蚯蚓的选择.说课稿2doc

蚯蚓的选择.说课稿2doc
蚯蚓的选择.说课稿2doc

《蚯蚓的选择》说课稿

说课教师:石脑中心小学邓春梅

各位领导、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四课《蚯蚓的选择》,我的说课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说教材: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学生在三、四年级的科学学习活动中,已经对生物体的基本特征进行了观察、认识和研究,本课是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们进一步研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建立起初步的动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在这节课中学生将通过两个对比实验,了解蚯蚓生活需要的环境条件--黑暗潮湿,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动物生存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通过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制订了以下的几个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过程与方法:掌握对比实验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意识。

教学重点:如何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二、说教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重在过程"。根据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应该具有开放性这一基本理念,针对《蚯蚓的选择》这堂课,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利用实物创设情境法。

著名教育家于漪说得好:"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坎上,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教师在课的开始就要激活主体,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学的伊始,我为学生创设猜一猜,看一看实物蚯蚓的情境,让学生对蚯蚓这种小动物产生喜爱之情,同时点燃了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的兴趣。

2.引导-探究法

"引导-探索"教学法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是学着像科学家那样自己

去探索大自然秘密的探索者。

三、说学法

1.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亲身经历活动的全过程。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教师为学生创设情境,创造科学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提问、猜想、设计、实验、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使儿童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2.发挥学生主动性,让学生有选择的进行开放式学习。

新课程标准把学生定位为科学学习的主体,也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主动性,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教师再次遵循"知道了也不告诉的原则"通过为学生创设情境,提供机会"逼"学生自己去猜测、验证的方法。从而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科学发现的过程。

3.注意合作交流

在科学探究的活动过程中,学生应该以小组为单位,加强与同组同学的交流,通过团结合作来完成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协作精神。

四、说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1、今天我给同学们请来了一个动物朋友,想不想见见?是谁呢?教师板书。今天我们请来了蚯蚓跟我们一起上科学课。

2、大家在哪儿见到过它们?

[设计意图:教学伊始,为学生创设观看实物蚯蚓的情境,并联系学生生活,在哪儿见到过它们?使学生对蚯蚓这种小动物产生喜爱之情,,让他们在原有认知和前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蚯蚓的生活环境,使学生轻松进入学习状态,激发起学生想要探究、想要主动参与的欲望,为下一步学生们能以饱满的热情进行学习做好铺垫]

(二)质疑猜测,引发前概念

根据大家的经验,你能大胆地猜测一下蚯蚓喜欢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呢?(潮湿、干燥,阴暗、明亮)教师随机板书。

[设计意图:猜测是科学课培养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也是让学生尝试构建一个解决问题的模型。学生在三年级时就已经对蚯蚓这种小动物有了初步的了解,在这一环节的活动中,让学生猜测蚯蚓喜欢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当学生产生了认知的冲突,也就有了探究、验证的需求,同时培养了学生大胆猜想,进行科学预测的习惯。]

(三)实验设计,探究科学概念

实验设计一:"蚯蚓喜欢生活在潮湿环境中":

1、看来大家的猜测是有生活依据的,到底蚯蚓是不是喜欢生活在潮湿阴暗的环境中,我们在课堂上可以怎么证明呢?(做实验)

先自己想一想,再到小组讨论一下,"潮湿"这个实验我们可以怎么做?(设计实验)为什么?

假如老师提供给大家一些材料,教师逐一出示:如蚯蚓、土壤、喷壶、盒子等,我们怎么利用这些材料去做?

2、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教师随机点拨。

3、在交流中概括出比较合理的实验步骤及要求:

(1)在一个的盒子两端分别铺上同样土质的泥土,不同的是一边干燥,一边湿润。

教师引导学生创设干湿两种不同的环境。然后通过讨论、交流、补充逐步完善实验方案。同时引导出怎样设计对比实验,并知道对比实验中的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明确在对比实验中要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2)把7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教师画草图辅助学生理解)(3)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观察,记录。(提醒中途不要打开或者移动蚯蚓)(4)反复做几次。

[设计意图:动手之前先动脑,应该成为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的基本行为习惯。制定实验计划时,指导学生围绕猜想,通过自己的思考,选择实验材料,设计实验过程,让学生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掌握、运用实验技能,变传统的模仿实验操作为学生主动的设计实验,从关注技能的形成到关注思维品质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养成。]

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适时提出:蚯蚓是我们的朋友,它们的胆子比较小,所以做实验时同学们要小心,不要惊吓了我们的朋友。

5、收回材料,组织交流,引导概括:蚯蚓喜欢湿润的环境。

[设计意图:科学探究是一个动手实践的过程,也是科学的思维过程。更是学生经历、体验和发现的过程。这一环节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观察、检验自己提出的预测,能用语言描述实验的整个过程,并进行分析,归纳得出蚯蚓喜欢生活在潮湿环境中。

实验设计二: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学生独立设计实验

1、接下来我们再来研究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该怎样设计实验呢?

2、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引导他们进行对比实验,并注意控制条件。

3、出示实验器材,讨论实验步骤及要求:

(1)把长方形盒子里面涂成黑色。盒盖一端剪去一部分。制造出阴暗和明亮

的环境,由于室内光线很弱实验结果不明显,所以我给同学们准备了手电筒以加强光亮的程度。

(2)把7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

(3)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做好观察和记录。

(4)反复做几次。

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收回材料,组织交流,概括:蚯蚓喜欢黑暗的环境。

6、引导学生总结归纳:通过两个实验,我们能说说蚯蚓适合怎样的生活环境

[设计意图:第斯多惠认为:一个坏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感悟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培养探究的能力,逐步养成科学的行为和生活习惯。]

(四)拓展探究,形成科学概念

动物对环境的需要和适应:

1、课件出示:书中11页几幅动物图片,(企鹅等学生不常见的动物)请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材料进行汇报,教师补充总结。

2、联系生活:请学生举例说说身边的动物喜欢生活在怎样的环境?

