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年代及发展史

地质学发展简史(精简版)

地质发展简史 1.地质知识积累和地质学的萌芽时期(远古~1450) 岩石和矿物知识的积累 对地质作用的认识 对地球的启蒙认识 中世纪的地质学 2.地质学的奠基时期(1450~1750) 地质哲学思想的初步发展 对化石和地层的认识 岩石学、矿物学和矿床学的发展 3.地质学的形成时期(1750~1840) 地质考察旅行的兴起 水成论和火成论 地质学体系的形成 灾变论和均变论 4.地质学的发展时期(1840~1910) 地层学和古生物学 岩石学、矿物学和矿床学 动力地质学 地槽地台学说和全球地质构造的理论综合 5.20世纪地质学的发展(1910~) 地质学各分支学科的发展 大陆漂移说 地质学的新阶段及板块构造学说 地质学发展史是人类在生产和探索地球奥秘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地球的组成和结构,地球及其生物界演变的规律,特别是地壳和岩石圈运动规律,并为人类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矿产资源保护环境服务的历史。 人们对地球的认识源远流长。在曲折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原始朴素的地质知识逐渐形成了地质科学的知识体系。根据地质知识发展的程度,并参照其社会文化背景,可将地质学发展史划分为5个时期。①地质知识积累和地质学萌芽时期(远古~1450),以认识的直观和解释的猜测性为主要特征。②地质学奠基时期(1450~1750),其特征是随着自然科学的诞生,地质知识趋向系统化。对地质现象试作理性解释,并逐步建立了观察和推理方法。③地质学形成时期(1750~1840),一方面地质知识得到较全面的概括和总结,另一方面,人们将地质作用、过程和结果联系起来加以思考,给予解释。地质思想、理论和学说十分活跃,由此初步形成了地质学体系。④地质学发展时期(1840~1910),其特征是地质知识和理论的发展,逐步形成了综合分析方法,初步提出了全球性地质发展史的认识。 ⑤20世纪的地质学(1910~),这一时期特点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新的地质学说、地质学理论不断涌现,地质学分支学科之间日益相互渗透,地质学与地球科学的其他学科相互沟通,形成了全球性地质学体系。

勘察成果整理资料

勘察成果整理

第七章勘察成果整理 勘察成果整理是在搜集已有资料后,在工程地质测绘、勘探、测试、检验与监测所得各项原始资料和数据的基础上进行的,其主要工作内容是:岩土参数的分析与选定、岩土工程分析评价、反分析和勘察报告的编写。 第一节岩土参数的分析与选取 一、岩土参数的可靠性和适用性 岩土参数的分析与选定是岩土工程分析评价和岩土工程设计的基础。评价是否符合客观实际,设计计算是否可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岩土参数选定的合理性。岩土参数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评价指标,用以评价岩土的性状,作为划分地层鉴定类别的主要依据;另一类是计算指标,用以设计岩土工程,预测岩土体在荷载和自然因素作用下的力学行为和变化趋势,并指导施工和监测。 工程上对这两类岩土参数的基本要求是可靠性和适用性。可靠性是指参数能正确反映岩土体在规定条件下的性状,能比较有把握地估计参数真值所在的区间。适用性是指参数能满足岩土工程设计计算的假定条件和计算精度要求。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应对主要参数的可靠性和适用性进行分析,并在分析的基础上选定参数。岩土参数的可靠性和适用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岩土体受到扰动的程度和试验标准。它涉及到两个问题: ①取样器和取样方法问题; ②试验方法和取值标准问题。 通过不同取样器和取样方法的对比试验可知,对不同的土体,凡是由于结构扰动强度降低得多的土,数据的离散性也显著增大。对同一土层的同一指标,采用不同的试验方法和标准发现,所获数据差异很大。 二、岩土参数的统计分析 由于岩土体的非均质性和各向异性以及参数测定方法、条件与工程原型之间的差异等种种原因,岩土参数是随机变量,变异性较大。故在进行岩土工程设计时,应在划分工程地质单元的基础上作统计分析,了解各项指标的概率系数,确定其标准值和设计值。 岩土参数统计分析前,一定要正确划分工程地质单元体。不同工程地质单元的数据不能一起统计,否则因不同单元体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参数差异较大而导致统计的数据毫无价值。由于土的不均匀性,对同一工程地质单元(土层)取的土样,用相同方法测定的数据通常是离散的,并以一定的规律分布,可以用频率分布直方图和分布密度函数来表示。

地球科学的发展史

地球科学的发展史 谭亲平 地球化学研究所 201028006514006 1、中国地学发展历程 我国历史上出现过不少走遍祖国深山大川。最早的要算北魏的郦道元,他著述的《水经注》是很有名的。这是我国北魏以前最全面的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远在西方出现航海热以前的几十年,我国明朝航海家郑和已“七下西洋”,走了30多个国家,路程为10万多公里。他沿途记载了各国方位和海上暗礁、浅滩,成为研究十六世纪以前西方交通历史的重要资料。 明代徐霞客经过30多年的地理考察,走遍了大半个中国。他不仅考察了名山大川,还专门调查了研究我国石灰岩地貌的分布及发育规律。他对石灰岩溶洞的解释和今天的科学原理是一致的。《徐霞客游记》是后人根据他的日记整理而成,书中对他所到之处的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都有详细的记载。 清代康熙年间,于公元1708-1718年在全国进行了空前规模的大地测量,测定了630个经纬点,绘制了著名的全地图《皇舆全览图》。 1755年,清代汪锋辰著《银川小志》,记载了地震发生前井水浑浊、群犬狂吠等前兆,是有关以动物异常预报地震的科学史料。李榕《自流井记》记载,清代四川地区工人已初步掌握了地下岩层的分布规律,并找到了绿豆岩和黄姜岩两个标准层,表明我国已建立起最早的地下地质学。徐松《西域水道记》把新疆分成111个受水体(湖泊),以水道为纲,详细记载了各流域的地质、地貌、新构造运动、矿产、城市等,是我国历史上比较全面地叙述新疆地理的著作。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中国正处在从闭关自守到被迫向西方开放的时期,当时出版少量地质文献都是西方地学教材的译本。一些西方学者在中国进行了地质调查和探险,出版了关于中国地质的著作。如美国庞佩利著有《中国、蒙古与日本之地质研究》(1866);德国的李希霍芬著有《中国》,这是第一部较为系统的有关中国地质的著作;美国的威利斯著有《中国的研究》。李希霍芬和威利斯的工作为以后中国地质的研究奠定了初步基础。此外,还有匈牙利洛茨、瑞典的斯文·海定、俄国的奥布鲁切夫都曾考察研究过中国一些区域的地质情况。在1910年以前,中国学者编写的地质文

