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整合初探

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整合初探
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整合初探

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整合初探21世纪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教育的现代化、信息化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和无限美好的发展前途。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到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等诸多领域,它将打破传统的时空界限,彻底改变人们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因此,一定程度上,信息技术成了现代人必备的工具。素质教育下的地理教学离开了信息技术更是不可想象的,缺少了信息技术的地理教学也是一种滞后残缺的教育方式。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整合,必将成为地理教育改革的着力点和发展方向。

怎样才能实现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有机结合呢?结合我校的实际条件和教学实践,初步研究和探讨了信息技术融入地理教学的方法。

一、转变教育观念是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整合成功的先决条件。

一位哲人曾经说过:“世界上的任何成功都是在一种观念的指导下获得的。”教育改革的成功也不例外。观念是行动的灵魂和先导,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观念中生发出来的。教育观念不转变,教学改革无从谈起;教育观念一转变,许多困难迎刃而解。因此,地理教师只有彻底的转变教育观念,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整合才有可能性,才有真正的价值,才有生命力。教师才能培养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总之,信息技术与地

理教学的整合,要求我们每一位地理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提供者,而是一个“导演”、“设计者”、“协助者”、“引导者”,让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信息技术的运用将使地理教学如虎添翼,绝不能错误的再认为:信息技术的运用,会给我们的工作带来麻烦,增加负担。

二、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兴趣,大力提高学习效率。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最基本的应用就是演示,它通过计算机将有关教学内容以文字、图形、图像、动画等形式在屏幕上显现出来,或通过音乐或声音等效果进行展现,帮助学生获取第一手材料,掌握相应的事实,产生相应的认知感受和情绪感受,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总结奠定基础。信息技术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对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都是非常重要的。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做过两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一个是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他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信息技术能做到既能看,又能听,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听老师讲课强得多。获取大量的信息就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识。另一个实验是关于记忆持久性的实验。实验表明:一个人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听到内容的2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这就是说,通过信息技术使学生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不仅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而且非常有利于知识的保持。信息技术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为地理教学创设真实逼真的情景、为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协作提供了许多新的潜在可能性,使“天涯若比邻”不再是梦想,使学生兴趣大增,学习效率大大提高,这是传统手段不可比拟和无法实现的。例如:旅游资源的学习,我经常下载一些与之相关的短片介绍,尽量达到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效果,景点的自然之美,文化底蕴,地理位置,学生无不铭记于心,而且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油然而生。这种效果靠课本上的几张图片和老师的空口讲述是难以达到的。我们每一位地理教师都应充分的学习和利用信息技术,力争每节课都能为学生创设出一种最佳的学习情景。

三、利用信息技术突破教材重难点,优化教学效果。

对于缺乏阅历的青年学生来说,地理学科的重难点常常是一些难以直接观察到的地理事物。这些重难点,利用常规的教学手段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利用信息技术可将文字、声音、色彩、动画结合起来,可以更容易的解决重难点问题。例如:在学习“东亚季风气候的成因”时,单纯的说教非常空洞乏味,教师感到很吃力,费尽口舌,学生却仍然难以理解,我从网上下载了“季风形成的动态示意图”,声情并茂,通过观察思考,学生对季风气候的形成认识深刻、清楚明白。又如:在学习“地球公转的意义”时,学生对地球公转引起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和昼夜长短变化的关系等知识点的理解比较困难,教师要凭空讲解清楚也比较费力,于是我就从网上下载了有关“地

球的运动”的课件,比较全面地演示了地球在公转时所发生的一些地理现象,让学生形象直观地来了解,亲眼目睹后,好多学生都从刚开始时的眉头紧皱变为频频点头。这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理解了“地球公转的意义”这些难以理解的知识点,从而优化了教学效果,使学生对地理学习更有兴趣,信心更充足。又如:等高线原理的教学是初中地理的一个重难点,由于初中学生年龄尚小,缺乏空间想象能力,难以理解等高线的含义。为此,我下载了等高线绘制的动态模拟示意图,学生仔细观察,认真的聆听解说,便很容易的理解了等高线的含义。可见,利用信息技术能将抽象复杂的理论形象的表现出来,化难为易。

四、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建立地理概念,形成空间概念。

地理教学一刻也离不开地图,地图是地理学科特有的形象材料,是地理学科的骨架,其中蕴藏者丰富的地理现象、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和地理智慧。前苏联彼得罗夫曾说:“查看地图是一所培养再造想象的特殊学校。”因此,通过地图教学可以改善学生的智能结构和智慧品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充分发挥地图的作用是地理教学成功之母。学生学习地理概念的过程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在传统教法中,解决地理概念很多是靠语言讲述,即使挂图、板图也无法跳出静的框框。若在教学中把一些难以理解的概念,通过投影媒体化虚为实、化静为动,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就可以帮助学生利用直观的图像演示,深化地理概念,并形成空间观念。心理学研究表明,同一事物的不同表现形式,更利于激发人的兴趣和

想象创造力。因此,在地图呈现方式上应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将地图从一维、静态向多维、动态的形式转化,充分刺激右脑,发挥其非语言、全面的优势。如讲“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概念时,可先打出绘有黄河未形成“地上河”时的河道横剖面图,接着讲述黄河携着大量泥沙进入下游,年复一年的沉积,不断抽动绘有向上凹的泥沙沉积带投影片,说明河床不断抬高,进而造成水位不断升高。这时可向上抽动绘有河水横断面的水位线投影片,于是河床承受不了上涨的水位而不断加高堤坝,再向上拉动绘有不断加高的堤坝投影片,这样,就展示出河床高出地面的清晰画面。一步步的演示,配合教师的讲解,就把“地上河”这一地理概念的形成过程及原因,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此外,运用信息技术,改变地图的呈现方式,还利于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形象化,化解难点。

