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脂在母猪饲粮中的应用

油脂在母猪饲粮中的应用
油脂在母猪饲粮中的应用

油脂在母猪饲粮中的应用

管武太

(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华农联佑饲用油脂研究中心,广州510642)

摘要:油脂作为必需脂肪酸的来源,其能值高且有助于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在母猪营养及其饲粮中发挥重要作用。母猪妊娠后期和泌乳期饲粮中添加油脂能改善母猪繁殖性能和利用效率。本文围绕母猪妊娠后期和泌乳期饲粮中添加油脂对母猪繁殖性能、泌乳期采食量、体重和背膘损失、乳中脂肪含量、能量输出量及其脂肪酸组成、后代仔猪体组成和下一个繁殖周期繁殖性能的影响对近20年来国内外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阐述油脂对母猪的生物学作用及其机理。

关键词:油脂;脂肪酸组成;母猪;繁殖性能

中图分类号:S8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油脂是动物重要的能量和必需脂肪酸来源,其能值和必需脂肪酸组成因其来源不同而异[1]。油脂在母猪营养中的生理作用及其作用机理一直是动物营养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其研究进展也备受关注。在母猪妊娠后期,其胎儿的生长发育和养分沉积明显加快,胎儿重量的3/4通常是在妊娠的最后1/4的时间内完成,同时母猪乳腺组织也开始快速发育并经历显著的功能和代谢变化以便为泌乳做好准备。在妊娠后期随着胎儿重量的迅速增加其占据的空间随之增大,由于母猪腹腔的容积有限导致其采食量受到限制,为了确保胎儿的正常发育和养分沉积,提高仔猪初生窝重,降低出生时弱小仔猪的发生比例,此时在母猪饲粮中添加适宜水平的油脂可以改善母猪的繁殖性能。在母猪泌乳期饲粮中添加油脂提高其采食量(或能量摄入量)和必需脂肪酸的摄入量,可以提高母猪产奶量和乳脂含量,改善母猪的泌乳性能,同时降低母猪泌乳期体重和背膘的损失,为下一个繁殖周期做准备。因此,本文介绍了饲用油脂的种类、脂肪酸组成,并对母猪妊娠后期和泌乳期饲粮中添加油脂对母猪繁殖性能和泌乳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综述。

1 饲用油脂的种类、脂肪酸组成及其对猪的有效能值

根据来源分类,饲用油脂可分为植物油(如椰子油、玉米油、棕榈油、大豆油和葵花籽油等)、动物油(如牛油、猪油、鸡油和鱼油等)和少量动植物混合油。根据形态可分为液

态油、固态油和油粉。油脂为动物提供多种脂肪酸和能量,几种常见的植物油和动物油的脂肪酸组成及其对猪的有效能值见表1。一般情况下,植物油和鱼油的不饱和度比其他动物油高,因为植物油和鱼油中含有丰富的C18:1、C18:2和C18:3,且鱼油中C20和C22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也很高。相反,动物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低,饱和脂肪酸含量高,如C16:0和C18:0。此外,动物油中还含有少量的C12:0和C14:0。大多数植物油中主要的脂肪酸是C18:1、C18:2和C18:3,但椰子油中主要的脂肪酸是C12:0[1]

表1 几种常见的植物油和动物油的脂肪酸组成及其对猪的有效能值

Table 1 Fatty acids profile and energy values for swine of various common sources of oils and fats[2]

油脂名称

Name of oil and fat 椰子油

Coconut

oil

玉米油

Corn oil

棉籽油

Cottonseed

oil

棕榈油

Palm oil

大豆油

Soybean

oil

葵花籽油

Sunflower

oil

牛油

Tallow

精选白脂膏

Choice white

grease

鸡油

Poultry

fat

猪油

Lard

鲱鱼油

Herring oil

步鱼油

Menhaden

oil

鲑鱼油

Salmon oil

沙丁鱼油

Sardine oil

动植物混合油

Animal-vegetable

blend

脂肪酸组成Fatty acid profile/%

C≤10 5.6 3.7 0.2 0.1

C12:0 43.8 47.0 0.9 0.2 0.1 0.2 0.2 0.1 0.3 C14:0 16.8 0.8 16.4 0.1 3.7 1.9 0.9 1.3 7.2 8.0 3.3 6.5 1.5 C16:0 8.4 10.6 22.7 8.1 10.3 5.4 24.9 21.5 21.6 23.8 11.7 15.2 9.8 16.7 20.2 C16:1 0.1 0.8 0.2 0.2 4.2 5.7 5.7 2.7 9.6 10.5 4.8 7.5 3.2 C18:0 2.5 1.9 2.3 2.8 3.8 3.5 18.9 14.9 6.0 13.5 0.8 3.8 4.3 3.9 10.1 C18:1 5.9 27.3 17.0 11.4 22.8 45.3 36.0 41.1 37.4 41.2 12.0 14.5 17.0 14.8 35.5 C18:2 1.7 53.5 51.5 1.6 51.0 39.8 3.1 11.6 19.5 10.2 1.2 2.2 1.5 2.0 21.6 C18:3 1.2 0.2 6.8 0.2 0.6 0.4 1.0 1.0 0.8 1.5 1.1 1.3 0.9

3

C20:1 0.1 0.2 0.3 1.8 1.1 1.0 13.6 1.3 3.9 6.0 0.6 C20:4 0.1 0.1 0.3 1.2 0.7 1.8

C20:5 6.3 13.2 13.0 10.1

C22:1 20.6 0.4 3.4 5.6

C22:5 0.6 4.9 3.0 2.0

C22:6 4.2 8.6 18.2 10.7

能值Energy value/(MJ/kg)

消化能DE 30.00 36.63 36.02 30.40 36.61 36.65 33.45 34.69 35.71 34.68 36.37 35.71 36.46 35.81 35.12 代谢能ME 29.39 35.89 35.30 29.79 35.87 35.92 32.78 33.99 34.99 33.99 35.64 35.00 35.72 35.09 34.41 净能NE 25.87 31.59 31.06 26.21 31.57 31.61 28.85 29.91 30.80 29.91 31.36 30.80 31.44 30.88 30.28 动植物混合油组成为25%猪油、25%鸡油、25%牛油和25%玉米油。

Animal-vegetable blend consisted of 25% lard, 25% poultry fat, 25% tallow, and 25% corn oil.

4

2 油脂在母猪饲粮中的应用

2.1 对母猪泌乳期采食量及能量摄入量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在母猪饲粮中添加油脂会降低母猪泌乳期的采食量,但其能量摄入量通常会升高。晋超[3]报道,从母猪妊娠第90天至泌乳第17天,饲喂不添加油脂及分别添加棕榈油、混合油和大豆油饲粮,妊娠期各油脂添加量为3%,泌乳期各油脂添加量为4%,结果表明,添加油脂显著降低了母猪泌乳期采食量,但各组消化能总摄入量差异不显著。Gatlin等[4]也有类似的报道,从母猪妊娠第90.0天至泌乳第15.5天饲粮中添加10%中链甘油三酯(MCT)和10%长链甘油三酯(LCT)比不添加油脂组显著降低母猪泌乳期采食量,但没有影响母猪代谢能的摄入量。但也有关于母猪泌乳期饲粮中添加油脂不会降低母猪采食量的报道。李波等[5]报道,将30头第3胎母猪分为3组,分别饲喂不添加油脂及添加2%大豆油和2%脂肪粉饲粮,其结果表明,添加油脂对泌乳母猪的平均日采食量无显著影响。Lauridsen等[6]报道,在母猪泌乳饲粮中添加8%油脂对母猪采食量并无显著影响,而添加8%动物油脂、菜籽油、鱼油、棕榈油和葵花籽油均极显著提高了母猪的能量摄入量。Weeden等[7]采用2×2因子试验设计,即2种蛋白质水平(14%和16%)和2种油脂添加水平(0和3%大豆油),在母猪哺乳期进行试验,结果发现,3%大豆油显著降低母猪采食量,但对能量摄入量无显著影响。Tilton等[8]报道,母猪泌乳期饲粮中添加10%牛油对泌乳期采食量无显著影响,而泌乳期第2、3周和总能量摄入量显著升高。在同等饲粮能量水平下,添加油脂不会影响到母猪泌乳期采食量。Kemp等[9]发现,在相同净能条件下,给泌乳期母猪分别饲喂20%玉米淀粉+1%大豆油和7.4%大豆油饲粮对母猪为期22 d的泌乳期的采食量无显著影响。不同来源同等水平的油脂对母猪采食量和能量摄入量也不会产生影响[10]。在高温条件下,母猪采食量急剧下降,此时添加油脂可提高母猪采食量。Rosero等[11]研究发现,在舍内温度为(27±3)℃的条件下,随着母猪饲粮中动植物混合油水平(0、2%、4%和6%)的提高,母猪采食量和能量摄入量呈线性增加(4.08、4.18、4.44和4.34 kg/d;53.68、56.65、61.84和62.30 MJ ME/d)。Rosero等[12]采用(2×3)+1因子试验设计,即2种油脂来源(动植物混合油和精选白脂膏)和3个油脂添加水平(2%、4%和6%),另设不添加油脂的对照组,试验期为妊娠第110天至泌乳第22天,随着动植物混合油水平的升高,母猪平均日采食量和平均日能量摄入量呈线性增加,随着精选

白脂膏水平的升高,母猪平均日能量摄入量呈线性增加。总体来说,一般情况下,在母猪饲粮中添加油脂由于其能量浓度提高往往会降低泌乳期母猪的采食量,但其能量摄入量升高。在同等饲粮能量水平条件下,添加油脂不会影响母猪泌乳期的采食量。添加油脂有利于母猪提高饲粮中能量的利用效率,因为油脂减少了与消化和代谢有关的热增耗,这对于处于高温条件下的泌乳母猪尤为重要。

2.2 对母猪繁殖性能和泌乳性能的影响

由于母猪的遗传结构、胎次、体重、个体差异等因素均影响到母猪繁殖性能和泌乳性能的成绩,导致相关数据变异性较大,因此,在进行母猪饲养试验时其重复数应该比较多,这样在统计分析时才能对试验结果进行客观分析。尽管有关饲粮中添加油脂对母猪繁殖性能和泌乳性能影响的报道比较多,但本文主要总结了近20年来母猪样本数相对较大(每组重复数≥20)的研究结果(表2)。总体来看,母猪妊娠后期饲粮中添加油脂对母猪总产仔数、产活仔数、仔猪初生平均个体重和初生窝重等繁殖性能无显著性影响[3-4, 6-7,11-16],但显著改善了母猪的泌乳性能、仔猪断奶窝重[3,11,13]、断奶平均个体重[3-4,13]、断奶头数[3,13]、仔猪平均日增重[3-4]、窝增重[3, 6,11,13]等。

表2 饲粮中添加油脂对母猪繁殖性能及泌乳性能的影响

Table 2 Effects of dietary oil and fat supplementation on reproductive performance and lactation performance of sows

文献References

添加时间

Duration of

supplementation/

day1)

母猪头数

The number

of sows/

头2)

