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质代谢异常

脂质代谢异常
脂质代谢异常

第二篇代谢性疾病

第四章脂代谢异常

一、概述

血脂是血浆中所有脂质的总称。脂质分子不溶或微溶于水,其在维持细胞的完整性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并可使血浆中的物质通过直接弥散或经载体进入细胞内。同时,脂质是体内能量贮存的主要形式,也是肾上腺和性腺类固醇激素以及胆酸合成的前体物质。此外,脂质还是血液中许多可溶性复合物运输的载体。以往对脂质代谢异常的描述往往使用高脂血症(hyperlipidemia)这个名词,因为大量基础研究和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血浆胆固醇和/或三酰甘油异常增高是直接引起一些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胰腺炎等的罪魁祸首。随着脂代谢紊乱研究的深入,研究者们发现,用高脂血症命名还不能很贴切地反映其他一些脂质及脂蛋白代谢紊乱的情况,如“好”的脂蛋白HDL-胆固醇的降低、“坏”脂蛋白LDL-胆固醇的升高这一致动脉粥样硬化的脂代谢紊乱状态,因此目前更倾向于“脂代谢异常”(dyslipidemia)这样的描述。

引起血浆脂蛋白水平变化的原因很多,如高脂肪饮食、体重增加、年龄增长、雌激素水平降低、基因缺陷、系统性疾病、药物、不良的生活习惯等。高脂蛋白血症可分为以下类别,即主要引起高胆固醇血症(由于LDL水闰增高)以及三酰甘油和胆固醇联合增高等情况。各型高脂血症都已发现几种单基因病变,但很多病例的病因都是多基因的。血浆脂蛋白由于生成过多和/或清除减少而致血浆水平失常。具体分类见表2-4-1

(一) 脂质的分类、结构与功能

脂质分为:脂肪酸(FA )、三酰甘油(TG )、胆固醇(Ch )和磷脂(PL )。其中三酰甘油和磷脂为复合脂质。血浆中的胆固醇又分游离胆胆固醇(FC )和胆固醇脂(CE )两种,二者统称为血浆总胆固醇(TC )。 (二) 脂蛋白的结构与分类

脂蛋白是脂质与蛋白质结合的一种可溶性复合物。只有通过脂蛋白的形式,从肠道消化吸收的和在肝脏合成的脂质才能在血液中转运,进而为机体各组织所利用或贮存。此外,脂蛋白还可转运脂溶性维生素、某些药物、病毒和抗氧化酶。脂蛋白中的脂质包括三酰甘油、胆固醇脂、游离胆固醇和磷脂。

脂蛋白呈球形颗粒状结构,其核心为疏水性的脂质(三酰甘油和胆固醇脂),表层有亲水性的蛋白质、游离胆固醇和磷脂等成分构成。

通常,脂蛋白可分为乳糜微粒、乳糜微粒残粒、极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中间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等六种不同的类型,其在脂质转运中的作用各不相同,见表2-4-2。

表2-4-2 血浆脂蛋白的性质、组成和功能

1. 乳糜微粒(CM ) 乳糜微粒是是在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上皮细胞的高尔基体中由三酰甘油、磷脂和胆固醇共同形成的。新合成的乳糜微粒在未离心的血浆中处于漂浮状态,其中有apo-B48、apo-AI 和apo-AIV 等载脂蛋白,其特异性的载脂蛋白为apo-B48。在血液中,经过脂蛋白脂酶的作用,乳糜微粒中的三酰甘油

密度

(g/ml )

颗粒 大小 (nm)

电泳 位置

合成 部位

主要脂质

主要载脂蛋白

主要生理功能

乳糜微粒

<0.95

90~1000

原位

小肠

85%甘油 三酯

apoB48 apoA Ⅰ apoC

转运外源性三酰甘油及胆固醇

乳糜微粒

残粒

<1.006 原位 小肠 60%三酰甘油, 20%胆固醇

VLDL <1.006

30~90

前β

55%三酰甘油 20%胆固醇

apoB100 apoE apoC Ⅱ

转运内源性三酰甘油

IDL 1.006~1.019 ~

由VLDL 衍生 25%三酰甘油 35%胆固醇

LDL 1.019~1.063 20~30 β 由IDL 衍生 5%三酰甘油

60%胆固醇

B100 apoE 转运内源性胆固醇 HDL

1.063~1.21

7.5~10

α

肝、肠、血浆 5%三酰甘油 20%胆固醇 apoA Ⅰ

apoA Ⅱ

apoC Ⅰ

逆向转运 胆固醇

释放出游离脂肪酸,其后转化成为少三酰甘油和富胆固醇的乳糜微粒残粒。在肝脂酶的作用下,乳糜微粒残粒被肝细胞摄取,很快从血循环中被清除。

2. 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VLDL在肝脏合成。来自于饮食脂肪或由空腹和未控制的糖尿病脂肪组织中的脂肪酸动员而产生的游离脂肪酸,可增加VLDL的合成。VLDL由85%~90%的脂质(其中55%为三酰甘油,20%为胆固醇和15%为磷脂)和10%~15%的蛋白质构成,位于离心血浆的表层。其特异性载脂蛋白为apo-B100。此外,还有apo-E和apo-C。

3.中密度脂蛋白(intermediate density lipoprotein,IDL)三酰甘油和磷脂在肝脏中合成VLDL。在脂蛋白脂酶和肝脂酶的作用下,VLDL三酰甘油被水解为颗粒较小而胆固醇含量更多的中密度脂蛋白(intermediate density lipoprotein,IDL)。IDL丢失了多数的apo-C,而保留了apo-B100和apo-E。通过肝脂酶的继续作用,IDL被降解为LDL。约有一半的VLDL最终转化为LDL,其余的一半是以VLDL残粒和IDL的形式直接被肝脏清除。肝细胞摄取VLDL残粒和IDL受apo-E 的调节。

4.低密度脂蛋白(LDL) LDL是VLDL水解后的最终产物,血浆中约70%的血浆总胆固醇存在于LDL之中。在LDL的构成中,脂质占75%(其中35%的胆固醇酯,10%的游离胆固醇,10%的三酰甘油和20%的磷脂),其余25%为蛋白质。其蛋白质多为apo-B100,以及少量的apo-E。肝脏摄取75%左右的LDL,其余部分为其他组织所摄取。近2/3的LDL摄取受LDL受体的调控。LDL尤其是小而密LDL胆固醇具有致动脉硬化的作用。

5.高密度脂蛋白(HDL) HDL主要来源于肝脏分泌的新生HDL、由肠道直接合成的HDL颗粒和来自于乳糜微粒、VLDL脂解过程中脱落的表面物质。HDL中以

HDL

2和HDL

3

为主。由于二者都缺乏apo-E,所以均不能与LDL受体结合。HDL

1

体内的apo-E库,血浆中的apo-E有50%是存在于HDL

1

之中。HDL是一种很小的颗粒,由50%的脂质(其中25%的磷脂,15%的胆固醇脂,5%的游离胆固醇和5%的三酰甘油)和50%的蛋白质构成。其主要的蛋白质为apo-AI(65%)和apo-AII(25%),还有少量的apo-C和apo-E。

(三)调节脂蛋白代谢的主要载脂蛋白

载脂蛋白是脂蛋白中蛋白质成分的总称,在脂蛋白的结构、功能与代谢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已发现的载脂蛋白有20种,其中包括:apo-AI、

AII、AIV、B48、B100、CI、CII、CIII

O2、D、E、F、G、H(又称β

2

糖蛋白)、富

含脯氨酸蛋白、富含甘氨酸丝氨酸蛋白、贫含苏氨酸蛋白、apo(a)和apo-J等。

它们大部分由肝脏合成。有11种载脂蛋白如AI、AII、B48、B100、CI、CII、CIII、E、apo(a)等的一级结构均已阐明。主要的载脂蛋白列于表2-4-3。

载脂蛋白的功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维持脂蛋白的结构;②作为酶的辅因子,如apo-CII和apo-AI分别是脂蛋白脂酶和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LCAT)

的辅因子;③作为脂质的转运蛋白,如HDL中的apo-D使TG和CE在HDL、VLDL 和LDL之间转运;④作为脂蛋白受体的配体。如apo-B100和apo-E是LDL受体

的配体,apo-AI是HDL受体的配体。通过它们与受体特异性识别和结合,介导脂蛋白的受体代谢途径。

脂蛋白的转化主要取决于其表层中的特异性载脂蛋白。许多研究显示,不少高脂蛋白血症是源于载脂蛋白与受体结合功能异常。了解载脂蛋白在脂质代谢中

的作用,有助于对脂蛋白代谢和脂质异常相关性疾病的理解。

血浓度染色体基因碱分子量合成部位主要功能

(mg/dl)基(bp)(×kD)

AI 130 11 1863 ~29 肝、肠 HDL结构蛋白,LCAT辅酶,HDL

受体的配体

AII 40 1 1130 ~17(二聚体)肝抑制apo-E与受体结合

AIV 40 11 2600 ~45 肠协助胆固醇向细胞外流,激活

LCAT,作用于三酰甘油代谢B100 85 2 43000 ~513 肝 VLDL,LDL结构蛋白,LDL受体

配体

B48 可变~241 肠乳糜微粒结构蛋白

CI 6 19 4653 ~6.6 肝调节LRP的清除,激活LCAT

CII 3 19 3320 8.9 肝 LPL活化剂

CIII 12 11 3133 8.8 肝 LPL抑制剂

调节残粒与受体的结合

E 5 19 3597 ~34 肝,脑,皮肤 LDL和LPR的配体,胆固醇逆

转运

脾,睾丸

Apo(a) 可变 6 可变 400~800 肝调节血栓形成与纤维蛋白溶解D 10 3 12000 ~20 肠胆固醇逆转运

表2-4-3 主要的载脂蛋白

(四)脂蛋白受体

脂蛋白受体包括LDL受体、LDL受体相关蛋白受体(LRP)、gp330受体和VLDL

受体,其基本结构相似,但功能各异。

1.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受体) LDL受体是一种分子量为160kD的糖蛋白。

多种细胞的表面都有LDL受体的表达,尤以肝细胞多见。它在LDL、乳糜微残粒、

VLDL、VLDL残粒、IDL和HDL

的摄取过程中发挥重发作用。细胞通过LDL受体摄

1

取上述脂蛋白而获得胆固醇。LDL受体的变异可导致脂代谢的紊乱,在临床上表现为遗传性家庭性高胆固醇血症。

2.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LDL receptor-related protein,LRP) LRP 是一种膜结构受体,由一个515kD的氨基端细胞外区和一个85kD的胞浆与穿膜区所构成。在脂代谢方面,LRP与富含apo-E的乳糜微粒残粒和VLDL残粒具有高度的亲和力。LRP还可通过与LPL和肝脂酶之间的相互作用,调节肝细胞对脂蛋白残粒的结合与摄取。

