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灸法的分类、操作技术、注意事

掌握灸法的分类、操作技术、注意事
掌握灸法的分类、操作技术、注意事

掌握灸法的分类、操作技术、注意事

掌握灸法的分类、操作技术、注意事

一、灸法的概念,又称灸,攻法,火法。《说文解字》指出:“灸,灼也,从火音‘久

’,灸乃治病之法,以艾燃火,按而灼也。”

可见灸法是一种用艾火持续薰灼治疗疾病的方法。施灸的材料除了艾绒之外,还有桑枝、灯草等非艾材料。施灸的方法多种多样。治疗原理主要是通过腧穴、经络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作用。灸法不仅能治疗疾病,而且能预防疾病,如灸气海、关元、足三里等穴位培补元气,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二、灸法的特点

1. 适应症广,疗效显著根据《内经》的记载,灸法可以治疗寒性腹痛腹胀、泄泻等;治疗气血不足、亡阳虚脱等;治疗局部瘀血肿块等。此外,王焘在《外台秘要》中还指出,灸法特别善于祛风,治疗。古今某些医家认为,灸法还可以治疗热证。2.操作安全,容易掌握针刺操作不慎,容易造成医疗事故,灸法在这方面要安全得多。而且,灸法在操作技术方面,也较针刺简单,容易掌握。因此,历史上很多中医都常用灸法治病。 3. “针所不为,灸之所宜”某些出血性疾病,不能用针刺治疗,用针刺治疗往往出血不

止。这时,可以采用灸法治疗。

灸法以艾灸为主,还有灯火灸等非艾灸法。艾灸主要分为艾炷灸、艾条灸、温针灸、温灸器灸四种。艾炷灸根据隔不隔药物,分为直接灸与间接灸;直接灸又分为灸后化脓留瘢痕的化脓灸和不化脓、不留瘢痕的非化脓灸;间接灸根据间隔的药物又有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药饼灸等。艾条灸按操作方式分为悬起灸和实按灸两大类,悬起灸又有温和灸、回旋灸、雀啄灸之分;实按灸又有太乙针、雷火针、百发神针、三气合痹针之别。[]

1. 艾灸类

2. 非艾灸类· 艾炷灸· 灯火灸· 艾条灸· 黄蜡灸· 温针灸· 桑枝灸· 温灸器灸· 药锭灸

· 药捻灸· 电热灸· 阳燧灸灸感、灸量和灸法补泻一、灸感灸感指灸疗时患者的自我感觉。一般灸法和化脓灸法的灸感往往不同。[]灸感与疗效亦有密切的关系。[]二、灸量1. []2.灸量原则施灸数量,原则上要足,火足气至适度而止。灸量不足,火候不到,就达不到治疗目的。正如《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所说:“凡灸诸病,必火足气到,始能求愈。”除了灸量充足而适度之外,还应根据患者的体质与年龄、施灸

部位、所患病情等因素确定灸量。[]3.施灸疗程三、灸法补泻 1. 从灸法操作分补泻

~~~~~~~~~~~~~~~~~~

根据《灵枢·背俞篇》记载,“毋吹其火”的灸法操作为补法,“疾吹其火”的灸法操作为泻法。[]2.从灸法作用分补泻

~~~~~~~~~~~~~~~~~~

从艾叶的功能,灸法的作用来看,灸法以温补为主,多用于虚证、寒证。但灸法也有泻的作用,可用于实证和某些热证。如隔蒜灸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逐瘀排脓的作用,可用于外科痈疮肿疖、腹中积块。

《医学入门》说:“寒热虚实,皆可灸之。”因此,灸法的主治作用十分广泛,除了能治虚证、寒证之外,还可以治疗实证和某些热证。主治作用适应范围1.疏风解表温散寒邪风寒表证、寒性胃痛、腹痛、呕吐、泄泻2.温经止痛活血逐痹风寒湿痹、痛经、经闭、寒疝、肩凝、肘劳3.回阳固脱升阳举陷

壮阳益气亡阳虚脱证;内脏下垂、脱肛、阴挺、久泻、久漏;

阳萎、早泄、遗精、遗尿、神疲、乏力、自汗4.清热解毒消瘀散结外科痈疮疖肿初起、疮疡久溃不敛、阴性疮疡、瘰疠、

鼻衄5.防病保健延年益寿灸关元、气海、足三里等穴培补元气,预防疾病

灸法的注意事项一、施灸体位

体位宜平正舒适,便于准确定穴,有利于艾炷安放和施灸。

二、施灸顺序先阳后阴,先左后右,先上后下,先少后多。三、部位宜忌颜面五官、阴部、有大血管分布等部位不宜直接灸,妊娠期妇女的腹部、腰骶部不宜施灸。古代文献记载的禁灸穴位,选用时应从实

际出发,不必拘泥。若需施瘢痕灸时,必须先征得患者同意。

四、病情宜忌阴虚阳亢、邪实内闭、热毒炽盛等病症,应慎用灸法。五、施灸注意施灸时要注意防止艾火脱落,以免造成皮肤、衣物的烧损。灸后若局部出现水泡,小水泡可不作处理,任其自然吸收,注意不要擦破;若水泡过大,可用消毒针从泡底刺破,放出水液后,涂龙胆紫药水。

教学参考一、历代医家论灸法 1. 王焘论灸法

《外台秘要》卷十四说:“至于火艾,特有奇能。虽曰针汤散皆所不及,灸为其最要。……此之一法,医之大术,宜深体之,要中之要,无过此术。”《外台秘要》卷三十九说:“故汤药攻其内,以灸

攻其外,则病无所逃,知火艾之功,过半于汤药矣。”《外台秘要》卷三十九:“灸风者,宜从少以至多也;

灸寒者,宜从多以至少也”;“寒湿者,宜从多以至少也”;“其手足外皆是阳脉也,不得过于二壮;腹中者,水谷之所盛,风寒之所结,灸之务欲多也”;“背之重厚,灸之宜多”;

“衰老者少灸,盛壮肥实者多灸”。 2. 窦材论灸法《扁鹊心书》说:“医之治病用灸,如做饭需薪”;“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世有百余种大病,不用灸艾丹药,如何救得性命,劫得病回?”

《扁鹊心书》说:“世俗用灸,不过三五十壮,殊不知去小疾则愈,驻命根则难”,“凡大病宜灸脐下五百壮,补接真气,即此法也,若去风邪四肢小疾,不过三五七壮而已”。《扁鹊心书》说:“人于无病之时,常灸关元、气海、命关(食窦穴)、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 3. 闻人耆年论灸法《备急灸法》说:“凡仓卒救人者,惟灼艾为第一”,“施之无疑,用之有效,返死回生,妙夺造化。”

4. 高武论灸法《针灸聚英·卷三·艾炷大小》曰:“《千金》云:黄帝曰,灸不三分,是谓徒冤,炷务大也,小弱乃小作之;又曰,小儿七日以上,周年以还,炷如雀粪。《明堂下经》云:凡灸欲炷根广三分,

若不三分,即火气不能达,病未能愈,则是艾炷欲其大,惟头与四肢欲小耳。……艾炷若大,复灸多,其人永无心力,如头上灸多,令人失精神;背脚灸多,令人血脉枯竭,四肢细而无力;既失精神,又加细节,令

人短寿。王节斋曰:面上艾炷须小,手足上则可粗。”

5. 杨继洲论灸法《针灸大成·诸家得失策》说:“疾在肠胃,非药铒不能以济;在血脉,非针刺不能以及;在腠理,非熨焫不能以达;是针灸药者,医家之不可缺一者也。”《针灸大成·灸疮要发》说:“《资生经》云:《下经》云:凡着艾得疮发,所患即瘥,若不发,其病不愈。《甲乙经》云:灸疮不发者,用故履底灸令热,熨之,三日即发,今人用赤皮葱三五茎去青,于煻灰中煨热,拍破,热熨疮上十余遍,其疮三日遂发。又以生麻油渍之而发;亦有用龟角煎汤,候冷频点之而发;亦有恐气血衰不发,服四物汤,滋养气血,不可一概论也。有复灸一二壮遂发;有食热炙之物,如烧鱼、煎豆腐、羊肉之类而发,在人以意相助。”《针灸大成·灸后调摄》说:“灸后不可就饮茶,恐解火气;及食,恐滞经气;须少停二时,即宜入室静卧,远人事,远色欲,平心定气,凡百事俱要宽解,尤忌大怒、大劳、大饥、大饱、受热、冒寒。至于生冷瓜果,亦宜忌之。惟食茹淡养胃之物,

使气血通流,艾火逐出病气。若过厚毒味,酗醉,致生痰涎,阻滞病气矣。鲜鱼鸡羊,虽能发火,止可施于初灸,十数日之内,不可加于半月之后。”二、灸法的应用举隅 1. 高血压萧某,女性,49岁。患高血压病十余年,曾一度有卒中先兆,四肢麻木,步履不便,颈项强痛,言语蹇涩,血压206/146mmHg,经灸足

