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平均速度习题含答案

测量平均速度习题含答案
测量平均速度习题含答案

测量平均速度习题含答

LEKIBM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5AB- LEKIBMK08- LEKIBM2C】

测量平均速度习题(含答案)

一、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分)

1.小明做“研究气泡运动规律”的实验

(1)在研究气泡运动的快慢时,依据的物理原理是,需要的测量工具是。(2)实验中,小明设计的操作方案是:等气泡运动一段路程到达O点后开始计时,并在玻璃管上以O点为起点每隔 10cm处做一刻度标记,用秒表测出气泡从O点运动到每一个刻线标记处所用的时间(如图),算出各区间内相应的速度。小华设计的操作方案是在玻璃管上每隔 5cm处做一刻度标记,其余操作与小明的相同。你赞同

同学的方案,理由是。

2.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

(1)该实验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用公式表示):__________.(2)实验中使用的

斜面的坡度__________,(填“较小”或“较大”)其目的是:让小车下滑的时间__________(长、短)一些,这样能减小时间测量的误差.(3)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 AC偏__________(填“大”或“小”);可以看出小车在下滑过程中做__________(匀速/变速)直线运动(4)若S2的路程正好是全部路程的一半,则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

度.V AB=__________m/s.(5)小车下滑过程中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V AC=__________ m/s.

3.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方框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是“小时:分:秒”)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________进行测量的。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坡度较________(填“大、小”)。(3)请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回答:

S AB=________cm,t BC=________s,

V AC=________m/s(小数点后保留两位小数)。

(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 AC偏________(填“大”或“小”)。

4.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方框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

表的显示(数字分别是“小时:分:秒”)

(1)测平均速度一般需要测量路程和时间两个物理量,所用的测量工具是 ________ 和

(2)该实验是根据公式进行测量的。

(3)请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回答:V BC= m/s。

5.学习《速度的变化》一节后,某小组利用如图装置探究教材30页“物体沿斜面滑下时,其中间一段的速度是否变化”

(1)该实验的原理是_________.(2)他们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_______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距离s1,把s1和后面测得的数据记录在表格中.(3)用_______测出小车在斜面顶端、斜面中间和斜面底端的示数如图所示.请将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1填在表格

中.(4)根据s1、t1,利用公式算出全程的平均速度v1填在表格中.(5)将金属片移至s1的一半处,算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s2填在表格中.(6)测出小车通过斜面上半段距

离s2所用时间t2,算出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填在表格中.(7)小车所放的斜面应保持较_________的坡度(选填“大”或“小”).使时间便于测量.

6.

7.某物理兴趣小组利用带有刻度尺的斜面、小车和数字钟“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如图,图中显示的是他们测量过程中的小车在甲、乙、丙三个位置及其对应时间的情形,显示时间的格式是“时:分:

秒”.

(1)该实验的实验原理是.

(2)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坡度 (填“较小”或“较大”). (3)请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回答:

v乙丙= cm/s.

v甲丙= c m/s.

8.小明和小张同学想测自己跑 50 米的速度(1)他们可根据公式进行速度计算。(2)他们需要的测量工具是和。(3)如果他们想粗略比一比谁的速度快该如何做。

9.某物理兴趣小组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

(1)读出小车从A运动到C经过的路程S AC= cm.

(2)若小车从A到C用时3秒,则小车经过AC的平均速度V AC= m/s (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3)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坡度较(选填“大”或“小”)。

10.下图所示,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提供的实验器材有:木板(长为,底端有金属挡板)、小车(长)、秒表、木块.

(1)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小,这是为了减小测量__________(填“路程”或“时间”)时造成的误差。(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

(2)斜面倾角不变时,小车由静止释放,小车通过的路程越长,其平均速度越_______(填“大”或“小”).

(3)一次实验中,小华测得小车从静止开始运动到两个车长的距离所用时间为,则小车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__m/s.

(4)若保持斜面倾角不变,利用本实验提供的器材最多可测出_________组小车由静止释放到撞击金属挡板过程中的平均速度.

11.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如图),斜面应选择较小坡度,这样设计是为了实验中便于测量_____.若秒表每格为1s,则该实验中,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是____.实验中,小车通过上半程的平均速度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小车通过下半程的平均速度.

12.如图,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提供的实验器材有:木板(长为,底端有金属挡板)、小车(长)、秒表、木块。

(1)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小,这是为了减小测量________(填“路程”或“时间”)时造成的误差。

(2)斜面倾角不变时,小车由静止释放,小车通过的路程越长,其平均速度越______(填“大”或“小”);小车由静止释放,通过相同路程,斜面的倾角越大,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越________(填“大”或“小”)。

(3)一次实验中,小华测得小车从静止开始运动两个车长的距离所用时间为,则小车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m/s。

(4)若保持斜面倾角不变,利用本实验提供的器材最多可测出_______组小车从静止释放到撞击金属挡板过程中的平均速度。

13.某同学利用斜槽测小球滚动时的平均速度,如图。其中B是AC的中点。用刻度尺测得S AC=84cm,图上方的秒表每一小格代表1s,指针的转动

未超过一圈。

请将表格中的空格填写好。

路段距离s/m运动时间t/s平均速度v/m·s-1

AB4

BC

AC7

14.两位同学做测平均速度的实验,某次实验过程如下图所示:

(1)实验中需要使用的测量工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 _______(选填“大”或“小”);(3)该次实验中,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1=_______m/s,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

v=_______m/s。(钟表每格为1s,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15.在“探究速度的变化” 实验中,同学们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请完成以下问题:

(1)该实验的实验原理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实验必须选用_________测出长度;还要用_________ 测出时间。(3)有同学设计了如下表格请你完成它的填写。

