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环境问题的原因

造成环境问题的原因
造成环境问题的原因

造成环境问题的原因

造成的原因是什么

在发展中国家,人口数量大、增长快是对其资源和环境造成压力的重要原因。

发达国家的过度消费(无节制地索取资源)给环境带来的负担要比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更为严重。以高消费的美国为例,每个美国人每年向大气层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印度27倍,居住在加州和佛罗里达州的3300万美国人要比印度的8.5亿人对环境产生更大的压力!

从资源的利用方式来看,工业革命以来,发达国家一直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给区域和全球环境造成了巨大的伤害,近二、三十年来大力治理,资源利用的无害化使单位资源对环境的危害减小;而很多发展中国家目前正处在工业化进程中,由于人口的压力及技术、资金等因素的制约,单位资源的利用给环境造成的危害普遍比发达国家严重。

由以上分析可以总结出,形成当今环境问题的是三个相互关联的原因:人口问题-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较高的人口增长率带来的巨大压力;发展问题-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物质消费的发展观和发展模式;资源问题-与人口问题和发展问题密切相关的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环境问题有哪些

(1)全球变暖:全球变暖是指全球气温升高。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得看为上升趋势。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00年前上升了0.48℃。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短波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2)臭氧层破坏:在地球大气层近地面约20~30公里的平流层里存在着一个臭氧层,其中臭氧含量占这一高度气体总量的十万分之一。臭氧含量虽然极微,却具有强烈的吸收紫外线的功能,因此,它能挡住太阳紫外辐射对地球生物的伤害,保护地球上的一切生命。然而人类生产和生活所排放出的一些污染物,如冰箱空调等设备制冷剂的氟氯烃类化合物以及其它用途的氟溴烃类等化合物,它们受到紫外线的照射后可被激化,形成活性很强的原子与臭氧层的臭氧(o3)作用,使其变成氧分子(o2),这种作用连锁般地发生,臭氧迅速耗减,使臭氧层遭到破坏。南极的臭氧层空洞,就是臭氧层破坏的一个最显著的标志。到1994年,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破坏面积已达2400万平方公里。南极上空的臭氧层是在20亿年里形成的,可是在一个世纪里就被破坏了60%。北半球上空的臭氧层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薄,欧洲和北美上空的臭氧层

平均减少了10~15%,西伯利亚上空甚至减少了35%。因此科学家警告说,地球上空臭氧层破坏的程度远比一般人想象的要严重的多。

(3)酸雨:酸雨是由于空气中二氧化硫(so2)和氮氧化物(nox)等酸性污染物引起的ph值小于5.6的酸性降水。受酸雨危害的地区,出现了土壤和湖泊酸化,植被和生态系统遭受破坏,建筑材料、金属结构和文物被腐蚀等等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酸雨在五、六十年代最早出现于北欧及中欧,当时北欧的酸雨是欧洲中部工业酸性废气迁移所至,七十年代以来,许多工业化国家采取各种措施防治城市和工业的大气污染,其中一个重要的措施是增加烟囱的高度,这一措施虽然有效地改变了排放地区的大气环境质量,但大气污染物远距离迁移的问题却更加严重,污染物越过国界进入邻国,甚至飘浮很远的距离,形成了更广泛的跨国酸雨。此外,全世界使用矿物燃料的量有增无减,也使得受酸雨危害的地区进一步扩大。全球受酸雨危害严重的有欧洲、北美及东亚地区。我国在八十年代,酸雨主要发生在西南地区,到九十年代中期,已发展到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及四川盆地的广大地区。

(4)淡水资源危机:地球表面虽然2/3被水覆盖,但是97%为无法饮用的海水,只有不到3%是淡水,其中又有2%封存于极地冰川之中。在仅有的1%淡水中,25%为工业用水,70%为农业用水,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可供饮用和其它生活用途。然而,在这样一个缺水的世界里,水却被大量滥用、浪费和污染。加之,区域分布不均匀,致使世界上缺水现象十分普遍,全球淡水危机日趋严重。

目前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缺水,其中28个国家被列为严重缺水的国家和地区。预测再过20~30年,严重缺水的国家和地区将达46~52个,缺水人口将达28~33亿人。我国广大的北方和沿海地区水资源严重不足,据统计我国北方缺水区总面积达58万平方公里。全国500多座城市中,有300多座城市缺水,每年缺水量达58亿立方米,这些缺水城市主要集中在华北、沿海和省会城市、工业型城市。世界上任何一种生物都离不开水,人们贴切地把水比喻为生命的源泉"。然而,随着地球上人口的激增,生产迅速发展,水已经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珍贵。一些河流和湖泊的枯竭,地下水的耗尽和湿地的消失,不仅给人类生存带来严重威胁,而且许多生物也正随着人类生产和生活造成的河流改道、湿地干化和生态环境恶化而灭绝。不少大河如美国的科罗拉多河、中国的黄河都已雄风不再,昔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壮丽景象已成为历史的记忆了。

(5)资源、能源短缺:当前,世界上资源和能源短缺问题已经在大多数国家甚至全球范围内出现。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人类无计划、不合理地大规模开采所至。本世纪九十年代初全世界消耗能源总数约100亿吨标准煤,预测到2000年能源消耗量将翻一番。从目前石油、煤、水利和核能发展的情况来看,要满足这种需求量是十分困难的。因此,在新能源(如太阳能、快中子反应堆电站、核聚变电站等)开发利用尚未取得较大突破之前,世界能源供应将日趋紧张。此外,其它不可再生性矿产资源的储量也在日益减少,这些资源终究会被消耗殆尽。

(6)森林锐减:森林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

的组成部分。地球上曾经有76亿公顷的森林,到本世纪时下降为55亿公顷,到1976年已经减少到28亿公顷。由于世界人口的增长,对耕地、牧场、木材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导致对森林的过度采伐和开垦,使森林受到前所未有的破坏。据统计,全世界每年约有1200万公顷的森林消失,其中占绝大多数是对全球生态平衡至关重要的热带雨林。对热带雨林的破坏主要发生在热带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尤以巴西的亚马逊情况最为严重。亚马逊森林居世界热带雨林之首,但是,到九十年代初期这一地区的森林覆盖率比原来减少了11%,相当于70万平方公里,平均每5秒钟就有差不多有一个足球场大小的森林消失。此外,在亚太地区、非洲的热带雨林也在遭到破坏。