三里、绝骨各七壮,使发出灸疮后,言语逐渐清晰,行动亦恢复正常。(《中医灸疗集要》453页) 2. 支气管炎应用艾炷隔姜治疗慢性支气管炎363例次,显效率为50%以上,总有效率为85%,选用穴位为大椎、定喘、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等,灸治时间在夏季“三伏天”,每穴灸3壮,每周灸3次,共灸12次。(《中医灸疗集要》459页) 3. 支气管哮喘化脓灸治疗支气管哮喘238例,其中虚寒者150例,有效70.8%,好转12.5%;实热者88例,全部有效。治法:虚寒型取大椎、膏盲、天突、膻中、哮喘(在第七颈椎旁开一寸处),偏肺虚者加肺俞去哮喘;偏肾虚者加肾俞。实热型灸取天突、中脘、大椎、肺俞;针尺泽、内关、列缺、风门、气海。操作:艾炷直接灸7~9壮,如病程较长可灸10壮。灸后,贴以小膏药,每日换1次,任其化脓自愈。(《中医灸疗集要》465页) 4. 泄泻应用神阙穴隔盐灸治疗水泻748例,每次灸5~10壮,每日灸1~

2次,痊愈680例,占90.9%;好转40例,占5.3%;无效28例,占3.8%,一般灸治2~3日多可治愈。(《中医灸疗集要》481页) 5. 痢疾应用艾炷隔盐灸神阙穴,治疗急性菌痢36例,临床治愈33例,好转2例,无效1例,痊愈病例治疗次数平均为7.8次。(《中医灸疗集要》485页) 6. 癃闭隔盐灸治疗产生尿潴留17例。方法:先将炒熟食盐填入脐孔,上置葱饼(葱白捣成泥状,压成约0.3厘米厚),然后将艾炷压在葱饼上,点燃施灸。待有热气入腹难忍即有便意。小便自解后。可隔日再灸1~2壮,以巩固疗效。结果:灸1壮自解小便者10例,2~4壮者6例,7壮者1例。(《中医灸疗集要》524页)7. 阳痿采用多壮艾灸关元穴治疗阳痿12例,取得一定疗效。每次在关元穴施以非化脓灸100~200壮,治愈7例,显效3例,好转2例。(《中医灸疗集要》528页)8. 血小板减少症采用艾炷隔姜灸八髎、腰阳关穴,治疗血小板减少25例,显效8例,好转12例,无效5例(《中医灸疗集要》530页)。9. 脱肛采用艾条灸治疗小儿脱肛42例。方法:选百会穴,令小儿正坐,医者左手分开患儿头发暴露穴位,右手持艾条在穴位上行温和灸5分钟,后改用雀啄灸,连续施灸15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结果:痊愈30例,好转8例,无效4例。(《中医灸疗集要》576页)10. 荨

麻疹采用艾炷隔姜灸治疗本病33例。取穴:合谷、阳池、行间、解溪,均双侧。按艾炷隔姜灸法操作。每穴每次各灸3壮,艾炷如半个米粒大,每日灸1~2次,至症状完全消失后停灸。慢性者应多灸2~5次,以巩固疗效。结果:急性者13例均愈;慢性者20例,痊愈13例,好转3例,治疗中断者4例。急性者经治疗2~5次痊愈,慢性者8~21次大多数可愈。(《中医灸疗集要》597页)11. 痛经采用艾条灸治疗痛经42例。取穴:关元、曲骨、三阴交或痛区。方法:在月经来潮前一、二日或月经来潮时施灸,施灸以患者感到舒适为度。每日1~2次,每次每穴灸15~30分钟。结果:临床治愈例,显效8例,好转2例。平均灸治次数4.1次。对虚寒性痛经效果颇佳。(《中医灸疗集要》606页)12. 鼻衄张某某,男,34岁。因打喷嚏后致鼻腔间接出血不止,当时自行压迫止血无效,即送往医院急诊,五官科检查未见异常。遂鼻腔填塞,压迫止血,但无效。又注射肾上腺素、维生素K,也未见好转。经采用艾卷温和灸法,灸风府30分钟后,出血逐渐好转,1次即愈,观察1个月未复发。(《中医灸疗集要》650页)复习自测一、A型选择题(从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最佳答案,将其题号填入题干后的括号中;每题1分,共16分。)1. 艾叶的采集,最好在每年的什么时候.1.A、2~3

月间B、3~5月间C、5~6月间

D、6~8月间

E、7~9月间 2. 以下哪一种药物为非火热类灸材.2.A、灯心草B、桑枝C、桃枝D、硫磺

E、甘遂 3. 以下哪一种药物为火热类灸材.3.

A、毛茛

B、斑蝥

C、硫磺

D、白芥子

E、旱莲草 4. 以下哪一种方法属于针刺与艾灸结合的方法.4.A、太乙针灸

B、雷火针灸

C、百发神针灸

D、温针灸

E、三气合痹针灸5.以下哪一种方法属于瘢痕灸.5. A、隔姜灸B、非化脓灸C、雀啄灸D、雷火针灸E、化脓灸6.非化脓灸适用于.6.A、虚寒轻证B、虚寒重证

C、肺痨、腹中积块等症

D、急性吐泻、腹痛等症

E、阳萎、早泄等症7.以下哪一种灸法属于实按灸.7.

A、温和灸

B、非化脓灸

C、隔姜灸

D、太乙针灸

E、温针灸8.以下哪一种方法属于悬起灸.8.A、雷火针灸B、无瘢痕灸C、隔蒜灸D、温针灸E、雀啄灸9.灸后必须贴敷药膏的灸法是.9.A、化脓灸B、非化脓灸C、太乙针灸D、隔姜灸E、铺灸10.民间用来治疗虚

劳、顽痹等病症的灸法是.10.A、隔胡椒饼灸

B、隔姜灸

C、非化脓灸

D、铺灸

E、温针灸11.擅长治疗阳萎、早泄等病症的灸法是.11.

A、化脓灸

B、非化脓灸

C、隔姜灸

D、温和灸

E、隔附子饼灸12.擅长治疗肺痨、腹中积块等病症的灸法是.12.A、隔蒜灸

B、隔胡椒饼灸

C、隔豆豉饼灸

D、非化脓灸

E、温和灸13.具有温阳祛寒、拔毒止痛、去腐生肌作用的灸法是.13.A、灯火灸B、黄蜡灸C、桑枝灸D、硫朱灸E、隔蒜灸14.善治小儿惊风、痄腮等疾病的灸法是.14.

A、灯火灸

B、桑枝灸

C、隔蒜灸

D、雀啄灸

E、太乙灯灸15.善治感冒、呕吐、泄泻等病症的灸法是.15.A、隔蒜灸

B、隔姜灸

C、隔盐灸

D、隔附子灸

E、温和灸16.灸后出现的大水泡刺破放放液后,应涂以.16.A、75%乙醇B、95%乙醇

C、碘酒

D、龙胆紫

E、玉红膏二、B型选择题(从五个备选答案中,各选出一个最佳答案,将最佳答案的题号分别填入各自题干后的括号中;每题1分,共20分。)A、化脓灸B、雀啄灸C、温针灸D、灯火灸

E、桑枝灸1.属于艾条灸的灸法是.17.2.属于艾炷灸的灸法是.18.A、化脓灸B、灯火灸C、隔蒜灸D、温和灸

E、百发神针3.属于悬起灸的灸法是.19.4.属于间接灸的灸法是.20.5.属于实按灸的灸法是.21. A、太乙针灸B、雷火针灸C、回旋灸D、雀啄灸E、温和灸6.点燃艾条后在穴位皮肤上方固定施灸的灸法是.22.7.点燃艾条后在穴位皮肤上方上下移动施灸的灸法是.23.8.点燃艾条后在穴位皮肤上方左右移动施灸的灸法是.24.A、隔附子饼灸B、化脓灸C、隔蒜灸

D、隔姜灸

E、隔盐灸9.多用于治疗感冒、呕吐、泄泻等病症的灸法是.25.10.多用于治疗急性腹痛、吐泻、肢厥、虚脱等病症的灸法是.26. 11.多用于治疗肺痨、腹中积块、未溃疮疖等病症的灸法是.27.

A、非化脓灸

B、化脓灸

C、温针灸

D、隔姜灸

E、温和灸12.灸后不留疤痕的直接灸法是.28.13.必须将艾炷燃尽的灸法是.29. 14.常用于治疗哮喘、慢性胃肠炎等病的灸法是.30.

A、化脓灸

B、温和灸

C、太乙针

D、温针

E、桑枝灸15.属于实按灸的灸法是.31.16.属于针刺与灸法相结合的灸法是.32.

