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土和粉砂的动力特性试验研究

粉土和粉砂的动力特性试验研究
粉土和粉砂的动力特性试验研究

结构动力特性测试方法及原理

结构动力特性的测试方法及应用(讲稿) 一. 概述 每个结构都有自己的动力特性,惯称自振特性。了解结构的动力特性是进行结构抗震设 计和结构损伤检测的重要步骤。目前,在结构地震反应分析中,广泛采用振型叠加原理的反 应谱分析方法,但需要以确定结构的动力特性为前提。n 个自由度的结构体系的振动方程如 下: [][][]{}{})()()()(...t p t y K t y C t y M =+? ?????+?????? 式中[]M 、[]C 、[]K 分别为结构的总体质量矩阵、阻尼矩阵、刚度矩阵,均为n 维矩阵; {})(t p 为外部作用力的n 维随机过程列阵;{})(t y 为位移响应的n 维随机过程列阵;{} )(t y &为速度响应的n 维随机过程列阵;{})(t y && 为加速度响应的n 维随机过程列阵。 表征结构动力特性的主要参数是结构的自振频率f (其倒数即自振周期T )、振型Y(i)和 阻尼比ξ,这些数值在结构动力计算中经常用到。 任何结构都可看作是由刚度、质量、阻尼矩阵(统称结构参数)构成的动力学系统, 结构一旦出现破损,结构参数也随之变化,从而导致系统频响函数和模态参数的改变,这种 改变可视为结构破损发生的标志。这样,可利用结构破损前后的测试动态数据来诊断结构的破损,进而提出修复方案,现代发展起来的“结构破损诊断”技术就是这样一种方法。其最 大优点是将导致结构振动的外界因素作为激励源,诊断过程不影响结构的正常使用,能方便 地完成结构破损的在线监测与诊断。从传感器测试设备到相应的信号处理软件,振动模态测 量方法已有几十年发展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振动模态测量在桥梁损伤检测领域的发展 也很快。随着动态测试、信号处理、计算机辅助试验技术的提高,结构的振动信息可以在桥 梁运营过程中利用环境激振来监测,并可得到比较精确的结构动态特性(如频响函数、模态 参数等)。目前,许多国家在一些已建和在建桥梁上进行该方面有益的尝试。 测量结构物自振特性的方法很多,目前主要有稳态正弦激振法、传递函数法、脉动测试 法和自由振动法。稳态正弦激振法是给结构以一定的稳态正弦激励力,通过频率扫描的办法 确定各共振频率下结构的振型和对应的阻尼比。 传递函数法是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对结构进 行激励(如正弦激励、脉冲激励或随机激励等),测出激励力和各点的响应,利用专用的分 析设备求出各响应点与激励点之间的传递函数,进而可以得出结构的各阶模态参数(包括振 型、频率、阻尼比)。脉动测试法是利用结构物(尤其是高柔性结构)在自然环境振源(如 风、行车、水流、地脉动等)的影响下,所产生的随机振动,通过传感器记录、经谱分析, 求得结构物的动力特性参数。自由振动法是:通过外力使被测结构沿某个主轴方向产生一定 的初位移后突然释放,使之产生一个初速度,以激发起被测结构的自由振动。 以上几种方法各有其优点和局限性。利用共振法可以获得结构比较精确的自振频率和阻 尼比,但其缺点是,采用单点激振时只能求得低阶振型时的自振特性,而采用多点激振需较 多的设备和较高的试验技术;传递函数法应用于模型试验,常常可以得到满意的结果,但对 于尺度很大的实际结构要用较大的激励力才能使结构振动起来,从而获得比较满意的传递函 数,这在实际测试工作中往往有一定的困难。 利用环境随机振动作为结构物激振的振源,来测定并分析结构物固有特性的方法,是近 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及FFT 理论的普及而发展起来的,现已被广泛应用于建筑物的动力分 析研究中,对于斜拉桥及悬索桥等大型柔性结构的动力分析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斜拉桥或 悬索桥的环境随机振源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指从基础部分传到结构的地面振动及由于大气变 化而影响到上部结构的振动(根据动力量测结果,可发现其频谱是相当丰富的,具有不同的

