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刺法灸法

针灸选穴及针刺手法心得

针灸选穴及针刺手法心得 关键词:针灸、辩证选穴、针刺手法 本人经过近20年的临床工作,对中医针灸治疗疾病进行了认真观察,并对针灸选穴及针刺手法进行研究,偶有心得,现介绍如下: 1、辩证选穴,合理配伍。 本人重视中医理论对针灸临床的指导作用,强调穴位的选取,针刺手法的选择,都要以辩证诊治为基础。如以临床多见的腰痛为例,循经取穴、以痛为腧的方法比较常见,则根据疼痛的部位、性质、伴随症状及体征,把腰痛分为寒湿腰痛、风寒腰痛、湿热腰痛、痰湿腰痛、淤血腰痛、肾虚腰痛6个证型。在治疗时选穴配穴同中有异,刺激方法各有不同。如寒湿腰痛、风寒腰痛、肾虚腰痛都可用肾俞、命门,单寒湿腰痛配昆仑、太白,以补火助阳、健脾化湿;风寒腰痛配风池、跗阳,以去风定痛;肾虚腰痛配关元、悬钟,以补肾填髓、强腰壮骨。再如岔气腰痛,特点就是腰部无明显的肿胀及压痛点,体位变动时疼痛,深呼吸。咳嗽亦可引起疼痛。证属络脉气血瘀滞,治以通络止痛。循经取选远端穴位如攒竹或人中用泄法强刺激,同时嘱咐患者前后左右活动腰部;或在疼痛部位浅刺,在皮下或皮内,同时让患者活动,以达到行气通络止痛。 在临床过程中,有许多通过辨证论治而取得显效的病例,曾有一位患者,主要症状就是双小腿恶风,总就是感觉有风从皮肤进入,盛夏也要穿两条裤子,已有两年余,经中药及针灸治疗未见明显改善。患者40刚过,仍在壮年,无明显其她不适感,舌脉无特殊,小腿也不发凉,辨证为局部卫气运行障碍,卫外功能失调。立法为调畅卫气,用局部多针浅刺法以加速卫气运行,结果得到满意的疗效;另有一患者有恶性淋巴瘤的女性患者,右侧后背疼痛,用不啡、杜冷丁等亦不能止痛,彻夜不眠,甚至大汗淋

刺法灸法重点

刺法灸法重点 名词解释: 刺法灸法学:是以各种针灸技术的操作方法、作用原理及其临床应用为主要内容分的一门针灸分支学科,主要包括针法、灸法、拔罐、刮痧以及各种作用于经络、腧穴具有防治疾病作用的操作技术。 腧穴揣穴定位:针刺前,医者必须将施术的腧穴位置定准。医者在腧穴体表定位点的基础上,以押手在欲刺腧穴处进行揣摸、按压,寻找酸、麻、胀、痛等敏感点,以取定腧穴的过程。 提插法:提插法是医者持针在针刺腧穴内反复进行上提、下插动作。 捻转法:捻转法是医者以刺手拇、食指指腹捏持针柄,捻动针体左右均匀旋转的动作。循法:医者用手指沿着经络上下轻轻寻按,或以指腹沿着经络叩击,以推动气血、促进气至的方法。 弹法:在留针过程中,医者以手指轻弹针柄,使针尾或针柄,使针体微微振动,以加强针感、促使气行的方法。 刮法:是指针刺入一定深度后,医者用拇、食、中指的指甲,由上而下或由上而下频频刮动针柄的方法。 摇法:是指针刺入一定深度后,医者手持针柄,将针轻轻摇动,以加强针感或行气的方法。 飞法:是指医者用右手拇、食两指持针,做较大幅度捻转1-3次,然后张开两指,反复施行,如飞鸟展翅状,以疏导经气,加强针感的的方法。 搓法:是指刺入一定深度后,医者持针柄反复做单向捻转,如搓线状,使肌纤维适度地缠绕针体,以激发经气、加强补泻作用的方法。 震颤法:是指针刺入一定深度后,医者用右手拇、食指持针柄,使针在穴位内小幅度上下颤动的手法。 按法:是指针刺得气后,医者用手按压针刺部位所属经脉的上方或下方,以控制针感走向的方法。 盘法:是医者将针入一定深度,得气后提针至皮下,按倒针柄,手持针尾,将针向一个方向盘转的方法。 弩法:是在针刺得气后将针稍提,用拇、食指夹持针柄,中指侧压针身弯曲成弩弓之状的方法。

中医针灸刺法灸法学习题

刺 法 灸 法 学 暮染岚烟作品 第一章刺法灸法学概论 1.什么叫刺法灸法学? 2.刺法灸法学的内容主要有哪些? 3.刺法灸法学的在针灸学术中的地位怎样? 4.针刺起源于什么时代?简述针具的演变? 5.复式手法烧山火等首载于哪一部着作? 6.奠定刺法基础的着作是哪些?标志刺法昌盛的着作是哪些?简述各自的主要内容?7.简述灸法的起源?灸法盛行时期的重要着作有哪些? 8.简述常用的非艾灸法?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针刺起源于( B ) 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春秋时期D.战国时期 E.秦汉时期 2.用于按摩分肉之间,治分肉之间病症的针具是( A ) A.圆针 B.圆利针 C.长针 D.大针E.鍉针 3.最早记载艾灸法的文献是( D ) A.马王堆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 B.《曹氏灸方》 C.《备急灸法》 D.《孟子·离娄篇》 E.《黄帝明堂灸法》

