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史》讲义

《语言学史》讲义
《语言学史》讲义

学院教案

2010—2011学年第1学期

第 1 本(共1本)

课程名称语言学史

授课专业、班级汉语言文学专业2008级01—04班授课教师

所在系(部)文化传媒系

编写时间

《语言学史》教案

主讲人:马启俊博士

授课班级: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0801—0804(本科)

课程性质:文科C组课程,任选课程。

使用教材:《中国语言学史》,邓文彬著,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授课时间:每周一上午第三、四节课、每周四上午第一、二节课。授课教室:D107

学期授课计划说明

《语言学史》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语言学史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2008级本科)

总学时(学分):16学时(1学分)理论学时:16学时实践学时:0学时

一、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

《语言学史》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类)2008级本科培养计划中的一门文科C组课程和任选课程,它的具体教学目的和任务如下:

1、使学生了解中外语言学(主要是中国和欧美)的发展过程、发展成就和发展规律。

2、使学生初步了解研究中外语言学的基本方法等,为从事教师或其他职业准备基本条件。

3、拓宽学生文化视野,增加学生中外语言学的相关知识,形成初步的研究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进修语言学、从事语言学等相关教学和研究、推动语言学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课程的教学要求

1、教学要求

(1)《语言学史》课的教学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语言学理论为指导,贯彻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注重联系和吸收当代语言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以及运用语言学方法解决相关问题的实例。

(2)我校以培养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因此,《语言学史》课的教学应侧重于语言学史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研究方法的运用。

(3)了解和研究语言学史,需要经常运用各种方法。《语言学史》课的教学应坚持精讲多练,讲练结合。力求讲、学、用三者结合,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

2、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加强学生对中外语言学发展过程、发展成就和发展规律等基础知识的了解,明确语言学研究的重要意义、基本原则和具体方法。

(2)教学难点:增加学生中外语言学的相关知识,拓宽学生文化视野,形成初步的研究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进修语言学,从事语言学等相关教学和研究,推动语言学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3、教学建议

(1)《语言学史》课的教学要贯彻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要紧跟现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趋势,将语言学的民族性与国际性、传统性与现代性、继承性与发展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提高学生的思想修养与综合素质结合起来,使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正确地看待中外语言学研究历史,广泛地继承不同时期的语言学研究成果,为提高大学生的语言文化素养、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精神服务,为推动学术研究服务。

(2)为了提高《语言学史》课的教学质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必须注意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不断更新和充实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真实、全面、丰富、生动,适应时代发展和学术进步的需要,符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使教学取得实效。

(3)加强《语言学史》课教师队伍建设,逐渐形成年龄、职称、学历、学缘结构合理的教学梯队。通过脱产和在职进修培训,加强教师的知识结构更新,切实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

(4)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把课堂讲授和学生实践结合起来,把书本知识和社会现实结合起来,把课内讨论、课外作业和课外研究结合起来,把知识学习与问题研究结合起来,把对语言学史的学习、了解与运用、发展结合起来。使《语言学史》课在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和使优秀的语言学研究传统在新的时代得到新的发展方面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5)建议院、系加大教学经费投入,确保教学的有序进行和教学基本建设落到实处,尤其要加大实践性教学专项经费的投入,保证实践性教学能够取得实效。《语言学史》的教学经费主要用于购置必要的图书资料、教学音像资料,用于师生语言调查和研究,用于聘请专家学者举办学术讲座,用于教师进修培训和参加学术交流活动。

4、与培养计划中前后课程的联系

《语言学史》课在汉语言文学专业2008级本科学生的第5学期开设,本门课程的学习与培养计划中开设的《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汉字学》、《汉语史》、《语言文字信息处理》等专业基础课有直接的联系,又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古汉语语法研究》、《汉语修辞学研究》、《文言虚词研究》、《训诂学》等专业选修课有着直接的联系。《语言学史》课对培养计划中前后相关课程如《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文化概论》等专业基础课和《中文专业工具书》等专业选修课的学习也有极大的帮助,还可以指导实践性教学环节中的“方言调查”、“语言文字规范化调查”等专业调查活动,在学生教育实习和专业实习的实施、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撰写、素质拓展与创新活动的开展上也能够发挥重要作用。总之,《语言学史》课和培养计划中开设的很多课程都有或直接或间接的联系,都有相辅相成的关系,需要学生兼收并蓄,融会贯通。

5、教材编选的原则

《语言学史》课推荐使用的教材是岑麒祥的《语言学史概要》,该教材由科学出版社1958年出版,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再版。该教材是国内高校最早使用的《语言学史》课教材,是目前涵盖中外语言学史两方面内容的极少数《语言学史》课教材之一,也是经过高校《语言学史》课教学实践的检验后得到广泛认可的优秀教材,在学术界具有很好的声誉。该教材做到材料与理论、感性与理性、知识与能力相结合,有较强的理论性、系统性和实践性,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便于教师使用和学生学习。

当然,教师还应该在所使用教材的基础上,参考其他同类教材,吸收《语言学史》课教学与研究的最新成果,结合学生熟悉和关心的语言学问题,编写教案,自制课件,开展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音像教学,还应该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开列一些参考书目,提供相关学术刊物和专业网站的信息,便于学生进行课外自主学习与研究性学习。

(三)课程考核办法

《语言学史》课的考核类型是考查,采用的考核方法是开卷考试,由授课教师命题,学生在最后一次上课时随堂进行答题,2个学时内完成。本课程成绩的评定方式是:平时作业(两次)成绩占最后成绩的20%,期末考试成绩占最后成绩的80%。分数登记采用百分制。以上考核方法和成绩评定方式要在第一次上课时向学生宣布,并提出相关要求。

二、讲授内容

绪论

教学目标及要求:使学生明确语言学史的研究对象和任务、语言学史的顺序问题和分期问题,明确《语言学史》课的性质、开设目的、学习方法、学习内容、教学计划、教学要求、考核办法,便于今后开展教学活动,也为学生自主学习和课程结束后的继续学习提供引导,使教学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

学时安排:1学时

一、语言学史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二、语言学史的顺序问题

三、语言学史的分期问题

四、《语言学史》课程介绍

阅读书目:

[1]岑麒祥.语言学史概要.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再版.

[2]王力.中国语言学史.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

[3]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

[4]何九盈.中国现代语言学史.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

[5]濮之珍.中国语言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6]赵振铎.中国语言学史.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7]赵世开.美国语言学简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

[8][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著,高名凯译.普通语言学教程.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

[9]王力主编.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第一至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

[10]王力.汉语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11]邓文彬.中国语言学史. 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

[12]杜道流.西方语言学史概要.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

有关学术刊物:

1、《中国语文》.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文字研究所主办.双月刊.

2、《方言》.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文字研究所主办.双月刊.

3、《古汉语研究》.湖南师大中文系主办.季刊.

4、《修辞学习》.复旦大学主办.季刊.