粘性土的动力特性实验及数值模拟

粘性土的动力特性实验及数值模拟 戴文亭,陈 星,张弘强 吉林大学交通学院,长春 130025 摘要:使用产自日本的DT C-306型多功能电液伺服动态三轴仪,对粉质粘土进行动三轴试验。在试验提供的各种参数和数据的基础上,利用有限元程序A BA Q U S 建立动三轴试件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粉质粘土的动力变形特性;并通过与动三轴试验相关数据的大量对比分析,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然后在建立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土体动力变形与各影响因素间的关系,得出如下结论:初始弹性模量、阻尼系数、受荷形式对土的塑性变形影响最大,应力幅值、围压、频率、加荷周数次之,加载波形的影响最小,不同波形对塑性变形的影响取决于荷载最大值时历时的长短。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替代动三轴实验。 关键词:动三轴;循环荷载;动力特性;有限元法;数值模拟;粘性土 中图分类号:P64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888(2008)05-0831-06 收稿日期:2008-03-07 基金项目:国家/8630项目(2007A A11Z114) 作者简介:戴文亭(1964)),男,江苏丰县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道路岩土工程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E -ma il:da-i w enting 64@163.co m 。 Experiment and Nu merical Simulation of Dynamic Behavior for Cohesive Soils DAI Wen -ting,CH EN Xing ,ZH A NG H ong -qiang Colleg e of Tr ansportation and Tr af f ic ,J ilin Univ er sity ,Ch angch un 130025,China Abstract:T he dy namic tr-i ax ial instr um ent of DT C -306m ade in Japan is used to make cy clic tr-i ax ial test o f silty clay under dy nam ical loading by lo ad control.On the basis o f various parameters and data offered fr om the test,utilizing comm on finite element procedur e ABAQUS to set up the three -d-i m ensio nal finite element mo del of the dy nam ic tr-i ax ial sam ple,the dynamical defor mation behavior o f silty clay under cy clic load is simulated.T hr oug h a lot of co ntrast analy sis to the dynamic tr-i ax ial test relation data,the r eliability of the m odel is validated.Then based on the finished three -dim ensional f-i nite element m odel,the relationship betw een dy namic deform ation and the influence factors is re -searched,and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 w s:the first im po rtant influential factors of so il plastic defo rmatio n ar e initial elastic modulus,damping facto r and ty pe of cy clic load,then the m ag nitude of cyclic lo ad,sur -r ounding stress,frequency and the number of cyclic times,and the m inimum influential facto r is type o f load w av e.T he numerical sim ulation method of finite elem ent can substitute the dynamic tr-i ax ial test to a certain ex tent. Key words:dynam ic tr-i ax ial test;cyclic load;dynamical behav io r;finite elem ent method;numer-i cal sim ulation;viscosity soil 第38卷 第5期 2008年9月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Jour nal of Jilin U niver sity(Ea rth Science Editio n) Vo l.38 No.5 Sep.2008

结构试验期末复习题

1、结构试验按试验目的可分为生产检验性试验和科学研究性试验;按试验对象可分为真型试验和模型试验;按荷载性质可分为静力试验和动力试验;按试验场所可分为现场试验和实验室试验;按试验持续时间可分为短期荷载试验和长期荷载试验。 2、动载试验主要包括:疲劳试验、动力特性试验、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和风洞试验 3、结构试验一般可分4个阶段:试验规划和设计、试验技术准备、试验实施过程、试验数据分析和总结 4、重力加载包括:直接重力加载、杠杆重力加载 5.水可作为对建筑结构施加的重力荷载。 6.荷载支承装置分为竖向荷载支承装置和水平荷载支承装置。 7、气压加载有正压加载和负压加载两种方式。 8、可采用卷扬机、绞车、螺旋千斤顶、螺旋弹簧、倒链等方式实现机械加载。 9.在结构构件安装位置和实际工作状态不相一致的情况下进行的试验称为异位试验。 10.试件设计所以要注意它的形状,主要是要求满足在试验时形成和实际工作相一致的应力状态。 11.结构试验中,采用分级加载一方面可控制加载速度,另一方面便于观测结构变形随荷载变化的规律。 12.应变测量方法包括:电阻应变测量方法;手持式应变仪测量方法和振弦式应变计测量方法。 13.测量挠度的仪器包括:①百分表及挠度计;②电子百分表;③电阻应变式位移传感器; ④差动变压器式位移传感器;⑤刻度尺和水准仪。 14.电液伺服阀能根据输入电流的极性控制液压油的流向,根据输入电流的大小控制液压油的流量。 15.液压加载法的最大优点是利用油压使 液压加载器产生较大的荷载。 16.测定结构的动力特性的方法包括:自由振动法、共振法、脉动法 17.冲击力加载的特点是荷载作用时间极为短促,在它的作用下使被加载结构产生振动响应,适用于进行结构动力特性的试验。 18.在低周反复加载试验中为了能再现地震力作用下,墙体经常出现的斜裂缝或交叉裂缝的破坏现象,在墙体安装及考虑试验装置时必须要满足边界条件的模拟。 1、下列(D )不属于科学研究性试验。 A.验证结构计算理论的假定 B.为制订设计规范提供依据 C.为发展和推广新结构、新材料和新工艺提供实践经验 D.服役结构的可靠性鉴定 2、下列(E )不属于长期荷载试验。 A 混凝土的徐变 B 预应力钢筋的松弛 C 混凝土的碳化 D 钢筋的锈蚀 E 混凝土试块150×150×150抗压试验 3.结构试验中,常用科研性试验解决的问题是( D ) A.综合鉴定重要工程和建筑物的设计和施工质量 B.鉴定预制构件的产品质量 C.已建结构可靠性检验、推断和估计结构的剩余寿命

土动力学

《土动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33027 学分:2.0 总学时:34+18(上机) 大纲执笔人:杨德生大纲审核人:高彦斌 本课程有配套实验课031157《土动力学实验》,0学分,13(0.75周)学时。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 《土动力学》是地质工程专业的专业课程,为必选课。 其主要教学目的为:让学生掌握土动力学基本理论(包括振动理论、波动理论)、土的动力特性、地震区的场地评价方法、砂土液化评价方法、动力基础设计方法、地基基础的抗震设计、地基土动力参数测试及桩基动力测试的基本理论及实验技能。 二、课程基本要求 使学生掌握振动理论、波动理论的基本方法,了解土的动力特性,掌握地震区场地评价方法,了解砂土液化的基本概念及评价方法和处理措施,掌握基础振动分析方法并能够进行动力基础的设计,掌握地基基础的抗震强度验算方法以及抗震措施,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方法如:地基土动力参数的测试、基础动力测试、桩基础动力检测等。 三、课程基本内容 (一)绪论 了解土动力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了解土动力学的目的的要求,介绍土动力学的发展趋势。 (二)振动理论 着重讲解质点振动理论及其在土动力学中的应用。 (三)波动理论 讲授波在无限长度杆件、有限长度杆件中的传递理论及在弹性半空间体中的传递理论。着重讲解利用波动理论推导共振柱法及桩基动力检测的基本公式,讲解共振柱法及桩基动力检测的实验过程及资料分析。 掌握共振柱法及桩基动力检测的基本实验技能。 (四)土的动力特性 讲授土的动力特性及其非线性关系的基本理论,讲解室内实验(动三轴、共振柱试验)及野外试验(波速法)实验过程及资料分析方法。 掌握土的动力特性非线性关系的分析方法及野外试验(波速法)的基本实验技能。 (五)地震区的场地评价 讲授地震区的场地评价的基本方法及场地地震反应分析法,简要介绍地震小区划分的基本要领及国内外的进展情况。 掌握地震区的场地评价的基本方法(包括场地的分类、液化场地判别的各种方法)。 (六)砂土液化