试验设计

Experimental design

试验结果

Experimental result

Rosero等[11]G110—L19337(4)分别添加0、2%、4%、6%动植物

混合油与未添加油脂组相比,对第3~7胎母猪而言,饲粮中添加油脂显著提高了断奶窝重和窝增重,而对第1~2胎母猪而言,饲粮中添加油脂反而显著降低了其哺乳仔猪的成活率

Rosero等[12]G110—L22391(7)分别添加0、2%、4%、6%动植物

混合油和2%、4%、6%精选白脂

膏随着饲粮中精选白脂膏添加水平提高,母猪哺乳仔猪死亡率越高,添加2%精选白脂膏比6%精选白脂膏显著提高断奶仔猪数

Smits等[14]G107—L19328(2)分别添加2.20%牛油和1.87%牛油

+0.33%鱼油2组仔猪初生重、平均日增重和断奶重均无显著影响;但鱼油添加组显著提高了母猪下一个繁殖周期的总产仔数和产活仔数

晋超[3]G90—L19100(5)未添加油脂及分别添加棕榈油、

混合油、鱼油和大豆油(妊娠期

为3%,泌乳期为4%)与未添加油脂组相比,饲粮中添加油脂对母猪总产仔数、产活仔数、死胎数、初生个体重和窝重均无显著影响;添加鱼油和大豆油均显著提高断奶成活率、断奶头数和窝增重,且添加鱼油显著提高断奶窝重和仔猪平均日增重

张红菊[16]G85—L21120(3)分别添加3.17%大豆油(对照)、

3.17%大豆油+0.6% MCT纯油剂

和3.17%大豆油+0.5% MCT水溶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MCT纯油剂和MCT水溶性微胶囊粉剂对母猪总产仔数、产活仔数、弱仔数、死胎数、木乃伊数、畸形数、初生个体重、初生窝重均无显著影响,且对断奶头数、断奶窝重、断奶个体重、窝增重及平均日增重也无显著影响,但MCT纯油

7

性微胶囊粉剂剂组产程缩短了47 min,差异显著,MCT水溶性微胶囊粉剂组产程缩短了25 min

Qninniou等[13]G35—L2884(2)分别添加11.3%玉米淀粉和5%大

豆油(等净能水平)2组母猪总产仔数、产活仔数、初生平均个体重、初生窝重和断奶仔猪数无显著差异。与淀粉组相比,大豆油组仔猪断奶个体重、断奶窝重、仔猪窝平均日增重和仔猪断奶成活率显著提高,新生死胎率显著降低

Van等[15]G85—L0141(3)分别饲喂高非淀粉多糖(NSP)饲

粮、360 g/d小麦淀粉高NSP饲粮

和164 g/d大豆油高NSP饲粮

各组仔猪初生个体重和初生窝重没有显著差异

Lauridsen等[6]G108—L28175(7)未添加油脂及分别添加8%动物油

脂、菜籽油、鱼油、椰子油、棕

榈油和葵花籽油与未添加油脂组相比,饲粮中添加油脂对母猪总产仔数、产活仔数和断奶成活率无显著影响;除了鱼油和菜籽油外,饲粮中添加油脂显著提高了仔猪窝增重

Gatlin等[4]G90.0—L15.5485(3)未添加油脂及分别添加10% MCT

和10% LCT 与未添加油脂组相比,饲粮中添加油脂对母猪产活仔数、初生个体重和断奶成活率没有显著影响,而显著提高了木乃伊数和死胎数,且MCT组比LCT组死胎数更多;饲粮中添加油脂极显著提高了仔猪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断奶重,但不同油脂来源之间差异不显著

Weeden等[7]L0—L21158(4) 2×2因子设计,2个粗蛋白质水

平(14%和16%)和2个油脂水平

(0和3%大豆油)

各种处理对仔猪断奶头数和断奶成活率、断奶窝重和断奶个体重没有显著影响

8

1)“G”表示妊娠,“L”表示泌乳,如“G

—L19”表示油脂添加时间为从母猪妊娠第110天至泌乳第19天。下表同。“G” and “L” stand for gestation and lactation, respectively. For instance, 110

oil or fat was added from 110 d of gestation to 19 d of lactation, which is expressed as “G110-L19”. The same as below.

2)母猪头数表示方式为“母猪总头数(试验分组数)”,如337(4)表示试验母猪总头数为337头,分为4个组。The number of sows is described as “total sow number (groups)”. For example, a total of 337 sows were allotted to 4 groups, which is expressed as “337(4)”.

9

2.3 对母猪泌乳期体重和背膘损失的影响

母猪在泌乳期产生大量的乳汁,若以母猪单位体重(BW)来计算产奶量,1头母猪1 d产奶量为60 g/kg BW,而1头奶牛1 d的产奶量仅为50 g/kg BW,但母猪泌乳期营养物质摄入量有限,大多数母猪都处于严重的分解代谢状况,从而导致母猪泌乳期体重和背膘损失[17]。母猪泌乳期体重和背膘损失是影响母猪下一个繁殖周期繁殖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18]。

Rosero等[12]报道,母猪泌乳期饲粮中添加油脂并没有对母猪断奶时的体重产生影响,但有降低母猪泌乳期背膘损失的趋势。Tilton等[8]添加10%牛油降低了母猪泌乳第21天(泌乳结束)的背膘损失。在饲粮中添加油脂提高了饲粮的能量浓度,导致母猪泌乳期能量摄入量升高,从而降低了其泌乳期体重和背膘的损失。有研究表明,在饲粮能量水平相同条件下,添加不同来源及水平的油脂对母猪泌乳期体重和背膘损失没有显著影响。Park等[19]报道,在饲粮代谢能水平相同条件下,饲粮中油脂添加水平对母猪泌乳期体重和背膘损失没有显著影响,而在相同的油脂添加水平条件下,高能量饲粮显著降低了母猪泌乳期体重和背膘的损失,表明添加油脂提高饲粮能量水平可以减少母猪泌乳期体重和背膘的损失。类似的报道很多,Lauridsen等[6]报道,母猪泌乳期饲粮中添加8%不同来源的油脂对母猪泌乳期体重损失没有显著影响。Park等[20]采用2×2因子试验设计,即2种谷物来源(玉米和小麦)和2种油脂来源(牛油和大豆油),在相同代谢能水平下,添加不同来源油脂对母猪泌乳期体重和背膘损失没有显著影响。Kemp等[9]发现,在相同的净能水平条件下,母猪泌乳期饲喂20%玉米淀粉+1%大豆油和7.4%大豆油饲粮对体重和背膘损失没有显著影响。但有研究表明,在相同的净能水平条件下,5%大豆油组母猪泌乳期体重和背膘损失比11.3%玉米淀粉组更大[13]。也有相关报道表明,在能量水平不一致条件下,添加油脂对母猪泌乳期体重和背膘损失并无显著影响。Weeden等[7]采用2×2因子试验设计,即2个粗蛋白质水平(14%和16%)和2个油脂水平(0和3%大豆油),添加3%大豆油对母猪泌乳期体重和背膘损失没有显著影响。Gatlin等[4]报道,母猪妊娠后期和泌乳期分别添加0、10% MCT和10% LCT对母猪泌乳期体重和背膘损失无显著影响。总体来说,在饲粮中添加油脂提高其能量浓度有利于降低母猪泌乳期体重和背膘的损失。但在饲粮有效能水平相同条件下,添加不同来源的油脂对母猪泌乳期体重和背膘的损失没有影响。

2.4 对母猪乳中脂肪含量和乳中能量输出量的影响

除了遗传因素外,营养因素同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母猪乳成分的组成,可通过提高母猪饲粮中油脂水平来提高其乳脂含量[21]。母猪乳中脂肪、蛋白质和乳糖所提供的能量分别占乳总能的60%、22%和18%[22]。在生产中通过前列腺素F2α处理诱导母猪统一分娩,与自然分娩相比,前列腺素F2α处理诱导母猪分娩使其初乳中乳脂含量显著降低,但从母猪妊娠第110天开始添加10%玉米油可以极显著提高提前分娩母猪初乳中乳脂含量[22]。Averette等[23]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Tilton等[8]研究表明,母猪泌乳饲粮中添加10%牛油显著提高了母猪泌乳第18天的乳脂含量。Lauridsen等[6]、Ci等[24]、Vicente等[10]和Luo等[25]研究也表明,母猪泌乳期饲粮中添加油脂对母猪乳脂含量有改善的作用,但在统计上未达到显著水平,且不同来源的油脂其改善效果也不一致(表3)。母猪泌乳饲粮中添加油脂对母猪每天的乳脂产量和乳中能量的输出量有显著影响。Lauridsen等[6]报道,添加动物油和菜籽油能显著提高母猪每天的乳脂产量、乳中能量的输出量及乳中总脂肪酸含量,而添加鱼油和葵花籽油效果不明显。添加椰子油和棕榈油也能显著提高母猪每天的乳脂产量,但对乳中能量的输出量没有影响。总体来说,饲粮中添加油脂能提高母猪乳中脂肪含量,并影响母猪每天的乳脂产量和乳中能量的输出量。

表3 母猪饲粮中添加油脂对母猪乳脂含量的影响

Table 3 Effects of dietary oil and fat supplementation on milk fat content in sows

文献References

添加时间

Duration of

supplementation

/day

添加水平

Supplemental

level/%

乳汁采集

时间

Time of

sampling

milk/day

不添加

油脂

Non-oil or

fat/%

鱼油

Fish

oil/%

牛油

Tallow/

%

猪油

Lard/

%

动物油

Animal

fat/%

葵花籽油

Sunflower

oi/%l

玉米油

Corn

oil/%

菜籽油

Rapesee

d oil/%

棕榈油

Palm

oil/%

椰子油

Coconu

t oil/%

P值

P-value

Ci等[24]G107—L288 L0 6.82 7.98 0.370 Vicente等[10]G35—L28 3.5 L0 4.1 4.2 0.904 Vicente等[10]G35—L28 3.5 L14 5.8 7.1 0.170 Luo等[25]G104—L217 L21 5.81 5.69 0.370 Lauridsen等[6]G107—L288 L4、11、18、25 6.5 6.5 7.1 6.9 6.7 7.1 7.5 >0.05 Tilton等[8]L0—L2810 L187.72 9.59 <0.05 .

