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Doctor-城市微观交通仿真及其应用(理工大-商蕾)

_Doctor-城市微观交通仿真及其应用(理工大-商蕾)
_Doctor-城市微观交通仿真及其应用(理工大-商蕾)

城市微观交通仿真

及其应用

培养单位: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学科专业:轮机工程

研究生:商蕾

指导老师:高孝洪教授

2003年10月

摘要

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虽然基本建成了现代化道路网,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路网通行能力已经满足不了交通量增长的需要,交通拥堵现象日趋严重。为了在现有道路条件下实施交通规划和控制,在路网出现拥挤的情况下进行交通诱导和事故处理,必须对交通流的特性有清楚的认识。因此,在过去的五十年里,出现了大量的交通流理论和模型。如按细节层次分,交通仿真模型可分为亚微观模型、微观模型、中观模型和宏观模型。

以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宏观模型,讨论交通流量及密度的变化。现在,由于高速运算计算机的发展以及交通仿真的需要,研究热点逐渐转移到微观仿真模型。微观交通模型在每一时刻均计算每一辆车的位置、车速、加速度等特性,可为交通管理和仿真提供详细的信息。

本文以微观交通仿真建模和城市微观交通仿真系统开发为研究重点,主要完成了如下工作:

(1) 建立了车辆行为模型,其中包括跟驰模型、邻车影响模型和换道模型。模型中充分考虑了邻道车辆对驾驶行为的影响及驾驶员的

反应延迟,使模型更符合真实情况;

(2) 开发了城市微观交通仿真系统:该系统包括车辆产生模型、路网模型、交通规则模型、信号灯控制模型、车辆行为模型、路径选

择模型、路口转向描述模型;

(3) 在仿真应用中实现并研究了信号灯周期及其相位按交通需求动态分配的方案,提出该项仿真可用于确定在已知OD下,信号灯控

制路口的最大通行能力,并可作为现有控制方案的评估依据。

(4) 在图形工作站OCTANE上实现城市微观交通仿真系统的可视化,可从多角度实时观测交通状况。

(5) 通过对典型路段的交通调查,验证城市微观交通仿真系统的合理性。

关键词: 微观交通模型、仿真、可视化

I

Abstract

Since 80’s, many countries have built modern road network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the traffic capacity cannot catch up with the traffic raising. Traffic congestion is being worse and worse. Taking traffic control and accident management under such condition requires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traffic flow characteristics. For this purpose, during the past fifty years, a wide range of traffic flow theories and models has been developed. These models are classified to submicroscopic model, microscopic model, mesoscopic model and macroscopic model according to the level of detail.

In the past, the hot point is the macroscopic model, which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traffic stream variables----speed, flow and density. Since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need of traffic simulation, the focus is transferred to microscopic models. Microscopic model calculates position, speed and acceleration of every vehicle in net at each moment. It can offer great deal of information to traffic management and simulation.

This dissertation focuses on microscopic traffic modeling and urban microscopic

traffic simulation system. The main contents are listed as follows:

(1) Establish a vehicle action model, including car following model, lane

changing model and nearby vehicle’s effect model. The model takes

enough consideration of the nearby vehicle’s influence and drivers’

response delay, which makes the model more realistic.

(2) Develop an urban microscopic traffic simulation system, which involves

vehicle generation model, network model, traffic regulation model,

signal control model, vehicle action model, route choice model and

intersection turning model.

(3) Realize and Research the method that signal cycle and phases are

assigned by the traffic need. When vehicles OD is known, this method

can be used to decide the maximum traffic capacity of signal-controlled

II

intersection and the evaluation reference of current control method.

(4) Realize the visual part of the urban microscopic traffic simulation system

on graphic workstation OCTANE, by which we can observe real time

traffic condition from different viewing positions.

(5) Evaluate the urban microscopic traffic simulation system according to

test data of typical section.

Key words: microscopic traffic model, simulation, visual

III

目录

第1章 绪论 (1)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

1.2 交通仿真模型概述 (3)

1.2.1 交通仿真模型的分类 (3)

1.2.2 交通仿真模型的应用范围 (5)

1.3 微观交通仿真模型 (6)

1.3.1 微观交通仿真模型概述 (6)

1.3.2 微观交通仿真模型与微观交通仿真器的研究现状 (6)

1.3.3 典型城市微观交通仿真软件和仿真器简介 (7)

1.3.3.1 PARAMICS (7)

1.3.3.2 INTEGRATION (8)

1.3.3.3 MITSIM (8)

1.3.3.4 CORSIM (9)

1.3.3.5 HUTSIM (10)

1.3.3.6 GETRAM/AIMSUN2 (10)

1.3.3.7 VISSIM (11)

1.3.3.8 TJTS (12)

1.3.3.9 NITS (12)

1.3.4 微观交通仿真模型的发展趋势 (14)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14)

第2章 城市微观交通仿真模型建模 (16)

2.1 微观交通仿真模型的建模特点 (16)

2.2 城市微观交通仿真模型框架 (16)

2.2.1 车辆产生模型 (17)

2.2.1.1 随机数产生 (17)

2.2.1.2 车辆产生 (18)

IV

2.2.2 路网模型 (18)

2.2.3 交通规则模型 (20)

2.2.4 信号灯控制模型 (21)

2.2.5 路径选择模型 (24)

2.2.6 路口转向模型 (25)

2.2.7 车辆行为模型 (26)

2.3 仿真流程 (27)

2.4 本章小结 (27)

第3章 跟驰及邻车影响模型 (29)

3.1 跟驰原理 (29)

3.2 跟驰模型简介 (29)

3.2.1 两秒跟驰模型 (30)

3.2.2 刺激-反应跟驰模型 (31)

3.2.3 安全距离跟驰模型 (32)

3.2.4 心理-生理学模型 (34)

3.2.5 元胞自动机模型 (35)

3.2.6 PARAMICS的跟驰模型 (37)

3.2.7 MITSIM的跟驰模型 (37)

3.3 本文的跟驰模型 (38)

3.4 邻车影响模型 (41)

3.5 模型验证 (47)

3.6 本章小结 (51)

第4章 换道模型 (52)

4.1 换道行为 (52)

4.2 间距接受原理 (52)

4.3 HUTSIM的换道模型 (53)

4.4 PARAMICS的换道模型 (54)

4.5 AIMSUN2的换道模型 (54)

4.6 MITSIM的换道模型 (55)

4.7 CA模型中的换道模型 (56)

V

4.8 本文的换道模型建模 (57)

4.8.1 间距接受模型 (57)

4.8.2 汇流模型 (58)

4.8.3 分流模型 (59)

4.8.4 换道模型 (59)

4.9 换道模型仿真实现 (61)

4.10 本章小结 (61)

第5章 城市微观交通仿真系统的可视化 (63)

5.1 引言 (63)

5.2 实时仿真环境Vega (63)

5.2.1 Vega的定义 (63)

5.2.2 Vega的基本组成 (64)

5.3 图形环境LynX (65)

5.3.1 LynX的定义 (65)

5.3.2 LynX窗体的组成 (65)

5.3.3 LynX的主要组 (66)

5.3.4 LynX的常用工具 (67)

5.4 三维仿真建模工具MultiGen II Pro (67)

5.4.1 MultiGen II Pro简介 (67)

5.4.2 MultiGen II Pro的主要工具 (68)

5.5 城市微观交通仿真模型的视景实现 (69)

5.5.1 三维物体的建立 (69)

5.5.2 对象抽取 (70)

5.5.3 应用定义文件生成 (71)

5.5.4 城市微观交通仿真模型与视景的结合 (71)

5.5.5 相关图像 (74)

5.6 本章小结 (75)

第6章 应用实例 (76)

6.1 单车道微观交通仿真 (76)

6.1.1 车种比例对道路通行能力的影响 (76)

VI

6.1.2 阻塞的传播 (77)

6.2 城市路网微观交通仿真 (79)

6.3 十字路口微观交通仿真 (88)

