险场所、重点工程、人员密集场所等防雷检测及雷击风险评估,降低雷电危害。

农村公共服务

农村公共服务 摘要我国先阶段的公共服务就是指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框架初步建立但还需继续完善的条件下,政府为实现社会的公正和公平目标,通过完善财政体制和提供财政保障使不同地区政府确保本地区居民有机会、有能力、有权力接近的与公民基本权力有关的公共服务项目,包括医疗卫生(或称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基本教育(义务教育)、社会救济、就业服务和养老保险。基本公共服务是政府的基本责任,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它体现了发展的社会属性。考虑到我国现阶段的特点,尤其是地区和城乡差别较大,本文就以杨楼村作为研究对象,从而找出农村公共服务存在的普遍问题,从而提出自己的一些解决对策。 关键词公共服务财政体制农村市场经济 一当前农村公共服务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经济的发展势头让世界瞩目,伴随着这个大的浪潮,中国广大的农村也紧紧抓住机遇不断的寻求发展空间,尤其是每年的中央的一号文件都是指向三农,让广大农民看到了实惠,看到了改变生活的政策保障,农村公共服务的概念也开始注入广大农民的脑海中,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潮流中积极贡献自己的才智。下面让我们通过杨楼村的发展来了解农村公共服务的状况。杨楼村位于河南省南部的一个普通村庄,全村共有19个自然村,1076户,4103口人,党员80人,人均纯收入3817元。 (一)农村公共卫生医疗服务 该村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设,10年实现农村农村社会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告别有病不敢看,因病致贫的时代。该村还大力筹措资金进行农村卫生室的建设,改善基本的医疗卫生条件。使一些小病能就近就诊,还积极引进人才等等。该村在上级政府的帮助下,新建一自来水厂,解决了群众饮水的安全问题。 (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 在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知识也越来越重要,而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好与坏,为此该村积极响应号召推进“农村书屋”建设,使广大群众在闲暇之余能够吸收到更多的精神养料,丰富了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农业现代化的实施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在农闲的时候村委会组织广大村民外出旅游,还积极联系一些豫剧团下乡,广大群众不用出门就能欣赏名家大腕的精彩演出。发展归根到底要靠先进的的生产力,要靠教育,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规范

1.0.1为提高城市公共设施规划的科学性,合理配置和布局城市各项公共设施用地,集约和节约用地,创建和谐、优美的城市环境,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设市城市的城市总体规划及大、中城市的城市分区规划编制中的公共设施规划。 1.0.3城市公共设施用地分类,应与城市用地分类相对应,分为:行政办公、商业金融、文化娱乐、体育、医疗卫生、教育科研设计和社会福利设施用地。 1.0.4城市公共设施用地指标应依据规划城市规模确定。城市规模与人口规模划分应符合表 1.0.4的规定 城市规模与人口规模划分标准 表1.0.4 城市公共设施规划用地综合(总)指标应符合表的规定 城市公共设施规划用地综合(总)指标 表1.0.5 1.0.6各项城市公共设施用地布局,应根据城市的性质和人口规模、用地和环境条件、设施的功能要求等进行综合协调与统一安排,以满足社会需求和发挥设施效益。 1.0.7有专项发展要求的特色城市,其相应的公共设施规划用地标准若突破本规范的规定,需经论证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但不得突破城市公共设施规划用地综合(总)指标。 1.0.8城市公共设施规划除应符合本规范外,还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 2.0.1 城市公共设施用地city public facilities land use 指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的行政办公、商业金融、文化娱乐、体育、医疗卫生,教育科研设计、社会福利共七类用地的统称。 2.0.2 行政办公用地admini strative office land use 指党政行政机关、党派和团休等市属机构,以及非市属的行政管理机构和其它办公设施用地。 2.0.3 商业金融用地commercial and financial land use 指城市居住区级以上(不含居住区级)的商业和服务业、金融和保险业等设施的用地。 2.0.4 文化娱乐用地cultural entertainment land use 指城市各类文化和娱乐设施用地,主要包括:广播电视和出版类、图书和展览类、文化艺术和游乐类等设施的用地。 2.0.5 体育用地sports land use 指市级和区级体育场馆及训练场地等设施用地。 2.0.6 医疗卫生用地medical and sanitary land use 指医疗、保健、防疫、康复、急救、疗养等设施用地。 2.0.7 教育科研设计用地education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land use 指有固定校址和用地范围的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科研和勘察设计院所、信息和成人高等培训学校等设施用地。 2.0.8 社会福利用地social welfare land use 指为孤儿、残疾人、老龄人等社会弱势群体所设置的学习、康复、服务、救助等设施的用地。