12

2.5 对母猪乳中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母猪妊娠后期和泌乳期饲粮中添加油脂有利于提高母猪的能量供应和脂肪代谢,是提高初乳、常乳中脂肪酸含量和哺乳仔猪成活率的有效途径[21]。母猪乳中脂肪酸组成受到母猪妊娠后期和泌乳期饲粮中油脂来源或脂肪酸组成的影响。Lauridsen等[6]在母猪妊娠后期及泌乳期饲粮中添加8%动物油、菜籽油、鱼油、椰子油、棕榈油和葵花籽油,结果表明,椰子油组常乳中C10:0、C12:0、C14:0含量最高,棕榈油组常乳中C12:0和C16:0含量比其他组显著提高,而葵花籽油组和菜籽油组常乳中C18:2含量比其他组显著提高,鱼油组常乳中C20:5、C22:5和C22:6含量比其他组显著提高,各组间n-6与n-3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比值也有显著差异,显示乳脂的脂肪酸组成受到饲粮中所添加的油脂的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由此可知,不同油脂其脂肪酸组成不一样(表1),从而导致泌乳母猪乳中脂肪酸含量也随之改变。Rooke等[26]报道,从母猪妊娠第93天至泌乳第7天分别添加3%金枪鱼油比3%大豆油显著降低了初乳和泌乳第7天常乳中C18:2n-6脂肪酸含量,而显著提高了C20:5n-3和C22:6n-3含量,也就是说提高n-3 PUFA含量,而降低了n-6脂肪酸含量和n-6/n-3。Luo等[25]报道,在母猪泌乳期饲粮中添加7%鱼油比7%猪油显著降低了母猪泌乳第21天常乳中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C16:1n-7、C18:1n-9)含量和n-6 PUFA(C18:2、C20:4)含量,而显著升高了n-3 PUFA(C18:3、C20:5、C22:5、C22:6)含量。Amusquivar等[27]报道,在母乳妊娠第60天至分娩期间饲粮中添加鱼油比橄榄油显著提高了母猪泌乳第3天常乳中n-3 MUFA和n-3 PUFA含量。Schmid等[28]报道,在母猪泌乳期饲粮中添加富含共轭亚油酸的6%高山黄油比6%动物油脂显著提高了母猪乳中总共轭亚油酸含量。Yao等[29]研究了泌乳期饲粮中不同n-6/n-3对母猪乳中脂肪酸组成的影响,随着母猪泌乳期饲粮中n-6/n-3的增大(3:1、9:1和13:1),初乳中亚麻酸、n-3 PUFA含量和n-3/n-6显著降低。当饲粮中n-6/n-3为13:1时,母猪泌乳第21天常乳中C18:1n-9和C18:1n-7等MUFA含量最低,当饲粮中n-6/n-3为3:1时,常乳中α-亚麻酸和二十碳五烯酸(EPA)含量最高,且随着饲粮中n-6/n-3的增大,常乳中n-3/n-6降低。Tilton等[8]报道,母猪泌乳期添加10%牛油降低母猪常乳C10:0、C14:0、C16:0、C16:1和C18:3含量,提高C18:0和C18:1含量。Ci等[24]等报道,从母猪妊娠第107天至泌乳第28天,分别饲喂含0和8%玉米油的饲粮,与不添加油脂相比,添加

8%玉米油母猪初乳C18:2n-6含量升高,C18:3n-6、C20:3n-6、C20:5n-3含量降低,总饱和脂肪酸(SAFA)含量降低,总PUFA含量升高,其中n-6 PUFA含量升高,n-3 PUFA含量降低,n-6/n-3升高。Vicente等[10]报道,从母猪妊娠第35天至泌乳第28天,分别添加3.5%猪油和葵花籽油,结果表明,相比猪油,葵花籽油组母猪初乳和常乳中C18: n-9含量降低,C18:2n-6含量升高,初乳中C16:0和C18:1n-7含量降低。Lauridsen等[30]报道,从母猪妊娠第107至泌乳第28天,母猪饲粮中添加0、8%椰子油、鱼油、菜籽油、葵花籽油,葵花籽油组母猪常乳中C18:2脂肪酸含量高,而鱼油组C20:5、C22:5n-3和C22:6含量高,菜籽油组C18:1含量高,椰子油组C12:0含量高。肖成林等[31]报道,从母猪妊娠第103天至泌乳第21天饲粮中添加5%鱼油比不添加油脂组母猪常乳中n-3 PUFA含量显著提高,n-6 PUFA含量显著降低。总体来说,母猪乳中脂肪酸组成与母猪妊娠后期和泌乳期饲粮中油脂来源或脂肪酸组成相关。

2.6 对母猪下一个繁殖周期繁殖性能的影响

Smits等[14]首次报道了母猪泌乳期饲粮中添加鱼油(富含n-3 PUFA)提高了母猪下一个繁殖周期的产仔性能,将328头第1~7胎母猪分为2组,即2.2%牛油组和1.87%牛油+0.33%鱼油组,试验期为妊娠第107天至泌乳第19天,结果表明,不同组仔猪初生重、平均日增重、断奶重均无显著影响,但鱼油组母猪下一个繁殖周期的总产仔数和产活仔数均显著高于牛油组,Smits推测可能是由于母猪泌乳期添加鱼油中n-3 PUFA有助于卵泡的发育和卵母细胞质量的提高。Rosero等[12]也报道,从母猪妊娠第110天至泌乳第22天,随着母猪饲粮中精选白脂膏水平(0、2%、4%和6%)的升高,下一个繁殖周期总产仔数呈线性升高。产活仔数随着动植物混合油和精选白脂膏水平的升高均呈线性升高。最近,Smits等[32]就有关鱼油在后备母猪研究进行了2个试验,试验1:将570头后备母猪分为4组,采用2×2因子试验设计,即2种油脂(3.0%牛油和2.7%牛油+0.3%鱼油)和2个添加时间(后备母猪配种前6周和前3周),其结果发现,与牛油组相比,鱼油组并没有提高母猪的分娩率、总产仔数、产活仔数和死胎数;试验2:将356头后备母猪分为3组,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即3.0%牛油、2.7%牛油+0.3%鱼油和2.0%牛油+1.0%鱼油,试验期为配种前6周至配种后第25天,结果发现,添加鱼油并没有提高后备母猪的排卵率,添加0.3%鱼油有增加其妊娠第25天的胚胎成活数的趋势,但添加1%鱼油胚胎成活数没有进一步的提高。Rosero等[12]报道,

在泌乳期饲粮中分别添加0、2%、4%和6%动植物混合油对下一个繁殖周期繁殖性能有改善作用,相比不添加油脂组,添加油脂组断奶后8天配种率、受孕率和分娩率也显著提高,而淘汰率显著降低,但并没有观察到下一个繁殖周期的产仔性能有所改善。总体来说,饲粮中添加油脂有利于母猪下一个繁殖周期繁殖性能的改善,但需要进一步研究来证实。

2.7 对其后代仔猪体组织组成的影响

Rooke等[27]报道,从母猪妊娠第93天至泌乳第7天添加3%金枪鱼油比大豆油提高母猪血浆、初乳和常乳中n-3脂肪酸含量,尤其是C22:6n-3含量增加,而C18:2n-6含量降低,新生仔猪组织n-3脂肪酸含量更高,母猪妊娠后期添加金枪鱼油提高了新生仔猪血浆、红细胞、肝脏和脑组织C20:5n-3和C22:6n-3等脂肪酸含量,但对仔猪活力没有改善。Tilton等[8]报道,添加10%牛油母猪所产仔猪胴体脂肪含量更大,而水分和蛋白质比例更小。Rooke 等[33]报道,在母猪妊娠后期饲粮中添加1.75%金枪鱼油对仔猪初生后的前35天有积极的影响。Ci等[24]报道,在母猪妊娠第107天至泌乳第28天分别饲喂含0和8%玉米油饲粮,添加8%玉米油对断奶仔猪血清中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极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没有显著影响,而肌肉中C18:2n-6、C20:2n-6含量显著升高,C16:1n-7、C17:1n-7、C20:3n-6、C20:4n-6和C22:6n-3含量降低,总PUFA和n-6 PUFA含量和n-6/n-3显著升高,而n-3 PUFA含量显著降低。Vicente等[10]报道,在母猪妊娠后期和泌乳期饲粮中添加3.5%猪油和葵花籽油,相比猪油,葵花籽油组提高了其哺乳仔猪肌内C18:2n-6和C18:0含量,皮下脂肪中C18:0含量升高,MUFA含量降低,PUFA含量升高。Lauridsen等[30]报道,母猪泌乳期饲粮中添加0、8%椰子油、鱼油、菜籽油、葵花籽油,对哺乳仔猪血浆中SAFA、MUFA和PUFA含量没有显著影响,但n-6/n-3受到显著影响,同时仔猪日龄×油脂来源交互作用对仔猪脂肪组织中脂肪酸有显著影响。总体来说,后代仔猪体组织中脂肪酸组成受到母猪妊娠后期和泌乳期饲粮中油脂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3 小结

在母猪妊娠后期和泌乳期饲粮中添加适量油脂不仅可以提高饲粮的能量浓度,增加母猪的能量摄入量,改善母猪的繁殖性能,而且可以提高母猪乳中脂肪含量、能量输出量并影响其脂肪酸组成,进而影响后代仔猪的体组成和生长。油脂分子结构中存在的不饱和双键容易发生氧化,其产物不仅降低油脂质量,而且会影响动物的生产性能和健康,因此,在油脂的

采购、贮运、使用过程中应注意其质量,避免油脂氧化酸败。在饲料生产时应选用符合质量要求的油脂,同时可增加抗氧化剂的用量,尽量做到现配现用,饲料产品要尽快使用,避免贮存时间过长导致饲料中油脂氧化酸败,在夏季尤其要注意。

参考文献:

[1] MCDONALD P.Animal nutrition[M].Essex:Pearson Education,2010:37-38

[2] NRC.Nutrient requirements of swine[S].11th ed.Washington,D.C.:National Academy

Press,2012:366-367.

[3] 晋超.饲粮添加不同类型油脂对经产母猪生产性能和乳成分的影响[D].硕士学位论文.雅

安:四川农业大学,2011.

[4] GATLIN L A,ODLE J,SOEDE J,et al.Dietary medium-or long-chain triglycerides improve

body condition of lean-genotype sows and increase suckling pig growth[J].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2002,80(1):38-44.

[5] 李波,陈代文,雷晓娅,等.不同脂肪源对哺乳母猪繁殖性能及养分消化率的影响[J].中国畜

牧杂志,2011(9):31-35.

[6] LAURIDSEN C,DANIELSEN https://www.360docs.net/doc/578002976.html,ctational dietary fat levels and sources influence milk

composition and performance of sows and their progeny[J].Livestock Production Science,2004,91(1/2):95-105.

[7] WEEDEN T L,NELSSEN J L,THALER R C,et al.Effect of dietary protein and supplemental

soya-bean oil fed during lactation on sow and litter performance through two parities[J].Animal Fe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1994,45(2):211-226.

[8] TILTON S L,MILLER P S,LEWIS A J,et al.Addition of fat to the diets of lactating sows:

Ⅰ.Effects on milk production and composition and carcass composition of the litter at weaning[J].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1999,77(9):2491-2500.

[9] KEMP B,SOEDE N M,HELMOND F A,et al.Effects of energy source in the diet on

reproductive hormones and insulin during lactation and subsequent estrus in multiparous sows[J].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1995,73(10):3022-3029.

[10] VICENTE J G,ISABEL B,CORDERO G,et al.Fatty acid profile of the sow diet alters fat

metabolism and fatty acid composition in weanling pigs[J].Animal Fe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3,181(1/2/3/4):45-53.

[11] ROSERO D S,VAN HEUGTEN E,ODLE J,et al.Sow and litter response to supplemental

dietary fat in lactation diets during high ambient temperatures[J].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2012,90(2):550-559.

[12] ROSERO D S,VAN HEUGTEN E,ODLE J,et al.Response of the modern lactating sow and

progeny to source and level of supplemental dietary fat during high ambient temperatures[J].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2012,90(8):2609-2619.

