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高考复习教案恒定电流:7含电容、二极管电路的分析

2012届高考复习教案恒定电流:7含电容、二极管电路的分析
2012届高考复习教案恒定电流:7含电容、二极管电路的分析

【重要知识点】

电容器是一个储能元件,在直流电路中,电容器在充、放电时会形成充、放电电流.当电路稳定后,电容器相当于一个电阻无穷大的元件,与电容器串联的电路处于断路状态.求解含电容器的直流电路问题的基本方法是:

(1)确定电容器和哪个电阻关联,该电阻两端电压即为电容器两端电压;

(2)当电容器和某一电阻串联后接在某一电路两端时,此电路两端电压即为电容器两端电压;

(3)对于较复杂电路,需要将电容器两端的电势与基准点的电势比较后才能确定电容器两端的电压;

电路中有关电容器的计算;

(4)在充放电时,电容器两根引线上的电流方向总是相同的,所以要根据正极板电荷变化情况来判断电流方向;稳定状态时电容器相当于断路;

(5)如果变化前后极板带电的电性相同,那么通过每根引线的电荷量等于始末状态电容器电荷量的差;如果变化前后极板带电的电性改变,那么通过每根引线的电荷量等于始末状态电容器电荷量之和。

晶体二级管是用半导体材料制成的,它有两个极,一个叫正极,一个叫负极,它的符号如右下图所示.

二极管是用两种不同类型的半导体材料采用一定的工艺方法紧压在一起,形成PN,因此具有单向导电性(如下图),二极管的电学特性有别于电阻,其伏安特性不是线性的,这一点要特别注意。

元件的判断:

二极管具有单向导电性,正向电阻较小(几十欧),反向电阻很大(几十千欧~几百千欧).如果用欧姆表测得某两点间的正、反向阻值差别很大,那么这两点间应是连接了一只二极管.如果用欧姆表测量某两点间,指针先是大幅偏转,阻值很小,然后指针缓缓返回,最后停在接近“∞”的位置,那么这两点间应是连接了一个电容器,上述指针的偏转和变化是对电容器充电的过程.总之,一定要了解这些典型器件的电学特性,这是判断的基础。学.科.

学科网ZXXK]

【典型例题】

二极管具有单向导电性,正向电阻较小(几十欧),反向电阻很大(几十千欧~几百千欧).如果用欧姆表测得某两点间的正、反向阻值差别很大,那么这两点间应是连接了一只二极管.如果用欧姆表测量某两点间,指针先是大幅偏转,阻值很小,然后指针缓缓返回,最后停在接近“∞”的位置,那么这两点间应是连接了一个电容器,上述指针的偏转和变化是对电容器充电的过程.总之,一定要了解这些典型器件的电学特性,这是判断的基础.

例1:如图所示,U =10V ,电阻R 1=3Ω,R 2=2Ω,R 3=5Ω电容器的电容C 1=4μF , C 2=1μF ,求: ⑴ 当k 闭合时间足够长时, C 1和C 2所带的电量各是多少? ⑵ 然后把k 断开,k 断开后通过R 2的电量是多少?

解析:⑴ k 闭合足够长时间后,电路达到稳定, R 3两端电压为零 所以U 1=U R 2=R 2U /(R 1+R 2) =4 V Q 1=U 1 C 1=1.6×10-5

C

U 2=U =10 V , Q 2=U 2 C 2=1×10-5

C

⑵ k 断开后, C 1 C 2将通过R 1、R 2、R 3放电,至放电结束,通过R 2的电量 Q =Q 1+Q 2=2.6×10-5

C

点拨:含电容器的直流电路计算电量问题关键是先计算出它的两端的电压.

例2:已知如图,R 1=30Ω,R 2=15Ω,R 3=20Ω,AB 间电压U =6V ,A 端为正C =2μF ,为使电容器带电量达到Q =2×10- 6C ,应将R 4的阻值调节到多大?

解析:由于R 1 和R 2串联分压,可知R 1两端电压一定为4V ,由电容器的电容知:为使C 的带电量为2×10-6C ,其两端电压必须为1V ,所以R 3的电压可以为3V 或5V .因此R 4应调节到20Ω或4Ω.两次电容器上极板分别带负电和正电.

点拨:还可以得出,当R 4由20Ω逐渐减小的到4Ω的全

过程中,通过图中P 点的电荷量应该是4×10-6C ,电流方向为向下.

例3:如图所示,电容器C 1=6μF ,C 2=3μF ,电阻R 1=6Ω,R 2=3Ω,当电键K 断开时,A 、B 两点间的电压U AB =?当K 闭合时,电容器C 1的电量改变了多少(设电压U =18 V )?

解析:在电路中电容C 1、C 2的作用是断路,当电键K 断开时,电路中无电流,B 、C 等电势,A 、D 等电势,因此U AB =U D B =18 V ,U AB =U A C =U DB =18V ,K 断开时,电容器C 1带电量为

Q 1=C 1U AC =C 1U DC =6×10-

6×18 U =1.08×10-

4 C .

当K 闭合时,电路R 1、R 2导通,电容器C 1两端的电压即电阻R

1

B

R R

两端的电压,由串联的电压分配关系得:

U AC =

2

11R R U

R +=12 V 学#科#

此时电容器C 1带电量为:Q 1′=C 1U AC =7.2×10-

5V 电容器C 1带电量的变化量为:ΔQ =Q 1-Q 1′=3.6×10-

5V

所以C 1带电量减少了3.6×10-

5C

点拨:电容器上的电量变化就是电容器极板上两个状态电量的变化.

例4:如图所示,在A 、B 两点间接一电动势为4V ,内电阻为1Ω的直流电源,电阻R 1、R 2、R 3的阻值均为4Ω,电容器的电容为30μF,电流表的内阻不计,求:

(1)电流表的读数; (2)电容器所带的电量;

(3)断开电源后,通过R 2的电量. 解析:(1)A r

R E

I 8.03=+=

(2)C CIR CU Q R 5

3106.93-?===

(3)断开电源,R 1与R 2并联,与R 3、C 构成放电回路.所以通过R 2的电量

C Q

Q 52108.42

-?==

. 点评:在弄清电路的结构的同时,必须搞清电容器电荷的流动路线(放电回路). 例5:(2011淄博模拟)把晶体二极管D 和电阻R 串联起来,连接成如(a )图所示的电路.电源的电动势E =5.0V ,内电阻不计.二极管两端的电压U 与其中的电流I 的关系曲线(伏安特性曲线)如(b )图中实线所示,但为简单起见,可近似地看作直线,直线与横轴的交点E 0=1.0V (见图中虚线),即二极管上所加电压U E 0时,I 和U 为线性关系,此二极管消耗的功率P 超过4.0W 时将被烧坏.