6.3.1 引言 (88)

6.3.2 仿真实例 (88)

6.3.3 改进方案1——信号灯配时改变 (91)

6.3.4 改进方案2——信号灯周期及相位按交通需求动态分配92

6.4 丁字路口微观交通仿真 (96)

6.4.1 现状仿真 (96)

6.4.2 改进方案1——信号灯配时改变 (98)

6.4.3 改进方案2——信号灯周期及相位按交通需求动态分配99

6.4.4 改进方案3——高架设计 (100)

6.4.5 方案比较 (102)

6.5 本章小结 (104)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105)

7.1 已完成的工作 (105)

7.2 创新点 (106)

7.3 展望 (107)

致谢 (108)

参考文献 (109)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活动 (117)

VII

第1章绪论

1.1选题的背景和意义[4][5][9]

近二十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世界各国的汽车保有量不断上升,

路网通行能力越来越不能满足交通量增长的需要,由此引发的交通拥堵、交通事故、环境污染以及能源浪费日趋严重,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社会问题之一。为了解决面临的交通问题,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竞相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开始大规模地进行交通研究和试验。经过广泛的研究,这些国家发现,仅仅依靠修建更多的道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交通问题,还要借助高新技术来改造现有的道路运输系统及其管理体系,才能大幅度地提高路网通行能力,缓解日益严重的交通问题。起初,这种研究的对象被称为"智能车辆道路系统"(IVHS),主要进行道路功能和车辆智能化的研究。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系统功能扩展到道路交通运输的全过程及各相关服务部门,成为带动整个道路交通运输现代化的“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ITS)。智能交通系统是一个全面应用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的交通系统;是应用信息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向道路使用者及交通管理者提供帮助和服务的系统。

按照ISO的定义,智能交通系统共包含八个系统,32项服务功能,具体

见表1-1。

表1-1 智能交通系统的服务功能

出行信息1、行前信息

2、驾驶中信息

3、驾驶中公共交通信息

4、个人信息

5、路线指示与导航

交通管理6、运输计划支持系统

7、交通控制

8、交通事故管理9、交通需求管理

10、交通执法及强制交通调节

11、交通设施维护管理

车辆 12、视力增强

13、自动操纵

14、纵向避碰

15、横向避碰

16、安全预防

17、碰撞前的紧急安排

1

商用车辆 18、车辆电子通行

19、车辆行使管理

20、自动路旁安全检查21、车辆安全监控

22、车队管理

公共运输 23、公共运输管理

24、请求回应管理

25、合乘交通管理

急救 26、紧急事件通告及个人保险

27、急救车辆管理

28、急救品及事故通告

电子付费 29、电子付费

安全 30、公共旅行保险

31、智能路口

32、残疾及老弱道路使用者的安全增强

交通管理是智能交通中一项重要研究内容,包含交通规划、需求管理、交通控制、事故处理等多个方面。为了在现有道路条件下实施交通规划和控制,在路网出现拥挤的情况下进行交通诱导和事故处理,必须对交通流的特性有清楚的认识。也就是说,必须了解交通流的运动变化规律、交通拥阻的成因和传播、交通基础设施和控制策略对交通流的影响等问题。因此,在过去的五十年里,出现了大量的交通流理论和模型。如果按细节层次分,交通仿真模型可分为亚微观模型、微观模型、中观模型和宏观模型。

早先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宏观模型,讨论交通流量及密度的变化,评价交通网络的总体性能。现在,由于高速运算计算机的发展以及交通仿真的需要,研究热点逐渐转移到微观模型。微观模型在每一时刻均计算路网中每一辆车的位置、车速、加速度等特性,因此可为交通管理和仿真提供详细的信息。交通管理措施及控制策略在实施之先,必须进行仔细评估,交通管理中心的管理人员在上岗前必须在仿真环境下先进行培训。由于这些原因,微观交通仿真模型及交通管理仿真器成为世界研究的热点。

城市交通控制是微观交通仿真模型的主要应用领域,与社会经济、生活息息相关,因此研究城市微观交通仿真模型非常有意义。采用微观交通仿真系统,能在单车级上模拟人—车—路的相互作用,再现交通流的真实状态,描述各种交通控制策略的实施过程。仿真所得到的各种数据可用于对交通状况的分析、预测,对交通管理控制方案进行评估。而宏观交通仿真软件,通常只能从整体上对城市现有路网的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进行分析、评价。目

2

前,全球已有一百多个微观交通仿真模型,并有几十种商业化的微观交通仿真软件和仿真器,其中大部分都可以进行城市交通仿真。

中国需要发展ITS是毋庸置疑的,特别是面对即将到来的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加快利用高新技术,改善我们的交通系统就显得更为紧迫。另外,ITS将是我国高新技术应用的巨大市场之一,因此建设ITS对于我国实现跳跃式发展,实现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具有重大的意义。而在这其中,交通仿真器的开发和应用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中国发展智能交通要在向发达国家的学习、跟踪和引进中发展。但是,中国又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城市交通有其自身的特点。中国也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每个城市有其独特地理环境和路网结构。从这个实际出发,仅仅购买并应用国外成熟的商品软件和仿真器是不可能满足我国独立地发展智能交通、提高交通管理水平的需求的。我们必须开发并拥有适合国情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交通仿真软件。本文的主要工作也将围绕这一目标来进行。

1.2交通仿真模型概述[8][9][30][103]

1.2.1交通仿真模型的分类

1955年,Lighthill 和Whitham 用流体中的微粒比拟交通流中的车辆,标志着交通仿真模型研究的开始。从那以后对交通流的数学描述和建模就成为一个非常活跃的研究领域。

交通仿真模型的划分标准是多样的,按细节层次划分为亚微观模型、微观模型、中观模型和宏观模型;按操作方法划分为分析模型和仿真模型;按过程表示划分为确定模型和随机模型;按变量独立程度划分为连续模型、离散模型和半离散模型;按应用规模分为网络模型、区间模型、路段模型和十字路口模型等。通常情况下,习惯按细节层次进行划分。表1-2列举了几种典型的交通仿真模型。

3

4

表1-2 几种典型的交通仿真模型 模型类型 模型名称

特点 MIXIC (1995))

离散、随机、多车道、仿真模型 SIMONE (1999)

离散、随机、多车道、仿真模型 PELOPS (1998)

离散、随机、多车道、仿真模型 安全距离模型(1990) 连续、确定、单车道、分析模型 刺激—反应模型(1988) 连续、确定、单车道、分析模型 心理距离模型(1974)

连续、随机、多车道、仿真模型 FOSIM (1995)

离散、随机、多车道、仿真模型 CA 模型(1996)

离散、随机、城市路网仿真模型 粒子模型(2000)

离散、随机、仿真模型

微观模型和

亚微观模型 INTEGRATION

离散、确定、路网仿真模型 车头距分布模型(1998)

连续、随机、交叉路口分析模型 简化的气体动力模型

连续、确定、汇流道分析模型 改进的气体动力模型

连续、确定、汇流道分析模型 多道的气体动力模型

连续、确定、多道分析模型 多类型的气体动力模型

连续、确定、汇流道分析模型 多类型多车道模型(1999)

连续、确定、多道分析模型 中观模型 车辆团模型(1978)

连续、确定、汇流道分析模型 LWR 模型(1955)

连续、确定、汇流道分析模型 Payne 模型(1971,1979)

连续、确定、汇流道分析模型 Helbing 模型 (1996,1997)

连续、确定、汇流道分析模型 蜂窝传播模型(1998)

离散、确定、路网仿真模型 METANET (1998)

离散、确定、路网仿真模型 半离散模型(1990)

半离散、随机、汇流道分析模型 FREFLO (1979))