大同地区粉土的动力特性试验研究

大同地区粉土的动力特性试验研究 王绪锋1,2,张伟1,2,孙爱华3 1.河海大学岩土力学与堤坝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98) 2.河海大学岩土工程科学研究所,南京(210098) 3.山东省莱州市胶东地区引黄调水工程建设管理局,山东莱州(261400) E-mail: wangxufeng013@https://www.360docs.net/doc/5711407676.html, 摘要:通过对大同地区代表性的粉土进行室内的共振柱试验及动三轴试验研究了本地区土的动力特性和土在振动过程中孔隙水的发展规律,重点把粉土的共振柱试验结果与Seed和Idriss建议的砂土及饱和粘土的剪切模量比G/Gγ曲线和阻尼比λ~γ曲线的变化范围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粉土的剪模量比要比饱和砂土的大,其阻尼比小于砂土的阻尼比;粉土的抗液化强度与液化振次之间的关系可用乘幂函数来表示,其振动孔隙水压力的发展规律可以用二次抛物线拟合;结合本地区的工程实践经验,同时为工程的设计、施工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动剪模量;阻尼比;液化强度;振动孔隙水压力 1. 引言 粉土作为一种特殊性质的土,介于砂土和粘性土之间,也是很容易发生液化的。如1975 年海城地震和1976年唐山地震后, 现场调查资料表明在下辽河盘锦地区和天津沿海地区发生了大面积的粉土液化喷出现象[1]。在国外,Lee和Fitton、Gupta和Gangadhyay[2]先后提出了粘粒和粉粒对动强度的影响。在国内, 阮永芬、巫志辉等[3]通过振动三轴仪试验探讨了饱和粉土的动力特性受不同因素影响的变化规律; 黄博、陈云敏等[4]通过共振柱和动三轴试验研究了粉土在不同地震震动级下的临界剪应变变化的范围和均值; 王翠莲、史三元[5]通过对同一场地的原状土样和扰动土样的室内动三轴试验分析, 发现扰动对饱和粉土的动模量有很大影响, 提出了几种措施以减少土样的扰动影响。但缺乏更深入的研究, 因此对粉土液化特性和判别方法等研究课题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本文结合大同地区粉土进行了系列分析, 得出了一些具有规律性的结果。 2. 试验土样和试验方法 2.1 试样 试验所用土样为扰动的粉土样,根据现场土性条件制备,为使试验土样有广泛代表性,取样地域比较广,其中物理力学指标如表1,其中共振柱试验试样直径50mm,高100mm,在各向等压力下固结;动三轴试验试样直径39.1mm,高80mm,不等向固结。 表1 试验土样的物理力学指标 天然含水量(%)ρd G s I p I l 12.5 1.42 2.64 8.61 3.54 2.2试验仪器和试验方法 本试验采用DTC-158型共振柱仪,共振柱试验是在一定湿度、密度和应力条件下的土柱上,施加纵向振动,并逐级改变驱动频率,测出土柱的共振频率,再切断动力,测记出振动衰减曲线。然后根据这个振动频率以及试样的几何尺寸和端部限制条件,计算出试样的动模量,根

