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骑楼总汇

各地骑楼总汇
各地骑楼总汇

各地骑楼总汇东莞骑楼

概况

东莞是我省的历史文化

东莞骑楼

名城,离不开传统的东西附丽。骑楼建筑,作为一种特别适应东莞身处的南方亚热带气候,由独特的中外历史文化背景熔铸而成,曾在20世纪三十年代盛极一时的重要建筑,记载着东莞昔日的风土人情,在20世纪岭南建筑史上曾经记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在21世纪,市委市政府“城市牌”的大力指引下,对这种建筑风格保留较完好的莞城振华路、大西路、维新路、和平路等旧马路沿街店铺得以“穿衣戴帽”装饰一新,既保留传统风格,又注入现代元素,形成了莞城独具近代商业街市特色的典型街景,提升为东莞旅游的品牌和亮点,对我市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居环境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东莞骑楼特点

骑楼多为砖木结构,一般是两层或三层。街面的繁华贸易与内向的封闭市井生活也已各自成型:骑楼下让人自由通行,适合南方地区避雨遮阳之需,作为住房或写字楼,地层则是商栈或店铺,骑楼檐廊是人行道,而骑楼上则作商号写字楼或货栈,开展商贸活动十分方便;骑楼的背后是内街,民宅大门一般开向内街内巷,内街成为居民交往的“公共大厅”,充满浓郁的人情味。这种有层次的沿街檐廊复合空间,大大适应了市民日常生活的丰富性和空间使用功能的多样性。最早盛行于南欧、地中海一带。这种以遮阳为主要功能的家居“外廊式建筑”,从单边外廊,扩展到双边、三边以至四边回廊,最先由英国人首先发明建造于印度的贝尼亚普库尔(Beniapukur)地方,称之为“廊房”,当地的方言叫ouveranda。随着殖民势力范围的不断扩大,经由南亚、东南亚、东北亚而至中国。

骑楼的保护与发展

1932年,东莞人刘纪文任广州市长,在当时主持广东事务的陈济棠(主粤政时间为1929-1936年)的支持下,将这种建筑风格引进广州。随着明末清初西方资本主义的渗透,特别是1911年广九铁路建成通车,进一步促进了莞城商业的兴盛繁荣。其时莞城一些街道已出现商品专业一体化,比如打锡街专营锡器,卖麻街专卖黄麻,文房街主营布匹,猪仔圩专卖猪仔,其他如卖饭街、皮鞋巷、果巷、葵衣街、床街、炉街、元宝街、钉屐街、纸扎街、豆豉街、道富巷、芽菜巷、油巷等均趋于专一化。旧时的麻石街巷既狭窄又挤拥,原来的坊式房已不能满足日益繁荣的商业发展的需要。

时任东莞县县长兼明伦堂副会长的陈达材,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时与刘纪文是同窗,而且常有往

骑楼

来,他自然把广州的“骑楼”建筑“借回”东莞,大兴建设。从民国19年(1930年)开始规划,但因种种原因,直到1931年,才正式下令拆街巷建马路。将迎恩街、打锡街、驿前街改建为振华路;卖麻街改建为大西路;猪仔圩、纸扎街改建为维新路;教场大街改建为中山路;元宝街、茱萸街、豆豉街改建为和平路;杉排街、下市街改建为威远路;遇贤街、铁镬街改建为中兴路。这样,旧房拆迁,一律建骑楼式的店铺。由于当时某些国民党官僚没有做好被拆迁民房的住户的安置工作,反而乘机搜刮民脂民膏,引起民愤,建马路的官员被杀,引起了风波。陈县长没有把马路修好,即由黎国材继任,其后在黎国材、邓庆史两任县长的继续努力下,历时数载,才将这七条马路上的骑楼建成。

在莞城骑楼的沧桑史中,大西路骑楼最为值得一书。1938年10月12日,日寇派遣侵略华南的“南支那派遣军”在惠阳大亚湾登陆。国民党陆军香翰屏部不战而逃,淡水、惠州相继沦陷,莞城岌岌可危。其时,有些土匪之流纷纷起哄、搞破坏,主张焦土抗战,烧毁了印洲至万江之间的木桥,还主张烧毁莞城各马路的骑楼,以乘机洗劫百姓,幸在居民同心协力的抢救与保护下,土匪的奸计才未能得逞。但10月20日莞城沦陷,日寇大本营驻守在人民公园一带,其中一个分队十多个哨兵分守在大西路路口楼高三层的万春堂,这个制高点东握和平路,西控中兴路,北封脉沥洲与水乡,南制大西路,紧扼莞城商业的咽喉。当时大西路方向有几间高层楼房挡住了哨兵的视线,日寇竟从序齿约到中兴路祥发号,将那些建筑得美轮美奂的骑楼通通付诸一炬,烧成废圩。经过70多年的风雨,有部分骑楼被拆除了,有些则日久失修倒塌了。但是骑楼,它记载着城市过去的历史价值,它独到地印证了历史与艺术的个性,到了近年终于被人们所认识。踏进2000年,市委市政府斥资重新装饰大西路、振华路、中兴路等旧城区,维护其原有的街道格局,既把建筑、文化、旅游、商贸、居住融为一体。又让保护、发展、利用相结合,让骑楼这种老建筑成为了我市打造全国旅游名城的新亮点。

海口骑楼老街

“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海口骑楼老街于2009年7月20日揭牌。海口骑楼建筑群形成于十九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其中最古老的建筑

四牌楼建于南宋。2009年六月,获评国家文化部、国家文物局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十大名街”。