3、当环境不适应动物生存的时候,它们会怎样?谁能说说相关的例子吗?我们能做些什么呢?渗透思教

4、引导总结:不同的动物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动物和环境是相互依存的,所以我们要保护和创造动物生存的环境,也就是保护小动物,爱护大自然。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深化运用。让学生意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科学,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同时学生交流分享收集的信息资料,让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让课堂生态化。]

(五)回归生活,应用科学概念

所以最后,陪我们上了一堂课的蚯蚓兄弟,我们该如何对待它们呢?

[设计意图: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后转化为技能,学以致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的问题。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保护动物及动物的生存环境。]

科学五年级上册《蚯蚓的选择》教学设计

科学五年级上册《蚯蚓的选择》教学设计【教学建议】 1、用大号培养皿替代纸盒完成蚯蚓是否喜欢潮湿环境的对比实验,实际教学效果更明显,实验操作也更简单。 2、两个实验都可采用视屏下演示的方法进行,前一个实验教师演示,第二个实验可交于个别学生演示,教师解说,其他学生观察的方式进行。 3、教师必须自行准备蚯蚓。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蚯蚓喜欢生活在潮湿阴暗的环境。 2、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过程与方法: 设计蚯蚓喜欢黑暗、潮湿环境的对比实验。掌握对比实验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自然界是事物相互联系的。 2、培养热爱小动物,了解小动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设计对比实验,了解蚯蚓喜欢的环境特点。 【教学准备】: 大号培养皿一只、镊子一把,蚯蚓若干条、纸盒、纸巾若干。【教学过程】(课堂教学预设实录) 一、猜谜导入 师:同学们,玩个小把戏吧,猜个谜语:细细长长一条龙,天天躲在泥土里。它是庄稼的好朋友,钻来钻去把土松。生:(蚯蚓)。 师:是的,蚯蚓。同学们熟悉的小动物。(出示蚯蚓图片)每种动物都有它喜欢的环境,这些小家伙,通常喜欢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下。 (教学说明:谜语看似简单,但很逗乐。) 二、说一说 生:它们喜欢在潮湿的地方。(板书:潮湿) 师:你为什么这么认为? 生:因为我常常在这样的地方挖到蚯蚓。 师:能根据生活经验来判断,很不错。

生:蚯蚓喜欢黑暗的地方,因为它总爱躲在土里。(板书:黑暗) 师:真能干啊,说话有凭有据。 (教学说明:其实蚯蚓喜欢怎样的环境,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大多是非常清楚了。无需走过场似的让学生经历猜测,大可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来说一说。应为课的重点是在设计对比实验,来证明结论。) 三、实验一:(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对比实验) 师:同学们,咱们能不能在在课堂上设计出证明蚯蚓喜欢黑暗的对比实验来呢? 生:思考 师:有想法了,请你说说。 生:我们可以把蚯蚓放在一个盒子里。一边是黑暗的,一边是光亮的,放在中间,看蚯蚓往哪个方向爬。 (教学说明:经历过前几课的对比实验设计,学生是有能力自行设计这样的对比实验的。) 师:这个选家的方式不错。若往暗处爬,说明(蚯蚓喜欢黑暗的环境),若往明处爬,说明(蚯蚓喜欢明亮的环境)。同

蚯蚓的选择说课稿

蚯蚓的选择说课稿 各位评委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蚯蚓的选择》 ,下面我将从教学分析、学情 分析、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准备和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说这堂课。 首先是教材分析 《蚯蚓的选择》是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四课的内容,学生在三、四年级的科学学习活动中,已经对生物体的基本特征进行了观察、认识和研究,本 课是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们进一步研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建立起初步的动物与 环境关系的认识。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在这节课,学生将通过对比实验,了解蚯蚓生活需要的环境条件。 学生将经历两个对比试验。 第一个实验是把蚯蚓放入 半边明半边暗的纸盒里, 观察蚯蚓往哪边爬, 第二个实验是把蚯蚓放在干土与湿 土之间,观察蚯蚓往哪边爬。通过以上两个实验,学生会发现蚯蚓需要黑暗、潮湿的环境,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动物生存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 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 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 五年级是学生从中段进入高段的一个开始, 学生通过两年 的科学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如观察、假设、简单实验、合作、记录等。因而在进入高段的科学学习中在已有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培训, 引导学生经历 更为完整的探究过程,比如强调实验前后的推测、解释要有充分的依据、 进一步 掌握控制变量实验的技能、 并学习设计控制变量实验等, 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应 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思维训练以及探究方法的培养, 让他们从事物表面兴趣发展为

对科学探究持久的兴趣,让他们体验到探究中思考与发现的乐趣。 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科学学习要以探 究为核心, 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 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 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 增长科学探究能力, 获取科学知 识。 根据新课程理念,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 科学概念 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过程与方法 掌握对比实验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意识。以上就是我确立的三维目标,与此同时,我确立了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要求设计实验探究蚯蚓喜欢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 所以我将设计对比 实验确定为本节课的重点。 五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做实验,有一定的探究 的能力, 但对数据整理, 分析的能力有限, 所以我将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 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确定为教学难点。

五年级科学上册《蚯蚓的选择》说课稿1 教科版

《蚯蚓的选择》说课稿 各位领导、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展示的内容是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四课《蚯蚓的选择》,我的说课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说教材: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学生在三、四年级的科学学习活动中,已经对生物体的基本特征进行了观察、认识和研究,本课是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们进一步研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建立起初步的动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对于一个生物来说,周围的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生物环境有动物、植物、微生物等。非生物环境有阳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在这节课中学生将通过两个对比实验,了解蚯蚓生活需要的环境条件——黑暗潮湿,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动物生存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2、蚯蚓喜欢生活在潮湿阴暗的环境。 过程与方法: 设计蚯蚓喜欢黑暗、潮湿环境的对比实验。掌握对比实验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自然界是事物相互联系的。 2、培养热爱小动物,了解小动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长方形扁纸盒两个,黑布、光滑的纸片、透明胶带、蚯蚓15条、干土、湿土、喷壶、剪刀、镊子、钟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五年级是学生从中段进入高段的一个开始,学生通过两年的科学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如观察、假设、简单实验、合作、记录等。因而在进入高段的科学学习中在已有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培训,引导学生经历更为完整的探究过程,比如强调实验前后的