[13] QUINIOU N,RICHARD S,MOUROT J,et al.Effect of dietary fat or starch supply during

gestation and/or lactation on the performance of sows,piglets’survival and on the performance of progeny after weaning[J].Animal,2008,2(11):1633-1644.

[14] SMITS R J,LUXFORD B G,MITCHELL M,et al.Sow litter size is increased in the

subsequent parity when lactating sows are fed diets containing n-3 fatty acids from fish oil[J].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2011,89(9):2731-2738.

[15] VAN DER PEET-SCHWERING C M C,KEMP B,BINNENDIJK G P,et al.Effects of

additional starch or fat in late-gestating high nonstarch polysaccharide diets on litter performance and glucose tolerance in sows[J].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2004,82(10):2964-2971.

[16] 张红菊.中链甘油三酯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D].硕士学位论文.广州:华南农业大

学,2012.

[17] KIM S W,WEAVER A C,SHEN Y B,et al.Improving efficiency of sow

productivity:nutrition and health[J].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2013,4(1):26.

[18] TUMMARUK P.Post-parturient disorders and backfat loss in tropical sows in relation to

backfat thickness before farrowing and postpartum intravenous supportive treatment [J].Asian-Australasian 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s,2013,26(2):171-177.

[19] PARK M S,YANG Y X,CHOI J Y,et al.Effects of dietary fat inclusion at two energy levels

on reproductive performance,milk compositions and blood profiles in lactating sows[J].Acta Agriculturae Scandinavica,Section A:Animal Science,2008,58(3):121-128.

[20] PARK M S,SHINDE P L,YANG Y X,et al.Reproductive performance,milk

composition,blood metabolites and hormone profiles of lactating sows fed diets with different cereal and fat sources [J].Asian-Australasian 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s,2010,23(2):226-233.

[21] GU X,LI D.Fat nutrition and metabolism in piglets:a review[J].Animal Fe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3,109(1/2/3/4):151-170.

[22] JACKSON J R,HURLEY W L,EASTER R A,et al.Effects of induced or delayed parturition

and supplemental dietary fat on colostrum and milk composition in sows[J].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1995,73(7):1906-1913.

[23] AVERETTE L A,ODLE J,MONACO M H,et al.Dietary fat during pregnancy and lactation

increases milk fat and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Ⅰconcentrations and improves neonatal growth rates in swine[J].The Journal of Nutrition,1999,129(12):2123-2129.

[24] CI L,SUN H L,HUANG Y P,et al.Maternal dietary fat affects the LT muscle fatty acid

composition of progeny at weaning and finishing stages in pigs[J].Meat Science,2014,96(3):1141-1146.

[25] LUO J,HUANG F R,XIAO C L,et al.Effect of dietary supplementation of fish oil for

lactating sows and weaned piglets on piglet Th polarization[J].Livestock Science,2009,126(1/2/3):286-291.

[26] ROOKE J A,BLAND I M,EDWARDS S A.Effect of feeding tuna oil or soybean oil as

supplements to sows in late pregnancy on piglet tissue composition and viability[J].The British Journal of Nutrition,1998,80(3):273-280.

[27] AMUSQUIVAR E,LAWS J,CLARKE L,et al.Fatty acid composition of the maternal diet

during the first or the second half of gestation influences the fatty acid composition of sows’ milk and plasma,and plasma of their piglets[J].Lipids,2010,45(5):409-418.

[28] SCHMID A,COLLOMB M,BEE G,et al.Effect of dietary alpine butter rich in conjugated

linoleic acid on milk fat composition of lactating sows[J].The British Journal of Nutrition,2008,100(1):54-60.

[29] YAO W,LI J,WANG J J,et al.Effects of dietary ratio of n-6 to n-3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on immunoglobulins,cytokines,fatty acid composition,and performance of lactating sows and suckling piglets[J].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2012,3(1):43.

[30] LAURIDSEN C,JENSEN S K.Lipid composition of lactational diets influences the fatty acid

profile of the progeny before and after suckling[J].Animal,2007,1(7):952-962.

[31] 肖成林,田春庄,黄飞若,等.母猪日粮中的鱼油对乳中脂肪酸和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J].动

物营养学报,2008,20(1):8-15.

[32] SMITS R J,LUXFORD B G,MITCHELL M,et al.Embryo survival,but not first-parity litter

size,is increased when gilts are fed diets supplemented with omega-3 fatty acids from fish oil[J].Animal Production Science,2013,53(1):57-66.

[33] ROOKE J A,SINCLAIR A G,EDWARDS S A.Feeding tuna oil to the sow at different times

during pregnancy has different effects on piglet long-chain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 composition at birth and subsequent growth[J].The British Journal of Nutrition,2001,86(1):21-30.

Application of Oil and Fat in Sow Diet

GUAN Wutai

(SCAU-UniOil Feeding Oil & Fat Research Centre, 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42, China)

Abstract: Oil and fat being source of high dense energy, providing essential fatty acids, enhancing absorption of fat-soluble vitamins, thus it play a vital role in sow nutrition. The reproductive performance and feed efficiency could be improved when supplementing oil and/or fat in sow diet during late gestation and/or lactation. This paper mainly reviewed and discussed the research advances in last 20 years concerning the effects of oil and fat on sow reproductive performance,

sows’ feed intake in lactation, sow body weight loss, sow back-fat loss, fat content and energy output and fatty acid profile in milk, body composition of offspring piglet, and the reproductive performance in the subsequent parity when sows were fed diets containing the oil and/or fats in late gestation and/or lactation.

Key words: oil and fat; fatty acid profile; sow; reproductive performance

常见植物油脂

常见植物油脂种类 花生油:油颜色淡黄,细闻有花生味,油沫微呈白色。 菜籽油:稍带绿色,口尝香中带点辣味,油沫发黄。 大豆油:油色深黄,豆腥味较大,口尝有涩味,油沫发白。 棉籽油:油色暗黄,口尝没有味,油沫发黄。 香油:棕红色,闻、尝都有浓浓的香味。 葵花籽油:色泽清亮透明,芳香可口。 氢化起酥油从英文“短(shorten)”一词转化而来,其意思是用这种油脂加工饼干等,可使制品十分酥脆,因而把具有这种性质的油脂叫做“起酥油”。它是指经精炼的动植物油脂、氢化油或上述油脂的混合物,经急冷、捏合而成的固态油脂,或不经急冷、捏合而成的固态或流动态的油脂产品。起酥油具有可塑性和乳化性等加工性能,一般不宜直接食用,而是用于加工糕点、面包或煎炸食品,所以必须具有良好的加工性能。起酥油的性状不同,生产工艺也各异。 棕榈油:在世界上被广泛用于烹饪和食品制造业。它被当作食油、松脆脂油和人造奶油来使用。象其它食用油一样,棕榈油容易被消化、吸收、以及促进健康。棕榈油是脂肪里的一种重要成分,属性温和,是制造食品的好材料。从棕蓝油的组合成分看来,它的高固体性质甘油含量让食品避免氢化而保持平稳,并有效的抗拒氧化,它也适合炎热的气候成为糕点和面包厂产品的良好佐料。由于棕榈油具有的几种特性,它深受食品制造业所喜爱。 油菜籽油:就是我们俗称的菜油,又叫香菜油,是以十字花科植物芸苔(即油菜)的种子榨制所得的透明或半透明状的液体。菜籽油色泽金黄或棕黄,有一定的刺激气味,民间叫作“青气味”。这种气体是其中含有一定量的芥子甙所致,但特优品种的油菜籽则不含这种物质。 玉米油:玉米油富含维生素E,热稳定性好。 橄榄油: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及维生素E,可被皮肤吸收,滋润营养肤质,使皮肤光泽细腻而富有弹性,促进血液循环和肌肤新陈代谢,有助于减肥,减少皱纹,延缓衰老。 常见植物油脂营养 豆油 豆油是利用大豆种子经过溶剂浸出而获得,是世界上产量最多的油脂。未经提炼的大豆毛油不宜直接食用,目前最普遍的是精炼大豆油。其主要脂肪酸组成是:亚油酸,油酸,棕榈酸,亚麻酸等。 菜籽油 菜籽油取自油菜籽,其脂肪酸的组成受气候、品种等影响响较大。传统菜籽油的芥酸含量较高,一般为20%-60%,此外还有芥子苷。曾引起营养学领域的极大争议。有研究发现,用占膳食能量5%的菜籽油(含芥酸45%)的食物喂养幼鼠,发现其心肌出现脂肪沉积和纤维组织形成。目前已经培育出不含芥酸或低芥酸的菜籽品种。 花生油

高纤维日粮饲喂妊娠母猪的效果

高纤维日粮饲喂妊娠母猪的效果 作者:Duane E. Reese, Allen Prosch, Daryl A. Travnicek, Kent M. Eskridge;译者:赵克斌罗兰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所;审校:闫之春美国谷物协会;译自Nebraska Swine Report,2008 - 评注(闫之春,美国谷物协会) :Reese博士的这篇综述,给我们指出了发现问题的新思路:尽管多年来对在母猪料中添加纤维素的研究已有很多,但是,按添加的时机/期长、纤维素的种类、来源分类后,对母猪后续繁殖周期胎产活仔、窝均断奶活仔、泌乳期采食量、泌乳期失重的影响就不同了。尽管如此,在妊娠期母猪料中添加纤维素总体上仍然是有益的。 妊娠母猪非常适宜饲喂高纤维日粮。妊娠母猪能采食比其食用浓缩饲料要大,因此妊娠母猪可以采食低营养浓度的高纤维日粮。此外,与生长育肥猪自由采食不同,妊娠母猪能从高纤维日粮中获取更多的能量。 近来玉米价格的高涨促使养猪生产者考虑利用高纤维等的其它饲料原料。根据1997年发表的综述文章,在妊娠期饲喂高纤维日粮,母猪的活产仔数和断奶仔猪数分别可提高0.4头和0.5头(Nebraska Swine Report and in Lewis and Southern,2000,swine nutrion,2nd ed.)。此外,母猪的寿命也略有延长。 在此以后,另有4篇有关妊娠母猪饲喂高纤维日粮的报道。此外,以前纤维是以中性洗涤纤维(NDF)为指标,近来认为可能以可溶性纤维(SF)和不溶性纤维(IF)为指标更合理。本文就妊娠母猪饲喂高纤维日粮的效果及不同纤维的作用进行综述。 材料与方法 本文共对1975-2007年发表的24篇报道进行了总结。每个研究的处理组与对照组的结果进行比较,以确定饲喂高纤维日粮的反应:降低,没有反应,提高。然后对纤维的反应为增加的概率为0.5的假设进行测验(Sprent and Smeeton,2007)。对照组与纤维组的平均差异,以及纤维与繁殖周期分类之间的互作进行窝数加权的方差分析,权重主要是产仔窝数。统计方法位NPARIWAY and GLM(SAS)。记录了代谢能、NDF、SF、ISF摄入量,此外,母猪采食量、饲料组成也进行记录(表1)。 对繁殖性能的影响 在妊娠期饲喂母猪额外的高纤维对平均数的反应没有一个试验达到统计显著水平(P>0.1,表2)。可是,我们确认,饲喂高纤维日粮母猪某些性能指标因为饲喂高纤维日粮,而不是随机因素,改变的几率大于95%。这些结果显示,在妊娠期饲喂高纤维日粮,每天摄入的代谢能降低,而在泌乳期摄入的代谢能则增加。饲喂高纤维日粮的妊娠母猪产活仔数增加,泌乳期失重减少(P<0.05,表2)。 虽然许多人试图补偿高纤维日粮的能量摄入量,饲喂高纤维日粮的母猪的代谢能摄入量还是略微减少。处理组日粮能量确定的错误常常被认为导致能量摄入量低的因素。饲喂玉米-豆粕型日粮,但降低代谢能摄入量,妊娠期能量摄入量与泌乳期能量摄入量的关系与表2的结果相似。

