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隐喻视角下《白杨礼赞》两个英译本比较研究

概念隐喻视角下《白杨礼赞》两个英译本比较研究
概念隐喻视角下《白杨礼赞》两个英译本比较研究

概念隐喻视角下《白杨礼赞》两个英译本比较研究

摘要:认知语言学是当代语言学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概念隐喻作为其中的一个热点,也得到了专家学者们的追捧,对其的相关研究十分丰富。本文从概念隐喻角度出发,结合相关翻译策略,分析著名文学作品《白杨礼赞》中含有隐喻的例句,希望对文学作品的翻译,尤其是隐喻句的翻译有些许帮助。

关键词:概念隐喻白杨礼赞翻译策略对比

1. 引言

认知语言学萌芽于20世纪70年代,在80,90年代开始迅猛发展,现在已然成为新兴语言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如今多数学科都在和认知语言学结合,试图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重新解读或者创新其理论,足见认知语言学的重要地位。概念隐喻在认知语言学的研究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现今的概念隐喻不再仅仅局限于修辞隐喻的层面,它渗透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在人们的语言、思维和行动中,正如一些语言学家所说的,概念隐喻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本文拟从概念隐喻的三个分类:方位隐喻、本体隐喻、结构隐喻视角出发,通过比较张培基教授与张梦井、杜耀文教授译本的《白杨礼赞》中相关隐喻翻译,希望从中得到一

些翻译方面的启发,尤其是遇到含有隐喻的句子,可以游刃有余、非常完美地译出漂亮的文字。

2. 理论框架

说到概念隐喻,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人――莱考夫,他是概念隐喻的创始人。1980年,他和约翰逊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第一次提出概念隐喻这个概念,成为概念隐喻诞生的重要标志。莱考夫认为,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以自身经验为基础的,隐喻属于概念体系,它无处不在。隐喻不仅表现为修辞手段,更反映了一种思维方式,能够指导人们的行动。概念隐喻虽然无处不在,但它也是依靠语境而存在的。如果脱离语境,没有上下文做铺垫,许多概念隐喻就失去了意义。

莱考夫将概念隐喻分为三类:方位隐喻、本体隐喻及结构隐喻。这样的划分可以说几乎囊括了我们日常所涉及的所有概念隐喻,具有全面性及权威性,因而,之后研究概念隐喻的学者大都同意这样的分类。方位隐喻是基础,是一种意象图式隐喻,即以空间概念为始原域,构建其他非空间性的目标域(蓝纯,1990:4)。将人们自身体验到的“上下高低内外”等具体概念用于情绪、时间、状态、数量、社会地位等抽象概念,将原本没有方位或方向的概念赋予方位内涵。本体隐喻抑或说实体隐喻是概念隐喻中数量最多的一类,它指的是借助一定的物理实体来描述抽象的概念。它又可以分

为物质隐喻、容器隐喻及拟人隐喻。第三种结构隐喻“是指以一种概念的结构来构造另一种概念,使两种概念相叠加,将谈论一种概念的各方面的词语用于谈论另一概念,于是产生了一词多义的现象”(赵艳芳)。相较于方位隐喻和本体隐喻,结构隐喻最常用。

正如标题所示,既然是对英译本的比较研究,必然会涉及翻译方法或者说翻译策略。在关于隐喻的翻译策略方面,笔者了解到当代英国翻译理论家纽马克对其做过深入系统

的研究,并从文化角度提出隐喻翻译的七种方法:(1)在目的语中重现相同的喻体;(2)用目的语中的合适喻体代替原语中的喻体;(3)用明喻代替隐喻,保留喻体;(4)用明喻与喻底结合翻译隐喻;(5)将隐喻转换为喻底;(6)省略;(7)隐喻和喻底结合。G. Toury也对隐喻翻译做过相关研究,他归纳出6类:(1)隐喻译成相同的隐喻;(2)隐喻译成“不同的”隐喻;(3)隐喻译成非隐喻形式;(4)把隐喻译为零;(5)非隐喻译成隐喻;(6)零译为隐喻。在综合分析了多位学者对于隐喻的翻译策略后,笔者将借由它们分析《白杨礼赞》中的隐喻译例。

3.《白杨礼赞》两个英译本中概念隐喻译例对比分析

笔者以概念隐喻的三种类型为框架,分析、评价两位英译本的隐喻译例。

3.1从结构隐喻看隐喻译例

译例一:(1)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2)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罢,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张培基译:(1)The white poplar is no ordinary tree. Let me sing its praises.

(2)The reactionary diehards,who despise and snub the common people,can do whatever they like to eulogize the elite nanmu (which is also tall,straight and good-looking)and look down upon the common,fast-growing white poplar. I,for my part,will be loud in my praise of the latter!

张、杜译:(1)The white poplar tree is by no means a common tree. I praise it!

(2)Let those who look down upon the masses,disrelish them and are stubborn to retrograde the duke nanmu,which is also a straight and graceful tree. They may go on despising this white poplar tree,which is frequently seen and grows so very easily. But as for me,I’ll continue to praise the white poplar tree!

这几句话的一个核心观点是“树是人”,人们对树的认知和理解是由人而起的。人们在大脑中构建了这样一个思维框架后,在谈论树时,就会想到用一系列描述人的词语,诸

如文中的“不平凡”、“婆娑”、“好女子”、“赞美”、“贵族化”、“鄙视”,去描述树。这用到了概念隐喻的“跨领域映射”,即将“树”和“人”的概念进行类比。(1)中“平凡”一词,张培基先生用的是“ordinary”,而张、杜用的是“common”,词的选择虽然不同,但都是用来描述人的。双方都采用了直译的方法,还原了原文中的隐喻,把隐喻译成了相同的隐喻。(2)中虽然双方所使用的词语不一样,但无论是张培基的“eulogize”,“elite”,“look down upon”,还是张、杜的“praise”,“duke”,“despising”,都是用来描写人的,因而都还原了原文的意思,保留了原文中的意象。 3.2从本体隐喻看隐喻译例

译例二: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张培基译:When you travel by car through Northwest China’s boundless plateau,all you see before you is something like a huge yellow-and-green felt blanket.