17.属于非艾类的灸法是.33.A、非化脓灸

B、隔附子饼灸

C、回旋灸

D、太乙针灸

E、温针灸18.属于直接灸的灸法是.34.19.属于间接灸的灸法是.35.20.属于悬起灸的灸法是.36.

三、X型选择题(从备选答案中选出2~5个正确答案,将其题号填入题干后的括号中,少选、多选、错选不给分;每题2分,共10分。)1.悬起灸包括.37. A、化脓灸B、隔蒜灸C、雀啄灸D、药锭灸E、回旋灸2.实按灸包括.38.

A、温和灸

B、温针灸

C、太乙针

D、百发神针

E、雷火针3.隔附子饼灸的适应症是.39.A、阳萎B、早泄C、疮疡久不收口D、即不化脓又不消散的阴性疮疡E、内脏下垂

4.灸法的主治作用有.40.A、疏风解表温散寒邪B、温通经络活血逐痹C、回阳固脱升阳举陷D、防病保健延年益寿E、消瘀散结拔毒泄热5.慎用灸法的病证为.41. A、外感表证B、阴虚阳亢C、里虚寒证D、邪实内闭E、热毒炽盛四、填空题(每空1分,共14分。)1.药艾条主要包括普

通药艾条,.2.常用的间接灸有隔姜灸,.44.,.45.

隔药饼灸。3.常用的隔药饼灸有隔附子饼灸,.46. 4.关于灸法的作用与适应证,《内经》有“脏.48.生满病,其治宜灸焫”,“.49.则灸之

”之说。5.孙思邈说:“胸背腹灸之尤宜.50其腰脊欲须.51.。”6.关于灸法补泻,《内经》有“以火补者,.52.其火”;

“以火泻者,.53.其火”的论述。

7.关于灸量,艾条灸,温灸器灸一般以.54.计算,太乙

针、雷火针则以熨灸的.55.计算。五、改错题(在题中划线部分找出错误之处,将正确答案写在题干后;书写格式如下:若要将“针刺”改成“艾灸”,则写成:针刺→艾灸,要将“艾灸”改为“针刺”,则写成:艾灸→针刺。1.初病,体质强壮者,艾炷宜小,壮数宜少。改错:.56.2.《灵枢·官能篇》曰:“阴阳皆实,火自当之”,“结络凝滞,

火所治之”。改错3.温和灸的操作是:将艾卷一端点燃,对准应灸腧穴,约距皮肤1厘米进行旋转灸治。4.隔姜灸多用于治

疗外感热证和虚热性5.元气欲脱,沉寒厥冷,宜大炷少壮;风寒湿痹,上实下虚,宜小

炷多壮。2.化脓灸

………3.非化脓灸…。4.隔物灸

…………………

5.艾炷

………………

6.温针灸

…………………& #8230;……

7.实按灸…

8.药捻1.灸法的主治作用有哪些?2.试述悬起灸的操作方法?…

艾条灸法规范及操作流程

艾条灸法规范及操作流程 用纯净的艾绒(或加入中药)卷成圆柱形的艾卷,点燃后在穴位表面熏烤的一种技术操作。 一、评估 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患者体质及艾条施灸处的皮肤情况。 2、对疼痛的耐受程度,心理状况。 二、目标 1、遵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虚寒性病证的临床症状。 2、通过运用温通经络、调和气、消肿散结、祛湿散寒、回阳救逆等法,以达到防病保 健、治病强身的目的。 三、禁忌证 1、凡属实热证或阴虚发热者,不宜施灸。 2、颜面部、大血管处、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 四、告知 1、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出现烫伤等情况,艾绒点燃后可出现较淡的中药燃烧气味。 2、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产生烧灼、热烫的感觉,应立即停止治疗。 3、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出现水疱。 五、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取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 2、施灸部位,宜先上后下,先灸头顶、胸背,后灸腹部、四肢。 3、施灸方式:(1)温和灸: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皮肤厘米左右,进行熏烤。(2)雀啄灸:手持艾条将点燃一端对准施灸穴位,上下移动,如雀啄食。 4、遵医嘱在施灸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调整距离,防止烧伤。观察病情变 化及有无不适,施灸中应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灼伤皮肤。 5、施灸完毕,立即将艾条插入小口瓶,熄灭艾火。 6、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卧位,酌情开窗通风。 7、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六、护理及注意事项 1、采用艾柱灸时,针柄上的艾绒团必须捻紧,防止艾灰脱落灼伤皮肤或烧毁衣物。 2、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疱时,无需处理,可 自行吸收。如水疱较大时,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疱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 感染。 七、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见附页) 艾条灸法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艾灸适应症及禁忌症讲课稿

艾灸适应症及禁忌症

艾灸有温阳补气、温经通络、消瘀散结、补中益气的作用。可以广泛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疾病,犹其对乳腺炎、前列腺炎、肩周炎、盆腔炎、颈椎病、糖尿病等有特效。 艾灸与针刺都是通过刺激穴位激发经络的功能而其作用,从而达到调节机体各组织器官的功能失调的治疗目标。概而言之,灸疗具有调节阴阳之偏,促使机体功能活动恢复正常的作用。因此,灸法的适应症是十分广泛的。内外妇儿各科的急慢性疾病,不冷寒热虚实表里阴阳,都有灸法的适应症。从其作用归纳有如下几方面。 1.温经散寒,活血,痛痹止痛,用于治疗寒凝血滞,经络麻痹引起的各种疾病,如风寒湿痹, 痛经,经闭,寒疝腹痛等。 2.疏风解表,温中散寒,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表症及中焦虚寒呕吐,腹痛,泄泻等。 3.温阳补虚,回阳固脱,用于治疗脾肾阳虚,元气暴脱之症,如久泄,久痢,遗尿遗精,阳痿,早泄,虚脱,休克等。 4.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用于治疗气虚下陷,脏器下垂之症,如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脱肛以及崩漏日久不愈等。 5.消瘀散结,拔毒泄热,用于治疗外科各种疮疡初起,以及瘰疬等症,用于疮疡溃久不愈,有促进愈合,生长肌肉的作用。 6.降逆下气,用于治疗气逆上冲的病症,如脚气冲心,肝阳上亢之症可灸涌泉穴治之。

艾灸适应症 1、流感、哮喘(热性哮喘和对艾草过敏的患者除外)、咳嗽、支气管炎等。 2、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颈椎病、偏头痛、肩周炎、肘关节 炎、坐骨神经痛、各种腰腿痛和关节痛、外伤恢复期的辅助治疗等。 3、骨折复位后和急性扭伤治疗及恢复期。 4、妇女卵巢囊肿、输卵管炎症、宫冷、带下、痛经、恶露不止、崩漏、子宫下 垂、功能性子宫出血、盆腔炎,乳腺肿瘤等。 5、胃痛、胃下垂、脂肪肝、肝炎、肾炎、各种肠炎等。 6、中气不足及妇女更年期引起的颜面早衰、浑身无力、精神倦怠、自汗盗汗、 失眠多梦、早泄、尿频、脱肛、大小便失禁、四肢厥冷等。 7、贫血、低血压、白细胞减少等。 8、对早、中期癌症有明显的止痛消炎作用,并可增加食欲、提高免疫功能; 9、减肥:民间早有以艾灸之法瘦腰减脂,腰腹肥胖者不必改变平时的饮食习惯, 每日温灸腰腹部1-2次,连续几周后即可收到明显的减肥效果; 10、艾灸法大补上、中、下丹田之气,自古为养生要术。无病者常灸之可气血 充盈、青春美容、身强体健、延缓衰老。 艾灸禁忌症 1.凡暴露在外的部位,如颜面,不要直接灸,以防形成瘢痕,影响美观。 2.皮薄、肌少、筋肉结聚处,妊娠期妇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男女的乳头、阴部、睾丸等不要施灸。另外,关节部位不要直接灸。 3.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过劳、大渴、大惊、大恐、大怒者、大汗淋漓、情绪不稳,或妇女经期忌灸。伤寒者。 4.某些传染病(猩红热、麻疹、丹毒、传染性皮肤病者),白候、大叶性肺炎、肺结核晚期者。高热、昏迷、抽风期间,或身体极度衰竭,形瘦骨立等忌灸。 5、艾叶过敏者(闻到艾灸气味出现呕吐、憋气、头晕、连续打喷嚏、咳嗽等症状),经常性的皮肤过敏者。 6.凡属实热证或阴虚发热、邪热内炽等证,如高热、高血压危象、肺结核晚期、大量咯血、呕吐、严重贫血、急性传染性疾病、皮肤痈疽疗疖并有发热者,均不宜使用艾灸疗法。心悸、心动过速、血压过高者、中风早期者。 7.无自制能力的人如精神病患者等忌灸。 8.幼儿囟门未闭合前的囟会穴及孕妇、酒醉、空腹、过饱、极度疲劳、男女乳头、阴部、睾丸、大血管处、心脏部位、眼球、女性经期、身体极度衰竭、形瘦骨力的人、血脉过快、皮肤不健康者忌灸. 艾灸的注意事项: 1.施灸前要与患者讲清灸治的方法及疗程,尤其是瘢痕灸,一定要取得患者的同意与合作。瘢痕灸后,局部要保持清洁,必要时要贴敷料,每天换药1次,直至结痂为止。在施灸前,要将所选穴位用温水或酒精棉球擦洗干净,灸后注意保持局部皮肤适当温度,防止受凉,影响疗效。

