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含答案)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含答案)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含答案)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

1.南唐时期是中华民族大融合,大发展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高宗时,吐蕃从内地引进了蚕种,唐朝还派酿酒、制碾皑、造纸墨的工匠到吐蕃传授技艺。……吐蕃还通过互市,向唐朝购买茶叶、丝绸等物品。……吐蕃的马和形制优美奇异的金银器等物品不断地传到内地。

——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中国古代史》材料二唐太宗:“自古皆贵(认为……尊贵)中华,贱(轻视)夷狄,联独爱之如一。”

——司马光《资治通签》材料三(唐朝)民族政策还表现在任用大批各族贵族为……唐朝时期,各族之间战事较少,和平共处,共同发展成为主流,中华文明进入一个新的高峰。

——施建中《中国古代史》(1)材料一反映哪两个民族之间的交往?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一例能反映唐蕃交往的史实。(2)材料二中的“中华”“夷狄”分别指的是什么?它表明了唐太宗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

(3)根据材料三,指出唐朝实行这种民族政策所产生的影响。唐太宗由此获得了什么尊称?

(4)综合以上材料,概况唐朝时期民族关系的主流是什么?并谈谈民族关系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

【答案】(1)汉族与藏族(吐蕃);文成公主入藏和亲。

(2)汉族;少数民族;开明、友好、平等的民族政策。

(3)唐朝时期,各族之间战事较少,和平相处,共同发展成为主流,中华文明进入一个新的高峰;天可汗。

(4)和平与友好交往;良好的民族关系能促进社会的繁荣发展。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唐高宗时,吐蕃从内地引进了蚕种,唐朝还派酿酒、制碾皑、造纸墨的工匠到吐蕃传授技艺。……吐蕃还通过互市,向唐朝购买茶叶、丝绸等物品。……吐蕃的马和形制优美奇异的金银器等物品不断地传到内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反映汉族与藏族(吐蕃)两个民族之间的交往。松赞干布仰慕中原文明,几次向唐朝求亲,唐太宗在位时,派文成公主入藏和亲,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2)依据材料“自古皆贵(认为…尊贵)中华,贱(轻视)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是唐太宗说的话,意思是自古以来的统治者都以中原汉族为贵,轻视边疆的少数民族,我与他们不同,我对各民族一视同仁,反映的是唐太宗实行的开明的民主政策。其中的“中华”指汉族。“夷狄”指的是少数民族。

(3)依据材料三中“唐朝时期,各族之间战事较少,和平相处,共同发展成为主流,中华文明进入一个新的高峰”这一段话告诉我们唐朝开明民族政策的影响是使各民族和平相处,

共同发展,中华文明进入新的发展高峰。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由此获得了“天可汗”的尊称。

(4)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综合上述材料可知,唐朝时期民族关系的主流是民族之间的和平与友好交往,而不是战争与对抗,这也是中国古代民族之间关系的主流。民族关系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如良好的民族关系,能促进社会的繁荣发展。

2.科举制经宋明两代不断完善,逐渐定型,日趋规范。通过这项制度,不仅满足了王朝政治的人才需求,而且极大激励了士大夫阶层的情绪、向心力。据不完全统计,在实行科举制的一千三百多年中,进士总数接近十万人,举人、秀才以百万计。事实证明,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科举考试,极大增加了社会的流动性,“朝为田中郎,暮登天子堂”,十万进士、百万举人,相当一部分来自社会底层。这是那个时代的社会公正。

科举体制为唐宋以来输送了大批名臣能相、国之栋梁。至少从宋代以后,中国政治基本上就是文人而非武人的舞台,士大夫阶层的重要职业就是通过科举考试,进入政治,掌控政治。所谓中国社会的“超稳定”结构,十八世纪之前西方人对中国政治秩序的赞美,主要的都是因为科举制为输送了取之不尽的有教养有学识的人才。

——摘自马勇《科举: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2016—09—08国家人文历史(1)科举制创立于什么时候?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答案】(1)隋朝。

(2)观点:科举制的创立是历史的进步。

论述:隋朝创立的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科举取士依据考试成绩,普通士人不受门第限制,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极大激励了士大夫阶层的积极性(材料摘抄),使中央政府得以网罗天下人才,扩大了政治统治的基础,选官权力收归中央,地方上的门阀势力受到抑制,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解析】

【分析】

【详解】

(1)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

(2)依据题干“科举制满足了王朝政治的人才需求,而且极大激励了士大夫阶层的情绪、向心力。极大增加了社会的流动性,这是那个时代的社会公正。科举制为输送了取之不尽的有教养有学识的人才。”提炼一个观点:科举制的创立是历史的进步。

论述:隋朝创立的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科举取士依据考试成绩,普通士人不受门第限制,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极大激励了士大夫阶层的积极性(材料摘抄),使中央政府得以网罗天下人才,扩大了政治统治的基础,选官权力收归中央,地方上的门阀势力受到抑制,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3.观察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请将该疆域图所属朝代名称填写在答题卡图中方框“A”内。

(2)请将该朝代的都城名称填写在答题卡图中方框“B”内。

(3)据图指出该朝代在地方管理上的特点。

【答案】(1)A框元。

(2)B框大都。

(3)设置行省,管理方式多样。

【解析】

【分析】

【详解】

(1)仔细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疆域图所属朝代是元朝。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大都。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蒙古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超越汉朝和唐朝。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的都城在大都。

(3)仔细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在地方管理上的特点是设置行省,管理方式多样。

4.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台州是中国戏曲的发样地之一。据《台州地区志》记述:“晚唐、五代时,台州已有参军戏或杂剧演出。”至宋代,随着城市的繁案,合州戏曲开始兴盛,州县均有组织,“勾栏”业也等有民间艺人演出,经过长期演绎,台州戏曲于明末清初发展成合州乱弹。

材料二:台州乱弹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

(注)2006年,台州乱弹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材料三:2010年以来,台州乱弹艺人多方寻我新出路,实现新发展,有《成继光》、《昭君出塞》等许多优秀传统刷目,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创作编写了《老村新路》等新剧目,歌颂新时代乡村振兴中的好人好事;主创人员开设戏曲名家工作室培养后备人才,深入校园开展普及性公益讲座;走进乡村大舞台、走入电视台、登上国家大剧院,展现地方剧种的独特演年魅力;走出国门,问鼎德国国际文化戏曲节,并在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上获得中外嘉宾的高度称赞。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合州戏曲在宋代开始兴盛的历史背景。

(2)台州乱弹发展历程中的两次“毁灭性打击”分别和哪些历史事实有关?

