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吕梁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吕梁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一、区域概况

(一)自然环境条件

1、地理位置及土地总面积

吕梁市位于山西省西部,地处黄河中游,属我国黄土高原东部,与本省的晋中市、忻州市、临汾市及陕西省的榆林地区为邻。其东傍汾水,西濒黄河,北起兴县燕子山,南至石楼县风尾山;市境南北长约220公里,东西宽82~133公里;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10°22.2′~112°19.45′、北纬36°43.87′~ 36°43.9′,土地总面积为21132.71平方公里(计2113271.38公顷,土地变更调查统计数)。

2、地形地貌

本市地势由东向西、自北向南倾斜。境内的吕梁山脉纵贯全境、呈北东—南西向延伸,并构成本市的地貌主干。其中:东部平川区是吕梁山地向汾河谷地的延伸部分,属晋中盆地边缘,地面平坦,耕作精细,土壤肥沃;西部黄土丘陵区是吕梁山地向黄河峡谷的延伸部分,除少数高大山体(如紫金山、汉高山等)外,整个地表均为深厚黄土覆盖,地面切割支离破碎,梁、峁、丘状地相间,沟壑广布,水土流失严重;土石山区是掼以吕梁背斜为中心的吕梁山地区。

3、本市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干燥多风降水稀少,夏季炎热雨量丰沛,秋季凉爽,冬季寒冷雨雪少。年辐射总量介于130~140千卡/平方厘米,全年日照时数达2476~2871小时,年平均气温6.7~10.4℃,无霜期133~178天,年降水464~607毫米(多年平均

506毫米、折合降水量106.7亿立方米),且大部集中在6~8三个月降落。气象灾害频繁,主要有干旱、洪涝、冰雹、霜冻和大风。

4、土壤条件

本市土壤面积为18633.6平方公里,包括耕作土壤和自然土壤(面积分别为8184.2平方公里和10449.4平方公里)。土壤类型主要有棕壤、褐土、栗褐土、山地草甸土、潮土、黄绵土等。其中:褐土面积为5378.9平方公里,主要分布于东部平川区和岚县盆地,其耕作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仅1.14%(未开垦的自然土壤则较高,有机质为4.7%);黄绵土面积为7094.1平方公里,广泛分布于吕梁山西部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0.66%;栗褐土面积为3218.5平方公里,主要分布于吕梁山西麓,其土层深厚、疏松多孔,易于耕作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于1.0%。

5、水资源

全市水资源总量为14.47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资源量8.899亿立方米。本市属黄河流域,吕梁山东部为汾河水系,主要河流有岚河、文峪河、磁窑河、双池河和孝河等;吕梁山脊西部为黄河水系,主要河流有岚漪河、蔚汾河、湫水河、三川河和屈产河等,其中三川河为市境内最长的河流,流域面积达4161平方公里;主要水库有文峪河水库、张家庄水库、陈家湾水库、阳坡水库、吴城水库等。

6、矿产资源

吕梁矿产资源丰富。本市域内的原煤储藏量在山西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含煤面积约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43%,涉及到河东、宁武、西

山、霍西等四大煤田,其煤质优良、煤种齐全,且煤层厚、埋藏浅;还有铝、铁、白云岩、钾岩、硫磺、石膏、石棉等矿产。

(二)社会经济条件

1、行政区划设置

本市现辖13个县(市、区),即离石区(原为离石县)、孝义市、汾阳市、文水县、交城县、兴县、临县、柳林县、石楼县、岚县、方山县、中阳县和交口县。2000年辖236个乡镇,2001年撤乡并镇后为158个乡镇(街道办事处),有4662个村民委员会。

2、社会人口状况

2000年全市总人口341.67万人,人口密度160人/平方公里,其中:城镇人口77.46万人,占总人口的22.67%;市区人口9.21万人,占总人口的2.7%。另据2004年11月编制完成的《吕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年,市域总人口349.7万人,市域城镇化水平25%,其中城镇人口87.4万人,规划城区人口17.4万人。据实际调查,建城区内人口现状为12.5万人。

3、经济发展状况

吕梁市劳动力和旅游资源丰富,乡村劳动力113.90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33.34%,当地经济发展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全市有较有影响的景点20处,其中:寺庙古建筑7处,自然景观6处,人文景观3处,革命胜地4处,旅游业近年来有了较大发展。

随着全国、全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吕梁市经济也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煤炭、炼焦、化工、冶金工业发展速度前所未有,名优特产

市场前景广阔,主焦煤被煤炭部称为“国宝”,石棉全国争相定购。钢球网架在全国居先进水平,享有很高声誉。杏花汾酒以“隔壁千家醉,开坛十里香”而驰名中外,誉满全球。土特产品沙棘打入国际市场,红枣年产6万多吨,居全省之首,远销东南亚国家。核桃年产1万多吨,其中“汾阳核桃”享誉海内外。2000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853910万元,农业总产值174066万元,粮食总产量545827吨,油料作物产量65982吨,农村居民人均收入1149元,第一产业157166万元,第二产业398620万元,第三产业298124万元,人均生产总值2525元。200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349617万元,其中:第一产业177295万元;第二产业735769万元;第三产业436553万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902万元,农业居民人均纯收入1491万元。人民的衣、食、住、行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改善。

4、交通运输条件

近年来,由于孝柳铁路、夏汾高速公路、太原到离石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全市已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为吕梁经济和城市的快速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一)农用地现状

2000年,全市农用地面积为1486421.7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0.3%。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和其他农用地。

1、耕地耕地589475.71公顷,占农用地总面积的39.6%。包括:水浇地88560.29公顷、旱地500186.67公顷、菜地728.74公顷,

分别占耕地面积的15%、84.9%和0.1%。耕地主要分布在晋中盆地、吕梁山东部和西部黄土丘陵沟壑区;耕地面积分布较多的有临县、兴县、汾阳、柳林、文水等县(市)。

2、园地园地15111.07公顷,占农用地总面积的1%。包括:果园14649.39公顷,桑园和茶园65.58公顷,其他园地396.09公顷,分别占园地面积97%、0.4%和2.6%。园地分布在晋中盆地边缘及广大丘陵地区,面积分布较多的有文水、汾阳、兴县、柳林、交城、孝义、临县等县(市)。

3、林地林地666866.66公顷,占农用地总面积的44.9%。包括:有林地354917.41公顷、灌木林地220541.87公顷、疏林地49652.7公顷、未成林造林地37743.95公顷、迹地3063.55公顷、苗圃947.18公顷,依次占林地面积的53.2%、33.1%、7.4%、5.7%、0.5%和0.1%。林地主要分布在吕梁山两翼的交城、中阳、交口、方山、离石、兴县等县(区)。

4、草地草地66457.35公顷,占农用地总面积的4.5%。包括:天然草地62074.75公顷、改良草地216.37公顷、人工草地4166.22公顷,分别占牧草地面积的93.4%、0.3%和6.3%。主要分布在岚县、方山、中阳、文水、离石、交城等县(区)的土石山地区。

5、其他农用地其他农用地148510.97公顷,占农用地总面积的10%。包括:农村道路8202.2公顷、坑塘水面559.24公顷、农田水利用地4995.75公顷、田坎134753.77公顷,分别占其他农用地面

积的5.5%、0.4%、3.4%和90.7 %。其他农用地面积分布较多的有临县、兴县、石楼、柳林、孝义、岚县等县(市)。

(二)建设用地现状

2000年,全市建设用地面积为79402.1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8%。包括: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和水利设施用地。

