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聊斋中书生形象

浅析聊斋中书生形象
浅析聊斋中书生形象

浅析《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

【摘要】: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以下简称《聊斋》)中塑造了形形色色,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有美丽妖娆的花妖狐媚,有义薄云天的江湖侠士,还有风流多情的失意书生等,本文将针对书生这一形象展开分析,从书生所处的社会背景、书生的形象特征、书生的心理特征入手,对书生这一形象进行浅析。

关键词:聊斋书生社会背景形象特征心理特征

一.《聊斋》中书生所处的社会背景

(一)书生的定义

要探讨《聊斋志异》的书生形象,首先应该做的,就是阐述清楚“书生”这一词语的确切含义。《辞海》中对书生的定义是:儒生,读书人;《词源》中书生的定义是:读书人,多指儒生。按照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书生即“读书人”,《新华词典》亦解为“旧时指读书的人”,这说明在现代人的心目中,书生与读书人的概念是重合的。就《聊斋》本身而言,其中的主人公大都是正以进士为目标的读书求学的童生、秀才,都是受过一定教育但又尚未迈入仕途的读书人。《聊斋》的书生们大多居于社会的中下层,社会关系非常简单,迎来送往的不是社会名流、冠盖之辈,而是普通百姓,事实上,除了不参加农业劳动之外,他们的日常起居与普通百姓己经并无差异。虽然如此,他们仍然保留了浓厚的传统士人特色,其复杂而真实的性格充分折射出了那个时代多元的文化色彩。

(二)书生的科举之路

《聊斋志异》中的书生虽然数量众多且性格各异,但都有贯穿终身的一项共同活动参加科举考试,这也是《聊斋》书生们现实生活里最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聊斋》中书生的科举生活由读书和应试两部分构成,总的来看他们的读书生活是清苦的是寂寞的,充满了挫折和坎坷。书生们的读书内容以科考的标准为标准,明清两代,国家均实行以八股取士,即我们现在统称为“八股文”的文章。这是一种特殊的考试用文体,以四书五经中的文句做题目,只能依照题义阐述其中的义理,措词要用古人语气,即所谓代圣贤立言。句法要求对偶,结构有固定的程式,字数亦有一定限制。面对如此严格而刻板的要求,书生们自开蒙识字之后,首先要做的便是以反复背诵的方式熟读四书五经,如《大男》中的奚大男,

进私塾二三年后,便“经书全通”。

在掌握了科举考试的应试规则后,很多书生都想要在考场上大展身手,这样就进入了书生们的应试阶段。书生们应试生活的第一部分,是以童生身份参加县试、府试、院试三级考试。县试由本地知县主持,合格者可参加府试。府试由本地知府主持,考中者可参加院试。院试是童生试中最关键的一次考试,考中之后,童生们便可被录取为生员,又称相公、秀才。考取生员后,书生们按例要入官学读书,这是书生应试生活的第一步。《聊斋》中顺利通过童试的书生不在少数,有些天分较高者年龄很小就已经入学,穿上了秀才的蓝衫。如《青娥》中的霍桓,“十一岁,以神童入泮”。考取生员之后,书生们要在入学的第一年应考岁试,如《姬生》中的姬生,“岁试冠军,又举优,应受倍赏”。以生员的身份参加乡试,是《聊斋》书生应试生活的第二部分。在乡试之前,书生们还要参加一次科试。《叶生》中的叶生,“值科试,公游扬于学使,遂领冠军”。乡试的主考官一般由翰林及进士出身的部院官担任,共考三场,考中者即为举人。按清代的科举制度规定,举人可以到吏部注册,取得一定的官职。也就是说,只要乡试高中,书生们就等于获得了候补官员的资格,可以迈出入仕的第一步。正因为如此,乡试成为了《聊斋》书生应试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作者着力最重、寄寓感情最多最复杂的一部分。在应乡试的书生中,不乏一击即中的幸运儿:《白于玉》中的吴梦仙,“聪慧绝伦,十四岁以神童领乡荐”。《聊斋》书生应试生活的最后一部分,是参加在京城举行的会试和殿试,中试后称“贡士”。会试合格者可参加四月的殿试,殿试者合格后,就可以成为进士,进士可以说是每一位书生奋斗的最终目标,人生的最高理想。但是《聊斋》中大部分书生的科举生活也只能循环于“读书—应试—被黜—再读—再试—再被黜”的怪圈之中,最终以悲剧收场。(三)书生的社会地位

封建社会分为“士、农、工、商”四个阶层,其中,书生们隶属于“士”,明末清初时期,社会被划分为贵族和平民两部分:贵族是以皇权为中心、自上而下的官僚体系,平民则包括了“士、农、工、商”这几种。“士”虽然看似处于平民阶层中的最高层,但毕竟仍是被排除在皇权之外,仍然不属于统治阶层。再加上大多数书生经济处于窘迫状态,因而是穷酸的代名词。《聊斋》中的书生们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更是越降越低,岌岌可危。清政府的政治高压使他们不能随

心所欲地评议时政,指点江山,科举考试道路的拥挤和黑暗,使他们之中的大多数人与功名和富贵无缘。经济状况的穷困潦倒,使他们整日为衣食生计奔波,无暇“治学”,自我谋生能力的丧失,使他们不得不放弃尊严,依附于朝廷、权贵乃至富商,无钱无权的生活现状,又使他们常遭奚落,倍受冷遇,自我价值得不到肯定。在《聊斋》的很多篇章中,书生们低下的社会地位被体现得淋漓尽致。

书生所处的社会背景会决定书生的性格特征,面对只有进入仕途才能改变命运的社会大背景,书生们无可选择,只有不断的参加科举,但是幸运之神并不是会降临在每个人身上的,《聊斋》中的书生大多处于不幸的状态,即使他们对仕途功名信心满满、执着努力,能诗善文,拥有着高雅的爱好,并且喜爱读,他们仍然无法得志。纵观《聊斋》,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书生的形象特征。

二、《聊斋》中书生的形象特征

(一)懦弱善良,不切实际

《聊斋》里,随处可见的是地位低下的书生,他们中的不少人都是是懦弱善良,骨子里透露着胆小怕事的性格。在面对残酷的社会现实,地位低下的他们不得不对上层社会低头,对于恶势力的欺压他们束手无策,只能一昧地忍气吞声、逆来顺受。在残酷的社会现实面前,他们即使有过挣扎,也不得不向现实低头,默默接受受一切的不平等与被欺压的命运如《庚娘》中的金大用, 想去报仇, 但一听见江湖多水寇,便徘徊不知所谋, 终于不敢去。这里体现了书生金大用的胆小怕事,遇事不前。还有董生, 父为贼所搒掠, 生捉戈欲往, 但一听说“此去恐无生理”, 便惶然徘徊,经妻牵衣泣, 便置老父于不顾了。在当时的社会风气下,书生不仅是自身性格原因导致懦弱的行径,他们也在遭受着社会各个阶层的鄙夷不屑。在其他人的眼中,他们是不成大事的文弱书生,是社会最底层的贫民,并且只会拥着不真实的中第幻想惶惶度日。由于社会地位低下,他们不敢奋起反抗,只能一昧接受残酷而辛酸的事实,由此而造成的懦弱, 是书生这一类人的悲哀。

再者,书生的世界所体现的不仅是对于强硬势力欺压的懦弱,他们还有对世界单纯的唯一目的,那就是读书考取功名。这里体现了对于社会给予的残忍对待,他们始终抱着一种侥幸的心理,即使次次落第,他们还是幻想着下一次的功成名就。《苗生》就是其中典型的例子,在这些书生的的世界中,无论他们遭受到了什么样的欺凌与压迫,他们始终不会放弃读书考试的念头。四书五经于他们而言,便是整个人生的中心,甚至是人生的全部。他们为了科举而埋头苦读诗书,为功成名就而四处奔波,他们被封建礼教捆绑住了身心,丝毫不得动

