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购绩效的研究结论

并购绩效的研究结论
并购绩效的研究结论

6.1.2 并购绩效的研究结论

(1)提升申万宏源的短期绩效

我国的改革开放促使我国市场经济如日方升迎来了“春天”,资本市场并购也愈来愈多。要想在短时间内提升公司业绩和效率,只有企业在规划并购活动时,始终坚持从自身角度思考问题,挑选出能够帮助企业本身达成战略目标的公司。

我国资本市场进行并购交易的大力发展根源于我国实行的股权分置改革举措。企业要想扩张规模,并购交易仅仅是众多方式的一种。企业只有保证在客观公正的态度上衡量自身实力,根据自身情况,扬长避短,才能选取并购这一方式。企业要对公司所处的环境和自身的定位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我国证券公司属于金融服务机构,较为特殊,他们在进行战略性扩张时,要想吸收更好的资源和优势,应当选取同行业公司作为标的实施并购,横向并购能够促进相同或相似的公司实现优势互补,快速提升他们在本行业当中的地位。收缩战略和资产转移战略等措施,是当面临整个行业都处于发展下降通道时规避风险减少企业损失[19]。

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我国市场化进程逐渐加快,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国证券公司虽然拥有巨大的机遇但也遭遇着相同程度的挑战。比如,在社会市场竞争力越发迅猛的驱使下,申银万国证券有限责任公司选择同宏源证券进行合并,这两个金融公司的顺利合并取决于良好的战略举措。申银万国证券和宏源证券这两家公司各有所长,他们合作抓住机遇,从而实现综合实力的大力提升。两家公司的这次联合,优化重构了公司构架,使联合后的公司对市场有了越发全面的把控,从而一定程度的增加了公司的业务,这两家地区性的金融机构公司通过交易并购成为了全国性质的金融机构,新公司申万宏源实力就不是简单地“1+1=2”那样简单了,而是实现了全面的发展和企业竞争力的提升。通过我们分析,不难觉察到,往往成功的并购案例都有着相似之处。首先,要进行并购的企业都会对本身所处的行业环境以及要进行并购的企业所处环境进行分析。先通过分析研究,再制定公司并购的计划。合理选取横向并购和纵向并购以及混合并购等措施,要想快速提高企业竞争力,提升在市场中的地位等可以选取横向并购。而纵向并购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够明显地降低企业在上、下游市场的成本。另外,纵向并购还能明细企业分工,搭建新的产业链。要想帮助企业开展全新的业务,可以采用混合并购战略。当行业经济萧条或不理想的时候,混合并购能够一定程度促使企业调转方向。首先所有企业应该对本身状况以及市场环境有一个准确客观的判断,然后才能制定合适的并购方案进行实施。本文通过分析研究申银万国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和宏源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分别在并购前,并购后的业绩效率,发现通过此次并购,一定程度的提高了公司的短期绩效。而且公司在短时间内偿还债务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得益于公司的流动比例增加,净资产收益率指标也得到提升,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企业赚取利润的水平低的这一现状。总的看来,此次并购活动帮助申万宏源提高了短期绩效。

(2)并购后申万宏源竞争力提升

申银万国并购宏源证券之所以能够成功,不仅取决于并购前的充分准备,而且在他们完成并购后进行的大幅整合也有着重要影响。并购交易的完成仅仅是新公司迈向成功的第一步,合并后的公司还需要尽可能多的时间,大量的精力进行适当的磨合。磨合好的并购公司能够提升新公司的综合能力,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促使企业具有蓬勃的发展力。因此,并购只是第一步,磨合过程也

是至关重要,不容小觑的,并购加磨合才能实现两家公司真正意义上的“强强联手”。

并购完,磨合完的新公司要从头开始逐步展开业务,逐渐将原公司的资源整合在一起。处于同一行业的公司之间进行并购,应当采用扬长避短的方式来进行业务方面的梳理,继续发挥并购前公司的优势,通过并购弥补自身企业的短板。通过分析比较原来的公司,业务能力弱的公司部门要融合进能力强的公司部门,逐渐提升新公司的业务能力,占领市场份额;如果并购的两家公司处于一条生产线上,联合后的新公司要并肩前进,优势互补,对接好两家公司原来的业务。不同行业的公司并购的时候就要各显其能,在保证自身优势发展的情况下,结合两家公司情况,制定方针计划,不能过度的因为对方因素所束缚。根据申银万国证券和宏源证券这两家公司的并购综合分析来看,极大的提高了新公司的业务等水平。较好的整合了两家公司自身的优势,而且在资本市场当中逐步形成了良好的品牌效应,整合之后大幅度的提升了双方的业务资源。

得益于我们国家经济的蓬勃发展,大量的互联网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显露出来,企业管理的重点关注内容将转移到对人力、无形资产的管理。本世纪是以人才为本的时期,在知识员工占据较高的比重的企业中,人才更是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证券公司的业务需要大量的人力来进行相应的活动,这就需要建立完善的市场化的激励体系和薪酬来满足人才的要求,防止人才流失是企业进行并购时应该淘汰的一种情况。从管理的角度来看,并购实施后,有必要避免原公司管理制度不一致造成的经营障碍,企业应在并购完成后更短的时间内搭建一套完备适合的管理框架,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从而避免或减少联合后的新公司中两家公司原有的领导之间的矛盾,这将会直接促使企业运营效率的下降。从公司的组织结构层面来看,并购后的公司应进一步优化结构,避免管理层的冗余。严格来说,企业的管理水平制定在 3 ~ 4 之间比较合适。因为设置的管理或决策层太多,可能会延长新公司的“反射弧”,放缓新公司的反应速度,对资源利用率的影响会大幅下降。并购交易活动虽然能够帮助企业思考生产经营等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但是企业在这方面依然应该从头考虑、慎重考虑,尤其是在如何简化流程、提高效率方面做了进一步的探索。

并购完成后,两家公司进行财务整合也非常重要。企业应尽量采用先进、科学的绩效评价方法,并参照国际上较先进的方法,整合并购的绩效评价体系。如果两家公司的财务管理方法不同,合并后相关的财务整合仍然没有进行,就会造成公司财务管理的混乱。因此,使用一致的财务管理系统是非常必要的。关于财务绩效的整合,企业应制定一致的财务管理系统和会计核算体系。上述的系统、体系应该拥有一定的功能,比如资产管理、债券融资等。另外,企业现金流的管理也应采用一致的方案。现金流的运行速度和经营效率反映了企业对资本利用的作用。现金流运作良好的企业通常具有较大的竞争优势。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应制定完善的现金流量管理举措,搭建科学的现金流量管理框架[20]。

(3)申银万国曲线上市解决融资难题

如果公司想快速扩张,它需要很多钱。中国金融业的不断发展促使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如何筹集资金显然成为企业可能面临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一般有两种融资方式: 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申银万国的发展相对坎坷,它成功上市也并不是得心应手、顺风顺水。据分析,此次合并也是申银万国成功上