氧化酸败的食用油不能吃

你会储藏家庭食用油吗? 食用油是厨房里的必需品,是烹调所离不开的调味品。小小食用油,食用有学问;如果储存不当,或成健康大隐患,不可忽视呢!家庭用油,要谨防氧化酸败。对于目前快餐时代,很多人由于上班都需在外就餐,这样的大桶食用油脂也就是偶尔吃。这些被“冷落”的大桶油脂,便被长时间的存放,再加上储存不当,油脂的氧化速度超出想象!更关键是很多百姓都不知道自己家的食用油已经发生了氧化酸败。其实食用油开盖之后如仅仅是轻轻地拧上盖子,这样做的后果是,三到五月之后油脂的过氧化值就会超过国家的标准(0.25mg/100g);有的人甚至将油倒在与空气自由接触的容器里,仅仅需要一周的时间,油脂的过氧化值很可能会超过国家标准;也发现有些人为了食用方便,盛放油桶的开口总是敞开着的,这样食用油脂被水、杂菌污染后氧化酸败的速度就更快! 氧化酸败的油脂对身体有哪些危害呢? 首先,油脂氧化酸败会产生过氧化物,过氧化物并不稳定容易产生活跃的自由基,进而诱发油脂的链式反应,产生大量的氧化酸败产物,导致这种油脂中含有大量有毒物质(多是脂肪和脂肪酸的二聚物及多聚物,这些物质是通过自由基的氧化聚合而产生)。长期食用之后可导致机体损伤、细胞破坏、加剧人体衰老、甚至诱发癌变等。 那么家里的食用油要如何储存呢?以下几点供参考: ①购买小包装、勤换种类 ②密封(盖紧盖子) ③避开光照(厨子里放置) ④避免水分渗入 ⑤不要用金属容器盛放 ⑥烹调时候尽量不要煎、炸 掌握这几个要点,可以最大化的减少食用油中过氧化物与有毒有害物质的产生。 二、建议食用油在三个月之内吃完。如果食用油使用时间过长,那我们就要检查一下看油是否已氧化变质了,推荐以下几个小方法筛查: 1、用手指捻拭,闻一下是否有不新鲜的味道,乃至明显的哈喇味。如果有就不要食用了。 2、观察颜色:同一桶食用油食用一段时间发现颜色变深,或者有轻微的絮状物就不要食用了。 3、打开食用油桶的盖子直接闻气味,有哈喇味,倒出油脂闻如果也有哈喇味那就已经发生氧化酸败,不可食用。 (*以上文字整理来源于:元博山茶油--东方的液体黄金!)

油脂精炼技术与工艺

油脂精炼技术与工艺 一、油脂精炼意义 1.增强油脂储藏稳定性 2.改善油脂风味 3.改善油脂色泽 为油脂深加工制品提供原料 二、毛油组成成分 毛油中绝大部分为混酸甘油脂的混合物,即油脂,只含有极少量的杂质。这些杂质虽然量小,但在影响油脂品质和稳定性上却“功不可没”。 悬浮杂质:泥沙、料胚粉末、饼渣 水分 胶溶性杂质:磷脂、蛋白质、糖以及它们的低级分解物 脂溶性杂质:游离脂肪酸(FFA)、甾醇、生育酚、色素,脂肪醇,蜡 其它杂质:毒素、农药 三、脱胶 油脂胶溶性杂质不仅影响油脂的稳定性,而且影响油脂精炼和深度加工的工艺效果。油脂在碱炼过程中,会促使乳化,增加操作困难,增大炼耗和辅助剂的耗用量,并使皂脚质量降低;在脱色过程中,增大吸附剂耗用量,降低脱色效果。

脱除毛油中胶溶性杂质的过程称为脱胶。 我们在实际生产中使用的方法是特殊湿法脱胶,是水化脱胶方法的一种。 油脂水化脱胶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磷脂等胶溶性杂质的亲水性,将一定量电解质溶液加入油中,使胶体杂质吸水、凝聚后与油脂分离。其中胶质中以磷脂为主。在水分很少的情况下,油中的磷脂以内盐结构形式溶解并分散于油中,当水分增多时,它便吸收水分,体积增大,胶体粒子相互吸引,形成较大的胶团,由于比重的差异,从油中可分离出来。 影响水化脱胶的因素 水量 操作温度 混合强度与作用时间 电解质 电解质在脱胶过程中的主要作用 中和胶体分散相质点的表面电荷,促使胶体质点凝聚。 磷酸和柠檬酸可促使非水化磷脂转化为水化磷脂。 磷酸、柠檬酸螯合、钝化并脱除与胶体分散相结合在一起的微量金属离子,有利于精炼油气、滋味和氧化稳定性的提高。 使胶粒絮凝紧密,降低絮团含油,加速沉降。 四、脱酸 植物油脂中总是有一定数量的游离脂肪酸,其量取决于油料的质

脂类

第六章 脂类的营养 脂类是一类存在于动植物组织中,不溶于水,但溶于乙醚、苯、氯仿等有机溶剂的物质。它能量价值高,是动物营养中重要的一类营养素,其种类繁多,化学组成各异。常规饲料分析中将这类物质统称为粗脂肪。 本章主要介绍可皂化脂类的特性,动物对脂肪的消化、吸收、代谢和脂类的营养意义。 第一节 脂类化学及其作用 一、 脂类的组成、结构和分类 脂类可按营养或营养辅助作用及组成结构分类,见表6-1。 表6-1 动物营养中脂类的分类、组成和来源 分类 名 称 组 成 来 源 (一)可皂化脂类 1.简单脂类 2.复合脂类 (1)磷脂类 (2)鞘脂类 (3)糖脂类 (4)脂蛋白质 (二)非皂化脂类 1.固醇类 2.类胡萝卜素 3.脂溶性维生素 甘油酯 蜡 质 磷脂酰胆碱 磷脂酰乙醇胺 磷脂酰丝氨酸 神经鞘磷酯 脑苷酯 半乳糖甘油酯 乳糜微粒等 胆固醇 麦角固醇 β-胡萝卜素等 维生素A,D,E,K 甘油+3脂肪酸 长链醇+脂肪酸 甘油+2脂肪酸+磷酸+胆碱 甘油+2脂肪酸+磷酸+乙醇胺 甘油+2脂肪酸+丝氨酸+磷酸 鞘氨醇+脂肪酸+磷酸+胆碱 鞘氨醇+脂肪酸+糖 甘油+2脂肪酸+半乳糖 蛋白质+甘油三酯+胆固醇+磷酯+糖 环戊烷多氢菲衍生物 环戊烷多氢菲衍生物 萜烯类 见维生素的营养一章 动植物体特别 是脂肪组织 植物和动物 动植物中 动植物中 动植物中 动物中 动物中 植物中 动物血浆 动物中 高等植物、 细菌、藻类 植物中 动植物中 简单脂类是动物营养中最重要的脂类物质,它是一类不含氮的有机物质。甘油三脂主要存在于植物种籽和动物脂肪组织中,蜡质主要存在于植物表面和动物羽、毛表面,某些海生动物体内也沉积蜡质。 复合脂类属于动植物细胞中的结构物质,平均占细胞膜干物质(DM)一半或一半以上。叶中脂类含量占总DM3-10%,其中60%以上是复合脂类。动物肌肉组织中脂类60-70%是磷脂类。 非皂化脂类在动植物体内种类甚多,但含量少,常与动物特定生理代谢功能相联系。 二 、脂类的主要性质 脂类,特别是简单脂类由于所含脂肪酸种类不同而具有不同特性(见表6-2)。 表6-2 部分脂肪和脂肪酸的主要特性

访谈提纲东利油脂食品公司030301徐立志

访谈提纲-东利油脂食品公司 一、个人背景 1、请谈谈您的教育背景和工作经历?工作负责范围?指挥链关系?集团的业绩考核指标? 二、本部门 1、本公司概况:股权结构?公司治理结构?各部门主要工作职责?人员状况?人员素质? 2、公司的预算管理?超预算部分如何处理? 3、本公司的主营产品是什么?经营业绩如何?去年的营业额和利润是多少?今年目标? 4、对客户的信用如何管理?应收帐款如何? 5、主要销售市场?上海以外的市场销售状况如何?公司的销售能力怎样?您认为应该怎样开 拓外地市场?您认为集团市场业务部对本公司的支持作用大吗? 6、对公司的主要原材料的采购合同如何管理?您认为由集团统一采购好,还是由各公司自 行采购好?原因是什么? 7、本公司管理的主要环节是什么?市场竞争的主要优势和劣势是什么? 8、管理过程中经常碰到的主要问题与困难是什么?您有什么好的改进方案? 9、本公司今年的发展目标和思路是什么? 10、如何看待公司的信息化建设? 三、关于集团 1、您认为集团成立事业部的总体思路是什么? 2、您如何看待集团事业部对下属子公司的管理效果? 3、您认为目前有哪些因素制约了集团的发展? 4、您认为事业部在对下属公司的管理上应该关注哪些方面的问题? 5、您如何评价集团层面的职能部门之间的沟通效率和管理效率? 本公司与集团职能部门在 管理和协调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原因及改进思路? 6、您认为目前集团其他的职能部门设计合理吗? 7、您如何看待集团的文化氛围? 四、其他问题 1、您认为本公司在工作中需要得到集团那些方面的支持? 2、您认为本公司的管理在那些方面有待加强? 3、您对本次管理咨询工作的期望及建议?