五、利用信息技术,发扬学生的主体性,培养自主探究能力。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对教学的参与程度决定教学的质量,而现代社会对学生能动性的要求,更是规定现代教育一定要充分发扬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中心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新理念,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的实际,构建问题情景,设计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内容,指导学生独立的进行探索(即探究性学习),以提高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例如:在学习“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时,针对分区地理学习的特点和比较学习法,我是这样设计的:

1、出示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比较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解决下列问题:

2、归纳总结,汇报学习成果。

一幅简单的表格,一个利用信息技术制作的简易课件,在教学中却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整节课,它就像一个向导,指引着学生前进的方向。网上丰富的学习资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极为广阔的学习空间,这是任何的书本资料望尘莫及的。学生自己主动的操作微机,上网浏览学习资源,认真的查找有关资料和地图,独立的解决问题。遇到难点,还展开热烈讨论,共同找出解决措施,并针对问题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很强的建议。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个个表现积极,踊跃发言。在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时,好多同学情绪激动地边用电脑演示边解说,可谓是慷慨激昂。

最后,学生们还纷纷谈了自己的自学体验,总结出了分区地理的学习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既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也使我们的教学逐步向着教育的最高境界“教是为了不教”迈进。这与信息技术的辅助教学是密不可分的。

总而言之,我们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通过各种形式使学生将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等能力内化为自身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从而形成可以影响人一生的优秀品质。根据“课程整合”的理念,将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进行整合,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推动作用。然而,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整合不是简单的技术手段的运用,而是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手段的有机结合,它的产生必将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探索出一条新路,从而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创造性人才打下基础,它的研究与发展也必将为地理教学插上腾飞的翅膀!

参考文献:

1、《地理教育》

2、《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5年7-8期

3、扈中平《现代教育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巧手掌舵舟更疾

——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整合初探

作者单位:河流镇中学

作者姓名:韩太伟

通讯地址:山东省阳信县河流镇中学

电话:0543——8865156

电子邮箱:hantaiwei1@https://www.360docs.net/doc/569642644.html,

[内容摘要]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等诸多领域,它将彻底改变人们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因此,一定程度上,信息技术成了现代人必备的工具。同样,素质教育下的地理教学离开了信息技术更是不可想象的,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整合,必将成为地理教育改革的着力点和发展方向。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点对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整合的看法、想法和做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教育理念

信息技术与初中地理教学整合研究结题报告

信息技术与初中地理教学整合研究结题报告 海林市第一中学果红 一、实验课题的提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有人问:“是什么决定我们的未来?”我的答案是互联网和教育。“作为推进未来社会发展的两大核心动力,网络和教育将在广度和深度上极大地影响一个民族的命运,影响一个团队、个人在未来时代的竞争力。”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一定的交*性、继承性、综合性,并具有相对独立特点的教学类型。它的研究与实施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人力资源等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

新型的教学方法。在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方面,我校地理学科有着很多的优势:1、新课程改革趋势的必然:新课表要求“在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和教学评价中,要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为发展学生自助学习意识和能力创造适宜的环境。”虽然我校在2003年才进入新课改阶段,但改革的大势已摆在眼前。2、资源的广阔性: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定位系统、对地观测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数字地球概念的建立,互联网的迅速发展都为地理学科提供了广阔资源。3、人力的优越性:课题组成员能熟练应用网络查询资料,熟练使用Powerpoint及Authourware等软件制作CAI 课件。 多媒体网络是指由教师机、学生机、服务器和控制台联网而成的计算机系统,可以实现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点对点、点对面的通讯,同时,这个系统还与教学资料中心,甚至Internet相连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可以向每台学生机传送信息之外,还可以通过教师机观察每一台学生机屏幕相信,以达到对教学的反馈和监控;学生可利用教师设计的软件自主学习,学习中的问题可通过网络向教师或学生提问,并进行网络对话, 二、研究的目标与理论基础 1、研究的目标: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培养学生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2、研究的理论基础:我们认为,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是指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依托网络环境提供的技术条件,彻底摒弃“满堂灌”

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

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 通过这次继续教育学习,尤其是《信息化教学与实践》的学习,我理解到信息技术对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水平、创新水平和地理思维水平有很大的协助。 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计算机能把各种地理事实材料:平面的和立体的、静止的地理事物图像和动态的变化过程、外部的形态和内部的结构体现在学生面前,而计算机的可控性,使学生能够有选择地更加仔细地观察到各种地里事实材料,不致漏掉某些关键信息,这有利于学生观察水平的培养。正是因为学生能充分接受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地理事实材料,才能使学生认真分析所获取的信息,得出所要掌握的地理基本原理和规律,这比教师用传统的教学方式直接告诉学生结论要更有说服力,也更能让学生掌握地理知识。 地理思维是地理学习的核心活动。所谓地理思维是人们根据思维的共同规律考察地理事物或想象,把握地理事物的本质,揭示地理事物的内部联系,达到对地理事物的规律性理解。譬如理解区域地理特征的思维模式如下:建立空间概念-------分析自然要素特征----------综合自然地理特征-------------分析人文地理要素特征------------综合人文地理特征------------综合区域地理特征。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很多的地理信息,教师必须指导学生抓住地理景观要素之间的联系,启发学生理解地理事物的整体性。学生通过度析、判断地理现象,提升对地理本质的理解,通过综合概括地理现象,培养较为严密的思维方法,通过对照、比较地理现象,提升地理区域差异性理解。使用信息技术将学生需要的地理信息原汁原味地表现在学生眼前,让他们观其形闻其声,能够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而这是培养学生地理思维水平的基础。

