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知识点串讲1

《微观经济学》知识点串讲1
《微观经济学》知识点串讲1

《微观经济学》知识点串讲1

《微观经济学》知识点串讲

08年末考题型结构

单选题:10×2

名词解释:4×4

计算题:3选2,2×12

简答分析题:4选2,2×10

论述题:3选1,1×20

第一章导论

1. 经济学概述(掌握)

学科本质;学科两大分支

2.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研究对象(稀缺性、机会成本、生产可能性边界);(重点掌握)

研究问题;研究方法;理论体系(掌握)

第二章价格理论

1. 需求理论(重点掌握)

需求的含义;需求函数;需求量的影响因素;需求定理(法则)

2. 供给理论(重点掌握)

供给的含义;供给函数;供给量的影响因素;供给定理(法则)

3. 均衡价格理论(重点掌握)

均衡价格的形成;供求定理(法则)及其应用

4. 价格弹性理论

弹性基本含义和公式;(掌握)

需求价格弹性含义、公式、分类、线性与非线性需求曲线的价格点弹性、影响因素、与销售收益的关系;(重点掌握)

供给价格弹性含义、线性供给函数价格点弹性;(掌握)

需求交叉弹性;需求收入弹性、恩格尔定律;(掌握)

地质学与地貌学重点

地质学与地貌学重点

————————————————————————————————作者: ————————————————————————————————日期: ?

地质学与地貌学 一、名词解释 1.矿物:是天然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绝大多数为晶质固态的无机物,稳定于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 2.原生矿物:指在内生条件下的造岩作用和成矿作用过程中,同所形成的岩石或矿石同时期形成的矿物,其具有的化学组成和结晶构造均未改变。 3.次生矿物:在岩石或矿石形成之后,其中的矿物遭受化学变化而改造成的新生矿物,其化学组成和构造都经过改变而不同于原生矿物。 4.类质同象(同晶置换):晶体中某种质点被类似质点所顶替(置换或取代)而能保持原有晶体构造类型,之稍微改变其晶格常数的现象。 5.造岩矿物:构成岩石主要成分的矿物。 6.粘土矿物:组成粘土岩和土壤的主要矿物。 7.斜长石:晶体属三斜晶系的架状结构硅酸盐矿物,晶形呈柱状、厚板状,常为粒状或块状;颜色多呈灰白色,有时微带浅棕、浅蓝及浅红色;硬度6~6.5;相对密度2.61~2.76;玻璃光泽;两组解理。 8.钾长石:也称正长石,属单斜晶系,通常呈肉红色、白色或灰色。密度2.54~2.57g/cm3,比重2.56~2.59g/cm3,硬度6.具有熔点低,熔融间隔时间长,熔融粘度高等特点。 9.基性斜长石/中性斜长石/酸性斜长石:斜长石是由钠长石和钙长石所组成的混合物,二者可按任意比例混合,根据不同比例可分为酸性斜长 石、中性斜长石和基性斜长石。 10.碱性长石:是富含碱金属钾、钠的长石的总称。是钠铝硅酸盐(NaAlSi3O8)和钾铝硅酸盐(KAlSi3O8)的混合物。 11.岩石:是地壳中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固态物质,是矿物或岩屑的集合体,有一定的结构、构造和变化规律。 12.岩浆:是形成与地壳深处或上地幔,以硅酸盐为主的高温熔融物质。 13.熔岩:液体喷发物。 14.岩浆作用:是指岩浆的发育运动及其固结成岩的作用。 15.侵入作用:深部岩浆向上运移,侵入周围岩石而为到达地表。 16.火山作用:岩浆喷出地表的作用称为喷出作用。 17.变质作用:地壳中的岩石,当其所处的环境变化时,岩石的成分、结构和构造等常常也会随之变化,而达到新的平衡关系的过程。 18.岩浆岩:由岩浆冷凝固结而成的岩石。 19.沉积岩:将其他岩石的风化产物和一些火山喷发物,经过水流或冰川的搬运、沉积、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 20.变质岩:地壳中原有的岩石受构造运动、岩浆活动或地壳内热流变化等内营力影响,使其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而形成的岩石。 21.围岩:因开挖地下硐室,其周围一定范围内对稳定和变形可能产生影响的岩体。 22.侵入岩:是地壳深处的熔融岩浆在造山作用下贯入同期形成的构造空腔内,在深处结晶和冷凝而形成的火成岩。 23.深成岩:岩浆在地下深处(>3000米)缓慢冷却、凝固而生成的全晶质粗粒岩石。 24.浅成岩:又称半深成岩;介于深成岩与火山岩之间,具深成岩与熔岩中间结构的火成岩。 25.不整合:上下两套不同时代地层之间出现过沉积间断或地层缺失的地层接触关系。 26.角度不整合:上覆新地层和下伏老地层产状完全不同,其间有明显的地层缺失和风化剥蚀现象。 27.平行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相互平行,但其间存在一个假整合面。 28.岩层的产状:是指岩层在空间的位置。 29.产状要素:走向、倾向、倾角。 30.褶皱构造:层状岩石的一系列波状弯曲而为失去其连续完整的构造称为褶皱构造。 31.断裂构造:岩石受力发生变形,最后是岩层的连续完整性遭到破坏,发生断裂,形成断裂构造。 32.断层:岩层或岩体受力破坏后,破裂面两侧的岩块如果发生了明显的唯一,这种断裂构造叫断层。 33.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 34.剥蚀作用:岩石在风化、流水、冰川、风、波浪和海流等外营力作用下,松散的岩石碎屑从高处向低处移动的过程。 35.风化壳:风化的产物成为一个不连续的薄壳覆盖在基岩上。 36.残积物:岩石风化后在原地残留的物质。 37.球状风化:小岩块的边缘和隅角从多个方向受到温度及水溶液等因素的作用而最先破坏,而且破坏深度较大,久而久之,其棱角逐渐消失,变成环形或椭球形。 38.差异风化: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及节理状况不同的岩石共生在仪器,它们抵抗风化的能力不一致,则抗风化能力强的岩石突出,抗风化能力弱的岩石凹入。 39.元素的地质循环:在风化壳发展演变中,各种元素不断迁移,并由一种形态演变为另一种形态。 40.河漫滩二元结构:上层为细砂、粘土等河漫滩相冲积物,下层为粗砂、砾石等河床相冲积物的结构。 41.牛轭湖:弯曲河道因弯曲过度,发生裁弯取直,原来的河道被废弃所留下的部分。 42.下切侵蚀:又称下蚀,即水流垂直地面向下的侵蚀,其结果是加深河床或钩床。 43.溯源侵蚀:河流或沟谷发育过程中,上有源头侵蚀后退的现象。 44.向旁侵蚀:又称侧蚀,即河水冲刷河床两侧及谷坡,使河床左右迁徙,谷坡后退,河床及谷底加宽。 45.平衡剖面:河床的侵蚀和堆积达到了平衡状态,河床的纵剖面将呈现一条圆滑均夷的曲线。 46.河流袭夺:分水岭迁移的结果,导致分水岭一坡的河流夺取另一坡河流的上游段。 47.承压水:充满与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水。 48.矿物度:地下水所含各种离子分子和化合物总量,称为总矿化度。以每升水所含克数(g/L)表示。 49.矿泉水:矿泉水是从地下深处自然涌出的或经人工揭露的、未受污染的地下矿水;矿泉水是在地层深部循环形成的。 50.上层滞水:是指包气带内局部隔水层之上积聚的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 51.潜水:饱水带中第一个具有自由表面的含水层中的水。 52.孔隙水:赋存于松散沉积物孔隙中的地下水。 53.岩石透水性:指岩石允许水透过的能力。 54.可溶性岩石: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 55.风沙流:含有沙粒运动的气流。 56.风积物:经过搬运在堆积的物质。 57.土地沙漠化: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

