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全套)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全套)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全套)

桃花源记

课内精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

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

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2017·海南]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林尽水源(yuán) B.黄发垂髫(tiáo)

C.遂与外人间隔(jiān) D.辞去(cí)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2)处处志之( )

(3)乃不知有汉( ) (4)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

3.[2017·天津]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B.阡陌交通(运输事业)

C.咸来问讯(都)

D.欣然规往(计划)

4.[2017·天津]下面的句子不是省略句的一项是( )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B.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C.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2017·海南]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描述前两段文字所展现的图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2018·武威]从本文看,作者追求怎样的社会理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2016·广东]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记述了渔人的所见所闻,描绘出一幅环境优美、生活安宁的图画。

B.“咸来问讯”表现出桃花源人对外面的世界很好奇,“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说明他们与外界隔绝的时间很长。

C.文章写渔人虽“处处志之”,但终“不复得路”,暗示了桃花源觅不可得,用“世外桃源”来指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D.文章语言简洁生动,涉及的成语有些至今沿用,如落英缤纷、豁然开朗、怡然自乐、柳暗花明、无人问津等。

比较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桃花源记(节选)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 小国寡民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选自《道德经》)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豁然开朗( ) (2)阡陌交通( )

(3)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 (4)小国寡民(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乙两文的作者从相似的角度分别对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国”展开了想象,请根据甲、

[甲] 桃花源记(节选)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 雪窦游志(节选)

水益涩①,曳②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

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③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桑畦麦陇④,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⑤相征逐,真行画图中!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

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⑥“雪窦山”字。

[注] ①涩:不通畅。②曳:拖,拉。③白蛇:喻指清澈而细长的水流。④陇:同“垄”。⑤牧竖:牧童。⑥髹(xiū)书:用赤黑色的漆写。

本文作者邓牧是杭州人,宋亡后,他怀着悲愤的心情漫游名山大川,抒发亡国之痛。游记散文《雪窦游志》,从作者闻胜而往,一直写到游毕兴尽,是作者漫游这座东南名山的实录,也是他欲独善其身而向往世外桃源的心理写照。因此,许多鉴赏者、文艺评论家都称:“《雪窦游志》所叙雪窦山麓的田地、人物、风光,颇类陶渊明《桃花源记》所写,正反映了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4.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渔人甚异之异口同声

B.便舍船屋舍俨然

C.乃记之而去停数日,辞去

D.不足为外人道也妾妇之道也

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甲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根据甲、乙两文的内容,分条概括雪窦山与桃花源的相似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阅读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桃花源诗(节选)

相命肆①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②。春蚕收长丝,秋熟靡③王税。荒路暧④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⑤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

[注] ①肆:致力。②艺:种植。③靡:没有。④暧:遮蔽。⑤俎豆:祭器。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日入从所憩( ) (2)俎豆犹古法(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社会情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桃花源诗》和《桃花源记》都是写世外桃源的社会情景,但内容和写法又各有特点,说一说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游石笼①记

[宋] 王向

龙安②自陂③下东入其山,蹑浮云而上之,极十里,有群石环会突立。石顶有双瀑淙下,有石涧广六七寻,傍无荒茅萑苇④之秽。而其水无泥沙,皆清冷可啜,游鱼沉泳,历历可见。而水间之石,或哮然如岩,或剜然如臼,或偃然如槽,或落然如盂,端正莹彻,类非镌凿之能及。

凡若此行数十步,即至其所谓石笼者。笼之状类巨槽,而圜围斗壁,下阔五丈,会一涧之水而环之,已即复泄而为涧。前之岩者、槽者、盂者,又纷罗错列,亦无苔藓泥沙之秽焉。由此少进,而涧下之石乃坦然成盘,纵数十尺,盘之中直发小圳⑤,广才盈咫。而一涧之水,又悉流于盘之下,其声珑珑若雷。窥其底,广深不可穷,而水涓涓可爱。

(选自《天下名山记钞》) [注] ①石笼:江西黎川西南龙安山中涧水流经的一块槽形大石,石笼是本文作者给它取的名字。②龙安:宋时龙安驿,在今江西黎州县西南,往东多山,地近赣闽交界处。③陂(bēi):斜坡。④萑(huán)苇:芦苇。⑤直发小圳(zhèn):石盘上显出直的小沟。发,表现,显露。圳,本指田间小沟,这里指石盘上有沟状凹痕。

5.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蹑浮云/而上之

B.有/群石环会突立

C.笼/之状类巨槽

D.广深/不可穷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会一涧之水而环之( )

(2)窥其底( )

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其水无泥沙,皆清冷可啜,游鱼沉泳,历历可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涧之水,又悉流于盘之下,其声珑珑若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章两段中都提到了“无……之秽”,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译文与答案详析

课内精读

1.[解析] C “间”是多音字,此处应读“jiàn”。

2.(1)类(2)做记号(3)竟然,居然

(4)邀请

3.[解析] B 要注意古今义,“交通”的古义为“交错相通”。

4.A

5.(1)老人和小孩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2)村里的人对他说:“不值得向外面的人说起(这里的情况)。”

6.[解析] 围绕“幽美宁静”“和乐富足”来描述且表意正确即可。

[答案] 前两段文字向人们展现了一幅幽美宁静的田园风光图画,那里民风淳朴,人们热情好客、和谐幸福,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7.[解析] 本题考查体会作者的情感。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赋税徭役繁重。在国家濒临灭亡的动乱岁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他辞官隐居田园,躬耕僻野。他虽“心远地自偏”,但仍旧关心国家政事。他对当时政权不满,对现实社会憎恨。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答案] 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安宁和乐,自由平等,丰衣足食。