1、居民点及工矿用地72073.29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90.8%。包括:城市用地3514.49公顷、建制镇用地2580.37公顷、农村居民点55690.94公顷、独立工矿8729.89公顷、特殊用地1557.59公顷,分别占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的4.9%、3.6%、77.3% 12.1%和2.1%。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分布较多的为临县、孝义、汾阳、文水、柳林、离石等县(市、区),这是由于这些地方的人口相对集中、自然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工矿企业发展较快,因而相应的建设用地就较多。

2、交通运输用地5107.47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6.4%。包括:铁路用地468.61公顷、公路用地4635公顷、民用机场3.87公顷,分别占交通运输用地面积的9.2%、90.7%和0.1%。交通运输用地分布较多的有汾阳、文水、孝义、兴县、离石、交城等县(市、区)。

3、水利设施用地2221.38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2.8%。包括:水库水面1640.73公顷、水工建筑用地580.65公顷,分别占水利设施用地面积的73.9%和26.1%。主要分布在汾阳、文水、孝义、交城、兴县等县(市)。

(三)未利用地现状

2000年,全市未利用地面积为547447.4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5.9%。包括:未利用土地和其它土地。

1、未利用土地520094.57公顷,占未利用地总面积的95%。包括:荒草地233379.1公顷、盐碱地1173.35公顷、裸土地22236.54公顷、裸岩石砾地73018.03公顷、其他未利用土地190194.03公顷,依次占未利用土地面积的44.9%、0.2%、4.3%、14%和36.6%;另有少量的沼泽地和沙地,面积分别为43.94公顷、49.59公顷。未利用土地分布较多的有兴县、临县、石楼、柳林、交城、离石等县(市、区)。其中的荒草地主要分布在兴县、临县、石楼、岚县、方山、离石、交口、孝义等县(市、区)的低山丘陵区,盐碱地则多分布于汾阳、文水、孝义、方山等县(市)的平川低凹地带。

2、其它土地27352.92公顷,占未利用地总面积的5%。包括:河流水面14831.13公顷、苇地377.94公顷、滩涂12143.85公顷,分别占其它面积的54.2%、1.4%和44.4%。其它土地分布面积较多的有临县、兴县、岚县、柳林、交城、文水等县(市)。

三、土地利用特点及存在问题

1、山地丘陵为本市土地的主体。全市平川区、丘陵区和山区的面积之比大体为1∶58∶57,面积分别为169051公顷、974020公顷和970200公顷。大面积的山地丘陵加之植被覆盖率低,土地生态条件脆弱,宜大力发展林牧业。

2、优质耕地资源紧缺。全市耕地中水浇地仅占15%,菜地比例更少,有几个县没有菜地。坡耕地面积占80%以上,耕地肥力水平低,

而且分布不平衡,全市89%的水浇地集中分布在东部平川区的文水、汾阳、孝义、交城等4县(市)。

3、水土流失严重。全市水土流失面积达1469100公顷,约占土地总面积的69.5%,约占山地丘陵区面积的3/4。土壤侵蚀模数平均为1~1.8万吨/km2年,在黄土丘陵区平均高达3万吨/km2年,水土流失使全市每年损失土壤氮素6.2万吨。全市的坡耕地占总耕地面积的60%以上,其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为0.45%、全氮含量仅0.04%、速效磷含量5ppm以下。土地瘠薄不仅难以有效接纳天然降水,而且还加大了蒸发量,使土壤自我调节功能十分微弱。严重的水土流失,破坏了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生态条件,导致了农业气候条件的严重恶化,也制约了农、林、牧业的发展。

3、降水少且分布不均,土地干旱缺水山区农业是典型的雨养农业,降水的多少直接决定着农作物产量的高低。吕梁市的降水特点是降水量不足,雨水集中,而且强度大。虽然平均年降水可达

400-500mm,但降水量的2/3都集中在7、8、9月。这既加剧了水土流失又降低了雨水利用率,对几乎没有灌溉条件的山区农业来讲,无疑是一大不利因素。

4、化学物品用量增加,农业环境破坏严重山区农民为了提高农产品的产量而施用化肥、农药以及用工业废水灌溉农田的情况仍有存在,对土壤、水体、农作物等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除此以外,近2O年来,山区的糖厂、纸厂、淀粉厂、食品厂、化工厂、以及铁、锌、铅等工矿企业发展迅速,并星罗棋布,三废排放大量增加,造成

了对当地大气、水体、土壤、农作物和食品的污染,给农业生产及人体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5、用养失调,土地资源利用结构不够合理吕梁市山区具有人均土地资源丰富,宜林、宜草面积大,而且矿产资源多等特点。但由于受恶劣的自然环境条件和传统经营思想的影响,不少地方仍停留在广种薄收、只用不养的掠夺式经营方式,至使土壤肥力逐年下降,耕种条件不断恶化。不少人仍然局限在耕地里打转转,不能充分利用山区的资源优势发展林、牧业和多种经营,以至于资源利用结构不够合理,迄今为止还有不少农民生活相当贫困。

6、交通条件较差,影响山区综合开发虽然近年来各地政府对交通条件的改善非常重视,但与其他地区相比,山区的交通条件还十分落后。吕梁市不少山区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属于“资源型”,而且有不少山区旅游用地资源丰富,可以发展为“旅游型”,但交通不发达严重影响了这些地区的发展。

7、滥开滥挖现象普遍,土地资源的人为破坏严重近年来矿产资源较为丰富的山区,资源的滥开滥挖现象非常普遍,从业者急功近利,根本不考虑国土资源的保护与复垦,国土资源的破坏十分严重,矿区复垦问题急待解决。

8、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较低,思想意识保守据有关资料报道,山区具有大专文化水平的人数仅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30%,甚至有的地方全村也没有一个高中生,许多人是文盲,更多的人是科肓,不易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种什么、吃什么;产什么、用什么,满足于

有饭吃、有衣穿,小农经济思想根深蒂固,而且商品意识也相对比较淡漠。另外由于农民文化素质低,“多子多富”的思想仍较普遍,致使山区计划生育工作普遍较差,人口与资源、人口与粮食的矛盾日趋尖锐。除此之外,许多农民为改善生活条件,发财致富,片面追求眼前的经济效益,往往会产生破坏生态环境与资源的行为,如乱砍滥伐、开垦荒坡、滥用化学物质,任意排污等。

四、土地利用对策及建议

1、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水土流失是导致山区土地资源利用率降低、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因此一定要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具体做法可在缓坡农田区,以机修梯田为主,实行等高种植;在大于25°的陡坡上以人工开挖水平沟,鱼鳞坑等工程措施,及封山育林,种草种树等生物措施,尽快控制水土流失,积极推广良性的生态循环同心圆式种植方式,改良生态环境。

2、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全部土地资源据有关部门调查,农耕用地比重过大,过度开荒等问题在吕梁市山区土地利用中较为普遍。这与该区地多水少,十年九旱,水土流失严重,宜林、宜牧土地广阔,矿藏及旅游资源丰富等特点很不协调,必须合理调整。本着综合开发,综合利用的原则,应结合当地实际条件逐步过渡到以下几种类型:林特型,对水热条件较好,土壤肥力较高而坡度较小的山区,在大力发展水源林,水保林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发展当地的特产;林牧型,对山体坡度较大的地区应大抓种草种树,封山育林,育草,逐步过渡为以林牧为主;矿业资源型,对矿产资源丰

富的地区应以矿业开采为主,开发拳头产品,带动其它产业,同时注重废弃矿区的复垦和还林还草,改良生态环境;旅游型,吕梁市有许多山区都是优美的风景区。如交城县的玄中寺、文水县的则天庙、方山县境内的北武当山、离石市白马仙洞等,在这些山区,应注重旅游业的发展,全方位,多层次开发旅游用地,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开发与文化,考古,会议,民俗,教育,探险,狩猎等专业性旅游开发相结合,提高旅游用地效益。