结构动力特性测试方法及原理

结构动力特性的测试方法及应用(讲稿) 一. 概述 每个结构都有自己的动力特性,惯称自振特性。了解结构的动力特性就是进行结构抗震设 计与结构损伤检测的重要步骤。目前,在结构地震反应分析中,广泛采用振型叠加原理的反应谱分析方法,但需要以确定结构的动力特性为前提。n 个自由度的结构体系的振动方程如下: [][][]{}{})()()()(...t p t y K t y C t y M =+??????+?????? 式中[]M 、[]C 、[]K 分别为结构的总体质量矩阵、阻尼矩阵、刚度矩阵,均为n 维矩阵;{} )(t p 为外部作用力的n 维随机过程列阵;{})(t y 为位移响应的n 维随机过程列阵;{})(t y &为速度响应的n 维随机过程列阵;{})(t y && 为加速度响应的n 维随机过程列阵。 表征结构动力特性的主要参数就是结构的自振频率f (其倒数即自振周期T )、振型Y(i)与阻尼比ξ,这些数值在结构动力计算中经常用到。 任何结构都可瞧作就是由刚度、质量、阻尼矩阵(统称结构参数)构成的动力学系统,结构一旦出现破损,结构参数也随之变化,从而导致系统频响函数与模态参数的改变,这种改变可视为结构破损发生的标志。这样,可利用结构破损前后的测试动态数据来诊断结构的破损,进而提出修复方案,现代发展起来的“结构破损诊断”技术就就是这样一种方法。其最大优点就是将导致结构振动的外界因素作为激励源,诊断过程不影响结构的正常使用,能方便地完成结构破损的在线监测与诊断。从传感器测试设备到相应的信号处理软件,振动模态测量方法已有几十年发展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振动模态测量在桥梁损伤检测领域的发展也很快。随着动态测试、信号处理、计算机辅助试验技术的提高,结构的振动信息可以在桥梁运营过程中利用环境激振来监测,并可得到比较精确的结构动态特性(如频响函数、模态参数等)。目前,许多国家在一些已建与在建桥梁上进行该方面有益的尝试。 测量结构物自振特性的方法很多,目前主要有稳态正弦激振法、传递函数法、脉动测试法与自由振动法。稳态正弦激振法就是给结构以一定的稳态正弦激励力,通过频率扫描的办法确定各共振频率下结构的振型与对应的阻尼比。 传递函数法就是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对结构进行激励(如正弦激励、脉冲激励或随机激励等),测出激励力与各点的响应,利用专用的分析设备求出各响应点与激励点之间的传递函数,进而可以得出结构的各阶模态参数(包括振型、频率、阻尼比)。脉动测试法就是利用结构物(尤其就是高柔性结构)在自然环境振源(如风、行车、水流、地脉动等)的影响下,所产生的随机振动,通过传感器记录、经谱分析,求得结构物的动力特性参数。自由振动法就是:通过外力使被测结构沿某个主轴方向产生一定的初位移后突然释放,使之产生一个初速度,以激发起被测结构的自由振动。 以上几种方法各有其优点与局限性。利用共振法可以获得结构比较精确的自振频率与阻尼比,但其缺点就是,采用单点激振时只能求得低阶振型时的自振特性,而采用多点激振需较多的设备与较高的试验技术;传递函数法应用于模型试验,常常可以得到满意的结果,但对于尺度很大的实际结构要用较大的激励力才能使结构振动起来,从而获得比较满意的传递函数,这在实际测试工作中往往有一定的困难。 利用环境随机振动作为结构物激振的振源,来测定并分析结构物固有特性的方法,就是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及FFT 理论的普及而发展起来的,现已被广泛应用于建筑物的动力分析研究中,对于斜拉桥及悬索桥等大型柔性结构的动力分析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斜拉桥或悬索桥的环境随机振源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指从基础部分传到结构的地面振动及由于大气变化而影响到上部结构的振动(根据动力量测结果,可发现其频谱就是相当丰富的,具有不同的脉动卓越周期,反应了不同地区地质土壤的动力特性);另一方面主要来自过桥车辆的随机振动。

《土动力学实验》

《土动力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31157 学分:0 周数:0.75周 大纲执笔人:黄茂松大纲审核人:李镜培 说明:《土动力学实验》是033027《土动力学》及031349《土动力学与基础抗震》课程的实验部分,该课程有课号、有学时、无学分。 一、实验性质与目的 《土动力学实验》是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环节课程。 其主要教学目的为:使学生了解土的动力特性,掌握地震区场地评价方法,了解砂土液化的基本概念及评价方法和处理措施,掌握基础振动分析方法并能够进行动力基础的设计,掌握地基基础的抗震强度验算方法以及抗震措施,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方法如:地基土动力参数的测试、基础动力测试、桩基础动力检测等。 二、课程面向专业 土木工程专业 三、实验基本要求 1.通过实验掌握振动理论以及波动理论中的有关知识; 2.通过实验掌握波速测试的方法; 3.通过实验掌握激振法测试地基土动力特性参数的操作与数据处理。 四、实验教学基本内容 1.振动模型实验:对一质量-弹簧-阻尼体系激振,采集振动信号,采用质量-弹簧-阻尼体系振动理论分析振动数据。 2.波动模型实验:对一杆件的杆端进行激振,采集振动信号,采用应力波在一维杆件中的传播方程对数据进行处理。 3.波速测试现场实验:采用跨孔法测试地基土的剪切波波速。 4.激振法现场实验:采用竖向强迫激振法测试地基土的抗压刚度系数。 五、实验内容和主要仪器设备与器材配置

六、实验预习和实验报告的要求、考核方式 学生应当在实验以前掌握与实验有关的各方面的知识,如理论方面、操作方面、数据处理方面、工程应用方面。实验结束后编写实验报告,实验报告中要包括上面提到的四方面的内容。考核方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实验操作;2、数据处理;3、报告编写。 七、学时分配 八、教材、实验指导书与主要参考书 教材: 《土动力学》,自编教材。 主要参考书: 《土与基础振动》,F.E Richart,Jr.U .S .A。 《土动力学》,Dao U.S.A浙江大学翻译。 实验指导书名称: 《土动力学基础》