张、杜译:When your car is speeding along a boundless highway,what meets your eyes is a huge blanket of yellows and greens mingled together.

本句描写的是汽车在高原上行驶时,车中人所看到的景象。张培基在翻译本句时,为适应英语上下文而增添了“something like”这个成分,变隐喻为明喻,这样不但保留

了原文的意象和意义,而且使译文读来更顺当。张、杜则是采用直译的方法,保留了原文中的隐喻结构。

译例三: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张培基译:Meanwhile,however,your eyes may become weary of watching the same panorama,so much so that you are oblivious of its being spectacular or grand. And you may feel monotony coming on. Yes,it is somewhat monotonous,isn’t it?

张、杜译:However,at the same time,your eyes may feel somewhat tired and close before the “magnificent”and the “great”that lie in front of you. And another sensation rises in your heart-monotonous!Isn’t it monotonous,maybe a bit?

本句原文采用的隐喻,将“雄伟”、“壮大”、“单调”这些词实体化,赋予物体特征,当你倦怠时你可以对它们闭上眼睛;它们也可以在你心中生长,读来令人感到新颖有趣。张培基在翻译时,我们可以看到译文并没有使用隐喻,而是直接按人们的正常思维,平铺直叙,可以说采取了“隐喻译成非隐喻”策略。张、杜保留了原文隐喻的机体结构,把“伟大”、“雄壮”两个词拟人化,也保留了句子后半部分的本体隐喻中的“容器隐喻”特征,可谓既保留了原文的思维与认

知特点,又传达了语义修辞效果。

3.3从方位隐喻看隐喻译例

译例四: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张培基译:With straight trunks and branches,white poplars aim high.

张、杜译:It’s a kind of going-all-out tree,with a straight trunk and straight branches.

“力争上游”一词,一般我们用来形容人,表示“积极进取、努力进步”这样的隐喻认知,张培基将其译为“aim high”,张、杜则译为“going-all-out”,二者虽然翻译形式不同,但都很传神地道出了原文内涵,可以说是采用了换喻的手法,用本体隐喻中的拟人隐喻代替了原文中的方位隐喻。

4.结语

通过以上译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张培基先生的翻译较为灵活,有时采用直译,有时采用意译,因而原文中的隐喻有时保留,有时替换,有时甚至省略。究其原因,是因为张培基先生的译文十分优美流畅。而由于文化差异,想要做到和原文完全一致又文采飞扬是不可能的,其中必然要进行一些取舍。张、杜的翻译则大多数都是采用直译的方法,保留原文中的隐喻结构,将隐喻译成相同的隐喻,虽然译文文采方面稍欠于张培基的,但他们的译文保留了原文的思维与认知特点。换句话说,保留了原文中的意象,可以使外国

读者了解到中国文化对树的认知方式,因而其文化传递性更强一些。总之,二者的隐喻翻译方式各有闪光点,后辈在学习过程中,应根据其译文要求,有选择性地选择相关翻译方法,满足翻译要求,达到翻译目的。

参考文献:

[1]Lakoff,G & Johnson,M.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Newmark,P.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3]林书武.国外隐喻研究综述[J].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

[4]蓝纯.从认知角度看汉语空间隐喻[J].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

[5]肖坤学.论隐喻的认知性与隐喻翻译的认知取向[J].

黑龙江:外语学刊,2005.

[6]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7]张梦井,杜耀文.中国名家散文精译[M]. 青岛:青岛出版社,1999.

概念隐喻理论视角下汉英动物隐喻翻译策略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美的遗失与幻灭——论托妮莫里森小说《最蓝的眼睛》中的黑人世界 2 约翰?欧内斯特?斯坦贝克《愤怒的葡萄》中的生态整体主义观 3 Communicative Functions of Silence in Conversations 4 王尔德童话对传统童话的颠覆 5 论奥斯卡?王尔德的艺术道德观 6 年代美国梦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折射 7 宗教在世界战争史中扮演的角色 8 从《嘉莉妹妹》看美国梦与道德观 9 Love and Death in The Awakening 10 中美体育报道的比较 11 论《奥兰多》中双性同体观 12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799 75 79 38 13 关于英语口语纠错的研究与建议 14 目的论指导下的旅游资料汉英翻译及翻译策略 15 《太阳照常升起》中科恩屡遭排斥的根源分析 16 英语中易混的修辞手法之区别 17 论商标翻译的原则及策略 18 浅析短篇小说《我不再爱你》的荒诞性 19 从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看中西文化差异 20 浅析《红字》中的象征意义 21 增译法在《水晶宫》英译汉翻译中的应用 22 林黛玉和简.爱不同命运的对比 23 The Analysis of Daisy in The Great Gatsby 24 论《可爱的骨头》中的多重象征 25 解析《喧哗与骚动》中凯蒂悲剧的必然性 26 从《红字》看霍桑的政治观 27 广告翻译中的功能对等 28 浅谈来自《圣经》的英语习语 29 A Discussion of the Gothic Style as Applied in “A Rose for Emily”(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30 A Summary of Symbols of The Scarlet Letter 31 认识、寻找和实现自我价值——剖析《飘》中的人生价值 32 英汉味觉隐喻的对比研究 33 论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34 海明威的“冰山原则”与其短篇小说的人物对话 35 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在英语专业八级翻译考试中的应用 36 以目的论为指导的化妆品商标翻译 37 美式英语与英式英语语音差异研究 38 论田纳西威廉斯《欲望号街车》中的逃遁主义 39 The Social Significance of The Merchant of Veni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dern Society 40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41 Text Cohesion in English Business Contracts