地质简史

地层资料 地史知识 我们在地表获井下坑道中,经常见到,一层又一层的沉积岩和 煤层。它们都是在漫长的地壳发展历史中逐渐形成的产物。地 质学中,通常把某一地质时期形成的岩层,称为这一地质时期的 地层。 (一)地层单位 为了统一和方便对比,国际上称划分为地层通用单位分为界、系、统三级。 1、界 界是最大的地层单位.它的划分主要是根据生物界演化史上的的阶段。不同的界中的生物之间常有较明显的差别。界可以划分为若干个次一级的地层单位——系。 2、系、统 是第二级的地层单位,它是界的组成部分。通常一个系可分 为上,中、下三统,少数的系分为上、下两统。在生物方面每个统都有它的特有代表性种属。 此外,在一些煤矿区的地层系统中,常遇到的是一些地方性的单位:如群、组、段等。 群:是最大的地方性地层单位,其范围通常相当于一个统,有时可大于统,甚至大于系。如华北上石炭统含煤地层称为太原群。 组:是地方性的基本地层单位,其范围通常小于一个统。如华北下二迭统下部的含煤的地层称山西组。 段:是小于组的地方性地层单位。组可以根据地层的岩性特 征等标志的不同,划分为若干个段。 (二)地质时代 在划分地层系统的基础上,将地壳的发展历史相应的划分为 若干级地质时代的单位:代、纪、世……。 1、代 是国际最大的通用地质时代单位。它与界相对应,代表形成 一个界的地层所经历的地质时代。代又可再划分成若干个次一级 的地质时代单位——纪。 2、纪 是国际通用的第二级地质时代单位。它与系相对应,代表形 成一个系的地层所经历的地质时代。纪又可再划分为更次一级的 地质时代单位——世。 3、世 是国际通用的第三级地质时代单位。它与统相了’一,代表形成一个统的地层所经历的地质时代。通常一个纪可分/J早、中、晚三个世,少数的纪分为早、晚两个世。 三、地质简史 (一)太古代

《石油地质学复习资料》整理完整版.docx

《石油地质学复习整理》 绪论 一、简答题 1.什么是石油地质学 石油地质学是研究地壳中油气成因、油气成藏的基本原理和油气分布规律的一门科学。 2.石油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可以概括为三个基本的科学问题: ①油气成因问题 ②油气成藏问题 ③油气分布控制因素与分布规律问题 第一章石油、天然气、油田水的成分和性质 一、名词解释 1.石油 以液态形式存在于地下掩饰空隙中,由各种碳氢化合物和少量杂质组成的可燃有机矿产。 2.天然气 广义:自然界的一切气体;狭义:与油田和气田有关的气体,主要是烃类气体。3.油田水 广义 : 指油田区域内的地下水,包括油层水和非油层水。狭义:是指油田范围内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即油层水。 4.δ 13C1 碳的一种稳定同位素,δ13C值有助于研究石油和天然气的成因。 二、简答题 1.石油可以分离为哪几种族组分 可分为饱和烃、芳香烃、非烃和沥青质四种族分

2.石油中包含哪几种主要元素和次要元素 主要元素:碳和氢次要元素:硫、氮、氧 3.石油中包含哪几类烃类化合物和非烃化合物 烃化合物:烷烃、环烷烃、芳香烃 非烃化合物:含硫化合物、含氧化合物、含氮化合物 4.天然气中含有哪些主要的烃类气体和非烃气体 烃类气体:甲烷为主,重烃为次,重烃以乙烷和丙烷最为常见 非烃气体: N2,CO2,H2S,H2,CO,SO2,和汞蒸气等 5.在苏林分类中,地层水被划分为哪几种类型油田水主要为何种类型说明不同 类型的地层水反映的地层封闭条件。 地层水划分为: NaHCO3型、 Na2SO4型、 MgCl2 型、 CaCl2 型; 油田水主要为 CaCl2 型 NaHCO3型和 Na2SO4型形成于大陆环境、 MgCl2型存在或形成与海洋环境、CaCl2型存在或形成与深成环境; 地层封闭性: CaCl2>NaHCO3>MgCl2>NaSO4 第二章储集层和盖层 一、名词解释 1, 储集层 : 凡是具有一定的连通空隙,能使流体储集,并在其中渗透的岩层都称 为储集层。 2, 盖层:盖层是位于储集层上方,能够阻止油气向上逸散的岩层。 3, 绝对渗透率:当岩石中只有单相流体存在,并且流体与岩石不发生任何的物理 和化学反应,此时岩石对流体的渗透率称为绝对渗透率。 Q—单位时间内流体的通过岩石的流量,/s F—岩石的截面积, U—液体的沾度,