3、加强土地基本建设,鼓励农民投资目前,吕粱市多数山区农耕地,林地,牧地基本建设与管理都较差。加强土地基本建设,大力发展集水灌溉、发展旱作农业、增加农业的科技含量,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是保证土地利用结构调整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投资问题是关系到山区土地资源能否合理开发的关键,要鼓励农民投资,就必须实行农业用地使用权与所有权分离,并进一步明晰各类农业用地使用权的归属,将林地、草场等的使用权推向市场,允许租赁,转包,拍卖,继承等,对荒山荒坡等实行公开招标,抵押开发,谁投资、谁开发、谁受益,鼓励农民向荒山进军,发展山地庄园,这样不仅可增加对土地投入,而且可以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山区经济的全面发展。

4、因地制宜,突出发展特色农业山区地形地貌复杂多变,由于地形而引起水、土、光、温、湿等条件的差异,形成了多层次的生物圈。山区气温相对较低,冬季寒冷,夏季作物生育期短,病虫害相对较少,土地较少使用化肥、农药等,污染少,生态环境良好,再加上存在水蚀、风蚀等,土壤中难以富集有毒有害物质,农产品的质量

要比平原地区的优良,有适宜特色农业发展的自然环境条件。同时,山区剩余农村劳动力较多,拥有发展劳动密集型的特色农产品生产的劳动力资源。此外,山区众多的旅游资源也给特色农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首先应重点发展特色林果业.山区宜林果面积较大,果品种植历史悠久,有丰富的果品资源。发展产品经济价值高的林果产品,不仅可以改善山区生态环境,还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各区县要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选择发展生长适宜、市场销路好、产品价值高的品种。加强果树结构调整与品种结构优化升级。政府要加大推广林果品种的资金投入,建立果品科技示范基地,培训基层技术人员和种植带头农民,加强果树结构调整与品种结构优化升级。其次是大力发展绿色养殖业和种植业.山区林场、园地和山场面积较大,具有发展养殖业的资源优势。但是农户掠夺性使用草场、山场的传统养殖方式很容易造成植被退化和水土流失,而大规模集约化养殖在缺乏对畜禽粪便和污水处理利用措施的情况下,往往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现在市场对对安全、优质、无残留、无疫病的肉蛋等食

品的需求越来越大,发展绿色养殖,不仅可以为市场提供绿色畜产品,还可以加强环境保护,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养殖业持续发展。山区发展绿色养殖业,要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探索合适的立体种养模式,高效循环利用平面、空间和温、水、肥等资源,建立多层次、多物种的生物链,提高土地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化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实现山区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山区地广人

稀,农民庭院都比较大,而且水源条件较好,管理方便,具有发展庭院立体经济的良好条件,每家都可因地制宜发展果树、蔬菜或养殖业,这样一方面可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可把庭院作为推广新技术的示范基地,促进科学技术的普及。山区远离城市、远离污染,发展绿色种植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应该把大力开发绿色食品作为增加山区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途径。山区有着极其丰富的自然资源,通过产品的就地利用,加工,不仅能从产品到成品的过程中获得直接增值,而且可以通过相互利用的过程,克服山区交通不便,资金缺乏之困难,走加工,再加工,增值,再增值的道路,从成品,资金,技术等方面促进粮、林、牧的发展。

5、加快生态农业建设步伐,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生态农业其核心是按照自然、生态、经济规律,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在增加农业投入的同时,通过先进实用技术的应用和科学管理,合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和自然资源消耗获得尽可能好的生态经济效益。发过地区的实践证明生态农业是保护农业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成功模式。因些,本区也应积极加快生态农业建设步伐,因地制宜搞好生态农业建设规划,积极稳妥地扩大生态农业试点规模,把现代农业技术与传统农业精华相结合,充分发挥区域资源、环境优势,提高试点水平,加快生态农业县建设步伐,促进农业与环境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6、依靠科技进步,运用高新技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综合性强、技术性也强,农业投人物质效益的提高,生

态破坏的恢复与重建等许多问题,都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来解决。如利用遗传基因工程可培育出抗病虫害的作物品种,从而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危害。在控制化肥污染方面,可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培育出有效利用和能够自身固氮的作物品种,减少化肥的使用。山西省在农业污染防治方面已取得一批先进成果,其中保肥增效剂的开发研制成功,可大幅度提高化肥使用率,为控制化肥污染开辟了一条新的有效途径,应大力推广。利用高新技术来促进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将是最有效,最有前途的方法之一。

7、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山区农民的文化素质山区干部和农民文化素质较差以及科学技术落后的现状是制约山区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主要问题之一,改变这种状况,从根本上讲,要靠发展基础教育和系统教育,全面开发智力,但实践证明,单靠这一条还不够,这是因为一方面山区要办大批学校国力民力无法承受,另一方面,单纯发展基础教育,不能为目前改变经济贫困和农业落后起多大作用。由此可见,必须大力发展成人职业教育,在县、乡、广泛办农民技术学校,聘请农业技术人才到山区服务,尽快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增加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的科技含量。

8、把开发矿业、发展交通作为山区综合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吕梁市山区矿产资源十分丰富,而且开采条件十分优越,因此,调整山区产业结构,要注意发挥这个优势,通过开发拳头产品,带动其它产业。交通建设不仅是资源开展的前提,而且是促进山区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对山区优势的发挥起着极大的作用,山区

群众说得好:“要想富先修路”。修路不仅能使群众早日致富,而且也会给山区带来人才,带来技术,带来信息,使山区土地的综合开发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

总之,对山区土地资源应树立大农业观念,实施大农业开发。从加强农田基本建设人手,首先解决农民的吃饭问题。把庭院经济的发展作为农业技术的示范基地,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同时尽快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通过发展采矿业及旅游业增加土地的投入,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积极开发宜农土地,大力发展多种经营的山区土地开发利用措施及改变传统的土地利用方式,以农业生产的发展促生态环境的改善,以生态环境的改善保农业生产发展。

