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港区总体规划 年

嘉兴港区总体规划 年
嘉兴港区总体规划 年

嘉兴港区总体规划(2011~2030年)环境影响跟踪评价报告书

(简本)

浙江环科环境咨询有限公司

二O一七年十一月

嘉兴港区总体规划修编环境影响跟踪评价报告书

目录

1 规划背景简介 (1)

2 规划方案概述及分析 (1)

2.1原规划概述 (2)

2.2后续规划实施要点 (3)

2.3规划协调性分析 (4)

3 现状主要环保问题和主要资源环境制约因素 (4)

3.1规划实施情况 (4)

3.2资源能源消耗与排污情况 (5)

3.3区域环境质量现状及变化趋势分析 (5)

3.4现状主要环保问题 (7)

3.5主要资源环境制约因素 (7)

4 规划实施的主要环境影响及资源环境承载力 (8)

4.1规划实施的主要环境影响 (8)

4.2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 (8)

5 规划方案综合论证和优化调整建议 (9)

5.1规划方案综合论证 (9)

5.2规划优化调整建议 (10)

6 规划的环境影响减缓对策和措施 (10)

7 规划环评结论清单 (11)

清单1 嘉兴港区生态空间清单 (12)

清单2 现有问题整改措施清单 (13)

清单3 污染物排放总量管控限值清单 (14)

清单4 规划优化调整建议清单 (14)

清单5 环境准入条件清单 (15)

清单6 环境标准清单 (17)

8 跟踪评价建议 (18)

9 总结论 (18)

1 规划背景简介

嘉兴港区地处上海南翼、杭州湾北岸,其前身为乍浦经济开发区,是1992年经省政府批准的省级开发区。2001年7月,嘉兴市设立嘉兴港区管委会,统一领导嘉兴港务局、乍浦经济开发区和乍浦镇。2002年组织编制了《嘉兴港区总体规划(2002-2020)》,于2003年2月得到嘉兴市人民政府的批复(规划面积为54 km2)。2011年,嘉兴港区总体规划进行了修编,于2011年8月得到嘉兴市人民政府的批复(嘉政发[2011]56号),并开展了规划环评,取得了浙江省环保厅的审查意见(浙环函[2012]127号)。根据《嘉兴港区总体规划(2011-2030)》及浙环函[2012]127号,修编后的嘉兴港区规划面积为55.8 km2,规划范围包括嘉兴综合保税区、乍浦经济开发区,发展产业以化工新材料、先进制造业、港口物流业为主。

近六年来,在发展规划及规划环评指导下,嘉兴港区紧紧围绕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大力实施“千亿产业”、“百亿企业”培育工程,全面启动“二次创业”,加快转型发展,各方面均取得了跨越式发展。作为市属两大开发区之一,嘉兴港区已成为嘉兴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全市海洋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和示范区。此外,近年来嘉兴港区大力实施创新强区、生态立区战略,也取得显著成绩:位于港区内部的中国化工新材料(嘉兴)园区先后荣获“浙江省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示范区”、“浙江省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浙江省两化深度融合试验区”、“十一五期间全国循环经济工作先进单位”、“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化工新材料)”等多项荣誉,目前正在争创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全国智慧园区试点和全国安全生产示范区;乍浦经济开发区目前正在实施生态循环化改造。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规划(区域)环评满五年以上的产业园区,应立即开展跟踪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为此,嘉兴港区管委会委托我单位对浙环函[2012]127号认可的《嘉兴港区总体规划(2011-2030)》,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跟踪评价工作。

2 规划方案概述及分析

2.1原规划概述

(1)规划范围:东起平湖独山港镇,南至杭州湾,西至海盐边界,北至平湖曹桥街道、当湖街道及林埭镇,总规划面积约55.8平方公里。

(2)规划期限:2011-2030年,其中近期到2015年,中期到2020年,远期到2030年。

(3)目标定位:力争到2015年建成高效港口、生态循环型临港工业区;到2020年建成现代化港口城市;2030年,建成现代化生态创新型港口城市。

(4)产业发展目标:在现状支柱产业——化工新材料制造的基础上,随著产业升级,形成制造业、物流、贸易、研发教育、旅游居住五大主导产业板块。

(5)产业空间布局:规划形成化工新材料片区、港口物流区、出口加工及保税物流片区、特色制造片区、综合服务区(公建服务及居住)、生态旅游休闲带六个特色产业片区。以乍浦塘为界分为东西两片:产业功能片、城市服务功能片。

详见图2.1-1。

图2.1-1 原产业空间布局规划图

(6)土地用地规划

嘉兴港区总规划用地55.8平方公里,近期规划城市建设用地22.06平方公里,其中规划工业用地面积占31.86%;远期规划城市建设用地37.1平方公里,其中规划工业用地面积占24.22%。

2.2后续规划实施要点

(1)规划目标定位:现代化网络田园城市滨海副城核心区,全国临港产业特色高地、长三角海河联运特色港口、环杭州湾滨海生态特色新城。与原规划定位基本上属于一脉相承,未发生大的变化。

(2)产业发展规划:加快制造业高端高效发展,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在推进化工新材料产业向双化融合、绿色化、生态化转型升级的同时,重点发展航天航空智能制造装备、互联网、现代物流等非化工产业。

(3)土地开发利用:后期规划实施过程中新增工业用地面积极为有限,重点开发建设绿地、居住用地、物流仓储用地以及对外交通、道路广场、公共设施等。工业用地开发建设重点仍将放在化工新材料片区,不过将放在东西大道北侧区块,拟在该区块规划航天航空军民融合产业园,规划用地以一、二类工业用地为主。

图2.2-1 规划航天航空军民融合产业园位置及总体布局框架示意图

(4)环保基础设施:“十三五”期间将重点推进工业污水处理厂、危废处置设施、工业污泥处置设施、园区“智慧环保平台”等配套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将落实化工企业LDAR全覆盖,加强生态廊道建设,进一步提高绿地率。

2.3规划协调性分析

经分析,嘉兴港区后续发展规划目标定位以及产业发展方向与浙江省主体功能区划、嘉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嘉兴市城市总体规划、嘉兴市“十三五”环境保护规划、平湖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平湖市及海盐县环境功能区划等上位规划以及周边区域规划基本是相协调的,但与《平湖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不相符的地方,部分用地目前属于一般农用地和基本农田,位于限制建设区内。

3 现状主要环保问题和主要资源环境制约因素

3.1规划实施情况

(1)经济发展评价

2011~2015年,从港区GDP和规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变化看出,嘉兴港区近年来总体保持较好的发展趋势;不过与原规划规模相比,经济发展有所放缓。

(2)用地发展评价

对比原规划近期规划规模可知,2015年港区建设用地总规模匹配性较好,不过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面积均超过规划规模,其中工业用地规模已接近远期规划规模;而仓储物流、绿化用地发展相对滞后。

原规划提出嘉兴港区总体布局为“一心两轴六区”,目前总体框架已基本形成,同时以乍浦塘为界分为两片,乍浦塘以东为城市服务功能片,乍浦塘以西为产业功能片,也与原规划基本一致。局部用地变化主要集中在特色制造片区和港口物流区,存在物流仓储用地转化为工业用地的情况。

(3)产业发展评价

近年来嘉兴港区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已形成以化工新材料、纺织服装、金属

制品、电力等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其中化工新材料占绝对主导地位,金属制品、纺织服装等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萎缩,而电力行业(包括热电)作为港区配套产业发展较为稳定,产业结构总体趋向合理。不过从资源能源消耗与单位污染物排放水平来看,尚有较大提升空间。

