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安市域总体规划(2007-2020)节选

临安市域总体规划(2007-2020)节选
临安市域总体规划(2007-2020)节选

《临安市域总体规划(2007-2020)》公示

前言

为落实浙江省委、省政府“走新型城市化道路、优化城乡空间布局、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部署,实现“规划一张图,城乡全覆盖”的总体要求,促进临安市统筹城乡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科学合理地进行城乡建设,2007年6月起,我市组织临安市域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历时近一年半。目前,该规划已通过浙江省、杭州市相关职能部门以及专家评审。编制单位已根据省、市相关部门及专家审查意见,对方案进行了修改与完善,形成了征求意见稿。

临安市域总体规划(2007-2020)》是指导市域城乡空间发展的总纲性规划,包括市域总体规划与中心城区总体规划两部分。为了使规划更具科学性、合理性,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和建议,特将《临安市域总体规划(2007-2020)》(征求意见稿)进行公示,欢迎社会各界人士提出宝贵意见。

2008年12月

主要文本节选:

规划期限

本次总体规划期限为2007-2020年,其中:近期为2007—2010年;远期为2011—2020年。

规划层次与范围

本规划分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市域总体规划层次:为市域行政范围3126.8平方公里。

第二层次:中心城市总体规划层次:涉及锦城街道、青山湖街道、玲珑街道、锦南街道以及横畈镇、板桥乡部分区域。城市规划区的面积约为242平方公里。

市域部分

市域发展规划

目标与定位

围绕“国家重要森林城市与杭州西郊现代化生态市”的总体目标,发挥临安生态优势与区位优势,以推进产业转型和城市转型为导向,顺国内外发展之势、借长三角和杭州之力,把临安建设成为全国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基地,长三角旅游休闲度假基地、长三角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长三角发达地区辐射皖赣的经济接转基地、浙江省科创与文教基地、杭州市现代服务业基地、杭州市先进制造业基地、杭州市高新技术产业拓展基地。

第9条发展目标与指标

到2020年左右,人均GDP总体达到世界上中等收入国家水平,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得到进一步发展,科教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资源消耗水平进一

步下降,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森林城市特色进一步凸现,建成生态经济发达、生态环境优美、生态文化繁荣、生态社会和谐的现代化生态市。(发展指标见附表一)。

第10条总体发展战略

以全面构建杭州西郊现代化生态市为总体目标,依托临安自身条件与发展优势,坚持创新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以融入大都市为主线,大力实施“工业强市、开放活市、环境立市、人才兴市、民生安市”五大战略,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循环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市化道路,实施城乡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第11条空间发展战略

(1)打造“脊梁”:强化以杭徽高速公路为轴线的城镇—产业发展轴,发展成为支撑临安城乡空间结构的“脊梁”。

(2)做大中心:做强临安中心城区。

(3)培育节点:培育於潜、昌化两大副中心城镇,发展太湖源、高虹等重点乡(镇),培育一批中心村,增强产业优势,体现城镇特色,强化城乡统筹力度,完善节点综合功能,达到以点带面推进城镇化的效果。

(4)形成网络:推进新农村建设,形成以交通、信息和市政公用事业设施等为网络,以要素和功能各具特色、有机联系、优势互补为动力,以城乡融合发展、共兴多赢为目标,建立城-镇-村多主体互动、多层次和谐、多特色互补、多空间拓展的网络化空间体系。

第17条产业布局

形成“一轴三带五区多点”产业布局结构。

(1)一轴:工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主轴线。

以杭徽高速公路为轴发展,以青山湖、板桥、玲珑、藻溪、於潜、太阳、昌化、龙岗等乡镇(街道)为重点,辐射太湖源、高虹、横畈等乡镇,构筑临安市工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轴线。

(2)三带:三条农业产业带。

以主城区为核心,杭微高速公路为轴线,逐步建立三大特色农业产业带。即:北部竹笋、茶叶、花卉苗木特色农业产业带;西部山核桃、水果、高山蔬菜特色农业产业带;南部畜禽、蚕桑、中药材特色农业产业带。

(3)五区:五大特色旅游区。

整合旅游资源,重点发展生态观光、休闲度假旅游与文创产业,明确功能定位,建设五大特色旅游区。主要为青山湖休闲度假旅游区、太湖源乡村度假旅游区、天目山森林生态旅游区、浙西大峡谷生态观光旅游区、大明山高山度假旅游区。

(4)多点:多点的商贸服务业发展格局。

以“一主两副多镇”的城市布局为依托,以乡镇、村和旅游景点为基础,大力发展商贸服务业,形成覆盖全市的多点的商贸服务业发展网络。

第21条市域空间总体结构

临安市域空间总体结构为:“一主二副、一轴三区”

一主二副:以市区(包括锦城、青山湖、玲珑、锦南)为市级主中心;二副:

於潜、昌化两个副中心,作为中、西部片区中心。

一轴三区:一轴为杭徽高速公路沿线发展主轴线。三区:以市区、於潜、昌化为中心,形成东部、中部、西部三大次区域。

市域交通系统规划

第32条规划目标

形成公路、铁路、水运等各种运输方式相结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构造以主城为中心,高速公路为主骨架,省道、县乡公路为纽带的高等级公路网络,确立锦城与各乡镇间60分钟可达,乡镇至高速公路30分钟可达,以及各乡镇、中心村之间的120分钟交通圈,为临安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完善的交通保障。

第33条对外交通规划

(1)公路

规划形成“一横五纵”的公路网主骨架布局。一横:即杭徽高速(02省道);五纵:临金高速(桐千线(16省道))、都市经济圈高速公路复线、临青线(13省道)-胥高线、长西线-14省道、龙苦线(18省道)-昌文线。

(2)水运

通过改造和整治,使青山航道达到五级航道标准。建设浒溪埠综合作业区、大园里件杂货作业区、乐平散货作业区三个货运码头和青山湖旅游码头、柳溪江码头、潘家山旅游码头、荞麦岭旅游码头、乐平旅游码头五个旅游码头。