娄烦县土地利用_土地覆被动态和格局分析

娄烦县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动态和格局分析 韩锦涛,李素清 (山西大学黄土高原研究所,山西太原030006) 摘要 利用山西省娄烦县1995~2004年土地利用数据和2004年数字化土地现状图,采用G IS技术与景观生态分析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该县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动态变化和景观空间格局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耕地、牧草地和水域呈持续下降趋势,建设用地、工矿和交通用地呈上升趋势。各景观要素的破碎化趋势是面积越大,破碎度越大,优势度减小,主要的干扰因素是人类活动。分离度指数在一定尺度上是交通和工矿业用地最大,耕地、林地、牧草地相对较小。 关键词 景观指数;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娄烦县 中图分类号 F30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06)13-3155-03 Dynamic A nalysis of Land U se and Conversion and its P attern in Lou fan County H AN Jin2tao et al (Institute of Loess Plateau,Shanxi University,T aiyuan,Shanxi030006) Abstract Based on the dynam ic datum of land use in1995to2004and the indexes of landscape pattern and the digital m ap in2004,the change of the land use and conversion and its pattern was studied using ARC VIEW3.2,SPSS11.0and E xcel.T he results sh owed that cropland,grassland and water land decreased and constructive land were increased.T he trend of the landscape elem ents fragm entation index was increased w ith the increasing area, while the landscape d om inance index was decreased due to the hum an activities.In the scale,the is olation index of the traffic land and industrial land rel2 atively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ultivatable land and grassland. K ey w ords Lou fan county;Landscape index;Land use;Landscape pattern 娄烦县位于山西省中西部,是黄土高原和太原市重要的水源涵养地之一。笔者对该县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进行空间格局分析,分析了土地的变化幅度和景观格局指数,在此基础上建立面积和破碎度间的回归关系,以揭示土地利用和汾河上游水保工程和土地覆被的变化,为促进该县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汾河上游水保工程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区概况 娄烦县位于山西省中西部的吕梁山区,是太原市的远郊县。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11.31°~112.01°,北纬37.51°~38.13°。该县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全年干旱少雨,降水集中在7~9月,雨热同季,昼夜温差大,无霜期130~160d,年均温达10.5℃。土壤类型有山地草甸土、山地棕土、褐土和草甸土。植被类型为典型的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类型区,主要植物种类有落叶松、云杉、油松、连翘等。 2 研究方法 2.1 数据采集 根据国内外土地利用的分类体系并结合娄烦县特有的生态条件和土地利用方式,把区域内的土地分为8个大类:耕地、林地、牧草地、水域、城镇居民用地、工矿业用地、交通用地、未利用地。笔者对8个土地类型进行区域的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研究。采用1995~2004年娄烦县土地利用调查面积数据汇总表,1995和2004年1∶10万的数字化土地规划/利用现状图,在Arcview 3.2支持下获取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属性数据。在此基础上利用E xcel2000和SPSS 11.0软件对景观格局指数进行计算和数据统计分析。 2.2 分析方法 景观指数是指能够高度浓缩景观格局信息,反映其结构组成和空间配置某些方面特征的简单定量指标。通过景观指数分析可以揭示各景观要素的变化特征和变化机制。 2.2.1 土地利用的变化幅度。 基金项目 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31043);山东省软科学研究项目(05101322)资助。 作者简介 韩锦涛(1976-),男,山西娄烦人,在读硕士,从事生态地理研究。 收稿日期 2006204205 K=(S(i,t 1 )-S(i,t2))/S(i,t1)×100%(1)式中,S表示研究初期t1和末期t2某一土地利用类型i的面积。公式(1)是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的面积变化幅度,它反映不同类型土地总的变化态势和结构的变化。其中: (S(i,t 1 )-S(i,t2))是土地类型i在研究初期t1和研究末期t2的时间段内的面积变化量。 2.2.2 多样性指数。 H=-Σ m i=1 [P i×1n P i](2)式中,m为景观要素的数目,A为景观要素的总面积。多样性指数是表示区域土地利用的丰富程度和均匀程度的指标。 2.2.3 景观优势度指数。 A=H m ax+Σ m i=1 [P i×ln P i](3)式中,H m ax=ln m,为最大多样性指数;P i=A i/A;A i为景观要素i的面积。优势度指数是表明区域1种或几种土地占优势的程度,它与多样性指数相反。 2.2.4 破碎度指数。 F N=MP S× (n-1) N c (4)式中,F N∈[0,1],0表示景观未完全被破坏,1表示景观被完全破坏,n为景观要素的斑块数,N c为景观最小斑块面积去除总面积,MP S为平均面积除以最小斑块面积。 2.2.5 景观分离度指数。 F=D i/S i(5)式中,F是景观要素i的分离度指数,D i是要素i的距离指数,S i是要素i的面积指数。D i和S i的计算公式为:D i= 1 2 n i A ,S i= A i A ,n i是景观要素i的斑块数。分离度指数是表示某一景观要素中不同斑块在空间上的离散程度,分离度越大,斑块越离散,之间的距离越大,景观分布越复杂。 3 结果与分析 3.1 土地利用动态分析 3.1.1 土地的净面积变化分析。土地利用变化是土地覆被变化的基础,往往与区域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of Anhui Agri.Sci.2006,34(13):3155-3157 责任编辑 孙红忠 责任校对 孙红忠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 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查清城镇以外农村各级范围内各种地类的种类、面积、分布和利用现状;查清村(组)土地权属界线,居民点外的厂矿、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事、企单位的土地权属界线和村以上各级行政辖区范围的界线;查清土地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利用状况,满足土地统计的需要、编制国民经济计划的需要、编制土地利用图件的需要。 2.土地权属调查查清楚农村各级的、厂矿、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企、事业单位以及河流、湖泊、道路等的土地权属范围、界线和性质、查清各部分土地的归属情况,满足土地登记的需要,保障土地市场安全的需要。 3..特殊调查内容的调查例如,违法用地的调查、基本农田的调查、开发区调查等、确保社会安定、管理有序、政策到位的需要。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本程序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一般分为四个阶段进行。即准备阶段、外业阶段、内业阶段和成果验收归档阶段。 准备阶段分为: 方案准备为了证明调查条件的基本具备,省级土地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应 当依据国家的调查方案,报请国家级调查领导机构审查。 组织准备 1建立领导机构土地调查是一项工作量很大的调查工作,涉及到各 行各业、各个部门、各个单位,同时所需的技术人员要十分专业,因此 在进行调查工作之前要解决领导和组织问题。 2 组织专业队伍因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一项技术性十分强的工 作,良好的专业队伍是保证调查质量的基本条件。 3 技术准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一项技术性强、质量要求高的 技术工作,要有规范的作业方案,详尽的技术规程或细则。 制定工作计划根据任务要求和技术规程,结合调查地区的实际条件, 拟定工作计划。 仪器及用品准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应配备必要的仪器、文具和文具用品。 资料准备其中资料准备包括地形图的收集、遥感资料的收集以及其他一些相关资料的收集。 外业调查是以地形图和航(卫)片等影像图片为底图利用收集到的有用资料,

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盐都市2007年度 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盐都市国土资源局 二○○七年十一月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国土资源治理的基础性工作,是政府对土地实行跟踪监督治理的一项重要技术手段。我局多年来一直将此项工作作为年度重点工作内容之一。我们在收到省厅《关于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2007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的通知〉的通知》后,迅速将部和省厅的精神传达下去,及时明确此次调查工作重点、总体要求和差不多程序及方法。并在深入学习《通知》精神和全面领会调查要求的基础上,制订了《盐都市2007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方案》,对我市变更调查工作作出部署,明确要求各县(市、区)局必须做到“月清季累”,年末及时变更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做到数据、图形、实地“三一致”,建立目标责任制,严格考核方法,全面查清实际新增建设用地情况和实际耕地变化情况。同时,加大了质量检查力度,确保调查成果的真实性,做到图、数、实地三者一致。 并先后三次组织各县(市、区)的分管局长、地籍科长和业务骨干进行业务培训,对土地变更调查的资料预备、外业调查、内业

处理、统计汇总、县乡自查、市局检查和成果上报等工作作了明确规定和要求。通过认真实施上述行之有效的措施,我市如期保质地完成了2007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其成果差不多反映了2007年度土地变化情况。现将我市2007年度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报告如下: 一、土地利用现状及年内变化情况 截至2007年10月31日,全市农用地面积为16737972.2亩,建设用地面积为3455080.2亩,未利用地面积为5265579.6亩,合计总面积为25458632.0亩,折16972.42 KM2。土地利用结构见表1 表1 盐都市土地利用现状面积 单位:亩

太原市晋源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方案说明

太原市晋源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调整方案说明 太原市晋源区人民政府 二〇一七年十二月

目录 第一章现行规划实施情况 (1) 一、现行规划的批复及修改情况 (1) 二、规划目标执行情况 (3) 三、规划实施评估结论 (9) 第二章规划调整概况 (13) 一、规划调整技术路线 (13) 二、规划调整组织与过程 (14) 第三章基础数据说明 (16) 一、自然地理数据 (16) 二、社会经济数据 (17) 三、土地利用数据 (17) 第四章规划目标/指标调整与分解 (23) 一、耕地保有量调整与分解 (23) 二、基本农田保护目标调整与分解 (25) 三、建设用地控制规模调整与分解 (27) 四、新增建设用地指标调整与分解 (27) 五、土地整治补充耕地任务调整与分解 (27) 第五章“三线”划定 (29) 一、永久基本农田划定 (29) 二、生态保护红线划定 (33) 三、城市开发边界划定 (38)