8.[解析] D 此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D项,“柳暗花明”不是出自本文的成语。

比较阅读

1.[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解释,要注意词语的古今异义,如“交通”。

[答案] (1)开阔的样子(2)交错相通 (3)迁徙(4)使……变小

2.[解析] 这道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要抓住关键词语,如“尽”“望”“闻”等,补充省略的部分,使句子通顺。

[答案] (1)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有点光亮。

(2)相邻国家互相看得见,鸡鸣狗叫的声音互相听得到,(但)人民直到老死,也不互相往来。(意对即可)

3.[解析] 本题考查对比阅读能力,要根据同一类别内其中一篇文章的提示语言,找到另一篇文章中和它相似的语句。

[答案] ①男女衣着,悉如外人②甘其食

③安其居④乐其俗

[参考译文]

[乙] 使国家变小,使人民稀少。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却不使用,使人民重视死亡却不向远方迁徙。虽然有船只车辆,却不必每次坐它们;虽然有武器装备,却没有地方去布阵打仗。使人民再回复到远古结绳记事的自然状态之中。

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过得快乐。相邻国家互相看得见,鸡鸣狗叫的声音互相听得到,(但)人民直到老死,也不互相往来。

4.[解析] C A项,第一个“异”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第二个“异”是“不同”的意思;B项,第一个“舍”是“舍弃”的意思,第二个“舍”是“房屋”的意思;C项,两个“去”都是“离开”的意思;D项,第一个“道”是“说”的意思,第二个“道”是“准则”的意思。

5.[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句子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直译,二是意译。能直译尽量直译,不能直译处才可意译。翻译首先要求忠实于原文,要准确;其次要求翻译得通顺且有文采。此题直译即可。注意“无论”一词的意思。

[答案] (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

朝了。

6.[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中心的理解概括能力。概括文章的中心,首先要通读文章,理清主要内容;其次要把文段中体现出的社会特点与作者所处的社会现状作对比,作者的社会理想就明显了。

[答案] 对没有战乱、安居乐业、幸福和谐的理想社会的向往。(意思对即可)

7.[解析] 此题考查文言文的对比阅读的能力。这道题难度不大,只要能读懂文章,大致理解语段的意思,就能概括出两个地点的特点,把它们的特点加以对比,就可以找出它们的相似点。

[答案] ①山阻水隔,很难进入;②自然环境优美,田园风光如画;③人们生活安宁和乐(与世隔绝,民风淳朴)。(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乙] 水更浅,行船不通畅,拉着船也不能前进,在陆地上行走六七里路,在药师寺住宿。药师寺背靠着紫芝山,僧人大多喜欢读书,不像出入于城市官府里的(僧人)。

过了两夜,就沿着小溪,再从山的左侧出来,蹚过溪水,四周被大山环绕,远远望去,如同一条白蛇蜿蜒向下奔驰到山谷中,大概是山涧中的水流。桑田麦垄,上下连接,农家隐藏在竹树之间,打柴和放牧的孩子互相追逐嬉戏,真的如同在图画里行走一般!想要问这里所经历的名称,可是轿夫质朴土气,不大懂得吴地的方言,有的勉强回答,有的答非所问,大致问十句才能够懂得两三句。

翻过两道山岭,起初有一座亭子面对着道路,上面用赤黑色的漆写着“雪窦山”三个字。

课外阅读

1.(1)休息(2)还

2.(1)春收蚕丝,秋收粮食,没有官家征税,这里没有什么君王。

(2)荒草掩路阻隔了与外界的交通,村里鸡犬相互鸣吠。

3.描绘了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自食其力、和平安宁、古朴自然、怡然自乐的社会情景。

4.《桃花源记》有传奇色彩,富有小说情调;《桃花源诗》意蕴深远。《桃花源记》以渔人之眼展现桃源,对桃源社会并不了解;《桃花源诗》则以诗人之眼观照桃源,对桃源作深入揭示,表达对桃源的认同与追求。《桃花源记》与《桃花源诗》为一整体,《桃花源记》是缘起,《桃花源诗》是本体。

[参考译文]

桃源人相勉努力耕种,他们日出而作,日落各归所居休息。桑竹采用犹有余荫,五谷能够及时种植。春收蚕丝,秋收粮食,没有官家征税,这里没有什么君王。荒草掩路阻隔了与外界的交通,村里鸡犬互相鸣吠。礼法、服制还保持古风,古老的美德得到保持。孩子们在天真活泼地唱歌,头发斑白的老人欢喜地游玩。桃源人从草木的荣发与凋落,知道春秋之变化。虽没有岁历的推算记载,四季却也分得清楚。简朴的生活快乐有余,哪里用得上什么智巧呢。从秦到晋,桃源隐没数百年,今日向世人显露神仙般的境界。桃源和世间毕竟不同,所以只显露一下便又深深隐蔽起来。试问世人,你们又怎能了解尘世之外的人间呢?我愿意乘着轻风高飞远举,寻找与我志趣投合的人们啊。

5.[解析] C “笼之状”意为“石笼山的形状”,作主语,不能分开。正确的划分为“笼之状/类巨槽”。

6.(1)汇聚(2)观察

7.(1)涧水中没有泥沙,水都很清澈,凉凉的,可以喝,鱼在水中上下游动,可以看得清清楚楚。

(2)整条涧水,又全部流到这块巨石的下面,水声隆隆,像打雷一样。

8.起强调作用,突出了水清、石洁的特点。

[参考译文]