地质地貌学期末考试复习题

名词解释: 矿物: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相对固定化学组成和物理性质的均质物体,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条痕:是矿物在条痕板上擦划后留下的痕迹的颜色。 解理:矿物晶体在外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结晶方向破裂成一系列光滑平面的性能称为解理 岩石:由一种或多种矿物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集合体,是组成地壳和岩石圈的基本物质。 溶洞:地下水对可溶性岩体各种裂隙溶蚀,侵蚀扩大而成的地下空间。 冻土:是指温度在0℃以下并含有冰的各种土体和岩石。 纹泥:冰川融水携带的细粒物质在冰川前缘湖泊中缓慢地沉积在湖底的具有明显韵律层理的冰川-湖沼沉积物。 化石:凡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地质时期的生物遗体和遗迹都叫化石。 黄土:是第四纪时期形成的,以粉沙为主,富含碳酸钙和大孔隙,质地均一,无层理,具有垂直解理的未固结的黄色土状堆积物。 地壳运动:是地球内部热能、重力能和地球旋转能等所引起地壳的机械运动,主要表现在地层的变形,产生种种地质构造,同时引起了地表形态的改变。 变质作用:岩石所处的环境与当初岩石形成时的环境有了变化,岩石的成分、结构和构造等往往也要随之变化,以便使岩石和环境之间达到新的平衡关系,这种变化总称为变质作用。(填空) 简答 1、任意举出5种常见矿物并根据晶体化学分类方法归类。 (1)自然元素:如石墨、自然金; (2)硫化物:如方铅矿、黄铁矿、黄铜矿; (3)氧化物及氢氧化物:如磁铁矿、赤铁矿、石英等; (4)含氧盐:可细分为硅酸盐类(如橄榄石、辉石、正长石、斜长石)、碳酸盐类(如方解石)、硫酸盐类(如石膏); (5)卤化物:如萤石。

2、简述三大类岩石间的相互转化。 在地壳—地幔范围内,三类岩石处于不断地循环演化过程中,即: (1)在地下深部,沉积岩和岩浆岩可通过变质作用成为变质岩。 (2)在地球表面,岩浆岩、变质岩可通过风化—搬运—沉积转变成沉积岩。(3)当变质岩、沉积岩进入地下更深处,在一定的温度压力条件下被熔融形成岩浆,再经历冷却结晶作用又可生成岩浆岩。 3、比较岩浆岩与沉积岩在化学成分(或矿物组成)的异同 相同点:沉积岩的化学成分与火成岩基本相似,即皆以SiO2、Al2O3等为主。不同点: (1)沉积岩和岩浆岩中铁的总量大致相同,但沉积岩中Fe2O3的含量高于FeO,而岩浆岩中则FeO略高于Fe2O3,这是由于沉积岩形成于地表有氧的条件下,大部分Fe2+被氧化为Fe3+所致。 (2)沉积岩中K2O>Na2O,而岩浆岩则相反,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岩浆岩风化分解后产生的Na2O常形成易溶性盐溶于海水中。而含钾矿物如白云母在表生条件下较稳定,粘土矿物又易于吸附钾,故母岩中的K2O大部分含在白云母碎屑和粘土吸附物中进入沉积岩。 (3)沉积岩中富含H2O和CO2,这显然是由于沉积岩形成于表生条件下所致。 4、简述冰斗的形成过程 冰斗形成于雪线附近的积雪凹地,其形成的原因是在地势低洼处,剧烈的寒冻风化作用,使基岩迅速冻裂破碎。崩解的岩块随着冰川运动搬走,洼地周围不断后退拓宽,底部被蚀深,并导致凹地不断扩大形成冰斗。 5、黄土的主要特征。 (1)成分 ①粒度成分:质地均一,以粉砂为主。 ②化学成分:富含CaCO3,还有SiO2。 ③矿物成分:包括碎屑矿物和粘土矿物。 2、厚度