借力 ArcGIS Earth 引领地理信息化教学

借力 ArcGIS Earth 引领地理信息化教学 地理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对教育信息化有着深远的影响。随着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地理信息技术再一次被提升到了新高度:通过探究有关自然或人文地理问题,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1-2]。地理信息技术既应作为重要的地理信息科学内容渗透于基础教育,也应作为先进的辅助教学手段渗透于基础教育。但受教师地理信息技术水平的限制,GIS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普及状况不尽人意,GIS 辅助地理教学也难免曲高和寡。一方面,教师对于地理信息技术带来的地理教学变革满怀期待;另一方面,由于资金的匮乏与技术的欠缺,教师对新兴技术的应用充满无奈。而 ArcGIS Earth 的出现,为非 GIS 专业背景的一线教师增加了空间数据的浏览方式,给中学地理教学带来了福音。 一、 ArcGIS Earth 的概述 ArcGIS Earth,作为美国环境系统研究所(Esri)地理空间云研发的一部分,是一款免费的三维虚拟地球平台,可以显示来自全球的 2D 与 3D 数据,并具备一些基础的交互式分析功能。Google Earth Pro 自 2018 年起完全免费,与免费版相比,专业版支持更多的测量工具、更高的打印分辨率、更多的图层、更强的导入功能以及更清晰的视频录制功能。这些曾经的付费功能如今能够免费,与专业的同类竞争产品 ArcGIS Earth 的面世不无关系。 ArcGIS Earth 界面非常简洁友好,上手也极为容易。左 上角是常用工具条,提供了加载数据、绘制、测量、交互分析、书签、分享、地图库等常用功能。点击“加载数据”按钮,界面左侧将出现图层树,加载的数据、创建的要素均可 通过图层树进行控制显示;点击“测量”按钮,可自行绘制线段、折线、多边形、圆形等对地表区域进行测量与计算;点击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地理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设计策略.doc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地理教学 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设计策略及应用 在新教学理念下,教师地理课堂教学应突出三点,即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教学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的理念和力求学习方式的优化的教师目标。这就要求教师探讨新课程的教学特点(即内容活化、创新的教学过程;学生思考、体验的教学过程;师生互动、发展的教学过程)和必须探讨构建与教学过程相应的教学设计。我经过近几年高中地理教学改革实践,觉得在信息技术整合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能更好体现新课程理念,并摸索出一些经验和做法: 一、新课程理念下,构建与教学过程相匹配的教学设计要求 从广义上讲,教学设计是“一个分析教学问题、设计解决方法,对解决方法进行试行、评价试行的结果,并在评价的基础上修改解决方法的过程”,目的是“获得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是为了有效地实施新课程。显现新课程的教学过程,是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的,那么就必须构建与教学过程本质特点相匹配的教学设计。 1.教学设计必须是对高中地理课程的第二次开发: 课程内容是学生求得快速发展的主要“信息源”,对高中地理课程内容进行任务分析已成为现代教学设计的重要一环,目的是教学内容要适合于学生学习、有利于学生发展。由于地区不同、

学校不同、甚至同一班级的学生也不同,学生不仅在认知方面存在差异,而且在心理动作、情感态度和人际关系交往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因此新课程内容并不是对每一个学生都具有适应性。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高中地理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在对教学背景进行从宏观和微观在两方面考虑,并结合对学生初始能力的诊断性评价的反馈信息,对开发出来的课程进行必要的再“开发”,即二次开发——对新课程的内容进行适合于学生学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增删和重组,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成不变的“复制”教科书上的内容。 2.教学设计的内容必须是知情合一的统一体: 传统的教学设计过分注重学生的部分智力因素,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学生发展所必须的其他智力因素。教师在传统的教学设计中对学生学习任务的分析往往只设计各知识点及组成的知识结构等因素,而对教学过程的有效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等具有促进作用的因素考虑很少,如兴趣、动机、意志和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等,这对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是不利的。《纲要》指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学设计不仅要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挖掘有关情感和能力等方面因素,使教学设计的内容成为“知情合一”的统一体,从而通过教学过程展开,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同时能获得积极的生活情趣和愉悦的情感体验,在此基

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融合的看法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 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信息 技术的兴起为21世纪的教学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地理课堂中 恰当的使用信息技术,能使地理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信息技术化抽象为形象,突破教学重难点 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的学科,尤其是初中地理只是把地理 方面的相关事物与知识一一罗列,让学生达到认知的目的,所以初 中地理涉及内容多,范围广。在包罗万象的内容中,难免有一些地 理事物是大家没有见过的或者根本看不到的,很多地理事物的运动 和变化也是大家看不到的和无法想象的,而这一切在教学过程中仅 仅依靠语言和图片学生很难理解,利用信息技术却可以把这些地理 事物化虚为实、化繁为简,使学生感知大量的无法实地观察或者抽 象的地理事物,以便形成正确的表象,对地理事物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例如《地球的运动》这节课,利用信息技术教学,一个简单的 动画就可以使很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复杂的空间 模型,对学生掌握重难点知识有很大帮助。 其次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地理是一个边缘性学科,虽然属于文科,但不像政治和历史只 是知识点的简单罗列,死记硬背是学不好地理的。地理的特别在于 地图这一第二语言,很多地理知识都需要学生图文结合,对比观察,在理解地图的基础上加以记忆。那就意味着在传统课堂上地理教师 不仅要板书而且要板图,这样需要大量的时间不说,单就地图而言 就包含了静态地图、景观图、示意图等多种,这些地图都靠教师用 语言去描述给学生,也是很难达到想要的教学效果的。信息技术弥 补了传统教学中的不足,它无限延伸学生的多种感官和思维,通过 图像、声音、色彩、动画将地图中所涉及到的地理事物、形象、过程、分布、联系等直接展示出来,使学生一目了然,且身临其境, 形象、直观地感知、认识和理解地理事物,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 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又培养了能力,加大了课 堂密度,提高了教学质量和课堂效率。例如《大气环流》的教学设计,可以使用信息技术制作大气环流图,上课时不仅可以节省板图 时间,而且动态的图形、图像便于学生理解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 学习更多内容。 最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020最新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9章 第27讲 地理信息技术及其应用课后达标检测 鲁教版