(1)电阻R 最小要多大才不致烧坏二极管?

(2)在保证不致烧坏二极管的条件下,R 值为多大时,输入给R 的功率最大,此功率最大值等于多少?

解析:(1)由题意,二极管伏安特性曲线的方程可表示为:U =E 0+R 0I

其中已知E 0=1.0V ,R 0值可由特性曲线直线段上某点的U 和I 值得出,把A 点坐标(4V ,6A )代入上式可得,R 0=0.5Ω.

按题意,二极管消耗的功率应满足:P =UI ≤4.0W . 由以上各式可得:U ≤2.0V ,I ≤2.0A .

这表示,为了保证二极管正常工作而不致被烧坏,应使其工作在题图(b )中在直线段有E -U =IR ,

已知:E =5.0V ,U ≤2.0V ,I ≤2A ,可得,R ≥1.5Ω.

(2)假设二极管不被烧坏,R 的输入功率为P , 则有:R R

R E E P 2

00???

? ?

?+-=' 由上式可得,当R =R 0=0.5Ω时,P/有最大值:()W R E E P 840

2

0max =-=

可见,当R R 0时,P 随R 的减小而增大,实际上,为了保证二极管不被烧坏,必须R ≥1.5Ω>R 0.在这个条件下,P /随R 的减小而增大.所以,

()()

W R R R E E P 62

02

0max =+-= 当R =1.5Ω时,是保证二极管不被烧坏的最大值.

点评:二极管是非线形元件,不能用欧姆定律,但可根据分流关系分压关系来分析电路.

【训练试题】 1.判断正误:

(1)二极管是根据PN 结的单向导电性制成的,因此二极管也具有单向导电性。( ) (2)二极管的电流-电压关系特性可知二极管四非线性元件。( )

(3)用万用表识别二极管的极性时,若测得是二极管的正向电阻,那么标有“+”号的测试棒相连的是二极管的正极,另一端是负极。( )

2.图中,E=10V ,U 1=U 2=30UF,R 1=4Ω,R 2=6Ω,电池内阻可忽略.先

闭合开关K,待电路稳定后,再将K 断开,则断开后流过电阻R 1的电量为

U 。

3.在如图电路中,电键K 1、K 2、K 3、K 4均闭合,U 是极板水平放置的平行板电容器,

板间悬浮着一油滴P 。断开哪一个电键后P 会向下运动?

4.如下图所示黑盒中有一个单向导电元件,当其中电流沿箭头方向时,单向导通,其电阻为零;反之,则截止,反向电阻无穷大。还有两个阻值均为1 kΩ,的电阻,它们与黑盒的接线1、2、3接成电路,用多用表的电阻挡对这三个接线柱间的电阻进行测量,得到的数据如表格所示,那么黑盒中的线路是图中的哪一个( )

1.(1)(对) (2)(对) (3)(错)

2.C 4

102.4-? 3. K 3 4.C

XK ]

红笔触点

2 3

电流和电路教案

教学过程设计

三.电路图 为了方便研究电路,电路中的各部件用各种符号来代表(看书P104页几种常用的元件及其符号) 用这些符号来表示电路中的元件就是电路图。学生按照黑板上实物图画电路图 教师点拔 课堂小结: 1.电路中电流的方向; 2.电路的组成; 3.电路图的画法。学生试画,然后与P103页 图5.2-7乙图相比较。 学生总结画电路图的方 法: A.从电源正极开始画直 到电源负极; B.元件位置安排合理, 分布均匀,不要将元件画 在拐角处。 C.整个图形要呈长方形。 通过自我评价 找到画电路图 的技巧。 课堂练习课内练习: 1.动手动脑学物理1、2、3题。 课外作业: 1、水在水管中流动形成水流。电荷在电路中沿着一定方向移动形成。 2如图所示,一个带正电的验电器A和另一个验电器B,用一根带绝缘柄的金属棒分别接触它们上部的金属球,发现验电器A内的金属箔闭合后又张开,根据这个现象可知,验电器B原来带电,电流方向是从流向。 3.下图反示电路中,开头处于图示状态时,电灯(填“亮”或“不亮”),这时的电路叫;如果不小心把A、B两接线柱用导线接在一起,则会造成. 4.关于电路的说法错误的是() A.电源是提供电能的装置 B.只有电路闭合时,电路中才有电流 C.在电源外部,电流沿着“正极→用电器→负极”的方向流动 D.用电器是将其他形式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5、下图所示的电路图中,正确的是 () 6.下图所示是电铃、开关、电池的连接情况,请画出相应的电路图。 板书设计 15.2电流和电路 1.电路的三种状态:短路、开路、通路。 (1)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电流(2)电流是有方向的:正极→用电器→负极。 (3)获得持续电流的条件一要有电源,二要有使用电器工作的闭合电路。 由电源、用电器、导线、开关四部分组成的电流路径。 电源——提供电能的装置 用电器——消耗电能的装置 3.电路 导线——输送电能的装置 开关——控制电流通断的装置 电路图:用电路元件符号表示电路连接情况的图。 教学反思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5章《电流和电路》复习教案(优质)