(4)通过比较v1 、 v2 我们得出结论:小车沿斜面下滑时的速度

________________。

16.34.慧慧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她让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显示的数字(数字格式为“小时:分:秒”)(1)该实验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原理是:。

(2)实验中除了如图所示的器材外,还缺少。

(3)为了便于计时,她实验中使用的斜面的坡度应该(填“较小”或“较大”)。

(4)若S2的路程正好是全部路程的一半,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 BC=m/s。(5)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

才开始计时,则会导致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偏(填“大”或“小”)。

17.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

(1)实验原理是___________ 。

(2)实验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有___________ 、___________。

(3)实验时应使斜面的坡度小些,这样做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某次实验的过程如图所示,图中的电子表分别表示小车在斜面顶端、中点和底端不同时刻,则该次实验中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

_________m/s,小车通过斜面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___m/s。(5)小车从斜面顶端到底端时,做___________(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

18.(6分)在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 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l)图中AB段的路程S AB=____cm,如果测得时问t AB=.则AB段的平均速度v AB=____cm/s。

(2)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则AB 段的平均速度v AB会偏___________。 (3)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正确吗_______,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如图所示,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自由下滑到底端的平均速度时

(1) 需要的测量工具是_________和

_________,最后由公式_____________计算平均速度值。

(2) 由实验看出,小车在下滑过程中速度越来越,是在做运动。

(3) 在测量运动时间时,由于操作不熟练,停表时反应慢了一些,则所测结果与真实值相比较() A.偏大 B.偏小 C.相等 D.因真实值谁也不知道,无法比较

20.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________进行测量的。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______(填“大”或“小”)(3)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V AC=_________m/s,若S2的路程正好是全部路程的一半,则小车通过上半段的平均速度V AB=________m/s。

初中物理初二物理上测量平均速度

测量平均速度 (测试时间:30分钟,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 下列各过程经历的时间最接近1s的是() A.人眼睛迅速一眨 B.人心脏跳动一次 C.人做深呼吸一次 D.人打一个呵欠 2. 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沿一条直线通过一段路程,运动得越来越快,在通过这段路程的最后3m时,用了2s,则该物体在整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可能是() A.1.5m/s B.2m/s C.1m/s D.2.5m/s 3. 用图象表示物体运动规律,图中表示同一运动规律的是:() A.甲图和丙图 B.甲图和丁图 C.乙图和丙图 D.乙图和丁图 4.公路上,一辆汽车以72km/h的速度匀速行驶,它用30s追上了它前方450m处的一辆匀速行驶着的自行车,这辆自行车的速度是() A. 5m/s B. 10m/s C.15m/s D. 20m/s 5.甲、乙两人同时从同一地点A出发沿直线同向到达地点B。甲在前一半时间和后一半时间内的运动速度

分别是v1和v2(v1≠v2);乙在前一半路程和后一半路程内的运动速度分别是v1和v2,则() A. 甲先到达B点 B. 乙先到达B点 C. 两人同时到达B点 D. 不知道v1、v2哪个大,故无法判断谁先到达B点 二、实验探究题(每空2分,共30分) 6.观察如图的停表(秒表),每一小格代表___________s,此时的秒表所表示的时间是_________s。 7.一位同学骑自行车行驶在一段公路上,前5 min行驶了1200 m,然后又用0.5 h行驶了8 km,最后用 5 min 行驶1000 m。这位同学骑自行车前5min的平均速度是____m/s,中途8 km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m/s ,通过整段公路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__m/s。 8.一小车以30 m/s的速度匀速行驶,司机突然发现前方有紧急情况,经过0.6 s开始刹车,又经过 4.4 s 滑行52 m后停止,则从发现情况到停车,车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_。 9.一辆小汽车在京沈高速公路上行驶,车上的一位乘客在车经过如图所示的A处时看了一下手表,时间正 好是7h;当车经过B处时,他又看了一下手表,时间是7h48min,则小汽车从A处到B处所用的时间是 ______min,在A、B之间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___km/h。 10.根据体育教学大纲对学生身体素质的运动能力考核的标准,初二男生1500m长跑成绩是6min40s属于及格水平,则获得这个成绩的学生,在长跑中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m/s。 11.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m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

八年级物理上册 1.4测量平均速度教案(附教材分析和教学反思)新人教版)

《测量平均速度》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说“承上”是因为速度的概念是本章知识的核心,通过测量平均速度,加深学生对速度、平均速度的理解。说“启下”是因为本节是第一次分组实验课,让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收集和分析实验数据等自主活动来提高实验能力,体会间接测量物理量的方法,培养合作精神。教材设计实验来巩固平均速度的知识,练习用停表测时间,用刻度尺测长度,选用的器材比较简单,只有木块、斜面和小车,通过在斜面的中间放上铁片,用来划分两段路程,在小车或小球撞击铁片时记录时间,两段时间之和就是小车在斜面上的总路程所通过的时间。教材要求学生计算前半程和总路程的平均速度,应当严格按照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计算,在计算中复习巩固解决物理计算题的方法和步骤,通过分析实验数据,体会说到平均速度时一定要指明是“某一段时间”或“某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正确测量路程和时间,并求出平均速度。 2.会分析实验数据,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 体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数据的全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数 据的作风。 2.养成学生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平均速度的测量。

难点:平均速度的测量,停表的使用。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 学生每组需要: 长木板一个带刻度尺、机械停表一块、小车、金属片、小木块一块。 ◆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1 展示问题: 1.速度的公式及各字母含义? 2.如果想测量一个物体的平均速度,需要测量那些物理量?需要什么测量工具? 3.如何使用刻度尺?如何使用停表? 学生活动1 学生复习、讨论后回答 【设计意图】 温故知新,维新知识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新课讲授 实验: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 1、实验目的、原理和实验器材 实验目的:用刻度尺和停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 实验原理: t s v 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路程和时间。 ◆ 课前准备