离散、确定、路网仿真模型 宏观模型 MASTER (1999) 离散、确定、多车道分析模型

微观模型是以个体车辆行为为研究对象,描述目标车辆与其周围交通环 境的相互关系,由于要对每一时刻每辆车的行为都进行运算,因此对计算机

的运算速度及内存需求会随着车辆数的增加而增加。一般适用于离线、中小型路网的交通仿真。通过采用并行处理技术,微观模型也可以用于大型路网的交通仿真。

中观模型以车辆群体行为为研究对象,既不区分车辆和驾驶员的行为,也不单独描述,而是运用一种更聚合的方式来描述两者,如概率分布函数。由于模型中的变量太多,难于实时求解,所以在线应用上受到限制。

宏观模型以车辆整体流动为研究对象,将交通流和流体进行类比,抽象级别较高。具有如下优点:宏观模型输入较为简单,计算量不大,比较适合对大型路网进行交通流仿真,且校验较为容易。宏观模型能够分析和重现交通流的宏观特性,但却不能分析交通流的微观特性及车辆之间的相互作用。

1.2.2交通仿真模型的应用范围

采用交通仿真作为分析和实验的工具,可以描述复杂交通系统的特性,主要可用于:

在动态的交通管理中评价各种处理方式;

对桥梁和高速路的架设、路桥控制设施的建立或撤销进行评估和预测;

对道路的通行能力或服务水平进行评估和预测;

对交通控制策略进行评估和预测;

进行事故仿真,分析其阻塞的形成、传播和疏通过程;

将交通仿真模型嵌入到其它工具中作为子模型使用;

交通诱导;

提供出行信息指南。

5

1.3微观交通仿真模型[1][9][103]

1.3.1微观交通仿真模型概述

微观交通仿真模型以各个车辆个体在路网空间上的运动为求解目标,模型的核心功能是描述目标车辆与其周围交通环境的相互关系,即周围的交通环境如何导致了或决定了车辆的驾驶行为。其中,车辆交通环境包括目标车周围的车辆、目标车所在的道路设施和交通规则。

微观交通仿真模型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比如:

求解任何时刻路网各处的车辆密度分布,以此观察阻塞的形成、疏通过程及最快的通行路线;

任何观测点的车流量分布形态,包括日最大车流量、平均车流量等特征数;

出行车辆到达目的地所需的时间及其分布;

研究车辆的燃油消耗和排放。

微观交通仿真模型的输入也十分丰富,各种交通设施及规则的影响已在模型中考虑,因而可用仿真结果来加以评估。

1.3.2微观交通仿真模型与微观交通仿真器的研究现状

微观交通仿真模型研究对象为车辆个体的运动,运算量大,又要求运算速度,所以在交通流理论发展的初期没有成为研究重点。近十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研究微观交通仿真模型和开发微观交通仿真器成为可能。目前,全球已有一百多个微观交通仿真模型,并有几十种商业化的微观交通仿真软件和仿真器,其中大部分都可以进行城市交通仿真。

在国外,这些交通仿真模型和仿真器的研制、开发工作主要由大学、科研机构或大公司承担。比如:麻省理工学院仿真实验室于1993年开始研制微观交通仿真器MITSIML (Microscopic Traffic Simulator Laboratory),经过数年的不断改进,已用于斯德歌尔摩等大型城市的交通仿真。目前,许多著名大学和研究所都开发了自己版本的微观交通仿真器,如美国的MIT、UC、

6

Berkeley、洛斯阿尔莫斯国家实验室、美国的爱丁堡大学、德国的Aachen、杜依斯堡大学、西班牙及芬兰的大学也有自己的仿真器。

在我国,用系统仿真技术进行道路交通的仿真实验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及研究机构。他们采用不同的计算机语言开发了用以研究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宏观交通流分配、交通流诱导等的仿真模型或仿真系统。90年代以来,同济大学、北方交通大学等高校已经开发了自己的微观交通仿真系统。

1.3.3典型城市微观交通仿真软件和仿真器简介

1.3.3.1 PARAMICS(PARAllel MICroscopic Simulator) [9][29][31][103]

PARAMICS是英国Quadstone Limited公司的产品,1992年开始开发。它采用了并行处理技术,能够仿真从单节点到全国规模的各种路网。路网规模最多可达到100万节点、400万路段、32000个区域,同时计算25万辆车,且速度快于实时。PARAMICS可以跨平台使用,操作系统可以是Windows 或Unix,硬件平台可以是PC机或是SUN工作站。

PARAMICS共有六个功能模块:

模拟器:是核心的仿真和可视化工具;

处理器:进行配置工具仿真和批模式仿真;

分析器:用于仿真后的数据统计和分析;

编程器:是模型的API接口;

监视器:是污染排放模型的接口;

预测器:这是在V4版中新添加的功能,用于OD预测。

模型的显著特点有:

高速的微观仿真器,能实时仿真成百上千的车辆,而不损失其细节;

完全集成的软件;

具有强大的可移植性和可扩展性;

为宏观数据格式提供直接接口;

实现智能的路径选择;

可视化的交互应用环境。

7

1.3.3.2 INTEGRATION[15][31]

INTEGRATION是美国的M. Van Aerde教授等开发的亚微观交通仿真模型,混合使用了微观交通仿真模型和宏观交通仿真模型。模型能以0.1秒的刷新速度再现实际交通条件下的车辆跟驰、换道、可接受间距等行为。车辆的运动及交通信号灯的配置采用动画来展现。每次运行周期都记录车辆的出行时间、出行距离、停车次数、燃油消耗、排放等数据。INTEGRATION定义了5种驾驶员类型以供选择,提供详细的驾驶员(或车辆)行为模拟。模型能使沿路段的交通流密度连续变化,因此可以模拟车队的消散。

INTEGRATION模型主要可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可用动态OD进行高速公路、匝道、十字路口等的交通分析;

评价路径诱导系统的有效性;

评价各种控制策略对交通的影响;

进行交通事故仿真。

INTEGRATION的弱点是不能进行多路径分配。

1.3.3.3 MITSIM[11][12][31][103]

MITSIM (Microscopic Traffic Simulator)由麻省理工学院的杨齐博士等开发,是MIT开发的SIMLAB(SIMulation LABoratory)软件的核心模块之一,主要包含路网描述、出行需求及路径选择和驾驶行为三大部分,可用于交通管理策略的评价和检验。

MITSIM与SIMLAB的其它模块之间的关系见图1-1。

图1-1 动态交通管理仿真框架

8

连续交通流模型及数值模拟

连续交通流模型及数值模拟 [摘要]本文对现有的交通流宏观模型进行了研究,总结了各种模型的思想、优缺点以及适用条件,在此基础上,选取了Payne 模型离散格式进行数值模拟,选取了某段高速公路的交通流作为模拟对象,展现了Payne 模型模拟交通流的可行性。 [关键字] 连续交通流;离散格式;数值模拟 0 引言 交通流理论研究加深了人们对复杂多体系统远离平衡态时演变规律的认识,促进了统计物理、非线性动力学、应用数学、流体力学、交通工程学等学科的交叉和发展等多学科的交叉渗透和相互发展。交通流理论研究的对象是离散态物质,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体系,对这类物质运动规律的描述,尚无成熟的理论。 在宏观的连续流模型中,交通流被比拟为连续的流体介质,即将流量、速度和密度等集聚变量视为时间和空间的连续函数。模型包含时间和空间的状态方程,考虑了车辆的加速度、惯性和可压缩性,能够合理准确描述交通流的动态特性,相比微观模型有更大的优势。连续流交通流模型通常用密度(k )、速度(u )、流量(q )三个变量来描述[1]。 1 连续交通流模型 1.1 LWR 模型 1955年,Lighthill&Whitham 提出了第一个交通流的流体力学模型——流体运动学模型[2],随后P.I.Richards 独立地提出了类似的交通流理论。LWR 模型用k(x,t)和u(x,t)表示t 时刻位于x 处的交通流密度和平均速度,他们满足流体力学的连续方程: (),k q g x t t x ??+=?? (1-1) 此方程反映了车辆数守恒,其中g(x,t)是流量产生率,对没有进出匝道的公路,g(x,t)=0, 对进口匝道,g(x,t)>0,对出口匝道,g(x,t)=0。k 为交通密度,也称为交通流量;x ,t 分别为空间测度和时间测度。设u 为空间平均速度,则存在以下关系: q k u =? (1-2) 对于平均速度u(x,t),假设平衡速度——密度关系: ()(,)(,)e u x t u k x t = (1-3) 以上3个方程构成了完整的一阶连续交通流模型,LWR 模型的优点是简单明了,可以采用流体力学和应用数学中的成熟工具进行分析,而且可以描述诸如交通阻塞形成和消散之类的交通现象,但是,由于该模型的速度是由平衡速度密度关系决定,并且没有考虑加速度和惯性影响,因此不适用于描述本质上处于非平衡态的交通现象,例如车辆上、下匝道的交通、“幽灵式”交通阻塞、交通迟滞、时走时停的交通等。于是,后来的学者们引进了高阶连续介质模型,考虑了加速度和惯性影响,将动量方程代替方程(1-3)。 1.2 Payne 模型 Pipes 于1953年提出交通流加速度的一般表达式: 2 d u u u d u k u k dt t x dt x ?????=+=-? ?????? (1-4) 1971年,Payne 根据LWR 模型的思想,假设交通流速度是动态变化的,在引用连续性方