第六章规划调整环境影响分析 (40) 一、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40) 二、减缓负面环境影响的措施 (41) 三、规划调整环境影响分析结论 (42) 第七章规划调整成果 (44) 一、规划实施评估成果 (44) 二、规划调整成果 (44) 三、规划调整数据库成果 (46) 第八章与相关规划的衔接 (47) 一、与上级规划的协调 (47) 二、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协调 (47) 三、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衔接 (47) 四、与其他相关部门规划的协调 (48) 五、与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成果的衔接 (49) 六、与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的衔接 (49) 第九章规划指标安排的可行性 (50) 一、基础数据可靠 (50) 二、征求意见,多方案比选 (50) 三、结合实际,突出晋源特色 (50) 四、保障措施得当 (51)

吕梁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吕梁市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 土地是人类的立足之处,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自然资源,具有多功能的利用价值。土地利用是人类作用于大自然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的矛盾凸显期。必须科学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深刻把握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要求,充分认识我国土地利用和管理面临新的挑战:农村土地特别是耕地保护的形式日趋严峻。到2020年,我国人口总量预期将达到14.5亿,2033年前后达到高峰值15亿左右,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必须保护有一定数量的耕地;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也需要大力加强对其生态功能的农用地特别是耕地的保护。同时,城镇化、工业化的推进将不可避免的占用部分耕地,现代农业发展和生态建设也需要调整一些耕地。但是,耕地后备资源少、生态环境约束大,制约了我国耕地资源补充的能力,农用地特别是耕地保护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式。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解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土地利用问题的有利条件。从土地利用现状看,我国建设用地利用总体粗放,节约集约利用空间较大,为统筹保障科学发展与保护耕地资源提供了基础条件,从国际背景看,经济全球化、科技革命和产业结构升级,有利于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从国内环境看,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落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民主法制和整治文明的不断发展,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党中央、国务院对土地管理工作的高度重视,有利于加强土地宏观调控,进一步发挥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有利于促进土地利用和管理方式的转变,实现人地关系的和谐发展。 展望未来,我国土地利用和管理的挑战与机遇并存。必须从我国仍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改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矛盾这一社会现实没改变出发,正确把握科学发展与资源配置的密切联系和内在规律,本着对人民、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立足保障科学发展,增强土地资源危机意识,树立全民节地观念,妥善处理保障发展与保护耕地的关系,统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积极探索土地利用新模式,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套用国土部的相关文件我们进行学习: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不断提高的物质文化需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越来越 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这也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其中农 村土地资源利用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有序可持续利用成 为新农村建设中的重中之重。

太原环境污染现状

太原市环境污染的现状 太原是山西省的省会,濒临汾河,三面环山,自古就有“锦绣太原城”的美誉。太原是山西省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交通、信息中心,是以冶金、机械、化工、煤炭为支柱,以输出能源、原材料、矿山机械产品为主要特征的全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城市,2011年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现在,太原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以冶金、机械、化工、煤炭工业为主体,轻纺、电子、食品、医药、电力和建材工业具有相当规模,工业门类比较齐全的现代化工业城市。而太原的环境污染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以一下介绍太原环境污染的现状。 (一)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状况 1.太原市的工业能源主要是煤,煤的消耗占总能源消耗的99.5%以上。由于所用的煤炭大多是高硫、高灰分的煤炭,直接燃烧就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氮氧化物和烟尘,致使城市大气中的三项污染指标长期居高不下。由此而带来的大气污染和酸雨,对农作物、植被、森林和人体健康形成直接危害。 2.据对太原市烟尘排放量较大的24户重点调查企业的调查统计,第二热电厂、神州煤电焦化厂、第一热电厂等24户重点源企业排放的烟尘量为53304.75吨,占到全市重点调查企业排放总量的67.51%。排放量最大的太原第二热电厂,年排放量为8767.11吨,占全市工业企业烟尘排放量得1 3.06%。仅二电厂、神州煤电焦化厂、等六家排放大户所排放的烟尘,就占到了全市的50.14%。 3.流动污染源——汽车尾气。据车管部门统计,截止2010年底全市机动车累计数量达60多万辆。由于城市机动车辆迅速增加,汽车尾气污染日益严重。汽车污染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二氧化硫以及微粒等。这些污染物大都带强烈的刺激性,有臭味,有毒,甚至有些有致癌作用。 4.由于植被的破坏、土地沙漠化状况的日趋严重,近年来,我国北方每年春季都要发生数次的大规模沙城暴天气,狂风席卷数以万吨计的沙尘肆虐天空,能见度低,空气质量差,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极具加剧,少侧3-5天,多则7-10天左右,给人们的生产带来了极大的不便。而太原一直都是受沙尘暴影响的城市之一。 (二) 水污染状况 1. 地表水 太原市每天产生的生产,生活污水50万立方米,且有一半不作任何处理直接排入汾河.2005年,太原市地表水的各种水体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汾河太原段,晋阳湖为劣Ⅴ级水质,汾河水库,迎泽湖为Ⅴ级水质.2004年汾河太原段胜利桥为劣Ⅴ级水质,汾河小店段为劣Ⅴ级水质,汾河上兰段为Ⅴ级水质(严重污染).南北沙河水像墨汁一样黑,脏污水横流,河道内塑料垃圾,旧沙发,酒瓶甚至粪便应有尽有. 2. 地下水 2004年太原市地下水质为Ⅲ类(轻度污染), 水质综合评价全省最好. 生活饮用水水质达标率为100%,全省最好之一(阳泉,长治,朔州,太原).

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一、市区外况 呼和浩特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0°31′—112°20北纬39°35′—41°25′。1996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统计,全市土地总面积平方公里,占自治区土地总面积的150%。 呼和浩特市是自治区的首府和政府、经济、科技、文化中心,我国北方沿边开放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和商业贸易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高新技术产业、商贸、旅游为主导的综合发展城市。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信息灵通、市场广阔,是内蒙古呼市—包头—伊盟“金三角”经济区和自治区中四部刘内对一外联系交往的重要门户与产业区,具有土地资源深度和广度开发利用优越的外部环境条件。 (一)自然条件 呼和浩特市位于祖国北部边疆,地处我国沿边开放和沿黄河经济开发轴带的交汇点上,地质条件比较复杂。大地貌单儿主要分为中北部大青山中低山地及其北麓丘陵地形,中部土默川平原地形,东南部丘陵及黄土丘陵沟壑地形。地貌类型山地占%,平原占%,丘陵占%,其他占%。 呼和浩特市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干旱多风,冬季寒冷丁燥,夏季温热短促而降水集中。年平均温度北部2℃—2.5℃,南部丘陵6.5℃一6.7℃;≥10℃积温2000一3000℃;无霜期105 —150天,大部分地区年口照时数在2800—3100小时,日照百分率56%,