1.4《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

《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了解平均速度是表示运动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或某一段路程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2.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和距离。会求出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 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3.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养成物理知识与实际相联系的意识和习惯,在实际物理情境中体会物理过程,学习物理知识。 2.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说“承上”是因为速度的概念是本章知识的核心,通过测量平均速度,加深学生对速度、平均速度的理解。说“启下”是因为本节是第一次分组实验课,让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收集和分析实验数据等自主活动来提高实验能力,体会间接测量物理量的方法,培养合作精神。教材设计实验来巩固平均速度的知识,练习用停表测时间,用刻度尺测长度,选用的器材比较简单,只有木块、斜面和小车,通过在斜面的中间放上铁片,用来划分两段路程,在小车或小球撞击铁片时记录时间,两段时间之和就是小车在斜面上的总路程所通过的时间。教材要求学生计算前半程和总路程的平均速度,应当严格按照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计算,在计算中复习巩固解决物理计算题的方法和步骤,通过分析实验数据,体会说到平均速度时一定要指明是“某一段时间”或“某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重点:平均速度的测量。 难点:平均速度的测量,停表的使用。 三、教学策略 创设做变速运动的物体的例子,学生容易判断运动物体的速度是变化的,也能猜想出物体速度是怎样变化的。但是要拿出令人信服的证据,必须进行速度测量。接着引导学生分析要测量速度,必须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和用停表测量时间。学生通过分组实验,测量下

八年级物理上册1.4 测量平均速度教案

测量平均速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②.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 ①.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②.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③.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 教学过程; 师:在上课前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把铜丝作为斜面,让滑轮滑下来)滑轮在前半程滑的快,还是后半程滑的快?生答。 师:前半程或后半程或一样快。要想知道哪一段滑的快,就得比较平均速度。速度又怎么知道呀?用路程除以时间,路程用刻度尺来测,时间要用表来测,那具体应测哪些物理量呀?今天我们就要用实验的方法测出在斜坡上各路段的平均速度,从而来验证斜坡上自由滚下的物体在前半程快还是后半程快。板书课题:平均速度的测量。 实验器材可从实验台上选取。要求同学们以组为单位,先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画出实验表格,进行分组实验,收集数据最后得出结论。请同学们拿出实验报告,分组讨论并完成实验报告上的第4、第5项内容,时间为5分钟。 拿出一组同学的实验报告在展台上展示。 师:很好,那么后半程的时间如何测量呢?生答。 总结:可以用总时间减去前半程的时间。那秒表又如何使用呢?哪位同学知道呢?生答。 总结:很好,按一下开始计时,再按一下停止计时,再按一下回零。外面的长针走一圈是30秒,长针走两圈里面的短针走一格是一分钟。我们会使用秒表了,下面就开始进行实验并收集数据,把数据填在表格里。时间为10分钟。开始: 实验结束把一组同学的报告展示出来。 师:哪位同学发现他们的数据有什么问题没有? 很好,长度测量的结果要有准确值和估计值,他们这一组同学没有写出估计值。长度测量写出估计值的同学请举手。你们的路程测得怎么不一样呢?生答。你们是怎么测量的呢(找学生演示他们是如何测量木板的长度的)?我们通过这个实验就验证了,物体从斜面上滚下来时,后半程比前半程的速度快。你们能比较出哪一组的小车滑的快吗?不能,有什么办法吗?有同学说比速度,怎么比呢?请同学们完善你们的实验方案,算出小车在斜面运动时全程的平均速度,时间为2分钟。 再拿两组实验报告比较一下,哪一组小车滑的快。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正确地测量路程、时间,并通过实验测出了前半程后半程和全程的平均速度。

平均速度的测量练习题及答案

平均速度的测量练习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实验探究题 1.如图所示,是实验小组的同学们用斜面和滑块做“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的实验情 形.当滑块自顶端A出发开始计时,分别滑至B和斜面底端C时依次停止计时,显示时间的数字钟的时间格式是“时:分:秒”. (1)除了数字钟,实验中用到的测量工具还有______ . (2)滑块由A滑至C的过程中平均速度是______ m/s. (3)滑块在AB段的平均速度v AB和在BC段的平均速度v BC的大小关系是______ . 2.某组同学在研究小车沿斜面运动时的速度变化,实验装置如图所示,把小车放在斜 面的顶端。 (1)实验时把金属片放在斜面的底端,用______ 测出斜面的长,又用 ______ 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达底端撞击金属片的时间,那么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______。 (2)把金属片移到斜面的中点,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到中点处的时间,那 么小车在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______(保留两位小数)。 (3)斜面的作用是为了让小车获得动力自由滑下,做_____直线运动。 (4)金属片的作用是能够使小车在同一位置停下,便于测量_____________ 。 (5)在测量过程中,发现小车下滑时间较难测出,可采用的措施是______ 。 3.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 度尺(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 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课后练习

第四节 平均速度的测量 一、阅读课本并查阅资料,完成以下问题: 1.实验原理: 2.测量平均速度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 3.测量路程需要什么仪器?测量时间需要哪些仪器? 二、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 实验器材:斜面、小车、金属片、 、 。 设计实验:参照教材或如右图所示。 实验步骤:1.2.3.4.5参照课本23页 6.分别计算下半段路程S 3和时间t 3 设计表格,记录数据 分析与论证:比较 v 2 v 3 即: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越来越 。 结论:说明小车沿斜面下滑运动越来越 。 注意:测量小车通过的路曾时,必须从开始计时的车头(或车尾)量到计时结束的车头(或 车尾),不可以从斜面的顶端量到斜面的底端或从车头量到车尾。 1.观察图教材14页图1.1-7的停表(秒表),每一小格代表???___________s ,此时的秒表