环境问题(7)土地荒漠化:简单地说土地荒漠化就是指土地退化。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对荒漠化的概念作了这样的定义:"荒漠化是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等因素,使干旱、半干旱和具有干旱灾害的半湿润地区的土地发生了退化。1996年6月17日第二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发表公报指出:当前世界荒漠化现象仍在加剧。全球现有12亿多人受到荒漠化的直接威胁,其中有1.35亿人在短期内有失去土地的危险。荒漠化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生态环境问题,而且演变为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它给人类带来贫困和社会不稳定。到1996年为止,全球荒漠化的土地已达到3600万平方公里,占到整个地球陆地面积的1/4,相当于俄罗斯、加拿大、中国和美国国土面积的总和。全世界受荒漠化影响的国家有100多个,尽管各国人民都在进行着同荒漠化的抗争,但荒漠化却以

每年5~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大,相当于爱尔兰的面积。到二十世纪末,全球将损失约1/3的耕地。在人类当今诸多的环境问题中,荒漠化是最为严重的灾难之一。对于受荒漠化威胁的人们来说,荒漠化意味着他们将失去最基本的生存基础--有生产能力的土地的消失。

(8)物种加速灭绝:物种就是指生物种类。现今地球上生存着500~1000万种生物。一般来说物种灭绝速度与物种生成的速度应是平衡的。但是,由于人类活动破坏了这种平衡,使物种灭绝速度加快,据《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估计,每年有数千种动植物灭绝,到2000年地球上10~20%的动植物即50~100万种动植物将消失。而且,灭绝速度越来越快。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发出警告:本世纪鸟类每年灭绝一种,在热带雨林,每天至少灭绝一个物种。物种灭绝将对整个地球的食物供给带来威胁,对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损失和影响是难以预料和挽回的。

(9)垃圾成灾:全球每年产生垃圾近100亿吨,而且处理垃圾的能力远远赶不上垃圾增加的速度,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已处于垃圾危机之中。美国素有垃圾大国之称,其生活垃圾主要靠表土掩埋。过去几十年内,美国已经使用了一半以上可填埋垃圾的土地,30年后,剩余的这种土地也将全部用完。我国的垃圾排放量也相当可观,在许多城市周围,排满了一座座垃圾山,除了占用大量土地外,还污染环境。危险垃圾,特别是有毒、有害垃圾的处理问题(包括运送、存放),因其造成的危害更为严重、产生的危害更为深远,而成了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一个十分棘手的环境问题。

(10)有毒化学品污染:市场上约有7~8万种化学品。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有危害的约有3.5万种。其中有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的约500余种。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如今每年又有1000~2000种新的化学品投入市场。由于化学品的广泛使用,全球的大气、水体、土壤乃至生物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毒害,连南极的企鹅也未能幸免。自五十年代以来,涉及有毒有害化学品的污染事件日益增多,如果不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将对人类和动植物造成严重的危害。

十大环境问题原因及解决措施

十大环境问题原因及解决措施 一、噪声污染 原因:交通、建筑 解决措施:为减低噪声对四周环境和人类的影响,主要噪声控制方式对噪声源、噪声的传播路径及接收者三者进行隔离或防护,将噪声的能量作阻绝或吸收 (1)降低声源噪音,工业、交通运输业可以选用低噪音的生产设备和改进生产工艺,或者改变噪音源的运动方式(如用阻尼、隔振等措施降低固体发声体的振动)。 (2)在传音途径上降低噪音,控制噪音的传播,改变声源已经发出的噪音传播途径,如采用吸音、隔音、音屏障、隔振等措施,以及合理规划城市和建筑布局等。 (3)受音者或受音器官的噪音防护,在声源和传播途径上无法采取措施,或采取的声学措施仍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时,就需要对受音者或受音器官采取防护措施,如长期职业性噪音暴露的工人可以戴耳塞、耳罩或头盔等护耳器。 二、垃圾污染 原因:生活垃圾不经过处理而乱扔乱倒

解决措施:(1)改变生产方式,历行节约资源。通过电视、媒体等多种渠道,利用各种形式,宣传垃圾污染危害性,普及环保知识,宣传法律、法规,提高环保意识。居民应当将垃圾分类收集,自觉减少垃圾产生量,积极使用可降解物品,比如纸制品、木制品等,使垃圾减量化方兴未艾。尽量购买使用绿色认证产品、无公害产品,形成一个绿色进家庭,家庭爱环保的良好氛围。 (2)政府实行收费政策 三、土壤污染 原因:(1)汽车排气:汽油中添加的防爆剂四乙基铅随废气排出污染土壤,行车频率高的公路两侧常形成明显的铅污染带。(2)固体废弃物:堆积场所土壤直接受到污染,自然条件下的二次扩散会形成更大范围的污染。(3)撒放农药、化肥:属农业区开放性的。 解决措施:防治土壤污染的首要任务是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对已污染的土壤,要采取一切有效措施,清除土壤中的污染物,控制土壤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安全的农产品。(1)科学污水灌溉:工业废水种类繁多,成分复杂,有些工厂排出的废水可能是无害的,但与其他工厂排出的废水混合后,就变成有毒的废水。因此在利用废水灌溉农田之前,应按照《农田灌溉水质标准》规定的标准进行净化处理,这样既利用了污水,又避免了对土壤的污染。(2)合理使用农药:合理使用农药,这不仅可以减少对土壤的污染,还能经济有效地