5、《语言教学与研究》.北京语言大学主办.双月刊.

6、《辞书研究》.上海辞书出版社主办.双月刊.

有关专业网站:

1、《中国语文》杂志网址:https://www.360docs.net/doc/576283155.html,

2、《古汉语研究》杂志网址:https://www.360docs.net/doc/576283155.html,.hk/~b3667241

3、国际中国语言学学会的网址:https://www.360docs.net/doc/576283155.html,/dept/LAS/ealc/IACL

4、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研究所网址:https://www.360docs.net/doc/576283155.html,/yys/index.htm

5、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576283155.html,/hyzhongxin/

思考与练习:

1、在本学期或课程结束以后,尽量找到并阅读以上阅读书目所列书籍或其他相关书籍,增加对语言学的了解和认识。

2、课后全面浏览教材,了解教材编写体例、单元安排、学习内容、学习要求。

3、课后预习第一编第一章《上古时期的中国语言学》部分的内容,了解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研究成果。

第一编中国古代语言学史

第一章上古时期的中国语言学

教学目标及要求:使学生了解先秦两汉语言学研究概况,尤其是其研究成果。要求学生重点了解先秦时期诸子关于语言文字问题的讨论、中国第一部字书的出现和当时的文字研究情况,秦汉部分要重点了解秦代的字书和文字统一工作,以及汉代在训诂学、方言学、文字学、词源学的兴起等方面所取得的突出成就。

学时安排:2学时

第一节先秦时期的语言学

第二节秦汉时期的语言学

阅读书目:

[1]岑麒祥.语言学史概要.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再版.

[2]王力.中国语言学史.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

[3]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

[4]濮之珍.中国语言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5]赵振铎.中国语言学史.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6]王力.汉语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思考与练习:

1、谈谈先秦时期语言学研究概况。

2、谈谈荀子对语言学理论的贡献。

3、如何评价汉代以前的文字规范化工作。

4、汉代语言学成就突出,原因何在?

第二章中古时期的中国语言学

教学目标及要求:使学生了解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期的语言学研究概况,对这一时期的语言学研究成果和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有正确的认识。要求学生了解这一时期在中国古代文字研究、训诂研究方面的继承与发展,重点了解语音研究的兴起和音韵学的发展,以及修辞学的产生。

学时安排:2学时

第一节魏晋至唐宋时期的语言学概况

第二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语言学

第三节唐宋时期的语言学

阅读书目:

[1]岑麒祥.语言学史概要.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再版.

[2]王力.中国语言学史.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

[3]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

[4]濮之珍.中国语言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5]赵振铎.中国语言学史.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6]邓文彬.中国古代语言学史.成都:巴蜀书社.2002年.

[7]高小方.中国语言文字学史料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8]王力.汉语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思考与练习:

1、谈谈魏晋南北朝语言学成就。

2、谈谈唐宋时期的语言学成就。

第三章近古时期的中国语言学

教学目标及要求:使学生了解元明清时期的语言学研究概况,对这一时期语言学研究成果和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有正确的认识。要求学生了解这一时期在音韵学、文字学、训诂学、方言学、修辞学、语法学等方面研究的继承与发展,重点了解这一时期的语言学研究成果。

学时安排:1学时

第一节概况

第二节元明清时期语言学的继承与发展

阅读书目:

[1]岑麒祥.语言学史概要.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再版.

[2]王力.中国语言学史.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

[3]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

[4]濮之珍.中国语言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5]赵振铎.中国语言学史.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6]邓文彬.中国古代语言学史.成都:巴蜀书社.2002年.

[7]高小方.中国语言文字学史料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8]王力.汉语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思考与练习:

1、谈谈元明清时期语言学研究的概况。

2、谈谈元明清时期语言学研究在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二编中国现代语言学史

第四章建国前的中国语言学(1898—1949)

教学目标及要求:使学生了解1898年至1949年新中国建立前的语言学研究概况,对这一时期语言学研究成果和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有正确的认识。要求学生了解这一时期在汉语语法学、现代修辞学、现代语音学、现代文字学、现代方言学、现代词汇学、普通语言学等方面的建立与发展情况,重点了解这一时期的语言学研究所取得的成就。

学时安排:1学时

第一节概况

第二节现代语言学各分支学科的建立与发展

阅读书目:

[1]岑麒祥.语言学史概要.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再版.

[2]王力.中国语言学史.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

[3]濮之珍.中国语言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4]赵振铎.中国语言学史.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5]何九盈.中国现代语言学史.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

[6]刘坚.二十世纪的中国语言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7]戴庆厦.二十世纪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8]高小方.中国语言文字学史料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9]林玉山.现代语言学的历史与现状.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

[10][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著,高名凯译.普通语言学教程.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

思考与练习:

1、谈谈建国前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建立情况。

2、谈谈建国前中国现代语言学研究在中国语言学史上的继承和发展情况。

第五章建国后的中国语言学(1949—2000)

教学目标及要求:使学生了解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至2000年的语言学研究概况,对这一时期语言学研究成果和重要影响有正确的认识。要求学生了解这一时期在汉语语法学、汉语修辞学、现代语音学、现代文字学、现代词汇学、汉语方言学、普通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对外汉语教学、少数民族语言研究、语言学史研究等方面的发展情况,重点了解这一时期的语言学研究所取得的成就。

学时安排:2学时

第一节概况

第二节语言学各分支学科的发展

《语言学纲要》(叶蜚声_徐通锵)详细复习资料_课堂讲义笔记

语言学纲要讲义笔记 导言 一、语言的定义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是由音义结合的词汇和语法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 二、语言学的对象和任务 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科学。 要把语言学跟语文学区分开来 中国传统语文学——“小学” 小学是我国古代语文学的统称,由训诂学、文字学、音韵学三部分组成。 在古印度,公元前4世纪,著名学者潘尼尼在整理、注释婆罗门教经典《吠陀》时,写了一本《梵语语法》,提出3996条规则,被人们称为最完备的语法书。在古希腊,伯拉图和亚里斯多德是从哲学的角度来研究语言的,他们讨论了词为什么具有意义等内容。 三、语言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语言学既是一门古老的科学,又是一门年轻的科学。 1、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联系 语言研究的成果是哲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学、政治学、经济学、逻辑学、社会学、民族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所必须利用的,可见语言研究在这些社会科学中已占重要地位。 语言学与其他学科相交叉产生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计算语言学、生物语言学、模糊语言学、实验语音学等。如:运用语言传递信息的过程,可分为五个阶段: 编码——发送——传递——接收——解码 对这一具体过程的解释需要结合物理学、生理学、心理学等其他学科的知识。三、语言学的基本类别 总体上,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语言学可以分为理论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两大类。(一)理论语言学可分为: 1、一般/普通语言学