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单元复习课 2课时 【复习目标】 1、知道摩擦起电现象,了解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2、复习巩固电路的组成及各组成部分的作用,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 3、知道电流,会看、会画简单的电路图。会连接和识别及设计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说出生产、生活中采用简单串联或并联电路的实例。了解串、并联电路电流的特点。 4、会使用电流表。能利用电流表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 5、通过学生自学、讨论全章内容,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与同学团结合作的意识。【复习重点和难点】 难点: 1、识别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一般方法:(1)查电流路径法(2)现象法 2、如何画电路图和连接实物图 3、如何识别电路,并利用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重点: 1.电路图的画法、实物图的连接的教学方法。 2.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 【学具准备】 电池、导线、开关、小灯泡、电流表、投影仪。 【前置准备】利用多媒体展示本章思维导图 【复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复习 提问:我们已经认识了,你能回忆起有关电的哪些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有关电的知识,为后面的几个专题复习就是围绕这些实验而展开的,激发学生的复习兴趣和热情。 专题一:对电荷的认识 专题一知识点聚焦: 1、物体有了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荷; 2、摩擦起电的实质:摩擦起电并不是创生了电,而是从一个物体到了另一个物体,失去电子的带电;得到电子的带电。 3、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电荷;电子从玻璃棒转移到丝绸。 把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电荷;电子从毛皮转移到橡胶棒。 4、同种电荷相互,异种电荷相互。 5、验电器的用途:用来检验物体;从验电器张角的大小,可以粗略的判断带电体所带电荷的多少;原理:利用。 6、电荷的叫电荷量,简称电荷;单位:库仑(C)简称库; 7、原子的结构质子(带正电) 原子核 原子中子(不带电) 电子(带负电) 8、的物体叫导体;如:金属、人体、大地、石墨、酸碱盐溶液; 的物体叫绝缘体,如:橡胶、玻璃、塑料、陶瓷、油、空气等; 导体和绝缘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 问题一:两种电荷及相互作用 1、有些化纤布料做成的衣服穿在身上很容易脏,这主要是因为化纤布料容易 发生现象而吸引细小的灰尘所造成的;我们经常在加油站看到一条醒目的警示:“严禁用塑料桶运汽油”.这是因为在运输过程中汽油会不断与筒壁摩擦,使塑料桶带,造成火灾隐患。 2、小球,相互作用情况,已知带正电,则、丙、丁三球的情况正确的 是() A.乙带正电B.丙带负电 C.丁带负电D.乙、丙、丁都带正电 3、如图所示的仪器叫.用带电体接触它的金属球,就有一部分电荷转移到两金属箔片上,两箔片就张开,则两箔片上带的是(填“同种”或“异种”)电荷。 4、用细线悬挂着ABC三个小球,将任意两个靠近时都能相互吸引,则() A.只有一个带电荷 B.肯定有一个不带电,另外两个带异种电荷

电路分析教案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教案 课程名称:电路分析基础 专业基础必修课程性质: 吴安岚主讲教师:131 联系电话:

:E-MAIL 53 / 1 课时分配表 53 / 2 第1课 一.章节名称 1.1电路和电路模型;1.2电路的基本物理量 二.教学目的 1、掌握内容:理想电路元件、电路模型的概念; 电流、电压、电位、功率的概念;电流、电压参考方向。

2、了解内容:电路的作用、组成。 三.安排课时:2学时 四.教学内容(知识点) 1.理想电路元件、电路模型; 电流、电压、电位、功率的定义、表达式、单位; 电流、电压参考方向。 2.功率的正负,功率平衡。 3.电路的作用、组成、分类。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1.电流、电压参考方向。 2.功率的正负,功率平衡。 难点:功率的正负,功率平衡。 六.选讲例题 重点讲解P8的检查学习结果。 七.作业要求 1.2,1.3----------纸质。 八.环境及教具要求 多媒体教室、多媒体课件。 九.教学参考资料 邱关源《电路》,蔡元宇《电路及磁路》,李瀚荪《电路分析基础》。 53 / 3 第2课 一.章节名称 1.3 基尔霍夫定理 二.教学目的 1、掌握内容:基尔霍夫定理;按电流、电压参考方向列KCL、KVL方程。KCL、KVL定理推广。 2、了解内容:无。 三.安排课时:2学时 四.教学内容(知识点)

1.基尔霍夫定理; 2.按电流、电压参考方向列写KCL、KVL方程。解方程。 3.KCL、KVL定理推广。例题。 五.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1、按电流、电压参考方向列KCL、 KVL方程。 2 、电流、电压参考方向的正确标注与应用。 六.选讲例题 重点讲解P9[例1.1]、P10[例1.2]和P11的检查学习结果。七.作业要求 1.10,1.19----------纸质。 八.环境及教具要求 多媒体教室、多媒体课件。 九.教学参考资料 邱关源《电路》,蔡元宇《电路及磁路》,李瀚荪《电路分析基础》。 53 / 4 第3课 一.章节名称 1.4 电压源和电流源 1.5电路的等效变换 1.5.2 电源之间的等效变换 二.教学目的 1、掌握内容:理想电压源和理想电流源的特性。 实际电压源和实际电流源的特性。 实际电压源和实际电流源的等效变换。 2、了解内容:无。 三.安排课时:2学时 四.教学内容(知识点) 1.等效变换的概念。理想电压源和理想电流源的特性。 2.实际电压源和实际电流源的特性。实际电压源和实际电流源的等效变换。3.电路的伏安关系式。 五.教学重难点

《电流和电路》教学设计

《电流和电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初步认识电流,知道电流的形成及其条件,知道电流方向的规定。 ·通过动手实验,认识短路、断路、通路,知道电路的组成;能从能量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从电路的组成认识开关的作用;能画常见的电路元件符号。 ·结合电路的实际连接,学会按实物电路连接图画出对应的电路图。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简单的电路连接,观察实验现象,从现象中总结归纳出规律。 ·尝试用符号表示电路中的元件,绘制简单的电路图。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搜集生活中的简单电路和电路元件,让学生体验物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乐于观察和探索生活中物理学道理,在学习电路连接、画电路图等基本技能的实践活动中培养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安全操作意识。 ·通过连接电路,激发学习兴趣,体验解决物理问题的喜悦。 【教学重点】 让学生认识简单电路,能动手连接简单电路,会画简单的电路图,培养学生良好的电学实验习惯。 【教学难点】 由于学生的思维特点,对电流是导体中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形成的,它摸不着、看不到,只能通过可观察到的现象来获得不可直接感受的信息。所以,电流的形成是本节的难点。 对于知识,一般来说知道了就会了,但是对于技能,“知”和“行”之间往往还有一段距离,所以电路图和电路的对应关系,即“根据电路图连接电路”和“根据电路画电路图”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关键】 实验是学习电学的一种基本方法,在本节中,对电流、电路和电路图的认识都是以学生连接的电路为前提的,因此本节的教学关键是指导学生连接电路,组织讨论。 【教学策略】 设计思想:新课程标准体现重兴趣培养,重过程探究,重思维训练,重知识应用的思想。为实现这一理念,突破本节重难点,达成本节学习目标,我将通过设计问题情境,激发探究的积极性和学生对学习的责任感,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通过让学生实验,营造民主、和谐、合作的探究氛围,给学生的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和提高能力留有充足的空间。通过使用多媒体技术,帮助学生对电流的形成和电流方向等抽象知识的学习,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教法构想:采用师生互动启发式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电路组装、多媒体的直观动态教学手段,通过讨论、问答等一系列的师生活动展开教学。 教学器材:计算机、投影仪、教学课件、电池、小灯泡、小开关、导线等若干。 【教学程序】