4.十四字手法最早记载于哪一部着作( B ) A.《灵枢》 B.《针经指南》 C.《金针赋》 D.《针灸大成》 E.《神应经》 (二)B型题 .天灸 E.温针灸 D.间接灸 C.灯火灸 B.艾条灸A. 1.以上属于非艾灸法的是( B ) 2.以上属于腧穴药物敷贴法的是( E ) A.十二字手法 B.下手八法 C.阳中隐阴D.青龙摆尾 E.进水泻法 3.以上属于“治病八法”的是( C ) 4.以上属于“飞经走气”四法的是( D ) A.苍龟探穴 B.赤凤迎源 C.子午捣臼D.青龙摆尾 E.白虎摇头 5.以上不属于“飞经走气”四法的是( C ) 6.以上属于“治病八法”的是( C ) (三)C型题 A.间接灸 B.实按灸 C.两者均是 D.两者均非 1.以上属于艾条灸的是( B ) 2.以上属于艾炷灸的是( A ) A.电针 B.水针 C.两者均是 D.两者均非 3.以上属于毫针治疗技术的方法是( D ) 4.以上属于腧穴特种治疗技术的方法是( C ) (四)X型题 1.以下属于《内经》九针的针具有( ABCD ) A.圆针 B.锋针 C.大针 D.长针 E.皮内针 2.刺法灸法学的内容主要包括( ABCE ) A.腧穴特种治疗技术 B.灸法技术 C.针刺技术 D.推拿技术 E.特定部位刺法技术 二、判断题 1.《难经·七十八难》进一步强调左右手配合行针。(√) 2.《内经》主张补泻手法分层而施。(×) 3.《针灸甲乙经》是我国最早的针灸学专着。(√) 三、填空题 1.继《针灸甲乙经》之后,对针灸学进行系统总结的专着是《针灸大成》。 2.比较成熟的特定部位刺法有耳针法、头皮针法和腕踝针法。 3.《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说:“中气穴则针游于巷,中肉节则皮肤痛。” 四、名词解释 1.刺法灸法学:刺法灸法学是以各种针灸技术的操作方法、临床应用及作用原理为主要内容的针灸分支学科,是针灸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九针:《内经》中创制的针对各种疾病使用的九种针具。具体名称:镵针、圆针、鍉针、锋针、铍针、圆利针、毫针、长针、大针。 3.微针:指现代针灸学发展起来的头皮针、耳针、腕踝针、眼针、腹针等针法,目前将之称为“微针”系统。 第二章毫针基本操作技术 1.毫针由哪几个部分构成? 2.毫针的规格主要是根据什么区分的?

中医针灸之针刺手法

中医针灸之针刺手法 针灸作为中医的一部分,它脱离不了整个中医的理论体系,如果你只是想学点皮毛,那么可以只看针灸方面的书,比如《针灸学》教材、《针灸大成》之类,还有《马丹阳天星12穴》、《玉龙赋》、《标优赋》等歌诀。学完这些你只能治好别人都能治好的病和书上描述过的病,要想兵来将挡,还得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学。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合称。是研究各种刺法和灸法的操作方法、临床运用及作用原理的一门学科。我们本次主要讲的是针刺手法即针法。针法:又称刺法,指采用针具,运用手法,刺激人体一定部位(一般是腧穴),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从而防治疾病的方法。一、针刺进针法(1)单手进针法: 操作:单手进针法:术者以拇指、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紧靠针身下段。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之屈曲,将针刺入,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 适用:短针进针。(2)双手进针法:①指切进针法 操作:用左手拇指或食指或中指的爪甲切按在腧穴位置上,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腧穴。 适用:短针进针。②舒张进针法 操作:用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食、中

二指或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适用:皮肤松弛部位得腧穴。③夹持进针法 操作:左手拇食二指持捏消毒的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定于针刺穴位的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持针柄,使针身垂直,在右手指力下压时,左手拇食二指同时用力,两手协同将针刺入穴位皮肤。 适用: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④提捏进针法 操作: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适用:适用于皮肤浅薄部位(如印堂、列缺)的进针。二、行针手法 行针又名运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使之得气,调节针感和进行补泻而施行的各种针刺手法。行针基本手法:提插法、捻转法。行针辅助手法:循法、弹柄法、刮柄法、摇柄法、挫柄法、震颤法。(1)提插法: 操作: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动作的操作手法。(这种使针由浅层向下刺入深层的操作谓之插,从深层向上引退至浅层的操作谓之提,如此反复地上下呈纵向运动的行针手法,即为提插法)。 要领:使用提插法时的指力要均匀一致,幅度不宜过大,一般以3~5分为宜,频率不宜过快,每分钟60次左右,保持针身垂直,不改变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2)捻转法: 操作: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向前向后捻转动作的

中医针灸的26种刺法大全

中医针灸的26种刺法 —1— 腧刺 这种针刺治疗方法用于五脏有病时,腧指四肢荥穴和足太阳膀胱经在背部的五脏俞穴,就是心腧、肺腧、肝腧、脾腧、肾腧,用以治五脏疾病。 由于这种针刺法是刺特定的腧穴,故称之为腧刺,在临床上对结石性胆囊炎的疼痛,针刺胆腧穴针感可直达病所,即能止痛,故《灵枢·官针篇》曰:“腧刺者,刺诸经荥腧,脏腧也”。 —2— 远道刺 下肢合穴能主治六腑疾病,这种刺法称为远道刺。下合穴是指手足三阳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故称下合穴,主要分布于下肢膝关节附近。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指出:“合治内府……胃合入于三里,大肠合入于巨虚上廉(上巨虚),小肠合入于巨虚下廉(下巨虚),三焦合入于委阳(腘横纹外端,股二头肌腱外缘),膀胱合于委中穴(腘横纹中央),胆合入于阳陵泉”; 《灵枢·刺节真邪篇》:“刺府俞,去府病也”;《灵枢·官针篇》讲:“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琐府腧也。” —3— 经刺 经脉所过之处有结聚者,如郁血、硬结、压痛等常用经刺法。由于是直接刺大经,故称之为“经刺”。治疗腱鞘囊肿基本上是用这种刺法。又如“经络触诊法”和以触诊所得的阳性反应处为针刺点的治疗方法,均属经刺法。《灵枢·官针篇》曰:“经刺者,刺大经之结络经分也。”

—4— 络刺 这是刺皮肤上的小络脉,使其出血以泻邪的一种治疗方法。《素问·调经论》中指出:“病在血,调之络。”目的在于泻郁滞络脉之间的邪热。 《灵枢·百病始生篇》讲:“阳络伤则血外溢,阴络伤则血内溢。”病热之邪所致血溢,必调治络脉。由于是刺在络脉上,所以称“络刺”。 近代临床上应用的各种浅刺、点刺放血法———如三棱针(古代叫锋针)或小针刀放血法、皮肤针重刺放血法等都属于本法范围。“刺络(放血)拔罐法”,就是在本法的基础上与拔罐疗法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 —5— 分刺