二年级语文-蚯蚓垃圾处理厂说课稿

二年级语文-蚯蚓垃圾处理厂说课稿 XX课件二年级语文蚯蚓垃圾处理厂说课稿各位老师: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京版第四册第五单元课《蚯蚓垃圾处理厂》的第一课时,由于水平有限,在设计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年级的教学重点。 同时,还强调了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培养低年级阅读教学的关键。 就在前不久也看了崔峦老师的讲话《和分析式的阅读说再见》这篇文章,明确指出课上要避免在文章内容上反复咀嚼,繁琐的分析。 基于以上理念,我在这节课上运用整体阅读,将字词教学与阅读有机结合的教学策略,用好课文这个例,少分析,多揣摩,多感受,多体验。 教学背景分析教材分析:本单元的课文均是科普类童话。 《蚯蚓垃圾处理厂》是这个单元中的最后一篇。 课文的主人公是一群小动物,文章语言通俗易懂,对话描写十分生动,这些都十分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情分析:童话类的文章学生已经阅读过很多,可以说是伴随着他们的童年。 他们不仅喜欢阅读这类文章,而且十分喜欢把自己当成文中的小

动物,边想象,边朗读。 像这类科普性的童话他们也不是很陌生,不仅前面刚刚学过三篇,而且在一年级也读过颇多。 文章在童话故事的叙述过程中,蕴含着一些科普知识,将趣味性与知识性融为一体。 同时,本课题材非常具有现实性,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也有所了解。 像绿色奥运世界城市垃圾分类等这些耳熟能详的宣传,都在告诉我们,学生的生活有体验,对于垃圾处理问题并不是零起点。 这篇课文虽然是第一课时,但我们要求预习,学生在家读过五遍左右,对于文章内容也有一定的感知。 我班学生已初步掌握了一些识字方法,像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学生经常用,利用偏旁识记汉字也做过专项学习,学生已经学过《方字歌》《汉字真有趣》等课文。 基于以上的考虑,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认识个字和建之旁,写好建议二字。 (重点)通过角色体验读好文中对话。 (重点)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中介绍的环境保护知识,对环境保护活动感兴趣,增加学生的环保意识。 主要教学流程本课时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下面我将一一说明:一课题引入,创设情境上课伊始,我拿出三张词卡蚯蚓垃圾处理,问

小蚯蚓说课稿

小班语言活动《小蚯蚓》说课稿 温敏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班语言活动《小蚯蚓》。 一、活动内容的选择 《小蚯蚓》是来源于主题式课程《走在花丛中》主题中的一个语言活动。故事一直是幼儿最喜欢的文学形式,一个好的故事可以丰富幼儿的知识,《小蚯蚓》这个活动正是通过学习故事《谁松的土》,让幼儿了解和认识了蚯蚓这个对幼儿来说平时很少能接触、不熟悉的小动物。《谁松的土》是一篇既简单又能激发幼儿好奇心的知识小童话,故事一开始就提出了问题,引发了悬念,让幼儿带着疑问和思考来听故事,直到故事结束才揭示谜底,且故事中运用了大量的重复性很强的问答式语句,是一个很适合小班年龄特点、有助于拓展幼儿经验的教学素材。因此,我选择它作为今天的学习内容。 二、活动目标的设定 本次活动,我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以及本班幼儿的认知能力设定两个目标,分别涉及语言和科学领域。 1.能初步理解故事《谁松的土》学习简单的对话。这是语言领域方面的目 标; 2.初步了解蚯蚓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和作用。属于科学领域的目标。 三、活动组织 小班幼儿的思维具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根据这一学习特点,在整个教学中我主要采用直观法、谈话法、表演体验法三种方法为主。 1.直观法:活动中,我将采用具有生动、具体形象,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特点的电子课件辅助教学,集中幼儿注意力,使幼儿便于理解,易于记 忆。 2.谈话法:活动中,我将以启发性的提问,引导孩子去积极思考、想象、 应答,是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得到发展。 3.表演体验法: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采用了表演故事的方法,通 过扮演角色,学说角色间的对话,使每个幼儿都有实际体验,获得愉快 感、轻松感和成就感。通过角色扮演,幼儿也加强了对故事内容的理解。