工程地质学复习资料整理打印版

1.工程地质条件:与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要素统称为工程地质条件,包括建筑场地及其邻近地区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结构、水文地质、口然地质作用与现象等。 2.工程地质学;是介于地质学和工程学之间的一门边缘交叉学科,它研究在工程设计、施工和营运的实施过程中,合理的处理和正确的使用自然地质条件和改造地质条件等地质问题。 第2章岩石的成因类型及其工程地质特征 地球的构造 地壳(crust):由固体岩石构成,分硅铝层(花岗岩层)和硅镁层(玄武岩层)。 地^(mantle):上地幔主要是硅氧,呈熔融状态,是岩浆的发源地:下地幔主要是铁镁氧化物和硫化物。 地核(core):由铁银组成,密度大。外核是液态的,内核是固态。 地壳运动主要起因于地幔物质的对流 组成地壳的化学成分,含量由多到少依次为 0(49.13%)、Si、Al、Fc、Ca、Na、Mg... § 2.1主要造岩矿物 §2.1.1矿物的基本概念 地壳由岩石组成,岩石由矿物组成。 矿物(mineral):地壳中的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下行程的天然单质或化合物。其中构成岩石的矿物称为造岩矿物。 §2.1.2矿物的物理性质 矿物的物理性质决泄于矿物的化学成分和内部构造 矿物的颜色和条痕 颜色:由矿物对可见光波的吸收作用产生。 自色:(矿物的化学成分和晶体结构所组成的)矿物的本身的颜色 他色:某些杂质引起的颜色 条痕:矿物粉末的颜色。 矿物的透明度和光泽 矿物表面对可见光的反射能力。 分为:金属光泽、半金属光泽、非金属光泽。造岩矿物大部分属于非金属光泽。 具体又分为:①玻璃光泽②珍珠光泽③丝绢光泽④油脂光泽和树脂光泽⑤金刚光泽 ⑥土状光泽 透明度是指矿物允许可见光透过的程度。 矿物的硬度 矿物抵抗外力机械作用的强度。 硬度是矿物的一个重要鉴左特征,鉴别矿物硬度时,是用两种矿物对划的方法来确左矿物的相对硬度。 由软到硬分十度,称为摩氏硬度汁:1-滑石2-石膏3-方解石4-萤石5-磷灰石6-正长石7-石英8-黄玉9-刚玉10-金刚石 解理和断口 解理一受外力作用,矿物能沿一泄方向破裂成平而的性质。 分为:极完全、完全、中等或不完全解理 断口一受外力打击后,无规则地沿着解理而以外方向破裂。

“地质学”简介、含义、起源、历史与发展

地质学是关于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外部特征、各圈层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变历史的知识体系。在现阶段,由于观察、研究条件的限制,主要以岩石圈为研究对象,也涉及水圈、气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下更深的部位,以及某些地外物质。 地球自形成以来,经历了约46亿年演化过程,进行着错综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同时还受到天文变化的影响。地球的各个圈层均在不断演变,约在35亿年前,出现了生命现象。于是,生物作为一种地质营力,时时在改变着地球的面貌。最晚在距今200~300万年,开始有人类出现。地球成为人类栖身之所,衣食之源。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一直在努力适应和改变周围的环境。利用坚硬岩石作为用具和工具,从中提取铜、铁等金属制造工具,对人类社会的历史产生过划时代的影响。观察、研究地球,利用地球资源,对地球的现状、历史和将来建立起科学的系统认识,是人类社会继续向前发展的需要。 人类对地球及其演化规律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由于地球具有1.083×1012立方公里这样庞大的体积,人类感官所能直接观察到的只是地球的表层和局部;那些发生在地球上的过程可以长达千百万年乃至亿万年,无论是个人或整个人类,都难以重复验证;这些地质作用,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各有特点。因此,只有人类的认识能力达到较高水平时,才能建立起对地球总体的科学认识。具有现代科学意义的地质学,是19世纪30~40年代才形成的。到20世纪,以地球为对象,从不同角度和范围进行研究的学科,除地质学外,地理学、海洋科学、大气科学、水文科学、固体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等都发展起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地球科学体系。地质学是其中起骨干作用的基础学科。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越来越大,地质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制约也越来越明显。合理有效地利用地球资源、维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已成为当今世界所