刺法灸法终

刺法灸法:研究各种以防治疾病为目的的刺灸技术的操作方法,临床应用以及其作用原理的 一门学科。 黄帝内经:1、重视针刺与治神的关系。 2、补充和完善经络系统的理论及其重要地位。 3、创立了特定穴及全腧穴与五行的关系。 难经:1、八会穴 2、强调双手配合行针 针经指南:重视理论,强调临床疗效,突出手法操作提出十四字针刺手法 金针赋:提出针刺十四法,飞经走气,总结归纳了治病八法,促进补泻手法的规范化、标准 化 针灸甲乙经:最早的针灸学专著 针灸大成:杨继洲总结了明代从前的针灸精华。 毫针分为:针尾、针柄、针根、针身、针尖 体位分为:仰卧位、侧卧位、俯卧位、仰靠坐位、侧伏坐位、俯伏坐位 刺手:持针的手称为“刺手”。 押手:辅助针刺或按压针刺部位的手称为“押手”。 双手进针法:1、指切进针法,适用于短针进针。 2、夹持进针法,适用于长针进针。 3、舒张进针法,适用于皮肤松弛部位进针。 4、提捏进针法,适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如印堂。 得气:又称“气至”,是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或捻转等行针方法,使针刺 部位获得经气感应,现代也称获得“针感”。 得气方法:1、候气法。2、催气,守气法(循,弹,刮,摇,弩,搓,飞,震颤)。 3、行气法: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赤凤迎源 另1、浅层行气2、用于使经气向周围扩散的行气。3、深层行气。4、刺激强度较大的行气。 针刺补泻手法 1、提插:重按轻提为补,轻按重提为泻。 2、捻转:拇指向前为补,向后为泻。 其他补泻手法 1、疾徐:徐进疾退为补,疾进徐退为泻。 2、呼吸:顺着呼吸为泻,逆为补。 3、并圔:缓慢出针,快速按压针孔并按揉为补;快速出针,出针时摇大针孔,不按压为泻。 4、迎随补泻:顺经为补,逆经为泻。 平补平泻手法 针刺得气后,施行均匀,平和的行针动作即为平补平泻手法。 针刺行补:即针刺治疗中的补法与泻法。 复式补泻手法 1、烧山火法:是一种热补法,由多种单式补法组成,将所刺腧穴的深度分为天人地三部, 随其呼气刺入天部,得气后重插轻提重复九次,再刺入人部,重插轻提重复九次,最后刺入地部,重插轻提重复九次,留针十五到二十分钟,待针下松弛时,病人吸气,将针快速拔出。 2、透天凉法:是一种凉泻法,由多种单式泄法组成,将所刺腧穴的深度分为天人地三部,

中医针灸刺法灸法学习题

中医针灸刺法灸法学习 题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刺法灸法学暮染岚烟作品

第一章刺法灸法学概论 1.什么叫刺法灸法学 2.刺法灸法学的内容主要有哪些 3.刺法灸法学的在针灸学术中的地位怎样 4.针刺起源于什么时代简述针具的演变 5.复式手法烧山火等首载于哪一部着作 6.奠定刺法基础的着作是哪些标志刺法昌盛的着作是哪些简述各自的主要内容 7.简述灸法的起源灸法盛行时期的重要着作有哪些 8.简述常用的非艾灸法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针刺起源于( B ) 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春秋时期D.战国时期 E.秦汉时期2.用于按摩分肉之间,治分肉之间病症的针具是( A ) A.圆针 B.圆利针 C.长针 D.大针E.鍉针 3.最早记载艾灸法的文献是( D ) A.马王堆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 B.《曹氏灸方》 C.《备急灸法》 D.《孟子·离娄篇》 E.《黄帝明堂灸法》 4.十四字手法最早记载于哪一部着作( B ) A.《灵枢》 B.《针经指南》 C.《金针赋》 D.《针灸大成》 E.《神应经》 (二)B型题 A.艾条灸 B.灯火灸 C.间接灸 D.温针灸 E.天灸 1.以上属于非艾灸法的是( B ) 2.以上属于腧穴药物敷贴法的是( E ) A.十二字手法 B.下手八法 C.阳中隐阴D.青龙摆尾 E.进水泻法3.以上属于“治病八法”的是( C ) 4.以上属于“飞经走气”四法的是( D ) A.苍龟探穴 B.赤凤迎源 C.子午捣臼D.青龙摆尾 E.白虎摇头5.以上不属于“飞经走气”四法的是( C ) 6.以上属于“治病八法”的是( C ) (三)C型题

针灸穴位定位、主治、刺法

十四经脉特定穴总结 十四经脉井穴荥穴输穴原穴经穴合穴络穴郗穴下合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俞穴募穴 手太阴肺经(肺脏)少商鱼际太渊经渠尺泽列缺孔最脉会:太渊 列缺 (通任脉) 肺俞(膀胱经)中府 手阳明大肠 经(大肠腑)商阳二间三间合谷阳溪曲池偏历温溜 上巨虚 (胃经) 大肠俞(膀胱经)天枢(胃经穴) 足阳明胃经 (胃腑) 厉兑内庭陷谷冲阳解溪足三里丰隆梁丘足三里胃俞(膀胱经)中脘(任脉穴) 足太阴脾经(脾脏)隐白大都太白商丘阴陵泉公孙 地机 血海(血郗) 公孙 (通冲脉) 脾俞(膀胱经)章门(肝经穴) 手少阴心经 (心脏) 少冲少府神门灵道少海通里阴郗心俞(膀胱经)巨阙(任脉穴)手太阳小肠 经(小肠腑)少泽前谷后溪腕骨阳谷小海支正养老 下巨虚 (胃经) 后溪 (通督脉) 关元(任脉穴) 足太阳膀胱 经(膀胱腑)至阴足通骨束骨京骨昆仑委中飞扬金门委中 骨会:大杼 血会:膈俞 申脉 (通阳跷脉) 膀胱俞(膀胱经)中极(任脉穴) 足少阴肾经(肾脏)涌泉然谷太溪复溜阴谷大钟水泉 照海 (通阴跷脉) 肾俞(膀胱经)京门(胆经穴) 手厥阴心包 经(心包)中冲劳宫大陵间使曲泽内关郗门 内关 (通阴维脉) 厥阴俞(膀胱经)膻中(任脉穴) 手少阳三焦经(三焦)关冲液门中渚阳池支沟天井外关会宗 委阳 (膀胱经) 外关 (通阳维脉) 三焦俞(膀胱经)石门(任脉穴) 足少阳胆经(胆腑)足窍阴侠溪足临泣丘墟阳辅阳陵泉光明外丘阳陵泉 筋会:阳陵泉 髓会:悬钟 足临泣 (通带脉) 胆俞(膀胱经)日月 足厥阴肝经 (肝脏) 大敦行间太冲中封曲泉蠡沟中都脏会:章门肝俞(膀胱经)期门 任脉 (阴脉之海)腑会:中脘气会:膻中 督脉 (阳脉之海) 诸阳之会:大椎 临床08医普叮当猫