弹。在《白秋练》中,“直隶有慕生,商人慕小寰之子,聪慧喜读”。书生之所以有着如此境遇与经历,与他们想要冲破现实的枷锁而改变命运的理想是分不开的。就是抱着这样的幻想心理,他们把一生都奉献给了封建礼教下的科举考试,妄图有朝一日成为地位显赫的达官贵人。虽然科举考试是书生实现人生理想的唯一渠道,但对于大多数的书生而言,这样盲目地奋斗是非常不切实际的。卑微的社会地位与幻想中的荣华富贵的对比,就是书生们强烈的幻想心理,是一种不切实际地苦苦挣扎。

(二)至情至性,可歌可泣

《聊斋》书生中有一小部分可谓构成这一群体的奇葩,他们为人正直,忠于爱情,珍惜朋友。即使在现代社会的道德标准衡量下也不会黯然失色,在那个时代其形象愈显光彩夺目,其品质愈加难能可贵。

若说起痴情,《阿宝》里的孙子楚不容易被人遗漏。他的眼里心里只有阿宝一人,所以“或值座有歌妓,则必遥望却走”;阿宝说“渠去其枝指,余当归之”,他就毫不犹豫自断手指。后来更是化为鹦鹉,陪伴在阿宝左右。除了痴情,他“性迂讷,人诳之,辄信为真”是个坦率、质朴的人。不过在世人眼中会被当做“痴人”,可是那些自以为精明的又有多少活得糊涂,反而是一些看似痴呆的能心无旁骛坚定追寻到自己想到的世界。阿宝就是属于大智若愚这类的。

《婴宁》中的王子服从初见时目不转睛地盯着婴宁,竟然忘了估计身份;回家后把婴宁扔下的花藏在枕头下,到头就睡,并因相思废寝忘食而生病;病好则独自去寻找中意人;最后知道婴宁身份是狐狸也不介意,还每年陪同去为她母亲扫墓。

《叶生》里魂随知己的叶生他对朋友的那份情谊让人动容。他与丁公间的友谊可与伯牙钟子期和马克思、恩格斯相媲美。

(三)风流成性,薄情寡义

痴情重义的书生在《聊斋》不多见,而生性风流、见异思迁、逃避责任的负心汉却不胜枚举。如《胡四姐》里的尚生,先是追求“容貌若仙”的胡三姐,在胡三姐口中得知她四姐亦貌美如花就哀求三姐介绍,见后“备尽欢好”。后来偶然邂逅一少妇,又“灭烛登床,狎情荡甚”,其滥情可见一斑。

而要说逃避责任《红玉》中的冯相如非常具有代表性他独坐月下,百无聊赖之际,邻女自墙上窥之,“视之,美”,于是招手请之来,遂共寝处。一番绸缪之后,这才想起询问对方姓氏;后者在面对“若为棋酒之交,可得三十年聚首;若作床第之欢,可六年谐合耳”的选

择时,毫不犹豫的回答:“六年后再商之”,然后迫不及待的在对方的默然中“遂相燕好”。

还有《丑狐》中的穆生,因为嫌弃丑狐的样貌,不顾她往日的深情厚谊,忘恩负义的请道士捉她。最后穆生亦受到了精神和身体的双重惩罚。应了那句“善于善报,恶有恶报”的古话,其中也可看到作者的善恶观念。

在这类书生,他们的爱情皆处于残缺或者缺失的状态,情欲色彩特别重。更多时候是男性顺着身体本能为了满足一时的快感。究其原由,当时书生经济收入低,社会地位低下,科举制度黑暗他们没有能力没有精力去考虑奢侈的爱情,把与女子相处更多当成一种排除心中苦闷寻乐趣的途径。还有与封建社会实行一夫多妻制,男性处于主导统治地位也不无关系。最后在集美貌与优秀品质于一身的《聊斋》女性夺目光芒的映照下这类书生更加难以让人注意,与勇敢追求幸福对爱情忠贞的女性相比,他们的风流不义愈加明显可憎。

但是无论是善良懦弱、不切实际、至情至性,可歌可泣还是风流成性,薄情寡义的书生,大多数在面对残酷的社会现实,地位低下的他们不得不对上层社会低头,对于恶势力的欺压他们束手无策,只能一昧地忍气吞声、逆来顺受,即使有一部分至情至性的书生在面对压迫时尝试去反抗,但是也是想着借助外力,几乎很少有书生会选择卧薪尝胆的方式,这就使得书生形象具备了女性化的特点。

三.《聊斋》中书生心理特征

(一)女性化的体现

纵观《聊斋》,不难发现,其中的书生形象无不呈现女性化的特征。这种特征不仅表现在书生的外表上,更多的是表现在书生的心理上。从其外表上,大多是丰仪俊秀、唇红齿白、体质纤弱,颇具女性的阴柔之美。如:

《素秋》:“时见对户一少年出, 美如冠玉。1

《胭脂》:“一日, 送至门, 见一少年出, 白服裙帽, 丰采甚都。”2

《聊斋》中的书生皆是:美如冠玉、文质彬彬、弱不禁风,带有明显的女性化倾向,这仅仅是外表上的表现。还有心理上的女性化,作为男性,丧失了传统儒家观点中男性应该具备的仁义礼智信等应该坚守的道德情操。面对世俗权阀的压迫,毫无反抗之力,懦弱无能,胆小如鼠,在传统的观念中男性作为女性的避风港,甚至是一家的支柱,这是男权的表现,但是在《聊斋》中,看不到作为男性应该具备的气概和一如既往以男权为绝对中心的体现,

1聊斋志异/蒲松龄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07第374页

2聊斋志异/蒲松龄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07第379页

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男权的弱化,女性意识的觉醒,《聊斋》女性并不是作为男性的附庸,而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这在《青梅》、《侠女》中皆有体现,青梅的母亲,一个美丽的狐妖,在心爱的男人娶妻纳妾时,决绝而去,不留丝毫余地,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现代女性的解放意识。这也是书生女性化的一种体现,当女性或者自身遭受劫难,只能束手无策。(二)女性化形成的原因

书中的形象是作者在现实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聊斋》中书生自带的女性化特点,是受日益没落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影响而形成的。宋朝之后,程朱理学对于社会的影响是十分巨大,尤其是对女子的束缚日益加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等思想就像一道沉重的枷锁使女子沉重得无法呼吸。“存天理,灭人欲”使男性心理上的欲望得不到抒发,长此以往,必然造成心理上的女性化,心理上的弱化和压抑必然导致生理上的女性化,这主要体现在男性的行为方式和装饰打扮等方面。不仅如此,书生在科举之路上止步不前,理想和抱负无法实现,内心的压抑苦闷可想而知,结合上文可知,并不是所有的书生家庭条件都是优越的,经济上的困窘,理想上的不得志,造成了心理的压力,内心的弱化,即女性化。

可是归根到底,还是日益没落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导致了书生形象带有明显的女性化倾向。蒲松龄所生活的时代,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早已萌芽, 市民阶层日趋壮大, 要求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的呼声日趋高涨, 一些进步的知识分子在民主自由思潮的影响下, 开始思索社会、人生以及个性解放等人类生存基本要求的大问题。3蒲松龄受这种思想的影响,用他深刻的笔触刻画出了一个个冲破封建礼教束缚的不羁女子,这样相对而言,他笔下的书生形象就难免弱化了,带有明显的女性化的特点。

参考文献:

[1]黄伟.《聊斋志异》书生形象管窥[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04:82-85.

[2]聊斋志异/ 蒲松龄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07第374页

[3]聊斋志异/ 蒲松龄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07第379页

[4]梁锦丽.《聊斋志异》书生形象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

[5]邓小康.探析《聊斋志异》中书生的形象描写[J]. 文学界(理论版),2012,05:67-68

3黄伟. 《聊斋志异》书生形象管窥[J]. 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04:82-85.