从龙安出发,自山坡向东进入龙安山,踩着浮云上山,走完十里,迎面有很多石头环绕着,

(完整版)适合八年级的课外文言文及答案

八年级上册课外文言文 【1】修不幸,生四岁而孤。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太夫人告之曰:“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为我累。'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垅之植以庇而为生,吾何恃而能自守耶?吾于汝父,知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 ————选自欧阳修《泷冈阡表》 一、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 2、毋以是为我累 【2】景泰①间,吉安刘公宣②代戍于京师龙骧卫,为为使畜马,昼夜读书厩中,使初不知也。公偶与塾师论《春秋》,师惊异之,以语使,使乃优遇之。未几,发解及第……取解时,刘文恭公铉③主试,讶其文,谓必山林老儒之作,及启封,乃公也,人始识公,而文恭知人之名益著。 (焦竑hóng《玉堂丛语》) [注释] ①景泰:明代宗朱祁钰年号。②刘公宣:即刘宣。发解及第:(刘宣参加科举考试)发榜考中了解元。③刘文恭公铉:即刘铉,下文的“文恭”也同。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使乃优遇之.代.戍于京师龙骧卫 二、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为使畜马 2、师惊异之 三、这篇短文与我们所学过的《墨池记》共同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四、你能写出一个名人的事例证明两文中阐释的道理吗? 【3】方家①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水浮多荡摇,指爪及碗唇上皆可为之,运转尤速,但坚滑易坠,不若缕悬为最善。其法:取新纩②中独茧缕③,以芥子④许腊⑤缀⑥于针腰,无风处悬之,则针常指南。其中有磨而指北者。予家指南、北者皆有之。磁石之指南,犹柏之指西,莫可原⑦其理。 (沈括《指南针》) [注释] ①方家:行家。②纩:[kuàng]丝绵。③独茧缕:独好的茧丝一缕。 ④芥子:芥菜的种子。⑤许腊:蘸蜡(抹在上面)。⑥缀:连接,这里指粘。 ⑦原:推究。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指爪及碗唇.上皆可为之不若缕悬为最善. 二、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 2、磁石之指南,犹柏之指西,莫可原其理。 三、短文中依次介绍了指南针的哪四种使用方法?“不若”一词说明哪一种方法是最好的?

2020八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2020八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班级姓名成绩 (一) 宋昭公出亡①,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②,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③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④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选自《新序》 [注]①出亡:失国后逃亡。②发政举事:施政办事。③侍御:侍从妃子。④谄谀:奉承拍马。⑤卒:终于。 1.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1)私.臣:(2)齐地方 ..千里: (3)吾知所以 ..亡矣:(4)内外不闻吾过.: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4分) 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3.简要分析齐威王“战胜于朝廷”与宋昭公“卒得反国”的原因。(4分) (二)汉明帝尊师 上①自为太子,受《尚书》于桓荣,及即帝位,犹尊荣以

师礼。尝幸②太常府,令荣坐东面,设几杖,会百官及荣门生数百人,上亲自执业③;诸生或避位发难④,上谦曰:“太师在是。”既罢,悉以太官供具赐太常家。荣每疾病,帝辄遣使者存问,太官、太医相望于道。及笃,上疏谢恩,让还爵士⑤。帝幸其家问起居⑥,入街,下车,拥经而前,抚荣垂涕,赐以床茵、帷帐、刀剑、衣被,良久乃去。自是诸侯、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荣卒,帝亲自变服临丧送葬,赐冢茔于首山之阳。子郁当嗣⑦,让其兄子泛;帝不许,郁乃受封,而悉以租入与之。帝以郁为侍中。 【注】①上:汉明帝刘庄。②幸:驾幸,到。③执业:听讲。 ④避位发难:离开座位向皇帝提出疑难问题。⑤爵士:爵位和封地。⑥起居:此为病情。⑦嗣:继承爵位。 1.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太师在是.()②悉.以太官供具赐太常家 () ③拥经而前.()④抚荣垂涕.()2.翻译句子(2分) 荣每疾病,帝辄遣使者存问。 3.读了本文,然后结合《送东阳马生序》一文,谈谈你得到的 启示。(2分) (三)范滂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真题汇编(含答案)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真题汇编(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文言文阅读 (甲)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治水必躬亲》)(乙)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举乡试,署南平教谕,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时世宗享国日久,不亲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廷臣自杨最、杨爵得罪后,无敢言时政者。四十五年二月,瑞独上疏。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 ”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 (节选自《明史.海瑞传》)(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 举大计亦死 B. 远嫌而避怨/ 远望若有光 C. 顾左右曰/ 顾野有麦场 D. 此人素有痴名/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2)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字的用法和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帝得疏,大怒,抵之地 A. 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 B. 趣执之,无使得遁 C. 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 D. 少顷 复取读之 (3)下列对(甲)(乙)两段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甲)文海瑞治水必躬亲,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实情,才能得到百姓的支持。 B. (乙)文海瑞迁淳安知县时,为政清廉,洁身自爱,平时穿布袍,吃粗粮糙米,让老仆人种菜自给自足。听说他为老母亲祝寿,才买了二斤肉。 C. (乙)文明世宗在位久了,不理政务而修斋醮,无人敢言,海瑞独自上疏。皇帝读了奏章,十分愤怒,把奏章扔在地上,对左右下了命令,最终把他逮了起来。 D. (甲)文海瑞是一个躬亲治水、不畏艰辛、为民着想、清正廉洁、以身作则、严律下属的人。 (4)把两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 ② 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 【答案】(1)C (2)D (3)D (4)① 不观察、测量就不能知道它的真实情况,不访问、征求意见就不能彻底摸清它的情况。)② 听说他上疏时,自己知道冒犯该死,买了一个棺材,和妻子孩子诀别,在朝廷待罪。 【解析】【分析】(1)C都是:回头看。A成功/发动。B远离/在远处。D向来/白色。 (2)A 助词,的。B代词,他。C助词的。D与例句均指代奏章。