市、解决融资问题的根本所在。

申银万国在上市方面尝试了许多方法,如 IPO 或借壳上市,试图在 a股或 h股实现上市目标。最终,申银万国没有通过 IPO 上市,而是选择了迂回的并购重组方式来实现上市的目标,这简直就是“一参与一控制”的政策限制,由于IPO 排队时间一般情况下是2至3年且还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因此,申银万国采用换股等手段,最终促使宏源证券成功上市。利用 IPO 过程,但摆脱了“一参与、一控制”的限制,促进了合并过程的顺利实施,一定程度上获得了较好的效果。上述两家公司的实际领导者虽然都在中央汇金公司工作,但由于并购是需要在双方股东确认同意的情况下进行的,这实质上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同一控制下的兼并重组。

(4)业务、资源和区域优势互补达成协同效应

并购市场力量理论认为,并购是企业扩大自身规模的一种方式,这可以增加自己的优势,加强自己在市场上的地位,同时减少竞争对手。宏远证券这家公司选在新疆省注册经营是有一定原因的,因为从历史文化来看,新疆处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中心地带,因此宏源证券长处显而易见。而申银万国则选择在上海注册,在东方的经营优势明显。二者选择重组时,他们的地区优势的互补效应显而易见。海上丝绸之路和陆地丝绸也因为这两家公司的合并紧紧联系在一起,理所应该的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点金融公司,也为我国上海成为国际金融大都市和自由贸易区奠定了夯实的基础。这也是为什么两家公司的合并得到了上海和新疆俩政府的大力鼓励、支持的原因。

虽然宏远证券的债券能力很强大,但公司体系依然存在问题,不够完善,没有一套新的公司管理框架。新任命的高位领导、管理层人员的合并可以帮助宏远解决这个问题。宏远证券还独特的业务优势,只因其具有上市牌照。申银万国虽然成交量非常大,但它寻求上市资源的路上依然坎坷。其申银万国证券公司为了成功成为上市公司得到上市资格,经过商议筛选、考虑,最终决定同宏源证券合并,宏远证券业这家公司也能够同时借助申银万国的资源实力面对一场巨大的挑战。

并购差别收益理论认为,并购能够帮助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经营管理等的能力水平。由于我国持续推进央企改制的大趋势下,申银万国与宏远证券两家公司的合并,有望实现业务互补,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大大的提高原本公司的综合能力。

(5)并购的正向作用和负向作用并存

从并购后的财务数据和经济增加值等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短期内绩效增加明显,无论是业内的业绩数据排名,还是市场占有率都有多提升,但是很快随着系统性风险的来临又出现了下滑,而且比同行业公司下滑的更厉害,也反映了在并购初期,公司整体风险控制能力和人员整合没有做好。但随着内部改革的持续推进,从2017年后各项数据又明显提升,这是不断融合、整合后的效果。2019年公司在香港上市,资产规模也越来越大,正在朝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在发展,机构业务和财富管理业务的转型也步步推进。

6.2并购的的启示

6.2.1制定人员整合策略,降低人员管理风险

员工依然是所有企业的动力源,申万宏源当然也是。优秀的人事管理系统不仅可以保证企业运营的效率,还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创造更多的价值,而且还能为在企业减少运营成本,提高利润率等方面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申银万国与宏远证券合并后,在人事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风险,需要引起重视。将人员管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是企业良好运行的基础。

申银万国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和宏远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他们在合并前拥有自己的运营管理体系,公司制度,两家公司合并后他们的人事管理体系和制度肯定存在许多矛盾,而公司的重大决策变化肯定会对员工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和干扰,创造一个人们不稳定的局面。申万宏源在合并后要加强对人员的管理,在人员调动上要采取一定的策略,避免让人分心。对于优秀的员工,应该给予一些福利。对于想裁员的员工,应该采用软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稳定员工的心理是非常重要的。

在薪酬机制上,要重新制定完善薪酬制度,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执行。因为两家公司在合并前,有不同的体系和薪酬标准,设想你在两种不同的薪酬机制下工作,同样的工作得到不同的报酬,这会导致员工心理失衡,会影响员工的积极性,甚至导致人才的流失。

在人员选拔方面,申万宏源需要始终坚持招聘人才和人才的市场化。用竞争力和能力说话的员工也会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我们应该坚持对员工进行职业道德的培训。同时在企业内部建立一套完善的员工培训机制。从新员工到资历较深的高级员工,每个层次的员工都需要接受不同内容的培训,公司员工与公司一样,需要不断发展自身、提升自己综合能力,以促进思想多元化和防止工作僵化,促进企业快速灵活发展,并避免了人事管理阻碍企业自身发展的问题。

企业绩效评价研究概况分析

企业绩效评价研究概况分析 魏继华宗刚 (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北京100022) 摘要:近年来企业绩效评价问题受到了理论界和实务界的普遍重视,国内外有关该领域的研究文献非常丰富。本文通过总结相关文献,发现有关绩效评价系统在企业内部动态演进的研究较少,在国内基本上是空白,建 议应加强对其进行研究。 关键词:绩效评价研究概况演进 近年来国内外对企业绩效测量和管理的研究兴趣日渐浓厚,许多知名企业投入大量的资源从各个维度进行绩效评价。理论和实务中有关企业绩效评价的理论、方法、模式、框架等不断涌现。尽管很多企业采用了许多方法和程序来设计和实施更好的企业绩效评价,但是这些方法是如何在实施中演进的却鲜有人关注。 一、国外有关企业绩效评价的研究概况 (一)指标选择和框架设计是多数文献的关注点早期国外业绩评价研究,主要集中在选择企业经营绩效评价指标的问题上。经营绩效评价的研究最早源于上个世纪初,哈瑞(Harrell,1911)标准成本制度中的成本指标;纳德森?布朗(DonaldsonBrown,1960)的杜邦分析体系投资报酬率(ROI)指标;霍尔?麦尔尼斯(Melnnes,1971)的净资产回报率(RONA)指标;帕森(Persen,1979)的每股收益、现金流量和内部报酬率(IRR)等财务指标;米勒(MillerJ.G,1982)首次将非财务指标引入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这一时期企业的范围与规模主宰着竞争,而各种财务指标提供了经营成功的评判标准,因而传统的财务性评价基本上能够满足当时管理理念的要求。然而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原有财务评价模式遭受到诸多责难,如美国学者保罗.尼文(PaulR.Niven,2002)将传统的财务性评价的局限性概括如下:与当今的经营环境不符合、滞后性、倾向于强调职能部门、缺乏长远的思考、与企业组织的各个层次不相关等。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普遍意识到,过度关注某个部分的评价会导致整体结果的弱化。一些学者在批判基于财务会计信息的业绩评价方法的基础上,试图从多个维度开展“平衡”的评价,从而使得企业绩效评价系统如何适应企业内外环境变化成为一个新课题。在诸多研究成果中,较具影响的有:凯文?克罗斯(KelvinCross)和理查德?林奇(RichardLynch)的业绩金字塔(PerformancePyramid),强调了组织战略在确定企业绩效指标中的重要作用;反映了绩效目标和绩效指标的互赢性,揭示了战略目标自上而下和经营指标自下而上逐级重复运动的等级制度(罗宏等,2002)。然而,此模型只是在理论上比较成型,而未能在企业的实践中得到实施。罗伯特?卡普兰(Kaplan,R.S.)和戴维?诺顿(Norton,D.P.)的平衡计分卡(BSC)将长期与短期因素、财务与非财务因素、外部与内部等多方面因素引入业绩评价系统(Kaplan,R.S.&Norton,D.P.,1992)。随后提出的战略地图(StrategyMaps)是平衡计分卡的自然延伸,揭示了平衡计分卡系统各个目标之间的因果关系(Kaplan,R.S.&Norton,D.P,2000);而Kanji,G.和Moura(2002)提出的基于QW和KBEM相结合的计分卡(KBS),指出了BSC的四个维度因果联系并不是很清晰的缺陷;Eric.Wolstenholme(1998)将系统动力学方法引入平衡计分卡研究;后来其他学者(AndrewP.Sage.等,2000)提出“动态平衡计分卡”(DBSC),力求达到策略和中短期的绩效相联系,在平衡计分卡反馈基础上更新之前动态地产生一个最佳的业绩指标评价系统。总体而言,以平衡计分卡为代表的“平衡”的评价模式必须明确回答有关学者所质疑的三方面的问题:评价模式的理论基础、各维度的因果关系以及评价系统的动态更新。在对平衡计分卡反思的基础上,AndyNeely的业绩多棱体(PerformancePrism)从利益相关者的满意度和贡献角度来考虑组织目标和战略以及业务流程的改进要求(Bourne等,2003)。这是业绩多棱体相对于平衡计分卡的突破,但是该模式并没有进一步分析经营者的利益通过什么机制和企业的经营目标及战略相联系,使有关业绩相关者的分析对业绩评价的影响未真正发挥作用。 对该领域的研究具有较大影响的还有特恩?斯图尔特咨询公司的经济增加值(EVA)方法。这种新型的公司业绩衡量指标考虑了货币时间价值和所有者投入资本的机会成本,量化了投资增值收益,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公司在一定时期内为股东创造的价值,避免了企业利润高估,真实地反映了股东财富增加状况,是对企业真实经济利润的评定。然而,这种方法也存在内在的缺陷:EVA中涉及到的债务成本显而易见,而股权成本却难以计量;EVA的适用范围存在局限性,只能用于有限范围的持续经营的企业,而不适用于金融机构、周期性企业、新成立企业、风险投资企业等;EVA没有考虑到通货膨胀影响;EVA受折旧方法选择、资本成本波动的影响等。其后,修正的经济增加值(REVA)、市场增加值(MVA)使得EVA作为一种业绩评价方法逐步地完善化、合理化。 (二)企业绩效评价系统的动态演进少有涉足Senge(1996)指出,在当今高度复杂的商业环境中,企业必须学会如何应对持续不断的变革以追求卓越,而对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演进的低效管理会导致评价危机;Kaplan和Norton(1993)指出,在设计与实施绩 作者简介: 魏继华(1976-),男,河南镇平人,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宗刚(1957-),男,北京市人,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完整word版)企业并购文献综述总表