3.VLDL受体 VLDL受体与LDL受体非常相似,但其具有一个第8配体结合重复序列,分子量为130kD,主要存在于肌肉、脂肪和大脑组织中,该受体可与含apo-E 的脂蛋白结合,但其在脂代谢中的作用尚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4.Scavenger receptor class B, type I (SR-BI) 小鼠的B类I型清道夫受体(SR-BI) 是位于细胞膜上的HDL的受体,它属于CD36膜受体家族,它是一种高亲和力的高密度脂蛋白受体,主要在肝脏和类固醇源性组织中表达.该受体能介导胆固醇酯的选择性吸收,在高密度脂蛋白(HDL)的代谢和胆固醇的"逆转运"中起重要作用.动物实验证明SR-BI的表达可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如果SR-BI对人有相似的作用,它将成为一个好的作用靶点用于临床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

(五)脂代谢中的关键酶

1.脂蛋白脂酶(LPL) LPL由448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为50kD。脂肪细胞、骨骼肌细胞、心肌细胞和巨噬细胞均可合成LPL。LPL从上述细胞分泌后,即被转运到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表面,在此参与血浆中乳糜微粒和VLDL的分解代谢,调节三酰甘油的水解,释放出游离脂肪酸供组织利用。LPL具有肝素、脂质、apo-CII和LRP等四种物质的结合位点及一个催化位点。LPL是一种酯化酶,具有三酰甘油水解酶的稍大性及少部分磷脂酶活性。apo-CII作为一种辅因子,可以刺激LPL活性的提高。LPL的变异和apo-CII的缺乏均可导致高三酰甘油血症。

2.肝脂酶肝脂酶主要是一种磷脂酶,同时也具有甘油酯水解酶的活性。其分子量为53kD,由477个氨基酸组成。肝脂酶由肝细胞合成并存在于肝脏的内皮细胞。从肝脏分泌后,肝脂酶被转运至肾上腺、卵巢和睾丸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雄激素可增强肝脂酶的活性,雌激素则对此酶的活性有抑制作用。肝脂酶在脂蛋

白代谢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首先,它参与乳糜微粒残粒最终处理过程中的三酰甘油水解,还可能参与乳糜微粒表面过多磷脂的水解。其次,参与IDL向LDL

的转化过程。此外,肝脂酶还可去除HDL

2中的三酰甘油和磷脂,使HDL

2

转化成

HDL

3

。apo-E可能是肝脂酶的辅因子,可促进其对三酰甘油和磷脂的水解。肝脂酶缺乏主要引起脂蛋白残粒和IDL、HDL水平的改变。

3.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LCAT) LCAT在肝脏合成,由416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为46.1kD,共有4个糖化位点。LCAT主要作用于小颗粒的HDL和少数LDL,将其中卵磷脂2位上的长链脂肪酸转移至胆固醇,生成溶血卵磷脂和胆固醇脂。体内大多数脂蛋白中的胆固醇脂都是在LCAT的作用下形成的。LCAT缺乏可导致血浆游离胆固醇升高和胆固醇脂水平降低。

二、诊断思路

(一)临床特点

尽管高脂血症可引起黄色瘤,但其发生率并不很高;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又是一种缓慢渐进的过程。因此在通常情况下,多数患者并无明显症状和异常体征。不少人是由于其他原因进行血液生化检验时才发现有血浆脂蛋白水平升高。脂代谢紊乱诊治步骤见图2-4-1

1.发病年龄、性别与种族尽管纯合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非常少见,但其发病年龄较早,患者在10岁前即可出现冠心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如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患者常于20岁左右死于心肌梗死。脂蛋白脂酶缺乏症从婴儿或儿童时期开始即可表现为乳糜微粒综合征(chylomicronemia syndrome)。

家族性载脂蛋白B100缺陷症主要见于高加索种族人群,直到1993年才发现1例具有中国血统的患者。大多数在成年以后才出现高脂血症。除了显性遗传的载脂蛋白E突变以外,Ⅲ型高脂蛋白血症很少见于20岁以下的儿童和青少年[66],且男性较女性多见,男性的发病年龄亦早于女性,女性一般于绝经后才发病。家族性高三酰甘油血症也是在成年后才发病。

2.早发性心血管疾病早发性冠心病在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较为常见,平均发病年龄为男性45岁、女性55岁。年龄最小的患儿于18个月即发生心肌梗死。其他部位的动脉亦可发生粥样硬化。如颈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可引起劲动脉狭窄,体检时在颈动脉部位可听到血管杂音。常有早发性冠心病的家族史。

家族性载脂蛋白B100缺陷症早发性冠心的病的发生情况与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杂合子类似。60岁以前发生冠心病者约占1/3。发生周围血管病变者常合并有高血压。48%的患者有颈动脉粥样硬化。

早发性血管性病变在Ⅲ型高脂蛋白血症较为常见。除了早发性冠心病之外,下肢周围血管病变亦常有发生。家族性脂蛋白脂酶缺乏症一般很少发生早发性冠心病。

3.胰腺炎家族性脂蛋白脂酶缺乏症患者可因乳糜微粒栓子阻塞胰腺的毛细血管,引起局限性胰腺细胞坏死而导致复发性胰腺炎的发生。约有1/3至1/2的患者可发生急性胰腺炎。常于进食高脂饮食或饱餐后发生,腹痛的程度与血浆三酰甘油水平呈正相关。此外,腹痛的表现常因人而异,如诊断不仔细易致外科手术失误。

家族性载脂蛋白CⅡ缺乏症患者亦可发生胰腺炎,但其血浆VLDL-胆固醇水平相对较高,而乳糜微粒浓度较低,所以病情相对较轻,一般20岁以前症状不明显。

4.黄色瘤

(1)扁平黄色瘤:主要见于眼睑周围,故又称为眼睑黄色瘤,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一般表现为上睑内眦处的扁平丘疹,呈橘黄色,米粒至黄豆大小,椭圆形,边界清楚,质地柔软。通常发展缓慢,数目可逐渐增多。少数可累及面、颈、躯干和肢体。主要见于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亦可见于血脂正常者,可能是由于组织中的巨噬细胞过多摄取被氧化或修饰的脂蛋白所致。

(2)掌皱纹黄色瘤:分布于手掌及手指的皱纹处,呈橘黄色的线条状扁平轻度凸起。此乃Ⅲ型高脂蛋白血症的特征性表现,约有50%的患者可出现掌皱纹黄色瘤。

(3)结节性黄色瘤:好发于肘、膝、指节等伸侧以及踝、髋、臀等部位,早期散在分布,为黄豆至鸡蛋大小的圆形结节,呈黄色、橘黄色或棕红色,边界清楚,质地柔软。一般进展缓慢。后期结节增多,并融合成大小不等的分叶状斑块,由于有纤维化形成,质地逐渐变硬,不易消退。如损伤或合并感染,可形成溃疡。此种黄色瘤主要见于Ⅲ型高脂蛋白血症,亦具有特征性。

(4)疹性黄色瘤:表现为橘黄或棕黄色的小丘疹,其中心发白,伴有炎性基底,类似于痤疮,好发于腹壁、背部、臀部及其他容易受压的部位,有时口腔粘

膜也可爱累。主要见于家族性脂蛋白脂酶缺乏症和家族性载脂蛋白CⅡ缺乏症所致的严重高三酰甘油血症。

(5)结节疹性黄色瘤:多见于四肢伸侧,如肘部和臀部,呈橘黄色结节状,可在短期内成批出现,有融合趋势,周围有疹状黄色瘤包绕,常伴有炎性基底。主要见于Ⅲ型高脂蛋白血症。

(6)肌腱黄色瘤: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结节状黄色瘤,发生在肌腱部位,常见于跟腱、手或足背伸肌腱、股直肌和肩三角肌腱等处。为圆形或卵圆形,质硬的皮下结节,与皮肤粘连,边界清楚。约有58%的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可出现肌腱黄色瘤,家族性载脂蛋白B100缺陷症患者有38%可发生肌腱黄色瘤,亦可见于部分型高脂蛋白血症患者。如果不仔细检查,一些小的肌腱黄色瘤很容易被遗漏。X线照片可显示跟腱黄色瘤的情况。

上述各种黄色瘤可见于不同类型的高脂血症,同一类型的高脂血症者中也可出现多种形态的黄色瘤。但家族性混合型高脂血症少见有黄色瘤。通常,经有效的降脂治疗,多数黄色瘤可逐渐消退。

5.其他表现角膜弓又称老年环,若在40 岁以下者出现,则多伴有高脂血症。早发性角膜弓见于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但特异性不强。约有28%的家族性载脂蛋白B100缺陷症患者可有角膜弓。此外,亦可见于家族性高三酰甘油血症。家族性LCAT缺陷症可出现角膜混浊。

严重的高三酰甘油血症(>22.6mmol/L或2000mg/dl),使富含三酰甘油的大颗粒脂蛋白沉积于眼底的小动脉而产生脂血症眼底;三酰甘油沉积于网状内皮细胞还可引起肝脾肿大;乳糜微粒血症尚可导致呼吸困难和神经系统症状。纯合子家族性高胆因醇血症可出现游走性多关节炎,但具有自限性。家族性混合型高脂血症和家族性高甘油三脂血症的患者多有肥胖。Ⅲ型高脂蛋白血症常伴有肥胖、糖尿病和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其他代谢紊乱,这些情况可使患者的血脂水平进一步升高。继发性高脂血症的患者可有各种原发疾病的临床表现。

(二)实验室检查

1. 血脂检查高脂血症的诊断主要依靠实验室检查,其中最主要的是测定血浆(清)总胆固醇和三酰甘油的浓度。由于影响血脂水平的因素较多,为了保证检测结果的真实性,在采血前应注意:①保持平常饮食,体重相对恒定;②无急性疾病,急性心肌梗死后至少6周才能采血;③未服过降低血脂或对血脂有影响的

药物,如避孕药、雌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④血浆标本应在空腹12~16小时采取。