蚯蚓的故事详案

大班科探活动:蚯蚓的日记 活动目标: 1.能运用观察、猜测、讨论等方法进行探索,了解蚯蚓的一些特性。 2. 愿意亲近小动物,并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蚯蚓绘本PPT,装在盒子里的蚯蚓,小树枝,放大镜若干。 活动过程: 一、出示绘本PPT,引出蚯蚓的日记。 今天陈老师带你们一起做个小小科学家。(出示绘本)这是谁啊?蚯蚓,今天我们就一起进入到蚯蚓的世界,瞧,我们的主人公就是戴着红帽子的小蚯蚓,我们来给它取个名字吧?(豆豆)跟它打个招呼吧,蚯蚓家还有谁?(爸爸妈妈)哪个是爸爸,哪个是妈妈?你怎么看出来的?(训练幼儿观察能力)这一家给你什么感觉?(爸爸妈妈疼爱宝宝,是幸福的一家。) 今天就让我们来看看小蚯蚓的这几天发生的事情。它一共写了几个日记? (ABCD4个日记。) 二、阅读绘本、观察实物蚯蚓,了解蚯蚓外形和特征。 1.呈现日记A阅读、观察、交流蚯蚓的外形特征。 我们来看看小蚯蚓的第一篇日记: 小蚯蚓在哪里?这是谁?妈妈在干吗?(照镜子)妈妈可爱美了。 豆豆对妈妈说了句什么话呢?我们来听一听,(头长得跟屁股一样)它讲了一句什么话?难道蚯蚓的头长得真的跟屁股一样吗?今天,陈老师准备了真的小蚯蚓藏在泥土里,等一会,你们用小树枝将它从泥土里挑到塑料盒里,拿个放大镜仔细看看蚯蚓的头跟尾巴真的一样吗?还要看看它的身体有没有什么新发现。等会我们要举行新闻发布会,看谁的发现多。 幼儿观察。(已经有孩子发现小蚯蚓了,你发现什么?有什么不一样的?已经有人发现蚯蚓头跟尾巴不一样的了,还有什么新发现吗?)孩子们都观察好了吧,将小蚯蚓送回家吧。 刚才都找到小蚯蚓了吧?现在,这里就是小蚯蚓的新闻发布会现场,谁愿意将自己的发现大胆响亮地发布给大家?新闻发布会正式开始。 幼儿讲述自己的发现:头尖尖的,尾巴圆的。第一个发现,你有补充,来你上来继续发布你的发现,谢谢你的补充。还有谁有新发现?第三个发现了……它的身体有点柔软,你是用手发现,你真勇敢!你们现在就像蚯蚓一节一节的,还有谁将它变得更长?谢谢你们,这么短的时间你们找到这么多发现。你们真厉害!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蚯蚓的选择优秀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蚯蚓的选择优秀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材分析:本课是继让学生了解植物对环境的需要后,了解动物对环境的需要。通过对比实验,了解蚯蚓生活需要的环境条件。 学情分析:蚯蚓,对于农村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有时采挖,有时钓鱼作鱼饵,都接触到蚯蚓,却都没有对蚯蚓的生活环境作总结。因而,本节在联系生活实际和实验中,总结出蚯蚓生活生活需要的条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过程与方法:掌握对比实验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教学重点】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每组一份:长方形扁纸盒两个,黑布、塑料薄膜、玻璃片、蚯蚓15条、干土、湿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在小溪里钓过鱼吗?用什么做鱼饵?(蚯蚓)在什么地方容易挖到蚯蚓? 2、学生自由发表。 让我们再通过实验作进一步了解吧! 二、实验一: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 1、我们先来研究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该怎样设计实验呢? 2、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引导他们进行对比实验,并注意控制条件。 3、出示实验器材,讨论实验步骤: (1)把长方形盒子一端剪去一部分,盖上玻璃片,再在另一端用黑布包住。 (2)在盒底放入塑料薄膜,以保护蚯蚓,方便它爬行。 (3)把5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 (4)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做好观察和记录。 (5)再做2次。 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收回材料,组织交流。(5条钻到了黑布下) 总结:蚯蚓喜欢黑暗的环境。 三、实验二: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 1、过渡:那么,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呢,让

七年级科学上册《常见的动物》说课稿3 浙教版

1.2.2.3 常见的动物(第3课时) ﹡﹡﹡﹡﹡﹡﹡﹡﹡﹡﹡﹡﹡﹡﹡﹡﹡﹡﹡﹡﹡﹡﹡﹡【教学目标】﹡﹡﹡﹡﹡﹡﹡﹡﹡ ﹡﹡﹡﹡﹡﹡﹡﹡﹡﹡﹡﹡﹡ 1.【知识与技能】 1.1 知道自然界中的动物大多属于无脊椎动物。 1.2 知道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及各类群的主要特征。 2.【过程与方法】 2.1通过观察各类无脊椎动物代表种的图片、视频和对日常生活见过的无脊椎动物 的回忆,形成对各类无脊椎动物的感性认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3.1通过对常见的益虫、害虫对人类生活产 生的影响,形成爱护益虫、控制和消灭害虫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4.【预习范围】从45页到46页 ﹡﹡﹡﹡﹡﹡﹡﹡﹡﹡﹡﹡﹡﹡﹡﹡﹡﹡﹡﹡﹡﹡﹡﹡【学讲互动】﹡﹡﹡﹡﹡﹡﹡﹡﹡﹡﹡﹡﹡﹡﹡﹡﹡﹡﹡﹡﹡﹡ —————【自主预习】————— 1.无脊椎动物的共同特征是:体内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课本P.45,并读图2-20,回答: 3.自然界中的动物大部分是________动物(脊椎、无脊椎)。 4. 无脊椎动物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8个类群。 5.动物界中成员最多的大家族是_________,属于________动物,已知道的大约有__________种之多。 6.阅读P.46图2-22,昆虫体表一般有,身体分为__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有______对足、______对翅。 7.你认识的动物有哪些属于昆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课本P.46图2-23至2-28,回答:属于益虫的有__________________,属于害虫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 —————【突破点拨】————— 1.昆虫都主要特征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完成P.46中的讨论。 —————【沙场练兵】————— 1.动物中成员最多的是,属于动物,它们的体表有,身体可分为、、三部分,有对足,一般有对翅。 2、鸟类和蝴蝶的主要区别是 A、有无翅膀 B、有无四肢 C、 有无脊椎骨 D、有无腮 3、草履虫,蚯蚓,海星,水母分别属于() A 原生动物,环节动物,棘皮动物,扁形动物 B 原生动物,扁形动物,节肢动物,腔肠动物 C 原生动物,环节动物,棘皮动物,腔肠动物 D 腔肠动物,扁形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 4.在动物界中成员最多的大家族是() A、鱼类 B、昆虫类 C、两栖类 D、哺乳类 5、蜗牛属于() A、软体动物 B、节肢动物 C、环节动物 D、腔肠动物 ﹡﹡﹡﹡﹡﹡﹡﹡﹡﹡﹡﹡﹡﹡﹡﹡﹡﹡﹡﹡﹡﹡﹡﹡【拓展提高】﹡﹡﹡﹡﹡﹡﹡﹡﹡ ﹡﹡﹡﹡﹡﹡﹡﹡﹡﹡﹡﹡﹡ —————【牛刀小试】————— 1.下列动物体表有外骨骼、需脱皮的是()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蚯蚓的选择》

《蚯蚓的选择》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过程与方法:掌握对比实验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教学重点】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每组一份:长方形扁纸盒两个,黑布、塑料薄膜、玻璃片、蚯蚓15条、干土、湿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见过蚯蚓吗?一般在什么地方见到它们?你们觉得蚯蚓喜欢怎样的环境? 2、学生自由发表。 二、实验一: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 1、我们先来研究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该怎样设计实验呢? 2、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引导他们进行对比实验,并注意控制条件。 3、出示实验器材,讨论实验步骤: (1)把长方形盒子一端剪去一部分,盖上玻璃片,再在另一端用黑布包住。 (2)在盒底放入塑料薄膜,以保护蚯蚓,方便它爬行。 (3)把几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 (4)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做好观察和记录。 (5)再做1次。 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收回材料,组织交流,概括:蚯蚓喜欢黑暗的环境。 三、实验二: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

