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教师技术素养

第九章教师技术素养
第九章教师技术素养

第九章教师技术素养

众所周知,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尤其是促进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主要趋势和国际教育界的基本共识。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共识,是因为利用技术手段,特别是信息技术手段既可以优化教育教学过程,从而达到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效益与效率的目标,还可以改变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和行为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但是技术是要靠人来掌握的,要让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得以发挥,需要靠教师去实施。这样,就对教师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师的专业技能中,提高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已变得越来越重要,在教师的各种素养中,技术素养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第一节技术素养概述

当今社会,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从种植粮食或提供栖身之所到通信、保健和娱乐,都离不开技术。借助工具和技术,如借助拖拉机,人们加快了以往完全靠人工干了成百上千年的活儿,提高了它的效率并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借助飞机或互联网,使人们以往从来没能做的事成为可能。技术之于人们的作用越来越大,对社会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凸显,当然,社会对人的技术素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美国技术教育协会在其发布的报告中明确指出:“技术素养之于个人、团体,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繁荣都是至关重要的。”2003年,国家教育部制定了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开始将技术教育纳入高中学生的课程体系,并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基本目标。2004年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对教师运用教育技术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作为一个担负教书育人工作的教师,我们应了解技术素养的基本概念体系,掌握并合理利用我们工作生活中必需的一些教育技术,努力提高自己的技术素养。

一、技术的内涵

我们生活在一个技术无所不在的世界,但如果有人问你:技术是什么?你会想到什么呢?电脑、手机?汽车、洗衣机、饮水机?抑或是火箭、卫星?提起技术,大家最经常联想到的就是身边的一些熟悉的产品。的确,这些都是技术给我们带来的。但实际上,技术可能比我们想到的要丰富得多。

(一J技术的本质

1.对技术含义的种种理解

人类对技术的理解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而且各个阶段的学者总是按照社会科学的规律给出各自不同的理解和界定。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首先将科学和技术加以区分,把技术和人们的实际活动联系起来,将技术界定为人类活动的技能。随着机器和工业应用在社会发展中占据统治地位,技能逐渐变成制造和利用机器的过程,以至于人们认为技术的本质总是工具、机器和设备。此时,技术就出现了两个含义,一是活动方式,另一个是代替人类活动的装置。后来,有人认为技术是用来制造或生产物质的知识和装置;有人认为技术是理性的有效活动,是在一切人类活动领域中,通过理性活动而产生的绝对有效的各种方法的总和,技术不是机器和工具的简单复合物。

马克斯·韦伯认为:“某项活动的技术是我们头脑中对该项活动进行实施的必要手段的总和,与该项活动最终所确定的方向或目标相比,合理的技术对于我们来说就是有意识地、有条理地实施已经明确了方向的手段。”①马克斯·韦伯十分强调技术的思想内涵,强调技术首先是一个内部过程,并且一定具有伴随着人类自身活动的特征,是为了有利于完成人类活动已经明确了的方向和最终目标而存在的,技术具有明显的目的性。

埃吕尔认为,技术是合理的、有效活动的总和,是秩序、模式和机制的总和。技术是在一切人类活动领域中通过理性得到的具有绝对有效性的各种方法的整体。

日本学者认为,技术是作为主体劳动手段和客体的劳动手段在劳动过程中的统一。技术是主观的存在方式——观念的技术(技能、智能)和客观的存在方式——物质的技术(工具、机器)的一个统一体。

让一伊夫·戈菲所理解的技术本质,除了物质因素外,还有精神因素,它可包括知识、理论、思想观念、方法和策略等因素。“技术的特征之一就是既具有看得见的技术,又具有看不见的技术。一种技术并不总是和一种工具或用品联系在一起,还存在一些抽象的技术,其实在性是无可辩驳的,尽管它们并不涉及某种重要的设备”。⑨技术绝对不是工具、机器的代名词。在教育领域,目前仍有人认为教育技术就是指媒体或工具,这种看法往往忽视技术的理眭内涵,忽视科学的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

许良在其《技术哲学》中指出,技术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自身的全部活动中所应用的一切手段、方法、知识等活动方式的总和。主要包括三个内容:一是生产技术,二是社会组织技术,三是精神技术。它们给我们提供处理问题的模式,借助于这种技术。人们才能对世界、对人类以及对我们自身有所了解,才能把握其间的意义和价值。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对技术的释义是:①人类在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并在生产劳动中体现出来的经验和知识,也泛指其他操作方面的技巧:如钻研技术,技术先进。②指技术装备:如技术改造。

《辞海》(缩印本)中技术的释义是:①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如电工技术、焊接技术、木工技术、激光技术、作物栽培技术、育种技术等。②除操作技能外,广义地讲,还包括相应的生产工具和其他物质设备以及生产的工艺过程或作业程序、方法。

余光远的《自然辩证法百科全书》中把技术解释为“人类为了满足社会需要依靠自然规律和自然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来创造、控制、应用和改进人工自然系统的手段和方法”。这个定义也充分反映出了技术实际上包括有形的物质和无形的精神活动及方法。

技术的精神性是技术的本质属性,是技术内涵的核心。用这个观点看待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我们会发现隐藏在实体技术背后的普照实体的“光环”,这个“光环”便是人的思想、人的精神和人的“怎样做”;技术是人们“做”的方法和策略。

美国技术素养委员会、美国国家工程院在其报告《从技术角度讲,为什么美国人需要对技术有更深入的了解》中,指出,从最广义来说,技术是人们用以改造自然以满足自身需求或愿望的方法。然而,大部分人一想到技术就想到它的制造物:电脑及软件、飞机、杀虫药、污水处理厂、避孕药及微波炉等。但技术的范围远超过这些有形产品。技术的另一个同等重要的方面是生产及操作这些产品所需的知识和加工方法。这包括工程专业知识及设计、制造专长、各类技术技能等。技术还包括技术制品设计、制造、操作及修理所必需的基础结构,而这涉及公司总部、工程学校、制造工厂及维护设施。

技术包括生产和操作技术制成品所需的人和组织、知识、加工方法及设备等整个系统,当然也包括这些制成品本身。

2.技术的内涵

综合以上各种对技术的描述,可以认为:技术是指人类为了满足社会需要,遵循自然规律,在长期利用、控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技巧和手段,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创造人工自然或人工环境的方法、手段和技能的总和。

我们不难发现,技术的内涵至少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1)技术包括人类设计的有形制造物,如桥梁、汽车、电脑、卫星、医用成像设备、药品、转基因植物等;(2)技术包括这些制造物所在的系统,如交通、通信、卫生医疗、食品生产等;

(3)技术包括设计、制造、操作及修理这些物品所需的人员基础结构及加工方法。 (二)技术与科学

人们常说“科学技术”或“科技”这两个词语,常常将技术与科学合在一起使用,这说明两者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时,两者又有明显的区别。

1.技术与科学的联系

(1)两者相互依赖,相互转化。一方面,科学规律、科学原理通过应用研究转化为技术原理,并为技术发明提供直接的理论要素和方法原则,科学实验研究中设计的实验装置和模型,可以直接成为技术发明、技术创造的起点;另一方面,技术原理和生产技术经验、方法等也可以转化为科学知识、科学原理。

(2)两者相互促进,互为动力。技术对科学的推动作用表现在:社会生产技术对科学的需要推动科学的发展;技术的新发展为科学前沿的突破提供了有力的武器。科学对技术的推动作用表现在:科学在理论上的突破为技术发展提供前提和开辟新的广阔领域,即表现为科学对技术的定向作用和先导作用;科学研究对实验技术的需求推动了生产技术的发展。

(3)两者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科学与技术的职能分工是相对的,两者在很多方面是相互交叉、相互融合在一起的。技术的“硬件”和“软件”是科学原理的载体,而科学的观念、理论同时又构成技术的理论要素和指导思想。科学需要技术支援、应用和促进,技术需要科学指导、论证和带动。

2.技术与科学的区别

(1)科学与技术的目的不同。科学的目的侧重于回答“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揭示客观过程的因果性、规律性。技术的目的侧重于回答“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追求满足主体需要的功利性。 t

(2)科学与技术的任务不同。在人类作用于自然的创造活动中,科学是认识自然、探索客观真理、揭示事物的本质、规律,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行动指南。而技术所承担的主要是生产力,是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手段和存储知识、获取信息的手段。

(3)科学与技术的知识形态不同。科学主要表现为一元性的知识,它将纷杂的现象统一于某一种本质,从众多的假说中筛选出一种定论,使其简洁明了。技术由单一到多样,它将某一种科学知识转化为多种技术设施、工艺手段,从相同的原理中做出多种类型的设计方案。

(4)科学与技术的选题方向不同。科学从科学理论与科学实验的矛盾、科学理论自身的矛盾、多种科学假说争鸣等科学发展自身的逻辑中去寻找、发现和选择研究的课题。目的是从中发现新的现象和规律,要求具有理论学术意义,但不能要求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立见成效。技术主要从国民经济发展、国防建设需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实际需要中发现和选择所研究的课题,要求能付诸实施并产生一定的实际效益。

(5)科学与技术的成果形式不同。科学成果是观念形态的东西,主要是科学发现、科学预见、科学原理等,属于由物质向精神转化的范畴。其成果形式有专著、论文、研究报告等。技术成果是知识形态的东西与物质形态的东西的有机结合,它更多地表现为由精神向物质的转化。其成果形式有技术样品、模型、技术规程、设计图纸等。

(6)科学与技术的评价标准不同。对科学进行真理性评价,对技术进行价值性评价。

(7)科学与技术的管理方式不同。科学是由科学共同体、通过制定行为规范来实施的,其管理是柔性的、松散的。科学是无国界的,他的知识是公有的、共享的,属于全人类。技术是由国家专利部门通过专利法来实施的,这种管理是严格的、在一定时期是保密的。技术是有国界的,未经公司或政府许可是不能够输出的。科学无专利,保密是不道德的,而技术有专利,有知识产权,泄露技术秘密、侵犯他人的专利与知识产权是不道德的甚至是违法的。

(8)科学与技术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同。科学家需要有深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活跃的理论思维,要善于观察和发现问题,勤于思考,长于推理,甘于寂寞,专心致志,默默无闻地去做学问、做实验,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建树。而技术专家除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综合能力,灵通的信息来源,丰富的实践经验,顽强的攻关精神以及一定的组织才能和处理各种复杂关系的能力,才能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三)技术与社会

纵观人类社会的历史,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反过来社会又规定了技术发展的方式。当人类遇到影响其生存的社会问题时,他们就有圆满解决问题的诉求,于是技术就朝着人们所需求的解决问题的办法的方向发展。当问题被成功解决后,就意味着人类社会又向前迈了一步。技术与社会就是在这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中不断推进和发展的。

1.技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技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比科学更为直接,因为技术可以解决实际问题和满足人类的需求。自从地球上出现人类以来,技术就成为人类生活的一部分。技术发明导致了新产品和新工艺的出现,如果再将其产品化和商品化,就会导致企业利润的形成和国家经济的增长,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技术创新。当今,各国经济的增长越来越依靠科学技术,技术创新可以说是各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在当今这个“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时代,技术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作用是巨大的,技术的每一次重大改进和革新,都能够有效改进社会生产力,提高社会生产效率水平,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样,社会经济条件对技术也会产生影响,这种影响表现为,任何技术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只有当技术与特定的社会需求相适应时,才能够得以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因此技术与经济发展之间表现为一种互动关系。

【案例1】

留民营村的生态农业、

北京市留民营村是远近闻名的生态村。留民营村实施生态农业的第一项大工程就是发动各家各户建沼气池。把人畜粪便、农作物秸秆和树叶等农业废弃物搁在一个封闭的池里发酵,这些有机物在细菌的作用下分解出以甲烷为主的气体,这便是沼气。沼气是可燃气体,可用于发电和做燃料。把沼气引出来,既能做饭又能点灯。全村162户人家都修起沼气池后,解决了村里多年烧柴不足的问题,而且还减少木柴燃烧时烟雾对空气的污染。沼气池处理人畜粪便,村里的卫生环境大大改善,苍蝇明显减少了。

沼气池中的残渣经过处理后,还可以做饲料和肥料。过去,农田里的秸秆有相当一部分当柴烧了。现在秸秆在沼气池中发酵后,还可以用来做猪饲料,沼气池中的秸秆等物质在发酵时能产生高温和缺氧的环境,把原来藏在里面的活虫卵、病菌等都杀死了。这样用沼气做肥料,既改良土壤,肥效又高,还大大减轻了化肥和农药对土地的污染,真是一举两得。

留民营村实施的第二项大工程是结合本村的实际情况,把村里的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联系起来,大搞立体结构农业生态体系。如,把鸡圈放在猪圈上面,再在猪圈下面修建沼气池。鸡粪经过处理可以喂猪,猪粪尿可以沤秸秆,发酵产生沼气。又如,过去鱼塘要投放很多饲料,现在用一部分沼气渣和猪粪来做鱼的饲料,节省了鱼饲料,最后又用鱼塘里含有大量鱼粪的淤泥上地做庄稼的肥料,又节省了化肥。经过这样的改造规划,整个留民营村的生态农业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鱼、鸡、猪、农作物几大生产互为条件,互相促进,实现了农林牧副渔生产全面协调地发展。投入少,产出多,还是那么多土地、人口,却可取得很大的综合经济效益。

商潞l P

产品

种植业

水f油f柑I葡l西f蔬I饲

稻I菜l橘1萄I瓜l菜I料

加工后

副产品

种、养、沼三结合物质循环利用

2.技术对人类生活方式的影响

翻开人类的历史,通常会看到下面这些名词: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时代、信息时代,等等。这些命名时代的名词都是以特定时代的主流技术形态来表示的,可以说技术决定了某一个社会或时代。这种特定的技术形态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当然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在今天,如果突然把信息技术从生活中删除,难以想象那将是什么样的后果——出版社的编辑没有计算机来编辑文稿,一部印刷品的出版将要经历漫长的时间;生活中如果不再有冰箱,食品将腐败成堆;不再有电视,生活会变得多么平淡无趣;不再有电话、网络,信息传播举步维艰……可见技术对人类生活方式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它影响到人们的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生活在今天的人们,可以住在公寓甚至别墅中,在高楼大厦里办公,出行有汽车、火车、飞机等各种交通工具,通过报纸、广播、电视及互联网获取各种信息。可以说,人们都生活在一个由技术包装了的世界里。