(3)综合上述材料,从台州乱弹的发展历史看,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

【答案】(1)宋代城镇规模扩大和经济迅速发展,进一步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宋朝推行“崇文抑武”的政策,文人开始关注民间文化。

(2)民国时期多战乱;文化大革命。

(3)国家强盛,社会稳定,则文化繁荣。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至宋代,随着城市的繁案,合州戏曲开始兴盛,州县均有组织,‘勾栏’业也等有民间艺人演出,经过长期演绎,台州戏曲于明末清初发展成合州乱弹”的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合州戏曲在宋代开始兴盛的历史背景是宋代城镇规模扩大和经济迅速发展,进一步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宋朝推行“崇文抑武”的政策,文人开始关注民间文化。

(2)依据材料二的表格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台州乱弹发展历程中的两次“毁灭性打击”分别和民国时期多战乱;文化大革命等历史事实有关。

(3)综合上述材料的内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从台州乱弹的发展历史看,我们能得出的结论是国家强盛,社会稳定,则文化繁荣。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005年,辽宋议和,辽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摘自人教版请回答:

(1)材料中的辽是由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2)根据材料指出,澶渊之盟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3)你认为应该怎样评价澶渊之盟?

【答案】(1)契丹

(2)辽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

(3)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北宋人民沉重的负担。但是澶渊之盟的订立有其积极的一面:它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辽宋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双方展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从长远看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中“1005年,辽宋议和,辽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辽是由契丹族建立的政权,公元907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成为契丹部落联盟首领,公元916年始建年号,建国号“契丹”,定都上京临潢府,947年,辽太宗率军南下中原,攻占汴京,耶律德光于汴京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大辽”。

(2)根据材料“1005年,辽宋议和,辽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澶渊之盟的主要内容有: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澶渊之盟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北宋人民沉重的负担。但是澶渊之盟的订立有其积极的一面:它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辽宋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双方展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从长远看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6.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元政府在西藏地区和台湾地区分别设置什么机构管辖?

(2)为加强对广阔地区的管辖元政府实行了什么制度?

【答案】(1)宣政院澎湖巡检司

(1)行省制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对边疆地区,元政府在西藏设宣政院,以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在台湾设澎湖巡检司,以加强对那里的管辖。

(2)元朝为统治空前辽阔的疆域采取的行政制度是行省制度。元世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点睛】

解答本题应注意识记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通过加强中央集权和地方管理来巩固统治的

措施。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本留学生阿倍仲麻吕随遣唐使来到长安,此后长期生活在中国。他精通中国文化,在唐朝做官,还取汉名晁衡。他与大诗人李白、王维是亲密的朋友,至今仍流传着他们之间唱和的诗句。晁衡归国途中,误传他遇难,李白为此写了《哭晁卿衡》的悼念诗:“日本晁衡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材料二:鉴真俗姓淳于,扬州人,14岁出家。鉴真年轻时在长安、洛阳游学,后来主持扬州大明寺,是唐朝著名高僧。由于受航海技术等条件的限制,鉴真先后五次东渡均未成功,自己也因患眼疾双目失明。但他矢志不渝,终于第六次东渡成功。这一年,鉴真已经66岁。

材料三:玄奘从天竺带回佛经657部,经过二十余年的努力,共翻译出75部1335卷,约1300多万字。玄奘还把自己西行途中的见闻口述下来,由弟子整理成书。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遣唐使”指的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遣唐使”?“遣唐使”的出现有什么影响?

(2)材料二中鉴真东渡的目的地是哪里?从材料二的内容可以看出,鉴真拥有哪些优秀的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鉴真的东渡有什么影响?

(3)材料三中的“天竺”指的是今天的什么地方?根据玄奘的口述,由其弟子整理而成的是哪一部著作?

【答案】(1)“遣唐使”指的是唐朝时期日本派遣到中国的使节;日本派“遣唐使”来中国的目的是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十几批,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日本;有远大的理想,为了实现理想,不辞辛劳,不畏艰险,百折不挠;鉴真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3)今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大唐西域记》

【解析】

【详解】

(1)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的交流非常频繁,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唐朝在当时文化影响力巨大,日本遣唐使到中国的主要目的是学习唐朝的先进文化;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十几批,最多的一次有500多人。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遣唐使回国后,受到重用,他们以唐朝的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参照汉字创制了日本文字,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结合所学可知,唐玄宗时期,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宣扬佛法;依据材料二“由于受航海技术等条件的限制,鉴真先后五次东渡均未成功,自己也因患眼疾双目失明。但他矢志不渝,终于第六次东渡成功。”鉴真东渡历经艰险,屡遭挫折依旧没有放

弃,由此可知:鉴真有远大的理想。为了实现理想,不辞辛劳,不畏艰险,百折不挠,坚韧不拔;鉴真在日本十年,辛勤不懈地传播唐朝的文化。传授佛经,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3)依据课本所学,唐朝时中国同天竺交往频繁,天竺是今天印度半岛,指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唐朝高僧玄奘,贞观初年从长安出发,曾历尽千辛,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研习佛法,变访天竺的名寺。十多年后,玄奘携带大量的佛经回到长安,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贡献。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这部书,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下表:

材料二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江苏)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丰收),天下足。”

(1)上述材料反映了南方经济有哪些发展?

(2)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重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从何时开始?到何时最后完成?