示范教案一(8.2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示范教案一(8.2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环境问题的本质及产生的主要原因。 2.理解环境问题与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及发展的相互关系。 3.了解环境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即资源利用问题、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是密不可分的。 能力目标 1.利用世界人口增长图和开垦荒地引起的恶性循环图,说明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相互关系。 2.根据本地实际情况,了解并分析造成当地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并尝试解决措施,写出可行性报告,以供研究。 德育目标 认识环境问题的产生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行为规范、思想道德修养有直接关系,我们应从身边小事做起,切实做到保护环境。 ●教学重点 1.人口压力对环境问题产生的影响。 2.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形成了环境的恶性循环,环境问题更加突出。 ●教学难点 如何处理好经济的增长与环境的关系,使两者协调地发展。 ●教学方法 1.结合生活,多举实例,从辩证的观点认识、分析人地关系,认识环境问题的产生,人为原因是主要的。 2.要联系前面所学的有关环境和人类活动的知识内容,正确掌握环境各要素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充分认识人类的各种活动,对环境问题的产生有正确的理解。 ●教具准备 新闻报刊资料、电视图片资料的运用,自做一些简单的幻灯片,及时补充一些相关资料加以印证。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习了“第一节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了解到了什么是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可分为两大类(即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以及环境问题在分布上的一些特点。那么,环境问题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它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本节课我们来共同学习“8.2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板书)。 [新课教学] 环境问题,其实自古就有,远在人类社会出现以前,地球上就存在地震、火山活动、海啸等自然灾害,势必对周围自然环境产生影响,形成环境问题。进入人类社会以后,在人类的不同发展阶段,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一样,因而,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产生了不同的环境问题,尤其是在当今社会,环境问题更加突出,这已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本节课我们就探讨目前世界范围内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

浅谈我国当前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产生原因及其解决方法

浅谈我国当前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产生原因及其解决方法 由于人们对于经济效益的热衷和对金钱的崇拜,世界范围内自然生态平衡逐渐被打破,以破坏环境来换取表面上的经济增长的现象随处可见。这一现象在中国尤为严重,我国的环境形势不容乐观。研究我国当前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对于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经调查研究,目前我国存在的生态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耕地面积急剧减少 我国土地广袤、幅原辽阔,国土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但是可耕地资源十分有限。当前,我国人均耕地面积约为778平方米,不及世界人均耕地的三分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耕地面积急剧减少。实施《土地管理法》之后,耕地减少速度趋缓,但仍为减少趋势。 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建筑占地最为严重,包括住房、工厂等的修建。在很多农村地区,出现了荒村或者是“村中荒”现象。荒村现象大多是由于整村迁移导致的。“村中荒”则是由于宅基地外要导致的,村子面积不断扩大,但村中间的老宅或倒塌、或用来放置废弃物品。这些都体现了农村建设规划的不科学、不合理。其次是铁路、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占地。例如青藏铁路的修建,不可避免的占用了部分耕地资源。 二、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 我国目前有沙漠化土地约7.1×105km2,占国土面积的7.4%;戈壁面积5.7×105km2,占国土面积的5.9%。更为严重的是,我国沙漠化土地每年正以2.1×103km2的速度扩展,相当于每年减少两个香港的土地。政府虽然实施了相关政策,如退耕还林,但效果微乎其微。

土地沙漠化现象在我国西北地区尤为突出,这些地区原本就处于干旱和半干旱的脆弱生态环境之下,由于缺水,动植物多样性不像其他地区那么丰富。再加上人类的过度开发,如伐木毁林,破坏了生态平衡,从而导致土地肥力下降、质量退化,最终变成沙漠。可以说我国土地沙漠化主要是由于过度的人类活动引起的。 三、森林资源缺乏且急剧减少 经统计,在世界160个国家或地区中,我国森林覆盖率位居第120位,人均占有林地面积位居第128位。可见,我国森林资源极度缺乏,是世界森林资源最少的国家之一。森林资源的缺乏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同时也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森林资源缺乏、林地面积急剧减少是由于人类过度的伐木开垦、毁林造田,以及火灾、病虫害等原因引起的。森林面积的减少同时也加剧了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灾害。 四、水土流失日益加重 水土流失是我国土地资源遭到破坏的最常见的地质灾害,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严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150万平方公里,每年流入江河的泥沙量约为50亿吨,属于世界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的国家之一。 造成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有两个方面,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从自然方面来看,主要有多山,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易冲刷;降水集中,多暴雨,冲刷力强;植被稀少,对地面的保护性差,易造成水土流失。从人为方面来看,主要有乱砍滥伐,植被破坏严重;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及其他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等。 五、淡水资源严重缺乏 我国是一个淡水资源奇缺的国家。虽然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为28 000亿立方米,

环境问题的制度根源与对策

编号:AQ-Lw-05016 ( 安全论文)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 WORD文档/ A4打印/ 可编辑 环境问题的制度根源与对策The institutional origi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environmental problems

环境问题的制度根源与对策 备注:加强安全教育培训,是确保企业生产安全的重要举措,也是培育安全生产文化之路。安全事故的发生,除了员工安全意识淡薄是其根源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员工的自觉安全行为规范缺失、自我防范能力不强。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新制度主义的进路分析指出,环境问题的根源在于制度的失败,即市场失灵和政府失败;环境问题的出路在于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进行制度创新,构建绿色市场机制与可持续的政府政策。 关键词:环境问题,制度失败,制度创新 一、环境问题与制度 (一)制度的重要性 儿时尚未走四方的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最初认识是来自李白那壮丽的诗篇。尤其是那句气势磅礴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每每读及总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激动。但当我亲临黄河古老的堤岸,看到的却只是一条缓缓流淌的隘窄水带,心头不禁涌起了一种莫名的愁怅,就像一个浪迹天涯的游子终归故乡,而昔日的田园已是一片荒凉。我想如果李白复生,一定会比我更加忧伤,

那曾给他激荡诗情的壮美山川如今已被践踏得满目疮痍。他最衷爱的黄河断流了,曾给他无限遐想的瀑布消失了,山秃了,水臭了,天灰了,还有酸雨,荒漠化,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等层出不穷的环境问题,正一步步将我们曾美丽的家园变成坟墓。更可悲的是,这种威胁不是来自人类的敌对势力,也不是来自自然条件的自然转变,而是来自我们自己,来自我们自己的狂妄与无知。痛定思痛,广大有识之士做为社会的良知开始尝试拷问人类那贪婪的灵魂,试图找出环境问题[1]的根源并纠正之。伴随着人们的努力,环境问题的众多病因被逐渐地发现,有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技术因素、伦理因素、历史因素等等。这些因素无疑都是存在的,它们的发现对“治疗”环境问题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本文认为这些病因都不是主要的,因为现代法治社会是“通过法律控制的社会”,这些因素对人们的行为只有有限的影响,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国家制定的法律制度。环境问题之所以产生,源于人们不合理的生产和消费行为,而人的不合理行为之所以产生,根源于我们的制度没有很好地履行其规范人类行为之职责。因此,本文认为,环境问题的根源在于制

