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驱动对股票股价的影响

事件驱动对股票股价的影响
事件驱动对股票股价的影响

事件驱动对股票股价的影响

出于上市公司自身、其控股股东或管理层等方面的利益驱动,上市公司可能进行对其有利的会计政策选择或信息披露,导致这些操纵动机成为影响股票价格波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基于公开信息可以清楚地判断上市公司的部分操纵动机,可以利用相应的事件驱动投资策略获取超额收益。

我国上市公司的各类重大事件都是投资者关注的焦点,投资界长期以来也在进行研究分析,希望能利用各类公告组建事件驱动投资策略。然而,大部分策略依赖于金融工程的方法来测算某事件公告后的历史回报,预期该策略未来也会产生与历史均值相似的超额回报率,而未对超额回报产生的背后原因进行深度分析。

基于大量学术研究成果以及对多家公司的个案分析,笔者认为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许多重大事件公布前后的股票异常走势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上市公司自身或利益相关人的利益诉求。上市公司往往会配合其需要进行有利的会计政策选择或信息披露,从而影响股价走势。分析上市公司自身、控股股东、管理层、以及其他关联方的利益驱动,有助于判断上市公司在进行信息披露和公布业绩时的操纵动机,可以利用相应的事件驱动投资策略获取超额收益。

2013 年11 月末齐鲁证券的金融工程研究小组发布了" 从上市公司利益诉求角度选股" 的2014 年年度度投资策略报告。该小组选取了上市公司和关联方对股价的利益诉求较强的三类事件进行分析:股权增发、股权激励和限售股解禁。他们发现:定向增发实施事件前后各100 个交易日的超额收益分别为9.6% 和3.4%,且股权激励实施后两年的超额收益高达30.8%,但对于限售股解禁事件并未发现好的策略机会。齐鲁证券的研究报告说明业界已开始从上市公司操纵动机的思路进行选股,但对该问题的研究尚停留在事件前后收益率的层面,并未进行系统的深层次思考。

国际对冲基金的事件驱动策略

事件驱动策略(Event Driven Strategies)是国际对冲基金较为成熟的策略之一,它往往依赖于影响公司价值的短期具体事件,如公司并购、破产、重组和重大资本结构变动等等。事件驱动型基金在整个对冲基金行业管理资产规模的比重高达25% 以上。该策略的收益与大盘的相关系数一般较低,往往可以取得独立于大盘的较好收益。例如在兼并套利策略中,会买进被并公司股票、同时卖空主并公司的股票。通常当一家公司宣布收购另一家公司时,被并方的股价通常将大涨,而主并方的股价将略微下跌。但是,由于收购中仍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被收购方的股价将低于收购价格。在这种情况下,兼并套利基金可以通过自己的判断和历史数据,预测兼并成功的概率,并据此进行交易。

在2013 年,由于以往市场定价的可循规律多被美国等政府大量干预所打破,对冲基金使用的许多传统策略,如宏观、大宗商品和短仓股票策略的有效性被大大削弱。然而,事件驱动的股票策略仍实现了14% 左右的回报率,在所有策略中业绩最好的。

我国业界的事件驱动策略

我国的制度背景与美国等成熟市场迥异,事件驱动策略的运用也截然不同。首先,我国缺乏个股层面的有效做空机制,实务中多数事件驱动策略仅为买入。即使是同时运用股指期货进行卖空对冲,也不能较好地控制事件涉及公司的行业等其它风险。其次,我国上市公司各类重大事件的驱动因素及机理与国外市场大为不同,且受制度变动影响甚大,造成事件驱动策略的长期稳定性不佳。比如国外流行的兼并套利策略在我国就无法进行,而破产证券交易策略也由于我国独特的ST 制度变为" 炒重组" 概念了。

事件驱动策略在我国投资界也被日益重视起来,许多知名券商的研究部门纷纷设置了金融工程组对其进行量化研究。目前我国业界事件驱动策略中包括的常用重大事件有:重大政策、重要会议活动、天灾人祸、业绩预增、高送转、定向增发、股权激励、重组并购、ST 摘帽、分析师调研活动等。可以看出与国际常用策略不同,国内常用策略一方面与政府政策高度相关,另一方面多为市场追捧的利好消息。这也是事件驱动策略为何在实务中往往被解读为" 炒题材" 或" 炒消息" 的原因。

规避法律法规的操纵行为

也许有人会问:如果上市公司具备明显的操纵动机,监管部门难道不能出台政策来避免此类行为的产生吗?事实上,在我国市场仍缺乏深层次有效治理环境的情况下,尽管我国监管层出台了大量法律法规来规范上市公司的行为,仍无法避免其操纵行为。其原因是,许多市场行为很难用简单的法规条文来进行约束。目前上市公司的大多数操纵行为恰恰是为了规避这些法律法规。

比如,被广为诟病的IPO 发行制度引发了新上市公司对其历史业绩的大量" 粉饰" 、甚至造假行为。为了避免中小投资者遭受损失,监管层在一段时间内曾设立了隐性的发行市盈率上限。然而这样的监管政策未必达到了目的。有研究表明,恰恰是在这段时间内,IPO 公司上市前的盈余管理程度较其它时期更高。另一个例子是备受争议的ST 制度。ST 制度的本意是对于连续亏损的企业给投资者进行风险提示。但该制度引起大量上市公司为避免亏损而虚增利润、或" 大洗澡" 巨亏进行跨年度转移利润等操纵业绩的行为。

此外,现有的不少法规对上市公司在进行与股价相关的重大决策时的定价基准进行了详细要求。例如,《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中规定授予股票期权时的行权价格不应低于下列价格较高者:(一)股权激励计划草案摘要公布前一个交易日的公司标的股票收盘价;(二)股权激励计划草案摘要公布前30 个交易日内的公司标的股票平均收盘价。上市公

司的管理层希望能获得较低的行权价格,在公司策划股权激励方案时存在动机打压股价,便有可能在方案披露前进行负向业绩操纵或披露对股价影响负面的信息。再比如,《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实施细则》中要求定向增发的股票发行价格不低于定价基准日前20 个

交易日股票交易均价,其定价基准日可以为相关的董事会决议公告日、股东大会决议公告日或发行期的首日。如上市公司希望其定向增发价格较好,则倾向于将摘要公布前披露的报表业绩进行粉饰,并在增发完成前多披露正面消息。

由此可见,在配套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通过行政管理的方式对上市公司的市场行为进行规范,结果可能是缘木求鱼。

基于ST制度的策略

1998 年实施的股票上市规则规定连续两年出现亏损等异常财务状况的上市公司的股

票交易将被进行特别处理:股票报价日涨跌幅限制为5%,股票名称改为原股票名前加"ST",且公司的中期报告必须审计。公司经营如果连续三年亏损,将被实施退市预警。这就是我们所说的ST 制度。

首先,有研究表明ST 制度导致上市公司会尽量避免亏损,其操纵利润的表征是:微

亏的公司概率分布极低,但微利的公司概率分布却异常高。如果上市公司在年末通过业绩操纵尽量避免了当年亏损,其下一年初的业绩因为此前的透支往往缺乏后劲。比如中国一重( 601106.SH ) 为了在行业困难的2012 年报出微利2934 万元,在2012 年末进行了业

绩操纵,但公司2013 年1 季度的业绩恶化就较为明显,亏损了9358 万元,同比增长

-502%。当上市公司前一年已经报告了亏损之后,第二年公司会竭尽全力操纵利润避免连续亏损两年被ST。此时,可以根据前期季度财务报告,公司所处行业情况,控股股东情况等因素来提前综合判断公司年报亏损的概率。如果判断公司有较大概率在第二年将连续亏损,一般来说公司将操纵利润进行巨亏,通过" 大洗澡" 来转移利润至下一年度,减少第三年继续亏损的概率。因此,公司如果被ST 往往意味着其下一年度业绩反转概率较高。比如,鞍钢股份(000898.SZ)的2012 年年报巨亏41.57 亿元,而2013 年业绩则大幅好转实现利润7.7 亿元,部分原因就是其跨年度的业绩操纵。

即使是公司的经营再糟糕,通过业绩操纵在第三年也无法避免亏损,其控股股东也不会允许公司被退市。由于上市公司的" 壳" 价值较高,公司会积极寻找重组或者借壳的机会,其股票仍存在较好的获利机会。可以看出,我国的特殊制度导致了上市公司围绕着盈亏平衡的大量业绩操纵行为,在很多情况下可以较清楚地提前预测公司的业绩走向,从而通过相应交易策略获利。

基于股权增发再融资的策略

我国长期以来对IPO 市场的管制较为严格,不仅对发行估值水平,且对发行对融资量进行限制,造成许多公司的IPO 融资价格过低且融资量不足。因此,不少公司在上市后不久仍计划通过股权增发进行融资。我国的增发可分为定向增发和公开发行。由于定向增发对于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并无严格要求,自2006 年以来超过公开发行变得更为普及。根据齐鲁证券研究部的报告,2008-2013 年期间向非关联方定向增发实施事件前后各100 个交易日中,可分别获取超额收益15.4% 和 6.1%,大大高于公开发行事件的相应收益水平。