概念隐喻理论浅思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69374845.html, 概念隐喻理论浅思 作者:时璐 来源:《读写算·教研版》2015年第12期 摘要: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人们借助已知事 物认识未知事物的普遍性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在分析概念隐喻理论的基础上,探讨概念隐喻理论四要素之间的辩证关系和概念隐喻理论发展的局限及其前景预示。 关键词:概念隐喻;映射;认知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2-009-01 一、引言 概念隐喻理论的思想是Lakoff & 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提出来的。莱可夫和约翰逊认为:“隐喻渗透于日常生活,不但渗透在语言里,也渗透在思维和活动中。我们借以思维和行动的普通概念系统在本质上基本上是隐喻的。”这样的隐喻被莱可夫和约翰逊等称为概念隐喻。 隐喻是人类一种基本的认知方式。人类概念系统中的许多基本概念往往是隐喻性的。隐喻作为人类概念系统中深层次的核心概念,对人类日常的思维方式和话语表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莱可夫把隐喻看作是人们思维、行为和表达思想的一种系统的方式,即隐喻概念(metaphorical concept or conceptual metaphor)。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参照他们熟知的、 有形的、具体的概念去认识、去思维、去经历,从而在对待无形的、难以定义的概念时,就形成了一个不同概念之间相互关联的认知方式。在一定的文化中,隐喻概念已经形成为一个系统的、一致的整体隐喻概念体系,在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概念隐喻理论四要素之间的辩证关系考证 概念隐喻在英语中通常用大写字母表示,如INFLATION IS AN ENEMY.(通货膨胀是敌人。)这里的INFLATION称为目标域(target domain), AN ENEMY称为始发域(source domain), IS被看作是“经验集的简化,隐喻以它为基础,我们根据它理解隐喻”,即“经验基础”。因此,概念隐喻理论四要素之间的辩证关系体现为建立在经验基础之上的由始源域向目标域的系统的、部分的、不对称的结构映射。这种映射通常有几种对应关系。一个是本体对应(ontological correspondences),映射是始源域与目标域实体间的一个固定的本体集对应。我们以概念隐喻“经济是旅行”为例:“经济是旅行”映射“发展经济的共同目标对应旅行的共同目的”和“经济危机对应旅行中的障碍”。另一个为推理模式对应(inference pattern correspondences),当本体对应被激活时,映射能把始源域的推理模式映射到目标域的推理模式上。

1.白杨礼赞 公开课获奖教案

1.白杨礼赞 茅盾 教学目的 1.通过课文学习,理解“散文形敬神不散”和象征手法。 2.把握排比句和反问句。 重点难点 1 托物喻义散文的特点是重点之一。 2.象征主义的写作手法是重点之二。 3.难点是理解、把握排比句和反问句。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大毡子(zhan1)开垦(ken3)外壳(qiao4)主宰(zai3)坦荡如砥(di3) 潜滋暗长(qian2) 无边无垠(yin2)诸如(zhu1)倦怠(dai4)婆娑(suo1)恹恹欲睡(yan1)丫枝(ya1)晕圈(yun4)虬枝(qiu2)参天(can1)初融(rong2)秀颀(qi2) 2.解释下列词语。 (1)视野:视力所及的范围。 (2)黄绿错综:黄土地和绿植被纵横交叉在一起。 (3)妙手偶得: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语出陆游诗“文 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4)无边无垠:没有地域的界限,广阔无边的意思。 (5)倔强:(性情)刚强不屈。 (6)纵横决荡:纵横驰聘,冲杀突击。 (7)捕木:常绿乔木,木质坚实,是贵重的木材。 (8)秀颀:美而高。颀,高。 3.(1)粗读课文,给文章分段,归纳段意及中心。 (2)思考课文预习提示。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茅盾(1896—1981)中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伟大的革命文学家、文化活动家、社会活动家和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茅盾。浙江桐乡乌镇人。1928年发表第一部小说(蚀),10月东渡日本与党失去联系,1930年回上海后和鲁迅一起参加左联、反击国民党文围剿。抗战期间在周恩来领导下从事抗日救亡工作,主编(文艺阵地)杂志。1940年到延安鲁艺讲学,后又到重庆、香港等地,坚持和平,反对内战,反独裁。1948年到达大连,后到北京参加政协会议并筹备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当选为中国文艺联合会副主席。作协主席。建国后历任文化部长,全国人大代表,历届全国政协常委、四届、五届副主席。1981年3月31比中共中央决定恢复他的党籍。和鲁迅、郭沫若一样,茅盾是中国文坛上灿烂明星。为我国革命文艺和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

概念隐喻视角下《白杨礼赞》两个英译本比较研究

概念隐喻视角下《白杨礼赞》两个英译本比较研究 摘要:认知语言学是当代语言学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概念隐喻作为其中的一个热点,也得到了专家学者们的追捧,对其的相关研究十分丰富。本文从概念隐喻角度出发,结合相关翻译策略,分析著名文学作品《白杨礼赞》中含有隐喻的例句,希望对文学作品的翻译,尤其是隐喻句的翻译有些许帮助。 关键词:概念隐喻白杨礼赞翻译策略对比 1. 引言 认知语言学萌芽于20世纪70年代,在80,90年代开始迅猛发展,现在已然成为新兴语言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如今多数学科都在和认知语言学结合,试图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重新解读或者创新其理论,足见认知语言学的重要地位。概念隐喻在认知语言学的研究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现今的概念隐喻不再仅仅局限于修辞隐喻的层面,它渗透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在人们的语言、思维和行动中,正如一些语言学家所说的,概念隐喻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本文拟从概念隐喻的三个分类:方位隐喻、本体隐喻、结构隐喻视角出发,通过比较张培基教授与张梦井、杜耀文教授译本的《白杨礼赞》中相关隐喻翻译,希望从中得到一