【案例2】

紫外线灭菌灯

人工制造的紫外线灭菌灯,可用于一般用具的消毒。利用紫外线可使荧光物质发生荧光,人们制成了紫外线识别伪钞的验钞机;利用紫外线发出的光对某些昆虫有特殊吸引力,人们制成了紫外诱蚊灯,当蚊、蝇、飞蛾等昆虫受到紫外线吸弓】飞来时,碰到灯管外侧的高压电网而死亡。

红外线最明显的作用是热作用,人们制成了红外线灯,用于加热物体,烘干油漆和谷物等,还可以用于理疗,治疗关节炎等。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技术已经渗透到了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3.技术对环境的影响

技术在把人类带人文明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许多环境问题。

【案例3】

塑料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功与过

塑料地膜是随着近代石油工业和塑料工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塑料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已成为近代农业的一项重要技术。由于使用方便、成本低廉而效益显著,深受农民的青睐。发达国家如日本、美国、法国和意大利,在20世纪50年代就在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我国70年代引进推广后迅速发展,1986年,地膜覆盖面积达到180万公顷,覆盖面积跃居世界第一位;1995年,我国塑料地膜的产量占世界的.50%。采用此技术栽培的作物由蔬菜为主扩大到棉花、瓜类、水稻育秧、油菜、果树等80多种,至1999年年底,地膜使用量已达65万吨。

塑料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大改善了农业生产中日照不够、低温、高温、干旱以及气候剧烈变化等不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大幅度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在促进我国农业发展,缓解粮食、蔬菜紧缺矛盾等方面发挥出了极大的作用。塑料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被称为农业上的一场“白色革命”。

然而,早期使用的塑料地膜在土壤中很难分解,如果使用后不加以捡拾清除,日积月累地积累在土壤表层,会影响土壤渗水透气、作物根系生长和对水肥吸收,影响农田机械作业,造成“白色污染”。所以,有人提出要合理使用地膜并加强地膜的管理,也有人开始研制使用容易在土壤中自动分解的地膜。

所有技术产生的影响都会超出设计的初衷,其中有些影响可以预测到,有些则不能。技术对人类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说明了技术给人类带来利益的同时还带来了风险。因此,人们在决定是否引入新技术或者废弃现成技术时,就要在评价其替代方法、风险、成本和效益的基础上进行选择。

二、技术素养的内涵

(一)技术素养的概念

美国《面向全体美国人的技术》一书中对技术素养的描述是:使用、管理和理解技术的能力。使用技术的能力包括对当今主要系统的成功操作、知道存在宏观系统的组成和人类合适系统的组成以及这个系统是如何运转的;管理技术的能力包括确保所有技术活动都是有效的和准确的;理解技术不仅包括事实和信息,还包括整合这些信息到新的领域。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则进一步认为,技术素养指的是使用、管理、评价和理解技术的能力。一名具备技术素养的人以与时俱进、日益深入的方式理解技术是什么,它是如何创造的,它是如何塑造社会又转而被社会所塑造的。

素养描述的是人的一种内在的稳定品质。由此,我国一些学者指出,技术素养描述的是人在技术方面所具有的比较稳定的内在品质和涵养。还有一些学者认为技术素养是一种对技术的全面综合理解与应用的能力,包含辨别不同技术及其用途的能力;知晓技术不仅有正面也有负面效果的能力;有效地使用技术并为人类谋福利的能力等①。

尽管人们对技术素养的看法不尽相同,但是从他们的观点中,也可以看出一些相同点来。首先,他们都认为技术素养最终的表现形态是体现为人的一种能力,人的关于技术的一种能力。其次,虽然他们的表述不同,但他们所描述的内容有相通之处,比如对技术的评价,实质就是能够知晓不同的技术具有不同的功能,不同的技术对社会的影响作用不同;理解技术就是要明确技术既可以产生正面效应,也可以产生负面效应。

综合对技术素养的各种观点,可以给出如下定义:技术素养是指人在技术的设计、应用、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一种内在品质涵养,体现为对技术的设计、应用、管理和评价的能力。技术素养是一个人素养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任何一个技术时代的公民所不可缺少的基本素养。拥有一定的技术素养,有利于适应以技术为主导的当代社会发展以及促进生活质量的提高。

(二)技术素养的构成

美国技术素养委员会、美国国家工程院在其报告《从技术角度讲,为什么美国人需要对技术有更深入的了解》中指出,技术素养由三个独立部分组成:①知识;②思维和行为方式;③能力。

技术素养的这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着的。很难设想一个有技术能力的人对技术劳动一窍不通;很难设想能对技术问题做严谨思考的人对技术和科学不掌握任何概念性或实质性的知识。因此,尽管这三个方面可以帮助人们思考及谈论技术素养,重要的是要记住这三方面是人为专断划分的。

技术素养的三个方面可放在一个连续轴上——从低到高、从发展不良到高度发展、从有限到广泛。每一个有技术素养的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知识、思维和行为方式、能力。此外,每个人在这三个方面的轨迹会随教育及生活经历而改变。不同的工作和生活境况使人们有不同的技术素养水平和类别。例如,当州议员参与辩论该不该为满足未来电力需求而兴建某个发电站时,他应该对利弊平衡、限制及系统等技术概念有相当深入的理解。他还必须掌握有关发电的足够知识,以便能应对来自各方(电力公司、环保游说人员和其他利益集团)的相互矛盾的指责。普通消费者遇到该不该购买新式高清晰彩电的问题时,如对技术(如数字信号与模拟信号的区别)有更深入的了解再加上一点严谨的思考,就会轻而易举地做出决定。

(三)技术素养的功能

如果技术素养较高,个人及国家都会受益良多。至少,社会各层次的人在技术影响或被技术影响的事情上,都有条件做出明智的决定。例如,消费者常常要决定是否应该使用某种产品及如何使用它。有技术素养的消费者就可以对技术做出更严谨的评价,并因此做出明智的决定。’

作为民主社会的公民,个人也被要求帮助国家或某个地区做出技术性选择。在环境敏感的地区允许钻探石油吗?允许地方政府在犯罪高发区安装监视探头吗?技术素养不会决定个人的观点,但能保证他的意见十分明智。

【案例4】

是否打开气囊启用开关?到底用不用防撞气囊?④

目前,几乎人人都知道汽车防撞气囊既能提供保护也有可能使人受伤或毙命。大部分车主都知道安全专家的建议,即应该把幼儿放在后座上,开车人与方向盘之间应至少保持10英寸的间距,这样可以使汽车防撞气囊造成伤害的几率降到最低。有些人认为防撞气囊并不能抵御风险,因此会把它关上,或至少让自己有这个选择权。防撞气囊的开关可以安装,但要有国家公路交通安全局的许可,而且你要为此花几百美元。不启用防撞气囊的决定会带来潜在的严重后果。要做出最佳选择,你应大致了解它的工作原理、它的保护程度,以及它在什么情况下会被打开。

所有气囊的工作原理大致相同。车内传感器会测出汽车撞击强度,一旦汽车撞击强度过大,撞击传感器即发出信号,这时固态推进剂增压泵内会开始化学反应,并产生大量氮气充满气囊。折叠的尼龙气囊(袋)充气后即成为人与汽车之间的防护缓冲垫。当人与气囊相撞时,氮气会从出气口排出,从而吸收能量并减少撞击强度。在理想情况下,驾车人会在气囊充气完成时与其撞击。但当汽车时速超过了每小时100英里,而此刻气囊充气尚不完全,(与气囊的撞击)就会造成驾车人受伤或死亡。

研究表明,在驾车人不系安全带的情况下,防撞气囊能挽救13%驾车人的生命(NHT—SA,1996)。也就是说,因没有防撞气囊而出车祸致死的100名驾车人中,如果他们驾驶的汽车有防撞气囊,就会有13人幸存。与不系安全带的情况相比,系安全带的车祸存活率约为42%,。驾车人的综合生存率(气囊加安全带)是47%。这意味着总的说来,气囊可将系安全带的驾车人的死亡风险减少9%([58—53]/58)。

结果是,美国政府在20世纪70年代末声称气囊将每年使12000人免于死亡(联邦纪事,1977),这大大高估了气囊的作用。实际的记录根本没有达到所声称的效率。从1986年到2001年4月,气囊仅仅使不到7000人免于死亡。同期,估计有246人(包括61例未经证实的死亡案例)——主要是驾车人及儿童被气囊杀死(联邦总勤务署,2001)。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安全带每年可使约11000人免于死亡。

气囊的益处取决于很多因素。乘车人的体重与身高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因为这两个参数与性别密切相关,气囊的效果对男性和女性大不相同。例如,在因气囊致死的驾车人中,近3/4是女性。一项调查表明,气囊+安全带使男性驾车人的总死伤率(死亡+受伤)下降了11%,但使系了安全带的女性驾车人的总死伤率(死亡+受伤)上升了9%(1)almotas等人,1996)。对身材矮小(身高不足5英尺3英寸)的人来说,气囊会使总死伤率上升。数据还表明,年龄也对死伤率有影响。15—50岁的驾车人在系了安全带的情况下,如果再用气囊就会受到更好的保护。但尚无明确证据表明50岁以上的驾车人在这两种情况下可以得到更好的保护。

除气囊之外,还有一些因素会影响驾车人的安全。以9%这个数字为例,该数字是指驾车人系了安全带后,如再使用气囊即可增加9%的生还机会。如果一个系了安全带的驾车人开的车增加了,200磅重量,那他在车祸中生还的比例还会提高9%。在美国公路上,如果汽车平均时速再减少2英里/小时,那么驾车人在车祸中的生还比例也会提高9%。

最近,对气囊的技术要求已开始改变。国家公路交通安全局的新规定要求汽车生产厂家为2004年款轿车设计和安装更先进的防撞气囊系统。新的气囊装置必须满足不同体形、体重、坐姿的车内人员的安全需求。新规则已使厂家投入了上千万美元去开发乘车人分类传感器、安全带启用传感器、能以不同速度膨胀气囊的分步式增压泵、设计上更安全的防撞气囊。

让我们回到最初的决定——是否安装气囊开关。这个决定将取决于许多因素,这些因素不仅涉及乘车人(司机和乘客)的个体特点,还涉及车型和车龄。个人要做出明智的选择,就要获得来自技术素养三个方面的支持。

(四)具有技术素养的公民的特点

美国技术素养委员会、美国国家工程院在其报告《从技术角度讲,为什么美国人需要对技术有更深入的了解》中,列举了一个有技术素养的公民的特点。

1.知识

承认技术在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

理解基本的工程概念及术语,如系统、限制及利弊平衡。

熟悉工程设计方法的性质及局限。

知道技术塑造人类历史及人类塑造技术的方式。

知道一切技术都包含风险,有的风险可以预见,有的则不可预见。

理解技术的发展及使用涉及利弊平衡,并涉及对成本和收益的平衡。

理解技术反映了社会的价值观及文化。

2.思维及行为方式

就技术的益处和风险向自己和他人提出恰当的问题。

寻求了解有关新技术的信息。

在适当的时机参与有关技术发展和应用的决策。

3.能力

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如能用电脑作文字处理、上网漫游、会操作各种家用电器及办公室电器。

能在家里或办公室鉴别并解决简单的机械或技术问题。

可应用与概率、比例及概算有关的基本数学概念,就技术的风险和益处作出明智的判断。

三、技术素养与教师发展

(一)教师需要具备技术素养

1.历史发展的启示

技术从古至今就渗透在教育中,与教育教学活动密不可分。为了比较充分地了解技术对于教育以及教师工作的影响,有必要从历史的视角探讨与教育教学紧密相关的一些重要的实体技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发展或变化。

(1)教学实体技术的进步。

生产力的提高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在此,可以用物质手段作为标准划分人类学习方式发展的四个阶段。①

第一阶段,人类文字的出现。在产生文字之前,教学主要是面对面的口耳相传,人的感官是主要的学习手段,而文字克服了只能通过直接经验的口头语言或体态语言传递的不足,打破了时空限制,使学习的信息源大大扩展。人类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借助文字得以保存和传播,学习活动也越来越抽象化、问接化。

第二阶段,印刷术和造纸术的出现。有了印刷术,书籍就可以迅速正确地印出来,增加了教学的途径,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第三阶段,各种教具的出现。直观教具可以通过学生的视觉器官传递教学信息,例如粉笔、黑板、实物、模型、标本、画片等。

第四阶段,信息技术的出现。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出现,使得人类从工业时代步入了信息时代,从而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思维方式、交往方式乃至生活方式,并推动教与学的方式发生变化,使得人类个体和整个社会的学习与创新能力大大提高。计算机发展到多媒体阶段是一次质的飞跃,它使计算机几乎能同人的所有感官交流、对话,从基础上引发了阅读、写作、计算方式的历史性变革。这个阶段还包括各种视听媒体的学习应用,例如幻灯、电影和电视等媒体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作为学习方式中的主流媒体被广泛使用。

由此可见,技术的发展一直伴随着人类的教与学的进步,从实体技术的角度看,技术作为人的延伸,是构成一定社会形态的基础性物质架构。人类历史上每一种关键性技术的突破,一种新技术架构的形成,通常会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深深地影响着教学方式的转变。充分把握技术的特点、合理地选择和应用技术是教师所必需的能力。

(2)在教学中应用实体技术思想的演变。

实体技术的发展确实为教与学的技术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正如许多事物的发展一样,仅仅有技术的物质I生支持还是不够的,还应该有人类思想的支持。

夸美纽斯是西方开发学习技术的始祖,是研究基于技术学习的先辈。①他承袭了培根的经验主义归纳的认识论,发展了直观学习的方法,并于1658年编写了世界上第一部有插图的教科书《世界图解》。夸美纽斯几乎用了《大教学论》第二十章的大部分来论述他的经典的“直观论”思想,他写道:“假如事物的本身不能得到,便可以利用它们的模型图像。制造范本或模型,以供教学之用。”②这些理论和实践贡献的真正价值在以后的岁月里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同,并在此基础上生成了具体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它影响着人们不断地寻找和应用新技术解决学习的直观问题。

实证主义方法论作为一种哲学思潮对西方整个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毫不例外地影响到了西方的教育思想、观念、理论和实践活动。在实证主义者看来,实证性原则既是科学思维