灸法操作流程

灸法 是指应用高温(主要是艾药或其他物质燃烧后产生的温 热)或低温,或者以某些材料(对皮肤有剌激作用的药物或其他物 质)直接接触皮肤表面后产生的刺激,作用于人体的穴位或特定部 位,从而达到预防或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 适用范围 1. 温通经络、祛除寒邪。可用治寒邪所致疾患,如风 2. 益气升阳。气虚 陷之内脏下垂、阴挺、脱肛、崩漏日久等不愈。 3. 回阳 固脱、补气固本,治阳气虚脱之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脉微欲绝。 4. 行气活血、散瘀消肿,能治疗各种痛证和寒性疖肿等。 5. 温肾 健脾。如脾肾阳虚之久泄、久痢、遗尿、阳痿、早泄。 6. 祛风解 表、温中散寒。如风寒外袭之表证,脾胃寒盛之呕吐、胃痛、泄泻。 灸法对慢性病、虚寒等证 较为适合,如久泄、痰饮、水肿、痿证、痹证、腹痛、胃 痛、阳痿、遗尿、疝、虚劳,妇女崩漏、阴挺、中风脱证、目的温通经络、调和气血、扶正祛邪从而达到预防或治疗 疾病之目的

操作流程 1.评估. 综合患者病情体质,无禁忌 2.器材准备. 3.患者体位选择和穴位选择 4.施灸(温针灸需先皮肤消毒后行针刺并得气) 施灸方法 1. 艾炷灸法.艾炷的制作,一般是将艾绒用 拇、食二指搓成纺锤状,再以拇、食、中三指捏紧置于平 板上轻轻按压即成。艾炷上尖下圆,呈圆锥形,分为大、 中、小三种。大艾炷如蚕豆大中艾炷如枣核大, 小艾炷如 麦粒大(见图艾炷)。施术方法包括直接灸和间接灸 两大类。直接灸是将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点燃施灸的,又称着肤灸。临床上可分为化脓灸和非化脓灸。①化脓灸,属于烧灼灸法,用黄豆大或枣核大的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点燃施灸,烧灼局部组织,施灸部位往往被烧破,甚至呈焦黑色,使其产生无菌性化脓现象(灸疮)。施灸前要注意病人体位的平正和舒适,以及所灸穴位的准确性。局部消毒后,可涂以大蒜液或凡士林,增加艾炷对皮肤的粘附力。 点燃艾炷后, 病人一般会因烧灼感剧痛, 为了减轻疼痛,可轻轻拍打局部,亦可用麻醉法来防止。灸完一壮后,用纱布蘸冷开水抹净所灸穴位,再依前法灸之。灸满所需壮数后,在灸穴上敷贴淡膏药,每天换一次。数天后即现灸疮,

中医技术灸法试题及答案

中医技术灸法试题及答案 1【单选题】灸法的作用() A、温经散寒 B、扶阳固脱 C、消瘀散结 D、以上全是 正确答案: D 2【单选题】不属于灸法应用范围是() A、虚证 B、阴虚阳亢 C、寒证 D、阴证 正确答案: B 3【单选题】以下病症哪个适合艾灸治疗() A、中风闭证 B、高热神昏 C、遗精阳痿 D、阴虚咯血 正确答案: C 4【单选题】下列哪些部位不宜使用直接灸() A、面部穴位 B、乳头

C、大血管 D、孕妇的腹部 E、以上均是 正确答案: E 5【单选题】温和灸与皮肤的距离约为() A、2~3cm B、4~5cm C、5~6cm D、10cm 正确答案: A 6【单选题】下列疾病中适合雀啄灸的是() A、胎位不正 B、风湿痹痛 C、感冒 D、腹痛 正确答案: A 7【单选题】下列哪种疾病不适合灸法() A、虚证 B、痹痛 C、中风脱证 D、中风闭证 正确答案: D

8【单选题】最适宜隔盐灸的部位是() A、中脘 B、气海 C、脐中 D、关元 正确答案: D 9【单选题】针灸并用的方法是() A、太乙神针 B、雷火神针 C、温针灸 D、温和灸 正确答案: C 10【单选题】瘢痕灸是指下列哪种方法() A、化脓灸 B、非化脓灸 C、间接灸 D、灯火灸 正确答案: A 11【单选题】可以治疗蛇蝎毒虫所伤的灸法是() A、隔姜灸 B、隔蒜灸 C、隔附子饼灸

D、隔盐灸 正确答案: B 12【单选题】下列哪项是施灸的禁忌证() A、瘿瘤 B、阴虚发热证 C、乳痈初起 D、脱肛 正确答案: D 13【单选题】隔姜灸多用于治疗() A、肺痨瘰疬 B、未溃疮疡 C、阳痿早泄 D、风寒痹症 正确答案: D 14【单选题】关于瘢痕灸,叙述不正确的是() A、施灸前先在所灸腧穴涂以少量大蒜汁 B、每壮艾柱不必燃尽,燃剩1/4时应易柱再灸 C、选用大小适宜的艾柱 D、灸后1周左右,施灸部位化脓形成灸疮 正确答案: B 15【单选题】属于间接灸的是() A、太乙神灸

灸法的宜忌与注意事项

灸法的宜忌与注意事项 一、灸法的适应证 艾灸与针刺都是通过刺激穴位激发经络的功能而起作用,从而达到调节机体各组织器官的功能失调的治疗目的。概而言之,灸疗具有调节阴阳之偏,促使机体功能活动恢复正常的作用。因此,灸法的适应证是十分广泛的。内外妇儿各科的急慢性疾病,不论寒热虚实表里阴阳,都有灸法的适应证。从其作用归纳有如下几方面。 1.温经散寒,活血,通痹止痛用于治疗寒凝血滞、经络痹阻引起的各种病症,如风寒湿痹、痛经、经闭、寒疝腹痛等。 2.疏风解表,温中散寒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表证及中焦虚寒呕吐、腹痛、泄泻等。 3.温阳补虚。回阳固脱用于治疗脾肾阳虚,元气暴脱之证,如久泄、久痢、遗尿遗精、阳痿、早泄、虚脱、休克等。 4.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用于治疗气虚下陷、脏器下垂之证,如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脱肛以及崩漏日久不愈等。 5.消瘀散结,拔毒泄热用于治疗外壳疮疡初起,以及瘰疬等证。用于疮疡溃久不愈,有促进愈合、生长肌肉的作用。 6.降逆下气用于治疗气逆上冲的病症,如脚气冲心、肝阳上亢之证可灸涌泉穴治之。 7.防病保健灸法用于防病保健有着悠久的历史,《千金要方》记载:“凡入吴蜀地游官,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瘟疫毒气不能着人也。”《扁鹊心书》云:“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可见,我们祖先早已十分重视艾灸在防病保健方面的作用了。 二、灸法的禁忌证 1.凡属实热证或阴虚发热、邪热内炽等证,如高热、高血压危象、肺结核晚期、大量咯血、呕吐、严重贫血、急性传染性疾病、皮肤痈疽疮疖并有发热者,均不宜使用艾灸疗法。 2.器质性心脏病伴心功能不全,精神分裂症,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施灸。 3.颜面部、颈部及大血管走形的体表区域、黏膜附近均不宜直接灸。 三、禁灸穴 凡不可灸治的腧穴,称禁灸穴。禁灸穴是针灸临床避免事故差错的根据,其意义是深远的。但是,时至今日,如人体解剖学以对人体各部详加洞察,前人所述的禁灸穴,通过实践,并非皆然,故不可泥于古人。 古人的禁灸穴:凡接近五官、前后二阴及大动脉的腧穴,均不宜用灸法施治。如脑户、风府、哑门、五处、承光、脊中、心俞、白环俞、丝竹空、承泣、人迎、乳中、渊腋、鸠尾、经渠、天府、阴市、伏兔、地五会、膝阳关、迎香、地仓、少府、足通谷、天柱、头临泣、头维、攒竹、清明、下关、周荣、腹哀、肩贞、阳池、中冲、少商、鱼际、隐白、漏谷、阴陵泉、条口、犊鼻、申脉、委中、素髎、巨髎、禾髎、颧髎、天牖、髀关、承扶等。 这些都是古人的经验之谈。近代针灸临床认为,除了晴明、素髎、人迎、委中等不宜灸外,其它的可适当采用灸治法