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发展现状与思考

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发展现状与思考 一、中国中小企业现状 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中小企业相比于大企业,对经济发展更为重要。一个国家的经济要强大,不仅要有能走向世界的大企业,而且也要有成功的中小企业。经济中并不是每个行业都存在规模经济,在那些并不存在规模经济的商业、服务等行业中,中小企业往往是主体。中小企业还具有大企业所不具有的两个优势:一是中小企业是以劳动密集型技术为主,是就业的主渠道。二是中小企业“船小好调头”,能及时适应需求变动而调整。尤其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中小企业对经济发展更为重要。 以上海市为例,有这样一组统计数据,突出了中小企业的重要性,即98765:9即在工商登记中,98%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对缴纳税收和提供就业岗位做出了很大贡献;8即在所有类型的企业中,84%的就业岗位是中小企业提供的,任何社会力量和政府领导都不会轻视中小企业;7即在上海的高新技术企业中,71%的高新技术企业是中小企业,74%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是由中小企业实现的,中小企业是创新的活力源泉;6即在全社会的实有资本的投入中63%是由中小企业投入的;5即上海地方税收中,接近50%的地方税收是由中小企业提供。 尽管中小企业很重要,但是中小企业普遍存在信息不灵、渠道不畅、研发不利、管理粗放、人才不够、环境不利、装备不强和信用不高8大难,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在对中小企业获取公共服务的专题调研中了解到,中小企业服务存在以下几方面较突出问题:中小企业对公共服务信息了解渠道单一、渠道不畅,面对诸多信息不知如何下手;中小企业对公共服务资源找寻困难,优秀的公共服务资源找寻更不易,存在“找不到、用不起、用不好”的现实性问题;中小企业的公共服务诉求解决成本高等。 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仍然需要政府和社会公共服务机构的大力扶持。 二、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背景 2008年金融危机后,国务院发布国发[2009]36号文件,即《国务院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关系

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一、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必要性 (一)当前农民最需要的基本公共服务 2006年10月11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事实上,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确实存在着大量不和谐的因素,其中公共服务的非均等化,尤其是城乡公共服务的非均等化现象,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在此背景下,《十一五规划》中也明确提出了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原则。在这之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设》中,明确提出了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原则。 其实城乡公共服务非均等化主要是因为我国一直以来的发展战略造成的。所以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是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实际差距的重要因素, 是新阶段农村反贫困的关键所在, 是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的路径依赖。长期以来, 在农村主要靠农民积累的公益金来解决某些公共服务事项, 这与城市形成极为明显的差距。由于农村公共服务制度的缺失, 农民在义务教育、公共医疗、社会保障等多方面的公共需求远远得不到满足。事实上, 公共服务因素在我国城乡实际收入差距中的比例已高达30%~40%。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 70%, 但是国家80%的公共卫生资源投放在城市; 义务教育人口的 60%在农村, 却只有不到 25%的资源用在农村。从短期来看, 这使得农民“因病返贫”, 因教育落后返贫的问题比较普遍。从长期看, 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匮乏制约了农民素质的提高, 不仅会影响农民未来收入的提高, 还会形成许多经济社会问题。我国农村公共服务和服务供给不足、结构失衡、效率低下的局面有着其深层次的历史原因和体制背景, 财政与金融资金难及农村地区是一个原因, 但农村综合改革滞后则是造成现状的主要体制性原因。进入新阶段, 随着农村潜在公共需求的逐步释放, 农村居民日益成为公共需求的主体。适应这个变化, 为广大农民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服务, 已成为新阶段农村综合改革的重大任务。所以新阶段农村综合改革应当抓住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突出矛盾, 变革农村的上层建筑, 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曾经设计了一份由四十二个问题构成的调查问卷,寄发给全国各地长期从事“三农”问题研究的专家学者和政策研究