定向增发事件期间的高额收益来源到底是什么呢?一般来说,上市公司都希望增发能顺利以较高的价格完成。一种可能性是管理层选择市场高估公司股票的时机来进行增发。对美国市场的大量研究都支持了这类假想,他们发现增发公司的股票一般在此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都会跑输大盘。另一种可能性是,上市公司在增发期间主动通过粉饰、甚至操纵报表业绩,以及进行选择性的正面消息披露来影响市场价格。由于定向增发面对的是特定的投资者,上市公司可以与其私下" 沟通",为了成功增发更容易进行合谋操纵。对于之前盈利能力较差的公司,要使定向增发成功,往往需要在短期内释放出更多的利好消息,因此公司在增发期间的操纵可能更为严重,导致其股票长期表现不佳。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2013 年京东方(000725.SZ)的定向增发。2012 年京东方公布了总额超过600 亿元的新增投资项目。但由于其股价在当年9 月前已跌破净资产,作为国企的京东方不能以低于净资产的价格进行股权融资,因此当时公司无法进行定向增发。借助2012 年底行业的复苏背景,京东方采用了较为激进的会计政策对其2012 年年报业绩进行粉饰,且上调整了其2013 年半年报业绩预期。不断释放的利好导致公司股价表现强劲,最高曾达到2.82 元。公司在不久后的2013 年7 月25 日就发布了上市后的第五次再融资方案,计划定向增募集460 亿元。定向增发完成后,京东方的股价又迅速下跌至2 元附近的区域。

而对于公开增发的上市公司,尽管现有研究显示其股票在增发期间附近表现平平,但这可能意味着公司的操纵也较少,增发后其股票的长期表现可能更佳。根据笔者近期的研究,在1998-2010 年期间,公开增发的公司股票在增发完成后的一年左右平均跑赢大盘约12%,在未来三年期间平均跑赢其同行业类似公司约10%。我们还发现,公开增发公司股

票的优异表现对于小型公司更为明显。这样的结果显示公开增发公司的后劲较足,在组建交易策略时可以考虑长期持有。

与关联方相关的定增及整体上市交易策略

与上述股权增发再融资的一般动机不同,当定向增发涉及从控股股东或其他关联方融资或购买资产时,上市公司可能会希望增发的价格较低,这样公司的关联方能以相同的资金或资产换取上市公司更多的股份。在这种动机驱使下,上市公司在增发期间不倾向于披露促使股价上涨的正面信息,甚至有可能通过各种手段将公司业绩下调,或选择性披露负面消息来打压股价。

有学术研究发现了与此动机一致的经验证据:上市公司向其控股股东及其子公司增发新股以收购其资产时,会进行负向的盈余管理;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越高,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程度就会越强;且定向增发前负向盈余管理的程度越高,增发后股票价格表现越好。此外,在齐鲁证券的研究报告中,向关联方定向增发的预案公告后的100 个交易日中股票的超额收益甚至为负数,较向非关联方定向增发的相应事件收益要低5% 左右;与之类似,向关联方定向增发实施事件前后各100 个交易日中超额收益仅分别为3% 和1% 左右,大大低于向非关联方定向增发的相应事件收益。这些发现都与上市公司存在对关联方定增期间向下打压股价的动机相吻合。

当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通过定向增发将其大部分未上市资产注入上市公司实现整体上市时,交易的金额较高,对控股股东的重要性也更大,因此其操纵动机也更为明显。笔者近期对2006-2013 年间119 家实行定增整体上市的国有企业样本进行了研究,发现:计划整体上市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在方案公告前往往会采用负向的盈余管理来隐藏利润压低股价,导致在重组方案预告前 3 天至前30 天期间的股票累计收益平均为负值;在方案正式公布前2 天至方案公告后的 5 个交易日左右,整体上市公司股票的超额收益率平均可达15% 左右。2013 年9 月中国重工( 601989.SH ) 公告计划将其控股股东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所属的军工重大装备总装业务资产整体上市。在公告前的大半年时间,中国重工的股价走势疲软且走势整体弱于大盘和行业指数,尤其是在所选择的定价基准日2013 年9 月11 日达到了九个月以来的最低点。分析表明,为了将整体上市的定价基准降低,中国重工在2012 年末进行了较明显的负向盈余操纵,比如公司的海洋工程产品在营业收入大涨606% 的情况下,毛利率却大幅下挫了17%。

对于民营控股上市公司的整体上市,其实际控制人对于整个流程中的利益谋划会更为深远,其中所涉及的业绩操纵幅度可能更大。个中的原因很简单,上市公司母公司的未上市资产大部分都属于实际控制人的个人资产,在整体上市后所产生的利益也将大都归其所得。一个较典型的案例是2013 年美的集团(000333.SZ)通过吸并换股美的电器(000527.SZ)的方式实现整体上市。其实质是将美的集团除美的电器大家电业务之外的小家电、机电以及物流等资产注入上市公司。笔者的分析发现:美的集团在2011 年下半年起对大家电渠道持续实行去库存,使美的电器营收下降,打压其股价;同时,集团使小家电业务在高杠杆及延迟渠道去库存的影响下获取超额利润,其目的是增加小家电等非上市资产在整体上市后所占集团股权比例。

因此,对于涉及从控股股东或其他关联方融资或购买资产的定向增发,可以考虑在发行方案公告后买入并长期持有。对于存在整体上市可能的公司,如果发现其存在有意调低利润

的迹象,在公司整体上市方案未披露的情况下也可买入股票,等待重组消息的披露以及前期隐藏的业绩逐步回归。

基于限售股解禁的策略

大小非限售股解禁日期是市场非常关注的事件,因此围绕着该事件进行的策略研究也是热门。一般来说,上市公司的大小非如存在减持动机,当然希望在其股票解禁后能以较高的市场价格出售,以实现利益最大化。一方面,限售股解禁日是公开信息,普通投资者在解禁事件之前就可预期到解禁将带来对股价的负面压力。另一方面,上市公司为了配合大小非解禁,可能会在其计划减持前进行业绩操纵,发布利好消息以促使股价上涨。这两方面的力量导致限售股解禁日期附近存在大量不确定性,难以简单使用该日期作为事件进行策略交易。比如,齐鲁证券对2008-2013 年间所有首发限售股解禁进行了研究,发现限售股解禁前公司的股票明显跑输大盘,但在限售股解禁日后则能小幅跑赢大盘。

在限售股解禁策略的研究中,要着重分析大小非减持的意愿及操纵能力。大小非的身份及持股比例、控股股东的股权性质、市场大盘的走势、公司所处行业情况、公司股票的估值水平等众多因素都可能对大小非减持的意愿及操纵动机造成影响。比如,由于审批流程复杂,且受益对象并非管理层,国有性质的大非自身的减持意愿往往很弱。与之相比,民营性质或个人持股的大小非进行操纵及减持的意愿较强。

笔者对2012 年11 月至2013 年10 月间30 家创业板上市公司进行的90 起控

股股东减持事件进行了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在解禁日前三个月创业板公司的股票平均跑赢创业板指数;创业板控股股东如果减持可能更倾向于在解禁后的短期内(一至三个月)进行减持;解禁后减持比例较大且自然人股东的减持比例远远大于机构股东;在控股股东减持前的短期内公司倾向于披露好消息,而坏消息则大都在减持后披露;许多减持公司在减持前披露业绩靓丽的年报并发布" 高送转" 公告来拉升股价;自然人控股股东相比于机构控股股东来说更倾向于进行操纵。

事实上,如果使用模型预测控股股东减持动机,可以在2013 年期间构建基于解禁日

的事件投资组合,在解禁日前三个月该组合的收益平均跑赢创业板约10%。因此,在基于

大小非限售股的解禁策略研究中,应从多方面考虑分析大小非减持的意愿及操纵能力,才能取得较好的投资回报。

基于股权激励的策略

上市公司向其高管及骨干力量授予股票或期权进行股权激励,对公司的股价将产生长期影响。一方面,被激励人员与上市公司的利益较之前更为一致,使其在股权激励实施后会更努力地工作,改善公司基本面。另一方面,被授予的股权激励对于高管个人来说往往是较大的一笔财富,给他们带来较强动机进行操纵,从而在股权激励的授予、考核、行权及减持等过程中获取对自身有利的条件。

首先,在股权激励预案出台之前,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存在的动机主要是获得较优惠的激励价格及考核条件。因此,上市公司在股权激励方案制定的过程中会尽量避免释放利好,有时甚至会进行向下的业绩操纵来打压股价和压低考核指标。例如海信科龙(000921.SZ)在2010 年底公布的首期股票期权激励计划规定授予期权行权的主要业绩条件是:各年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增长率的平均数不低于20%,且各年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的平均数不得低于15%。然而,这些指标的设计颇值得玩味。2010 年海信科龙的扣非后净利润仍在低位,仅为1.85 亿元,对应净利率才1.05%;且公司的净资产在海信集团资产注入后才从