3.2资源能源消耗与排污情况

(1)嘉兴港区2015年规上企业单位土地工业增加值为高于《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标准》(HJ274-2015)中指标要求,不过部分企业工业用地产出较低。从行业来看,纺织服装行业最高,化工新材料行业次之,金属制品行业及其他行业最差。

(2)从上一轮规划环评以来,嘉兴港区水资源利用效率持续提高,不过2015年嘉兴港区规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仍远高于《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标准》(HJ274-2015)指标要求,可见区域用水量大,水资源利用效率较低。从行业来看,主要耗水行业为化工新材料和电力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最高的为化工新材料行业,其次为其他行业。

(3)自上一轮规划环评以来,嘉兴港区能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不过2015年港区规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仍高于《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标准》(HJ274-2015) 指标要求。分行业看,化工新材料行业能源利用效率最低,单位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最高,其次为金属制品。

(4)将嘉兴港区各类污染物现状排放量与上一轮规划环评2010年排放量进行对比可知:废水及其污染物量、危险废物量有增加,废气污染物SO2和NOx排放量明显减少。这与港区产能和经济规模明显扩大有关,同时也体现了“十二五”期间各项减排措施的成效。

3.3区域环境质量现状及变化趋势分析

(1)环境质量现状

环境空气:根据本次环评实测及监测资料收集,各测点SO2、NO2等常规因子,以及二甲苯、苯乙烯、环氧乙烷等特征因子均能达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不过臭气

浓度指标不理想,存在超过厂界标准值的情况。另根据嘉兴港区自动站在线监测数据,2016年CO、硫化氢、甲苯等因子存在个别超标现象。

地表水:根据乍浦塘、凉亭河、牛桥港、丰收河等河道17个常规断面2017年监测结果,嘉兴港区区域内河已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总体水质处于IV类,主要超标因子为总磷、高锰酸盐指数、氨氮。分析原因可能跟区域内河地处整个杭嘉湖水系的末端、受上游来水水质影响有关。

地下水:监测结果表明,区域地下水地下水已受到一定污染,主要超标因子为氨氮、亚硝酸盐氮、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高锰酸盐指数、锰、细菌总数和总大肠菌群。分析超标原因,可能跟地表水体的富营养化、农村生活污水渗漏以及农业面源污染、部分企业污水渗入等有关。

土壤:监测结果表明,嘉兴港区区域内9个点位所有因子的现状监测结果均能满足《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中的三级标准要求,说明所在区域土壤环境质量良好。

近岸海域:据调查,2015年平湖近岸海域水质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主要超标因子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2015年平湖海域沉积物质量总体良好。与2014年同期相比,2015年平湖海域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数量基本保持稳定,多样性指数波动较大,鱼卵仔稚鱼数量及多样性指数基本保持稳定,底栖生物状况较去年有所改善,数量及多样性指数均有提高。

(2)环境质量变化趋势

环境空气:通过对嘉兴港区2个自动站2013年以来在线监测数据的统计分析,并与上一轮规划环评数据(2009-2011年)进行对比,综合分析可知,近年来嘉兴港区区域环境空气中SO2、NO2、PM10等常规因子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体现了污染减排工作的成效。不过受气象条件等多方面影响,CO污染问题日益凸显。特征因子方面,近年来区域环境空气中甲苯、臭气浓度上升趋势明显,针对这些因子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仍亟待进一步加强。

地表水:通过对嘉兴港区乍浦塘、凉亭河、牛桥港、丰收河等河道17个常规监

测断面, 2013年~2016年监测数据的统计分析,并与上一轮规划环评数据进行对比,综合分析可知,区域地表水环境质量逐年改善,这与嘉兴港区全面贯彻并开展“五水共治”工作息息相关。截至2017年10月,所有断面已消灭劣V类水,不过仍未达到III类标准要求,说明“五水共治”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需进一步努力。

3.4现状主要环保问题

从产业结构与布局、环保基础设施、环境质量、污染防治、环境管理、风险防范、资源利用等方面,对嘉兴港区现存的环保问题进行了分析,详见清单2。

3.5主要资源环境制约因素

(1)土地资源

一方面由于目前嘉兴港区工业用地开发建设程度远超原规划规模,后期规划实施过程中新增工业用地面积极为有限。另一方面从土里利用规划来看,现有规划部分用地已占用基本农田,同时北侧及东侧大部分属基本农田对港区今后的用地拓展也构成了较大制约。

(2)水环境与水资源

嘉兴港区地处太湖流域杭嘉湖平原河网水系末端,水环境污染问题及水资源制约瓶颈依然存在。近年来结合“五水共治”、“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工作的开展,嘉兴港区地表水水质改善明显,但仍达不到相应功能区要求。区域性地表水环境质量较差,造成了嘉兴港区的水质性缺水,使得区域水源规划在很大程度上需依赖于太浦河引水工程,从而制约了港区的进一步发展。

(3)大气环境

嘉兴港区地处长三角地区,环境空气质量与群众期盼差距明显,面临较大压力。近年来随着“五气共治”、“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工作的开展,区域环境空气中SO2、NO2、PM10等常规因子有所改善,但硫化氢、甲苯等特征污染因子累积明显,恶臭污染和共性特殊污染物的环境质量常有反复,短期内将对今后发展构成制约。

(4)其他

短期内工业废水集中处理设施的缺失,固废集中处置能力的滞后将对港区发展构

成制约。此外,近年来国家及省市各级环保主管部门对后期监管(包括环境监测)工作越来越重视,并出台了一系列新的标准规范,均需要在后期逐步贯彻实施。在这些方面,港区均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4 规划实施的主要环境影响及资源环境承载力

4.1规划实施的主要环境影响

大气环境:随着嘉兴港区产业转型升级、生态示范园区创建工作的推进,以及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嘉兴港区“五气共治”、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整治、重点区域臭气废气整治行动等各项废气污染整治工作的开展,后续规划实施后区域各种废气污染物将大大减少,区域大气环境质量有望得到改善。

水环境:随着嘉兴港区产业转型升级、生态示范园区创建工作的推进,以及国家《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浙江省“五水共治”、“剿灭劣V类”等水污染整治工作的开展,区域水污染防治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后续规划实施后区域废水污染物将大大减少,同时随着上游来水水质的逐步改善,区域地表水环境以及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均有望得到改善。

固废环境:后续规划实施后,嘉兴港区新增危废和一般工业固废可以得到有效处置,只要按照有关规范加强收集、贮存、转运及处置过程的运行管理,不会对周边环境造成大的影响。

生态环境:后续规划的实施将对区域陆域、水域生态造成一定影响,但其影响极为有限。不管是从环境空气方面还是水环境方面来看,后续规划的实施对九龙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影响较小。

环境风险:嘉兴港区现有风险防范及应急处置措施较完善,不过考虑到区内重大危险源众多,存在一定的布局性风险隐患,必须加强应急演练,减少风险事故发生。

4.2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

土地资源:不管是从新增建设用地指标、还是从建设占用耕地指标来看,区域土地资源可以支撑后续规划实施。

水资源:与现状用水量相比,随着产业结构转型及节水减排工作的推进,港区总用水量将大幅减少,现有的供水设施能够支撑规划的实施。而且后期港区还将实施与平湖市供水主管网安全联网工程,完全有能力提供水资源保障。