工程地质学发展历史

介绍工程地质学发展历史 工程地质学是研究与人类工程建筑活动有关的地质问题的学科,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 工程地质学的目的在于查明建设地区或建筑场地的地质条件,分析、预测和评价可能存在和发生的工程地质问题,及其对建筑物和地质环境的影响和危害,提出防治不良地质现象的措施,为保证工程建设的合理规划、建筑物的正确设计、顺利施工和正常使用,提供可靠的地质科学依据。 工程地质学产生于地质学的发展和人类工程活动经验的积累中。17世纪以前,许多国家成功地建成了至今仍享有盛名的伟大建筑物,但人们在建筑实践中对地质环境的考虑,完全依赖于建筑者个人的感性认识。17世纪以后,由于产业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出现并逐渐积累了关于地质环境对建筑物影响的文献资料。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整个世界开始了大规模建设时期。1929年,奥地利的太沙基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工程地质学》;1937年苏联的萨瓦连斯基的《工程地质学》一书问世。50年代以来,工程地质学逐渐吸收了土力学、岩石力学和计算数学中的某些理论和方法,完善和发展了本身的内容和体系。在中国,工程地质学的发展基本上始自50年代。 3内容 工程地质学主要研究建设地区和建筑场地中的岩体、土体的空间分布规律和工程地质性质,控制这些性质的岩石和土的成分和结构,以及在自然条件和工程作用下这些性质的变化趋向;制定岩石和土的工程地质分类。 工程地质学要分析和预测在自然条件和工程建筑活动中可能发生的各种地质作用和工程地质问题,例如:地震、滑坡、泥石流,以及诱发地震、地基沉陷、人工边坡和地下洞室围岩的变形,因破坏、开采地下水引起的大面积地面沉降、地下采矿引起的地表塌陷,及其发生的条件、过程、规模和机制,评价它们对工程建设和地质环境造成的危害程度。研究防治不良地质作用的有效措施。 工程地质学还要研究工程地质条件的区域分布特征和规律,预测其在自然条件下和工程建设活动中的变化,和可能发生的地质作用,评价其对工程建设的适宜性。 由于各类工程建筑物的结构和作用,及其所在空间范围内的环境不同,因而可能发生和必须研究的地质作用和工程地质问题往往各有侧重。据此,工程地质学又常分为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学、道路工程地质学、采矿工程地质学、海港和海洋工程地质学、城市工程地质学等。 工程地质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地质学方法、实验和测试方法、计算方法和模拟方法。 地质学方法即自然历史分析法,是运用地质学理论,查明工程地质条件和地质现象的空间分布,分析研究其产生过程和发展趋势,进行定性的判断。它是工程地质研究的基本方法,也是其他研究方法的基础。 4实验和测试方法 包括为测定岩、土体特性参数的实验、对地应力的量级和方向的测试,以及对地质作用随时间延续而发展的监测。 计算方法,包括应用统计数学方法对测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利用理论或经验公式对已测得的有关数据,进行计算,以定量地评价工程地质问题。 模拟方法,可分为物理模拟(也称工程地质力学模拟)和数值模拟,它们是在通过地质研究,深入认识地质原型,查明各种边界条件,以及通过实验研究获得有关参数的基础上,结合建筑物的实际作用,正确地抽象出工程地质模型,利用相似材料或各种数学方法,再现和预测地质作用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电子计算机在工程地质学领域中的应用,不仅使过去难以完成的复杂计算成为可能,而且能够对数据资料自动存储、检索和处理,甚至能够将专家们的智慧存储在计算机中,以备咨询和处理疑难问题。

第一节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

班级: 姓名: 小组评价: 3.1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学案 课前准备 1.地球内部圈层构造的形成经历了 生物进化的趋势: 会在地层中保存下来,形成化石。沉积岩中岩层的一般顺序是从 5. 根据地层和化石,加上对地球早期演变的推测,地球发展史被编成了“ 【问题思考】 1、形成现今地球环境需要哪些条件? (包括太阳作为恒星和地球作为行星的所有条件。) 2.煤是地质历史上的陆地植物在沼泽中大量沉积而成的。 丰富的煤 藏。请推测煤形成时南极洲的地理环境。 2.早期火山活动喷出的气体和现代类似,主要包括 ,大量水 汽通过 过程或在地表直接 ,逐渐形成水圈。 3.生命的起源为 ,生物进化改造了地球大气。 现代大气的主要成分为: 。为海洋生物后来登陆准备了条件的是 回扣教材夯实基础 的过程。 4.岩石多呈层状,具有 顺序的岩层称为地层。在沉积岩形成的过程中,生 物的 下往上,年龄从 ,低级物种化石在 ,高级物种化石在 在冰雪覆盖的南极洲,人们发现了

图表归纳 探究一:2009 年9月,中国科学家在辽宁省建昌县玲珑塔地区发现了距今约 毛恐龙化石,这是迄今(截止2009年9月27日)已知世界上最早的、长有羽毛的恐龙 -“赫 氏近鸟龙”的新发现。 1、恐龙繁盛时期的地理环境。(包括当时的地壳运动、成矿规律、生物演化等) 2、化石研究表明,距今6500万年前,统治地球达一亿多年的各种恐龙全部灭绝了, 试分析 恐龙灭绝的原因。(提示:首先从气候变化找原因, 然后进一步推测气候变化可能是由于什 么原因造成的) 知识建构突破重点 课堂活动 1.6亿年的带 用图表概括各地质年代的地壳运动特征、成矿规律和生物演化过程。 突破考点研析热点

DZT ××××—2011(代替DZT0079-93)固体矿产勘查地质资料综合整理研究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

DZT ××××—2011(代替DZT0079-93)固体矿产勘查地质资料综合整理研究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 DZ/T ××××—2011(代替DZ/T0079-93) 固体矿产勘查地质资料综合整理研究 技术要求 Technical Requirements of Integrated Compilation and Study on Geological Data about Solid Mineral Exploration (征求意见稿) 2011-×-×发布2011-×-×实施

前言 本标准是根据多年来矿产勘查、开发实践及相关研究成果,在《固体矿产普查勘探地质资料综合整理规范(试行)》(地矿字〔1980〕290号)、《固体矿产勘查地质资料综合整理、综合研究规定》(DZ/T0079-93)的基础上,参照《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 17766-1999)、《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GB/T 13908-2002)、固体矿产勘查/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编写规范(DZ/T 0033-2002)和《铀矿地质勘查规范》(DZ/T 0199-2002)等18个矿种(类)规范、以及相关法律、法规、规范编制。 本标准的附录A是规范性附录,B是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国土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土资源部地质勘查司、矿产资源储量司,国土资源标准化研究中

心、中国冶金地质总局,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中国煤炭地质总局,中国黄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化地质矿山总局,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核工业地质局。 本标准起草人: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负责解释。