地质地貌学复习提纲概论

地质地貌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 1、地质学是研究地球(主要是岩石圈)的物质组成、结构、运动、变化和发展以及古生物、古气候演化历史的一门学科。 研究对象:地球(主要是岩石圈) 内容:物质组成---矿物、岩石 变化发展: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 研究对象的特殊性:时间悠久性、地区差异性、变化的复杂性 (1)地质思想萌芽时期(公元前---18世纪中叶) 2、地质学的发展阶段(2)近代(经典)地质学时期(18世纪中叶---20世纪初) (3)现代地质学时期(20世纪初---现在) 3、地貌:地球表面有各种高低起伏的形体,如山地、丘陵、平原、盆地、河谷、冲沟等等,这些形体总称为地貌(或地形)。 4、地貌学就是研究地球表面形态和结构特征及其成因机制、分布和发展规律科学,所以地貌学也叫地表形态学。研究对象:地形。地貌学的研究内容:地貌的形态、结构、组合及空间分布特征,形成地貌的各种动力地质过程,地貌的发育和演化规律以及地貌与人类生存环境、人类活动、经济建设的关系。 5、地质地貌学研究对象特点:(1)时空的无限性(2)变动的复杂性(3)地质作用的不可逆性。 6、地质学的研究程序一般包括资料收集;野外考察;分析化验与模拟试验;将今论古综合解释。 7、地貌形成的动力 (1)内(营)力作用 主要是指由地球内部物质运动引起的地壳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和地震活动等。 (2)外(营)力作用 主要是指起源于太阳能、重力能和潮汐力影响而产生的冰川、水流、海浪、风和生物等的作用。 (3)内、外(营)力作用的关系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同时出现,彼此消长,互相影响,不能将地表形态的形成与发展视为某种单一的动力作用的结果。 在地貌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只是在某一时期的某一地区,可能某种动力作用占据主导地位,而另一种动力作用占据次要地位。 从地貌的长期发展来看,内力作用主要是形成地表的基本起伏、塑造地表的大型地貌骨架,作用结果趋向于增强地形差异;外力作用则是削高填低,其作用结果趋向于减弱或消除地表起伏的差异。 地貌的形成和发展是内、外力作用在特定的地质地理条件下共同产生的结果。这种内、外力的相互作用贯穿于地球形成以来的整个地史演化过程中。 8、地质地貌学实践意义 (1)在农业方面:合理利用土地,农业规划,农田水利工程,防止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土壤调查与土壤改良,防风固沙,找寻地下水源等。 (2)在工程建设方面:水库及坝址、开凿运河,河道、河口、三角洲的整治和开发利用,

地质地貌学复习资料

地质作用:地质学上把引起地壳物质组成、地表形态和地球内部构造发生改变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地壳:地表以下,莫霍面以上为地壳。 地幔:地壳往下至2900km深度之间称地幔。 类质同像:矿物晶体在形成过程中晶体内部构造中本应由某种指点所占的位置被晶体化学性质相似的规律性的变化,而晶体构造不发生质变的现象。 同质异象:成分相同的物质,在不同的环境结晶时,形成内部构造和物理性质完全不同的晶体的现象。 岩浆作用:岩浆向着地壳上层压力减小和温度降低的方向移动的过程称为。 岩石变质作用:固态岩石由于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流体的作用,而使岩石成分、结构、构造等发生变化的地质作用。 地层:就是地壳在发展过程中经历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各种成层的和非成层的岩石的总称。 生物层序律:一定种类的生物或生物群落埋藏在一定时代的地层里,而相同地质年代的地层年代必定保存着相同或近似种属的化石或化石群,这种关系就叫生物群落。 构造运动:是地球内部热能、重力势能和地球旋转能等内力所引起地壳乃至岩石圈变形、变位的机械运动。褶曲:褶皱的基本单位,褶曲就是岩层的一个旁曲。 分化作用:指地壳表层的岩石,在大气和水的联合作用以及温度变化和生物活动的影响下,所发生的一系列崩解和分解作用。 风化壳:被分化的岩石圈表层被称为分化壳。 块体运动:斜坡上的岩体或松散的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斜坡往下运动的过程斜坡重力作用,由于移动物质多系块体,也称块体运动。 蠕动:指斜坡上的土体,岩体和风化碎屑,在重力的作用下顺坡向下缓慢移动的现象。 流水地貌:有流水作用塑造的各种地貌。 河流阶地:有河流下切侵蚀,河床不断加深,原先的河漫滩地面超出形成河流阶地。 洪积扇:干旱、半干旱等地区暂时性洪流携带的物质在出山口大量堆积形成的扇状堆积地貌。 泥石流:有大量的砂石、石块等固体物质与水组成的一种特殊洪流。 喀斯特作用:指具有溶解能力的水溶性对可溶性岩石发生的破坏和改造作用。 风蚀作用:风沙对地表物质的吹扬和研磨作用。 风积作用:风沙流动过程中,当风速变弱或与障碍物以及地面结构或下垫面性质改变时,沙粒从气流中下落堆积作用。 冰川:是寒冷地区多年降雪积聚,经过变质作用形成的具有一定形状并能自行运动的天然冰体。 冻土:是温度在0°或0°以下,并含有冰的各种岩土。 1.地球的圈层结构按其物质成分及性质不同,由外到内可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壳、地幔、地核以地表为界,前三圈叫外圈,后三圈叫内圈。 2.地磁三要素是指磁偏角、磁倾角和磁场强度。 3.根据晶体化学分类方法,矿物可分为含氧盐大类、氧化物及氢氧化物大类、卤化物大类、硫化物大类、自然元素大类五大类。 4.根据硅氧四面体是否连续以及连续的方式不同将硅酸盐分为岛状构造的硅酸盐亚类、孤立环状构造的硅酸盐亚类、连续链状构造的硅酸盐亚类、连续层状构造的硅酸盐亚类、连续架状构造的硅酸盐亚类五种构造亚类。 5.根据成因,岩石可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三类。 6.火山构造包括火山锥、火山通道、火山口等。 7.浅成侵入作用昰岩浆在压力作用下沿着断层、裂隙和层理贯入的方式进行的,其结果形成浅成岩体,其主要产状有岩盘、岩床、岩墙等。 8.玄武岩属火成岩,页岩属沉积岩,板岩属变质岩。 9.大区域性的以时代为准的地层划分,地层单位由小到大划分阶、统、系、界、宇五个级别,与其相对应的

地质地貌学

第一章矿物 一、名词解释 矿物:是天然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绝大多数为晶质固态的无机物稳定于与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 原生矿物:由于岩浆的冷却分异,其中的物质通过各种物理化学反应的作用下而形成的矿物。、 次生矿物:在地表或近地面,与太阳能、大气和水有关的作用下而形成的矿物。 类质同象:矿物晶体在形成过程中,晶体结构中本应由某种质点所占的晶位被晶体化学性质类似的其他质点所置换,只引起晶胞参数及理化性质的规律性改变,而晶体结构不发生改变的现象。 同质异象:化学成分相同的物质,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会形成构造和性质完全不同的晶体现象。 造岩矿物:对于形成岩石有普通意义的矿物。 粘土矿物:是蚀变演示经交代作用、原生矿物经风化淋湿作用以及沉积作用的产物,形成并稳定于地表特定水热条件是次生矿物。 解理:矿物受力后沿一定结晶方向裂开成光滑面得性质。 硬度:矿物抵抗外来机械作用的能力。 断口:是指单体矿物受力后,不沿着一定得结晶方向破裂