环境问题的表现及产生的原因

环境问题的表现及产生的原因 人类是环境的组成部分。一方面人类的生产、生活要占据一定环境空间,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另一方面人类新陈代谢和人类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的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去。(1)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时,便会出现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2)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如果超过了环境自净能力就会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形成环境污染,环境污染的发生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密切相关。 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1)在城市地区:由于交通、工业活动和人类聚居地过分集中,造成的污染集中,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在农村地区:因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2)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表现为过分消耗资源而带来的的环境影响,不但消耗了世界绝大多数的资源,还对环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发展中国家环境承受着发展与人口的双重压力,此外,发达国家利用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发展的需要,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使目前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更加严峻。 (3)全球性:有些环境问题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已经危及到人类的生存,如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等;局部性的环境问题,如环境污染事件,有些已演变成社会公害事件,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和危害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1)庞大的人口压力 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较高的人口增长率,对全球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形成巨大的人口压力。人口持续增长,对物质资料的需求和消耗随之增多,最终会超出环境供给资源和消化废物的能力进而出现种种资源和环境问题。 (2)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随着世界人口持续增长和经济迅速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自然资源的补给、再生和增殖是需要时间的,一旦利用超过了极限,要想恢复是困难的。特别是非可再生资源,其蕴藏量在一定时期内不再增加,对其开采过程实际上就是资源的耗竭过程。当代社会对非可再生资源的巨大需求,更加剧了这些资源的耗竭速度。在广大的贫困落后地区,由于人口文化素质较低,生态意识淡薄,人们长期采用有害于环境的生产方法,而把无污染技术和环境资源的管理置之度外,如不顾环境的影响,盲目扩大耕地面积。 (3)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传统的发展模式关注的只是经济领域活动,其目标是产值和利润。在这种发展观的支配下,为了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人们认识不到或不承认环境本身所具有的价值,采取了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其结果是在全球范围内相继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从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可以看出,环境问题是伴随着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和发展问题而出现的,这四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从

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及产生原因

天津农学院 课题论文题目: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及产生原因 姓名:杨承林 学号:0901014102 系别:农学系 专业班级:09农学(1)班 指导老师:富东英

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及产生原因 摘要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缺乏,环境压力大。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长期保持快速增长,粗放式经济增长造成了对环境的巨大破坏,基本状况是: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另外由于中国现代人口数量异常迅猛增长,既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最大障碍,又成为中国生态环境的最大压力。迫于生存,人们毁林开荒,围湖造田,乱采滥挖,破坏植被,众多人口的不合理活动超过了大自然许多支持系统的支付能力、输出能力和承载力。工业化压力。中国发动工业化时间晚,发展起点低,又面临赶超发达国家的繁重任务,不仅以资本高投入支持经济高速增长,而且以资源高消费、环境高代价换取经济繁荣,重视近利,失之远谋;重视经济,忽视生态,短期性经济行为为中国生态环境带来长期性、积累性后果,所以生态环境的污染也对我国公众的生存状况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实现环境成本内部化以解决环境问题,对于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字 环境现状、公共影响、生态环境

正文 一:中国生态环境问题 我国的生态环境可以归纳为以下五类:空气、土地、淡水、海洋和生物多样性。 (1)空气 中国空气质量一般来说较低。3/4的城市人口生活在空气质量劣于国家标准的环境中。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有1/4的城市每年至少有60%的雨天下酸雨;目前,有1/4的中国地区受到酸雨影响,使中国进入世界上受酸雨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列。 产生这些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工业废气排放量的不断增大。从1988年开始,工业废气排放量减小或保持相对稳定;然而,二氧化硫和一些工业烟尘的排放量于2003年又重新攀升。2000年在世界主要国家中的人口稠密地区,中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居首位,氮化物排放量居第三。 另一方面,有迹象表明好几个空气指标已得到改善。越来越多的企业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在47个重点实施环境保护的城市中,已有11个城市达到和好于有关二氧化硫排放的国家标准、29个城市达到或好于有关空气悬浮颗粒浓度的国家标准(这些城市包括北京在内)。 (2)土地 中国19%的陆地面积已遭受土壤侵蚀,是世界上土壤侵蚀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在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地区,土壤侵蚀破坏尤其严重,其受侵蚀土地面积高达70%;与此同时,土壤侵蚀对长江流域的影响也在增大,长江由于土壤侵蚀产生的泥沙量已超过世界上两条最大河流(尼罗河和亚马逊河)的总和。因为江河(包括水库和湖泊)中泥沙淤积,从1949年到1990年间,中国航行河道缩短了56%,同时也限制了可航行船只的大小。由于长期使用化肥以及杀虫剂导致更新土壤的蚯蚓数目减少等原因,使得土壤肥力和质量降低、土壤厚度变薄。由于灌溉系统的不合理设计和管理,中国9%的土地已受到盐碱化影响(尽管中国政府

《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特点》教案

1.2 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 教学目的: 1.了解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2.认识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教学重难点: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 1、环境的概念 2、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新课导入: 由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引入新课,如果人类对环境的作 用超过环境的承载力,那么环境会发生那些变化呢? (一)环境问题的表现 1.环境问题的概念 环境问题: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题。 当人类违反环境发展的客观规律,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环境则把这种不良影响反作用于人类,就会出现影响人类的生存、生活和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的环境问题。2.表现 (2)环境污染--由于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以废气、废液、固体废弃物、热、噪声、电磁波等形式),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生态破坏--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 ①生态系统的基础与核心:植被 ②植被破坏不仅损害一个地区的景观,而且引起生物多样性受损害、环境质量下降、水土流失、土壤肥力降低、土地荒漠化等,使这些地区的居民丧失了起码的生存条件。 (4)全球环境变化 如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生物多样性锐减和海洋污染等问题。 [经典例题]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将正确选项的代号填入图中对应的空白框内(每字母限填一次)。 a.臭氧层空洞 b.全球变暖 c.酸雨 d.森林锐减 (2)说明导致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3)简述减轻环境问题的主要措施。 (二)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自然灾害 火山爆发、地震、台风等。 2.人为原因(更重要) (1)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根本性的原因) 1)资源的有限性: 让学生举例:如石油资源 2)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 让学生举例:如毁林开荒 3)人类需求的无限性 4)巨大的人口压力 P6思考题: 1、庞大的人口数量给带来了巨大压力。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较高的人口增长率,对全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形成巨大的人口压力。人口的持续增长,对物质资料的需求和消耗随之增多,最终会超出环境供给资源和消化废弃物的能力,进而出现种种资源和环境问题。