(1)血浆外观:可判断血浆中有无乳糜微粒存在。通常可采用一种较为简易的方法即将血浆垂直于4℃冰箱中过夜,然后观察血浆的外观。如果见到有“奶油样”顶层,表明血浆中乳糜微粒含量较高。家族性脂蛋白脂酶缺乏症和家族性载脂蛋白CⅡ缺乏症患进的新鲜血浆外观呈乳白色,于4℃放置12小时后,可见血浆表面有一层白色的漂浮物。

(2)沉淀法:利用载脂蛋白B可与某些物质相互作用而产生沉淀的特性,将含有载脂蛋白B的脂蛋白进行分离。因此,通过沉淀法有肝素/锰法和镁/磷戊酸法。(3)脂蛋白电泳:根据血浆脂蛋白通过电泳时的泳动度可将其分为:乳糜微粒及α、β、前β带等四类脂蛋白。电泳时乳糜微粒滞留在原位,而α、β、前β带分别相当于HDL、LDL和VLDL。家族性脂蛋白脂酶缺乏表现为乳糜微粒增多,故又称为乳糜微粒综合征;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为β带增多;Ⅲ型高脂蛋白血症由于血浆琼脂糖电泳时发现有宽β脂蛋白血症。但是,β带亦可见于Ⅱb或V型高脂蛋白血症。为了确保脂蛋白分离的准确性,常需对血浆标本进行如下预处理:①加入终末浓度为0.4%的EDTA,并储存于氨气中,以防脂蛋白被氧化修饰;②加入10mM5,5二巯基-2-硝基苯丙酸,抑制LCAT的活性,以防脂蛋白变性;③加入0.015%的苯甲基氟磺酰(PMSF)以防止蛋白被降解;④加入0.05%的叠但氮钠以抑制细菌生长。

(4)血浆超速离心:由于各种脂蛋白的密度不同,通过漂浮超速离心的方法可将各咱脂蛋白成分从血浆中分离出来。经超速离心后,血浆中的脂蛋白可分为乳糜微粒、VLDL、IDL、LDL及HDL。一般离心所需的时间都较长,新鲜的血浆标本应加入终末浓度为0.4%的EDTA、0.015%的苯甲基氟磺酰和0.05%的叠氮钠、以防止脂蛋白在离心的过程中发生变性。

(5)血浆胆固醇及三酰甘油测定:测定血浆中胆固醇和三酰甘油及脂蛋白成分的方法有很多,其中临床上最常用的是以酶学技术为基础的化学分析方法。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和液-气色谱分析法虽然也可用于血浆胆固醇和三酰甘油及脂蛋白的测定,但因其测定过程费时较长,且需使用有毒化学物质,而未被广泛采用。各型高脂血症的血脂检查特点详见表2-4-4

在临床实际工作中,了解血浆LDL-胆固醇和HDL-胆固醇水平较血浆总胆固

醇水平意义更大。

表2-4-4各型高脂蛋白血症的血浆外观及血脂改变

(6)LP(a)测定:可通过酶联免疫吸收的方法进行测定。血浆LP(a)水平超过30 mg/dl即为升高。

2. 有关脂代谢的特殊检查这些检查的过程往往较为复杂,并需要一定的实验条件和特殊的仪器设备,一般在科研工作中应用较广。

(1)载脂蛋白测定:测定血浆apo-B和apo-AI水平对于预测冠心病的危险性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十二烷基磺酸钠(SDS)-PAGE法、等电聚焦、二维电脉、免疫印迹法、免疫检测以及金村记抗体等方法可进行各种载脂蛋白的定性分离、变异和多态性分析。

(2)体内脂蛋白代谢测试:大多采用外源性标记方法,即将脂蛋白分离后采用碘进行标记,然后注入受试者体内,定时抽取血样以了解其分解代谢的情况。此外,还可进行基因DNA突变分析、脂蛋白-受体相互作用以及脂蛋白脂酶和肝脂酶、胆大醇脂化酶与合成酶等方面的测定。

3. 其他检查家族性混合型高脂血症和家族性高三酰甘油血症存在胰岛抵抗,其血浆胰岛素水平升高,临床上可表现为糖耐量异常;Ⅲ型高脂蛋白血症常合并有糖尿病;家族性混合型高脂血症可伴有高尿酸血症;Ⅲ型高脂蛋白血症患者可伴有甲状腺功能减低。

(三)诊断思路和鉴别诊断

通常,患者大多是因为发生了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病变、胰腺炎、黄色瘤或是由于其他原因进行检查并发现血脂水平升高而前来就诊。此时,应该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及家族史。在进行体格检查的过程中,重点应放在心血管系统以及各种黄色瘤、角膜弓、眼底改变等方面。实验室检查以血脂测定为主。此外,还应

进行有关冠心病危险因素的评估。无论有无临床表现,脂代谢紊乱的诊断主要是依据患者的血脂水平而作出的。有关高脂血症的诊断标准,目前在国际上和国内均无统一的方法。

1. 血脂谱常规筛选对象男性>40岁、女性>50岁;具有2个或2个以上的CAD 危险因素的成年人;具有临床CAD、周围血管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有黄色瘤体征的患者;患有2型糖尿病的患者;有脂质代谢紊乱或CAD家族史的人群,都应行血脂的检查。至于检查频率,建议40岁以上男性、50岁以上女性无症状者应每5年筛查一次。

2. 诊断标准

我国血脂异常防治建议

美国NCEP-ATPⅢ(2001)

(1997)

TC合适范围≤5.2(200)<5.2(200)

临界范围 5.2~5.7(201~219) 5.2~6.2(201~239)

升高≥5.7(220)≥6.2(240)LDC-C合适范围≤3.1(120)<2.6(100)**

接近合适范围—— 2.6~3.3(100~129)**

临界范围 3.1~3.6(121~139) 3.4~4.1(131~159)

升高≥3.6(140) 4.1~4.9(160~189)

极高——≥4.9(190)HDC-C合适范围≥1.0(40)——

低≤0.9(35)<1(40)

高——≥1.6(60)TG合适范围<1.7(150)<1.7(150)

临界范围—— 1.7~2.2(150~199)

升高≥1.7(150) 2.3~5.6(200~499)

极高——≥5.6(500)

表2-4-5 血脂谱的参考范围

3. 冠心病主要危险因素的评价 NCEP确定的冠心病主要危险因素。

危险因素

高龄(男性≥45岁,女性≥55岁)

女性绝经过早,且未用雌激素替代治疗

早发性冠心病家族史(父亲或兄弟<55岁,母亲或姐妹<65岁)

持续吸烟史

高血压:多次测量>140/90mmHg

糖尿病

肥胖:体重指数>27

HDL-胆固醇水平降低(<.9mmol/L或35mg/dl)

LDL-胆固醇水平升高

保护因素

HDL-胆固醇水平升高(≥1.6mmol/L或60mg/dl)

表2-4-6 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四)鉴别诊断

在进行血脂紊乱的诊断时,应该明了脂代谢异常是属于何种类型,因为不同原因所致的高脂血症其治疗方法亦不相同,因此必须将原发性高脂血症与继发性高脂血症区分开来,并进而确定其具体的病因。见表2-4-10

高脂血症类型

原发性继发性

胆固醇升高

三酰甘油升高

胆固醇及三酰甘油均升高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家族性载脂蛋白B100

缺陷症

家族性高三酰甘油血症

脂蛋白脂酶缺乏症

家族性载脂蛋CⅡ

缺乏症

特发性高三酰甘油血症

家族性混合型高脂血症

Ⅲ型高脂蛋白血症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肾病综合症

糖尿病

酒精性高脂血症

雌激素治疗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肾病综合征糖尿病表2-4-7常见高脂血症的鉴别诊断

四、治疗措施

(一)血脂控制目标

目标值

危险水平分层LDL-胆固醇

mmol/L

总胆固醇/

HDL-胆固醇

三酰甘油

mmol/L

图2-4-1 脂代谢紊乱的诊疗流程

极高危

有CAD或糖尿病史;

或10年内患CAD危险度>30%

< 2.5 < 4 < 2.0

高危

10年内患CAD危险度20-30%< 3.0 < 5 < 2.0

中度危险

10年内患CAD危险度10-20%< 4.0 < 6 < 2.0

低危

10年内患CAD危险度10<%< 5.0 < 7 < 3.0 表2-4-8根据罹患CAD危险水平确定血脂控制目标

(二)美国糖尿病协会(ADA)2005年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指南美国糖尿病协会指南明确规定:降低LDL-C是2型糖尿病患者降低心血管疾病危险的首要目标。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有效的降脂治疗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危险。治疗目标值为LDL-C<100mg/dl。对于年龄大于40岁,TC ≥135 mg/dL 的糖尿病患者,不论其基线脂质水平高低,均应使LDL-C降低30%以上。开始进行治疗时应使用他汀,选择哪种他汀应根据LDL-C需要达到的目标值以及根据医师的判断而定。

(三)治疗药物的选择

血脂谱药物选择

LDL-胆固醇升高

单独

合并三酰甘油轻度升高合并低HDL-胆固醇他汀类或合并树脂类药物

他汀类

联合治疗(他汀+贝特类或他汀+烟酸类)

正常LDL-胆固醇

合并三酰甘油升高合并低HDL-胆固醇贝特类或烟酸,或联合应用贝特类或烟酸,或联合应用

表2-4-9不同异常血脂谱的调脂药物的选择

1.他汀类药物即羟甲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该类药物有氟伐他汀(fluvastatin)、洛伐他汀(lovatatin)、普伐他汀(pravastatin)、辛伐他汀(simvastatin)、西伐他汀(cerivastatin)、美伐他汀(mevastatin)及阿伐他汀(atovastatin)。该药阻断羟甲戊酸的生化途径从而抑制胆固醇的合成。在预防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 能够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维持粥样斑

块的稳定性、可以抑制血小板凝聚,降低血浆纤溶酶原水平,另外还具有免疫抑制作用

2.胆酸螯合剂(树脂类) 通过阻止胆酸或胆固醇从肠道吸收,促使其随粪便排出,促进胆固醇降解,并能增加肝脏LDL 受体合成。此类药物可使LDL-C 及TC 水平降低,HDL-C 轻度升高,但不能降低TG。常用药物有考来烯胺(消胆胺) 及考来替泊(降胆宁) 等。

3.氯贝丁酯类(贝特类) 其作用机制是激活过氧化物酶激活型增殖受体( PPARα) ,增强脂蛋白酶的作用,使血中富含TG 的CM 和VLDL 加速降解。此类药物主要降低血中TG 水平,并能升高HDL-C 10 %~20 % ,对轻、中度升高的LDL-C 也有降低作用。常用的有非诺贝特(力平脂) 、苯扎贝特(必降脂) 、吉非贝齐(诺衡) 等。

