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附理论的提出与发展..

吸附理论的提出与发展..
吸附理论的提出与发展..

吸附技术原理与应用

结课报告

吸附理论的提出与发展

吸附理论的提出和发展

摘要吸附作用是一种界面现象,吸附技术的应用领域已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去。本文从吸附理论的发展历程出发,论述了研究吸附理论而得到的一些重要结论,重要的吸附模型的提出,适用条件及其适用范例,并描述了吸附理论的应用前景。关键词吸附作用发展历程重要结论吸附模型

引言

吸附作用是体相中某种或几种成分在界面上富集或贫化的一种最为基础的界面现象。吸附作用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直接应用。在石油化工、化学工业、气体工业和环境保护中,吸附是从气体和液体介质中除去杂质、污染物,使组分分离的一种方法。研究吸附作用有助于了解在界面上进行的各种物理化学过程的机理。这些过程包括物质的精制、脱色与染色、防湿与除臭、缓蚀与阻垢、润滑与摩擦、絮凝与聚集、除垢与洗涤等。作为最重要的工业助剂的表面活性剂应用原理的主要组成部分就是此类两亲性物质在各种界面上得吸附;应用吸附原理发展而成的各种色谱技术是重要的现代分析手段;多相催化中反应物的吸附与产物的脱附是催化反应的基本步骤;基于胶体化学原理发展起来的纳米粒子大小、形状的控制和自组装与表面活性剂特性吸附有关;固体支持体上生物膜半膜和固定化酶的模拟等吸附作用的广泛应用赋予其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吸附作用是胶体与界面科学最为基础的组成部分,也是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

1 吸附理论的发展历程

我国胶体与表面化学的主要奠基人傅鹰在他的胶体科学绪论中说[1]:“一种科学的历史是那门科学的最宝贵的一部分。科学只给我们知识,而历史却给我们智慧。”因而,了解吸附研究的发展概况既可以使我们对前辈的优秀的研究成果得以继承,又可以在开拓新的研究领域中少走弯路。

吸附作用在生活与生产活动中应用的历史起源已不可考。例如,在远古时期人们可能已经知道草木灰、木炭可除去空气中的异味和湿气,这种应用延续至今。公元前5世纪古医学创始人Hippocrates就知道用炭可除去腐败伤口的污秽气味。这些都是气体在固体表面吸附的早期应用。我国考古工作者发现,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上有36种颜色,这实际上织物对燃料吸附的应用。

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代表了当时生产力的急速发展,吸附研究成果也正是这一时期才以科学论文的形式发表的。

1777年A.F.Fontana在其论文上指出,在水银表面冷却的新燃烧的木炭能吸着几倍于其体积的气体。与此同期,瑞典化学家C.W.Scheele发现木炭在加热时放出的气体,在冷却时又会被木炭吸着。1785年俄国科学家T.Lowitz发现炭可脱出溶液中的有色物质。在其他一些人的工作中记载有木炭净水、除湿等。这些工作都是定性观察和描述[2,3,4]。

1814年瑞士学者T.de.Saussure首先指出吸着气体的过程伴随有热量的释出,即这一过程是放热过程[5]。1881年Kayser提出了吸附这一术语,指出吸附是气体在空白表面上得凝聚,它与吸收完全不同[6]。吸着这一术语是McBain于1909年提出,它包括吸附、毛细凝结和吸收[7]。

吸附方法应用于工业部门起始于18世纪末与19世纪初叶,吸附方法才开始用于气体分离和净化的工业操作。吸附作用在初级工业中应用促进了基础研究的发展。吸附热力学、吸附动力学及多种吸附模型的理论成果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相继发表。

美国物理学家和化学家J.W.Gibbs在1873~1878年期间对经典热力学规律进行了总结,提出了Gibbs吸附公式。这一成果对处理气液和液液界面的吸附研究更为方便[8]。

在解决防毒气问题工作的基础上,N.A.Shilov提出了床层吸附动力学的方程式[9]。1911年德国胶体化学家R.A.Zsigmondy为了解释孔性固体吸附等温线滞后环现象,提出了毛细凝结理论[10],该理论是微孔吸附剂吸附的理论依据。1914年匈牙利外科医生M.Polanyi提出了吸附势理论,但却并未能给出明确的吸附等温式[10]。1916年https://www.360docs.net/doc/5717671433.html,ngmuir提出了单层吸附理论,得出了简单的吸附等温式——Langmuir方程[11]。单分子层吸附理论是后续发展的BET多层吸附理论的基础。在此之前,经验的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问世。

20世纪初多相催化开始迅速发展。BET的多分子层吸附理论[12]和BDDT对气体吸附等温线的分类[13]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提出的。20世纪40年代末苏联科学家Dubinin提出了D-R公式。该公式用于得出微孔体积、吸附能及微孔孔结参数。20世纪50年代以后,气体吸附理论的发展主要表现子在对原有气体吸附理

论的修正与补充,混合气体的吸附,吸附热力学和吸附动力学的研究,不均匀固体表面的吸附,化学吸附等。

2 吸附理论的重要结论

吸附理论的重要结论与吸附理论的发展历程相伴而生。人们对吸附概念的认识日趋完善。吸附是指在固相-气相、固相-液相、固相-固相、液相-气相、液相-液相等体系中,某个相的物质密度或溶于该相的物质浓度在界面上发生改变的现象。几乎所有的吸附现象都是界面浓度高于本体相,但也有些电解质水溶液,液相表面的电解质浓度低于本体相。被吸附的物质成为吸附质,具有吸附作用的物质成为吸附剂。可以根据吸附量、吸附作用力、吸附层结构表征和研究吸附状态,但吸附量是表征吸附状态的最基本参数。

吸附量与气相压力或液相溶质浓度有关,是吸附剂的基本性质。在温度一定时,吸附量与压力或者浓度的关系称为吸附等温线,吸附等温线是表征吸附性能最常用的方法,吸附等温线的形状能很好的反映吸附剂和吸附质物理、化学相互作用。在压力一定时吸附量与温度的关系成为吸附等压线。吸附量一定时,压力与温度的关系成为吸附等量线,由吸附等量线可以获得微分吸附热。吸附质离开界面引起吸附量减少的现象叫脱附。从动力学观点看吸附质分子或离子在界面上不断的进行吸附和脱附,当吸附的量和脱附的量在统计学上相等时,或在无限长的时间也不变化时就是吸附平衡。在与吸附相同的物理化学条件下,让被吸附的物质发生脱附,脱附量等于吸附量,就是可逆吸附。吸附力不是很强,温度稍微提高就会完全脱附,这种吸附称为准可逆吸附。不可逆吸附是指即使温度升高,吸附质也不脱附。

我国学者几十年来也在吸附领域做过多方面的工作,有些受到国际通同行的重视:表面活性剂在气液界面的吸附规律[14],表面活性剂在固液界面吸附的通用等温式[15],BET混合气体吸附公式的导出[16],液相吸附的直线型等温式[17,18],稀溶液吸附的热力学研究[19,20],活性炭对染料料的吸附[21],液相吸附的计量置换模型[22],分子筛的设计与合成[23],后处理条件对吸附剂表面宏观性质的影响及固体的表面改性[24],亚稳平衡态吸附理论及其应用[25,26],有序分子膜的研究等[27,28]。