艾灸的分类和施灸方法

艾灸的分类和施灸方法 除了特殊的灸法,在施行艾灸时都需使用到艾叶,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说:“凡用艾叶,须用陈久者,治令软细,谓之熟艾,若生艾,灸火则易伤人肌脉”。因此,必须用陈久的艾叶,而且越陈越好,有“七年之病必求三年之艾”的说法,这也确有道理,因新艾含挥发油多,燃之不易熄灭,令人灼痛;陈艾则易燃易灭,可以减少灼痛之苦。将陈艾叶经过反复晒杵,筛选干净,除去杂质,令软细如绵,既成为艾绒,方可使用。治疗时可直接将艾绒捏成炷状施灸,也可制成艾卷进行艾灸治疗。不过艾绒和各种艾卷在各药店和医院均有成品出售,价格便宜,不需我们自己收集和制作了。 按照灸法分为艾灸和发疱灸(非艾灸,又叫天灸),后者用斑蝥、巴豆、大蒜泥等任选一种,涂在穴上覆盖包扎,让其局部发疱,即为之发疱灸,现在广为流行的“冬病夏治”多属于此。 根据施灸的形式分为直接灸、间接灸、温针灸、艾卷灸 直接灸则是将细艾绒捏成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燃烧,温度可达达70℃。此法又可分为化脓灸和非化脓灸,前者又称为瘢痕灸、着肤灸、打脓灸,虽然对治疗哮喘,慢性胃肠病,体质虚弱,发育不良,慢性气管炎,肺结核,阳痿,遗精,早泄,缩阳症,其他慢性病、顽固性疾病均具有显著的效果,但因烧灼皮肤,痛苦异常,复有担心化脓后感染,现已较少应用。 非化脓灸则因操作方便,无痛苦,易于为大众所接受。操作时取极细之艾绒,做成麦粒大小 (比麦粒稍大也可以)的圆锥形艾炷,然后把它直立旋转于穴位之上,再用香从顶尖轻轻接触点着,使之均匀向下燃烧,知痛即去掉或按灭,每穴一般灸三、五壮,局部发红为止,最多起小水泡,一般不致化脓,不须处理。如果施灸过重,起大水泡,可以用消毒针穿破放水,如需连续施灸,可在原处再灸,用这种方法比较方便,必须常灸,每次多灸几穴,才能收效。 间接灸也叫隔物灸,间隔灸,即利用其他药物将艾炷和穴道隔开施灸,这样可以

艾灸注意事项(禁忌 方法 图解等)

艾条灸注意事项: 1、灸治可温经散寒,活血化瘀,回阳救逆,益气升陷,温通气血,扶正祛邪防病保健 2、温灸后半小时内不要用冷水洗手或洗澡。 3、温灸后要喝较平常多量的温开水(绝对不可喝冷水或冰水),有助排泄器官排出体内毒素; 4、饭后一小时内不宜温灸。脉搏每分钟超过90次以上禁灸;过饥、过饱、酒醉禁灸;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禁用;身体发炎部位禁灸! 5、经期,高热病人,大饥大饱,过度疲劳,身体红肿的人不适宜用艾灸 6、艾灸多用于虚症寒症阴症为主的疾病,阴虚阳亢,邪热内盛,热症和实症不适合,3年陈艾条适用于身体保健 7、灸的顺序:先阳后阴,先背腰部后胸腹部,先上部后下部,先头面躯干后四肢,先灸左方,再灸右方 8、艾灸的补法,温灸,火灭后按摩穴位;泄法,用嘴吹,助燃,开其穴,起消散作用 9、强壮男子虚症实症顽症,皮肉深厚处,宜施大柱多桩;型衰体弱久病虚症慢性病,宜小柱少桩 10、颜面五官,心脏大血管处,心经区,阴部及重要经腱,关节活动处,不宜施直接灸,以防危险或留疤痕影响功能 11、婴幼儿的卥门不宜直接灸 中医在现在人们的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了,下边说说艾灸的一些注意事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以下情况最好不要施灸: 1.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或妇女经期忌灸。 2.某些传染病、高热、昏迷、抽风期间,或身体极度衰竭,形瘦骨立等忌灸。 3.无自制能力的人如精神病患者等忌灸。 二、艾灸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1.要专心致志,耐心坚持施灸时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要在施灸时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条移动,不在穴位上,影响效果。对于养生保健灸,则要长期坚持,偶尔灸是不能收到预期效果的。 2.要注意体位、穴位的准确性体位一方面要适合艾灸的需要,同时要注意体位舒适、自然,要根据处方找准部位、穴位,以保证艾灸的效果。 3.用艾条灸后,可将艾条点燃的一头塞人直径比艾条略大的瓶内或放入盛少量水的容器内,以利于熄灭。 4.要注意保暖和防暑因施灸时要暴露部分体表部位,在冬季要保暖,在夏天高温时要防中暑,同时还要注意室内及时换取新鲜空气。 5.要掌握施灸的程序如果灸的穴位多且分散,应按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的顺序进行。 6.注意施灸的时间有些病证必须注意施灸时间,如失眠症要在临睡前施灸。不要饭前空腹时和在饭后立即施灸。 7.要循序渐进,初次使用灸法要注意掌握好刺激量,先小剂量,或灸的时间短一些,以后再加大剂量。不要一开始就大剂量进行。 8.注意施灸温度的调节对于皮肤感觉迟钝者或小儿,用拾指和中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以感知施灸部位的温度,做到既不致烫伤皮肤,又能收到好的效果。

艾条灸法规范及操作流程大纲纲要大纲.doc

艾条灸法规范及操作流程 用纯净的艾绒 (或加入中药 )卷成圆柱形的艾卷,点燃后在穴位表面熏烤的一种技术操作。 一、评估 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患者体质及艾条施灸处的皮肤情况。 2、对疼痛的耐受程度,心理状况。 二、目标 1、遵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虚寒性病证的临床症状。 2、通过运用温通经络、调和气、消肿散结、祛湿散寒、回阳救逆等法,以达到防病保 健、治病强身的目的。 三、禁忌证 1、凡属实热证或阴虚发热者,不宜施灸。 2、颜面部、大血管处、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 四、告知 1、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出现烫伤等情况,艾绒点燃后可出现较淡的中药燃烧气味。 2、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产生烧灼、热烫的感觉,应立即停止治疗。 3、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出现水疱。 五、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取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 2、施灸部位 ,宜先上后下,先灸头顶、胸背,后灸腹部、四肢。 3、施灸方式:(1)温和灸: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皮肤厘米左右,进行熏烤。 (2)雀啄灸:手持艾条将点燃一端对准施灸穴位,上下移动,如雀啄食。 4、遵医嘱在施灸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调整距离,防止烧伤。观察病情 变化及有无不适,施灸中应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灼伤皮肤。 5、施灸完毕,立即将艾条插入小口瓶,熄灭艾火。 6、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卧位,酌情开窗通风。 7、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六、护理及注意事项 1、采用艾柱灸时,针柄上的艾绒团必须捻紧,防止艾灰脱落灼伤皮肤或烧毁衣物。 2、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疱时,无需处理,可 自行吸收。如水疱较大时,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疱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七、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见附页) 艾条灸法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艾灸的大禁忌及个注意事项完整版

艾灸的大禁忌及个注意 事项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艾灸的5大禁忌及10个注意事项 艾灸具有效果明显、简便易行、经济实用的优点,几乎没有什么毒性和副作用,只要认真按照治疗原则和操作规程,对人体一般不会产生不良反应。 艾灸的禁忌 由于艾灸以火熏灸,施灸不注意有可能引起局部皮肤的烫伤,另一方面,施灸的过程中要耗伤一些精血,所以有些部位或有些人是不能施灸的,这些就是施灸的禁忌。古代施灸法,禁忌较多,有些禁忌虽然可以打破,但有些情况确实是应禁忌的。 1、凡暴露在外的部位,如颜面,不要直接灸,以防形成瘢痕,影响美观。 2、皮薄、肌少、筋肉结聚处,妊娠期妇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男女的乳头、阴部、睾丸等不要施灸。另外,关节部位不要直接灸。此外,大血管处、心脏部位不要灸,眼球属颜面部,也不要灸。 3、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或妇女经期忌灸。 4、某些传染病、高热、昏迷、抽风期间,或身体极度衰竭,形瘦骨立等忌灸。 5、无自制能力的人如精神病患者等忌灸。 艾灸的注意事项