的最高原则,也应该是哲学思维的最高原则。这种实证为先的思想和实证主义方法论在教育领域中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和学的视听化,二是教和学的技术化。

20世纪20年代首先在美国兴起的视听教学运动,其核心理念是理性认识离不开感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在学校教学中,必须重视使学生积累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克服形式主义和“言语主义”。为了实现实证的目的,学生不得不借助一些人类先进的科学技术学习,力争实现学习的“可视化”。他们可以通过博物馆、照相、幻灯、电影、广播以及后来出现的电视等媒体获得生动形象的学习材料,可以说,视听教学运动有力地支持了将现代技术成果应用于学习之中,是真正意义上的基于现代技术进行教与学的开端。

然而,“大多数视听辅助器不是反应的工具就是刺激的工具,而程序学习则是一种用以完成整个教育的模型——刺激、反应和强化。”③这里的程序学习是指使用教学机器的学习,这些强调工具和机器的想法充分体现了西方教育教学发展上的“技术化”取向。哈佛大学的斯金纳教授提出了一系列学习理论,包括程序教学理论、强化理论等。他于1954年发表的《学习的科学和教学的艺术》一文,为教学机器进一步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他指出“教育也许是科学的技术学的最重要的分支”,④主张教育是技术部门,主张用技术来实现对人类学习活动的完整而又严格的控制。当然,与人相比,实体技术的作用是极其有限的。一旦按照“斯金纳”们的技术观考察学习,则容易出现“唯技术论”的趋向。但无论如何,机器教学的理论还是极大地推动了20世纪50年代以后伴随着电子计算机的普及而在教育领域中出现的计算机辅助教学与计算机辅助管理,进而影响到了现代基于信息技术的教与学。可以说,早期的教学机器是目前流行的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教学的重要的实践及理论基础。

回顾历史的发展,可以看出学习和教学“技术化”是必然结果,但技术本身不能保证教学的效果,教师和学生如何利用现有的技术才是决定变革性的教学是否会发生的决定因素。

2.教师职业发展的需要

现代社会以技术革新为主要前进动力,生活在其中的公民应该对这个由技术设计的世界有比较广泛和深入的理解,公民具有技术素养是建设民主、和谐、稳定社会的必要条件。教师首先是社会中的一员,与普通的公民一样,需要具备一定的技术素养。

教师作为一种职业,还有其一定的特殊性。

首先,具备一定的技术素养有利于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理念的转变是在对技术的潜力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才有可能的,而且是要经历一定过程的。技术使原先的一些先进的、前卫的教育教学观念成为可能,使先进教学理论的接受和应用成为可能。

其次,教师的知识结构中,“技术知识”相对应的“技术能力”必不可少,而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技术工具和技术方法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帮助教师自我发展。比如:技术工具一方面支持教学,另一方面也支持教师的其他专业实践工作,包括教师的科研、常规工作,帮助教师提高工作效率。英特尔公司首席执行官瑞格·贝瑞特博士指出:“我们整个业界都认识到,如果教师不了解如何更加有效地运用技术,所有与教育有关的技术都将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再次,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

3.终身学习的需要

终身学习(Lifelong Learning)是指社会每个成员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体发展的需要,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持续的学习过程。

学习的作用又不仅仅局限于对某些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学习还使人聪慧文明,使人高尚完美,使人全面发展。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人们始终把学习当做一个永恒的主题,反复强调学习的重要意义,不断探索学习的科学方法。同时,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实践无止境,学习也无止境。古人云:吾生而有涯,而知也无涯。当今时代,世界在飞速变化,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知识更新的速度大大加快。人们要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世界,就必须把学习从单纯的求知变为生活的方式,努力做到活到老、学到老,终身学习。

终身学习的能力既是社会发展对社会中每个人提出的要求,对教师而言,又是教育变革对教师职业角色提出的特殊要求。作为教师,终身学习能力是指教师能够在飞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中,有意识地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不断地学习各种教育理论,保证自己职业能力的适应性。

技术素养是终身学习所必不可少的。技术素养和终身学习是密不可分的、互相支持的。坚持终身学习,才能不断提高技术素养,而技术素养是在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中教师必备的素养,也是知识社会中开展终身学习的基本条件。具备一定的技术素养,可以使教师适应越来越技术化的社会和教育教学活动,不断增加新知识,及时收集新信息,科学地应用技术解决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问题,提高教学质量,不断获得进步和发展,实现自我完善。

(二)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教师除了作为普通公民应具备基本的技术素养外,更重要的是要具备其职业特点所要求的技术素养,也就是其教育技术素养。

为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根据《教师法》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有关精神,2004年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本标准适用于中小学教学人员、中小学管理人员、中小学技术支持人员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与考核。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所颁布的有关教师教育行业内的第一个专业能力标准。该标准从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社会责任几个方面对教师运用教育技术提

出了明确的要求,是教师学习、运用教育技术的指南。该标准的第一部分是教学人员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摘录如下:

一、意识与态度

(一)重要性的认识

(1)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和实施国家课程标准的重要作用。

(2)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

(3)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

(二)应用意识

(1)具有在教学中应用教育技术的意识。

(2)具有在教学中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进行教学改革研究的意识。

(3)具有运用教育技术不断丰富学习资源的意识。

(4)具有关注新技术发展并尝试将新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意识。

(三)评价与反思

(1)具有对教学资源的利用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2)具有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3)具有对教学效果与效率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四)终身学习

(1)具有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以完善自身素质结构的意识与态度。

(2)具有利用教育技术进行终身学习以实现专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意识与态度。

二、知识与技能

(一)基本知识

(1)了解教育技术基本概念。

(2)理解教育技术的主要理论基础。

(3)掌握教育技术理论的基本内容。

(4)了解基本的教育技术研究方法。

(二)基本技能

(1)掌握信息检索、加工与利用的方法。

(2)掌握常见教学媒体选择与开发的方法。

(3)掌握教学系统设计的一般方法。

(4)掌握教学资源管理、教学过程管理和项目管理的方法。

(5)掌握教学媒体、教学资源、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法。

三、应用与创新

(一)教学设计与实施

(1)能够正确地描述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并能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条件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

(2)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途径。

(3)能为学生提供各种运用技术进行实践的机会,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4)能应用技术开展对学生的评价和对教学过程的评价。

(二)教学支持与管理

(1)能够收集、甄别、整合、应用与学科相关的教学资源以优化教学环境。

(2)能在教学中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管理。

(3)能在教学中对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管理。

(4)能在教学中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管理。

(三)科研与发展

(1)能结合学科教学进行教育技术应用的研究。

(2)能针对学科教学中教育技术应用的效果进行研究。

(3)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学习业务知识,发展自身的业务能力。

(四)合作与交流

(1)能利用技术与学生就学习进行交流。

(2)能利用技术与家长就学生情况进行交流。

(3)能利用技术与同事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广泛开展合作与交流。

(4)能利用技术与教育管理人员就教育管理工作进行沟通。

(5)能利用技术与技术人员在教学资源的设计、选择与开发等方面进行合作与交流。

(6)能利用技术与学科专家、教育技术专家就教育技术的应用进行合作与交流。

四、社会责任

(一)公平利用

努力使不同性别、不同经济状况的学生在学习资源的利用上享有均等的机会。

(二)有效应用’

努力使不同背景、不同性格和能力的学生均能利用学习资源得到良好发展。

(三)健康使用

促进学生正确地使用学习资源,以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四)规范行为

能向学生示范并传授与技术利用有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和伦理道德观念。

【思考题】

1.请你谈一下技术与科学的联系与区别。

2.教师为什么要提高自己的技术素养?

第二节教师技术素养提升的策略

对于一个教师来说,应该了解教师技术素养的主要组成部分和基本结构,明确教师技术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的基本特点,知晓影响技术素养的主要因素,把提升自己的技术素养作为一种自觉追求。

一、教师技术素养的构成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教师的技术素养的基本构成要素可以分解为四个部分:教师所需要的技术知识、技术思想与方法、技术活动能力、技术情感与态度。这四个部分构成了教师技术素养的基本结构。

(一)技术知识

教师所需要的技术最主要的是教育技术(Educational Tet~'hnolc,gy)。教育技术是指运用各种理论及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实现教育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

教育技术基本理论是教师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之一。在这个庞大的理论架构中,视听教学理论、媒体理论、教学设计理论是其中最重要的基本理论。

1.视听教学理论

(1)戴尔的“经验之塔”。

视听教学是随着无线电广播、有声电影和录音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而发展起来的。1946年,美国教育家戴尔(E.I)ale)在其所著的《教学中的视听方法》一书中提出了以“经验之塔”为核心的视听教学理论(见图1)。

图1戴尔的“经验之塔”

“经验之塔”理论的基本观点是:

宝塔最底层的经验最具体,越往上升则越抽象。但不是说获得任何经验都必须经过从底层到顶层的阶梯,也不是说下一层的经验比上一层的经验更有用。划分阶层是为了说明各个经验的具体或抽象的程度。在“经验之塔”中,我们看到,学习者开始是在实际经验中作为一名参与者,然后是作为一名真实事件的观察者,接着是作为一名问接事物的观察者(提供一些媒体来呈现这些事件),观察到的是真实事物的替代者,最后,学习者观察到的是一个事件的抽象符号。戴尔认为,学生积累了一些具体经验,并能够理解真实事物的抽象表现形式,在这个基础上,才能有效地参加更加抽象的教学活动。

教育教学应从具体经验人手,逐步升到抽象。有效的学习之路应该充满具体经验。教育教学最大的失败,在于使学生记住许多普通法则和概念时,没有具体经验作它们的支柱。

教育教学不能止于具体经验,而要向抽象和普遍发展,要形成概念。概念可供推理之用,是最经济的思维工具,他把人们探求真理的智力简单化、经济化。把具体的直接经验看

得过重是很危险的。

在学校中,应用各种教学媒体,可以使学习更为具体,从而导致更好的抽象。

位于宝塔中层的视听媒体,较语言、视觉符号更能为学生提供具体和易于理解的经验,并能冲破时空的限制,弥补其他直接经验方式之不足。

(2)视听结合的学习记忆。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习者获取同一学习内容时,通过视觉、听觉、视听觉并用三种方法获取的信息量以及信息的保持率是不同的。(见表1)

表1视、听觉所获信息保持率

┏━━━━━━━━━┳━━━━━━━━━━━━━━┳━━━━━━━━━━━━━

┃┃所获知识3小时后的保持率┃所获知识3天后的保持率

┣━━━━━━━━━╋━━━━━━━━━━━━━━╋━━━━━━━━━━━━━

┃单纯使用视觉┃ 60%┃ 15%┃

┣━━━━━━━━━╋━━━━━━━━━━━━━━╋━━━━━━━━━━━━━

┃单纯使用听觉┃ 70%┃ 40%┃

┣━━━━━━━━━╋━━━━━━━━━━━━━━╋━━━━━━━━━━━━━

┃视听觉并用┃ 90%┃ 75%┃

┗━━━━━━━━━┻━━━━━━━━━━━━━━┻━━━━━━━━━━━━━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视听觉并用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量、更高的记忆保持率和更佳的学习效果。这里的视听结合学习是指有教育特征的影视或多媒体作品,而不是一般意义的视听娱乐,也就是说视听结合的学习内容或学习方式应该是通过有效教学设计后的教育资源,不是通常的多媒体游戏或影视作品。

2.媒体理论

媒体是指承载、加工和传递信息的介质或工具。当某一媒体被用于教学目的时,则被称为教学媒体(Instructional Media)。

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如实物、口头语言、图表、图像以及动画等。教学媒体往往要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而实现,如书本、板书、投影仪、录像以及计算机等。

教学媒体是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何克抗教授概括的媒体在教学中发挥的主要作用是:

提供事实,建立经验;创设情境,引发动机;举例验证,建立概念;提供示范,正确操作;呈现过程,形成表象;演绎原理,启发思维;设难质疑,引起思辨;展示事例,开阔视野;欣赏审美,陶冶情操;归纳总结,复习巩固;其他(包括突出、强化教学重点,突破、化解教学难点)。

教学媒体有多种分类方法,按媒体发展的先后顺序,可分为传统教学媒体和现代教学媒体,按介质可分为印刷媒体和非印刷媒体,按使用媒体的感觉器官可分为听觉媒体、视觉媒体、视听媒体和交互多媒体,按媒体的物理性质可分为光学投影教学媒体、电声教学媒体、电视教学媒体和计算机教学媒体,按使用方式可分为教学辅助媒体和自学媒体等。

各种教学媒体都有自己的优势与不足,现择要分述如下:

(1)非投影视觉媒体。

①印刷材料:主要指教科书、参考书以及各种读物。

优点:学生可以自定步调进行学习;使用方便;制作成本低,易于分类、保存、修改和分发;教科书、学术著作的出版,通常都经过严格的审定,一般具有较高的水平,学术上可以信赖,信息量大。

局限性:印刷制作的周期较长,信息不能及时迅速传播;不能表达运动的画面;主要用文字表达,抽象程度较高,需要一定的阅读基础。

②静止图画:指的是表现人、物、事的照片或与照片类似的图片。

优点:可以把抽象的思想转化为更现实的形式,使教学从戴尔的“经验之塔”的言语符号层次转变为具体的静止画面层次;易于得到,可以从书籍、报纸、杂志中获得,甚至挂历也是一种资料来源,书店、媒体中心和图书馆也能提供;使用简便,不需要任何设备;价格便宜,事实上常常可以少花钱甚至不花钱而得到;应用广泛,可用于各层次的教学和训练中。

局限性:很多静止画面较小,在人数较多的大场面下无法使用;静止图画是平面的,不具有三维性;不能表现运动过程。

(2)投影视觉媒体。

①幻灯:由幻灯机和幻灯片两部分组成。

优点:价格便宜,重量轻;易于操作、管理和贮藏;便于大量复制、分发;编制简单,易于掌握。

局限性:幻灯片易污损;室内光线会影响画面的清晰度。

②投影:由投影器和投影片两部分组成。

优点:投影器的光很强,普通室内光线情况下便可使用;放映者可面对学生操作,和学生保持目光的接触;可被投影的材料很多;教师可以自制投影片;重量轻、携带方便、操作简便。