些翻译方面的启发,尤其是遇到含有隐喻的句子,可以游刃有余、非常完美地译出漂亮的文字。 2. 理论框架 说到概念隐喻,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人――莱考夫,他是概念隐喻的创始人。1980年,他和约翰逊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第一次提出概念隐喻这个概念,成为概念隐喻诞生的重要标志。莱考夫认为,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以自身经验为基础的,隐喻属于概念体系,它无处不在。隐喻不仅表现为修辞手段,更反映了一种思维方式,能够指导人们的行动。概念隐喻虽然无处不在,但它也是依靠语境而存在的。如果脱离语境,没有上下文做铺垫,许多概念隐喻就失去了意义。 莱考夫将概念隐喻分为三类:方位隐喻、本体隐喻及结构隐喻。这样的划分可以说几乎囊括了我们日常所涉及的所有概念隐喻,具有全面性及权威性,因而,之后研究概念隐喻的学者大都同意这样的分类。方位隐喻是基础,是一种意象图式隐喻,即以空间概念为始原域,构建其他非空间性的目标域(蓝纯,1990:4)。将人们自身体验到的“上下高低内外”等具体概念用于情绪、时间、状态、数量、社会地位等抽象概念,将原本没有方位或方向的概念赋予方位内涵。本体隐喻抑或说实体隐喻是概念隐喻中数量最多的一类,它指的是借助一定的物理实体来描述抽象的概念。它又可以分

5白杨礼赞教案及课后反思(公开课)

5、白杨礼赞教案 [教学目的] 1、理解象征手法。 2、感受中华儿女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3、了解散文中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其作用。 4、掌握生字和常用词语。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记叙、描写与抒情的关系。 [教学难点] 象征手法的理解。 [ 教学课时] 两教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小白杨》。 2、茅盾曾经写过一篇关于白杨的文章,这篇文章对白杨树充满赞美感情,这篇文章就是脍炙人口的散文《白杨礼赞》。(板书:白杨礼赞) 3、简介作者:(指明读注释①)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省桐乡县,著名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茅盾逝世后,党中央给予他“我国现代进步文化先驱者和伟大革命文学家”的高度评价。 4、课文题目中的“礼赞”是什么意思?“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致敬和赞美。 5、交代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 年的重庆,当时,蒋介石积极反共消极抗日。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和解放区进行疯狂“扫荡” 。中国共产党积极发动群众,壮大抗日力量。1940 年5 月,茅盾在延安参观访问,在鲁迅艺术学院讲学。10 月和董必武同志从延安到重庆。这期间,茅盾耳闻目睹在党领导下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沸腾生活,体验到抗日军民质朴、刚强、团结一致、艰苦奋斗的精神,受到极大的鼓舞,对民族解放的光明前途充满信心,满怀激情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指导预习 播放录音,学生边圈点勾画。要求: 1.划出课文中的生字词。 2.做好填空练习,初步理解作者写作思路。 3.划出课文直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的句子。 三研习新课 播完录音。挂出黑板(或打出幻灯)。学生课堂练习内容: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可运用工具书。) 无边无垠()坦荡如砥()恹恹欲睡()虬枝()婆娑()秀颀()倔强()(把形声字“垠与银” ,“砥与底”的形旁作比较。说说“倔强”的“强”的其他读音。) 2.填空:文章一开始就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接下来并不说明道理,而在第2段写景色,交代了白杨 树生长的自然环境。第4 段承上启下,又回到了对白杨树的赞美。第5、6 段描 绘了白杨树的和 _________ ,突出了它的不平凡。第7、8 段把白杨树象征为 _____________ ,点明 了主题。最后,第9 段以斥责国民党反动派和反动势力,赞美白杨树收尾。 学生口答:课文在1、4、6、8 四段中直抒胸臆,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教师点拨:填空练习反映了作者写作

请举出三种隐喻类型的例子

作业3 12外汉1班陈倩倩12043020 请举出三种隐喻类型的例子。 1.结构性隐喻 1.1“爱”的结构性隐喻,爱可以被视为高山,山有高度,有气势,爱是崇高的,也可能是沉重的爱。所以爱有了一下的一些特征。例如: 父母是孩子的爱是以中国崇高的爱。 她的爱我高不可攀。 爱把我们压得喘不过气来。 爱同样也可以是大海,把大海的特征赋予给了爱,于是就有了: 心死了,爱也枯竭了。 幸福的人儿沐浴在爱河里。 他的爱深不可测。 1.2“学习”的结构性隐喻,我们可以将学习知识认为是烹饪食物,学习犹如烹饪食物慢慢从冷到温热最终被煮熟,例如: 学完后再温习一遍会记得更清楚。 2.方向性隐喻 2.1“爱”的方位性隐喻,在形容爱情时,我们认为爱情时美好的,必须努力追求才可得的,因此经常有这样的语句: 他的爱高高在上。 我深深地爱着你。 2.2“情绪”的方位性隐喻,在描写人的情绪是,一般高兴、喜悦、兴奋等积极的情绪我们一般用表示向上方位的词,而悲伤等消极的情绪的方位是向下的。这事引起了我的兴致。 他垂头丧气的,一副没精打采的样子。

3.本体性隐喻 3.1无形——有形 3.1.1“爱”的本体性隐喻,爱本来只是一种感觉,一种抽象概念,而人们利用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实体或物质来隐喻它,赋予它实实在在具体有形的概念。例如: 我不能接受你的爱。 只要人人都奉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得更美好。 3.2无界——有界 3.2.1“爱”的本体性隐喻,我们可以将爱看成容器,人一不小心就会陷入其中。他陷在爱中不可自拔。 3.2.2“心”的本体性隐喻,我们也可以把心看成一个容器,里面有喜怒哀乐。例如: 喜悦之情犹如泉水涌入她的心里。 她满心欢喜。 总结:事实上,这三种隐喻方式有各自独立的成分,但也相处交叉的部分,彼此之间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截然分开的。比如“时光流逝”,我们可以认为这是把时间当作流水一样的结构性隐喻,也可以认为是用流水来形容时间的本体性隐喻。