交通仿真技术国内外详情分析及发展概述

交通仿真技术国内外详情分析及发展概述 1、国外的发展概况 交通仿真技术发展较快,发展较早的国家是美国,世界其他国家的仿真软件全部都是在美国的交通仿真技术的基础上进行的发展的。美国在1967年有计算机专业的专家组织建立了美国的计算机仿真学会(SocietyforComputerSimulation),仿真学会的建立极大的推动了美国在交通仿真研究的发展。在美国成立了仿真学会之后,世界上许多国家慢慢地开始了对交通仿真的研究,与此同时,也陆陆续续开发设计了许多不太成熟的交通仿真软件,到现在为止,有很多开发设计的仿真软件发展已经较为成熟,许多都已经基本实现了仿真软件的商业化。 从整个交通仿真软件的发展历程来看,交通仿真软件经历了初步阶段、飞速发展阶段和商业化阶段。 1.1交通仿真软件发展初步阶段 初步阶段交通仿真发展的主要目标还是实现交通信号的合理设计,这个阶段,设计模型

主要还是运用的宏观设计模型,这种模型具备一定的局限性,他的机动性以及表述性不够理想,通过这种模型的到的结论自然也就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真实性。虽说这个阶段的仿真系统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也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模拟,如车辆的跟驰行为、超车变换车道、车流的速度密度流量模拟等。初步阶段出克可以对车辆速度、延误、里程、排队等常规性指标外进行模拟仿真之外,对于车辆的燃料消耗、废气废物的排放也可以进行模拟计算,对于道路几何条件、交通标志标线以及交通设施的描述也有很强的机动性。 初步阶段交通仿真模型的领头羊以罗伯逊在开发设计的仿真软件TRANSYT实至名归,这款软件主要定位还是一款宏观软件,它的最大特点是可以较为合理的计算出交叉口配时的最佳信号周期;在1963年由Ger-lough仿真专家开发设计出的适合用于道路面控信号配置的仿真软件TRANS可以与TRANSYT媲美。此外,美国政府部门开发设计的美国SICOP 仿真系统也是这一时期具备代表性的交通仿真软件。 在交通仿真初步阶段交通仿真模型的发展主要还是收到了当时计算机技术的滞后的影响导致发展比较缓慢,由于计算机技术的的限制,交通仿真模型处理数据问题的准确性以及仿真效果的可视性都不高。 1.2交通仿真软件飞速发展阶段 1970年到1980年间,交通仿真软件迎来了发展的高速时期,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计算机相关产业的同步飞速发展,这其中交通仿真软件便是一个比较经典的例子。有电子计算机飞速发展作为基础,仿真软件的仿真模拟精度有了很大的提升,同时,软件的功能也倾向了多元化色彩。在宏观软件全力飞速发展的同时,微观交通仿真也踏上了时代的高速列车,这其中最为突出的两款软件便是NESTSIM、AIMSUM2交通仿真软件,两款软件中,有以美国政府开发设计的NETSIM仿真软件为代表。这款模型是对于单个车辆的运动状态的网络微观交通仿真,NETSIM的出现将城市道路的交通现象的描述推到了一个新的

交通仿真中的虚拟现实技术

图1.1:虚拟现实的3I特交通仿真中的虚拟现实技术 【摘要】虚拟现实技术是当今科技发展的新热点,虚拟现实技术也越来越多的成为交通仿真领域应用软件发展的新趋势。本文简要介绍了虚拟现实技术的特点,探讨了在交通仿真中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情况,并对虚拟现实技术在这些领城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虚拟现实;交通仿真 随着我国的交通事业迅速的发展。在交通仿真应用软件不断更新,除了模型本身,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多的成为这些软件发展的新趋势以及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为实际应用提供了更为直观、有效的工具。本文就交通仿真中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和介绍,并对今后交通仿真领域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一、虚拟现实技术综述 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 VR),又称临境技术,是以沉浸性、交互性和构想性为基本特征(如图1.1)的计算机高级人机界面。它综合利用了计 算机图形学、仿真技术、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 计算机网络技术、并行处理技术和多传感器技术,模拟 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器官功能,使人能够沉浸 在计算机生成的虚拟境界中,并能够通过语言、手势等 自然的方式与之进行实时交互,创建了一种适人化的多维信息空间。使用者不仅能够通过虚拟现实系统感受到在客观物理世界中所经历的“身临其境”的逼真性,而且能够突破空间、时间以及其它客观限制,感受到真实世界中无法亲身经历的体验。 虚拟现实技术具有超越现实的虚拟性。虚拟现实系统(如图1.2)的核心设备仍然是计算机。它的一个主要功能是生成虚拟境界的图形,故此又称为图形工作站。图像显示设备是用于产生立体视觉效果的关键外设,目前常见的产品包括光阀眼镜、三维投影仪和头盔显示器等。其中高档的头盔显示器在屏蔽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仿真实训系统

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仿真实训系统 蚅★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沙盘肂(一)、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沙盘的总体功能 蚇 1钳: IE MBI 1. 2. 芇以微缩城市轨道交通设备模拟线路运行情况,可以实现线路上列车行车调度信号、指挥系统和调度系统的模 拟训练。 3. 3. 膅能够模拟演示信号故障,演绎行车规则,训练行调和值班站长对事故处理的能力。 5. 4. 螃能够真实显示岀操作列车运行图、列车闭塞、运行等;道岔能电控,库内调车。 7. 5. 虿列车运营沙盘的行车调度能反映城市轨道交通现场行车组织与相关设备之间的关联关系。通过编制调度指挥 计划和下达控制系统指令,实现列车在模拟线路上运行,直观体现岀各项行车组织作业与车站、线路、车辆等运输设备之间的关联关系,完成仿真实训系统制定的行车任务。 9. 6. 莅实训系统载体是场站、行车、调度、信号等平台建设内容的集中体现,表现形式分为静态展示和动态演示两 部分。静态展示形象地表示地形地貌、场景绿化、城市建筑、高架桥梁、山形隧道和河流水系等基础设施;动态演示是指根据行车调度系统下达的计划,通过转化为控制系统指令,完成列车在实训系统载体上的调度运行控制,从而达到动态演示的目的。 11.