城市的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要求规范

1 总则 1.0.1为提高城市公共设施规划的科学性,合理配置和布局城市各项公共设施用地,集约和节约用地,创建和谐、优美的城市环境,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设市城市的城市总体规划及大、中城市的城市分区规划编制中的公共设施规划。 城市公共设施用地分类,应与城市用地分类相对应,分为:行政办公、商业金融、文化娱乐、体育、医疗卫生、教育科研设计和社会福利设施用地。 城市公共设施用地指标应依据规划城市规模确定。城市规模与人口规模划分应符合表的规定。 城市规模与人口规模划分标准 1.0.5城市公共设施规划用地综合(总)指标应符合表的规定。 城市公共设施规划用地综合(总)指标 1.0.6各项城市公共设施用地布局,应根据城市的性质和人口规模、用地和环境条件、设施的功能要求等进行综合协调与统一安排,以满足社会需求和发挥设施效益。 1.0.7有专项发展要求的特色城市,其相应的公共设施规划用地标准若突破本规范的规定,需经论证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但不得突破城市公共设施规划用地综合(总)指标。 1.0.8城市公共设施规划除应符合本规范外,还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 城市公共设施用地 city public facilities land use 指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的行政办公、商业金融、文化娱乐、体育、 医疗卫生,教育科研设计、社会福利共七类用地的统称。 2.0.2行政办公用地admini strative office land use 指党政行政机关、党派和团休等市属机构,以及非市属的行 政管理机构和其它办公设施用地。 2.0.3商业金融用地commercial and financial land use 指城市居住区级以上(不含居住区级)的商业和服务业、金融和保 险业等设施的用地。 2.0.4文化娱乐用地cultural entertainment land use 指城市各类文化和娱乐设施用地,主要包括:广播电视和出版类、图书和展览类、文化艺术和游乐类等设施的用地。 2.0.5体育用地sports land use 指市级和区级体育场馆及训练场地等设施用地。 2.0.6医疗卫生用地medical and sanitary land use 指医疗、保健、防疫、康复、急救、疗养等设施用地。 2.0.7教育科研设计用地education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land use 指有固定校址和用地范围的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科研 和勘察设计院所、信息和成人高等培训学校等设施用地。 2.0.8社会福利用地social welfare land use 指为孤儿、残疾人、老龄人等社会弱势群体所设置的学习、 康复、服务、救助等设施的用地。

我国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研究综述

我国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研究综述 于敬 【摘要】公共服务设施是承载公共服务的空间载体,是保障社会正常运转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规划布局的合理和均等化发展对于推动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以及城市整体空间结构的优化调整,因此日益受到社会关注。及时对我国现有的公共设施规划研究进行归纳整理,总结其中的经验,深入分析公共服务设施规划面临的新问题,对进一步推进公共服务资源均等化,实现公共服务资源优化配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 【关键词】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研究综述 1.基本概念与内涵 目前,在我国一般认为“公共服务设施”是由“公共”“服务”“设施”三个词语组成,或者是由“公共服务”与“设施”两个词语构成,是这些词语含义的整合1。但在《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或维基百科中,并没有“公共服务设施”或“公共服务”的词条,与之相关的中文词条包括“公共事业”“公共产品”“基础设施”等。与之相关的英文词条包括“public service”2以及“infrastructure”3,前者不仅指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工程等有形的公共物品,还包括提供无形的诸如社会治安、环境保护等一切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而后者则专指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4。 1.1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是一个涵义广泛的概念,有着丰富的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基础,不同国家或经济组织对公共服务的界定都不相同,其概念和范围也随时代发展而变化。 1928年法国法学家Duguit在其著作中定义“公共服务”指“所有要完成的活动都应当由政府提供保障、进行安排和监督”。在法国,公共服务涵盖所有涉及大众利益的事物,因此是一项特定的法律制度。同时,公共服务也有其意识形态的内容,分为三大类:主权服务,与国家传统职能相吻合;社会和文化服务,主要包括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社会救济和文化活动;经济服务,法律上成为工商公共服务(SPIC)5。公共服务运行的基本原则是连续性原则、平等原则以及公共服务满足需求或适应需求原则。 2004年5月欧共体委员会通过了《关于共同利益服务的白皮书》6,提出了欧盟促进高质量的共同利益服务的发展策略,目标关键是确保欧盟所有公民和企业都有权使用高品质的、可负担得起的共同利益的服务。“共同利益服务”已成为欧盟意义上的公共服务概念,包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What: 何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由“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经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阐述,十七大报告中两次予以强调,已经成为当前理论和实践的热点 2006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从共同财政体系建设的角度提出了“逐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任务.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将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 为完善公共财政制度的目标:“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健全公共财政体制,调整财政收支结构,把更多财政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加大财 政在教育、卫生、文化、就业再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公共基础设施、社 会治安等方面的投入。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从缩小发展差距和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的角度进一步强 调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作用:“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 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 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 2010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 议.》 (八)、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公共服务包括基本公共服务和一般公共服务。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 建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是根据美国学者罗尔斯基于公平的正义理论,在自由、平等和幸福之间的统筹协调原则有两条,即第一正义原则(平等自由原则)和第二正义原则(机会均等原则和差别原则),根据这两条正义原则可以推断基本公共服务的三大原则①(对应关系见表1.1)。 表1.1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三原则