(3)轨道交通

预留杭州至临安的轻轨交通线路,建议线位从锦南新城预留铁路站经临天路、苕溪南路至临余公路南侧,经余杭到杭州,加强与杭州的联系。

(4)铁路

规划预留杭黄铁路线位,经过临安、龙岗、昱岭关进入安徽境内,城区段预留有南、北两种线路走向。

中心城区部分

第80条城市规划区范围

中心城市规划区范围包括:青山湖街道全部行政范围(包括经济开发区及9个行政村);锦城街道的11个居委会及新溪、平山、回龙、东湖、泥山湾、民主、大罗、横街、金马、龙马、集贤、潘山、新联、上东、钱王铺15个行政村;玲珑街道的玲珑、宏渡、东山、上泉、雅园、夏禹桥、前山、双源、祥里9个行政村;锦南街道柯家、杨岱、上畔、兰锦、市坞、卦畈、上甘7个行政村;板桥乡的环湖村和横畈镇的泉口村。城市规划区的面积约为242平方公里。

第81条城市总体规划用地范围

城市总体规划的用地范围主要包括锦城(含锦城街道、玲珑街道、锦南街道)、青山、青山湖三大城市片区为核心,加上周边需要规划控制的山林(风景区)、农田、河流水面等不可建设用地,总面积为117.7平方公里。

第82条城市目标

围绕“全国重要森林城市与杭州西郊现代生态市”的总目标。把临安中心城市打造成为产业优势凸显的宜业城市,山水城林和谐共生的宜居城市,底蕴深厚倚山就水的宜游城市,创新创业与人文交融的宜学城市。

第83条城市性质

以山水风光与吴越文化为特色的生态旅游城市,浙江省重要创新科教基地,杭州网络化大都市的副中心城市,临安市域行政、经济、文化中心。

第84条城市规模

1、人口规模:2010年,人口规模27万人,2020年,人口规模41万人。

2、建设用地规模:2010年,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34平方公里以内,2020年,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49平方公里。

城市空间布局

空间发展方向与策略

(1)总体发展策略与方向:东拓、中控、西优

东拓:东部青山片为城市拓展的主载体;

中控:中部青山湖片区控制并适度发展;

西优:西部锦城片区为优化发展。

(2)青山片发展策略与方向:重点向北发展为主,重点发展胜联区块,适当向南,完善经济开发区配套区块,优化完善东部已建区块。

(3)青山湖片区发展策略与方向:控制青山湖环湖的开发容量、开发强度,限制开发功能,明确控制要求,实施沿线综合整治,在临余公路以北,利用低丘缓坡地区,适度发展景观住宅与高新技术产业与文创产业。

(4)锦城片区发展策略与方向:向南拓展为主,适当向西、向东、向北延展,优化中部老城区发展。

第86条城市总体布局结构

1、“两城夹一湖”城市总体结构

锦城片区:临安市城市中心,以行政、居住、商业、文化教育功能为主导。

青山湖片区:青山湖以蓄洪、生态涵养等功能为主,发展融度假休闲、人居、文创、科研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片区。

青山片区:主要以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省科技创新基地为载体,发展成为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科创文教、人居及其公共服务于一体的城市新区。

2、“二轴联八区”城市功能结构

(1)两轴:两条南北发展主轴线

北部发展轴:以临余公路——环城北路——13省道沿线为轴线的北部发展轴;南部发展轴:以02省道为轴线的南部发展轴;

(2)八大功能区:锦城中心功能区、锦南新城功能区、双林高教功能区、玲珑综合功能区、经济开发区功能区、科创新城功能区、青山湖休闲度假功能区与高新技术产业园功能区。

慈溪市市域总体规划

第一章区域发展宏观环境 第一节社会经济背景 一、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强化,国际环境趋好,国际制造业加速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更快融入世界经济,更大围地分享国际资金、技术、资源和市场机会;以信息技术、生命科学为先导的新科技革命,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利用后发优势、改造提升传统经济、拓展新兴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这对处于沿海制造业发达地区的慈溪若想在省或者全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制定合理的区域发展战略,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要求。 二、长三角地区发展一体化 长三角地跨江、浙、沪三省市,位于长江和钱塘江的入,处于中国东部沿海开放城市带和沿长江产业密集城市带的“T型”接合部,具有得天独厚的江海交汇、南北居中的区位条件,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城镇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在核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下,正在加速向世界第六大城市群迈进。随着湾大桥等一批区域性基础设施的开工建设以及沪杭高速轨道交通等重大项目研究的不断深入,慈溪与以及长三角北翼城市的联系日趋紧密,慈溪亟需确立在长三角世界城市群中的地位与功能,进一步明确市域空间发展结构。 三、省空间发展构架 “十一五”时期空间发展结构的确定要围绕提升经济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一中心,突出“经济区域、生态优先、城市核心、交通关联、双重协调”的原则,在省城层面重点形成“四圈三带二区”的空间发展构架。慈溪市处于“四圈”的城市经济圈,共同成为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与临港重化工业的核心区域。同时也处于“三带”中的环湾产业带,形成涵盖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生态保护等的地域经济系统,成为“十一五”时期乃至更长阶段发展的主骨架。 在《省环湾地区城市群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中确定了以“一个湾城市连绵带”为基础,形成“三三四六”的发展框架,在未来15年,慈溪是新增的50万—100万人口城市之一。因此,重新构筑慈溪市城镇发展空间显得十分有必要和紧迫。 四、大都市区发展 市经过多年的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发展已经进入都市区经济的空间扩散和区域整合过程,以市中心区为中心、以余慈和奉化为组团的大都市区雏形已经形成。大都市的扩散作用直接导致中心城市的一些工业企业和资金进入慈溪,慈东工业区块成为了产业转移的重要平台。在《市城市总体规划》对慈溪城市和城镇的发展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慈溪市域的空间需要重新整合和调整。 第二节政策背景 一、科学发展观与“五个统筹”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主要涵和基本要求,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坚持区域协调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发展和对外开放。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需要规划更多考虑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及城乡一体化发展。 二、国家宏观土地政策 从2004年10月28日《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简称28号文件)的颁布,到2005年初土地监察制度正式启动,国家颁发了有关于土地管理的多个配套具体实施文件和紧急通知,可见中央政府贯彻土地半垂直管理的决心无可动摇。这些土地政策都为以粗放型经济增长为特征的慈溪市域经济发展带来了一些不可估测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区域经济的发展空间将会非常有限,这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慈溪经济发展必须向集约涵转型,而且显得十分迫切。 三、省“八八战略”与推进城乡一体化 充分发挥“八个优势”、深入实施“八项举措”,扎实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上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扎实推进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条主线。对慈溪而言,要充分发挥其体制优势、区位优势和特色产业优势,主动接轨,积极参与长三角,不断提高对对外水平,同时积极保护和改善