2、个别/具体语言学 具体语言学 (1)历时语言学 (2)共时语言学 (二)应用语言学 1、社会语言学:研究语言与社会集团的关系。如地域方言、社会方言、语言的接触、语言规划等。 2、心理语言学:研究儿童语言习得、语言的接收和发生过程,等。 3、神经语言学 最近二十年才从心理语言学中分离出来的一门新的学科,主要研究语言和大脑结构的关系,中心是大脑如何生成语言。 此外,还有数理语言学、统计语言学、实验语音学等。 第一章语言的功能 第一节语言的社会功能 一、语言的信息传递功能 信息传递功能是语言的最基本的社会功能。 人类还借助语言之外的其他形式传递信息,它们是文字,旗语,信号灯,电报代码,数学符号,化学公式等等。 身势等伴随动作等是非语言的信息传递形式。 身势等非语言的形式多半是辅助语言来传递信息; 文字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之上的最重要的再编码形式; 旗语之类是建立在语言或文字基础之上的再编码形式; 语言是人类社会信息传递第一性的、最基本的手段,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二、语言的人际互动功能 语言的社会功能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建立或保持某种社会关联,这就是语言的人际互动功能。互动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说话者在话语中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意图,另一方面这些又对受话者施加了影响,得到相应的语言或行动上的反馈,从而达到某种实际效果。

中国语言学史复习资料教学提纲

中国语言学史期末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雅学:《尔雅》首创按意义分类编排的体例和多种释词方法,对后代词书、类书的 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后人模仿《尔雅》创作了一系列以“雅”为书名的词书, 如《小尔雅》、《广雅》、《通雅》等,而研究雅书又成为一门学问,被称为“雅学”’。 2、小学:“小学”这个名词最初跟学校有关系的,《大戴礼记》云:“及太子少长,知 妃色,则入于小学。小学者所学之官也”;汉代小学指童蒙识字课,也即语言文字 方面的学问;隋唐时代小学概念扩大;唐代以后“小学”成为文字学、音韵学、训 诂学的总称。 3、《切韵》:隋代陆法言所著,是韵书中影响最大的一部,按四声分卷,共五卷;平 生分上下两卷,上、去、入各一卷,共分韵部193部,记音简略,先释义,后记音。 在汉语音韵学当中,《切韵》被看作是整个语音史的中枢,又是研究历代语音系统 和现代各方言因素的首要研究系统。 4、《广韵》:全名《大宋重修广韵》,陈彭年等奉赦编撰,这是目前保留下来最早的, 最完整的韵书,根据前代《切韵》、《唐韵》等韵书修订而成,共分为五卷(平声分 上下两卷,上、去、入各一卷)分206韵。 5、《干禄字书》:是唐中的一部正字书,作者颜元孙。干禄,求禄位,学好写字就能 求得禄位,是科举时代的字体标准。 6、《说文解字》:由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所著,简称《说文》,根据文字的形体, 创立540个部首。系统阐述汉字的造字规律,是中国第一部即后代所说的字典。 7、因声求义:是传统的训诂方法之一,是指通过对汉字声音线索的分析来探求字义。 8、字书:字数是研究字形和根据字形以考证音义的书,包括(1)学童识字课本,如 《急就篇》等;(2)解释汉字形体、读音和意义的书,如(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梁)顾野王的《玉篇》,(宋)司马光等的《类篇》,(清)《康熙字典》等。(3) 刊正字书的书,如(唐)颜元孙的《干禄字书》,(宋)张有的《复古编》等。 9、秦代三书:李斯《仓颉篇》、赵高《爰历篇》、胡母敬的《博学篇》在历史上被称为 秦代三书。“秦代三书”的社会作用有两个:一是规范了文字书写形体,二是成就 了一部权威的蒙学知识教材。 10语文学:是文字或书面语言的研究,特别注重在文献资料的考证和文字的训诂,这种研究比较零碎和缺乏系统性。 11 语言学:研究对象是语言本身(口语与书面语),研究的结果可以得出科学的、系统 的、全面的语言理论。 12 声调:普通话中有四个声调,通常叫四声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13反切:古代的一种记音方法,用两个字拼出另一个字的读音,取上字之声母,用下字之韵母及声调,拼出被切字的读音。 14 《中原音韵》:元.周德清著,他认为“言语一科,欲作乐府,必正名语,欲正名语 必思中原之音。”根据元朝的北曲用韵,把韵部分析归纳为19韵部。 15 《玉篇》:南朝梁.顾野王撰,是中国古代一部按汉字形体,分部编排的字书,是我 国第一部按部首分门别类的汉字字典。 16 大小徐:指徐铉、徐渭兄弟二人,两人俱精通文字,对说文有着重要的研究,号“大 小徐”。 17 籀文:古汉字中一种书体的名称,西周末和春秋初的文字,字体与秦篆相近,又称 “大篆”、“籀书”。 18 古文:指战国时期盛行于六国的文字。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要点、重点难点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要点 第1章绪论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名词解释 微生物:是一类肉眼不能直接看见,必须借助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放大几百或几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及特异性防治原则的一门学科。 中介体:是细菌细胞膜向内凹陷,折叠、卷曲成的囊状结构,扩大膜功能,又称拟线粒体。多见于革兰阳性菌。 质粒: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双股环状闭合DNA,控制着细菌的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 异染颗粒:用美兰染色此颗粒着色较深呈紫色,故名。用于鉴别细菌。 荚膜:某些细菌在其细胞壁外包绕的一层粘液性物质。 鞭毛:细菌菌体上附有细长呈波浪弯曲的丝状物。鞭毛染色后光镜可见。菌毛:菌体表面较鞭毛更短、更细、而直硬的丝状物。电镜可见。 芽胞: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小体。 简答题 1.简述微生物的种类。 细胞类型特点种类 非细胞型微生物无典型细胞结构、在 活细胞内增殖 病毒 原细胞型微生物仅有原始细胞的核、 缺乏完整细胞器 细菌、放线菌、衣原 体、支原体、立克次 体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有完整上的核、有完 整的细胞器 真菌 2.简述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大小:测量单位为微米(μm) 1μm = 1/1000mm 球菌:直径1μm 杆菌:长2~3μm 宽0.3~0.5μm 螺形菌:2~3μm 或3~6μm 形态:球形、杆形、螺形,分为球菌、杆菌、螺形菌。3.分析G+菌、G-菌细胞壁结构与组成特点及其医学意义。细菌细胞壁构造比较 G+菌G-菌 粘肽组成 聚糖骨架 四肽侧链 五肽交联桥 同左 同左 无 特点三维立体框架结构,强 度高 二维单层平面网络,强度 差 含量多,50层少,1~2层 其他成分磷壁酸外膜:脂蛋白、脂质双层、 脂多糖 医学意义: 1、染色性:G染色紫色(G+)红色(G-) 2、抗原性:G+:磷壁酸G-:特异性多糖(O抗原/菌体抗原) 3、致病性:G+:外毒素、磷壁酸G-:内毒素(脂多糖) 4、治疗:G+:青霉素、溶菌酶有效G-:青霉素、溶菌酶无效 4.简述L型菌的特性。 1、法国Lister研究院首先发现命名。 2、高度多形性,不易着色,革兰阴性。 3、高渗低琼脂血清培养基2-7天荷包蛋样、颗粒、丝状菌落。 4、具致病性,常在应用某些抗生素(青霉素、头孢)治疗中发生,且易复发。 5、临床症状明显但常规细菌培养(-),予以考虑L型菌感染 5.分析溶菌酶、青霉素、链霉素、红霉素的杀菌机制。 溶菌酶:裂解 -1,4糖苷键,破坏聚糖骨架。 青霉素:竞争转肽酶,抑制四肽侧链和五肽交联桥的连接。 以上两者主要是抑制G+菌。 链霉素:与细菌核糖体的30S亚基结合,干扰蛋白质合成。 红霉素:与细菌核糖体的50S亚基结合,干扰蛋白质合成。 6.为什么G-菌的L型菌比G+菌的L型菌更能抵抗低渗环境? G+菌细胞壁缺陷形成的原生质体,由于菌体内渗透压很高,可达20—25个大气压,故在普通培养基中很容易胀裂死亡,必须保存在高渗环境中。G-菌细胞壁中肽聚糖含量较少,菌体内的渗透压(5—6个大气压)亦比G+菌低,细胞壁缺陷形成的原生质球在低渗环境中仍有一定的抵抗力。 7.叙述细菌的特殊结构及其医学意义。 荚膜:a、抗吞噬作用——为重要毒力因子 b、黏附作用——形成生物膜 c、抗有害物质的损伤作用 鞭毛:a、细菌的运动器官 b、鉴别细菌(有无鞭毛、数目、位置) c、抗原性——H抗原,细菌分型 d、与致病性有关(粘附、运动趋向性) 菌毛:普通菌毛:粘附结构,可与宿主细胞表面受体特异性结合,与细菌的致病性密切相关。 性菌毛:a、传递遗传物质,为遗传物质的传递通道。 b、作为噬菌体的受体 芽胞:a、鉴别细菌(有无芽胞、位置、大小、形状) b、灭菌指标(指导灭菌,以杀灭芽胞为标准) 8.分析细菌芽胞抵抗力强的原因。 1、含水量少(约40%)—繁殖体则占80% 2、含大量的DPA(吡啶二羧酸) 3、多层致密膜结构 第2章细菌的生理 名词解释 热原质:热原质(致热源),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产生热致源的细菌大都为格兰阴性菌,热原质即其细胞壁的脂多糖。 菌落:单个细菌分裂繁殖成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分为三型: 1.光滑型菌落 2.粗糙型菌落