所表示的时间是_________s。 2.一位同学骑自行车行驶在一段公路上,前5 min行驶了1200 m,然后又用0.5 h行驶了8 km,最后用5 min行驶1000 m。这位同学骑自行车前5min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_____m/s,中途8 km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_____m/s ,通过整段公路的平均速度是 __________________m/s。 3.一小车以30 m/s的速度匀速行驶,司机突然发现前方有紧急情况,经过0.6 s开始刹车,又经过 4.4 s滑行52 m后停止,则从发现情况到停车,车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_。 4.一辆小汽车在京沈高速公路上行驶,车上的一位乘客在车经过如3—13图所示的A处时看了一下手表,时间正好是7h;当车经过B处时,他又看了一下手表,时间是7h48min,则小汽车从A处到B处所用的时间是______min,在A、B之间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___km/h。5.根据体育教学大纲对学生身体素质的运动能力考核的标准,初二男生1500m长跑成绩是 6min40s属于及格水平,则获得这个成绩的学生,在长跑中的平均速度是 ___________________m/s。 6.下列各过程经历的时间最接近1s的是() A.人眼睛迅速一眨 B.人心脏跳动一次 C.人做深呼吸一次 D.人打一个呵欠 7. 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沿一条直线通过一段路程,运动得越来越快,在通过这段路程的最后3m时,用了2s,则该物体在整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可能是() A.1.5m/s B.2m/s C.1m/s D.2.5m/s 8.公路上,一辆汽车以72km/h的速度匀速行驶,它用30s追上了它前方450m处的一辆匀速行驶着的自行车,这辆自行车的速度是() A. 5m/s B. 10m/s C.15m/s D. 20m/s 9.甲、乙两人同时从同一地点A出发沿直线同向到达地点B。甲在前一半时间和后一半时间内的运动速度分别是v1和v2(v1≠v2);乙在前一半路程和后一半路程内的运动速度分别是v1和v2,则() A. 甲先到达B点 B. 乙先到达B点 C. 两人同时到达B点 D. 不知道v1、v2哪个大,故无法判断谁先到达B点10..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3-15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m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

测量平均速度教案

第四节 测量平均速度 课型:新授课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 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测量和记录数据的良好作风。 2.逐步培养学生学会记录实验数据。 重点: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测量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难点:记时,绘制表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 从公式v =s t 可知,如果我们测出了物体运动的路程s 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t ,就可以算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速度。下面我们实际测量一个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 学生自学教材第23页至第24页。 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探究点 测量平均速度 【提出问题】如何测量小车在斜面上下滑时的平均速度? 【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测量小车下滑一段时间运动的路程,然后运用测量的s 和t 的值计算小车在这段路程或这段时间对应的平均速度。 【实验器材】斜面、小车、停表、刻度尺、金属片。 【实验过程】 (1)用木块将带槽的木板支成斜面,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 1,把s 1的数据填入表中。(后面测得的数据也都填入表中) (2)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 1。 (3)根据测得的s 1,t 1,利用公式v 1=s 1t 1 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 1。 (4)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测出在斜面顶端的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s 2。 (5)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 2所用的时间t 2,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 2。

测量平均速度-练习题

1.4 测量平均速度 练习题 学习目标:能利用速度公式及变形公式进行各种计算。 一、选择题 1、关于平均速度,有以下几种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 A. 平均速度就是速度的平均值 B. 平均速度是用来精确描述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快慢的 C. 平均速度等于物体通过一段路程跟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值 D. 平均速度是几个物体运动速度的平均值 2、某同学从甲地到乙地,前200m 以4m/s 的速度步行,后1000m 以10m/s 的 速度乘车,则该同学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 A 、7m/s B 、5m/s C 、8m/s D 、9m/s 3、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沿一条直线通过一段路程,运动得越来越快,在通过这 段路程的最后3m 时,用了2s ,则该物体在整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可能是 ( )A .1.5m/s B .2m/s C .1m/s D .2.5m/s 4、用图象表示物体运动规律,下图中表示同一运动规律的是:( ) A .甲图和丙图 B.甲图和丁图 C .乙图和丙图 D.乙图和丁图 二填空与实验题 5、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图中a 、b 、c 三 人同时从同一起 跑线开始运动,则甲图中运动最快的是 ,其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是 ; 乙图中运动最快的是 ,其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是 6.、某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分别测出了甲、乙两电动小车在一条直线上运动的路 程和时间,并根据数据作出了相应的路程-时间图像,如图所示. (1)观察图可知,甲车通过0.6 m 的路程所用的时间是 s. (2)观察图可知,乙车运动1min 通过的路程 m. (3)比较图像可知,甲车的速度 乙车的速度.(填“大于”、“等于”或 甲 乙 c 图1 a b a b c

(完整)初中物理专题一之——平均速度

1 初中物理专题一之——平均速度 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1.一船往返于甲、乙两码头之间,顺水行驶时速度为v 1,逆水行驶时速度为v 2,船往返一次的平均速度为( ) A. 2 21v v + B. 21v v + C. 21v v - D. 21212v v v v + 2.小船以速度v 从河边A 点沿河岸划至B 点又返回A 点。不计船掉头时间,若水不流动时往返时间为t , 那么水速为v 0时,往返时间为( ) A. t v v v 0+ B. t v v v 02- C. t v v v 2022- D. t v v v 20 22 + 3. 小船往返于沿河的甲、乙两地。若河水不流动,往返一次需要时间t 1,若河水流动,则往返一次需要时间 t 2则( ) A .t 1=t 2 B .t 1>t 2 C .t 1<t 2 D .由船速和水速决定 4.甲、乙两辆车沿平直的公路通过同样的路程。甲车在前半段和后半段的路程上分别以40km/h 和60km/h 的速度运动;乙车在前半段和后半段的时间内分别以40km/h 和60km/h 的速度运动,则甲、乙两车在整个路段中的平均速度v 甲和v 乙的关系是( ) A. v v =乙甲 B. v v >乙甲 C. v v <乙甲 D.无法判断 5.某商场的自动扶梯在0.5min 内,可以把站在扶梯上的顾客送到二楼。如果扶梯不动,人走上去需要1.5min , 那么人沿着开动的自动扶梯走上去,需要的时间( ) A. 2min B. 1min C. 8 3min D. 0.5min 二、计算题 6.有艘汽艇,顺着河流从甲地到乙地要行驶3h ,逆水返回要行驶6h ,如果汽艇不用发动机,顺流从甲地漂 流到乙地,需多少时间? 7.一只船在甲、乙两码头间往返一次的平均速度是24m/s .已知水流的速度是5m/s ,则这只船在静水中的速 度是多少m/s ?