3 吸附理论重要模型的提出,条件和使用范例

吸附现象普遍存在,研究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也提出了很多的吸

附类型。许多的研究工作表明,固体表面吸附液体或气体,当达到平衡时,其吸附量q*与温度和液体或气体浓度c有关:

q*=f(c,T)

温度一定时,吸附量q*与温度c之间的函数关系成为吸附等温线,即等温情况下的吸附模型。

3.1 Langmuir吸附模型

Langmuir分子吸附模型是根据分子间力随距离的增加而迅速下降的事实,提出气体分子只有碰撞固体表面与固体分子接触时才有可能被吸附,即气体分子与表面相接触时吸附的先决条件。Langmuir认为固体表面上各个原子的力场不饱和,可吸附碰撞到固体表面的气体分子或溶质分子。当固体表面上吸附了一层分子后,这种力场就被饱和,因此吸附层是单分子层。他还假设固体表面上均匀的,吸附的分子间无相互作用。

Langmuir吸附模型对于当固体表面的吸附作用相当均匀,且吸附限于单分子层时,能够较好的代表实验结果。但由于它的假定不够严格,具有相当的局限性。当有多种组分在固体表面同时发生吸附时,它们之间将产生竞争吸附。竞争吸附的Langmuir模型可以描述多组分吸附情况。尤其当固体表面的吸附作用相当均匀,且吸附限于单分子层时,能够较好的代表实验结果。

化学吸附一般式单分子层,Langmuir模型特别适用。

3.2 Freundlich吸附模型

关于固体对气体的吸附,现代理论认为,固体表面是不均匀的,提出具有吸附活性中心概念。有人认为由于固体表面的不均匀性,将导致形成不同类型的活动中心,这些不同类型的活动中心对气体分子的亲和力是不同的。同时认为一个气体分子未必被一个活性中心吸附,很可能被固体表面相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活性中心吸附。因此,我们假定,对于由一定数目的同种分子组成的理想气体,若其中有N个分子被固体表面上的B个活性中心吸附,一般情况下均有N1。

平衡时的吸附量,即固体吸附剂单位表面积上所吸附的吸附质的物质的量,其值应与固体表面单位面积上气体分子占据的活性中心数成正比,称为吸附质的

表面浓度。对于吸附过程来说Le Chateler原理可以适用,并认为吸附和脱附速率均遵循质量作用定律。当吸附达到平衡时:

式中K为吸附平衡常数若将上式加以改写的因为压力不是太高,因此对于吸附限很大的吸附剂来说上式就变为,定温下,对给定的气固吸附体系为一常数即为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

Freundlich被广泛使用来近似关联数据。

3.3 BET吸附模型

Brunauer、Emmelt和Teller三人于1938年提出多分子层吸附理论,其基本假设是:多分子层不必吸附满了一层再吸附第二层分子;平衡时,被占据的和为占据的面积不变各种高度分子层覆盖的面积不变;第一层吸附与第二,三…层间的吸附力的性质不同,第一层分子与固体之间的作用一般式化学力,第二层以上为同种分子之间的作用力。他们在这些假设的基础上,根据吸附达到平衡时,每一层的凝聚速度与蒸发速度相等,导出熟知的BET吸附等温式。BET理论基本上描述了吸附的一般规律。

BET吸附模型最重要的应用是测定吸附剂或催化剂的比表面,从所得的值可以计算铺满单分子层的分子个数。若已知每个分子所占面积,即可得到表面积。

3.4 相平衡吸附模型

Abdul R.Khan等人基于液液热力学理论和气-液或固-液两相平衡理论,从相平衡出发,根据两相间化学势相等,发展了相应分子吸附模型。

以液-固体系为例,模型推到过程是:假定溶质分子被吸附在多孔介质上,多孔介质有恒定的孔隙率,而且有均一的分布,溶质将均一的吸附在固定相上,因此可以把固定相当做一种溶质的固定溶液,这就可以采用相的平衡热力学理论进行推导。

基于吸附组分在固定相和液相中化学势相等,则活度相等。如果固相当做理想情况处理,但对于不理想的情况,必须由超额的Gibbs函数得出。

4 展望

由于吸附现象的重要,各种模型层出不穷。随着新表面现象的利用,研究和

思考的新角度,新的模型也不断涌现,为其工业应用提供新的方法和工具。不断开拓吸附作用在生产活动和新兴技术中的应用。在混合物分离和净化方面吸附方法是传统的通用方式,随着生产的发展,对产物纯度要求的提高及因降低生产成本而对生产流程不断改进,吸附剂的选择性、吸附效率,甚至机械强度的要求也不断变化和提高。研究不断改进现有的实际应用的吸附方法和使用者一方法在更多、更新的领域中得到应用才能使吸附作用这一基础课题更具生命力。

不断深化吸附作用的基础性研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超高真空技术、电子学、计算机技术紧密联系的多种用于表面分析的手段相继出现,这就有可能从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吸附作用,从而可以深入的从微观本质上对吸附理论予以论证。因此,无论从实际应用还是从理论上,吸附作用的研究都需要和应当的到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傅鹰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活动筹备委员会. 中国知识分子的光辉典范——傅鹰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 Brunauer S. The physical Adsorption of Gases and Vapors. London: Oxford Univ. press, 1945

[3] Gregg S J, Sing K S W. Adsorption, Surface Area and Porosity. 2nd ed. London:Academic Press,1982

[4] 章燕豪.吸附作用.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9

[5]Kelitsev N V. Osnovi Adsorbtsionnoi Tekhniki. Moskva:Khimiya, 1976

[6] Henry D C.Phil Mag,1922, 44:689

[7] Mcbain J W. Z Phys Chem,1909, 38: 471

[8] Gibbs J W. Collected Works. New York: Longmans Green, 1931

[9] Shilov N A, Lepin L K, V oznesenskii S A. Kolloid-Z. 1929, 49: 288

[10] Adkins B D,Reucroft P J,Davis B H. Adsorp Sci&Technol,1986, 3: 130

[11] Langmuir I. J Amer Chem Soc,1916, 38: 2221; 1918, 40: 1361

[12] Brunauer S, Emmett P H, E. J Amer Chem Soc, 1938, 60: 309

[13] Brunauer S. Deming L S, Deming, W S. Teller E. J Amer Chem Soc 1940, 62: 1723

[14] 赵国玺,朱步遥. 表面活性剂作用原理.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15] Zhu B Y(朱步遥),Gu T(顾惕人)。Adv Colloid Interface Sci,1991,37:1

[16] Gu T(顾惕人).J Colloid Interface Sci,1981,82:584

[17] 顾惕人. 环境化学,1984,3(2:):1

[18]Zhao Z(赵振国),Gu T(顾惕人).J Chem Soc Faraday Trans 1,1985,181:185

[19] 赵振国,顾惕人. 化学学报,1983, 41:1091

[20] Zhao Z(赵振国),Zhang L(张兰辉),Lin Y(林垚).J Colloid Interface Sci,1994, 166:23

[21] Dai M(戴闽光),et al. J Colloid Interface Sci, 1994, 164: 223

[22] 耿信笃,时亚丽,中国科学(B辑),1988,(6):571

[23] Chen X(陈晓银),Huang L(黄立民),Li Q(李全芝). J Phys Chem B, 1997,

101: 8460

[24] 沈钟,王果庭,胶体与表面化学.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7

[25] Pan G(潘纲),Liss P S. J Colloid Interface Sci, 1998, 201: 71

[26] 潘纲. 环境科学学报, 2003, 23: 156

[27] 邰子厚,梁映秋. 大学化学,1997,(3):1

[28] 江龙. 第九届全国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暨傅鹰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会论文摘要集. 济南:2002. 1