地质构造的发展演化

地质构造的发展演化 中国自始太古代开始孕育陆核以来,大致可划分为古陆壳生长发展时期、古板块早期活动与中国古陆块形成时期、古板块主要活动与中国古大陆镶合时期、中生代板块活动与陆内构造时期等4个大地构造发展演化时期,特别是随着陆块的形成,于中晚元古代开始板块活动以来,出现一系列重大的地质构造事件 太古代—早元古代古陆壳生长时期 始太古代鞍山白家坟深成侵入岩的形成是我国已知最古老的构造热事件,说明华北原始陆核已开始生长,塔里木陆核也在稍晚进入孕育时期。陈台沟运动(任纪舜,1997)和迁西运动至中太古代末阜平运动,华北、塔里木也可能包括上扬子有陆核形成。这时陆壳已有一定刚度,于晚太古代五台期和早古元古代滹沱纪时已开始有大规模裂陷作用发生。此后陆壳继续生长,至早元古代末经吕梁运动中国早前寒武纪克拉通基本形成。其中华北陆块已基本固结,塔里木陆块也已初步成型。 中晚元古代古板块早期活动与中国古陆块形成时期 中晚元古代时期开始了古板块活动,经裂解-汇聚,中国古陆块基本形成,也是罗迪亚超大陆的形成时期。 四堡—晋宁期 1 中元古代早期裂谷期 华北、塔里木、扬子等早前寒武纪古克拉通离散,华北与扬子间有中元古代松树沟等蛇绿岩带发现,其间当有洋盆相隔。华夏早前寒武纪克拉通这时从扬子克拉通分离出来,出现了华南小洋盆。各克拉通内部或边缘广泛发生裂陷,华北陆块北部形成了渣尔泰-白云鄂博裂谷带,中部有太行-燕山裂谷带,南缘有汉高-熊耳裂谷带。晋冀鲁三省发育的岩墙群主要岩脉K-Ar年龄值1 680 Ma~1 775 Ma。在塔里木板块周缘如阿尔金北侧和中天山地区的中元古界为含火山岩的砂泥质复理石,均属不稳定型沉积,扬子地区在早前寒武纪古克拉通的基础上,大部分地区形成了巨厚的浊流沉积,在江南陆缘桂北、湘北有科马提岩分布。华夏克拉通北缘及闽中的陈蔡岩群,马面山岩群发育双峰式火山岩,也形成于被动陆缘或裂谷环境。 2 青白口纪晚期中国古陆块的聚合与裂解

吐血整理工程地质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地震烈度:地面震动强烈程度,受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震源深度、震中距、震域介质条件的影响。震源深度和震中距越小,地震烈度越大。 2.基本烈度:指在今后一定时间(一般按100年考虑)和一定地区范围内一般场地条件下 可能遇到的大烈度。它是由地震部门根据历史地震资料及地区地震地质条件等的综合最分析 给定的,对一个地区地震危险性作出的概略估计,作为工程抗震的一般依据。 3.工程地质类比法:将已有建筑物的工程地质问题评价的结果和经验运用到工程地质条件 与之相似的同类建筑物中。 4?临界水力梯度:岩土体在渗流作用下,呈悬浮状态,发生渗透变形时的 渗流水力梯度。 5.活断层:指目前正在活动着的断层或近期有过活动且不久的将来可能会重新发生活动的断层(即潜在活断层)。 6.斜坡变形破坏:斜坡变形破坏又称斜坡运动,是一种动力地质现象。是指地表斜坡岩土 体在自重应力和其它外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向坡外的缓慢或快速运动。 7.砂土液化:饱水砂土在地震、动力荷载或其它物理作用下,受到强烈振动而 丧失抗剪强度,使砂粒处于悬浮状态,致使地基失效的作用或现象。 8.RQD :岩石质量指标,RQD值越大,说明岩石性质越好 9 ?岩溶:是岩溶作用及其所产生的地貌现象和水文地质现象的总称。亦称喀斯特。

10.渗透稳定性:是指在渗流水作用下,其结构是否发生变化从而危及岩土体的稳定。 11地面塌陷:是地面垂直变形破坏的另一种形式。它的出现是由于地下地质环境中存在着天然洞穴或人工采掘活动所留下的矿洞,巷道或采空区而引起的,其 地面表现形式是局部范围内地表岩土体的开裂、不均匀下沉和突然陷落。 12.地质灾害:是指在地球的发展演化过程中,由各种自然地质作用和人类活 动所形成的灾害性地质事件。(引用) 13.水库诱发地震:是指由于人类修建水库工程,水库畜水所引起的地震活动, 称为水库诱发地震。 14.工程地质条件:与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要素的综合,包括:地形地貌、岩土类型及其工程性质、地质结构、水文地质、物理地质现象和天然建筑材料六个方面。 15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建筑物与地质条件之间的矛盾或问题。地基沉降、水库 渗漏等。 16滑坡:斜坡岩土体在重力等因素作用下,依附滑动面(带)产生的向坡外以水平运动为主的运动或现象。 17振动液化:饱水砂、粉砂土在振动力的作用下,抗剪强度丧失的现象。 18卓越周期:岩土体对不同周期的地震波有选择放大作用,某种岩土体总是 以某种周期的波选择放大得尤为明显而突出,这种周期即为该岩土体的卓越周 期。卓越周期的实质是波的共振。 19混合溶蚀效应:不同成分或不同温度的水混合后,其溶蚀性有所增强,这种 增强的溶 蚀效应叫做混合溶蚀效应。 21脱离母体并以垂直运动为主,翻滚跳跃而下,这种现象或运动称为崩塌。