我国公共服务现状及发展趋势综述一、公共服务的定义-OECD

我国公共服务现状及发展趋势综述 一、公共服务的定义 公共服务是一个十分庞大的范畴,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社会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发布公共信息等,为社会公众生活和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和创造条件”(温家宝总理在2004年2月21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的讲话)。 二、我国公共服务的现状和问题 (一)公共服务总体水平偏低 1、从政府对公共服务的总支出来看 我国基本公共服务总体水平偏低,主要表现为:公共服务投入的增长速度落后于财政支出增长速度,公共服务发展速度落后于整体经济增长速度,公共服务供给数量和质量落后于公众现实需求。从我国用于教育、科学、卫生、社会保障、国防、地质勘探等基本公共物品部门的财政支出来看。我国公共服务在财政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比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低得多。

2、从不同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情况来看 从不同公共服务领域的情况来看,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投入不足、公共产品短缺的问题。在教育领域,政府投入不足,是我国教育经费短缺的主要根源。数据表明,2000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NP的比例约为2.9%,低于90年代中期大多数国家公共教育经费占GNP 的比例,也未达到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规定的4%的水平。1996年,在九个发展中人口大国中,我国公共教育经费占GNP的比例最低1。在医疗卫生领域,我国1990~1997年对医疗卫生 1王善迈,袁连生,刘泽云,“我国公共教育财政体制改革的进展、问题及对策”,《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规划现状调查表

馆陶县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规划所需资料清单 1、最新版城镇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规划及实施情况 2、城镇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基本思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 3、《馆陶县教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4、《馆陶县医疗卫生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5、《馆陶县文化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6、《馆陶县体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7、《馆陶县宗教、福利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8、上一轮总体规划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宗教、福利实施情况。 9、全县个社区居委员会。全县面积平方公里,户籍人口约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万人,另有流动人口约万人。服务于上述空间范围内的人口,各项公共服务设施的发展情况如下: 教育设施利用现状 现状幼儿园所,共班,占地公顷, 小学所,共班,占地公顷,在校学生人。 初中所,共班,占地公顷,在校学生人; 普通高中所,共班,占地公顷,在校学生人。 2013年城区幼儿园现状情况调查表 序号学校名称地址性质(公 办/私立) 教师人数 (人) 幼儿人数 (人) 占地面积 (m2) 建筑面积 (m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013年城区小学现状情况调查表 序号学校 名称 地址 性质(公 办/私立) 班级数 (班) 教师人数 (人) 学生人数 (人) 占地面积 (m2) 建筑面积 (m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3年城区初中现状情况调查表 序号学校 名称 地址 性质(公 办/私立) 班级数 (班) 教师人数 (人) 学生人数 (人) 占地面积 (m2) 建筑面积 (m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3年城区高中现状情况调查表 序号学校 名称 地址 性质(公 办/私立) 班级数 (班) 教师人数 (人) 学生人数 (人) 占地面积 (m2) 建筑面积 (m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农村公共服务情况调研报告

农村公共服务情况调研报告 一、建设情况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我县有XX个乡镇,每个乡镇都建设了文化站,以文化站的建设标准配备了设施设备。到目前,在4个乡镇建立了省级乡镇文化示范站。以4个省级文化示范站为点,以点带面,带动其它乡镇文化站共同繁荣,促进我县农村文化全面发展。 目前我县建设了XX个村级文化活动室,配备了功放、音响、调音台、话简等唱歌设备;在活动室里还可以读书看报、玩棋牌等活动。以后逐渐增加村级文化活动室的建设数量,并赋于更多的功能,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覆盖更广。 (二)农家书屋建设 我县共有XX个行政村,每个村都建设了农家书屋,配备了图书管理员。每个书屋配书1300多册,光盘100多盘。每年都要补充新书,以符合百姓的需要。 (三)体育场地建设情况 目前,我县在乡镇、村共建设了XX个标准篮球场,XX个健身路径。有效地满足了老百姓健身的需要。 (四)农村电影公益放映情况 近几年我县在XX个行政村放映电影约1800场次,满足了群众看电影的需求。今年结合群众路线教育活动,放映了《永远的焦裕