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管理理论简述

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管理 理论简述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管理理论简述 0.引言 所谓企业可持续发展,是指企业在追求自我生存和永续发展的过程中,既要考虑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和提高企业市场地位,又要保持企业在已领先的竞争领域和未来扩张的经营环境中始终保持持续的盈利增长和能力的提高,保证企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长盛不衰。下面结合选题的研究对象——河北省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第四工程公司,对国内外学术界有关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论作一归纳性论述。 1.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出现、概念和类型 1.1.1 企业可持续发展提出理由 可持续发展是本世纪80年代随着人们对全球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广泛讨论而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是人们对传统发展模式进行长期深刻反思的结晶。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UNCED)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迈向21世纪的共同发展战略,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由概念落实为全球的行动。1987年Barbier等人发表了一系列有关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文章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注意。同年,布伦特兰夫人(Ms Gro Harlem Brundtland )在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标志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此时的研究重点是人类社会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如何适应并满足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以及人口、环境、生态和资源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方面。其后,这一理论不断地充实完善,形成了自己的研究内容和研究途径。 随着可持续发展的提出,人们对可持续的关注越来越密切,而且从环境领域渗透到各个领域中。 而企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诞生是比较晚但发展相对迅速的一个领域。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企业面对着变化迅速的环境很难适应,而且随着众多企业失败现象的出现,如何使企业保持目前,而且使企业在未期中依然取得良好的发展势头,越来越引起企业的重视。 1.1.2有关概念界定 企业发展是指企业面对未来未知环境的适应,使企业得以进一步运行,实现企业目标。。 可持续发展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能以牺牲后期的利益为代价,来换取现在的发展,满足现在利益。同时可持续发展也包括面对不可预期的环境震荡,而持续保持发展趋势的一种发展观。

生理学发展史

生理学发展简史 人体生理的知识最初是随着生产和医疗实践而逐渐积累起来的。公元300-400年的《黄帝内经》一书是我国古代医疗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书中阐述了经络、脏腑、七情六淫、营卫气血等生理学理论。在其他国家,早期对人体生理知识也有不少重要的贡献。例如,古罗马名医Galen曾从人体解剖的知识来推论生理功能,并曾进行初步的动物活体解剖,对医学的贡献很大。 以实验为特征的近代生理学始于 17 世纪。1628 年,英国医生威廉· 哈维( William Harvey, 1578~1657 )发表了有关血液循环的名著《心与血的运动》一书,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以实验的方法证实了人和高级动物的血液是从左心室射出,通过体循环的动脉血管流向全身组织,然后汇集于静脉血管回到右心房,再经过肺循环进入左心房。因此,心脏被认为血液循环的中心(见另篇)。 但在哈维时代,由于受研究工具的限制,关于动脉与静脉之间的连接只能依靠臆测,当时他认为动脉血是穿过组织的孔隙通往静脉的。直至 1661 年,即在哈维逝世后第四年,意大利解剖学家马尔比基( Marcello Malpighi, 1628~1694 )将伽利略( Galileo Galilei, 1564~1642 )发明的望远镜改制成显微镜,并用它发现了毛细血管,这才真正将血液循环的全部路径搞清楚,并确立了循环生理的基本规律。

以后,随着生物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的发展,许多新的技术应用于生理学实验研究,使生理学的研究日益深入,生理学的知识和理论不断得到发展。另一方面,在生理学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分化,生理学产生了很多分支学科;这些分支学科逐渐发展成为独立的学科,从生理学科分离出来,例如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营养学、药理学、免疫学、病理生理学等。 在 17 世纪,法国哲学家和科学家笛卡儿(RenéDescartes, 1596~1650 )最早将反射的概念应用于生理学,他认为动物的每一活动都是对外界刺激的必要反应,刺激与反应之间有固定的神经联系,他称这一连串的活动为反射。反射概念直至 19 世纪初由于脊髓背根司感觉和腹根司运动的发现,才获得结构与功能的依据。这一概念为后来神经系统活动规律的研究开辟了道路。 在 18 世纪,法国化学家拉瓦锡( Antoine Laurent Lavoisier, 1743~1794 )首先发现氧气和燃烧原理,指出呼吸过程同燃烧一样,都要消耗 O 2 和产生 CO 2 ,从而为机体新陈代谢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意大利生理学家伽伐尼( Luigi Galvani, 1737~1798 )在用青蛙的腿做实验时,他以铜丝拴着蛙腿悬挂在一根铁制的杠杆上,当风吹动蛙腿使之偶然碰到铁杠杆时,蛙腿肌肉就发生抽缩,这一现象起先被认为是生物组织的生物电刺激了肌肉而引起肌收缩,而实际上是两种不同金属相接触可产生电流,蛙腿肌肉收缩正是由这种电流刺激所致。这一发现一方面促使意大利物理学家伏打( Alessandro Volta,

吸附理论模型及应用

吸附理论模型及应用 摘要:吸附是一种重要的传质过程,吸附技术应用领域及其广泛。本文对几种主要的吸附理论模型及其应用进行了概述,科学研究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关键词:分子吸附吸附模型物理吸附化学吸附 当流体与多孔固体接触时,流体中某一组分或多个组分在固体表面处产生积蓄,此现象称为吸附。吸附也指固体物质表面吸住周围介质(液体或气体)中的分子或离子现象。吸附主要是因为固体表面分子或原于所处的状态与固体内部分子或原子所处的状态不同,固体内部分子或原子受到邻近四周分子的作用力是对称的,作用力总和为零,但界面处的分子同时受到不相等的两相分子的作用力,因此界面分子所受力是不对称的。作用力的总和不为零,合力方向指向固体内部,所以表面上的力场是不饱和的,微粒能自发的吸附分子、原于或离子,并在其表面附近形成多分子层或单分子层,其实质是趋向于使表面能降到最低。 吸附现象的作用力主要有三类:物理吸附、化学吸附和离子交换吸附。物理吸附的作用力是固体表面与气体分子之间,以及已被吸附分子与气体分子间的范德华引力,包括静电力诱导力和色散力。物理吸附过程不产生化学反应,不发生电子转移、原子重排及化学键的破坏与生成。由于分子间引力的作用比较弱,使得吸附质分子的结构变化很小。化学吸附,是指吸附剂与吸附质之间发生化学作用,生成化学键引起的吸附,在吸附过程中不仅有引力,还运用化学键的力,因此吸附能较大,要逐出被吸附的物质需要较高的温度,而且被吸附的物质即使被逐出,也已经产生了化学变化,不再是原来的物质了,一般催化剂都是以这种吸附方式起作用。离子交换吸附简称离子交换,固体表面通过静电引力吸附带相反电荷的离子,吸附过程发生电荷转移。 吸附现象普遍存在,研究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也提出了很多的吸附模型。许多的研究工作表明,固体表面吸附液体或气体,当达到平衡时,其吸附量q*与温度和液体或气体浓度c有关: 温度一定时,吸附量q*与浓度c之间的函数关系称为吸附等温线,即等温情况下的吸附模型。 一、Langmuir 吸附模型 Langmuir分子吸附模型是根据分子间力随距离的增加而迅速下降的事实,提出气体分子只有碰撞固体表面与固体分子接触时才有可能被吸附,即气体分子与表面相接触是吸附的先决条件。Langmuir 认为固体表面上各个原子的力场不饱和,可吸附碰撞到固体表面的气体分子或溶质分子。当固体表面上吸附了一层分子后,这种力场就被饱和,因此吸附层是单分子层。他还假设固体表面是均匀的,吸附的分子间无相互作用。