1、要专心致志,耐心坚持:施灸时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要在施灸时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条移动,不在穴位上,徒伤皮肉,浪费时间。对于养生保健灸,则要长期坚持,偶尔灸是不能收到预期效果的。 2、要注意体位、穴位的准确性:体位一方面要适合艾灸的需要,同时要注意体位舒适、自然,要根据处方找准部位、穴位,以保证艾灸的效果。 3、防火:现代人的衣着不少是化纤、羽绒等质地的,很容易燃着,因此,施灸时一定要注意防止落火,尤其是用艾炷灸时更要小心,以防艾炷翻滚脱落。用艾条灸后,可将艾条点燃的一头塞人直径比艾条略大的瓶内,以利于熄灭。 4、要注意保暖和防暑:因施灸时要暴露部分体表部位,在冬季要保暖,在夏天高温时要防中暑,同时还要注意室内温度的调节和开换气扇,及时换取新鲜空气。 5、要防止感染:化脓灸或因施灸不当,局部烫伤可能起疮,产生灸疮,一定不要把疮搞破,如果已经破溃感染,要及时使用消炎药。 6、要掌握施灸的程序:如果灸的穴位多且分散,应按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的顺序进行。 7、注意施灸的时间:有些病证必须注意施灸时间,如失眠症要在临睡前施灸。不要饭前空腹时和在饭后立即施灸。

灸法操作流程

灸法操作流程 灸法 是指应用高温(主要是艾药或其他物质燃烧后产生的温热)或低温,或者以某些材料(对皮肤有剌激作用的药物或其他物质)直接接触皮肤表面后产生的刺激,作用于人体的穴位或特定部位,从而达到预防或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 适用范围 1.温通经络、祛除寒邪。可用治寒邪所致疾患,如风寒湿痹、痛经、经闭、寒疝‘腹痛等。 2.益气升阳。气虚 下陷之内脏下垂、阴挺、脱肛、崩漏日久等不愈。 3.回阳固脱、补气固本,治阳气虚脱之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脉微欲绝。4.行气活血、散瘀消肿,能治疗各种痛证和寒性疖肿等。5.温肾健脾。如脾肾阳虚之久泄、久痢、遗尿、阳痿、早泄。6.祛

风解表、温中散寒。如风寒外袭之表证,脾胃寒盛之呕吐、胃痛、泄泻。灸法对慢性病、虚寒等证较为适合,如久泄、痰饮、水肿、痿证、痹证、腹痛、胃痛、阳痿、遗尿、疝、虚劳,妇女崩漏、阴挺、中风脱证、外科阴疽、瘰疬、瘿瘤等。 目的 温通经络、调和气血、扶正祛邪从而达到预防或治疗 疾病之目的操作流程 1.评估.综合患者病情体质,无禁忌 2.器材准备. 3.患者体位选择和穴位选择 4.施灸(温针灸需先皮肤消毒后行针刺并得气) 施灸方法 1.艾炷灸法. 艾炷的制作,一般是将艾绒用拇、 食二指搓成纺锤状,再以拇、食、中三指捏紧置于平板上轻轻按压即成。艾炷上尖下圆,呈圆锥形,分为大、中、小三种。大艾炷如蚕豆大,中艾炷如枣核大,小艾炷如麦粒大(见图艾炷)。 施术方法包括直接灸和间接灸两大 类。直接灸是将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点燃施灸的,又称着肤灸。临床上可分为化脓灸和非化脓灸。①化脓灸,属于烧灼灸法,用黄豆大或枣核大的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点燃施灸,烧灼局部组织,施灸部位往往被烧破,甚至呈焦黑色,使其产生无菌性化脓现象(灸疮)。施灸前要注意病人

灸法诊疗操作规范

灸法诊疗操作规范 灸法,是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在体表的穴位部位上烧灼、温熨,借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的作用,以达到治病和保健目的的一种外治法。它能治疗针刺效果较差的某些病症,或结合针法应用,更能提高疗效,所以是针灸疗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故《医学入门》说:“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一、灸法的作用 1.温经散寒 2.扶阳固脱 3.消瘀散结 4.防病保健 二、灸用材料 施灸材料主要是艾叶制成的艾绒。关于艾叶的性能,《本草从新》说:“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说明用艾叶作施灸材料,有通经活络、祛除阴寒、回阳救逆等作用。艾叶经过加工,制成细软的艾绒,更有它的优点:第一,便于搓捏成大小不同的艾炷,易于燃烧,气味芳香;第二,燃烧时热力温和,能窜透皮肤,直达深部。又由于艾价格低廉,所以几千年来一直为针灸临床所采用 三、灸法的分类 灸法的种类很多,常用灸法如下: 1、艾灸: 1)直接灸:无瘢痕灸,瘢痕灸 2)间接灸: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附子饼灸 2、艾卷灸: 1)悬灸:温和灸,雀琢灸,回旋灸 2)实按灸:太乙神针,雷火神针 3)温针灸 4)温灸器灸 3、其他灸法: 1)灯火灸 2)天灸:蒜泥灸,细辛灸,天南星灸等。 四、灸法的操作方法 (一)艾炷灸 艾炷灸施灸时所燃烧的锥形艾团,称为艾炷。临床上根据不同的灸法,使用大小不同的艾炷。艾炷的制作一般用手捻。将纯净的艾绒放在乎板上,用拇、食、中三指边捏边旋转,把艾绒捏紧成规格大小不同的圆锥形艾炷,小者如麦粒大,中者如半截枣核大,大者如半截橄榄大。每燃烧尽一个艾炷,称为一壮。施灸时,即以艾炷的大小和壮数多少来掌握刺激量的轻重。艾炷灸可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类。

(有图版)不同灸法的操作规范及其临床应用

《不同灸法的操作规范及其临床应用》 基本内容提纲: 1、灸法种类和操作规范; 2、治疗作用和适应范围; 3、量效要素和注意事项; 4、临床应用和研究进展。 灸法,《说文解字》:“灸,灼也,从火音久,灸乃治病之法,以艾燃火,按而灼之。” 又称“艾灸”,用艾绒或药物为主要灸材,点燃后放置腧穴或病变部位,进行烧灼和熏熨,借其温热刺激及药物作用,温通气血、扶正驱邪,以防治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广义的灸法即是指采用艾绒等为主烧灼、熏熨体表以防治疾病的方法,又可包括一些非火源的外治疗法。 一、灸法种类和操作规范 (一)艾灸的材料 1.艾叶 (1)艾叶的化学成分: 艾叶中纤维质较多,水分较少,有许多可燃的有机物,是理想的灸疗原料。 (2) ①味辛、微苦、性温热,具纯阳之性; ②艾火燃烧时热力温和,能窜透皮肤,直达体表深部; ③艾产地广泛,易于采集,价格低廉; 2.艾绒 (1)艾绒的制备:

①制作流程:采集(农历4、5月)→暴晒干燥→捣碎→筛→晒→捣→筛→艾绒(淡黄色洁净细软) ②分类:按加工程度不同分为:粗绒(艾条或间接灸);细绒(直接灸) ③分级: 优—质量以无杂质、柔软易团聚、干燥; 劣—以含杂质、生硬不易团聚、湿润,燃烧时易破裂,散落火花而灼伤皮肤,不宜采用 新制艾绒—含挥发油多,灸时火力过强,有失温和之性,常致患者不能耐受; 陈旧艾绒—临床常用 (2)艾绒的储藏 密闭于干燥容器内,置于阴凉干燥处;并于每年天气晴朗时重复暴晒几次,以防潮湿、霉烂或虫蛀。 3.艾绒制品 (1)艾炷 ①艾炷规格:(直径与高度大致相等) 小炷:麦粒大,常置于穴位或病变部烧灼,作直接灸用 中炷:半截枣核大,作间接灸用; 大炷:半截橄榄大,可燃烧3~5分钟,作间接灸用 ②艾柱制作方法 ⅰ.手工制作法:上尖下平的圆锥体;要求搓捏紧实, 能放置平稳,燃烧时火力由强到弱,患者易于耐受,且耐燃而不易爆;大小可随 治疗需要而定。 ⅱ.艾炷器制作法:艾绒紧密,大小一致,便于应用 (2)艾条(艾卷) 长20cm,直径1.5cm,常用于悬起灸、实按灸 ①纯艾条:不含药物 ②药艾条: ⅰ常用药艾条:肉桂、干姜、木香、独活、细辛、白芷、 雄黄、苍术、没药、乳香、川椒各等分,研成细末;

掌握灸法的分类、操作技术、注意事

掌握灸法的分类、操作技术、注意事 掌握灸法的分类、操作技术、注意事 一、灸法的概念,又称灸,攻法,火法。《说文解字》指出:“灸,灼也,从火音‘久 ’,灸乃治病之法,以艾燃火,按而灼也。” 可见灸法是一种用艾火持续薰灼治疗疾病的方法。施灸的材料除了艾绒之外,还有桑枝、灯草等非艾材料。施灸的方法多种多样。治疗原理主要是通过腧穴、经络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作用。灸法不仅能治疗疾病,而且能预防疾病,如灸气海、关元、足三里等穴位培补元气,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二、灸法的特点 1. 适应症广,疗效显著根据《内经》的记载,灸法可以治疗寒性腹痛腹胀、泄泻等;治疗气血不足、亡阳虚脱等;治疗局部瘀血肿块等。此外,王焘在《外台秘要》中还指出,灸法特别善于祛风,治疗。古今某些医家认为,灸法还可以治疗热证。2.操作安全,容易掌握针刺操作不慎,容易造成医疗事故,灸法在这方面要安全得多。而且,灸法在操作技术方面,也较针刺简单,容易掌握。因此,历史上很多中医都常用灸法治病。 3. “针所不为,灸之所宜”某些出血性疾病,不能用针刺治疗,用针刺治疗往往出血不