测量平均速度 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学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教学重点: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测量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教学难点:记时,绘制表格。 教具准备 秒表、小红旗、口哨、长卷尺。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找一些跑步等裁判计时的照片或者描述一些比赛时计时的情况。同学们,想知道一个物体的平均速度,我们需要知道什么?需要什么工具来帮助我们? 根据公式我们需要知道的物理量是物体运动过程中走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路程可以用尺子测量,时间可以用表来测量。今天我们就用表和尺子来亲自动手测量平均速度。 二、新课学习 探究点 测量平均速度 (一)实验原理 停表) (刻度尺+=t S v 1、测量刘翔110m 栏的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什么? 2、实验中需要用到哪些测量工具?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汇报实验原理。结合实验原理汇报实验中所需要的两种测量工具。 (二)设计实验

1、你能否结合实验桌上的器材,设计一个实验来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 2、实验的过程中,斜面的坡度大一点好,还是小一点好?为什么? 3、金属片在实验中有什么作用?如何能使测量的时间更准确? 学生结合实验桌上的实验器材,交流讨论实验步骤。思考并讨论斜面坡度对实验所带来的影响。思考并讨论金属片的作用,明确为了使测量结果更准确,应在正式试验前练习测量几次。 (三)进行实验 1.使斜面保持较小的坡度,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1、S2,填在表格内。 2、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并撞到金属片的时间t1、t2,填在表格内。 小组分组实验 1、组织学生动手实验,指出实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并巡回指导。 2、注意事项: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时,要使斜面保持较小的坡度,主要是为了便于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 3、选两个优秀小组展示汇报。 学生在正式测量前,练习使用停表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然后学生分组实验,并将测量的数据记录在表格内。最后展示汇报实验过程。 (四)分析论证 做变速直线运动的小车在不同路程内的平均速度一般不同。 1、组织学生计算小车在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2、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实验结论。 学生计算小车在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然后分组交流讨论,并归纳出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阶段内的平均速度关系。 (五)交流与评估 1、实验设计有没有不合理、不充分以及不完善之处吗? 2、操作过程中出现了哪些失误?你们是如何解决的?有哪些值得别人借鉴的经验? 3、测量结果是否可靠?有哪些因素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 学生分组进行交流评估,提出各小组在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宝贵经验,分析实验误差。 教学反思: 三、板书设计 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 一、实验目的: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二、实验原理:v=s/t

测量平均速度教案

测量平均速度教案 LEKIBM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5AB- LEKIBMK08- LEKIBM2C】

比每组的实验数据,教师提出问题: 提问:通过实验求得的不同路程里的平均速度是否相等? 明确:不相等。做变速运动的同一物体,在各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并不相等,平均速度描述的是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S这段路程或在t这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严格地讲离开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平均速度是没有意义的.不过,生活中我们所讲的某人步行速度是/s,高速公路上汽车速度是30m/s,这也是平均速度,是一般而论的,并不要求指定时间或路程。教师再次强调求解物体通过某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时,一定要用物体通过的这段路程除以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三、课堂小结 1、可以利用公式来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2、学习并掌握停表的使用方法。 3、能够测量正常步行、竞走和跑步的平均速度。 课后习题一、选择题 1、关于平均速度,有以下几种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A. 平均速度就是速度的平均值 B. 平均速度是用来精确描述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快慢的 C. 平均速度等于物体通过一段路程跟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值 D. 平均速度是几个物体运动速度的平均值 2、某同学从甲地到乙地,前200m以4m/s的速度步行,后1000m以10m/s的速度乘车,则该同学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A、7m/s B、5m/s C、8m/s D、9m/s 3、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沿一条直线通过一段路程,运动得越来越快,在通过这段路程的最后3m时,用了2s,则该物体在整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可能是() A.s B.2m/s C.1m/s D.s 4、用图象表示物体运动规律,下图中表示同一运动规律的是:() A.甲图和丙图 B.甲图和丁图 C.乙图和丙图 D.乙图和丁图 二、填空与实验题 5、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图中a、b、c 三人同时从同一起跑线开始运动,则甲图中运动最快的是,其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是; 第7

测量平均速度实验报告

1.4测量平均速度实验报告教学目的: 1.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 2.学会正确使用停表测时间; 3.了解平均速度的意义和测量方法。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一、阅读课本并查阅资料,完成以下问题: 1.实验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测量平均速度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 3.测量路程需要什么仪器?测量时间需要哪些仪器? 二、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 1、实验器材:斜面、小车、金属片、________________ 2设计实验:参照教材或如右图所示。 3、实验步骤:1.2.345 参照课本23页 4、分别计算下半段路程S3和时间t3 算出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3 5、设计表格,记录数据