(3)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自西汉到北宋,南方人口逐渐增加,至宋代大大超过北方,国家赋税仰仗南方。

(2)我国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或经济重心由黄河流域转向长江流域)(或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唐朝中后期;完成于南宋。

(3)原因: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北方人口南迁,带来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南北方人民共同辛勤劳动等。

【解析】

【分析】

【详解】

(1)材料一表现的是人口的增加,材料二中“实仰东南财赋,”是说国家赋税仰仗南方。(2)两则材料反映的是经济重心的南移,开始南移是在唐朝时期,到南宋时期完成。(3)第三问考查的是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涉及技术、经济基础、环境、北方战乱人民

南迁等因素。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士族门阀的弟子中选拔,而庶族子弟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做高官,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这制度已经无法进行下去了。

材料二: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

﹣﹣唐?周匡物《及第谣》材料三:(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原指箭射出去所能达到的范围,后用以比喻牢笼,圈套)。”……正所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官员的依据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唐诗体现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哪种选官制度?该制度是由谁正式确立的?(3)材料三反映了该制度最大的受益者是谁?由此可见该制度实施的根本目的是么?(4)材料三中该制度的创立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答案】(1)出身门第。

(2)科举制;隋炀帝。

(3)皇帝或统治者或统治阶级;巩固统治。

(4)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解析】

【详解】

(1)由材料一“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士族门阀的弟子中选拔,而庶族子弟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做高官”并结合所学知,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官员采用九品中正制,选官的依据是出身门第。

(2)第一问:据材料“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的唐诗体现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的科举制;

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该制度是隋炀帝确立;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3)第一问:据材料“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可知,科举制度的创立,笼络了人才,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巩固。因此科举制度的最大受益者是皇帝或统治者或统治阶级

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通过科举制,统治者扩大的选官的范围和权力,提高了官员素质,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10.阅读“郑和下西洋情况”图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分析郑和下西洋有什么特点?

(2)郑和是在哪位皇帝的主持下远航的?

(3)郑和下西洋的影响是什么?

(4)郑和下西洋最远到了哪?

【答案】(1)郑和下西洋的特点是:时间长、次数多、海船大、规模大。

(2)明成祖。

(3)影响: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4)最远到达了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分析可知,郑和下西洋的特点是:时间长、次数多、海船大、规模大。(2)依据所学可知,明初,国家安定,国力雄厚。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

(3)依据所学可知,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4)依据所学可知,1405-1433年郑和奉命七次下西洋,先后到达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了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11.材料一:“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唐人赵嘏材料二:“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入彀:被收罗笼络的意思)

——唐太宗材料三:这种制度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北宋的吕蒙正自幼遭不幸,其父将其母子赶出家门,他们母子俩长期居住在一个山洞里,他发奋读书而高中状元,极善理财治国,成为宋初名相。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长策”是指什么制度?这种制度开始于哪个朝代哪个皇帝时?

(2)从材料看,这种制度获得收益最大的是谁?他们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说明这种制度有什么积极之处?

【答案】(1)科举制度隋朝隋炀帝

(2)统治者维护封建统治

(3)打破了出身与门第的制约,有利于社会进步。

【解析】

【详解】

(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意思是指唐太宗李世民采用了开科取士(科举考试)的方式来选拔人才,这真是个长远的策略,使得天下的英雄为科举考试耗尽才华,头发都变白了,因此“长策”指的是科举制度。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隋朝隋文帝开始用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创立。

(2)材料二“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是说科举制度有利于为统治者选拔人才,这种制度获得收益最大的是统治者,他们的主要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扩大统治基础。

(3)依据材料三“这种制度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可见科举制度以考试成绩为选拔官员的主要依据,打破了出身与门第的制约,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有利于社会进步。

12.阅读材料,进行论述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马克思(1)材料中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是什么?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的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答案】(1)火药

(2)观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任选一个,或者提炼其他的观点)

论述: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当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它有力地推动了社会变革和文明进步.信息交流和交通运输的便捷,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科技革命还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把人类带进了万家灯火、通讯便捷的新世界,人们生活更加舒适、多彩.(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依据材料信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结合所学可知,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

(2)依据所学可知,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当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它有力地推动了社会变革和文明进步.信息交流和交通运输的便捷,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科技革命还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把人类带进了万家灯火、通讯便捷的新世界,人们生活更加舒适、多彩。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根据环境决定论者的说法,我国经济重心由北而南的转移,纯然受着我国南北地理

条件的差异所决定。但人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的必要成分,也能影响到社会的发展,促进或延缓社会发展的进程。

——摘编自张家驹《两宋经济重心的南移》(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完成经济重心南移的朝代。

(2)你是否同意材料中“环境决定论者”的观点?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答案】(1)南宋。

(2)不同意。理由: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是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与技术;南方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为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提供了自然条件。

【解析】

【分析】

【详解】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环境决定论说法片面,南方的环境只是经济重心南移的条件,所以不同意材料中“环境决定论者”的观点。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是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与技术;南方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为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提供了自然条件。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

——(唐)杜甫《忆昔》(1)此诗描绘了什么样的盛世景象?

(2)小历认为:“这一盛世局面的出现是与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重视农业生产、重视地方吏治等措施有关。”小历的看法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开元盛世

(2)不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唐玄宗时期的盛世,不是唐太宗,所以小历的看法不正确。【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诗描绘了开元盛世的盛世景象。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小历认为:“这一盛世局面的出现是与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重视农业生产、重视地方吏治等措施有关。”的看法是不正确的,材料描述的是唐玄宗时期的盛世,不是唐太宗,所以小历的看法不正确。

15.某校七年级2班的同学开展有关“隋朝大运河”的研究性学习,请你参与下列活动。图说历史

(1)图1和图2有着怎样的必然联系?

角色扮演

(2)假如家住余杭的你,唐朝贞观年间要沿着大运河乘船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根据上图你必须先后经过隋朝大运河的哪几段运河?