概念隐喻

概念隐喻理论在诗歌中的应用 ——以《吉檀迦利》第94首中的隐喻分析为例 【摘要】概念隐喻理论是认知语言学最重要的理论之一,认为概念隐喻是人类组织概念系统的基础。诗歌被称为“隐喻式语言”, 隐喻是诗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文以泰戈尔《吉檀迦利》第94首诗中的概念隐喻理论分析为例,让读者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来更好的理解诗歌的内涵。 【关键词】概念隐喻诗歌隐喻认知语言学 引言 随着当代认知语言学的发展,概念隐喻打破了传统修辞学的观念,上升为一种认知思维方式,成为人类特有的一种语言分析技巧。诗歌是我们常见文本形式之一,诗歌的创作离不开隐喻的运用,因为诗人为了创造优美的意境、表达深刻的内涵,总是会运用隐喻这一方法。本文将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运用概念隐喻理论来分析泰戈尔《吉檀迦利》诗的第94首诗歌中的隐喻现象,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诗歌的内涵。 一、什么是概念隐喻 传统的隐喻理论大多把隐喻看作一种修辞手法,认为是语言层面的非正常现象。1980年,Lakoff和Johnson合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摒弃了传统隐喻的研究理论,提出了“隐喻的认知观”,综合Lakoff和Johnson的著作和李福印、张敏等人的观点,我们可以把他们对隐喻的看法和研究成果概括为概念隐喻理论。 1、隐喻从根本上讲是概念性的,不是语言层面上的,它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也就是说,思维过程本身就是隐喻性的,我们赖以思考和行动的概念系统大多数是以隐喻的方式构建和界定的。 2、隐喻的工作机制是跨概念域的系统映射。跨概念域的映射是不对称的,是部分的。每一种映射都是源域与目标域之间一系列固定的本体对应。一旦那些固定的对应被激活,映射可以把源域的推理模式投射到目标域中的推理模式上去。

1《白杨礼赞》优质课教学设计

1《白杨礼赞》优质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和象征手法的运用。 2.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找出富有感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涵的情感。 3.理解排比句和反问句的表达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设计思路 《白杨礼赞》是一篇名篇,更是一篇采用象征手法写作的经典篇目。因而在设计中,为了加深学生对象征手法的理解,我首先用多媒体呈现四幅图片要求学生分析四幅图片的象征意义。从而引出象征这一概念。再通过概念回顾前面的图片,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接下来在整体感知的朗读中引导学生明确文章中的白杨树象征什么。结束时再给一给图片仍要学生分析它们的象征意义,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象征手法的作用。 五、教学时数:二课时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 (多媒体课件投影:荷、松、竹、梅四种植物的图片)同学们,上面四种植物都是我们常见的,他们各有风姿,有挺拔的松、青翠的竹、亭亭的荷、幽香的梅。外观、性格各有不同,但他们都有着自身高贵的内在品质。同学们,讨论之后说说这些植物各象征什么品质?

学生分组讨论后请几个小组代表发言,针对发言老师给予肯定。(用文字在图片上显示:荷-高洁、松-坚贞、竹-气节、梅-坚韧) 2.幻灯片显示象征的定义,通过定义回顾前四幅图片。 象征就是以具体事物去表现某种抽象意义或不便表达的意义的一种文学手法。换言之,象征就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 3.幻灯片呈现一年四季白杨树的图片,显示课题、作者,并播放《小白杨》这首歌。 4.请学生认真观察图片后对白杨外形特征进行概括并联系前面四幅图片设想白杨树象征了什么? 5.作者简介 (1)学生根据资料进行自己介绍。 (2)幻灯片呈现作者简介。(强调记忆) 茅盾,小说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二)自主学习 1.师:本文题目为《白杨礼赞》,请同学们说说看“礼赞”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这个词语又告诉我们本文的基调是什么呢? 生:答“礼”为敬礼,致敬,“赞”是赞美,因而本文以崇敬的、赞美的作为基调。 2.课件呈现要求掌握的字词并播放《白杨礼赞》的朗读带,要求学生边听朗读边给下面字注音。听完后要求每组派代表把注音写在黑板上。后老师订正。 3.动脑:本文是一篇散文,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同学们思考本文的线索也就是本文的“神”是什么呢?

浅谈概念语法隐喻理论下的汉英翻译教学

浅谈概念语法隐喻理论下的汉英翻译教学 摘要:概念语法隐喻是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重要理论。文章试图将该理论融入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指导分析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实践,并希望通过此尝试逐步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习惯及语言表达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汉英互译水平。 关键词:概念语法隐喻;汉英翻译;教学 现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全面发展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与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进行有效的口头和书面交流,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由此可见,对于当前的大学公共英语教学,英汉互译能力是衡量非英语专业学生综合语言技能的一项重要指标。在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以补全句子形式出现的汉译英试题是一项重要的考核内容,而这仅占卷面总成绩5%的5个汉译英句子却成为众多考生的薄弱环节,甚至攸关整场考试的成败。学生之所以在翻译题目上失分,部分原因是由于此题被安排在整套试题的最后,学生对考试时间统筹不合理,导致没有时间去作答;此外,更重要的是因为即使勉强作答,多数学生的“汉语式英语”现象过于严重,译文很难得到高分。因此,如何有效提高学生汉译英水平成为许多大学英语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试图将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概念语法隐喻理论融入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分析指导翻译实践,并希望通过此尝试逐步培养中

国学生的英语思维习惯及语言表达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汉英互译水平。 一、语法隐喻概述 1985年系统功能语言学派创始人halliday在其著作《功能语法入门》一书中正式提出了“语法隐喻”的理论概念,这一提法超越了传统的词汇隐喻研究。具体来讲,“语法隐喻”不是单纯地用一个词去代替另一个词,而是用一种语法结构去代替另一种语法结构的语言表达形式。而且,这两种语法结构分别展现了同一概念含义的不同表述方式,即一致式(congruent)和隐喻式(metaphorical)。随后,halliday又把语法隐喻分为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并强调名词化是实现语法隐喻的最有力手段。名词化把小句变成名词或名词词组,使原本表示过程的动词和表示属性的形容词具有了名词特征。 在一致式概念表述里,按照我们的传统表述经验,动词表示动作、过程,名词表示行为参与者,形容词表示特征性质等。这种方式贴近我们的直觉感应,多用于日常英语表达。而在隐喻式表述概念中,人们通常根据语言的实际应用需要,变化原有的语法关系,即动词、形容词常被转化为名词,句子转化为词组等。这种用名词表示动作,或用动词表示某些概念的表述方式,在功能语法中被称为语法隐喻。通过大量的语料比较分析可知:在日常英语里,人们通常较多使用一致式的感性表达方式;而在书面英语或比较正式的文体中,