[6]游章熙..浅谈《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J]. 科技风,2011,15:224

论《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论《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我国著名作家冰心有句名言:如果没有女性,我们将失掉生活百分之五十的真,百分之六十的善,百分之七十的美。用这看聊斋女性,大体不错。蒲松龄是写女性的铁笔圣手,同样的人物,他比前辈作家写得生动丰满,他还涉猎他人没有涉猎的禁区,写出新人形象。在《聊斋志异》中,蒲松龄笔下的女性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在女性能顶半边天的商品经济时代,我们把女性放在爱情和社会的背景上,看看聊斋女性的真善美,这仍有一定的时代意义。一、爱情、婚姻、家庭中的女性形象 在爱情、婚姻、家庭中,聊斋女性形象各异,各有千秋。我们先看在爱情生活中的聊斋女性对真善美、对独立人格的不懈追求。 1、外貌和心灵皆美的狐女阿绣 《阿绣》里有模样儿完全一样,个性很不相同的两个优美女性,其中一个就是美的追求者狐女阿绣。男主角刘子固认识了美丽的杂货铺少女阿绣,却没有办法娶到她,在他沮丧的同时,希望能遇到个类似阿绣的。这时,狐女幻化成阿绣的模样来和刘子固欢会。狐女为什么这样做?只是艳羡阿绣的美,希望和她媲美。刘子固的仆人很聪明,很快揭穿了狐女阿绣的身份。刘子固本来跟狐女阿绣好得蜜里调油,一旦得知狐女的怪异身份,非常害怕,还让家人准备下兵器伏击狐女阿绣。对这样的寡情郎,狐女阿绣采取忍让态度,说她知道刘子固一直想念阿绣,正打算帮助他们团聚,她虽不是阿绣,却自认为不比阿绣差。狐女阿绣有神力,却不报复无情义的刘子固,而是把失落的爱,无私奉送他人。当民女阿绣陷入被乱军俘虏的危难时刻,狐女阿绣却施展神力把民女阿绣从战乱中救出。在她帮薄情郎和阿绣建立幸福美满的家庭后,真假阿绣开始了妙趣横生的比美。开始,刘子固还能分辨真假,后来,连刘子固都分辨不清哪个阿绣是自己的妻子了。这说明狐女的美已经修练得跟阿绣没有区别。狐女为什么如痴如醉地要修练成阿绣的样子?据狐女说,她跟阿绣前世是姐妹,两人都模仿美丽的西王母,阿绣比她学得好。她们转世之后,狐女仍然不忘对美的追求。 在《阿绣》这个故事里,狐女阿绣是爱情的缔造者、是家庭的保护神。她能够放下怨恨,帮助真阿绣和刘子固建立家庭,体现出高尚的人格魅力。爱一个人不意味着强行占有,而是要让他跟所爱的人走到一起,要他得到自己的幸福。这是狐女的人生哲学,也是美的哲学。狐女在追求和修炼形态美同时,获得了内心美。她的人生哲学不管是在蒲松龄所处的时代,还是我们生活的今天,都是令人叹服的。 2、貌丑而心善的乔女 乔女丑得出奇,二十五岁还没嫁出去。丧偶的穆生娶了她,生了儿子后穆生又死了。乔女求娘家帮忙,娘家不理睬,她只好靠纺织艰难度日,这时,她有了一个改变贫穷和孤苦生活的机会:同县家境富裕的孟生要续弦,条件很苛刻,可见了乔女却大为赞赏,还派人说媒,显然是看上了乔女的德,但乔女信守封建律条,坚决拒绝。孟生对她越发欣赏,让媒人再次求婚,还说服了乔女的母亲,可连母亲亲自动员她都不同意。乔女恪守封建道德,坚持不事二夫,但孟生对她的钟情让她深深感动,心灵早就跟孟生联系到一起,在精神上背叛了“不事二夫”的誓言。不久,孟生得暴病死了,无赖趁机把其家产携取一空,仆人趁火打劫,乔

《聊斋志异》赏析

《聊斋志异》赏析 一、关于作者 蒲松龄(1640—1715),清代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今属淄博)人。 蒲松龄出身在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蒲家号称“累代书香”,祖上虽然没有出过显赫人物,在当地却是大族,但在明末清初的动乱中衰微下来。蒲松龄的父亲蒲槃原是读书人,由于家境困难,不得不弃儒经商。 蒲松龄童年时跟着父亲读书,由于勤奋和颖慧而深得父亲钟爱。他19岁初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个第一名补博士弟子员,颇受当时主持山东学政的著名诗人施闰章的赏识,赞他“观书如月,运笔成风”,一时文名颇高。此后,他与同乡学友砥砺学问更勤,曾与李希梅等人结成“郢中诗社”,常“以风雅道义相劘切”(张元《柳泉蒲先生墓表》)。他在李希梅家中读书时,“请订一籍,日诵一文焉书之,阅一经焉书之,作一艺、仿一帖焉书之。每晨兴而为之标日焉。庶使一日无功,则愧、则警、则汗涔涔下也”(蒲松龄《醒轩日课序》)。康熙九年(1670)至康熙十年间,他应做县令的友人邀请,先后到宝应和高邮做过幕宾。这是他一生中惟一的一次远游。幕宾生活使他对于官场和世情有了更多的认识。回家乡后,长期在乡间作塾师。他设馆的主人家藏书丰富,使他得以广泛涉猎。他不但研究经史、哲理和文学,而且对于天文、农桑、医药等等也有很大的兴趣。 蒲松龄一生刻苦好学,但自19岁“弁冕童科”之后,屡试不第,直到71岁高龄,才援例成为贡生。康熙五十四年农历正月二十二日,也就是在他的夫人去世的两年之后,依窗危坐逝世。 在清初,像蒲松龄这样出身的士人,进身之途惟在科举。科场的失败使他悲愤万分:“天孙老矣,颠倒了天下几多杰士。蕊宫榜放,直教那抱玉卞和哭死!……每每顾影自悲,可怜肮脏骨销磨如此!……数卷残书,半窗寒烛,冷落荒斋里。”(〔大江东去〕《寄王如水》)蒲松龄未能攀缘科举出仕,一生都在农村过着清寒的生活。他的思想中固然存在着热中功名的庸俗的一面,但也有“足迹不践公门”的傲视权贵的一面。在艰难时世中,他逐渐认识到像他这样出身的人难有出头之日,“仕途黑暗,公道不彰,非袖金输璧,不能自达于圣明”(《与韩刺史樾依书》)。 他把满腔愤气寄托在《聊斋志异》的创作中。此书创作从他年轻时就开始了,康熙十八年(1679)作《聊斋自志》,可知那时这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已初具规模,一直到暮年方才成书,“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聊斋自志》)这部小说集熔铸着蒲松龄一生的心血。蒲松龄的创作,还有通俗俚曲14种,计有《墙头记》《姑妇曲》《慈悲曲》《翻魇殃》《寒森曲》《蓬莱宴》《俊夜叉》《穷汉词》《快曲》《丑俊巴》《禳妒咒》《增补幸云曲》等。这些俚曲用了山东淄川地区的方言,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它们从不同

浅析《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

学号:120917280162 浅析《聊斋志异》中书生形象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 年级班别:2010级姓名:闫浩洋 指导教师:王慧刚 2014年4月