论从史出

(3)古人评隋朝大运河:“天下转漕仰此一渠”它说明隋朝大运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理解学习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4)你同意诗人皮日休的看法吗?请说明理由。(仅列举即可)

【答案】(1)隋的富庶为隋朝大运河的开凿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隋朝大运河的开凿为隋朝的经济发展(富庶)创造了条件)。

(2)先后经过江南河;邗沟;通济渠三段。

(3)运输(或沟通南北交通)。

(4)同意。理由:大运河通航后,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发挥着贯通南北动脉的作用。)

【解析】

(1)依据所学可知,隋的富庶为隋朝大运河的开凿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依据所学可知,隋朝大运河北抵涿郡,南到余杭,以洛阳为中心,从北向南依次是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家住余杭,唐朝贞观年间要沿着大运河乘船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先后经过江南河;邗沟;通济渠三段。

(3)依据材料信息:“天下转漕仰此一渠”可知,隋朝大运的主要功能是沟通南北交通;(4)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同意诗人皮日休的看法;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大运河通航后,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试题(附答案)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太祖既得天下,召普问曰:“天下自唐季(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因何也?普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普曰:“陛下之言及此,天地神人之福也。唐季(末)以来,战衅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方镇(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请回答:(1)“太祖”指何人? (2)材料中指出“兵革不息”,其原因是什么? (3)针对“普”的建议,太祖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些措施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1)赵匡胤。 (2)节度使掌握兵权,实力强大,皇帝实力较弱。 (3)措施:陆续解除节度使的权力,派文臣做地方官,并派官员到地方管理财政,从各地挑选强壮士兵,编入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影响:将地方的行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了中央,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逐渐导致官僚机构和军队的不断膨胀,成为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主要原因。 【解析】 (1)由材料“太祖既得天下”“唐季以来”可知,“太祖”指的是宋太祖赵匡胤.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取代后周,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2)由材料“方镇(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末以来,兵祸连年,国家不安定的原因是节度使掌握兵权,实力强大,皇帝实力较弱。 (3)由材料“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可知,宋太祖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如:陆续解除节度使的权力,派文臣做地方官,并派官员到地方管理财政,从各地挑选强壮士兵,编入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这些措施的实施,将地方的行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了中央,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但也逐渐导致官僚机构和军队的不断膨胀,成为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主要原因。 点睛:关于北宋的知识,需要掌握北宋建立的过程;北宋建立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和产生的历史影响等知识。 2.材料论述题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发展的高峰时期,这一时期的科技,是在隋唐经济高度繁荣基础上的延续。宋朝……那时经济发展,城市繁荣,航海和对外空前活跃;元朝实现了全国性的统一,中外经济文化文流频繁。两大因素的结合,使三大发明在这一时期取得突破性发展并广泛传播于世界、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 ——摘编自《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1)材料“三大发明”中促进世界远洋航海技术发展的发明是什么? (2)根据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体现材料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填空题精选(无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填空题精选1.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_它以为中心,北抵,南至,连接了、、、和五大水系。在位时修筑的。 2.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__(人物)时,__的创立,标志着__的正式确立。武则天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制度。 3.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为__。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了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 4.唐朝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如_______和,重视兴修水利。 5.唐朝手工业:_______以色彩艳丽、纹饰精美冠于全国;越窑的青瓷如冰如玉,邢窑的白瓷类雪似银,闻名中外的_______,造型精美;此外,造船业、矿冶业、造纸业等都颇具规模。 6.唐朝商业:水陆交通发达,贸易往来频繁。都城_______规模宏伟,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大都会。 7.唐太宗实行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当时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唐太宗为各族的“_______”。8.唐太宗时,吐蕃赞普统一了青藏高原的各个部落,定都_______。唐太宗把_______嫁给松赞干布,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9._______是扬州大明寺的高僧,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六次东渡,终于在754年抵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_______,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10._______年间,高僧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他遍访天竺的名寺,研习佛法,曾在佛学最高学府_______游学,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 由弟子记录成书的_______,记载了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11._______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叛军从河北大举南下,先攻占东都洛阳,又攻下,逼近。唐玄宗仓皇逃亡四川,太子李亨北上灵武,被拥立为帝,即______。 12.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逐渐形成______ _的局面。 13._______率领起义军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_______年,朱温建立了_______政权,唐朝至此灭亡。 14.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_______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_______,史称“_______”。 15.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_______局面的延续。此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16.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赵匡胤夺 取政权,建立北宋,以为东京,作 为,他就是。 17.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首先解除______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军队。在中央,宋太祖采取______的办法,削弱相权。在地方,宋太祖派______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还在各州府设置_____ ,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

2019年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 指导思想 以校教学计划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语言能力、教学能力;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教学任务及目标 1、完成七年级下册所学内容; 2、提高教学质量,期末测试综合评价力争进入全县乡镇中学中等行列。 三、基本情况分析 1 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历史下册期考成绩如下: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多数学生对学习历史不感兴趣,没有课外阅读材料。 2 教材分析 第一个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教科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无不紧扣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繁荣"与"开放",是反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的两个侧面,具有同一性。这一单元的8节正课,在人教版旧教材中大多能找到对应的内容,也能在新课标中找到对应的知识点。只有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和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略显例外。新课标中,有关隋朝的内容比较少,只是在科举制度和科学技术部分略有涉及。但是,想要学生明白唐朝为何"繁荣"、如何"开放",仅仅从唐朝历史的角度去陈述,恐怕略显苍白。因此,教科书设置了《繁盛一时的隋朝》这一课。课文用"南北重归统一""大运河的开通"两个子目,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介绍了隋朝的发展情况,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唐朝的繁荣与开放打下了基础。 关于科举制的创立这一内容,原有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虽有涉及,但一般不会展开。鉴于新课标

将科举制作为内容标准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科书特意安排了一整节课来讲述科举制的诞生、完善与影响。与以往的教学大纲不同,新课标此前没有谈到中国古代官制的内容。了解中国古代如何选官、如何任官,对学生学习其他知识很有帮助。例如,对本课内容的探讨,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唐诗成就为何辉煌,唐诗创作为什么能够步入黄金时代。 为了突出主题"繁荣与开放",这一单元的课,对隋炀帝的暴政、隋末农民起义以及唐朝中后期的历史,包括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朋党之争、宦官专权、唐末农民战争等传统教材经常写到的内容,较少涉及。 第二个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实际涉及"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两个主题。它们不像第一单元的"繁荣"与"开放"那样,从字面到内容都具有同一性。这里"民族关系的发展",既涉及民族融合的内容,也有反映民族政权并立与民族矛盾的一面,都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影响。但要在有限的篇幅里简单明了地说明它们特别是后者与"经济重心的南移"之间的关系,却并非易事。因此,教科书调整了课标内容标准的顺序,采取了先概述民族政权并立时代的情况,后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列举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然后再剖析宋代的社会风貌、介绍元朝大一统的出现及民族大融合的发展情况。如此安排,既增强了课文内容的逻辑性,又为教学提供了方便。 这一单元中,像"经济重心的南移""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这样的内容,传统教材中虽然也会有所涉及,但以之作为课题,却不曾有过。教科书紧扣课标主题,集中叙述相关内容,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印象,也为完成本单元活动"观察《清明上河图》,围绕宋代城市社会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和风俗习惯等,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议论,比较古今异同"奠定了基础。 第三个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教科书对课标有关明清时期的五条内容标