负权益恢复,2010 年末余额仅为5.41 亿元,占总资产6.75%。一旦公司的经营改善非常容易达到这些考核标准。

在股权激励开始实施后,当年公司的年报往往会存在一定程度的业绩反转,引发股价持续上涨。在股权激励的考核期间,管理层一方面要尽量使公司的业绩满足考核要求,同时也会控制业绩的释放节奏,保留一些后劲供减持期使用。在此期间,公司的股价很难持续大涨。如果公司的前期业绩能满足股权激励方案的考核条件,上市公司的行为会受管理层的节税动机影响。当管理层计划将其持有的期权行权时,会希望股价走低,这样他们缴纳的所得税会较少。比如,海信电器(600060.SH)在2011 及2012 年度的两批次管理层行权前公司

均披露了较差的季度业绩,且股价都在阶段低点。最后,在管理层所获的股权可以出售时,他们具有最强的动机来释放业绩和披露各种正面信息以推高股价。海信电器的多位高管在2012 及2013 年年初都成功在最高价附近减持。

此外,由于所有人缺位,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存在较强的代理问题,其管理层对公司决策的影响也更大,导致公司更倾向于发布" 福利型" 的股权激励计划;而民营控股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计划更倾向于" 激励型",对管理层的努力和公司未来业绩增长会提出较高

的要求。对于这两类股权激励计划,有必要分开进行研究。因此,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对于其业绩的波动具有复杂的潜在影响,在构建交易策略时要根据公司的特征及管理层在相应阶段的操纵动机进行设计。

基于" 高送转" 的策略

上市公司送股、转增股票既不影响其当期现金流,也不影响其未来现金流,本质上并不应该影响公司价值。但长期以来,我国投资者对高送转公司的股票趋之若鹜,市场反应积极,导致近年来上市公司高送转的比例在逐年提升,10 送10 这样的" 高送转" 已较为常见。对于如何理解这种我国资本市场较特殊现象的背后机制,学术界一直没有达成共识。但较为确定的是,上市公司时常利用投资者对高送转公司股票的认识误区,通过高送转的公告来推高股价,以达成某些特定的目的。比如近年来创业板控股股东在减持前经常使用高送转公告进行配合。

那么从投资策略的角度是否可以利用上市公司的高送转行为来获利呢?笔者在2012

年发表的论文中对2006-2010 年期间进行每10 股送转5 股及以上的公司进行了研究,发现有助于预测高送转的因子包括:股价、每股未分配利润与资本公积、股本、是否为次新股、以及上一年是否高送转等。在每年三季度报告出台后,可利用这些因素进行建模预测当年公司进行高送转的概率。然后选取预测概率最高30 家公司的股票构建投资组合,在公

司公布分红方案后卖出。在该研究中,使用样本外数据进行预测的准确率在53%-87% 之间,鉴于所有股票高送转平均概率只有11.3%,预测效果还算不错。此外,在2007-2010 年间基于高送转概率模型的投资组合的收益在8%-48% 之间,平均收益高达27%。考虑到

持仓期仅有几个月,这样的回报率高得惊人。

上市公司在高送转公告出台之前往往还会陆续披露其它利好信息,促使股价上涨。高送转不是上市公司的目的,而仅是其操纵股价的手段之一。基于高送转的预期构建的交易策略是否成功较大程度上依赖于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控制者操纵动机的解读。

基于可转债转股操纵的策略

我国的可转债市场与国际成熟市场的规则大为不同,发行的可转债一般来说内含美式看涨期权、回售权、特别向下修正权和提前赎回权等选择权。在股票融资受到较严格监管的情

况下,我国上市公司往往将可转债作为股权融资的替代品,期望最终将其转为股票,而不是还本付息。当公司股票估值低迷,发行可转债的上市公司往往会向下修正转股价、释放利好甚至操纵业绩来将股价抬高至转股价之上,促成转股。由于小盘股波动性大,对利好信息的敏感度更高,业界普遍认为小盘转债公司的操纵更强。

在可转债的发行和存续期间,我国的上市公司存在较多动机对公司业绩及股价进行操纵。首先,与股权增发类似,在可转债发行前上市公司希望能以较优惠的利率募集较多金额的资金,因此存在动机粉饰业绩、披露利好消息。这样的话在可转债发行完成后的一段时期里,发行公司的股票将缺乏上涨的动因,可能表现疲软。

我国许多可转债的条款中都含有修正转股价格的较灵活条款,比如隧道转债规定的修正条件是:当公司股票在任意连续20 个交易日中有10 个交易日的收盘价低于当期转股价

格的90% 时。这样的规定能极大地增加可转债的内在价值,但对于中小股东实为不利,会以不利条件大幅稀释其持股比例。上市公司提出向下修正转股价格就反映了公司董事会希望促成可转债最终转股的强烈动机。在公司治理比较完善的公司,修正转股价格的议案可能会遇到较大阻力。比如2014 年 2 月民生转债向下修正转股价的议案就在民生银行的股东大会中被否决。

因此,在可转债存续期间上市公司决定何时促成转股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一方面,可以使用模型预测公司将转股价向下修正发生的概率,应考虑大股东持券情况、大股东持股比例、可转债的稀释比例、可转债的价内外程度以及上市公司的偿债能力等多方面因素。选取预测修正概率较高的可转债进行投资。另一方面,在上市公司难以通过修正转股价来促成转股的情况下,比如公司股价远低于净资产,判断上市公司对业绩及信息披露进行操纵来促成股价上涨的动机。可以考虑的因素有:回售条款是否接近被触发、可转债的存续期限、可转债的价内外程度、大股东的股权性质、大股东的资源情况等。基于这些分析,较好的策略是选择操纵动机较强的公司股票或可转债进行投资,等待公司释放业绩及利好。

其它基于操纵动机的策略

除了以上本文提及较为普及的几种基于操纵动机的交易策略,还可以利用上市公司的其它动机进行获利。比如,2011 年4 月底,攀钢钒钛(000629.SZ)整体上市方案公布后

公司控股股东承诺的第二次现金选择权到期。如果这些选择权

全部被行权,鞍钢集团将需付出约245 亿元的巨额资金,攀钢钒钛还会面临退市的风险。攀钢钒钛的股票在2010 年底之前曾长期低于现金选择权的行权价,引发大量资金进

行套利。而攀钢钒钛在现金选择权到期前通过盈余管理ST 摘帽以及海外铁矿资产的注入

等手段将股价拉高至14 元以上,成功地避免了选择权行权。此外,有研究发现,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董事长变更或政治晋升会带来对公司业绩的操纵行为,引发股价的异常波动。面临食品安全问题或生产安全重大事故等危机事件时,上市公司也可能对业绩进行短期操纵,以维系股价与市场信心。

我国上市公司还存在大量对业绩及股价的操纵动机,本文无法一一详尽列举。但毫无疑问,在对上市公司进行投资之前,对其操纵动机进行深刻分析实有必要。

制度环境引发获利空间

尽管现有研究发现美国上市公司的管理层也会出于期权行权或其它相关动机进行对其

有利方向的盈余管理,但从上市公司或管理层的操纵动机的角度进行选股的策略美国较为少见。一方面美国市场的公司治理完善、法制约束力强,管理层往往不敢或不能进行过份的操

纵行为。另一方面,其投资者较为专业,较多情况下能从其报表中解读出其盈余管理成分,从而在定价时进行相应的调整。

而在我国A 股市场,法律制度对中小投资者的保护严重不足,导致上市公司的各类操纵成为普遍现象。一方面,会计师事务所对于财务报告把关不严,造成许多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甚至造假。而多数情况下,中小投资者对此毫无办法,最多只能" 用脚投票"。另一方面,不少上市公司与机构投资者合谋,进行所谓的" 市值管理",利用各项利好或利差信息的释放来配合机构投资者对其股票的炒作。尽管近期监管层对内幕交易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打击,但此类合谋操纵股价的现象在实务中仍较为常见。最后,我国股票市场的投资者普遍专业程度缺乏,且投机性强,对财务报表及其它信息披露的解读不深,容易被上市公司提供的表面信息所误导。