12.薄车站控制设备训练系统是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训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帮助学生更直观、更感性的理解信号和行车调度的理论知识,加深调度和车辆之间协调的认识,同时利于学生在脑海中快速建立线路和车辆运行的立体图。 13. 14. 艿轨道交通综合调度控制仿真教学系统包括ATC实训系统、联锁仿真实训系统、城市轨道交通ATS系统、 轨道交通运营沙盘信息系统等,可作为轨道交通运营沙盘综合实验教学平台。 15. 15. 螀轨道交通运输线路仿真实训系统:集成了常见的轨道交通固定及移动设备,可仿真城轨系统的运行 过程,并可与轨道交通综合调度控制仿真教学系统集成,形成软硬件结合的一体化仿真实训平台。 17. 16. 螈系统提供教学组织管理功能,用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教学和实验。 19. 17. 羃系统性能满足连续工作时间不低于12小时,能够适应-10?50摄氏度及不高于85%相对湿度的环境。21. 18. 聿具备为用户提供所有控制系统的通信及接口协议,所有控制及数据信号均能进入以太网的能力。 23. 19. 薇轨道交通列车运营沙盘在设计时统一布局,操作上能相互独立,也能相互关联。 25. 20. 袆地铁信号系统的车地通信采用无线通信技术,采用自由无线通信技术模拟实现。 27. 28. 蒃实训系统台体模型及控制系统能为系统后续升级拓展提供接口和详细说明书。 螀系统采用分布式仿真计算架构,可以采用可伸缩的部署方案,对于软件模块的部署没有工作站的划分限 制。甚至一个工作站可以运行多个车站的仿真单元。可以根据现场的运算负载进行动态的调整。 蕿(二)城市轨道运营沙盘的系统架构 羄列车运营沙盘采用内部局域网星形结构,通信介质为双绞线。以应用服务器为中心,以数据库服务器为基础, 建立三层客户/服务器分布式体系结构,具备与真实地铁、城轨控制系统功能相一致的OC(实训系统硬件架构体系。 袂OC实训系统配备数据库、通信服务器、车辆段控制各1台,机车远程控制终端电脑1台(安装机车控制 系统,用于远程操控列车),调监控制计算机1台(操控大屏幕显示系统),安装ATS?系统、ATP/ATO子系统、C_LO系统的中心控制计算机各1台(完成运营调度、运行图编制与调整、命令下发、故障设置等功能)。OC 实训系统大屏幕显示系统采用国际知名公司生产的LED背光拼接墙显示器,由2*2拼接液晶大屏组成,可 完整显示全线路运行状况,也可分屏显示列车进站时的视频图像。 薀系统拓扑图不应低于下图结构配置:

(完整版)城市轨道概论答案解析

绪论 1.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必要性有那些? 答:城市化进程加速,机动车数量增加迅猛。带来了如何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减少环境污染、解决能源危机等一系列问题。城市轨道交通因其快速、安全、舒适、节能等特点,已经成为大城市解决交通拥堵的首选方。 2.城市轨道交通所涉及的专业有那些? 答:城市轨道交通是一个多专业多工种配合工作、围绕安全行车这一中心而组成的有序联动、时效性极强的系统。各有关专业如隧道、线路、供电、车辆、通信、信号、车站机电设备及消防等。 单元一 一、判断题 1. 老式有轨电车由于其性能差,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被彻底淘汰。(×) 2. 世界上第一条地下铁道于1836 年诞生在英国伦敦。(×) 3. 地铁首次采用电力牵引是从1890 年开始。(√) 4. 有轨电车是介于轻轨交通与地铁交通之间的轨道交通系统。(×) 5. 人们常说的地铁是由传统的有轨电车发展而来的。(×) 6. 轻轨交通与地铁交通的主要区别在于地铁运行于地下专用隧道内,轻轨运行在高架上。(×) 7. 单轨交通与我们常见的汽车类似,由司机控制前进方向。(×) 8. 世界上通车里程最多的城市是纽约。(√) 9. 世界上最繁忙的地铁是上海地铁、经济效益最好的地铁是香港地铁。 (×) 10.我国通车里程最多的城市是上海。(√) 二、填空题 1. 世界上第一条地铁在1863年建于英国伦敦。世界上第一辆有轨电车1881年在德国柏林工业博览会期间展示。世界上第一个投入商业运行的有轨电车系统是1888年美国弗吉尼亚州的里磁门德市。 2. 我国北京第一条地铁建于1969年。上海地铁1 号线于1995年建成通车向社会开放。 3. 单轨通常区分为跨坐式和悬挂式两种。 4. 狭义上的城市轨道交通特指地铁、轻轨和单轨(独轨)。 5. 磁浮列车是依靠磁悬浮技术将列车悬浮起来并利用直线电机驱动列车行驶的交通工具,它分为常速、中速、高速和超高速等几种形式。 三、问答题 1、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定义 答:指采用轨道进行承重和导向的车辆运输系统,设置全封闭或部分封闭的专用轨道线路,具有车辆、线路、信号、车站、供电、控制中心和服务等设施,车辆以列车或单车形式,运送相当规模客流量的城市公共交通方式。 2、城市轨道交通按技术经济特征来分有那些基本形式? 答:主要有有轨电车、地铁、轻轨、单轨(独轨)、磁浮、自动导向交通系统和市域快速轨道系统等,尤其是以地铁和轻轨为主。 3、地铁的优缺点有那些? 答:优点:具有运量大、速度快、安全、准时、舒适、节约城市土地资源等;

_Doctor-城市微观交通仿真及其应用(理工大-商蕾)

城市微观交通仿真 及其应用 培养单位: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学科专业:轮机工程 研究生:商蕾 指导老师:高孝洪教授 2003年10月

摘要 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虽然基本建成了现代化道路网,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路网通行能力已经满足不了交通量增长的需要,交通拥堵现象日趋严重。为了在现有道路条件下实施交通规划和控制,在路网出现拥挤的情况下进行交通诱导和事故处理,必须对交通流的特性有清楚的认识。因此,在过去的五十年里,出现了大量的交通流理论和模型。如按细节层次分,交通仿真模型可分为亚微观模型、微观模型、中观模型和宏观模型。 以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宏观模型,讨论交通流量及密度的变化。现在,由于高速运算计算机的发展以及交通仿真的需要,研究热点逐渐转移到微观仿真模型。微观交通模型在每一时刻均计算每一辆车的位置、车速、加速度等特性,可为交通管理和仿真提供详细的信息。 本文以微观交通仿真建模和城市微观交通仿真系统开发为研究重点,主要完成了如下工作: (1) 建立了车辆行为模型,其中包括跟驰模型、邻车影响模型和换道模型。模型中充分考虑了邻道车辆对驾驶行为的影响及驾驶员的 反应延迟,使模型更符合真实情况; (2) 开发了城市微观交通仿真系统:该系统包括车辆产生模型、路网模型、交通规则模型、信号灯控制模型、车辆行为模型、路径选 择模型、路口转向描述模型; (3) 在仿真应用中实现并研究了信号灯周期及其相位按交通需求动态分配的方案,提出该项仿真可用于确定在已知OD下,信号灯控 制路口的最大通行能力,并可作为现有控制方案的评估依据。 (4) 在图形工作站OCTANE上实现城市微观交通仿真系统的可视化,可从多角度实时观测交通状况。 (5) 通过对典型路段的交通调查,验证城市微观交通仿真系统的合理性。 关键词: 微观交通模型、仿真、可视化 I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仿真实训系统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仿真实训系统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沙盘 (一)、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沙盘的总体功能 1.以微缩城市轨道交通设备模拟线路运行情况,可以实现线路上列车行车调度信号、指挥系统和调度系 统的模拟训练。 2.能够模拟演示信号故障,演绎行车规则,训练行调和值班站长对事故处理的能力。 3.能够真实显示出操作列车运行图、列车闭塞、运行等;道岔能电控,库内调车。 4.列车运营沙盘的行车调度能反映城市轨道交通现场行车组织与相关设备之间的关联关系。通过编制调 度指挥计划和下达控制系统指令,实现列车在模拟线路上运行,直观体现出各项行车组织作业与车站、线路、车辆等运输设备之间的关联关系,完成仿真实训系统制定的行车任务。 5.实训系统载体是场站、行车、调度、信号等平台建设内容的集中体现,表现形式分为静态展示和动态 演示两部分。静态展示形象地表示地形地貌、场景绿化、城市建筑、高架桥梁、山形隧道和河流水系等基础设施;动态演示是指根据行车调度系统下达的计划,通过转化为控制系统指令,完成列车在实训系统载体上的调度运行控制,从而达到动态演示的目的。 6.车站控制设备训练系统是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训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帮助学生更直观、更感性的 理解信号和行车调度的理论知识,加深调度和车辆之间协调的认识,同时利于学生在脑海中快速建立线路和车辆运行的立体图。 7.轨道交通综合调度控制仿真教学系统包括ATC实训系统、联锁仿真实训系统、城市轨道交通ATS系统、 轨道交通运营沙盘信息系统等,可作为轨道交通运营沙盘综合实验教学平台。 8.轨道交通运输线路仿真实训系统:集成了常见的轨道交通固定及移动设备,可仿真城轨系统的运行过 程,并可与轨道交通综合调度控制仿真教学系统集成,形成软硬件结合的一体化仿真实训平台。 9.系统提供教学组织管理功能,用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教学和实验。 10.系统性能满足连续工作时间不低于12小时,能够适应-10~50摄氏度及不高于85%相对湿度的环境。 11.具备为用户提供所有控制系统的通信及接口协议,所有控制及数据信号均能进入以太网的能力。 12.轨道交通列车运营沙盘在设计时统一布局,操作上能相互独立,也能相互关联。 13.地铁信号系统的车地通信采用无线通信技术,采用自由无线通信技术模拟实现。 14.实训系统台体模型及控制系统能为系统后续升级拓展提供接口和详细说明书。 系统采用分布式仿真计算架构,可以采用可伸缩的部署方案,对于软件模块的部署没有工作站的划分限制。