七年级历史下册(部编版):第一单元测试题

第一单元测试题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1.(2016·四川自贡)下面是某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史时制作的一段政权更迭的年代标尺,其中①处建立的是(A) A.隋朝 B. 唐朝C.北宋D.明朝 2.(2016·湖南张家界)我国古代的伟大工程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与精神底蕴。隋朝时开通的贯通南北、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工程是(B) 3.“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诗句反映的现象与下列哪一制度有关(C) A.分封制B.郡县制C.科举制D.行省制 4.司马光评价唐太宗:“太宗文武之才,高出前古。盖三代以还,中国之盛未之有也。”下列对于唐太宗的史实描述不正确的是(D) A.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大大扩充了国学规模 B.知人善任,任用了魏征等著名的谏臣 C.以开明的民族政策,赢得各族的拥戴,被奉为“天可汗” D.统治时期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史称“开元盛世” 5.武则天作为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引发了时人和后人更多的关注和争议。下列这些评论中,最准确的是(B) A.严刑酷法,实行残暴统治B.颇有作为,推动了社会经济文化继续发展 C.奢侈腐化,心狠手辣D.选贤任能,政治清明,创“开元盛世” 6.下面历史人物中哪些是在唐玄宗时被提拔担任宰相的(D) ①房玄龄②杜如晦③魏征④姚崇⑤宋璟 A.①②B.③④⑤C.①②③D.④⑤ 7.(2016·湖北天门)他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史书称这一时期“贞观之风,一时复振”。他是(D) A.唐高祖B.唐太宗C.武则天D.唐玄宗 8.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总结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三位皇帝引领唐朝走向辉煌的共同经验,对今天我们努力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将有巨大的借鉴作用。下列属于他们的共同经验的是(B) A.戒奢从简B.重视人才C.整顿吏治D.平定叛乱 9.史书记载:“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次第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这种提水灌溉工具最早出现于(D)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题论述题专项练习

七年级历史题论述题专项 (答案有对应的PPT和文档) 1、南北大运河的开凿,使中国的东南沿海,从钱塘江到长江、淮河、黄河及海河等五大水系,连成一片。大运河如同一条纽带,连通了五大水系,实际上就是把长江中下游平原和黄淮平原及华北大平原,也就是整个中国最为富饶的中心地区,都串联起来,使中国大地形成一个自然整体,也就自然使中国的东南沿海及江、浙等经济物产繁富地区和广阔的中原地带,成为一个经济、文化整体,组成中华国家的经济重心;而由这一经济重心地带,向中华大地的东南和西北各地域辐射,遂使中国成为屹立在世界东方的泱泱大国,除了宋、金有过短暂的对峙之外,中华大地从此再也没有出现过分裂的局面。 (1)南北大运河开凿的目的是什么?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2、科举制经宋明两代不断完善,逐渐定型,日趋规范。通过这项制度,不仅满足了王朝政治的人才需求,而且极大激励了士大夫阶层的情绪、向心力。据不完全统计,在实行科举制的一千三百多年中,进士总数接近十万人,举人、秀才以百万计。事实证明,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科举考试,极大增加了社会的流动性,“朝为田中郎,暮登天子堂”,十万进士、百万举人,相当一部分来自社会底层。这是那个时代的社会公正。 科举体制为唐宋以来输送了大批名臣能相、国之栋梁。至少从宋代以后,中国政治基本上就是文人而非武人的舞台,士大夫阶层的重要职业就是通过科举考试,进入政治,掌控政治。所谓中国社会的“超稳定”结构,十八世纪之前西方人对中国政治秩序的赞美,主要的都是因为科举制为输送了取之不尽的有教养有学识的人才。 ——摘自马勇《科举: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2016-09-08 国家人文历史(1)科举制创立于什么时候?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分类专题复习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分类专题复习 【一、时代特征】 隋唐: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宋元:民族政权并立(经济重心南移) 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清朝:盛世危机) 【二、统治措施】 一、隋朝: 隋炀帝奢侈、残暴。在位期间,营建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屡次发动战争,致使 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导致农民起义爆发,最终在618年,隋朝灭亡。 二、唐朝: 1.唐太宗统治措施: (1)唐太宗虚心纳谏,从善如流(魏征);广纳贤才,知人善任;(房玄龄、杜如晦)。 (2)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制定法 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在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民族关系上,唐太宗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影响: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称为“贞观之治”。 2.武则天统治措施: (1)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2)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3)减轻人民负担,重视发展生产。 影响: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3.唐玄宗的统治措施: 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在贤相姚崇和宋璟的辅佐下,实行改革:整顿 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影响:唐玄宗在位前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 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4.安史之乱: 唐玄宗在位后期,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各地的节度使势力日益 膨胀。755年爆发安史之乱,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三、宋朝:1.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措施: a.集中军权: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 换防,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b.集中行政权: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设宰相、副宰相若干人,共同议政;还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在地方,派文臣担任长 官,并三年一换;设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c.作用: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2.重文轻武政策: 原因: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的弊端重现; 影响: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四、元朝: 1.在中央,设置中书省(行政);枢密院(军事);御史台(监察) 2.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把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在其他地区,设置了10个行省。在行省之下,设置路、府、州、县。 3.今天中国的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就来源于元朝。 五、明朝:朱元璋强化皇权: 1.在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三司”;朱元璋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2.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职权,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为分散兵权,把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皇帝直接掌握军事大权。 3.为监视官民,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明成祖设立东厂。 4.影响:地方和中央的各个部门,既互不统属,又互相牵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这样就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六、清朝:议政王大臣会议(清初)—南书房(康熙)—军机处(雍正)—撤销 议政王大臣会议(乾隆) 1.军机处: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成为常设机构,由皇帝派亲信大臣组成。军政 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照皇帝的旨意拟写成文,经皇帝审阅同意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机构去执行。影响:军机处的设立,便于皇帝独断朝政,使皇帝具 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一切都要服从皇帝的意志,从而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2:文字狱:目的、影响 3.闭关锁国政策: 原因 1.统治者认为…… 2.当时西方殖民者…… 实施只开放广州,并规定由朝廷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分类梳理