自考《现代语言学》复习讲义

自考《现代语言学》复习讲义 一、常考题型 1.填空 2.单项选择 3.判断正误 4.解释词语并举例说明 对名词解释并举一两个例子进行说明 5.回答问题 做题要求:用英文进行答题。 二、各章节学习要点 Chapter 1 Introduction (绪论) 1.What is linguistics? 1.1 Definition (语言学的定义) P.1 Linguistics is generally defined as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language. Linguistics studies not any particular language, e.g., English, Chinese, Arabic, and Latin, but in language in general. 1.2 The Scope of linguistics (语言学的研究范畴) P.2—4 The study of language as a whole is often called general linguistics(普通语言学).This deals with the basic concepts, theories, descriptions, models and methods applicable in any linguistic study, in contrast to those branches of study which relate linguistics to the research of other areas. Main branches of linguistics 语言学的主要分支: 1)phonetics(语音学) 2)phonology (音系学) 3)morphology (形态学) 4)syntax (句法学) 5)semantics (语义学) 6)pragmatics (语用学) The study of all these aspects of language forms the core of linguistics.

语用学与修辞学讲义

语用学与修辞学讲义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语用学与修辞学的概念 一、什么是语用学 Pragmatics这一术语由美国哲学家C.Morris在《符号学理论基础》(1938)一书中首次提出。如果以1977年在荷兰创刊的《语用学杂志》为标志,则语用学作为一们独立的学科迄今不过30多年的历史。 1、定义:Charles W.Morris在其《符号理论基础》中提出:语用学研究“符号与符号解释者的关系”,研究“符号与有生命的方面,即研究符号作用下出现的所有心理、生理和社会现象”。 列文森(Levinson S.C.,1983:转引自何兆熊,1989:8-9)有关语用学的几个定义: (1)“语用学是对在一种语言的结构中被语法化后被编码的语言和语境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2)“语用学是对所有那些未能纳入语义理论的意义侧面研究”; (3)“语用学是对语言和语境之间对于说明语言理解来说是十分根本的那些关系的研究”; (4)“语用学是对语言使用者把句子和使这些句子得以合适的语境相匹配的能力的研究”; (5)“语用学是对指示(至少是其中的一部分)、含义、前提、言语行为以及话语结构各个侧面的研究。” (6)“语用学多要研究的是语言使用者在特定的语境中运用合适的语句的能力。”(英·列文森 S。C。Levinson,Pragmatics,Cambrige University Press。1983 P。24。 再来看看其他学者对语用学的定义(何兆熊,1989:10-11): (1)“语用学是对语言行为以及实施这些行为的语境所作的研究(Stalnaker,1972)”; “语用学是一种旨在描述说话人如何使用一种语言的句子达致成功交际的理(2) 论(Kempson,1975)”; (3)“语用学是对语言的使用和语言交际进行的研究(Akmajian,1979)”; (4)“语用学可以有效地定义为对话语如何在情景中取得意义的研究。”(英·利奇G。N。Leech,Principles of Pragmatics,Longman,1983。P。X。 何自然:“语用学研究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研究不同的语言交际环境下如何理解和运用语言。”(《语用学概论》第1页 金定元:“语用学就是研究语境的科学。”(《语用学——研究语境的科学》载《中国语文天地》1986年第1期。) 周礼全:“语用学是符号学的重要部分……它研究:在一个语境中,说话者如何应用话语准确地表达和传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给听话者,从而达到自己的意图;它也研究:在一个语境中,听话者如何准确地了解说话者通过话语所表达和传达的思想