当前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当前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 存在问题如下: (一)环境破坏在有些地方仍未得到有效遏制 近些年来,环境保护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还比较普遍,一些地方对环境保护监管不力,有的地方不执行环境标准,违法违规批准严重污染环境的建设项目;有的地方对应该关闭的污染企业下不了决心,动不了手,甚至视而不见,放任自流;还有的地方环境执法受到阻碍,使一些园区和企业环境监管 处于失控状态。 (二)环境技术开发创新能力不强。企业缺少原创性的开发,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 权的技术集成。 (三)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薄弱。我国大部分农村缺乏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废水、废气、固废(含危废)没有相应的处理设施或管理措施,污染环境的诸多因素仍然存 在。 二、原因 (一)、相关部门对环境保护重视不够。主要是没有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局部与全局的关系。一些地方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甚至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只顾当前,不计长远,考虑局部利益多,考虑全局和整体利益少。 (二)、企业技术开发投入严重不足,以企业为主体的环境技术开发创新体系建设进展迟缓,科研、设计力量薄弱,尚未形成拥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拥有著名品牌、市场占有率高、能够提供较多就业机会的优势环保骨干企业队伍。(三)、政策体系不够完善。引导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尚未健全,促进环保产 业发展的管理措施、机制和手段不足。 (四)、监管、处理、打击、宣传、教育力度不够。 三、对策 (一)加强对环境执法的监督。形成群众、政府主管部门、企业内部以及新闻媒体 等多渠道的、多层次的监管机制,使监督机制真正发挥作用。 (二)完善政策体系,加大投入力度。创建多元化的产业投资环境。加大各级政府对环保产业的投资力度,拓宽投资渠道,建立完善与市场机制相适应的多元化环 保产业投融资机制。 (三)促进环境科技创新,提升环保技术水平。推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

当代环境问题产生及其特点

第二节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 教学目的: 2.认识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教学重难点: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 1、环境的概念。 2、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新课导入: 由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引入新课,如果人类对环境的作 用超过环境的承载力,那么环境会发生那些变化呢? (一)环境问题的表现 1.环境问题的概念 环境问题: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题。 当人类违反环境发展的客观规律,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环境则把这种不良影响反作用于人类,就会出现影响人类的生存、生活和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的环境问题。 2.表现 热、噪声、电磁波等形式),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生态破坏--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 ①生态系统的基础与核心:植被 ②植被破坏不仅损害一个地区的景观,而且引起生物多样性受损害、环境质量下降、水土流失、土壤肥力降低、土地荒漠化等,使这些地区的居民丧失了起码的生存条件。 (4)全球环境变化 如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生物多样性锐减和海洋污染等问题。 [经典例题]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将正确选项的代号填入图中对应的空白框内(每字母限填一次)。 a.臭氧层空洞 b.全球变暖 c.酸雨 d.森林锐减

(2)说明导致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3)简述减轻环境问题的主要措施。 (二)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自然灾害 火山爆发、地震、台风等。 2.人为原因(更重要) (1)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根本性的原因) 1)资源的有限性: 让学生举例:如石油资源 2)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 让学生举例:如毁林开荒 3)人类需求的无限性 4)巨大的人口压力 P6思考题: 1、庞大的人口数量给带来了巨大压力。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较高的人口增长率,对全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形成巨大的人口压力。人口的持续增长,对物质资料的需求和消耗随之增多,最终会超出环境供给资源和消化废弃物的能力,进而出现种种资源和环境问题。 (2)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的矛盾 ?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传统工业道路是一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先污染,后治理 ?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往往是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是人们追求的目标。 (3)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 (4)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的矛盾 思考题: 题1: 投资商:自己和当地人的经济利益 环保局领导:开矿带来的环境问题 果农:自己受到了环境灾害 村长:兼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题2: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的矛盾

造成环境问题的原因

造成环境问题的原因 造成的原因是什么 在发展中国家,人口数量大、增长快是对其资源和环境造成压力的重要原因。 发达国家的过度消费(无节制地索取资源)给环境带来的负担要比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更为严重。以高消费的美国为例,每个美国人每年向大气层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印度27倍,居住在加州和佛罗里达州的3300万美国人要比印度的8.5亿人对环境产生更大的压力! 从资源的利用方式来看,工业革命以来,发达国家一直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给区域和全球环境造成了巨大的伤害,近二、三十年来大力治理,资源利用的无害化使单位资源对环境的危害减小;而很多发展中国家目前正处在工业化进程中,由于人口的压力及技术、资金等因素的制约,单位资源的利用给环境造成的危害普遍比发达国家严重。 由以上分析可以总结出,形成当今环境问题的是三个相互关联的原因:人口问题-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较高的人口增长率带来的巨大压力;发展问题-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物质消费的发展观和发展模式;资源问题-与人口问题和发展问题密切相关的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环境问题有哪些

(1)全球变暖:全球变暖是指全球气温升高。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得看为上升趋势。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00年前上升了0.48℃。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短波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2)臭氧层破坏:在地球大气层近地面约20~30公里的平流层里存在着一个臭氧层,其中臭氧含量占这一高度气体总量的十万分之一。臭氧含量虽然极微,却具有强烈的吸收紫外线的功能,因此,它能挡住太阳紫外辐射对地球生物的伤害,保护地球上的一切生命。然而人类生产和生活所排放出的一些污染物,如冰箱空调等设备制冷剂的氟氯烃类化合物以及其它用途的氟溴烃类等化合物,它们受到紫外线的照射后可被激化,形成活性很强的原子与臭氧层的臭氧(o3)作用,使其变成氧分子(o2),这种作用连锁般地发生,臭氧迅速耗减,使臭氧层遭到破坏。南极的臭氧层空洞,就是臭氧层破坏的一个最显著的标志。到1994年,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破坏面积已达2400万平方公里。南极上空的臭氧层是在20亿年里形成的,可是在一个世纪里就被破坏了60%。北半球上空的臭氧层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薄,欧洲和北美上空的臭氧层