金华城市总体规划

金华市城市总体规划 前言 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金华因其优的地理位置及交通条件,历为浙江中西部及周边地区的中心城市。新千年之交,《浙江省城市化发展纲要》明确了金华作为浙江省中西部中心城市的地位。为了抓住机遇,加快建设中心城市,市人民政府于2001年2月委托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修编城市总体规划送审稿,同年12月,完成城市总体规划报批稿,2002年1月18日,《金华市城市总体规划(2000-2005)》经金华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党力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2002年2月21日,市人民政府向省人民政府呈交要求审批《金华市城市总体规划(2000-2002年)》的请示,2002年9月10日,省政府批复原则同意《金华市城市总体规划》(2000-2020年)》。 为了宣传城市总体规划,特编辑印刷《金华市城市总体规划(2000-2020年)》简介本,该简介本力求以较小的篇幅,概要地展示本轮城市总体规划的内容。 规划修编背景 一、省政府对金华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 1.由国务院批复实施的《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将金华市定位为“一级经济亚区”、“发展成省域次区域中心”。 2.浙江省委(1999)41号文件批准的《浙江省城市化发展纲要》指出:金华应成为浙江省中西部地区中心城市与交通枢纽。井要求“对金华应优先加以重点扶持,同时加强周边城市群建设,发展群体优势”。 二、市域背景 1.金华市区行政区划调整,为实现浙江中西部中心城市的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2.杭金衢、金丽温、金甬等七条高速公路的规划建设进一步强化了金华作为浙江省主要的交通枢纽地位。现已建设的国家一级光缆(1条)、二级光缆(2条)为建设我省第二大信息港创造了条件。 3.金华市正处于在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在现有的体制下,按照一中、两翼两三角的战略布局,正在谋求新一轮的发展。 三、上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局限性 1、产业发展空间不足,2000年市区实际工业、公共设施用地规模已逼近上一轮规划2020年的工业。公共设施的用地规模,重新确定合理的产业发展空间势在必行。 2、规划规模偏小,城市发展速度快于原规划的预测,急需确定与城市发展趋势相一致的规划框架,为城市合理发展奠定基础。 3、城市形态未摆脱圈层式发展模式。 4、城市发展时序欠妥。 四、国内与国际环境的变化 随着我国加入WTO及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促使城市经济发展方式产生深刻变化、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这一些都要求城市总体规划与时俱进。合理预留城市发展空间。 总体规划内容 1.本规划的期限 近期2000-2005;中期2006-2010年;远期2011-2020;远景未来30—50年。 2.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镇总体规划

镇总体规划 《即墨市金口镇总体规划(2013-2030)》批前公示 2013年4月,金口镇人民政府委托青岛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承编《即墨市金口镇总体规划(2013-2030)》(以下简称“金口总规”)。2015年5月,“金口总规”通过镇人民代表大会审议。2015年7月,“金口总规”通过专家及即墨市相关部门评审会。为加强公众参与,发挥公众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提高城乡规划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青岛市城乡规划条例》等法律、法规和政务公开的有关规定,对“金口总规”进行社会公示,欢迎社会各界提出宝贵建议和意见,为规划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 本次规划公示期限为三十天,公示期为2015年7月30日至8月30联系电话:0532-******** 地址:即墨市金口镇人民政府、即墨市店集中心社区管理委员会 公示内容如下: 一、规划背景

1、新型城镇化上升为国家战略高度 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进一步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抓住了新型城镇化推进中的突出矛盾,实现城镇化的健康、高质量和协调发展,必须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2013年12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关键在于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解决好人的问题,并对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生态保护、生态边界、历史文化保护、地方财政、社会公共事业等诸多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2、大青岛全域统筹发展时代背景 2011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青岛将被培育成国家级中心城市,成为山东省和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城市,这也为即墨东部城镇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青岛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了“全域统筹、三城联动、轴带展开、生态间隔、组团发展”的空间布局战略,大青岛城市发展空间由环胶州湾地区向全域拓展,全域统筹的重点是城乡统筹,城乡统筹的重点是南北统筹,这也为即墨金口小城镇跨越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3、即墨行政区划调整

浙江省永康市石城山黄帝文化旅游区总体规划说明

浙江省永康市石城山黄帝文化旅游区总体规划说明 目录 第一章概况 1.1地理位置 1.2自然条件 1.3社会经济 1.4基础设施 1.5开发条件与存在问题 第二章风景资源评估 2.1风景资源总体特征 2.2风景资源分类特征 2.3景点分类列表 第三章总体规划 3.1规划依据 3.2景区规划范围 3.3规划原则 3.4景区性质与功能 3.5规划期限与目标 第四章分区规划 4.1石城山黄帝文化景区 4.2白云山景区 4.3休闲度假区

4.4农业观光区4.5高级别墅区4.6管理服务区 第五章专项规划5.1道路交通规划5.2植被与绿化规划5.3建筑风貌规划5.4基础设施规划5.5保护规划 第六章旅游发展规划6.1环境容景分析6.2旅游发展规划6.3游客规模预测6.4游程规划

第一章概况 1.1地理位置 永康市位于浙江省中部,行政隶属金华市。早在数千年前,即有人类活动,中国古代名著全译丛书《山海经全译》一书记载:“永康县南四里有石城山,上有小石城,去黄帝曾游此,即三天子都也。”而石城山即位于石城山黄帝文化旅游区。 石城山黄帝文化旅游区位于永康城郊,距市区仅3公里,地理位置座标东经120001′42″,北纬28054′09″。 1.2自然条件 1.2.1地质地貌 石城山黄帝文化旅游区属永康盆地西部低山丘陵区,地层结构属浙东南地区四明山地层分区永康地层4区,以晚白垩早期火山岩系特别发育为特征,一套紫灰色黄绿带褐色地状流纹质,含砾玻屑凝灰岩,玻宵熔结凝灰岩建造。 1.2.2气候水文 永康地处浙中内陆,是有典型中北亚热带季风区盆地气候特征,年平均湿度17.50 C,平均降雨量1328.9mm,无霜期245天,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无霜期长。每到夏秋季节,云雾缭绕,变化万千,形成特有的气候景观。 1.2.3.土壤植被 石城山黄帝文化旅游区地处中北亚热带季风过渡区,土壤主要成土母岩为凝来岩,共有红壤,黄壤,水稻土三个类型。

嘉兴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成果)