是全国除青藏高原外的又一高值区。全市年平均降水量400毫米左右。集中于6一8月,占年降水量的63%—66% ;降水很不稳定,年际变化大,如按80%保证率算,主要农业区仅250毫米降水。 全市境内有大小河流21条,中小型水库26座,哈素海是境内最大的湖泊。除黄河外,较大的河流有清水河、浑河、打黑河、小黑河、什拉乌素河、抢盘河等。地下水资源分布极不均匀,除丘陵山区外,广大的平原区都理藏有较丰富的地下水。全境水质较好,适宜于农田灌溉和人畜饮用,但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低,属水资源不足地区。 据第二次土壤普查,呼和浩特市土壤类型较为复杂,共有12个土类。全市主要耕地土壤为潮土、栗钙土和栗褐土,土壤养分含量普遍较低,不经培肥难以满足各种农作物稳产、高产的需求。 呼和浩特市林果、渔业、蔬菜、草场、农作物等生物资源丰富,品种较多,是发展农林牧副渔综合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 境内已发现的矿床60余处,矿种30余种,贮量丰富,开发利用价值大。旅游资源有万部华严经塔、大窑文化遗址、昭君墓、乌素图召、五塔寺、大召等文化古迹和乌素图、哈素海、大青山公园等风景旅游区及哈达门国家森林公园景区等,是发展旅游事业的良好基础。(二)社会经济条件 呼和浩特市辖4个区,5个旗县,82个乡,14个镇,20个街道办事处1966年底全市总人口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15人。全市农业人口万人,非农业人口万人;市区人口万人,郊区人口29 . 79万人,旗县人口万人。1996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亿元,人均国民生

太原市土壤侵蚀及水土流失现状

山西省土壤侵蚀及水土流失现状 1水土流失现状 山西省地处黄土高原东部的黄河中游,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省份之一。山西省共有土地15.6万km2,水土流失面积约为10.8万kmz,占总土地面积的69%。其中黄河流域总土地面积9.74万km2,水土流失面积6.76万km2,占69.4%;其余土地面积为5.86万km2,水土流失面积4.04万kmz,占68.9%。据最新遥感调查发现,山西省水土流失面积中,水蚀面积为9.3万km2,排全国第7位。而中度以上侵蚀土地面积和此面积与全省总土地面积之比,均位居全国第二位。 2水土流失原因 2.1 自然因素 山西省的土地大部分地处黄土高原,为粉沙质土壤,土体疏散,易被水分散;抗冲刷能力极弱,加上高原地区沟壑发育,大部分地区山高坡陡,梁峁起伏,沟壑纵横,植被稀疏,沟壑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40%~50%,沟壑密度3-6 km/km2;我省地处亚洲东部季风区,降水年季变化大,四季分配不均,全年降水主要集中在夏秋季,雨季降水量较多,强度大,易形成大雨和暴雨,这为水土流失形成了动力条件。这些因素是形成水土流失的原因。 2.2人为因素 总的人为因素有4个方面:一是植被破坏;二是过度放牧;三是陡坡开垦;四是工程建设。另外,山西省作为煤炭大省,许多老矿多年来的生态欠账也是水土流失的重要因素。 3.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 3.1 导致耕地减少,质量下降,粮食减产

由于山西省处于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受多种因素影响,近年来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土地质量不容乐观。在“十一五”期间,省政府决定在全省组织实施“2000万亩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工程”。 3.2淤积江河湖库。加剧旱涝灾害 水土流失致使泥沙淤积河床,大大降底江河防洪能力,据统计,每年黄河输沙量就达16亿t,是世界河流输沙之冠,其中有4亿t淤积在黄河下游。 3.3生态恶化,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 由于自然条件较差,加上人为因素的原因,导致山西省108个县(区、市)中就有35个贫困县,贫困县比例占32%还多。目前,山西省农村贫困人口仍有259万人,占农业人口的1I.2%,严重制约着经济特别是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3.4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由于水土流失,生态环境破坏,加之其他因素,近两年来就造成好几起影响全国的严重事故,经济损失无法估量。 4侵蚀状况 土壤侵蚀也叫水土流失, 是指地球陆地表面的土壤及其母岩碎屑, 在水力、风力、重力、冻融等外营力和人为活动作用下发生的各种形式的剥离、搬运和再堆积的过程。 4.1 侵蚀的发展 山西土壤侵蚀的发展, 大体分为3 个阶段: ( 1) 自然侵蚀自然侵蚀也称古代侵蚀或地质侵蚀。在人类出现以前, 就有了中国黄土高原。暴雨和冰川融解形成径流, 即对地表产生侵蚀作用, 这时侵蚀非常缓慢, 土壤的侵蚀速度小于土壤形成的速度。 ( 2) 加速侵蚀加速侵蚀也叫现代侵蚀, 是指土壤侵蚀速度大于土壤形成速度。自西汉到民国的2000 年间, 黄土高原地区人口增长较快, 移民戍边以及农业区逐渐由南向北、由东向西扩展, 人类开垦草原, 砍伐森林, 开荒扩种, 加上其他不合理的经营活动, 造成加速侵蚀。加速侵蚀导致林草植被破坏, 土壤肥力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作业:对你所在村的土地资源及利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可有所侧重)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土地利用现状是自然客观条件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它的形成与演变过程在受到地理自然因素制约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受到人类改造利用行为的影响。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和不同的社会需求以及不同的生产科技管理水平,不断改变并形成新的利用现状。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对规划区域内现实土地资源的特点,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利用程度、利用效果及存在问题作出的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只有深入分析土地利用现状,才能发现问题,作出合乎当地实际的规划。因此,在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时,必须对土地利用现状作深入调查,分析土地利用现状资料,找出土地利用存在问题,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依据。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P1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P2示例 第一节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P1 土地利用现状评述内容(所有小点为超连接) 一、土地利用的自然与社会条件分析 二、土地资源数量质量的动态变化分析 三、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分析 四、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分析 五、土地利用生态条件分析 六、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一、土地利用的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分析 主要对气候、地貌、土壤、水文、植被、矿藏、景观、灾害等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和人口、城市化、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主要农产品产量与商品化程度、基础设施等社会经济条件进行分析、比较、明确本规划区土地利用的有利与不利因素。 二、土地资源数量、质量的动态变化分析:

根据土地详查、变更调查、土壤监测和人口、土地、农业、城乡建设统计年报,分析、比较规划区域各类土地面积、人均占有量和质量,以及土地利用近10年的变化情况,研究引起土地利用变化的原因,评价土地利用变化对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 三、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分析: 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是研究各种用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地占全规划区总面积的百分比,分析各类土地比例关系及各类土地在全区范围内的分布是否合理,总结土地利用的特点和规律。 四、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分析: 1、土地利用程度分析 主要有以下计算指标: 土地利用率=[(土地总面积-未利用土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农业利用率=农业用地(农林牧渔业用地)/土地总面积*100% 水面利用率=已利用水面面积/水面总面积*100% 建设用地率=建设用地(居民点、工矿、交通、水利设施用地等)/土地总面积*100% 土地垦殖率=(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耕地复种指数=(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耕地面积)*100% 土地复垦率=(废弃土地复垦利用面积/废弃土地总面积)*100% 人均城镇用地=城镇用地/城镇人口(平方米/人) 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农村人口(平方米/人) 路网密度=公路里程/土地总面积(公里/百平方公里) 2、土地生产率分析: 单位土地经济密度=国民生产总值/土地总面积 单位面积产量(产值)=某作物产量(产值)/某作物播种面积 单位农业用地总产量=农、林、牧、渔总产值/农业用地面积; 单位耕地面积产量(产值)=作物产量(产值)/耕地面积; 单位水面水产品产量(产值)=水产品产量(产值)/水面面积; 五、土地利用生态条件分析 建立有人工调控的自然、社会和经济复合的土地生态系统,并在其运转过程中使自然结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相互促进,从而使土地发挥最大、更好的利用效益。 六、土地利用存在问题和建议分析 (1)人均耕地拥有量、耕地增减状况、原因,如何保护耕地; (2)农用地(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生产率与利用率与同类地区比较处何种水平,