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试题和答案解析

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试题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一、选择题 单选 1、自动导向交通系统的优点是( A.技术简单 B .噪声较低 2、从乘客进站到上车、下车、出站,这几 个环节的服务应该是以售检票和 ( )为中心的。 A.安全检查 B .车辆维护 C .乘客导向 D .乘客 3、定量预测方法有时间序列客流预测方法和( )客流预测方法两类。 A.距离远近 B .客流数量 C .因果关系 D .德尔菲法 4、一级大客流的判定标准是:站台聚集人数达到或大于站台有效区域的 ( ),并且持续时间大于实际行车间隔时间。 A . 90% B . 80% C . 70% D . 60% 5、票务人员离开岗位没有按规定在票务设备上注销或误用他人账号操作票务 设备属于( )。 A. —类违章 B .二类违章 C .三类违章 D .四类违章 多选 6、 城市轨道交通的换乘方式主要有( )。 A.站台换乘 B .站厅换乘 C .通道换乘 D .组合式换乘 7、 营销组合分为四大类,即( )。 A.产品策略 B .分销渠道策略 C .促进销售策略 D.价格策略 E .营销策略 8、 轨道交通车辆的检修级别通常分为( )。 A.日检 B .双周检和双月检 C .定修 D.架修 E .大修 9、 售检票系统的运营模式有( ) A.正常运营模式 B.列车故障运营模式 C.高峰/非高峰运营模式 使用教材: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 试题范围:全册 版次:第 3 版 )。 C .速度快 D .输送能力强

D.超时、超程运营模式 E. 大客流、紧急运营模式 10、()是提供轨道交通车辆与工程车辆整备作业、停放、保养、维修 及清洗的场所。 A.车辆段 B .停车场 C .车体 D.出车 E .列车发车 二、填空题 1、地铁站按其运营功能划分为________ 、_________ 和________ 。 2、列车自动控制系统的英文缩写是_________ ,它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 3 _________ 个子系统组成。 3、车站吸引区域是以_________ 为圆心、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半径的圆来确定的。 4、城市轨道交通的需求具备的特征 有: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 5、进站乘客最基本的流线是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 。 6、车辆定员的多少取决于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 。 7、车站应用管理系统一般由__________ 、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_ 构成。 8自动售检票系统必须具备相应的____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_ 、—和________ 。 9、屏蔽门系统的运行模式包括___________ 、_________ 和___________ 。 10、环控系统的运行模式分为___________ 、 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 。 三、名词解释 1、备用车辆

道路微观交通仿真中换道行为模型的研究与实现

::道路与交通工程 Road&Traffic Engineering 道路微观交通仿真中换道行为模型的研究与实现 陈晶,孙旭飞,田东黎 (福州大学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摘要:建立了描述车辆换道意图的产生、选择合适车道和实施换道行为的车道变换模型。运用车辆运动学理论,以换道车辆为目标,给岀了目标车辆与邻近车辆的最小安全距离间隙接受模型和车辆换道实施过程的运动模型,并应用到程序设计中,利用基于VC++上建立的交通仿真系统动态地显示非强制换道行为的效果。与VISSIM软件基于规则的换道模型相比,加入驾驶特性的影响和优化原来固定的安全距离,研究结果相对更优。 关键词:道路;微观交通仿真;换道行为;目标位置;最小安全距离 中图分类号:U412.1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9-7767(2019)01-0028-04 Research and Implementation of Simulated Lane Change Behavior Model of Road Micro Traffic Chen Jing,Sun Xufei,Tian Dongshen 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 Transport System,以下简称为ITS)在交通运输系统发展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由于交通运输系统的不可复制性,交通仿真模型成为ITS中交通分析的重要方法之一,而作为交通仿真的核心部分,车辆行为模型也在ITS中发挥着重要作用m。车辆行为模型包括跟驰行为模型和换道行为模型,其中换道行为模型的质量优劣直接影响着交通仿真模型的效果与性能。与已趋于成熟的跟驰行为模型相比,换道行为模型研究则相对落后回。由于在换道过程中存在运动学过程较为复杂、驾驶员的驾驶特性难以量化、微观数据难以获取等问题,笔者拟从运动学角度对车辆换道行为模型进行分析,从驾驶员的决策过程分析最小安全距离和换道行为实施的运动模型。通过在微观仿真系统上动态显示换道行为的仿真效果,来验证换道行为模型的准确性,并提高微观仿真系统的精度。 1换道行为分类 道路上车辆换道行为是一种普遍且常见的交通现象。车辆换道是指当前道路不止1个车道时,车辆由于某种需求从当前车道变更到相邻车道的驾驶行为。换道行为是指根据驾驶员特性以及对周围交通状况的实时信息(车速、位置等)判断,调整驾驶目标策略的综合过程。换道行为根据换道产生的需求大致可以分为2类:强制换道、非强制换道。强制换道是指车辆为了到达目的地而采取的变道行为,具有确定的目标车道、在一定行驶区域内必须换道的特点;非强制换道又称为自由换道,是指目标车辆在遇到当前车道前车速较慢时,为了追求期望车速以及更大的驾驶空间或为了正常驾驶避开即将驶入安全距离的后车而产生的换道行为。笔者主要研究非强制换道行为。 2换道行为模型研究 换道行为通常被分为:产生换道意图、选择合适车道和换道行为实施2T。其中选择合适车道可以视为分析车辆换道行为可行性的过程,它将最终决定换道行为是否实施。 2.1产生换道意图 在不同的交通流密度下,由于每个驾驶员对当前车辆的期望车速要求不同,这个期望车速主要受车辆的机械特性、驾驶员的驾驶特性和交通规则的影响。车辆在道路行驶时,由于当前车道前车的速度过慢,导致车辆的行驶速度低于期望车速时,便会产生换道需求。但是这个需求不是必须的,而是为了获取更理想的行驶方式而采取的换道行为。只有当选择的目标车道确认换道行为可行时,换道才可实施,否则车辆会继续在原车道减速行驶冋。 28彳苯技水2019No.l(Jan.)Vol.37