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

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 练习 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 (1) 范仲淹作墓志 范文正公尝为人作墓志,已封将发,忽曰:“不可不使师鲁①见之。”明日以示尹。师鲁曰:“君文名重一时,后世所取信,不可不慎也。今谓转运使为都刺史,知州为太守,诚为清佳,然今无其官,后必疑之,此正起俗儒争论也。”希文怃然曰:“赖以示予,不然,吾几失之。” 【注释】①师鲁:尹洙的字。 【阅读训练】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诚为清佳 2.此正起俗儒争论也 3.赖以示予 4.不然,吾几失之 二、翻译下列句子。 1.君文名重一时,后世所取信,不可不慎也。 2.然今无其官,后必疑之。 三、回答下列问题。 1.范仲淹有远大的抱负,体现在他曾说的“,”一句中。 2.尹洙对范仲淹说这样的话的用意是 (2)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

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三朝名臣言行录》) 注释:①司马温公:即司马光。②独下帷绝编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患记问不若人患:②迨能倍诵乃止迨: ③迨能倍诵乃止乃:④咏其文咏: 2.与“迨能倍诵乃止”中“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才美不外见 C.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 D.京中有善口技者 3.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 A.用力多者收功远。 B.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 C.书不可不成诵。 D.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4.文中“独下帷绝编”写只有司马光独自苦读,其中化用的表现孔子读书勤奋的成语是。 (3)《义猴》 某山隅有一老圃,早失偶,惟一女远适他乡。猎者怜其孤,赠以猴。老这爱如赤子,每出必从,不链不掣,而不离不逸。如是这五年。一日,老者暴卒,猴掩门,奔其姐,泪如雨。曰:“父死乎”颔之,乃俱归。老者家徒壁立,无以为养,猴遍哭于乡,乡人乃资而掩。姐引之去,猴揖谢之,仍牢守故宅,撷

初一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文言文训练 童趣 一、填空。 课文《童趣》选自《》,作者是代文学家。课文详细叙述了两件自以为有“物外之趣”的事情:一是“戏蚊于帐中”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景象;二是“观虫斗草间”遇到“”的经过。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童稚.()(2)鹤唳.()(3)土砾.()(4)丘壑.()(5)癞蛤蟆 ..()(6)藐.小()三、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字词: 余.忆童稚时( ) 项.为之强.()()果.如鹤唳.云端()()以.丛草为.林()()方.出神()兴.正浓() 驱.之别院()则或.千或百() 以丛草为.林()心之.所向() 二虫尽为.所吞()昂首观之.() 项为.之强()物外之.趣() 常蹲其.身()怡然.称快() 必细察其.纹理()果然.鹤也() 四、古诗文中有很多表意精练的语句,被当作成语保存到现代汉语中来,试从文中摘录这样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五、翻译下列句子。 1、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2、故时有物外之趣。

3、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4、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 5、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六、将下列句中省略的内容补写在相应的括号中。 1、()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2、一日,见二()虫斗()草间。 3、常蹲其身,使()与台齐。 七、请用课文原句填空。 1、作者童稚时,时有物外之趣,关键原因是: 2、第三段中的“林”“兽”“丘”“壑”俱全一妙境完全源于作者敏锐的童心, 它们分别指的是: 3、四段中的“庞然大物”指的是: 所拔的“山”指的是:,所倒之“树”指的是: 《论语》十则 一、填空题。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论.语()吾日三省.吾身()诲女.知之乎! () 诲.女知之乎!()不亦说.乎()殆.() 人不知而不yùn() 2、在括号中解释加点字,在横线上解释整个词语。 (1)温故.知新()_____________ __ (2)见贤思齐.()______________ _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技巧及练习题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技巧及练习题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铨①九龄,母授以《礼记》《周易》《毛诗》,皆成诵。暇更录唐宋人诗,教之为吟哦声。母与铨皆弱而多病,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未尝寝;少痊,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先府君②苟有过,母必正色婉言规。或怒不听,则屏息,俟怒少解,复力争之,听而后止。先府君在客邸,督铨学甚急,稍怠,即怒而弃之,数日不及一言;吾母垂涕扑③之,令跪读至熟乃已,未尝倦也。铨故不能荒于嬉,而母教由是益以严。 (选自蒋世铨《忠雅堂集》)【注】①铨:作者蒋世铨的自称。②先府君:指作者已去世的父亲。③扑:打。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实词的含义。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假:________ ②援疑质理质:________ ③同舍生皆被绮绣被:________ ④吾母垂涕扑之涕:________ (2)选出下列划线虚词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烨然若神人吴广以为然(《陈涉世家》) B. 以衾拥覆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 C. 教之为吟哦声吾妻之美我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D. 令跪读至熟乃已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3)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解说错误的一项是________(只填序号) ①加冠,意思是到了成年。古时男子18岁行加冠礼,戴上成人的帽子,表示进入成年。 ②经,这里指经书。我们常说的“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4)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甲】文中“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运用细节描写,写出了作者谨于求学、渴求知识的情状。