可以预见,从上市公司操纵动机的角度进行相应的事件驱动策略投资在今后较长时间内仍可获利丰厚。

股票解禁的意思

股票解禁 解禁的股票分为大小非和限售股!大小非是股改产生的,限售股是公司增发的股份。这些股票都在以前购买这些股票的人的手中。 解禁只是一个时间窗口,意义就是解禁当日开始,解禁的股票就就可以交易了!@并不是说一定要全部当日抛售,我可以继续持有,也可以选择抛售,什么时候抛售,都由持有人自己决定。 大小非解禁的成本基本都是1元,限售股解禁的成本就是其增发价格非是指非流通股,由于股改使非流通股可以流通,即解禁。 持股低于5%的非流通股叫小非,大于5%的叫大非。 非流通股可以流通后,他们就会抛出来套现,就叫减持。 这等于大幅增加股票市场的股票供给量,改变股票的供求关系,若大小非解禁后采取减持,将促使股价下行 什么是大小非解禁 小,即小部分。非,即限售。小非,即小部分禁止上市流通的股票,占总股本5%以内。反之叫大非,即大规模的限售流通股,占总股本5%以上。解禁,即解除禁止,是非流通股票已获得上市流通的权力。小非解禁,就是部分限售股票解除禁止,允许上市流通。 当初股权分置改革时,限制了一些上市公司的部分股票上市流通的日期。也就是说,有许多公司的部分股票暂时是不能上市流通的。这就是非流通股,也叫限售股。或叫限售A股。其中的小部分就叫小非。 大小非的由来 中国证监会2005年9月4日颁布的“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管理办法”规定,改革后公司原非流通股股份的出售,自改革方案实施之日起,在十二个月内不得上市交易或者转让;持有上市公司股份总数百分之五以上的原非流通股股东,在前项规定期满后,通过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出售原非流通股股份,出售数量占该公司股份总数的比例在十二个月内不得超过百分之五,在二十四个月内不得超过百分之十。这意味着持股在5%以下的非流通股份在股改方案实施后12个月即可上市流通,因此,“小非”是指持股量在5%以下的非流通股东所持股份,这就是“小非”的由来。与“小非”相对应,“大非”则是指持股量5%以上非流通股东所持股份。 什么是大小非解禁

精品范文-论上市公司股票回购制度探析

精品范文-论上市公司股票回购制度探析 上市公司制度股票这是一篇上市公司股票回购制度,现代企业的基本特点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投资者享有所有权,而经营者享有经营权,因此经营者对经营信息的取得具有一定的优势,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论文摘要回购是指上市公司利用现金等方式,从股票市场上购回本公司发行在外的一定数额的股票的行为,是公司与股东之间的一种内部股权转让行为,上世纪90年代被引进我国资本市场。本文首先介绍了公司股票回购制度的概况,并对该项制度进行利弊评析,然后在介绍分析境外若干个国家或地区有关股票回购市场准入等相关规定的基础上,剖析了我国股票回购的发展及立法现状。本文就其现有的立法缺陷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完善对策,使我国的证券市场运营更加规范。 论文关键词利益相关者股票回购公司法 (一)、公司股票回购制度的概况 (一)股票回购的概念 股票回购是指上市公司利用现金等方式,从股票市场上购回本公司发行在外的一定数额的股票的行为。公司在股票回购完成后可以将所回购的股票注销,用作“库藏股”保留。股票回购是上市公司与股东之间的一种行为,是调整公司资本结构以及调整市场上股票流通量的一种方式,对股东、公司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股票回购立法规制的必要性 从各国公司股票回购立法的历史轨迹来看,大多数国家的立法普遍经历了从法无明文规定到例外允许,法律规范也由判例或简单的概括性规定到详细的规定。在我国,股票回购是一新的发展事物,因此相关方面的立法规制还不够完善,针对我国股票回购的立法现状所存在的问题,我国需要加大力度对股票回购的立法加以完善。 在我国,股票回购是在股权分置改革的背景下,为了解决国有股比例过大和内部人控制等股权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于20世纪90年代而引入的。2xx年5月证监会向社会公开征集有关股票回购的办法,试图以此来解决股权分置陷入的困境。2xx年6月16日,证监会颁布了《上市公司回购社会公众股份管理办法(试行)》,给上市公司的股票回购提供了相应的行为准则。《公司法》对此也进行了修订,为股票回购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 股票回购作为一种调整公司股权结构和资本结构的资本运作方式,对我国上市公司有着特殊的意义。完善股票回购的立法规制,能够为中国上市公司和股票市场所特有的问题提供法律保障。同时,上市公司在股票回购过程中也存在着各种问题,如上市公司股票回购使得公司的注册资本减少,股份公司与控股股东之间会产生关联交易,中小股东利益会受到损害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完善股票回购的立法规制成为必需,以此来解决现实中所存在的问题。 (二)、我国公司股票回购的发展及现行的立法评析 (一)股票回购在我国发展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计划经济占据着主导地位,企业的形式几乎是国有企业,较少存在股份制公司这一主体形式,因此也不会存在股票回购这一现象。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制度的实施,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方式不断得到提升。为了顺应经济发展的趋势,我国企业进行了股份制改革,与此相伴随的证券市场规模也不断扩大。针对证券市场运行过程中所出现的新事物,我国的法律也作了相关的规定,特别针对股票回购的问题。 我国的上市公司股票回购最早始于xx年,即大豫园通过协议回购小豫园所有股票的事件、xx年陆家嘴协议回购国有股后增发B股、xx年厦门国贸回购减资案、xx年云天化与申能股份部分国有股的成功回购——这在当年成为证券市场的一个亮点。之后,由于《公司法》的限定、长期的市场熊市、现金的匮乏,股票回购又开始没落。2xx年,上市公司在股权分置改革的驱动下,加上《上市公司回购社会公众股份管理办法(试行)》的出台和《公司法》相应内容的修改,使得股票回购又得到了发展,邯钢股份成为流通股回购第一家,继而又多了很多股票回购的案例,这一资本运作方式在我国越来越良好的政策环境中得到了发展。

“911事件”对美国长短期经济的影响

“911事件”对美国长短期经济的影响 摘要:由于美国市场经济完善、经济基础好,又有科技创新的领先地位,地位,长期中“911事件”不会对美国经济有多大的影响,更谈不上摧毁美国经济。从短期来看,这次事件会加剧经济的衰退,而且会推迟经济周期复苏的时间,这个短期大概有2—3年之,同时,在短期内,由于股市受冲击、民航和保险业损失惨重,以及人们悲观心理,会给经济带来不利影响。 关键词:911;美国;长期经济;短期经济 0引言 “911事件”对美国的冲击是全方位的,从政治,军事,经济等多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下面本文就从经济中的“911事件”对美国长短期经济的影响的方面进行分析。希望能为我国经济发展发生些许启示。 1“9·11”事件之前美国经济的状况和原因 1.1“9·11”事件之前美国经济的状况 在此之前,美国经济已处于周期扩张的穷弩之末阶段,减速已持续了一年。美国GDP 增长率从2000年第2季度的5.7%降到第3、4季度的1.3%和1.9%,今年第1、2季度进一步降到1.3%和0.3%。工业生产指数从去年9月的149到今年8月的141.8。美联储8月发表的报告称,制造业的不景气已逐渐波及其他部门。失业问题急剧恶化,全美失业率从去年10月的3.9%升至今年8月的4.9%;今年1-8月,美国企业裁员约100万人,“9·11”后航空公司及相关部门又立即宣布裁员约20万。 1.2经济衰退的原因 美国经济减速主要是由政策性和周期性因素造成的:首先,面对当时的通胀压力,美联储从1999年6月至2000年5月间6次加息,紧缩的货币政策影响金融市场和对利率敏感的耐用消费品等部门的生产;其次,2000年油价比1998年最低点上升3倍,使企业和个人多支付相当于GDP1.5%的费用;再次,股市泡沫破灭,其中纳指暴跌近70%,导致"财富效应"逆转。据估计,在1995-1999年,股市升值使家庭每年消费开支增加额相当于GDP的0.5%-1.25%,而2000年以来股市下跌使家庭消费开支减少,导致GDP减少1%以上;第四,近几年企业对信息技术(IT)等产业的过度投资造成这些部门的生产过剩,存货积压。据统计,去年第4季度和今年第1季度存货调整使GDP分别减少0.5和3个百分点。 2“911事件”对美国长期经济的影响 2.1综述 美国市场经济完善、经济基础好,又有科技创新的领先地位,长期中“911事件”不会对美国有太大的影响,更不会摧毁美国经济。 2.2分析 长期中经济的潜在GDP由一国的制度、资源和技术进步所决定的。从长期来看,美国资源和技术进步稳定增加,市场机制的作用是完善的,通过价格调节潜在GDP与实际GDP相等,即产量出于自然失业率,经济能实现充分就业,失业率是自然失业率。长期的供给线不变。美国经济能够复苏,911事件就如同许多其它突发事件一样,在美国经济长期来看,掀不起大风大浪。 2.3补充 此外还有三点补充一下:首先,保险业、航空业、旅游业等行业受影响较大,负面影响消除时间较长,且这些都是第三产业,对美国经济有一定的影响,不过美国可以通过雄厚的经济基础以及先进的技术弥补;其次,“911事件对美国人的信心有相当大的冲击”,认为