轨道交通产业发展现状详解

我国轨道交通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2015-06-26 14:55:05来源:中国检测网阅读: 6497 次 一、我国轨道交通产业发展现状 在铁路轨道交通方面,自2008年,我国在大规模的铁路建设投资的带动下,铁路制造业呈逐年高速增长的态势。在5年内,全国电力机车、货车的保有量增长了50%,产值年均增幅近30%,远远高于世界2%的平均增速。2008年实现产值1285.1亿元,同比增长了29.8%; 2012年实现产值3540亿元,同比增长16.3%;比2008年增长了2.8倍。 在2013年12月28日,厦深铁路、西宝高铁、柳南客专、衡柳铁路、渝利铁路、广西沿海铁路等7条铁路开通运营。至此,我国铁路营运里程突破10万公里,时速120公里及以上线路超过4万公里,其中时速160公里线路超过2万公里;高速铁路突破1万公里,在建规模1.2万公里,使我国成为了世界上高速铁路运营里程最长、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 中国铁路总公司表示,2014 年全年建设目标将全面完成,其中,64个新项目的密集开工将是2014年铁路投资的重要亮点。国内铁路市场还面临着多重积累因素,包括高铁客流快速增长使动车组需求预期向上修正、各地积极推动城际铁路建设、铁路产业基金等投融资改革措施正在落定等。在主要经济体增长乏力的背景下,全球轨道交通装备市场在2013年突破了1,600 亿欧元,并不断创出新高。

此外,我国铁路的旅客周转量、货物发送量、货运密度和换算周转量均为世界第一。

城市轨道交通方面,由于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的限制,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起步较晚。2000年之前,全国仅有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城市拥有轨道交通线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轨道交通也进入大发展时期。“十一五”期间,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保持加速上升趋势。 2012年,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累计运营里程达2064公里,其中2012年新增投运里程321公里。其中,上海、北京和广州位居全国前三甲,运营里程分别为444千米、442千米和221千米。 截止到2012年12月31日,我国内地已有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深圳、武汉、南京、沈阳、长春、大连、成都等17个城市累计开通70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含

基于元胞自动机原理的微观交通仿真模型

2005年5月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May2005第28卷第5期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 on)Vol.28 No.5 文章编号:1000-582X(2005)05-0086-04 基于元胞自动机原理的微观交通仿真模型3 孙 跃,余 嘉,胡友强,莫智锋 (重庆大学自动化学院,重庆 400030) 摘 要:描述了一种对高速路上的交通流仿真和预测的模型。该模型应用了元胞自动机原理对复杂的交通行为进行建模。这种基于元胞自动机的方法是将模拟的道路量离散为均匀的格子,时间也采用离散量,并采用有限的数字集。同时,在每个时间步长,每个格子通过车辆跟新算法来变换状态,车辆根据自定义的规则确定移动格子的数量。该方法使得在计算机上进行仿真运算更为可行。同时建立了跟车模型、车道变换的超车模型,并根据流程对新建的VP算法绘出时空图。提出了一个设想:将具备自学习的神经网络和仿真系统相结合,再根据安装在高速路上的传感器所获得的统计数据,系统能对几分钟以后的交通状态进行预测。 关键词:元胞自动机;交通仿真;数学模型 中图分类号:TP15;TP391.9文献标识码:A 1 元胞自动机 生物体的发育过程本质上是单细胞的自我复制过程,50年代初,计算机创始人著名数学家冯?诺依曼(Von Neu mann)曾希望通过特定的程序在计算机上实现类似于生物体发育中细胞的自我复制[1],为了避免当时电子管计算机技术的限制,提出了一个简单的模式。把一个长方形平面分成若干个网格,每一个格点表示一个细胞或系统的基元,它们的状态赋值为0或1,在网格中用空格或实格表示,在事先设定的规则下,细胞或基元的演化就用网格中的空格与实格的变动来描述。这样的模型就是元胞自动机(cellular aut omata)。 80年代,元胞自动机以其简单的模型方便地复制出复杂的现象或动态演化过程中的吸引子、自组织和混沌现象而引起了物理学家、计算机科学家对元胞自动机模型的极大兴趣[1]。一般来说,复杂系统由许多基本单元组成,当这些子系统或基元相互作用时,主要是邻近基元之间的相互作用,一个基元的状态演化受周围少数几个基元状态的影响。在相应的空间尺度上,基元间的相互作用往往是比较简单的确定性过程。用元胞自动机来模拟一个复杂系统时,时间被分成一系列离散的瞬间,空间被分成一种规则的格子,每个格子在简单情况下可取0或1状态,复杂一些的情况可以取多值。在每一个时间间隔,网格中的格点按照一定的规则同步地更新它的状态,这个规则由所模拟的实际系统的真实物理机制来确定。格点状态的更新由其自身和四周邻近格点在前一时刻的状态共同决定。不同的格子形状、不同的状态集和不同的操作规则将构成不同的元胞自动机。由于格子之间在空间关系不同,元胞自动机模型分为一维、二维、多维模型。在一维模型中,是把直线分成相等的许多等分,分别代表元胞或基元;二维模型是把平面分成许多正方形或六边形网格;三维是把空间划分出许多立体网格。一维模型是最简单的,也是最适合描述交通流在公路上的状态。 2 基于元胞自动机的交通仿真模型的优点目前,交通模型主要分为3类: 1)流体模型(Hydr odyna m ic Model),在宏观上,以流体的方式来描述交通状态; 2)跟车模型(Car-f oll owing Model),在微观上,描述单一车辆运动行为而建立的运动模型; 3)元胞自动机模型(Cellular Aut omat on),在微观 3收稿日期:2005-01-04 基金项目: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972) 作者简介:孙跃(1960-),浙江温州人,重庆大学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微观交通仿真、电力电子技术、运动控制技术及系统。

计算机仿真技术在城市轨道交通设计中的应用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 Vol.33No.22007204 收稿日期:2006205223 作者简介:万 衡(19672),男,上海人,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电气自动控制与EDA 。E 2mail :wanheng @https://www.360docs.net/doc/569331546.html, 文章编号:100623080(2007)022******* 计算机仿真技术在城市轨道交通设计中的应用 万 衡1, 陈江岸1, 江彩玉2 (1.华东理工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上海200237;2.上海市电气自动化设计研究所,上海200023) 摘要:介绍了轨道交通牵引特性的要求和特点,为估算轨道交通线路数据和运行车辆参数,设计了具有良好交互特性的软件,并将仿真结果与实际轨道线路参数进行了对比,获得了接近实际的实验数据。 关键词:计算机仿真;电气技术;铁路;地铁中图分类号:TM273文献标识码:A Application of Computer Simulation T echniques to Metro Design W A N Hen g 1 , C H EN J i ang 2an 1 , J I A N G Cai 2y u 2 (1.S chool of I nf orm ation S cience and Engi neeri ng ,East Chi na U ni versit y of S cience and Technolog y ,S han g hai 200237,Chi na;2.S hang hai Desi gn an d Research I nstit ute of Elect rical A utom ation ,S hang hai 200023,Chi na ) Abstract :The requiremen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met ro are int roduced in t he paper ,A software system wit h good interactivity is desigued and implemented for evaluating met ro’s railroad data and operating t rains ′parameters.Simulation result s are compared wit h real railroad parameters and show t hat experi 2mental data are clo se to real data. K ey w ords :comp uter simulation ;elect rical technology ;railroad ;met ro 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系统是近代高科技的产物,是目前解决大城市交通问题的最佳途径。由于轨道 交通基建投资巨大,进行实际线路试验困难,人工计算工作量巨大,且难以到达计算精度和实效要求,因此采用计算机仿真技术进行先期参数估算具有独特的优势。 作为轨道交通设计的关键技术之一,在以往上海地铁设计规划中,相关仿真实验均由外方负责,价格昂贵,且只提供最终数据,具体运行参数和仿真机理均不得而知。因此这给大规模自建轨道交通线路带来了技术瓶颈,也会大大增加建设成本。为此,我们对计算机仿真这一技术展开了相关研究。 1 设计要求 在城市轨道交通设计规划时,必须进行主要参数的估算。其中包括:(1)根据选定的不同的机车参数,对规划确定区间中牵引状况进行估算,其中包括区段的牵引重量、运行速度、运行时间、能量消耗等数据并绘制运行图。(2)根据设计线路的需要,为新车设计提供计算机车功率、粘着重量、机构速度等参数依据,为计算供电系统提供基础参数。 如上所述,轨道交通基建投资巨大,不可能通过开挖地铁试验段来进行设计数据的采集、分析和修改,只能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在仿真模型软件中,输入不同数据,组合模拟出各种地铁交通状况,为机车 8 32