而形成的断开面。 颜色:矿物的颜色,是矿物对光线中不同波长的光波均匀吸收或选择性吸收所表现出来的性质。 条痕:矿物粉末的颜色。 结晶习性:指在相同的生长条件下,一定成分的同种矿物,常有生成某一刑天的习惯。 结晶质:矿物在适应的条件下形成规律的几何体外形的物质。 二、简答题 1.简述硅酸盐类矿物的晶体构造特征: ①岛状构造②环状构造③链状构造④层状构造⑤架状构造 2.矿物的晶体分类法及其代表矿物 按晶体化学分类法,把矿物分为5大类12种类型 ①.自然元素:即单质金属或非金属,如金刚石。 ②.硫化物:元素同硫结合,如方铅矿(PbS)闪锌矿(ZnS) ③.卤化物:卤族元素化合物,如岩盐(NaCl)萤石(CaF2) ④.氧化物及氢氧化物: a.金属氧化物,如石英(SiO2) b.金属氧化物与水联合派生,如褐铁矿Fe2O3‘H2O ⑤.含氧盐: a.硅酸盐:元素同SiO44-结合,如橄榄石(Mg2Fe)2[SiO4]

地质地貌学复习资料

地质地貌学复习资料 1.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产状、成因及其变化和发展以及古生物、古气候 演化历史的一门学科。研究对象:地球(主要是岩石圈) 2.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形态和结构特征及其成因机制、分布和发展规律科学,所以地貌 学也叫地表形态学。地貌学的研究对象是地形。 3.地貌的成因:(1)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2)地貌形成的动力;(3)影响地貌形成发展 的因素。 4.地貌形成内外动力的关系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同时出现,彼此消长,互相影响,不能将地表形态的形成与发展视为某种单一的动力作用的结果。 在地貌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只是在某一时期的某一地区,可能某种动力作用占据主导地位,而另一种动力作用占据次要地位。 从地貌的长期发展来看,内力作用主要是形成地表的基本起伏、塑造地表的大型地貌骨架,作用结果趋向于增强地形差异;外力作用则是削高填低,其作用结果趋向于减弱或消除地表起伏的差异。 地貌的形成和发展是内、外力作用在特定的地质地理条件下共同产生的结果。这种内、外力的相互作用贯穿于地球形成以来的整个地史演化过程中。 由于地质地理条件的多样性和内外力作用的复杂性,地貌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也是极为复杂的。 5.地质地貌学与水保的关系 6.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莫霍面)→→地幔(古登堡面)→→地核 7.1类质同像——组成矿物的离子被性质相近的离子所置换,而置换后矿物的晶体结构不变。 7.2同质异像——指同样的化学成分,在不同的外界条件(温度、压力和介质条件)下,结 晶出不同晶体结构和性质的矿物。 8. 解理:矿物在外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结晶方向破裂成光滑平面的性能。断口:矿物在外 力作用下沿任意方向断裂,同行是破裂面呈凹凸不平的表面。 9. 岩浆岩的分类: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盐、酸性岩。 10. 胶结作用:经压固后的沉积物仍有空隙,由胶结物质充真到空隙中,使沉积颗粒胶结在 一起变硬。胶结物坚硬程度:硅质>钙质>铁质>泥质(黏土质)。 11. 三大作用的关系:火山作用、侵入作用、变质作用。 12. 地层接触:整合接触是指当地壳处于相对稳定下降(或虽有上升,但未升出海面)情况 下,形成连续沉积的岩层,老岩层沉积在下,新岩层在上,不缺失岩层。不整合接触:1.平行不整合;2角度不整合。 13. 震级:表示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烈度:地震对地面和建筑物破坏程度。 14. 岩层产状:走向倾向倾角。 15. 褶皱构造:背斜、向斜。即褶曲的核部是老岩层,而两翼是新岩层,就是背斜;相反, 褶曲核部是新岩层,而两翼是老岩层,就是向斜。 16. 断裂构造:节理是岩石中没有明显位移断裂。节理分为剪节理和张节理。断层是当岩 层受力后,两侧岩层有显著位移的断裂。断层分为正断层(上盘相对向下滑动)和逆断层(上盘沿断层面向上滑动)。 17.风化作用是指出露地表的岩石受太阳辐射、温度变化、水和气体( 氧、二氧化碳等) 以及生物等的作用,其物理状态和化学成分发生变化的作用。

地质地貌学知识点串讲

地貌学知识点串讲 一、掌握以下基本概念: 1.地貌学: 2.第四纪地质学: 3.地貌学和第四纪地质学的关系如何?请谈谈自己的看法。 (1)从历史的角度看,二者脱胎于自然地理学和地质学,是从自然地理学和地质学种发展起来的,属于自然地理学和地质学二者之间的边缘学科。 (2)两者都以地表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及其演变历史为研究对象,都是研究地表环境的重要学科。 (3)由于任何一种外力作用在塑造地貌形态的同时,也形成第四纪堆积物,因此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常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同一问题,研究结果互相补充,关系十分密切,都具有多种理论和应用实际价值。 4.第四纪分为四个时期,按时间先后顺序分别为(中文和代号):、 、、和。 5.简述第四纪沉积物基本特征? 6.第四纪沉积物成因标志:主要有、、三类。 7.地貌形态: 8.地貌形态测量指标:地貌形态测量是用数值表示地貌特征的一种定量方法。主要形态测量指标有、、。 9.形成地貌的内、外地质营力包括哪几个方面?各有什么影响? 10.巨型地貌(一级地貌)包括即地球上的和;大型地貌(二级地貌)包括和;中型地貌是大型地貌的一部分,主要包括、以及。 11.准平原:在山峦起伏的广大地区,经长期侵蚀剥蚀作用把地面夷平为起伏平缓的平原。 12.夷平面:各种夷平作用形成的陆地平面,经构造运动抬升后,其残迹也可见于高山峰顶或高原的顶部,称为夷平面。 13.山麓面:是干旱半干旱条件下,坡面洪流不断搬运风化碎屑而致山坡大体保持原有坡度平行后退,山体不断缩小时在山麓形成的大片基岩夷平地面,有时上覆一层较薄的第四纪松散堆积物。