第27讲地理信息技术及其应用 (时间:40分钟分值:76分) 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76分) (2018·广西三市联考)光伏大棚农业是光伏发电与农业生产相结合,棚顶太阳能发电、棚内发展农业生产的新型光伏系统工程,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新模式。下表为光伏大棚与普通大棚相关数据比较表。读表完成1~2题。 大棚类型光伏大棚普通大棚 每年种植蔬菜次数3~4次1~2次 大棚使用寿命25年左右每年更换一次塑料膜 建造成本850 元/m2100 元/m2 1. A.农作物的生长周期更长B.农产品的售价更低 C.对环境的污染更少D.目前在我国分布更广 2.对于我国某地正在建设的光伏大棚,利用遥感技术不能监测的是( ) A.光伏大棚之间的距离B.光伏大棚的面积 C.光伏大棚的施工进度D.光伏大棚的高度 解析:第1题,与普通大棚农业相比,光伏大棚农业每年种植蔬菜的次数更多,农作物的生长周期更短;由于光伏大棚的造价高于普通大棚,目前推广的难度较大,且生产成本的增加会造成农产品的售价高于普通大棚生产的产品;光伏大棚不需要每年更换塑料膜,故造成的环境污染更少。第2题,光伏大棚的位置、光伏大棚之间的距离、光伏大棚的面积等都可以通过判读遥感影像来获得;通过对不同时期遥感影像的对比分析,可获得光伏大棚的施工进度;但光伏大棚的高度信息无法通过遥感技术来获得。 答案:1.C 2.D (2018·苏锡常镇四市调研)精准农业是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根据地理环境和实际需求,定位、定时、定量地实施一整套现代农业操作技术与管理系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下图为信息技术支持精准农业的示意图。读图回答3~4 题。 3.下列关于地理信息技术在精准农业中应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全球定位系统可用于信息获取和实时准确定位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 教学设计方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教学设计方案课题 名称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姓名 工作 单位 河北定兴第三中学 年级学科高一地理 教材 版本 湘教版 一、教学内容分析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是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难点之一。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体现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可以是地域性的,也可以是全球性的。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无论在自然地理过程上,还是在自然地理特征上,都存在着显著的空间(地域)差异。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学生将全面的认识自然地理环境,通过读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有利于提高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通过经、纬度地带性的比较,既能全面的认识地域分异规律又能掌握比较法在学习中的应用。这部分内容注重通过创设情境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习。学生体验到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符合现代教育要求,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同时,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可以锻炼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读图分析能力。 二、教学目标 1.能够举例说明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表现。 2.理解产生各种不同的地域分异规律的主导因素。 3.能够结合世界自然带的分布情况,归纳、分析、比较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并能分析形成的原因。 4.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实践意义。 教学重点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对学习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具有一定的兴趣,但是气候、地形等自然环境要素基本特点是在初中所学,有的学生早已遗忘。其次高一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还较为欠缺,因此对于一个事物中影响要素有哪些,主导因素又是什么,难以把握。因此,在教学设计时,重点考虑了身边的案例,使学生能亲身体会到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关注生活和周围的自然环境,明确学好自然地理的关键就是要时刻观察身边的环境。同时培养高一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的习惯以及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高一地理必修一是整个高中阶段的基础和难点,理性知识较强,学生的初中地理知识较为薄弱。而《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难度,针对学生的现状,本节课设置为情境教学课,先将内容转化成学生生活的问题(现象),使他们有想学的意识和冲动,然后创设情境降低学习难度,学生通过思考、图表分析、探讨、合作学习能解释生活中的问题,完成本节内容的学习。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组织者,而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对于层次较高的学生,要注重学生能力水平的提高,关注他们解决问题方法的应用,适当增加与本节相关的知识的学习;而对于层次水平较差的学生,要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学习方法的引导,促进学生能自我反思,自我赏析和自我调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内动力。本节课以学生活动为主,有利于预定目标的顺利完成。 四、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分析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并以土壤的形成为例,学习了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从总体上看,全球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是这个整体的不同地区,却经常表现出极为显著的地域差异,可以说地球上不可能存在任何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这节课我们一起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PPT展示本节课学习目标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 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PPT展示“干涸的胡学生活动:讨论、归纳创设情境导

地理信息技术与其应用

高二地理文科学案:地理信息技术及其应用( 班级 姓名 学号 【课标】 1.遥感(RS )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2.全球定位系统(GPS )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 3.地理信息系统(GIS )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4.数字地球的含义 【知识体系】 1.概 念: 对遥远的地 物进行感知的技 术,是人的视力的延伸。 2.工作原理 探测地表物体反射的电磁波和其发射的电磁波,完成远距离识别物体。 1.概念:具有海陆空进行全方位、实时三维导航与定位功能的新一代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它能够实时 测量“四度”:经度、纬度、高度、速度 2.特点: 具有全能性、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的特点。 3.组成 (1)空间部分:24颗卫星均匀分布在6个轨道平面内; (2)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测系统,每颗GPS 卫星都要由地面设备进行监测和控制。 (3)用户设备部分:即GPS 信号接收机。