医学微生物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表格

医学微生物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表格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M e d i c a l M i c r o b i o l o g y 医学微生物学 球菌(一)——革兰阳性化脓菌属 金黄色葡萄球菌A群链球菌肺炎链球菌 形态与染色G+,葡萄串珠状排 列,会发生L型转 换(变成G—)G+,链状排列,早 期有荚膜(后期消 失) G+,矛头状,成双排列,宽端相 对,尖端向外 培养基普通培养基血液、葡萄糖培养 基,血清肉汤培养 基 血液、血清培养基 菌落特点光滑,边缘整齐, 不透明,金黄色, 有β溶血环灰白色,表面光 滑,边缘整齐,有 较宽的β溶血环 (血平板) 草绿色α溶血环,菌落中央下 陷,有自溶酶分泌 生化反应分解甘露醇,触酶 (+),血浆凝固 酶(+)不分解葡萄糖,不 被胆汁溶解,触酶 (—) 被胆汁溶解 抗原葡萄球菌A蛋白与 IgG结合抗吞噬, 荚膜多糖,多糖抗 原多糖抗原,菌毛样 M蛋白抗原、P抗 原 荚膜多糖、C多糖、M蛋白 抵抗力抵抗力较强,耐热 耐盐,耐干燥,易 发生耐药性不耐热、耐干燥, 对一般消毒剂、抗 生素敏感 有荚膜株耐干燥,抵抗力一般较 弱 致病物凝固酶(使血液凝 固),葡萄球菌溶 素(插入破坏细 胞),肠毒素(引 起食物中毒),表 皮剥脱毒素(引起 剥脱性皮炎),毒 性休克综合征毒素 -1黏附素、抗吞噬M 蛋白、肽聚糖、致 热外毒素、链球菌 溶素(抗O试 验)、透明质酸 酶、链激酶、链道 酶 荚膜、肺炎链球菌溶素O、脂磷 壁酸、神经氨酸酶 致病化脓感染、食物中 毒、烫伤样皮炎综 合征、毒性休克综 合征化脓感染、猩红 热、风湿热、急性 肾小球肾炎 (机会致病)大叶性肺炎、支气 管炎、败血症、继发炎症

中国语言学史复习

中国语言学史复习 ◆中国语言学史研究的对象和任务:就是要研究中国语言学的历史发展,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语言学家、语言学著作和各个历史时期的语言学。 ◆语文学和语言学的区别:语文学是为给古代文化遗产、政治历史文学等方面的经典书面著作作注释,目的是使人们可以读懂古书的一门尚未独立的学科。语言学则以语言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独立科学。前者以文字和书面语为对象,特别着重在文献资料的考证和故训的寻求,这种研究比较零碎和缺乏系统性。后者的研究对象则是语言本身,研究的结果可以得出科学的、系统的、细微的、全面的语言理论。 ◆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汉语是从汉藏语系中分化独立发展起来的。我国境内除汉藏语系外,还有三个语族:侗泰语族、藏缅语族、苗瑶语族。 ◆汉藏语系的语言特点:⑴每个音节上有固定的声调(3-8个)。⑵大部分词以单音节词根为基础。⑶有类别词(量词),如汉语中“这个人”的“个”。⑷词序很重要,且词的次序比较固定。⑸附加成分的作用是有限制的。 ◆“小学”:指语言文字方面的学习,为中国传统的语文学,围绕阐释和解读先秦典籍来展开研究,从而诞生了分析字形的文字学、研究字音的音韵学、解释字义的训诂学,因此又被人们称为经学的附庸。 先秦: ◆关于文字起源的问题,最古的记载见于《易经·声辞传》,这和《周易》用阴阳两个符号的意义相似。 ◆关于名实的讨论:1.孔子提出正名的主张,其政治含义是以周礼为尺度来正名分。2.老子对名实的看法,“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名”“实”不可分的人,也是我国语言学史上第一个比较科学指出名称和客观事物之间关系的人。3.荀子认识到语言是人类交际、交流思想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他第一个揭示了语言的社会本质,幷指出了“名”和“实”的关系。秦汉魏晋: ◆在先秦时期我国古代语言学还处于萌芽阶段,没有语言学家,也没有语言学方面的专门著作。发展到秦汉时代,语言学逐步兴起。西汉时,有《尔雅》和扬雄《方言》;东汉时,有许慎《说文解字》和刘熙《释名》等语言方面的专著和一些杰出的语言学家。可以说,汉代的语言学成就标志着我过古代语言科学的建立。 ◆秦汉时期已经具备的“民族”四大特征: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及促进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状态—行同论。 ◆重视识字教育促进了文字研究。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书同文”政策,并有李斯的《仓颉篇》、赵高《爰历篇》、胡毋敬《博学篇》作为学童识字课本和字体规范,这三部字书到了汉代合称《仓颉篇》,又称“三仓”,共收字3300字。 ◆西汉史游著《急就篇》,一名《急就章》。“急就”是速成的意思。 ◆五经博士:博士源于战国。秦及汉初博士的职务主要是掌管图书、通古今以备顾问。汉武帝设五经博士教授弟子,从此博士成为专门传授儒家经学的学官。汉初,《易》《书》《诗》《礼》《春秋》每经只有一家,每经置一博士各以家法教授,故称五经博士。到西汉末年,研究五经的学者逐渐增至十四家,所以也称五经十四博士。 ◆六艺:儒家的经典主要是《诗》《尚书》《易》《礼》《乐》《春秋》,称为“六艺”。 ◆刘韵著的《七略》是我国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 ◆今文经学: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是西汉末年形成的经学研究中的两个派别。传授经典的学者所持底本是用战国时古字写的即为“古文家”,用隶书写的便是“今文家”。今文研究其中的微言大义,加以引申比附为统治者服务。 ◆古文经学:保持樸学传统,着重研究文字、训诂,按照字义解释经意,与繁琐庞杂的今文经学。咬文嚼字。 ◆汉代先后出现了四部重要的语言学著作《尔雅》《方言》《说文解字》《释名》。

语言学讲义

语言学讲义

1/ What is linguistics? 什么是语言学? Linguistics is generally defined as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language. It studies not any particular language, but languages in general. 2/ The scope of linguistics phonology:音韵学, 语言学一门研究各种语言内部语音模式的学科。历时音系学(历史音系学)考查和分析语音声音体系在一段时间内的变化,如英语sea(海)和see(看见)这两个词中的元音曾一度发音不同,而演变至今则发同样的音。共时音系学(描写音系学)研究一种语言在其发展的某一个别阶段的语音,揭示它可能存在的语音模式(如英语里nt和rk这两组音只能出现在词的中间和词尾,而不能出现在词首)。phonetics:语音学, 发音学研究言语的声音学科。语音学研究它们的发音(发音语音学)、声学性质(声学语音学),以及如何组合起来构成音节、词语和句子(语言语音学)。最早的语音学家为印度学者(约公元前300),他们试图保存梵文

经文的发音。古代的希腊人被证明是首次以语音字母作为书写系统的人。现代语音学的创立者为A.M.贝尔(1819~1905),其《语音图解法》(1867)研发一套书写语音的精确符号体系。20世纪时,语言学家专注于开发一种分类系统,可以用来比较所有的人类语音。现代语音学关注的另一个方面是语音感知的心理过程。 morphology(形态学)是对单词的结构的分析,一般认为是syntax的最小单位。morphology is the identification, analysis and description of structure of words , and words are generally accepted as being (with clitics) the smallest units of syntax. syntax(句法学)指的是对构造句子时应该遵循的原则。(狭义上就是语法)syntax is the study of the principles and rules for constructing sentences in natural languages。 语义学又称作词义学(Semantics,来自于希腊语 semantikos),对中文等方块文字而言,则称为字义学。研究对象是词语,是词汇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词义。 词和词之间的各种关系是语义学研究的一个主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重点大全