油脂氧化酸败的定性检验

实验油脂氧化酸败的定性检验及酸值的测定 一、目的要求 1.进一步掌握油脂氧化酸败的机理。 2.学会油脂氧化酸败的定性检验及酸价测定的操作技术。 二、实验内容 (一)油脂氧化酸败的定性检验 1.实验原理 油脂氧化酸败的过程是极复杂的化学变化过程,对食品质量影响很大。酸败的油脂中某些分解产物对人体有害,例如环氧丙醛。过氧化物是油脂自动氧化的主要初级产物,过氧化物可进一步分解,生成低级的醛、酮和羧酸,通过油脂中过氧化物、醛类的检出,可定性判断油脂是否已发生酸败。 (1)(1)(1) 过氧化物和饱和碘化钾溶液作用,析出的碘再用淀粉 溶液来检验。反应式如下: O R | + 2KI→ K 2 O + RO + I 2 O (2)环氧丙醛在酸败的油脂中不呈游离状态,而是成为缩醛。在盐酸作用下,它逐渐释出,释出的游离环氧丙醛与间苯三酚发生缩合反应,生成红色的凝聚物(环氧丙醛-间苯三酚凝聚物),由红色凝聚物的生成可判断油脂已发生酸败,此方法现象明显,简单易行。 2.实验器材 恒温水浴、锥形瓶、试管及试管架、量筒、电子天平、胶塞、玻璃管。 花生油、猪脂肪(新鲜与不新鲜各样品各1种)。 3.实验试剂 (1)氯仿-冰乙酸混合液:取氯仿40 mL,加冰乙酸60 mL,混匀。 (2)饱和碘化钾溶液:取碘化钾10 g,加水5 mL,贮于棕色瓶中。 (3)0.5%淀粉溶液 (4)0.1%间苯三酚乙醚溶液 (5)浓盐酸 4.操作步骤 (1)过氧化物的检出:称取油脂2~3 g,溶于30 mL氯仿-冰乙酸混合溶液中,摇匀使其溶解,加饱和碘化钾溶液1 mL,3~5 min后,加3 mL0.5%淀粉溶液,观察溶液的颜色。 结果表示:溶液有蓝色生成,说明油脂已开始酸败,无蓝色生成,未酸败。 (2)间苯三酚乙醚溶液法(克莱斯氏环氧丙醛反应) 取试样5 mL于试管中,加入浓盐酸5 mL,用橡皮塞塞好管口,剧烈振荡10 s左右,再加0.1%间苯三酚乙醇溶液5 mL,加塞剧烈振荡10 s左右,使酸层分离。观察下层溶液颜色。 结果表示:下层呈桃红色或红色表示油脂已酸败,下层呈浅粉红色或黄色表示未酸 败。 (二)油脂酸值的测定 1.实验原理 酸值是评定油品酸败程度的指标之一,它是指中和1 g油脂中游离脂肪酸所

原油与国内油脂期货品种走势的相关性分析

原油与国内油脂期货品种走势的相关性分析(一) 中国橡胶化工网2009-8-21 13:59:53来源: xx聚合物网评论 (0) 摘要: 国内油脂期货品种由于其生物柴油的概念与原油走势表现出很高的一致性。本文运用计量方法验证了这种高度相关性,并且利用回归分析方法得出了原油对于豆油、菜籽油、棕榈油的具体影响幅度。 在分析国内三大油脂品种豆油、棕榈油及菜籽油的走势时,我们经常会参考原油的走势。除了商品间传统的影响关系之外,它们之间特殊的能源替代关系,致使它们之间的相关性非常大,原油的走势和国内三大油脂品种走势可谓是亦步亦趋。从下图可以看出,原油的走势和豆油、棕榈油及菜籽油的走势几乎是同涨同跌,图形呈现了很好的一致性。 图一、原油走势VS油脂走势 图为原油走势VS油脂走势图。 那么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到底多强,内在影响机制是否存在以及原油对于油脂品种的指导作用到底多大?这些问题我们通过下面的定量分析加以解释。 本文选取DCE豆油、棕榈油自上市日(豆油上市日 2006年1月9日,棕榈油上市日 2007年10月29日)起至 2009年6月30日的每日收盘价,ZCE菜籽油自上市日( 2007年6月8日)起至

2009年6月30日的每日收盘价,而原油选取NYMEX的期货收盘价格。样本数分别为连豆油824个,连棕榈油405个,郑菜籽油469个,NYMEX原油824个。数据均来源于富远行情软件。 一、原油与豆油、棕榈油及菜籽油的相关性分析 相关性分析是指分析两个因素变量之间相关的程度,一般用相关系数来表示,相关系数的取值范围为±1之间。通常情况,相关系数的绝对值大于 0.8,表示两个变量之间有非常强的相关性,相关系数的绝对值在 0.5- 0.8之间,表示两个变量之间有较强的相关性,相关系数的绝对值在 0.3- 0.5之间,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相关性一般,而相关系数的绝对值在 0.3以下,表示两个变量之间基本没有相关性。计算原油与豆油、棕榈油及菜籽油的相关系数如下: 表一、原油与油脂品种的相关系数 xx原油 样本数xx豆油 0.804992 824xx棕榈油 0.836534 405xx菜籽油 0.851318 469

饲料中添加油脂的应用效果

饲料中添加油脂的应用效果 利用油脂饲喂家禽的方法,在我国已有数千年历史,在这种技术与现代动物营养理论相结合,将大大提高畜禽的生产性能并明显提高经济效益。与一些畜牧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饲料产品的能量水平往往偏低。过去饲养的绝大多数是地方品种或其杂交品种,还基本适应;如今饲养的大部分是现代品种,如果不能相应的提高能量水平,满足畜禽的营养需要,往往达不到应有的生产性能。为了达到理想的能量水平,有必要研究与推广添加油脂的实用技术。 一.油脂简述融点在38℃以上的油脂称为牛脂或兽脂,如猪脂、羊脂等;融点在38℃以下的称为油脂或脂肪油,如花生油、豆油等。油脂广泛存在于动植物界,它们是动植物新陈代谢的产物,是贮藏的营养物质。 1.动物油脂 (1)动物性油脂的来源动物性油脂不论来源如何都是由不同化学结构和不同物理特性的各种脂肪酸组成。动物性油脂的原料多来源于肉类加工厂的副产品,如肉块上修削下来的脂肪部分、内脏及不可食的屠体部分。此外,皮革厂修削下来和脂肪也是重要来源之一。 (2)规格和特点国际上动物性油脂的主要规格是为制造肥皂而制定的。根据游离脂肪酸、水分和不溶物及不皂化物(纯度)、颜色等再一步分级(表1)。 美国大型饲料公司使用的动物性油脂采取以下规格(表2),这些项目与动物营养关系密切。

表1 饲料用油脂的特点 品质等级融点游离脂肪酸水分、不溶物、脂肪酸颜色 ℃(%)不皂物(%)(处理前)最高档41.5 4 1 7 精选41.0 5 1 9 优质40.5 6 1 13或11B 专用40.5 10 1 19或11C 一号40.5 15 2 33 二号40.5 20 2 37 三号40.0 35 2 无色 37 4 1 11 白A 37 8 1 15 白B 36 10 2 19或11C 黄色36 15 2 37 普通37.5 20 2 39 褐色38 50 2 无色 表2 饲用油脂的参孝规格 色度(FAC)19——39 油离脂肪酸(FFA)10%——25% 稳定性(AOM)20AOM 水分、不溶物、不皂化物(MIU)2%以下 融点(Titer)36℃以上 BHT,BHA 150g/t (3)游离脂肪酸游离脂肪酸是中性脂肪的水解产物,油脂在被动吸收和利用之前,首先变成脂肪酸,因此,游离脂肪酸在动物性油脂中出现对动物无害。即使脂肪酸含量达到30%,对猪、鸡也没有不良影响,只达到50%以上时才会使消化率降低。但是,油脂富含油离脂肪酸是不理想的,它表示来源不明和质量不佳,因此,以不超过15%为好。 (4)纯度水分、不溶物以及不皂化物均属杂质,要求杂质不超过2%,杂质越多,能量越低,品质越杂。 水分过多易引起酸败,水分过多会甘油三脂水解,导致油离脂肪酸增加。含水量从容不迫1%增加到场3%,会使氧化率提高两倍。油脂中的水分还会使抗氧化剂效果降低。如果油脂中没有水分,就可发在常温下保持良好,不会酸败。 不溶物多,表明油脂不纯,不能作为饲料应用。不能皂化的物质是动物不能利用的,并会使家禽粪便粘稠。脂肪水解时,如有碱存在,则脂肪酸皂化成肥皂后,脂肪酸皂化时所需的碱量叫作“皂化价”。不饱和的脂肪酸也能与碱化合,饱和的和度越大,所能化合的碘越多,所以脂肪酸饱合程度可由其所化合的碘的多少来测定。每100克脂及或脂肪酸所能吸收碘的克数,叫做“碘价”。

油脂酸败

1、油脂酸败:油脂在加工和储存过程中,易发生酸败,产生氧化物-过氧化物-羟基脂肪酸-羧酸-醛-酮等物质,使油脂具有不正常的涩苦和异臭味,这就是油脂发生了酸败。油脂氧化酸败产生的一些小分子物质在体内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如产生自由基,所以食用过氧化值太高的食物对身体不好。 2、油脂酸败的类型:①氧化型酸败(油脂自动氧化):天然油脂暴露在空气中会自发地进行氧化,油脂的自动氧化是油脂及油基食品败坏的主要原因。多数食品中的油脂均能发生这种氧化型酸败。油脂的这种氧化反应,是在光或金属等催化下开始的,具有连续性的特点,称为自动氧化。②水解型酸败:油脂在食品所含脂肪酶或乳酪链球菌、乳念球菌、霉菌、解脂假丝酵母分泌的脂肪酶以及光、热作用下,吸收水分,被分解生成甘油和小分子的脂肪酸,如丁酸、乙酸、辛酸等,这些物质的特有气味使食品的风味劣化。同时,水解产物的进一步氧化将显著改变油脂的正常气味和滋味。③酮型酸败(B-氧化酸败):油脂水解产生的游离饱和脂肪酸,在一系列酶的催化下氧化生成有怪味的酮酸和甲基酮,称为酮型酸败。由于氧化作用引起的降解,多发生在B位碳原子上,因此称为B-氧化酸败。 2、酸价:是指中和1克油脂中游离脂肪酸所需要的氢氧化钾的毫克数。该指标可衡量油脂中游离脂肪酸的含量,也反映了油脂品质的好坏。酸价是脂肪中游离脂肪酸含量的标志,脂肪在长期保藏过程中,由于微生物、酶和热的作用发生缓慢水解,产生游离脂肪酸。而脂肪的质量与其中游离脂肪酸的含量有关。一般常用酸价作为衡量标准之一。 3、酸价的测定:酸价测定方法有试纸法、滴定法(GB/T一5530—2005国标法)、比色法、色谱法、近红外光谱法、电位滴定法。 4、需要测定油脂酸价的食品:①坚果类:坚果中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是贮藏和炒制过程中发生氧化酸败、致使品质下降的重要原因;②烘炒食品:烘炒食品为高含油量食品,会产生挥发性和非挥发性脂肪酸、醛、酮、醇等物质,若加工储存环节不恰当,由于光、热、空气中的氧以及水和酶的作用,易引起油脂氧化,从而导致酸价、过氧化值等指标超标;③植物蛋白饮料,例如豆奶、花生奶、杏仁露、核桃露、椰子汁等:用来生产植物蛋白的原料中,除含丰富的蛋白质外,一般都还含有很多的油脂,如大豆中油脂含量一般在 25%左右;花生中油脂含量高达 40%左右;核桃、松子的油脂含量更高达 60%以上;杏仁中的油脂含