局限性:投影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放映者;它是为大班教学而设计的,一般不用于

个别化学习。

(3)听觉媒体。

优点:听觉媒体是比较便宜的教学媒体;听觉材料容易得到,使用简单;因失明或没有阅读能力的学生,可通过听觉媒体来学习;听觉媒体可以提供比印刷材料更富戏剧性的口头信息;许多学生都有自己的录音机,而且可以用电池供电,便于各种场合的学习;便于复制,需要多少就可复制多少。

局限性:听觉材料的表述顺序基本上是固定的;单纯听录音,没有视觉材料相配合时,不容易使学生较长时问地集中注意力;如果学生的听觉技能和经验背景同学习材料相差很大时,不容易确定一个合适的提供信息的步调;由教师来制作听觉材料,质量难以保证。

(4)视听觉媒体。

将视、听结合,形成一种新的媒体,称为视听觉媒体,如电影、电视、录像以及影碟等。

优点:可以将运动画面和声音结合在一起,同时作用于两种感觉器官,可促进更有效地学习;采用特殊的视觉语言,能增强学习效果,克服学习中的局限性,在表达情感的材料中更能增加对学生的感染力;可重现过去、展示过程;提供了连续动作,将思想与行动结合在一起。

局限性:信息是单向传播的;学习者不能在行为上参与教学活动,比较被动、消极;所有的学生都接收相同的信息,并按计划严格安排;设备价格较昂贵。

(5)综合媒体。

综合媒体也称为交互型媒体,它不仅具备视听媒体的各项优点,而且可以和使用者通过人机交流的交互作用,使得学习过程形成一个全新的模式。

综合媒体主要有多媒体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等。

优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色彩、音响、动画图形和图像能够增加真实性,并能够使练习、实验、模拟等教学活动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对学生行为高速的个别化反应,能产生.高比率的强化;利用计算机的储存能力能够将学生过去的操作行为记录下来,在计划下一步学习时使用;耐心的、个性化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积极有效的气氛,特别是对那些后进的学生作用更大;能够进行个别化教学;更多的信息资源可以很容易地由教师和学生使用和支配。

局限性:购置硬件的费用比较贵;使用及保养困难;受教学软件数量和质量的制约;在计算机辅助教学中,学生按照计算机所安排的程序学习,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事先接受有关计算机技术的培训。

3.教学设计理论

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I)esign)又称为教学系统设计(Instructional System I)esign),是指主要依据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进行分析、计划并做出具体安排的过程。

教学设计的目的是实现教与学的最优化。

(1)教学设计的特点。

教学设计以系统理论与方法作为其方法论基础,以追求教学系统的整体优化为其最根本的特征;系统教学设计更加完整合理地看待学习与教学之间的关系,为学习设计教学,以教导学、以教促学;教学设计重视教学活动的循序操作,强调必须精心安排教学过程;教学设计致力于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教学设计强调从学习者的需要出发确立教学目标并加以具体化;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对教学任务进行周密分析;系统教学设计在学习归类的基础上,设计确定了“不同的学习需要有不同的教学条件”的新思路,亦即“分类教学”的原则;教学设计要求教学目标与检测项目的对应匹配;系统教学设计以达标度作为评估教学效果的主要依据。

(2)教学设计的层次。

由于教学系统可以分成不同的层次,教学设计也相应具有三个不同的层次(乌美娜,1994)。

第一,以“产品”为中心的层次。教学设计的最初的发展开始于“产品”层次的教学设计。它把教学中需要使用的媒体、材料、教学包等当做产品来进行设计。教学产品的类型、内容和教学功能常常由教学设计人员、教师和学科专家共同确定。有时还吸收媒体专家和技术人员参与产品的设计、开发、测试和评价等。对于远程教育,“产品”层次的教学设计的主要成果是特定课程的教学资源,通常有课程教学大纲、学习指导书、多媒体课程材料等。第二,以“课堂”为中心的层次。这个层次的设计范围是课堂教学。它是在规定的教学大纲和计划下针对一个班级的学生,在固定的教学设施和教学资源条件下进行的教学设计。其设计的重点是充分利用已有的设施和选择或者编辑现有的教学材料来完成目标,而不是开发新的教学材料(产品)。如果教师掌握教学设计的有关知识和技能,整个课堂层次教学设计可以由教师自己承担完成。当然,如果需要,也可以由教学设计人员辅助完成。在远程教育中,师生在课堂直接进行面授的机会较少,但有限的课堂教学更需要精心的设计,同时,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还体现在对远程教育教与学整合过程的设计,包括课程作业的形式、课程评价的方法、面授的机会等。

第三,以“系统”为中心的层次。按照系统的观点,上面两个层次也可以称为教学系统,但这里所指的系统是特指比较大、比较综合和复杂的教学系统。例如,一个网络学院、一个专业的设置。这一层次的教学设计通常包括系统目标、实现目标的方案、试行和评价、修改等环节,涉及内容广,设计难度大,必须充分考虑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组合,从而确保教学系统功能和目标的实现。

(二)技术思想与方法

1.教学设计的方法

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包括分析教学需求、确定教学目标(教什么),设计教学策略(如何教),进行教学评价(教的怎么样)。对以上内容的研究是教学设计的基本任务,如何运用这些内容和方法来解决教学问题就是教学设计的过程。

教学设计过程的一般模式如图2所示:

图2教学设计过程的一般模式

由于侧重点不同,教学设计可分为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主导一主体”教学设计。

何克抗教授分析了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的优缺点,指出:

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便于教师组织、监控整个教学活动进程,便于师生之问的情感交流,因而有利于系统的科学知识的传授,并能充分考虑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其严重弊病则是:完全由教师主宰课堂,忽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的成长(按这种模式培养出的学生绝大部分是知识应用型人才而非创造型人才)。

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由于强调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而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即有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这是其突出的优点。但是,由于它强调学生的“学”,在相应的教学设计过程中往往忽视教师的主导或指导作用的发挥,忽视师生之问的情感交流和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另外,由于忽视教师指导作用,当学生自主学习的自由度过大时,还容易偏离教学目标的要求。

这两种教学设计模式都有其优点与不足,因此,何克抗教授结合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将两种教学设计模式互相取长补短,优势互补,提出了“主导一主体”教学系统设计模式,即双主教学设计。设计流程如图3所示:

图3双主教学设计流程

“主导一主体”教学系统设计模式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第一,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结构情况灵活选择“发现式”或“传递一接受”教学分支。

第二,在“传递一接受”教学过程中基本采用“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同时也可采用其他的“传递一接受”策略(甚至是自主学习策略)作为补充,以达到更佳的教学效果。

第三,在“发现式”教学过程中也可充分吸收“传递一接受”教学的长处(如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和促进知识的迁移等)。

第四,便于考虑情感因素(即动机)的影响:在“情境创设”框(左分支)或“选择与设计教学媒体”框(右分支)中,可通过适当创设的情境或呈现的媒体来激发学习者的动机,而在“学习效果评价”框(左分支)或取决于形成性评价结果的“修改教学”框(右分支)中,则可通过讲评、小结、鼓励和表扬等手段促进学习者学习内驱力的形成与发展。

【案例5】

双主教学设计案例

课题: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教学设计

淄博十八中刘同军

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九章四边形第19.1节平行四边形

课题:19.1.2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的过程,丰富数学活动经验。

2.使学生理解并能证明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

3.使学生感受数学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

教学难点: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

教具选择:直尺、圆规等作图工具。

教学过程:

一、画图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平行四边形的有关知识。

请大家利用手中的画图工具,在练习本上画一个平行四边形。

一生板演。

二、交流

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画法吗?

交流画法。

预设:学生可能有如下画法:

画法一:画两组互相平行的直线,得平行四边形。

画法二:如图1,画线段AB、Bc(或画△ABc),过A作AD∥Bc,过c作cD∥AB,AD和勿相交于点D,得口ABcD。

图1

图2 图3

画法三:如图2,画线段4口,Bc(或画△4Bc),然后,以4为圆心、以曰c为半径画弧,以?为圆心、以4曰为半径画弧,两弧交于点D,得口4日c勿。

画法四:画两条平行且相等的线段,然后连线得平行四边形。

画法五:如图3,画两直线相交于点(),并截取洲=OC,OB=DD,连线得口ABcD。

当学生介绍自己的画法后,追问:

◆为什么这样画出的就是平行四边形呢?

提示学生通过证明得出自己的结论。

◆还有不同的画法吗?

归纳得: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

(1)用定义。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用判定定理。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三、尝试

1.若四边形4日佃是平行四边形,则有——。

2.在四边形A曰∞中,若——,——,则四边形4曰cD是平行四边形。

处理思路:个人填空,小组讨论,班内交流。

预设:期望得出如下结论(按期望值大小顺序排列):

(1)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或许能得出:

(2)一组对边平行,一组对角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也有可能得出:

(3)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错,如等腰梯形)

(4)一组对边相等,一组对角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错,反例如下)

如图4,△4BE中,4B=4E,△4CD竺△cAE,于是有4B=AE=CD,[B=[E:[D,但

四边形4BCD不是平行四边形。

D

图4

四、小结

研究平行四边形,不论是性质还是判定,我们关注了它的三个方面:边、角、对角线。

五、作业

1.读书,完成例题。

2.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

[教学目标的达成,不论是知识目标、能力目标还是情感目标,都是通过问题解决来实现的,该课关注了这样一点:问题是怎么产生的?又是怎样解决的?先说问题的产生,我们要研究平行四边形,先要画平行四边形,为什么这样画出的图形就是平行四边形?这就引出了判定的问题,于是画平行四边形就是一个浅显自然的引入方式。在讲解画理的时候,就自然地牵涉到证明的问题,能证明,会证明,问题也就解决了。当然,尽管画图可以和判定联系起来,但由画图而提炼出的判定方法也许是比较单一、不够全面的,而第三个环节中的尝试练习,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缺陷,这就是本课的基本设计思路。]

2.教学资源管理

教学资源管理(Instrucl::ional Resources‘Management)是指通过对教学资源的计划、组织、协调和评价,以实现既定教学目标的活动过程。教学资源管理包括硬件资源的管理和软件资源的管理。既包括教师自身所使用的教学资源的整理、更新、维护、分类等管理,也包括对学生提交的作业、电子作品的分类、评价和归档等管理。通过教学资源的管理,实现教学资源的快捷合理的利用,为自己的教学工作提供强大的支持。

【案例6】

张老师的资源管理办法

张老师的电脑硬盘分为C、D、E、F四个分区,C盘是系统盘,一般存放系统文件,张老师从来不把自己的重要资料存放到c盘,而是把自己的重要教学资料存放在D、E两个分区中,F 盘内则存放一些重要的电脑装机软件和一些资料的备份。在D盘内,张老师建立了这样的文件夹:

I E黩

I L积件

l L单元试题

I E黧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是指能够支持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存储和呈现的。

由这一定义可见,它包含三种基本属性: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新型教与学方式、变革传统教学结构。这三种属性并非平行并列,而是逐步递进的关系——信息化教学环境的营造(这是“整合”的基本内容)是为了支持新型教与学方式;新型教与学方式是为了变革传统教学结构;变革传统教学结构则是为.了最终达到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即创新人才培养(“整合”的最终目标)。可见,‘‘整合”的实质与落脚点是要变革传统的教学结构——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新型的、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一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只有从这三种基本属性,特别是从变革传统教学结构这一属性去理解“整合”的内涵,才能真正把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意义)。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信息化的教学环境,该环境应能支持情境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也就是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这正是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所要求的教与学方式),这样就可以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乃至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所

谓教学结构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一定的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是教学系统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与教学媒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从而使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落到实

处。可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所要达到的目标,就是要落实大批创新人才的培养。这既是我们国家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也是当今世界各国进行新一轮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我们只有站在这样的高度来认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才有可能深刻领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重大意义与深远影响,才能真正弄清楚为什么要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途径(方法)。 r

由于“教无定法”,谁也不可能提出一套适合所有学科的“包医百病”的整合方法。但是不同学科要实现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都需要信息技术环境的支持,因而需要遵循共同的指导思想与实施原则。只要掌握了这种指导思想与实施原则,各学科的老师完全可以在教学实践中结合相应学科的特点,创造出多种多样、实用有效的整合模式与整合方法来。若从这个意义上说,各学科的整合都应遵循的共同指导思想与实施原则,也未尝不可以看做是一种宏观的实施途径与方法。在对整合内涵形成上述科学认识的基础上,中国学者提出的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途径与方法是:第一,要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特别是建构主义理论)来指导“整合”;第二,要紧紧围绕“主导一主体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来进行整合;第三,要运用“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的理论、方法进行“整合”课的教学设计;第四,要重视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建设和信息化学习工具的搜集与开发,这是实现课程整合的必要前提;第五,要结合不同学科特点探索能支持新型教学结构的教学模式。

(三)技术活动能力·

技术活动能力是人正确选择、运用技术来解决问题的本领和熟练水平。教师所需要的技术活动能力主要包括信息技术能力和通用技术能力。

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是指教师获取信息、加工信息以及表达和应用信息的基本能力。它是教师技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技术素养综合性的外在表现,是判断教师技术素养高低的行为标准。教师只有具备了这些基本的信息技术能力,才能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信息技术交流教学经验和思想,与其他同事开展合作,解决教学工作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获取信息的技术能力

信息(InfoiThation)是人、生物和自动机等控制系统所接收和加工的事物属性或运动状态。在教育教学领域有表示教学内容的信息、描述师生特征的信息、反映教学动态过程的信息,等等。

信息资源(InforThation.Resources)是指以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和视像等形式储存在一定的载体上并可供利用的信息。

人们获取信息主要有以下一些途径:广播、电视、网络、报纸、杂志、各种报告、政府机构及公共事业单位的档案和文件、各种数据库等。

对教师而言,目前获得教育教学信息资料的重要来源是网络。网络教育资源的获取方法有很多,网页浏览是最基本的方式,但面对网上浩如烟海的丰富资源,如何快速、准确地找到自己所需的有用资源,也是要讲究方法的。一般有如下方法:

(1)利用网络搜索引擎检索资源。

查找网络资源最直接的方法是根据关键字,使用搜索引擎,根据查到的网页链接进入相应资源网站,尤其是只有只言片语作线索时。配合关键字还可以使用一些符号,使搜索结果更精确,其详细使用方法在搜索引擎首页的帮助中有。

常用的中文搜索引擎有:

百霞http://wWw.baidu.COiT~/

搜狐http://www.sohu.com/

北大天网http://e.pku.edu.en/

搜索客http://www.sceek.con3~/

悠游hnp://www.goyoyo.eOltl.cn/

网典http://www.wander‘.COITI.cn/

谷歌http://W3~rW.google‘.C01TI.hk/

英文搜索引擎有:

yahoo、——http://WWW.yahoo.com/

AltaVista——http://www.altavista.digital.COII~/

Excit(·一http:7,W3NW.excite.conlf

Galaxy——http://WWw.einet.net/

HotBot——http://WWW.hotbot.com/

InfoSeek——http://www.infoseek.com/

、_ycos——http:,,WWW.1ycos.eorfL,

Web(:rawler—一http://WWW.welt}crawler’.tOm/

(2)利用教育网站检索并获取资源。

在正规的教育网站上可以查到国家的教育政策、教育信息。如:

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edu.cn/

本省、本地的教育部门信息网站可以提供当地教育信息。如:

山东省教育厅http://WWW.sdpec:.edu.cn/

淄博教育信息网http://www.zbedu.gov.cn/

专业的教育网站可以提供必要的教育资源。如:

淄博教师教育网http://zbjsh.zbedu.net/

山东教师教育网http://WWW.qheachm’.eom/

中国教育科研网http://WWW.edu.cn

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http://WWW.k12.COnl.cn

中国基础教育网http://WWW.cbe21.tom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资源服务平台http://WWw.deres.org.cn/

(3)利用各种数据库检索并获取资源。

一些专业机构建立了许多大型文献数据库,其中收录了各种各样的文献资料,我们可以从中检索自己需要的文献资料。如中国知网http://WWW.cnki.net/index.htm、超星数字图书馆http://WWw.ssreader.eOIl~/、维普资讯http://WWW.cqvip.coin,/、中文数据库http://www.wz8877.eom厂jingpi~/book.html等。检索文献的一般过程是:第一步,选择有关的数据库。不同的数据库收录着不同类型的文献信息。如上海图书馆的《中文社科报刊篇名数据库》、人大书报资料中心的《中文报刊社科资料索引数据库》、《中文报刊资料索引光盘》等为题录型数据库,专供检索文献篇名;《中文报刊资料摘要光盘》为文摘型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专题全文数据库》为全文形式的数据库。第二步,选择并输入检索词,检索词是人们在编制数据库时赋予每篇文章的检索标志,有些系统会将用户输入的词自动转换成该数据库使用的对应词类。第三步,审查部分命中文献,选取满足需要的文献。第四步,下载或输出检索结果,获得所需文献。当然,有的数据库在下载资料时是需要付费的。

2.处理信息的技术能力。

在我们的工作和学习中,对于获取的信息通常需要做一些处理才能为我们所用,掌握常用的信息处理的基本技术是十分必要的。这主要包括文字、图像、动画和音频、视频等常见类型信息的处理。

(1)文字信息处理。

在教师的日常职业生活中,不论是编写教案、命制试题还是撰写教学计划、总结和论文,随时可能用到文字信息处理。文字信息处理的主要工具是文字编辑软件,如:MicrosoD,Of-flee:办公套件中的Word,金山公司开发的wPs办公软件等,对于理科的老师,ScienceWord也是不错的选择。ScienceWord是一款科技文档字处理软件,专门用于编写教学讲义、试卷、科技论文、科技图书,建设数字图书馆,等等,支持公式符号在网络上的检索,极大地方便了科技与教育工作者对复杂科技文档信息的处理,同时实现了科技文档在互联网上的交流与检索。

(2)图像信息处理。

①看图工具AcDsee简介:AcDsee是目前最流行的数字图像处理软件,它能广泛应用于图片的获取、管理、编辑、浏览、优化甚至和他人的分享!使用AcI)See,你可以从数码相机和扫描仪高效获取图片,制作幻灯片,欣赏内置音频播放器播放的音乐。AcI)See 9主要功能如下:具有快速浏览(Quick View)模式:启动快;相片快速修复:一键消除红眼等;阴影/力亮工具:让旧照片恢复青春;私人文件夹:保护个人隐私照片;日历浏览模式:按时间管理照片;自动分类:方便组织照片;陈列室(Showr’001TI):可在桌面上浏览照片;打印设计:轻松打印照片;照片分类管理:可按关键字、大小、拍摄时问等对照片分门别类;照片分类过滤:可只限制特定类别或等级的照片;目录浏览模式:快速分类搜索、选择、浏览照片。

②图像处理软件PHOT0sHOP简介:PHOTOsHOP是Adobe公司旗下最为出名的图像处理软件之一,集图像扫描、编辑修改、图像制作、广告创意,图像输入与输出于一身的图形图像处理软件,深受广大平面设计人员和电脑美术爱好者的喜爱。PH()T0sHOP的应用领域很广泛,在图像、图形、文字、视频、出版各方面都有涉及,如:平面设计——PHOTOsHOP应用最为广泛的领域、修复照片、广告摄影——其最终成品往往要经过PHOT()SFl0P的修改才能得到满意的效果、影像创意、艺术文字、网页制作、建筑效果图后期修饰、绘画、绘制或处理三维贴图、婚纱照片设计、视觉创意、图标制作、界面设计等。

③矢量图形制作软件(~oreI.DRRw简介:coreLDRRw Graphics suite是一款由世界顶尖软件公司之一的加拿大的(~orel公司开发的图形图像软件,它提供了矢量动画、页面设计、网站制作、位图编辑和网页动画等多种功能,广泛应用于商标设计、标志制作、模型绘制、插图描画、排版及分色输出等诸多领域。(]orelI)rawr是一套屡获殊荣的图形、图像编辑软件,它包含两个绘图应用程序:一个用于矢量图及页面设计,一个用于图像编辑。这套绘图软件组合带给用户强大的交互式工具,使用户可创作出多种富于动感的特殊效果及点阵图像即时效果,且操作简单。通过(]ore[。DRRW的全方位的设计及网页功能可以融合到用户现有的设计方案中,灵活性十足。coreLDRRw软件套装更为专业设计师及绘图爱好者提供简报、彩页、手册、产品包装、标志、网页等的强大设计支持。coreLDRRw提供的智慧型绘图工具以及新的动态向导可以充分降低用户的操控难度,允许用户更加容易精确地创建物体的尺寸和位置,减少点击步骤,节省设计时问。

(3)动画信息的处理。

教师常用的动画处理软件有F'lash与cooI 3D等,数学和物理老师也常用几何画板制作教学动画。

Flash是,Macromedia公司开发的网络动画软件,用Flash制作课件有如下特点:第一,采用矢量图,可以任意缩放尺寸而不影响课件中图形和图像的质量;第二,F]ash的绘画和声音功能美妙丰富、使用方便,可充分结合图形、图像、声音、视频等元素,制作出精彩的动画效果;第三,修改容易、维护方便;第四,生成的文件小,便于交流和网络传播;第五,制作的课件交互性好,功能强大,使用方便。所有这些特点都使Flash越来越受到老师们的认可和喜爱。

c001 3D是ulead公司出品的一个专门制作文字3D效果的软件,我们可以用它方便的生成具有各种特殊效果的3D动画文字。(]ool 3D的主要用途是制作主页上的动画,它可以把生成的动画保存为GIF和AVI文件格式。它拥有强大方便的图形、标题设计工具,富有视觉冲击力的动画特效,以及良好的整合输出,可制作令人拍手叫好的3D动画。(]ool 3D操作简单,容易上

手,教师在短时间内就能掌握其操作方法,可应用于课件文字动画素材的制作。

“几何画板”是从美国引进的工具平台类优秀教学软件,具有功能强大、操作方便、易学易用、制作课件简便快速等特点。它能够动态地保持几何关系,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数学规律,有效突破教学难点,因而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和欢迎。学习和使用几何画板就像学习和使用直尺和圆规一样容易,稍加培训或学习就可基本掌握。一个能够熟练使用几何画板的

老师,可以根据需要在课堂上当堂用几何画板制作课件。可以说,“几何画板”是目前所有教育类软件中最适合中小学数学物理教师使用的软件之一。

(4)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也经常使用录音、广播等音频材料,所以也需要有一定的音频信息处理技术,常用的音频处理软件有数字音乐编辑器GoldWav(j和多轨录音和音频处理软件(:ool Edit等,利用这些软件,可以方便地完成音频材料的录制、编辑、格式转换等。

(5)教师进行视频处理常用win&)WS。Movie Makel‘和绘声绘影等软件。

3.应用信息的技术能力

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是为应用信息服务的,应用信息是我们培养信息技术能力的真正目的,只有将信息技术应用在教学实践中,促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效果,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才有了真正意义。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教师要掌握基本的用于处理信息的工具软件的操作使用方法,包括对各个工具软件的基本功能和特点的了解,会使用这些软件进行信息处理;第二,应用信息的技术能力的关键是应用的方法和策略。

在各学科的教学中,如何设计制作画面活泼、新颖实用的课件,如何利用技术创设情境,如何选择加工利用各种丰富的教学资源支持自己的学科教学,如何命制符合规范的高质量的试卷,如何有效地分析学生的测试成绩,如何运用网络与学生和家长进行有效交流沟通等,都体现着教师应用信息的技术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自己应用信息的技术能力,其中最主要的是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大胆应用,在应用中学习和提高,另外,还要注意和同事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学习,积极争取机会参加进修深造,积极参加学校和教育部门组织的教师培训等。

4.通用技术能力

通用技术是指信息技术之外的,较为宽泛的,体现基础性和通用性并与专业技术相区别的技术,是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对广大教师的发展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技术。掌握通用技术是教师追求优质牛活质量,构建和谐生活环境的必然要求。

教师需要的通用技术能力主要包括:家政与生活的技术能力,包括家庭管理、家庭理财、家庭保健等;在社会生活中与人协同与合作的技术能力;设计和创造的技术能力;能源与环保的技术能力等。

(四)技术情感与态度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对教学人员使用技术的情感和道德要求是:

公平利用:努力使不同性别、不同经济状况的学生在学习资源的利用上享有均等的机会。

有效应用:努力使不同背景、不同性格和能力的学生均能利用学习资源得到良好发展。

健康使用:促进学生正确地使用学习资源,以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规范行为:能向学生示范并传授与技术利用有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和伦理道德观念。

二、教师技术素养的形成特点

如前所述,教师的技术素养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技术知识、技术思想和方法、技术活动能力、技术情感和道德。那么,教师技术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有什么基本特点?了解这些内容对提高教师的技术素养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在学校的环境中形成

由于教师工作的特殊性,他们大部分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都是在学校完成的,学校成为影响教师发展最主要的环境。学校环境对教师技术素养的影响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学校为教师技术素养的形成提供了必不可少的资源

物力资源方面,学校图书馆和资料室的各种报刊为教师汲取技术基本知识提供了知识来源上的支持;教学参考书、关于教学设计、管理和课程整合的书籍是教师获取方法类技术知识的途径之一;学校提供的硬件设施、教学资源、软件是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问题所必不可少的条件,学校组织的教学活动是教师技术情感体验的独特来源。

人力资源方面,学校的备课组、教研组、年级教学部等形成了一个个氛围融洽的学习共同体。在迫切需要提高自己技术素养的需求下,团体的各个成员对具体的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具有认同感,并有一种特殊的心理归属感,而正是这种认同感和归属感使得各成员之间的互帮互助成为可能,能够彼此分享各自使用技术的经验、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等。学校环境中还有一个重要的人力资源就是学生,教师所学到的任何知识对其教学行为的指导效果都可以通过学生的学习情况反映出来,教师也可以从学生那里学到很多技术知识和操作,形成教学相长的良好气氛。 2.教师的技术素养主要在学校中生成

学校既是培养学生的地方,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学校里的校本培训为教师学习和掌握技术提供了支持,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应用技术也主要是在自己的学校中进行的。对于广大中小学教师而言,自从师范学校毕业进入中小学任教以后,外出深造和进修的机会非常少,教师工作的学校自然成了教师进修成长的主要场所。学校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所以从根本上说,教师和学校的发展有共同的诉求,无论教师还是学校都应该把个人发展和学校发展结合起来,当然这其中也包括教师个人技术素养的提高。

3.教师技术素养的形成受学校评价制度的影响

人的社会行为是通过评价的反馈不断调整的,如同社会的其他活动一样,教师的技术素养的发展也需要由制度来保障,教师评价就是这样的一种起着标杆作用的制度。一些学校教学评价的维度中将教学设计和信息技术的要素包括进来,这无疑对教师技术素养的促进是比较有利的。

(二)在教育教学的实践和反思中形成

教师技术素养的提高是建立在对技术知识与技能、思想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提升的基础之上的,在这样的发展过程中,作为教师日常工作中最主要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作用。个人技术知识在实践中得到扩展和深化,技能在教学实践中得到训练,技术方法在实践中得到完善和验证,情感和态度在实践中形成和巩固。离开了实践,技术素养的提升就是一句空话。

另外,教师技术素养的提高还有赖于实践后的反思,也就是在教育教学实践后为提高技术知识、效能和观念,对教学活动中使用技术行为的得失进行的主动思考。反思具有实践性、针对性、反省性、时效性和过程性。通过反思,教师可以促进自己对于技术、技术活动及相关的物、事更为深入的理解,发现其中的意义;通过反思,教师的技术经验才能上升到稳定的技术素养的高度,并对后继实践产生影响;通过反思,教师可以认清自己行为和观念的核心因素。反思所产生的效果,具有个体性、情境性、开放性和探索性等特征,是他人无法给予的,是教师技术素养生成的重要方式。

(三)以教育技术能力为中心

新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学习方式。因为有了信息技术,我们拥有了更多的交流方式,学习场所、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师生角色等各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变革,也对教师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提高教师的技术素养,关键是要提高教师应用技术的能力,而教师应用技术最主要的环境是教育教学情境,因此提高教师应用技术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就是要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这种能力是任何学科教师都必须具有的能力,是“如何进行教学”的能力。因此,教师技术素养的培养要以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为中心。

(四)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紧密结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突出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这不仅引发教学体系、教学内容的改革,也引发教育观念、教学模式的改革。当下,教师技术素养的形成是在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进行的,新课程改革是促进教师的技术素养的形成的重要力量。