初三物理全套总复习教案设计必看

简单电路 【知识导航】 一、电路 1、电路:由电源、用电器、导线和开关等元件所组成的电流路径。 2、电路中元件的作用: (1)电源:电源是提供电能的装置,是维持电路中有持续电流的装置,是将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2)用电器:用电流来工作的设备,工作时将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3)开关:接通或断开电路,控制用电器工作。 (4)导线:连接电源、用电器、开关,让电流形成通路,起传输电能的作用。 3、电路的三种状态: (1)通路:在电路中当开关闭合时,电路中会有电流的电路叫做通路。 (2)开路:当开关断开,或电路某处断开,电路中不再有电流的电路叫做开路。 (3)短路:不经过用电器,用导线直接连接电源的电路,叫做短路。 (短路有两种情况:用电器部分短路和电源短路) 4、如图1所示,几种元件的符号: 图1 图2 5、如图2所示,短路有两种:一是电源短路,即将电源的正、负极直接用导线相连,这样可能会烧坏电源; 二是局部短路,即将用电器(或电表)的两端用导线直接相连,这样会导致被短路的用电器(或电表)不能工作,但不会烧坏。 二、串并联电路 串联并联 定义把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首— 尾—首—尾) 把元件并列的连接起来的电路(首— 首、尾—尾) 特征电路中只有一条电流路径,一处段开所 有用电器都停止工作。 电路中的电流路径至少有两条,各支 路中的元件独立工作,互不影响。 开关作用控制整个电路干路中的开关控制整个电路。支路中 的开关控制该支路,控制该支路的用 电器。 电路图

实例装饰小彩灯、开关和用电器家庭中各用电器、各路灯 识别电路串、并联的常用方法:(选择合适的方法熟练掌握) (1)电流分析法:根据“电源正极→用电器→电源负极”的方法分析电路中的电流,若电流在途中不分流, 则用电器串联;若在某处分流,则用电器并联。 (2)断开法:去掉任一用电器,若另一个用电器也不工作,则用电器串联;若另一个用电器不受影响仍然工 作则用电器并联。 (3)经验法:如路灯、家庭电路中的用电器是并联;电灯与控制它的开关之间是串联;节日小彩灯是串联等。 三、电流(用字母I表示) 1.电流是导体中的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的,物理学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 2.电流的单位: (1)国际单位:安培,简称安,符号是A, (2)常用单位:毫安 (mA)、微安(μA)。 (3)换算关系:1A=103mA=106μA 3.一些电流值:台灯和手电筒中的电流都约0.2A,计算器中的电流约100μA,电冰箱中的电流约1A等。 4.电流用电流表来测量,其使用方法是(两要两不要): (1)要串联在待测电路中; (2)要让电流从正接线柱流入,从负接线柱流出,否则指针反偏; (3)被测电流不要超出电流表的量程;若超出时,不仅测不出电流值,电流表的指针还会被打弯,甚至表 被烧坏。 (4)不要不经过用电器直接把电流表接在电源两端。否则造成电源短路,可能会烧毁电源和电流表,原因 是电流表相当于一根导线,电阻很小。 四、电压(用字母U表示) 1.电压的作用:电压使电路中形成了电流,某段电路中有电流必有电压,而有电压时不一定有电流。 2.电压的单位: (1)国际单位:伏特,简称伏,符号是V, (2)常用单位:千伏(kV),毫伏(mV),微伏(μV)。 (3)换算关系:1kV=103V,1V=103mV=106μV。 3.一些电压值:1节干电池的电压为1.5V,一个蓄电池的电压为2V,家庭电路的电压为220V,对人体的安全电压不高于36V,手机锂电池的电压为3.6V。 4.电压的测量:电压用电压表测量,其正确使用方法: (1)必须把电压表和被测电路并联。 (2)必须让电流从“+”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否则指针会反偏。 (3)被测电压不得超过电压表的量程。若超出时,不仅测不出电压值,电压表的指针还会被打弯,甚至烧 坏电压表。 (4)电压表可以不经过用电器直接把电压表接在电源两端,此时测得的电压是电源两端的电压。不会造成 电源短路,原因是电压表相当于一个很大的电阻。 5.电流表和电压表的异同点: 比较项目电流表电压表 A V 不符号 连接方式串联并联

电流和电路复习课教学设计

《电流和电路》复习辅导教案 【复习目标】 1、知道摩擦起电现象,知道两种电荷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知道电量及单位。 2、常识性了解原子结构,理解摩擦起电原因。会区分导体和绝缘体。 3、知识电流是如何形成的及电流方向的规定。知道电路各组成部分的基本作用和常用电路元件的符号。知道什么是通路、开路和短路。 4、知道什么是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会联接简单的串、并联电路。会画简单的串、并联电路图。 5、会用电流表测电流。知道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电流的特点 【知识梳理】 知识点一:电荷 1、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电,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电。这是因为在摩擦时丝绸电子,玻璃棒电子;毛皮电子,橡胶棒电子。摩擦起电的实质是:。 2、同种电荷相互;异种电荷相互。 3、电荷的多少叫作,简称电荷,符号是Q,单位是。 4、验电器的原理:。 5、导体:的物体,原因:。绝缘体:。 【课内探究】 1、有A、B、C、D四个带电体,若A与B吸引,B与C排斥,A和D排斥,而D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吸引,则四个带电体的带电情况是: A带,B带,C带,D带。 知识点二:电路 在连接电路时,如发现有连接错误,不少同学习惯于将电路全部拆散,重新连接.其实,有时只要思考一下,拆除或改接某些导线就能解决问题。现在考考你,如图是某同学连接的电路:(1)如果合上开关,将出现_______现象(选填“断路”或“短路”).除了两只灯都不亮以外,还会造成____ ___ 的不良后果。(2)对于这个电路,只须拆除一根导线,就能成为两灯串联的正确电路。请在要拆除的那根线上打上“×”号。