土动力学

1. 饱和砂土的动力特性研究综述 各国学者从不同的方向对土动力学进行了深入研究。这些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土的动力特性和本构关系,地震液化势与地面破坏,动土压力和挡土结构的抗震设计,土一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土坡和土坝的抗震稳定性,周期或瞬态荷载作用下的变形和强度问题等方面。其中,土的动力变形和强度特性及本构关系模型是土动力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饱和砂土在动载(如地震荷载、爆炸荷载、振动荷载等)作用下液化问题是防灾减灾领域中重要的研究内容。建立系统研究饱和砂土在爆炸、地震和振动荷载下的动力特性及变形预测,无论是防御和减轻爆炸、天然地震及有源振动所产生的灾害,还是解决生产设计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及土动力学的发展均是具有重要理论和实际意义的问题。 饱和沙土的动力本构模型它们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即基于粘弹性理论的模型和基于弹塑性理论的模型。 和砂土的动强度 和砂土的液化特性 2.第11届国际土动力学和地震工程会议及第13届世界地震工程会议砂土液化研究综述 孙锐袁晓铭 液化特性 液化判别 液化大变形 3. 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研究综述 前言 地震时土体与结构的相互作用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土-结构物的动力相互作用问题,是一个涉及到土动力学、结构动力学、非线性振动理论、地震工程学、岩土及结构抗震工程学、计算力学及计算机技术等众多学科的交叉性研究课题,也是一个涉及到非线性、大变形、接触面、局部不连续等当代力学领域众多理论与技术热点的前沿性研究课题。随着科学计算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实验手段的不断改进,重大和复杂体系工程的不断建造,促进了土与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深入研究,几十年来一直引起国内外的广泛重视和研究。1964 年日本新泻地震、1976年我国唐山地震、1985年墨西哥地震和等许多实践课题促进了这门学科的迅速发展,1995年日本神户大地震、1999年土耳其地震和中国台湾地震[1]等使土动力学和土与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4.地震作用下土一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研究综述 土一结构动力相互作用问题是结构动力学与土动力学相结合,新近发展起来的交叉学科。在地震荷载作用下,土的存在将导致自由场的地表运动不同于下卧基岩面的运动,而结构的存在也影响基础底面的运动。 现有的抗震计算理论大多采用刚性地基的假定,即假定地震时建筑物基础的运动与其邻近自由场地一致。然而在实际地震时,上部结构的惯性力通过基础反馈给地基,致使地基发生局部变形。如果这部分变形比由地震波产生的地基变形小得多,则上述假定是合理的。否则,由于基础相对于地基的平移和转动,将使上部结构的实际运动和按刚性地基假定计算的结果之间产生较大差别。因此,对于处在柔性地基上的刚性建筑物,在计算地震反应时考虑地基与结构的动力相互作用是很必要的。

结构动力特性试验

第七章结构动力特性试验 7.1概述 建筑结构动力特性是反映结构本身所固有的动力性能。它的主要内容包括结构的自振频率、阻尼系数和振型等一些基本参数,也称动力特性参数或振动模态参数。这些特性是由结构形式、质量分布、结构刚度、材料性质,构造连接等因素决定,但与外荷载无关。 建筑结构动力特性试验量测结构动力特性参数是结构动力试验的基本内容,在研究建筑结构或其他工程结构的抗震、抗风或抗御其它动荷载的性能和能力时,都必须要进行结构动力特性试验,了解结构的自振特性。 1.在结构抗震设计中,为了确定地震作用的大小,必须了解各类结构的自振周期。同样,对于已建建筑的震后加固修复,也需了解结构的动力特性,建立结构的动力计算模型,才能进行地震反应分析。 2测量结构动力特性,了解结构的自振频率,可以避免和防止动荷载作用所产生的干扰与结构产生共振或拍振现象。在设计中可以便结构避开干扰源的影响,同样也可以设法防止结构自身动力特性对于仪器设备的工作产生干扰的影响,可以帮助寻找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震,隔震或消震。 3.结构动力特性试验可以为检测、诊断结构的损伤积累提供可靠的资料和数据。由于结构受动力作用,特别是地震作用后,结构受损开裂使结构刚度发生变化,刚度的减弱使结构自振周期变长,阻尼变大。由此,可以从结构自身固有特性的变化来识别结构物的损伤程度,为结构的可靠度诊断和剩余寿命的估计提供依据。 建筑结构的动力特性可按结构动力学的理论进行计算。但由于实际结构的组成,材料和连接等因素,经简化计算得出的理论数据往往会有一定误差。对于结构阻尼系数一般只能通过试验来加以确定。因此,建筑结构动力特性试验就成为动力试验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结构动力特性试验是以研究结构自振特性为主,由于它可以在小振幅试验下求得,不会使结构出现过大的振动和损坏,因此经常可以在现场进行结构的实物试验,正如本章所介绍的试验实例。当然随着对结构动力反应研究的需要,目前较多的结构动力试验,特别是研究地震,风震反应的抗震动力试验,也可以通过试验室内的模型试验来测量它的动力特性。 结构动力特性试验的方法主要有人工激振法和环境随机振动法。人工激报法又可分为自由振动法和强迫振动法。 人工激振法是一种早期使用的方法,试验得到的资料数据直观简单,容易处理;环境随机振动法是一种建立在计算机技术发展基础上采用数理统计处理数据的新方法,由于它是利用环境脉动的随机激振,不需要激振设备,对于现场测试特别有利。以上任何一种方法都能测得结构的各种自振特性参数,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数据分析专用仪器的普及使用,为各种方法所测得的资料数据提供了快速有效的处理分析条件。 7.2人工激振法测量结构动力特性 7.2.且结构自振频率测量 一、自由振动法 在试验中采用初位移或初速度的突卸或突加荷载的方法,使结构受一冲击荷载作用而产生自由振动。在现场试验中可用反冲激振器对结构产生冲击荷载;在工业厂房中可以通过锻锤、