14.地文期:区域地貌的发育分期,亦即地貌形成和发展的阶段与过程。 15.风化作用: 16.风化作用按性质分为、和三种类型。 17.根据风化作用进行的强弱和性质风化分为四个阶段:、 、、。 18.残积物: 19风化壳:残积物和土壤在大陆地壳表层构成一层不连续的薄壳,称之为风化壳。 20.残积物的岩性由、及组成。 21.残积物(风化壳)的类型主要有、、、 四种。 22.崩塌: 23.错落: 24.滑坡: 25.滑坡的形成需要什么条件? 26.在滑坡发育过程中,通常分为、、三个阶段 27.紊流: 28.层流: 29.横向环流的产生主要是和所致。 30.河谷横剖面形态的组成要素有、、组成。 31.河谷纵剖面: 32.河流侵蚀基准面:。 33.均夷河流: 34.河流均衡剖面: 35.河谷发展一般经历三个阶段:、、。 36.河谷按成因可分为:、和三种类型 36.河床按形态和弯曲度分为:、、、等类型 37.河床基岩经流水侵蚀而形成的地貌主要有:、、。 38.河床堆积地貌主要有:、、和等。

地质地貌学

绪论 1.地质学——是研究地球(主要是岩石圈)的物质组成、结构、产状、成因及其变化和发展以及古生物、古气候演化历史的一门学科 2.地质学研究对象:地球(主要是岩石圈) 3.地貌——地球表面有各种高低起伏的形体,如山地、丘陵、平原、盆地、河谷、冲沟等等,这些形体总称为地貌 4.地貌学——就是研究地球表面形态和结构特征及其成因机制、分布和发展规律科学,所以地貌学也叫地表形态学。 5.地貌学的研究对象是【地形】 6.地貌的基本要素:【地形面】、【地形线】、【地形点】 7.地貌形成答案原因(1)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2)地质构造[顺构造、逆构造](3)地貌形成的动力[内力作用、外力作用] 8.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关系 (1)内力作用主要是指由地球内部物质运动引起的地壳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和地震活动等(2)外力作用主要是指起源于太阳能、重力能和潮汐力影响而产生的冰川、水流、海浪、风和生物等的作用 (3)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同时出现,彼此消长,互相影响,不能将地表形态的形成与发展视为某种单一的动力作用的结果 (4)内力作用主要是形成地表的基本起伏、塑造地表的大型地貌骨架,作用结果趋向于增强地形差异;外力作用则是削高填低,其作用结果趋向于减弱或消除地表起伏的差异 第一章地球的基本知识 1.地球的圈层结构(1)外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2)内圈层【地壳、地幔、地核】 2. 莫霍面出现的深度,全球平均为33Km,莫霍面之上称地壳;之下称地幔 3.古登堡面位于地下2898km深度。此界面之上到莫霍面称地幔。此界面之下到地心,称为地核。 4.地壳分两层:上层为硅铝层(花岗岩层)只有大陆有,大洋缺失,下层硅镁层(玄武岩层)大陆大洋都有 第二章矿物

地质地貌学复习资料

地质地貌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地质作用: 地质学上把引起地壳物质组成、地表形态和地球内部构造发 生改变的作用。 2.外动力地质作用:由地球外部能量引起的地壳运动。 3.内动力地质作用:由地球内部能量引起的地壳运动。 4.河漫滩:在一般年份河流高水位时,河水泛滥能淹没的谷底部分。 5.河谷阶地:分布在河床两侧成阶梯状,具有一级或多级,已不受近代 常年洪水淹没的地区,是河谷演变过程中的产物 6.岩溶作用: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碳酸盐岩、硫酸盐岩、石 膏、卤素岩等)以溶蚀为主,以流水冲蚀、潜蚀和机械崩塌为辅的地质作用。 7.潜蚀作用:水流沿土层的垂直节理、劈理、裂隙或洞穴进入地下,复 向沟谷流出,形成地下流水通道所发生的机械侵蚀和溶蚀作用。 8.泥石流: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 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9.洪流:片流遇到凹凸不平的地面时,水便集中到低洼的沟中流动。 10.河流:暂时性流水(面流、洪流)流到低洼沟谷中获得地下水补给, 形成经常性流水。 11.流域:地面流水直接流入同一条河流的区域。 12.水系:流域内河流汇集成的水网。 13.冲积:河流沉积的碎屑物质。 14.河谷:河流侵蚀出的槽形凹地。 15.河床:河水占据的沟槽。 16.侵蚀基准面:下蚀作用的极限。 17.溯源侵蚀:河流的源头下蚀力导致河谷后退,这个过程称为河流的溯 源侵蚀,也叫向源侵蚀。 18.自由河曲:平原上弯道可以自由发展的河流;其结果是使河流长度增 加、坡度降低、流速降低。 19.河流的搬运能力:在水流作用下搬运地表物质的过程。 20.心滩:河床中间的沉积地貌,平水位时高出河水面,洪水期被淹没。 呈梭形,长轴平行于水流,表面略有起伏。 21.边滩:位于弯曲河床凸岸的水下堆积物,成为河床横剖面上相对高起 的部分,在枯水期常露出水面,在河口区露出水面又称沙咀。 22.三角洲:河流在河口沉积使河床坡度变缓,河流便散开成无数分流, 沉积成的地貌,外形像三角形,故叫三角洲。 23.坡流(片流):大气降雨后或冰雪融化后,在地面上回承德沿斜坡表 面流动的网状溪流。 24.准平原:一个地区的地面在经长期的侵蚀和剥蚀之后,所形成的起伏 和缓,但还保留一些孤立残丘的近似平原的地貌。 25.夷平面:各种夷平作用形成的陆地表面。是一种陆地抬升或侵蚀基面 下降,侵蚀作用重新活跃,经过一个时期后所残留的地表形态。