嘉兴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成果) 一、编制目的 为适应嘉兴市在新世纪的发展战略,合理确定城市规模和发展方向,实现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促进区域一体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的通知》、《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浙江省城市化发展纲要》、《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嘉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以及嘉兴市的实际情况而制定本规划。 二、规划期限 本次总体规划期限:近期:2003年——2005年;中期:2006年——2010年;远期:2011年——2020年。 三、规划范围 本次总体规划分三个层次:嘉兴市域——指嘉兴市所辖五县(市)两区的行政区域,总面积3915平方公里,编制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强调未来滨海新城的发展;嘉兴市区——指秀城、秀洲两区所辖区域,总面积968平方公里,作为本次总体规划的规划区范围,编制空间发展规划,重点研究城乡一体化战略;中心城区——主要指北郊河、南郊河、东外环河以内的区域,其中西侧以乍嘉苏高速公路为界,确定为本次总体规划的用地范围。 四、城市性质 嘉兴城市性质为长江三角洲的经济重镇,上海南翼的港口新市,江南水乡的文化名城。

五、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1、市域总人口及城市化水平 ?市域总人口:2005年为370-390万人,2010年为380-420万,2020年为410-510万。 ?城市化水平:2005年为45-46%,城镇人口为170-180万人;2010年为55-60%,城镇人口为210-250万人;2020年为65-70%,城镇人口为270-350万人。 2、城镇体系总体框架 通过市域交通网络组织引导各级城镇向网络化演变,城镇群体空间形态体现为中心集聚与轴线扩张并存发展,市域城镇将发展形成“一心五轴”网络状的空间结构。 市域重点发展“一心、五次、十点”网络型城镇群,通过绿色空间隔断,实现开放式组团布局,优化个体及群体空间形态。 3、城镇职能分工 ?一心:市域的中心城市,由中心城区及滨海新城组成。 ?五次:市域的次中心,城市功能辐射的中继站。包括海宁城区、桐乡城区、平湖城区、嘉善城区和海盐城区。 ?十点:市域各片区中心,提供基本的居住与服务功能,适当吸纳部分工业,包括王江泾、王店、新丰、西塘、新仓、长安、盐官、崇福、乌镇和濮院。 六、市区空间发展规划 1、市区人口规模 ?市区总人口:近期2005年100万人,中期2010年120万人,远期2020年150万人。 ?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近期2005年45万人,中期2010年60万人,远期2020年80万人。 2、空间结构 规划形成“一心一片,两翼三楔”的市区空间格局。 ?一心:指中心城区,主要指北郊河和南郊河以内区域,是城市的核心发展区。

永康市域总体规划(2006~2020年)规划文本

、规划总则 第一条规划目的 为了促进永康市城乡建设有序、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乡规划工作的意见》(2006)40号文件、《永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并结合永康市实际制定本规划。(文本划线部分为强制性内容) 第二条规划期限 近期:2006-2010年,与《永康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期限一致; 远期:2011-2020年;与在编的《永康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远期期限相一致; 远景:未来30-50年。 第三条规划范围 永康市全市域,面积1047平方公里。 二、人口与用地规模 第四条人口与用地规模 经“两规”衔接,确定永康市人口与用地规模见下表: 人口与用地规模 表2—1 第五条市域土地利用配置 规划耕地保有量至规划期末确保24262.5公顷,其中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21539公顷。至2020年,市域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在18513.9公顷以内,其中城镇建设用地达到6765公顷,其中中心城区面积为4785公顷,建制镇用地规模为1980公顷。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为2724公顷,独立工矿用地面积为2010公顷,交通用地面积为4571.8公顷,水利设施用地面积为2243.1公顷,特殊用地面积为200公顷,规划期内共增加建设用地5600公顷。 三、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 第六条定位目标 (一)定位 浙中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全国现代五金产业中心,打造国际五金产业中心。

(二)目标 国民经济保持又好又快发展,经济结构向工业化后期和后工业化初期跃进,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社会保障制度比较健全,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生态环境良性发展。到2010年,全市基本实现现代化,2020年,中心城区达到50万人口(包括独立工矿区6.5万人)的规模,在全市域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初步建成国际五金之都。 永康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表3—1 说明:现状人口数为2005年统计数,人均指标按户籍人口(55万)计算,人口为按“五普”口径计算的常住人口数。 第七条总体发展战略 (一)五金名城战略 大力引进国际资本、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科学安排空间布局、提升集约用地水平、配套完善的基础设施支撑系统,加大城市现代化功能建设力度,打造现代化五金名城。 (二)生态城乡战略 强化市域生态保护,重点保护水源地、生态林地,风景区。优化村庄布局、改善村庄居住环境、加快建设中心村和新农村。力争把永康市建成环境友好、景观优美、城乡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综合生态型城乡。 (三)商旅大市战略 依托发达的市场体系和优美的旅游资源,进一步提升永康市的商业、旅游业水平。大力强化商业、市场硬件设施建设和软件现代化提升,形成为商业大市。同时,整合旅游资源、完善景点布局,扩大旅游环境容量、增强旅游综合服务功能,形成规模效应,提升旅游接待能力。 第八条空间发展战略 (一)中部提升核心 市域中部紧紧围绕中心城区这一核心,促进中心城区产业的综合化发展,在五金制造业向高精尖升级的同时,致力于培育更具附加值、更具区域辐射力和更大成长空间的面向五金产业商贸、物流、研发、信息、培训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大幅提升市域核心竞争力,带动市域各镇经济社会和城乡建设的全面发展。 (二)外围突出重点 外围城镇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产业园区为重点发展二产经济。空间相邻的城镇应加强产业空间的整合协作,形成规模效应,提升资源集约利用水平。充分利用永康市城乡交错密布、时距小的布局特点,引导乡村共享城镇基础设施、社会设施,提高设施利用效率,并充分利用村庄居住功能,尽可能将可用地资源投入产业发展。 (三)周边保护环境 在规划期内,必须十分重视保护下一轮经济转型的核心资源:旅游资源、环境优美的宜居地、市域景观生态等,而市域周边区域正是生态环境敏感区,环境资源优美,理应更多地承担环境保护的职责,为下一轮经济转型打下基础。 第九条产业发展战略 (一)产业组织战略 1.一产:结构转型、扶持特色、规模提升 推动一产结构的进一步转型,大力扶持特色种植业、养殖业、林业发展,种植业内部从传统的粮食、蚕桑、茶叶种植业向发展优质蔬菜、果品发展;推动农业生产企业化、规模化发展,以规模效应提升产业效率。 2.二产:提升顶部、培育中部,优化底部,形成大区域的垂直分工体系