大气环境:由前面分析可知,区域环境空气中SO2、NO2、PM10等常规因子有所改善,但硫化氢、甲苯等特征污染因子累积明显,恶臭污染和共性特殊污染物的环境质量常有反复,尤其是甲苯、臭气浓度近年来还有上升趋势,因此要使区域大气环境能够承载规划的实施,规划区及周边企业需根据国家及省、市关于VOCs治理的要求,确保“十三五”期间实现VOCs减排20%以上的目标,同时要严格控制硫化氢、苯系物等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

水环境:由前面分析可知,虽然近年来随着“五水共治”工作的推进,区内地表水体水质有所改善,但由于地处太湖流域杭嘉湖平原河网水系末端,总体水质较差,不能满足水环境功能区要求。可见,目前区域地表水系已没有剩余环境容量,在今后的开发建设过程中,嘉兴港区所有企业必须实施严格的清污分流制度,确保不对内河水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近岸海域:经分析,在区域实施减排方案后,至2020年,杭州湾沿岸区域排入近海海域的污染物总负荷比现状有明显削减,在外海污染源强保持不变的前提下,由于区域整体入海污染负荷的削减,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总体将有所改善。

5 规划方案综合论证和优化调整建议

5.1规划方案综合论证

经分析,嘉兴港区规划发展定位在与上层位规划相符,目前确定的发展规模具有环境可行性,规划布局总体较为合理。因此从环境保护方面来看,嘉兴港区规划方案总体合理。不过,后续规划的航天航空军民融合产业园,其北侧部分预留发展区及电子信息产业区占用了《平湖市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基本农田区和《平湖市环境功能区划》中的生态功能保障区,而且其开发利用将使嘉兴港区的工业用地突破原有规划规模,不是很合理,需进行适当调整。

5.2规划优化调整建议

根据规划方案的环境合理性分析,对规划提出优化调整建议,详见清单4。

6 规划的环境影响减缓对策和措施

详见表6-1。

续上表

7 规划环评结论清单

6张规划环评结论清单详见下表。

清单1 嘉兴港区生态空间清单

清单2 现有问题整改措施清单

清单3 污染物排放总量管控限值清单

清单4 规划优化调整建议清单

清单5 环境准入条件清单

续上表

清单6 环境标准清单

续上表

8 跟踪评价建议

为了进一步提高规划的环境效益所需的改进措施以及总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经验和教训,规划方案实施后需进行跟踪评价,以评价本规划实施后的实际环境影响。根据时间跨度,每隔五年进行一次环境影响跟踪评价。

9 总结论

对照发展规划、规划环评及审查意见的要求,本次跟踪评价采用资料收集、实地勘查、征求意见、现状监测、数据分析等方式对开发区的开发强度、产业布局、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环境质量变化、环境管理、环保对策落实、环境风险防范等方面内容进行了全面的跟踪分析与评价,并对后续规划实施提出了优化建议和环境影响减缓措施。结论如下:

嘉兴港区以总体规划、规划环评及审查意见为依据,发展规模和时序与原规划及环评总体一致;在传承原产业体系的基础上,近年来产业结构有了一定的优化,与原规划环评要求相符;原环保措施基本得到落实和执行,基础设施建设、环境管理体系

新济宁,看北湖

新济宁,看北湖 济宁城市总体规划图,滨湖城市中心即为北湖新区所处位置。 北湖新区规划效果图 已经建成的山东理工职业学院(左)、奥体中心(右) 本报记者郭利民于国鹏 刚入秋的天气,热得还像夏天。暑假一开学就要升五年级的马海奇,假期里从鱼台来济宁串亲戚,跟着大人来到北湖景区游玩,湖、岛、花、树,优美的景色让他兴奋不已,尤其可以和小伙伴在湖边嬉水,更让他流连忘返。 正在建设中的北湖景区,计划今年国庆节正式对公众开放。整个景区面积20.3平方公里,其中北湖湖面

就占8.9平方公里,而整个北湖新区规划控制面积则达到了433.8平方公里。浩渺的北湖,广阔的湿地,水色山光,荷塘苇荡,光凭想像也会感觉美不胜收。 北湖景区属济宁市北湖新区打造的生态景观区。“生态宜居新城”,正是北湖新区的城市定位之一,这里也将成为济宁的城市未来主中心。济宁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振川说:“北湖开发不仅是城市建设问题,更是发展战略问题。” 大气魄的决策,大手笔的布局,济宁市开发建设北湖新区,写下了这座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科学发展的华彩一笔,更承载着城市未来影响力和辐射力进一步提升的巨大希望。 顺势布局―― 北湖新区这个新平台,不只是城市外延和老城区的简单拓展,它的开发建设着眼于突破资源型城市发展瓶颈,通过“全面转型”赋予城市持续发展的活力和创造力 尹营村居民尹大妈每天都会看到北湖新区的新变化,通畅宽阔的马路修起来,各种功能先进的设施逐渐成形。“变化太大了,俺这里是越来越漂亮,生活越来越方便了。” 受益于北湖新区的开发建设,尹大妈家住进尹营村回迁安置房里,这里有四栋小高层。原来,村边是一条狭窄的土路;现在,扩建延伸成一条大马路,取名济安桥路,平整宽阔、快捷方便,绿化景观也非常漂亮。尹大妈说:“看着就舒心。” 济安桥路是北湖新区“七纵七横”路网中的“七纵”之一。建成后的现代化路网,实现与老城区有机对接的同时,不仅勾连起整座新城,也大致分隔出新城的四大功能片区。根据北湖新区的整体城市规划,围绕新开挖延伸入城的北湖湾,将形成行政中心、商业中心、文体教育中心、旅游服务中心四个功能区,各功能区既各有所侧重,又相互联系相互支撑,为济宁市的未来发展搭建起一个充满想像力的崭新平台。 前瞻思考、科学谋划,才能保证率先发展、跨越式发展。功能定位为“行政商务中心、科教文化基地、休闲度假胜地、生态宜居新城”的北湖新区这个新平台,不只是城市外延和老城区的简单拓展,它的开发建设着眼于突破资源型城市发展瓶颈,通过“全面转型”赋予城市持续发展的活力和创造力。因此,它的整体规划建设因地制宜、顺势布局的同时,又开阔视野扩大格局,与全省乃至国家层面上的战略发展布局相呼应。 认识的高度,决定着行动的力度。新城建设正在扎实快速推进。与已经基本建成的北湖景区相比,文体教育中心区渐具规模,济宁医学院、山东理工职业学院等新校区都已于去年投入使用。从空间鸟瞰,济宁医学院新校园错落有致的建筑组合起来,轮廓形同一个“细胞核”,形象体现出这所学院的学术特征。山东理工职业学院新校园内,绿树成荫、蝉鸣悦耳,图书馆楼、实训楼时尚大气。市民路春蕾来到这里,禁不住感叹:“耳目一新,这才是大学应有的气质。”同在文教区内的,还有紧张建设中的济宁一中等新校区。济宁一中始建于1902年,曾培养出乔羽等著名校友。“明年,我们将在这里举行110周年校庆。”学校负责人介绍说。 一批设计新颖、功能齐全的标志性建筑已经拔地而起,呈现出新城“生态、典雅、现代、大气”的鲜明特点。作为第23届省运会主体育场的“小鸟巢”,已经进入内部装修阶段,工人们正忙着安装座椅等收尾工作。济宁是2014年省运会承办城市,赛事主要安排在北湖新区举行。开幕式和田径赛事将在“小鸟巢”内将举行。小鸟巢”周围,未来还将镶嵌上三颗“宝石”。综合体育馆、游泳跳水馆、射击射箭馆,形似“宝石”,红、橙、蓝三色,将共同烘托起时尚、大气的新城风貌。