1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1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1.根源在于人类思想或人类哲学深处的不正确的自然观和人——地关系观。2.在这些基本观念的支配下,人类的发展观、伦理道德观、价值观、科学观和消费观等无一不存在根本性的缺陷和弊端。 2 环境保护标准: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准,环保方法标准 3 学习和研究公共行政学对环境管理的意义:1.环境管理属于公共行政学的范畴,有利于提高各级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2.有利于提高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造就一大批合格的环保管理人才。3.有利于推进我国环保行政管理体制改革。4.有利于加强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 4 三种生产理论的意义:阐明了人与环境关系的本质,揭示了环境问题的实质及其产生的根源,指明了环境管理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明确了环境管理的主要领域和调控对象,奠定了环境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 5 环境管理的基本原理:系统:环境社会系统发展原理。共赢:共赢原理。控制:界面活动控制论原理。协同:冲突协同原理 6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作用:(1)从国家的技术政策方面对新建项目提出了新的要求和限制,以减少重复建设、杜绝新污染的产生,贯彻“预防为主”的环境保护政策。(2)对可以开发建设的项目提出了超前的污染预防对策和措施,强化了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3)促进了国家环境科学技术、监测技术、预测技术的发展。(4)为开展区域政策环境影响评价,实施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创造了条件。 7 排污许可证制度的作用:(1)它是进行总量控制、有效管理总量目标的重要措施;(2)有利于实现区域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工业布局;(3)有利于促进污染防治技术的发展;(4)有利于强化环境管理;(5)有利于实现污染总量在区域范围内的宏观调控。实施程序:排污申报登记,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的规划分配,审核发证,许可证的监督管理 8确定限期治理项目的原则1) 以污染源调查为基础,以环境保护规划为依据2) 坚持强制与自觉相结合的原则3)必须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先易后难4)必须坚持环境、社会、经济效益统一的原则5)必须坚持“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 限期治理的范围1)区域性限期治理2)行业性限期治理(3)污染源限期治理限期治理的重点(1)污染危害严重,群众反映强烈的污染物、污染源,治理后对改善环境质量,解决厂群矛盾,保障社会安定有较大作用的项目(2)位于居民稠密区、水源保护区、风景游览区、自然保护区、温泉疗养区、城市上风向等环境敏感区,污染物排放超标、危害职工和居民健康的污染企业(3)区域或水域环境质量十分恶劣,有碍观瞻、损害景观的区域或水域的环境综合整治项目(4)污染范围较广、污染危害较大的行业污染项目。(5)其它必须限期治理的污染企业。9环境信息公开的目的:提供激励和惩罚机制,促使污染者改善环境行为;促进公众参与,鼓励全社会融入环境管理之中;便于政府管理,充分利用管制、经济及信息手段的三位立体管理;提供充分信息,改善政府部门、污染者及公众的决策;维护社会公正,保护信息缺乏者的利益。 9 现有管理制度的不足和局限性:(1)管理制度与形势发展不相适应; (2)管理制度与任务和要求不相适应;(3)管理制度之间不协调、不统一;(4)管理制度本身不完善。 环境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发展:(1)完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制度,加强宏观环境管理;加快建立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保障机制,制定综合决策的管理程序、规范和办法,实现综合决策的规范化;要使综合决策的设想成为一种可以遵循的制度,还需做的工作。①要得到法律的支撑,使其具有强制性;②要建立有效的监

城市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城市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城市是人们生活和生产聚集的场所,利用和消耗着大量的资源,同时产生大量的污染物质,当污染超过城市自身净化能力时,城市环境将会受到严重的污染和破坏。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当前城市环境污染主要有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垃圾污染、电磁波辐射污染、和水污染。近年来,城市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在加快城市环境建设进程中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着成效。但是,形势依然严峻,已影响到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并持续引发一系列社会安定问题。 弓I发环境问题的原因多种多样,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首先,城市人口迅速膨胀,公共基础设施薄弱。许多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如供暖、煤气、排水、城市污水处理等,远远跟不上城市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需要。其次,很多城市缺少周密而有预见性的总体规划,致使城市功能分区紊乱,或没有很好执行城市总体规划和工业合理布局规划,造成了本可以避免的环境污染问题。最后,技术水平低,能源消耗严重。企业技术水平相对落后,技术改造严重不足,存在高消耗、高耗能、高污染的现象。我国能源利用率低,使许多应该回收利用和循环使用的大量废弃物排入环境,既浪费了资源,有污染了环境。 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有效的防治措施。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把环境保护纳入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推行城市环境结合整治。同时按照城市建设与城市环境同步发展的原则,积极建 设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大力推行污染集中控制的措施。良好的管理是解决城 市环境问题的重要措施,政府可以采取奖励环境管理机构、加强监督管理、制定环境

保护目标责任制等制度与措施来控制污染发展和逐步改善环境质量。同时,要鼓励公众参与,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维护自己的环境权益,保护居住地区的环境。 城市化是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不可回避的必然趋势,所以我们必须正视环境问题。综合运用法律、经济等手段,政府采取强有力的干预措施,同时公民本身要有环境保护意识,最终达到治理污染的目的,使城市建设高速协调,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农村环境污染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农村有3 亿多人喝不上干净的水,其中超过60% 是由于非自然因素导致的饮源水质不达标;农村人口中与环境污染密切相关的恶性肿瘤死亡率逐年上升,等等。近年来,农村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影响了农民的正常生活,影响了农民的身体健康。 与城市系统、严密的环境保护监督管理相比,农村环境规划在农村难见身影,农村环境保护监督管理缺乏,致使农村环境保护问题日益严重。从生活污染来看,由于农村很少有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再加上农民环境保护意识缺乏,生活垃圾水手乱扔,生活污水随意排放。从生产污染来看,农民在使用化肥、农药上缺少科学性,容易造成水体污染和土壤流失。从工业污染来看,国家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强,城镇环保“门槛”也越来越高,那些高污染、高能耗的工业企业难在城镇立足,于是转向广阔的农村,致使 农村环境不断恶化 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有效的应对措施。我们要以转变农民生产生活方式为核心,提高农药化肥有效利用率,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加大农村环