发展经济学名词解释与简答题(参考)

发展经济学名词 结构主义:结构主义目前在发展理论文献中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用法。狭义结构主义把世界经济分为中心和外围两部分,发达国家属于中心国家,而发展中国家属于外围国家,二者的生产结构有很大差别。国际贸易的收益更多由中心国家获得。外围发展中国家会陷入失业、外部不均衡和贸易条件的恶化的恶性循环。广义的结构主义认为这个世界不像新古典理论所描述的那样可以灵活调整的,价格机制的作用是有限的,变迁只能通过其他方式来实现,国家干预是有必要的 新古典主义:是与结构主义相对的一种世界观,它认为世界是灵活的,市场总是趋于均衡,价格机制可以良好地发挥作用。市场机制是经济发展的最好机制 自然增长率:自然增长率取决于劳动力的年平均增长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年平均增长率。在资本与劳动、资本与产量的比例既定时,自然增长率是一个国家能够实现的最大增长率,它还是适应劳动力增长情况,实现充分就业的增长率 稳态:在经济中存在一个资本存量变动为零的资本存量水平,在这个水平上,改变资本的几种力量正好平衡,这一资本存量水平被为资本的稳态水平.稳态代表了经济的长期均衡,不论经济的初始水平如何,它终究要走向稳态。 贫困性循环:“贫困恶性循环”理论是1953年纳克斯在《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一书中提出的。该理论认为,资本匮乏是阻碍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他认为:在供给方面,一国由于经济不发达,人均收入低,低收入意味着人们将要把大部分收入用于消费,很少用于储蓄,从而导致了储蓄水平低,储蓄能力低,低储蓄能力会造成资本形成不足;资本形成不足又会导致生产规模难以扩大、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低生产率造成低产出,低产出又造成低收入,形成了一个“低收入一低储蓄能力—低资本形成一低生存率—低产出—低收入“恶性循环;在需求方面,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低下意味着低购买力和低消费能力,低购买力导致投资引诱不足,投资引诱不足又会造成资本形成不足,低资本形成使生产规模难以扩大、生产率低下,低生产率带来低产出和低收入,这样,也形成了一个“低收入一低购买力—低投资引诱—低资本形成一低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恶性循环. 大推进理论:大推进理论。这是发展经济学的先驱之一罗森斯坦-罗丹(Rosenstein-Ronda, P. N.)提出的关于资本形成在经济发展中作用的理论他认为,资本的供给是不可分的,交通、通讯、供水、电力、学校、医院等等都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模而相配套才能发挥作用。这就要求投资要达到最小规模才能同时建成这些基础设施,工业化也因缺

变压吸附原理及应用

变压吸附气体分离技术 目录 第一节气体吸附分离的基础知识 (2) 一、吸附的定义 (2) 二、吸附剂 (3) 三、吸附平衡和等温吸附线—吸附的热力学基础 (6) 四、吸附过程中的物质传递 (10) 五、固定床吸附流出曲线 (12) 第二节变压吸附的工作原理 (14) 一、吸附剂的再生方法 (14) 二、变压吸附工作基本步骤 (16) 三、吸附剂的选择 (17) 第三节变压吸附技术的应用及实施方法 (20) 一、回收和精制氢 (20) 二、从空气中制取富氧 (24) 三、回收和制取纯二氧化碳 (25) 四、从空气中制氮 (26) 五、回收和提纯一氧化碳 (28) 六、从变换气中脱出二氧化碳 (31) 附Ⅰ变压吸附工艺步骤中常用字符代号说明 (32) 附Ⅱ回收率的计算方法 (32)

第一节气体吸附分离的基础知识 一、吸附的定义 当气体分子运动到固体表面上时,由于固体表面的原子的剩余引力的作用,气体中的一些分子便会暂时停留在固体表面上,这些分子在固体表面上的浓度增大,这种现象称为气体分子在固体表面上的吸附。相反,固体表面上被吸附的分子返回气体相的过程称为解吸或脱附。 被吸附的气体分子在固体表面上形成的吸附层,称为吸附相。吸附相的密度比一般气体的密度大得多,有可能接近液体密度。当气体是混合物时,由于固体表面对不同气体分子的压力差异,使吸附相的组成与气相组成不同,这种气相与吸附相在密度上和组成上的差别构成了气体吸附分离技术的基础。 吸附物质的固体称为吸附剂,被吸附的物质称为吸附质。伴随吸附过程所释放的的热量叫吸附热,解吸过程所吸收的热量叫解吸热。气体混合物的吸附热是吸附质的冷凝热和润湿热之和。不同的吸附剂对各种气体分子的吸附热均不相同。 按吸附质与吸附剂之间引力场的性质,吸附可分为化学吸附和物理吸附。 化学吸附:即吸附过程伴随有化学反应的吸附。在化学吸附中,吸附质分子和吸附剂表面将发生反应生成表面络合物,其吸附热接近化学反应热。化学吸附需要一定的活化能才能进行。通常条件下,化学吸附的吸附或解吸速度都要比物理吸附慢。石灰石吸附氯气,沸石吸附乙烯都是化学吸附。 物理吸附:也称范德华(van der Waais) 吸附,它是由吸附质分子和吸附剂表面分子之间的引力所引起的,此力也叫作范德华力。由于固体表面的分子与其内部分子不同,存在剩余的表面自由力场,当气体分子碰到固体表面时,其中一部分就被吸附,并释放出吸附热。在被吸附的分子中,只有当其热运动的动能足以克服吸附剂引力场的位能时才能重新回到气相,所以在与气体接触的固体表面上总是保留着许多被吸附的分子。由于分子间的引力所引起的吸附,其吸附热较低,接近吸附质的汽化热或冷凝热,吸附和解吸速度也都较快。被吸附气体也较容易地从固体表面解吸出来,所以物理吸附是可逆的。分离气体混合物的变压吸附过程系纯物理吸附,在整个过程中没有任何化学反应发生。本文以下叙述的除了注明之外均为气体的物理吸附。