增发对股价的影响

增发对股价的影响

增发对股价的影响 增发:是指上市公司为了再融资而再次发行股票的行为。 增发对股价是利好还是利空。其实,只要是概念,消息,都是主力为了配合股价的拉升或杀跌作准备的。炒股尤其是牛市玩股,既不要注重消息面,也不要注重业绩面,基本面更不用说了。炒股是炒庄。也就是说当你进入某一个股时,只要看其庄强不强就可以了,强者恒强,这是巅扑不灭的真理。如果一个业绩很好,净资流量为正,市盈低的,股价总拉不起来。不是说一月两月,而是近半年时间,从未有个大行情,那只能说此庄弱。不碰为妙。而增发,除了是上市公司圈钱的把戏之外,并不会对其基本面改变很多。很多公司增发一是为了解决资金困难的局面,二是可能向其子公司注资,向处拆钱。就是说子公司赚了钱并不归上市公司所有,三是发展新的项目,或开新的公司,反正增发的钱只会有一点点流入上市公司的财务中。股在增发价之前,公司会同机构勾结,抬高股价,当增发价定下来之后,其股价就不会搞高了。所以,增发的股要看其时机择机而进,并不是所有的增发都能

带来收益,又不能给公司带来利润,对公司的正常经营也没有帮助,其结果是:增发以后净资产增加,新的资金盈利能力不如旧的。什么是定向增发?上市公司面向特定的投资者,一般为机构等增加发行一批股票,这种行为称为定向增发,又称非公开增发。实际上就是海外常见的私募,中国股市早已有之。但是,作为两大背景下——即新《证券法》正式实施和股改后股份全流通——率先推出的一项新政,如今的非公开发行同以前的定向增发相比,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 在本周证监会推出的《再融资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中,关于非公开发行,除了规定发行对象不得超过10人,发行价不得低于市价的90%,发行股份12个月内(大股东认购的为36个月)不得转让,以及募资用途需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上市公司及其高管不得有违规行为等外,没有其他条件,这就是说,非公开发行并无盈利要求,即使是亏损企业只要有人购买也可私募。

热点消息对我国股市影响的实证分析

热点消息对我国股市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中国股票市场从20世纪90年代初建立至今已有十余年的发展历程,可是在这个过程中,中国股市经历了多次的大起大落,牛熊市反复无常。而且还经常会在人们意想不到的时候出现,总是给人们意外。综观中国股市每次大的起伏的背后,我们可以发现其背后闪现着政策推波助澜的影子。所以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多数时候都会引起股市的波动,而对于这次全国两会的召开到底会给股市带来怎样的变化还是一个疑问。 2015年,对于中国人来说,最重要的热点消息就是全国两会的召开,这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全国两会的召开被定位为“全面深化改革关键之年”“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开局之年”“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收官之年”等3个“之年”。 这对于我国的经济形势都是有利的,全国两会热点之一“深化改革,加快经济增长”。这对我国的经济都会产生有利的影响,对我国的股市也会产生更大的波动。 随着全国两会的召开,中国已进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深刻变化。“一带一路”战略,就是顺应国内国际发展新趋势作出的重大决策。这一新政对于我国的经济增长是有利的,所以以我个人的意见,这次对我国股市的影响也是好的方面比较多的。所以我们期望这次全国两会的召开能够给我国的股市带来一定的希望。 二、研究现状 2010年12月31日,全部A股、沪深300指数基于2010年业绩预期的动态市盈率为18.82倍、14.49倍。虽然2011年上市公司净利润比2010年增速下滑,预计依然保持净利润同比15%左右的增长。这样,全部A股、沪深300指数基于2011年业绩预期的动态市盈率将下降到16.36倍、12.60倍。从估值角度看,A股从目前位置大幅下跌的空间并不大。特别是,以沪深300成分股为代表的蓝筹股。上证综指15倍附近有很强的支撑,跌破13倍动态市盈率的可能性不大,对应点位分别为2574点、2232点。 2011年1月份开始,全国资金紧张的问题仍然不能够得到解决。1、国内银行在2011年第二次加息后,央行时隔近三年同时上调了贷款、贴现的利率,同时不断向市场发出释放收缩流动性信号;2、近期一些公募基金减了仓,但整体上基金持仓依然处于历史持仓高位。从以前的历史经验我们可以看出,基金不把仓位减到一定程度,A股不会出现趋势性上涨;3、2010年新成立基金153只,发行数量创历史新高。但经测算,公募基金管理的资金总量与2009年底相比,并没有明显的增加;4、每年一季度,都是基金的集中分红期。为了给分红准备现金,基金需要被动减持套现。 2011年,券商、公募基金、私募基金等对新兴产业、大消费板块都比较感兴趣,感觉机会都比较大,觉得这两大投资主体的个股恐怕很难在2011年有出色的表现。毕竟股市只有少数人是赚钱的,对于多数人员还是赔钱的机会比较大,如果某个板块被所有人都看好的时候,不管该板块质地如何,大多数情况下都不会有很好的产出,不会给人们带来意外的惊喜。或先大幅下跌,随后大幅反弹。而对于金融股、地产股,很少有机构看好它们在2011

我国上市公司股票回购动因与经济后果分析

一、股票回购的基本方式 (一)公开市场回购。公开市场回购是指公司通过证券经营机构在公开的证券市场,依照集中竟价交易的方式购回自身发行的股票。公开回购方式是国外资本市场一种较为流行的方式。但是,这种回购方式很容易推高股价,从而增加回购成本,另外交易税和交易佣金方面的成本也很高。而且受到日交易量的限制,公开市场回购无法使得公司在短期内完成回购方案。因此,该方式最适合用来在股价处于低位时,小规模从二级市场上回购部分股票,用作员工福利计划,激励管理层的股票期权以及执行可转换证券转换权等。 (二)可转让出售权回购。这种回购是指赋予股东在一定期限内以某一特定价格向公司出售其持有股票的权利。此权利可在市场上自由买卖,同依附的股票分离那些想继续持有股票的股东可以单独出售该权利,从而满足了各类股东的需求。此外,可转让出售权可以事先限制回购股份的数量,从而避免股东过度接受回购要约的情况。 (三)私下协议批量购买。这种回购方式无法取代公司市场回购,但是可以作为公司市场回购的有效补充。私下协议批量购买的股票价格一般小于当前的市场价格,当卖家主动卖出持有股票的状况更是如此,有时候公司也以超常溢价回购股票,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规避风险,因为有些非控股股东混乱交易,会对公司正常运转带来损害。 二、股票回购动因 (一)稳定公司股价,维护股东利益。过低的股价,不能反映公司的真正价值,使股东利益受损,投资者信心下降。在这种情况下,上市公司可以通过回购股票来支撑股价,维护股东利益,改善公司形象,使投资者重新关注公司的经营业绩和未来发展状况,公司才有进一步融资的可能。因此,在股价过低时回购股票,是稳定股价的有力途径。 (二)优化资本结构,增加股东价值。通过股票回购来增加股东价值的途径有两点:一是运用债务融资回购股票,提高债务比例,有效利用财务杠杆达到资本结构最优化,使公司增值。二是根据信息不对称理论,利用股票回购向投资传达负债比例越高的企业质量越好,从而改变投资者对公司未来收益的预期,导致股票价格上涨,增加股东财富。 (三)股权激励。股票回购用于股权激励兴起于九十年代。通过股票回购,一方面可以提供股权激励所需的股票,同时避免了因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或其他方式稀释每股盈余,而且股票回购可减少流通在外的股份数,增加每股收益;另一方面,相比其他增加公司总股本的方式,股票回购能够提高管理层的持股比例,使得管理层和公司的利益一致,降低代理成本,激励管理层。 三、股票回购的经济后果 (一)正面经济效应 1、股票回购符合国家的宏观经济战略。通常在宏观经济面不好、市场资金紧张等情况下,股票市场容易进入低迷状态,若任其持续低迷将有可能导致市场抛压较重,进入价格下降、流动性更差的恶性循环。此时.公司进行股票回购,将其闲置资产返回股东,在一定程