【反馈提升】 1、如图所示电路中,当________闭合时,L1、L2 并联;当________闭合时,电路会发生短路,损坏电源。 2.下列与实物图一致的电路图是() 知识点三:串并联电路 开关作用控制______电路______中的开关控制整个电路;支路中的开关控制所在支路 电流电流处处______总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________ 实例开关和用电器家庭中各种电器之间 1、画出测量b点电流的电路图,并标明仪表的“+”、“-”接线柱。 2、按下边的电路图连接实物。 【方法总结】 【反馈提升】1、图中,一节电池一个开关、两盏灯L1和L2要组成并联电路,还应再连接 _____ 和_____ 两根线就可以了。 知识点四:电流 形成电荷的________移动形成电流,用符号I 表示 单位____(符号:____);1 A=____mA,1 mA=____μA 方向 ①________定向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方向; ②电路闭合时,在电源的外部,电流的方向是从电源____极经过用电器流向____极 测 量 工 具 符号__________ 量程0~0.6 A0~3 A选择量程 时,要进行 试触 分度值______________ 类型串联电路并联电路 定义元件________ 连接的电路元件______连接的电路 特征 电路中只有______电流路径,一处断开,所有用电 器都停止工作 电路中的电流路径至少有,各支 路中的元件独立工作,互不影响 B A C D D a b c a L1 S L1 L2 S1 S2

中考电流和电路复习学案

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 复习学案 一、复习目标: 1、知道摩擦起电现象,知道两种电荷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知道电量及其单位。 2、常识性了解原子结构,理解摩擦起电原因。会区分导体和绝缘体。 3、知识电流是如何形成的及电流方向的规定。知道电路各组成部分的基本作用和常用电路元件的符号。知道什么是通路、开路和短路。 4、知道什么是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会联接简单的串、并联电路。会画简单的串、并联电路图。 5、会用电流表测电流。知道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电流的特点 二、知识梳理 一、电荷: 1.物体具有了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用的方法能够使物体带电。 2.两种电荷 (1)正电荷和负电荷 正电荷:指被摩擦过的棒所带的电荷,可用“+”表示。 负电荷:指被摩擦过的棒所带的电荷,可用“-”表示。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3.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 用验电器来检验的原理:。金属箔片的张角越大,说明物 体带的电荷越多。 4.电荷的多少叫,用字母Q表示。电量的单位是,简称库,符号是。5.电荷来自哪里 (1)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和组成的。原子核带电, 电子带电。电子是带电最小的微粒。人们把最小的电荷量叫,常用符号表 示。1e= C (2)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与核外所有电子的负电荷在数量上,整个 原子呈中性。在摩擦起电实验中,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强,就会得到电子从而带 电, 6.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 取两个验电器A和B。用金属杆把A和B连接起来,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A, 能够看到A和B的金属箔都张开了。改用橡胶棒把A和B连接起来,重做上面实验,能够看 到只有验电器A的金属箔张开,而B仍然闭合。 实验现象说明:电荷在金属杆中移动。

电工教案

课题§8交流电路的功率课型新授 授课日期2010.5 授课 时数 1 总课 时数 55 教具 使用 教学目标理解交流电路中有功功率、无功功率、视在功率以及功率因数的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交流电路中有功功率、无功功率、视在功率以及功率因数的概念 学情 分析 功率概念学生比较熟悉,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入 板书设计 §8交流电路的功率二、电阻、电感、电容电路的功率1.纯电阻电路的功率 2.纯电感电路的功率 3.纯电容电路的功率 教学 后记 前后知识对照学习学生比较容易接受

第 1 页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 1.正弦交流电路功率的基本概念 讲授新课 第八节 交流电路的功率 二、电阻、电感、电容电路的功率 1.纯电阻电路的功率 在纯电阻电路中,由于电压与电流同相,即相位差 ? = 0,则瞬时功率 p R = UI cos ?[1- cos(2ω t )] + UI sin ? s in(2ω t ) = UI cos ?[1- cos(2ω t )] 有功功率 P R = UI cos ? = UI = I 2 R =R U 2 ; 无功功率 Q R = UI sin ? = 0; 视在功率 R P Q P S =+=22 即纯电阻电路消耗功率(能量)。 2.纯电感电路的功率 在纯电感电路中,由于电压比电流超前90?,即电压与电流的相位差 ? = 90?,则 瞬时功率 p L = UI cos ?[1- cos(2ω t )] + UI sin ? s in(2ω t ) = UI sin(2ω t ); 有功功率 P L = UI cos ? = 0; 无功功率 Q L = UI = I 2 X L =L X U 2 ; 视在功率 L Q Q P S =+=22 即纯电感电路不消耗功率(能量),电感与电源之间进行着可逆的能量转换。 3.纯电容电路的功率 在纯电容电路中,由于电压比电流滞后90?,即电压与电流的相位差 ? = - 90?,则 瞬时功率 p C = UI cos ?[1- cos(2ω t )] + UI sin ? s in(2ω t ) = -UI sin(2ω t ); 有功功率 P C = UI cos ? = 0; 无功功率大小 Q C = UI = I 2 X C =C X U 2 , 视在功率 C Q Q P S =+=22 即纯电容电路也不消耗功率(能量),电容与电源之间进行着可逆的能量转换。

新人教版初中物理电流和电路教案

新人教版初中物理电流 和电路教案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电流和电路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电流,电路和电路图。 (2)知道电源和用电器。 (3)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简单的电路连接,观察实验现象,得出学科知识。 (2)连接电路,认识电路和电流,体会“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科学探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物理学习经历的循序渐进、不断提升的过程。经历实验、类比等方法分析问题,体会科学方法、锻炼探究能力。 (2)用符号表示电路中的元件,绘制简单的电路图,领悟物理学科知识的美。 二、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知道电流和电路,会画简单的电路图。 2、教学难点:电流的形成和方向。 三、教学用具准备 1、教具:多媒体设备、课件、电池、小灯泡、开关、导线、小电风扇; 2、学具:(2人一组)电池,小灯泡、开关、导线、二极管、小电风扇。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课件展示:夜景图片。

分析:通过夜景图片唤起学生对本节课内容学习的积极情感,通过师生交流逐步引入关于电的课题《电流和电路》。 2、活动探究,新课教学 (1)活动1 让小灯泡亮起来 ①教师出示一只小灯泡,提出问题:“你们能使小灯泡亮起来吗?” 分析:连接电路是学生要掌握的基本技能,初二学生的心理特点可能会让学生在直接体验中被一些有趣的现象所吸引,而忘记了探究的目的和对象,不深入思考问题的本质,这是探究成功的最大阻力。因此,通过小组比赛的活动调动学生的活跃思维是探究成功的保证。 ②学生动手连接电路,小组互相合作。 分析:学生亲身体验,感受实验带来的乐趣。同时及时对学生实验进行评估,有效的评估是实验的重要环节,不仅让学生顺利形成知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良好的实验习惯。在实验过程中提倡那些先让灯亮起来的小组帮助灯没亮起来的小组,体现了合作、互助的精神。 (学生连接可能有不同的方案,如果有,针对学生的生成,组织学生交流讨论。) ③以学生连接的电路为例,引导学生得出电路的组成 和各元件的作用。 分析:电路元件学生有充分的感性认识,电路元件的 作用学生也有一定的体验,因此本节内容稍作引导学生能 自主掌握。 ④引导学生思考建立电流的概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物理 第十五章 电流和电路 全章复习 教案