地质地貌复习资料总结

地质地貌复习资料 绪论: 1、地质学的定义: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及其演变的一门学科。主要是研究地壳的物质组成、变化和发展历史及古生物变化历史的一门学科。(物质、运动形式、演化) 2、地质学的特点:(1)空间上的广阔性与地域上的差异性(2)时间上的悠久性(3)(地质) 变化过程的复杂性(4)地质记录的残缺性 3、地貌学定义:地貌学是介于地质学与自然地理学的一门边缘学科,是研究地表形态特征、 成因分布及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 4、地貌发展的动力: 地貌发展的动力来自地质作用中内、外营力的相互作用,表现在: ①内营力来自于地球的内能,内营力作用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作用,变质作用。 ②外营力来源于太阳辐射能,包括风化、流水、地下水、冰川、风、湖沼、海洋等的剥蚀、堆积作用。即把坚硬的岩石破坏,分解并搬运、堆积到较低的地方。 第一章: 1、地球的形状:“梨”形或旋转椭球体。 2、地球的圈层结构:(1)、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智慧圈);(2)地球 的内部圈层:上地壳:又称硅铝层、花岗质层 下地壳:又称硅镁层、玄武质层 地幔:占地球质量的67.7%,存在软流层,软流层以上为岩石圈 古登堡面(位于地表以下2900km ) 地核:占地球质量的32%,主要由Fe、Ni组成,可分为外核、过渡层、内核。 内部圈层有明显的界限,没有重叠 3、地质作用概念:地质学上把引起地壳物质组成,地表形态和地球内部构造发生改变的作 用,称为地质作用。 类型:①内动力地质作用:构造运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地震作用 ②外动力地质作用: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硬结 成岩作用、重力堆积作用(负荷地质作用) ③人为地质作用 4、内外动力地质作用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 联系 ①空间上同时存在,互为因果 a 内动力地质作用互为因果,紧密相关 地壳运动(水平,升降)褶皱作用断裂作用(伴随有构造地震)岩浆侵入

地质与地貌学复习重点

地质地貌学 一名词解释 1.地质学: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地质学是研究岩石圈的物质组成、结构、产状、成因及其分布规律;地壳运动及其所引起的各种构造变动和发展规律;地壳历史及生物演化规律的已满学科。 2.克拉克值: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百分比。 3.地质作用:地质学上把引起地壳物质组成、地表形态和内部构造发生改变的作用。 4.内力作用:是由地球内部能量引起的地质作用。 5.外力作用:是由地球外部能量引起的地质作用。 6.地质营力:使地表发生变化的力量。 7.岩石圈:是指由地表和上地幔顶部坚硬岩石所组成的地球圈层。 8.软流面:位于上地幔上部岩石圈之下。 9.莫霍面:地壳同地幔的分界面。 10.古登堡面: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 11.地质年代:地球历史的纪年和标定地球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 12.底层:是在地壳发展过程中经历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各种成层的或非成层的岩石的总称,包括沉积岩、变质岩和岩浆岩。 13.化石:保存在地壳中的过去历史时期生存过的生物的遗体和遗址。 14.地质年代表:根据底层中反映出来的地壳运动,生物演化特点划分为不等的地层单位,每个地层单位有相应的地质年代单位。根据地壳划分和对比,建立地质年代表。 15.地壳:有岩石组成的固定外壳,地球固体圈层的最外层,岩石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16.大陆地壳:覆盖地球表面的45%,主要表现为大陆、大陆边缘以及较小的浅海。 17.大洋地壳:分布于大洋盆地之下的地壳。 18.地热梯度:地球表面上的温度随深度增加而增加。 19.地磁:地球所具有的磁性现象。 20.自转和公转:地球的自转以地轴为中心,不停地由西向东旋转。地球按照一定的轨道绕太阳运动称为公转。 21.矿物:指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相对固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自然单质或化合物。 22.晶体:内部质点在三维空间有规律的周期性重复排列所形成的固体。 23.晶质体:具有晶体结构的固体物质。 24.非晶质体:由胶体粒子凝聚而成的凝聚体。 25.类质同象:是指在矿物晶体结构中,某些质点被性质相似的其他质点置换,仅使晶胞常数发生不大的变化,但结构形式并不改变的现象。 26.同质多象:同一化学成分的物质,在不同的外界条件下,可以形成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结构的化合物,形成结晶形态和物理性质不同的矿物。 27.岩石:指天然产出的,具有一定的结构和构造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的固态集合体。 28.层间水:为某些层状硅酸盐矿物所特有,水分子呈层状分布于矿物晶体结构层之间,随着水分的进入或脱出,结构层间的距离也相应地增大或缩小。 29.结晶:自然物质形成晶体的过程。 30.结晶习性:结晶矿物的晶体状态。 31.岩浆作用:岩浆向地壳上层压力减小的方向移动和冷却直至形成岩浆岩的整个过程。 32.变质作用:在构造运动、岩浆活动或地壳内热流变化等内动力的影响下,地壳中原有的岩石在基本保持固态的情况下发生的矿物成分和结构构造的变化。

地质与地貌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1.地质与地貌学和农业资源与环境科学的关系? 首先,地质地貌学为农业区域规划和农田基本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在研究土壤的形成发育与改良利用方面,地质地貌学知识也是必不可少的 第三,农业用水方面 第四,农用矿石的开发利用方面 第五,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与人类环境的保护治理 最后,不断日益频繁出现的资源与环境问题 2.滑坡的预报与防治? 按照滑坡预报的时间及滑坡的发展,可以分为长期预报、中期预报、短期预报和临滑预报。对于过陡山坡或人工开挖的陡坡,平时要注意观测,在台风暴雨期间应作为安全转移的重点,并加强观测,根据引起滑坡的因素、发展阶段和特征,采取针对性防治措施,常用排水、削坡、减载、反压、灌浆、锚固、支挡等办法,使山坡趋于稳定,不发展到滑动阶段,或使滑动时间推迟,有利于转移人畜和设备,尽量减少滑坡造成的损失。 3.矿物集合体的形态? 显晶集合体:用肉眼或放大镜可以分辨出各个矿物颗粒界限的,叫显晶集合体,常见的形态有: 纤维状、放射状集合体:由针状、柱状矿物平行排成纤维状或由一点向外呈放射状排列 片状、磷片状集合体:有片状晶体集合而成,如云母 粒状集合体:由粒状晶体集合而成,如方解石及黄铁矿 致密快状体:由极细粒矿物所形成的集合体,表面致密均匀,肉眼不能分辨晶粒彼此界限,如石英、黄石等 隐晶或胶态集合体:这类集合的个体,肉眼难于分辨,多为地表形成的矿物所具有的形态结核体:结晶质或胶质围绕某一中心向外沉积而成的瘤状体,如豆装赤铁矿、肾状赤铁矿钟乳状体:指形同葡萄状、肾状、乳房状、石笋状的矿物集合体 4.形成泥石流的条件? 第一是流域内具备丰富的固体物质,这此物质又多由崩坍、滑坡所造成 第二是水分,水分不仅是泥石流的组成部分,而且也是泥石流的搬运介质,水对固体物质起侵润饱和作用,使之达到流塑状态。减少了与沟床的摩擦力,从而为泥石流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第三要使泥石流体推移下行,还需要有比降较大的沟床纵坡,坡峻的沟坡和比降较大的沟床,有利于快速形成泥石流,并使其迅猛下泄 5. 一、.风化作用的类型及其影响因素? 类型: 岩石的风化作用按作用因素和作用性质的不同,分为物理分化,化学分化,生物分化三大类。 (一)、物理风化:指地表岩石因温度变化和孔隙中水的冻融以及盐类的结晶而产生的机械崩解过程。 1,热力风化2,冻融风化3、.矿物的水分与结晶膨胀作用 (二)、化学风化:指岩石在水,水溶液和空气中的氧与二氧化碳等的作用下所发生的