知识点三:地理信息系统GIS 1..概念:是依靠计算机实现地理信息收集、处理、存储、分析和应用的系统。 2..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全球定位系统的区别 全球定位系统主要用于地理信息的空间定位,为RS提供空间位置坐标数据;遥感主要用于地理信息数据的获取,是GIS的重要数据源一直;GIS主要用于对地理信息数据进行管理、查询、更新和空间分析 .............等。 3.GIS工作程序 信息源数据处理数据库空间分析表达 应用主要功能举例说明 城市信息管理与服务主要向城市居民提供日常工作与生活 所需的各种信息 ①提供旅游景点的分布与详情 ②商业网点的布局及各自特色 ③城市道路与建筑物的空间分布 城市规划进行城市与区域多目标的开发和规划①查询和统计,并用三维影像显示城市; ②把城市地下管网的帆布输入系统中,进行有效管理 城市道路管理显示有关道路的路况、交通流量、沿 线环境等空间和属性信息,可以提供 多类型的查询 ①查询空间信息:某个加油站、立交桥的坐标位置; ②查询时间信息:某辆车某一时间处于什么位置及其 某时间某地的车流量等。 ③发布交通信息:及时把交通拥挤情况、车流量、交 通事故、交通环境情况发给驾驶员 城市抗灾减灾实时跟踪灾害发生、发展过程,对灾 害进行快速分析、评价和模拟,并辅 助开展灾后的应急和回恢复工作 为提高火灾防救工作的针对性,可以建立各防火区的火 灾信息系统 城市环境管理环境规划与决策、监测、评价、预测 与模拟 对城市多种信息如大气、水、土地、噪声等进行管理和 处理 知识点四:数字地球 概念:数字地球是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为构建数字地球奠定基础。 【训练】 (2010重庆)地理学中常用方格网法来研究各种问题。如下图中将某区域划分为九个方格,数字“1”、“2”、“3”分别表示农业用地、建设用地、水域,则可通过这些数据来分析该区域的土地利用状况。根据下图, 表1回答1题。 1.若通过这种方法获得的该区域海拔(米)如表1所示,则该地最有可能位于 A.四川盆地B.长江下游C.东北平原D.黄河下游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教学说课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教 学说课 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1.2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1.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以及数字地球的含义 2.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地理信息技术 1.概念: 指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等。 2.应用——广泛 广泛应用于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国土资源管理、国土开发规划等许多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如:可以模拟特定区域的自然过程,预测、预报区域内可能发生的灾害或环境变化。 GPS汽车导航、空间信息网站、城市多媒体地理信息系统等。 二、遥感(RS) 1.概念: 是人们在航空器(如飞机、高空气球)或航天器(如人造卫星)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2.遥感的装置 ⑴传感器——遥感的关键装置 作用:传感器在航空或航天器上接受地面物体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信息,并以图像胶片或数据磁带记录下来,传送到地面接收站(图1.4) ⑵组成(了解) 遥感平台、传感器、地面接收站、信息处理系统等

1998年洞庭湖及荆江地区飞机、卫星遥感影像对洪水监测 1998年夏秋,长江流域发生了罕见的大洪水,中科院遥感所等科研部门,利用飞机遥感监测和卫星遥感监 测技术,对洞庭湖及荆江地区洪灾情况进行监测,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了较全面的资料,给抗洪决策提供了科 学依据,为夺取抗洪斗争立了大功。 课本图 1.5(左图)是飞机遥感影像,在阴雨天气的情况下,通过微波遥感,透过层层云雨阴隔而得到的图像,地物仍具很高的分辨率,经过计算机处理后,课本图 1.6(左图)更是清楚地显示了洪水的淹没情况。课本图1.5(右图)是卫星遥感影像,同样经过计算机处理后,课本图1.6(右图)能清楚地显示当时该地区淹没地区的分布。通过不同时间,不同遥感平台得到的影像,再经过计算机处理技术,我们就能快捷、准确地统计出洪水的淹没情况。 可见,遥感技术具有很多的优点。 4.遥感的优越性(此部分可以请学生思考讨论总结完成。) ①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质量,节省人力、财力,提高效率。 ②遥感信息作为重要的信息源,为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从定性到定量、从静态到动态、从过程到模式的转化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的扩张、海岸的侵蚀、湖泊的消长,等等。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灾害防御监测等领域。 遥感技术的应用范围很广。除了以上介绍的森林火灾、洪水监测外,还广泛应用于农业、地质、海洋研究、环境监测等许多方面。而且我国的遥感技术也已经在世界上具领先地位。 5.遥感技术的应用 遥感在农业方面的应用 1.遥感在农业方面的应用主要包括上地资源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病虫害和农业生态环境调查及监测,以及农作物长势监测和估产等方面。 2.遥感在土地资源与土壤调查中应用广泛。 3.作物估产是体现遥感在农业方面综合应用的最好例证。 1.从监测的范围、速度,人力和财力的投入等方面看,遥感具有哪些特点? 2.有人说:遥感是人的视力的延伸。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感器。 传统的工作方法 遥感技术