目录 内容摘要 (3) 前言 (3) 一、《聊斋志异》中的书生世界 (4) 书生现实世界的处境 书生精神世界的坚守 书生精神世界的堕落 二、蒲松龄与书生形象的联系 (7) 蒲松龄的人生境遇与书生形象 蒲松龄的创作动机与书生形象 三、书生形象的塑造方法 (8) 故事情节的奇幻化 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人物形象的对比化 结语 (10) 参考文献 (11) 致谢 (11) 浅析《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 摘要:《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文言短片小说中一座屹立的高峰。书中塑造一系列生动的形象,有鬼怪、有妖仙、有书生、有农民、有道人僧侣。一直以来,人们对其中的各种奇闻怪事,狐妖花精印象最深,但其中的“书生”群体,也是极具代表性,他们才是蒲松龄创作的重点,这些“书生”传达了蒲松龄追求仕途而又不得的苦闷,也从不同视角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以及科举制度的弊端。本文将联系蒲松龄的一生境遇,浅析一下书中书生形象以及那个时代特有的科举意识,从而有助于大家对像蒲松龄这样古代知识分子所遭受不同际遇的认识。 关键词:蒲松龄;《聊斋志异》;科举制度;书生形象;写作手法 The Scholar Image Analyses "Liao Zhai Zhi Yi" Abstract:"liao zhai zhi yi" the ancient Chinese classical Chinese short story standing in the peak. Shaping a series of vivid image in the book, ghost, demon fairy road flyover, scholar, farmers and monks. For a long time, people of all kinds of strange news, fox demon flower essences impressed, but the "scholar" group, is also very representative, they are pu songling created a key, convey the "scholar" pu song-ling pursuing official career and shall not be depressed, also from a different perspective to reveal the darkness of society at that time as well as the disadvantages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Will contact pu songling life situation,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books in the scholar image and the imperial consciousness of that age, to help everyone to like pu song-ling diference suffered by ancient intellectuals. Key Words:pu songling ;"liao zhai zhi yi" ;Scholar image technique;writing techniques 前言 《聊斋志异》是一部具有独特思想风貌和艺术风格的文言短篇小说,文中的人物主要是以书生官吏及狐仙鬼神为主,其中的“书生”形象各异,他们有的敢于为爱痴狂,有的敢于直面强权,有的沉迷酒色,有的忘恩负义,有的痴迷科举。这些书生既有温文尔雅的一面,也有甘于沉沦的一面。每一个书生形象都塑造得栩栩如生,具有独特的社会意义。性格决定命运,作品中的书生形象之所以会各有不同,是因为他们性格上的差异。有些是对社会现实的不满,有些是为自己怀才不遇而感到不平,还有一些是对贪官污吏的强烈反抗,整个作品带有强烈

论《聊斋志异》中的狐女形象分析

论《聊斋志异》中的狐女形象 作者:蔡碧兰指导教师:李新灿教授 (湛江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湛江 524048) 摘要:在《聊斋志异》中涉及到狐的篇章有82篇,专写狐女的达40余篇,占一半有余。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狐精形象的集大成者,它成功描绘了一幅狐女群像图,无论是工笔细描还是粗笔勾勒,她们大都是美、善、智慧的象征。本文就狐女形象的创作背景及其性格特征、意义作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狐女形象;创作背景;性格特征;意义 On "Strange" Female Foxes Cai Bilan School of Humanities, Zha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Zhanjiang 524048 Abstract: "Strange" chapter comes to Fox eighty-two designed to write the fox woman more than 40, accounting for more than half. Pu Songling's "Strange" is the image of a master of the fox spirit, successfully depicts a female fox portrait view, whether it is meticulous fine description or crude pens, big is beautiful, good, and a symbol of wisdom. Female Foxes creative background and personality traits, meaning a brief analysis. Key words: female fox image; creative background; personality traits; meaning 引言 在中国的传统文学形象中,狐狸这一角色,自古以来以负面形象居多,最为特出的当推助纣为虐的妲己,她使商纣王遭致国破身亡的覆灭命运。大约肇始于这个形象,狐狸贪婪、狡猾奸诈、魅惑好人、背信弃义等无恶不作的角色定位便确立了。历代以来,人们关于狐狸的情感体验便局限于恨不得人人得而诛之而后快这样一个狭隘的范畴,数千年来基本没有改变。 然而,蒲松龄笔下的狐女形象却颠覆了千百年来人们对狐的看法。蒲氏笔下的狐女,她们大多美丽善良、温润可亲,亦人亦狐,亦狐亦仙,是作者浓墨重彩宣扬讴歌的形象。这类幻化为女子的狐精更具人情味,其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各具情趣,也更多地得到读者的喜爱与共鸣。这些美狐形象光艳绚丽,互相辉

《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研究

《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研究 摘要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虽然是以志怪传奇为特征的文言小说,但在其刻画的众多人物形象中,除了给人深刻印象的花妖狐魅之外,还有花费其诸多心血努力塑造的另外一类形象,便是占了很大篇幅的书生群体。故本人在此探析蒲松龄《聊斋志异》中所塑造的书生形象。本文大致分为三个部分,一为分析两类具有代表意义的书生形象,二为解析书生形象特点以及将其与《二拍》中的书生形象作比较,三为深入探讨书生形象形成的原因及其蕴藏的文化内涵。其中书生形象主要分为两类:痴情重义与薄情寡义的书生形象。书生形象的特点则是女性化、阴柔化特征明显。而导致书生女性化特征突出的原因主要有客观和主观两个部分,分别是:明清时期的社会环境和封建时期读书人对科举的疯狂痴迷。 关键词:书生形象;痴情重义;女性化;科举制度; The research of intellectuals image in “Liao zhai Zhi Yi” Abstract Although is the mystery of Pu Songling "Liao Zhai Zhi Yi" legend of classical Chinese novels, but in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many characters, in addition to flower fox spirit's impressive, has been spending a lot of work to its shaping of another kind of image, is a large space of the scholar group. In "Liao Zhai Zhi Yi" scholar image's place in the study of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image, therefore, I hereby discusses Pu Songling "strange stories" the scholar image of the shape. This paper roughly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one for analysis of two kinds of representative scholar image, secondly, parse the scholar image characteristics and with the "second" the scholar image comparison, three to delve into scholar image formation reason and contain cultural connotation. One scholar image is divided into two main categories: spoony scholar image of the righteous and fickle and betrayal. Scholar image features are women, feminine characteristics significantly. And the cause of scholar feminine features prominent main have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of two parts, respectively is: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of the social environment and the feudal era intellectuals about the imperial crazy obsession. Keywords: scholar image; Spoony heavy righteousness; Nancy;The imperial

浅论《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论文题目浅论《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学生姓名杨翠平 学号081111246 指导教师张玉国 年级2008秋 分校/学院保定电大 提交日期2010年10月22日

内容摘要 蒲松龄坎坷的一生和特殊的生活经历对他的文学创作有着重大的影响,而科场的失意和生活的贫困,更使他在思想上对科举制度的腐朽、封建政治制度的黑暗有深刻的认识和体会,他常常处于愤懑、无聊之中。因此,他借创作来抒情,寻求心理慰藉,其中女性形象恰恰充当了他的理想载体,饱含了他在人生失意后被压抑的某些欲望、动机和理想。他的《聊斋志异》是部一独具特色的文言短篇小说集,作为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颠峰之作。在《聊斋志异》这本书中,塑造的女性形象则不下百人,这些女性形象千姿百态,色彩缤纷,个性鲜明,总体上含概了整个封建时代的妇女形象。其中对女性的出路进行了种种的透视和解读,他把女性解放的出路定位在“女人自身的独立”上。从“靠男人”到“反抗”把问题提了出来,而到后来的“靠自己”则提出了一条解决问题的出路。这一过程看似简单,却经历了几千年才开始出现这样的萌芽。通观中国蒲松龄之前的文坛,惟独他反映女性自主意识的文章最为血肉丰满。 关键词:蒲松龄《聊斋志异》女性形象

目录 一、蒲松龄与《聊斋志异》 (1) 二、《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1) (一)侠女仁妇形象 (2) (二)经济自立的女性形象 (2) (三)追求自由美满的爱情婚姻的女性形象 (4) (四)被侮辱的女性形象 (4) (五)悍妒仁女性形象 (5)