城市规划:嘉兴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城市规划:嘉兴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根据1994年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远景规划范围,编制嘉兴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一、依托自然水网骨架,建立绿色生态空间 以一心、三环、三楔、三园、七带和众多大小不等的城市公园共同构成嘉兴独特的生态绿地网络结构。 一心:指南湖、西南湖组合形成的城市绿心。 三环:沿环城河建设的环城绿带是嘉兴古城格局原外城边界;沿中环红线外侧各控制20米绿带形成城市景观大道;沿外环河控制300-500米绿带为城市的外围生态环。 三园:指南湖风景名胜公园、相家荡公园和穆湖溪公园。 三楔:指城市东、南、西北向规划控制3片楔入城市中心区的绿楔。 七带:沿城市七大放射水系两岸布置进深30米以上绿带。 二、优化城市空间环境,创造特色园林景观 规划突出体现绿化的生态性与文化性,通过绿地与水系的有机结合,形成城、水、绿相互交融的园林景观。

营造大型生态基质:保护和恢复城市3片绿|考试|大|楔的生态环境,严格实施城市外环绿带建设,通过河道和道路与郊外田园及城市内部绿地相互融通,向城市导入绿色自然景观和清新气流。 建立绿色廊道网络:依托城市“二环、三湖、七放射”水网骨架,构筑各具特色的绿化景观带;结合水系建设城市道路,通过绿化处理,形成通畅的绿色景观廊道。 设置特色城市片区:利用河道将城市划分为九个片区,通过绿化体现各个片区的园林景观特色。 控制河道界面景观:包括绿线、蓝线控制。通过修复岸线、植树造林、拆除建筑、破墙还绿、限制建筑高度等方法进行控制,绿地率达40%以上。 组建历史景观轴:以子城为核心,形成南湖——子城——穆湖溪古城和运河历史景观带。 三、重视生态效应,实现可持续发展 生态建设:按生态学原则,结合城市外围田园风光,并在城市内部(在绿楔、绿带、公园内,沿着修复的河、湖、湿地和滨水岸线)绿予自然生物若干片自然环境。 生态种植:以种植树木为主,大量采用乡土树种,重视生物多样性,强调地被和空间生态群落合理配置。 生态效益:在满足城市绿地主要功能的同时,引入经济价值高的生物,使绿地和水资源获得叠加效益。 四、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海口市美兰区大致镇总体规划(2018-2030)》规划简介

《海口市美兰区大致镇总体规划 (2018-2030)》规划简介 一、规划范围 1.大致坡镇行政辖区范围,规划面积为115.42平方公里。 2.镇区规划范围:东、南接文昌市东路镇,西邻海文高速公路,北达乌土城村。规划总用地面积778.29公顷,建设用地面积262.16公顷。 二、总体发展目标 依托高效绿色农业、南洋河等资源及便捷的交通优势,秉承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原则,建成以商贸、“互联网+”为支撑,以琼剧文化为底蕴,经济发达,社会和谐,生态环境一流的特色产业小城镇。 三、总体发展定位 打造“海澄文”一体化的重要示范区、形成琼北地区商贸服务中心、创建以琼剧文化为特色的风情小镇。 四、空间发展结构 依托现状产业基础,大致坡镇城乡发展的空间结构为“一廊、两心、五区”结构。 一廊:以海文高速公路和琼文公路形成的交通发展廊道。

两心:为大致坡镇区综合发展中心和咸来片区综合发展中心。 五区:林下经济发展区、反季节瓜菜种植区、花卉种植区、乡村旅游发展区、建材加工产业区。 五、镇域土地利用规划 用地分类包括城乡居民点建设用地、区域交通设施用地、区域公用设施用地、工业用地、其他建设用地、公墓用地、水域、农林用地等。 六、镇域村镇体系规划 根据村镇体系空间结构组织,中心镇——中心村——特色村三个等级。 中心镇:大致坡中心镇区,是全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中心村:咸来墟、大东村、咸来村、崇德村、美桐村、大榕村。其中咸来墟基础设施相对较好,经济辐射能力在大致坡镇西部片区中作用明显,是周边行政村经济、社会服务中心。其他中心村是周边各自然村的公共服务中心。 特色村:金堆村、昌福村、栽群村、美良村、永群村,特色村是作为周边各自然村的公共服务同时根据村庄特色建设共享农庄、田园综合体等,发展乡村旅游。 七、城镇性质 大致坡镇城镇性质为:琼东北地区以商业贸易、现代服

参江西省宜春市宜阳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江西省宜春市宜阳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项目建议书 《技术标》 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二OO五年七月二十六日

内容 一、单位业绩 二、单位荣誉 三、项目总负责人业绩 四、项目总负责人荣誉 五、项目组组成人员情况 六、项目组组成人员业绩情况 七、项目建议书 八、后续服务承诺

一、单位业绩 2000年(含2000年)以来我院承担地级市及以上城市的城市总体规划、15平方公里以上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地级市及以上的行政中心区的详细规划及城市设计。 1、金华市城市总体规划(2000—2020) 编制时间:2001.3~2002.4 规划规模:100万人口 规划特点:紧紧围绕“建设浙江省中西部地区中心城市”的总目标展开规划研究,注重远景空间发展战略与近期可操作性相结合,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形成“一个核心区,六大功能区”的布局结构。 2、衢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 编制时间:2003 规划规模:60万人口

规划特点:强化了城市合理结构的研究,通过城市用地的综合评价、城市现状条件以及城市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确定了一个能适应不同发展时序和发展速度的城市结构。针对城市的特点,采取组团式布局,将自然山体、水系作为组团划分的要素和城市生态、游憩的重要功能,形成山、水、城融为一体的空间格局。 3、湖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 编制时间:2003 规划规模:98万人口 规划特点:湖州为环杭州湾城市群和环太湖城市群的节点中心城市,规划突出生态与可持续发展主题,强化了城市生态绿楔、绿带、绿廊的预留与控制,形成一城两区、双心结构的带形城市结构。由13个城市分区组成。 4、丽水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 6、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 7、浙江省环杭州湾地区城市群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8、浙江省温台地区城市群规划

嘉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下达嘉兴市区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

嘉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下达嘉兴市区新一轮土地利用总 体规划主要控制指标的通知 【法规类别】土地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嘉政办发[2009]126号 【发布部门】嘉兴市政府 【发布日期】2009.09.29 【实施日期】2009.09.29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嘉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下达嘉兴市区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控制指标的通知 (嘉政办发〔2009〕126号) 南湖区、秀洲区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 《嘉兴市区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控制指标》(以下简称《规划控制指标》)已经六届市政府第27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下达给你们,请认真按照省政府《关于下达全省各市、县(市、区)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控制指标的通知》(浙政土审〔2009〕12号)要求,抓紧开展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争取年内初步完成区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一、严格依据下达的控制指标编制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规划控制指标》包括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含标准农田)、耕地保有量、城乡建设用