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归纳1、历朝历代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3、历代王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 北宋—军事:1、解除军队将领的兵权。2、控制对军队的调动。3、经常调换军队将领。 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地方:1、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2、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利。 3、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 4、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元朝—在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设六部,并将山东、山西、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书省;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在地方:设置行省制度。 明朝—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分封诸子为王,巩固皇室。 中央:废除丞相制度(秦朝确立了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直接向皇帝负责;分散兵权,将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皇帝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司法:明朝设立了厂卫等特务机构,其中朱元璋设立了锦衣卫,明成祖设立了东厂。 思想:改革科举制,实行八股取士。 清朝—政治:雍正时,设立了军机处,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思想:为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实行文字狱,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许多人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

5、科举制的演变过程与评价 创立:隋炀帝时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确立。 完善:唐太宗时增加科举考试科目,进士科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武则天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 进一步完善:宋朝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僵化:明朝时期实行八股取士。 评价: 积极: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消极:随着明朝八股取士,科举制脱离实际,禁锢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6、隋唐明清时期的著名帝王及活动

部编版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册导学案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一、学习目标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隋朝统一的历史条件;隋初社会经济繁荣的局面是怎么出现的;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隋朝科举制度的作用,隋朝为什么是一个短暂的王朝? 2.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国家的统一、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隋朝的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的开通,不仅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而且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刻苦的品质和聪明才智,值得我们引以为骄傲。 二、重点与难点重点:隋朝大运河和暴君隋炀帝难点:隋朝灭亡的原因与大运河的关系 三、学习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四:、学习内容:1、自主学习:(1)年,北周大将建立隋朝,定都长安。年隋朝统一全国。(2)开通了一条纵横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以为中心,北到,南达,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3)大运河由等四段渠道组成。它连接了等五大水系。 (4)科举制度在时,正式形成。(5)隋朝在公元年灭亡。 2、探究学习:隋炀帝为什么要开通运河?运河的开通是好事还是坏事?“天下转漕,仰此一渠”是何意思?运河的开通导致了隋朝的灭亡了吗? 五、学习反思1、隋朝是谁建立的()A 、杨坚B、杨广C、李世民D、李渊 2、隋朝大运河是谁在位时修建的()A 、杨坚B、杨广C、李世民D、李渊 3、隋朝大运河的中心是()A、洛阳B、涿郡C、余杭D、长安 4、科举制度在谁在位时正式创立() A 、杨坚B、杨广C、李世民D、李渊 4、分析:“天下转漕,仰此一渠”(1)、材料中的渠是指哪条河?它是谁在位时修建的? (2)、修建此河的目的是什么?在当时为什么能修建此河? (3)、此河修建后有何作用? 教学后记: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1、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统治、开元盛世等基本史实,掌握唐太宗和武则天和唐玄宗的政绩 2、引导学生对唐太宗和武则天和唐玄宗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他们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开元盛世” 教学难点:正确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和唐玄宗 三:学习方法:讲授法比较法 四:、学习内容:自主学习: (1)年,建立唐朝,都城长安。 (2)历史上称在位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3)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人称她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40)、历史上称在位的统治为“开元盛世” 2、探究学习: 比较一下唐太宗和唐玄宗采取的措施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四、学习反思: 1、唐朝的建立者是()A、李渊B、李世民C、武则天D、李隆基 2、历史上称谁在位的统治为“贞观之治”()A唐高宗B、唐太宗C唐高祖D、武则天 3、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A、李渊B、李世民C、武则天D、李隆基 4、唐太宗时最著名的谏臣是()A、魏征B、房玄龄C、杜如晦D、狄仁杰 5、历史上称谁在位的统治为“开元盛世”()A唐高宗B、唐太宗C唐玄宗D、武则天 6、分析:“水能载舟,亦能覆舟”(1)这是谁说的?他在位时的统治被称为什么? (2)他采取了什么措施才出现了治世局面? (3)你认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 第3课盛唐气象 一、学习目标:

统编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工作计划

七年级历史教师下学期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校教学计划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语言能力、教学能力;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教学任务及目标 1、完成七年级下册所学内容; 2、提高教学质量,期末测试综合评价力争进入中等行列。 三、基本情况分析 1 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历史下册期考成绩如下:平均分* 及格率* 优秀率*。多数学生对学习历史不感兴趣,没有课外阅读材料。 2 教材分析 第一个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教科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无不紧扣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繁荣”与“开放”,是反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的两个侧面,具有同一性。这一单元的8节正课,在人教版旧教材中大多能找到对应的内容,也能在新课标中找到对应的知识点。只有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和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略显例外。新课标中,有关隋朝的内容比较少,只是在科举制度和科学技术部分略有涉及。但是,想要学生明白唐朝为何“繁荣”、如何“开放”,仅仅从唐朝历史的角度去陈述,恐怕略显苍白。因此,教科书设置了《繁盛一时的隋朝》这一课。课文用“南

这一单元中,像“经济重心的南移”“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这样的内容,传统教材中虽然也会有所涉及,但以之作为课题,却不曾有过。教科书紧扣课标主题,集中叙述相关内容,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印象,也为完成本单元活动“观察《清明上河图》,围绕宋代城市社会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和风俗习惯等,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议论,比较古今异同”奠定了基础。 第三个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教科书对课标有关明清时期的五条内容标准进行了归纳组合。除两节文化课文外,教科书以《明朝君权的加强》《君主集权的强化》两课对应“了解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用《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来“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讲述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等史实,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通过《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列举清朝设置驻藏大臣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等史实”,让学生“了解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最后《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以“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分析其历史影响。” 与以往的教科书相比,本单元课文在讲中外友好交往的同时,突出了明清时期中外的矛盾与冲突;在列举经济发展成就的时候,没有忽略“闭关锁国”给中国社会带来的隐忧。这种设计,与课标主题中“社会的危机”相呼应,也为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史,理解近代中国为何被动挨打作好铺垫。