浅论《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在我国浩瀚的古典文学海洋中,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可谓不计其数,其中的优秀作品却也屈指可数。然而在封建社会末期出现是这位三家村“不得志”的私塾先生却在刻画女性形象上创造了一个高峰。渴望民主革命,改良民主社会的思想流露在字里行间。 一、蒲松龄与《聊斋志异》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今淄博)人,他出身于一个久已衰落的世家,其父因科举不显而弃儒从商,却仍不能忘怀于光复门庭。蒲松龄从小随父读书,十九岁时以县、府、道试三个第一补博士弟子生员,得到学使施闰章的称扬。自此文名大振,而自视甚高。但他此后的科场经历却始终困顿不振,一直考到六十多岁,才接受老妻之劝,放弃了仕途幻想。又到七十一岁时,才援例得到一个已经无意义的岁贡生名义。在蹭蹬科场的数十年中,他先是做过短期的幕宾,后来长期在官宦人家为私塾教师,以为糊口。大致从中年开始,他一边教书一边写作《聊斋志异》,一直写到晚年。书未脱稿,便在朋辈中传阅,并受到当时诗坛领袖王士禛的常识。除《聊斋志异》外,他还存有相当数量的诗、词、文、俚曲等,今人编为《蒲松龄集》。 《聊斋志异》全书约四百九十余篇,主要讲述花妖狐魅故事,但也有不少直接取材于现实的题材,从思想内容方面来看,全书着力于对黑暗现实的不满、揭露和批判。其中有对于黑暗的官府制度、科举制度的揭露和抨击,有对弱势群体的关怀等等。这其中《聊斋志异》在呼唤女性的人格尊严和展示中国女性强烈的反抗精神,不懈追求自主方面,也有其独到的思想光辉,值得人们去探索和思考。 蒲松龄在落魄孤烦中体验生命的痛苦,深切同情女性,为女性张扬个性,寻找出路,他在《聊斋志异》中对女性的出路进行了种种的透视和解读,他把女性解放的出路定位在“女人自身的独立”上。从“靠男人”到“反抗”把问题提了出来,而到后来的“靠自己”则提出了一条解决问题的出路。这一过程看似简单,却经历了几千年才开始出现这样的萌芽。通观中国蒲松龄之前的文坛,惟独他反映女性自主意识的文章最为血肉丰满。同时《聊斋志异》是他用几十年时间写成的,他称这是他的“孤愤之书”。 二、《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聊斋志异女性人物形象浅析

聊斋志异女性人物形象浅析 摘要:《聊斋志异》里有近五百篇的故事,塑造了不下百人的人物形象,这在古典小说中是较为少见的。在这一群人物中,又以女性形象占大多数。由她们引发的故事,也是聊斋故事中最感人的部分。这些女性形象,在作者的笔下,她们几乎个个美得令人眩目。除了外表美,最可贵的是她们有着美丽的心灵,她们或温柔或聪慧,或天真或无邪,或行侠仗义。在《聊斋志异》描写女性的篇章中,既体现了爱情婚姻家庭生活中女性美的一面,同时也展现了女性在社会生活中多方面的才能,这些人物形象丰富了古代小说的人物画廊。本文选取数位耳熟能详的女性人物加以分析。 关键词:聊斋志异女性形象浅析性格特点 追求爱情的女性人物 在我国封建社会里,女性处于被歧视、被压迫的地位。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把女性打入与“小人”同类的行列,“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奉行着“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信条,给女性套上了难以解脱的精神枷锁。同时。在《聊斋志异》中的女性不再被笼罩在男性的阴影之下,丧失了自身的意义,而是充分显示出了自己的主动性,充满了进取精神,她们在爱情婚姻的追求上表现得大胆热烈,毫不顾及封建礼教的种种束缚,敢于按照自己的感情和意愿,义无返顾地去追求,忠贞不渝地去爱,直到实现与所爱的人的幸福结合。爱情背景下聊斋女性的代表主要有: (一)敢爱敢恨的狐妇 《武孝廉》中的狐妇在石某病时救了石某,也不嫌弃他的落魄嫁给他,并且帮助他走上仕途,但石某不知恩图报,百般侮辱、谋害狐妇,狐妇在得知石某要杀死自己后决然收回自己赠给石某的丸药,让石某旧病复法而亡。作者让那些负心汉一个个不得好死,一方面表明了作者对这些被侮辱女性的同情,另一方面表现了作者对封建制度的鞭笞。不难看出,这些被侮辱的女性她们虽然普遍命运悲惨,都是为男子所遗弃所侮辱,但是她们都有坚决的反抗精神,最终都惩罚了那些负心汉。 (二)外貌丑而心灵美的乔女 乔女在丈夫穆生死后,志不二嫁。后来孟生不嫌其“黑丑”,欲要迎娶,乔女不嫁,然而她却认为孟生不嫌自己丑陋,是自己的知己,所以孟生死后,她为了酬报知己挺身而出,急其家难,抚其遗孤,撑其门户,增殖其产,自己却廉洁自守贫贱以终,表现出“士为知己而死”的美德。仇大娘则是在娘家面临破产时,挺身而出担起重担使家庭得以重新振兴。作者在这里着重肯定的是传统女性那种善于治家的天性。不畏困难、勇挑重担是她们所共有的美德。 (三)要独立,只要婚姻实质而不要名分的侠女 侠者是行走江湖,行侠仗义的人,他们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而《侠女》中的侠女却是大家闺秀,但她同样具有“来无影,去无踪”的神秘特点。主要是为报父仇。更为特别的是她为报答顾生的养母之德,甘心情愿地未婚生子,给顾家传宗接代却不接受明媒正娶。侠女的婚姻观在讲贞节,讲究婚姻是“终身大事”的社会中,像她这样只讲求婚姻实质,而不讲表面的礼法和名分的表现,可以说是极其解放的思想。 更值得注意的是,《聊斋志异》中的女性不但敢于主动追求爱情,而且当爱情遭到背叛时能果断采取行动,毅然离开曾爱过的人,去寻找新的真正的爱情。《云翠仙》中的云翠仙母女为梁有才的苦苦追求和百般表白所打动,应允了他的

《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01111-14陈一惟 清代著名作家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借谈狐说鬼,真实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的现实生活,深刻地描绘出人民群众所受的苦难。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女性生活在人间的底层,她们的痛苦擢发难数。蒲松龄的孤愤心情和寄托情怀使他首先注意到妇女的生活状态。作家倾注了他的全部热情,用那枝生花妙笔,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 《聊斋志异》的故事主要来源于民间。民间故事通过作者的艺术夸张和加工,于是成了一部浪漫主义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这些故事中以爱情为题材的作品占了全书的很大比重。追求婚姻自由,藐视和反对封建礼教,珍爱爱情,这样的女性是《聊斋志异》中描写最多的一类。《青凤》、《娇娜》、《小翠》写人与狐的爱情,《聂小倩》、《公孙九娘》、《小谢》写人与鬼的爱情,《织成》、《翩翩》写人与仙的爱情,《竹青》、《香玉》写人与花鸟虫鱼等精灵的爱情。也有《连城》、《侠女》这样写人与人之间的爱情。 这些恋情故事都极其曲折动人,绚丽有文采,而且有强烈的思想性。作者讴歌真诚高洁的爱情和建立在这种基础上的美满自由的婚姻生活。作者塑造了大量美的形象,她们敢于向封建礼教挑战,她们不仅有美的外貌,而且具有反封建礼教的叛逆行动,她们是美的高度统一体。在这些作品中,有机智贤能并挽救夫家危亡的红玉,有深山采药救情人生命垂危的莲香,也有坦荡爱笑的婴宁,温情体贴的翩翩,多情守信的嫦娥等等。她们往往有着美丽的外貌,鲜明的个性,纯洁的灵魂和真挚的爱情,她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对婚姻自由的追求和对封建礼教的藐视反抗。 《聊斋志异》中关于人妖艳遇的故事写得最精彩美妙,最令人难忘。所有的人妖恋情都有相似之处。书生与精魅幽欢的场所环境大致相似。男主人公的身份处境大致相同,几乎都是书生一个。他们穷愁潦倒但却才情横溢,风流儒雅。贫贱书生在生活仕途上运际多灾,但在情场上却艳遇不迭,非凡得意。女主人公这些狐仙精魅们个个美丽绝伦,聪慧绝顶,既有倾国之貌,又有灼人之情,她们热情主动,只求奉献没有索取,专爱失意书生,并不计较回报,她们一往情深及时地抚慰着书生们落寞的心灵。这样的多情女子,实在是人间难得的佳偶。这些女子不仅是失意书生生活中的伴侣,而且还是他们精神上的知音。她们理解书生的牢骚,排遣他们的郁闷,献给他们温柔,坚信他们的才能。她们是他们的红颜知己。这也体现了蒲松龄对女性美的关注,不仅停留在其年轻美貌,也不仅深入到其心灵秀美,才能超凡。蒲松龄以执着的态度和集中的注意力审视的是红颜知己。这与屈原以女性美为政治理想美的寄托不同,与曹雪芹以女性美为人性美的象征也不同,蒲松龄把女性美作为知己之情的形象化身。 对《聊斋志异》中描写爱情的篇章,人们予以了热情的赞美之词。有谁能不为蒲松龄所描写的动人的爱情故事和炽热的两性情感而扣动心扉呢?有谁能不赞叹蒲松龄的进步的爱情婚姻观,诸如宣扬恋爱自由,歌颂爱情专一,表现夫妇平等呢?虽然在蒲松龄的笔下,这些女性最后大多都获得幸福的归宿,但这只是作家的理想。在腐朽黑暗的封建社会,男女青年自由结合的可能性是极小的。蒲松龄正是通过这些妇女的不同遭遇,反映了封建婚姻制度、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摧残。 创作〈聊斋志异》蒲松龄是用一枝饱蘸着激情的笔来写出的。这些狐鬼精魅作者把她们当做一个实实在在的人来塑造,作者把无限爱慕之情倾注在她们身上。这也是蒲松龄塑造女性形象的一个重要艺术手法,这就是幻化。把非人(花妖狐魅,神仙灵祗等)幻化为人。书中的女性大都是鬼狐花鸟等异物的化身,但这些异物都具备了人的感情、人的个性,以致使读者感到“多具人情,和易可亲,”。作者通过高度的艺术概括和细节描写,塑造了大量成功