中医针灸二十六种刺法

中医针灸二十六种刺法 1、输刺 这种针刺治疗方法用于五脏有病时,腧指四肢荥穴和足太阳膀胱经在背部的五脏俞穴,就是心腧、肺腧、肝腧、脾腧、肾腧,用以治五脏疾病。 由于这种针刺法是刺特定的腧穴,故称之为腧刺,李氏在临床上对结石性胆囊炎的疼痛,针刺胆腧穴针感可直达病所,即能止痛,故《灵枢·官针篇》曰:“腧刺者,刺诸经荥腧,脏腧也”。 2、远道刺 下肢合穴能主治六腑疾病,这种刺法称为远道刺。下合穴是指手足三阳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故称下合穴,主要分布于下肢膝关节附近。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指出:“合治内府……胃合入于三里,大肠合入于巨虚上廉(上巨虚),小肠合入于巨虚下廉(下巨虚),三焦合入于委阳(?横纹外端,股二头肌腱外缘),膀胱合于委中央(?横纹中央),胆合入于阳陵泉”;《灵枢·刺节真邪篇》:“刺府俞,去府病也”;《灵枢·官针篇》讲:“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琐府腧也。”

如患者张某某,男,已婚,本院汽车驾驶员,于1990年1月31日,应邀做客,饱食后,于晚11时自感腹胀难忍不适,起坐不是,来寓求治。 查视患者痛苦面容,腹部膨隆拒按,按之不适,即给针刺足阳明胃经之下合穴双足三里行气消滞,留针15分钟,频行其针,针感以患者舒适为度,继之排气即舒。 次日晨问之,一切如常,无其它不适。此患者饱食后腑气不通,食气停滞于肠胃,故腹部膨隆胀满不适难忍,起坐不是,因六腑以通为用,故取双侧下合穴足三里远道刺之通其腑气而获愈。 3、经刺 经脉所过之处有结聚者,如郁血、硬结、压痛等常用经刺法。由于是直接刺大经,故称之为“经刺”。李氏治疗腱鞘囊肿基本上是用这种刺法。又如“经络触诊法”和以触诊所得的阳性反应处为针刺点的治疗方法,均属经刺法。《灵枢·官针篇》曰:“经刺者,刺大经之结络经分也。” 4、络刺 这是刺皮肤上的小络脉,使其出血以泻邪的一种治疗方法。《素问·调经论》中指出:“病在血,调之络。”目的在于泻郁滞络脉之间的邪热。

针灸方法练习八法

针灸方法练习八法 针灸, 针刺方法 作者:侯书伟胡志强中国针灸年6期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济南250011) 摘要自创针刺方法练习八式,包括直刺、斜刺、平刺、上刺、旋后位刺、双手直刺等法。所设各式充分考虑到人体各部穴位、患者各种体位、医生各种手法等不同,贴近临床教学,适应临床需要,练习强度大,实际效果明显。介绍了可保证练习质量,解除手部疲劳,增强手指、手腕柔韧性的辅助手法。与传统方法比较,本法可明显提高指、腕力及针刺技能。 主题词刺法教育,针灸教学方法 针刺的临床疗效与针法密切相关。传统的"纸垫练针法""棉球练针法"虽有较强的实用性,但亦有明显的局限性,已不能完全适应临床的需要。针对此问题,笔者在教学及临床带教中总结出了针法练习法,现介绍如下。 1基本手法 1.1直刺式(一式) 左手五指伸直,掌指关节屈曲成90度,将手置于床面或大腿上(端坐位,以下各式皆持此体位),使手掌与床面成90度;右手拇、食指捏紧呈持针状,其余三指自然伸直(以下此姿势称持针位)。将右手拇、食、中指紧靠在左手掌大、小鱼际之间。

然后右手拇、食指上下移动,呈"针刺"状运动,开始时"针刺"频率较慢,力量较小,逐渐加快频率,加大用力。注意:"进针"前右手腕稍向上提,"针刺"时应由手腕发力,拇、食指随即用力;"进针"的幅度不宜过大,以不超过1 cm为宜,每次练习200~300次。该法是为四肢、躯干部肌肉较丰厚处需直刺的穴位而设,如合谷、足三里、关元、大肠俞等。 1.2斜刺式(二式) 左手姿势同一式,右手呈持针位。将右手掌心向左平放在左手2~5指上,右手中指端顶在左手劳宫穴上。然后做侧向"针刺"动作,"针刺"的频率、力度同一式。注意:"进针"时应由拇、食指发力,手腕自然用力、轻微屈伸予以配合;"进针"幅度约0.5 cm,每次练习200~300次。该法是为体侧的穴位而设,如平卧位时的消泺、会、风市、丰隆及需要平刺、斜刺的穴位。 1.3夹针平刺式(三式) 左手握拳,将拳的第一节指骨面平放在床面或大腿上,使掌背与床面成60~70度;右手呈持针位,掌心向下平放在左手掌背上。然后紧贴掌背做"针刺"动作,"针刺"的频率较一式慢,力度稍大。注意:"进针"时应由拇指、食指、手腕同时发力;"进针"运动从小鱼际侧开始,逐渐向第一掌骨移动,然后回到小鱼际,周而复始,以体会不同方向、不同平面进针时的感觉;"进针"幅度较大,约1.5~2 cm,每次练习100~200次。该法是