名词解释:1.微生物: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型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2.非细胞型微生物:无典型的细胞结构,是最微小的一类微生物.无产生能量的酶系统,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增殖.核酸只有一种类型RNA或DNA,如病毒.3.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较低,具备原始细胞核,呈裸露DNA环状结构,无核膜、核仁.细胞器很不完善,只有核糖体.4.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较高,有核膜和核仁,细胞器完整.5.致病微生物(病原微生物):能够引起人类和动植物发生疾病的微生物.6.条件致病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只有在特定情况下导致疾病的一类微生物.7.菌落:菌落是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由单个细菌分裂繁殖成一堆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8.质粒:质粒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为闭合环状的双链DNA,带有遗传信息.控制细菌的某些遗传性状,可独立复制,不是细菌生长必不可少的,失去质粒的细菌仍然能正常生活.9.芽胞:芽胞是某些细菌在一定条件下,在菌体内部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小体,是细菌的休眠形式.10.细菌L型:细菌的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这种细胞壁受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者,称细菌细胞壁缺陷型或细菌L型.11.中介体:中介体是细菌部分细胞膜内陷、折叠、卷曲形成的囊状物,多见于革兰阳性菌.它能有效的扩大细胞膜的面积,相应的增加了呼吸酶的含量,可为细菌提供大量的能量.功能类似于真核细胞线粒体,又称为拟线粒体.12.普通菌毛:普通菌毛是遍布于某些细菌表面的很细、很短、直而硬的丝状物,每菌可达数百根,为细菌粘附结构,能与宿主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与细菌的致病性密切相关.13.性菌毛:性菌毛比普通菌毛长而粗,呈中空管状结构.由致育因子F质粒编码.14.菌毛:菌毛是某些细菌表面存在着的一种直的、比鞭毛更细、更短的丝状物.与细菌的运动无关.由菌毛蛋白组成,具有抗原性.15.鞭毛:鞭毛是在许多细菌的菌体上附有的细长并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为细菌的运动器官.16.荚膜:荚膜是某些细菌在细胞壁外包绕一层粘液性物质,为多糖或蛋白质的多聚体,用理化方法去除后并不影响菌细胞的生命活动.凡粘液性物质牢固地狱细胞壁结合,厚度≥0.2μm,边界明显者为荚膜.17.微荚膜:微荚膜是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其细胞壁外包绕的一层粘液性物质,厚度<0.2μm者为微荚膜.18.异养菌:异养菌必须以多种有机物为原料,如蛋白质、糖类等,才能合成菌体成分并获得能量.包括腐生菌和寄生菌.所有病原菌都是异养菌,大部分属于寄生菌.19.热原质:热原质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极微量的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为细胞壁的脂多糖结构,故大多源于革兰阴性菌.20.细菌素:细菌素是某些菌株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其作用范围窄,仅对有近缘关系的细菌有杀伤作用.可用于细菌分型和流行病学调查.21.培养基:培养基是由人工方法配制而成的,专供微生物生长繁殖使用的混合营养制品.22.消毒:消毒是指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并不一定杀死芽胞和非病原微生物.23.灭菌:灭菌是指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病原微生物的繁殖体,芽胞和非病原微生物.24.无菌和无菌操作:无菌是指不存在活菌.无菌操作指防止细菌进入人体或其他物品的操作技术.25.防腐:防腐是防止或抑制细菌生长繁殖的方法.26.滤过除菌法:滤过除菌法是用物理阻留的方法将

西方语言学史复习考试材料

第一章古代语言学 第一节古印度语言研究 1.波尼尼的《梵语语法》 第二节古希腊、罗马语言研究 一、古希腊哲学家的语言研究 1.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古希腊三贤”,更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2.柏拉图《科拉迪洛篇》 3.亚里士多德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主要著作:《解释篇》《修辞学》《诗学》 4.芝诺创立的哲学学派——斯多嘎学派。因芝诺在雅典意为“彩绘有顶柱廊”的画廊讲学,故称之为画廊学派或斯多葛派 二、重要争论:“词”“物”之争 1.公元前五世纪: 自然派:事物的名称是由事物的本质决定的; 惯例派:事物的名称和带我的本质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名称之所以指称事物,是由于惯例。 自然界是如何构成的?自然界的运动情况如何反应到语言之中? 观点一:大自然的运动没有什么规律可言 观点二:星球的运动和季节的变化不是杂乱无章的,而由一种不可抗拒的规律支配的。 2.公元前三世纪左右(核心转移:如何看待语言的规则) 规则派:语言是人为的,就一定有规律的。语言基本上是有系统,有规则的。 异常派:天然形成的东西没有什么规律可言;如果语言是人为的,人类会早已把不规则的现象纠正过来了--帕加马学派 三、古罗马语言学 3、瓦罗的《论拉丁语》被称为第一个有著作留下来的认真研究语言的拉丁学者和所有拉丁语学者中最有创见的人。 4、多纳图斯的《语法术》 5、普利西安的《语法原理》 第二章历史比较语言学 一.定义:又称比较语法。研究语言之间结构上的亲缘关系,通过对有亲属关系的语 言进行比较研究,找出它们之间的对应规律,从而构拟这些语言的共同母语。 拉斯克最先对亲属语言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代表作《古代北方语或冰岛语起源的研究》 葆朴第一个将梵语与欧洲语言进行系统比较的语言学家 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语言学研究成就:语言类型学。 认为语言有四种类型: 孤立语:一个词代表一个意思的。 粘着语:用简单的词组合成复合而词形和意义又都不变的。 屈折语:用词尾变化来表示语法关系的。 多式综合语:句子的主要结构或全部结构全包含在一个词之中的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复习资料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资料汇总 绪论 微生物: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 到的微小生物。 3、病原微生物:少数具有致病性,能引起人类、植物病害的微生物。 机会致病性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只有在特定情况下导致疾病的微生物。

4,郭霍法则:①特殊的病原菌应在同一种疾病中查见,在健康人中不存在;②该特殊病原菌能被分离培养得纯种;③该纯培养物接种至易感动物,能产生同样病症;④自人工感染的实验动物体内能重新分离得到该病原菌纯培养。 5、免疫学:㈠主动免疫;㈡被动免疫。 第一篇细菌学 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第一节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1、观察细菌常采用光学显微镜,一般以微米为单位。 2、按细菌外形可分为: ①球菌(双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 ②杆菌(链杆菌、棒状杆菌、球杆菌、分枝杆菌、双歧杆菌) ③螺形菌(弧菌、螺菌、螺杆菌) 第二节细菌的结构 1、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 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胞 2、革兰阳性菌(G+):显紫色;革兰阴性菌(G-):显红色。 3、