地规模、人均城镇工矿用地、新增建设占用土地规模、万元二三产值增加值用地量,其中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含标准农田)、耕地保有量、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为约束性指标(是指为保护资源和推进节约集约用地规划期内不得突破或必须实现的指标),人均城镇工矿用地、新增建设占用土地规模、万元二三产值增加值用地量为预期性指标(是指按照经济社会预测规划期内应该实现的指标)。两区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时,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人均城镇工矿用地、新增建设占用土地规模、万元二三产值增加值用地量不得超过《规划控制指标》,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耕地保有量不低于《规划控制指标》。 二、按照中心城区和外围区域的划定界线,统筹规划,科学合理做好嘉兴市区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根据嘉兴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定中心城区规划的需要,在指标分解中,明确了中心城区控制范围,控制范围总面积约180平方公里(按不拆分行政村计算,约为227平方公里)。该范围的划定原则是:一是有利于管理和协调该区域的建设主体,统筹安排规划期内城市发展用地需求的原则;二是按照有利于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加快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现代化网络型大城市建设步伐的原则,将国际商务区域、湘家荡区域和嘉兴经济开发区西南组团三个区域组团基本纳入中心城区控制范围;三是重点突出、权责一致的原则,中心城区控制范围内城市发展用地由中心区域控制指标安排,少量在中心城区范围内两区直管的新农村规划点和工业功能区发展需要的用地从分配给两区外围区域的指标中解决,指标安排规模和布局一并纳入中心城区范围内随嘉兴市级规划上报审批。机动指标主要确保规划期内现难以预计、布局存在不确定性的市重大项目的用地需求。 三、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加快推进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 两区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时,要按照统筹城乡、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充分发

镇总体规划

关于《舒城县汤池镇总体规划(2016-2030)》的公告 《舒城县汤池镇总体规划(2016-2030)》规划成果已经舒城县汤池镇人民政府委托安徽建筑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即将上报舒城县人民政府审批实施。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二十六条的规定,现依法向社会公告,诚请广大市民踊跃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详情可在汤池镇人民政府网站、舒城县规划局网站及舒城县政府信息公开网上查询。公告期自2018年4月5日起至2018年5月4日止。 附件:《舒城县汤池镇总体规划(2016-2030)》主要内容 一、规划目的 加快发展生态经济为主线,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绿色发展,形成科学合理的空间布局,在《六安市舒城县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的指导下,结合汤池镇发展实际情况,编制完成《舒城县汤池镇总体规划(2016~2030年)》(以下简称本规划)。 二、规划指导思想 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以五统筹的和谐发展观、五大发展理念、城市双修等为思想,以塑造生态镇为标准,合理调整城镇发展空间,协调中心镇区、新型农村社区以及与周边景区之间的关系,提升城镇综合竞争力,持续改善城镇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城镇品质。 (1)树立区域整体观,处理好城镇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2)发挥优势,促进发展 (3)优化结构,完善功能

(4)提升品位,塑造特色 三、规划期限 近期:2016——2020年 远期:2021——2030年 四、规划范围 本规划确定镇域、镇区两个规划层次。 1、镇域 包括整个汤池镇域范围,总面积约160平方公里。 2、镇区 镇区规划范围共1049.1ha,分为中心片区、三江片区和城冲片区三大片区,中心片区规划范围为北至万佛湖大道(三江快速连接线),西抵倒淌河西侧山体、东达高速公路,南至镇区南侧山体,范围大小为856.2ha;三江片区规划范围为北到三江北环以北用地边界及往东至城冲河边、南达三江南环及万佛湖大道、西以环湖旅游路为界、东至城冲河堤,规划范围约144.3ha;城冲片区规划范围为北到城冲河和舒桐路外绕线、西以现状建成区边缘及平行南延为界、南至敬老院南侧附近、东抵城冲河,规划范围约48.5ha。 五、镇域镇村体系规划 1、城镇化发展目标 用10—20年左右的时间,整合自身优势资源,全面改善投资发展环境,重点建设旅游业和服务业,使之成为有一定知名度的区域性旅游目的地。建成以温泉为特色,地方特色产业比较发达、综合服务业繁

磐安县县城总体规划

磐安县县城城市总体规划 基础资料汇编 目录 一、区域位置及政区概况 (1) 二、自然地理条件 (1) 三、自然资源及特点 (3) 四、人口 (3) 五、社会经济概况 (6) 六、社会公共设施概况 (8) 七、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 (11) 八、环境现状基础资料 (12) 九、电力基础资料 (13) 十、电信现状资料 (14) 十一、燃气现状资料 (15) 目录 一、区域位置及政区概况 (1) 二、自然地理条件 (1) 三、自然资源及特点 (3) 四、人口 (3) 五、社会经济概况 (6) 六、社会公共设施概况 (8) 七、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 (11) 八、环境现状基础资料 (12) 九、电力基础资料 (13) 十、电信现状资料 (14) 十一、燃气现状资料 (15)