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诠释和解析

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诠释和解析 可持续发展被赋予了把人类召唤到一张圆桌前,并达成共识的神奇力量。它表明:上帝已经死了,人类的理性和良知尚在。 ——摘自《可持续发展:我们共同的道路》 近一时期,随着对树立科学发展观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理论界对可持续发展问题开展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可以讲,这是在发展问题上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这是人类对社会与自然关系的一次新觉醒,这也是共产党人执政理念的一次大升华。今年五一期间,胡锦涛同志在江苏考察工作时指出,可持续发展战略事关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事关子孙后代的福祉,具有全局性、根本性、长期性。党的总书记对可持续发展问题有这样高的认识和概括,势必要引发经济界、理论界、知识界等各个领域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和思考。本文试图从概念的产生、问题的提出、理论的形成等几个方面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缘起和发展过程进行诠释和解析。 一、可持续发展思潮探源与沿革 (一)缘于一个海洋生物学家对鸟类的关怀 在所有可持续发展大事记中,有一个美国女海洋生物学家的名字总会被提起,她就是莱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这是因为在上个世纪中叶她推出了一本论述杀虫剂,特别是滴滴涕对鸟类和生态环境毁灭性危害的著作——《寂静的春天》。尽管这本书的问世使卡逊一度备受攻击、诋毁,但书中提出的有关生态的观点最终还是被人们所接受。环境问题从此由一个边缘问题逐渐走向全球政治、经济议程的中心。在这之后,随着公害问题的加剧和能源危机的出现,人们逐渐认识到把经济、社会和环境割裂开来谋求发展,只能给地球和人类社会带来毁灭性的灾难。源于这种危机感,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80年代逐步形成。1983年11月,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ECD)。1987年,受联合国委托,以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为首的WECD的成员们,把经过4年研究和充分论证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Our Common Future)提交联合国大会,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的概念和模式。“可持续发展”一词在国际文件中最早出现于1980年由国际自然保护同盟制订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其概念最初源于生态学,指的是对于资源的一种管理战略。其后被广

4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本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由之路”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两部分。概念多、理论性强,知识间联系紧密。 在“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由之路”的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确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其迫切性,用前面学过的知识作铺垫,从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如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入手,让学生直观形象地通过分析数据、案例等,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通过“阅读”,让学生首先了解《21世纪议程》和《中国21世纪议程》的主要内容,知道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通过学习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行动。 在“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的教学中,要充分运用教材“活动”中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逐渐递进,由材料理解推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核心思想、追求目标及基本内涵。四个基本内涵可概括为三个方面的发展: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持续发展,它们之间互相关联而不可分割。最后教师列举各年代“世界环境日”的主题,说明其所体现的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思想,让学生感受到人类对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决心和美好希望。 教学重点 1.可持续发展的形成。 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教学难点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 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课件、填充图册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2.联系《21世纪议程》,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教材,掌握分析可持续发展思想本质的方法。 2.通过阅读分析案例学会归纳分析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逐步树立起环境意识、全球意识和参与意识。 导入新课 师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口激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所有这些环境问题直接威胁到整个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人类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就必须寻求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相协调之路,即可持续发展之路。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概念及其基本内涵等。 板书: 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由之路 推进新课 课件展示:

吸附原理 工艺应用

吸附原理及工艺应用 摘要 在科技名词里吸附的定义是物质在两相界面上浓集的现象。 当流体与多孔固体接触时, 流体中某一组分或多个组分在固体表面处产生积蓄, 此现象称为吸附。吸附也指物质(主要是固体物质)表面吸住周围介质(液体或气体)中的分子或离子现象。吸附属于一种传质过程,物质内部的分子和周围分子有互相吸引的引力,但物质表面的分子,其中相对物质外部的作用力没有充分发挥,所以液体或固体物质的表面可以吸附其他的液体或气体,尤其是表面面积很大的情况下,这种吸附力能产生很大的作用,所以工业上经常利用大面积的物质进行吸附,如活性炭、水膜等。随着新型吸附剂的开发及吸附分离工艺条件等方面的研究,吸附分离过程显示出节能、产品纯度高、可除去痕量物质、操作温度低等突出特点,使这一过程在化工、医药、食品、轻工、环保等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上,常利用吸附和解吸作用来干燥某种气体或分离,提纯物质。吸附作用可以使反应物在吸附剂表面浓集,因而提高化学反应速度。同时由于吸附作用,反应物分子内部的化学键被减弱,从而降低了反应的活化能,使化学反应速度加快。 关键字:吸附吸附原理吸附工艺应用吸附剂活性炭吸附 一、吸附概念 吸附在广义地讲是指固体表面对气体或液体的吸着现象。固体称为吸附剂,被吸附的物质称为吸附质。根据吸附质与吸附剂表面分子间结合力的性质,可分为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物理吸附由吸附质与吸附剂分子间引力所引起,结合力较弱,吸附热比较小,容易脱附,如活性炭对气体的吸附。化学吸附则由吸附质与吸附剂间的化学键所引起,犹如化学反应,吸附常是不可逆的,吸附热通常较大,如气相催化加氢中镍催化剂对氢的吸附。在化工生产中,吸附专指用固体吸附剂处理流体混合物,将其中所含的一种或几种组分吸附在固体表面上,从而使混合物组分分离,是一种属于传质分离过程的单元操作,所涉及的主要是物理吸附。吸附分离广泛应用于化工、石油、食品、轻工和环境保护等部门。 二、吸附原理

吸附理论的提出与发展

吸附技术原理与应用 结课报告 吸附理论的提出与发展

吸附理论的提出和发展 摘要吸附作用是一种界面现象,吸附技术的应用领域已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去。本文从吸附理论的发展历程出发,论述了研究吸附理论而得到的一些重要结论,重要的吸附模型的提出,适用条件及其适用范例,并描述了吸附理论的应用前景。关键词吸附作用发展历程重要结论吸附模型 引言 吸附作用是体相中某种或几种成分在界面上富集或贫化的一种最为基础的界面现象。吸附作用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直接应用。在石油化工、化学工业、气体工业和环境保护中,吸附是从气体和液体介质中除去杂质、污染物,使组分分离的一种方法。研究吸附作用有助于了解在界面上进行的各种物理化学过程的机理。这些过程包括物质的精制、脱色与染色、防湿与除臭、缓蚀与阻垢、润滑与摩擦、絮凝与聚集、除垢与洗涤等。作为最重要的工业助剂的表面活性剂应用原理的主要组成部分就是此类两亲性物质在各种界面上得吸附;应用吸附原理发展而成的各种色谱技术是重要的现代分析手段;多相催化中反应物的吸附与产物的脱附是催化反应的基本步骤;基于胶体化学原理发展起来的纳米粒子大小、形状的控制和自组装与表面活性剂特性吸附有关;固体支持体上生物膜半膜和固定化酶的模拟等吸附作用的广泛应用赋予其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吸附作用是胶体与界面科学最为基础的组成部分,也是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 1 吸附理论的发展历程 我国胶体与表面化学的主要奠基人傅鹰在他的胶体科学绪论中说[1]:“一种科学的历史是那门科学的最宝贵的一部分。科学只给我们知识,而历史却给我们智慧。”因而,了解吸附研究的发展概况既可以使我们对前辈的优秀的研究成果得以继承,又可以在开拓新的研究领域中少走弯路。 吸附作用在生活与生产活动中应用的历史起源已不可考。例如,在远古时期人们可能已经知道草木灰、木炭可除去空气中的异味和湿气,这种应用延续至今。公元前5世纪古医学创始人Hippocrates就知道用炭可除去腐败伤口的污秽气味。这些都是气体在固体表面吸附的早期应用。我国考古工作者发现,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上有36种颜色,这实际上织物对燃料吸附的应用。