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蒲松龄是写女性的铁笔圣手,同样的人物,他比前辈作家写得生动丰满,他还涉猎他人没有涉猎的禁区,写出新人形象。在《聊斋志异》中,蒲松龄笔下的女性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一、爱情、婚姻、家庭中的女性形象 在爱情、婚姻、家庭中,聊斋女性形象各异,各有千秋。我们先看在爱情生活中的聊斋女性对真善美、对独立人格的不懈追求。 1、表里如一的狐女阿绣 《阿绣》里有模样儿完全一样,个性很不相同的两个优美女性,其中一个就是美的追求者狐女阿绣。男主角刘子固认识了美丽的杂货铺少女阿绣,却没有办法娶到她,在他沮丧的同时,希望能遇到个类似阿绣的。这时,狐女幻化成阿绣的模样来和刘子固欢会。狐女为什么这样做?只是艳羡阿绣的美,希望和她媲美。刘子固的仆人很聪明,很快揭穿了狐女阿绣的身份。刘子固本来跟狐女阿绣好得蜜里调油,一旦得知狐女的怪异身份,非常害怕,还让家人准备下兵器伏击狐女阿绣。对这样的寡情郎,狐女阿绣采取忍让态度,说她知道刘子固一直想念阿绣,正打算帮助他们团聚,她虽不是阿绣,却自认为不比阿绣差。狐女阿绣有神力,却不报复无情义的刘子固,而是把失落的爱,无私奉送他人。当民女阿绣陷入被乱军俘虏的危难时刻,狐女阿绣却施展神力把民女阿绣从战乱中救出。在她帮薄情郎和阿绣建立幸福美满的家庭后,真假阿绣开始了妙趣横生的比美。开始,刘子固还能分辨真假,后来,连刘子固都分辨不清哪个阿绣是自己的妻子了。这说明狐女的美已经修练得跟阿绣没有区别。狐女为什么如痴如醉地要修练成阿绣的样子?据狐女说,她跟阿绣前世是姐妹,两人都模仿美丽的西王母,阿绣比她学得好。她们转世之后,狐女仍然不忘对美的追求。 在《阿绣》这个故事里,狐女阿绣是爱情的缔造者、是家庭的保护神。她能够放下怨恨,帮助真阿绣和刘子固建立家庭,体现出高尚的人格魅力。爱一个人不意味着强行占有,而是要让他跟所爱的人走到一起,要他得到自己的幸福。这是狐女的人生哲学,也是美的哲学。狐女在追求和修炼形态美同时,获得了内心美。她的人生哲学不管是在蒲松龄所处的时代,还是我们生活的今天,都是令人叹服的。 2、貌丑而心善的乔女 乔女丑得出奇,二十五岁还没嫁出去。丧偶的穆生娶了她,生了儿子后穆生又死了。乔女求娘家帮忙,娘家不理睬,她只好靠纺织艰难度日,这时,她有了一个改变贫穷和孤苦生活的机会:同县家境富裕的孟生要续弦,条件很苛刻,可见了乔女却大为赞赏,还派人说媒,显然是看上了乔女的德,但乔女信守封建律条,坚决拒绝。孟生对她越发欣赏,让媒人再次求婚,还说服了乔女的母亲,可连母亲亲自动员她都不同意。乔女恪守封建道德,坚持不事二夫,但孟生对她的钟情让她深深感动,心灵早就跟孟生联系到一起,在精神上背叛了“不事二夫”的誓言。不久,孟生得暴病死了,无赖趁机把其家产携取一空,仆人趁火打劫,乔女却敢到孟生坟上临哭尽哀。当无赖又想谋夺孟生的田产时,连孟生的好朋友林生被无赖威胁后都吓得不敢出面,而非亲非故的寡妇乔女挺身而出,到官府告状、到有地位的缙绅门上哭诉,终于替孤儿保住了财产。然后,乔女十几年如一日,任劳任怨地抚养孤儿成人,请老师,积累钱粮,和名门联姻,她的做法俨然孟生遗孀。 乔女有一定的叛逆色彩,她跟孟生的感情,实际上是精神恋爱,她重情重义,用终生的辛劳来报答孟生的知己之情,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 3、出淤泥而不染的妓女形象:鸦头 鸦头是个误入风尘的少女,因为她不肯接客一再受到老鸨毒打,她认识了诚实的书生王文之后,认识这个人可以托以终身,马上就机智地把握自己的命运,百折不回。 鸦头出身低贱却为人清高,她向往正常的婚姻,可是在封建礼教下,女子处于被压迫、