一、区域位置及政区概况 1.区域位置 磐安县地处浙江省中部地区,介于东经120o17’——120o47’、北纬28o49’——29o19’之间。东与天台县、新昌县相连,南与仙居县毗邻,西部与缙云县、永康市接壤,北与东阳相连。县域呈东西短、南北长的形态,东西47公里,南北54公里,总面积1198.88平方公里。 磐安县目前县城所在地安文镇位于县域西部,东经120o26’、北纬29o’03,镇域面积90.03平方公里。镇区北距杭州市216公里、南至温州261公里、西至金华126公里、北至宁波212公里。 2.政区概况 磐安县建县历史虽然不长,但行政区划归属多变。今磐安地域在春秋战国时代属越国统辖范围,自北宋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始,分属东阳、永康、缙云和天台。清初曾设四平县,稍时即废。1939年7月1日正式置县,以1939年设立的大盘山绥靖区为基础,划东阳、永康、缙云、天台四县边缘山区建县,县治设今大盘镇学田村。 1949年10月30日,磐安县解放,成立县人民政府,县城设安文,属金华专区。1958年撤县,辖境并入东阳。1983年7月,国务院决定恢复磐安县,县城仍设安文镇。恢复后的磐安县比原来增加岭口、玉峰、尖山、胡宅、前山五个乡镇,属浙江省金华地区。1985年5月,金华地区撤销,金华市升为地级市,实行市管县制,磐安县属金华管辖。 二、自然地理条件 1.地形地貌 磐安县属浙中山区县,全县受天台山、会稽山以及括苍山、仙霞岭余脉影响,地势较高,地形复杂,山峦重叠,一般都在800m以上;中南部较高,境内的青梅尖、大盘山、高二山海拔均在1220m以上,最高峰为南部青梅尖,海拔1314m;西部低,最低处是东北部夹溪谷地,海拔150m,相对高差1164m。山脉以海拔1245米的大盘山主峰和海拔1314米的清明尖为主轴,向东北和西南延伸,分脉扇形展布,整个县山峦重叠,山地占全县面积的86%。整体地形可以分为三个地形区: 中南部低中山区:系大盘山脉的主体部分,包括九和、窈川、墨林、大盘、方前、维新、盘峰、高二、双峰等乡镇,以及仁川、尚湖、安文的一部分。其特点是:地势陡峭,山峰林立,主要山峰在1000米以上,山顶成尖形和锯齿状,坡度在25度以上,沟谷密集,多呈“V”形。 东北台地区:位于境内东北部,包括胡山、尖山、玉山、万苍等乡镇和尚湖镇北部。其特点是:海拔较高,而台地内切割较弱,起伏和缓,地表呈浅丘状,谷地开阔;而台地外围切割强烈,边缘山峰在700~800米之间。 西南低山丘陵区:主要分布于新渥、冷水、深泽等乡镇以及安文、仁川的一部分。主要特征是:低山、丘陵、河谷相间,低山多在海拔700米以下,其中形成不连片的丘陵小盆地。 境内山脉以大盘山主峰群为中心,主干线向南北发展,有一条明显的分水岭。向南一线直至清明尖分叉,一支进入仙居,一支与括苍山相接。向北一线在山环向东环有半周,然后分叉。一支向东北老鹰尖、仰瓦山沿天台界延伸,与天台山连接,另一支向西北发展,形成玉山台地,主干峰直至马家坞尖,与会稽山遥接南脉、北脉。主干线把全线区域划成三块:东侧、西侧和北侧。 2.地质构造 县境内露地层为中心生代,上侏罗统火山岩系最发育,次为白垩系陆相碎屑,再为第四系松散沉积物,少量第三系玄武岩。地质以断裂构造为主,有新华系构造、华厦式构造、东西向构造、

《嘉兴港总体规划》摘要

《嘉兴港总体规划》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嘉兴港的建设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相继建成了一批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货物吞吐量快速增长,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显现。 2007年2月,《嘉兴港总体规划》经交通部、省政府审核批准,为嘉兴港新一轮发展和促进滨海新区加快开发提供了重要保障,为强化全港港政管理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一、发展现状 (一)港口现状。嘉兴港现拥有生产性码头泊位21个(其中深水泊位14个、非深水泊位7个),泊位设计吞吐能力1924万吨/年(其中集装箱吞吐能力10万TEU/年)。2006年,嘉兴港完成货物吞吐量2248万吨(其中外海1927万吨、内河321万吨),集装箱吞吐量4.54万TEU。 (二)综合评价。嘉兴港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明显,港口资源丰富、自然条件良好,集疏运优势独特、基础设施初具规模,腹地经济发达、港口货源充足。 二、港口吞吐量和船型发展预测 (一)港口经济腹地。嘉兴港直接经济腹地为杭州、嘉兴、湖州三市(杭嘉湖地区),间接经济腹地为苏南、皖南等部分地区。 (二)吞吐量发展水平预测。 2010年:外海货物吞吐量3500万吨(集装箱20万TEU),其中:独山港区1870万吨(集装箱8万TEU)、乍浦港区1350万吨(集装箱12万TEU)、海盐港区280万吨;嘉兴港内河货物吞吐量810万吨(集装箱2万TEU)。 2020年:外海货物吞吐量5000万吨(集装箱60万TEU),其中:独山港区2730万吨(集装箱36万TEU)、乍浦港区1850万吨(集装箱24万TEU)、海盐港区420万吨;嘉兴港内河货物吞吐量1450万吨(集装箱8万TEU)。 (三)船型发展预测。规划杂货船最大船型为3万吨级;规划散货船以3.5万吨级船型为主,发展船型为5万吨级;规划集装箱船以1万、2万吨级船型为主,发展船型为3万、5万吨级;规划油品船以1~3万吨级船型为主,发展船型为5万吨级;规划内河货船以500吨级货船、驳船及500吨级集装箱船(30TEU)为主。 三、港口性质与功能 (一)性质。是浙江省沿海地区性重要港口,是长江三角洲港口群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组成部分;是杭嘉湖及周边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口岸;是建设杭州湾北岸产业带,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发展临港工业、现代物流、保税、加工的重要依托;是外贸集装箱运输的喂给港;随着腹地经济和对外贸易发展以及港口设施

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中江县继光镇总体规划 说明书 四川省丽景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二O O九年十一月

目录 第一部分镇域总体规划 (1) 第一章背景及现状 (1) 一、规划背景 (1) 二、现状概况 (2) 三、镇区概况 (4) 第二章规划依据、年限、原则和目标 (4) 一、规划依据 (4) 二、规划年限 (4) 三、规划原则 (5) 四、规划目标 (5) 第三章镇村体系规划 (5) 一、继光镇的区域战略地位 (5) 二、镇域经济发展的SWOT分析 (5) 三、产业发展规划 (7) 四、人口及城镇化预测 (9) 五、镇村等级、规模及职能结构规划 (11) 六、镇域空间管制规划 (13) 七、镇域基础设施规划 (14) 八、镇域环境保护和防灾规划 (16) 九、镇域历史文化保护规划 (21) 十、镇域旅游发展规划 (21) 第二部分城镇建设规划 (23) 第四章城镇性质与规模 (23) 一、城镇性质 (23) 二、城镇人口及用地规模 (23) 第五章用地布局规划 (23) 一、用地适应性分析 (23) 二、城镇发展方向及用地选择 (24) 三、功能结构规划 (24) 四、用地布局规划 (24) 第六章绿地景观规划 (26) 一、现状 (26) 二、绿地系统规划 (26) 三、景观规划 (26) 第七章道路工程规划 (27) 一.现状概况及问题 (27) 二、道路交通规划 (27) 第八章管线工程规划 (28) 一、给水工程规划 (28) 二、排水工程规划 (28) 三、燃气工程规划 (29) 四、电力工程规划 (29) 五、通信工程规划 (29) 六、管线综合规划 (30) 第九章环保、环卫及防灾规划 (30) 一、生态及环保规划 (30) 二、城镇环卫设施规划 (30) 三、城镇防灾规划 (31) 第十章近期建设规划 (31) 一、近期建设用地选择 (31) 二、近期建设用地规模 (31) 三、近期建设重点 (31) 四、近期建设项目 (32) 第十一章规划实施措施及建议 (32)