部编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专题复习

部编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专题复习 【一、时代特征】 隋唐: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宋元:民族政权并立(经济重心南移、民族交融) 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清朝:盛世危机) 【二、统治措施】 一、隋朝:(二世而亡、“昙花一现”、统一的王朝) 隋炀帝奢侈、残暴。在位期间,营建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屡次发动战争,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导致农民起义爆发,最终在618年,隋朝灭亡。 二、唐朝: 1.唐太宗统治措施: (1)唐太宗虚心纳谏,从善如流(魏征);广纳贤才,知人善任;(房玄龄、杜如晦)。 (2)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在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民族关系上,唐太宗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影响: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称为“贞观之治”。 2.武则天统治措施: (1)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2)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3)减轻人民负担,重视发展生产。 影响: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3.唐玄宗的统治措施: 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在贤相姚崇和宋璟的辅佐下,实行改革:整顿 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影响:唐玄宗在位前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4.安史之乱: 唐玄宗在位后期,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各地的节度使势力日益膨胀。755年爆发安史之乱,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三、宋朝: 1.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措施: a.集中军权: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b.集中行政权: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设宰相、副宰相若干人,共同议政;还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在地方,派文臣担任长官,并三年一换;设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c.作用: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2.重文轻武政策: 原因: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的弊端重现; 积极影响: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消极影响: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办事效率下降,增加朝廷财政支出。 四、元朝: 1.在中央,设置中书省(行政);枢密院(军事);御史台(监察)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梳理

1、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隋的统一 1、581年,杨坚(隋文帝)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灭陈,统一全国。 2、隋朝建立后的政策: 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 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3、隋文帝的政策促进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开通大运河 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时间:605年--610年 中心:洛阳。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连接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意义: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魏晋时期:官吏选拔看门第,不看才能。 隋文帝时:初步建立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隋朝的灭亡 灭亡原因: 1、征发大批劳动力,修大运河,长城驰道等。 2、加强各地的统治,多次巡游,耗费大量人力和财力。 3、三次征辽东迫使大量农民当兵役,使人们无法正常生产。 因为隋炀帝的残暴统治,爆发农民起义,618年隋朝统治被推翻。 2、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1、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2、626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号贞观,李世民就是唐太宗。

3、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经济进一步发展,称为“贞观之治"。 4、唐太宗统治时期形成贞观之治的原因: >勤于政事,虚心纳谏。大臣魏征敢于纳谏。 >广纳贤才,知人善任。房(玄龄)谋杜(如晦)断。 >推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政治上: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制定法律,减轻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察各级官吏政绩。 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军事上:击败东、西突厥,加强对西域的统治。 女皇武则天 武则天改国号周,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繁荣与开放是隋唐社会的时代特征。 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三个时间和一个基本观点)(581年-618年) 建立:581年(杨坚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 统一: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灭亡:618年(隋炀帝二世而亡) 基本观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二、隋朝在诸多方面创规立制,是一个创新的朝代,开创了中国历史新局面。 具体表现在:在经济方面开通了连接南北的大运河; 选官制度上开始实行科举制。 1、大运河的开通(隋炀帝)▲▲▲ 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 统治。 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 京),南至余杭(今杭州)。 长度及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 的运河。 四个组成部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连接五条河流: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开通的作用:(意义和影响) 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 文化交流。(消极作用):但也给人民带来了沉重 的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2、科举制(隋炀帝)▲▲▲ 确立: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创立。 完善(唐朝):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进士科最为重要。武则天:首创殿试。 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①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②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 1300多年。三、隋朝的灭亡 原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时间:618年 一、唐朝的建立和统一(618年-907年) 618年,李渊建立唐朝,以长安为都城,李渊就是唐高祖,并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二、唐太宗(李世民)与“贞观之治” (1)主观原因:他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因此,他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2)客观措施: ①任用贤能。唐太宗广纳贤才,有敢于直言的魏征;知人善任,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房谋杜断),他们都是贞观时期著名的宰相。 ②政治方面。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 ③经济方面。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3)君民关系:“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太宗) 三、女皇武则天 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在科举考试方面创立了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世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四、唐玄宗与“开元盛世”(唐朝最鼎盛时期) 措施:①任用贤能。任用贤相姚崇和宋璟,实施了一系列改革。 ②政治方面: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③经济方面: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④文化方面: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唐玄宗统治时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尤藏万家室) 一、经济的繁荣 1、农业:出现了曲辕犁和灌溉工具筒车。 2、手工业:纺织业品种繁多,蜀锦冠于全国;陶瓷器生产水平也很高,越窑的青瓷 、邢窑的白瓷、闻名中外的唐三彩。 3、商业:长安城人口百万,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分类梳理

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归纳 1、历朝历代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2、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 3、历代王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 北宋—军事:1、解除军队将领的兵权。2、控制对军队的调动。3、经常调换军队将领。 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地方:1、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2、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利。3、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4、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元朝—在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设六部,并将山东、山西、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书省;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在地方:设置行省制度。 明朝—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分封诸子为王,巩固皇室。 中央:废除丞相制度(秦朝确立了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直接向皇帝负责;分散兵权,将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皇帝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司法:明朝设立了厂卫等特务机构,其中朱元璋设立了锦衣卫,明成祖设立了东厂。 思想:改革科举制,实行八股取士。 清朝—政治:雍正时,设立了军机处,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思想:为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实行文字狱,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许多人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 4、隋唐至明清时期的科技文化

创立:隋炀帝时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确立。 完善:唐太宗时增加科举考试科目,进士科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武则天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 进一步完善:宋朝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僵化:明朝时期实行八股取士。 评价: 积极: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消极:随着明朝八股取士,科举制脱离实际,禁锢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部编版2018年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精编答案