海口骑楼

初建于1849年的海口骑楼老街是现今国内骑楼建筑保留规模最大、保存基本完好、极富中西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集中分布在海口市龙华区和美兰区的中山路、得胜沙路、新华路等。柱廊相连、骑楼相依的建筑群占地面积约2.5万平方米,骑楼式建筑达200余座,中山路沿街两旁保留的骑楼样式最多,约有39座。这些骑楼,或中国传统式,或欧亚混合的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或独特的海口南洋式。

清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6月,清政府与英、法、美、俄签订不平等的《天津条约》,殖民势力乘势侵入海口,十多个国家在老街这一带设领事馆,医院、邮政局、银行,旧时的得胜沙路是洋行、茶楼、旅馆、货栈、戏院的聚集地。“骑楼林立、商贾络绎、烟火稠密”,那是当时海口兴盛景象的真实写照。

泉州骑楼——中山路

泉州中山路是条传统商业街,贯穿城市南北,是古城"三片一线"保护的重要地段,其建筑风格体现了泉州多种文化融合的特色,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保护价植。中山路始建于上世纪20年代初,上个世纪的20年代初,泉州贤达之士提出拆城辟路,以打破泉州古城长期闭塞的落后局面;1924年,南北大街全线贯通;随后,为了永久纪念孙中山先生,全国各城市的主要街道统一命名为“中山路”。泉州南北大街改称“中山路”。老城区最著名的街道中山路本身也是老城区最著名的街道。它形成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沿街廊柱式骑楼浓缩了南洋式建筑精华,正所谓“南国多雨天,骑楼可避风”,是我国仅有、保存最完整的连排式骑楼建筑商业街。中山路上,罗马式钟楼、大上海理发店、原为施琅后花园所在地的基督教堂、花桥慈济宫、秀才读书的泮宫,同样散发着古城特有的魅力。泉州市中山路曾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二00一年亚太地区遗产保护优秀奖”。它长达二公里多,路两边的连排式骑楼建筑,既结合泉州民居的传统特色,又融入海交文化的建筑精华,是历史上中西合璧的成功

范例,也是中国仅有的、保存最完整、最长的连排式骑楼建筑商业街,是泉州从古代向现代转折过渡的历史见证。

“东西两座塔,南北一条街。”后一句说的是泉州的中山路。

“南国多雨天,骑楼可避风。”中山路浓缩南国建筑风格,是我国仅有、保存最完整的连排式骑楼建筑商业街。

从泥土路到石头路,再到泉州市区的第一条名为七贤的水泥路,最后是1922年正式改名为中山路。中山路经历80多年的风风雨雨。

2001年,泉州“中山路整治与保护”项目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遗产保护优秀奖,这是我省建筑物首次获此殊荣。评审团充分肯定项目“一英里延伸保护”创造了新的典范,地方政府的发起及私人团体积极参与是社会共同保护遗产的典型。权威性的材料和细腻的现代元素,确保了遗产原貌修复的顺利完成。

徜徉中山路上,罗马式钟楼、大上海理发店、原为施琅后花园所在地的基督教堂、花桥慈济宫、秀才读书的泮宫……多少古老的故事娓娓道来。

在长达2500多米的街道上,商店林立,各类商品令人眼花缭乱,商业气息与文化氛围奇妙地交织在一起。它那骑楼式建筑是闽南文化和东南亚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体现着泉州侨乡人民和海外侨胞共同珍视的历史价值和情感色彩。

为了保护这条著名的中山路古街历史风貌,泉州市政府于2000年启动实施“中山路整治与保护”项目。整治工程设计总原则的制

定,主要以保护中山路的建筑原有尺度,使用传统的地方材料与施工工艺为主导思想,充分考虑立面、骑楼内地面、天棚、店铺牌匾广告、绿化以及市政方面的统一协调,以“洗脸式”“嵌牙式”的整修方式,达到“修旧如旧”的效果,使中山路恢复了历史原貌,使人们流连其间,感受到古城老街风采依旧的温馨气息。

2010-05-14 泉州中山路入选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

泉州中山路形成历史悠久,至上世纪20年代修建成列柱式骑楼建筑,全长约2.5公里,蕴含着丰富的建筑文化,既结合泉州民居的传统特色,又融入海交文化的建筑精华,是历史上中西合璧的成功范例,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

“中山路就像一条璀璨的珍珠项链,串起古城的重要文物史迹,走在这里就像翻阅一本厚重的书籍,可以通读古城的历史。”作为一名老泉州人,周焜民谈起中山路两侧的文物史迹如数家珍,从北向南有泉山门、威远楼、子城丽正门、留府埕、府文庙、天后宫……

广州骑楼

广州骑楼由二十世纪初开始出现,形式多样,保存完整,是粤派骑楼的代表。广州骑楼的特点是把门廊扩大串通成沿街廊道。廊道上面是骑楼,下面一边向街敞开,另一边是店面橱窗,顾客可以沿走廊自由选购商品,楼上一般住人。骑楼街可以避风雨、防日晒,特别适应岭南亚热带气候,骑楼内的店铺可以借用柱廊空间,便于敞开铺面、

陈列商品以招徕顾客。广州骑楼建筑在第十甫路、上下九路、中山路、解放路、人民南路、一德路等商业街道较为集中,而西濠口一带的骑楼最为壮观。新亚酒店、南方大厦、爱群大厦等为广州初期骑楼建筑中的代表。

简介

虽然有着“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但由于骑楼作为民间商住功能的建筑形式,商人们一方面为了迎合顾客的崇洋心理,另一方面为了标新立异,常常采用“洋式店面”。其设计建造者大都不是职业建筑师,而是普普通通的工匠,面对西方建筑,除了吸收一些结构方式和布局方式外,他们看到的更多是各种装饰。工匠们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按照自己的理解加以“模仿”,采取放任自由的“拿来主义”态度。这种对西方建筑创造性的模仿和大胆的改良就形成了广州骑楼活泼而有特色的建筑风格。