最新地质地貌学考试重点(详解)

地质地貌学考试重点 (详解)

绪论 1、地质学(Geology)是研究地球(主要是岩石圈)的物质组成、结构、运动、变化和发展以及古生物、古气候演化历史的一门学科。 研究对象:地球(主要是岩石圈) 内容:物质组成---矿物、岩石 变化发展: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 研究对象的特殊性:时间悠久性、地区差异性、变化的复杂性 (1)地质思想萌芽时期(公元前---18世纪中叶) 2、地质学的发展阶段(2)近代(经典)地质学时期(18世纪中叶---20世纪初) (3)现代地质学时期(20世纪初---现在) 3、地貌:地球表面有各种高低起伏的形体,如山地、丘陵、平原、盆地、河谷、冲沟等等,这些形体总称为地貌(或地形)。 4、地貌学(geomorphology)就是研究地球表面形态和结构特征及其成因机制、分布和发展规律科学,所以地貌学也叫地表形态学。研究对象:地形。地貌学的研究内容:地貌的形态、结构、组合及空间分布特征,形成地貌的各种动力地质过程,地貌的发育和演化规律以及地貌与人类生存环境、人类活动、经济建设的关系。 5、地貌形态①正(向)地貌:是高出某一近似水平面的凸起地形,如山地、丘陵等; ②负(向)地貌:是低于某一水平面的凹下地形,如盆地、洼地、河谷等。

6、地貌的基本要素:(1)地形面:可以是平面、曲面或波状面。例如山坡面、阶地面、山顶面和平原面等。(2)地形线:两个地形面相交构成地形线(或一个地带),或是直线,或是弯曲起伏线。例如分水线、谷底线、坡折线等。(3)地形点:两条或几条地形线的交点,或孤立的微地形体构成地形点,这实际上是大小不同的一个区域。例如山脊线相交构成山峰点或山鞍点、山坡转折点和河谷裂点等等。 7、地貌的基本形态和形态组合 自然界的地貌形态常以单个形态或形态组合的方式存在。 通常将地貌形态中较小、较简单的地貌形态称为地貌基本形态,例如冲沟、沙丘、冲积锥等。另一类范围较大,包括若干地貌基本形态的组合体,称为地貌形态组合,例如山地、荒漠等。 地貌形态组合可以是简单的同一时代同一类型的地貌组合,也可以是复杂的不同时代不同成因的地貌组合。一般较大的地貌都是复杂的地貌形态组合体。 (1)星体地貌(4)中型地貌 8、地貌的相对等级(2)巨型地貌(5)小型地貌 (3)大型地貌 9、顺构造和逆构造地貌:正向构造(如背斜、穹隆、地垒)与高地(山地、台地)相一致,负向构造(向斜、构造盆地、地堑等)与低地(谷地、盆地、湖泊等)相一致,则称为顺构造地貌;反之,各种正向构造与低地相一致,负向构造与高地相一致,称为逆构造地貌。 10、地貌形成的动力 (1)内(营)力作用

地质地貌学考试要点(1)

地质地貌学考试要点 1. 地质学研究对象及定义: 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地质学是研究岩石圈的物质组成,结构,产状,成因及其变化发展以及古生物,古气候演变历史的一门学科。 2.地貌学研究对象及定义: 地貌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面,地貌学是研究地表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发育规律的学科。 3.地质地貌学与农业资源与环境科学的关系: 农业资源与环境因子,如土壤,大气,水生物,矿产等都是地球的组成部分,都是地球发展的产物,都是由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 ①地质地貌学为农业区域规划和农田基本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②在研究土壤的形成发育于改良利用方面,地质地貌学知识也是必不可少的。 ③农业用水方面。地球上的水,无论是地面,水还是地下水,都是重要的农业自然资源。 ④农用矿石的开发利用方面。大多的矿石是化肥、农药,土壤改良剂所用的原料。 ⑤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于人类环境的保护治理。地壳中各种化学元素受地质作用的影响而迁移,对农业生产和土壤性质有很大的影响。 ⑥不断日益频发出现的资源与环境问题(如火山喷发,地震,洪水,干旱等包括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及资源浪费等)这些环境问题均与地质地貌条件有关,对其进行治理必须运用地质地貌学等方面的知识。 上述事实充分说明,地质地貌学和农业资源与环境科学密切相关,是农业资源与环境科学的基础学科。地质地貌学知识为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人才的必备知识。 4.地球的一般特征: ①形状和大小北半球尖凸,南半球凹胖;半径为6378.140千米,长轴比短轴约长430米。 ②物理特性⊙地球重力:某地的重心引力与自转离心力的合力。 ⊙地磁:三要素包括磁偏角,磁倾角以及磁场强度。 ⊙地热: 来源是太阳辐射和内部放射元素的蜕变。 5.地质作用的概念 是指引起地壳物质成分地表形态和地球内部结构改变的作用。 ⊙内力地质作用——来源自身能源——岩浆活动,地壳运动,变质作用,地震等。 ⊙外力地质作用——来源太阳能、日月引力——岩石风化作用,河流、湖泊、冰川、风等外力的侵蚀,搬运,堆积和硬结成石作用。 6.克拉克值: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的百分比。 7.矿物的概念: ①狭义:指岩石圈中的化学元素的原子和离子通过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并在一定条件下相对稳定的自然产物。 ②广义:是指包括地幔矿物,陨石矿物,宇宙矿物和人造矿物等。 8.结晶质的概念: 是指组成它们的物质的质点(离子,原子,分子)有规律地排列成空间格子状构造的固体物质 9.类质同像的概念: 矿物晶体在形成过程中,晶体内部构造中本应由某种质点所占的位置被晶体化学性质相似的其他质点所置换,只引起晶胞参数及理化性质的规律性变化,而晶体构造不发生质