对粉土特性及划分方法的探索

对粉土特性及划分方法的探索 摘要:本文着重分析了粉土的一些物理特性,对其上、下界限的区分与判别,通过新的探索和尝试来不断完善对粉土的认识。????? 关键词:饱水固结剪切液化含水量重度剪应力内摩擦角筛分法 1、前言 近些年来,由于公路行业日新月异的发展,各方在工程勘察领域对砂土和粘性土的力学性质进行了较多的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研究。但是,对其间的过渡土,即粉土的力学性质的研究却很少,对其上、下界限的划分,野外鉴定与室内分析常出现明显的差异。在岩土工程中,土的强度指标是十分重要的设计参数,对确定地基承载力、土坡稳定、设计挡土结构物等都有直接的关系,影响工程的安全性和经济性。所以,对力学性质有较大差异的砂土、粉性土与粉土鉴别划分的准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土的强度的确定,进而影响下一步基础设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因此,本文着重分析了粉土的力学性质及其影响因素,对实践工作中粉土与砂土、粘性土的准确区分和判别,现场工作和室内土工试验的方法进行了新的探索和尝试,以期不断完善对粉土这类有独特个性土的认识。 2、粉土的特殊性及分类依据 在现行的行业规范中,进行地基土分类时,碎石土以下只承认两类:砂土与粘性土。在后来多年的研究成果和工程实践经验总结的基础上,人们发现有一种介于砂土和粘性土之间的土,它与粘性土以Ip=10为界(Ip为塑性指数),而又以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含量不超过全重50%与砂土为界,其粒度成分中0.05~0.10mm与0.005~0.05mm的粒组占绝大多数,水与土粒之间的作用明显异于粘性土和砂土,而其他特性(塑性、压缩、抗剪强度、可夯性、可加固性等)也既不同于粘性土,又有别于砂土。 因此,这类具有独特个性的土,单独划出一类,并定名为粉土。 3、粉土的力学性质 粉土中的粉粒对工程性质起着控制作用,其粒径一般在0.05~0.005mm之间,多由含量超过60%的石英、云母组成,表面活动性弱,但有一定的结构性。大量实验证明:非饱和状态的粉土毛细现象活跃,如毛细压力会使粉土产生假塑性,引起土的塑性指数增大。粉土中的粘粒较少,一般低于15%,在粒间只起联结作用。它既不同于砂类土,又异于粘性土。当粉土受到剪切时,其颗粒运动是一个滚过一个并互相滑动的,不是像通常粘土那样形成一个破坏面,而是形成一个破坏带。当颗粒互相滑动时,需克服滑动磨擦力。在剪切过程中,颗粒部分抬高,然后,一个从另一个颗粒之上转动,落入颗粒间的孔隙中,再抬高,再转动,

“结构动力特性测量实验”辅导资料

结构动力特性测量实验辅导资料 主题:结构动力特性测量实验的辅导资料 学习时间:2013年6月24日-7月21日 内容: 这周我们将学习结构动力特性测量实验的相关内容。 一、学习要求 学习要求及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如下: 1、掌握实验的目的; 2、掌握实验主要的仪器和设备; 3、掌握实验的整个实验步骤; 4、掌握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 二、主要内容 结构动力特性是反映结构本身所固有的动力性能,主要包括结构的自振频率、阻尼系数和振型等,这些参数与外荷载无关。 测量结构动力特性参数是结构动力试验的基本内容,在研究建筑结构或其他工程结构的抗震、抗风或抵御其它动荷载的性能和能力时,都必须要进行结构动力特性试验。 通过结构动力特性的测量,能够得到结构的自振频率,可以避免和防止动荷载所产生的干扰与结构共同作用产生的共振现象。此外,受损开裂结构的刚度减小,导致结构自振周期变长,阻尼变大,因此结构动力特性试验可以为检测、诊

断结构的损伤积累提供可靠的资料和数据。 本次实验的题目为《结构动力特性测量实验》。 (一)本次试验的目的 1、了解动力参数的测量原理; 2、掌握传感器、仪器及使用方法; 3、通过振动衰减波形求出简支梁的固有频率和阻尼比; (二)本次试验使用的仪器、设备及试验构件 本次实验需要用到的仪器和设备主要包括三个: 1、振动传感器DH105,也叫拾振器,主要是用来将振动信号转换成电荷信号输出;优点是体积小、重量轻、对被测物体影响小,频率范围宽、动态范围大,主要参数如表所示,我们在振动传感器的选择上最关心的指标是灵敏度、频率范围和量程。 2、与之配套的电荷适配器,主要作用是将压电传感器的电荷信号转换成电压信号; 3、东华DH5922动态信号测试分析仪,主要用来采集振动传感器输出的电信号,并将其转换成数字量传递给计算机。 除了上述传感器和数据采集设备,试验中还用到了用于数据记录的笔记本电脑、锤子和木制简支梁,其参数如下表所示:

土动力学试验测试方法简介

土动力学试验测试方法简介 摘要:本文针对土动力学特征主要介绍了振动三轴试验方法的原理、试验仪器 及发展概况,同时对几种试验方法简单对比,并对DDS-70型动三轴仪试验方法 与计算原理进行了详细阐述。 关键词:动三轴:剪切模量:阻尼比 1 振动三轴试验基本原理 三轴试验分为静三轴与动三轴两种。静三轴试验是在三向静应力作用下,根 据摩尔-库仑破坏准则确定土的强度参数凝聚力与内摩擦角。动三轴与静三轴不同,属于土的动态测试内容,是室内进行土的动力特性测定时较普遍采用的一种方法,被用来测定土在三向动应力作用下的动力特性指标。 土的动力特性主要指变形特性和强度特性。变形特性即动应力—应变关系; 强度关系除了土的一般动强度外,还包括可液化土的振动液化强度。土体动态测 试技术,直接影响土动力学特性研究和土体动力分析计算的发展,起着正确揭示 土的动力特性规律和完善分析计算理论的重要作用,是土动力学发展的基础。在 室内进行土的动力特性试验,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土的动强度,用以分 析大变形条件下地基和结构物的稳定性,特别是砂土的振动液化问题;一是确定 剪切模量和阻尼比,用于计算在小变形的条件下土体在一定范围内的位移、速度、加速度和应力随时间的变化。 2 试验仪器与发展概况 振动三轴仪一般包括压力室、激振设备和量测设备三个系统。在量测设备方面,一般采用电测设备,即将动力作用下的动孔隙水压力、动变形和动应力的变 化纪录,通过传感器转换成电量或电参数的变化,在经过放大,推动光电示波器 的振子偏转,引起光点移动,并在紫外线滤光纸带上分别记录。振动三轴仪的激 振设备,根据产生激振力方式不同,可以分为电-磁激震式、惯性激振式和电-气 激振式等类型。每种类型又可分为单向激振和双向激振两种。 1959年,我国水电部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开始利用加在试件上端重量的惯性 作用产生的轴向振动应力研制单向振动三轴仪。1964年,中国科学院工程力学研 究所制成电磁式单向激振式三轴仪,研究土体变形模量和阻尼问题。1975年,安 徽水利科学研究所试制惯性力双向激振式振动三轴仪。1976年,由北京市地形地 质勘测处和北京市科学仪器修配厂等单位合作。制成DSZ-100型振动三轴仪。1976年,西北农学院研制电气单向激振式三轴仪和气动双向激振式三轴仪。中国 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在1982年首先研制成了固定一自由端GZ一1型共振柱仪,后来又不断改进。1999年,为了对深层大应力状态下黄土试样和黄土层下覆强风 化岩层进行动三轴试验,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与天水红山试验机有限公司 共同研制了20 kN动三轴试验机。近年来,北京新技术应用研究所为很多科研单 位和院校试制了一批电磁式振动三轴仪,采用微机控制和数据处理。南京工业大 学岩土工程研究所近年也自行研制了GZ一1型共振(自振)柱仪。振动三轴仪 在国外发展较早,目前应用最广的就是英国GDS公司研制生产了采用电机控制并 双向施加动荷载动三轴试验系统。 3 试验方法概述 实验室测定土的动模量和阻尼比已有很多的研究成果,己成为较成熟的技术

结构动力性能及试验技术

第9章结构动力性能及试验技术 结构动力性能包括结构的自振频率、振型、阻尼比、滞回特性等,是结构本身的特性。在进行结构抗震设计和研究结构的地震反应时必须同时了解和掌握地震动的特性和结构动力性能。关于地震动的特性在前面已讲,下面介绍结构的动力特性和为获得这些特性所需的相关试验技术。 9.1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受力和变形特点 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受力和变形是复杂的时间过程,其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低频振动 结构的自振频率(基频)范围较窄,一般在0.05s~15s(20Hz~0.07Hz)之间,例如, 0.05s—基岩上的设备、单层房屋竖向振(震)动时; 15s—大跨度悬索桥。 在结构的地震反应中,高阶振型有影响,但第一振型,或较低阶振型所占的比例较大,因此结构的整体反应以低频振动为主。 2、多次往复(大变形) 在地震作用下,结构反应可能超过弹性,产生大变形,并导致结构的局部破坏。地震作用是一种短期的往复动力作用,其持续时间可达几十秒到一、二分钟,结构的反应可以往复几次或者几十次,在往复荷载作用下,结构的破坏不断累加、破坏程度逐渐发展,可经历由弹性阶段→开裂(RC,砖结构)→屈服→极限状态→倒塌的过程,称为低周疲劳。 在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变形(位移)速度较低,约为几分之一秒量级。 而爆炸冲击波:正压,负压为一次,无往复,材料快速变形(为毫秒量级); 车辆荷载:多次重复,但应力水平低(无屈服),高周次(>100万次)。 3、累积破坏 地震造成的结构积累破坏可以表现在以下三中情况中: ① 一次地震中,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发生屈服,以后每一个振动循环往复都将造成结构破坏积累。 ② 主震时,结构发生破坏,但未倒塌;余震时,结构变形增加,破坏加重,甚至发生倒塌。 ③ 以前地震中结构发生轻微破坏,未予修复;下次地震时产生破坏严重。 从结构地震反应的特点可以看出,要正确进行结构地震反应分析计算,必须了解结构的阻尼,振型,自振频率等基本动力特性,同时必须研究材料、构件和结构的强非线性或接近破坏阶段的动力特性,以及强度与变形的发展变化规律等。

工程结构动力特性及动力响应检测技术

江苏省工程建设标准DGJ JXXXXX-2010DGJ32/JXX-2010 工程结构动力特性及动力响应检测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testing dynamic characteristic and dynamic response of engineering structures 2010-XX-XX发布2010-XX-XX实施江苏省建设厅审定发布 江苏省工程建设标准 工程结构动力特性及动力响应检测技术规程 DGJ32/JXX-2010 JXXXXX-2010 主编单位: 批准单位: 江苏省建设厅 批准日期: 2010年XX月XX日