课程改革需要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这种观念的改变并不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要对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行为进行引进,这种改进迫切需要技术的支持和帮助,这就会产生技术学习的愿望和动力。

课程改革需要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特别是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

课程改革带来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形式多样的、能满足不同学生需求的教育教学资源,而这必然对教师生成教学资源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提高应用技术制作课件等教学资源、应用网络获取有用教学资源的能力。

三、提升教师技术素养的策略

教师的技术素养的发展影响因素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外在的影响,指对教师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培训和提高,它源于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对教师技术程度的期望和要求;二是教师内在因素的影响,指教师的自我完善,它源于教师自我角色的愿望、需要以及实践和追求。这两个因素并不是相互独立的,外在影响力的大小依靠教师自身内在愿望的大小,内在因素需要有一定的技术素养引发,即当教师对技术了解得越多,理解得越深刻,自身学习动力就越大。两种因素同时也反映了教师技术素养培养的两种基本途径:接受培训和自我教育。

随着教师专业化进程的深入开展和教师培训新理念的兴起,教师的在职培训也将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在职培训越来越成为教师提高技术素养的主要途径。

美国学者戴维斯曾提出过一个著名的“戴维斯学习金三角”。其主要内容是:第一,应该建立合适的心态,以正面思考、乐观、远见为主;第二,需要正确的方法,指的是系统、技巧、训练;第三,是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和习惯的改变与安排。“学习金三角”是获得学习成功的三种策略,对教师提高自身的技术素养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把提高技术素养作为一种自觉追求

教师的职业是一个“顶天立地”的职业,既要有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关心人类命运的大理念,又要有具体的方法和手段,处理和解决十分具体的教育教学问题。教师不仅要体面地生活,而且要充实地生活,教师的一生应是不断追求自我实现的一生,应该是具有精神追求和精神享受的一生。教师应该是高尚的人、需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的人。教师对技术素养的追求,应该从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机,把技术素养的提高作为自身的需要。

要认识到提高自身的技术素养是时代赋予教师的职责,只有自身的技术素养提高了,才能有能力去完成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要对自己有足够的信心,只要坚持学习、不断实践,任何一个教师不论年龄学科都是可以掌握基本的现代教育技术的。

要主动学习。只有积极主动地学习,才能自觉地去钻研技术的使用方法,才能自觉地去搜集关于技术的知识、思想与操作方面的材料,才能自觉地和同伴进行互助交流,才能充分利用网络等各种资源进行学习,从而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技术素养。

2.使用正确的学习方法

(1)对于技术知识的学习。

要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很大一部分技术知识是通过阅读方式获得的。通过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材料,如对教材、报纸、杂志、网页上技术资料的阅读,可以直接从这些知识的载体上获得人类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尽快地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要养成与同事交流讨论的习惯。教师在阅读或学习技术后,与同事及时交流,可以互相借鉴共同提高。要掌握高效的阅读方式,适当区分精读和泛读,这样既可保证所学内容的深度,也可以保证其广度。

(2)对于技术思想和方法的学习。

通过培训或阅读有关资料,教师已经获得一部分他人的经验,利用他人的经验来解决自己教学问题的过程其实也是技术思想和方法的再次学习过程。在技术思想和方法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学会提出问题,善于进行教学后的反思:这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技术的使用是否得当?如何加以改进?等等。要运用系统观的思想分析问题,充分考虑到教学系统中各个要素的地位和作用,在已有的条件和期望的结果之问建立联系。要创造性地借鉴他人经验解决问题。借鉴他人经验可以开阔思路,快速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3)对于技术活动能力的学习。

要寻求多种学习资源,既要抓住各种面授的机会,也要充分利用各种视频和网络资源进行学习。要重视实践,技术的学习目的是能合理地利用技术解决教学问题,所以要在实践中去应用、

体验,总结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技巧和规律。

(4)对于技术情感、道德的培养。

要增加对技术的了解。情感和道德的培养是一个非常个人化和内在的过程。一个人的情感是以他所了解的事实为基础的,比如当一个教师看到别的教师利用技术很好地解决了教学中的问题,他可能会比较倾向产生对技术的好感,而一旦发现技术对解决问题作用不大时,也可能就会对技术产生抵触情绪。所以无论怎样,积累更多的关于技术的知识,增加对技术的了解,能帮助我们理性地看待技术,合理地应用技术。要重视自我约束,教师在应用技术的过程中,要注意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技术道德、信息安全等要求。

3.创设有利的学习环境

除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之外,教师自己能支配的环境主要是个人的环境条件,主要是时问和习惯上的合理安排。

(1)时问管理的技巧。

技术素养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学习过程,除了短期的培训外,更多地依靠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自我探索和巩固,对教学任务繁重的广大教师来说,常会感觉到技术的学习占用了自己宝贵的时间。因此好的时间管理方法对教师而言是必不可少的。

【案例7】

一个日本老师佐藤正寿的一天

[4:30]起床、回E—mail、看其他教师和研究者的Blog、读报

[5:10]写书稿、制作班级通讯栏

[6:40]早饭、出发准备.

[7:40]到校、启动计算机室的计算机、看学校的E.mail、去教室与学生杂谈、将研究资料的数据输入计算机,进行教学的准备

[8:10]教师展会、一天工作的备忘录、在教室进行早活动(语文的汉字练习)、学生晨会

[8:45 I开始上课

[埒:00]午休、检查学生的作业本、写评语、回E.mail、去一下计算机室,指导自由上机的学生

[14:40]小结会、联络、在间歇中将学生的进步输入计算机

[15:00]社团指导、竞技指导

[17:00]行政工作、与同年级的教师交换信息、回E—mail、教材研究(使用网络)

[18:30]回家、晚饭、与家人在一起、录像带出租店、散步等

[21:00]写B10g、写工作日记、看B10g、读书、整理书稿、洗澡

l 23:00 l睡觉

管理时问包括:珍爱时间,有计划地使用时问,将要做的事情根据优先程度分出先后顺序等。

(2)教学习惯的调整。

有些教师已经有几十年的教学经验,他们已经习惯了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而对新的理念和新技术的使用不主动。事实上,真正改变一个人的习惯是个很困难的事情,但是开始尝试是走向改变的第一步,所以教师要勇敢地进行尝试,并在尝试中发现问题,体验进步,让使用技术真正成为自己的习惯。

【思考题】

1.教师的技术素养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2.你是怎样做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

3.你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是怎样管理教学资源的?

教师教育技术素养的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教师的教育技术素养研究

教师的教育技术素养 1.前言 本文采用文献法,对国内近几年有关教师教育技术素养的定义和内容进行了回顾,然后比较得出了评论,并总结得出了自己的一点看法。在教育改革这一大的趋势下,国家开始重视教师综合素养的培养,特别是教师的教育技术素养。然而笔者在检索相关信息时,发现2001 年至今这类文章只有28 篇而且都不是权威人士所写,发表在核心刊物上的更少,而且对教育技术素养的定义和内容没有统一的界定,所以笔者通过文献法,综述了近几年来国内学者们对教师教育技术素养的定义以及相关内容。 2.主题 2.1对教师教育技术素养的回顾 (一)顾富民的观点 教师教育技术素养,就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情境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思想、方法和手段辅助教育、教学时所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情意、美学等各方面素质的综合。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素养由理论素养、技能素养、情意素养和美学素养等四个基本要素组成。 第一,理论素养是有关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认识总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础知识要求教师理清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脉络,从理性上认识各种常用媒体的功能和特点,以及使用的步骤、程式和运用的原则,如有关投影片制作的知识等。现代教育技术基础理论主要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视听教育理论、学习理论、传播理论、系统科学理论等。 第二,技能素养是指现代教育技术媒体实践技能、教学实施技能。就技能素养而言,教师应了解并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使用与维护,现代教育技术教材的制作以及在此基础上组成的教学设施,诸如电化教室、视听教室、语言实验室、微格教室、微机教学系统、多媒体教学系统、闭路电视系统、有线(无线)广播系统以及投影、幻灯教材制作室、电视教材制作室、多媒体软件开发室、教学备课室等等的使用。实施教学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先进性、优越性得以体现的关键所在。教师应了解教学设计的基本概念,掌握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掌握各种教学媒体的功能特性和使用技巧,学会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媒体进行选择与组合。掌握教学的原则、模式与组织形式,学会编写教学教案,实施教学,以期提高教学技能和教学效果,实现教育最优化。

信息技术教师应具备素养

信息技术教师应具备的素养 信息技术教师应具备的素养,是全方位、诸方面的综合素养,只有不断学习、接受新知识、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方能成为跨世纪所需要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的信息技术教师。 一、高尚的职业道德素养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道德生活的重要行为准则。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不仅对于一代新人的成长、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对于转变社会风气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一个合格的信息技术教师的职业道德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 1.热爱教育,甘作铺垫的奉献精神。 教师工作的动力来源于他们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执着追求。目前信息技术教师的地位和角色尚处在转型的过程中,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对于立志从事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师来说,更要有甘作铺垫、乐于奉献的思想准备,能心甘情愿地“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献身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事业. 2.严格要求,真诚关爱学生的师德情感。 尊重、热爱学生是教师高尚道德品质的表现,是教育学生的先导,也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能增加学生对教师的信赖,提高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有利于教师“言传身教”力量的发挥和“亲其师、信其道”目标的实现,为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奠定基础。当然,信息技术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关爱应是公正、

适度、合理、科学的,要遵循“热爱、尊重及严格要求相结合”的教育原则,做到爱而有“格”、严而有“度”。 3.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师德风范。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一言一行能对学生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作用。信息技术教师作为学生道德的启蒙者、塑造者和引导者,首先要在道德意识上严格要求自己,在道德行为上做“人之楷模”,要遵守信息时代的伦理道德规范,并努力成为学生健康、安全、合法地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典范. 4.团结协作,敢于竞争的时代精神。 教育活动不是某一个教育工作者或某一个教育小团体所能完成的,也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集体的事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为此,信息技术教师应团结协作、形成合力,充分发挥集体的教育力量.同时,信息技术教师还要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能力,居安思危、苦练“内功”,追求卓越、勇于争先,使自己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但在竞争中要做到公平、公正,不弄虚作假,并具有一定的谦让美德。 二、渊博的知识结构 现代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再局限于“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的传统模式,而是强调多层复合的结构特征。合格的信息技术教师的知识结构应该由以下三部分组成: 1.扎实的教育理论素养。

信息技术与教师素养

信息技术与教师素养 信息技术与教师素养 1。信息技术是用于信息获取、存储、处理和传输的手段和方法的系统 2,信息技术的基本内涵:包括手段和方法手段:各种信息媒体(电视、电脑、网络等)。)方法:信息媒体应用方法信息系统优化方法 3,信息技术表达形式:物化形式(现代)和智能形式(传统)4、信息技术的物化形式(通常称为信息技术的物化形式):信息技术是计算机技术;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结合;视听技术+计算机技术+集成技术(网络多媒体) 5,信息技术的教育功能:优化教育优化教学和管理2.1当代教师必须具备的两个核心素质是 ①文化道德素质(学科和专业知识与技能、一般文化知识、教育科学知识与技能、教师职业道德)。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是爱国守法、专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做教师(2)信息技术素养(信息技术意识、信息技术知识、信息技术能力、信息技术伦理)信息技术素养的内涵: 信息技术意识:关心和关注信息技术;认识到它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想要学会使用 信息技术知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方法和发展历史;了解其在教学和科研中的应用信息技术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

处理信息的能力;发送信息的能力;信息豁免 信息技术伦理:自觉遵守网络伦理和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尊重他人的隐私;信守诺言;抵制不良信息3.1如何提高教师素质?(1)教师要做好两件事:一是深入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实验,打造精品课程 。第二,积极参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 3.1.1,什么是集成?整合不是混合它是将两者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整合不仅仅是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课程教学,还必须伴随着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变革 2,什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它是指将信息技术引入课程教学,并将其与课程教学相结合以促进学习。它是指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体系的要素,使其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知工具、重要的教材形式和主要的教学媒体。或者是指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的各个要素;课堂教学、小组学习和自主学习已经成为学习方法和学习对象。整合后,教学的功能是传授科学知识和培养发展信息的能力。3.运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论指导,将 现代教育思想(素质教育观、终身教育观、双主体教育观、创新教育观、情商教育观、四支柱教育观)与现代教育思想的基本精神相结合: (1)消除旧教育的六大弊端(忘记学生、忘记能力培养、忽视现代教育媒体的应用、忽视教学中的非智力因素、教学与谋生的分离、和灌输遗忘硬背的教学方法) (2)实现教学的三个重点转移和三个最佳组合(逐步从教学重点转移

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素养

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素养 新课标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所以语文课程教学必须实施全新的教学模式。教学媒体不再是充当灌输的工具,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讨论交流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的工具。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不能生搬硬套大纲和教材目标,而应根据学校现有的计算机设备情况和学生的水平来确定教学重点与难点。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将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更好地达到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从而达到提高自身信息素养的目的。 如何在实际教学中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素养呢?我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学习和掌握现代教育理论,了解教育新动态 信息技术理念发展迅速,与信息技术相关的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主要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课程理论、教学设计理论等,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借助资源进行意义建构而获得的,强调教学必须从学习者的需求出发,强调情境创设和协作学习的重要性。在教育信息化时代,教师必须学习现代教育理论,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只有如此,才能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实践。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创造新的教育方法,适应学习时代的要求。 教师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就要积极主动地通过各种方式,认真学习和掌握相关理论并使之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要认识到信息技术在当今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它不再只是一种手段,而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指导下进行的,是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现代教育的制高点。创新地运用电教媒体、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目的是为了丰富教学组织形式,提高教学效率,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二、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不断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素养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现代教学媒体普遍运用于语文教学将成为新世纪语文教育最具特色的一道风景线。尤其是计算机辅助教学,它不仅刺激人的视觉和听觉,变抽象的说教为形象的演示,而且能有效地唤醒学生的兴趣、情绪和思维,营造美的气氛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从而最大限度地作用于人。教学课件是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重要手段。教学课件不但包含文字和图形图象,还能呈现音频、动画、视频等。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交互性,为个性化、自主化、交互式的学习提供了实施的舞台,使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学习得以进行,使终生教育、持续发展的构想得以实现。利用信息技术,语文教师通过制作课件,可以将知识的表达多媒体化。语文教师应多从课堂上师生的互动考虑,根据需要把一部分教学内容制成课件。也可以利用身边的所有信息资料,如录像、图片等进行整理传输到计算机上转化为数字信息。 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要掌握一些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方法,会使用视频展示台进行教学。同时,还应懂得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平台的用途,能设计课件脚本,具备一定的制作多媒体教材软件的能力,并积极开发符合新课程新教材要求的教育教学软件等。 但是在语文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不能只为了追求形式,不能仅在“公开课”、“优质课”上使用,而是应该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根据文本需要合理选择、采用适合教学内容的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养营造最佳的教