浙江省产业集聚区发展总体规划(2011-2020年)

浙江省产业集聚区发展总体规划(2011—2020年) 浙江省人民政府 “十二五”时期是全省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规划建设一批产业集聚区,是我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强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战略举措,对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优化生产力布局、建设生态文明等都具有重要意义。为科学合理、扎实有效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特制定本规划。本规划期限为2011—2020年,其中以“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为重点。 一、发展背景与现实基础 (一)发展背景。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尚未根本消除,国家不断深化区域发展战略,我省正在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高水平规划建设一批产业集聚区,成为推动浙江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国家战略功能、提升国际经济地位的重要载体。 1.加快经济转型升级需要新空间。当前,我省已进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000美元以上的发展阶段,也是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既要破解产业层次低、布局散、竞争力弱等老问题,更要深入拓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高效生态农业等新领域。同时,按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我省将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

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各类经济功能区对经济转型升级的载体作用,充分发挥产业、科技、人才集聚的优势,带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空间布局优化,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2.优化区域开发格局需要新抓手。新型城市化是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新的重要动力。在深入实施三大产业带规划的基础上,增强杭、甬、温都市圈和浙中城市群对区域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推进中心镇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是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重大举措。为此,必须充分发挥土地资源、深水岸线、交通区位等组合优势,加强中心城市与周边中小城市、规模较大开发区等各类经济功能区的互联互动,进一步推动都市圈建设,优化区域开发格局。3.培育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需要新平台。我省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相对偏少,急需通过引进国内外大企业、大项目,加快培育壮大新能源、生物产业、新材料、物联网、高端装备、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海洋新兴、核电关联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全省经济转型升级。为此,需要建设一批产业集聚区,推进有序、高效、集约开发,为我省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的引进和培育提供空间载体。 (二)发展基础。全省三大产业带规划实施以来,形成了一批重点开发区块,为产业集聚区选址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1.区位优势明显。这些重点开发区块主要位于环杭州湾产业带、温台沿海产业带和金衢丽高速公路沿线产业带等我省生产力布局的三大主轴线上,接近中心城市或现有经济开发区,区位条件优越,在全省经济发展与城乡布局中的战略地位十分突出,是我省未来区域发展的核心与重点区。

银川市城市中轴线概念规划

银川市城市中轴线概念规划说明 银川,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中国西北璀璨的明珠。 巍巍贺兰山,漫漫黄河水。秀美富饶的塞上湖城,不仅用千古文明、多元文化,支撑着银川不断发展的辉煌。如今,更因为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十二五”规划宏图的实施,拉开了更高发展的序幕。 一、规划范围 银川市城市中轴线全长17.5公里,是城市南北向新主干。主轴南段起点在五里台,现状是宁安大街,北段终点在元宝湖,现状位于万寿路。 二、规划依据 《银川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 《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2020)》; 《银川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等。 三、规划理念 银川城市中轴线以“多彩银川”作为规划理念,不仅表达了银川城市人文生命序列空间的规划诉求,更加体现出“贺兰岿然、长河不息” 的城市精神之魂。 三、规划结构 “多彩银川”城市中轴的规划结构,分为一轴一心,三廊五段,九大节点。 按照城市人文生命序列中轴线由南向北分为历史银川、风情银川、和谐银川、开放银川和未来银川五段。历史银川是表达银川千年人文的底蕴,风情银川是反映银川民俗民风珍贵遗产,和谐银川是打造银川最靓丽的窗口,开放银川是创新银川城市精神的新亮点,而未来银川,则是进一步展示银川可持续发展的新辉煌。 九个城市节点分别为塞上明珠、银川民风、文化中心、城市中央、市民中心、塞上西湖、中阿论坛、北部新城、月坛金凤。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有历史文化公园、英贤祠、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宁夏民风街、银川青少年宫、宝鼎广场、宁夏歌剧院、银川图书馆、宁夏博物馆、三馆两中心、曾杏绯艺术馆、中阿论坛、宁夏移民博物馆、人文亭阁等。 银川市城市中轴线概念规划通过集中考虑设置和完善一批大型文化空间,城市公园和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城市人文的精神所向,提高城市居民生活品质和开放性城市旅游价值,同时向全中国及世界人民展示着银川城市人文生命序列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说明

《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 《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是新形势下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适应我市加快建设两型社会(即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做出的战略性选择;是通过对城市空间布局的统筹规划确保实现城市发展战略和建设目标的协调统一,促进全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重大战略性举措。 城市总体规划是调控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优化城市发展布局、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手段,《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已不能很好地适应我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新形势。“十一五”时期,山东省城镇体系发展战略出现新的变化,济宁所依托的发展格局有明显调整,2008年2月省政府出台的《鲁南经济带区域发展规划》,将鲁南经济带作为重点开发区域,以枣庄、济宁为主体建立运河经济区,发挥京杭运河的功能,大力发展运河经济。济宁作为历史上管理运河航运的督府,需要大力弘扬运河文化,依托曲邹济三处历史文化名城实体和对泗水、峄山、九龙山等景观资源的利用,充分挖掘城市发展的文化带动力,打造城市品牌,参与区域竞争。同时,多个重大设施在济宁地域相继落户,包括济宁曲阜机场、济徐高速公路、济宁北湖旅游度假区、京沪高速铁路等,提供了影响济宁市城镇空间布局的新的作用要素,需要重新审视济宁市的区域地位和作用。 人地矛盾突出,城市发展受限。近年来随着我市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中心城区人口急剧膨胀,城市发展空间明显不足,大大制约了我市的城市化进程,迫切需要调整城市总体规划,对城市用地规模作出科学合理的预测。 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中心城区“东拓西跨南联北延”发展战略以及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确定的“中心突破、组群发展、城乡统筹、梯次推进”区域发展战略和“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水城风貌、生态宜居”城市发展定位,为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拉开城市框架,促进城市发展新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按照新的发展战略和城市定位,《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济宁现有发展模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从外延式、资源粗放消耗型模式转变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内涵式、

嘉兴港区环保产业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doc

嘉兴港区环保产业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 小编寄语:大家好,这期为大家推出“浙江省环保产业发展研究系列文章”之《嘉兴港区环保产业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 近年来,嘉兴港区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增加,环境污染治理任务繁重,尽管加大了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和污染治理力度,环保产业总体规模在快速扩大,产业领域不断拓展,产业结构逐步调整,但环境污染治理的效果与人民群众期待结果还有一定的差距,环保产业对整个港区环境服务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挖掘更大的潜力发挥应有的环境服务功能。一、嘉兴港区环保产业现状环保产业作为环境保护的重要技术手段和物质基础。近年来,港区积极探索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在保持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环保治理和投入也在继续高速增长。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实现双下降,污染防治由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控,为“十三五”环保历史性转变迈出坚实步伐,环保产业成为港区环境污染治理的重要技术支撑。(一)港区环境污染治理能力明显提升1、废水污染治理。一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积极响应“五水共治”号召,港区加大环保基础设施投入,专题部署了污水入网工作。2012年-2014年,共投资建设污水管网39公里,新增