(完整word版)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一) 唐子西云:“诗初成时,未见可訾(诋毁,指责)处,姑置之。明日取读,则瑕疵百出,乃反复改正之。隔数日取阅,疵累又出,又改正之。如此数四,方敢示人。”此数言,可谓知其难而深造之者也。余云:“知一重非,进一重境;亦有生金,一铸而定。” 诗改一字,界判人天,非个中人不解。齐己《早梅》云:“前村深雪里,昨夜几枝开。”郑谷曰:“改‘几’为‘一’字,方是早梅。”齐乃下拜。某作《御沟》诗曰:“此波涵帝泽,无处濯尘缨。”以示皎然。皎然曰:“‘波’字不佳。”某怒而去。皎然暗书一“中”字在手心待之。须臾,其人狂奔而来,曰:“已改‘波’字为‘中’字矣。”皎然出手心示之,相与大笑。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姑置之(2)方敢示人 (3)无处濯尘缨(4)某怒而去 2下列黑体字与“皎然暗书一“中”字在手心待之”中的“书”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妇抚儿乳B处处志之C亲贤臣,远小人D策之不以其道 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日取读,则瑕疵百出 (2)须臾,其人狂奔而来 4文中郑谷认为“改‘几’为‘一’字,方是早梅”,为什么? 5两文的内容都与作诗有关,但各有侧重,请分别概括。 (二)唐太宗论弓矢 上①谓太子少师②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③,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④,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⑤,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注释:①上:君主,这里指李世民。②太子少师:指教皇太子读书的官员。③弓工:造弓的工匠。④邪:不正。⑤:更宿中书内省:轮流在中书内省值班休息。更,轮流。中书内省,属朝廷决策的机构。 1解释下列黑体字。 (1)朕少好弓矢(2)皆非良材 (3)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4)数延见 2 选出与“问以民间疾苦”中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B以塞忠谏之路也 C皆以美于徐公D咨臣以当世之事 3从这个语段中,你可以看出唐太宗是一位怎样的君主? (三)鲍君 昔有人设罝①以捕獐,得而未觉.有行人窃取之,犹念不仁,乃以鲍鱼置罝中而去.本主来,于

八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八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一) 宋昭公出亡①,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②,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③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④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选自《新序》 [注]①出亡:失国后逃亡。②发政举事:施政办事。③侍御:侍从妃子。④谄谀:奉承拍马。⑤卒:终于。 1.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1)私.臣:(2)齐地方 ..千里: (3)吾知所以 ..亡矣:(4)内外不闻吾过.: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4分) 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3.简要分析齐威王“战胜于朝廷”与宋昭公“卒得反国”的原因。(4分) (二)汉明帝尊师 上①自为太子,受《尚书》于桓荣,及即帝位,犹尊荣以师礼。尝幸②太常府,令荣坐东面,设几杖,会百官及荣门生数百人,上亲自执业③;诸生或避位发难④,上谦曰:“太师在是。”既罢,悉以太官供具赐太常家。荣每疾病,帝辄遣使者存问,太官、太医相望于道。及笃,上疏谢恩,让还爵士⑤。帝幸其家问起居⑥,入街,下车,拥经而前,抚荣垂涕,赐以床茵、帷帐、刀剑、衣被,良久乃去。自是诸侯、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荣卒,帝亲自变服临丧送葬,赐冢茔于首山之阳。子郁当嗣⑦,让其兄子泛;帝不许,郁乃受封,而悉以租入与之。帝以郁为侍中。 明帝自从当上太子,向桓荣学习《尚书》,登基为皇帝后,依旧尊重桓荣以师礼相待。他曾经亲自去太常府(桓荣已封太常)探望,让桓荣坐东面,设置几杖,召百官和桓荣弟子数百人来行弟子礼,明帝亲自听讲弟子礼节;诸生离开座位向皇帝提出疑难问题,明帝(指着桓荣) 谦让地说:"太师在这里。"结束后,把太官的供具都赐给了太常家。每次桓荣生病,汉明帝就派遣侍从看望问候,并派太官、太医为桓荣医治。桓荣病重的时候,呈上奏折叩谢皇恩,并辞让交还爵位和官职。明帝亲自到他家询问病情,进去他家所在街道就下车了,捧着经书上前,抚摸着桓荣哭泣,赐给他床茵、帷帐、刀剑、衣被,良久才离去。从此后诸侯、将军、大夫来探病的,不敢再乘车到门口,在床前都下拜。桓荣死后,明帝亲自穿上丧服送葬,赐他在首山的东面修筑坟墓。桓荣的儿子桓郁应当继承爵位,想让给他兄长的儿子桓泛;明帝不许,桓郁于是接受封赐,而把得到的封邑的收入都给桓泛。明帝任命桓郁为侍中。 折叠 【注】①上:汉明帝刘庄。②幸:驾幸,到。③执业:听讲。④避位发难:离开座位向皇帝提出疑难问题。⑤爵士:爵位和封地。⑥起居:此为病情。⑦嗣:继承爵位。 1.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太师在是.()②悉.以太官供具赐太常家()