起源

关于广州骑楼的来源,学界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骑楼是越族先民“干栏”建筑的遗韵,根据岭南地区湿热多雨的气候,结合商业经营的需要发展而来。另一种说法认为骑楼是广东人将西方建筑和岭南建筑结合的产物。更有观点认为,“广州“十三行”的商业建筑已经可以说是近代骑楼建筑的雏型,广州是中国近代骑楼街的发祥地”骑楼被作为正式的名称,最早出现在1912年国民政府为治理广州市所颁布的“取缔建筑章程和施行细则”中细则的第十四、十五条款中。1918年,广州设立市政公所。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广州的商业骑楼街已具有相当的规模和特色,商业繁华地段逐步形成了骑楼街风貌,如永汉路(今北京路)、太平南(今人民南)、惠爱路(今中山四路)以及长堤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二十世纪70年代,广州城市建设发展速度较慢,城市基本维持旧有格局,商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骑楼建设大大减少。这一时期建设的骑楼街主要有越华路和豪贤路。这个时期的骑楼街建筑在体量、风格和街道功能方面都与上世纪20至40年代的骑楼街有明显差异:沿街建筑多为住宅,首层为商店,商业功能较弱,服务范围仅限于街坊;建筑多为7—9层(22—30米),街道空间更为狭窄压抑;建筑保留了骑楼的形式,但以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取代了传统骑楼的“洋式店面”,立面基本无装饰,沿街建筑整齐划一,街道景观比较单一。

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广州市经济迅猛发展,城市不断扩张,交通量大大增加,老城区面临着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和基础设施改造。这一时期广州基本没有兴建新的完整的骑楼街,而是在一些原有骑楼街的更新改造过程中拆除旧骑楼,建设新骑楼。但由于不是整条街道实施整体改造,在一些路段形成了新老骑楼交错并列的景象,如万福路、大南路、龙津路、长堤大马路等。此外,老城区道路的拓宽改造也对一些骑楼街造成了破坏,如人民路高架桥的建设对人民中路、人民南路骑楼街风貌的影响;解放路、中山路拓宽和人民桥、内环路的建设拆除了解放路、中山五路、中山六路、六二三路和洪福路的传统骑楼街。

特色

广州骑楼的结构共分三段:下段为约宽为4米的走廊列柱、中段为楼层、上段为檐口或山花;沿街的一面在各层窗台以下的墙面

或檐口窗楣处大多都有丰富的装饰花纹或浅浮雕。依建筑风格,广州骑楼又可分为西关骑楼和东山骑楼两个流派。

西关骑楼是早期骑楼的代表,外观主要采取巴洛克风格的装饰,山花和楼身的设计大多直接具有古罗马的装饰特征,如罗马柱、卷曲花纹等,但也融入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元素,比如墙体多是中式清水砖材料。其中最具中式建筑特色的是在西关大屋中常见的满洲窗———由一块块细小的彩色玻璃组合而成的方形窗。顶部的山花挑檐也做成中国特色的柔和的拱形顶。

东山骑楼形成年代比西关骑楼略晚,更趋于现代化,也更加简洁。比如说罗马柱变为简单的方柱、圆柱,细石米墙代替了清水砖墙,几何图案增多等等。山花挑檐是东山骑楼最为独特之处,在正面墙挑出拱形雨篷,美观而且实用。

各种风格的骑楼有:

仿哥特式例子:爱群大厦、北京路新华书店。

南洋式

古罗马券廊式

仿巴洛克式

中国传统式例子:在南华路、同福路、万福路、德政路、广州起义路等也有少数剩余。

现代式现代式骑楼大多建于二十世纪80年代以后,在各个方面都与传统的骑楼有很大差别,显得简洁明快、趋于实用主义。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民族传统文化是一定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生产中的积淀,是民族的“共同记忆”,也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核心和灵魂。一个民族无论怎样现代化,都不能抛弃自己的传统文化,尤其是现如今西方意识流对中国文化冲击的影响越来越大,我们就更应继承和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 一、中国传统文化生态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具有源远流长的文化特点,表现为华夏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泯灭的文明;华夏文化还具有强烈的地域性特点,承继着黄河文明几千年的智慧结晶;中国人有着强烈的家国乡土观念,兼容并蓄的民族文化,具有强烈的民族性。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延续下来的基本精神思想。民族精神是在长期的历史进程和积淀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文化、民族习俗、民族价值观和价值追求等共同特质,是指具体特定的民族借助传统文化来维系、协调、指导、推动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粹思想。[1]最早对民族精神进行探讨的是卢梭和孟德斯鸠,而对民族精神进行全面论述则是黑格尔。他认为“(世界精神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和任何其他阶级不同,所以都有它的一定的特殊的原则。在历史当中,这种原则便是‘精神’

的特性――一种特别的‘民族精神’。”[2]中国民族精神是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发展中逐渐凝聚而成的,这些精神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具体内容表现。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价值取向的一致性 儒学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张岱年将中国以儒学为主的传统文化的内核概括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是内因,是中国人对自己的道德的基本要求;“厚德载物”是外在表现,是中国人对他者的态度。这种精神契合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 1、“厚德载物”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契合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想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基于“万物一体”的基本认识,是在充分尊重人、动物、自然界生命的生存权基础上的认识,自强不息是对所有民生的精神鼓励,“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滋养,是中国之所以历经世代更替、命运多舛却依然能凝结成一个整体的根本。正是这种自强不息,中国人很容易接受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学说。“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不仅仅是一种精神支控力量,还是一种美好社会理想的信仰基础。在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中国人在“德治”下憧憬的“大同”社会,实际上就是一个没有阶级基础的缺乏正确革