4.烟酸类能增强脂蛋白酶的作用,降低血中游离脂肪酸水平,同时还能抑制cAMP 形成,降低三酰甘油酶的活性,可使血中TG 水平减少,也有降低TC 及升高HDL-C 的作用。常用药物有烟酸及阿昔莫斯(acipimox ,氧甲呲嗪,乐平脂) 。但烟酸不能用于慢性肝病和严重痛风的病人。

5.鱼油制剂鱼油含有多价不饱和脂肪酸,可以降低TG,升高HDL-C ,但对TC 水平的影响尚难确定。

6.CETP抑制剂能够抑制CETP活性,升高HDL,使HDL颗粒增大,动物试验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7.衣折麦布(ezetimibe)是一种抑制小肠吸收胆固醇的药物,与他汀类药物联用具有增加其抑制胆固醇生成的作用,能够明显降低LDL-C、升高HDL-C。

药物剂量

他汀类

阿伐他汀(atovastatin)10-80mg

氟伐他汀(fluvastatin)20-80mg

洛伐他汀(lovatatin)20-80mg

普伐他汀(pravastatin)10-40mg

辛伐他汀(simvastatin)10-80mg

西伐他汀(cerivastatin)0.2-0.4mg

贝特类

苯扎贝特(Bezafibrate)200–400 mg

非诺贝特(Fenofibrate)67–200 mg

吉非贝齐(gemfibmzil) 600–1200 mg

1–3 g

烟酸

Nicotinic acid

表2-4-10目前常用的调脂药

(五)其他治疗方法

对于纯合子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在常规治疗治疗方法或对药物不能耐受时,可考虑进行回肠末端切除术、门腔静脉分流吻合术和肝移植术等手术方法,可有一定疗效。血浆置换疗法适合于难治性高胆固醇血症的病人,主要有免疫吸附法和肝素沉淀法等。至于基因治疗,目前尚未成熟,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四、预后评价

已有的证据说明冠心病的发病中有若干危险因素起重要作用, 包括高胆固醇血症尤其是高LDL-胆固醇、高血压、吸烟和糖尿病。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也是重要的危险因素。在以上各因素中高胆固醇血症最被重视, 其临床意义已经反复证实;长期控制血胆固醇于合适的水平, 可以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而积极降低LDL-胆固醇可以减轻动脉粥样斑块, 减少冠心病事件。近年来, 对高三酰甘油血症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意义的认识正在加深。因此, 在广大人群中进行高脂血症的防治成为动脉粥样硬化防治的重要环节。合理的饮食与生活调节对防治高脂血症极为重要, 大多数人可以经过此法降低血脂。近来新发展的调脂药物已能部分地控制饮食治疗所不能控制的高脂血症。

五、最新进展和展望

若干大型临床前瞻性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在降低总胆固醇尤其是LDL-胆固醇方面具有毋庸置疑的疗效,因此目前被广泛地应用于脂质代谢紊乱以及冠心病预防的治疗中。另外,脂质研究专家以及临床学家们还在关注HDL-胆固醇的作用。一些升高HDL-胆固醇的药物如CETP抑制剂,能够抑制CETP活性从而升高HDL -C的水平,动物试验证实能够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实验发现PPARδ激动剂GW501516 能够明显升高HDL ,降低小而密的LDL 、空腹TG、空腹胰岛素水平,促

进ABCA1 的表达以及巨噬细胞中Apo A I 依赖性的胆固醇流出。如果临床研究证明其安全性,该类药物则可以发挥极佳的升高HDL水平、促进胆固醇逆向转运和提高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LCAT 可将HDL 表面的胆固醇脂化成CE , 减少HDL 表面的游离胆固醇,促进胆固醇向HDL 转移。转基因兔中过表达的人LCAT提高了HDL 和Apo A I,并抑制高脂饮食引起的动脉粥样硬化 ,表明LCAT活化剂可作为一个新的治疗AS 的靶点进行药物的开发研制。原发性高脂血症通过基因疗法有望获得根本的解决,日前开展较多的主要是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基因治疗,但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发展完善。

参考文献

廖二元,超楚生.2001.内分泌学(第1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694-1715 王贤才,冯世良. 2003. 西氏内科学第21版第7分册内分泌和代谢疾病. 西安:世界图书出版社. 268-284

中华医学会血脂异常防治对策专题组.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7 年6 月第25 卷第3 期. 169-175

Fodor J. G., Frohlich J. J., Jacques J.G. et al. 2000.Recommendations for the management and treatment of dyslipidemia. CMAJ; 162(10):1441-

运动对三大营养素代谢之影响

運動對三大營養素代謝之影響 隨著實驗技術的研發及分子生物學和基因學的發展,許多研究對於醣類、脂肪和蛋白質等營養素的能量代謝機制有更清楚的描述和解釋,並進一步對運動產生的效果提供更多生理反應的證據。運動能促進個體的肌肉性質、心肺功能和代謝功能,對慢性疾病之危險因子具改善的效果。運動的重要性不僅是針對一般民眾的健康,了解運動產生的效應,對於運動選手的訓練亦顯重要;運動訓練強調個體能量系統的運用,而主要能量系統包括醣類、脂肪和蛋白質等營養素,該三種系統於運動過程中的表現各有不同機制與反應是有深入了解的必須性。 運動對營養素代謝之影響 一、碳水化合物(醣類) 鈣離子在運動過程中除了引起肌蛋白與肌凝蛋白結合而產生肌肉收縮外,其對於促使葡萄糖吸收現象產生之機制中具正面效果。過去研究指出利用電刺激方式刺激運動神經或運動神經去極化會引發肌漿網膜內的鈣離子快速釋放到肌細胞內產生橫橋作用造成肌肉收縮。過去研究結果顯示,雖然利用咖啡因於運動中可提升運動時之葡萄糖濃度,增加脂肪酸的運用,亦可增加肌肉細胞內的鈣離子濃度並進而增進肌肉細胞對於葡萄糖的吸收能力,但鈣離子增加的速度依然遠小於肌肉本身收縮所造成的效果。由於鈣離子在肌肉收縮的機制上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而目前的研究對於鈣離子在運動過程中所引發的葡萄糖吸收現象之間的關係,與鈣離子於葡萄糖吸收之訊息系統的角色應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運動能刺激骨骼肌細胞GLUT4 蛋白轉位,促使GLUT4 蛋白將葡萄糖轉運至肌肉細胞儲存。運動訓練可增加肌肉纖維大小、增加肌肉間微血管密度、促使肌漿中之酵素活化,亦能改善肌肉組織之代謝功能,即肌肉組織中葡萄糖。調節肌肉組織葡萄糖吸收的主要機制,主要是依靠含有GLUT4 蛋白的囊泡(GLUT4 containing vesicle) 從細胞內部的儲存池轉位至細胞膜表面所達成。過去研究以離體組織或是以動物模式進行之結果指出規律的身體活動與肌肉收縮會提升葡萄糖吸收能力與血糖控制能力。另外,運動刺激誘發GLUT4 蛋白轉位的訊息傳遞路徑與胰島素刺激葡萄糖進入至肌肉組織中的路徑是相異的。胰島素刺激的GLUT4 蛋白轉位與葡萄糖吸收現象過程中,P13-kinase 扮演其中的關鍵角色,而許多研究以P13-kinase 的抑制劑阻斷該蛋白質激酵的作用,發現胰島素的效應可以完全被抑制,但P13-kinase 抑制劑對於運動刺激所產生之GLUT4 蛋白轉位與葡萄糖吸收現象的效應卻沒有明顯影響。肌肉收縮除了快速提升GLUT4 轉位與葡萄糖吸收外,規律的運動訓練亦可增加骨骼肌GLUT4 蛋白的基因表現與提升肝醣儲存之適應效應,且也會產生有利於血糖控制的效果;肌肉組織之代謝能力為影響運動選手之運動表現的因素之一,因此對於運動調節肌肉組織的醣類吸收能力機制的瞭解應更加深入探究。

脂质代谢异常

第二篇代谢性疾病 第四章脂代谢异常 一、概述 血脂是血浆中所有脂质的总称。脂质分子不溶或微溶于水,其在维持细胞的完整性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并可使血浆中的物质通过直接弥散或经载体进入细胞内。同时,脂质是体内能量贮存的主要形式,也是肾上腺和性腺类固醇激素以及胆酸合成的前体物质。此外,脂质还是血液中许多可溶性复合物运输的载体。以往对脂质代谢异常的描述往往使用高脂血症(hyperlipidemia)这个名词,因为大量基础研究和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血浆胆固醇和/或三酰甘油异常增高是直接引起一些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胰腺炎等的罪魁祸首。随着脂代谢紊乱研究的深入,研究者们发现,用高脂血症命名还不能很贴切地反映其他一些脂质及脂蛋白代谢紊乱的情况,如“好”的脂蛋白HDL-胆固醇的降低、“坏”脂蛋白LDL-胆固醇的升高这一致动脉粥样硬化的脂代谢紊乱状态,因此目前更倾向于“脂代谢异常”(dyslipidemia)这样的描述。 引起血浆脂蛋白水平变化的原因很多,如高脂肪饮食、体重增加、年龄增长、雌激素水平降低、基因缺陷、系统性疾病、药物、不良的生活习惯等。高脂蛋白血症可分为以下类别,即主要引起高胆固醇血症(由于LDL水闰增高)以及三酰甘油和胆固醇联合增高等情况。各型高脂血症都已发现几种单基因病变,但很多病例的病因都是多基因的。血浆脂蛋白由于生成过多和/或清除减少而致血浆水平失常。具体分类见表2-4-1