企业并购文献综述总表 作者时间文章名字视角理论方法 实证 结论(应用) 样本期 限 数量所用模型 贺虹吕凡2008.01 对并购协同 效应含义及 计算方法的 认识 协同效应 的含义及 计算方法 规范我国并购协同效应的计 算可以从企业价值评估 和业绩评价的理论方法 着手,例如EVA、BSC、 DCF、股价收益评估、财 务数据等 朱宝宪吴亚君2004.09 企业协同效 应的计算 国内外协 同效应的 实证研究 中的计算 方法 规范协同效应的多种计算方 法发展较成熟的是在异 常累计基础上计算以及 从业绩改变角度着手衡 量,评价新模型和国内 的两种方法在计算的合 理性以及准确性上则需 要做进一步的探讨。 1

夏新平宋光耀1999.03 企业并购中 协同效应的 计算 内部、外部 计算模型 对协同效 应的计算 规范两种模型各有利弊,不 能忽视企业的市场价值 及交易成本,必须使用 正确的折现率和恰当的 考察时间点,排除非并 购因素对净增加现金流 和股票交易价格的影 响。另外,对并购前后 的市盈率的变化还有待 进一步的研究. 董运宝2006年并购的协同 效应分析并购协同 效应的概 念、内容 规范并购的协同效应包括 了经营、管理、财务、 无形资产及产业协同。 我国目前产业结构不合 理,公司治理结构不健 全,组织管理方式落后, 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 这些问题都有待于在并 购中,通过发挥协同效 应的作用加以改善。 2

张秋生周琳2003.06 企业并购协 同效应的研 究与发展 国内外协 同效应理 论研究 规范研究协同效应的微观运 作机理,应用价值评估 的理论与方法量化,结 合我国企业并购的实际 情况,实证检验若干影 响协同效应实现的关键 因素。 方芳闫晓彤2002年中国上市公 司并购绩效 与思考 上市公司 财务和会 计数据 核心 竞争 理论 实证2000年 发生并 购公司 的1999 年-2001 年的财 务数据 80 横向并 购:46 纵向并 购:10 混合并 购:24 对每个样本3年选 取9个指标:每股 现金流量、每股收 益、资产负债率、 主营业务利润率、 净资产收益率、销 售净利润率、总资 产报酬率、流动比 率、速动比率。 将指标按并购前一 年、并购当年、并 购后一年分别做因 子分析 横向并购的绩效明显优 于纵向和混合并购。并 购作为提高企业竞争力 和产业整合手段正在发 挥着巨大的作用。但但 目前上市公司的并购过 程存在着很多问题 3

近两年关于并购绩效研究的文献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77901860.html, 近两年关于并购绩效研究的文献综述 作者:赵利娟 来源:《经营管理者·上旬刊》2017年第04期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程度的提高,企业逐步开始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并购成为企业突破发展瓶颈的有效途径之一。因而并购也成为了学术界和实务界研究的焦点,本文梳理了近两年我国相关学者的研究,丰富了并购相关理论,具有一定的是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并购影响因素文献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竞争程度的提高,我国逐步调整产业政策,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也推动了我国并购板块的发展,但是并购是否能够实现价值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也成为并购领域的研究重点。本文梳理了近两年发表在《会计研究》、《管理世界》《经济研究》等主流杂志中,同时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等基金支持的研究主题为并购绩效的71篇文章(其中2016年37篇,2015年34篇),可以发现关于并购绩效的研究仍然是目前学术界较为关注的问题,重点从以下三个具有一定创新的方面进行了阐述。 一、关于并购动因的研究 从企业自身发展的战略目标角度研究并购动因对并购绩效。并购活动根据并购双方主要经营业务范围上的差异以及并购战略动机划分为横向、纵向和混合并购。基于不同战略目标的企业并购类型,对并购绩效是否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呢?以2007-2012年沪深 A 股上市公司发生并且已经完成的境内并购事件为样本,研究发现产品市场竞争程度、资产专用性与企业并购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以 2003 - 2013 年中国企业并购交易为样本,采用事件研究法评估并购方超额收益。发现国企采用现金支付、进行不同行业的并购可以获得正超额收益,民企采用股权等其它支付方式、进行完全相同行业(或不同行业)的并购可获得显著收益。采用纵向单案例研究法,对东航、上航两家公司横向并购重组活动进行研究,并以并购战略动因的实现情况作为衡量并购绩效的标准,发现横向并购能够促进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但长期绩效并不显著。 从政府对企业并购干预的视角考察并购动机对并购绩效的影响是近年来逐渐兴起的另一个研究视角。基于2004-2013年国有上市公司的并购数据,研究发现国企高管受政治晋升因素的影响,会在并购目标企业的选择、支付价格的确定等方面产生重要的偏好。,研究发现不同政府控制背景下的企业长短期并购绩效具有一定的差异。 二、关于跨国并购的研究