〖针灸常识〗针刺的各种手法原理介绍

【针灸常识】 针刺的各种手法原理介绍 针刺的基本手法,是指进针后使用的种种用以取得针感,并进行补泻的基本操作而言。辅助手法是指进针后为促其得气,并使针感增强、扩散,或进行补泻,在施用针刺基本手法同时,所配合施用的操作而言。 (一)基本手法 1、进(插) 所谓进,是将针刺透皮肤后,根据所刺部位的深浅分天、人、地三部,从浅层向深层向下插入的操作过程,也就是从天部刺入人部或地部的进针动作。《灵枢·官针》所载: '微旋而徐推之”中的“推”字,即“进”之意。其目的是为了得气(取得针感),或施行补泻。根据进针的速度,有急进与慢进之分。 2、退(提)

所谓退,是将针从深层提到浅层,向上引退的操作过程,也就是从地部提至人部、天部,或由人部提至天部的退针动作。《灵枢·官针》所载: '伸而还之”中的“伸”字,即“退”之意。其目的是为了散气(减弱针感),或施行补泻。根据退针的速度,也有急迟与缓退之分。 3、捻(转、旋) 捻即将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用拇、食两指,一前一后交替的动作,也就是拇、食两指向内、外来回捻转的操作过程。《灵枢·官针》所述:“切而转之”,“微旋而徐推之”中的“转”与“旋”字,皆指“捻”而言。可用于催气、行气或施行补泻。捻转时可在既定深度来回捻转,但最大角度不宜超过360度(一圈),否则就会引起疼痛。捻转的快慢可根据病情酌定。 4、留

留是将针置留于穴内之谓。《素问·离合真邪论》所述:“静以久留”是说当针剩入后,要安静地多留一些时间,这种静留以待气至的方法,称为“静留针”。如果在留针过程中,由于病情的需要,还要继续施用手法,即并非静止不动以待气至,或欲达一定补泻目的的方法,称为“动留针”。具体留针与否,采用何种留针法,留针时间长短,主要依病情而定。 5、出 出针法是指行针已毕,将针拔出的操作过程,即先以左手拇、食指,或中、食两指,固定被刺腧穴周围皮肤,右手持针轻轻捻退至皮下,然后迅速拔出,或将针轻捷地直接向外拔出。《针灸大成》:“指拔者,凡待针欲出之时,待针下气缓,不沉紧,便觉轻滑,用指捻针,如拔虎尾之

中医针灸刺法灸法学习题

刺法灸法学暮染岚烟作品

第一章刺法灸法学概论 1.什么叫刺法灸法学 2.刺法灸法学的内容主要有哪些 3.刺法灸法学的在针灸学术中的地位怎样 4.针刺起源于什么时代简述针具的演变 5.复式手法烧山火等首载于哪一部着作 6.奠定刺法基础的着作是哪些标志刺法昌盛的着作是哪些简述各自的主要内容7.简述灸法的起源灸法盛行时期的重要着作有哪些 8.简述常用的非艾灸法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针刺起源于( B ) 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春秋时期D.战国时期 E.秦汉时期2.用于按摩分肉之间,治分肉之间病症的针具是( A ) A.圆针 B.圆利针 C.长针 D.大针E.鍉针 3.最早记载艾灸法的文献是( D ) A.马王堆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 B.《曹氏灸方》 C.《备急灸法》 D.《孟子·离娄篇》 E.《黄帝明堂灸法》 4.十四字手法最早记载于哪一部着作( B ) A.《灵枢》 B.《针经指南》 C.《金针赋》 D.《针灸大成》 E.《神应经》 (二)B型题 A.艾条灸 B.灯火灸 C.间接灸 D.温针灸 E.天灸 1.以上属于非艾灸法的是( B ) 2.以上属于腧穴药物敷贴法的是( E ) A.十二字手法 B.下手八法 C.阳中隐阴D.青龙摆尾 E.进水泻法3.以上属于“治病八法”的是( C ) 4.以上属于“飞经走气”四法的是( D ) A.苍龟探穴 B.赤凤迎源 C.子午捣臼D.青龙摆尾 E.白虎摇头 5.以上不属于“飞经走气”四法的是( C ) 6.以上属于“治病八法”的是( C ) (三)C型题 A.间接灸 B.实按灸 C.两者均是 D.两者均非 1.以上属于艾条灸的是( B ) 2.以上属于艾炷灸的是( A ) A.电针 B.水针 C.两者均是 D.两者均非 3.以上属于毫针治疗技术的方法是( D ) 4.以上属于腧穴特种治疗技术的方法是( C ) (四)X型题 1.以下属于《内经》九针的针具有( ABCD ) A.圆针 B.锋针 C.大针 D.长针 E.皮内针 2.刺法灸法学的内容主要包括( ABCE ) A.腧穴特种治疗技术 B.灸法技术 C.针刺技术 D.推拿技术 E.特定部位刺法技术 二、判断题

针灸进针方法

针灸进针方法 一、基本方法 进针是针具刺透皮肤达到穴位的过程,是检验针灸施术基本技能的第一关。 要求:迅速、准确,无痛或少痛。 方法:左右双手密切配合,动作协调,使行针顺利,减轻疼痛,并能调整和加强针感,提高治疗效果。 刺手:持针的右手称刺手,主要作用是掌握毫针,进针时集中臂、腕、指力迅速进针。 押手:按压穴位局部辅助操作的左手称押手,主要作用是固定穴位,使毫针准确刺入穴位,并使长针针身有所依靠,不致摇晃弯曲。 二、进针法分类 进针法依进针速度、刺入术式、刺押手势和进针器具而有不同分法。临床应根据腧穴所在部位解剖特点、针刺深度、手法要求等具体情况灵活选用进针法,以便于进针、易于得气、避免痛感为应用目的。 分类法内容 以进针速度分类速刺法、缓刺法 以刺入术式分类插入法、捻入法、飞入法、弹入法 以刺押手势分类单手进针法、双手进针法 以进针器具分类针管针进针法、进针器进针法 1.速刺法:将针尖抵于腧穴皮肤,运用指力快速刺透表皮,针入皮下。适用于四肢腧穴和耳穴。 2.缓刺法:将针尖抵于腧穴皮肤,运用指力缓缓刺透表皮,针入皮下。适用于头身腧穴和头穴。 3.插入法:将针尖抵于腧穴皮肤,运用指力不加捻转及其他术式,直接刺入皮下。(图见上) 4.捻入法:将针尖抵于腧穴皮肤,运用指力稍加捻动刺入皮下。 5.飞入法:将针尖抵于腧穴皮肤,运用指力以拇、食指捻动针柄,拇指后退瞬即将针尖刺入,随后五指放开作飞鸟状。