禄》、《孔繁森》、《生死决择》等群众路线教育影片,有力地宣传了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 二、工作举措和取得的成效 (一)工作举措。一是为确保我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顺利推进,成立了以县政府分管副县长为组长,县文体广新局主要负责人为 副组长,各相关部门和各乡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二是着眼于服务基层和服务群众的文化建设方针,围绕县委县政 府的工作大局,从硬件和软件是满足群众文化娱乐的需要,促进 了全县文体事业向纵深发展。 (二)取得的成效。 一是从县到乡镇和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格局基本形成, 全民共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成果。在免费开放体育馆、文化馆、图书馆的同时,逐步开放健身房、公共电子阅览室,满足群众文 化娱乐的需要。全县XX个乡镇的文化站也免费开放,XX个行政村的图书室免费阅读,给乡村带去文化的精神食粮。各乡镇和一些 村已有完善的全民健身路径,安置了篮球场、乒乓球台、健身器材,满足群众锻炼身体的需要。 二是我县群众文化娱乐的需求增加,自觉加入文化娱乐、全 民健身的队伍中,精神需求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各乡镇自发成 立广场舞协会,每天晚饭后就跳坝坝舞。村民到乡镇文化站唱歌、看书,出门不远就可以进行打篮球等体育活动。文化体育方面的 娱乐已经潜移默化到老百姓的生活中,不知不觉地改善了他们的

农村公共服务管理的内涵

农村公共服务管理的内涵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09级农林经济管理金礼旭) 摘要:农村公共服务管理是社会公共服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公共服务管理水平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民生活水平的质量,进而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然而在我国谈公共服务管理一般都是城市的公共服务,因为我国农村的公共服务管理水平非常低下,偏远山区根本就谈不上公共服务管理,农民甚至没有公共服务管理的意识。而这将严重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我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本篇将让人们尤其是农民对农村公共服务管理有一个新的认识,以及农村公共服务管理的内容,我国农村公共服务管理改革的重点。 关键词:农村公共服务管理内容重点 一、农村公共服务管理 1、农村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的含义:国家是公共服务型国家,所以其所作所为都是提供公共服务。关于国家,有很多定义。在每一个社会中,都存在着社会整体的权力,它是垄断的和最有权威的,并以强制性力量为依托。在现代社会中,这种社会整体的权力,是由决策或立法、审判或司法、以及行政执行机构构成的权力体系。本文中所谓的国家,即是指这一社会整体的权力体系。当国家是由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所有的时候,国家具有公共性质,国家存在的目的和职能,就是为全体公民的利益和需求服务。在这个意义上,由国家的公共性质所决定,国家体系中的所有机构,如立法机构、行政机构和司法机构等都是提供公共服务的机构,在这些机构中任职的人们的工作都是在提供公共服务。在中国,这意味着在人大、法院、国务院以及各地方政府等国家机构中的工作人员都是在从事公共服务,上述机构也都是或者都应是公共服务机构。总之,公共服务主体是国家,服务的对象是人民。 农村公共服务,就是国家是服务的主题,农民是服务的对象。国家给农村居民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包含的内容很多,从读书到看病,从养老到看戏,从物质再到文化,都是农村公共服务的内容。主要包括: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农村公共产品提供服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服务、农民医疗卫生服务、农村教育服务、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农田水利设施服务、农村社会保障服务、农业信息服务及新农村建设指导服务等与农村、农民和农业相关的方方面面。