企业并购绩效评价的会计指标法研究综述

1. 引言企业并购理论是企业理论、经济学以及公司财务理论中最重要的课题之一,从20世纪8 0年代以来,企业并购理论进展非常迅速,成为目前西方经济学最活跃的领域之一。企业并购对企业业绩会产生相当的影响。企业并购业绩的变化一般从2个方面得到反映,一方面,企业的股票价格会发生某种程度的波动;另一方面,企业的一些财务指标会发生变化。这样就形成了2种企业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方法。一种是通过企业在并购事件发生前后股票价格的异常波动的方向来衡量企业绩效的变化,可称之为非正常收益法;另一种是通过并购事件发生前后年度有关会计指标的变化来判定事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方向,可称之为会计指标法。 2. 会计指标法的基本原理会计指标法即采用并购事件前后企业的财务和会计数据来进行比较分析(Parrino和Harris)。在我国,用非正常收益法来研究企业绩效问题其适用性还存在一些限制。非正常收益法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是股票价格能不能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好坏,也就是说,股票市场是不是有效的。吴世农认为我国股市信息的完整性、分布均匀性和时效性与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股价容易受人为因素所操纵,他对中国股市已达弱式有效这个结论提出了质疑。一些学者(沈艺峰,刘波,赵宇龙)的研究却认为中国股市已达弱式有效。但我国近几年股票市场存在绩优股价格低于绩差股的反常表现,绩优不一定“价优”,而绩差也不一定“价差”。从这一点来看,用非正常收益法来研究我国目前的证券市场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此外,我国绝大多数上市公司存在着很大一部分非流通股,而非流通股股东并不能直接从股价涨跌中获利或受损。这样,上市公司股价的波动就难以衡量非流通股股东的收益变化,因此也就无法准确测量上市公司业绩的变化。会计指标法的优势在于能够客观地、连续地反映并购前后公司业绩的变动情况,但其不足主要来自于会计指标容易受到上市公司操纵(孙铮,陈小悦)。陈晓等人的实证研究表明,尽管会计利润指标经常会受到操纵,但中国上市公司的报表盈余数字仍然具有很强的信息含量。另外,从较长时期来考察,任何利润操纵手段只能操纵暂时的会计指标,并购事件的实质性影响最终都要暴露到会计报表之中。因此,会计指标法在进行企业并购绩效实证研究方面也得到了普遍的应用。采用会计指标法对上市公司企业并购所体现的绩效的研究意义体现在3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微观层次,可以以此来具体分析上市公司的并购行为对其自身带来的变化,如主管业务的扩张、产品结构或资产结构的优化、经营管理机制的转变、财务指标的改善等 .第二个层次为中观层次,可以以此来具体分析上市公司并购对证券市场的影响,也包括证券市场对上市公司重组的影响。第三个层次为宏观层次,可以以此来具体分析上市公司并购对盘活国有存量资产、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方面的影响。 3. 实证研究西方学术界在这一领域由于研究方法、研究样本上的差异尚没有得出完全一致的结论 .Healy,Palepu 和Ruback研究了1979~1984年间美国50家最大的兼并收购案例,发现行业调整后的公司资产的回报率有明显提高。但Agrawal,Jaffe和Mandelker却发现市场调整后公司的业绩反而有所下降。结合2项研究的结果,表明并购与行业密切相关。Langtieg的研究将同行业公司作为控制样本进行配对检验,发现公司并购后的业绩没有显著的提高,而Magenheim 和Mueller的配对检验结果发现公司并购后的业绩有所下降。然而,Bradley和Jarrel采用不同的方法研究了Magenheim等的样本,却没有得出公司业绩下滑的结果[1].Matsusake 通过对最新一轮兼并浪潮的案例分析后,认为与企业所处的行业和企业规模相比,企业的利润率是进行兼并时更优先考虑的因素[2].其研究表明,在兼并的目标企业中,公共企业的利润率不如私有企业的利润率高,最大的公共企业的利润率最低。[!--empirenews.page--] 由此可见,即使采用同样的会计指标法进行并购绩效检验,也可能得出不一致的结论,这除了研究样本和指标选择差异外,更主要的可能性是与方法本身有关。应用财务数据分析并购绩效存在如下弊端:①绝大多数的公开财务数据都是累加值,难以独立区分单个规模较小事件的影响;②财务数据是历史数据,反映的是过去的绩效,而不是所期望的未来收益;③时滞影响,对于以成本节约为动机的并购而言,并购后第一年由于存在一些特别处理费用或裁

企业绩效评价研究的文献综述

企业绩效评价研究的文献综述 【摘要】企业绩效评价是管理者完成其利润目标和战略的工具,正确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如何进行企业绩效评价,各种绩效评价体系科学性如何则成为理论研究的重要领域。本文以2001年至2006年期间发表在《会计研究》、《管理世界》、《南开管理评论》、《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四本核心期刊上有关“企业绩效评价”的文献为样本,统计分析了我国企业绩效评价研究的现状,评述有关观点,指出可能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值得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企业绩效;统计分析;评价;文献综述 Abstract: The assessment of company’s performance is a tool for managers to accomplish the company’s goal of profit-making and strategy. Appropriate assessment of a company’s operating performance has become fundamental part of modern company management. T herefore, how to assess a company’s achievements and to what extent different kinds of assessment system are scientific form the critical research areas. Previous literatures published on four core periodicals from 2001 to 2006 ----Study on Accounting, World of Management, Comments on Management by Nankai University and Economic Theory and Management-----have been taken as samples in this paper. The current condition of the study on company’s achievements in our country is statistically analyzed: some relevant ideas are discussed and potential problems and further study directions are pointed out as well in this paper. Key words: Enterprise performance; Statistical analysis; Assessment; Literature Review 企业绩效评价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和体系来评价企业的经营绩效,一直都是理论界和实务界探讨的重要问题之一。目前较流行的企业绩效评价方法主要来自西方创造的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平衡计分卡、经济增加值等工具。但其实,立足于我国的企业实践,也有许多值得借鉴挖掘的方法。本文以2001年至2006年期间发表在《会计研究》、《管理世界》、《南开管理评