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全章复习教案 【学习目标】 1.知道摩擦起电的实质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知道电流的形成的条件和电流方向的规定; 3.知道简单电路的组成以及各部分的作用; 4.能够识别串、并电路的电路图和实物图,要求会读、会画、会连; 5.理解电流的物理意义,知道电流的单位、符号,会用电流表测量电流; 6.通过实验探究,掌握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 【知识网络】 【要点梳理】 要点一、两种电荷 1.电荷: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说物体带了电,或带了电荷。2.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3.正电荷: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正电荷。 4.负电荷: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带的电荷叫负电荷。 5.电荷作用规律: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6.验电器: (1)验电器的结构: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2)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3)原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4)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看是否可以吸引轻小物体;通过验电器;利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7.原子结构元电荷: (1)电荷量: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简称电荷;单位:库仑,符号是C。 (2)原子结构:物体由分子、原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且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原子带的正电荷与负电荷等量,原子不显电性,呈电中性,物体也呈电中性,但不能说物体没有电荷。 (3)元电荷:精确的实验表明,任何带电体所带的电荷量总是等于某一个最小电荷量的整数倍,即电子所带电荷量的整数倍。因此人们把一个电子所带电荷量的绝对值叫“基本电荷”,也叫“元电荷”(带电量最小的电荷),用符号“e”表示,则e=1.6×10-19C。 要点诠释: (1)带电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这个吸引是相互的,轻小物体也会吸引带电体。轻小物体是指质量和体积都很小的物体如:通草球,轻质小球、碎纸屑、泡沫、毛发、细小水流等。 (2)摩擦起电的实质,由于不同物体的原子核对于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在相互摩擦中,束缚能力弱的物体失去电子而带正电,束缚能力强的物体得到电子而带负电。摩擦起电的过程是电荷的转移过程,而非创造了电荷。 (3)中和不是意味着等量正负电荷被消灭,实际上电荷总量保持不变,只是等量的正负电荷使物体整体不显电性。 (4)如果物体所带正、负电量不等,也会发生中和现象。这时,带电量多的物体先用部分电荷和带电量少的物体中和,剩余的电荷可使两物体带同种电荷。 要点二、导体和绝缘体 1.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如:金属、人体、大地、食盐水溶液、石墨等。 2.导体导电原因:导体中有能够自由移动的电荷。(金属导电靠的是自由电子) 3.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如:橡胶、陶瓷、塑料、干燥的空气等。 4.绝缘体绝缘的原因:电荷几乎都被束缚在原子范围内,不能自由移动。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标准(120学时)

青海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标准 适用专业:通信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普大) 编写单位:信息技术系通信、电子教研室 编写人:蒋雯雯 审批:李明燕 编写日期:2007 年07月 修订日期:2011年03月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标准 学时数:120学时 适应专业:通信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普大)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是我院普大“通信技术”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它既是通信电子类专业课程体系中高等数学、物理学等科学基础课的后续课程,又是后续课程(如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和电子测量仪器等)的基础,在整个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本课程理论严密、逻辑性强,有广阔的工程背景,是通信、电子类学生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程系统地阐述了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基本的分析方法,是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必不可少的前期基础课程。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通信、电子类技术人员必须具备的电路基础理论、基本分析方法,掌握各种常用电工仪器、仪表的使用和简单的电工测量方法,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和今后踏入社会后的工程实际应用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和基本教学要求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逐步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作风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工程观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分析计算能力、实验研究能力和科学归纳能力。 1.知识目标: 简单直流电路分析、一阶电路的暂态分析、交流电路的分析与应用。

2.职业技能目标: 电路元器件的识别、测量能力;基本工具的使用能力;基本仪器的使用能力;电路图识图能力,并能在电工操作台上正确连接电路;能够对实际直流电路进行正确的操作、测量;直流电路的分析、计算及初步设计;能够对实际交流电路进行正确的操作、测量;交流电路的分析、计算及初步设计;动态电路的分析、计算及初步设计;安全用电能力。 3.职业素质养成目标 耐心细致的职业习惯的养成;规范操作习惯的养成;信息获取能力;团结协作精神的养成。 教学要求:本课程应适应电路内容的知识更新和课程体系改革的需要,着重介绍经典的电路分析方法,力求做到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讲清概念,结合实际、强化训练,突出适应性、实用性和针对性;重点讲清基本概念和经典的电路分析方法,在例题和习题的选取上,适当淡化手工计算的技巧,并根据该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的特点,在每章中引入计算机辅助分析与仿真测量,同时加入16个(包括5个选做)电路的实践操作实验,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和“教、学、做”的统一。 三、课程的教学目的、内容、重点和难点 第一章电路的基本概念与定律 教学目的: 1.了解实际电路、理想电路元件和电路模型的概念。 2.理解电路中的基本物理量-电流、电压和电功率的基本概念。 3.掌握电路的基本定律-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

《电工电子技术基础》的教案.doc

周 授课章节及内容摘要 授课次学时 1 绪论安全用电常识 2 2 15、16 级德育体验周, 17 级军训 2 3 触电急救 2 4 第一章电路的结构和常用基本 2 物理量(电压、电流) 5 国庆、中秋放假 2 6 电路的相关物理量(电位、电动 2 势、电能) 7 电阻串、并联电路的结构与作用 2 8 秋季田径运动会 2 9 电路相关名词及基尔霍夫电压、 2 电流定律 10 第二章磁场及电磁感应 2 11 半期复习与测试 2 12 第三章电容、电感的概念、参数 2 标注及应用 13 第四章单相正弦交流电路的概 2 念、相关物理量 14 正弦交流电的表示法 2 15 纯电感、纯电容电路的结构及功 2 率 16 纯电阻电路的结构及功率、电路 2 教学执行 课外作业及考核 方式情况 思考: 1、冬季穿脱毛衣时,静 讲授电有上千v 的电压,为什么没有 出现电死人的情况? 电教练习急救措施 电教课后习题一、二 讲授课后习题三1、 2、 3、 4 讲授练习册1.3、 1.4 讲授练习册 1.5 一、填空题 电教练习册 2.1、 2.2 测试半期测试题 电教课后习题一、二、 电教练习册 4.1 讲授课后习题一、二、 电教课后习题三、四 讲授练习册 4.2 4.5