固体矿产普查勘探地质资料综合整理规范

固体矿产普查勘探地质资料综合整理规范 (地质矿产部1980年颁布实施) 第一章总则 一、资料综合整理是对地质普查勘探工作中所取得的各项原始资料进行系统的整理和综合研究工作。通过这一工作,编制出必要的综合图表,提出各种研究成果,以指导地质普查勘探工作,并据以编制地质报告和科研报告。 二、资料综合整理是地质普查勘探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只有通过综合整理研究,才能把野外和实验室所获得的丰富感性认识,上升成为理性认识,逐步提高对区域及矿区地质矿产情况和成矿规律的认识,才有可能按客观地质规律办事,合理部署各项地质工作,及时提交合乎质量要求的地质报告,达到以较少的工作量取得较大的地质成果,多快好省地完成地质任务的目的。 三、资料综合整理是地质队的一项经常性工作,它贯穿于整个普查勘探工作的始终。在整个地质工作过程中,要做到边调查施工、边整理资料、边综合研究,及时提交地质成果。按资料整理的程序、工作性质和时间要求可分为:当日资料整理,阶段性资料整理,年度资料整理,野外验收前资料整理以及报告编制时的资料整理。后者是在各项原始料齐备的前提下,进行全面系统的综合整理、分析研究。编制出各种图件、表格和文字报告。 以上各个环节是互相联系而又各有侧重。经常性的资料综合整理整个资料整理研究工作的基础,必须切实认真的抓好,以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及时指导地质普查勘探工作。 四、资料综合整理要注意点(矿区或矿点)与面(区域)的结合,二者不可偏废。要不断提高工作区的地质矿产研究程度,为工作部署和指导普查勘探工作提供较可靠的地质依据。为此,大队与分队(工区)的资料整理研究工作应各有侧重。 分队是从事经常性综合整理工作的基本单位,要根据地质工作的任务,合理安排综合整理研究内容或课题,有计划、有重点地研究区域或矿区(床)的基本地质特征,矿产分布和赋存条件及成矿规律,矿石质量,水文地质和开采技术条件,普查勘探方法和储量计算等方面的问题。有条件时也可对地质矿产理论问题作一些研究与探讨。 大队主要研究工作地区的成矿地质条件和矿产分布规律,进行远景预测,搞好选区工作,指导普查勘探工作部署、提出地质工作规划,并根据实践结果进行修正补充,不断提高地质研究程度。有条件的大队还应对区内一些重要的基础地质和成矿理论问题进行专门性工作。 五、各地质大队要安排足够的力量和时间进行资料综合整理研究工作,此项工作应在大队主

地质生物发展史

地质生物发展史 冥古代的地球 冥古代(Hadean)是指自地球形成至距今38亿年前这段时期,有些科学家称为地球的天文时期、或地球的前地质时期、或前太古代、或原太古代。这一时期地球历史包括原始地壳、原始陆壳的性质和形成以及原始生命的形式和出现等复杂的问题。 地球起源于46亿年以前的原始太阳星云。经过微星的集聚、碰撞和挤压使其内部变热,以后则是放射性物质的衰变使地球内部进一步升温,约在距今45-40亿年前,当温度上升到铁的熔点时,大量融化的铁向地心沉降,并以热的方式释放重力能,其能量相当于一千多次百万吨级的核爆炸。大量的热使地球内部广泛融化和发生改变,逐步形成了分层结构,其中心是致密的铁核,熔点低的较轻物质则浮在表面,经冷却形成地壳。当时地表的温度、大气和水体的组分和性质可能还不具备生命产生的条件,因而也不会出现风化侵蚀等地质作用及其产物。那时地球岩浆活动剧烈,火山爆发频繁,表面覆盖着熔化的岩浆海洋。以后,随着地球温度的缓慢下降和冷却,同时由于上述的分异作用,一开始就可能使气体逸出,蒸发的气体不断上升,在空中又凝聚成雨落回地面,随着不间断的雨水的侵入,原始大气圈和海洋诞生了。这时大气圈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地球也被厚厚的云层封锁着,太阳光几乎穿不透地球橘红色的天空,海洋的温度高于150 摄氏度。在这沸腾的海洋里,孕育生命的各种元素在不断积累 太古代的地球 太古代(Archaeozoic Era) 是最古老的一个地质年代,开始于距今38亿年前,结束于距今25亿年前。这一时期,地球上是一片深浅多变的广阔海洋,没有宽广的大陆,只有一些孤岛--原始的陆地,称为陆核。海洋里分散着一些火山岛,

地质工作综合整理、综合研究

辽宁省地勘局2007地质培训班 固体矿产勘查地质资料 综合整理、综合研究规定 (DZ/T0079-1993) 一、目的任务 二、基本准则 三、野外地质资料系统整理 四、勘查过程中的综合研究 五、勘查报告编写前的最终综合整理

一、目的任务 1 系统整理、综合研究矿产勘查过程中所取得的各项原始地质资料,用文字、表格和图件形式,阐明矿床特征,总结成矿条件及矿化富集规律,及时指导勘查工作,最终为编写勘查报告提供资料及图件。 2 地质资料综合整理程序可分为: 矿产勘查过程中的野外资料系统整理 勘查过程中的综合研究 勘查报告编写前的综合整理

二、基本准则 1 必须贯穿于地质勘查工作的始终 边勘查、边整理及综合研究、边指导施工,及时提交报告。 2 三个结合: 地质资料综合整理要做到室内与室外相结合;点与面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现象相结合的原则。 3 民主 根据地质理论及实际资料,对客观地质体(事件)进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在探索和认识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扬技术民主,鼓励不同学派观点结合实际进行讨论或争鸣。在

二、基本准则 4 阶段性 分日、月、季及年终或阶段的整理研究;验收前的整理研究;最终编写报告前的综合整理。 5 审定 对有疑义的原始资料,必须会同当事人至现场复查或工程验证后,将其结果报请技术负责人审定后方能修正。综合研究成果一旦定稿,未经技术负责人批准不得修改。 6 质量检查 系统整理及综合研究成果,必须经过严格质量检查验收。

↓一、目的任务 ↓二、基本准则 ↓三、野外地质资料系统整理 四、勘查过程中的综合研究 五、勘查报告编写前的最终综合整理

2020-2021学年新教材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教案:第一章第三节 地球的历史