(语文)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题训练答案

(语文)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题训练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 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①,偶语②者弃市③。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 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④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⑤,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选自《入关告谕》)【注释】①族;灭族。②偶语:两个人在一起谈论。③弃市:死刑。④案堵:即“安堵”,安居不变、安顿不动的意思。⑤霸上:地名,在咸阳东。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意思或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上书谏寡人者诽谤者族 B. 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公问其故 C. 门庭若市烨然若神人 D. 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水落而石出者 (2)将选文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②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 (3)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 (4)概括【甲】文的主要内容。 (5)【甲】文中齐威王给群臣吏民下达命令,【乙】文中刘邦入关前给百姓写告谕,他们这样做各有什么目的? 【答案】(1)B (2)①几个月以后,还偶尔有人来进谏。②我和诸侯们约定,先入关的人做这里的王。(3)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 (4)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5)齐威王是为了广开言路,使齐国强盛,刘邦是为了安抚百姓,赢得民心。 【解析】【分析】(1)A……的人。B原来;原因。C好像。D连词,表并列。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时时:不时。间或:偶然。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几个月以后,还偶尔有人来进谏。②王:这里做动词有,为王。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我和诸侯们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答案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元德秀,字紫芝,河南人。少孤,事母孝,举进士,不忍去左右,自负母入京师。既擢第①母亡,庐墓倒,食不盐酪,藉无茵席。德秀不及亲在而娶,不肯婚,人以为不可绝嗣,答曰:“兄有子,先人得祀,吾何娶为?”初,兄子襁褓丧亲,无资得乳媪,德秀自乳之,数日湩②流,能食乃止。 有盗系狱,会虎为暴,盗请格虎自赎。吏白:“彼诡计,且亡去,无乃为累乎?”德秀曰:“许之矣,不可负约。即有累,吾当坐,不及馀人。”明日,盗尸虎还,举县嗟叹。 所得俸禄,悉衣食人之孤遗者。岁饥,日或不爨③,陶然弹琴以自娱。天宝十三载卒,家惟枕履箪瓢而已。族弟结哭之恸,或曰:“子哭过哀,礼欤?”结曰:“若知礼之过,而不知情之至。大夫生六十年未尝求足,未尝有十亩之地、十岁之僮,未尝完布帛而衣、具五味之餐。吾哀之,以戒荒淫贪佞、绮纨粱肉之徒耳。” (选自《新唐书·列传》,有删节)【注】①擢第:科举考试得中。②湩(dóng):乳汁,这里指汤汁。③爨(cuàn):烧火做饭。 (1)解释文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庐基侧________ ②会虎为暴________ (2)下列划线词在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项是() A. 数日湩流,能食乃止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B. 无乃为累乎是亦不可以已乎(《孟子·鱼我所欲也》) C. 悉衣食人之孤遗者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送东阳马生序》) D. 陶然弹琴以自娱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兄有子,先人得祀,吾何娶为? ②若知礼之过,而不知情之至。 (4)我们应该从元德秀身上学可哪些优秀品质? 【答案】(1)搭建庐舍;适逢,正赶上 (2)B (3)①哥哥有儿子,能够祭祀祖先,我为什么要娶妻呢?②你只知道我失了礼节,却不知道我悲伤到了极点。 (4)①尊老爱幼;②诚信务实;③廉洁爱民。 【解析】【分析】(1)①根据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庐”,名词用如动词,建庐舍;:会:古今异义词,适逢,正赶上。 (2)A副词,才,/副词,竟,竟然;B都是语气助词,表疑问;C助词,定语后置标志/助词,的;D;连词,表目的,用来/介词,用。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得祀:得到祭祀;何……为:做什么。这是一个反问句,翻译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二、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12—15题。(共8分)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 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 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乙)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选自《论语》) 注:○1回:即颜回,孔子的弟子。○2不堪:无法忍受。 1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2分) (1)有仙则名.名: (2)惟吾德馨 ..德馨: 1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的词。(2分) 无丝竹 ..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4.用《陋室铭》中的句子填空。(1分) “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二句,极琴心(寄托心意的琴声)之妙境;“胜固欣然,败亦可喜”二句,极手谈(下围棋)之妙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句,极交友之妙境。 15.刘禹锡和颜回一居“陋室”,一在“陋巷”,对此,他们的态度如何?体现了他们 怎样的精神品质?(3分) 三、三峡(郦道元) (9分)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 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嗽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 (1)良. 多趣味(2) 林寒涧肃. (3)属.引凄异(4)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7.翻译下面文言语句。 (2分)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译文:18.填空:文中用“”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用“ ”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 (2分) 19.昔日郦道元笔下美丽的三峡,如今因三峡工程更闻名于世,并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请你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写一段导游词,向前来观光的游客介绍三峡的风景特点和时代变化。(3分) 【相关链接】新华网三峡工地 5月20日专电(记者江时强、刘诗平 ) 2006年5月20日14时,三峡坝顶上激动的建设者们见证了大坝最后一方混凝土浇筑的历史性时刻。至此,世界规模最大的混凝土大坝终于在中国长江西陵峡全线建成。 三峡大坝建成后,大坝本身就是一道壮丽的景观。北京三峡游的线路一直在追踪三峡大坝的建设进程。导游词: 三 峡大坝新姿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习题及答案解析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习题及答案解析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任元受①事②母尽孝,母老多疾病,未尝离左右。元受自言:“老母有疾,其得疾之由,或以饮食,或以燥湿,或以语话稍多,或以忧喜稍过。尽言皆朝暮候之,无毫发不尽,五脏六腑中事皆洞见曲折,不待切脉而后知,故用药必效,虽名医不迨③也。”张魏公作都督,欲辟④之入幕。元受力辞⑤曰:“尽言方养亲,使得一神丹可以长年,必持以遗老母,不以献公。况能舍母而与公军事耶?”魏公太息而许之。 (节选自宋·陆游《老学庵笔记》)【注】①任元受:名尽言。②事:侍奉。③迨(dài):及。④辟:征召。⑤辞:推辞。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未尝离左右________ ②或以语话稍多________ ③尽言方养亲________ ④必持以遗老母________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其得疾之由,或以饮食 A.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幼时记趣》) B. 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赵普》) C.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D.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虽名医不迨也 (4)翻译下列句子。 ①魏公太息而许之。 ②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5)《老学庵笔记》是宋人笔记中的佼佼者。选文对任元受这一形象的刻画很出色,请简要分析。 【答案】(1)身边;稍微;正;给 (2)D (3)虽/名医/不迨也 (4)①张魏公感动不已答应了他。②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所以兴盛的原因。(5)文章运用多种方法刻画了任元受至孝的形象。 动作描写:未尝离左右、皆朝暮候之。 语言描写:尽言方养亲,使得一神丹可以长年,必持以遗老母,不以献公。 侧面烘托:魏公太息而许之。 【解析】【分析】(1)①句子大意为:不曾离开过母亲身边。左右:身边;②句子大意为:或许因为话语稍微多了点。稍:稍微;③句子大意为:我正侍奉母亲。方:正;④