地质地貌学复习内容

1.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岩石圈的物质组成、结构、产状、成因及其 变化发展以及古生物、古气候演变历史的一门学科。 2.地质学的特点 1、时间漫长 2、空间广阔 3、现象复杂 4、无法再现 3.地貌学:是研究地表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发育规律的科 学。 4.地质作用概念外力地质作用对地表“削高填低”,降低地表起伏内力地质作用对地表“抬高降低”,增大地表起伏 5.地质年代的表示方法,并举例不同表示方法是如何确定的 地质年代——指地质体形成或者地质事件发生的时代。分为: 1.相对年代——地质体形成或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 2.绝对年代——依据同位素年龄测定地质体形成或地质事件发生时距今多少年。 相对年龄测定:测定事件发生或岩石形成的相对时间顺序 地层层序律确定地质年代:沉积岩是按先后顺序一层层地依次沉积下来的,因此正常的地层是老的在下,新的在上(即下老上新),这是确定地层新老顺序的一般规律,叫地层层序律。 生物层序律(化石层序律)确定相对年代:地层层序和化石层序是相辅相成的,根据地层层序律确定地层新老,可以帮助确定化石的新老;反过来,根据地层中化石的新老,也可以确定地层的新老。这样经过多年的对比积累就能建立起地层顺序(相对年代)。 切割律或穿插关系确定地质年代: 1.喷出岩相对年代确定——根据地层层序和其上、下地层中的化

石来确定。 2.侵入岩相对年龄确定:根据侵入、包裹、切割或穿插关系来确定。 侵入关系:侵入者年代新、被侵入者(围岩)年代老。 切割或穿插关系:切割或穿插者年代新、被切割或被穿插者年代老。 包裹关系:包裹者年代新、被包裹者年代老。 绝对年龄测定:测定事件发生的确定时间 同位素年龄测定岩石绝对年龄:根据地层中所含放射性元素及其衰变产物的含量比例,再根据其衰变常数(半衰期)来计算出矿物或岩石的年龄。 古地磁年龄的测定:地质历史中地磁的南北极是不断变换的,每一磁性的延续时间也不相同。因此,测定岩石的极性,确定该极性的延续时间,并通过与已知的标准值对比,就可以推算该岩石的形成年代。 6.克拉克值:地壳中化学元素平均含量百分比。 7.矿物:矿物是指天然产出的具有相对固定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征 的单质与化合物。 8.类质同象:矿物晶体结构中的某种原子或离子可以部分地被性质 相似的其它原子或离子替代而不破坏其晶体结构,此种现象称为类质同象 9.同质多象:相同化学成分的物质在不同的地质条件下形成不同的 晶体结构而成为不同的矿物,这种现象称为同质异象。 10.晶质体:晶质体是指内部质点(原子、离子或分子)在三维空间 周期性重复且有规律排列的固体,简称晶体。 11.非晶质体:是指组成物质的内部质点在空间上呈不规则排列,不

地貌学复习资料资料(完整编辑)

第一章绪论 1.地貌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规律的科学。 2.内营力:指地球内部放射能所引起的作用力。 3.外营力:指地球表面在太阳能和重力驱力下,通过空气,流水和 生物等活动所引起的作用力。 第二章构造地貌 1.构造地貌:主要是由岩石圈构造运动造成的地面形态。 第一级全球构造地貌 2.构造地貌分级第二级大地构造地貌 第三级地质构造地貌 3.平均海平面表示的大地水准面是陆地的终极侵蚀基准面。 4.地球表面分成三大部分:洋底、陆地和大陆边缘。 5.地壳均衡说:普拉特的地壳质量均衡机制,艾里的地壳质量补偿 机制。(普拉特+ 艾里= 地壳均衡理论:大陆或山脉通过陆壳较厚来补偿其密度较小带来的质量不足,洋底则通过深部地幔密度较大的物质来补偿洋壳较薄及海水层密度较小带来的质量不足,从而保持了地表形态的相对稳定。) 6.洋底构造地貌:大洋中脊,大洋盆地 7.大陆边缘:陆地与洋底之间的过渡地带。 8.断块山:受正断层控制的块体,呈整体抬升或翘起抬升形成的山 地。(地垒式断块山和掀斜式断块山)

9.陆地构造地貌类型:山地,高原,平原,盆地 10.褶皱构造地貌的类型:单斜地貌,背斜和向斜地貌,穹窿山地地 貌 11.山地:高于周围平地,内部有一定高度的正地形。(<200m) 12.平原:一般分为堆积平原与侵蚀平原,即在构造沉降中不断有大量 碎屑物从外围搬来堆积而成。(<200m) 13.高原:大面积构造隆起抬升过程中因外营力侵蚀切割微弱而形成 海拔高、地势起伏和缓的地形(>1000m) 14.盆地:低于周围山地的相对负向地形 15.断层崖:指断层一侧的地盘抬高后,沿断层线延伸的陡崖. 16.断层线崖:由于差异侵蚀而把古老断层重新揭露出来,并沿断层线 发育的陡崖,称为断层线崖 17.火山地貌:火山口,火山锥,熔岩丘,熔岩垄岗,熔岩台地和熔 岩高原,熔岩隧道,熔岩堰塞湖 18.褶皱地貌:指岩层受力弯曲变形所形成的地貌。 19.断层三角面:横切断层崖的河流将原始断层崖分割成一系列三角 形的断层崖,其中每个三角形的断层崖称为断层三角面。 20.单面山:形成于岩层倾角较小的(倾角<40°)单斜构造上的地貌, 其两坡不对称,前坡(逆倾坡)短而陡,后坡(顺倾坡)长而缓。 21.猪背脊:是形成于岩层倾角较大的(倾角>40°)单斜构造上的地 貌,其前后坡的坡度都较陡,坡长也基本相等,因而两坡基本对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