精品文档交流

(一) 脂质的分类、结构与功能 脂质分为:脂肪酸(FA )、三酰甘油(TG )、胆固醇(Ch )和磷脂(PL )。其中三酰甘油和磷脂为复合脂质。血浆中的胆固醇又分游离胆胆固醇(FC )和胆固醇脂(CE )两种,二者统称为血浆总胆固醇(TC )。 (二) 脂蛋白的结构与分类 脂蛋白是脂质与蛋白质结合的一种可溶性复合物。只有通过脂蛋白的形式,从肠道消化吸收的和在肝脏合成的脂质才能在血液中转运,进而为机体各组织所利用或贮存。此外,脂蛋白还可转运脂溶性维生素、某些药物、病毒和抗氧化酶。脂蛋白中的脂质包括三酰甘油、胆固醇脂、游离胆固醇和磷脂。 脂蛋白呈球形颗粒状结构,其核心为疏水性的脂质(三酰甘油和胆固醇脂),表层有亲水性的蛋白质、游离胆固醇和磷脂等成分构成。 通常,脂蛋白可分为乳糜微粒、乳糜微粒残粒、极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中间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等六种不同的类型,其在脂质转运中的作用各不相同,见表2-4-2。 表2-4-2 血浆脂蛋白的性质、组成和功能 1. 乳糜微粒(CM ) 乳糜微粒是是在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上皮细胞的高尔基体中由三酰甘油、磷脂和胆固醇共同形成的。新合成的乳糜微粒在未离心的血浆中处于漂浮状态,其中有apo-B48、apo-AI 和apo-AIV 等载脂蛋白,其特异性的载脂蛋白为apo-B48。在血液中,经过脂蛋白脂酶的作用,乳糜微粒中的三酰甘油 密度 (g/ml ) 颗粒 大小 (nm) 电泳 位置 合成 部位 主要脂质 主要载脂蛋白 主要生理功能 乳糜微粒 <0.95 90~1000 原位 小肠 85%甘油 三酯 apoB48 apoA Ⅰ apoC 转运外源性三酰甘油及胆固醇 乳糜微粒 残粒 <1.006 原位 小肠 60%三酰甘油, 20%胆固醇 VLDL <1.006 30~90 前β 肝 55%三酰甘油 20%胆固醇 apoB100 apoE apoC Ⅱ 转运内源性三酰甘油 IDL 1.006~1.019 ~ 由VLDL 衍生 25%三酰甘油 35%胆固醇 LDL 1.019~1.063 20~30 β 由IDL 衍生 5%三酰甘油 60%胆固醇 B100 apoE 转运内源性胆固醇 HDL 1.063~1.21 7.5~10 α 肝、肠、血浆 5%三酰甘油 20%胆固醇 apoA Ⅰ apoA Ⅱ apoC Ⅰ 逆向转运 胆固醇

脂代谢异常容易引发的病症

脂代谢异常容易引发的病症 可能有一些朋友会听说过脂质代谢异常,但是真正了解脂质代谢异常的人肯定是不多的,毕竟脂质代谢异常并不是一种常见的症状,我们周边也很少有人会出现脂质代谢异常的情况,但是由于脂质代谢异常的危害性很大,脂质代谢异常会带来多种病症,所以我们应该引起重视,下文我们介绍一下脂代谢异常容易引发的病症。 高脂蛋白血症 血浆脂质如甘油三脂(TG)、游离胆固醇(FC)、胆固醇脂(CE)和磷脂等很少溶于水,只有与载脂蛋白(APO)组成巨分子复合物(脂蛋白),才能在血中溶解、运转和代谢。血中脂蛋白过高即, 高脂蛋白血症在动脉粥样硬化的疾病中占重要地位。 脂质贮积病 由于脂质代谢的某些先天性障碍,脂质在血和组织中不正常堆积,并伴有典型临床表现的综合征。 肥胖症

分单纯性和继发性两类。单纯性肥胖指无明显内分泌代谢疾病的肥胖。又可分为体质性肥胖及获得性肥胖两种。体质性肥胖有家族遗传史,患者自幼进食丰富,入量过剩,从小肥胖,脂肪细胞呈增生肥大,治疗较为困难。获得性肥胖大多由于营养过度和(或)体力活动减少所致,如人到中年后生活物质条件的改善、疾病恢复和休养充分、产后停止体育锻炼或体力劳动等。脂肪细胞呈肥大变化,没有增生现象,治疗效果较好。 继发性肥胖主要为神经内分泌疾病所致。神经内分泌对代谢有重要调节作用:①下丘脑有调节食欲的中枢,中枢神经系统炎症后遗症、创伤、肿瘤等均可引起下丘脑功能异常,使食欲旺盛而造成肥胖。②胰岛素分泌增多,如早期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注射过多胰岛素,致高胰岛素血症;胰岛B细胞瘤分泌过多的胰岛素,这都使脂肪合成增加,引起肥胖。③垂体功能低减,特别是促性腺激素及促甲状腺激素减少引起性腺及甲状腺功能低 下时,可发生肥胖症。④经产妇或口服女性避孕药者易发生肥胖,这提示雌激素有促进脂肪合成的作用。⑤皮质醇增多症常伴有向心性肥胖。⑥甲状腺功能减退,由于代谢率低下,脂肪堆积,且伴粘液水肿。⑦性腺低下也可肥胖,如肥胖性生殖无能症(脑性肥胖症,弗洛利克氏综合征,外伤、脑炎、垂体瘤、颅咽管瘤等损伤下丘脑所致,表现为向心性肥胖,伴尿崩症及性发育迟缓)。

脂代谢紊乱与糖尿病

脂代谢紊乱与糖尿病 血脂异常是糖尿病(DM)患者的伴随病患,糖尿病患者动脉硬化患病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发生冠心病死亡及严重的非致死性冠心病事件的危险性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根本原因除了糖尿病状态本身如高血糖、肥胖、高血压、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抵抗等因素外,糖尿病所致的脂代谢异常也是一个明确而重要的因素。因此,对糖尿病患者来说,单单控制血糖是不够的,纠正脂代谢异常对防治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尤其是大血管并发症有重要的意义。 1糖尿病患者脂代谢紊乱的特点 据不完全统计,正常人血脂异常的发病率约为20%~40%,糖尿病血脂异常的发病率约为60%,其发病情况主要与糖尿病类型、病情轻重、血糖控制水平、营养状态、年龄及高胰岛素血症有着密切关系,主要以血浆三酰甘油(TG)和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水平显著升高,血浆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降低为特征。临床上常将血TG和LDL增高,HDL降低称为血脂异常三联征,常伴随早发的冠心病,而且是一种动脉粥样硬化的脂蛋白表现型,常伴有胰岛素抵抗。 2脂代谢紊乱与Ⅱ型糖尿病 糖尿病病人LDL-C增高是致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 素[1]。糖尿病患者血中LDL被糖化后,通过亲和机制使巨噬细胞摄取结构改变的LDL增多,造成这些细胞内的胆固醇堆积形成泡沫细胞,同时胶原组织被糖化的产物能捕捉更多的LDL,加速脂质沉积于动脉血管壁上,促使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另外,脂质和LDL的过氧化可直接影响血小板功能,使血小板易于黏附于受损的血管内皮细胞并释放出生长因子,刺激血管内平滑肌细胞增殖,还可影响前列腺环素和凝血因子活性,促使血栓形成。 三酰甘油增高是胰岛素抵抗的标志,常和血糖控制不满意密切相关。三酰甘油增高,影响LDL代谢,促进LDL从A型转变为B型;影响HDL代谢,影响HDL 成分,使HDL分解代谢增加,浓度下降;还影响凝血因子和促凝状态。 HDL对动脉粥样硬化最具有预示价值。糖尿病病人常有HDL降低和血三酰甘油增高,与脂蛋白酶活性降低、HDL分解代谢增强有关。HDL量的减少使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性增加,此外,糖尿病患者HDL的质也有改变,其中,游离胆固醇对卵磷脂的比例增加,而这种变化已证实可致动脉硬化。 3糖尿病病人脂代谢紊乱的诊断标准 美国心脏病学会和美国糖尿病学会[2]对糖尿病病人血脂异常的诊断标准(表1)。

脂质代谢练习题

脂质代谢 一、A1 1、体内甘油三酯的合成部位是 A、神经细胞 B、脂肪细胞 C、肾细胞 D、脾细胞 E、乳腺细胞 2、甘油三酯合成的基本原料是 A、甘油 B、胆固醇酯 C、胆碱 D、鞘氨醇 E、胆固醇 3、合成胆固醇的限速酶是 A、HMG CoA合成酶 B、HMG C0A裂解酶 C、HMG CoA还原酶 D、鲨烯环氧酶 E、甲羟戊酸激酶 4、胆固醇合成的主要场所是 A、肾 B、肝 C、小肠 D、脑 E、胆 5、胆固醇在体内的主要生理功能 A、影响基因表达 B、合成磷脂的前体 C、控制胆汁分泌 D、影响胆汁分泌 E、控制膜的流动性 6、胆固醇体内合成的原料 A、胆汁酸盐和磷脂酰胆碱 B、17-羟类固醇和l7-酮类固醇 C、胆汁酸和VD等 D、乙酰CoA和NADPH E、胆汁酸

7、下列物质中参加胆固醇酯化成胆固醇酯过程的是 A、LCAT B、IDL C、LPL D、LDH E、HMG-CoA还原酶 8、胆固醇体内代谢的主要去路是在肝中转化为 A、乙酰CoA B、NADPH C、维生素D D、类固醇 E、胆汁酸 9、血浆蛋白琼脂糖电泳图谱中脂蛋白迁移率从快到慢的顺序是 A、α、β、前β、CM B、β、前β、α、CM C、α、前β、β、CM D、CM、α、前β、β E、前β、β、α、CM 10、合成VLDL的主要场所是 A、脂肪组织 B、肾 C、肝 D、小肠粘膜 E、血浆 11、脂肪动员的关键酶是 A、脂蛋白脂肪酶 B、甘油一酯酶 C、甘油二酯酶 D、甘油三酯酶 E、激素敏感性甘油三酯酶 12、酮体包括 A、草酰乙酸、β-羟丁酸、丙酮 B、乙酰乙酸、β-羟丁酸、丙酮酸 C、乙酰乙酸、γ-羟丁酸、丙酮 D、乙酰乙酸、β-羟丁酸、丙酮 E、乙酰丙酸、β-羟丁酸、丙酮 13、肝脏在脂肪代谢中产生过多酮体主要由于 A、肝功能不好