入网单位268家。污水收集管网覆盖范围内单位基本已完成入网,同步实施封堵沿河污水排放口,杜绝污水偷排直排;二是工业废水处理。各企业工业废水治理水平层次不齐,污染物种类复杂,部分企业很难确保废水排放稳定达标,2015年因超标排放的企业而被处罚的就有4家,超标倍数最高达到3倍多;三是中水回用。随着近年来港区污染减排和总量控制的要求,尤其是水污染的主要总量指标,通过中水回用进行内部挖潜是一种倒逼企业转型升级的选择,目前有三江化工、嘉兴石化和美福石油等多家企业,根据2014年环境统计,港区年回用量100万吨,回用量占工业总用水量的24.7%。2、工业废气治理。一是初步建立了废气治理设施运行监管平台。港区已有22家化工企业的27套废气治理设施安装了在线监控,对企业废气治理设施运行情况进行全面、有效监管,企业也可以通过查阅废气治理设施实时监控系统了解自己企业的废气治理设施运行情况,提升企业环境管理水平;二是化工企业的泄漏检测与修复体系(LDAR)全覆盖。目前已有32家化工企业签约安装LDAR体系,7家已建成并与我局管理平台联网。建成了数据管理和展示综合平台,加强VOCS控制动态管理,充分利用数据平台统计分析功能,全面分析采集到的大量数据,形成分析报告,为监管部门利用。同时,免费为企业提供企业级LDAR管理系统节约成本;三是重点企业

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含规划总图)

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 一、规划编制的背景 1996年省人民政府批准的《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一直是徐州市规划建设的基本依据,在指导徐州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推动社会经济全面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江苏省城市化总体发展战略的实施、市行政区划的调整以及新形式、新问题和新机遇的出现,迫切需要对原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根据省建设厅的意见和建设部办公厅建办规函[2003]332号《关于同意修编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函》的精神,我市开展了新一轮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2000年至2002年,我市着手进行了一系列前期准备工作。由省建设厅组织编制的《徐州都市圈规划(2001-2020)》为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提供了区域空间环境和政策框架。由省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编制的《徐州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为徐州市的城镇化发展、城镇体系布局和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基本依据。在清华大学吴良镛教授亲自指导下完成的《徐州城市发展概念规划的研究》,对徐州的城市定位、定性、空间格局、文化环境、重大基础设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论证。这些前期准备工作为高效、科学合理地编制徐州城市总体规划奠定了基础。2002年初,我市成立了城市总体规划修编领导小组,并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具体负责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

二、规划编制的主要任务 1.面向21世纪,以现代化为目标,从更大的范围来研究徐州的战略地位、发展方向及发展动力,从区域的角度论证城市发展的技术经济基础和发展条件,在省、市社会经济发展计划的指导下,拟定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和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 2.对徐州市域确定城市合理的发展形态、布局和规模,研究并确定全市域范围内各城镇的发展体系,建立适合于全市整体协调发展的城镇发展结构。加强以徐州中心城区为核心的徐州都市区规划,特别是对中心城区的整合和优化,提高中心城市的聚集功能,增强辐射能力,为实现全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打好基础。 3.突出城市性质,体现城市特色,贯彻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的原则。按2010年市域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一目标,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建设用地布局,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名城景观和园林绿化,提高能源、交通及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标准,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生活环境。 4.确定城市发展规模,优化城市发展方向,积极主动调整行政区划,建立新的城市发展空间形态,合理确定未来城市的布局结构。 5.协调市区内老城、经济开发区、新区合理发展的关系。调整城市中心区的布局,加快新区建设,保证徐州市经济稳定协调发展。 6.弘扬历史文化,体现出“两汉文化”的鲜明地方特色。充分考虑城市周围山、水、林等环境要素,建设拥有完善的城市绿化体系,城市与自然有机统一的山水园林城市。大力发展旅游事业,采用先进的规划手段,使城市具有较强的现代感,成为一座设施先进、环境优美、极具活力的现代化旅游城市。 8.大力加强市域交通、水利、电力、电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市域城镇建设的步伐。重视市区城市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适应能力和现代化水平。 9.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要求,强调规划的宏观引导功能。规划既要体现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思想,又要贯彻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原则。重视和突出对城市基本空间框架的建立,使本规划在规划期内既有相对的稳定性,又有足够的应变能力。分阶段、分时序稳步实现徐州市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三、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一)、规划地位和作用 《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是指导本市发展和建设的法定性文件,也是实施城市建设、城市管理的基本依据。在本市进行的各项建设活动,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近期计划、分区规划、区(县)域规划、详细规划、各专项规划等,均应执行本规划。 (二)、规划期限 近期建设规划:2007-2010年。 远期规划:2011-2020年。 远景展望到本世纪中叶。

金乡总体规划说明书

金乡县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 说明书 第一章规划背景 第一节本次规划修编的背景及动因 一、宏观背景: 1、党的十六大在全面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明确地提出了我国新世纪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特别是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 2、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的五个统筹。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五个统筹,是城市规划的紧迫任务。 3、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一五”规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对城市规划提出的新的课题。 二、中观背景: 1、山东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加快山东省城市规划编制修编工作的要求,各市、县都开始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金乡县应从经济和城市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开展城市发展战略研究,进行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 2、山东省根据本省实际编制了《山东省城镇体系规划》、《济宁都市区规划》,济宁市也编制完成了《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这将对金乡的建设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金乡县需要以区域的观点重新评价和认识自身实际,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投入到区域合作和竞争中去,争取和寻求有利的区域地位。 三、微观背景: 1、金乡县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标志着金乡县即将进入加速城市化阶段。因此,需要探求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快速城市化道路。金乡县发展战略的调整,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规模和布局迫切需要调整。 2、《金乡县城市总体规划(1994—2010年)》编制以来,金乡县的社会、经济、环境有了较大的变化,同时,城市的用地发展已突破原有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的发展的局限性日益突出,现有用地范围已不能适应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金乡县需要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统一考虑城市用地的布局与发展。 3、金乡县经济开发区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城市的主要经济增长点,对城市有很大的拉动作用,使城市适度向北发展成为可能。 4、金乡县城南部和北部压煤的问题极大的制约了城市向南和向北发展,需要重新确立城市的主要发展方向。 以上这一切都迫切需要对金乡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以适应当前的城市发展和建设需求。 第二节本次规划修编的技术路线 通过对目前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宏观背景、中观背景的认知,反思上版总体规

《嘉兴港总体规划》摘要

《嘉兴港总体规划》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嘉兴港的建设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相继建成了一批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货物吞吐量快速增长,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显现。 2007年2月,《嘉兴港总体规划》经交通部、省政府审核批准,为嘉兴港新一轮发展和促进滨海新区加快开发提供了重要保障,为强化全港港政管理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一、发展现状 (一)港口现状。嘉兴港现拥有生产性码头泊位21个(其中深水泊位14个、非深水泊位7个),泊位设计吞吐能力1924万吨/年(其中集装箱吞吐能力10万TEU/年)。2006年,嘉兴港完成货物吞吐量2248万吨(其中外海1927万吨、内河321万吨),集装箱吞吐量4.54万TEU。 (二)综合评价。嘉兴港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明显,港口资源丰富、自然条件良好,集疏运优势独特、基础设施初具规模,腹地经济发达、港口货源充足。 二、港口吞吐量和船型发展预测 (一)港口经济腹地。嘉兴港直接经济腹地为杭州、嘉兴、湖州三市(杭嘉湖地区),间接经济腹地为苏南、皖南等部分地区。 (二)吞吐量发展水平预测。 2010年:外海货物吞吐量3500万吨(集装箱20万TEU),其中:独山港区1870万吨(集装箱8万TEU)、乍浦港区1350万吨(集装箱12万TEU)、海盐港区280万吨;嘉兴港内河货物吞吐量810万吨(集装箱2万TEU)。 2020年:外海货物吞吐量5000万吨(集装箱60万TEU),其中:独山港区2730万吨(集装箱36万TEU)、乍浦港区1850万吨(集装箱24万TEU)、海盐港区420万吨;嘉兴港内河货物吞吐量1450万吨(集装箱8万TEU)。 (三)船型发展预测。规划杂货船最大船型为3万吨级;规划散货船以3.5万吨级船型为主,发展船型为5万吨级;规划集装箱船以1万、2万吨级船型为主,发展船型为3万、5万吨级;规划油品船以1~3万吨级船型为主,发展船型为5万吨级;规划内河货船以500吨级货船、驳船及500吨级集装箱船(30TEU)为主。 三、港口性质与功能 (一)性质。是浙江省沿海地区性重要港口,是长江三角洲港口群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组成部分;是杭嘉湖及周边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口岸;是建设杭州湾北岸产业带,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发展临港工业、现代物流、保税、加工的重要依托;是外贸集装箱运输的喂给港;随着腹地经济和对外贸易发展以及港口设施