美国911事件的分析与理解

美国911事件的分析与理解 五角大楼位于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西南部波托马克。五角大楼始建于1941年8月。1941年初,希特勒控制了欧洲大部分,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迅速壮大的美国陆军部(存在于1789年至1947年)急需一座新的指挥基地,于是五角大楼开始动工。 2001年9月11日,四架民航客机在美国的上空飞翔,然而这四架飞机却被劫机犯无声无息地劫持。当美国人刚刚准备开始一天的工作之时,纽约世贸中心,连续发生撞机事件,世贸中心的摩天大楼,轰然倒塌,化为一片废墟,造成了3000多人丧生。具体的事情是这样8:45,Boeing 767-B-223ER在飞离波士顿洛根国际机场不久后就被劫持,撞毁在世贸中心北楼,大楼随后坍塌。机上人员:92,遇难: 92。9:03,Boeing B-767-222同样地在飞离波士顿洛根国际机场不久后就被劫持,撞毁在世贸中心南楼,大楼随后坍塌。机上人员:65,遇难: 65。9:45,Boeing 757-223飞离杜勒斯国际机场后不久被劫持,随后撞向五角大楼一角。机上人员:64,遇难: 64。10:20,Boeing B-757-222飞离纽华克国际机场后不久被劫持,直向华盛顿飞去。随后高速坠毁在宾夕法尼亚乡间,据猜测是乘客与劫机者搏斗阻止了这架飞机撞向目标。机上人员:45,遇难: 45。整个美国都为之震惊,人们陷入了极度恐慌之中引起了全世界的震惊,这是美国历史上遭遇的最为严重的灾难之一。而这次恐怖袭击对美国产生巨大、即时性影响,全球各地在事件后都有各种悼念活动,美国政府对此次事件的谴责也受到大多数国家支持;救援活动持续了数月,仅事发现场的清理工作就持续到次年年中。 911事件对美国的影响。在经济上在世贸中心事件发生之前,世界经济就已处于飘摇不定之中。世贸中心事件必将使人们早已相当悲观的预期更加悲观,消费者信心将受到严重打击,从而使美国向着衰退的方向又迈出了一大步。同时它影响了人们的投资和消费信心,使美元相对主流货币贬值、股市下跌、石油等战略物资价格一度上涨,并实时从地域上波及欧洲及亚洲等主流金融市场,引起市场的过激反应,从而导致美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经济增长减慢。“美国911事件”发生后,美国经济一度处于瘫痪状态,对一些产业造成了直接经济损失和影响。地处纽约曼哈顿岛的世界贸易中心是20世纪70年代初建起来的摩天大楼,造价高达11亿美元,是世界商业力量的会聚之地,来自世界各地的企业共计1200家之多,平时有5万人上班,每天来往办事的业务人员和游客约有15万人。两座直冲云霄的大楼一下子化为乌有,五角大楼的修复工作至少在几亿美元之上,人才损失难以用数字估量。 在政治上无论对美国总统布什,对美国民众或者对美国政坛人士来说,9月11日所遭 遇的恐怖分子攻击事件都是一次历史性的震撼。在两小时之内,造成美国本土遭遇数以千计的伤亡,连白宫、总统的空军一号座机、国防部大楼、金融财务中心的世界贸易大楼,都成了恐怖分子攻击的目标。事件发生后,布什立即采取适当行动,恢复政府、社会正常活动,为了显示他不受恐怖威胁,9月11日晚上,虽然白宫仍有受到攻击的威胁,他仍决定返回白宫,并在白宫向全国民众发表谈话,借此显示:恐怖分子并不能阻断美国行政中心的运作第一、世界政治格局可能发生重大调整;911事件将促使一些认为中国的兴起将对美国的安全构成最主要威胁的人重新思考未来世界格局的基本特征以及美国的对华政策。第二,尽管反对恐怖主义一直在美国的军事战略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911事件充分说明美国 根本未能建立起有效的针对恐怖主义攻击的安全体系。美国安全机构、情报机构的无能在这次事件中暴露无疑。美国必将对其整个军事战略、包括核战略进行调整,对其安全、情报机

股东合规减持及限售股解禁的相关规定

股东合规减持及限售股解禁的相关规定 、上市公司股东二级市场减持的规定 1、减持的期限和数量限制

国证监会2013年11月30日发布 《关于进一步推进新股发行体制 改革意见的》) 除了遵守上述限制以外,股东减持上市公司股票还应当避免: 1、短线交易:上市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持有上市公司股份百分之五以上 的股东, 将其持有的该公司的股票在买入后六个月内卖出, 或者在卖出后六个月内又买入,由此所得收益归该公司所有, 公司董事会应当收回其所得收益 2、内幕交易:证券交易内幕信息的知情人和非法获取内幕信息的人, 在内幕信息公开前, 不得买卖该公司的证券, 或者泄露该信息,或者建议他人买卖该证券 3、窗口期交易:

股份减持是资本退出的重要渠道,一个健康的市场一定是进出有序、能满足不同交投需求的。虽然监管要求颇多,但是并不像大家想象中那样容易动辄得咎,只要各位股东、董监高们稍加注意,合规减持其实并不难做到。 3、交易所的相关问答 (1)通过非公开发行方式买入某上市公司股份并成为该上市公司持股5% 以上的股东减持时是否适用《上市公司大股东、董监高减持股份的若干规定》?若通过集中竞价交易在 3 个月内减持不超过总股数的百分之一,致使不再具有上市公司大股东身份,其在首次卖出操作的 3 个月之后是否需要继续遵守《减持规定》?能否择机减持其持有该上市公司的剩余股份? 答:A、通过非公开发行方式获得的上市公司股份不属于二级市场买入,应适用《上市公司大股东、董监高减持股份的若干规定》(证监会公告【2016】1号)(以下简称“《减持规定》”)。B、通过集中竞价交易减持后不再具有大股东身份的,其在首次卖出 3 个月之后继续减持股份不再适用《减持规定》规定,可以择机减持其持有该上市公司的剩余股份。 (2)上市公司董监高持有的股份都有锁定期,上市满一年后每年转让不超过25%,因权益分派导致持股增加的,可同比例增加当年可转让数量。请问这个 “同比例”具体如何计算?例如:某高管上年末持有2000股, 3 月1日减持了 200股,剩余1800股,9月1日公司进行1:1 转增,该高管持股变为3600股,9月

股份回购对的影响分析

股份回购对的影响分析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股份回购对中国上市公司的影响分析 天道并购俞铁成 一、股份回购的积极作用 1、有利于国有股减持历史性任务的完成 中共中央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已明确:选择一些信誉好、发展潜力大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在不影响国有控股的前提下,适当减持部分国有股,所得资金由国家用于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目前我国沪深两市总股本大约在2600亿股至2800亿股之间,其中国家股和法人股占70%左右,约1900亿股,按其减持后仍绝对控股(占50%以上)计,可以有约540亿股的减持空间;按相对控股(约占30%)计,约有1080亿股的空间。有相当多的上市公司国有股占总股本的比重过大,国有股减持越来越被关注。在众多减持和配售方案中,以下三种方案具有一定的操作性:定向转让给公众股老股东;国有控股公司发行可转股债券;回购国有股。其中股份回购是可操作性较强的一种减持方式。上市公司回购掌握在国有资产控股公司或集团公司手中的股份,既可以使国有股东起初的投入获得一定的回报,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还可以将获得的宝贵资金用于其他投向,例如国家可以利用股份回购所得的部分资金收购置换上市公司的非经营性资产,为公司培植新的利润增长点。目前国内上市公司越来越频繁的股份回购交易已经向我们展现了其对国有股减持的重要意义。

2、有利于改善不规范的股权结构 中国许多上市公司存在严重的股权结构不合理的现象,集中表现为国家股或法人股在总股本中所占比重过大(常在70%以上),而流通股在总股本中所占比重过低(常低于30%)。尤其是一些国有大型上市公司,这种股权结构的不合理表现的尤为特出。国家股或法人股所占比例过高直接带来诸如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投资决策机制不透明、大股东配股压力过高使其在几年后被迫放弃配股权等较为严重的问题。在目前上市公司增发新股受到严格限制的情况下对国家股和法人股进行适当回购则可直接提高公众股东的持股比例、有利于形成完善的公司决策从而保护中小股东的合法利益、可以明显缓解大股东的配股压力等。这对于许多背靠集团公司实力不是很强的上市公司来说无疑减轻了大股东的配股压力,从市场上募集的资金比重会明显提高。 3、是解决国家股和法人股问题的一种有益尝试 中国证券市场上存在的许多问题直接来源于上市公司特殊的股份设置类型。纵观世界各国资本市场,只有中国上市公司的股份划分最为特别(分为国家股、国有法人股、社会法人股、流通股),每种股份的形成方式和获取成本差异极大。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在于国家股东和法人股东以远低于公众股东的价格获得股份但不能上市流通。这种特殊的股份设置使中国上市公司的许多运作方式和监管方法都得考虑到协调各种股份和合类股东的利益问题,从而与世界流行做法有许多差异。对国家股和法人股进行回购则是现有背景下解决国家股和法人股的一种值得