我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我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摘要随着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施行越来越近,同时也冒出了一系列的问题,以及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善会带来的后果,政府购买服务,其实是要改革公共服务供给机制。要在充分结合自身实际的基础上逐步落实公共服务政策由“直接干预、直接调控”变为“购买服务,有效监督”,使政府把公共服务工作的关键点放在可以有效的增强实施效率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方面上,制定各方面的标准以及加大执法力度和了解人民群众的需要上面。为了使政府的职能移交得更加顺利以及真正做到提高切实有效的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合理运用现有资金与资源,增强公共服务供给的质量,优化社会综合,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公共服务市场主体比公共部门具有更强的成本意识、更严格的管理和更灵活的反应能力,也就更能够促进竞争、提高服务质量并降低成本。就需要制定相关的法律制度来管理,约束,使之更好地运行,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关键词公共服务;监管评估机制;资金;高效率;组织 ABSTRACT As the government purchase of public services to more and more closer to, and at the same time also emitted a series of problems, and the consequences of a relevant legal system is not perfect, the government purchasing service, is to reform the public service supply mechanism. To be on the basis of fully combined with their own actual step by step to carry out the policy of public service from \"direct intervention, direct control\" into \"buy services, effective supervision, the government put the public service work the key point in can effectively enhance the operational efficienc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on the aspect of making all aspects of the standard and intensify law enforcement and understand people's needs. In order to make the function of the government over go more smoothly, and truly improve effective government decision-making more scientific, reasonable use of existing funds and resources, increase the quality of public service supply, and optimize the society comprehensive, meet the needs of the masses of the people. The public service market main body was stronger than the public sector has the consciousness of cost, more strict management and flexible response ability, are more likely to promote competition, improve service quality and reduce costs. Will need to formulate relevant legal system to manage, constraints, and make it run better, nothing can be accomplished without norms or standards. KEY WORDS Public services; Supervision evaluation mechanism; Money; High efficiency; organization

青岛市市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及规划导则

青岛市市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及规划导则 (试行) 青岛市规划局 2010年5月

青岛市规划局 关于发布施行《青岛市市区公共服务设施 配套标准及规划导则(试行)》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我局编制的《青岛市市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及规划导则(试行)》于2010年5月10日施行。凡青岛市市区范围内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等相关规划的编制,以及各级、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建设,应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 附:《青岛市市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及规划导则(试行)》 二〇一〇年四月三十日

编制说明 青岛市规划局曾于2007年编制了《青岛市新建改建居住区、居住小区及组团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表(试行)》,并作为控规及相关规划编制、管理的参考资料,对强化新区、特别是新建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控制和配套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乡规划建设工作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一方面,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理念更加突出,节约型城市建设不断推进,民生问题获得广泛关注;另一方面,近年来,国家、省、市又不断出台了一些涉及公共服务设施的规范、标准、规定等。为了使全市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更加合理、系统、均衡,更加符合青岛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市规划局对现行相关标准、规划进行了综合研究,编制完成《青岛市市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及规划导则》(以下简称“本标准”)。 本标准以国家、省、市和部门的相关规范及标准为基本依据,结合本市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建设情况及城市发展要求,并参考国内相关城市做法研究制定。本标准由青岛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执笔起草。在起草和修改完善过程中,市规划局多次邀请相关专家参与研讨、论证,多次征求相关部门意见和建议,并认真研究汲纳这些意见和建议,使本标准在合法的基础上,能够更加科学、合理、实用。 本标准自2010年5月10日起施行。在本标准施行过程中,如有修改意见、建议或疑问,请及时向青岛市规划局反映。市规划局将适时组织对本标准实施情况的评价,不断加强相关规划之间的衔接,进一步优化完善本标准。 本标准包括条文及条文说明两部分,均由青岛市规划局负责解释。

公共服务设施体系规划说明书

目录 前言-------------------------------------------------- 1 一、规划编制背景----------------------------------------- 1 二、规划编制对象----------------------------------------- 1 三、规划编制目的----------------------------------------- 1 四、规划期限、规模及范围--------------------------------- 2 第一部分武汉文化设施布局规划-------------------------- 3 一、发展背景--------------------------------------------- 3 二、现状分析与总结--------------------------------------- 3 (一)现状用地-------------------------------------------------- 3(二)现状设施-------------------------------------------------- 4(三)现状评述-------------------------------------------------- 4(四)上轮总规实施回顾------------------------------------------ 5三、规划目标及原则--------------------------------------- 6 (一)规划目标-------------------------------------------------- 6(二)规划原则-------------------------------------------------- 6四、文化设施体系规划------------------------------------- 6 (一)规模测算-------------------------------------------------- 6(二)文化设施布局体系------------------------------------------ 7五、专项设施规划---------------------------------------- 11 (一)博物馆艺术馆(博物馆、美术馆、会展中心等)规划----------- 11 (二)音乐厅、剧院规划----------------------------------------- 13 (三)群众艺术艺馆(含文化馆(站)、青少年宫)规划-------------- 14 (四)图书馆规划----------------------------------------------- 15