的功率因数 17 第五章三相交流电源的产生与应 2 讲授课后题一、二、三 用 18 三相负载的连接 2 电教练习册 5.1 一、 19 三相电功率 2 讲授练习册 5.1 二、三 5.2 一、二、 三 20 期末复习 2 讲授复习试题 第一章审核签字课题 第一节 授课时数 2 课时授课时间第1 周第 1 ~ 2 课时 知识1、了解电路的组成。 与 2、掌握电路中每部分的作用。 技能 教 学过程 目与讲授法与图示法相结合,便于学生回忆巩固。 标 方法 情感 态度 结合生活中常见的电器设备来进行讲解。 与价 值观 新学期开学,学生身心状态还未收回,切寒假后,此前所学知识部分已经遗忘或模糊,学情分析 需要通过复习收心和巩固知识,为新课内容做准备。 教学重点1、电路结构2、各部分的作用 教学难点1、讲电路图形符号和实物结合,识读简单电路图。

电流和电路教案

§5—2电流和电路 教学内容 电流、电路和电路图;电源和用电器及他们的作用。 课型:讲授课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电流、电路。会识别和画简单的电路图。 2、知道电源和用电器。能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具体电路的连接,让学生初步了解电路的组成。认识简单的电路中的各元件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连接电路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动脑筋找出新的连接电路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简析 重点 认识电流和电路 难点 认识电路图 教学准备

师:多媒体及课件,电学演示试验装置。 生:电池盒及电池、开关、导线、小灯泡。 教学步骤 一、引入新课(约分钟,让学生尝试实验的成功感,激发学生实验兴趣和求知欲) 师:1、你的课余生活是怎么度过的。(引出与电有关的话题) 2、请同学们让桌上的小灯泡亮起来,不妨一试。 3、对学生们实验情况做出评价。 4、请同学们间相互讨论试验中还有什么问题。 5、请同学们想一想能否控制小灯泡的亮灭。 6、提醒同学们在试验中注意课本P101页的警示。强调:我们必须牢记,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把电池的两端用导线直接连在一起。 二、电流和电路(约分钟,让学生知道电流的形成,电路的组成及各元件的功能。) 1、电流: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电流方向: 电流是有方向的,(最好用二极管引入)。 科学家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称为电流方向。 3、电路的组成:电源、开关、导线、用电器。 4、与同学们一起学习各元件在电路中的符号。 5、电路图:用统一规定的元件符号表示电路连接情况的图。 6、请同学们根据元件符号画出电路图。

第1章教案电路分析基础分析

第1章电路分析基础 本章要求 1、了解电路的组成和功能,了解元件模型和电路模型的概念; 2、深刻理解电压、电流参考方向的意义; 3、掌握理想元件和电压源、电流源的输出特性; 4、熟练掌握基尔霍夫定律; 5、深刻理解电路中电位的概念并能熟练计算电路中各点电位; 6、深刻理解电压源和电流源等效变换的概念; 7、熟练掌握弥尔曼定理、叠加原理和戴维南定理; 8、理解受控电源模型, 了解含受控源电路的分析方法。 本章内容 电路的基本概念及基本定律是电路分析的重要基础。电路的基本定律和理想的电路元件虽只有几个,但无论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具体电路,都是由这些元件构成,从而依据基本定律就足以对它们进行分析和计算。因而,要求对电路的基本概念及基本定律深刻理解、牢固掌握、熟练应用、打下电路分析的基础。依据欧姆定律和基尔霍夫定律,介绍电路中常用的分析方法。这些方法不仅适用于线性直流电路,原则上也适用于其他线性电路。为此,必须熟练掌握。 1.1电路的基本概念 教学时数 1学时 本节重点 1、理想元件和电路模型的概念 2、电路变量(电动势、电压、电流)的参考方向; 3、电压、电位的概念与电位的计算。 本节难点参考方向的概念和在电路分析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通过与物理学中质点、刚体的物理模型对比,建立起理想元件模 型的概念,结合举例,说明电路变量的参考方向在分析电路中的重要性。通过例题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电位的计算过程。 教学手段传统教学手法与电子课件结合。 教学内容 一、实际电路与电路模型 1、实际电路的组成和作用 2、电路模型: 3、常用的理想元件: 二、电路分析中的若干规定 1、电路参数与变量的文字符号与单位 2、电路变量的参考方向 变量参考方向又称正方向,为求解变量的实际方向无法预先确定的复杂电 路,人为任意设定的电路变量的方向,如图(b)所示。 参考方向标示的方法: ①箭头标示;②极性标示;③双下标标示。

电流和电路教学设计

《电流和电路》教学设计 杨柳中心学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流的形成条件,知道电流方向的规定。 2.通过实验体会电路的组成,从能量的角度认识各部分的作用。 3.知道常用的电路元件符号,能画简单的电路图,能连接简单的电路。 4.能够识别通路、断路和短路,知道短路的危害。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具体电路的连接,让学生初步了解电路的组成。认识简单的电路中的各元件的作用。通过学习画电路图,了解用简单的符号代替实物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察,搜集生活中的简单电路和电路元件,让学生体验物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乐于观察和探索生活中物理学道理。在学习电路连接、画电路图等基本技能的实践活动中培养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安全操作意识。 2.通过连接电路,激发学习兴趣,体验解决物理问题的喜悦。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教学内容。在本节课中,学生们是第一次

接触到电路元件,第一次学习连接电路,第一次学习画电路,同时还学习了初中电学中很重要的一个电学物理量──电流。完成本节课的学习后,学生能否学会识别电路、连接电路、会画电路图等,都将直接影响到后续的电学知识的学习。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应放在让学生认识简单电路,能亲自动手连接简单电路,会画简单的电路图上,并在学习电学的一开始就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电学实验习惯和良好的电路作图的习惯。并通过学生的实际实验,认识并区分电路的三个状态。当然识别电源短路和用电器短路是本节课的难点。在科学探究能力方面,重点是经历从实验中归纳结论的过程,形成安全操作的初步意识。 三、教学策略 新课程标准体现重兴趣培养、重过程探究、重思维训练、重知识应用的思想。为实现这一理念,突破本节重难点,达成本节学习目标,可以通过设计问题情境,激发探究的积极性和学生对学习的责任感,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营造民主、和谐、合作的探究氛围,给学生的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和提高能力留有充足的空间。通过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学生对电流的形成和电流方向等抽象知识的学习,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因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的重要性和后续性,所以要突出教学的重难点,就应该让学生多动手,多实验,多画图,多识图。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后,都要给学生创造机会和提供条件,让学生在实践中将知识和能力逐渐内化。