1、过渡:那么,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呢,让我们也来设计一个对比实验。 2、学生设计实验,自由发表。 3、教师随机出示材料,在交流中概括出比较合理的实验步骤: (1)在另外的盒子两端分别铺上同样土质的泥土,不同的是一边干燥,一边湿润。 (2)把几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 (3)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观察,记录。 (4)再做1次。 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收回材料,组织交流,概括:蚯蚓喜欢湿润的环境。 四、动物对环境的需要和适应: 1、让学生归纳:蚯蚓适合怎样的生活环境? 2、过渡:跟蚯蚓一样,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3、学生看书11面的图片,说说这些动物是怎样适应环境的? 4、拓展:当环境不适应动物生存的时候,它们会重新选择合适的环境生活,否则它们将难以生存。谁能说说相关的例子吗?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蚯蚓找家说课稿范文

蚯蚓找家说课稿范文 各位领导、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展示的内容是青岛版五四制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五 课《蚯蚓找家》,我的说课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教材分析:蚯蚓是学生熟悉的动物,本课就以蚯蚓为切入点,通过看蚯蚓、摸蚯蚓、做蚯蚓找家的对比实验,研究动物与环境的关系,了解到不同的自然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动物,动物与环境相互依存,各种动物都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从而培养学生关注环境、关爱生命的感情。 2、科学教育理论指导:环节设置上突出开放性、自主性、探究性。本课从生活知识入手,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组织学生动脑设计实验、动手合作完成实验,经历从猜测--制定方案--动手实验-- 得出结论的过程,体验完成的探究活动。探究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主动去探索,发现、体验,交流,激发学生大胆猜想,产生探究的欲望。其中的小组合作探究则是本课堂最主要的学习方法,本节课本着以学生为主体,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老师指导主要体现在指导内容和形式上。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会设计对比实验研究蚯蚓喜欢的环境,知道蚯蚓适于生活的环境、并进而认识到动物和环境的关系。了解其他动物的生活环境。 2)能力目标:知道科学探究要从提出问题开始,能将自己的研 究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进行比较;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进行实验并记录;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了解科学探究的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能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能倾听他人 ___。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愿意合作与交流,体验到合作交流的 乐趣;关爱生命,实验完毕应把蚯蚓放回大自然。培养学生爱护动物、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如何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能够自主完成猜想、设计实验、实验观察、得出结论等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他们对周围事物尤其周围常见的动物有了较多的了解,并能对现象进行深入的思考。本课以研究蚯蚓适应的环境为切入点,将学生带入广阔的

蚯蚓教案设计

绘本《蚯蚓的日记》教案设计 《蚯蚓的日记》是一本可爱,妙趣横生的书。主人公是一个普通的蚯蚓男孩,蚯蚓男孩以日记的形式,写出了自己的学习及生活,记录了学校、家庭和朋友之间的生活点滴,还有对自我、未来的想法,很能得到孩子的认同。 一、谈: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1、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个谜语,请你来猜一猜: 细细长长一条虫,天天躲在泥土中。没手没脚爱劳动,钻来钻去把土松。 板书:蚯蚓 出示图片:你知道蚯蚓的哪些知识,向大家介绍一下。小朋友们交流。 小结:蚯蚓生活在泥土里,最拿手的本领是钻地。他吃土壤里的有机废物。垃圾、树叶、纸片、果皮都是蚯蚓的食物,他白天躲起来。晚上才出来。 二、读:语言描绘图画,共享快乐阅读 (一)看扉页,读封面:带着好奇和兴趣阅读 过渡: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条可爱的蚯蚓。大家都叫他“蚯蚓小弟”。 1、出示部分扉页。 (1)瞧,图片中哪一位是蚯蚓小弟?(带红帽子的) (2)这些都是蚯蚓小弟的生活照。(我和蜘蛛、蜘蛛为我做的、小时候的我和爸爸、我的第一条地道) 你最喜欢他的哪张照片?为什么?大家交流。 (3)出示第一天上学的图片。 蚯蚓小弟渐渐长大,和我们一样上学了。看,这是他第一天上学的照片,你找到蚯蚓小弟了吗?猜猜哪位是他的老师? 2、介绍封面 过渡:蚯蚓小弟在学校里还学会了一项了不起的本领。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图。 (1)出示封面:睁大眼睛,仔细瞧一瞧,图中哪些地方特别有趣?大家交流。 (2)蚯蚓在干嘛? (3)观察蚯蚓写日记时的样子,他的桌子和凳子是什么? (4)看书名,你以前看过蚯蚓日记吗?猜猜里面会写些什么? 指图小结:瞧,他头戴红帽子,瓶盖作凳子,蘑菇当桌子,用尾巴卷着铅笔在写日记呢?蚯蚓小弟非常细心,把每天发生的有趣的事记了下来。他会写些什么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顺着小蚯蚓的笔迹去控一探它的世界吧! (二)读日记,学知识:感受阅读带来的知识之乐 1.3月20日:

五年级科学上册“蚯蚓的选择”教后反思

五年级科学上册“蚯蚓的选择”教后反思 醉https://www.360docs.net/doc/5790874.html, 雪网 在教学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蚯蚓的选择》一课时,有几位学生对那些没有爬向黑暗处或潮湿泥土的蚯蚓戏谑性的骂声,引起了我深层次的思考:难道这些蚯蚓的选择错了吗? 当时我正在像平常一样,先让学生对蚯蚓的选择进行一番猜测假设,并要求他们自己设计对比实验,然后让学生利用分组安排所带来的实验材料进行学生分组实验,并要求他们将观察到了蚯蚓选择的结果填入科学作业本上的活动记录表格内,最后根据实验数据让学生通过讨论自己得出结论,蚯蚓到底喜欢怎样的生活环境?为了节省时间,我要求每个组都带好两个盒子,两个对比实验同步进行。我还以为有了他们的实验数据再得出蚯蚓喜欢阴暗、潮湿的生活环境应该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的事。 注:其中一组的实验记录单(实验中每个对比实验均采用了10条蚯蚓,以利于统计分析)。观察和记录蚯蚓适宜的环境(一) 观察和记录蚯蚓适宜的环境(二)