社区公共服务现状问题及对策

社区公共服务现状问题及对策 社会探讨 2011-05-02 09:08:48 阅读11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以贵州省岑巩县舞水社区、万福社区为例洪璇贵州大学经济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 【摘要】社区公共服务工作的进展直接关系到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稳定关系到整个社区机体的健康成长。本文通过对我国社区公共服务问题的提出以及发展现状的介绍以引入实际案例的分析研究为主线总结当前社区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对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寻找行之有效的对策此外还提出了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的研究方向。【关键词】社区公共服务社区发展一、社区公共服务问题现状分析本文研究所选择的社区位于贵州省岑巩县内分别是舞水社区和万福社区选择这两个社区一方面因为岑巩县城是一座新的县城县城由搬迁到发展至今刚刚10年因此各方面建设也处于不断完善的阶段特别是2004年才开始起步的社区建设工作使得县城在社区发展上显得不够成熟但同时也为社区建设方案创造出更多的研究机会和突破口。通过对社区居民的问卷调查我们发现以下问题。 1、社区信息宣传方式单一很多居民认为他们获得相关信息是通过他人告知的形式而这种形式往往是由社区工作人员在具体的个案调查或是在结束工作后的闲谈中进行的普及度相对较低而且不具备必要的程序性和严肃性。在对社区信息发布交流方式的进一步调查中我们也发现两

个社区内的居民基本没有运用任何的现代交流工具QQ群贴吧等见图1。图1 社区信息宣传状况图 2、关于社区环境状况问卷中主要涉及卫生、交通和安全三方面内容在社区环境卫生方面重点是空气净化而在交通环境改善方面红绿灯时间则是广大居民比较关注的交通问题。在社区安全防护上交通安全和巡逻防盗的支持率最高见图2。图2 社区公共环境情况图 3、社区科教文卫发展良好医疗卫生还有待提高在社区活动的开展情况的调查中61的居民了解所在社区开展的活动。体育活动是大部分居民最热衷于参加的活动类型相比之下教育宣传与文化活动的参与者较少。在日常生活必需品方面的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居民对这些设施的方便程度比较满意然而有关使用方面需要改进的呼声是最高的占到47。据调查县城内的公共医疗机构只有一所即岑巩县医院。对于医院相关方面的提升有大约74的居民认为工作态度急需转变。同时也有60的居民认为医院技术水平应该得到提高服务质量应该改善。社区内的教育设施完善超过六成的居民对这些教育机构的质量表示肯定。 4、社区养老助残活动开展仍欠成熟在社区实际调查的过程中并没有看到相关设施的建立只是看到残疾人救助站的挂牌在社区办公场所当问及社区相关负责人时得到的解释是社区门口的挂牌只是为虚设“一套班子多块牌子”的现象很正常见图3。图3 社区养老助残情况图 5、社区在促进就业方面宣传不够政