可持续发展概述

可持续发展概述

可持续发展理论概述 摘要:可持续发展的产生背景、发展概况、在新世纪面临的种种挑战都与全球经济息息相关。自上世纪80年代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到现在,可持续发展经历了从理论到实践再到不断改善、创新的过程。其意义对当今社会的发展举足轻重。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生态文明 1可持续发展的提出 二战结束后,在三次科技革命完成的背景下,全球经济飞速发展。然而随之而来的却是人口膨胀、资源的短缺、环境的恶化、生态发展的不平衡等一系列危及人类生存发展的问题。1962年美国卡逊《寂静的春天》的发表,阐述了自工业革命以来所发生的重大公害事件,首次将环境污染这一严肃问题摆在世人面前,震惊了全球。随后,20世纪70年代发表的《增长的极限》认为防止世界大系统崩溃则必须放慢经济增长及停止人口膨胀。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该宣言指出环境问题主要是发展不

足的问题,不仅发达国家要对环境资源问题负责,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也要重视对环境的保护,因为任何国家的发展都伴随着资源的减少,尤其是工业化生产又加剧了环境的恶化程度。这是联合国组织首次把环境问题与发展联系起来。第一次明确提出发展中国家要致力于环境保护问题。人们已经意识到发展与环境协调一致的重要性。1980年,世界自然保护同盟和全球多个国家的政府、专家制定了《世界自然保护大纲》 , 提出应该把资源保护和人类发展统一起来考虑 , 第一次较明确地表述了既要发展又要保护的思想。在该大纲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强调不能将“可持续发展”与“持续增长”,“持续利用”概念混为一谈。可持续发展是强调发展中环境保护的重要性。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布伦特莱发布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指出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发展思路和方向, 一个能持续人类进步的道路,人们寻求的不只是局部地区的短暂发展, 而是在整个地球遥远将来的发展。该报告也给出了公众普遍接受的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物质文化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利益的发展。1990 年,

贝尔纳与内环境的提出

贝尔纳与内环境的提出 贝尔纳(Claude Bernard,1813-1878)法国生理学家,“内环境”概念的提出者。他认为生命有机体(主要指多细胞动物)有两个环境:一个是体外环境(外界环境),一个是体内环境(内环境)。细胞周围的体液(血液、淋巴液和组织液等)为细胞提供了一个较为恒定和适宜的生活环境,使细胞不与外界环境直接发生联系,而是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内环境之中。在此基础上美国生理学家坎农(Walter Bradford Cannon,1871-1945)提出了“稳态”的概念,认为内环境就是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处于一个动态平衡。美国数学家维纳提出稳态是通过负反馈调节而维持其动态平衡的。从此,负反馈成为生理调节和调节控制的核心环节,并逐渐由生理学扩展到生命科学的众多领域,成为我们分析生物学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 少年时代的贝尔纳非常喜欢文学和戏剧,渴望成为一个剧作家,刚满20岁的贝尔纳就写了一部悲剧,但他得到的忠告是学医。自此,贝尔纳走上了医学之路。1834年贝尔纳进入巴黎法兰西学院医学院学习,1839年在实习期间进入法兰西学院生理学教授和生

理实验室主任马让迪(Francei s Magendie,1783-1855)的实验室,1847年成为马让迪的正式助手。1852年马让迪退休后,他接替马让迪成为法兰西学院生理学教授和生理实验室主任。 马让迪是当时世界上最著名的生理学家之一,发现了许多重要的生理现象。贝尔纳不仅在马让迪处学习了用活体解剖进行生理学研究的方法,而且在研究思想和认识论上也受到马让迪的影响。贝尔纳在生理学新概念和新思想的创立、生理机制的研究和实验技术的创新等许多方面都超过了他的老师,成为现代生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生理学上的主要贡献有:发现胰腺的消化作用、发现肝脏有生成糖元的功能、发现血管舒缩的神经控制、发现一氧化碳和美洲箭毒的毒理作用等,这些发现对以后相关的生理学、生物化学、毒理学和病理学研究开辟了道路。 贝尔纳最伟大的贡献是提出了“内环境”的概念。1857年,贝尔纳在《有机体体液的生理特征和病理变化》的讲座中正式提出生物“澳诨肪”潮的概念,认为生物体内的组织实际上并不直接接受外界环境的作用,而是处于一种内环境之中,这一内环境主要由体内循环的体液组成。1865年,贝尔纳的《实验医学研究导论》(An Introductjon to the Study of Exper imental

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

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 1传统发展模式及其局限性 经济增长战略:一国以国民生产总值(GDP)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实际水平的增长,或个人收入的增加为目标的经济战略。 1.1 经济增长战略 1.1.1经济增长战略的贡献 GDP的增长提高整个世界经济水平和综合国力; 使一些国家消除贫穷,提高收入水平; 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消费向更舒适发展 1.1.2经济增长战略的缺陷 贫富不均严重 社会问题突出 1.2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使一系列经济和社会目标实现的战略。 1.2.1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贡献 个人或社会福利的改善 教育、健康、总的生活质量等方面的改善 一个国家的自重与自爱意识的增强 1.2.2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缺陷 环境污染现象严重 生态环境遇到破坏 自然资源日趋枯竭 1.3 可持续发展战略 1.3.1可持续发展战略产生的背景 1.3.2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的意义 2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2.1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渊源 2.1.1中国古代可持续发展思想 忧患意识 “和谐”与“中道”思想 “天人合一”观念 绿色意识 互动共济的人伦观

2.1.2西方古典经济学家的观点 斯密提出的“人口与经济增长的限度论” 李嘉图的“资源相对稀缺论” 穆勒的“静态经济论” 18世纪末马尔萨斯的人口与生活资料关系理论 《历史原理》 人口与生活资料的增加是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的,前者以几何级数增长,后者以算术级数增长。马尔萨斯就人口与生活资料关系的研究观点,被后人称之为“资源的绝对稀缺论”。 20世纪70年代以增长极限论为代表的悲观主义思潮。 人类世界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难题,如富裕中的贫困,环境的恶化、不断控制的城市扩张、、、、等等。这些难题的产生,是五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这五种因素是:人口、农业生产、自然资源、工业和污染。它们最终限制了地球上经济的增长和发展。围绕这五大因素,罗马俱乐部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研究,最后的讨论结果由麻省理工学院的丹尼斯·梅多斯等人综合成名为《增长的极限》一书。2.2 现代可持续发展观的诞生与演进 现代可持续发展思想产生源于工业革命后,人类生存发展所需的环境和资源遭到日益严重的破坏,人类开始用驻足全球的眼光看待环境问题,并对人类前途的问题展开了大论战。从20世纪60年代《寂静的春天》开始,经过增长有无极限的争论,到1972年第一次召开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人们对环境的问题日益忧虑和关心。而从1981年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布朗(Brown)先生的《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一书问世,到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的发表,表明世界各国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有了不断的深入。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UNCED)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更是高度凝聚了当代人对可持续发展理论认识深化的结晶。 可持续思想产生和发展历程中几个代表性人物、著作、思想,以及一些重要的国际会议及其要义: 2.2.1早期的反思——《寂静的春天》 20世纪中叶,随着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特别是西方国家公害事件的不断发生,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困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Rachel Karson)在潜心研究美国使用杀虫剂所产生的种种危害之后,于1962年发表了环境保护科普著作《寂静的春天》。她向世人呼吁,我们长期以来一直行驶的这条发展道路容易使人错认为是一条舒适、平坦的超级公路,而实际上,在这条道路的终点却有灾难在等待着,这条路