广州骑楼的演变

广州骑楼的演变 广州骑楼的演变作者:佚名 时间:2008-7-7 浏览量: 骑楼,广州的尺度 大约20年前,两广及闽南一带,稍具规模的城镇便多是骑楼街的天下。广州城西的骑楼街一度纵横交错,蔚为壮观。 西风东渐蕴骑楼 骑楼街区的成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城镇经济日趋成熟,新式马路也同时建成,西化的骑楼渐渐取代檐廊式建筑,广州地区踉跄地形成了半殖民地的城镇风格。 推究这种传统村镇尺度发展而来的并置联立的街区结构体系的成因,务必回溯到传统墟镇文化上来。广东传统村镇选址的共同规律,不外

乎近水、近田、近山、近交通,或几者兼备。其中“亲水”与“交通优先”两大原则在形成今日广州城区构架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很显然,广州最初的形态是沿珠江分布的村镇集落。珠江不仅为人们提供了水这一生活命脉,而且是广州联系外界的交通渠道,特别是在脱离了小农经济的墟市商品交换模式之后,靠近珠江就显得至关重要了。近代工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村副业、手工业的发展,也影响了村落对外联系。由于陆上交通更为便捷,近公路的村镇逐步扩大,公路很快取代水体形成村镇分布的骨骼。与传统的以水路为骨架的分布模式相比,陆上布局更为直接明确,使传统布局逐渐游离了随形于自然地理的约束,大尺度的城市化进程因此成为可能。 但是,由于珠江航运的发达与其举足轻重的地位,广州在这一时期的发展仍与珠江的地理走势保持了不同程度的对位。其直接的结果便是东西向的道路远多于南北向,联系更为便捷。这种过份依附珠江导致了新型城市网络的不成熟,以及墟镇模式向现代城市转型的不彻底性。新型的道路网系统没有能够完全自成一体地彻底覆盖旧有的墟镇脉络。相反,珠江航运的发达使人们对现代交通体系的期望变得迟钝。较之北方的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这是广州城市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特性。

梧州骑楼城龙母庙景区导游词文档

梧州骑楼城龙母庙景区导游词文档Guide words of Longmu Temple scenic spot in Qilou Cit y, Wuzhou 编订:JinTai College

梧州骑楼城龙母庙景区导游词文档 前言:导游词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讲解词,是导游员同 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工具,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 体之一。本文档根据导游词内容要求和特点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 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调整修改及打印。 据中国当代著名国学家、文化学者肖健介绍,龙母庙是 珠江流域人民为纪念战国时期南方百越民族女首领“龙母”而兴建的庙宇,珠江流域沿江各地均建有龙母庙,尤以广西梧州龙母庙和广东德庆龙母庙为祖庭,享誉海内外。梧州龙母庙,始建于北宋初年,位于梧州桂林路,依珠投岭西麓、面临桂江,该庙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进行了维修复原,此后逐步进行扩建,占地面积11万平方米,建有牌坊、五龙喷水壁、前殿、 龙母宝殿、龙母寝宫、钟楼、鼓楼、塔楼和中国最高的38米 龙母圣像等。德庆龙母庙始建于秦汉时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堪称一座凝聚了历代岭南建筑和造型艺术的殿堂,与广州陈家祠、佛山祖庙齐名为“岭南古建筑三瑰宝”,该庙完整地保存着明代开国皇帝的洪武诏书碑,德庆龙母庙是海内外”龙的传人“寻根问祖的圣地,连年香火鼎盛。相传龙母姓温,温氏细心哺育五条小龙长大后,五条小龙感温氏养育之恩,帮助温氏与水灾、旱灾和土豪恶吏作斗争,造福黎民百姓,珠江

流域人民便将温氏尊为“龙母”,世代不忘龙母恩泽,建龙母庙、年年祭祀,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梧州骑楼城龙母庙景区导游词 大家好!欢迎各位贵宾来到因展示岭南骑楼文化和西江流 域龙母文化而得名的梧州骑楼城—龙母庙景区,我是景区的讲解员小培。 主要景点:龙母 龙母是春秋战国时期百越族女首领,姓温,名凤娇。千 百年来,一直被西江流域的民众信奉为“水神”而建庙敬拜。以对龙母图腾崇拜为基础,西江流域诞生了龙母文化,成为西江文化的内核,她的流传和影响力不亚于海神妈祖。 梧州的龙母庙始建于北宋年间,明清两朝都有修葺。 20xx年梧州对龙母庙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和翻新,把原来 5000多平方米的庙宇扩展到10万平方米,建成和修缮了牌坊、前殿、龙母宝殿、龙母寝宫、钟楼、鼓楼、塔楼、厢房、连廊以及国内最高的38米龙母圣像。20xx年2月10号举行了龙 母圣像揭幕仪式。 主要景点:龙母文化