6.单手进针法:刺手拇、食指持针,中指指端紧靠腧穴,中指指腹抵于针身下段,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势屈曲将针刺入,直至所需深度。适用于短毫针进针。 7.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以左手拇指或食指的指甲切掐于所刺腧穴部位,右手持针将针紧靠左手指甲缘刺入皮下。多用于短针进针。 8.夹持进针法:左手拇、食二指夹持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于皮肤表面部位,右手持针柄,使针体垂直。右手指力下压时,左手拇、食指同时用力,将针刺入皮肤。或用右手拇、食二指夹持针体下端,露出针尖3~5mm,对准穴位利用腕力快速刺入,然后再与押手配合刺入所需深度。适用于长针进针。 9.舒张进针法:左手五指平伸,食、中二指分开置于所刺处。右手持针从食、中二指之间刺入。对于皮肤松弛或有皱纹的部位,可用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将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快速刺入。适用于长针深刺法。 10.提捏进针法: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于捏起处刺入。适用于皮肤浅薄部位(如印堂、列缺)的进针。 11.针管针进针法:用特制的金属管或玻璃管(消毒)代替押手置于所刺处,选平柄毫针套于管中,右手食指对准针尾,利用腕力将针拍入皮肤,然后将套管针刺的角度、方向、深度是毫针刺入皮下后的操作要求。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不同,所达的组织结构、产生的针刺感应和治疗效果也不同。 正确掌握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是获得针感、施行补泻、发挥效应、提高疗效、防止针刺意外的重要环节。临床应根据施术部位、治疗需求、患者体质等具体灵活掌握。 针刺的角度、方向与深度相辅相成。一般而言,深刺多用于直刺,斜刺、横刺则多浅刺。对延髓部、眼区、胸背部等有重要脏器部位的穴位,尤其要注意掌握好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以防发生医疗事故。 角度 平刺:又称横刺、沿皮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刺入。适于皮肉浅薄处穴位,如头面部、胸部正中线穴多用横刺;也适用于施行透穴时 斜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角,倾斜刺入。适于肌肉较浅薄处及不宜深刺的穴位,如颈项部、咽喉部、侧胸部穴多用斜刺,在施行某种行气、调气手法时亦常用。 直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角,垂直方向刺入。适于全身肌肉丰厚处大多数穴,如四肢部、腹部、腰背部穴多用直刺。 方向 针刺方向:指进针后针尖所朝向的方向,简称针向。针刺方向一般根据经脉循行方向、腧穴

刺法灸法重点 (2)

刺法灸法重点 名词解释: 刺法灸法学:就是以各种针灸技术的操作方法、作用原理及其临床应用为主要内容分的一门针灸分支学科,主要包括针法、灸法、拔罐、刮痧以及各种作用于经络、腧穴具有防治疾病作用的操作技术。 腧穴揣穴定位:针刺前,医者必须将施术的腧穴位置定准。医者在腧穴体表定位点的基础上,以押手在欲刺腧穴处进行揣摸、按压,寻找酸、麻、胀、痛等敏感点,以取定腧穴的过程。提插法:提插法就是医者持针在针刺腧穴内反复进行上提、下插动作。 捻转法:捻转法就是医者以刺手拇、食指指腹捏持针柄,捻动针体左右均匀旋转的动作。 循法:医者用手指沿着经络上下轻轻寻按,或以指腹沿着经络叩击,以推动气血、促进气至的方法。 弹法:在留针过程中,医者以手指轻弹针柄,使针尾或针柄,使针体微微振动,以加强针感、促使气行的方法。 刮法:就是指针刺入一定深度后,医者用拇、食、中指的指甲,由上而下或由上而下频频刮动针柄的方法。 摇法:就是指针刺入一定深度后,医者手持针柄,将针轻轻摇动,以加强针感或行气的方法。飞法:就是指医者用右手拇、食两指持针,做较大幅度捻转1-3次,然后张开两指,反复施行,如飞鸟展翅状,以疏导经气,加强针感的的方法。 搓法:就是指刺入一定深度后,医者持针柄反复做单向捻转,如搓线状,使肌纤维适度地缠绕针体,以激发经气、加强补泻作用的方法。 震颤法:就是指针刺入一定深度后,医者用右手拇、食指持针柄,使针在穴位内小幅度上下颤动的手法。 按法:就是指针刺得气后,医者用手按压针刺部位所属经脉的上方或下方,以控制针感走向的方法。 盘法:就是医者将针入一定深度,得气后提针至皮下,按倒针柄,手持针尾,将针向一个方向盘转的方法。 弩法:就是在针刺得气后将针稍提,用拇、食指夹持针柄,中指侧压针身弯曲成弩弓之状的方法。 得气:就是指医者将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 ,施以一定的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产生经气感应,这种针下的经气感应称“气至”或“针感”。

刺法灸法论(可编辑修改word版)