芷江县土地利用现状结构与布局分析

实验一芷江县土地利用现状结构与布局分析 土地利用现状是自然客观条件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它的形成与演变过程在受到地理自然因素制约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受到人类改造利用行为的影响。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和不同的社会需求以及不同的生产科技管理水平,不断改变并形成新的利用现状。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对规划区域内现实土地资源的特点,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利用程度、利用效果及存在问题作出的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只有深入分析土地利用现状,才能发现问题,作出合乎当地实际的规划。因此,在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时,必须对土地利用现状作深入调查,分析土地利用现状资料,找出土地利用存在问题,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依据。 一、土地资源调查 土地资源调查是整个农业自然资源调查的重点,其目的是为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农业生产布局、制订农业区划和土地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并为进行科学的土地管理创造条件。主要内容包括: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质量调查、土地评价及土地监测等。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又称土地数量调查,按行政范围分为全国、省(市、自治区)、县(自治州,自治县) 3级。县级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一般以县为单位进行。调查的基本方法是:利用大、中比例尺地形图或航片、影像地图,通过外业补测或调绘,将变化的地物界线转绘到地形图或影像地图上,勾绘出土地所有单位和使用单位的界线,并以修绘后的地图作为底图,量算出各类土地面积。同时,将土地面积量算的成果,以乡(或村)为单位,由下而上逐级汇总出各级行政管辖单位的土地总面积及各类土地面积。 二、背景分析 (一)地理位置 芷江侗族自治县,位于湖南省西部,地处武陵山系南麓云贵高原东部余脉延伸地带,东经109°17′-109°54′,北纬27°04′-27°38′,东邻中方县、鹤城区,南接洪江市、会同县及贵州省天柱县,西连新晃侗族自治县及贵州省万山特区,北界麻阳苗族自治县及贵州省铜仁市。县城芷江镇距怀化市仅39公里。素有“滇黔门户、黔楚咽喉”之称。 (二)自然生态环境 芷江以山地为主,占总面积的61.7%,丘陵次之,占28.6%,岗地占4.4%,平原占3%。芷江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中间形成凹陷的山间盆地。北部、西部和西南部为中山、中低山区,地势高竣,山峦叠嶂,是林木主产区;东部和东南部波状起伏的高丘,是经济林果主产区;中部为低丘岗地,地势开阔平缓,土地肥沃,水源条件好,是粮食主产区。 芷江境内山脉分南、北两支:北干脉由西向东绕贵州省及麻阳县边境经米公山、撑架坡、阳雀坳、西晃山、通坳山、齐天界、上青坡入中方县境,平均海拔900m以上;南干支由新晃天雷山发脉入境,沿朝阳坳、千公牛、燕子岩、巽公坡、桅子顶入洪江市境,平均海拔7 00m左右。全县1000m以上的高峰24座。 芷江县境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无霜期较长,但受盆地周围高山影响,地域热量差异大,四季降水不均,垂直气候和小气候明显,旱、涝、冷、冻等灾害性天气频繁,成为全县农业生产的主要障碍因素。

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1 研究区概况 武汉是湖北省省辖市,湖北省省会。位于江汉平原东缘,长江与汉水交汇处。北距首都北京1190公里。介于东经113°41’~115°05’,北纬29°58’~3l °22’之间。东与黄冈市、鄂州市、大冶市接壤,南与咸宁市、嘉鱼县、洪湖市相连,西与仙桃市、汉川市毗邻,北与孝感市、红安县、麻城市相接。南北最大纵距155公里,东西最大横距134公里,辖区总面积8549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2718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460平方公里。现辖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蔡甸区、江夏区、东西湖区、汉南区、黄陂区、新洲区13个区。总人口838.91万人,其中城市人口533.21万人。 地形属残丘性河湖冲积平原,山丘、湖泊与平陆相间,其中北部小片山地为大别山余脉。海拔19.2~873.7米。江(河)湖水面占总面积的25%。主要河流有长江、汉水、滠水、府河、倒水、举水、金水、东荆河等。较大的湖泊有梁子湖、涨渡湖、汤逊湖、东湖等。呈东西向的两列低矮山系与南北向的长江在市区形成垂直轴线。长江、汉水把市区分割为武昌、汉口、汉阳三部分,形成“三镇鼎立”的独特城市格局。 武汉市属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降水量1284毫米,降水相对集中于6~8月,年平均气温16.4℃。 2 土地利用数量分析 2.1 武汉市各土地利用类型数量概况 据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调查,2008年武汉市农用地面积为556733.21公顷,占武汉市土地总面积的65.12%,其中耕地面积为338344.2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9.58%;园地面积为13455.4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57%;林地面积为87971.7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29%;牧草地面积为184.0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02%。建设用地面积为148273.7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7.34%,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为117120.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3.70%;交通用地面积为15378.5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80%;水利设施用地面积为15774.6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85%。未利用地面积为149901.9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7.53%,其中可利用土地(包括草地、滩地、荒草地、盐碱地、沼泽地)为31329.0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66%;难利用土地(冰川、永久积雪、沙地、裸土地、裸岩、石砾地、田坝等)为1635.4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19%。 2.2 武汉市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速率分析 武汉市辖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蔡甸区、江夏区、东西湖区、汉南区、黄陂区、新洲区等13个区,现研究武汉市各个辖区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在1996到2008年间土地利用变化的速率,土地利用变化速率可以用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来表示,即 %1001 ??-= T V V V K a a b 式中:K 为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V a 、V b 为基期和报告期末某一土地利用类

滨州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滨州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测绘学院资源09 24号马淑敬 一、土地利用的自然与社会经济背景分析 (一)自然条件 滨州市位于山东省北部、黄河三角洲腹地,北临渤海湾、东邻东营、南连淄博、西南与济南市交界、西接德州、西北隔漳卫新河与河北省海兴县、黄骅市相望,是山东的北大门。

测绘学院资源09 24号马淑敬滨州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明显,交通快捷。距济南空港只需1小时车程,1个半小时直达黄骅港,3小时抵达青岛,当日往返京津塘地区。205、220国道与滨博高速、津汕高速、荣乌高速融合贯通,在建的黄大铁路和即将运营的滨港铁路纵横境内,三座大桥飞架黄河南北,是华北、华东各省市南北交通的重要枢纽。 (二)自然资源和历史沿革 滨州市自然资源丰富。拥有土地94.5万公顷,其中已开发的耕地46.7万公顷,人均占有耕地0.13公顷。黄河贯穿东西,淡水资源充足。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26种,已开发15种。石油和天然气储量丰富,是全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的主采区。海岸线长240公里,是山东省重要的原盐生产基地。 滨州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原始社会,这里就有人类居住,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遗迹,不断出土问世。春秋末期,伟大的军事家孙武是惠民县人士,他的《孙子兵法》十三篇,堪称惊世之作。

隋末农民起义领袖王薄,在邹平县雕窝峪首举义旗,成了隋王朝的掘墓人。明初农民起义领袖唐赛儿,滨州市人,她揭竿而起给明王朝以沉重打击。汉孝子董永的故乡就是位于小清河畔的博兴县。宋朝的范仲淹,就学苦读的醴泉寺就在邹平的长白山中。传统民间艺术异彩纷呈,著名的山东吕剧就发源于博兴县支脉河畔刘官村一带,起源于元朝的胡集灯节书会,泥塑、木版画及具有七百年历史的滨州民间剪纸具有深厚的乡土气息,独具艺术风格,久负盛名。 (三) 人口 2001年至2007年人口统计如下: 年份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出生人口数(万人) 死亡人口数(万人) 自然增长人口数(万人) 人口总数(万人) 2001 10.73 6.05 4.68 3.88 2.20 1.68 362.95 2002 10.86 6.20 4.66 3.95 2.26 1.69 364.79 2003 10.18 6.58 3.61 3.72 2.40 1.32 366.15 2004 12.45 6.21 6.24 4.58 2.28 2.30 368.90 2005 12.83 6.77 6.48 4.60 2.43 2.17 371.25 2006 9.94 6.00 3.94 3.70 2.23 1.47 373.16 2007 9.82 6.54 3.28 3.67 2.44 1.23 374.48 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1234567年份人口总数(万人) (四) 城镇化