细胞壁结构革兰阳性菌G+革兰阴性菌G- 肽聚糖组成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五肽交 联桥构成坚韧三维立体结构 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构成疏 松二维平面网络结构 肽聚糖厚度20~80nm 10~15nm 肽聚糖层数可达50层仅1~2层 肽聚糖含量占胞壁干重50~80% 仅占胞壁干重5~20% 磷壁酸有无 外膜无有 4、G-菌的外膜{脂蛋白、脂多糖(LPS)→【脂质A,核心多糖,特异多糖】、脂质双层、} 脂多糖(LPS):即G-菌的内毒素。LPS是G-菌的重要致病物质,使白细胞增多,直至休克死亡;另一方面,LPS也可增强机体非特异性抵抗力,并有抗肿瘤等有益作用。 ①脂质A:内毒素的毒性和生物学活性的主要成分,无种属特异性,不同细菌的脂质A骨架基本一致,故不同细菌产生的内毒素的毒性作用均相似。 ②核心多糖:有属特异性,位于脂质A的外层。 ③特意多糖:即G-菌的菌体抗原(O抗原),是脂多糖的最外层。 5、细胞壁的功能:维持菌体固有的形态,并保护细菌抵抗低渗环境。 G-菌的外膜是一种有效的屏障结构,使细菌不易受到机体的体液杀菌物质、肠道的胆盐及消化酶等的作用。 6、细菌细胞壁缺陷型(细菌L型):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这种细菌壁受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者称为细菌细胞壁缺陷型。 原生质体:G+菌细胞壁缺失后,原生质层仅被一层细胞膜包住 原生质球:G-菌肽聚糖层受损后尚有外膜保护 ■细菌L型的诱发因素,如:溶菌酶,青霉素,溶葡萄球菌素,胆汁,抗体,补体等。 溶菌酶:能裂解肽聚糖中N-乙酰葡萄胺和N-乙酰胞壁酸之间的β-1,4糖苷键,破坏聚糖骨架,引起细菌裂解。 青霉素:能与细菌竞争合成肽聚糖过程中所需的转肽酶,抑制四肽侧链上D-丙氨酸与五肽桥间的联结,使细菌不能合成完整的肽聚糖,在一般渗透压

中国语言学史分期

中国语言学史的分期 中国语言学史分为六期: 第一期:先秦——中国语言学的萌芽期 这个时期的表现是:诸子着作中有关语言问题的论述方面及训诂学的产生萌芽。 首先是诸子的语言观,表现在: (1)孔子,名丘,字仲尼,汉族,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人,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无所苟而已矣。”?孔子认为,只有正名,国家的政策和官员们的言论才能统一,政令才能顺利地下达,政事才能成功,礼乐才能复兴,刑罚才能准确,老百姓才能有所依从。只有通过正“名”以正实,重建社会的和政治的关系与制度,使其名实相符。君主和各级官员们都按照自己的名份来行事,就能够实行"仁"政,建立起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秩序。这样社会便可以转危为安,转乱为治。 由于其政治主张在各国都无法采纳,于是开始修《春秋》,想通过编书来实现他的政治主张,他寓褒贬于一字,在语言运用上非常严肃。《公羊传》、《谷梁传》里分析《春秋》的语言很注意孔子的正名思想。我国训诂学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孔子在谈论正名问题的时候,对语言的运用也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他反对过于浮华的辞藻。主张言辞足以达意,这就是《论语·卫灵公篇》

所说的“辞达而已”。《论语》里还提到言语的朴实和有文采是对立的两方面,君子要使这两方面配合得当,统一起来。“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些看法,今天还有积极意义。修辞学的着作谈到修辞的起源,还是认为孔子起了很大作用。 (2)老子着有《老子》,这本书在第一章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其中第二个“道”的一是就是称说,也就是言语表达。第一个与第三个“名”是名称,第二个“名”是动词“取名。”名称与事物的关系,用今天语言上的惯用的说法就是解决语言在认识过程中作用的问题。老子以后,不少学者也都谈到了这个问题。 (3)墨子,在中国语言学史上有重要地位。其着作《墨子》里面有些论述反映了当时人对语言问题的看法。如“循所闻而得其意,心之察也。”“言,口之利也。”“执所言而意得见,心之辩也。”这些话谈到了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交流思想达到互相了解的过程。 (4)荀子,名况,赵国人。《正名篇》的写作目的在于语言的社会实践是为政治服务的。内容上大大超过了孔子的正名论。名实关系的社会约定性在文中占有重要地位,“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这些话就说明了名称与所表示的事物之间关系的约定俗成原则。,也就是语词成立的社会因素。当然他没有用“社会”这个词,用的是“群”。在名的分类方面,荀子和墨子也不同。 其次是训诂学的萌芽,表现在: (1)《公羊传》中写道“《春秋》贵贱不嫌同号,美恶不嫌同辞。”这实际上是指古汉语里同一个词兼有正反两方面意义的现象。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重点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重点 绪论 一.微生物的种类与分布 1.非细胞型微生物: 就是最小的一类微生物。 特点:无典型细胞结构,无能量产生酶系统,只能在活细胞内增殖;核酸类型为DNA或RNA。 代表生物:病毒属于此类微生物。 2.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特点:核呈环状裸DNA团块,无核膜、核仁;细胞器不完善,只有核糖体;DNA 与RNA 同时存在。 代表生物:分古生菌与细菌二大类。细菌的种类繁多,包括: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与放线菌。 3.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特点:细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与核仁;细胞器完整。 代表生物:真菌属于此类微生物。 4.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极为广泛 江、河、湖泊、海洋、土壤、矿层、空气及人类、动物与植物的体表、与外界相通的腔道,都有数量不等、种类不一的微生物存在。其中以土壤中的微生物最多。 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一、细菌的大小与形态:细菌一般以微米(μm)为单位;按期外形区分主要有球菌、杆菌与螺形菌三大类。 二、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 1、细胞壁:

用革兰染色法可以分为两大类,即革兰阳性(G+染成紫色)菌与革兰阴性(G-染成红色)菌。两类细菌细胞壁的共有组分就是肽聚糖,但分别拥有各自的特殊组分。 (1)肽聚糖:就是细菌细胞壁的共同组分,为原核细胞所特有,又称为粘肽或胞壁质。G+菌的肽聚糖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与五肽交联桥三部分组成,G-菌的肽聚糖仅由聚糖骨架与四肽侧链两部分组成。 聚糖骨架:由N-乙酰葡萄糖胺与N-乙酰胞壁酸交替间隔排列,经β-1,4糖苷键(溶菌酶作用点)联结而成。 五肽交联桥:青霉素的作用点,所以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敏感。 (2)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特殊组分 G+细菌的细胞壁较厚,肽聚糖(G+主要成分)与磷壁酸(特有成分)还有少数就是磷壁醛酸。磷壁酸具有抗原性及黏附素活性,具有黏附作用,与细胞的致病性有关。 (3)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特殊组分 G-细菌细胞壁较薄,除了肽聚糖以外,还有外膜(G-主要成分),外膜由脂蛋白、脂质双层与脂多糖三部分组成。由脂质双层向细胞外伸出的就是脂多糖(LPS)。LPS由脂质A、核心多糖与特异多糖三部分组成,即G-菌的内毒素。 ●脂质A: i.不同种属细菌的脂质A骨架基本一致 ii.脂质A就是内毒素的毒性与生物学活性的主要组分,无种属特异性。 iii.耐热,毒性反应为发热 ●核心多糖:有属特异性,同一属细菌的核心多糖相同 ●特异多糖:就是G-的菌体抗原(O抗原),具有种特异性。