刺法灸法学部分 第一专题刺灸概论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刺法灸法学的定义、内容及刺灸法在针灸学术中的地位。 2、熟悉古代针法、灸法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二、重点内容汇编: 1、针灸起源于() A 旧石器时代 B 新石器时代 C 春秋时期 D 战国时期 E 秦汉时期 2、以下不属于《内经》中九针的针具是() A 锋针 B 毫针 C 长针 D 大针 E 皮内针 3、用于按摩分肉之间,治疗分肉之间疾病的针具是() A 圆针 B 圆利针 C 铍针 D 锋针 E 鑱针 4、按压经脉以养脉气的针是() A 毫针 B 鍉针 C 铍针 D 长针 E 圆针 5、十四字手法最早记载于哪一部著作() A 《针经指南》B《金针赋》 C 《针灸大成》 D 《灵枢》 6、提出徐疾补泻、呼吸补泻、开阖补泻的是() A 《内经》 B 《难经》 C 《针经指南》 D 《针灸大成》 E 《金针赋》 7、提出治病八法的是() A 《针经指南》B《金针赋》 C 《针灸大成》 D 《灵枢》 8、最早的灸法专著是( ) A 《千金要方》 B 《肘后备急方》 C 《曹氏灸方》 D 《扁鹊心书》 9、有专门施灸的医师称为“灸师”,起于何代() A 清 B 明 C 魏 D 唐 E 汉 10、刺法灸法学是以各种针灸操作技术的操作方法、临床应用及作用原理为主要内容的针灸分支学科。 11、刺法灸法学具有技能训练和临床应用两方面内容特点。 12、刺法灸法学的内容范围主要包括针刺技术、灸法技术、耳针、头皮针、腕踝针、腧穴特种治疗技术四大类腧穴治疗技术。 13、针刺手法,包括得气法、行气法、补泻法和各种相应的单式、复式手法。 14、灸法包括艾灸法和非艾灸法两部分组成。 15、《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说:“中气穴则针游于巷,中肉节则皮肤痛。” 16.治病八法包括烧ft火、透天凉、阳中隐阴、阴中有阳、子午捣臼、进气和龙虎交战、留气、抽添等手法。其中烧ft火是复式补法的典型操作手法,透天凉是复式泻法的典型操作手法,龙虎交战是住痛移疼的手法技术。 第二专题毫针刺法 第一章毫针基本操作技术 一、学习目标 1、熟悉毫针的结构和规格。 2、熟悉毫针操作在临床上的选则应用及质量检查。 3、熟悉毫针操作基本功的训练内容,并逐步完成。 4、掌握各种体位选择与腧穴取定法。 5、熟悉器械、腧穴等的消毒方法。 6、掌握毫针基本技术方法,包括持针、进针、捻转、提插、留针、出针等具体操作要领。 7、熟悉毫针的进针角度、方向和深浅的临床应用规律。

针灸二十六种刺法

针灸二十六种刺法 1、输刺:这种针刺治疗方法用于五脏有病时,腧指四肢荥穴和足太阳膀胱经在背部的五脏俞穴,就是心腧、肺腧、肝腧、脾腧、肾腧,用以治五脏疾病。由于这种针刺法是刺特定的腧穴,故称之为腧刺,李氏在临床上对结石性胆囊炎的疼痛,针刺胆腧穴针感可直达病所,即能止痛,故《灵枢·官针篇》曰:“腧刺者,刺诸经荥腧,脏腧也”。 2、远道刺:下肢合穴能主治六腑疾病,这种刺法称为远道刺。下合穴是指手足三阳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故称下合穴,主要分布于下肢膝关节附近。《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指出:“合治内府……胃合入于三里,大肠合入于巨虚上廉(上巨虚),小肠合入于巨虚下廉(下巨虚),三焦合入于委阳( 横纹外端,股二头肌腱外缘),膀胱合于委中央( 横纹中央),胆合入于阳陵泉”;《灵枢·刺节真邪篇》:“刺府俞,去府病也”;《灵枢·官针篇》讲:“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琐府腧也。”如患者张某某,男,已婚,本院汽车驾驶员,于1990年1月31日,应邀做客,饱食后,于晚11时自感腹胀难忍不适,起坐不是,来寓求治。查视患者痛苦面容,腹部膨隆拒按,按之不适,即给针刺足阳明胃经之下合穴双足三里行气消滞,留针15分钟,频行其针,针感以患者舒适为度,继之排气即舒。次日晨问之,一切如常,无其它不适。此患者饱食后腑气不通,食气停滞于肠胃,故腹部膨隆胀满不适难忍,起坐不是,因六腑以通为用,故取双侧下合穴足三里远道刺之通其腑气而获愈。 3、经刺:经脉所过之处有结聚者,如郁血、硬结、压痛等常用经刺法。由于是直接刺大经,故称之为“经刺”。李氏治疗腱鞘囊肿基本上是用这种刺法。又如“经络触诊法”和以触诊所得的阳性反应处为针刺点的治疗方法,均属经刺法。《灵枢·官针篇》曰:“经刺者,刺大经之结络经分也。” 4、络刺:这是刺皮肤上的小络脉,使其出血以泻邪的一种治疗方法。《素问·调经论》中指出:“病在血,调之络。”目的在于泻郁滞络脉之间的邪热。《灵枢·百病始生篇》讲:“阳络伤则血外溢,阴络伤则血内溢。”病热之邪所致血溢,必调治络脉。由于是刺在络脉上,所以称“络刺”。近代临床上应用的各种浅刺、点刺放血法———如三棱针(古代叫锋针)或小针刀放血法、皮肤针重刺放血法等都属于本法范围。“刺络(放血)拔罐法”,就是在本法的基础上与拔罐疗法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李氏用此法治颈椎病,常能获满意疗效。 5、分刺:这是指针刺直达深层肌肉的一种方法,用来治疗邪在分肉,溪谷酸痛等的疾病。古人将深部近骨处的肌肉叫做“分肉”,故称“分刺”。用此针刺法针刺环跳、秩边穴等,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素问·调经论》中说“病在肉,调之分肉”,即此意思;《灵枢·官针篇》讲:“分刺者,刺分肉之间也。”