果不其然,各个小组的学生,经过实验和讨论之后,都得出了统一的结论:蚯蚓喜欢阴暗、潮湿的生活环境。理由是不管哪次实验,呆在黑暗一端的蚯蚓数总是大于呆在明亮一端的蚯蚓数;而呆在潮湿一端的蚯蚓数也始终大于呆在干燥一端的蚯蚓数。我也习惯性地心满意足点头予以赞成。 但在大多数学生得出结论以为大功告成的同时,有几个男生冷不丁冒出了几句戏谑性的骂声:“这几条傻蚯蚓怎么这么笨呀?连哪里舒服都不会选择,难道他们跟别的蚯蚓不一样,他们 喜欢干燥、光亮的环境吗?”这句话引起了我的反思:对呀,这几条蚯蚓的行为该怎样解释 呢?它们的选择错了吗?这几条蚯蚓真的与众不同吗?科学的结论能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 方法得出吗?这样的结论一定正确吗?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日心说》提出的艰难历程,意大利思想家布鲁诺,为了维护日心说,最终被教会用火活活烧死,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看来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现象在科学上是常有的事。 于是,我沉下心来说:“是呀,难道那几条蚯蚓真的选择错了吗?让我们再来仔细观察一下 它们的表现吧。”我让他们仔细比较一下蚯蚓在不同位置时的状态。没过多久,孩子们马上 有了新的发现。他们在光亮对比实验盒中发现,那些虽然一开始选择爬向光亮一边的蚯蚓并没有在有光线直接照射到的区域停留,而是爬到了盒子侧边所留下的阴影下,或是钻入盒子的缝隙里,有的甚至还在不断游动寻找新的定居点。而选择爬向黑暗处的蚯蚓就在那里舒舒服服地呆着不动了。孩子们马上一致认同,这些蚯蚓都喜欢黑暗的环境。在潮湿度对比的实验盒内,他们又发现爬向潮湿土壤的蚯蚓都一条条扬起头,拼命向泥土深处钻进去,已经钻进的就呆着不动了;而爬向干燥土壤的蚯蚓,只是在土壤表面爬过,并没有一条蚯蚓往干燥的土壤里钻,还在不安地继续爬动探寻更舒适的“家”。学生马上改变看法,认为蚯蚓其实都喜欢潮湿的土壤。 正当我洋洋自得的时候,又有学生提出了问题:“中间那几条蚯蚓为什么不做选择呢?为何 它们呆在原地不动呢?”我马上请他们再仔细检看那几条在盒子中间的蚯蚓。经过一番检查, 才让他们明白了事情的原委:原来那几条蚯蚓不是受伤的,就是生命力不强的了,奄奄一息的病体让它们无法动弹,不得不在原地苟延残喘。 这时我以为总算大功告成了。但还是有学生向我发问:“张老师,既然他们都喜欢既黑 暗又潮湿的环境生活,那为什么还是有几条蚯蚓一开始会选择了错误的爬行方向呢?”我不

五年级科学上册《蚯蚓的选择》参考

蚯蚓的选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过程与方法:掌握对比实验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教学重点 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难点 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 每组一份:长方形扁纸盒两个,黑布、塑料薄膜、玻璃片、蚯蚓15条、干土、湿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见过蚯蚓吗?一般在什么地方见到它们?你们觉得蚯蚓喜欢怎样的环境? 2.学生自由发表。 二、实验一: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 1.我们先来研究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该怎样设计实验呢? 2.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引导他们进行对比实验,并注意控制条件。 3.出示实验器材,讨论实验步骤:

(1)把长方形盒子一端剪去一部分,盖上玻璃片,再在另一端用黑布包住。 (2)在盒底放入塑料薄膜,以保护蚯蚓,方便它爬行。 (3)把几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 (4)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做好观察和记录。 (5)再做1次。 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收回材料,组织交流,概括:蚯蚓喜欢黑暗的环境。 三、实验二: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 1.过渡:那么,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呢,让我们也来设计一个对比实验。 2.学生设计实验,自由发表。 3.教师随机出示材料,在交流中概括出比较合理的实验步骤: (1)在另外的盒子两端分别铺上同样土质的泥土,不同的是一边干燥,一边湿润。 (2)把几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 (3)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观察,记录。 (4)再做1次。 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收回材料,组织交流,概括:蚯蚓喜欢湿润的环境。 四、动物对环境的需要和适应: 1.让学生归纳:蚯蚓适合怎样的生活环境? 2.过渡:跟蚯蚓一样,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一粒种子》说课稿

《一粒种子》说课稿 【说教材】 《一粒种子》是一篇老教材,老师们都比较熟悉,由于这是一篇常识性童话,以拟人的手法,用浅显而形象的语言,描绘了种子发芽的过程和所需的条件。课文语言生动活泼,接近儿童口语,是朗读的好教材,因此也被编入了省编教材。《一粒种子》全文共九个自然段分为四个部分:第一层(第一节)写‘粒种子睡在泥土里,春天来了,觉得很暖和。“暖和”一词暗指温暖的春天到了。说明种子发芽需要温度。 第二层(第二节)写种子喝了水觉得很舒服。在泥土里的种子喝到水,侧面说明春天大地解冻,雨水充沛,暗指种子发芽需要水分。 第三层(第三至第七节)写种子和蚯蚓的对话,讲春天来了,春风吹着,阳光灿烂。“我来帮你松一松土,你好钻出去。”这些对话,暗中说明种子发芽出土需要空气,也说明蚯蚓松土对种子发芽的好处。 第四层(第八、九节)写春天的热闹景象和种子一定要破土而出的强烈愿望。最后一句“啊,好个光明的世界!”写出了种子出土后感到惊奇、兴奋和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说教法】 全文有四处写到“把身子挺一挺”,这种拟人化的语言,含而不露,生动有趣,使课文充满了活泼的童趣。 但在教学时,我们要注意:这是篇常识性童话,既要讲究科学性,使学生获得一些简单的植物生长的知识,又要注意个要上成常识课,要根据