如何提高教师信息化素养

如何提高教师信息化素养 当今时代,已跨入信息高速公路,是信息化时代。作为一位教师,单凭过去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已经不适宜当今信息时代的发展。提高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变得越来越重要。信息网络技术在教育的发展中展示了其魅力无限的前景,既打破了时间的限制,又使教育的时空得到了近乎无限的扩展。 一、培训内容 1、信息检索与处理能力 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资源信息,若不能拨冗见简,我们会感到无从下手。而当我们掌握了便捷得当的检索方法,选择了正确的检索工具之后,获取信息资源将会得心应手。另外,检索到的信息资源有时并不能直接使用,必须对它们进行加工、处理及整合之后,才能变成真正可用的信息。所以,我校教师还应具备对信息加工处理及整合的能力。比如,如果要对图形图像信息进行处理,通常可采用MATLABPhotoshop等软件来进行;如果要处理动画信息,通常可用Flash等软件来进行,等等。为此,计算机教师还应熟练掌握信息的加工处理以及应用软件的操作技能。 2、网络交流协作能力 ,,随着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变得越来越容易,越来越频繁。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下,如何与人进行良好的交流与沟通是新时代新环境下产生的新课题。作为教师,应从两方面来提高网络交流与协作能力:一方面从教学的角度考虑,教师应学

会借助多媒体技术、流媒体技术、仿真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等多种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利用有效的网络信息资源,基于可用的网络教学平台在课堂教学、课外答疑辅导等多个层面与学生、同行之间进行交流与沟通,实现师生“教学相长”;另一方面从融洽师生关系角度考虑,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开展网络教学的情感基础,为此,高校师生可以尝试采用新型的现代化的通信和交流方式,来弥补当今师生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普遍存在的缺乏思想交流和情感沟通的不足。如,我班就设了qq群,这样老师和家长就能很好的进行沟通交流了。 3、网络课程设计能力 进行网络课程设计,寓教于形象生动的学习实践活动中。在进行网络课程设计时主要应把握如下四点原则:第一,交互性原则。要有良好的交互性,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作出相应的评价,并能将评价意见及时反馈给学生。第二,界面直观友好原则。界面要美观,符合学生的视觉心理,操作要简单,提示信息要详细、准确、恰当。第三,个性化原则。在课程设计中要注重对学生个性化学习和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培养,要设计能让学生充分发挥和展示个性和特色的空间。第四,创新能力培养原则。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网络学习能力 国际互联网(Internet)的诞生对我们人类的生产、工作和学习等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互联网就好比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在这里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信息,只要你想得到的,就可以在互联网上

教育信息化与教师队伍建设以及提升师生信息素养的研究

教育信息化与教师队伍建设以及提升师生信息素养的研究 一、教育信息化环境的背景 1.教育信息化和信息素养的诠释 (一)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这个词在西方很少用到,是一个东方文化背景下的概念。关于教育信息化是什么,有多种解释,现在还没有一个大家公认的定义。 把信息化当作一个过程看待,大家是基本认同的。实际上,我们可以把信息化看作是人们追求或者推动一个系统中,信息利用资源和信息技术应用的过程。关于教育信息化的解释,专家们有不同的解释。分别有以下几种定义: (1) 在教育中普遍运用现代IT, 开发教育资源, 优化教育过程, 以培养和提高学 生的信息素养, 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 南国农, 2002) (2) 在教育与教学领域的各个方面, 积极开发并充分应用IT与信息资源, 培养适 应信息社会需求的人才, 以推动教育现代化进程( 李克东, 2004) 。 (3) 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IT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 其结 果必然形成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信息化教育( 祝智庭, 2002) 。 (4) 以现代IT为基础的新的教育体系, 包括教育观念、教育组织、教育内容、教 育模式、教育技术、教育评价、教育环境等一系列的改革与变化( 黎加厚, 2002) 。 (5) 将信息作为教育系统中的一种基本要素并在教育中广泛使用IT的活动总称( 傅德荣, 2002) 。 (6) 在教育领域中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IT来促进教育改革与教育发展的过程( 黄 荣怀, 2002) 。 (7)“教育领域中广泛应用现代IT, 深入开发与利用信息资源, 促使IT与教育互 动整合的活动及其过程, 以促进教育的改革、发展与创新和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 使教育符合信息化社会的要求, 最终形成一个基于现代IT, 并且信息成为了教 育活动基本要素的全新的教育形态———信息化教育。”(广东广播电视大学信息 网络中心乐军,2006) (二)信息素养: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的本质是全球信息化需要 人们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信息素养这一概念是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 斯基于1974年在美国提出的。简单的定义来自1989年美国图书馆学会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ALA ),它包括: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 2.信息化环境环境的特点 教学过程的智能化;信息显示的多样化;信息处理的数字化; 信息传输的网络化;信息存储的光盘化;信息资源的丰富化; 交互界面图形化。 3.信息化的有利条件(这个的范围应该是中小学吧,给标题定个范围好些)

2017 教育信息化与教师综合素质提升(教育类专业课) 试题和答案

教育信息化与教师综合素质提升(教育类专业课) 一、单选题 1. 【单选题】本课程提到,截止2014年3月底,全球域名总量排在首位的是(B)。【3 分】 A. 亚洲 B. 北美洲 C. 非洲 D. 欧洲 2. 【单选题】遇到火灾不该做的事(D)。【3 分】 A. 弯腰 B. 捂嘴 C. 往下逃 D. 往上逃 3. 【单选题】被动反应的预案不包括(D)。【3 分】 A. 快速到达现场 B. 救人 C. 疏散 D. 演习 4. 【单选题】本课程提到,西部贫困山区的学生与人大附中学生一同听课的过程中,西部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有了很大进步,这种方式被称为(C)。【3 分】 A. 间接式培训 B. 直接式培训 C. 伴随式培训 D. 翻转式培训 6. 【单选题】根据本课程,英国妈妈的特点是(C)。【3 分】 A. 不报喜不报忧 B. 不报喜报忧 C. 报喜也报忧 D. 报喜不报忧 7. 【单选题】制定安全预案的误区不包括(B)。【3 分】 A. 事后反应 B. 事前防范 C. 预案不用记住 D. 预案仅是一个文件 9. 【单选题】本课程提到的慕课革命的创新特点之一(B),是指学生在网上听老师讲课,到学校与同学共同探讨并且在老师的辅导下完成作业的模式。【3 分】 A. 直接课堂 B. 翻转式课堂 C. 伴随式培训 D. 间接课堂 11. 【单选题】下列属于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工作方针的是(B)。【3 分】 A. 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 B. 育人为本 C. 以体制机制和队伍建设为保障 D. 统筹规划,分类推进 12. 【单选题】本课程提到,对人类文明进步起根本作用的是(C)。【3 分】 A. 朝代的更迭 B. 政权的替换 C. 技术发展 D. 人才的培养

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

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 【摘要】以信息技术为主要依托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对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的信息素养又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因素。我们教师应该转变教育理念,主动适应学校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需要、重视培训与自我培养,提高信息技术与教学应用整合的教师信息素养,以适应现代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信息素养;能力培养 随着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及应用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全面应用已成为现实;学校教育教学的模式、方法、环境、评价等也在发生改变。在现代教育技术的条件下,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工具和手段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对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提出了新的要求。信息素养已成为合格教师的必备素质,成为评价教师综合素质与业务能力的重要指标。笔者认为,在现代教育技术的条件下,对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的实践与探索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关于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素养 1.1对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解: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学会AECT04定义:“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性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笔者认为,现代教育技术就是以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以系统论的观点为指导,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的教育技术。教育、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信息的产生、选择、存储、传输、转换和分配的过程,而信息技术正是指用于上述一系列过程的各种先进技术的应用,包括计算机技术、数字音像技术、电子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卫星广播技术、远程通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仿真技术及多媒体技术和信息高速公路等方面。把这些技术引入到教育、教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可以大大提高信息处理的能力,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1.2对信息素养的认识: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指出:“要想成为具有信息素养的人,应该能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拥有检索、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笔者认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应当具备如下能力:知道何时需要信息;知道解决特定的问题需要什么样的信息;知道如何获取所需要的信息;知道如何组织、分析处理、管理和评价信息;掌握运用信息有效地解决问题的技能。所以,在信息技术的广泛普及和发展的今天,信息素养已成为教师素质的重要内容。 2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师信息素养的要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发表的教育报告中指出“在传授人类积累的关于自身的自然知识方面以及在开发人类创造力方面教师始终是主要责任者,始终起主导作用”。所以,在广泛推广和普及现代教育技术的今天,虽然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与

信息时代教师所应具备的九大信息素养

信息时代教师所应具备的九大信息素养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资源、应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问题、设计和组织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利用网络媒介进行交流和分享等已成为当今教师常常采用,这对教师的素质、特别是信息素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笔者认为,信息时代的教师应当具备九大信息素养。 一、信息获取能力 在网络尚未到来之前,教学信息主要是通过教学参考书、报刊、杂志等常规途径获取的。而在网络时代,除了常规途径,还可以大量地从互联网上获取信息。网络信息具有数量庞大、超文本连接、格式多样、良莠并存等特点,因而从互联网获取教学信息对教师的信息获取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首先是要具有信息检索能力。互联网为知识爆炸提供了最好的释放空间,互联网上的信息量庞大得难以统计,并且每时、每刻都在高速增加,在如此庞大和快速变化的信息网里,尽管有简单、快捷的搜索工具,要精确地检索到所需要的信息,也并不是一件易事,确定关键词、二次检索以及搜索式阅读等都需要一定的专业素养。 其次是要具有超文本阅读能力。网络信息的交互性连接一方面使得所需要寻找的相关信息大量呈现,为获取目标信息提供了充足的信息源;另一方面却使得网络阅读比较困难,次要的或具有诱惑力的信息常令人偏离目标,造成网络迷失。所以网络阅读不仅要具有本文阅读中所要求的理解能力,还需要时时把握阅读目标、保持清醒的头脑。 再次是信息鉴别能力。报刊、杂志等传统媒质所发布的信息经过了严格的筛选,错误率小、可信度高。而互联网上的信息发布者多元并存,官方的、民间团体的和个人的等都可以随时将自己的信息发布出去,因而信息的质量是良莠并存,这对读者的鉴别能力提出了新要求,读者需要具有判断信息的善与恶、真与伪、优与劣的能力。 二、资源整合能力 从互联网上获取的教学资源,能否在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应用,还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资源整合能力。这种能力包括资源的筛选、组合和应用三个方面: 资源筛选能力。即能够从大量的资源中剔除无关资源,并进行价值判断,如资源的优劣、真假、善恶等,最后挑选出教学所需要的资源。 资源组合能力。即能够将他人的资源进行修改、加工、合并,构建一个为自身个性化教学所需要的新资源。一个资源整合能力强的教师能够在分析、鉴别他人资源的基础上,吸收优点,将其融入到自己资源构建框架和体系之中,为自己的教学服务。 资源应用能力。即能够将资源作为创设教学情境、解决教学难点、搭建演练平台、检测教学效果等的教学手段、工具和环境的能力。整合资源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应用既是资源价值的实现途径,也是资源整合的航标。 三、网络工具应用能力 具备应用计算机和网络的一些基本技能,能够应用一些基本的工具,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于教学中的一个基本前提。这些工具主要有:

信息化教学与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

信息化教学与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 学校:襄阳市樊城区太平店中心小学 姓名:刘宗礼 电话: 地址:襄阳市樊城区太平店中心小学 邮编:441131

信息化教学与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 【摘要】:信息对教育而言,直接引起了教育的信息化,影响到了教育系统的各个方面。教师作为教育系统的一分子,也受到信息化这一大环境的冲击.目前我国教师队伍存在信息素养低下的问题,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是终生学习、不断完善自身的需要,是教育系统本身的需要.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在信息化时代,是全民素质提高的可靠保障和前提之一。因此,应该充分重视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关键词】:信息时代;教师信息素养;教育信息化;教师培训。【参考文献】 1、信息教育展望. 2、我国中小学电化教育的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 3、对上海高校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知识的调查与思考. 4、信息素养与信息素养教育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信息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资源,教师的信息素养成为教师素质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和极大的发展潜力,信息技术迅猛地影响、渗透、冲击着教育,由此带来了教育思想、内容、方法、手段的深刻变革,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广为应用,教育信息化已经不容置疑地成为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作为教育活动中重要角色的教师面临巨大挑战,信息时代呼唤着教师角色的转换。其信息素养的培养与发展成为转换成功与否的关键,教师的信息素养正在成为教师素质结构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广大教师必须尽快培养和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迅速适应教育发展的这一新形势,使之更加主动地投入到这样一场教育的变革中去。 一、信息化教学和教师信息素养的含义

如何提高教师信息化素养

如何提高教师信息化素养当今时代,已跨入信息高速公路,是信息化时代。作为一位教师,单凭过去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已经不适宜当今信息时代的发展。提高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变得越来越重要。信息网络技术在教育的发展中展示了其魅力无限的前景,既打破了时间的限制,又使教育的时空得到了近乎无限的扩展。 一、培训内容 1、信息检索与处理能力 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资源信息,若不能拨冗见简,我们会感到无从下手。而当我们掌握了便捷得当的检索方法,选择了正确的检索工具之后,获取信息资源将会得心应手。另外,检索到的信息资源有时并不能直接使用,必须对它们进行加工、处理及整合之后,才能变成真正可用的信息。所以,我校教师还应具备对信息加工处理及整合的能力。比如,如果要对图形图像信息进行处理,通常可采用MATLABPhotoshop等软件来进行;如果要处理动画信息,通常可用Flash等软件来进行,等等。为此,计算机教师还应熟练掌握信息的加工处理以及应用软件的操作技能。 2、网络交流协作能力 随着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变得越来越容易,越来越频繁。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下,如何与人进行良好的交流与沟通是新时代新环境下产生的新课题。作为教师,应从两方面来提高网络交流与协作能力:一方面从教学的角度考虑,教师应学会