中国特色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体现在中华汉字和史书典籍。汉字整洁优美, 字形多样,铿锵圆润,故中国书法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承载者中华文化;中国从汉代开始就设立了史官,说明历代皇室对历史的重视,中国历史之长、纪录至今这些是外国怎么都比不上的,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得益于其包容性。中国传统文化还具有博大精深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其独特性、区域性和民族性。独特性:中国的传统书目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如四大名著、资治通鉴、菜根谭,其2000多年的儒家思想文化也塑造了一个礼仪之邦的形象,让炎黄子孙得以二世、三世至万世延续下去,中国的戏曲国画也是匠心独具,如京剧、豫剧、越剧、山水画、宫廷画等等;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以其整体性、实用性在明清之前走在世界最前沿。区域性:中国幅员辽阔。各地文化千差万别,由于经济、社会、历史条件不同,各地相互借鉴、相互容纳,形成了具有区域性的文化。民族性: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如雕刻建筑艺术、各民族的语言文字等,这些都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是传统文化的瑰宝。 自从中国迈进文明社会的门坎,中国传统文化存在了上下五千年,传播到纵横数万里。一个个王朝的毁灭,一次次残酷的战争,多少次外族的入侵,乃至无数次山崩地震、水旱、瘟疫等,都未能阻止它 前进的步伐,这与它所具备的不同于其他文化的特点有着直接关系。梁漱溟先生写过一本《中国文化要 义》,概括了中国文化的14大特征;台湾学者韦政通则说,中国文化有十大特征。其实这都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学术界对这一问题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看法。我将它概括为八大特征,提出来仅供大家参考。 第一是它的延续性、凝聚力与包容性。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说,在近六千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6种文化形态,其中包括四大文明古国的文化体系,即中国古代文化、印度文化、巴比伦文化、古埃 及文化等。但在这些文化形态中,只有一种文化体系是长期延续发展而从未中断过的文化,这就是中国 传统文化。延续不断,经久不衰,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应变能力,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在中外历史上,不少优秀的文化因为异族入侵而中断,如希腊、罗马文化因日耳曼人入侵而中断沉睡了 上千年;印度文化因雅利安人入侵而雅利安化;埃及文化则因入侵者的变化而不断改变自己的面貌:曾 经一度希腊化,后又罗马化,再后又伊斯兰化。这都是由于它们根基不深,站脚不稳。中国传统文化却 大不相同,十六国时期的五胡乱华,宋元时期契丹、女真的相继南下,乃至蒙古、满清入主中原,都未 能中断中国传统文化,相反却是征服者最后被征服、被同化、被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吸收了各少数民族 的新鲜血液,反而增加了新的生命活力。它之所以有这种顽强的延续性,这是因为它有强大的同化力与 融合力,外族文化进入中原地区、外域文化进入中国后,大都逐步汉化、中国化,与汉族文化、中国文 化融为一体,成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佛教文化,如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化,包括楚文化、吴 文化、巴蜀文化以及西域文化等。中国传统文化还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主要表现为文化心理 的自我认同感和超地域、超国界的文化群体归属感。近年来,千百万华侨都来关心中国的振兴,正是这 种文化凝聚力在起作用。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人民、团结人民,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用优秀的传 统文化唤起海外广大同胞的爱国心,争取他们从道义上、物质上支持国内的现代化建设,促进祖国早日 统一,正是我们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目的。 第二,以人为本,重人伦,重道德,尊君重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个特点。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向来被当作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所谓以人为本,就是将人作为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归 宿。肯定天地之间人为贵,人为万物之灵,在人与物之间,人与鬼神之间,以人为中心,这是中国传统 文化的基调。也就是说,神本主义在中国不占统治地位,而人本主义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孔子曾

岭南建筑的奇葩—广州骑楼

岭南建筑的奇葩—广州骑楼 (武汉纺织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湖北武汉1006161052) 摘要:一个城市是有她自己的独特记忆,就拿广州来说,她独特的文化底蕴影响着世世代代的岭南人,在记忆深处有一组这样独特的画面,一群独特的建筑,岭南建筑奇葩骑楼。骑楼,广州的名片,虽然很多岭南市民依然每天都能看到,但岁月的洗礼,骑楼或被拆迁、或外形经过多次的翻新,骑楼最特别、最迷人的装饰及造型已难以看到。“我们的城市正在失去记忆。”许多文化之士对中国城市建筑表达这样的忧思。因此,我们要保护好这些城市的记忆。 关键词:起源和分布功能和特点影响经典珍藏现状与保护 一、骑楼的起源和分布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广州近代建筑的发展经历了西洋建筑的移入、传统建筑的复兴以及现代主义建筑的传入等若干阶段。西洋建筑在广州便有了以下类型:如天主教圣心堂(石室)一类的宗教建筑;如广州邮务管理局大楼、粤海关大楼、市府大楼、省财政厅大楼、省总工会大楼一类的公共建筑;如西关大屋、竹筒屋以及东山花园洋房、小洋楼一类的住宅民居建筑;如中山纪念堂、海员亭一类的纪念性建筑;还有如爱群大厦、南方大厦、市银行大楼、省银行大楼、新亚大酒店以及遍布广州各主要商业街。 圣心堂西关大屋 其实,商业骑楼建筑最早见于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后来才流行欧洲,近代才传至世界各地。皆因商业建筑中的“骑楼”部分是在楼房前半部跨人行道而建筑,在马路边相互联接而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长可达几百米乃至一两千米以上。广州有“五月天,孩儿脸,说变就变”之说,因而“骑楼”正好适应这种气候特点,一时风靡整个广州城,而逐步地形成广州街景的主格局。“骑楼”建筑在第十甫路、上下九路、中山路、解放路、人民南路、一德路等商业街道较为集中。而西濠口一带的“骑楼”气魄最大:新亚酒店、南方大厦、爱群大厦等均为广州初期“骑楼”建筑中的佼佼者。本世纪60年代以后,广州新建的商业街区已很少采用这种形式了。