CFD中稳态与瞬态的区别

闲谈CFD <3>——稳态与瞬态 稳态与瞬态的概念其实比较容易理解。这里之所以拿出来单独作为一个话题,主要是因为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用稳态还是瞬态常常很难选择。有一些情况,可以使用稳态计算,用瞬态计算似乎也可以。那么稳态计算与瞬态计算到底有什么区别,以及何时该用稳态计算何时该用瞬态计算呢? 稳态与瞬态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控制方程是否存在时间项上。换句话说,其区别在于计算 结果是否是与时间相关。但是我们观察现实生活,似乎找不到什么现象是与时间无关的。于是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稳态是一种近似。还是不太好理解,我们来举个例子。假设雨滴从高空落下,其阻力与运动速度的平方成正比,比例系数为1。雨滴质量为1,重力加速度为g,假设 雨滴运动初速度为0,则依据牛顿定律很容易得出当阻力与重力平衡时,该雨滴将获得最大速度。学过物理的人都知道在0.32s时雨滴达到最大速度3.13m/s,阻力9.8与重力平衡后其将保持匀速运动。好了,我们可以将运动状态分为两部分,以t=0.32s为界,在此之前,运动速度与时间有关,在此之后,运动速度与时间无关。因此若要了解前0.32s内的运动速度变化规律,则必须使用瞬态,而要知道0.32s之后的状态,则利用稳态或瞬态均可。 上面的例子当然很简陋,现实中的问题很复杂,很多时候没办法估计稳定状态的临界时间,而且有一些问题是根本没办法达到稳定的。但是这个例子至少说明了一点:稳态其实是一种特殊的瞬态。也就是说,稳态计算完全可以用瞬态计算来替代。那么为什么还会存在稳态计算呢?主要原因在于存在一些从数学上分析一定能够达到稳定状态的模型(如密闭空间中的扩散过程、稳定入口的管流等等),再加上稳态模拟开销要小于瞬态计算。 稳态计算与初始值无关,很多CFD软件在稳态计算时要求进行初始化,这只是用于迭代计算,理论上是不会影响到最终的结果,但是不好的初始会值会影响到收敛过程。而瞬态计算则不同,其计算结果与初始状态紧密相关。还是上面的例子,若雨滴的初始速度不是0的话,则稳定时间会发生改变,稳定之前的速度值也会不同。所以在瞬态计算时,初始条件与边界条件一样重要,会影响计算结果的正确性。在瞬态计算的时候,常常使用稳态计算结果作初始值。

可持续发展基本原则

幻灯可持续发展基本原则 ? (1)系统协调性原则:即一方面要把人口、科学技术、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等要素视为一个统一的系统整体, 另一方面要把全球范围内的地区间、国家间视为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系统整体;强调解决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乃是一个涉及各种因素的系统工程, 必须按照系统科学的原理, 处理好各种矛盾, 协调好各种关系, 使"人--自然"系统健康有序发展。 ? (2)可持续性原则:人类所追求的人口、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限定在自然和生态系统可以支持的范围之内,发展不能靠耗尽资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 不应危害支持地球生命长期存在的生态系统。 ? 当这一系统受到某种干扰时, 它能够加以恢复并保持原有的生命力和出产能力, 能够承载其各个环节、各个层次的物质要素, 不断地存在并演化下去。 ? 可持续发展追求的是人类社会世世代代延续不绝的发展。它不仅要实现当代人自身的发展, 而且也要实现未来世代人的发展。 ? (3)公平性原则:是指每个人, 不论其国别和种族, 也不论其世代, 都应享有平等的发展权利, 都应享受平等的发展利益。 ? 要把消除贫困作为可持续发展过程的重要问题优先加以考虑解决, 要给世世代代以公平的发展权。 ? (4)合作性原则 ? 解决全球性问题需要全球性合作,我们现在有了地球村的概念,在小小的地球上,所有的人都应当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而负责,不同国家要加强合作,国际上的环境与发展、人口与发展等组织要制定统一的目标、共同的准则,只有在共同目标和共同行动的基础上,全球共有的资源才能得到很好的管理,各国才能在全球性的可持续发展中受益。 ? 所以,建立新的公平的全球伙伴关系,推进国际社会的广泛沟通和广泛合作,确保资源的共有共享, 确保环境和生态的恢复和平衡,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幻灯奥康剃刀(Ockham's razor) Ockham剃刀是15世纪时William of Ockham提出来的一个原理。原意为"不应当不必要地增加事物的复杂性"。如果你有两个理论,它们都可以解释所有事实。你应当选择其中最简单的一个理论,除非有更多的事实出现。 剃刀背后的理由是,对于任意一组事实,会有无数多个理论能够解释它们。例如,在图上有四个点排成一条直线,那么最简单的理论解释是它们之间存在一个线性关系。当然你也可能做出无数条曲线通过这四个点。没有证据表明直线关系是正确的,但是它是所有可能关系之中最简单的。因此,你可以应用这个理论,直到某个人发现一个不在直线上的点。 同样,如果你有数千个点在一条直线上,而某个人说有一个点在线外。公平地讲,更可能是那个人错了。 下面是一个反对Occam剃刀的论点: "这个最简假说已经被证明是错误的;真理是更复杂的。因此Occam剃刀并不管用。"

吸附理论及应用

1,吸附等温线的类型和机理分析 (1)、IUPAC划分的六条吸附等温曲线 对于具有很小外表面积的微孔吸附剂其吸附表现为I型吸附等温线,I型吸附等温线与分压P/Po线呈凹型且以形成一平台为特征,平台呈水平或接近水平状,随着饱和压力的到达吸附等温线或者直接与P/Po = 1相交或表现为一条“拖尾”。吸附等温线的初始部分代表吸附剂中狭窄微孔的充填过程,其极限吸附容量依赖于可接近的微孔容积而不是表面积,在较高相对压力下平台的斜率是非微孔表面(如中孔或大孔以及外表面)上的多层吸附所致。 II型吸附等温线正常是由无孔或大孔吸附剂所引起的不严格的单层到多层吸附。拐点的存在表明单层吸附到多层吸附的转变,亦即单层吸附的完成和多层吸附的开始。 III型吸附等温线通常与较弱的吸附剂-吸附质(Adsorbent-Adsorbate)相互作用以及较强的吸附质-吸附质(Adsorbate-Adsorbate)相互作用有关,在此情形,协同效应导致在均匀的单一吸附层尚未完成之前形成了多层吸附,故引起吸附容量随着吸附的进行而迅速提高,吸附质-吸附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吸附过程起很重要的影响。在非孔表面上的水蒸气吸附就是III型吸附等温线最好的实例。 Ⅳ型吸附等温线的明显特征是其存在滞后回线,这与毛细凝聚的发生有很大关系,而且在较高和较宽的分压范围保持一恒定吸附容量,其起始部分类似于II型吸附等温线,由此对应中孔壁上的单层到多层吸附。 在很少吸附剂中的一些中孔或微孔炭表现出V型水吸附等温线,像III型吸附等温线一样,吸附剂-吸附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吸附质-吸附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相比非常弱,这当然包括水分子形成氢键的情形。 Ⅵ型吸附等温线相当稀少,但具有特殊的理论意义,其代表在均匀非孔表面如石墨化炭上逐步形成的多层吸附,每一台阶高度提供了不同吸附层的吸附容