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融合的看法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信息技术的兴起为21世纪的教学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地理课堂中恰当的使用信息技术,能使地理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信息技术化抽象为形象,突破教学重难点 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的学科,尤其是初中地理只是把地理方面的相关事物与知识一一罗列,让学生达到认知的目的,所以初中地理涉及内容多,范围广。在包罗万象的内容中,难免有一些地理事物是大家没有见过的或者根本看不到的,很多地理事物的运动和变化也是大家看不到的和无法想象的,而这一切在教学过程中仅仅依靠语言和图片学生很难理解,利用信息技术却可以把这些地理事物化虚为实、化繁为简,使学生感知大量的无法实地观察或者抽象的地理事物,以便形成正确的表象,对地理事物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例如《地球的运动》这节课,利用信息技术教学,一个简单的动画就可以使很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复杂的空间模型,对学生掌握重难点知识有很大帮助。 其次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地理是一个边缘性学科,虽然属于文科,但不像政治和历史只是知识点的简单罗列,死记硬背是学不好地理的。地理的特别在于地图这一第二语言,很多地理知识都需要学生图文结合,对比观察,在理解地图的基础上加以记忆。那就意味着在传统课堂上地理教师不仅要板书而且要板图,这样需要大量的时间不说,单就地图而言就包含了静态地图、景观图、示意图等多种,这些地图都靠教师用语言去描述给学生,也是很难达到想要的教学效果的。信息技术弥补了传统教学中的不足,它无限延伸学生的多种感官和思维,通过图像、声音、色彩、动画将地图中所涉及到的地理事物、形象、过程、分布、联系等直接展示出来,使学生一目了然,且身临其境,形象、直观地感知、认识和理解地理事物,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又培养了能力,加大了课堂密度,提高了教学质量和课堂效率。例如《大气环流》的教学设计,可以使用信息技术制作大气环流图,上课时不仅可以节省板图时间,而且动态的图形、图像便于学生理解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更多内容。 最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过程中的强大动力,它能促使教学过程的良性循环。传统的地理课堂仅凭教师一张嘴、一支

地理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应用

地理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应用 摘要: 当现代教育技术遇上初中地理教学,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本文主要论述了信息技术于地理教学的重要性:地理学科特性需要信息技术来支持、多媒体教学适应了不同学习类型的学生需要、新课改需要信息技术,以及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案例:作为教学演示的工具、作为主体交流的媒体、可优化资源环境的生成、利于研究性学习、利于构建新的知识,同时我针对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地理教学 一、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重要性 (一)地理学科特性需要信息技术来支持 中学地理教学内容包罗万象,单就地图而言就包含了静态地图、景观图、示意图等多种,一般地图需要教师根据图例指导学生阅读、分析;景观图需要学生如同身临其境;示意图最好是动态显示……这在教室难以做到或难以做得尽善尽美的内容,利用计算机则可以轻而易举地做到。计算机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宏观和微观的限制,可以无限延伸学生的多种感官和思维,通过图像、声音、色彩、动画将地理教学所涉及到的地理事物、形象、过程、分布、联系等直接展示出来,使学生一目了然,且身临其境,形象、直观地感知和认识地理事物,从而掌握地理知识。这是传统的挂图、投影等电教手段所无法比拟的。可以说,同别的学科相比较,地理学科更适合于也更需要计算机辅助教学。 (二)多媒体教学适应了不同学习类型的学生需要 研究证明,学生的学习类型包括听觉式/语言型、视觉式/文字型、运动式/实际操作型和组合型。传统教学形式下,听、视觉型学生的才智得以充分发挥,往往成为优秀生,而运动型学生却常常被视为学习的“低能儿”、“后进生”。试想,一只听觉敏锐到可以清晰听到20公里以外的声音的狐狸,能够因为他不能飞翔而被称为智力残障吗?在具体教育管理中我们常发现:许多“后进生”都擅长一项或两项与文化知识无关的运动技能;许多学校“后进生”进入技术学校学习后能成为技术尖兵……这说明他们不是智商差,而是我们的教育没有提供给他们适当的学习方式。计算机辅助教学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它将最大限度地

最新地理高考试题分类汇编专题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地理高考试题分类汇编专题地理信息技术 的应用

2011年高考试题解析地理分类汇编 专题13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2011年高考北京卷)图7是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制作的某城市忠信城区月交通事故次数示意图。读图,回答第10-11题。 图7 10.该图的制作与应用借助于 A.遥感技术获取道路网信息,测定监测点分布 B.全球定位系统确定事故的位置,预测交通流量 C.地理信息系统查询事故频次,分析出警最优路径 D.数字地球技术,实现道路与监测点的互换 【答案】C 【解析】以地理信息技术图为情景,考察地理信息技术知识、城市交通和城市功能分区。第 10题,遥感技术只能显示瞬时交通状况、全球定位系统只能做到对事故地点的准确定位,二者属于数据的采集系统,根据题干可知,该图为“某城市中心城区月交通事故次数示意图”,事故次数的统计也只能是地理信息系统工作的范畴了,故选C。