6、梧州骑楼城——龙母庙景区

.梧州奇楼城——龙母庙景区 各位游客: 大家好!今天我将带领大家游览国家4A级景区----梧州骑楼城---龙母庙景区。首先我向大家介绍一下梧州“中国骑楼城”的基本情况。 梧州乃千年古城、百年商埠。20世纪初,梧州商贸日益繁华,骑楼建筑逐渐流行。传统骑楼建筑多为3~4层,临街商铺二楼以上部分凸出来,二楼罩着的空间成为人行道,远远看去,像“骑”在人行道上,故名“骑楼”。 梧州骑楼街历来商贾云集,最风光时街上有大小商号1500家,造就了上万富商,人称“千年岭南重镇,百年两广商埠”。在梧州市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对河东旧城区尚存的骑楼建筑560幢、总长约4.6千米的骑楼街进行改造。工程于2004年9月全部竣工,共完成改建之骑楼建筑区域总平面约1平方千米,改建的骑楼街总长达7千米。 现在,我们第一站先到骑楼牌坊,这是典型的西方建筑风格。我们前方的建筑是著名的粤西楼。粤西楼酒家始创于1916年,此为原址。该酒楼名厨官良所创特色名菜“纸包鸡”,制法独特、滑嫩不腻、甘香可口,乃镇楼之作,近百年来名扬桂、粤、港、澳乃至东南亚。 现在我们来到骑楼城文化雕塑。梧州是一座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城市。大家请看,这是牟子像。牟子是苍梧人。他博览群书,勤奋好学,不愿当官,潜心钻研道学和佛学,他所著《理惑论》(37篇),糅合儒道各家学说,以儒家和道家的观点宣讲佛家原理,自成一体,是中国第一部佛教专著。 现在我们来到西门口,即现在的中山码头。1921~1922年,孙中山先生为筹划北伐,曾三次来到梧州,其中从桂林到梧州就是从西码头上下船的。 好,现在我们来到的是桂林路。大家请看,那里就是龙母广场。龙母庙也位于此地。现在我将带领大家参拜龙母,探访龙母文化。 龙母广场是2005年扩建竣工的。龙母是流传在我国西江流域民间中颇具神奇色彩的一位女神,其流传之广、影响之大,不亚于海神娘娘妈祖(天妃)。龙母原姓温,传说她在洗衣服时捡得石卵产下五个龙子,所以人们尊称她为龙母。 龙母庙始建于北宋,明清皆有重修。各位游客,这就是龙母庙新建的牌坊。牌坊是由汉白玉制作而成的,高大雄伟,上首正中是“龙母庙”三个大字。 现在我们来到了龙母宝殿。龙母宝殿庄严肃穆,气势壮观,整个建筑具有南方建筑风格的特点。正殿前庭,一年四季香火旺盛,庆典活动不断,春天有“龙母开金库”,夏天有“龙母诞”,秋天有“龙母得道诞”,冬天有“朝母节”。“龙母诞”是最隆重和热闹的了。 现在我们来到山顶,大家眼前所看到的就是中国最高的龙母圣像,高38米,此像由铜制成。这是2003年通过向社会公开征集,经专家评审和市民推选出来的,由张越、覃恩铭创作的《金印龙母》获得一等奖。 好了,各位游客,今天游览到此结束,希望龙母保佑大家安康幸福!谢谢大家。 1

浅谈广州骑楼

浅谈广州骑楼 一、关于广州骑楼 骑楼是一种商住建筑,骑楼这个名字描述的是它沿街部分的建筑形态。它的沿街部分二层以上出挑至街道红线处,用立柱支撑,形成内部的人行道,立面形态上建筑骑跨人行道,因而取名骑楼。 商业骑楼建筑最早见于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后来才流行欧洲,近代才传至世界各地。皆因商业建筑中的“骑楼”部分是在楼房前半部跨人行道而建筑,在马路边相互联接而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长可达几百米乃至一两千米以上。广州有“五月天,孩儿脸,说变就变”之说,因而“骑楼”正好适应这种气候特点,一时风靡整个广州城,而逐步地形成广州街景的主格局。“骑楼”建筑在第十甫路、上下九路、中山路、解放路、人民南路、一德路等商业街道较为集中。而西濠口一带的“骑楼”气魄最大:新亚酒店、南方大厦、爱群大厦等均为广州初期“骑楼”建筑中的佼佼者。本世纪60年代以后,广州新建的商业街区已很少采用这种形式了。 它是西方古代建筑与中国南方传统文化相结合演变而成的建筑形式,可避风雨防日晒,特别适应岭南亚热带气候,其商业实用性更为突出。在两广、福建、海南,赣南有很多这样的建筑。如广州的上下九、厦门的中山路、北海珠海街以及上海金陵路(早期广东人聚居区)。这种建筑适应南方天气潮湿多雨,商业楼宇密集等情况而建造的。楼下做商铺,楼上住人。其跨出街面的骑楼,既扩大了居住面积,又可防雨遮晒,方便顾客自由选购商品。是东南沿海城镇一种极有特色的建筑物之一 广州骑楼形式多样,保存完整,是粤派骑楼的代表。 二、广州骑楼的特色 广州是我国南方的大都市,也是广东省省会,人口众多,商业发达,所以骑楼多,而且有它不同于其他城镇骑楼的特色。首先,广州因为商业街的人流多,所以骑楼底的空间宽而高,其尺度比其他城镇骑楼都大,是沿街商铺很好的“门厅”。其次,骑楼的柱子比较粗,基本是方柱,在交通噪音越来越严重的今天,这些粗大的方柱对隔阻马路高频噪声起一定作用,加上柱列的视线遮挡,使走在骑楼底的行人忘记了马路上来回奔驰的车辆,是行人安全逛街很好的心理场。再次,广州骑楼街区的马路较宽,马路两侧的建筑较高,进深较大,是典型的“竹筒屋”。最后,广州骑楼建筑艺术最高,各种中西结合的装饰风格百花齐放,你会发现每条马路的每间骑楼的石雕、砖雕、灰塑、彩画、彩色玻璃、彩色水磨石等装饰都不相同,而骑楼空间的整齐和骑楼屋顶上不规则突出的中式小凉亭和西式小尖塔,又使得广州城市天际线丰富多彩。 广州的骑楼大多由底层有柱廊的单体建筑联排组合成沿街建筑群体,并围合出底层连续的有顶人行道,从而形成完整的骑楼街道。骑楼街道由街道两侧骑楼单体联排形成,底层具有连续性柱廊人行空间的商业街道,因其底层有柱廊并有楼层,而区别于传统街道的“檐廊”空间。 三、广州骑楼特色的成因 关于广州骑楼特色形成的成因主要可以分为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其中人为因素是最主要的。 在19世纪中以后,英法等帝国主义侵略广州,东南亚(南洋)英属等殖民地的外廊式建筑传入广州十三行,十三行被烧毁后,又在广州沙面出现。这些外廊式建筑是西欧本土建筑特色与印度和东南亚殖民地热带气候相结合的产物,被称为“殖民地建筑样式”。至20世纪初民国成立,为解决城市居民拥挤和实行都市计划,广州市政府同意在人行道上加建骑楼。当时很明显是参考了外廊式建筑和澳门、香港的骑楼建筑特点和建筑章程。1912年广州国民政