针灸手法操作

一.针灸技术的掌握与操作技能 一、毫针刺法 1、针刺进针法 (1)单手进针法: 操作:单手进针法:术者以拇指、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紧靠针身下段。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之屈曲,将针刺入,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 适用:短针进针。 (2)双手进针法: ①指切进针法 操作:用左手拇指或食指或中指的爪甲切按在腧穴位置上,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腧穴。 适用:短针进针。 ②舒张进针法 操作:用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适用:皮肤松弛部位得腧穴。 ③夹持进针法 操作:左手拇食二指持捏消毒的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定于针刺穴位的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持针柄,使针身垂直,在右手指力下压时,左手拇食二指同时用力,两手协同将针刺入穴位皮肤。 适用: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④提捏进针法 操作: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 适用:适用于皮肤浅薄部位(如印堂、列缺)的进针。 2、行针手法 行针又名运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使之得气,调节针感和进行补泻而施行的各种针刺手法。 行针基本手法:提插法、捻转法。 行针辅助手法:循法、弹柄法、刮柄法、摇柄法、挫柄法、震颤法。 在第二站的操作考试中,行针手法题目极少,主要是考基本手法,考生要注意两个基本手法动作要领的语言叙述。 (1)提插法: 操作: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动作的操作手法。(这种使针由浅层向下刺入深层的操作谓之插,从深层向上引退至浅层的操作谓之提,如此反复地上下呈纵向运动的行针手法,即为提插法)。 要领:使用提插法时的指力要均匀一致,幅度不宜过大,一般以3~5分为宜,频率不宜过快,每分钟60次左右,保持针身垂直,不改变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

刺法灸法期末整理

第一章绪论 1、刺法灸法学:是以各种针灸技术的操作方法、临床应用及作用原理为主要内容的针灸分支学科,是针灸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刺法灸法学的内容范围:1针刺技术2灸法技术3耳针、头皮针、腕踝针4腧穴特种治疗技术 3、古代最原始的切割和医疗工具称为砭石,又称针石、鑱石等。 4、九针:九种不同形制和用途的金属针具,包括镵针、圆针、提针、锋针、铍针、圆利针、毫针、长针、大针等。(结合p6的表看) 5、壮:是艾炷烧灼造成创伤之意。艾炷一个燃尽易之,谓之一壮。 艾炷间接灸:又称隔物灸,在艾炷底下隔垫某些物品(以药品为多)再行施灸。 第二章毫针基本操作技术 1、毫针:又称“微针”、“小针”,是古今临床应用最广的一种针具。 毫针结构(选择题):针尖——是刺入腧穴肌肤的关键部位 针身——是刺入腧穴内相应深度的主要部分 针根——是观察针身刺入腧穴深度和提插幅度的外部标志 针柄——是医者持针、行针的操作部位,也是施用温针灸法时装置艾绒之处 针尾——针柄的末端部分 毫针规格:主要以针身的直径和长度而区分。 粗细(号):26~0.40mm,28~0.35mm,30~0.30mm 长短(寸):1~25mm,1.5~40mm,2~50mm,3~75mm (临床以粗细为26~30号和长短为1~3寸者最常用) 2、临床针刺时常用体位: ①仰卧位:适用于前身部的腧穴 ②俯卧位:适用于后身部的腧穴 ③侧卧位:适用于侧身部的腧穴 ④仰靠坐位:适用于前额、颜面、颈前和上胸部的腧穴 ⑤俯伏坐位:适用于头顶、枕项、背部的腧穴 ⑥侧伏坐位:适用于头颞、面颊、颈侧、耳部的腧穴 3、针具器械消毒:(注意参数) ①高压蒸气灭菌法:一般在1.0~1.4kg/cm2的压力,115℃~123℃的高温下保持30分钟以上 ②药液浸泡消毒法:将针具放入75%乙醇内浸泡30~60分钟,取出用消毒巾或消毒棉球擦干后使用。直接和毫针接触的针盘、针管、针盒、镊子等,可用2%来苏尔溶液或1:1000升汞溶液浸泡1~2小时后,达到消毒目的。 ③煮沸消毒法:★如在水中加入重碳酸钠使成2%溶液,可以提高沸点至120℃,且可降低沸水对器械的腐蚀作用。 4、押手法:是术者用手按压、循摄穴位皮肤和相关经脉,以协同刺手进针行针的方法。临床常用左手按压爪切穴位,称为押手。 5、双手进针法:①爪切进针法:又称指切进针法,临床最常用,适用于短针的进针。 ②夹持进针法:多用于3寸以上长针。 ③舒张进针法:适于长针泞刺,对于皮肤松弛或有皱纹处,用左手拇、食指向两侧用力,绷紧皮肤,以利进针,多用于腹部进针 ④提捏进针法:多用于皮肉浅薄处,如面部穴位的进针(印堂穴等) 压针缓进法:适用于眼周穴位及天突穴等 6、进针角度:直刺法—90°适用于大多数穴位,浅刺与深刺均可 斜刺法—45°左右,适用于骨骼边缘和不宜深刺者,如需避开血管、肌腱时也可用此法横刺法—15°左右,适用于头面、胸背及皮肉浅薄处 7、提插法:是针刺过程中行针的一种基本手法,包括上提和下插两个动作,即针体在腧穴空间上下的运动。【提插幅度大(3~5分),频率快(120~160次/分钟),针感即强。提插幅度小(1~2分),频率慢(60~80次/分钟),针感较弱】 8、捻转法:是拇、食指持针,捻动针体使针左右均匀旋转的手法。【捻转幅度大(360°),频率快(120~160次/分钟)。幅度小(180°),频率慢(60~80次/分钟)】 9、留针法:是针刺得气以后,将针体留置穴内,让它停留一段时间后,再予出针的方法。 10、候气法:是指针刺入穴后,留针等待经气来至的方法,又称留针候气法。 催气法:指针刺入穴后,通过一些手法,催促经气速至针下的方法。 守气法:是指针下得气之后使气留守勿去的方法。 行气法:是针刺得气后,进一步使气循经而行,乃至达到病所的方法,又称运气法、气至病所法等。 第三章毫针刺法的临床应用 1、透穴刺法:又称为透针刺法、透刺法。指一针透达两个或多个穴位,治疗疾病的一种针刺方法。此法具有取穴少,得气穴位多,疗效好的特点。有直透法、斜透法、横透法 2、局部多针刺法: (1)傍针刺法:取痛点(或反应点)及其临近腧穴,先直刺一针,捻针得气后,再在其旁5分至1分处斜刺一针,针尖朝向直刺的针,捻针得气后勿再深入。两针深度基本相等。 适用于压痛明显、固定不移、久治不愈的痹证和疼痛,如头痛、关节痛、肌纤维组织炎、腰背痛、足跟痛、腰椎增生症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