911事件全过程

概况 “9.11事件”(又称“911”、“美国911事件”等)指的是2001年9月11日恐怖分子劫持的飞机撞击美国纽约世贸中心和华盛顿五角大楼的历史事件。2001年9月11日,四架民航客机在美国的上空飞翔,然而这四架飞机却被劫机犯无声无息地劫持。当美国人刚刚准备开始一天的工作之时,纽约世贸中心,连续发生撞机事件,世贸中心的摩天大楼,轰然倒塌,化为一片废墟,造成了3000多人丧生。 过程 8:45 :波音767-B-223ER在飞离波士顿洛根国际机场不久后就被劫持,撞毁在世贸中心北楼,大楼随后坍塌。机上人员:92,遇难: 92。 9:03:波音B-767-222同样地在飞离波士顿洛根国际机场不久后就被劫持,撞毁在世贸中心南楼,大楼随后坍塌。机上人员:65,遇难: 65。 9:45 :波音757-223飞离杜勒斯国际机场后不久被劫持,随后撞向五角大楼一角。机上人员:64,遇难: 64。 10:20:波音B-757-222飞离纽华克国际机场后不久被劫持,直向华盛顿飞去。随后高速坠毁在宾夕法尼亚乡间,据猜测是乘客与劫机者搏斗阻止了这架飞机撞向目标。机上人员:45,遇难: 45。 整个美国都为之震惊,人们陷入了极度恐慌之中引起了全世界的震惊,这是美国历史上遭遇的最为严重的灾难之一。 影响 1、〖对美国〗 “美国911事件”发生后,美国经济一度处于瘫痪状态,对一些产业造成了直接经济损失和影响。地处纽约曼哈顿岛的世界贸易中心是20世纪70年代初建起来的摩天大楼,造价高达11亿美元,是世界商业力量的会聚之地,来自世界各地的企业共计1200家之多,平时有5万人上班,每天来往办事的业务人员和游客约有15万人。两座直冲云霄的大楼一下子化为乌有,五角大楼的修复工作至少在几亿美元之上,人才损失难以用数字估量。而且交通运输和旅游业造成严重损失。美国国内航班一天被劫持了四架,并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确实是历史罕见。 无论对美国总统布什,对美国民众或者对美国政坛人士来说,9月11日所遭遇的恐怖分子攻击事件都是一次历史性的震撼。在两小时之内,造成美国本土遭遇数以千计的伤亡,连白宫、总统的空军一号座机、国防部大楼、金融财务中心的世界贸易大楼,都成了恐怖分子攻击的目标。

限售期股票的司法执行问题总结研究

一、被执行人所持上市公司限售流通股是否可以强制执行 背景: 《公司法》(2013.12.28)。第一百四十一条发起人持有的本公司股份,自公司成立之日起一年内不得转让。公司公开发行股份前已发行的股份,自公司股票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之日起一年内不得转让。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应当向公司申报所持有的本公司的股份及其变动情况,在任职期间每年转让的股份不得超过其所持有本公司股份总数的百分之二十五;所持本公司股份自公司股票上市交易之日起一年内不得转让。上述人员离职后半年内,不得转让其所持有的本公司股份。公司章程可以对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转让其所持有的本公司股份作出其他限制性规定。 分析: 被执行人所持上市公司限售流通股是否可以强制执行目前没有法律法规等予以明确规定,但理论界普遍认为,对于限售流通股进行司法拍卖是可行的。(虽然《公司法》等法律法规对一些特殊的股票或股份凭证,在转让方式上有着较为严格的限制规定,如发起人股份在一年内不得转让,股份公司董事、监事、经理所持有本公司的股份,在任职期间内不得转让等,但就《公司法》的立法目的而言,其对发起人股权转让的限制是为了防止发起人借设立股份公司之机牟取不正当利益,其对董事、监事、经理任职期间股权转让的限制也是为了防止董事、监事、经理利用职务便利牟取不正当利益,损害其他股东及公司的利益。人民法院在强制执行案件中转让上述主体的股份是为了债权人利益而实施的国家行为,不存在其投机牟利或利用职务之便牟利的动机。因此该条规定应理解为只适用于当事人自主协议转让行为,人民法院的强制执行行为应不受限制)且司法实践当中,对于限售流通股的司法强制执行大量存在。 法规链接:

定向增发对股价的影响

定向增发对股价的影响 伴随市场的调整和股价的下跌,增发上市公司市价跌破增发价的情况相继出现。定向增发对市场来说的,总体属于利好,但从市价跌破发行价的现象来看,风险仍不容忽视。 自《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颁布实施后,时至今日,沪深两市共数百家上市公司公布了增发计划,定向增发这种在全流通背景下借鉴境外市场经验引入的新的融资发行制度,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所运用。但同时,伴随着近期市场的调整和股价的下跌,已有增发的上市公司出现市价跌破增发价的情况。新管理办法将给上市公司的再融资带来哪些影响、如何捕捉增发题材所带来的机会并且如何规避其可能存在的风险,是摆在投资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定向增发受宠源于再融资新政新的再融资管理办法较老办法变化很大,在适当降低再融资门槛同时,最大的两个变化是引入了定向增发的制度,另外增发的定价办法改变,即市价增发。这两大变化是促使上市公司纷纷采用定向增发的原因。 此外,定向增发不需要经过繁琐的审批程序,也不用漫长地等待,并且可以减少发行费用,采用定向增发方式,券商承销的佣金大概是传统方式的一半左右。目前管理层对于上市公司的定向增发,并没有关于公司盈利等相关方面的硬性规定,对于一些过往盈利记录未能满足公开融资条件,但又面临重大发展机遇的公司而言,定向增发也会是一个关键性的融资渠道。 定向增发利于多赢定向增发对上市公司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对参与增发的其他机构来说,也提供了重要的投资机会。对于投资机构来说,定向增发方式可以使之以简洁和低成本的方式参与高成长公司或行业,轻易获得公司或行业高速发展带来的利润,更为重要的是定向增发的股权一般锁定期只在一年左右的时间,随后可以进行流通,投资周期短且收益将非常丰厚。据了解,目前机构投资者对公司拟定向增发的股份的需求相当旺盛。 对流通股股东而言,定向增发同样意味着利好: 1、对于流通股股东而言,定向增发可以提高每股净资产,具有利好效应,容易获得市场的认同。不过,如果面对关联方定向增发,还需谨慎看待。因为有可能上市公司通过定向增发,将集团公司或关联方的资产装入上市公司的资产中,新注入资产的经营前景则值得仔细考量。 2、定向增发之所以受到上市公司和投资者的追捧,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现在的定向增发完全是市场化发行。定向增发的实施,由于有发行价作为保底,这将封杀股价的下跌空间,同时,为了增发的成功,上市公司也有动力做好业绩,这就成为股价上涨的最大推动力。 3、定向增发极有可能给上市公司的业绩增长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比如G鞍钢向鞍钢集团定向增发,然后再用募集来的资金反向收购集团公司的优质钢铁资产,由此不仅解决了长期存在的关联交易问题,而且还迅速提升了G鞍钢的经营业绩,增厚了每股收益,实现了业绩的确定性增长。

怎么看解禁股

怎么看解禁股 解禁股是指限售股过了限售承诺期,可以在二级市场自由买卖的股票。解禁股分为大非解禁股和小非解禁股。以下是为您整理的解禁股的基本知识内容,希望能帮到你。 解禁股是指限售股过了限售承诺期,可以在二级市场自由买卖的股票。 以前的上市公司(特别是国企),有相当部分的法人股。这些法人股跟流通股同股同权,但成本极低(即股价波动风险全由流通股股东承担),惟一不便就是不能在公开市场自由买卖。后来通过股权分置改革,实现企业所有股份自由流通买卖。 2.法律规定按照证监会的规定,股改后的公司原非流通股股份的出售,应当遵守下列规定:(一)自改革方案实施之日起,在12个月内不得上市交易或者转让;(二)持有上市公司股份总数5%以上的原非流通股股东,在前项规定期满后,通过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出售原非流通股股份,出售数量占该公司股份总数的比例在12个月内不得超过5%,在24个月内不得超过10%。取得流通权后的非流通股,由于受到以上流通期限和流通比例的限制,被称之为限售股。 3.影响解禁股是大小非,股价,所以它会通过下调价格达到这种平衡,另则是因为大小非的成本极低,以股票价格来讲有极大的获利空间,也使它有较强的抛售意愿,股票短期波段主要是取决于供求关系,一旦

大小非抛售,其它的投资者不愿意接盘,就会出海通证券那种连续跌停的走势. 除了国家股没有太大的抛售压力外,其它小非的限售股上市后多数采取的措施,实事就是这样的,特别是限售股解禁后使现有的流盘股本增加的越大的股票,跌幅越大。 4.主要分类小,即小部分。非,即限售。小非,即小部分禁止上市流通的股票。反之叫大非。解禁,即解除禁止。小非解禁,就是部分限售股票解除禁止,允许上市流通。当初股权分置改革时,限制了一些上市公司的部分股票上市流通的日期。也就是说,有许多公司的部分股票暂时是不能上市流通的。这就是非流通股,也叫限售股。或叫限售A股。其中的小部分就叫小非。 大非:即股改后,对股改前占比例较大的非流通股.限售流通股占总股本5%以上者在股改两年以上方可流通.小非:即股改后,对股改前占比例较小的非流通股.限售流通股占总股本比例小于5%,在股改一年后方可流通.关于占股比例多少和限售时间关没有明确的确定,只是业内一种通俗的说法。限售股上市流通将意味着有大量持股的人可能要抛售股票,空方力量增加,原来持有的股票可能会贬值,此时要当心.最大的“庄家”既不是公募基金,也不是私募基金,而是以低成本获得非流通股的大小股东,也就是所谓的“大非”“小非”。其中作为市场最有发言权的则是控股大股东;;他们对自己企业的经营状况最为了解,但股改之前大股东及其他法人股东的股份不能流通,所以他们对公司股价既不关心,也无动力经营好上市公司。 不过,经历去年的股改洗礼,越来越多的“大非”“小非”已经