梧州发展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梧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系部:专业:学号:姓名:梧州市夜景图

目录 一、梧州简介 (3) 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3) 三、工业发展 (6) (一)园区发展成绩喜人 (6) (二)项目建设稳步推进 (7) 四、农业发展 (7) 五、旅游业的发展 (8) 六、城市发展 (10) 七、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10) 八、本人对家乡的评价及对未来的展望 (12) 九、参考文献 (12)

梧州的发展 一、梧州简介 中国广西梧州是一座有着2100多年历史的岭南名城,它位于珠江上游,处于浔江、桂江、西江三江交汇处,与粤港澳一水相连,有着"百年商埠"和"小香港"之美誉。梧州辖万秀区、蝶山区、长洲区、苍梧县、岑溪市、藤县和蒙山县,总面积1.2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16万。 梧州地处两广交界处,是广西的东大门,位于泛北部湾经济圈和泛珠三角经济圈交汇节点上,向东可以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接受人流、物流、资金流的辐射转移;向南可以承接西部的劳动力和资源产品的流动。 梧州素有"西南水上门户"之称,浔江、桂江汇于梧州市区为西江,"西江通五省,总汇在梧州"。水路距广州341公里,香港436公里,澳门384公里,为广西距港澳最近的港口口岸城市。梧州口岸为国家一类口岸,有百年对外贸易历史,设施齐全,基础较好,与世界五大洲1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 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1、近年来,在广西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好中求快”的总基调,紧紧抓住自治区“两区一带”和“双核”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地走好经济发展“三步棋”,唱响城市建设“三部曲”,深入实施“东向”、“经济结构软化”和“赶

中国传统文化的八大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的八大特征 自从中国迈进文明社会的门坎,中国传统文化存在了上下五千年,传播到纵横数万里。一个个王朝的毁灭,一次次残酷的战争,多少次外族的入侵,乃至无数次山崩地震、水旱、瘟疫等,都未能阻止它前进的步伐,这与它所具备的不同于其他文化的特点有着直接关系。梁漱溟先生写过一本《中国文化要义》,概括了中国文化的14大特征;台湾学者韦政通则说,中国文化有十大特征。其实这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术界对这一问题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看法。我将它概括为八大特征,提出来仅供大家参考。 在近六千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6种文化形态,其中包括四大文明古国的文化体系,即中国古代文化、印度文化、巴比伦文化、古埃及文化等。但在这些文化形态中,只有一种文化体系是长期延续发展而从未中断过的文化,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延续不断,经久不衰,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应变能力,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中外历史上,不少优秀的文化因为异族入侵而中断,如希腊、罗马文化因日耳曼人入侵而中断沉睡了上千年;印度文化因雅利安人入侵而雅利安化;埃及文化则因入侵者的变化而不断改变自己的面貌:曾经一度希腊化,后又罗马化,再后又伊斯兰化。这都是由于它们根基不深,站脚不稳。中国传统文化却大不相同,十六国时期的五胡乱华,宋元时期契丹、女真的相继南下,乃至蒙古、满清入主中原,都未能中断中国传统文化,相反却是征服者最后被征服、被同化、被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吸收了各少数民族的新鲜血液,反而增加了新的生命活力。它之所以有这种顽强的延续性,这是因为它有强大的同化力与融合力,外族文化进入中原地区、外域文化进入中国后,大都逐步汉化、中国化,与汉族文化、中国文化融为一体,成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佛教文化,如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化,包括楚文化、吴文化、巴蜀文化以及西域文化等。中国传统文化还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主要表现为文化心理的自我认同感和超地域、超国界的文化群体归属感。近年来,千百万华侨都来关心中国的振兴,正是这种文化凝聚力在起作用。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人民、团结人民,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唤起海外广大同胞的爱国心,争取他们从道义上、物质上支持国内的现代化建设,促进祖国早日统一,正是我们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目的。 义或人本主义,向来被当作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所谓以人为本,就是将人作为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肯定天地之间人为贵,人为万物之灵,在人与物之间,人与鬼神之间,以人为中心,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也就是说,神本主义在中国不占统治地位,而人本主义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孔子曾教导他的弟子说:“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又说:“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在处理人事与天道的关系时,不少政治家与思想家,都主张要先尽人事,然后再考虑天道。因此,有的学者认为,在中国文化中,人是宇宙万物的中心。中国传统文化还强调人伦道德,强调要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要求君要仁、臣要忠、父要慈、子要孝,兄友弟悌,朋友之间要讲义讲信,为人臣、人妻要守节,与一般人交往也要讲忠恕之道,要努力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家庭和睦、社会安定、君臣合力、朋友同心。在处理君与民的关系时,中国传统