分析与论证:比较V 2 v 3 即: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越来越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结论:说明小车沿斜面下滑运动越来越__________ 。 7、注意:测量小车通过的路曾时,必须从开始计时的车头(或车尾)量到计时结束的车头(或车尾),不可以从斜面的顶端量到斜面的底端或从车头量到车尾。 五、知识点归纳: 1.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是______________ ,长度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___ ;测量时间的工具是__________ ,时间的基本单位是 _______ 。 2.实验测得斜面全长是S,小车在全程的运动的时间是t ;上半段的长是S,运动的时间是t i。则全程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上半段的平均速度是 ___________ ;下半段路程是__________ ,运动的时间是________ ,下半段的平均速度是. 3.实验证明:小车在斜面的______ 段平均速度最大,运动最 ______ ;在斜面_______ 段平均速度最小,运动最______ 。结果表明:物体做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大小与 _______ 和_ _____ 有关。 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练习题测量平均速度.docx

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 1、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_______ ,需要选择的测量工具有________和 __________。 2、用斜面和滑块做“测物体的平均速度”实验,如图所示。当滑块自顶端出发时开始计时, 滑至斜面底端时停止计时。在此过程中,滑块的平均速度是:( ) 14:35:00 5cm 14:35:05 40cm 5cm A. 10cm/s B. 9cm/s C . 8cm/s D. 7cm/s 4、小红测出自己正常步行的平均速度是 1.2m/s ,她家离学校720m,每天开始上第一节课 为 8: 00,为了不迟到,她至少从家里出发. 5、某段铁路由长度为L 的铁轨一根接一根的铺成。一列火车在匀速前进,车内一位旅客要 t ,测量火车的运动速度。他测出了火车经过铁轨接缝时连续发生n 次振动的时间间隔为则计算车速v 的关系式v= 6、(多选)小明在班上给同学们讲了新的“龟兔赛跑”故事:乌龟和兔子由起点出发后, 兔子很快把乌龟落在后面.它看到乌龟跑的太慢了,就在半途的一棵树下睡了一觉,醒来 时发现乌龟离终点很近了,兔子急忙去追,结果他们同时到达终点.在小明讲的这个 故事中,关于乌龟和兔子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在整个运动过程中,乌龟和兔子的平均速度相等 B.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兔子的平均速度要大于乌龟的平均速度 C.兔子始终比乌龟跑得快 D .在兔子睡醒后追赶乌龟的那一段时间里,兔子的平均速度肯定要大于乌龟的平均速度 7、某同学参加百米赛跑,跑前 24m用了 4s,跑完 100m用了 12s ,该同学的平均速度是() A 、 6m/s; B 、 8. 3m/s ; C、 7. 15m/s; D 、7.75m/s. 8、某物理兴趣小组利用带有刻度尺的斜面,小车和机械停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如图所示,图中显示的是他们测量过程中的小车在甲、乙、丙三个位置及其对应时间的情形, 显示时间的格式是“时:分:秒”( 1)请你根据图示完成下表 小车由甲至乙小车由乙至丙小车由甲至丙 路程 s/cm26 时间 t /s4 平均速度 v/ 15 (cm/s ) ( 2)实验中,斜面放置的坡度应(选填“较陡”或“较缓”)比较好,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分析表中的数据,小车全程是做匀速运动吗?为什么? 9、蚊香生产者为了节约原料和用户使用方便,要根据蚊香的燃烧速度生产规格不同的各种蚊香。 有一种蚊香如图所示,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测出该蚊香正常燃烧的速度。要求: ( 1)写出所需要的器材;(2)说明测量方法

测量平均速度典型例题

xxxXXXXX学校XXXX年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二次月考 XXX年级xx班级 姓名: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____ 题号 一、实验, 探究题二、填空 题 三、多项 选择 四、选择 题 总分 得分 一、实验,探究题 (每空?分,共?分) 1、如图,是一次测量玩具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 (1)实验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有停表和. (2)实验测得的数据如下表,请你根据图中表针的位置,读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并填入表中(停表每格为0.2s),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m/s. 路程运动时间平均速度 s 1=30cm t 1 =0.6s 0.5m/s s 2=15cm t 2 = (3)分析实验数据,你认为在从斜面上滑下的过程中,小车做直线运动(选填“匀速”或“变速”). 2、物理实验小组的同学在学习“测量平均速度”时,想测量从斜面上滑下的物体在不同阶段时的平均速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让小车从带有刻度(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 三个位置时电子表的显示时间(圆圈里面的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则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进行测量的; (2)通过分析图中信息可以判断: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的过程中(与挡片撞击前)小车的动能,机械能(均填“增大”“减小”或“不变”)(不计摩擦). 评卷人得分

(3)小车在AB段运动的路程S AB是dm(分米),在AC段运动的平均速度v AC是m/s; (4)在实验前必须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小车到达C点还没有停止计时,则会使所测量的运动时间偏. 3、学习速度时,小明在课上测量了纸锥下落的速度. (1)为了完成这个实验要用到两种测量工具,它们是和. (2)实验时小明所在小组将纸锥从课桌高度落到地上,发现它落地所需时间很短,很难测量准确.请你帮他们想个解决的办法:.(写出一个) (3)小明与其它小组交流时,发现不同小组测得纸锥下落的速度不同. ①请你猜想影响纸锥下落速度的因素可能是(写出一个). ②为了验证你的猜想,简要的做法是. (4)小明所在小组继续研究小球在水中的下落运动情况,他们用照相机拍摄了一张小球下落的频闪照片,如图所示.已知背景墙上每块瓷砖的高度为a,闪光灯每隔△t时间拍摄一次.观察照片,关于小球的运动,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①小球从A点到B点的运动是加速运动 ②小球从B点到D点的运动是加速运动 ③小球从A点到D点的平均速度为 ④小球通过C点时的速度为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④ 4、如图在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人教版初二物理上册《测量平均速度》教案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学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教学重点: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测量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教学难点:记时,绘制表格。 教具准备 秒表、小红旗、口哨、长卷尺。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找一些跑步等裁判计时的照片或者描述一些比赛时计时的情况。同学们,想知道一个物体的平均速度,我们需要知道什么?需要什么工具来帮助我们? 根据公式我们需要知道的物理量是物体运动过程中走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路程可以用尺子测量,时间可以用表来测量。今天我们就用表和尺子来亲自动手测量平均速度。 二、新课学习 探究点 测量平均速度 (一)实验原理 停表)(刻度尺+=t S v 1、测量刘翔110m 栏的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什么? 2、实验中需要用到哪些测量工具?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汇报实验原理。结合实验原理汇报实验中所需要的两种测量工具。 (二)设计实验