1.3 地球的历史教案 一、课标分析 本节课标要求为: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 本条标准关注的重点是学生会使用地质年代表这类资料去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为了使学生会使用地质年代资料,则首先要讲明什么是“地质年代”,“界(代)”划分的依据是什么。要让学生在脑子里建立相应地质年代地球表面的自然图景和不同地质年代之间的关系,形成一种宏观视角下的时空组合。因此从这部分内容来说学生需要教师提供大量通俗易懂的文字和图像以供其驱使。 其次,“描述”是对学生的要求,指学生会用文字或言语说出地球的演化过程,教学中需要为学生提供“描述”的机会。 而“地球演化过程”指“界(代)”的更替过程,包括据今的年份、地球的基本面貌、地壳运动的情况、古生物情况等。在描述的过程中,要求学生突出各个年代的特征,注重动态发展的内容和年代间的转变,以获得对地球演化的整体认识。 二、教材分析 通过研读2017版高中地理课程标标和2019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材,了解本章是属于“地球知识”模块组,是教材的开篇章,目的是让学生对地球与宇宙间的关系以及地球的演变过程及内部结构形成一个宏观的认识,为后续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知识奠定基础。本章的一二节中分别讲述了地球与宇宙的关系以及太阳与地球的关系。本节《地球的历史》是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的内容,讲述的是地球形成后的演化过程。 本节教材中出现了大量的图表及文字资料,这与本节的内容特点与课标要求相符,因此,学生课前应先对教材进行一个系统的浏览,形成大致的印象,教师在课堂上则应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归纳,使学生获得的零散的片面的知识能够系统化、条理化便于记忆,对教材中缺失的前提概念或者背景知识要进行一定的补充。 三、学情分析 1.知识储备 本节内容学生在初中生物课程及初中地理课程当中有涉及到,但由于学习的时间距离稍远,学生大部分能已经遗忘,此外初中所接触的这部分内容对比本节内容相对浅薄,因此学生的知识储备还是相对薄弱,亟待丰富与强化。 备是非常薄弱的。 2.认知特点 高一学生思维活跃,渴望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生活环境,学生内在的求知欲能促使他们对地球的演变过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新的问题。此年龄阶段的青少年记忆力极佳,有利于其识记地质年代及相应的地理环境特征。

中国地质发展史(短小精悍)

中国地质发展史 ——思想与知识的准备 Xueyezi 2007.8.19(七夕节) ——出自:小木虫 十八世纪后,西方工业勃兴。英国的生铁年产量,从1700年的12,000吨,上升到1840年的139万吨;而仅过四十年,到1880年即又增到775万吨。(Loverimg,T.S.,Minerals in World Affsirs 1943,附表23)英国煤的年产量,也从1700年的261.2万吨,上升为1836年的3,000万吨;1854年,即仅过十八年,便再翻了一番多,达到6,450万吨。(杨异同等:《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的条件、方法和特点》1959,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页20)包括地质学在内的矿学日益精进,1830年英国莱伊尔(Lyell,Sir Charles. 1797-1875)的《地质学原理》开始出版,地质学作为逐渐形成的基础学科,活跃在科学舞台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此时的中国社会还沉湎於“天朝上国”的自我陶醉之中。开明一点的,也仅仅把科学视为“外夷”的“形而下”的技艺,更不知地质学为何物。尽管开采了几千年的矿产,但并未弄清这些矿产是怎样形成的,还认为地下有“龙脉”,怕犯“风水”,不用说不敢在皇帝的陵墓附近开矿,就是一般老百姓的坟墓也得让它三分。以至曾纪泽(1839-1890)有“吾华开矿较西人为难者,厥有二端:一曰股本难集;一曰风水难避”之叹。(1889年12月29日致盛宣怀函1984,上海人民出版社版《盛宣怀档案之四》页8)曾纪泽曾出使欧洲八年,通英语,懂一些科学,所以有此感慨。 西方的地学思想与知识,在明末清初通过传教士开始传入中国,带来了那个时代西方对地球的新认识,如世界有几大洲几大洋、大地是球形乃至地球是绕日运行之类。中国人以惯用的“此乃中国古已有之”的态度接受了下来。但当时地质学作为一门科学在西方也尚未确立,称得上属於地质学范围的知识,传来的不多,有的还杂有谬误,如1659年来华的比利时籍耶稣会教士南怀仁(V erbist,Ferdinadus 1623-1688)在所著《坤舆图说》中介绍维苏威火山时,说它“昼夜出火,爆石弹射他方,至百里外”现象是描述出来了,但其实这不是燃烧生成的火,原因他就没讲清;接着说:“后移一圣人遗蜕至本国,其害遂息。”还说罗马南边所产铁矿挖尽后,二十五年又会再生等等,更是信口开河了。但就这本书总体来看,书中对地球的重力,大气圈,地下水和地面水的关系,侵蚀作用和地震成因等等,都从科学的角度有所介绍,并已有了地层构造的模糊概念,反映了地质学在孕育时期所达到的水平。(南怀仁,《坤舆图说》大东书局据道光二十一年木刻本影印《指海》第十二集)可是此后由於清廷闭关锁国,特别是雍正(1723-1735)时放逐传教士,致使译事中断百馀年,而此时在欧洲正是地质学兴起的“英雄时代”。中国社会对此一无所知,直到大门被迫打开,情况才有了变化。 地质科学的传入中国是在十九世纪中叶以后,此时地质学在西方也是新兴的学科。 1853-1854年,英国教会在上海举办的兼有翻译印刷出版功能的“墨海馆”,出版了一本用中文编写的《地理全志》。从现已找到的历史材料来看,它是第一部比较全面介绍地球科学知识的中文书。据李鄂荣查证,在中文中“地质”作为一个科学名词,是本书首先使用,日文中的“地质”一词,也可能即源出於此。(李鄂荣:“地质”一词何时出现於我国文献1986,地质学史论丛(一)页100-108)