借助多媒体技术、流媒体技术、仿真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等多种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利用有效的网络信息资源,基于可用的网络教学平台在课堂教学、课外答疑辅导等多个层面与学生、同行之间进行交流与沟通,实现师生“教学相长”;另一方面从融洽师生关系角度考虑,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开展网络教学的情感基础,为此,高校师生可以尝试采用新型的现代化的通信和交流方式,来弥补当今师生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普遍存在的缺乏思想交流和情感沟通的不足。如,我班就设了qq群,这样老师和家长就能很好的进行沟通交流了。 3、网络课程设计能力 进行网络课程设计,寓教于形象生动的学习实践活动中。在进行网络课程设计时主要应把握如下四点原则:第一,交互性原则。要有良好的交互性,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作出相应的评价,并能将评价意见及时反馈给学生。第二,界面直观友好原则。界面要美观,符合学生的视觉心理,操作要简单,提示信息要详细、准确、恰当。第三,个性化原则。在课程设计中要注重对学生个性化学习和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培养,要设计能让学生充分发挥和展示个性和特色的空间。第四,创新能力培养原则。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网络学习能力 国际互联网(Internet)的诞生对我们人类的生产、工作和学习等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互联网就好比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在这里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信息,只要你想得到的,就可以在互联网上

如何提高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素质

如何提高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素质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的教育方式正向现代教育技术方式转化,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仅要求教师应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而且还要具有较强的业务素质和创新能力。本文从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师的要求出发,谈谈如何提高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素质。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素质 how to better the quality of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for teachers lan zhenshi,wei rong (talent international college guangxi,qinzhou535000,china) abstract:with the advent of knowledge economy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t,the traditional way of education forward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way into a higher demand for teachers,it requires not only the teachers should have good ideological and moral qualities,but also has a strong business quality and innovative ability.departure from the requirements of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for teachers,talk about how to improve teachers’ quality of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及其

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及其评价标准

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及其评价标准 培养教师信息素养成为当务之急。但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究竟是什么?我们应当朝着一个怎样的目标来做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的工作?如何评价教师是否具有信息素养?这些问题不解决将使我们的工作很容易走进误区,导致人力财力资源的浪费。本文将以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为切入口,探讨上述问题,探讨构建教师信息素养评价标准,使上述问题得以解决。寻求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的正确方法和途径。 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已经到来,社会正朝着信息化的方向迅速发展。与此同时,教育信息化也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一系列的相关研究课题自然应运而生。其中之一,便是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如何尽快培养和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使广大教师迅速适应教育发展的这一新形势,更加主动地投入到这样一场教育的变革中去。很多地区和学校在探索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的途径和方法。这是教育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并促进社会发展的体现,是可喜可贺的。 然而,在我们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去着力研究一个问题时,是否应该对我们所研究对象的具体内涵有一个比较清楚的了解呢(尤其是我们的国家尚不富有)?也就是说,是否应该知道我们在做什么、应该如何做?为什么要这样做?是否应该知道我们要向着一个什么样的目标(或曰“预期结果”)努力登攀?笔者以为,答案应当是

肯定的。因为行为的盲目性必然导致令人大失所望甚至适得其反的结果,从而造成极大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的浪费。 我们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这毫无疑问是非常必要的。然而,信息和信息素养为何物?教师信息素养和学生的信息素养、公务员、电信人员、商务人员的信息素养有何异同?信息技术是否仅指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是否就是信息素养的全部?我们如何判断教师是否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亦即评价教师信息素养的标准应该是什么? 本文将对上述问题作初步探讨。 一、关于信息技术与信息素养 什么是“信息”? 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N·Wiener)曾指出,“信息是人和外界相互作用过程中交换内容的名称”。这个定义大体是正确的。但还应当承认,在没有人参与的情况下也存在着信息的交换,例如动物之间、有关物种和太阳、气温之间等等。本文不打算对信息的界定作深入探讨。但从上述“大体正确”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知道“信息”不是新东西,它是早已有之的客观存在,是和物质材料、能源并存的人类社会三大资源之一,只不过我们先前未有有意注意而已。自古以来我国战场上的击鼓鸣金、长城上烽火台的烟火升空乃至民间的巡逻打更,都是原始的信息传递活动,也是一种原始的信息技术的运用。据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教学过程实际上也是一种信息传递和加工、处

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及其评价标准

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及其评价标准 培养教师信息素养成为当务之急。但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究竟是什么?我们应当朝着一个怎样的目标来做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的工作?如何评价教师是否具有信息素养?这些问题不解决将使我们的工作很容易走进误区,导致人力财力资源的浪费。本文将以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为切入口,探讨上述问题,探讨构建教师信息素养评价标准,使上述问题得以解决。寻求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的正确方法和途径。 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已经到来,社会正朝着信息化的方向迅速发展。与此同时,教育信息化也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一系列的相关研究课题自然应运而生。其中之一,便是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如何尽快培养和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使广大教师迅速适应教育发展的这一新形势,更加主动地投入到这样一场教育的变革中去。很多地区和学校在探索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的途径和方法。这是教育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并促进社会发展的体现,是可喜可贺的。 然而,在我们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去着力研究一个问题时,是否应该对我们所研究对象的具体内涵有一个比较清楚的了解呢(尤其是我们的国家尚不富有)?也就是说,是否应该知道我们在做什么、应该如何做?为什么要这样做?是否应该知道我们要向着一个什么 样的目标(或曰“预期结果”)努力登攀?笔者以为,答案应当是

肯定的。因为行为的盲目性必然导致令人大失所望甚至适得其反的结果,从而造成极大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的浪费。 我们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这毫无疑问是非常必要的。然而,信息和信息素养为何物?教师信息素养和学生的信息素养、公务员、电信人员、商务人员的信息素养有何异同?信息技术是否仅指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是否就是信息素养的全部?我们如何判断教师是否具 有良好的信息素养——亦即评价教师信息素养的标准应该是什么? 本文将对上述问题作初步探讨。 一、关于信息技术与信息素养 什么是“信息”? 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N〃Wiener)曾指出,“信息是人和外界相互作用过程中交换内容的名称”。这个定义大体是正确的。但还应当承认,在没有人参与的情况下也存在着信息的交换,例如动物之间、有关物种和太阳、气温之间等等。本文不打算对信息的界定作深入探讨。但从上述“大体正确”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知道“信息”不是新东西,它是早已有之的客观存在,是和物质材料、能源并存的人类社会三大资源之一,只不过我们先前未有有意注意而已。自古以来我国战场上的击鼓鸣金、长城上烽火台的烟火升空乃至民间的巡逻打更,都是原始的信息传递活动,也是一种原始的信息技术的运用。据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教学过程实际上也是一种信息传递和加工、处

如何提高教师信息化素养

如何提高教师信息化素养当今时代,已跨入信息高速公路,是信息化时代。作为一位教师,单凭过去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已经不适宜当今信息时代的发展。提高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变得越来越重要。信息网络技术在教育的发展中展示了其魅力无限的前景,既打破了时间的限制,又使教育的时空得到了近乎无限 的扩展。 一、培训内容 1、信息检索与处理能力 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资源信息,若不能拨冗见简,我们会感到无从下手。而当 我们掌握了便捷得当的检索方法,选择了正确的检索工具之后,获取信息资源将会得心应手。另外,检索到的信息资源有时并不能直接使用,必须对它们进行加工、处理及整合之后,才能变成真正可用的信息。所以,我校教师还应具备对信息加工处理及整合的能力。比如,如果要对图形图像信息进行处理,通常可采用MATLABPhotoshop 等软件来进行;如果要处理动画信息,通常可用Flash等软件来进行,等等。为此,计算机教师还应熟练掌握信息的加工处理以及应用软件的操作技能。 2、网络交流协作能力 随着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变得越来越容易,越来越频繁。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下,如何与人进行良好的交流与沟通是新时代新环境下产生的新课题。作为教师,应从两方面来提高网络交流与协作能力:一方面从教学的角度考虑,教师应 学会借助多媒体技术、流媒体技术、仿真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等多种现代教 育技术,充分利用有效的网络信息资源,基于可用的网络教学平台在课堂教学、课外答疑辅导等多个层面与学生、同行之间进行交流与沟通,实现师生“教学相长”;另

一方面从融洽师生关系角度考虑,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开展网络教学的情感基础,为此,高校师生可以尝试采用新型的现代化的通信和交流方式,来弥补当今师生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普遍存在的缺乏思想交流和情感沟通的不足。如,我班就设了qq群,这样老师和家长就能很好的进行沟通交流了。 3、网络课程设计能力 进行网络课程设计,寓教于形象生动的学习实践活动中。在进行网络课程设计时主要应把握如下四点原则:第一,交互性原则。要有良好的交互性,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作出相应的评价,并能将评价意见及时反馈给学生。第二,界面直观友好原则。界面要美观,符合学生的视觉心理,操作要简单,提示信息要详细、准确、恰当。第三,个性化原则。在课程设计中要注重对学生个性化学习和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培养,要设计能让学生充分发挥和展示个性和特色的空间。第四,创新能力培养原则。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网络学习能力 国际互联网(Internet)的诞生对我们人类的生产、工作和学习等都具有划时 代的意义,互联网就好比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在这里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信息,只要你想得到的,就可以在互联网上 找到,可谓“一网打尽”。在当今信息爆炸的网络信息时代,如果仅仅依靠阅 读书刊来获取知识信息,那么,我们获取的知识是相当有限的,而且这种方式是不快捷的、低效的。作为一位教师,应掌握基本的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网络技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和能力。网络学习的平台和途径有很多,例如,教师想设计一节课,有关机构网站上都设有不同类别的精品课程展示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教师可以认真学习别人是怎样进行课程建设、课程设计及组织课程教学的,这对培养和提升我们教师的课程教学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的重要性

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的重要性 1.素质教育的要求 多年的应试教育使学生习惯于被动地学习,思维的主动性和敏捷性逐渐萎缩,创新意识逐渐丧失,学习兴趣消磨殆尽,严重地制约 了他们作为未来建设者必备才能的发展。因此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在 学到知识的同时,能够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形成能力,其中学会 求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信息教育的开展可以促进学习者主动 学习的实现,使学生可以利用信息媒体主动地获取相关信息,使学 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掌握了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学 习的方法,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学生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和先 天素质,健康自由地发展。 2.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增加了,教育资源极其丰富,教育打破了国别和地区的限制,为所有受教育者服务,逐渐实现了平等教育。教育形式也一改过去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 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通畅和广泛。 教育信息化呼唤教师信息素养的尽快提高。培养教师信息素养成为当务之急。在信息时代背景下,信息容量大,信息组织方式和管 理方式大大改变,如何在浩如烟海、漫无边际的信息中获取所需的 有用信息,如何对有用信息进行有效的加工、处理,如何利用现代 信息工具进行高效率、高质量的教与学,成为对教师发展至关重要 的问题,也对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作为教育者,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进信息化时代,自身必须有着较高的信息素养。 1.在教学设计中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策略。 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科学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学问题和需求,确定解决它们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 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教师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

浅谈师生信息素养的现状及提升策略

浅谈师生信息素养的现状及提升策略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信息素养已成为大家共识的话题。什么是信息素养?目前我们师生的信息素养处在怎样的状态,我们该如何去应对和提升信息素养成了我们教学中一个侧重点。可以说教学中的任务驱动、教学情境、教学环节的设置都是为了让学生完成任务,达到教学目标。如果能真切的把握好学生的信息素养那才是我们教学的初衷。当然相对的教师的信息素养的提升也是必须的,因为教师是教学中的主导,教师是领头羊,两者相辅相成。 一、信息素养的概念和必要性 信息素养是反映一个处在信息时代的人的一种素养,不光是教师还是学生,必须要学会能通过计算机和网络去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而且应具有良好的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 然而师资素质是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支撑。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实验,离不开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因此信息时代要求教师强化信息素养。而对于学生来讲,信息时代的到来必然要求学生增强信息素养,提高综合素质,因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已成为信息时代学生教育的重要话题。 二、师生信息素养的现状 1、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 以我们学校的教师为例:我校的教师们各个都是计算机应用能力比较强的。很多教师比较擅长于制作课件。目前每个教师都能用计算机,能熟练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获取、信息传输,但是在信息处理和信息应用上还存在一定差异性。有些教师很擅长做课件、网页,但很大一部分教师只会用幻灯片制作简单的课件,特别是一些老教师们可

能还存在一定问题。老师们具备一定的使用计算机与学科整合的能力,能利用教学博客撰写自己的教学心得、随笔、以及把自己的教学资源或是教学教研方面的资料等上传,与大家共享自己的成果。而且自从学校网站上有了资源网后,教师们经常会把自己手头的教学资源上传。但是现实的问题也存在,一部分教师是因要完成教学任务而完成任务,上传的质量也欠高,对信息的意识还不强,有些甚至不愿意或者不想把自己的个人资源上传到博客或校教学资源网上,这样导致了教师的信息素养还有待提高。 1、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 由于教师本身还存在一定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方面的弱点,所以学生们在这些方面也存在一定问题。目前我校学生都是从四年级开始上信息技术课,学生们对信息技术课抱有特别强的兴趣,也就因为兴趣的存在,学生们对信息的获取、信息的应用能力方面表现比较强。这也说明一点学生很喜欢上网,喜欢从网络的知识宝库中获取自己的信息,能够通过课堂上的讲解,完成一份完善的电子板报,能收发邮件,能通过自己画笔工具描绘自己的美画,熟练指法操作,也可以通过网络完成教学中各种综合任务。看似学生能力比较强,但是细细查看我们的学生还存在很大的问题:1、学生应用信息的能力差异性比较大。2、学生在处理、编辑信息的能力还待完善。如有的学生会从网上下载有关主题的资料,但是他们却不知如何把这篇文章编辑成图文并茂,甚至还没有把多余的行或多余的段落删除等等的意识。3、在传输信息能力方面比较欠缺。如与同学合作一个完成作业时,一部分同学不知该怎样利用网络与同学间相互传输资料,达到资源共享。 4、大部分学生在家里使用计算机就会遭到家长的反对,所以学生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