油脂加工技术简述

简述油脂加工技术 陈侨侨 1 油脂概述 油脂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一类有机物,天然油脂的主要成分是混甘油三脂的混合物,即各种类型的脂肪酸分子与甘油分子构成的脂肪酸甘油酯。脂肪酸是甘油三脂的主要成分,占整个甘油三酯质量的95%左右。所以脂肪酸的种类、性质、结构及其在甘三酯中所处的位置,直接决定了各种油脂的组成,构成了自己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 油脂的功能有a、油脂的营养功能三大营养物质之一;b、为人体提供热量脂肪:9∽9.8KCal/g ;C、生理功能促进新陈代谢,提高免疫能力;d、 促进脂溶性物质的吸收脂溶性维生素:(V A ,V D ,V E 等)胡萝卜素类物、甾醇 类物质;e、非营养功能传热作用、起酥作用、乳化作用等。 1.1油脂成分 油脂类食品油脂是油和脂肪的统称。从化学成分上来讲油脂都是高级脂肪酸与甘油形成的酯。用弱极性的脂肪性溶剂(如乙醚、石油、醚、苯、氯仿等)从动植物组织中萃取出的不溶于水的物质。其中最重要的有油脂、类脂和蜡三类。油脂是脂肪族羧酸与甘油所形成的酯,在室温下呈液态的称为油,呈固态的称为脂肪。从植物种子中得到的大多为油,来自动物的大多为脂肪。油脂中的脂肪酸大多是正构含偶数碳原子的饱和的或不饱和的脂肪酸,常见的有肉豆蔻酸 (C14)、软脂酸(C16)、硬脂酸( C18 )等饱和酸和棕榈油酸(C16,单烯)、油酸(C18 ,单烯)、亚油酸(C18 ,二烯)、亚麻酸(C18,三烯)等不饱和酸。某些油脂中含有若干特殊的脂肪酸,如桐油中的桐油酸,菜油中的油菜酸,蓖麻油中的蓖麻酸,椰子油中的橘酸等。油脂根据其饱和程度可分为干性油、半干性油和非干性油。不饱和程度较高,在空气中能氧化固化的称为干性油,如桐油;在空气中不固化的则为非干性油,如花生油;处于二者之间的则为半干性油。 1.2 油脂来源 一般情况下,含油率高于10%的植物种子称为油料。 (1)动物油料(Animal oilseeds) A、陆地动物(猪、牛、羊等) B、海洋动物(鲸、鲨等) C、两栖生物(微生物)

饲料中脂肪的作用及分类

饲料中脂肪的作用及分类 一、能量在饲料中的作用 维持生存 生长发育 劳役 繁殖 产肉、蛋、奶、毛等 脂肪——最有效的能量来源 二、基本供能物质: 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含能比较 1kg蛋白质4.7Mcal 代谢能 1kg碳水化合物4.3Mcal 代谢能 1kg脂肪8.8Mcal 代谢能 脂肪含能是蛋白质或碳水化合物的2.25倍 三、脂肪的额外能量效应 饲粮添加一定水平的油脂替代等能值的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能提高饲粮代谢能,使消化过程中能量消耗减少,热增耗降低,使饲粮的净能增加,当植物油和动物脂肪同时添加时效果更加明显,这种效应称为脂肪的额外能量效应或脂肪的增效作用。 脂肪额外能量效应机制: 第一,饱和脂肪和不饱和脂肪间存在协同作用,不饱和脂肪酸键能高于饱和脂肪酸,促进饱和脂肪酸分解代谢。 第二,脂肪能适当延长食糜在消化道的时间,有助于其中的营养素更好地被消化吸收。另外,因脂肪的抗饥饿作用使鸡更安静,休息时间更长,用于活动的维持需要减少,用于生产的净能增加。 第三,脂肪酸可直接沉积在体脂内,减少由饲粮碳水化合物合成体脂的能量消耗。 四、脂肪的其他作用 除简单脂类参与体组织的构成外,大多数脂类,特别是磷脂和糖脂是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 促进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在小肠的吸收。

是脂溶性维生素A、D、E、K的溶剂,促进维生素的吸收。 形成新组织和修补旧组织不可缺少的物质。类脂中的固醇、磷脂等广泛地存在于机体内的器官、组织细胞中。 合成维生素的原料,如维生素D2和D3。 提供必需脂肪酸。 构成脑组织的成分。 降低饲料加工过程中的粉尘,减少污染。 五、脂肪对饲料品质的不利影响 为颗粒饲料的制粒带来了困难,尤其是动物性油脂需先液化后再喷到饲料上,而且量一大很难制粒,加大了生产颗粒的劳动量和难度,还增加了生产成本。 引起鸡的消化不良和下痢。如消化吸收不良,则引起拉稀,不但不促进生长,反而停止生长,饲料转化率降低。 降低胴体品质,在饲料中加入脂肪后,如代谢转化不当,会造成大量的脂肪堆积。 油脂的酸败,油脂长期在空气或微生物的作用下,可使其变性,产生有害物质,酸败的油脂是有害的,过量食入会出现缺硒或维生素E类似的症状。 酸败的饲料营养价值下降,维生素遭到破坏,肠道微生物发生变化,引起采食量下降和拉稀。 六、常用的主要脂肪源 植物性油脂: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高,熔点低,磷酯多,容易形成乳化微粒,消化率高,但是价格高。 动物性油脂: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磷酯少,熔点高,不容易形成乳化微粒,消化率低,价格低。 混合性油脂:吸收率中等,能值低,品质不可控,价格中等。 [NextPage] 饲料中脂肪的消化与吸收 一、脂肪的消化吸收过程 ※乳糜微粒的形成是脂肪吸收利用的一个重要环节 乳化剂或表面活性剂对脂肪吸收之所以重要,是由于脂肪吸收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于乳糜微粒的形成。脂肪必须在生理环境下有效地被转化成乳糜微粒才能被有效地吸收。如下图所示:

油脂类食品中17种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的测定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编制说明

食品安全地方标准油脂类食品中17种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的测定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征求意见稿) 编制说明 一、标准起草的基本情况 本标准由贵州省卫生计生委组织了食品安全地方标准评审委员会专家组进行评审并通 过立项,由贵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综合技术中心负责研制,本标准批准立项文号为卫计办函[2015]94号。主要起草人为:王兴宁、杨昌彪、曹桂红、蔡秋、林野、周贻兵、朱明、李洁。 开展方法学的研究包括:采用在线GPC净化,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油脂食品中17 种PAES的分析方法,确立了方法性能检验指标,如方法检出限、重复性、准确度及回收率等。组织3家同行实验室采用本标准方法进行对比验证。经过数据的汇总,形成制订该地方 标准的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 二、标准的重要内容及主要修改情况 油脂类食品采用《油脂类食品中17种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的测定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进行测定,外标法定量,同时测定17种邻苯二甲酸酯类。该方法快速、准确、具有较高 的灵敏度。具体实验结果如下: 1 方法检出限 本方法的检出限(LOQ)DINP 0.1 mg/kg,其他化合物为0.05mg/kg,完全能满足我 国及国外最大允许残留量要求。 2 精密度:0.1、0.5、1.0mg/kg三水平,重复6次进行检测,计算6次相对标准偏差(RSD%),结果≤15%。 3 准确度:将上述不同浓度的混合标准溶液,各平行制备6个样品,测定样品中各组分 的含量,测定结果均在标准参考值误差范围内,表明方法的准确度良好。 4 回收率:选择没有标准物质的其他基质类别的样品对17种邻苯二甲酸酯类进行加标回收试验,回收率结果在83%~108%之间。 5 实际样品检测:经对6种食品包括不同食用油、油辣椒、方便、蛋糕实际样品进行定 量分析后表明,本方法适用于不同品种、不同类型、不同含量的油脂类食品17种邻苯二甲

油脂酸败的测定实验报告范文.doc

油脂酸败的测定实验报告范文 篇一:食用油脂功能特性的测定 1、实验方案设计 1、通过对油脂特性指标的测定,综合训练食品分析的基本实验技能。 2、学会根据实验要求选择实验方法,设计实验方案。 3、掌握食用油脂过氧化值的测定方法 4、学会如何控制食用油脂的酸败. 2.实验原理、实验流程或装置示意图 油脂是膳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之一,油脂的氧化酸败会导致风味的延展和食品成分,如蛋白质的其他反应严重变质,变质的油脂会减少营养价值且对人体消化器官及其他部位产生毒性,从而成为食品卫生上的问题之一,油脂氧化酸败的关键产物是脂肪酸过氧化氢物是形成羰基和羟基化合物的中间产物,此化合物通常认为,是过氧化物油脂中过氧化值是指测定1g油脂所需要的标准硫代硫酸钠溶液的体积,它是判断油脂质量的一个重要的指标油样的存放条件对油脂氧化酸败有明显的影响作用,因此为了防止油脂氧化酸败速度过快油样赢避光低温保存,另外为了能够准确,反映出油样氧化酸败中产生的过氧化氢物称样后必须快速进行测定。 油脂氧化过程中产生的过氧化物,与碘化钾作用,生成游离碘,以硫代硫酸钠溶液滴定,计算含量。

化学反应式: 油脂过氧化值(POV值)测定 精密称取油样2~3g,置于250mL碘量瓶中,加入30mL三氯甲烷-冰乙酸混合液,使样品完全溶解。再加入1.00mL饱和碘化钾溶液,紧密塞好瓶盖,并轻轻振摇0.5min,然后在暗处放置3min。取出加100mL水,摇匀,立刻用0.002188mol/mL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滴定至淡黄色,加1mL淀粉指示剂,继续滴定至蓝色消失为终点。计算公式为: (V2-V1)c0.69100POV(%)m 式中:V1——样品消耗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的体积mL; V2——试剂空白消耗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的体积mL; c——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的浓度mol/L; m——样品质量g; 0.96——1mol/L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1mL相当于碘的克数。 3.实验设备及材料 1实验设备:隔水式恒温培养箱 2实验材料: 饱和碘化钾溶液:称取14g碘化钾,加10ml水溶解,必要时微热使其溶解,冷却后贮于棕色瓶中 氯甲烷–冰乙酸混合液:量取40ml三氯甲烷,加60ml冰乙酸,混匀 0.01mol/L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 淀粉试剂:将淀粉0.5g用少许冷水调成糊状,倒入50ml沸水中调匀,煮沸,临时用现配;

大豆油、菜籽油、棕榈油三大油脂期货品种间的套利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78002976.html, 大豆油、菜籽油、棕榈油三大油脂期货品种间的套利研究 作者:余世文 来源:《商场现代化》2008年第31期 [摘要] 目前我国商品期货市场中三大油脂品种分别为大豆油、菜籽油和棕榈油,分析出三大品种之间套利的各种因素,从而更好地让投资者在投资这三大品种的同时,利用其套利机会降低市场风险,提高期货市场的流动性并获取收益。 [关键词] 三大油脂品种间套利因素分析套利建议 一、三大油脂间期货市场套利的因素分析 大豆油、菜籽油、棕榈油是目前国内主要的食用油,从消费终端来看,三者之间存在着相互替代关系,同时,各品种之间的供需关系又存在着很大差异。三者之间的替代关系决定了其价格走势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种联系为投资者提供了套利的可能性,而品种之间的差异性则决定了套利利润的来源和大小。 从供需角度来考察品种之间的套利条件,一般原则是:需求端决定了品种之间的相关程度,而生产和供应环节的差异决定了价格间的差异程度。 1.套利对象之间供需关系的对比分析 供需关系的对比分析实际上是解决套利交易的方向问题,即买什么品种和卖什么品种的问题,总的原则是买入那些供需关系相对紧张的品种,而对应卖出那些供需关系相对充裕的品种。供需关系对比分析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棕榈油和其他油脂类品种的产量对比,包括单产比较、种植面积比较和总产量比较。 棕榈油是从油棕树上的棕果中榨取出来的,棕榈树通常2年~3年开始结果,8年~15年进入旺产期,18年~20年后开始老化、产量降低,它与大豆和油菜籽的生长和收获方式不同,后者为一年生植物,每年价格会对种植面积进行反向调整,油棕是多年生植物,产量有一个很长的周期惯性,我们在研究两者之间的产量对比时要注意这个特点。棕榈油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其生长受热带天气系统的影响较大,而其他两个品种种植带偏北,主要自然灾害是旱涝和早霜等,因此,季节和天气对产量的影响也会有很大的不同。 (2)消费状况对比。棕榈油主要消费国有印度、欧盟25国、中国、印尼、马来西亚和巴基斯坦,其中我国占全球棕榈油消费总量的14%,棕榈油的生产主要集中在印尼和马来西亚等国