11.根据图中交通网络,可以推断该地区 A.甲地是城市忠信商务区所在地B.乙地适宜建大型地面停车场C.对外联系主要通道在西北方向D.商业网点密度东部大于西部【答案】D 【解析】交通事故频发地主要集中于城市交通干道上,从图中可以看出大致呈环状分布,可初步推断,该城市交通事故频发地主要为城市的主要环线交通快速通道和主要放射状快速通道、普通道路的交叉点上。甲地位于环线,非市中心,也非中心商务区,排除A;乙地为市中心,地价昂贵,不适宜建大型停车场,排除B;对外联系的通道呈放射状,东、西较密集,而不是单独集中于西北,排除C;根据监测点的分布,东部较密集,说明车流量大,商业较发达,商业网点密度应该东部大于西部。 (2011年高考山东卷)水稻是亚洲主要的粮食作物,病虫害防治是保障其高产稳产的重要措施。完成1-2题。 1.实时监测和预报水稻病虫害灾情所运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全球定位系统、数字地球B.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 C.地理信息系统、数字地球D.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之我见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之我见 21世纪是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已经影响我们整个社会。现代信息技术不仅改变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而且改变着我们的教学。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及教育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逐渐在课堂教学中推广使用。掌握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每一个教师的基本技能,而语文学科作为与社会紧密联系的一门学科,和现代信息技术有着密切的关系。信息技术主要指多媒体辅助教学,而多媒体辅助教学是指以计算机模式为基础,结合网络、通讯、技术,继承多种信息载体(如声音、视频、图像、图形、文本、超文本)的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它具有形象性、直观性、生动活泼、信息容量大、知识结构新、应用面广、效率高、效果突出等特点。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动画和声音相结合,唤起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听说潜能,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在学科整合过程中,借助多媒体教学,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他们的知识面,丰富他们思维想象,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把握和运用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多媒体教学给了教师施展才能的无限空间,在神奇的电脑帮助下,教师可以任意创作、自由发挥,可谓“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优势。 (一)、信息技术丰富了学生的感情世界,弥补学生感性材料的 不足,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生动、鲜活。 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整合的效果,弥补了学生由于知识经验不足而造成的对知识理解有困难的局限。让南方的孩子看到雪域高原的实景,北方的孩子看到南方鱼米之乡的美丽…… 生活中缺少的感性材料,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力量,把远的拉近,把“生”的变“熟”,把“世界”搬上屏幕,这就是现在的课堂,就是学生多彩的学习内容。在画面、声音和优美的旋律中,学生的学习充满了乐趣,让学生获得了启发、受到熏陶,知识因此变得更加美丽。 (二)、信息技术通过“人机互动”使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得以充分实现。

高中地理信息化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信息化教学设计 21 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传统的教学面对着信息技术的冲击,必然迎来改革,促进教育向着现代化方向发展。高中地理学科也在深化改革,当然也不例外应抓住 这一机遇,将信息化融入地理课堂,运用信息化的资源、技术和平台,改变传统的 先教后学的教学方式,促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活动更加顺畅地进行,打造浓厚 的教学氛围,优化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也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 地位,实现学生的全面的发展,促进了地理教师的能力发展,起到了教学相长的 作用。 一、概述 (一)内涵 信息化教学,俗称电教化,指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完成更好的教学[1]。教学设 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和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2]。基于以上两者的概念,笔者初步界定了高中地理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内涵,即在信息化的环境中,结合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基于建构主义的理论,以学生为中心,运用信息技术、信息化平台或资源与教育教学理念的 深度融合,最终实现教者和学者的双边活动。 (二)特征 高中地理信息化教学设计,将信息化渗透到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环节中,注重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环境、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评价的“信息化”[3],信息化成为了其重要的特征。 (三)原则 高中地理信息化教学设计,强调信息化与高中地理教育教学理论的“融”,

而不是简单的硬件设施。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要基于信息技术的整体性、反馈性、有序性原则,真实准确地反馈教学信息。高中地理信息化教学,原则上来说不是一定要非常优越的技术,而是要经济实用,教师能够熟练操作的,并为教学目标服务,保障教学过程的完成,最终促进人的发展。 二、当代信息化技术支持 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近年来不断涌现新兴的信息化技术,强有力地支持了高中地理课程。运用互联网、移动学习设备、开放内容课件、3D 打印、云计算技术手段多方面获取教学资源,提供新的认识事物的方式,帮助学生立体性、可视性、分层次地学习,帮助老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思考方法,拓宽教学的思路,使课例设计得到创新。课后利用学习分析的技术,如后台统计、可视化分析,运用技术帮助老师更加了解学生课后的学习收获。寻求方便时还可利用一些可穿戴的技术如手环、手表、项链等,让学生量化自我,进行学习的自我评估。这些信息化的技术帮助地理教学突破了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给师生提供了互动的便利的学习交流和共享的平台。 三、设计案例 根据以上对高中地理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相关概念,以及当代信息技术支持的 分析,本文以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 3 旅游地理第五章的第一节《设计旅游活动》 为例。主要围绕着课程标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三维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 策略与方法、教学信息技术选择与应用、教学过程设计这些方面进行高中地理信息 化教学设计[4]。 (一)课标要求与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收集旅游地的信息,根据旅游资源状况确定旅游地点,选择合理的旅游线路”[5]。即通过各种信息化的渠道收集旅游地的相关信息,再综合考虑旅游地选择的因素影响直至确定出旅游目的地,最终制定出相应的合适的旅游活动计划的内容。 (二)教材分析 《设计旅游活动》是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 3 旅游地理的最后一章《做一个合格的现代游客》的第一节。在知识学习上,本节是在学习了现代旅游资源和景观的欣赏、开发与保护知识的基础上的继续学习,也为后面的参与旅游环境保护的