部编初中中考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初中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 …… 又北见燕王曰:“先日公子常约两王之交矣。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 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秦攻魏,而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 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注)①孟尝君:即田文,此时在魏国为相。②效:献,呈献。 (1)下列对句中划线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魏王闻之闻:听说 B. 寡人愿子之行也愿:愿望 C. 燕王尚未许也许:答应 D. 王且何利利:好处 (2)为文中画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B.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C.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D.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3)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得知秦国将要攻打魏国的消息,魏王连夜召见孟尝君询问对策。 B. 孟尝君认为,如果有其他诸侯国的救援,魏国就可以得到保全。 C. 起初,燕王以连续两年收成不好和路途遥远为由婉拒救助魏国。 D. 孟尝君提醒燕王,秦王攻占魏国后马上就会组织联军进攻燕国。 (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 ②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答案】(1)B (2)C (3)D (4)①(1)现在魏王出城门盼望燕军,其它诸侯即使想跋涉几千里来帮助,可以做到吗?②魏王降低身份、委屈自己割让土地,将半个魏国(的土地)割让给秦国,秦军一定会离开。 【解析】【分析】(1)B.“寡人愿子之行也”翻译为“寡人希望您能出行游说”,“愿”意思是“希望”。故选B。 (2)“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翻译为“于是为孟尝君发兵八万,战车二百辆,

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汇编

八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班级姓名成绩 (一) 宋昭公出亡①,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②,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③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④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选自《新序》 [注]①出亡:失国后逃亡。②发政举事:施政办事。③侍御:侍从妃子。④谄谀:奉承拍马。⑤卒:终于。 1.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1)私.臣:(2)齐地方 ..千里: (3)吾知所以 ..亡矣:(4)内外不闻吾过.: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4分) 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3.简要分析齐威王“战胜于朝廷”与宋昭公“卒得反国”的原因。(4分) (二)汉明帝尊师 上①自为太子,受《尚书》于桓荣,及即帝位,犹尊荣以师礼。尝幸②太常府,令荣坐东面,设几杖,会百官及荣门生数百人,上亲自执业③;诸生或避位发难④,上谦曰:“太师在是。”既罢,悉以太官供具赐太常家。荣每疾病,帝辄遣使者存问,太官、太医相望于道。及笃,上疏谢恩,让还爵士⑤。帝幸其家问起居⑥,入街,下车,拥经而前,抚荣垂涕,赐以床茵、帷帐、刀剑、衣被,良久乃去。自是诸侯、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荣卒,帝亲自变服临丧送葬,赐冢茔于首山之阳。子郁当嗣⑦,让其兄子泛;帝不许,郁乃受封,而悉以租入与之。帝以郁为侍中。 【注】①上:汉明帝刘庄。②幸:驾幸,到。③执业:听讲。④避位发难:离开座位向皇帝提出疑难问题。⑤爵士:爵位和封地。⑥起居:此为病情。⑦嗣:继承爵位。 1.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太师在是.()②悉.以太官供具赐太常家() ③拥经而前.()④抚荣垂涕.() 2.翻译句子(2分) 荣每疾病,帝辄遣使者存问。 3.读了本文,然后结合《送东阳马生序》一文,谈谈你得到的启示。(2分) (三)范滂 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①人也。少厉②清节,为州里所服。冀州饥荒,盗贼群起,乃以滂为清诏,使案察之。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 后诏三府掾属③举谣言④,滂奏刺史、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余人。尚书责滂所劾猥⑤多,疑有私故.。滂对曰:“臣之所举,自非叨秽⑥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⑦哉! 以会日⑧迫促,故先举所急;其未审者,方更参实。若臣言有贰,甘受显戮。”吏不能诘。 建宁二年,遂大诛党人。诏下,急捕滂等。督邮吴道至县,抱诏书,闭传舍⑨,伏床而泣。