《白杨礼赞》优质课教学设计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教师:刘基东地点:172班时间:2020年10月12日 设计构想: 本课的教学设计遵循“学生为主体,文本为载体,教师为主导”这一思想,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课文特色设计教学环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紧扣文本,在研读文本的基础上认识白杨树 在认真预习课文的之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采用填空的形式,引导学生和文本进行对话,通过答题对文本有自己的解读,。朗读穿插其中,让学生在读中感,在读中悟2.紧扣学生的答案,进行归纳总结和适当引导 深入研究文本时,引导学生赏析重点语段,在读的基础上联系写作背景,对白杨树的理解进行了一次深加工。 3.发掘写作美点,提高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 象征是文章的显著写作特点,也是整个单元的显著特点。于此同时,还有比喻、反问、排比的修辞,对比和衬托的写作方法,需要学生用慧眼去发现美点。 一、导入新课 1、导语: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不同的树有不同的韵味。“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燃烧的是奔放,“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流淌的是愁苦。 二、预习展示 坦荡如砥dǐ刹那chà恹恹欲睡yān yān 虬枝qiú 倔强挺立jué秀颀qí无边无垠yín 晕圈yùn 三、作者简介 茅盾(1896—1981)浙江桐乡乌镇人。小说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作品有小说《子夜》、《春蚕》、《秋收》、《残冬》、(《农村三步曲》),《幻灭》、《动摇》、《追求》(《蚀三步曲》),《霜叶红于二月花》。这节课,我们将随着茅盾走到黄土高原上,走

进白杨树的生命世界。 四、走进文本,亲近白杨 题目是《白杨礼赞》,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两个部分,白杨和礼赞,我们先从白杨入手。 1、学生放声朗读课文,思考:这是一种怎样的白杨树? 请你用这样的句子形式向大家介绍白杨树: 这是一种的树,你看:“”。 范例:这是一种力争上游的树,你看:“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 参考:这是一种倔强挺立、不折不挠的树,你看:“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这是一种伟岸、正直、朴质、严肃、坚强不屈与挺拔的树,你看:“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2、教师小结:同学们刚才的回答分别是从生长环境、外形特点、精神内涵的角度来介绍白杨树的。下面请三位同学来给大家详细分析。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五、了解背景,理解象征意义 1、看到这些具有这么多品质的白杨树,作者联想到了什么?(指定学生齐读第7段,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寻找作者的思想轨迹,明确作者由此联想到了北方的农民,联想到了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联想到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2、为什么作者会产生这样的联想?你能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谈一谈吗? 3、学生介绍相关背景: (本文写作的时代背景是20世纪40年代初。当时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从1939年到1941年已先后发动两次反共高潮。广大人民群众在

动词中的概念隐喻

论动作型动词的概念隐喻类型及机制 葛建民赵芳芳 (大庆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黑龙江大庆613712) 【作者简介】葛建民(1962.3--)男,河北省高阳县人,大庆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赵芳芳(1982.9--)女,河南省济源市人,大庆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翻译学。 摘要 动作型动词是描述人类基本行为动作的核心动词,动作型动词的隐喻意义具有广泛性:包括单字动词和短语动词的多种隐喻用法。单字动作型动词的隐喻意义是由该动词与做主语或宾语的名词的非常规搭配所造成的语义冲突形成的。由动作型动词和介词或副词等小品词组成的短语动词的隐喻性是由动词或小品词的隐喻意义构建的或由两者共同构建的。动作型动词的隐喻意义所体现的概念隐喻投射类型,即从表人类基本行为活动域向人类抽象思维活动域及客观事物活动域的隐喻映射进一步验证了人类思维的隐喻性和隐喻的体验动因本质。关键词:动作型动词;语义冲突;隐喻性;体验动因 Abstract Motion verbs are core verbs that express the most basic behaviors of human beings. Motion verbs have universal metaphoric meanings which includes the metaphoric usages of single verbs and phrasal verbs. The metaphoric meanings of sigle verbs are formed by the semantic conflicts of the irregular collocations between verbs and nouns. While those of phrasal verbs are formed by the conceptual metaphors of verbs or/and particles. The conceptual metaphor types of motion verbs further verify the theories that human thoughts are metaphoric and body-embediment is the motivation of metaphors. Key words: motion verbs; semantic conflict; metaphoric; embediment motivation 一、引言 Lakoff &Johnson 在其合作出版的"Metaphors We Live by"中指出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认知方式。人类的思维具有隐喻性。人类常常用某一领域的经验来说明或理解另一领域的经验。已知经验域和未知经验域及两者之间的映射具有系统性。这种揭示了人类认知的概念范畴性和不同概念域之间系统的隐喻性映射关系的理论就是概念隐喻理论。1999年Lakoff & Johnson又合作出版了"Philosophy in the Flesh", 书中提出了“体验哲学”理论。体验哲学的基本原则揭示了概念隐喻产生的来源和发展机制,概念隐喻的核心直接来源于我们的