国内外企业并购动因理论文献综述

国内外企业并购动因理论文献综述 摘要:本文总结了国内和国外学者关于企业并购动因理论的研究,并对两者的动因理论进行了比较。相对于国外发达国家的理论,我国的并购动因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但另一方面,表明国外关于并购动因所提出的理论已逐渐适合中国的企业。 关键词:企业并购动因理论 并购(mergers and acquisition)包括兼并和收购,两者有一定的区别和联系。但是,随着全球化经济大发展,实业界的创新活动层出不穷,企业兼并和企业收购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正如温斯顿说讲:“传统的主题已经扩展到包括接管以及相关的公司重组、公司控制、企业所有权结构变更等问题上,为简便起见,我们把它们统称为并购(M&A)”。 并购在当今世界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施蒂格勒(G. J. Stigler)经过研究认为:没有一个美国大公司不是通过某种适度、某种方式的兼并而成长起来的,几乎没有一家大公司主要是靠内部扩张成长起来。从19世纪末英、美等西方国家发生的第一次企业并购高潮算起,历经五次企业并购高潮,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企业并购理论也成为目前西方经济学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在该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并购动因研究和并购绩效研究两方面,两者共同成为理解企业并购经济合理性和制定公共政策的基础。在该文中,主要总结并购动因方面的文献。 一、国外企业并购动因的研究 企业并购动因的复杂性和多变性难以用一种经济理论解释清楚,不同地区、不同历史时期企业并购的产生和发展都有深刻的社会、政治、经济等原因;对于不同企业来说,他进行并购活动的原因不同,甚至同一企业在不同时期的并购也有不同的原因。对于并购动因问题,西方学者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多种并购动因理论。Berkovitch 和narayanan(1993)将并购的动因归结于协同效应(synergy),代理问题(agency),管理者自负(hubris),并通过实证分析表明,以协同效应为目标的并购将带来正的效应,以代理问题为目标的并购,将带来负的效应。Kode ,Ford, Sutherland(2003)认为并购的动因在于协调效应,并提出了评价并购协同效应的模型。K. D. Brouthers等(1998)认为,并购动机可以分为经济动机、个人动机和战略动机三类。其中,经济动机包括扩大营销规模、增加利润、降低风险、防御竞争对手等子项目9项,个人动机包括增加管理特权等子项目4项,战略动机包括提高竞争力、追求市场力量等4项。这些研究都为并购的动因的理论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威斯通等(1998)可以看成是国外对企业并购理论研究的集大成者。按照威斯通的理论和其它文献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将企业并购的动因归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并购赞成论,包括效率理论(管理协同效应理论、经营协同效应理论、财务协同效应理论、多样化经营理论、价值低估理论)、信息与信号理论、代理成本理论。第二类是并购怀疑论,包括管理主义、自负假说、闲置现金流量理论、市场势力理论。 (一)、并购赞成论 1.效率理论(Efficiency Theory) 效率理论认为并购活动能够给社会收益带来一个潜在的增量,而且对交易的参与者来说无疑能提高各自的效率。这一理论包含两个基本的要点:(1)公司并购活动的发生有利于改进管理层的经营业绩;(2)公司并购将导致某种形式的协同(Synergy)效应。该理论主要包括管理协同效应理论、经营协同效应理论、财务协同效应理论、纯粹多样化经营理论、价值低估理论5个理论。 (1)管理协同(management synergy)效应理论

公司并购整合的绩效分析

公司并购整合的绩效分析 一、企业并购行为的原因 企业并购作为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进行快速扩张的有效途径,克服了通过自身积累实现渐进式发展的局限,为企业实现跳跃式甚至是几何式数级的发展提供了可能;同时企业间的并购行为使产业资本从一个企业流动到另一个企业,由一个行业流动到另一个行业,从而实现产业产权结构的调整和资源的重新配置。西方主流理论一般认为并购可以增加企业的价值,优化社会资源配置,但在实际的实证分析中历来学者对企业并购绩效的评价却是褒贬不一,更多的实证分析也指出了大部分的并购其实是不成功的,并购其实是一把“双刃剑”。而且,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并购行为相比,我国企业的并购还有其特殊的背景:我国企业并购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发展时间短,内部交易、关联交易等不规范行为时有发生,且当前企业正处于旧体制未完全解体、新体制刚开始发生作用的特殊转轨时期,企业作为名义上的并购主体,在实施并购战略时,并没有完全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出现了大量的非理性行为。 首先,企业的并购动机。分析并购绩效,我们必须首先分析企业并购的动机,将并购动机和实际结果相比较,才能看出并购绩效的优劣。而且作为并购行为的出发点,并购动机是影响并购绩效的一个关键因素,发现并购动机中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就可以为用它们探索提高企业并购绩效的途径提供思路。概括为以下动机:追求利润的动机。稍有经济学常识的人都会清楚,在市场经济中,一个企业的经济活动,必然是一个追逐利润的过程。这是其生产的目的,在资本主义社会尤其如此。追求利润最大化是西方企业家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根本宗旨,企业兼并作为1种商品经济活动也不例外,它最初产生的动力就源于资本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动机。由于通过企业兼并可以提高经济规模,增加产品产量,获得更多的利润,因此企业家总是想方设法地利用企业兼并的途径获得更大的利益。投资银行家受高额佣金的诱使,也在极力促使企业兼并的成功。因此,利润最大化的生产动机刺激了企业兼并的不断产生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动机。企业兼并的另一动力来源于竞争的巨大压力。有市场就会存在竞争,这几乎是市场经济中1条铁的法则。尽管竞争的形式多种多样,但从最根本上讲,竞争还是单位成本的竞争。哪一厂商产品的单位成本低,就会获得比其他企业更多的利润,从而在市场上站住脚,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打败对手。当然,竞争的前提是其产品适销对路。以上两点仅仅是西方企业兼并的原始动力。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兼并的原始动力又是以各种不同的具体形态表现出来的。也就是说,企业并不仅仅由于某种原因进行兼并,实际的兼并过程是一个多因素的综合平衡过程。 二、企业并购整合的因素分析 西方学者认为,主要有5个方面的因素影响西方企业兼并活动:(1)经营协同效应;(2)财务协同效应;(3)企业发展动机;(4)市场份额效应;(5)企业发展的战略动机。(一)管理能力协同程度并购企业在整合过程中应当追求更高的管理效率。由于并购双方在整合前管理能力存在差异,具有剩余管理能力的企业如果能将剩余管理能力应用于管理能力相对较低,管理水平不足的企业,那么就