童话的特点,抓住课文中种子与蚯蚓的对话、排比句及最后一句进行朗读指导,读出语气,以读代讲,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课堂教学要重视语言文字训练、基本技能的培养,在训练学生听、读能力之外,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因素进行说的训练,文中有三幅插图,教师要充分利用起来,引导学生想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第三幅插图:教师在讲到“啊,好个光明的世界!”教师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说说春天的景色,如能把前几课学过的有关春天的内容综合起来说一说更好,不仅进行了说的训练,又充分领略了春天那种生机勃勃的美丽景象。因此我制订的教学目标是: 1.懂得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获得一些简单的植物生长的知识。 2.学会本课的12个生字,理解“种子、暖和、舒服、蚯蚓、招呼、松土、泉水、热闹、突然、光明、世界”等词语的意思。 3.能用“热闹、也”各写一个句子。 4.会正确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种子怎样才能钻出地面。(看起来,这个目标与第一个目标重复,其实不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种子怎样才能钻出地面,不仅仅要学生掌握种子发芽的条件,更重要的是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概括能力。) 大纲指出学生在小学阶段应掌握的2500个常用汉字,具体要求如下:一年级掌握430个,两年级掌握680个,三年级掌握580个,四年级掌握450个,五、六年级掌握360个。由此可见低段教学以识字为主。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https://www.360docs.net/doc/5790874.html,)会12个生字,理解带有生字的新词。

《蚯蚓》教学设计

蚯蚓 教学目标: 1、了解蚯蚓的生活环境,能说出蚯蚓的外形特征,简图画出蚯蚓的形态。 2、了解蚯蚓对外界不同刺激做出的不同反应,如对外力刺激反应和对水反应。 3、喜爱蚯蚓这种小动物,不随便伤害小动物。 教学重难点: 通过观察蚯蚓,了解蚯蚓的身体形态特征。 教学准备: 几只蚯蚓,一只浅水碟子,记录纸,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引出蚯蚓 1、引出蚯蚓 师:同学们,上课前老师先出个谜语考考你们,好不好?(PPT) “细细长长一条龙,天天躲在沃土中。没手没脚会劳动,钻来钻去把土松。”有谁猜出来了吗? 生:蚯蚓。(揭题板书) 2、学生对蚯蚓的了解 师:说说你从哪些地方能看猜得出来是蚯蚓呢? 生:没手没脚、把土松、细细长长…… 师:哦,原来这么多地方可以看出是蚯蚓,大家都非常棒。那你们在哪些地方见过蚯蚓呢? 生:花坛、菜园、墙角、草地上、下雨后的地上、石头下……(板书) 二、新课展开 师:为什么它们喜欢呆在这些地方,谁能来说说? 生:因为它们喜欢阴暗、潮湿的地方。 师:这几张照片是老师我挖蚯蚓的情景,也是在阴暗潮湿的地方(强调蚯蚓喜欢阴暗潮湿的地方)你们知道蚯蚓的身体结构是怎样的,谁能来说说? 预设情景: 生:1一节一节的2有环带3有口腔和肛门4有眼睛 师:你们要想确切知道蚯蚓有没有眼睛、嘴巴等器官,你认为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呢? 生:亲眼观察师:同学们看到蚯蚓后,想一想,你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研究蚯蚓? 生:用眼睛看、用手摸摸、用鼻子闻闻、用手量量…… 师:那我们待会就用这些方法来观察一下蚯蚓,在观察前老师有几点小小要求: 1、认真观察,仔细记录 2、轻拿轻放,不能伤害 3、相互合作、相互讨论

五年级科学上册 蚯蚓的选择教案 教科版

蚯蚓的选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过程与方法:掌握对比实验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教学重点】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每组一份:长方形扁纸盒两个,黑布、塑料薄膜、玻璃片、蚯蚓15条、干土、湿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见过蚯蚓吗?一般在什么地方见到它们?你们觉得蚯蚓喜欢怎样的环境? 2.学生自由发表。 二、实验一: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 1.我们先来研究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该怎样设计实验呢? 2.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引导他们进行对比实验,并注意控制条件。 3.出示实验器材,讨论实验步骤: (1)把长方形盒子一端剪去一部分,盖上玻璃片,再在另一端用黑布包住。 (2)在盒底放入塑料薄膜,以保护蚯蚓,方便它爬行。 (3)把几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 (4)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做好观察和记录。 (5)再做1次。 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收回材料,组织交流,概括:蚯蚓喜欢黑暗的环境。 三、实验二: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 1.过渡:那么,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呢,让我们也来设计一个对比实验。 2.学生设计实验,自由发表。

3.教师随机出示材料,在交流中概括出比较合理的实验步骤: (1)在另外的盒子两端分别铺上同样土质的泥土,不同的是一边干燥,一边湿润。 (2)把几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 (3)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观察,记录。 (4)再做1次。 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收回材料,组织交流,概括:蚯蚓喜欢湿润的环境。 四、动物对环境的需要和适应: 1.让学生归纳:蚯蚓适合怎样的生活环境? 2.过渡:跟蚯蚓一样,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3.学生看书11面的图片,说说这些动物是怎样适应环境的? 4.拓展:当环境不适应动物生存的时候,它们会重新选择合适的环境生活,否则它们将难以生存。谁能说说相关的例子吗?

小学科学《土壤里有什么》说课稿范文

小学科学《土壤里有什么》说课稿范文 一、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科学课程不仅要使学生获得重要的基本的科学概念并认识科学概念之间的联系还要使学生获得科学探究的技能和方法以及合作交往、语言表达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创造多种机会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在亲身参与科学活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引导他们主动思考问题自己设计实验注重思考事实证据和科学结论之间的关系感受科学过程获取事实证据检验自己的想法逐步形成科学态度和情感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土壤里有什么》一课是青岛版版四年级《科学》土壤与植物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是在学生对岩石、沙和黏土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自然中的土地进行了解本课的核心内容是让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观察、实验等多种手段了解土壤是由些物质组成的 2、学生情况分析 本校学生生活在农村经常到不同的环境中玩自然也就经常接触土壤可以说他们对于土壤是熟悉的但是作为四年级的小学生在玩耍的同时可能从来没有细心的观察过土壤或者他们对所见到的土壤已经习以为常了没有深入的思考过因此也可以说他们对土壤又是陌生的但是他们具有天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只要教师稍加引导就能激起他们对土壤的研究兴趣