中国环境问题及原因分析.doc

目前,发达国家当前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环境污染,发展中国家主要是环境破坏,而在我国,则同时存在着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这两类环境问题,并且已十分严重。 我国现今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我国能源开采量大但能源利用率低,而传统能源的开采和使用过程均产生大量污染。环境与能源问题是互相维系的。由于中国的经济发展阶段,西方国家的工业多转移到我国,不仅利用中国的能源,而且将污染转嫁到中国。中国GDP占世界4%,却消耗了全球26%的钢,37%的棉花、47%的水泥。中国已经消耗或污染了大多数的传统工业化需要的土地,水,矿产资源等自然要素。 二、生态系统全面退化。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囊括全球生态系统类型的国度。然而不幸的是,中国自然生态系统都处在不同程度的退化过程之中。例如,天然湿地大学的大量消失。在北方,河北省过去50年来湿地消失了90%,即便侥幸存留的湿地,八成以上也变成了污水排泄场所。 三、大气污染、水污染问题问题最严重。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一直据世界第一,此外每年中国的烟尘排放量及工业粉尘排放量也均达到千万吨以上。中国的主要水系均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污染程度依次为:辽河、海河、淮河、黄河、松花江、珠江、长江。其中,42%以上的水质超过3类标准,36%以上的城市河段为劣5类水质,丧失使用功能。此外,75%以上的湖泊富营养化加剧。 四、水土流失急剧。中国水蚀、风蚀和冻融面积达356万平方公里;全国沙化土地174万平方公里,涉及全国30个省(区、市)。黄河流域年入河泥沙16亿吨;长江流域每年土壤流失量24亿吨。随土壤流失的还有各种营养元素,仅黄河流域每年流失的泥沙中,就含有N、P、K三种元素总量约4000万吨,超出了2003年全国的化肥需求量(3990万吨)。 五、濒危物种增加。联合国《国际濒危物种贸易公约》列出的740种世界性濒危物种中,中国占189种。中国濒危或渐危高等植物4000~5000种,占中国高等植物总数的15~20%。栖息地环境改变、生境破碎化、以及大型水利工程是造成物种濒危或灭绝的重要原因。 六、新兴污染源产生的环境问题愈发严重。例如,生物多样性问题、转基因生物安全问题,汽车噪声污染问题、核能核电污染问题,新化学物质环境风险等问题。 七、容易产生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例如原油、有毒气体的泄漏等。 我国现今环境问题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我国环境问题面临巨大的国际压力。作为一个经济迅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的

中国城市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及对策

宁波大学答题纸 (2010 —2011 学年第 2 学期) 课号:110A11AGX 课程名称: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改卷教师:程军蕊中国城市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及对策 【摘要】城市是人类消耗自然资源和能源最多的空间地域,也是整个自然生态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目前中国城市面临着大气质量恶化、水体污染问题突出、水资源严重短缺、固体废弃物泛滥成灾、噪声扰民现象普遍存在以及绿地覆盖率低等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多种多样,除直接原因之外,我们还应该看到其根本原因在于各社会群体之间存在着环境利益冲突。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确立新的城市环境战略和目标规划、促进社会参与治理、提高资源循环利用、健全环保法律法规、加强市民环保意识以及依靠先进科技,从而最终解决我国城市环境问题。 【关键词】城市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环境利益冲突环境保护 城市是人类消耗自然资源和能源最多的空间地域,也是整个自然生态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1999年,世界观察研究所《为了人们和地球改造城市》的调查报告指出,虽然城市面积只占陆地面积的2%,但生活在城市里的人进行活动所排放出的二氧化碳却占总排放量的78%,使用着全球75%的资源,贡献了全球3/4的污染物。著名野生生物学家MichaelBogan也指出,“城市化是环境恶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1]在新时期,面对经济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双重挑战,城市环境问题变得更加严峻。城市环境保护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治理污染”,而是要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服务。因此,对我国城市环境问题的现状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进行深入剖析并进而提出可行性的解决方案就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中国城市环境问题的现状 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环境质量处于较低的水平,城市环境面临严峻的形势,空气、水、噪音及垃圾等的污染状况仍然不容乐观。从某种意义上说,目前中国

环境问题的制度根源与对策(一)

环境问题的制度根源与对策(一)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新制度主义的进路分析指出,环境问题的根源在于制度的失败,即市场失灵和政府失败;环境问题的出路在于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进行制度创新,构建绿色市场机制与可持续的政府政策。 关键词:环境问题,制度失败,制度创新 一、环境问题与制度 (一)制度的重要性 儿时尚未走四方的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最初认识是来自李白那壮丽的诗篇。尤其是那句气势磅礴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每每读及总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激动。但当我亲临黄河古老的堤岸,看到的却只是一条缓缓流淌的隘窄水带,心头不禁涌起了一种莫名的愁怅,就像一个浪迹天涯的游子终归故乡,而昔日的田园已是一片荒凉。我想如果李白复生,一定会比我更加忧伤,那曾给他激荡诗情的壮美山川如今已被践踏得满目疮痍。他最衷爱的黄河断流了,曾给他无限遐想的瀑布消失了,山秃了,水臭了,天灰了,还有酸雨,荒漠化,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等层出不穷的环境问题,正一步步将我们曾美丽的家园变成坟墓。更可悲的是,这种威胁不是来自人类的敌对势力,也不是来自自然条件的自然转变,而是来自我们自己,来自我们自己的狂妄与无知。痛定思痛,广大有识之士做为社会的良知开始尝试拷问人类那贪婪的灵魂,试图找出环境问题1]的根源并纠正之。伴随着人们的努力,环境问题的众多病因被逐渐地发现,有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技术因素、伦理因素、历史因素等等。这些因素无疑都是存在的,它们的发现对“治疗”环境问题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本文认为这些病因都不是主要的,因为现代法治社会是“通过法律控制的社会”,这些因素对人们的行为只有有限的影响,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国家制定的法律制度。环境问题之所以产生,源于人们不合理的生产和消费行为,而人的不合理行为之所以产生,根源于我们的制度没有很好地履行其规范人类行为之职责。因此,本文认为,环境问题的根源在于制度2]的失败。 法律制度之所以重要,并成为现代社会的最主要控制工具,在于制度首要的并且始终具备的一项功能:即“塑造人们的思维与行为方式,提供并在某种程度上创造和扩散信息,”促成“社会共识或一般性的认识基础,减少了不确定性和风险,帮助人们估计其他人可能的行为进而矫正自己的行为。”3]制度通过提供与行为有关的信息来塑造人们的行为,一种好的制度应劝人行善,抑人为恶;一种坏的制度效果可能恰恰相反,会使好人做不成好事,让坏人为所欲为。在一个社会中,当人们的行为普遍偏颇乃至错误时,我们首先应追问的是这个社会的制度是否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了适当的激励与正确的引导,而不应去追问行为人的道德伦理水平或政治经济状况等因素。没有不合理的行为,只有不合理的制度。对于当今层出不穷的环境问题也一样,我们不应只停留在研究造成环境问题的政治、经济、技术、习俗,伦理等因素,而应着重研究我们的制度是否为人们的环境行为提供了适当的激励及正确的引导。而问题恰恰在于此,我们的制度没有为人们的行为提供有利于环境的激励,反而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危害环境的行为。这正是我国环境问题愈演愈烈的根本原因,本文将尝试着从制度的角度来找寻我国环境问题的根源及其对策。 (二)环境的外部性与制度 外部性是经济学中一个重要而常用的概念,但人们在阐述和使用这一概念时常常忽略其制度内涵。事实上外部性与制度的关系非常密切,不仅外部性本身是现有制度安排下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外部性还指引着制度变迁的正确方向。在考虑了制度因素之后,我们可以这样表述外部性的含义,即指在现有的制度安排之下有些成本或收益对于决策单位是外在的一种事实。外部性有正外部性与负外部性之分,正外部性指存在外在收益的情况,负外部性指存在外在成本的情况。由于决策单位在做出行为决策时,总是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而在有外部性时,决策单位的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出现了偏差,其结果必将是社会利益的损失。这些损失常被