兰州市第四版城市总体规划

兰州市第四版城市总体规划 一、前言 二、《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草案) 前言 兰州是甘肃省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通、信息中心;也是我国重要的重化工基地和西北地区主要的商贸集散中心;甘肃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新时期,兰州市城市发展和建设面临许多新形势、新环境、新问题,现行总体规划已经难以适应城市发展的客观需要,需要对现行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所以,住建部于2009年1月发函《关于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有关问题的函》(建规函[2009]1号),同意兰州市人民政府开展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 2009年5月,市委、市政府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为第一组长、市长为组长、四大班子分管领导及市规划部门主要负责人等为副组长、市直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领导小组,兰州市城乡规划局具体组织总规修编工作。项目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与兰州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承担,就城市定位、空间、产业、生态、气象、交通、地质、兰白统筹等重大专题聘请北大、清华、中科院、北京气象中心等相关单位的专家共同进行研究。2008年10-11月,2009年7-8月,中规院项目组多次来兰进行了现场调查,与40多个单位和部门进行了面对面座谈,向70多个单位和部门(包括大中型企业)收集了资料,并与八个县区政府及县区各部门分别进行了座谈和资料收集工作。 2009年6月14日,省委书记陆浩及省上四大家领导亲临兰州调研听取了兰州市第四版城市总体规划构想汇报。2009年7月31日,市政府召开了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动员大会。2010年3月、4月,中规院项目组先后向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和市上四大家主要领导汇报了《兰州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兰州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战略研究》等各项前期研究成果。2010年8月13日,袁占亭市长专题听取了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汇报。2010年10月中规院项目组向陆武成书记和袁占亭市长汇报了总规纲要初步成果,并就总规纲要初步成果向市上各

城市空间结构的集中与分散实例--银川

城市空间的集中与分散实例分析----银川 摘要: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每个城市都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集中与分散则是研究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一个基本视角。本文从集中与分散的角度分析城市空间的演化过程,选取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城市银川市作为实例进行分析。银川市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的城市空间结构,建国以来,由民国初期的“哑铃状”发展到“带状组团式”,改革开放后进行了一次大的规划,最终形成银川市“三中心并联式”的格局。在这一系列的变革中,城市空间经历了集中---分散---再集中—再分散的过程。 关键词:城市空间结构集中分散银川市规划 一.城市空间结构的集中与分散 城市空间结构指的是城市物质要求在特定社会生产和生活水平以及自然环境资源多种背景下所形成的城市功能组织方式以及背后社会政治、经济、生态、文化等内在机制相互作用所决定的空间布局特征。集中与分散是城市空间演化中的基本表现,它们贯穿于城市发展运动的全过程,并体现于不同尺度的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组织上。因此,集中与分散是研究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一个基本视角。 集中是城市空间的基本特征,它是城市空间演化过程中集聚与扩散等作用引力聚焦的过 程。集中的相对性决定了集中的复杂性。集中主义的代表是勒柯布西埃,他提出用城市的 三维结构来解决大城市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著名的“平行城市”方案。 分散是城市空间的一种异化现象,是对城市空间过度集中的—种反动,也是城市空间结构演化过程中的必然行为。分散的相对性只有与集中空间联系起来考察后才有真实的意义。分散的城市形态所反映的正是空间内人类活动分散化了的表征,同时也是受制于各种自然条件与环境的结果。分散主义的代表是霍华德,为了解决城市中存在的问题,他提出了田园城市理论。 集中与分散作为城市空间结构的一种状态,所反映的是空间结构内在的相互关系。集中与分散的空间运动总是在一定的人类行为动力的驱使下以或聚或散的空间表现而呈现两相依依的社会与空间关系。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城市空间的演化遵循从集中—分散—再集中—再分散的轨迹,其中每一个阶段都有完全不同的意义,每后一个阶段也不单单是前一个阶段的简单重复。 二.城市空间结构的集中与分散实例分析----银川 本文选取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城市银川作为实例进行城市空间结构的集中与分散的探讨、分析。选取该城市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以银川为中心半径500公里范围内,包括内蒙古西部的阿拉善盟、巴彦淖尔盟、乌海市,陕西北部的榆林市、延安市及甘肃的庆阳地区,它们的经济、文化、商业触角均远离其本省区的核心辐射,而在这10万多平方公里、1000万人口的区域范围内,只有银川是省会城市,同时又是城市人口超70万的大城市。因此有理由认为,银川的强盛会带动在包头、太原、西安、兰州一带形成新经济三角带,在中国西部城市规划编制史上具有积极意义,同时也具有可操作性。2、作者本人来自宁夏,对银川的城市发展有一定的了解,银川作为我的故乡,借这次机会可以更好的了解银川的历史发展及规划现状。 1.银川城市空间的历史演化。 1)银川古代城市空间形态为横向发展、均衡对称的矩形城廓。银川自公元前119年始建,

嘉兴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成果)

嘉兴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成果) 一、编制目的 为适应嘉兴市在新世纪的发展战略,合理确定城市规模和发展方向,实现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促进区域一体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的通知》、《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浙江省城市化发展纲要》、《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嘉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以及嘉兴市的实际情况而制定本规划。 二、规划期限 本次总体规划期限:近期:2003年——2005年;中期:2006年——2010年;远期:2011年——2020年。 三、规划范围 本次总体规划分三个层次:嘉兴市域——指嘉兴市所辖五县(市)两区的行政区域,总面积3915平方公里,编制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强调未来滨海新城的发展;嘉兴市区——指秀城、秀洲两区所辖区域,总面积968平方公里,作为本次总体规划的规划区范围,编制空间发展规划,重点研究城乡一体化战略;中心城区——主要指北郊河、南郊河、东外环河以内的区域,其中西侧以乍嘉苏高速公路为界,确定为本次总体规划的用地范围。 四、城市性质 嘉兴城市性质为长江三角洲的经济重镇,上海南翼的港口新市,江南水乡的文化名城。