四年级学生虽然接触科学学科已经一年多已经学会了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但是还没有熟练地掌握还不能很好地运用这些方法进行 科学研究特别是我们学校由于科学试验仪器缺少学生很少有亲自操 作实验的机会独立实验的能力也就非常差需要教师给予更多的帮助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够通过看、闻、攥、捻等多种手段对土壤进行研究通过观察、实验知道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质它是由砂、黏土、水、空气和生物残体等成分构成的初步了解土壤可以根据含砂的多少分为黏质土、砂质土和壤土等几种 2、过程与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设计并做砂、黏土和腐殖质的分离实验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概括 3、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形成对土壤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对土壤产生亲近感愿意与同学合作进行实验初步感受到我国土壤资 源的丰富 教学重点: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设计并做砂、黏土和腐殖质的分离实验从而知道土壤是由砂、黏土、水、空气和生物残体等成分构成的 教学难点:能够在实验中发现一些实验现象如冒气泡、水面有腐烂的叶片或小虫子的尸体、不同的土壤里砂的含量不同等并能够对这些实验现象进行分析 四、教学准备

蚯蚓的选择.说课稿2doc

《蚯蚓的选择》说课稿 说课教师:石脑中心小学邓春梅 各位领导、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四课《蚯蚓的选择》,我的说课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说教材: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学生在三、四年级的科学学习活动中,已经对生物体的基本特征进行了观察、认识和研究,本课是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们进一步研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建立起初步的动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在这节课中学生将通过两个对比实验,了解蚯蚓生活需要的环境条件--黑暗潮湿,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动物生存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通过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制订了以下的几个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过程与方法:掌握对比实验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意识。 教学重点:如何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二、说教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重在过程"。根据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应该具有开放性这一基本理念,针对《蚯蚓的选择》这堂课,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利用实物创设情境法。 著名教育家于漪说得好:"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坎上,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教师在课的开始就要激活主体,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学的伊始,我为学生创设猜一猜,看一看实物蚯蚓的情境,让学生对蚯蚓这种小动物产生喜爱之情,同时点燃了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的兴趣。 2.引导-探究法 "引导-探索"教学法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是学着像科学家那样自己

蚯蚓的选择

蚯蚓的选择 时间:2017-03-19 22:24:20 | 作者:庄锦卉 外婆家门前开辟了一块碧绿的菜地,外婆常给菜地松土,蔬菜在外婆的照料下越长越好。 一个周末,我陪着外婆一起松土,发现了一条胖乎乎的蚯蚓,“哇,一条蚯蚓!”我对外婆说。“这很正常,这土壤湿润肥沃,蚯蚓可喜欢待在里面了。”外婆一边说一边继续松土。我以前也听说过,蚯蚓喜欢待在潮湿的泥土里,可这到底是不是真的呢?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决定亲自动手试验一下。 我先准备了一个空的鞋盒,在鞋盒两旁分别铺上不同的泥土,一边是潮湿的泥土,一边则是干燥的泥土,两种泥土中间留了一条通道。我不费吹灰之力就从外婆家菜地泥土里找到了5条蚯蚓,一切就绪,实验开始。 首先,我把5条蚯蚓全部放在两种泥土中间的通道上,关上鞋盒的盖子,耐心等待。15分钟后,我把盖子打开,发现有1条蚯蚓在通道上,3条在潮湿的泥土中,1条在干燥的泥土中。我再次盖上盖子,开始第二次实验。15分钟后,打开盖子,这次我发现通道上已经没有蚯蚓了,5条蚯蚓全部在潮湿的泥土里。第三次实验和第二次的结果一样。通过这三次实验,最终,我得出的结论是:蚯蚓确实喜欢待在潮湿的泥土里。 可这是为什么呢?通过查阅资料我弄明白了原因。原来,因为蚯蚓没有专门的呼吸器官,蚯蚓的呼吸要靠能分泌黏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来完成。因此,蚯蚓才需要生活在潮湿的泥土中,以保持体壁的湿润。 虽然蚯蚓喜欢待在潮湿的泥土中人人皆知,但我以前从没深层次想过为什么。通过这次蚯蚓的选择实验,不仅让我知道了蚯蚓的习性,更让我明白,凡事要拿证据说话,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要敢于突破一个个困难,去追求科学的奥秘!

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识字4》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识字4》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识字4》,下面我从教材解读、教法、学法、设计理念、教学流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解读 (一)课程标准相关陈述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 2.诵读儿歌,展开想象,感受语言的优美。 【课标解读:“识字写字”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各个学段的重要教学内容。一年级学生要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有良好的识字习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朗读时应注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二)教材内容 《识字4》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识字课。本课是由六句儿歌组成,形象地介绍了六种小动物在夏天时的活动情形。这篇识字课依附儿歌,目的是通过儿歌认识“虫”子旁的字,教材的安排形象、生动,利于儿童接受,便于识记生字,这种识字的方法适合孩子集中识字。 (三)学情分析 对于学生来讲接受难度不是很大。大多数学生对儿歌中的小动物都比较熟悉,所以儿歌内容理解起来并不难。学生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已经

掌握了一些识字方法,有了一些识字习惯。 二、说学习目标 基于以上我的理解和认识,我将本课的学习目标预设为: 1.通过自由练读、同桌互读、观察比较、全班交流等方式,读准“蜻、蜓”等14个生字的字音,正确书写“蚂、蚁”等6个生字,做到间架结构合理。 2.通过范读、对读、表演读等形式,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儿歌的韵律美。 三、说教法,学法 识字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还要教给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汉之星”汉字输入系统从形出发,以形为主,形音结合,采用以音托形的方法,帮助学生准确掌握读音和字形,提高识字教学效率。因此,本节课我将借助“汉之星”汉字输入系统,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讨论发现形声字的规律,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生字的能力。 四、说教学准备 本课用1课时完成,主要采用“汉之星”多媒体教学课件。 五、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板书课题 1.出示课件 观察图片,寻找小动物。 2.引出课题 板书课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