交通流分配模型综述

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课程考试答题本 考生姓名陈菀荣 考生学号M201673159 系、年级交通运输工程系、研一 类别科学硕士 考试科目交通流理论 考试日期2017 年 1 月10日

交通流分配模型综述 摘要:近些年,交通流分配模型已经广泛应用到了交通运输工程的各个领域,并且在交通规划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本文对交通流分配模型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并分别对静态交通流分配模型、动态分配模型以及公交网络进行了阐述和讨论。同时对相关的交通仿真还有网络优化问题研究现状进行了探讨。最后结合自身学习经验做出了一些评价和总结。 关键词:交通流分配;模型;公交网络 0引言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城市也因此被赋予更多的工程,慢慢聚集大量的人口。而人口数量的增加而直接带来的城市出行量增加,不管是机动车出行还是非机动车出行量都相较以前增加了很多,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交通问题。因为在城市整体规划中,交通规划已经成为了十分突出的问题。在整个交通规划过程中,交通分配在其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相关公交路线,具体道路宽度规划等都有很大作用。 1交通流分配及研究进程 1.1交通流分配简介 由于连接OD之间的道路有很多条,如何将OD交通量正确合理的分配到O 和D之间的各条路线上,是交通流分配模型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交通流分配是城市交通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OD量推算的基础。交通流分配模型分为均衡模型和非均衡模型。 1.2交通流模型研究进程 以往关于交通流分配模型的研究多是基于出行者路径偏好的,主要有以Wardrop第一和第二原则为分配依据建立的交通分配模型,Wardrop第一原则假定所有出行者独立做出令自己出行时间最小的决策,最终达到纳什均衡的状态,此时的流量为用户最优解,在这种状态下,同一个起始点时间所有有流路径的通行时间相等,并且大于无流路径的通行时间;Wardrop第二原则假定存在一个中央组织者协调所有出行者的路径选择行为,使得所有出行者的总出行时间最小,对应的状态称为系统最优,此时分布的流量称为系统最优流。 交通流分配模型最早要追述到Beckmann等[1]于1956年首先提出了满足

国内外交通仿真技术的研究现状

国内外交通仿真技术的研究现状 仿真,顾名思义是指对真实事物的模仿,也称为“模拟”,它是指为了求解问题而人为地模拟真实系统的部分或整个运行过程。由于科学研究与实践的对象是兼有方法论与工具意义的系统仿真问题,因此,我们讲的仿真一般也就是指系统仿真。雷诺(T.H.Nayfor)在其专著中定义:仿真是在数字计算机上进行实验的数学化技术,它包括数字与逻辑模型的某些模式,这些模型描述某一事件或系统(或者它们的某些部分)在若干周期内的特征。 国内学者认为:系统仿真就是在计算机或实体上建立系统的有效模型(数字的、物理的、数字一物理效应混合的模型),并在模型上进行系统试验。 目前人们普遍接受的观点是:系统仿真是以相似原理、控制理论、系统技术、信息技术及其应用领域有关专业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和各种专用物理效应设备为工具,利用系统模型对真实的或设想的系统进行动态研究的一门多学科综合技术。 系统仿真是20世纪50年代逐步形成并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最早的通用仿真器是由美国IBM公司研制的,1%7年更名为通用仿真系统,并增加了许多功能,直至后来发展成应用最广的一种离散系统仿真语言。时至今日,仿真技术发展方兴未艾。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就开展了仿真技术研究,并得到了迅速发展。60年代末,在开展连续系统仿真的同时,已开始对离散事件系统(如交通管理、

企业管理)进行仿真研究。 70一80年代,在训练仿真器方面获得飞速发展,自行研制的飞行仿真器、舰艇仿真器、火电机组培训仿真系统、化工过程培训仿真系统、汽车模拟驾驶仿真器相继研制成功并投入使用,在行业操作人员培训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1989年中国系统仿真学会正式立,标志着仿真学在中国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90年代,我国开始对分布交互式仿真、虚拟现实仿真等先进仿真技术及其应用进行研究,开展了较大规模的复杂系统仿真[‘2一。 系统仿真近些年来发展十分迅速,它综合集成了计算机、网络、图形图像、多媒体、软件工程、信息处理、自动控制等多个高科技领域的知识。现代仿真系统已经成为任何复杂的系统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不可缺少的研究、设计、评价和训练的手段和工具,并在实践中得到了有效的应用。 1.3.1国外交通仿真技术的研究现状 交通系统仿真技术是随着电子计算机和系统仿真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在国外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tl3〕。 第一阶段,20世纪40年代末至60年代初,为诞生期。该时期的工作大多讨论的是如何进行交通流仿真,直到大约1%O年,用仿真技术研究交通流状态的可能性和可行性才得到普遍承认,并且开始开发一些交通系统仿真软件。 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初至80年代初,为发展期。该时期,发表了大量的论文和专著,主要都是关于交通流仿真方法及其模型建立

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阶段与特征研究解析

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阶段与特征研究 摘要通过对城市轨交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分析,阐述了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所经历的生成期、成长期和成熟期等3 个阶段的主要特征,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 度展望了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阶段,特征 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重要趋势。在城市化的历程中,不同规模及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产生了不同的交通需求,需要通过相应的交通技术水平及运输工具来加以满足。从许多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的实践来看,轨道交通以其运量大、速度快的技术优势已成为城市交通结构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较好地解决了大、中城市交通日益增长的供需矛盾问题,并满足了城市化的要求。与城市的形成、发展及城市化进程的初级阶段、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相对应,城市交通的发展也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3 个阶段;相应地,作为城 市交通主要组成部分的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则经历了生成期、成长期和成熟期 3 个阶段。 1 生成期的城市轨道交通 此处的生成期在时间跨度上主要包括城市轨道交通的产生及发展的初期。大约在200 a 前,人类社会开始了城市化历程,城市交通的爆发导致城市轨道交通的产生。 1. 1 城市轨道交通的生成公共交通 城市化是人与物、资金、技术、信息等由乡村向城市、由小城镇向大城市、由空间上的平面向某些点聚集的历史过程。生成期城市轨道交通的变革具有时代的爆发性。城市化初期,工业技术进步所创造的所有先进交通工具基本上是首先用于解决市际交通问题的。当城市化过程发展到一定程度,城市规模扩大到只有利用交通工具才能保证城市经济生活的正常进行时,城市内部交通系统才开始诞生,出现了相应的交通工具并逐渐有所发展。正是在这种背景之 下,1828 年在巴黎出现了一种可供14 人乘坐的单行“ 公共马车”,并以固定 路线、固定价格、按固定站循环的方式运载乘客,这是历史上第一条公共交通线,随后又演变成马拉轨道车,从而拉开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序幕。 自从巴黎的马拉轨道车面世后,世界上其他一些城市也纷纷仿效,城市轨道交通得到了初步发展。如1832 年,纽约市建成了第一条马车铁道。城市轨道交通的出现,对城市化过程而言虽然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但由于在城市发展的数千年历史中,城市内部交通问题并没有突出过,所以对整个城市发展史而言,却是一个具有爆发性的瞬态过程。这可从表1[ 1 ] 中一些国外城市的城市化 起步与轨道交通工具开始出现的间隔时间中得出结论。 从表1 可以看到,如以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出现作为城市内部交通问题的爆发 时期来看,城市公共交通问题大约要在城市化开始后的20~70 a 以后才爆发出来, 并且城市化起步越晚, 爆发的时期就可能越短。这是一个从渐变到突变的飞跃过程,当滞后于城市发展的交通工具不能满足城市交通运输的需求,当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运输工具的变革提供了物质条件,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量的积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