并购绩效主要评价方法简评_朱华兵

□财会月刊·全国优秀经济期刊 并购绩效主要评价方法简评 朱华兵 (义乌工商学院浙江义乌322000) 【摘要】本文在比较现阶段并购绩效评价方法的基础上,针对我国上市公司估值误差较大、会计信息失真较严重等问题,认为要准确地评价我国企业并购的绩效,必须调整研究的角度,考虑各种方法的适用性并加以创新发展。 【关键词】并购绩效评价事件法长期绩效法 伴随着企业并购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并购绩效评价的方法也越来越多。目前,企业并购绩效评价的常用方法主要是四种,即事件法、长期绩效法、诊断法和调查法。面对我国企业并购的发展,如何结合企业的特点进行并购绩效研究至关重要。本文拟对并购绩效评价的几种方法作个比较。 一、并购绩效评价方法及应用 1.事件法及应用。并购绩效评价事件法又称股票价值法、股市价值法或股票评价法。事件法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现今它已成为并购绩效评价的主流方法。这一方法基于有效市场理论的假设之上,通过考察某个事件在交易公告的窗口期所产生的超常收益来衡量该事件的影响,通过分析并购宣布前后股票价格的变化来评价并购的绩效。它的计算分四个步骤,即通过考察并购公告发布前后的股价,计算正常收益、超常收益、平均超常收益、累积平均超常收益。运用事件法的关键是对事件期的确定,不同的研究采取了不同的事件研究期间,从事件前后各1天到事件前后各60天不一。较长的事件期因覆盖事件的概率较大而具有较强的说服力,但难以保证事件期的“清洁”,即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 2.长期绩效法及应用。由于事件法依赖有效市场理论的假设,而我国资本市场是否有效尚有争议,因此学者们更多地采取了并购前后公司长期业绩比较的研究方法,即长期绩效法。该方法所使用的财务指标主要有收入、利润、每股收益、销售收益率、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等。该方法虽不依赖于有效市场假设,但却依赖于上市公司的会计报告质量。该方法支持者认为尽管我国会计利润指标经常会受到操纵,但上市公司的报表盈余数字仍然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任何利润操纵手段只能操纵暂时的会计指标,就长期而言,并购事件的实质性影响最终都会反映到会计报表之中来。 目前,国内应用长期绩效法进行并购绩效研究主要集中在并购动因、绩效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方面,各种研究文献可以简单分为四个类型。 (1)利用因子分析进行的实证研究。国内在进行指标因子分析时所选取的指标大同小异,主要考察获利能力指标和现金流回报指标。因为因子的选择不尽相同,所以具体的研究方 法各异,得出结论的差别也较大。 (2)不同并购类型、方式对并购绩效的影响。对此问题国内学者利用会计指标从关联关系、控制权转让、并购类型、行业成长性、并购策略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得出的结论依然不尽相同。以横向并购为例,冯根福等(2001,2002)、方芳和闫晓彤(2002)的研究都支持理论上混合并购的效率是相对低下的这一结论;而雷辉等(2007)、程小伟等(2007)认为横向并购并没有给公司财务带来明显的改善。 (3)不同股权结构对并购绩效的影响。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比较特殊,主要表现为流通股与非流通股并存(股权分置时期及股改后大小非未解禁期间),即便在全流通后法人股和国家股仍然占有很大比重。理论研究几乎一致认为,公司绩效与国有股负相关,即政府干预型的并购活动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的长远发展问题。但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上市公司的大小非将陆续解禁,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因而这一课题的研究必将出现新的变化。 (4)不同企业类型对并购绩效的影响。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针对不同类型企业的并购绩效进行了研究,涉及我国企业跨国并购、制造业上市公司并购、机械类企业并购和私营企业并购等等。这些研究的思路和角度比较开阔,但在研究方法上仍然采用因子分析等长期绩效法。 3.其他方法及应用。 (1)调查法。理论上而言,若并购目标合理且所设定的目标实现,并购就应被认为是成功的。因此,参与并购的管理人员对并购的评价最能说明问题,由此产生了调查法。这种方法通过向涉及并购的企业主管发放标准化的调查问卷,然后对调查结果进行汇总和分析,旨在获取可以推广的结论。调查法在国内尚未发现公开的研究成果。 (2)诊断法。事件法和长期绩效法都是大样本的实证分析,容易忽略个别因素对并购绩效的影响,并且难以处理一些不易量化的数据,比如研究中涉及的管理风格、激励制度、治理结构等因素。由于有上述缺陷,因而适用于小样本深度分析的诊断法得以发展。诊断法通常是指对基于观察而不是调查所得到的小样本事件进行深度分析的方法,其数据的获取可 □·80· 2009.7中旬

公司绩效评价研究

公司绩效评价研究 目录 第一章绩效评价的历史沿革及功能 第一节绩效评价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绩效评价的功能及重要性 第二章企业经营绩效的财务和非财务评价 第一节传统的财务评价及缺陷 第二节非财务评价及缺陷 第三章综合绩效评价----平衡计分法简介 第一节平衡计分法介绍 第二节平衡计分法与其它绩效测评法的比较第三节平衡计分法与战略治理的关系 第四章综合绩效评价——平衡计分法的应用第一节 AAA公司建立自己的平衡计分法 第二节平衡计分法在AAA公司的进一步应用第五章平衡计分法在我国应用探讨 第一节我国绩效考核现状

第二节平衡计分法在我国应用初探 结论 第一章绩效评价的历史沿革及功能 绩效评价是企业治理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绩效评价,治理者能够了解企业一段时期内的经营状况、资源配置状况以及企业的实施状况,并能及时发觉问题,为纠偏提供依据。本章将回忆绩效评价的历史进程,强调绩效评价的重要性,阐述绩效评价的功能。 第一节绩效评价的历史沿革 企业绩效评价方法的历史演变,是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竞争方式的不断改变,竞争激烈程度的不断增强而进行的。我们以时刻为序对企业经营绩效评价方法进行回忆。 一、经营绩效评价思想的萌芽 经营绩效评价最早源于二十世纪初期的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市场竞争日渐激烈,企业经营方式开始改变,企业治理者为猎取更多的

利润,必须讲求有效的治理,而要实现有效的治理,就要借助财务报表提供的资料,当时的绩效评价要紧是依靠企业提供的报表对企业过去经营的绩效进行评价,要紧指标也确实是企业的利润。 二、60年代的研究 这一时期,绩效评价的研究要紧是针对控股公司。以跨国公司为研究对象,代表人物有霍金斯(Hawkins)、泽诺夫(Zenoff)、莫里尔(Mallriel)。尽管投资酬劳率(ROI)和剩余收益(RI)越来越多的被作为业绩计量指标,然而销售利润率(Profit on sales)被认为是更重要的指标。这时期人们认识到有必要针对子公司特有的经营环境,设立适合控股公司的特定绩效评价方法。【1】 三、70年代的研究 这一时期,研究的范围开始扩大,讨论问题更加深入。1971年,麦尔金斯(Melnnes)分析了30家美国公司的财务报告和绩效评价系统,指出最常见的评价指标是ROI,其次是预算比较和历史比较。这一时期对绩效评价进行深入研究的还有:美国的财务经理研究基金会(Financial Executives Research Foundation)、美国会计协会(AAA)、罗宾 【1】尚志强著,《跨国公司业绩评价系统》,1998年5月,经济科学出版社,6页

企业文化与并购绩效

企业文化与并购绩效 【篇一:企业并购绩效的实证分析】 企业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一、背景和意义 并购一直在金融学界受到广泛的关注。并购的关键在于通过购买另 一家公司来增加股东的利益。而这种利益增加是建立在协同作业之 上的,协同作业不但能增加效率而且能节约开支。但是协同作业是 一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概念,它并不会在两家企业合并后自动 出现,只有在两家公司的业务在经济层面上完全融合才会使之有所 提升。但在很多情况下,并购的作用是相反的。不但无法改善企业 的经营状况,反而使其销售减少。 在工业革命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越来越深远,并购的数量有 了很大的增长。作为公司重组的一种形式,华尔街的投资银行每天 都要安排并购,将两家不同的公司合并为一家更大的公司。 同时,全球跨国并购的数量一直在不断增长。1998年,跨国并购占 全球并购总量量的23%,到2007年已经上升45%。相对于国内并 购来说,跨国并购增加了额外的因素。而这些因素可能对并购产生 阻碍或促进的作用。例如,文化或地理上的差异会提高两家公司并 购的成本。 因此,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对于企业并购绩效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旨在通过实证研究,对并购是否能够改善企业的经营状况,提高资源利用率,为企业带来更好的效益等问题有所探究,并试图 比较国内并购和跨国并购在最终效果上是否有着显著的差距。 二、理论综述和文献回顾 (一)并购的经济效益 在过去众多对于并购的文献中,作者的意见大相径庭。 《哈佛商业评论》(2006年1月)的统计数据表示,70%的并购案 例是失败的,因为它们无法完成并购的既定目标。agrawal等人在1992年的研究也表明,在纽约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中,有许多公 司在经历了并购之后五年内,无法向股东支付正常水平的股利。 lev and mandelker 在1972的研究却表明,从长远效益看,经历过并购的企业普遍比未经历过并购的企业好。另外,也有研究表明, 并购能拉高公司股价,从而增加股东的财富(halpern ,1973)。