前言 近年来,结构的安全评估及抗震性能评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结构的动力检测由于其自身的优点逐渐成为工程界和学术界十分关注的一个研究领域。结构动力检测方法可不受结构规模和隐蔽的限制,高效模块化、数字化的结构动力响应测量技术为结构动力检测方法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为规范工程结构动力特性和动力响应检测方法和程序,提高检测结果的可靠性,特编制本规程。 根据江苏省建设厅《关于印发<江苏省2009年度工程建设标准和标准设计图集编制、修订计划>的通知》(苏建科[2009]99号)的要求,规范编制组在前期相关科研的基础上,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国内外有关先进标准,开展专题研究、试验研究和典型工程应用,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本规程。 本规程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 总则;2术语和符号;3基本规定;4仪器设备;5工程结构动力特性检测;6工程结构动力响应检测;7检测报告的编写。 本规程在使用过程中如发现需要修改或补充之处,请随时将意见反馈至南京工业大学(南京市中山北路200号,邮政编码:210009),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本标准主编单位、参编单位和主要起草人:主编单位: 主要起草人:

结构试验(答案)

建筑结构试验 一、单项选择题 1. 建筑结构试验是以________方式测试有关数据,反映结构或构件的工作性能、承载能力以及相应 的可靠度,为结构的安全使用和设计理论的建立提供重要的依据。 ( ) A.模拟 B.仿真 C.实验 D.计算 2. 普通钢筋混凝土的密度为() A.22--23kN/m3 B.23--24 kN/m3 C.24--25 kN/m3 D.25--26 kN/m3 3. 超声回弹综合法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时,被检测混凝土强度不应低于() A.2MPa B.5MPa C.8MPa D.10Mpa 4. 结构试验前,应进行预加载,下列论述哪一项不当() A.混凝土结构预加载值不可以超过开裂荷载值; B.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预加载值可以超过开裂荷载值; C.钢结构的预加载值可以加至使用荷载值; D.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预加载值可以加至使用荷载值。 5.结构试验时,试件的就位形式最符合实际受力状态而应优先采用的是 ( ) A.正位试验 B.反位试验 C.卧位试验 D.异位试验 6.贴电阻片处的应变为1000με,电阻片的灵敏系数K=2.0,在这个电阻片上应产生的电阻变化率应是下列哪一个( ) A. 0.2% B.0.4% C.0.1% D.0.3% 7. 钢结构试验时,持荷时间不少于 ( ) 分钟分钟分钟分钟 8. 非破损检测技术可应用于混凝土、钢材和砖石砌体等各种材料组成的结构构件的结构试验中,该技术 ( ) A.会对结构整体工作性能仅有轻微影响

B.会对结构整体工作性能有较为严重影响 C.可以测定与结构设计有关的影响因素 D.可以测定与结构材料性能有关的各种物理量 9. 在结构动力模型试验中,解决重力失真的方法是 ( ) A.增大重力加速度 B.增加模型尺寸 C.增加模型材料密度 D.增大模型材料的弹性模量 10. 下列哪一点不是低周反复试验的优点 ( ) A.设备比较简单,耗资较少 B.在逐步加载过程中可以停下来仔细观察反复荷载下结构的变形和破坏现象 C.能做比较大型的结构试验及各种类型的结构试验 D.能与任一次确定性的非线性地震反应结果相比 11.在结构抗震动力试验中,下列何种加载方法既能较好地模拟地震又有实现的可能 ( ) A.采用机械式偏心激振器激振 B.采用地震模拟振动台 C.采用炸药爆炸模拟人工地震 D.采用电磁激振器激振 12.当对结构构件进行双向非同步加载时,下列图形反映X轴加载后保持恒载,而Y轴反复加载的是() 13.钻芯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时,芯样直径不得小于骨料最大粒径的 ( ) 倍倍倍倍 14.下列哪种方法施加动力荷载时,没有附加质量的影响 ( ) A.离心力加载法 B.自由落体法

结构动力特性测试方法及原理

一.概述 每个结构都有自己的动力特性,惯称自振特性。了解结构的动力特性是进行结构抗震设 计和结构损伤检测的重要步骤。目前,在结构地震反应分析中,广泛采用振型叠加原理的反应谱分析方法,但需要以确定结构的动力特性为前提。n个自由度的结构体系的振动方程如下: M y(t) C y(t) K y(t) p(t) 式中M、C、K分别为结构的总体质量矩阵、阻尼矩阵、刚度矩阵,均为n维矩阵;p(t)为外部作用力的n维随机过程列阵;y(t) 为位移响应的n维随机过程列阵;y(t)为速度响应的n维随机过程列阵;y(t)为加速度响应的n维随机过程列阵。 表征结构动力特性的主要参数是结构的自振频率 f (其倒数即自振周期T)、振型 Y(i)和阻尼比_:这些数值在结构动力计算中

经常用到。

任何结构都可看作是由刚度、质量、阻尼矩阵(统称结构参数)构成的动力学系统,结构一旦出现破损,结构参数也随之变化,从而导致系统频响函数和模态参数的改变,这种改变可视为结构破损发生的标志。这样,可利用结构破损前后的测试动态数据来诊断结构的破损,进而提岀修复方案,现代发展起来的“结构破损诊断” 技术就是这样一种方法。其最大优点是将导致结构振动的外界因素作为激励源,诊断过程不影响结构的正常使用,能方便地完成结构破损的在线监测与诊断。从传感器测试设备到相应的信号处理软件,振动 模态测量方法已有几十年发展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振动模态测量在桥梁损伤检测领域的发展也很快。随着动态测试、信号处理、计算机辅助试验技术的提高,结构的振动信息可以在桥梁运营过程中利用环境激振来监测,并可得到比较精确的结构动态特性(如频响函数、模态参数等)。目前,许多国家在一些已建和在建桥梁上进行该方面有益的尝试。 测量结构物自振特性的方法很多,目前 主要有稳态正弦激振法、传递函数法、脉动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