浙江永康市古山镇总体规划立意和思路探讨

Urban Planning城镇规划高 鑫 王涌彬 曾 婷 摘要:本文以浙江省永康市古山镇总体规划为例,分析其规划、立意和主体思路,强调城镇发展空间转变、规划引导功能和人居环境建设在小城镇总体规划中的重要意义。 古山镇位于浙江省永康市东部,距市区17公里。2006年古山镇列入全国千强镇,是浙江省的中心镇,以及永康市重点中心镇。规划总用地面积13km2,预测城市人口8万人。本轮城市总体规划在以往规划文本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明确其功能定位,用理性的城市规划理念控制规划方案,为进行中的城市发展提供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在我国东部地区(以浙江为例),城市化和小城镇建设发展势头良好。应如何因地制宜去认识、体现规划的特色和合理性,并能真正把握好小城镇发展过程中总体规划带来的现实意义,我们在进行永康市古山镇总体规划项目时做了一些思考。 一、城镇发展空间转变,确定城市功能和定位 (一)城镇发展空间转变 根据现状镇区自然条件、产业布局、交通区位等条件,以及上位规划中近期已落实安排好的重点建设项目,规划形成空间相对独立、功能分工明确、干道快速联系的“两带两组团三片区”空间布局。“两带”即能联系其他功能空间并积极改善城镇自然环境的乌江溪和华溪生态文化景观带,“两组团”即工业园和物流园组团,“三片区”即古山片区、世雅片区和胡库片区。 古山镇城镇空间传统发展模式为依托过境公路和水系走向发展。新时期省级重点建设项目方岩风景区和东永高速公路的建设,为城镇发展空间转变提供了新机遇。古山镇由单一片区转变为三个片区同步发展、相互协调的城镇发展空间模式。 以高速公路为例,对城镇发展空间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城镇空间在其引导下外向扩展;二是新兴城镇和产业区的出现;三是周边小城镇受高速公路影响主动向其靠拢。因而可以看出高速公路的介入使区域内的城镇在不断地集中,但区域内的城镇空间则是不断地蔓延。由于高速公路属于汽车导向、客货通用、机动灵活的快速交通通道,对市场范围、产业布局、人口迁移具有非常直接的影响。 (二)通过对古山镇基础资料深入调查与汇总研究,以及规划团队与相关主管部门共同协商认定,新一轮总体规划将古山镇城镇定位为:“永康中部以五金加工业及相关专业市场为主的工业中心重镇;以市场为导向,新型的第二、第三产业为支柱,建设成为设施完备、环境优美、适宜居住和创业的花园式城镇”。这一定位是基于该镇的以下资源禀赋:古山镇是永康市五金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文化旅游资源,画眉岩洞天、华斧山等自然人文景观与毗邻的浙中名山——方岩构成一条文化线;作为永康市重点中心镇,地处城市发展的主轴上,位居永康—义乌的链接带上,工商业气息浓 浙江永康市古山镇总体规划立意和思路探讨 图1 古山镇城镇总体规划(2010—2020)土地利用现状图 42小城镇建设

解读永康五金“十年十倍”的发展奇迹

解读永康五金“十年十倍”的发展奇迹 永康“十年十倍”的发展奇迹 永康市,国土面积1049平方公里,总人口56万,七山二水一分田。1992年,撤县建市,十年弹指一挥间,永康实现了GDP和财政收入等一系列重要经济指标十年十倍的大步跨越,迅速崛起为浙江中部的一只“小老虎”。2001年,永康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2.06亿元,财政总收入8.01亿元,首次进入全国百强县市,名列第70位。今年全市GDP有望突破100亿元,财政收入有望超过10亿元。 五金产业是永康的支柱产业,全市有五金机械企业近万家,生产领域涉及工具五金、日用五金、建筑五金等七大类2万多种产品,永康被誉为全国区域性最大的“五金生产基地”。 特色五金产业铸就强力“引擎” 永康市五金文化源远流长,自宋朝开始就有“五金工匠走四方,府府县县不离康”的美誉。目前,永康已经成为全国防盗门、电动工具、农机产品、不锈钢制品、电动滑板车、衡器的主要生产和出口基地,“强项在工业、特色在五金、优势在民营、活力在开放、后劲在科技”的经济发展格局已然形成。依托以五金机械为主的工业经济带动,永康在最新公布的全国百强县(市)中位居第46位,并入围2006年度“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排行榜。 “永康经济开发区已经成为托起当地支柱产业的强力引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朱长林介绍说,该开发区前身为永康市五金科技工业园,2002年8月升格为省级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面积46.6平方公里,近期规划面积24平方公里,目前已基本完成10平方公里的园区开发建设。 目前,永康经济开发区已成为浙江20个重点示范工业园中最大的产业特色工业园,浙江中部上规模上档次的示范性工业区、科技区。据统计,开发区现已累计引进入园企业208家,聚集电动工具、不锈钢制品、电动车、汽摩配、防盗门、小家电及厨具、有色金属压延等八大类五金行业企业。其中全国行业龙头企业9家,“国字号”大型集团企业12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3家,第二产业就业人数3万多人。开发区现有2个国家免检产品、5个浙江名牌产品、8个省着名商标、8个技术创新中心和研发机构以及116项专利。2005年,园区完成工业总产值100亿元,同比增长24%,完成工商税收2.7亿元,同比增长27%。2002年11月,永康经济开发区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国家级乡镇企业科技园区,2005年度获金华市开发区(园区)工作先进单位,2006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绿化模范单位”。 招商环境软件硬件“两手抓” 开发区竞争加剧,促使永康经济开发区从软件、硬件上“两手抓”,着力为企业营造优良的投资环境。 管委会主任朱长林表示,永康经济开发区高起点规划设计“一心”(开发区中心区,是今后城市副中心)、“双轴”(沿两条溪流形成生态轴和景观轴)、“四区”(两片居住生活区和两片工业区,专设外商投资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区)的布局。目前,区内主骨架基础路网系统初步形成,12米宽以上道路呈网状分布,30米~42米宽骨干道路纵横交错;各种管线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