最新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20篇

最新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20篇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①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注】①拏,又作“挐”。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大雪三日________ ②余强饮三大白而别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3)请简要分析下面句子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4)选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情趣?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下雪;勉强;尽力 (2)①我划着一艘小船,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炉火,独自前往湖心亭赏雪。②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 (3)使用白描手法。作者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等简练单纯的文字,寥寥几笔,不加烘托渲染地勾勒出一幅素洁淡雅、万籁无声的西湖雪景图,也写出人景相融的美妙意境。 (4)作者在天寒地冻、西湖人迹罕至的情况下仍独往湖心亭看雪,表现出他痴迷山水、不随流俗的生活情趣。 【解析】【分析】(1)结合句意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注意“雪”属于词类活用。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 拏:通“桡”,撑(船)。毳衣:细毛皮衣。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我划着一艘小船,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炉火,独自前往湖心亭赏雪。② 焉得,哪能。更,还。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 (3)结合这句话的内容分析,这句话作者描写雪景,他不是用非常优美、形象的语言进行描绘,而是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词就是数词加量词,没有色彩,没有形象,语言非常简洁,不加渲染,但却勾勒出一幅素洁淡雅、万籁无声的西湖雪景图,也写出人景相融的美妙意境。 (4)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当时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作者却独往湖心亭看雪,如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真题汇编(答案)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真题汇编(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本文作者是________(人名)。 (2)用现代汉翻译下面的句子。 稍稍宾客其父 (3)本文记叙了仲永从五岁就能作诗到最终“________”的变化过程,表达了作者________的情感。 【答案】(1)王安石 (2)(同乡人)渐渐用宾客的礼节款待他的父亲 (3)泯然众人;痛惜 【解析】【分析】(1)根据对这篇文章文学常识的积累可知,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 稍稍:渐渐。宾客:这里是以宾客之礼相待的意思。此句省略了主语,翻译的时候要进行补充。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同乡人)渐渐用宾客的礼节款待他的父亲。 (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本文第二段作者写他又两次见到方仲永,一次是仲永十二三岁的时候,这时仲永写的诗已经不能称前时之闻。还有一次是仲永二十岁成年的时候,作者通过别人打听,结果是“泯然众人矣。”。结合全文内容分析,仲永五岁的时候,没有老师教,连书籍文具都不认识,却能作诗,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这说明仲永非常有天赋,但是他的父亲贪图小利,不让仲永学习。结果到了成年的时候,仲永在诗词方面没有什么成就,已经完全如同常人了,从而表达作者对这样一个有天赋的孩子的痛惜之情。 故答案为:⑴王安石 ⑵(同乡人)渐渐用宾客的礼节款待他的父亲 ⑶泯然众人;痛惜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积累能力,平时学习时要结合所学的课文和名著积累有关的文学常识,复习时可以整理成册,巩固记忆。 ⑵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理解翻译能力。翻译文言句子要注意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落

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训练(答案版)

八年级语文(上)课内文言文阅读(总复习简化版) 一、阅读《陋室铭》,完成后面的习题。 1.《陋室铭》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借陋室的简陋来衬托室主人品德的美好,用主人品德的美好来说明陋室不陋,表达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文中统领全篇并点明主旨的句子(词语)是:惟吾德馨(德馨);全文画龙点睛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仙”和“龙”比喻品德高尚的人。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 (1)有仙则名.名:出名(或:著名)(2)惟吾德馨 ..德馨:品德高尚 3、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山不在乎高,有了仙人居住就能够出名了。水不在乎深,有了龙居住就具有灵气了。 ②孔子云:何陋之有? 正如孔子所说:“有什么简陋呢?” 4、“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之”字与下列各句加点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 A. 水陆草木之花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石青糁之 D、何怒之有 5、作者引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典故是为了说明( C ) A.自己和诸葛亮、扬雄一样都居住在陋室中。 B.自己的陋室可以和诸葛庐、子云亭齐名。

C.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D.表明作者怀念诸葛亮、扬子云。 6、用《陋室铭》中的句子填空。 “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二句,极琴心(寄托心意的琴声)之妙境;“胜固欣然,败亦可喜”二句,极手谈(下围棋)之妙境;“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二句,极交友之妙境。 7、本文中含有“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的意思,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为什么? 同意。品德高尚者追求的不是物质条件的好,而是精神世界的纯洁与充实。他们鄙弃功名利禄,不趋炎附势,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保持着坚贞的操守,所以身居陋室而不觉其陋。 二、阅读《爱莲说》,完成后面的习题。 1、用原文的语句回答。 (1)最能概括莲高贵品质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世人甚爱牡丹”,这是因为牡丹是:花之富贵者也;“予独爱莲”的根本原因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从修辞角度看,是排比句,从句子的整散角度看,是骈句。 2、衬托分正衬和反衬两种。本文用菊花和牡丹来衬托莲,其中菊花属于正衬,牡丹属于反衬;鲁迅有诗:“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及答案(1)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及答案(1)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诸将效①首虏,毕贺,因问信曰:“兵法:‘右倍②山陵,前左水泽。’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③,曰‘破赵会食’,臣等不服,然竟以胜。此何术也?”信曰:“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且信非得素拊循④士大夫⑤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诸将皆服,曰:“善!非臣所及也。” 【注】①效:贡献,呈献,②倍:通“背”,背向,背着。③陈:通“阵”,布阵摆开阵势,④拊循:抚慰,安抚,引申为受过训练,听从指挥。⑤士大夫:指一般将士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 诸将效首虏,毕贺/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B. 顾诸君不察耳/元方入门不顾 C. 置之亡地而后存/且焉置士石 D. 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今非昔比(2)请用三“/”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 (3)你认为韩信用兵有什么特点?背水之战这一故事对我们有何启示? 【答案】(1)A (2)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 (3)特点:不拘泥古法,实事求是;通晓士卒心理、善于调动人的积极性。 启示:①遇到艰难处境时,要敢于拼搏、不冒险;②处于逆填时。如果没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精神,就难以摆脱困境。 【解析】【分析】(1)A项,两个“毕”都解释为:全、都。B项,第一个“顾”:不过、但是;第二个“顾”:回头看。C项,第一个“置”:置于;第二个“置”:放置。D项,第一个“今”:这次。第二个“今”:如今、现在。故选A。 (2)这句话的大意是:况且我所率领的并不是平时训练有素的将士,这即是所谓的‘驱赶着街市上的平民百姓去作战’,势必非把他们置于死地,使他们人人为各自的生存而战不可!所以应该这样停顿: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 (3)韩信带领的不是平时训练有素的将士,因此他根据实际情况,变通战法;并且他把战士置于死地,让他们为各自的生存而战,可以看出他通晓士兵心理。启示在于,遇到逆境,要迎难而上,要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精神。 故答案为:⑴A ⑵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 ⑶特点:不拘泥古法,实事求是;通晓士卒心理、善于调动人的积极性。 启示:①遇到艰难处境时,要敢于拼搏、不冒险;②处于逆填时。如果没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精神,就难以摆脱困境。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