止。这时,可以采用灸法治疗。 灸法以艾灸为主,还有灯火灸等非艾灸法。艾灸主要分为艾炷灸、艾条灸、温针灸、温灸器灸四种。艾炷灸根据隔不隔药物,分为直接灸与间接灸;直接灸又分为灸后化脓留瘢痕的化脓灸和不化脓、不留瘢痕的非化脓灸;间接灸根据间隔的药物又有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药饼灸等。艾条灸按操作方式分为悬起灸和实按灸两大类,悬起灸又有温和灸、回旋灸、雀啄灸之分;实按灸又有太乙针、雷火针、百发神针、三气合痹针之别。[] 1. 艾灸类 2. 非艾灸类· 艾炷灸· 灯火灸· 艾条灸· 黄蜡灸· 温针灸· 桑枝灸· 温灸器灸· 药锭灸 · 药捻灸· 电热灸· 阳燧灸灸感、灸量和灸法补泻一、灸感灸感指灸疗时患者的自我感觉。一般灸法和化脓灸法的灸感往往不同。[]灸感与疗效亦有密切的关系。[]二、灸量1. []2.灸量原则施灸数量,原则上要足,火足气至适度而止。灸量不足,火候不到,就达不到治疗目的。正如《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所说:“凡灸诸病,必火足气到,始能求愈。”除了灸量充足而适度之外,还应根据患者的体质与年龄、施灸

艾灸的大禁忌及个注意事项

艾灸的5大禁忌及10个注意事项 艾灸具有效果明显、简便易行、经济实用的优点,几乎没有什么毒性和副作用,只要认真按照治疗原则和操作规程,对人体一般不会产生不良反应。 艾灸的禁忌 由于艾灸以火熏灸,施灸不注意有可能引起局部皮肤的烫伤,另一方面,施灸的过程中要耗伤一些精血,所以有些部位或有些人是不能施灸的,这些就是施灸的禁忌。古代施灸法,禁忌较多,有些禁忌虽然可以打破,但有些情况确实是应禁忌的。 1、凡暴露在外的部位,如颜面,不要直接灸,以防形成瘢痕,影响美观。 2、皮薄、肌少、筋肉结聚处,妊娠期妇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男女的乳头、阴部、睾丸等不要施灸。另外,关节部位不要直接灸。此外,大血管处、心脏部位不要灸,眼球属颜面部,也不要灸。 3、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或妇女经期忌灸。 4、某些传染病、高热、昏迷、抽风期间,或身体极度衰竭,形瘦骨立等忌灸。 5、无自制能力的人如精神病患者等忌灸。 艾灸的注意事项

1、要专心致志,耐心坚持:施灸时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要在施灸时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条移动,不在穴位上,徒伤皮肉,浪费时间。对于养生保健灸,则要长期坚持,偶尔灸是不能收到预期效果的。 2、要注意体位、穴位的准确性:体位一方面要适合艾灸的需要,同时要注意体位舒适、自然,要根据处方找准部位、穴位,以保证艾灸的效果。 3、防火:现代人的衣着不少是化纤、羽绒等质地的,很容易燃着,因此,施灸时一定要注意防止落火,尤其是用艾炷灸时更要小心,以防艾炷翻滚脱落。用艾条灸后,可将艾条点燃的一头塞人直径比艾条略大的瓶内,以利于熄灭。 4、要注意保暖和防暑:因施灸时要暴露部分体表部位,在冬季要保暖,在夏天高温时要防中暑,同时还要注意室内温度的调节和开换气扇,及时换取新鲜空气。 5、要防止感染:化脓灸或因施灸不当,局部烫伤可能起疮,产生灸疮,一定不要把疮搞破,如果已经破溃感染,要及时使用消炎药。 6、要掌握施灸的程序:如果灸的穴位多且分散,应按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的顺序进行。 7、注意施灸的时间:有些病证必须注意施灸时间,如失眠症要在临睡前施灸。不要饭前空腹时和在饭后立即施灸。

艾灸操作规范及流程图

灸法操作规程 灸法就是用艾绒做成艾柱或艾条,点燃后在穴位或患处熏灸,借助温热 性和药物作用,以温通经络,调和气血,燥湿祛寒,回阳救逆,消肿散结,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护理上常用的有艾条灸、艾柱灸及隔姜灸,隔蒜灸等。 1、艾条灸 (1)物品准备: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必要时备艾灸盒。 (2)操作方法: ①点燃艾条一端,燃端距应灸穴位或局部2?4cm处熏灸,使局部有温热感,以不感烧灼为度。 ②每次灸15?30 分钟,使局部皮肤红润、灼热。 ③中途艾绒烧灰较多时,应将绒灰置于弯盘中,避免脱落在病人身上。 ④腹部、背部较平坦处行艾灸时,可用艾灸盒。即病人取平卧或俯卧位,将点燃之艾条放于盒内纱隔层上,灸盒放在应灸穴位的部位,加盖后可使其自行燃烧艾条,达到艾灸的目的。 2、艾柱灸 (1)物品准备:治疗盘、艾绒、艾柱器、火柴、镊子、弯盘。 (2)操作方法: ①将艾绒放入艾柱器内,根据病情,制成大小适宜之艾柱。 ②将艾柱置于应灸穴位上,点燃艾柱顶端。 ③等艾柱燃至病人感发烫时,即用镊子取下放入弯盘,另换一艾柱,继续点燃。 ④一般每次灸3?5 壮(每个艾柱谓一壮)。 3、隔姜灸、隔蒜灸 (1)物品准备:治疗盘、艾绒、艾柱器、火柴、镊子、弯盘,根据需要准备切成0.2?0.3cm 厘米薄,直径约2cm 的鲜姜片或鲜大蒜头横切成 片数片(或用大蒜捣泥,取0.3cm 厚的大蒜泥敷于穴位皮 肤) (2)操作方法:

①暴露应灸部位。 ②取鲜姜片或蒜片(或蒜泥),放于穴位,上置艾柱。 ③点燃后待病人感灼热时即更换艾柱,连灸3?5壮。 ④脐部也可敷食盐后,置艾柱灸之,称隔盐灸,或在穴位放其它药物如附子片等,统称间接灸法。 4、艾灸护理与注意事项 (1)行艾灸时,须注意病人保持舒适体位,以免病人自行移动时,艾灰脱落或艾柱倾倒而发生烫伤或烧坏衣被。 (2)艾条灸时,要注意燃点的距离,太近则易烫伤,太远则疗效不佳,应随时询问病人温热感,并观察局部潮红程度。行艾柱灸时,更应认真守护观察,以免发生烫伤。 (3)灸后如起小水泡,一般不须处理或涂龙胆紫,较大水泡应消素后用无菌针头刺破,涂上龙胆紫或金万红软膏。 (4)艾条灸毕后,应将剩下之艾条套入玻璃试管内或将燃头浸入水中,以彻底熄灭,防止再燃。如有绒灰脱落床上,应清扫干净,以免复燃烧坏被褥。 (5)艾灸毕应为病人盖好衣被,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6)凡颜面、五官区域、大血管、粘膜处及热证,一般不宜艾灸。

艾灸排寒气的感觉

艾灸排寒气的感觉     现代人很少使用寒气这个代名词。寒气是指人体受寒所产生的东西,寒气才是感冒真正的原因之一。做任何事情的方法都是不唯一的,排寒气当然也有许多不同种类的方法。有艾灸排寒气,拔罐去除体内寒气,等等。下面是给大家总结出来的几种关于艾灸排寒气的感觉。 第一次艾灸半小时后,患者自述全身感觉寒冷,寒气由双肩膀排出,第一次灸完后,患者自述频繁排气,第二天早上起床排黑色大便。 第二次艾灸仍取如上穴位,排寒感觉明显,排气现象减少,大便已成形。 第三天来时患者说鼻子感觉通了,鼻音没有那么严重了。肺主皮毛,开窍于鼻。我也没有给她灸肺俞啊,更没有灸鼻子,怎么鼻子就自己通了呢?我灸了膀胱经的大肠俞,虽说肺与大肠相表里,可也没有过类似的医案啊!百思不得其解。第三次灸时感觉腹部寒冷,寒气由腹部排出,持艾条的手亦有气感,感觉到寒气由患者腹部排出直冲手指。更奇怪的是,能感觉到患者左侧更甚,问患者是不是左边更冷一点,患者说是啊,你怎么知道,我说,我能感觉得到。忽然又感觉左手寒气更重,问患者现在是不