第一节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基于教学资源整合的湖泊面积变化分析 导学案 泉州市培元中学陈巧敏 【教学目标】 1、综合思维 (1) 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确湖泊面积变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并能较全面地分析和认识湖泊面积变化的原因,产生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2) 通学会从区域的视角去认识湖泊面积变化和区域人地关系,形成因地制宜进行区域开发的观念。 2、地理实践力 借助视频场景展现增强学生对地理探究活动的兴趣与激情,学会用地理眼光认识和欣赏地理环境。 3、人地协调观 通过湖泊面积变化原因及其影响和防治措施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珍爱湖泊,因地制宜的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课堂导学】 近5年高考湖泊考点回顾 【知识回顾】 1、湖泊的分类 2、湖泊的特征 湖盆特征:、、。 湖泊水文特征:、、、、、。 3、湖泊的效益或价值 生态效益: 经济效益: 科考价值: 【案例探究】内流湖面积变化分析——以咸海为例

1、咸海在哪里? 经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 2、昔日美丽的咸海 3、航拍咸海变迁 【小组探究】 图1示意咸海不同时期湖岸线的变化,图2示意咸海流域。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读图说出咸海的面积有何变化趋势?运用水循环原理,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自然原因是什么? 2、看视频,分析咸海面积不断缩小的人为原因是什么? 3、运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地原理分析咸海面积缩小对自然环境造成的不利

影响? 4、分析咸海面积缩小对人类及其生产生活的不利影响? 5、假如你是以下角色,针对咸海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你将会采取哪些措施以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1)咸海所在国的环保部部长 (2)咸海沿岸农民 分析思路小结: 【实战演练】

(环境管理)环境问题与环境法的产生(演讲稿)

环境问题与环境法的产生 一.环境问题的产生 环境问题自古就有,从最早原始社会因乱采、乱捕、破坏人类聚居地局部的生物资源从而导致的生活资源缺乏甚至饥荒;到农业为主的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人口聚居区的居民或手工业者抛弃生活垃圾曾出现的污染;再到工业革命之后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出现的大规模的环境污染与各种公害事件的出现,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造成的资源的稀缺与枯竭,照成的局部区域的生态失衡现象;在到最后的当前世界的范围大难防范的威海中的全球环境危机,都反映着不同时期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关关系。 随着人类的发展,环境与人类之间的紧张关系表现的越来越严重,两者之间的冲突也越来越强烈。人类总是迟钝的,任何事物只有严重危及到他们的安危,以至于让他们感到恐慌,他们才能意识到这些问题的存在,正应为如此,环境问题被人们真正当一个问题予以讨论,重视的则是从工业革命后机械化大生产对于环境严重破坏和污染之后才出现的,自工业革命之后的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才是我们平时观念里典型的环境问题,也是我们今天所要讨论的环境问题。对于它的产生,我们可以从经济根源、宗教根源、哲学根源等几个方面来探讨一下。 经济根源: 应为人类的生产行为不可避免的存在着负外部性而环境作为一种共有资源也存在着非排他性,使得环境问题的产生变成了一种必然。 所谓负外部性,是指一个人的行为或企业的行为影响了其他人或企业,使之支付了额外的成本费用,但后者又无法获得相应补偿的现象。例如:工厂在生产中所排放的污染物就是一种负外部性。它所造成的社会成本包括政府治理污染的花费,自然资源的减少,以及污染物对人类健康造成的危害。 而环境作为一种共有法人资源存在的非排他性则更是加重了生产行为的负外部性的严厉程度。共有资源是有竞争性而无排他性的物品,由于外部性的存在和人们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而导致共有资源的枯竭。 把这两方面综合起来看就是我们个人不需要对自己对于利用环境资源所产生的负外部性买单,而在造成的这一部分危害则会平摊在政府,社会,甚至其他完全与利用这部分环境资源不相关的人身上。用一句比较有趣和话来形容这就是,“光上车、不买票”。马克思说:资本家为了百分百的利润就不惜铤而走险,为了百分之三百的利润不惜上绞刑架,而正是由于环境这种共有资源的对于个人的低风险性,则贪图便宜的资本家蜂拥而至,则环境资源被过度使用也在意料之中。 宗教根源: 西方的基督教对环境问题的产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传统基督教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经典解释是:惟有人是按上帝的形象造的;上帝造人是要人在地上行使统治万物的权利。根据这些教义,传统基督教认为,只要为了人的利益,征服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