白杨礼赞 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14 白杨礼赞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积累关于矛盾的文学常识,朗读课文,积累生字词。 2、了解文中抒情和议论语句的特点及其作用,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找出富有感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涵的情感,赏析关键语句。 3、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以及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朗读法讲述法讨论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感受白杨树的不平凡,学习抗日军民团结、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培养名族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品味文中的关键句,学习象征的写作手法,了解文中抒情和议论句的特点和作用。 三、教学时间 2课时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西北高原上白杨树的资料片,让学生对白杨树有些感性认识。 2、.释题:“礼”,崇敬,题目的意思是怀着崇敬的心情赞美白杨树。 3、了解有关写作背景和文学常识。阅读课文注释①,教师补充: 茅盾,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茅盾在1938年底到x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他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抗日根据地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整体感知,初步把握课文基本内容 1、播放朗读录音。 要求学生在听读时,听准语音语调,扫清文字障碍。 妙手偶得:课文中指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语出陆游诗《文章》:“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妙手,指技艺高超的人。 秀颀:美而高。颀,高。 主宰:支配。通常还有掌握、支配人或事物的力量的意思。 旁逸斜出:意思是(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逸,逃,逃跑。 2、学生跟随录音轻声朗读全文,思考白杨树的“不平凡”具体体现咋哪些方面?,明确全文抒情线索。 明确: 生长环境、外观形态、精神气质三个方面不平凡 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是本文的抒情线索。文中五次提到白杨树的不平凡,把有关的语句一一找出来。 3、讨论:如何划分本文的段落层次? 学生讨论后明确:要划分段落层次,一定要注意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本文的段落层次划分如下: 第一部分(第1段):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 第二部分(第2—4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第5—6段):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第7—8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 第五部分(第9段):将白杨树与楠木对比,再次赞美白杨树。

白杨礼赞优质课教案

白杨礼赞矛盾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散文特点。 2、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找出富有感情的句子,体味其中蕴含的感情。 教学重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象征手法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歌咏。我们欣赏过“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的柳韵,瞻仰过“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竹姿,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影。这节课我们将到西北高原走一走,看看白杨树的勃发英姿。 二、解题 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文学家,创作了《林家铺子》《子夜》《春蚕》《秋收》《残冬》等小说。在这篇散文里,茅盾把视线投向了白杨这种在西北高原极为常见的树。“礼”是敬礼、致敬,“白杨礼赞”是宾语前置,实际上是“礼赞白杨”,意即带着敬意赞美白杨树。那么,茅盾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他又是怎样赞美白杨树的呢? 三、品读文本 1.细读全文,看看文中哪些句子和段落是直接对“白杨”进行“礼赞”的。 提示: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我赞美白杨树……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2.齐读直接礼赞白杨的句子、段落,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极力赞美白杨

树? 提示:白杨树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3?作者仅仅是在赞美白杨树吗?请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提示:不是。 第7段:“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那种精神和意志?”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第二个“难道”点明白杨树象征北方农民;第三个“难道”点明白杨树象征北方农民中的战士;第四个“难道” 点明白杨树象征民族的抗日精神和意志。 4.反复朗读文章第7段,思考: (1)这一段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提示:反问、排比,即“难道你就只觉得……那种精神和意志?” (2)将四个反问句改成陈述句,朗读并体会两组句子的不同效果。 反问句:“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陈述句:你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你应该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 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四个反问句组成一组排比句,层层递进,气势恢宏,语气更加肯定、强烈,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5.茅盾借赞美白杨树歌颂北方抗日军民,为什么他不直接赞美北方抗日军民呢? 提示:使文章显得含蓄隽永,与当时的写作背景有关。 《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广大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团结一致,粉碎日寇“扫荡”的战绩。茅盾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由于当时处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表达自己对抗日军民的赞美之情。 6.学习象征的写作手法。 (1)在文章中找出集中描写白杨树的段落,说一说白杨树与北方军民有哪些相似点。 提示:第5段先总述白杨树“力争上游”的外形特征,然后分别通过对干、枝、

隐喻和文化:第三章(概念隐喻理论)

隐喻和文化:第三章(概念隐喻理论)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隐喻和文化:第三章(概念隐喻理论)的相关范文,本文关键词为隐喻,文化,第三章,概念,理论,隐喻,文化,第三章,概念,理,您可以从右上方搜索框检索更多相关文章,如果您觉得有用,请继续关注我们并推荐给您的好友,您可以在综合文库中查看更多范文。 隐喻和文化:第三章(概念隐喻理论) 第三章概念隐喻理论我们为什么要把概念隐喻理论单独摘出来讨论呢?这是因为,这种理论最方便应用。不论用什么观点和理论来

谈论隐喻,最终都要借助概念来讨论它们。并且,概念隐喻理论与现代认知科学研究有着很密切的关系,概念隐喻理论已经是认知研究的基础和重要内容以及组成部分。最重要的是,概念隐喻理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基本隐喻”方面。基本隐喻具有元认知性。一旦深入到基本隐喻层面,大量的新颖隐喻就能得到最彻底的揭示,会令人耳目一新。虽然,也有不少人指出概念隐喻理论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陷,但是,它的解释力和实用性是有目共睹的。在实际的隐喻理解和分析中,概念隐喻理论是不可或缺的。因此,本章主要对概念隐喻理论做一下简要的介绍。第一节概念隐喻及其基理论发展一、认知隐喻研究的发展过程在西方,人们长期以来并没有关注隐喻和现实之间的联系,只是认为隐喻属于类比。到了二十世纪下半叶,人们逐渐关注隐喻和现实之间的关系。美国人类学家沃尔夫指出:隐喻是“真实的”。美国思想家派帕(1948)认为所有伟大的科学与哲学思想无不源于根隐喻,并在此基础上类推地构想和认识世界。当代解构主义哲学进一步挖掘了哲学的隐喻本性,认为“思维或曰主体实为隐喻中的隐喻、中心的隐喻”。当代隐喻的认知研究 在西方经历了大致三个发展阶段:1)以古德曼(nelsongoodman)为代表的康德主义“创造现实”(world-making)论;2)皮亚杰的“建构论”(constructivism);3)莱考夫—约翰逊的“经验论,也即概念隐喻论。“创造现实论”和“经验论”分别主导了前两个阶段的研究进程。二十世纪60到70年代,研究者致力于认证和辩护隐喻的认知价值,同时也探讨了若干可能的隐喻认知模式。古德曼在《艺术的语言》中宣称“隐