是左边更严重,患者惊奇道:“是啊,刚冷到都打了个冷颤。” 这还只是仅仅能感觉艾灸的出的寒气,灸的多了还会有更多的灸感出来,还需时日。 体内寒邪重的人,在艾灸一段时间后,会感觉体表非常冷,穿多厚的衣服还是感觉冷。不要以为这样不好,这样的现象是脏腑的寒邪在向体表移动,是体内寒邪外排的一种表现。逐渐艾灸的时候,才会体会到慢慢热起来。 当然这种表现人与人不同,有的人排几天就感觉渐热,而有的人寒重,会很久才感觉渐热,遇到这样的情况,一定不要气馁,坚持下来,就会有一个好的结果。以下穴位,坚持施灸,对身体有好处哦~

艾灸适应症及禁忌症

艾灸有温阳补气、温经通络、消瘀散结、补中益气的作用。可以广泛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疾病,犹其对乳腺炎、前列腺炎、肩周炎、盆腔炎、颈椎病、糖尿病等有特效。 艾灸与针刺都是通过刺激穴位激发经络的功能而其作用,从而达到调节机体各组织器官的功能失调的治疗目标。概而言之,灸疗具有调节阴阳之偏,促使机体功能活动恢复正常的作用。因此,灸法的适应症是十分广泛的。内外妇儿各科的急慢性疾病,不冷寒热虚实表里阴阳,都有灸法的适应症。从其作用归纳有如下几方面。 1.温经散寒,活血,痛痹止痛,用于治疗寒凝血滞,经络麻痹引起的各种疾病,如风寒湿痹,痛经,经闭,寒疝腹痛等。 2.疏风解表,温中散寒,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表症及中焦虚寒呕吐,腹痛,泄泻等。 3.温阳补虚,回阳固脱,用于治疗脾肾阳虚,元气暴脱之症,如久泄,久痢,遗尿遗精,阳痿,早泄,虚脱,休克等。 4.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用于治疗气虚下陷,脏器下垂之症,如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脱肛以及崩漏日久不愈等。 5.消瘀散结,拔毒泄热,用于治疗外科各种疮疡初起,以及瘰疬等症,用于疮疡溃久不愈,有促进愈合,生长肌肉的作用。 6.降逆下气,用于治疗气逆上冲的病症,如脚气冲心,肝阳上亢之症可灸涌泉穴治之。

艾灸适应症 1、流感、哮喘(热性哮喘和对艾草过敏的患者除外)、咳嗽、支气管炎等。 2、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颈椎病、偏头痛、肩周炎、肘关节 炎、坐骨神经痛、各种腰腿痛和关节痛、外伤恢复期的辅助治疗等。 3、骨折复位后和急性扭伤治疗及恢复期。 4、妇女卵巢囊肿、输卵管炎症、宫冷、带下、痛经、恶露不止、崩漏、子宫下 垂、功能性子宫出血、盆腔炎,乳腺肿瘤等。 5、胃痛、胃下垂、脂肪肝、肝炎、肾炎、各种肠炎等。 6、中气不足及妇女更年期引起的颜面早衰、浑身无力、精神倦怠、自汗盗汗、 失眠多梦、早泄、尿频、脱肛、大小便失禁、四肢厥冷等。 7、贫血、低血压、白细胞减少等。 8、对早、中期癌症有明显的止痛消炎作用,并可增加食欲、提高免疫功能; 9、减肥:民间早有以艾灸之法瘦腰减脂,腰腹肥胖者不必改变平时的饮食习惯, 每日温灸腰腹部1-2次,连续几周后即可收到明显的减肥效果; 10、艾灸法大补上、中、下丹田之气,自古为养生要术。无病者常灸之可气血 充盈、青春美容、身强体健、延缓衰老。 艾灸禁忌症 1.凡暴露在外的部位,如颜面,不要直接灸,以防形成瘢痕,影响美观。 2.皮薄、肌少、筋肉结聚处,妊娠期妇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男女的乳头、阴部、睾丸等不要施灸。另外,关节部位不要直接灸。 3.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过劳、大渴、大惊、大恐、大怒者、大汗淋漓、情绪不稳,或妇女经期忌灸。伤寒者。 4.某些传染病(猩红热、麻疹、丹毒、传染性皮肤病者),白候、大叶性肺炎、肺结核晚期者。高热、昏迷、抽风期间,或身体极度衰竭,形瘦骨立等忌灸。 5、艾叶过敏者(闻到艾灸气味出现呕吐、憋气、头晕、连续打喷嚏、咳嗽等症状),经常性的皮肤过敏者。 6.凡属实热证或阴虚发热、邪热内炽等证,如高热、高血压危象、肺结核晚期、大量咯血、呕吐、严重贫血、急性传染性疾病、皮肤痈疽疗疖并有发热者,均不宜使用艾灸疗法。心悸、心动过速、血压过高者、中风早期者。 7.无自制能力的人如精神病患者等忌灸。 8.幼儿囟门未闭合前的囟会穴及孕妇、酒醉、空腹、过饱、极度疲劳、男女乳头、阴部、睾丸、大血管处、心脏部位、眼球、女性经期、身体极度衰竭、形瘦骨力的人、血脉过快、皮肤不健康者忌灸. 艾灸的注意事项: 1.施灸前要与患者讲清灸治的方法及疗程,尤其是瘢痕灸,一定要取得患者的同意与合作。瘢痕灸后,局部要保持清洁,必要时要贴敷料,每天换药1次,直至结痂为止。在施灸前,要将所选穴位用温水或酒精棉球擦洗干净,灸后注意保持局部皮肤适当温度,防止受凉,影响疗效。 2.除瘢痕灸外,在灸治过程中,要注意防止艾火灼伤皮肤。尤其幼儿患者。如有起泡时,可用酒精消毒后,用毫针将水泡挑破,再涂上龙胆紫即可。 3、偶有灸后身体不适者,如身热感、头昏、烦躁等,可令患者适当活动身体,饮少量温开水,或针刺合谷、后溪等穴位,可使症状迅速缓解。 4.施灸时注意安全使用火种,防止烧坏衣服、被褥等物。

灸法诊疗操作规范

灸法 灸法,是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在体表的穴位部位上烧灼、温熨,借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的作用,以达到治病和保健目的的一种外治法。它能治疗针刺效果较差的某些病症,或结合针法应用,更能提高疗效,所以是针灸疗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故《医学入门》说:“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一、灸法的作用 1.温经散寒 2.扶阳固脱1 3.消瘀散结 4.防病保健 二、灸用材料 施灸材料主要是艾叶制成的艾绒。关于艾叶的性能,《本草从新》说:“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说明用艾叶作施灸材料,有通经活络、祛除阴寒、回阳救逆等作用。艾叶经过加工,制成细软的艾绒,更有它的优点:第一,便于搓捏成大小不同的艾炷,易于燃烧,气味芳香;第二,燃烧时热力温和,能窜透皮肤,直达深部。又由于艾产于各地,价格低廉,所以几千年来一直为针灸临床所采用。 三、灸法的分类 灸法的种类很多,常用灸法如下: 1、艾灸: 1)直接灸:无瘢痕灸,瘢痕灸 2)间接灸: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附子饼灸

2、艾卷灸: 1)悬灸:温和灸,雀琢灸,回旋灸 2)实按灸:太乙神针,雷火神针 3)温针灸 4)温灸器灸 3、其他灸法: 1)灯火灸 2)天灸:蒜泥灸,细辛灸,天南星灸等。 四、灸法的操作方法 (一)艾炷灸 艾炷灸施灸时所燃烧的锥形艾团,称为艾炷。临床上根据不同的灸法,使用大小不同的艾炷。艾炷的制作一般用手捻。将纯净的艾绒放在乎板上,用拇、食、中三指边捏边旋转,把艾绒捏紧成规格大小不同的圆锥形艾炷,小者如麦粒大,中者如半截枣核大,大者如半截橄榄大。每燃烧尽一个艾炷,称为一壮。施灸时,即以艾炷的大小和壮数多少来掌握刺激量的轻重。艾炷灸可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类。 1.直接灸又称明灸、着肤灸,即将艾炷直接置放在皮肤上施灸的一种方法。根据灸后对皮肤刺激的程度不同,又分为瘢痕灸和无瘢痕灸两种。 (1)瘢痕灸又称化脓灸,即用黄豆大或枣核大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施灸,局部组织经烫伤后产生无菌性化脓现象,以改善体质,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起到防治疾病的目的。《针灸资生经》中说:“凡着艾得灸疮,所患即瘥,若不发,其病不愈。”说明古代灸法一般要求达到化脓,即所谓“灸疮”,而且把灸疮的发或不发,看成是取得疗效的关键。目前临床上对哮喘、慢性胃肠病、体质虚弱、发育障碍等证多采用本法。其*作方法是: ①选择体位及点穴:因灸治要将艾炷安放在穴位表面,并且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