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现状

1现状及分析 1.1村庄综述 1.1.1村庄历史由来 连家营村,现为沈家营镇辖村,设村委会。据村民反映:明代已成村落,为隆庆卫军屯,因连姓居多,故名连家营。 1.1.2历史文化资源 连家营村以前曾有一个河北梆子剧团,远近闻名,在20世纪80年代达到顶峰,被编入延庆县剧团,后逐渐衰落,现已解散。 1.1.3村庄职能 连家营村自然条件良好,村庄近几年没有受到有污染的工业影响。根据延庆县村庄体系规划(2006-2020),连家营的村庄主要职能为:民俗体验、特色种植及现代农业。 1.1.4地形地貌 连家营村庄类型属平川区,地处妫水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海拔492米。面积8万平方米,聚落呈正方形。 1.1.5工程地质 连家营村庄地处妫水河冲积平原妫水河北岸,地势平坦,土壤为淋溶褐土、潮土。农业植被以玉米、蔬菜为主,林业植被以果树、山楂树为主。妫水河沿岸林木以杨树、槐树、柳树、榆树为主。 1.1.6气候气象 连家营村的气候冬冷夏凉,气候为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属延庆暖区。四季分明,春秋短促,冬夏较长。春季干旱多风,夏季雨量集中,主要集中在6—8月份,大约占全年总降水量的72%。多年平均降水量493毫米,陆面蒸发量400毫米/年,水面蒸发量1666.2毫米/年。全年日均温8℃,最低月为一月,日均温度零下8.8℃;最高月为七月,日均温23℃。全年无霜期158天。冬季多偏北风,夏季多偏南风,年平均风速3.1米/秒。 1.2对外联系 1.2.1地理位置 连家营村位于延庆县城东北7.5公里、镇政府驻地东南1公里处。北距魏家营0.5公里,东距井家庄乡南老君堂1.7公里,南距大榆树镇阜高营2公里,西距冯庄0.8公里。村域面积1.73平方公里。1.2.2过境交通 连家营村北靠延琉公路,南有妫河生态走廊,南北两条滨河路从连家营村附近通过,交通十分便利。 1.2.3对外联系方式 北靠延琉公路,南有妫水河流,有滨河北路、南路两条路从连家营通过。设有公交停车站,村庄附近有公交车可乘,与最近新城中心的通车距离为7.5公里左右,耗时约半个小时。 1.3现状人口 1.3.1现状人口总体情况 连家营村2007年年底总人口343人,全部为户籍人口,户籍劳动力人数为190人,其中男185人, 女158人。男女比例接近1.2:1。 1.3.2户籍劳动力情况 连家营村根据调查从2004年到2007年户籍劳动力人口呈波动式下降趋势。2007年劳动力人数为190人。其中村民多以从事第三产业为主,户籍劳动力从业情况现为第一产业45人,第三产业145人,村中没有第二产业从业人员。 2007年村庄户籍人口为343人,比去年的345人和前年的357人有所减少,其主要原因为人口迁往外县或市区,导致户籍人口逐年减少。 连家营村人口年龄结构总体来说中年人居多,村庄无老龄化趋势。 1.3.3非户籍人口情况 现状连家营村没有非户籍人口。 1.4村庄经济 1.4.1村庄经济概述 连家营村现村庄类型为保留控制发展型,需要保护生态环境,经济最近几年都是以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为主,近年来随着第三产业的强势发展,连家营村近四年来,经济构成呈一产比例下降、三产比例增加的变化趋势。各种原有作物的种植面积的减少使得传统种植业逐步退出作为村民主要收入来源的角色,第一产业不断缩减。与此同时,交通运输业,商业餐饮和服务业的起步发展,使村庄经济重心开始转向第三产业。(图1-8) 1.4.2农村经济分析评价 在村庄经济总收入的构成中,连家营村的第三产业占据主导地位,第一产业所占比例开始下降。 第一产业收入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从2004年的22% ,下降至2007年的16%。

杭州市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及规划导则

v1.0 可编辑可修改杭州市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及规划导则

目录 编制说明 1 总则 (3) 2 公共服务设施分类、分级和配置要求 (3) 3 市级和区级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规划导则 (4) 4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标准 (9) 附录:术语、用词说明及参考文献(规范) (18) 《杭州市市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及规划导则》条文说明

1 总则 【目的和依据】为突出以人为本,满足居民日益提高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科学合理地配置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有效使用城市土地资源,进一步提高城市规划编制和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水平,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并考虑城乡发展需要,制定《杭州市市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及规划导则》。 【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杭州市中心城区(指七区)公共服务设施,特别是新建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在对城市旧区进行更新改造时,可依据本标准的基本原则和要求,进行必要的调整,以确保配套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切实可行,并达到应有的标准和服务水平。 杭州市辖县级市的中心城区可参照本标准实施。 城市特殊功能区域,如风景名胜区、前湾保税港区、港口、出口加工区、高新技术产业区等的相关内容,另行规定。 【配置原则】本市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与相关规划,应遵循系统、兼容、创新、继承以及适度超前或相对稳定的原则。 【强制性要求】本标准中涉及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的内容或规定应为强制性要求,在城市规划实施时,须优先安排并与其它建设工程同步予以落实;当公共服务设施无独立占地要求时,其建筑面积应作为强制性要求予以落实。 【相关法规】本市中心城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应当严格执行本标准,并符合国家、省和市现行有关法律、法规及标准的规定。 2 公共服务设施分类、分级和配置要求 【公共服务设施分类】按其用地性质或使用功能,本标准将市、区级公共服务设施分为七类:(1)教育;(2)医疗卫生;(3)文化;(4)体育;(5)商业金融;(6)社会福利;(7)行政办公;将居住区级以下(含居住区,下同)公共服务设施分为八类:(1)教育;(2)医疗卫生;(3)文化娱乐;(4)体育;(5)商业金融服务;(6)社会福利与保障;(7)行政管理与社区服务;(8)市政公用。 【公共服务设施分级】综合考虑建设规模以及投资、布局方式等,可将公共服务设施分为五级:市级、区级、居住区级、居住小区级、居住组团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