关于企业并购绩效研究现状述评

论文关键词:企业并购绩效述评论文摘要:中外学者对并购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已取得丰富的成果,但并购是否创造了价值仍然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本文对中外并购的研究方法及其成果进行简要的回顾与评价。并购是企业获得外部成长的重要方式之一,西方国家的企业发展史实际上也是一部企业并购的历史。我国并购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企业并购的数量、交易量和规模都快速增长。并购的绩效如何?并购是否创造了价值?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了大量探索。1国外研究现状综述1.1研究方法述评国外并购绩研究的主流研究方法是事件研究法与会计研究法。事件研究法首先计算每家企业在事件期内每一天的预期没有发生特定事件的正常收益。第二步:计算每一企业每天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正常收益之差,即每天的超过常收益。第三步:计算事件期内各企业每一天平均超常收益。最后是计算累积平均超常收益。会计研究法的基本思路是利用财务报表和会计数据资料,以营业净收入、流动比率和经营绩效等指标为评判标准,对比考察并购前后经营绩效的变化来衡量公司并购绩效。事件研究法主要缺陷在于:不同的研究者选择分析累计超常收益率的公告期长短不同,而研究结果对此的选择又非常敏感;股票价格的变动反映了公司并购双方股东对市场的预期,该预期易受股票市场本身的影响,从而影响公司并购绩效的准确性。会计研究法的优点是简单易行,但忽略了公司并购前后的风险变化,选取哪些经营绩效指标没有客观基准,且难以剔除其它因素对绩效的影响。1.2研究结论述评1.2.1并购方公司获益Mandelker(t974)发现,相同风险水平下,并购公司可以像其他投资活动一样从并购中获得正常的收益。Jensen、Ruback(1983)梳理了13篇关于并购绩效的文献,发现收购公司获得的超额收益率为4%。Cosh、Hughes和Singh(1980)调查1967~1970年的225桩并购案例后发现,兼并公司的盈利能力在兼并事件发生后有显著提高1.2.2并购方公司受到损失Firth(1980)1969—1975年英国发生的486起收购案例为研究样本,发现并购公司的超额收益率一6.396%。Limmack(1991)对1977—1986年发生在英国的462例并购事件进行了研究,表明并购公司的超额收益率为一0.2%。Meeks(1977)以1964~1971年发生的164例兼并事件为研究样本,以公司利润为核心指标,发现在兼并事件发生后,兼并公司的盈利能力显著下降。Kumar(1985)对1967—1970年的241例兼并事件进行研究,结果与Meeks相同。Healy、Palepu和Ruback(1992)采用经营现金流量报酬的概念,对1979年1月至1984年6月之间发生在美国的金额最大的50件并购事件进行研究,发现并购后,并购公司现金流量报酬率呈递减趋势。1.2.3目标公司获益Jensen、Ruback(1983)对13篇关于并购绩效的文献进行分析后发现,成功的兼并给目标公司带来约20%的超额收益,成功的要约收购给目标公司股东带来30%的收益。Franks、Harris(1989)以1955—1985年发生在英国的1145例收购事件为研究对象,发现目标公司的超额收益率为22%。Limmack(1991)对1977—1986年发生在英国的462例并购事件进行研究发现,目标公司的超额收益率为31%。Schwert(1996)对1975~1991年间的1814个并购事件进行研究,发现目标公司股东的累积平均超常收益达35%。J.FredWeston(2000)对1968年至1984年兼并企业进行研究,研究表明:目标企业累积超常收益达35%。Bruner(2002)对1971~2001年间130篇经典文献进行了分析,发现成熟市场上并购过程中,目标企业股东收益要远高于收购企业股东收益。[!--empirenews.page--][1][2]下一页1.2.4并购行业的相关程度与并购绩效关系的研究Maquieire、Megginson和Nail(1998)对1963~1996年发生的260件并购事件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发生横向或纵向并购的企业,取得了一定的财务协同效应,而混合并购企业使股东财富减少。Nail等(1998)对兼并的行业相关性进行检验,发现行业相关性兼并比混合兼并更能获得协同效应。Megginson、Moregan(2000)对t977—1996年间发生的204起战略并购样本进行研究,发现并购前后企业集中度变化的大小与长期并购绩效显著正相关。在国外研究中,目标公司在并购中获得正的收益,相关性并购绩效好于非相关性并购,而收购公司是否获益,尚未得出一致性研究

并购绩效的研究结论

6.1.2 并购绩效的研究结论 (1)提升申万宏源的短期绩效 我国的改革开放促使我国市场经济如日方升迎来了“春天”,资本市场并购也愈来愈多。要想在短时间内提升公司业绩和效率,只有企业在规划并购活动时,始终坚持从自身角度思考问题,挑选出能够帮助企业本身达成战略目标的公司。 我国资本市场进行并购交易的大力发展根源于我国实行的股权分置改革举措。企业要想扩张规模,并购交易仅仅是众多方式的一种。企业只有保证在客观公正的态度上衡量自身实力,根据自身情况,扬长避短,才能选取并购这一方式。企业要对公司所处的环境和自身的定位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我国证券公司属于金融服务机构,较为特殊,他们在进行战略性扩张时,要想吸收更好的资源和优势,应当选取同行业公司作为标的实施并购,横向并购能够促进相同或相似的公司实现优势互补,快速提升他们在本行业当中的地位。收缩战略和资产转移战略等措施,是当面临整个行业都处于发展下降通道时规避风险减少企业损失[19]。 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我国市场化进程逐渐加快,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国证券公司虽然拥有巨大的机遇但也遭遇着相同程度的挑战。比如,在社会市场竞争力越发迅猛的驱使下,申银万国证券有限责任公司选择同宏源证券进行合并,这两个金融公司的顺利合并取决于良好的战略举措。申银万国证券和宏源证券这两家公司各有所长,他们合作抓住机遇,从而实现综合实力的大力提升。两家公司的这次联合,优化重构了公司构架,使联合后的公司对市场有了越发全面的把控,从而一定程度的增加了公司的业务,这两家地区性的金融机构公司通过交易并购成为了全国性质的金融机构,新公司申万宏源实力就不是简单地“1+1=2”那样简单了,而是实现了全面的发展和企业竞争力的提升。通过我们分析,不难觉察到,往往成功的并购案例都有着相似之处。首先,要进行并购的企业都会对本身所处的行业环境以及要进行并购的企业所处环境进行分析。先通过分析研究,再制定公司并购的计划。合理选取横向并购和纵向并购以及混合并购等措施,要想快速提高企业竞争力,提升在市场中的地位等可以选取横向并购。而纵向并购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够明显地降低企业在上、下游市场的成本。另外,纵向并购还能明细企业分工,搭建新的产业链。要想帮助企业开展全新的业务,可以采用混合并购战略。当行业经济萧条或不理想的时候,混合并购能够一定程度促使企业调转方向。首先所有企业应该对本身状况以及市场环境有一个准确客观的判断,然后才能制定合适的并购方案进行实施。本文通过分析研究申银万国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和宏源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分别在并购前,并购后的业绩效率,发现通过此次并购,一定程度的提高了公司的短期绩效。而且公司在短时间内偿还债务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得益于公司的流动比例增加,净资产收益率指标也得到提升,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企业赚取利润的水平低的这一现状。总的看来,此次并购活动帮助申万宏源提高了短期绩效。 (2)并购后申万宏源竞争力提升 申银万国并购宏源证券之所以能够成功,不仅取决于并购前的充分准备,而且在他们完成并购后进行的大幅整合也有着重要影响。并购交易的完成仅仅是新公司迈向成功的第一步,合并后的公司还需要尽可能多的时间,大量的精力进行适当的磨合。磨合好的并购公司能够提升新公司的综合能力,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促使企业具有蓬勃的发展力。因此,并购只是第一步,磨合过程也