《聊斋志异》之《婴宁》赏析——美到极至是自然

《聊斋志异》之《婴宁》赏析——美到极至是自然 如果把《聊斋志异》比作我国古文小说之桂冠,《婴宁》则是这顶璀璨桂冠上的明珠。《聊斋志异》所塑造的流光溢彩的绝妙女子当中,婴宁以其真、纯、自然之美卓然独立。 如清风拂过山野,如泉水叮咚跃过小溪,婴宁之美纯洁如玉,真实如璞,又如自然中被晶莹露珠滋润得青翠欲滴的 “笑矣乎”。她的生活环境是美丽的、自然的:“乱山合沓,空翠爽肌,寂无人行,止有鸟道遥望谷底,丛花乱树中,隐隐有小里落。下入村,见舍宇无多,皆茅屋,而意甚修雅。北向一家,门前皆细柳,墙内桃杏尤繁,间以修竹:野鸟格磔其中。”这诗意的世外仙地,何等恬寂静谧。在这个无拘无束的大自然中,她的天性得到了自由的发展。她是大自然的女儿,也是大自然的化身。 真纯自然的婴宁是花的化身。她在花中摇曳,秀美如花,纯洁如花。她是自然的象征。她拈花微笑,得天然神韵。婴宁的美在笑中摇曳,在花中闪现,她的美与笑、花同在。花、笑、婴宁三位一体,融铸成生机盎然、青春勃发的生命之境。花儿灿烂,笑声爽朗,婴宁则是这至美之女神。花的灵秀、笑的生机、少女的青春,相互生发,相互映照,在婴宁、花、笑的蒙太奇变幻中,我们所有的联想都被激发出来 婴宁不仅清丽、自然、纯洁、真实,与她的生活环境溶为一体,她的行为更是自由不羁,率性而至她身上丝毫没有世俗的繁文缛节,她率性而为,与尘世无染。她的行为一如赤子之心,天真之至。婴宁的纯洁在她的憨笑痴语中表观得更是淋漓尽致。她终日“嬉不知愁”孜孜憨笑。她笑对人生,笑对社会。她的笑如此恣意,好像要化作清风把整个社会都遮蔽住婴宁的笑源于赤子之心,发自内心深处。篇末,作者比之为山中的“笑矣乎”草,相比之下多少人艳羡的“解语花”是多么的俗气与矫揉造作。 她的笑如天籁之音,自然无邪,一如她纯真的灵魂。更能表现其纯真的是她的痴语。初遇王子服,不谙世俗语的她竞说“个Jb~l1日灼灼似贼”。在世俗看来,此等事是不能想的,更不能在人前乱讲。而婴宁不知避讳,脱IZI而出,令人婉尔,少女的稚气与天真未凿表露无遗。“园中话”更是把她的纯真推向高潮。 生俟其笑歇,乃出其袖中花示之。女接之,日:“枯炙,何留之?”日:“此上元妹子所遗,故存之。”:“存之何意?”日:“以示相爱不忘也。自上元相遇,凝思成病,自分化为异物:不图得见颜色,幸垂怜悯。”女日:“此大细事,戚何所靳惜?待郎行时,园中花,当唤老奴来,折一巨捆送之。”生日:“妹子痴也?”女日:“何便是痴?”生日:“我非爱花,爱拈花之人耳。”女日:“葭莩之情,爱何待言。”生日:“我所谓爱,非瓜葛之爱,乃夫妻之爱。”女日:“有以片乎?”日:“夜共枕席耳”女俯思良久,日:“我不惯与生卜睡。”语未己,婢潜至,生惶恐遁去少时,会母所。母问:“何往?”女答以园中共话。媪日:“饭已熟己,有何长占,周遮乃尔。”女日:“大哥欲我共寝。”言未己,生大窘,急目瞪之。女微笑而止。幸媪不闻,犹絮絮究诘。生急以他词掩之,因小语责女。女日:“适此语不应说耶?”生日:“此背人语。”

【课外阅读】《婴宁》分析

【课外阅读】《婴宁》分析 一、思想内容分析 这篇小说的主旨是肯定青年男女的不畏礼教,冲破封建桎梏,真诚相爱,自由结合。在青年男女没有恋爱自由的封建社会中,这样充满美丽幻想的爱情故事,表达了人们对真正爱情的向往和憧憬,有很强的进步意义。小说中作者塑造的独特的异类狐女形象——婴宁,她住在原生的山野中,爱花爱笑,一派纯真的天性,天真到似乎不懂得“葭莩之情”与“夫妻之爱”的差别,有知道还该有生活的隐私。她大胆而少人间礼教的拘束,永远天真地笑个不停,嬉闹玩耍,绝无顾忌,丝毫未受到人间文明法则的污染。婴宁的爱笑戏嬉和钟情,表明她是按照自己的意志和感情行事的,具有冲破礼教规范,反抗封建势力的积极意义。而当她进入了人世后,便不得葆其天真、无拘无束了,她不再笑,“虽故逗,亦终不笑”。作者写她的美貌天真,超凡脱俗,有高洁的情操,在她身上,倾注有作者的激情爱憎,寄托了作者的情趣和追求。而写她的天真与笑的被扼杀,则引发人们对“现实的沉重”的深入思考。这样一来,就把爱情故事与其它诸多社会问题结合了起来,扩大并加深了主题的思想意义。 二、艺术特色分析 作者在表现这一爱情主题时,大胆运用浪漫文义手法,将幻异境界与现实社会联结在一起,通过狐女与人的恋爱故事塑造个性鲜明的反抗封建势力的人物形象。故事既可自由驰骋,离奇瑰丽,又立足现实,蕴含有深厚的生活内容。写来恢奇变幻,诞而近情,抒发胸臆,

表达理想,更富有诗情画意。正如鲁迅所言:“出于幻域,顿入人间”。 这篇小说在艺术上的最大特点是继承唐传奇笔法,采用传记体,以人物为中心来写作,故而人物形象的塑造极为成功,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感情丰满,栩栩如生,令人难忘。婴宁外憨内慧,天真爽朗,纯洁善良,自由放纵,不受礼法的拘束。为了塑造此形象,作者精心采用了一系列创作手法:如描绘生活细节以突出人物的个性。婴宁与其他某些少女一样具有天真烂漫的性格,但其个性表现为爱笑,于是小说便全篇以笑作点染,将她的性格风貌从内到外写得栩栩如生,在爱笑的细节描写中,使婴宁漠视封建礼教的思想获得了个性化的表现;又如渲染生活环境,以衬托人物形象。作品中用花作烘托,以一种优美的艺术气氛和意境,使人物显得更加美丽可爱。婴宁所在的幽僻山村、鸟语花香的院落、明亮洁泽的居室,作者对环境的描绘美洁如画,诗意盎然,这一切与她的美丽容貌、天真性情和谐一致,相映生辉,妙笔天成,格外优美动人,且带有象征意义;再如通过人物的个性化语言,表现其性格特征。在《聊斋》中,作者创造性地运用了古代文学语言,同时又大量提炼和融入当时的方言俗语,两者融为一体,形成一种既典雅工丽,又生动活泼的语言风格。其中尤其是人物语言,在体现人物情态时能抓住其主要特征,笔墨简练而内涵丰富,生动传神。如婴宁说王子服:“个儿郎目灼灼似贼”,以及她一系列近乎童稚无知的话语。

聊斋志异文献综述

《聊斋志异》文献综述 西北师范大学李旆瑶 摘要《聊斋志异》是蒲松龄所著的一本以志怪传奇为特征的文言小说。其小说在创作,内容,结构,艺术成就等方面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文从这几个方面对研究《聊斋志异》的文献做了归纳总结。 关键词聊斋志异文献综述 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集大成之作,在蒲松龄生前已经引起人们兴趣,刊刻之后更是风行天下,出现了很多注评,这些评注对《聊斋志异》的内容、艺术及作者的思想作出了说明、解释或评价,自从20世纪以后,对《聊斋志异》的研究便多了起来。通过文献综述,可以理清《聊斋》研究进程,对其做进一步的研究有积极意义。 一、关于人物的研究 在马瑞芳的《聊斋志异创作论》的“人物编”中,作者先对《聊斋志异》中人物的肖像、所处环境、出场、性格、动作等作了细致分析:(1)蒲松龄写人物时善于化静为动,层层深入,步步深化。在蒲松龄的笔下,极少有对人物细细刻画的时候,一般都是对人物总结性的概括。虽然这种简单的勾勒未免不能细致的表现人物的形象,但是却能突出人物的特点。先总概括,在通过表情动作及他人反映的描写加深对人物形象的刻画。(2)作者认为文艺作品中的人物与环境正似鱼之于水。(3)在对人物性格的描写方面,作者强调了蒲松龄成功的细节描写。 (一)婚恋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聊斋志异》近五百篇小说中涉及女性题材的内容约有一百九十多篇,塑造的女性形象约有二百五十多人,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反映出来的思想十分复杂。因此《聊斋志异》的女性观、婚恋观倍受学者们所关注。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关于《聊斋志异》的研究开始多了起来,孙一珍《<聊斋志异>女性的心灵美》指出蒲松龄“着意从妇女真挚的感情、美好的理想、高尚的品德等方面来提示人物心灵美。”并从四个方面作了分析:(1)表现少女的真情实感和生活理想。(2)着意女子的才智。(3)复仇女性。(4)济困扶危,成人之美的女性形象。赵美科《略论蒲松龄的爱情观》认为,《聊斋志异》中大量女性形象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反映了初期民主主义思想因素,书中那些大胆追求情爱,追求个性解放的男女正是《红楼梦》中贾宝玉、林黛玉形象出现的先驱,指出了从《聊斋》到《红楼梦》关于女性理想的一脉相承性。辜美高《蒲松龄的妇女、爱情与婚姻观》则认为蒲松龄因受时代的局限,认为女子必须三从四德、