1、你能否结合实验桌上的器材,设计一个实验来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 2、实验的过程中,斜面的坡度大一点好,还是小一点好?为什么? 3、金属片在实验中有什么作用?如何能使测量的时间更准确? 学生结合实验桌上的实验器材,交流讨论实验步骤。思考并讨论斜面坡度对实验所带来的影响。思考并讨论金属片的作用,明确为了使测量结果更准确,应在正式试验前练习测量几次。 (三)进行实验 1.使斜面保持较小的坡度,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1、S2,填在表格内。 2、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并撞到金属片的时间t1、t2,填在表格内。 小组分组实验 1、组织学生动手实验,指出实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并巡回指导。 2、注意事项: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时,要使斜面保持较小的坡度,主要是为了便于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 3、选两个优秀小组展示汇报。 学生在正式测量前,练习使用停表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然后学生分组实验,并将测量的数据记录在表格内。最后展示汇报实验过程。 (四)分析论证 做变速直线运动的小车在不同路程内的平均速度一般不同。 1、组织学生计算小车在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2、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实验结论。 学生计算小车在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然后分组交流讨论,并归纳出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阶段内的平均速度关系。 (五)交流与评估 1、实验设计有没有不合理、不充分以及不完善之处吗? 2、操作过程中出现了哪些失误?你们是如何解决的?有哪些值得别人借鉴的经验? 3、测量结果是否可靠?有哪些因素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 学生分组进行交流评估,提出各小组在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宝贵经验,分析实验误差。

第四节 平均速度的测量教案

第四节平均速度的测量 教学目标 1、在物理知识方面要求加深学生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掌握停表的使用,会测时间。 3、通过度组实验使学生会用刻度尺和秒表测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培养学生实验水平和与他人协作的水平。 教学重点 1、使学生会用刻度尺和秒表测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体验通过日常生活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的方法,具有初步解决生活简单问题的水平。 教学难点 1、准确计时对学生实验技巧要求较高。 2、在课外活动时,保持好学生上课的组织纪律性。 3、准确记录测量结果。 实验器材 学生:停表、卷尺、小红旗。 地点:操场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演示小车从斜面上滑下,提出问题:在物理学中,用什么物理量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大小等于什么?速度的计算公式和速度的单位是什么? 再次让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三底端,学生观察,教师提出问题:小车从斜面上滑下,做的是什么运动?在物理学中,用什么描述变速运动物体的快慢水准?如何计算一个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时间t内的平均速度? 学生准确回答后,教师引出课题,这节课我们练习测量物体运动时的平均速度。 二、新课教学 (1)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 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第45页“四、平均速度的测量”一节内容,然后教师提出问题:如何测量我们步行30m这个过程的平均速度? 学生讨论后回答出,用刻度尺量出步行通过的路程,用秒表测出步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再利用,能够求出步行通过这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教师明确:本节实验目的是练习用刻度尺和秒表测量变速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实验依据的原理是,需要测量的是步行通过的路程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2)了解实验仪器,学习使用秒表 提问:使用刻度尺时应注意什么? 学生回答出,使用前要观察刻度尺的分度值、量程和零刻线,使用时要放对、读时、记对。使用秒表前应观察什么? 学生回答,应观察秒表的分度值、量程和零刻线。教师让学生观察秒表,明确秒表的最小刻度是0.1秒,读数时准确到十分位即可,并介绍秒表的启动、止动、回零等使用方法。 带领学生练习用秒表记时,教师将一小车放于外面顶端,将金属片至于斜面底端,并开始读秒:“5、4、3、2、1、0”;读到“0”时释放小车,学生启动秒表计时,当听到小车撞击金属片的声音时,学生立即按下停表几位学生报数后,教师纠正可能出现的错误,然后介绍实验步骤。 (3)介绍实验步骤