五、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1、市域总人口及城市化水平 ?市域总人口:2005年为370-390万人,2010年为380-420万,2020年为410-510万。 ?城市化水平:2005年为45-46%,城镇人口为170-180万人;2010年为55-60%,城镇人口为210-250万人;2020年为65-70%,城镇人口为270-350万人。 2、城镇体系总体框架 通过市域交通网络组织引导各级城镇向网络化演变,城镇群体空间形态体现为中心集聚与轴线扩张并存发展,市域城镇将发展形成“一心五轴”网络状的空间结构。 市域重点发展“一心、五次、十点”网络型城镇群,通过绿色空间隔断,实现开放式组团布局,优化个体及群体空间形态。 3、城镇职能分工 ?一心:市域的中心城市,由中心城区及滨海新城组成。 ?五次:市域的次中心,城市功能辐射的中继站。包括海宁城区、桐乡城区、平湖城区、嘉善城区和海盐城区。 ?十点:市域各片区中心,提供基本的居住与服务功能,适当吸纳部分工业,包括王江泾、王店、新丰、西塘、新仓、长安、盐官、崇福、乌镇和濮院。 六、市区空间发展规划 1、市区人口规模 ?市区总人口:近期2005年100万人,中期2010年120万人,远期2020年150万人。 ?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近期2005年45万人,中期2010年60万人,远期2020年80万人。 2、空间结构 规划形成“一心一片,两翼三楔”的市区空间格局。 ?一心:指中心城区,主要指北郊河和南郊河以内区域,是城市的核心发展区。

092济宁铁塔寺片区整治改造规划{W}

委托 济 项目名称:济宁铁塔寺片区整治改造规划 委托单位:济宁市城乡规划局 设 计单位:济宁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规 划甲级资质证书编号: │建│城规编第()号 院 长:史衍智 研 究 员 审 定:郭庭良 研 究 员 工程负责人:王 尧 高级施工全过程管理人员 项目组成员 丁 芝 工 程 师 田冬梅 工 程 师 韩冬梅 工 程 师 运河古都.铁塔清梵

汇报框架 一、项目概述 二、规划总则 三、溯源与展望 四、认知与行动 运河古都.铁塔清梵

项目概述 运河古都.铁塔清梵

线古槐路东侧 区位条件:位于城市历史文化轴 线古槐路东侧,处在济宁历史城区核心 部位,是济宁铁塔寺及太白楼历史文化 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原有形制:“铁塔寺”原名 “崇觉寺”,又名“释迦寺”, 始建于北齐皇建元年(年),后经 历代扩建和重修,至明代形成基本格局, 铁塔寺坐北朝南,平面呈长方形,占地 近十七亩,由左、中、右三路组成,各 类建筑八十多楹。现仅剩铁塔、大雄 宝殿、声远楼、僧王祠、汉碑室等 建筑铁塔寺—太白楼街区保护规划图 楹。 济宁崇觉寺铁塔为国家级文物保 护单位,是中国四大铁塔之一。 始建于北 宋崇宁四年(年)共九层, 为八角形楼阁式建筑,基座为砖砌,塔 身为铁汁铸造而成,通高米。 运河古都.铁塔清梵

潘家大楼保护与利用规划图 片区周边重要文物古迹潘家大楼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潘家大楼创 建于世纪年代,是潘洪均的私邸。 潘家大楼原是一组庞大豪华的近代建筑 群体。现仅存第二进院北厅。利用现有 戏台,将潘家大楼逐步恢复为传统戏院, 弘扬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 河道总督衙门:恢复河道总督衙门,河道总 督衙门是运河、黄河的最高行政管理机 构。河道总督衙门最初建于元代,兴于 明清,多次重修,现已不复存在。规划 拟于原址建设,位于古槐路、云路街、 西门大街、院后街四条街道形成的地块, 规划用地公顷。 吕家宅院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吕德镇字 静之的私人住宅,系清末建筑。现仅 存原建筑的两进院落。整个建筑,民族 特色突出,传统风格浓厚是研究明、清 时期私人宅院的实物教材。 潘家大楼保护与利用规划图 河道总督衙门规划总平面图吕家宅院保护与利用规划图 运河古都.铁塔清梵

城市规划:嘉兴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城市规划:嘉兴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根据1994年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远景规划范围,编制嘉兴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一、依托自然水网骨架,建立绿色生态空间 以一心、三环、三楔、三园、七带和众多大小不等的城市公园共同构成嘉兴独特的生态绿地网络结构。 一心:指南湖、西南湖组合形成的城市绿心。 三环:沿环城河建设的环城绿带是嘉兴古城格局原外城边界;沿中环红线外侧各控制20米绿带形成城市景观大道;沿外环河控制300-500米绿带为城市的外围生态环。 三园:指南湖风景名胜公园、相家荡公园和穆湖溪公园。 三楔:指城市东、南、西北向规划控制3片楔入城市中心区的绿楔。 七带:沿城市七大放射水系两岸布置进深30米以上绿带。 二、优化城市空间环境,创造特色园林景观 规划突出体现绿化的生态性与文化性,通过绿地与水系的有机结合,形成城、水、绿相互交融的园林景观。

营造大型生态基质:保护和恢复城市3片绿|考试|大|楔的生态环境,严格实施城市外环绿带建设,通过河道和道路与郊外田园及城市内部绿地相互融通,向城市导入绿色自然景观和清新气流。 建立绿色廊道网络:依托城市“二环、三湖、七放射”水网骨架,构筑各具特色的绿化景观带;结合水系建设城市道路,通过绿化处理,形成通畅的绿色景观廊道。 设置特色城市片区:利用河道将城市划分为九个片区,通过绿化体现各个片区的园林景观特色。 控制河道界面景观:包括绿线、蓝线控制。通过修复岸线、植树造林、拆除建筑、破墙还绿、限制建筑高度等方法进行控制,绿地率达40%以上。 组建历史景观轴:以子城为核心,形成南湖——子城——穆湖溪古城和运河历史景观带。 三、重视生态效应,实现可持续发展 生态建设:按生态学原则,结合城市外围田园风光,并在城市内部(在绿楔、绿带、公园内,沿着修复的河、湖、湿地和滨水岸线)绿予自然生物若干片自然环境。 生态种植:以种植树木为主,大量采用乡土树种,重视生物多样性,强调地被和空间生态群落合理配置。 生态效益:在满足城市绿地主要功能的同时,引入经济价值高的生物,使绿地和水资源获得叠加效益。 四、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济宁市城市规划管理简明技术规定(参考Word)

济规〔2006〕17号 济宁市城市规划管理简明技术规定 (2006年版) 第一条为加强本市城市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以及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制定本规定。 本规定适用于济宁市城市规划区。各县(市)的城镇可参照执行。 第二条城市各项建设用地,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规定,城市规划确定的人均用地指标、用地性质和规模,在已经批准的详细规划地段内进行。凡需改变规划用地性质的,须先提出调整规划,按程序审批。 第三条建筑容量 (一)对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工程的容积率、建筑密度按如下指标控制: 居住建筑:多层住宅容积率1.0~1.5,建筑密度不大于28%;高层住宅容积率1.5~3.0,建筑密度不大于25%。办公建筑:多层容积率0.6~2.5,建筑密度不大于38%;高层容积率2.5~5.5,建筑密度不大于35%。商业建筑:多层容积率0.8~2.5,建筑密

度不大于40%;高层容积率2.5~5.5,建筑密度不大于40%。

1、属于以上建筑类别的单个建筑项目的建筑容量,由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周边环境、交通、地价和配套服务设施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后确定。 2、不属于以上建设类别的其它项目,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按有关规范另行确定建筑容量指标。 (二)建设用地最小面积小于(表一)规定的建设用地下限指标的,不应单独零星建设永久性建筑。 (表一)建设用地下限指标 建设项目用地面积小于(表一)的规定,但有下列情况之一,且不妨碍城市规划的实施,可由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 1、社区配套用房、垃圾收集和中转站、变配电室、泵房、公厕等涉及社会公益性的建设项目。 2、邻近土地为完成规划或建设的河道、道路或其他类似情况,确无法与周边土地整合的建设项目。 3、被具有法定资质的机构鉴定为危房的拆翻建。 第四条工业项目容积率不得低于0.6,建筑密度不低于35%,绿地率不高于15%,厂前区用地比例不高于7%。