LXRs在脂质代谢中的调节机制word资料6页

LXRs在脂质代谢中的调节机制 肝核受体(LXRs)是一种配体激活型转录因子,在脂代谢中是核心调控基因,作为氧化固醇激活的核受体,参与调节脂类代谢的多种基因的表达和促进胆固醇的外流,并通过抑制动脉壁许多炎症介质的产生,从而阻碍动脉粥样硬化(AS)的形成。 1 LXRs概述 LXR在胆固醇的代谢中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胆固醇是机体内必不可少的营养成分,其代谢失衡会造成诸如高胆固醇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等严重疾病。因此,胆固醇的代谢平衡受到多种因素的精密调节。胆固醇负荷也能诱导出LXR的靶基因,但是无论是胆固醇酯还是游离胆固醇都不是LXR 的配体,而必须转化为氧化型胆固醇才能发挥对LXR转录活性。非甾体类肝核受体(LXR)就是其重要调节因素之一。LXR是一种氧化固醇激活的核受体,也是多种细胞内胆固醇含量的感受器。LXR与靶基因上游的LXR应答元件(LXRE)结合,调节特定基因的表达。 1.1核受体结构和功能概述核受体是编码转录因子的一个超基因家族,包括48个成员,分为甾体类和非甾体类。前者有12种,包括雌激素和雄激素受体,以同源二聚体的形式与靶基因结合发挥作用。后者有36种,包括肝x受体(LXRs)、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s)等,主要通过与类视黄醇X受体(RXRs)形成异源二聚体调控靶基因的转录。核受体典型的核受体分子结构由A/B、C、D、E和F(从N末端到C末端)等5个区域组成:N末端结构域(A/B结构域)为转录激活区,包含至少一种本身有活性的配体非依赖性的激活功能区(AF-1),是整个蛋白可变

性最高的部分,其长度从50个到500个氨基酸不等;C结构域为DNA结合区(DBD区),是最保守的区域,DBD区包含二个高度保守的锌指结构,锌指Ⅰ和锌指Ⅱ,锌指Ⅰ柄部三个不连续的氨基酸(p盒)决定了受体作用的特异性;D结构域是铰链区,起连接DBD区和配体结合区(LBD区)的作用;核定位信号NLS位于C和D之间;E结构域,即配体结合区(LBD 区),是最大的结构域,其保守性仅次于DBD区,其保守性可充分保证选择型配体的识别,E区也包含配体依赖型的转录激活域AF-2[1]。DBD和靶基因启动子上的激素反应元件(HRE)结合后发挥核受体对靶基因的转录调节作用。HRE通常由6个单核苷酸二次重复序列组成,中间由1~6个数目不等的单核苷酸间隔,有3种重复形式,分别为直接重复形式(DR)、内翻重复形式(IR)和外翻重复形式(ER)[2]。经典类甾体核受体的反应元件序列为ACAACA,而雌激素和非甾体类核受体反应元件序列为AGGTCA。当配体和LBD结合后核受体结构发生改变,激活蛋白取代抑制蛋白,核受体发挥转录调节作用。 1.2 LXR亚家族及其表达组织 LXR亚家族包括2个亚型:LXRα(NR1H3)和LXRβ(NR1H2),二者在DNA结合域和配体结合域大约有77%的氨基酸同源[3]。LXRα主要在与脂代谢有关的组织表达,如肝脏、小肠、肾脏、脾脏、脂肪组织、巨噬细胞等。LXRα有LXRα1、LXRα2、LX Rα3三种异构体,LXRα2比LXRα1少氨基端的45个氨基酸,表现出对LXRα1转录活性的抑制,LXRα3则是缺失50个氨基酸的配体结合结构域。LXRα2、LXRα3的表达水平均很低,LXRα2主要在睾丸中表达水平比较高。LXRβ则广泛存在于各种组织中,可能与细胞的增殖,炎症细胞的致炎效应等有

第9章 脂代谢及脂代谢紊乱检验习题

1.能代表HDL水平的载脂蛋白是A.ApoAⅠ B.ApoAⅡ C.ApoB D.ApoCⅠ E.ApoCⅢ 正确答案:A 2.乳糜微粒中含最多的成分是 A.三酯甘油 B.蛋白质 C.胆固醇 D.磷脂 E.糖脂 正确答案:A 3.酶法测定血清胆固醇中用到的酶有A.甘油激酶.过氧化物酶 B.胆固醇酯酶.胆固醇氧化酶.过氧化物酶C.胆固醇氧化酶.甘油激酶 D.胆固醇氧化酶.甘油氧化酶 E.胆固醇氧化酶.过氧化物酶.甘油氧化酶正确答案:B 4.合成VLDL的场所主要是在 A.肾脏 B.血浆 C.脂肪组织 D.小肠黏膜

正确答案:E 5.对LDL描述正确的是 A.运输内源性胆固醇 B.运输外源性胆固醇 C.运输内源性三酯甘油 D.运输外源性三酯甘油 E.既有内源性胆固醇,又有外源性胆固醇 正确答案:A 6.目前测定血清总胆固醇最常用的方法为 A.比色法 B.气相色谱法 C.核索稀释质谱法 D.高效液相色谱法 E.酶法 正确答案:E 7.ⅡA型高脂蛋白血症的血清检查特点是 A.血清透明,胆固醇明显增加,三酯甘油正常 B.血清透明,胆固醇明显增加,甘油稍高 C.血清浑浊,胆固醇稍高,三酯甘油增高 D.血清浑浊,胆固醇正常,三酯甘油稍高 E.血清乳白色,胆固醇正常或稍高,三酯甘油明显增加正确答案:A 8.载脂蛋白B主要存在于 A.HDL B.LDL

D.CM E.FFAg 正确答案:B 9.血清总胆固醇含量升高见于下列哪种疾病A.重度贫血 B.肺结核 C.严重肝病 D.甲状腺功能亢进 E.肾病综合征 正确答案:E 10.高脂蛋白血症血浆中升高的是 A.CM B.VLDL C.LDL D.HDL E.以上均升高 正确答案:E 11.与血清呈乳糜样关系最大的脂蛋白是A.VLDL B.HDL C.CM D.LDL E.IDLB 正确答案:C 12.含有总胆固醇最多的脂蛋白是

人体脂肪代谢的调控和调动

人体脂肪代谢的调控和调动 人体摄入的大部分)脂肪经胆汁乳化成小颗粒,胰腺和小肠内分泌的脂肪酶将脂肪里的脂肪酸水解成游离脂肪酸和甘油单酯(偶尔也有完全水解成甘油和脂肪酸). 水解后的小分子,如甘油、短链和中链脂肪酸,被小肠吸收进入血液。甘油单脂和长链脂肪酸被吸收后,先在小肠细胞中重新合成甘油三酯,并和磷脂、胆固醇和蛋白质形成乳糜微粒(chylomicron),由淋巴系统进入血液循环。 脂肪细胞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调控,脂蛋白脂酶,以及脂肪细胞膜上的肾上腺素能受体、胰岛素受体及其他肽类激素和腺苷受体都参与这一过程的调节。 (1)脂蛋白脂酶(LPL):脂蛋白脂酶由体内脂肪细胞合成,然后释放到血液中附着在毛细血管的表面。其功能是将与其接触的乳糜微粒和极低密度脂蛋白中的三酰甘油(甘油三酯)水解成游离脂肪酸和α-磷酸甘油。前者进入脂肪细胞内,与磷酸甘油结合生成三酰甘油。由于人类脂肪细胞合成脂肪酸的能力很弱,因此在脂蛋白脂酶作用下所产生的游离脂肪酸就成为体内脂肪细胞合成三酰甘油所需要游离脂肪酸的主要来源。因此脂蛋白脂酶在调节人体局部脂肪沉积上发挥着一定的功能。脂蛋白脂酶的活性受机体营养状况及相关激素的调节,空腹及营养不良时其活性降低,进食后其活性增高。胰岛素可以增加脂蛋白脂酶的合成,而脂解激素则使脂蛋白脂酶活性受到抑制。 (2)胰岛素:胰岛素可以通过降低脂肪细胞内cAMP的浓度来抑制三酰甘油脂肪酶活性,减少三酰甘油的水解,促进水解后的游离脂肪酸再酯化。胰岛素是体内主要的抗脂解激素。当胰岛,素水平下降时,体内脂肪组织的脂解过程加快,血中游离脂肪酸和磷酸甘油浓度增高。 (3)儿茶酚胺:人类脂肪细胞上分布着许多α2和β1,受体,儿茶酚胺主要就是通过脂肪细胞膜上的肾上腺素能受体来调节脂解反应。 儿茶酚胺通过。α2受体抑制脂解,通过β1受体刺激脂解。人体不同部位脂肪细胞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是不相同的。无论男女,腹部脂肪细胞对儿茶酚胺促进脂解的反应性和敏感性均强于股部,绝经前女性股部脂肪细胞对儿茶酚胺的脂解反应性明显下降,而妊娠晚期和哺乳期女性股部脂肪细胞对儿茶酚胺的脂解反应性明显增强。造成上述差别的主要原因可能与分布在这些部位脂肪细胞上的。α2和β1受体的数目、比例及活性不同有关。 (4)性激素:性激素在促进脂肪细胞脂解反应区域性差异的发生上起着一定的作用。女性激素可以促进脂肪细胞α2受体的活性来达到拮抗儿茶酚胺的脂解作用。 (5)其他激素:生长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甲状腺激素、泌乳素、胰高血糖素等均可促进脂肪细胞的脂解反应。 肪细胞的代谢过程是怎样进行的? 体内脂肪细胞的代谢过程是一个非常活跃、从不间断的循环过程。 正常情况下,机体内的脂肪细胞一方面不断地从血液中摄取食物分解后产生的游离脂肪酸,然后在细胞内将游离脂肪酸与由葡萄糖合成的。α-磷酸甘油结合生成磷酸三酰甘油。