二、相关知识的整理与贯穿 1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1、科举制有什么影响? 答:科举制的创立,①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②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③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④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⑤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3、文成公主唐蕃和亲的历史意义是什么?促进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增进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5、明朝加强皇权的措施有那些? (1)地方废除行省,设三司;(2)中央废除丞相,由六部分理朝政;(3)设立锦衣卫和东厂。 ★6、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和历史意义(作用)是什么? 答:(1)目的: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2)意义:①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②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③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④为人类的航海事业做作出了伟大贡献。 ★7、为什么说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答:①三国时卫温到达夷洲。②元朝设澎湖巡检司管理台湾。③清朝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政府设置台湾府。★8、中国历史上四次禁锢思想的事件是什么? 答:①秦始皇的焚书坑儒;②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③明朝的八股文;④清朝的文字狱。 ★9、清朝前期的对外政策是什么?为什么要实行这种政策?这种政策的表现是什么?有什么影响?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什么启示? 答:(一)清朝前期实行的是闭关锁国政策。 (二)闭关锁国原因:(1)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2)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殖民者侵犯(3)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三)主要表现: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四)影响:(1)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2)导致国家的闭塞,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技的机会,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五)启示:闭关锁国,严重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使中国变得落后,最终导致中国被侵略。我国当今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积极主动的与国外交流,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促进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所以,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 ★10、清朝“文字狱”的影响有哪些? 答:清朝的文字狱,①摧残了人才。②造成了社会的恐怖,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③从而禁锢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11. 为什么说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答:(1)西汉时汉武帝派张骞两通西域。(2)西汉设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3)唐代设立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管理西域;(4)清朝时设置伊犁将军,管辖新疆地区. 12. 为什么说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答:①唐朝与吐蕃和亲,密切了吐蕃的关系;②元朝时宣政院管辖。(3)清朝设驻藏大臣,管辖西藏。13、材料题:“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1)这句话是谁说的?答:唐太宗; (2)唐太宗对君与民的关系做何比喻?两者关系怎么样? 答:唐太宗;君主好比是船,百姓好比是水。水能够承载船行走,也能够把船掀翻。 (3)他为何会产生这一认识?答:因为他吸取了隋亡的教训,从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力量的强大。 (4)为此,在他执政后,采取了哪些缓和君民关系的措施?答:①重视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②提倡节俭,革除弊政;③重用人才,虚心纳谏。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新教材】

初一历史第一单元复习提纲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1、隋的建立: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隋的统一: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全国,实现我国封建历史上第三次统一。 隋实现统一的原因: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②北方:经过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缩小,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南方:江南经济的发展,南北人民要求结束分裂局面,加强双方的经济交流。③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陈朝统治腐败,力量衰弱。 意义:结束了长期(西晋末年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3、隋的灭亡:隋炀帝暴政引起农民起义,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扬州)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二、隋朝经济的繁荣──“开皇之治” 1.措施:隋文帝统一后,发展经济,编订户籍,同意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2.表现:促进社会经济和社会发展,人口激增,垦田扩大。 3.原因: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③统治者提倡节俭。 4.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三、大运河的开通 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开通原因:①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多年里,国家治理得比较好,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这就使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具备了经济实力。②隋朝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③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3、时间、人物: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4、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5、长度及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6、四个组成部分(自北向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7、连接五条河流(自北向南):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8、流通七省区:(略) 9、开通的作用: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加强了 1

2020年人教版部编版初一历史下学期时间轴

2020年最新七年级下册历史 581年杨坚(隋文帝)长安隋朝建立 原因: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②北方 民族大融合,江南经济的发展。③隋589年,隋朝灭陈隋的统一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陈朝统治腐败,力量 衰弱。 意义: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实现了统一,为隋唐时期 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隋朝繁荣“开皇之治” 隋朝(隋文帝在位时,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 605年隋炀帝 开通大运河 开创科举制 618年隋朝灭亡(暴政亡国) 唐朝建立李渊唐高祖长安 626年李世民(唐太宗) “贞观”玄奘西行《大唐西域记》 统治 唐朝 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唐玄宗

754年鉴真第六次东渡 755年安史之乱由盛转衰 907年唐朝灭亡 朱温后梁政权 五代十国 (907-979) 960年赵匡胤(宋太祖) 陈桥驿兵变开封北宋 北宋 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辽太祖)契丹(辽)上京临潢府(宋辽澶渊之盟) 1125年金灭辽 西夏1032-1227 兴庆府成吉思汗灭西夏(1227)宋夏和约 年金军攻破开封,北宋灭亡。赵构(宋高宗) 临安南宋 1115-1234金金太祖完颜阿骨打会宁1234年蒙古灭金 1134—1140 岳飞抗金 南宋 1260年 忽必烈继汗位 1271年忽必烈 元大都 1276年元灭南宋

1279年元统一全国第一个少数民族统治的王朝 行省制度 1368年朱元璋(明太祖)明应天府 1405-1433(明成祖)郑和7次下西洋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戚继光抗倭 明朝 1616年努尔哈赤后金。 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 1636年清 1644年李自成攻进北京城内崇祯自缢 吴三桂降清清军入关 1661年郑成功到达台湾 1662年荷兰投降收复台湾 1683年清军攻台湾,台湾归入清朝的版图 1684年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1885年台湾省 1727年设驻藏大臣 强化君主专制 文学艺术《红楼梦》昆剧与京剧 1912年清朝灭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填空题精选78题汇总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填空题精选78题汇总 1.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_它以为中心,北抵,南至,连接了、、、和五大水系。在位时修筑的。 2.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__(人物)时,__的创立,标志着__的正式确立。武则天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制度。 3.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为__。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了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 4.唐朝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如_______和,重视兴修水利。 5.唐朝手工业:_______以色彩艳丽、纹饰精美冠于全国;越窑的青瓷如冰如玉,邢窑的白瓷类雪似银,闻名中外的_______,造型精美;此外,造船业、矿冶业、造纸业等都颇具规模。 6.唐朝商业:水陆交通发达,贸易往来频繁。都城_______规模宏伟,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大都会。

7.唐太宗实行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当时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唐太宗为各族的“_______”。 8.唐太宗时,吐蕃赞普统一了青藏高原的各个部落,定都_______。唐太宗把_______嫁给松赞干布,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9._______是扬州大明寺的高僧,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六次东渡,终于在754年抵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_______,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10._______年间,高僧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他遍访天竺的名寺,研习佛法,曾在佛学最高学府_______游学,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由弟子记录成书的_______,记载了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11._______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叛军从河北大举南下,先攻占东都洛阳,又攻下,逼近。唐玄宗仓皇逃亡四川,太子李亨北上灵武,被拥立为帝,即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