九年级物理电流和电路教案(教师版-含答案)

电学板块一 电流和电路 一、知识链接 一、 两种电荷 ★课程重点(内容) 1、 电荷 2、 原子结构 ★难点——摩擦起点的实质 ★考点——①电荷;②原子结构。 1、 电荷 (1) 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 (2) 带电体的性质: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3) 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①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叫正电荷;②毛皮摩擦过的 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叫负电荷。 (4) 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排斥,异种电荷相吸引。 (5) 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 工作原理:①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②铂片张角的大小反映出带电荷的多少 (6) 电荷量——所带电荷的多少 简称:电荷;字母:Q ;单位:库仑(C ) 如:摩擦的橡胶棒带10-7 C ;云层带几十库仑 2、 原子结构 (1) 宇宙→物质→分子→原子 (2) 元电荷——e=1.6×10-19 C (3) 摩擦起电的原因:不同物质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 实质: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正负电荷分开,原来中性的物体得 到电子则带负电,失去电子则带正电。 能的转化:机械能→电能 (4) 使物体带电的方法:①摩擦起电;②接触起电: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③感 应起电:电荷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5) 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失,它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 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的过程中,系统的电荷总数不变。因为无论是哪种起电方式,其本质都是将正、负电荷分开,使电荷发生转移,并不是创造电荷。 (6) 电中和:等量异种电荷放在一起,完全抵消。 3、 导体和绝缘体 (1) 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可导电可带电),常见:金属、人体、大地、石墨、酸碱盐水溶液… (2) 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不导电可带电),常见:玻璃、陶瓷、橡胶、塑料、空气、 油、干木头… (3) 电荷在导体中的定向移动 电子(负电) 原子核 质子(正电) 中子

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物理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复习教案

九年级物理

5、识别电路串、并联的常用方法:(选择合适的方法熟练掌握) ①电流分析法:在识别电路时,电流:电源正极→各用电器→电源负极,若途中不分流用电器串联;若电流在某一处分流,每条支路只有一个用电器,这些用电器并联;若每条支路不只一个用电器,这时电路有串有并,叫混联电路 ②断开法:去掉任意一个用电器,若另一个用电器也不工作,则这两个用电器串联;若另一个用电器不受影响仍然工作则这两个用电器为并联。 二、题型讲解(约10分钟)。 考点一:初步认识电流的大小 题1、如图所示,开关S闭合时,可能发生的现象是_______ A、L1被烧坏 B、L1、L2均不发光 C、电池被烧坏 D、L2被烧坏

考点二:电流表的正确接法 题2图2所示的电路,开关闭合时电流表(甲)测量的是通过__________的电流(选填“L1”、“L2”或“L1和L2”),电流表(乙)测量的是通过__________的电流(选填“L1”、“L2”或“L1和L2”)。L1和L2两只灯泡是_________________关系(选填“串联”或“并联”)。 解析:分析电路时,可以从电源的正极沿着电流的方向进行。图中电流从正极经开关后分为两个支路:一个支路中有灯L1,另一支路中电流表甲与灯L2串联;两路电流汇合后流经电流表乙回到电源负极。因而可以判断:两灯并联,电流表甲在L2所在的支路上,电流表乙在干路上。 答案:L2 L1和L2 并联 点拨:电流法分析电路的技巧:从电源的正极出发,顺着电流的方向找,直到电源的负极为止。不管电路如何弯曲,只要是电流不分路,就是串联接法。并联电路则会在某点出现分路,电流通过支路上的用电器后在另一点汇合,电流表若在两上分支点之间,说明是在支路上,两个分支点之外,则在干路上。 考点三:电流表的读数方法 题2在“探究并联电路电流的特点”实验中,实验电路如图3甲所示,闭合开关S后,电流表A1、A2示数分别如图乙、丙所示,则通过灯泡L1、L2电流大小的判断正确的是()

《纯电容电路》说课教案

纯电容电路说课教案姜有奇、侯刚、罗春建、肖元楷

《纯电容电路》说课教案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国家规划教材,周绍敏主编的《电工基础》第八章第3节,本课程是电子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下面我将从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收获三个方面对本节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是本章也是全书的一个重点,电容元件是电子元件中的基础元件,在第四章我们已经分析过电容的基本性能和在直流范围内的应用,本节课既是电容在应用范围上的延续和拓展,又是学习RLC串联电路的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确立目标 根据教学内容的结构特征,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认识:纯电容电路及电容的容抗 (2)掌握:纯电容电路电压和电流的数值、相位关系 (3)了解:隔直电容和旁路电容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难点的确立 教学重点:纯电容电路中端电压与电流的相位关系和数值关系,以及电容元件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这些知识是今后学习电动机、变压器、电子技术的基础,特别是在收音机、电视机以及通信设备中应用更广泛,故设为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纯电容电路电压与电流的相位关系。 学生理论知识的欠缺,使其难以理解这部分内容,所以将它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2、重难点的处理和突破 通过任务引导使学生理解掌握重点知识。 通过仿真实验突破难点。 (四)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

任务引导式教学法:是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学生通过对所提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并找出哪些是旧知识,哪些是新知识,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事实上它并不是简单的给出任务就了事,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 任务引导式教学法,改变了传统的一根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模式,不仅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教学手段 仿真演示:增加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多媒体教学:可以节省时间,提高课堂利用率。 (五)、学法指导 中职学生对于抽象地理论知识感到难以理解和掌握,因而产生了畏难情绪。从中职学生认知规律来看:教学中应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把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并应用到实践中去。 任务仿真分析结论应用 让学生在的学习过程中,做看想议练 自主的参与到知识的形成和掌握的全过程,使学生不仅将本节课的知识纳入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协作能力。 二、教学过程 (一)引入(3分钟) 复习纯电阻电路、纯电感电路的电压和电流的数值、相位关系。复习是记 提问学生,教师指正总结,并用多媒体显示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