脂质代谢在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2][3][4][5][6][7][8][9]系统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分析[J].重庆医学,2007,36(20):2059. Looney刚,An01ikJH,CampbellD,eta1.Bcelldepletionasanoveltreatmentfor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a phaseI/Ⅱdose-escalationtrialofrituximab[J].Arthri—tisRheum,2004.50(8):2580. I,eandroMJ,CambridgeG,EdwardsJC,eta1.Bcellde—plctioninthetreatmentofpatientswith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alongitudinalanalysisof24patients[J].Rheumatology,2005,44(12):1542. TokunagaM,SaitoK,KawabataD,eta1.Efficacyofrit—uximah(anti—CD20)forrefractory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jnvolvingthecentralnervoussystem[J].AnnRheumDis,2007,66(4):470. SfikakisPP,BoletisJN,LionakiS,eta1.RemissionofproliferativelupusnephritisfollowingBcelldepletiontherapyisprecededbydown—regulationoftheTcellcos—timulatorym01eculeCD40ligand:anopenlabeltrial[J].ArthritisRheum,2005,52:501. I。eandroMJ,EdwardsJC,CambridgeG,etaI.AnopenstudyofBlymphocytedepletionin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J].ArthritisRheum,2002,46:2673. I。ooneyRJ。AnolikJH,CampbellD,eta1.BcelIdepletionasanoveltreatmentfor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a phaseI/Ⅱdose—escalationtrialofrituximab[J].Arthri—tisRheum,2004,50:2580. BoumDasDT,FurieR,ManziS,eta1.Ashortcourseof BG9588(anti—CD40Iigandantibody)improvesseroJogicactivityanddecreaseshematuriainpatientswithprolifer—ativelupusglomerulonephritis[J].ArthritisRheum,2003,48:719. KalunianKC,DavisJCJr,MerrillJT,eta1.Treatmentof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byinhibitionofTcellcos—timulationwithanti—CDl54:arandomized,double-blind,placebo-controlled trial[J].ArthritisRheum,2002,46 ?综述? 脂质代谢在阿尔茨 (12):3251. [1o]UsmaniN,GoodfieldM.Efalizumabinthetreatmentofdiscoidlupu5erythematosus[J].ArchDermatol,2007, 143(7):873. [11]Alarcon—segoviaD,TumlinJA,FurieRA,eta1.L'IP394forthepreventionofrenalflareinpatientswithsystemic lupuserythematosus:resultsfromarandomized,double- blind,placebo—controlledstudy[J].ArthritisRheum, 2003,48:442. ’ [12]PonticelIic.Newtherapiesforlupusnephritis[J].ClinJAmSocNephrol,2006,1(4):863. [13]AringerM,SmolenJS.TumournecrosisfactorandotherproinflammatorycytokjnesinsystemicJupuserythemato— sus:arationale fortherapeuticintervention[J].Lupus,2004,13:344. [14]AringerM,SteinerG,GraningerwB,eta1.Effectsofshort—terminfliximabtherapyonautoantibodiesinsys— temiclupuserythematosus[J].ArthritisRheum,2007,56 (1):274. [15]De-BandtM,SibiliaJ,Le-LoetX,etaI.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inducedbyanti—tumournecrosisfactoralpha therapy:aFrenchnationalsurvey[J].ArthritisResTher, 2005。7(3):R545. [16]LuisL,YvonneRP,CarlosGP,eta1.Clinicalandbiologiceffectsofanti—IL一10monoclonalantibodyadministration inSLE[J].Arth“tisRheum,2000,43:1790. [17]stohlw.Blysfulnessdoesnotequalblissfulnessins,s—temiclupuserythematosus:atherapeuticroIefbrBLyS antagonists[J].CurrDirAutoimmun,2005,8:289. [18]DiamantiAP,RosadoMM,CarsettiR,eta1.BcellsinSLE:differentbiologicaldrugsfordifferentpathogenic mechanisms[J].AutoimmunRev,2007,7(2):143. (收稿Fj期:z008一08—18) 海默病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朱洪山综述,晏勇审校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400016)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脂质代谢;口一淀粉样蛋白;载脂蛋白;tau蛋白 中图分类号:R7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卜8348(2009)03—0347—04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7sdisease,AD)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神经系统进行性退行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记忆和认知功能损害、行为异常和人格改变等。主要病理学特征为老年斑(SP)、神经纤维缠结(NFT)和神经元缺失。目前AD的发病机制仍未十分明确。围绕AD特征性病理改变进行的多种研究发现高龄、基因突变、胆同醇代谢异常、糖代谢异常…、氧化应激、炎症反应、胶质细胞激活、雌激素缺失、谷氨酸、单胺能、神经肽能神经递质功能缺损等多个环节均参与了AD的发病。近年来的研究提示脂质代谢与p淀粉样蛋白(amyloid-ppro—tein,A口)的形成与沉积和tau蛋白异常磷酸化关系密切,本文对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l脂质代谢 大脑中胆固醇含量约占人体总鼍的25%,是人体内胆固醇含量最高的器官。脑内胆固醇主要以非酯化游离状态存在于髓鞘、星形胶质细胞及神经细胞膜。主要参与髓鞘的构成,具有调节细胞膜的通透性、流动性以及物质转运等功能。由于髓鞘更新率很低,因此这些胆固醇基本上是固定不变的。有少量胆固醇存在于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的生物膜和细胞外脂蛋白 万方数据

【自然基金 标书 实例】脂类代谢素乱导致脂肪肝-973项目

项目名称:脂代谢紊乱导致脂肪肝及高脂血症发生 的机制 首席科学家: 起止年限:2012.1-2016.8 依托部门:教育部

一、关键科学问题及研究内容 根据我国高脂血症和 NAFLD 的特点,我们围绕高脂血症和 NAFLD 的诱因、重要发病环节以及生物标记物的发现这几个方面,凝炼出 6 个有特色、有创新性的科学问题: ●NAFLD 和高脂血症发生、发展及转归的易感基因和表观遗传特征? ●我国居民膳食营养和生活方式(运动)与NAFLD 和高脂血症发生、发展的 关系? ●代谢性炎症在NAFLD 和血脂紊乱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肝脏营养感应调控及脂代谢稳态失衡与NAFLD 发生和发展的关系? ●外周脂质向肝脏异位以及肝细胞内脂肪重分布在NAFLD 发生、发展中的作 用? ●NAFLD 和高脂血症不同疾病阶段及转归的生物标记物是什么?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脂肪肝和高脂血症的遗传学研究:易感基因及表观遗传 利用我们项目组人群队列及病人活检样本资源、部分中国人群的SNPs数据和国内外脂代谢通路相关基因的研究成果,重点研究:1)NAFLD和高脂血症的易感基因以及表观遗传因素:利用代谢基因数据库(WIT)和本项目组研究获得的SNPs数据,通过外显子深度测序筛查进一步确定中国汉族人群NAFLD和高脂血症的易感基因位点,并在长期大样本人群队列研究和肝组织活检标本的基础上验证其与不同阶段NAFLD(SS和NASH)以及不同预后转归(肝硬化、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的相关性;在NAFLD动物模型的不同阶段进行全基因组启动子甲基化位点扫描、microRNA表达谱分析;并利用上述平台进行高脂血症和/或NAFLD患者肝组织活检样本检测,从而识别并明确与高脂血症和NAFLD相关的表观遗传学因素;我们也将特别关注两个极端人群,即“吃水也胖”和高脂饮食而不发生脂肪肝和高脂血症人群,并通过上述手段研究其易感/保护

LXRs在脂质代谢中的调节机制

LXRs在脂质代谢中的调节机制 LXRs是在脂代谢中是核心调控基因,参与调节脂类代谢的多种基因表达和促进胆固醇的外流,與胆固醇的内稳态密切相关;LXRs还有抑制炎症的作用。因此,LXR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标签:LXRs;动脉粥样硬化 肝核受体(LXRs)是一种配体激活型转录因子,在脂代谢中是核心调控基因,作为氧化固醇激活的核受体,参与调节脂类代谢的多种基因的表达和促进胆固醇的外流,并通过抑制动脉壁许多炎症介质的产生,从而阻碍动脉粥样硬化(AS)的形成。 1 LXRs概述 LXR在胆固醇的代谢中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胆固醇是机体内必不可少的营养成分,其代谢失衡会造成诸如高胆固醇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等严重疾病。因此,胆固醇的代谢平衡受到多种因素的精密调节。胆固醇负荷也能诱导出LXR 的靶基因,但是无论是胆固醇酯还是游离胆固醇都不是LXR的配体,而必须转化为氧化型胆固醇才能发挥对LXR转录活性。非甾体类肝核受体(LXR)就是其重要调节因素之一。LXR是一种氧化固醇激活的核受体,也是多种细胞内胆固醇含量的感受器。LXR与靶基因上游的LXR应答元件(LXRE)结合,调节特定基因的表达。 1.1核受体结构和功能概述核受体是编码转录因子的一个超基因家族,包括48个成员,分为甾体类和非甾体类。前者有12种,包括雌激素和雄激素受体,以同源二聚体的形式与靶基因结合发挥作用。后者有36种,包括肝x受体(LXRs)、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s)等,主要通过与类视黄醇X 受体(RXRs)形成异源二聚体调控靶基因的转录。核受体典型的核受体分子结构由A/B、C、D、E和F(从N末端到C末端)等5个区域组成:N末端结构域(A/B结构域)为转录激活区,包含至少一种本身有活性的配体非依赖性的激活功能区(AF-1),是整个蛋白可变性最高的部分,其长度从50个到500个氨基酸不等;C结构域为DNA结合区(DBD区),是最保守的区域,DBD区包含二个高度保守的锌指结构,锌指Ⅰ和锌指Ⅱ,锌指Ⅰ柄部三个不连续的氨基酸(p 盒)决定了受体作用的特异性;D结构域是铰链区,起连接DBD区和配体结合区(LBD区)的作用;核定位信号NLS位于C和D之间;E结构域,即配体结合区(LBD区),是最大的结构域,其保守性仅次于DBD区,其保守性可充分保证选择型配体的识别,E区也包含配体依赖型的转录激活域AF-2[1]。DBD和靶基因启动子上的激素反应元件(HRE)结合后发挥核受体对靶基因的转录调节作用。HRE通常由6个单核苷酸二次重复序列组成,中间由1~6个数目不等的单核苷酸间隔,有3种重复形式,分别为直接重复形式(DR)、内翻重复形式(IR)和外翻重复形式(ER)[2]。经典类甾体核受体的反应元件序列为ACAACA,而雌激素和非甾体类核受体反应元件序列为AGGTCA。当配体和LBD结合后核受

运动强度及时间对脂肪代谢的影响,燃脂人群必读

运动强度及时间对脂肪代谢的影响,燃脂人群必读 减脂是个体力活儿,如何科学减脂,有时候需要了解我们的身体如何代谢脂肪,运动强度及时间对脂肪代谢的影响究竟是怎样?相信想要减脂的人,一定看到关于减脂的建议:持续有氧运动三十分钟以上对减脂才有效。天涯也说过这类的话,但这句话是有漏洞的,也就是虽然可以缩减一定量的脂肪,但这句话并没有给出科学减脂的指导,甚至可能会误导一些朋友,以为运动时间很短就不会减脂。这句话再加上一点限定条件才是完整的,或许这就是需要大家了解的东西,也是减脂人群应该注意的前提条件。我在这里直接给出结论,在运动强度为65%VO2max,持续三十分钟以上的运动,可以燃烧可观的脂肪量,当然持续时间越长燃烧的越多。这可能有些不大好理解一些术语,实际上就是中等强度的运动燃脂最可观,效率最高。能够体会到运动很累,但还不至于大喘。下面我们来详细看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经过科学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如下一张图。这张图描述了不同运动强度对肌糖原、肌肉中的甘油三酯(脂肪)、血浆游离的脂肪酸(脂肪)和血浆葡萄糖消耗占比。可以清晰的看到65%VO2max运动强度时,肌肉中的甘油三酯和血浆游离的脂肪酸供能比例最大。实际上,在25%VO2max运动强度时,运动开始30分钟和2小时后相比,总的脂肪和糖的氧化率