初中物理备课参考 测平均速度

第三节测平均速度 要点精讲 一、平均速度 如果测出了物体运动的距离s和通过这段距离所用的时间t,就可以算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速度。 平均速度的计算: s V t = 二、平均速度的测量 1.实验器材:斜面、小车、停表、刻度尺 2.实验原理: s V t = 3.实验过程: (1)使斜面保持很小的坡度; (2)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的低端,测量小车要通过的路程S;(3)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 (4)根据公式: s V t =算出平均速度。 (5)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点,再次测量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小车从斜面的顶端滑下,撞到金属片的时间。然后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时的平均速度。 4.要使斜面保持较小的斜度,这样小车加速下滑的速度较慢方便计时。 5.小车从斜面滑下时,一定要做直线运动,否则测量的路程比实际路程要小,影响实验结果。 相关链接 在变速直线运动中,平均速度的大小与选定的时间或位移有关,不同时间段内或不同位移上的平均速度一般不同,必须指明求出的平均速度是对应哪段时间内或哪段位移的平均速度,不指明对应的过程的平均速度是没有意义的。 典型分析 1.“龟兔赛跑”新传:龟兔同时从同一地点沿同一条道路向同一目标前进,兔子半途睡了一觉,醒来时发现龟离目标很近了,撒腿就跑,结果龟兔同时到达终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在这段时间内,龟兔的平均速度相等 B.在这段路程内,龟兔的平均速度相等 C.在兔子睡觉前一段时间内,龟兔的平均速度不相等 D.无论如何,兔子的平均速度大于龟的平均速度 【答案】D 【解析】在兔子睡觉之前,兔子和乌龟运动的时间相同,乌龟通过的路程少,所以兔子的平均速度大;在整个过程中,兔子和乌龟通过的路程相同,用的时间相同,所以兔子和乌龟的平均速度相等;因此ABC说法正确;D的说法错误。 2.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上海世博会于2010年5月1日拉开帷幕。同在N城工作的小王和小林结伴自己开车一起去看世博会。如图所示为他们在某一十字路口等红、绿灯后再次启动过程的频闪照片。该车从图示起点处(车头所对的零刻度线位置)由静止开始出发,同时,摄像头开始拍照,以后车沿直线向右运动的过程中,照相机每隔0.2s曝光一次。仔细观察频闪照片,如果该车照此规律从起点运动0.8s到达D处。填写表格中所缺的数据(不需要估读)。 位置起点 A B C D 【解析】由图可知第三个0.2s到达第9格,第四个0.2s到达16格(16m); 已知:s=16m t=0.8s, 全程的平均速度: s16m V20m/s t0.8s === 中考案例 1.(2012年滨州)晓燕在学校春季运动会百米赛跑中以16s的成绩获得冠军,测得她在50m 处的速度是6m/s,到终点时的速度为7.5m/s,则全程内的平均速度是() A.6m/s B.6.25m/s C.6.75m/s D.7.5m/s 【答案】B 【解析】晓燕的百米平均速度: s100m V 6.25m/s t16s ===

测量平均速度实验报告

测量平均速度实验报告教学目的: 1.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 2.学会正确使用停表测时间; 3.了解平均速度的意义和测量方法。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一、阅读课本并查阅资料,完成以下问题: 1.实验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测量平均速度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 3.测量路程需要什么仪器?测量时间需要哪些仪器? 二、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 1、实验器材:斜面、小车、金属片、________________ 2设计实验:参照教材或如右图所示。 3、实验步骤:1.2.3.参照课本23页 4、分别计算下半段路程S3和时间t3 算出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3 5、设计表格,记录数据 路程运动时间平均速度

分析与论证:比较V 2 V 3 即: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越来越____________________ 。 6、结论:说明小车沿斜面下滑运动越来越__________ 。 7、注意:测量小车通过的路曾时,必须从开始计时的车头(或车尾)量到计时结束的车头(或车尾),不可以从斜面的顶端量到斜面的底端或从车头量到车尾。 五、知识点归纳: 1.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是______________ ,长度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__ ;测量时间的工具是__________ ,时间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 。 2.实验测得斜面全长是S,小车在全程的运动的时间是t ;上半段的长是S i,运动的时间是t i。则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__________________ ,上半段的平均速度是 ___________ ;下半段路程是__________ ,运动的时间是_______ ,下半段的平均速度是. 3.实验证明:小车在斜面的______ 段平均速度最大,运动最 ______ ;在斜面_______ 段平均速度最小,运动最______ 。结果表明:物体做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大小与 _______ 和_ _____ 有关。 课后反思:

测量平均速度

第周第课时执笔人:黄平备课组长: 求实课堂八年级物理组教案- 1 - 互动调控 课题:测量平均速度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 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测量和记录数据的良好作风。 2.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教学重点: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测量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教学难点:记时,绘制表格。 德育渗透: 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测量和记录数据的良好作风。教学准备:秒表、小红旗、口哨、长卷尺。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以知晓培养情境(3分钟) 找一些跑步等裁判计时的照片或者描述一些比赛时计时的情况。同学们,想知道一个物体的平均速度,我们需要知道什么?需要什么工具来帮助我们? 根据公式我们需要知道的物理量是物体运动过程中走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路程可以用尺子测量,时间可以用表来测量。今天我们就用表和尺子来亲自动手测量平均速度。 ◆以问题驱动教学 (一)钟表 在物理实验中,我们一般用 停表、光电计时器来计时。机械 停表可以读到0.1s,而更高级的 电子系统可以读到0.001S了,甚 至1.0×10-6S或更小。 观察停表,各指针在转动

第周第课时执笔人责任人 互动调控时,每个刻度代表多少分钟?多少秒?设想一下,测量你正常行走的平均速度,需要测量哪些量?只要测量通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然后利用公式计算出即可 (二)分组实验 本次实验是学生在操场上以小组合作的行驶完成的,所以要提高效率,之前需要老师给予学生足够的指导,使学生了解实验过程,明确实验目的,正确操作仪器,注意实验纪律, 上好本节课。 1.明确实验内容和目的,知道自己的责任。 2.严格按照教师安排的程序进行实验。 3.实验中要严肃认真,操作仪器要准确,记录数据要讲究实事求是。 4.要认真遵守实验纪律,注意爱护仪器。 5.每组安排好先后顺序,有条理地进行,避免挣抢.动手能力强、细心、态度积极的学 生和愿意被动接受的学生互相组合成组,合理搭配。 实验步骤: 1.分组:每组至少6人或根据实际人数调整,不少于6人。 2.测距离:指导学生量出30m的路程,每隔10m做一记号,并站上一位记时员。 3.指导每组选出一名发令员,一名被测选手,一人负责记录。 4.一人测量完毕,按顺序轮换角色,被测同学也可竞走或跑步。 5.指导学生设计数据表格,计算出平均速度。 6.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实际测量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记录相应数据,老师进行指导。 测量自行车的平均速度是距离可以远一点,老师可以根据操场的大小或实际情况进行确定。 - 2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