粗纤维对猪生理功能的影响研究

粗纤维对猪生理功能的影响研究 1、日粮粗纤维的概念 粗纤维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及角质等成分。常规饲料分析方法测定的粗纤维,是将饲料样品经1.25%稀酸、稀碱各煮沸30 min后,所剩余的不溶解碳水化合物。其中纤维素是由β-1,4-葡萄糖聚合而成的同种多糖;半纤维素是由葡萄糖、果糖、木糖、甘露糖和阿拉伯糖等聚合而成的异质多糖;木质素是一种苯丙基衍生物的聚合物,它是动物利用各种养分的主要限制因子,粗纤维中的木质素对动物没有营养价值。反刍动物能较好的利用粗纤维中的纤维素和半纤维素,非反刍动物借助盲肠和大肠微生物的发酵作用,也可利用部分的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各种动物利用粗纤维实际上是利用微生物酶的分解产物或微生物的代谢产物,由于微生物酶分解粗纤维的特异性,往往使粗纤维分解不彻底。 2、猪对粗纤维的消化机理 猪对粗纤维的主要消化部位在后肠,同反刍动物一样,也是通过挥发性脂肪酸(VFA)的形式。消化过程主要分2步。第1步,粗纤维(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等)被微生物分泌的酶水解成短链的低聚糖,主要是二糖(纤维二糖、麦芽糖、木二糖),部分糖继续水解为单糖。第2步,二糖和单糖被微生物摄取,在酶的作用下迅速的被降解为挥发性脂肪酸-乙酸、丙酸、丁酸。VFA主要在盲肠内生成,大肠占整个消化道VFA产量的90%,盲肠VFA浓度比小肠高l00倍。日粮中粗纤维含量的增加可使乙酸比例增加,而降低丙酸比例。 3、粗纤维对猪生理功能的影响 3.1抗营养作用 粗纤维的负面作用是众所周知的。饲粮中粗纤维水平增高,加快食糜在消化道中的流通速度,降低动物对淀粉、蛋白质、脂肪和矿物质的回肠表观消化率,降低饲粮的可利用能值。Chesson试验证明,由于粗纤维对消化液的稀释作用,消化酶对底物的作用受到限制,从而降低了淀粉消化率。Roth Maier等报道,成年母猪日粮中添加果胶可降低饲料蛋白质的表观消化率,但其真消化率基本不变,可能是粪中微生物氮含量升高的结果。Mosenthin等的试验也表明,日粮纤维可通过加速猪肠道黏膜脱落和提高消化液分泌量而增加内源性氮的分泌。Schnccman等指出,不同来源的纤维均可使三酰甘油乳化后的乳糜微粒直径增大,降低胰脂肪酶活性。麦麸、苜蓿粉纤维以及肠道内降解纤维多糖的微生物均可与胆汁酸紧密结合,降低脂肪乳化效果及其消化率。张子仪等分析饲料粗纤维含量与猪消化能和鸡代谢能之间的关系得出,粗纤维含量与饲料有效能之间呈强负相关(y=-0.48~0.88)。 3.2提供能量 日粮中部分纤维多糖在适宜的酸碱环境下可被后肠消化道微生物发酵降解,以VFA(主要是短链脂肪酸SCFA)的形式为猪所吸收利用。其中乙酸主要氧化供能,丙酸生成酯,而丁酸被大肠上皮细胞吸收后迅速转化为乙酸或被氧化分解。Jorgensen等报道,纤维多糖经猪后肠发酵所产生的消化能约占其总消化能吸收量的28.6%。研究表明,饲粮中配入适量的易于发酵的高纤维饲料,如甜菜渣、大豆壳、麦麸、三叶草等,除可为母猪供能外,还可以

油脂的功能及防止其酸败的措施

油脂的功能及防止其酸败的措施 摘要:油脂是动物能量的重要的能量,在饲料中广泛应用。但油脂在加工利用中很容易酸败。本文就油脂的功能以及预防油脂酸败的措施进行综述。 关键词:油脂;防止酸败;措施;功能 油脂是一种高能饲料原料,随着动物营养的不断发展,日粮中越来越广泛添加油脂来满足动物体的能量需求。然而,油脂在高雯、高湿等环境下及易被氧化,进而产生多种醛、酮、酮酸以及羟酸等有害物质。这些物质不仅能够影响机体正常的生理生化功能,危机机体健康,影响动物的生长等,还能够在动物机体内残留,最后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损害人类健康。因此,目前就油脂的酸化以及其毒性作用以及其预防措施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 1 油脂的功能 油脂的主要功能就是提供能量。随着对动物营养研究的不断深入,目前各个品种以及不同阶段的营养需求研究已经较深入,而饲料原料中仅靠谷物类饲料难以满足动物机体,而油脂的高能量(生理能值是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2.25倍左右)恰好就满足这一需求。肉鸡试验中证实油脂代谢能转化为净能的效率比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高,三者分别为88%、78%和6l%。油脂也是畜禽必需脂肪酸(亚油酸、亚麻酸和花生四烯酸)的重要来源,日粮中添加油脂可与基础日粮内的油脂在脂肪酸组成上合理配比,同时也可促进日粮中脂溶性营养物质(如色素及脂溶性维生素等)和其他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Furman等[1]在家禽试验中证实, 油脂可促进氨基酸的消化吸收,如肉粉、肉骨粉13粮中氨基酸消化率可提高5%。矿物质的吸收也与日粮油脂有关,亚油酸含量由4%提高到16%时,平均需铁量由3.3 mg/d降至2.3 mg/d。 此外,油脂还具有提高饲料的适口性,延长饲料在肠道中的排空时间,提高动物对各养分的消化和利用率,减少饲料因粉尘而致的损失,提高颗粒饲料的生产效率和减轻机械磨损程度等功能。 2 预防油脂酸败的措施 2.1 使用抗氧化剂 目前化学合成产品主要有:乙氧基喹(EMQ)、二丁基羟基甲苯(BHT)、丁基羟基香醚(BHA)、叔丁基对苯二酚(TBHQ)、3,4,5一三羟基苯甲酸丙酯(PG、没食子酸丙酯)。EMQ是酮胺

常用的工业油脂

2、常用工业油品 ⑴齿轮油 GB7631.2—87规定了液压油的分类,内容见表2—4--10。该分类把液体传动系统用工作介质,按其在系统中的工作性质分为流体静压和流体动力系统用工作介质,前者用于传递势能,称为液压油(液);后者用于传递动能,称为液力油(液)。 对液压油的要求及选用原则是: a、适宜的粘度及较好的粘温性; b、良好的润滑和抗磨性能; c、良好的破乳性和抗泡性; d、此外对液压油的抗氧化性、抗剪切安定性、对金属材料的腐蚀性、对密封材料的影响均有一定的要求,选用时应注意。 ⑶液压支架用乳化油(液) 液压传动在一个相当长时期内主要是用水作为传动介质。水具有安全、经济、稳定、对人体无害等不少优点。但水缺乏润滑性、粘度低而且容易使金属锈蚀。所以随着石油工业的兴起和发展,逐渐改为使用石油基矿物油。开始,大都采用一般润滑油作为液压传动介质,以后由于液压技术和使用范围的迅速发展和扩大,固有的液压传动介质,在抗磨性、粘温性和抗氧化安定性等方面显得不能满足要求。因此,在润滑油中加入各种添加剂,形成各种专用的液压油。 乳化油是生产的用来配制乳化液的专用油脂。乳化液通常是指两种不相溶的液体(如水和油),当其中一种液体成为小液滴,并均匀地分散在另一种液体中。由于其外观往往似乳状,故称为乳化液。成为小液滴的一相称作分散相或内相;而另外一相则称作连续相或外相。

乳化液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油分散于水中,即油为内相,水为外相,叫做水包油型,以O/W表示;另一类为水分散于油中,即水为内相,油为外相,叫做油包水型,以W/O表示。此外还有水—乙二醇型(HFC)、不含水磷酸酯型(HFDR)、混合型(HFDT)等。通常我们使用的乳化液都是水包油型乳化液,这是因为: a、安全性。由于煤在一定条件下具有自然性,煤尘有爆炸性,并且煤层中往往含有可燃性气体(如瓦斯即沼气或甲烷等),遇到明火、电器引燃以及其它原因,都可能造成采煤工作面及其附近巷道的火灾,甚至会发生爆炸。因此,液压支架所用的传动介质,应为既不能引燃,也不会助燃的,以保证矿井生产安全。水包油型乳化业,可以含有95%以上的水,所以实际上可以认为是不燃的,它具有足够的安全性。 b、经济性。一个综采工作面的液压支架数量,往往达100~150架之多,加上与泵站相联接的各种管路,一般就需要10吨左右工作液供应整个系统。所以必须采用来源广、价格便宜的液压系统。水包油型乳化液是目前所有液压液中价格最便宜的一种。 ⑷润滑脂 润滑脂的牌号是根据针入度来划分的,稠度越大其针入度越小。目前国际通用的稠度号是按美国润滑协会(NLGI)所创立的稠度系列,NLGI稠度系列共分九档,从000、00、0、1、2…6号,其针入度从475~85,每一档的幅度是30(1/10mm),相邻两档之间的间隔是15(1/10mm),最常用的稠度分级是0、1、2、3号,我国绝大多数润滑脂品种的稠度和NLGI 稠度系列相同。NLGI稠度系列分级标准见表2—4--11 锂基润滑脂是目前最常用的一种多效能长寿命润滑脂。它的滴点较高(170~200℃),并有良好的低温性能,可以长期工作在-40~+120℃范围内,还具有良好的抗水性、机械安定性和抗氧化安定性,使用寿命长(—般可达2年),摩擦系数小,能够替代钙基、钠基、钙钠基等润滑脂,并在使用性能上优于上述各种润滑脂。 在实际使用中,可以适用多种环境及条件的脂品种是2号和3号稠度的锂基润滑脂。在集中润滑装置中使用的多为半流体的00、0号锂基润滑脂,能克服一般润滑脂在外力作用下不易变形和流动性差的缺点。GB7324-87规定了通用锂基润滑脂的质量规格,见表2—4--12。GB7323-87规定了极压锂基润滑脂质量规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