有色金属地质勘查中资料整理分析研究

有色金属地质勘查中资料整理分析研究 张志军*1,李志国2,李爱勤3 (1.河南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有色勘察总院,河南郑州462000; 2.河南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第四地质大队,河南郑州462000; 3.河南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第二地质大队,河南郑州462000) 摘 要:以有色金属地质勘查资料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地质填图资料、物化探资料、水文地质资料、探矿工程资料及综合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并结合作者工作经验,提出研究建议。 关键词:地质勘查;资料;整理 中图分类号:P618.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5716(2013)01—0159—02 有色金属地质勘查中的资料包括野外勘查资料、前人研究成果及相关的数据、文字报告、图纸等,对该矿区进行地质研究意义重大,整理这些资料意义也就相应重大。在总结野外勘查资料的基础上,编制图纸,分析测试数据,编写报告,可以大致查明该矿区地层、构造、岩浆岩、矿化规模与矿化特征,圈定矿脉带。大致了解该矿区地表主要矿脉带的产状、形态和分布情况,初步查明矿石结构、物质组分,初步了解矿床的成因类型和工业类型。从而基本上查明该矿区地层、构造、岩浆岩的物征,查明其矿脉的空间分布规律及矿化富集规律,查明矿石有益、有害组分,矿石加工技术性能,矿区水文地质特征及开采技术条件,同时圈定矿脉,估算储量。 1 地质填图资料 提供综合整理的图件及资料,收集野外地质填图的草图、采样点位及相关数据资料。选择有代表性的1~2条系统剖面和重要地质现象的标本、薄(光)片,结合野外特征系统观察补充描述,对其中有重要地质意义的重要标本,必要时应照相。将完工工程分批投绘到地形地质图上,对工程中揭露出的地质现象(地层界线、标志层、矿体界线、蚀变带、主要脉岩、断层)进行联结或修正,或布置浅部工程揭露,使地表与地下资料吻合。对采集的标本与样品分别进行不同的岩矿鉴定,分析其岩性、光性等。并辅以岩石化学分析,分析其氧化物成分,利用相关岩石化学分析岩石特征,如确定矿物成分、相关参数等。按照规定图式、内容,编制矿床(区)地形地质图,建立图幅资料。 2 物化探资料分析物化探资料的设计,如进行野外采样、布点,按照网度及比例尺进行布置,按照规范进行采样,并记录好样品号、样品属性。对化探数据进行分析,如果进行原生晕、次生晕,要进行层位、粒度实验,分析取样哪个层位比较适宜,然后采取标准的样品,进行加工、分析测试,然后通过不同的软件对测试结果进行成图分析,圈定异常范围,结合地质条件进行解译,完成报告;对物探数据,选择合适的方法,适合电法的选择电法,适合磁法的选择磁法,如EH4测试断层、采空区十分成功,但是水的干扰很大,另要及时成图,一般利用surfur软件,并同地质专家一起分析地质原因、解译,完成报告。 3 水文地质资料 水文地质对矿山可研性研究非常重要,可以涉及到选矿、尾矿库选址等,所以应系统检查补充原始编录资料。如水文地质图、钻孔水文地质柱状图、坑道水文地质图、坑道工程地质图等图件中的有关地层代号、矿体(层)编号、水质资料等,用以研究水的来源、水的特征等。 4 探矿工程资料 系统检查、补充原始资料,及时更新图件。如地层及代号、产状情况、矿体界线及编号、断层编号、推测隐伏断层、采样位置及样号;对岩石、矿石名称及内容补充或修正。将完工的探矿工程资料,投绘到有关的综合图件上(如地质图、采样平面图、中段地质图、剖面图、投影图等),对所取得的样品进行详细记录、保存,并进行系统的测试。坑探工程:列表计算各工程采样点的矿体厚度、品位;坐标及标高,在素描图上标明各类样品的采样 9 5 1 2013年第1期 西部探矿工程 *收稿日期:2012-10-10 第一作者简介:张志军(1972-),男(汉族),河南林县人,工程师,现从事地质找矿技术工作。

中国地质发展史——思想与知识的准备

中国地质发展史 ——思想与知识的准备十八世纪后,西方工业勃兴。英国的生铁年产量,从1700年的12,000吨,上升到1840年的139万吨;而仅过四十年,到1880年即又增到775万吨。(Loverimg,T.S., Minerals in World Affsirs 1943,附表23)英国煤的年产量,也从1700年的261.2万吨,上升为1836年的3,000万吨;1854年,即仅过十八年,便再翻了一番多,达到6,450万吨。(杨异同等:《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的条件、方法和特点》1959,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页20)包括地质学在内的矿学日益精进,1830年英国莱伊尔(Lyell,Sir Charles. 1797-1875)的《地质学原理》开始出版,地质学作为逐渐形成的基础学科,活跃在科学舞台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此时的中国社会还沉湎於“天朝上国”的自我陶醉之中。开明一点的,也仅仅把科学视为“外夷”的“形而下”的技艺,更不知地质学为何物。尽管开采了几千年的矿产,但并未弄清这些矿产是怎样形成的,还认为地下有“龙脉”,怕犯“风水”,不用说不敢在皇帝的陵墓附近开矿,就是一般老百姓的坟墓也得让它三分。以至曾纪泽(1839-1890)有“吾华开矿较西人为难者,厥有二端:一曰股本难集;一曰风水难避”之叹。(1889年12月29日致盛宣怀函1984,上海人民出版社版《盛宣怀档案之四》页8)曾纪泽曾出使欧洲八年,通英语,懂一些科学,所以有此感慨。 西方的地学思想与知识,在明末清初通过传教士开始传入中国,带来了那个时代西方对地球的新认识,如世界有几大洲几大洋、大地是球形乃至地球是绕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