西方语言学史重点

西方语言学史重点 一、语言学的分类 (一)功能角度:理论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 (二)具体研究对象:普通(一般)语言学/个别(专语、具体)语言学 (三)研究时段: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 (四)研究方法:描写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 (五)研究对象的状态:静态语言学和动态语言学 (六)研究角度和范围:微观语言学和宏观语言学 二、应用语言学类别 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统计语言学 三、西方语言学史的分期 1.一般的划分方法 (1)古代语言学(19世纪以前) (2)近代语言学(19世纪) (3)现代语言学(20世纪上半叶) (4)当代语言学(20世纪50年代末至今) ——“五段两线三解放 “五段”指语文学、历史比较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形式语言学、交叉语言学等五个阶段;“两线”指“整齐论”和“参差论”两条路线的斗争;“三解放”指历史比较语言学、索绪尔、社会语言学这三个有代表性的里程碑。 2.传统语文学的定义、性质、局限性 定义:传统语文学是传统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三大语文传统,分别是古希腊传统、古印度传统,以及中世纪阿拉伯传统。 传统语言学是一个与现代语言学相对的概念,泛指20世纪以前的语言学,特别是指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之前的各种语言学理论。那么,与它相对的现代语言学就是指20世纪以来,建立在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语言理论基础上的各种语言流派及其分支学科的总称。 性质:“依附性”是传统语文学重要的性质。传统语文学并不能算作一门真正的独立学科,只能称为语言学的前奏。 局限性:要成为一门真正的学科,必须要有自己独立的研究对象,独立的研究方法以及多样化的研究材料,而传统语文学并不具备。 古希腊、古罗马、古印度 四、古希腊语言研究

语言学讲义: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上周我们着重讨论了语言的变化特点,现在我们一起来综合一下:语言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那末发展的基本条件是什么?语言中各种因素会产生相互影响,对语言的发展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呢?语言自身发展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重要原理:语言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和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的灭亡而灭亡。社会以外没有语言。 一、语言发展的原因和特点 (一)社会的发展是语言发展的基本条件 1.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存在于运用之中,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 2.社会的发展促进人们思维的发展,从而也就推动语言不断发展。词汇里留存下来的各个时代特色的词语,反映了社会的发展。这就是说,社会的发展,使新事物、新概念不断出现,使人们的思维越来越细致复杂,从而使词汇不断丰富,语法不断改进。 3.不同社会的联系与交往,以及社会的变动,人民的迁徙,推进语言的发展。 (二)语言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和语言的发展 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但是如何发展,要由语言系统内部的各种因素 ...........决定。 语言是符号系统,系统内的各种因素处于对立统一的关系之中,即语音、词义、语法等各要素处于一种平衡的状态。如果其中某一种因素因为某种原因而发生变化,破坏了原有的平衡,那么系统内部的有关部分应付重新调整达到新地平衡。 例如,藏语原本是没有声调的,由于语音变化(如:浊音清化,前缀辅音的脱落和辅音韵尾的简化),出现大量的同音现象,使本来互有区别的词不再有区别,原有的语言平衡被打破,于是声调产生,成为区别语言符号的重要手段。 古汉语是单音词占优势的语言。当时的语音系统复杂,音位和音位的组合有多种方式,因而单音节的词互有区别。长期的发展中语音系统发生变化,如:浊音清化,辅音韵尾消失等,同音词大量增加,使语言符号的区别性渐渐模糊,原有的平衡被打破,但达到新的平衡的途径,即解决语言符号区别性的办法不同于藏语。汉语是用双音节词的格局来加强区别同音词。所以现代汉语是双音节词占优势的语言。双音节词的产生,又使一个词内部的两个成分之间的关系出现新问题: 语音上、语义上产生轻重主次的区别,出现轻音、儿化; 某些实词变成词缀(子、头、性、家、化、者、老等等); 派生词构词规则等等连环变化,以满足新的交际的需要,从而使汉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是因为语言的发展是一环扣一环的。可见,语言各要素之间都有互相联系和互相制约的关系,局部的变化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关键在于语言是社会交际工具,语言内部各要素的相互影响是在满足社会交际的基础上起作用的,它决定了每一种语言发展的方向。

语言学概论 第四章 语法 提纲

第四章 语法 【内容简介及重点】主要要掌握语法结构的基本规律,包括:语法的结构单位——句子、词组、词、语素;语素和词组合成更大的语法单位的类型;语法结构的层次性与递归性特点;语法的聚合规则;句子的变换、语言结构的类型和普遍特征。难点是学会运用已学的语法理论分析和阐释常见的语法现象。 第一节语法和语法单位 一语言结构是有规则的 1.1 语言结构是有规则的 1.1.1 语言语法规则的存在客观性 用什么样的形式体现符号之间的结构关系,是有规则的。 1.1.2 从母语者和二语习得者的材料看 1.2 语法和语法研究 1.2.1 语法 语法是词的构成和变化的规则(词法)以及组词成句的规则(句法)的总和。 The rules of syntax combine words into phrases and phrases into sentences. (1)语言中现成的词不能任意更换其中的构成成分,同时也不能任意挪动它们的位置。 (2)一句话可以只有一个词,也可以有几个词。 (3)词法和句法是不同的语法规则,但二者有密切的关系。 1.2.2 语法是客观存在的,语法研究则是对这种客观存在进行客观的归纳、总结和描写。语法研究不能带有研究者的主观性。 1.2.3 几个概念 (1)语法中的任何成分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语法成分的内容是语法意义,语法意义的表达者是语法形式。 (2)在词的范围内的语法形式称为形态,如英语表示“复数”的“-s”就是一种形态。词序表示词与词的关系,超出了词的范围,因此词序不是形态。 (3)把具有共同特点的语法形式概括起来就成为一种语法手段。如附加语素和词序就是两种语法手段。 (4)语法最重要的特点是它的抽象性。 二语法的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 2.1 语法的两个基本规则 2.1.1 组合规则 语法单位互相连接起来构成更大的语言片断的规则叫做语法的组合规则。 2.1.2 聚合规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