企业绩效评价研究方法综述

·综合2011年第1期(中) STUDY AND EXPLOR E 研究与探索实际比率32.330.883.3312102.661.63相对比率4=3÷21.170.591.331.51.70.670.54表1沃尔评分法财务比率流动比率净资产/负债资产/固定资产销售成本/存货销售额/应收账款销售额/固定资产销售额/净资产合计 比重12525151010105100标准比率22.001.502.5086 4 3 评分5=1×429.2514.75 19.95 15.0017.006.702.70105.35企业绩效评价研究方法综述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李丹曾繁荣 绩效评价是监督管理企业的有效方法之一,其运用数理统计和运筹学原理,采用特定的指标,按照统一的标准和一定的程序,通过定量定性的对比分析,对企业一定经营期间的经营效益和经营者业绩做出客观、公正和准确的评价。随着企业绩效评价理论研究的不断发展,企业绩效评价方法也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传统方法主要包括沃尔评分法、杜邦财务分析体系、财务报表结构指标评价法、相对值指标评价法等,现代方法主要包括经济增加值评价法、 平衡计分卡评价法、绩效金字塔评价法、主成分分析法、聚类分析法等,本文对一些主要绩效评价方法进行综述。 一、传统企业绩效评价方法 (一)沃尔评分法财务状况综合评价的先驱者之一是亚历山 大·沃尔,其在20世纪初出版的《信用晴雨表研究》和《财务报表比率分析》中提出了信用能力指数的概念,把若干个财务比率用线性关系结合起来,以此评价企业的信用水平。他选择了7种财务比率,分别给定了其在总评价中占的比重,总和为100分。然后确定标准比率。并与实际比率相比较,评出每项指标的得分,最后求出总评分。沃尔评分法的指标内容与计算可见表1。 沃尔评分法理论上的一个弱点就是未能证明为什么要选择这 7个指标,而不是更多或更少些,或者选择别的财务比率,以及未能证明每个指标所占比重的合理性。这个问题至今仍然没有从理论上解决。沃尔评分法技术上也有一个问题,就是某一个指标严重异常时,会对总评分产生不合逻辑的重大影响。这个缺陷是由相对比率与比重相乘引起的。财务比率提高一倍,其评分增加100%,而缩小一倍,其评分只减少50%。 (二)杜邦财务分析体系杜邦财务分析体系(TheDuPontSy-stem)由F·唐纳德桑·布朗首创,它是利用各财务指标间的内在关系,对企业综合经营理财及经济效益进行系统分析评价的方法。其特点是以权益报酬率为核心指标,将企业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和资本结构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自上而下的、能够全面直观的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指标体系。杜邦财务分析体系揭示公司绩效领域中的薄弱环节,指出公司努力和改进的方向,同时也为决策者采取措施优化经营结构和理财结构、改善企业财务状况指明了方向。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存在的不足有:一方面指标较单一,很难全面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另一方面不能提供重要的现金流量而亟需补充和完善。 二、现代企业绩效评价方法 (一)经济增加值(EVA )评价法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美国出现的几种新的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方法中,最引人注目和应用最 广泛的就是EVA(EconomicValueAdded)方法。根据EVA的创立者美国纽约斯特恩·斯图尔特咨询公司的解释,EVA是企业资本收益 与资本成本之间的差额。 更具体地说,EVA是指企业税后营业净利润与全部投入资本(借入资本和自有资本之和)成本之间的差额。如果这一差额是正数,说明企业创造了价值,创造了财富;反之,则表示企业发生价值损失。如果差额是零,说明企业利润仅能满足债权人和投资者预期获得的收益。这一概念的基础是利润,用于股本投资的钱实际上不是利润,在企业的收益高于其资本成本以前,实际上是亏损经营,企业是否有净利润实际上不能成为判断企业盈利与否的标准,只有企业创造的利润弥补了资本成本时,才可以说是盈利的。 基本EVA公式如下:EVA=NOPAT-IC[D D +E KD+E D +E RF] 其中,NOPAT是税后营业净利润,IC是投资成本,D是长期负 债,E是所有者权益,KD是长期负债成本,RF是无风险投资报酬率。EVA克服了传统评价指标未扣除股权资本成本的缺陷,并且 EVA指标综合了公司的投入资本规模、资本成本和资本收益,因此它可以更好的反映公司资本经营增值的状况,使绩效评价结果更合理、准确。该方法一经提出,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就得到了广泛应用,在于其自身的优点:首先EVA真实反映了企业的经营业绩。EVA指标考虑了资本成本,只有考虑了权益资本成本的经营绩效指标才能反映企业的真实盈利能力。其次,EVA指标尽量剔除会计失真对绩效评价的影响。EVA指标要求在计算之前对会计信息来源进行必要的调整,以尽量消除公认会计准则所造成的扭曲性影响,从而能够更加真实、更加完整地评价企业的经营绩效。再次,该方法将股东财富与企业决策联系在一起。根据EVA的定义可知,企业EVA业绩持续地增长意味着公司市场价值的不断增加和股东财富的持续增长,因此,应用EVA有助于企业进行符合股东利益的决 策。第四, EVA方法注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EVA不鼓励以牺牲长期业绩代价来夸大短期效果,即不鼓励诸如削减研究和开发费用 的行为,而是着眼于企业的长远发展,鼓励企业的经营者进行能给企业带来长远利益的投资决策,如新产品的研究和开发、人力资源的培养等,这样就能够杜绝企业经营者短期行为的发生。最后,EVA方法显示了一种新型的企业价值观。 (二)平衡计分卡评价方法由哈佛商学院的会计教授RobertKaplan和战略复兴集团总裁DavidNorton开发出来的企业平衡计分卡,迅速吸引了企业和咨询界的注意,这其中的原因在于:首先,现实正需要这样的一套评估体系,随着传统评估体系遇到巨大的挫折,面对更加复杂环境的需要,巨大的市场机会呼唤这一方法的出现。其次这一方法通过《哈佛企业评论》一系列的文章和咨询顾问的宣传,得到很好的包装和推广。最后,这一方法看起来简单,但是存在一定的深度,这一优点使第一次看到企业平衡计分卡的读者很快就了解它,但是当其更细致地探求的时候,意识到其中所蕴涵的内容远比初次显现的要多。企业平衡计分卡的基础比较简单, 4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