高考地理总复习知识点导学(附答案):第36讲 地理信息技术及其应用

高考总复习地理信息技术 考点解读 考点提示 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数字地球的含义。 复习建议 理解遥感(RS)的概念、组成与分类,了解遥感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重点的应用了解全球定位系统(GPS)的组成、功能、特点,举例说明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 了解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概念、程序、理解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了解数字地球的含义和作用 知识清单 一、遥感 1.概念:是人们在________(如飞机、高空气球)或________(如人造卫星)上利用一定的________装备,对地表物体进行________的感知,简称________。 2.主要环节:目标物→________→遥感地面系统→成果。 3.特点:______高,质量高,_______高,且节省人力、财力。 4.应用:包括________调查、环境监测、________防御监测等领域。 二、全球定位系统 1.概念:利用_______,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______、定位的系统,简称_______。 2.组成 空间部分——________;地面控制部分——________;用户设备部分——________。 3.特点:能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________、速度和_______,并具有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________、全天候、_______和实时性的特点。 4.应用:包括区域地理环境研究、GPS ________导航等。 三、地理信息系统 1.概念:专门处理地理________的计算机系统,简称________。 2.工作流程:信息源→________→数据库→________→表达。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 21世纪是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已经影响我们整个社会。现代信息技术不仅改变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而且改变着我们的教学。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及教育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逐渐在课堂教学中推广使用。掌握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每一个教师的基本技能,而语文学科作为与社会紧密联系的一门学科,和现代信息技术有着密切的关系。信息技术主要指多媒体辅助教学,采用多种信息载体(如声音、视频、图像、图形、文本、超文本)的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它具有形象性、直观性、生动活泼、信息容量大、应用面广、效率高、效果突出等特点。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动画和声音相结合,唤起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听说潜能,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在学科整合过程中,借助多媒体教学,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他们的知识面,丰富他们思维想象,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把握和运用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多媒体教学给了教师施展才能的无限空间,在神奇的电脑帮助下,教师可以任意创作、自由发挥。” 信息技术丰富了学生的感情世界,弥补学生感性材料的不足,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生动、鲜活。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整合的效果,弥补了学生由于知识经验不足而造成的对知识理解有困难的局限。生活中缺少的感性材料,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力量,把远的拉近,把“生”的变“熟”,把“世界”搬上屏幕,这就是现在的课堂,就是学生多彩的学习内容。在画面、声音和优美的旋律中,学生的学习充满了乐趣,让学生获得了启发、受到熏陶,知识因此变得更加美丽。 尊重学生差异,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成长和发展,“人机互动”让这种设想变成了现实。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与老师与同学即时沟通,提出问题、回答问题,把自己的奇思妙想告诉别人,同时可以分享同学及老师的思考成果,拓展了思维,开阔了眼界,使学习走向开放,走向对话。同时,信息技术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信息容量。为学生搜集、比较、判断提供了更多的材料信息来源,旁征博引,信手拈来,从此不再是神话。信息技术不仅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而且改变着学生的生活,改变着学生的未来。 信息技术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让因材施教成为可能;信息技术改变了教学内容的显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的方式。与学生进行“无缝沟通”,把学生共性的问题用实景及时切换到屏幕上,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学生个性的问题教师与学生及时沟通得以解决。特别在知识的巩固和运用环节上,教师可以用知识的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分析,把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转化为学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合作。

浅谈初中地理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浅谈初中地理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摘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初中地理教学的整合,是在新形势下地理教师的一门必修课,通过场景播放,创设情境,动态模拟,网上探究,巧妙引入新课,轻松突破难点,变抽象为直观,帮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投入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整合的实验,对地理教师是一种挑战。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课件的应用,使得我们的课堂教学丰富多彩、生动直观,从而增强了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效率。 关键词:教育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地理教学模式、网上探究. 2010年下半年,我市的初中地理教材换成了人教版,从湘教版过渡到人教版,对于很多教师不适应。那么借助于信息技术,将初中地理教学和其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完成过渡。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信息化的背景下,我国中学地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正以令世人瞩目的迅猛之势在全国顺利推进。在新的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初中地理教学从质到量都得到了全面的提升,特别是地处城乡结合部的我们,初中地理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先进的教育的理念促进了教育水平的提高。地理向来都被叫做小科目,“副科”,学生不重视,要想摆脱困境,当务之急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走出一条与素质教育的精神相一致的新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提高地理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把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随着国家远程教育的实施,我校也加快了信息化教育的建设步伐,硬件和软件的发展水平远远超过同类学校,这为地理学科的信息化教学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经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本人对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功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下面就结合自己这几年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多媒体教学软件在地理教学中的优势 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课件的应用,使得我们的课堂教学丰富多彩、生动直观,从而增强了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效率。那么,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有什么优势呢?

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整合初探

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整合初探21世纪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教育的现代化、信息化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和无限美好的发展前途。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到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等诸多领域,它将打破传统的时空界限,彻底改变人们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因此,一定程度上,信息技术成了现代人必备的工具。素质教育下的地理教学离开了信息技术更是不可想象的,缺少了信息技术的地理教学也是一种滞后残缺的教育方式。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整合,必将成为地理教育改革的着力点和发展方向。 怎样才能实现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有机结合呢?结合我校的实际条件和教学实践,初步研究和探讨了信息技术融入地理教学的方法。 一、转变教育观念是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整合成功的先决条件。 一位哲人曾经说过:“世界上的任何成功都是在一种观念的指导下获得的。”教育改革的成功也不例外。观念是行动的灵魂和先导,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观念中生发出来的。教育观念不转变,教学改革无从谈起;教育观念一转变,许多困难迎刃而解。因此,地理教师只有彻底的转变教育观念,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整合才有可能性,才有真正的价值,才有生命力。教师才能培养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总之,信息技术与地

理教学的整合,要求我们每一位地理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提供者,而是一个“导演”、“设计者”、“协助者”、“引导者”,让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信息技术的运用将使地理教学如虎添翼,绝不能错误的再认为:信息技术的运用,会给我们的工作带来麻烦,增加负担。 二、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兴趣,大力提高学习效率。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最基本的应用就是演示,它通过计算机将有关教学内容以文字、图形、图像、动画等形式在屏幕上显现出来,或通过音乐或声音等效果进行展现,帮助学生获取第一手材料,掌握相应的事实,产生相应的认知感受和情绪感受,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总结奠定基础。信息技术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对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都是非常重要的。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做过两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一个是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他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信息技术能做到既能看,又能听,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听老师讲课强得多。获取大量的信息就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识。另一个实验是关于记忆持久性的实验。实验表明:一个人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听到内容的2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这就是说,通过信息技术使学生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