开题报告---土地利用现状及趋势分析与研究

开题报告---土地利用现状及趋势分析与研究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学生学号 1 专业班级土地资源管理3班 指导教师职称副教授单位农业大学 课题性质设计? 论文? 课题来源科研? 教学 ? 生产? 其它? 毕业设计(论文)省市丰宁县土地利用现状及趋势分析与研究题目 开题报告(阐述课题的目的、意义、研究现状、研究容、研究方案、进度安 排、预期结果、参考文献等) 一、研究目的、意义: 1.研究目的: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 对土地资源的数量与质量、结构与分布,以及土地利用现状与开发等方面的分析,以明确规划区域的土地资源的整体优势与劣势、优势土地资源在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制约优势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因素,揭示土地利用中的成绩与问题,从而明确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和重点,提出改善土地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力的对策和途径,可以既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强化区域土地系统功能,又强调人地协调发展的土地利用规划,为制定土地利用规划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因此,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和起点,是制定土地利用方针和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依据。 2.研究意义:对土地利用现状的分析与研究,是为了更好的了解丰宁县的土地利用情况,是土地利用更加趋于合理,从而节约、集约土地资源,科学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强化整体功能,取得经济、社会、生态整体优化的综合效益,进而促进丰宁县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二、研究现状:

1.国外土地利用研究现状:国外土地利用研究可追踪到杜能。19世纪前期对德国南部地区的研究,他提出了土地利用的模式。从早期的强调功能、追求理想城市形态的城市规划理念,到近代在欧美城市中出现的新古典主义式的城市改建计划。从20世纪40年代起,土地利用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土地利用调查与研究在全球广泛开展。从20世纪70年代起,随着更广泛的资源调查和遥感等技术手段在资源调查中的应用,以及土地利用规划需求的发展,从土地清查到土地评价的研究逐渐开展起来20世纪90年代以来,土地利用研究具有了新含义,不仅研究土地利用的数量、状态与利用方式,而且将其作为全球变化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归纳起来,这时期研究工作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重视土地利用变化。 2.国土地利用研究现状: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土地持续利用概念的出现和国际上研究的蓬勃展开,我国学者对土地持续利用也开展了大量研究。综观我国土地持续利用研究的专著和论文,主要研究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土地持续利用的理论研究;土地持续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方法;农业土地持续利用;城市及其边缘区土地持续利用;土地持续利用驱动力;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土地持续利用研究;持续土地利用规划: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在土地持续利用研究中的应用;土地持续利用综合研究模型。结合丰宁县土地利用的数据,丰宁县一级土地类8个,二级地类38个,三级地类3个。土地总面积8738.06平方公里。农业用地1082427.2亩,占土地总面积的82.58%;非农用地2282811.7亩,占总面积的17.42%。 三、研究容 1.引言 1.1丰宁县总体概况 1.2丰宁县土地资源要素概况 1.21地质要素 1.22地貌要素 1.23土壤要素

年度全市土地利用情况分析报告

年度全市土地利用情况分析报告 南通市国土资源局 (年月日) 年,在国内宏观经济形势趋稳和国家土地调控政策持续从紧的背景下,我市土地开发利用延续去年的发展态势,在土地供给侧方面,其用地规模、计划使用矛盾有所缓和,相对应的在需求侧方面,则表现出年度新增项目用地明显减少,用地需求有所减弱。年,在计划使用、用地报批、土地供应等主要指标上与往年相比没有明显变化,继续保持在合理区间和市场预期。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争取与使用在全省继续保持领先;土地供应结构与布局不断优化,基础设施用地、重大产业项目用地、公共设施用地等项目用地应保尽保;年度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占用建设用地比率(预估值)有所下降;全市耕地保有总量得到有效管控,陆海统筹发展试点成效开始显现。虽然全市土地利用形势总体趋于平稳,但建设用地规模空间不足、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依然存在。具体分析如下: 一、计划指标争取情况 年,我市共争取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亩,其中农用地亩、未利用地亩。新增建设用地比上年(亩)相比下降亩,农用地比去年(亩)相比下降亩。(详见表一) 一是年初下达国家计划较上年有一定下降。年国家下达给江苏省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总量大幅减少(约下降),省厅分配给

南通的指标也相应做了调减(重点减少了其中的未利用地指标)。 二是同一乡镇试点实施全省领先。年,我市组织海安、城东等个乡镇开展第二批同一乡镇试点,落实试点规模亩,与上年(个乡镇,亩)相比,乡镇数量、试点规模均居全省第一。 三是独立选址项目用地下降较多。主要是由于年独立选址项目指标总量为亩,而年我市争取的独立选址项目规模较小,总量仅为亩。 表一:南通市年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统计表 单位:亩 二、建设用地报批情况 年全市报批建设用地总面积亩,其中:城镇批次建设用地报批亩,单独选址项目报批亩,国有未利用地转建设用地报批亩,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报批亩(详见表二)。年与年报批面积亩

林口县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林口县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林口县是黑龙江省资源富县,矿产资源大县之一,201国道从县城内通过,交通位置较优越。文章通过对黑龙江省林口县的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分析评价,最终归纳总结出我县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 标签:林口县;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1 林口县概况 林口县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属牡丹江市管辖,地处张广才岭、老爷岭和完达山脉交接处,介于东经129°17′~130°46′,北纬44°38′~45°58′之间。东毗鸡西、鸡东,西连方正、海林,南交牡丹江、穆棱,北接依兰、勃利。县城所在地林口镇位于县域中心,距省城哈尔滨市495公里,距牡丹江市110公里。林口县是黑龙江省资源富县,矿产资源大县之一,201国道从县城内通过,交通位置较优越。林口县辖12个乡镇,其中9个建制镇、3个乡,200个行政村。2005年,全县总人口43.7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3.14万人,占全县人口的30.03%,全县国内生产总值26.13亿元,三次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分别达到8.83亿元、7.11亿元、10.19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33.8:27.2:39.0。 2 土地利用现狀及土地开发程度 2.1 土地利用现状 2009年底全县土地总面积为712905公顷。其中农用地面积672625公顷;建设用地面积15033公顷;未利用地面积25247公顷。2009年林口县属面积391027公顷。其中,农用地面积为356136公顷,占总面积的91.08%;建设用地面积为13692公顷,占总面积的3.50%;未利用地面积为21199公顷,占总面积的5.42%。牡丹江林业管理局和松花江林业管理局在林口县辖区内土地总面积为321878公顷。农用地总面积316489公顷,建设用地总面积1341公顷,未利用地面积4047公顷。本次论文课题只对县属部分做出分析,森工局部分暂不做分析。 2.2 土地开发利用程度 土地利用开发程度反映人们对土地利用的历史过程,也是衡量一个地区的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水平的指标。土地开发程度高,则土地开发利用潜力小;反之,土地利用开发程度低,土地开发利用潜力大。 2.2.1 土地垦殖率 它反映土地的开发程度以及种植业的发展程度,林口县土地垦殖率34.84%,高于牡丹江市的16.8%。土地利用以耕地为主,土地利用开发程度较高,种植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