改变很小。但在65%VO2max运动强度时,脂肪酸释放入血的量及对血糖的利用随着时间延长不断提高。在这种运动强度下骑行2小时后,脂肪和糖的氧化比例与运动30分钟后比较无改变。在65%VO2max运动强度时,肌肉内甘油三酯和糖原在总能量供应比例中随着时间推移(>90分钟)越来越小。也就说当持续65%VO2max运动强度90分钟以上,主要以血液中的糖和脂肪酸分解供能,燃脂最佳。所以说,其实只要是运动就会伴随着燃脂,并不存在不燃脂的说法,只是强度较小的运动对燃脂贡献较小。另外,持续的中等强度运动,并且维持足够长的时间才能燃烧可观的脂肪,不然也不会分解太多的脂肪。参考资料:[运动营养].(英)莫恩本文属威猛士健身原创,欢迎关注威猛士健身微信公众号:tyyjjs

第五章 运动和脂类代谢

第五章运动与脂类代谢 学习目标:当学完这一章后,你应该能够解释以下的关键概念和重要问题: 关键概念:甘油三酯-脂肪酸循环;血浆FFA;酮体。 重要问题:脂酰辅酶A通过线粒体内膜的机制;脂肪酸β氧化及能量的生成如何;甘油氧化的途径及能量的生成如何;耐力运动训练对血脂的影响及意义。 第一节脂肪的分解代谢 脂肪又称为甘油三酯也称三酰甘油,运动时在人体内贮存的脂肪分解参与机体的功能共有三种来源:贮存在脂肪组织(即脂库)中的脂肪;血浆脂蛋白中的脂肪;肌细胞浆中的脂肪滴。 一、脂肪组织中贮存脂肪的水解和动员 脂肪组织中贮存的脂肪经常有一部分在脂肪酶的作用下不断释放出甘油和脂肪酸进入血液,称为脂肪动员。在脂肪水解的过程中首先由甘油三酯脂肪酶催化使甘油三酯转变为甘油二酯和1分子脂旺酸,甘油三酯脂肪酶又可以催化甘油二酯生成甘油一酯和另1分子脂肪酸,最后又由甘油一酯脂肪酶催化使甘油一酯生成甘油和第3分子脂肪酸。甘油三酯脂肪酶是脂肪水解的关键酶,它的活性可以受到多种激素的调节而改变,如儿茶酚胺,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等均可增加其活性,胰岛素可以抑制其活性,所以甘油三酯脂肪酶又称为激素敏感性脂肪酶。在各种促进脂肪水解的激素中以儿茶酚胺,即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的作用最重要,经过对β-肾上腺素能受体的作用,通过cAMP-PK系统(环腺苷磷酸-蛋白激酶系统)促使甘油三酯脂肪酶磷酸化而激活。 在脂肪组织中脂肪在不断进行水解的同时也进行着再酯化过程,即一部分脂肪水解后生成的脂肪酸通过合成酯酰CoA(辅酶A),再与α-甘油磷酸一起合成甘油三酯,这时调节脂肪动员的灵敏性起重要作用,又称为甘油三酯—脂肪酸循环。 脂肪细胞中催化甘油生成α-甘油磷酸的甘油激酶活性极低,所以不能重复利用经过脂肪水解所产生的甘油,甘油产生后经过血液循环运输到肝脏等组织进一步代谢。而脂肪组织中再酯化作用所需要的α-甘油磷酸则由糖代谢生成的中间代谢产物二羟丙酮磷酸经过α-甘油磷酸脱氢酶作用生成。其过程如下: 胰岛素可促进血液中葡萄糖进入脂肪细胞的载体转运过程,葡萄糖在脂肪细胞内经过糖酵解产生二羟丙酮磷酸。所以,胰岛素和葡萄糖均能促进脂肪细胞的再酯化作用,抑制脂肪动员。 处于休息状态人体内脂肪组织内脂肪水解所产生的脂肪酸大约1/3进入血液,2/3经再酯化作用生成甘油三酯。进入血液的脂肌酸因水溶性差,立即由血浆清蛋白作为载体生成游离脂肪酸(FFA),每分子清蛋白可结合10分子脂肪酸,这样就有以利于运输到各组织器官进—步代谢。 二、血浆脂蛋白中甘油三酯的水解 在血浆脂蛋白中乳糜微粒(CM)中主要由消化道吸收的外源性甘油三酯,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含有丰富的主要由肝脏合成的内源性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DL)中含较少量的甘油三酯。这些脂蛋白中的甘油三酯经过脂蛋白肪酶(LPL)催化后水解成为脂肪酸和甘油。脂肪酶酸也立即以血浆中的清蛋白作为载体生成FFA。 LPL广泛分布于人体内,以心肌,脂肪组织和慢肌纤维具有最大的活性,肺、主动脉、肾髓质次之。血液中的LPL在细胞内糙面内质网中合成,合成后即运出细胞,在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表面与硫酸肝素结合。肝素与LPL的亲和力大于硫酸肝素,可以使LPL从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表面游离到血液中,从而可以在全血液中催化血浆脂蛋白质中甘油三酯水解。LPL对于血浆中甘油三酯水解后利用以及合成组织中甘油三酯均具有重要作用。

生化第七章脂质代谢

第五章脂类代谢本章要点 下图概括了本章的基本内容 部分,希望同学们自己总结归纳。标注部分为重点强调的概念.

一、脂质的构成、功能及分析 (一)、脂质是种类繁多、结构复杂的一类大分子物质 1.甘油三酯是甘油的脂肪酸酯 ①甘油三酯 ②甘油二酯 ③甘油一酯 2.脂肪酸是脂肪烃的羧酸 ①饱和脂肪酸:不含双键的脂肪酸 ②不饱和脂肪酸 a.单不饱和脂肪酸 b.多不饱和脂肪酸 △根据双键的位置,多不饱和脂肪酸分属于w-3、w-6、w-7、w-9四簇。高等动物体内的多不饱和脂肪酸由相应的母体脂肪酸衍生而来,但w-3、w-6、w-7、w-9簇多不饱和脂肪酸不能在体内相互转化。 3.磷脂可分为甘油磷脂和鞘磷脂两类 4.胆固醇以环戊烷多氢菲为基本结构 (二)、脂质具有多种复杂的生物学功能 1.甘油三酯是机体重要的能源物质 ①甘油三酯氧化分解产能最多 ②甘油三酯疏水,储存时不带水分子,占体积小 ③机体有专门的储存组织——脂肪组织。甘油三酯是脂肪酸的重要储存库,甘油二酯是重要的细胞信号分子。 2.脂肪酸具有多种重要生理功能 ①提供必需脂肪酸 a.必需脂肪酸:亚油酸、α-亚麻酸、(花生四烯酸) b.花生四烯酸虽然在人体以亚油酸为原料合成,但消耗必需脂肪酸,一般也归为必需脂肪酸 ②合成不饱和脂肪酸衍生物(如前列腺素、白三烯等) 3.磷脂是重要的结构成分和信号分子 ①磷脂是构成生物膜的重要成分 ②磷脂酰肌醇是第二信使的前体 4.胆固醇是生物膜的重要成分和具有重要生物学功能固醇类物质的前体 ①胆固醇是细胞膜的基本结构成分 ②胆固醇可转化为一些具有重要生理学功能的固醇化合物 (三)、脂质组分的复杂性决定了直至分析技术的复杂性 1.用有机溶剂提取脂质 2.用层析分离脂质 3.根据分析目的和脂质性质选择分析方法 4.复杂的脂质分析还需要特殊的处理 二、脂质的消化和吸收 (一)、胆汁酸盐协助脂质消化酶消化脂质

脂代谢及脂代谢紊乱检验习题

1.能代表HDL水平的载脂蛋白是 A.ApoAⅠ B.ApoAⅡ C.ApoB D.ApoCⅠ E.ApoCⅢ 正确答案:A 2.乳糜微粒中含最多的成分是 A.三酯甘油 B.蛋白质 C.胆固醇 D.磷脂 E.糖脂 正确答案:A 3.酶法测定血清胆固醇中用到的酶有 A.甘油激酶.过氧化物酶 B.胆固醇酯酶.胆固醇氧化酶.过氧化物酶C.胆固醇氧化酶.甘油激酶 D.胆固醇氧化酶.甘油氧化酶 E.胆固醇氧化酶.过氧化物酶.甘油氧化酶正确答案:B 4.合成VLDL的场所主要是在 A.肾脏 B.血浆 C.脂肪组织 D.小肠黏膜

正确答案:E 5.对LDL描述正确的是 A.运输内源性胆固醇 B.运输外源性胆固醇 C.运输内源性三酯甘油 D.运输外源性三酯甘油 E.既有内源性胆固醇,又有外源性胆固醇 正确答案:A 6.目前测定血清总胆固醇最常用的方法为 A.比色法 B.气相色谱法 C.核索稀释质谱法 D.高效液相色谱法 E.酶法 正确答案:E 7.ⅡA型高脂蛋白血症的血清检查特点是 A.血清透明,胆固醇明显增加,三酯甘油正常 B.血清透明,胆固醇明显增加,甘油稍高 C.血清浑浊,胆固醇稍高,三酯甘油增高 D.血清浑浊,胆固醇正常,三酯甘油稍高 E.血清乳白色,胆固醇正常或稍高,三酯甘油明显增加正确答案:A 8.载脂蛋白B主要存在于 A.HDL B.LDL

D.CM E.FFAg 正确答案:B 9.血清总胆固醇含量升高见于下列哪种疾病A.重度贫血 B.肺结核 C.严重肝病 D.甲状腺功能亢进 E.肾病综合征 正确答案:E 10.高脂蛋白血症血浆中升高的是 A.CM B.VLDL C.LDL D.HDL E.以上均升高 正确答案:E 11.与血清呈乳糜样关系最大的脂蛋白是A.VLDL B.HDL C.CM D.LDL E.IDLB 正确答案:C 12.含有总胆固醇最多的脂蛋白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