白杨礼赞 优秀教案

白杨礼赞 【教学目标】 (一)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二)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找出富有感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涵的情感,赏析关键语句。 (三)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以及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 【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以及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 (二)难点: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播放西北高原上白杨树的资料片,让学生对白杨树有些感性认识。(树是自然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是柳的风韵;“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是松的雄姿;“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是梅的倩影、今天我们再领略一下“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的白杨树的俊美。) 2.释题:“礼”,崇敬,题目的意思是怀着崇敬的心情赞美白杨树。 (二)作者简介与写作背景: 简介:茅盾:中国现代杰出作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腐蚀》;中篇小说有《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短篇小说有《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背景:本文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在抗战的相持阶段。作者于1939年3月到新疆讲学,第二年五月赴延安鲁艺讲学,十月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作者目睹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看到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粉碎了日本侵略者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抗日根据地。他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

放的前途和希望,受到了鼓舞,写下了这篇激情洋溢的散文。 (三)生字词 无边无垠(yín)坦荡如砥(dǐ)倦怠(juàn dài)恹恹(yān) 晕圈(yùn quān)参天(cān)潜滋暗长(qián)不折不挠(náo) 婆娑(pó suō)虬枝(qiú zhī) (四)整体感悟 1.学生朗读课文,感知文章,扫清文字障碍 2.自由朗读全文,初步体会文章的感情,明确全文抒情线索。 明确: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是本文的抒情线索。文中五次提到白杨树的不平凡,把有关的语句一一找出来。 3.讨论:如何划分本文的段落层次? 学生讨论后明确:要划分段落层次,一定要注意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本文的段落层次划分如下: 第一部分(第1段):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 第二部分(第2—4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第5—6段):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第7—8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 第五部分(第9段):将白杨树与楠木对比,再次赞美白杨树 4.探究,研读课文第一、二部分 (1)老师朗读第一部分,请同学思考:开头的这段在文章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开门见山,点明文章题旨,直接抒发了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为下文定下了感情基调 (2)自由朗读2—3段,要求找准表现以下内容的词句:黄土高原特点,见到黄土高原的感觉,见到白杨树时情绪的变化。 明确: 特点: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感觉:雄壮,伟大,单调 情绪:恹恹欲睡,惊奇地叫了一声 5.描写高原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 (1)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雄壮”、“伟大”的背景,正面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

概念隐喻理论的再思考

2010年第3期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No 13 2010总第245期Journal of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Sum No 1245 [收稿日期]2010-01-24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大学英语教改项目(301070031434) [作者简介]王晶芝(1966-),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研究生;杨忠( 1949-),男,吉林永吉人,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语言理论研究】 概念隐喻理论的再思考 王晶芝1,2,杨 忠1 (1.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长春130024; 2.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摘 要]传统的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段,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人们借助已知事物认识未知事物的普遍性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在分析概念隐喻理论的基础上,探讨概念隐喻理论对认知语言学的贡献、概念隐喻理论四要素之间的辩证关系和概念隐喻理论发展的局限及其前景预示之后发现,概念隐喻理论对语篇这一语言现象具有独特的解释力。 [关键词]概念隐喻;映射;认知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201(2010)03-0099-04 在认知语言学领域内,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也是语言学界一个很热门的研究话题。隐喻因与日常话语和思维的密切关系而吸引了哲学、语言学、心理学、文学等学科的注意,学界对隐喻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丰硕成果。这些研究范畴涉及隐喻的许多方面,如隐喻的本质、隐喻的形式特征、隐喻的理解、隐喻的功能以及隐喻的工作机制等等。在传统隐喻理论的基础上,语言研究者应对现代隐喻理论研究的现状及其发展有较为清楚的了解。 一、概念隐喻理论对认知语言学的贡献 人们发现在科学思维中,在对新概念的探索和阐述中,隐喻是一种重要的工具和手段。因为人类要认知周围的世界,探索未知的领域,需要借助已知的概念系统,并将此“映射”到未知的领域,以获得新的知识和理解。概念隐喻理论的思想是Lakoff &Johnson 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提出来的。莱可夫和约翰逊认为:“隐喻渗透于日常生活,不但渗透在语言里,也渗透在思维和活动中。我们借以思维和行动的普通概念系统在本质上基本上是隐喻的。”这样的隐喻被莱可夫和约翰逊等称为概念隐喻。此外,在语篇层面上,一些学者注意到了隐喻的语篇认知作用问题,如格特利和束定芳等,但他们尚未对该领域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隐喻在宏观思维过程中的作用是什 么?如果能够揭示隐喻在语篇中的作用和机制,我们就能更有力地验证人类思维是否真正隐喻化,弄清隐喻化的程度以及隐喻化的方式等。”[1]虽然隐喻研究的成果很多,但其中反映隐喻实质的基本理论只有三个,其他均为这三个理论的演变。这三种理论分别是替代理论、比较理论和互动理论。隐喻中的替代,严格地说,指将一个事物直接替代另一个不相干的事物,或者用不同词语来表达这种替代关系[2]。“替代论”认为,在生成隐喻的时候,喻体被用来替代本体,本体是真正的内涵,喻体用来使语言更具吸 引力。在“Maybe the story will evaporate overnight.”(也许这个故事一晚便会蒸发)这个隐喻中,“蒸发”被用来替代“消失”、“无影无踪”等实质性的词语。“替代论”的本质是隐喻不能直接表达意义。因此,“Maybe the story will evaporate overnight.”是间接地指代“消失”,因为无论从 逻辑上还是从措辞上看,人们都不能把“故事”和“蒸发”并列起来。“比较论”认为,隐喻的两个成分之所以能建立联系,在于通过比较两词的语义特征,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相似关系。也就是说,喻体和本体有相似之处,比喻的意义就在于那一组在语境中被确定的相似点。比如“人是狐狸”这个隐喻的意义是:人和狐狸具有一些相同的特质。“比较论”认为,隐喻的根本就在于相似性,这种相似性是预先存在的,隐喻就是设法把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这些相 似点上来。“互动论”是里查兹(Richards )于1936年在他完成的《修辞哲学》一书中首先提出的。所谓“互动”,是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