可持续发展理论文献综述

可持续发展理论文献综述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发展历程概述 可持续发展观点的出现最早能够追溯到1980年,世界自然保护同盟(IUCN)、野生动物基金协会(WWF)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在其共同发表的《世界自然保护纲要》文件中首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987年,布伦特兰女士在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的报告《我们共享的未来》中第一次正式使用了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并将其定义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威胁的发展”。该报告中不仅给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还围绕可持续发展展开了系统性的阐述,该报告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也成为了在所有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中最被人们认可且影响深远的一个,此后学者们对可持续的定义多数都是在这一定义的基础上发展演化而成的。 1981年,美籍学者布朗(LesterR.Brown)在其着作《建设一个发展 的社会》中写到“通过控制人口的过度膨胀、保护资源基础与开发高效绿色的可再生能源来实现可持续发展”。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 办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中,来自178个国家和地区的领导人一致通过了《二十一世纪议程》、《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一系列重要的文件,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密切联系在一起,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不仅使得可持续发展从理论探索阶段走向实践阶段,开始在全球范围内付诸行动,同时也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过程里程碑式的重大进展。同年,中国政府当局也首次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其编制的《中国二十一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中,自此,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一个重要的组成内容被正式纳入了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长期规划中。1997年在中共十五大上,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 一、人地关系协调发展论 1、理论提出的学术背景: 人地关系的理论从决定论、或然论、适应论到协调论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认识不断深化和创新的过程。这些理论在当时的科学文化背景下曾经代表了人们对人地关系认识的最高水平,而且对科学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但因多种限制(社会的、技术的、历史的),难免有失之偏颇,甚至谬误之处,其中最严重也是几个理论共同的不足,就是忽略了对人地关系整体的、有机的(结构与层次)、动态的深入分析,从而引起人地关系认识的非此即彼的简中一化倾向。20中叶以来,以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为代表的新的思想观念与思维方法的出现,把人地关系纳入系统的轨道,认为人地系统实际上就是人类社会和他所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之间通过物质能量信息的流动所联结起来的不断发展变化的整体。 2、理论倡导的观点: 第一、强调人地关系的整体观念和整体与部分(层次)之间的辨证关系。 第二、强调人地关系系统之间的协调。 第三、强调发展的观念。由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所组成的人地系统变化发展规律是通过二者之间的相互协调作用,使人地系统的状态不断达到新的水平。 3、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第一、可持续发展是人地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要求和表现。如有人已经指出的那样,可持续发展实际上是“人地关系”这个旧主题的新研究。人类通过前发展阶段、低发展阶段、高发展阶段而进入持续发展阶段,就是要建立起在合理的管理与干预下的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等的高度综合统一,是人地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要求和表现。 第二、人地系统的理论是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涉及到诸如社会学、经济学、生态学、技术科学、地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综合性课题。以系统思想为指导的联结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于一体的人地系统的理论,无论在深度上与广度上都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存在着与生俱来的一致性。 第三、加强人地系统的研究,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建设。从区域着手研究人地地域系统,从方法和手段上寻找新的突破点,以更好地发挥地理学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建设上的作用。另一方面加强人地系统中具有地域特点的人文要素的研究,把人文要素的研究深入到政策和管理的层而上,为可持续发展服务。 二、三种生产理论 1、理论提出的学术背景: 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两种生产理论不可能对当今人类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危机给予合理的解释并提出解决途径。客观的社会现实要求我们对传统的两种生产理论进行反思,构建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因此,作为社会发展的基本理论,三种生产理论代替两种生产理论是历史与逻辑发展的必然。 2、理论倡导的观点: 整个世界系统的生产过程包括人的生产、物资生产与环境生产等三方面内容。在三种生产中,人的生产是指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总过程。物资生产是指人类通过劳动将自然资源转化为物质产品(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从而满足其自身生存与发展需要的总过程。环境生产是指自然生态系统中生物有机体与非生物有机体,以及生物系统内部进行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过程。

1周考题稳态的概念

1 周测卷 生物界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生命系统 内环境与稳态水和无机盐的平衡 时间:60分钟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 1.一片草地发生火灾后,第二年又会长出茂密的草来,同时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也逐渐恢复。这体现了() A.生命系统的稳态具有修复功能B.生命系统的稳态具有相对不变性 C.生命系统的稳态具有可恢复性D.生命系统的稳态具有适应性 2.许多人不患癌症的原因是通过突变产生的癌细胞被___及时“监测”和消除掉了() A.神经系统B.内分泌系统 C.免疫系统D.排泄系统 3.在我们进行1500米长跑时,体内不.会发生的变化是() A.心跳加快B.血压平稳 C.呼吸加快D.代谢率提高 4.有关大兴安岭森林中雪兔和猞猁的叙述错误的是() A.猞猁是雪兔的天敌 B.雪兔增多时林间野草数量逐渐下降 C.雪兔增多时猞猁也增多 D.猞猁减少时雪兔也减少 5.机体的病理状态归根到底是由于() A.病原体的侵入B.营养不良 C.稳态失调D.过度劳累 6.正常人体血浆中的pH始终为7.35~7.45,这是由于() A.血浆中有缓冲物质 B.过酸或过碱物质随尿排出 C.过酸或过碱食物被消化 D.胃液和小肠液能够中和过酸或过碱物质 7.居住在高原地区的人,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含量高于居住在平原地区的人。生活在炎热地带的狐,耳廓大于生活在寒冷地带的狐。这说明() A.生命系统的稳态具有不变性 B.生命系统的稳态具有可恢复性 C.生命系统的稳态具有适应性 D.生命系统的稳态具有缓冲作用 8.下列关于人体细胞外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人体的细胞外液即内环境 B.细胞外液的化学成分中有葡萄糖、无机盐、激素、尿素等物质 C.细胞外液主要成分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血浆组织液→淋巴液→血浆 D.小肠壁的肌细胞可以不通过细胞外液从肠道直接吸收葡萄糖 9.为了解决粮食生产和环境保护问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当前科学、有效的途径是() ①合理开发海洋,寻找新的粮食资源②控制人口增长,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③增加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提高作物产量④开荒辟地,围湖造田,扩大粮食种植面积⑤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培育具有较高光合效率的作物品种 A.①②③B.①②⑤ C.①③④D.③④⑤ 10.下图分别表示4种植物叶片上、下表皮的气孔数,其中叶片浮于水面生长的植物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