读聊斋志异婴宁有感

笑仙之笑与悲 阅完诸篇,独喜婴宁。 聊斋先生亦难得道出“我婴宁”三字,显见其倾心。且婴宁虽一女子,倒似有魏晋风度,阮籍嵇康之风,颇得我心,更何况此奇女子乃蒲留仙释道儒三流之倾注。 婴宁之形象首先即是“拈花一笑”,不禁让人想到“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婴宁在上元佳节“拈梅花一枝,容华绝代,笑容可掬。”这拈花一笑,道出了婴宁的超凡脱俗,也传达出了佛祖所传的那种纯净无染,无拘无束,超脱一切,详和宁静,安闲美妙的境界,且这种境界远非此种言语所能传达。当王子服寻佳人再会之时,婴宁“执杏花一朵”,俯首自簪,含笑拈花而入,又一次拈花微笑,细细玩味,这是多么高妙的境界! 拈花一笑的婴宁美得让人心碎,而其顾婢子笑言“个儿郎目灼灼似贼!”又无疑显示出其天真无邪与大胆无忌,直言道出心中所想,试问寻常女子可有此等言语? 而其“遗花地上,笑语自去”,颇像《西厢记》中莺莺“临去秋波那一转”。于是王子服“拾花怅然,神魂丧失,怏怏遂返”。且此遗花---梅,亦媒也,婴宁以梅留意,子服怀梅袖中,负气自往,一段因缘以此为媒,由此展开。 婴宁所居之处乃“乱山合沓”、“空翠爽肌”、“丛花乱树”,虽处山野,却意甚修雅。这样的环境也造就了婴宁天真纯朴的性情,真如婴孩般的可爱,就像翠翠,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 纵观全篇,婴宁的笑尤为突出,在离开鬼母之前,除拈花一笑,就是嬉不知愁。 鬼母道其“颇亦不钝,但少教训,嬉不知愁”,唤之来,先是闻户外隐有笑声,而后户外嗤嗤笑不已,婢推之以入,犹掩其口,笑不可遏。媪嗔目曰:“有客在,咤咤叱叱,景象何堪?”但女忍笑而立,确是嬉不知愁,那么天真快乐,无忧无虑,纯如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鬼母认为“年已十六,呆痴如婴儿”,然此种“呆痴”倒亦是一种境界,不识愁滋味的境界,羡煞多少为世事烦扰的俗人呢? 当王生目注婴宁,不遑他瞬,婢向女小语云:“目灼灼,贼腔未改!”,她是明白王生之意的,心中十分欢喜,故而大笑,但她知道世俗人最讲礼教,于是她对婢说“视碧桃开未?”以碧桃为由,立马逃到外面,且走时“以袖掩口,细碎连步而出”,这是为博得心爱人好感的行为,但到了门外,实在难忍,“笑声始纵”,她内心实在高兴欢喜,要她如此压抑实为不易,而这一纵声长笑,又是多么狂放不羁,不禁让人动容,不知阮籍在此,是否有汗颜之意? 接下来的一段颇为经典。“生扶之,阴捘其腕”,此处细节,王子服暗中捏了婴宁的手腕,即笑又作,倚树不能行,婴宁笑什么呢?竟笑得良久乃罢,自然是笑王子服,一是高兴欢喜而笑,但亦有揶揄之意,既然喜欢她,却不敢大胆表露,而是偷偷地捏她,笑他畏惧封建礼法,偷偷摸摸,所以后来才以看似痴傻的言语逼迫他说出真话。在婴宁看来,任何世俗的伪饰都是不需要的。 王生俟其笑歇,乃出袖中花,以示相爱不忘,而婴宁却说了一些颇为让人喷饭的话“此大细事,至戚何所靳惜?待郎行时,园中花,当唤老奴来,折一巨捆负送之”,她故意问王子服看似痴傻的问题,实际上是迫使王生真实地表露内心,这里多是婴宁的戏弄语,乃其小孩子心性,甚觉好玩,但又处处透着狡黠。若是真不知王生为何意,何须俯首思良久也,方曰“我不惯与生人睡。”而其后,母问园中所言,婴宁说:“大哥欲我共寝。”王生大窘,急目瞪之。女微笑而止。这“微笑而止”,可见婴宁之狡黠可爱,戏弄之耳,看着王生如此大窘,急目瞪之,颇觉有趣。同时也知婴宁懂得适可而止,并非一无所知。婴宁的形象自是跃然纸上,生动活泼。

浅析《聊斋志异》中婴宁的形象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710166233.html, 浅析《聊斋志异》中婴宁的形象 作者:李玲 来源:《文学教育》2014年第06期 内容摘要:本文以《聊斋志异》中婴宁的形象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了她爱花、爱笑、单纯天真而又细心沉稳、聪明狡黠的性格特征,突出了环境改变对她性格变化的作用。 关键词:婴宁爱花爱笑《聊斋志异》塑造了众多风姿绰约的女性,其中自己最喜欢的,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婴宁,她的形象活灵活现,丰采动人,其他任何花妖狐魅都不及,不愧为《聊斋》小说的压卷之作。 《婴宁》在《聊斋》中虽是篇幅最长的,也不过两千九百二十个字,但却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美丽纯净、天真憨直而又不失聪明狡黠的完美的少女形象,对其刻画极为新颖大胆,故事情节极为简单少曲折,主要写王子服与婴宁的爱情故事,突出了婴宁的特殊性格,同时揭露和鞭笞了罪恶的封建社会。 在分析人物形象之前,我们先看看“婴宁”这个名字到底有没有深层含义。一位大家曾提到,“婴宁”取“撄宁”之意,源出《庄子·大宗师》:“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吾不毁也,无不成也,其名为撄宁”。所谓“撄宁”,就是心神宁静,外界一切事物,人世间迎来送往,成功失败,都不能扰动其心,这是到家追求的境界。这样究根寻源的分析不无道理。蒲松龄创造与“撄宁”谐音的形象本意大约想宣扬“撄宁”式得失不动于心的精神状态,小说中的婴宁的确是这样的吗?答案是否定的,在这里,婴宁只不过是生命力的象征,自由的象征,是用来寄托作家的美好愿望的。那么,《聊斋》到底塑造了怎样一个婴宁的形象呢? 婴宁身世非常奇特,本是狐女,由鬼母养大,从小生活在一个绝迹人少,山光悦鸟性的深山,没有人事纷繁,没有社会桎梏,缺人间教化,只有山月松风,没有尔虞我诈,只有绿树红花,过着无拘无束、无忧无虑的生活。在这个远离尘嚣的世界中,形成了婴宁盎然的生命力、纯洁的灵性。她在山中的十六年,沐浴着大自然的光波,花草树木是自然而生、自然而长、自然而衰落的;鸟兽虫豸是任性而飞、任性而走、任性而鸣叫的;和鬼母、狐婢相处也是融融然充满了无私的情爱。所以,她忍不住要从心里发出天真的笑声,整天笑容可掬、笑语不休。笑,把她满腔真情抒发的纵阔汪洋;笑,将她的思想纯洁表现得淋漓尽致;哪里有婴宁,哪里就荡漾着笑声;哪里有笑声,哪里就是一片未经污染的纯净欢乐。笑,出于真情,源于纯净,它只有在那个特定的典型环境中才能得以产生,得以形成。 全文有二十多处写笑,上元踏青,偶遇王生,婴宁一出场便笑容可掬,王生注目着这位容华绝代的少女,她却跟婢女小荣戏之以赋,“个儿郎目灼灼似贼”、“笑语自去”,身后撒下一串串笑声。人物随笑出场,显示了她天真烂漫、诙谐真率的性格端倪。第二次露面是王生来到西南山中的时候,她正赏花,见到墙外的王生,便“含笑而入”,想笑没有笑出声,而是把“咯咯”笑声忍在了唇边、留在了腹中。婴宁与王生在秦媪引见后,更是笑声不断。第二天,王生至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