911事件的影响

9.11事件对保险业产生的影响 2001年9月11日,美国遭遇恐怖主义袭击,世界震惊。到目前为止确认死亡人数已近6000人,失踪者人数难以统计。世贸中心双塔及周围5幢建筑物倒塌,包括五角大楼在内的多幢建筑严重受损,4架民航班机被毁。美国保险信息协会称,这次恐怖袭击事件,将成为美国历史上损失最为惨重的一次人为灾难。欧洲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的股价在世贸中心遭袭后立即下挫。慕尼黑再保险公司和瑞士再

保险集团9月20日的股票价格分别下跌4.6%和4.7%。保险公司因理赔而变现资产也使资本市场面临巨大压力。 这次恐怖袭击事件对世界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保险业更是首当其冲。 一方面,国际保险业将面临调整。 在这次事件中,保险业要为自己的系统性风险付出沉重代价,而无力经受考验的保险公司会被清除出局。标准普尔先后调低了英国劳埃德及苏黎世保险公司的信用等级,另将其他15家公司列入了等级调整观察名单中,并表示,如果全部赔偿金额超过500亿美元,部分公司将无力清偿。全球三大再保险业者调高对纽约世贸中心的损失估计,造成市场纷纷担忧全部理赔金额将高于原先预期,甚至出现部分保险业者财务紧缩乃至破产的危险。 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保险业加强风险控制,更好地防范和化解自身面临风险的要求变得更加迫切。 就本质而言,保险是一种社会化安排,是面临风险的人们通过保险人组织起来,从而使个人风险得以转移、分散,由保险人组织保险基金、集中承担,若被保险人发生损失,则可从保险基金中获得补偿。这一点在这次恐怖袭击事件中显露无遗。这里就国际保险业在这次事件后应当吸取的经验、教训进行分析。 首先,需要对可保风险及费率进行重新评价和调整。可保风险与不可保风险间的区别并不是绝对的。保险公司作为盈利机构,它所承保的风险在经济上应具有收益性。袭击事件会导致保险公司重新考虑

创业板大股东减持对股价的影响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79006372.html, 创业板大股东减持对股价的影响 作者:巫舒婷 来源:《时代金融》2015年第06期 【摘要】大股东减持对股票价格的影响近年来受到学者的关注,创业板作为我国的设立 年限较短的板块,大股东减持行为更为频繁。本文通过事件研究法,对大股东减持行为对股价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大股东的减持对股票价格产生下跌的影响,尽管在减持公告发布后的第四天有小幅的股票价格上涨,但在整个事件窗口期,减持行为对股票价格产生下跌的影响。 【关键词】创业板 ;解禁 ;减持 一、导言 自2009年10月30日我国创业板设立以来,至今已有413家企业先后在创业板上市,成为A股上活跃的市场。创业板大股东持股的解禁期是一年,在一年之后创业板的持股股东出 现了频繁的减持行为。一般来说,股东发布减持公告会使股价下挫。然而,有学者的研究表明,与一般A股不同,对于创业板而言,股东发布减持公告后,公司股价竟出现不跌反涨的 怪相。因此,本文以事件研究为方法,研究在事件窗口期内,大股东的减持行为对股票价格是积极的作用还是消极的影响。 二、研究假设 从目前的相关研究看,国内学者对大股东的限售股解禁与减持对股价造成的冲击主要有两种观点:其一,大股东限售股解禁并减持行为,向市场传递了利空的信号,因此大股东的减持行为对股价有显著的负异常收益率。夏清华,李文斌(2009)认为在“大小非解禁”公告日上市公司的股价具有显著的负异常收益率。其二,大股东限售股解禁并减持行为对股价有正的异常收益率。陈耿、陈秋(2009)发现大股东减持前的一段时期,所减持上市公司的股价整体上会出现正的超额收益,而在减持完成后,财富效应则不再产生。 大股东的减持,增加了市场上对于该股票的供给,从供给需求理论出发,这一行为会造成股价的下挫。同时,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对该公司的经营情况有全面的了解,相较外部投资者而言,信息不对称程度较低。因此,大股东的减持行为向市场传递了股价被高估的信号,对市场来说是利空消息,在短期内对股价造成下跌的影响,从中长期来看,信息被市场消化,股价又能回到一个较合理的范围。 基于供给需求以及散布负面消息角度,提出创业板大股东减持会造成股价下跌的假设。 三、研究方法

什么因素影响股价波动

什么因素影响股价波动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黄张凯教授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万众楼大教室发表了题为“什么推动股价波动?”的演讲。[/color]以下是这次演讲的主要内容:[/size][/font] [font=宋体][size=3][/size][/font][font=宋体][size=12pt][/size][/font]在传统的资产定价模型中,股票价格是由对公司基本面的估计决定的,而无套利条件决定了股票的需求曲线是平的。由于供给和需求的变化不提供关于公司基本面的额外信息,它们不应该影响股票价格。但是,很多经验研究显示,股票供给和需求的变化推动了股价的波动。如何解释这个现象?股价的波动是由于供求变化释放了与公司基本面相关信息,还是由于股票存在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如果股票存在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那么,与公司基本面无关的因素也会推动股票的价格波动。黄张凯教授的研究旨在利用中国的经验数据回答这个问题。回顾一下相关的文献:Shleifer(1986)的研究表明,当某股票入选标准普尔500指数(S&P 500)时,该股票的价格会上涨。标准普尔500指数选择股票的标准是公开透明的,当每年3月份公司发布财务报表之后,基本就可以预测哪些公司会在6月份被列入指数。因此,股票入选标准普尔500指数并没有给投资者带来与公司基本面相关的额外信息。同时,Shleifer注意到,美国市场上存在着大量被动跟随标准普尔指数的指数基金,因此新加入指数的股票会在当天被大量买入。综合这两点,股票入选标准普尔500指数时的价格波动更有可能是由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引起的。Eckbo,Masulis和Norli(2007)的研究表明,公司宣布增发股票,通常会引起股票价格的下跌:在前后3天的时间中,如果增发采取投行包销的直接增发形式,股票会有-2.2%的异常收益;如果采取余额包销的配股形式,股票会有-1.33%的异常收益。我们怎样解释市场对公司增发股票的负反应呢? 最通常的解释由Myers和Mjluf(1984)的经典文献给出: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投资者无法区分具有不同投资价值的股票,只能给所有的股票给出一个平均估值。在这样的前提下,如果公司愿意增发股票,则说明该公司的股价被高估了,故市场随之反应是下调股价。这个解释是与传统资本定价理论一致的。然而,Loderer,Cooney和Van Drunen(1991)通过对自来水公司、电力公司等受管制的公司的研究,对Myers和Mjluf的理论提出了质疑。他们的研究发现,当被管制公司增发股票时,股价也发生了下跌。由于公司的产量、价格受到严格监管,公司内部人与外部投资人之前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非常小,故这样的下跌不能用Myers和Mjluf的理论来解释。在公司IPO的市场上,也可能存在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Kandel,Sarig和Wohl(1999)根据IPO询价过程中的报价记录,画出了向下倾斜的股票需求曲线。他们估计,如果公司股票供给增加37%,股价会下降1%。Field和Hanka (2001),Bradley,Jordan,Roten和Yi (2001),Brav和Gompers(2003)等研究者还考察了当公司IPO中内部人锁定的股票解禁时股价的波动。从理性的金融学模型来看,由于解禁的日期是已知的,解禁当天股价不应该有任何反应。但是他们的实证研究发现,解禁当天股票价格会下跌,这说明了可能存在一条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 中国特殊的制度环境,使我们可以通过一项自然实验来考察与公司基本面无关的因素是否推动股价波动。在美国,增发股票从公司董事会宣布到实施只有10多天时间。而在中国,公司董事会宣布增发股票计划后,需要将增发计划送交证监会批准。我们研究了从1998年到2004年间宣布增发计划的713家样本公司。这些公司中,有472家,约2/3的公司被批准实施增发计划,其中的340家公司发布了增发计划被批准的公告。从发布公告的时间看,这些公司从提出增发计划到计划被批准,平均等待时间是284天(等待时间的中位数是215天)。所以,在增发股票的过程中,有两个重要的事件日:宣布增发股票的日期、增发请求被批准的日期。我们通过一个逻辑斯蒂回归(Logistic Regression),来观察申请被批准与公司特性之间的联系。可以看到,申请被批准的企业规模较大,以ROE利润率较高,国有股的比率较高,负债率较低一些,这与直觉是一致的。 在研究的第一部分中,我们假设增发股票的整个过程中可能释放的信息只包括Myers和Mjluf描述的“公司股价被高估”的信息。这是一个很强的假设,在稍后我们将放松这个假设,观察结果是否强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