嘉兴市滨海新区产业发展规划

嘉兴市滨海新区产业发展规划 -------------------------------------------------------------------------------- 目录 前言 (3) 一、发展背景与条件 (4) (一)发展背景与机遇 (4) (二)发展基础与优势 (7) (三)制约条件与挑战 (8) 二、产业发展总体思路与目标 (11) (一)指导思想 (11) (二)战略定位 (11) (三)发展原则 (13) (四)发展目标 (14) 三、产业发展方向及重点 (17) (一)石化产业 (17) (二)先进装备制造业 (19) (三)新型建材业 (21) (四)包装材料业 (22) (五)高新技术产业 (23) (六)港口物流业 (25) 四、产业空间布局 (26) (一)布局思路 (26) (二)布局框架 (27) 五、支撑体系建设 (31) (一)基础设施支撑体系 (32) (二)现代服务支撑体系 (33) (三)投资融资支撑体系 (34) (四)科技创新支撑体系 (35) (五)人才资源支撑体系 (35) (六)生态保障支撑体系 (36) (七)安全保障支撑体系 (37) 六、对策措施 (37) (一)加强区域统筹协调 (37) (二)强化政府管理职能 (38) (三)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40) (四)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 (41) 附表:项目规划建设表 附图:1.区域位置图 2.对外交通图 3.岸线利用图 4.产业布局框架图 5.产业功能分区图

前言 嘉兴市滨海新区东至平湖市全塘镇镇域东界、南至嘉兴港围垦用地的封闭区域、西至海盐县西塘桥镇镇域西界、北至杭浦高速公路,面积227平方公里。该区域区位条件突出、港口资源丰富、配套设施日趋完善,并拥有独特的海河联运优势,是嘉兴市发展临港工业和港口物流业的最佳区域。 实施滨海开发战略作为嘉兴市“十一五”发展的六大战略之一,既是嘉兴市培育新经济增长点、增强经济综合竞争力的重大举措,更是嘉兴市发挥比较优势、应对区域竞争的迫切需要。科学制定《嘉兴市滨海新区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滨海新区产业发展,对嘉兴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浙江省环杭州湾产业带建设及海洋经济强省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鉴于现代物流等另有专项规划,因此本规划主要研究制造业的发展。通过深入分析产业发展背景与条件,提出产业发展的思路与目标,明确产业发展的整体架构以及空间布局,并进一步提出保障产业发展的支撑体系建设以及对策措施。 规划编制以《浙江省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规划纲要》、《浙江海洋经济强省建设规划纲要》、《浙江省环杭州湾产业带发展规划》、《嘉兴港总体规划》、《嘉兴市滨海新区总体规划》等为参考和依据。 规划期限,近期2006年~2010年,中远期2011年~2020年。 一、发展背景与条件 (一)发展背景与机遇 1、国际产业转移结构趋向高度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全球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产业转移呈现结构高度化、链式转移等特点。石化、钢铁等原料工业,汽车、船舶、装备等高加工度工业,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物流、金融、信息、咨询、审计等现代服务业成为转移的重点和热点。跨国公司仍是产业转移的主要载体,除转移传统的制造业外,其它生产经营环节如研发、设计、中试和公司总部也开始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其带动配套企业进行整体性链式转移也渐成气候。这为滨海新区积极吸纳国际产业转移,集聚国际资金、技术、人才等先进生产要素,融入国际产业分工体系,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机遇。 2、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加速升级 随着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将从以衣食为主的生存型向以住房、汽车、教育、旅游为主的享受型、发展型转变;农村居民的消费将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消费结构的升级将进一步带动城市基础设施、通信、住宅、汽车、石化、冶金、电力等一大批产业迅速增长。我国将进入一个适应居民消费升级需要、以市场为基础、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逐步提高、持续时间比较长的重化工业主导发展阶段。同时,受低成本与提升竞争力的驱动,物流配送、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需求将迅速扩大,旅游、教育、保险等生活服务需求旺盛,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都将呈现大发展趋势。这为嘉兴滨海新区积极发展临港工业、装备工业及高新技术产业,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3、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 随着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及交通、港口、旅游等专项规划的的编制和实施,区域城际轨道、杭州湾大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等基础设施项目的不断推进,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将深入发展,区域资源和生产要素的聚散性及区域流动性将逐步加强,区域内产业分工和协作将更为紧密,上海市作为长三角区域的中心极化作用亦将更加明显。上海市“科教兴市”战略的实施,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国家创新中心的建设,2010年世博会的举办,将对周边地区产生更强劲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滨海新区与上海接壤,可充分依托区域条件构筑高级生产要素集聚优势,抓住长三角区域内产业转移和分工的机遇,成为上海产业

嘉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下达嘉兴市区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

嘉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下达嘉兴市区新一轮土地利用总 体规划主要控制指标的通知 【法规类别】土地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嘉政办发[2009]126号 【发布部门】嘉兴市政府 【发布日期】2009.09.29 【实施日期】2009.09.29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嘉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下达嘉兴市区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控制指标的通知 (嘉政办发〔2009〕126号) 南湖区、秀洲区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 《嘉兴市区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控制指标》(以下简称《规划控制指标》)已经六届市政府第27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下达给你们,请认真按照省政府《关于下达全省各市、县(市、区)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控制指标的通知》(浙政土审〔2009〕12号)要求,抓紧开展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争取年内初步完成区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一、严格依据下达的控制指标编制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规划控制指标》包括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含标准农田)、耕地保有量、城乡建设用

地规模、人均城镇工矿用地、新增建设占用土地规模、万元二三产值增加值用地量,其中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含标准农田)、耕地保有量、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为约束性指标(是指为保护资源和推进节约集约用地规划期内不得突破或必须实现的指标),人均城镇工矿用地、新增建设占用土地规模、万元二三产值增加值用地量为预期性指标(是指按照经济社会预测规划期内应该实现的指标)。两区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时,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人均城镇工矿用地、新增建设占用土地规模、万元二三产值增加值用地量不得超过《规划控制指标》,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耕地保有量不低于《规划控制指标》。 二、按照中心城区和外围区域的划定界线,统筹规划,科学合理做好嘉兴市区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根据嘉兴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定中心城区规划的需要,在指标分解中,明确了中心城区控制范围,控制范围总面积约180平方公里(按不拆分行政村计算,约为227平方公里)。该范围的划定原则是:一是有利于管理和协调该区域的建设主体,统筹安排规划期内城市发展用地需求的原则;二是按照有利于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加快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现代化网络型大城市建设步伐的原则,将国际商务区域、湘家荡区域和嘉兴经济开发区西南组团三个区域组团基本纳入中心城区控制范围;三是重点突出、权责一致的原则,中心城区控制范围内城市发展用地由中心区域控制指标安排,少量在中心城区范围内两区直管的新农村规划点和工业功能区发展需要的用地从分配给两区外围区域的指标中解决,指标安排规模和布局一并纳入中心城区范围内随嘉兴市级规划上报审批。机动指标主要确保规划期内现难以预计、布局存在不确定性的市重大项目的用地需求。 三、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加快推进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 两区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时,要按照统筹城乡、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充分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