作文:梧州骑楼城

美丽的骑楼城 朋友,也许你游览过许多城市,不知是否到过我的家乡——美丽的梧州。它坐落在举世无双的鸳鸯江伴,享有“小香港”、“宝石之都”等美称。来吧,朋友,美丽的梧州山城欢迎你! 来到梧州游玩,我建议你,除了去游览梧州的特色景点:如地处梧州市区最高而且风景美丽的白云山、闻名的龙母太庙、及庄严肃穆的中山纪念堂和宝石城等地外,还一定要去游玩一下具有岭南特色的百年古迹——骑楼城。 在骑楼的外观上,我们可以看到有代表性的中国建筑:如花窗、砖雕、牌坊等都十分古朴。它透露着一种中国骑楼城的文化气息,尤其是骑楼柱外的铁环更具有一种神秘的色彩。听老人们说:“梧州地处西江、桂江两河交汇处,年年都被洪水淹,是人们用来栓船用的。”现在,我们已建造了河东防洪大堤,铁环虽已失去了它应有的作用,但它可作为永久的历史见证。而且骑楼城的西方文化痕迹也较浓,如罗马柱、圆拱形窗、穹雕等都是典型的西方建筑色彩。 骑楼城与步行街紧密连接在一起,走进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真让人眼花缭乱、流连往返。每当华灯初上,整个骑楼城各色灯光不停的闪烁,简直就像一座富丽堂皇的迷宫。 我爱我的家乡—梧州,更爱美丽的骑楼城! 美丽的鸳鸯江 在我的家乡——梧州,有一条美丽的绸缎。她静静地流淌着,灌溉着两岸的土地,她就是举世无双的鸳鸯江。 春天,江水缓缓地流,像一位温柔的母亲,轻轻地拍打着堤岸边的小草。小草微微地对她点头,仿佛在感谢她长年累月的滋养。一颗颗稚气的花苞忽然从细细枝丫上冒出来,有的已经迫不及待地绽放开来,释放出淡淡的清香,随着春天轻轻地摇曳。 夏日,草儿长得更粗壮了,花儿开得更鲜艳了,蜜蜂忙着采蜜,蝴蝶流连忘返。夜幕降临时,岸边的渔火,江心的灯标,接连地亮起,连同它们在水面映出的红色光晕,使鸳鸯江像是眨着眼睛,沉沉欲睡。 初秋,岸边的树木变成了铁青色,累累的果实,正在由青黄,渐渐地从叶子中显露出来,争相炫耀着自己的光彩。江水平静地看着这一切。偶尔有驳船飞快地驶过,响着汽笛,在江心划出一条长长的路,于是,水面上的倒影,高楼大厦、亭台楼阁、蓝天白云、花草树木,以及飞过的一行行大雁,都随着浪花轻轻地摇曳。 隆冬,不浓不淡的晨雾笼罩了整个大地,鸳鸯江像是披上了一层洁白的面纱。凛冽的寒风掠过江面,涛声依旧,她耐心地等待着,下一个万物复苏的季节……那明媚的春光…… “我爱清流频击楫,鸳鸯秀水世无双”。这是宋代诗人苏轼留下的诗句。她就是美丽的鸳鸯江。

中国民俗的特征

中国民俗的特征 源远流长的中国,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积累了大量珍贵的物质文化资源。中国民俗,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扬,独具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体现在那些土生土长的中国传统节日上。 春节表达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愿景,清明节里表达对逝去的亲人的怀念,中秋节传达思乡思念亲人,还有端午节、元宵节、重阳节、腊八节、七夕节、冬至节、火把节、盂兰盆节、中元节、鬼节等等。千百年来,中国的老百姓利用这些传统节日,表达自己的某种感情。体现出了中国特色的民俗。例如人们在春节的时候燃放鞭炮,张贴红对联,清明节扫墓献花,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重阳登高插茱萸等。 二:体现在一些民族的活动庆典上。 中国各地的婚礼习俗,因地而异,丰富多彩。有的地方盛行走婚,有的地区迎亲要在傍晚举行,而现在的大都市,迎亲方式则更具有现代生活得气息:迎亲轿车队,省去了闹洞房等流程。也有部分地区新娘在结婚出发前要与父母兄弟及闺中女友一起吃汤圆,表示离别,新郎与女方家人见面后应持捧花给房中待嫁这新娘此时新娘女友要故意刁难新郎,往往需要新浪开红包菜准许见到新娘。 中国民俗文化源于广大的老百姓,属于广大的民众,反映的是民众的生活,思想。它与民众所处的特定的自然和历史环境紧密相关。楚地曾经有过了不起的屈原,就逐渐的形成华中地区、长江流域十分盛行的端午节。这就是形成于特定历史自然环境下的民俗特征。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农耕生产为主业的社会,因而围绕着农耕生活累积形成的中国民俗具有一种大农业的特点。 作为一个56个民族齐聚一堂的多民族国家,中国民俗具有独特的民族气质。中国民俗文化由此而具有的另外几个特征如下: 一是多元性与复合性,中国民俗因为民族文化的关系呈现出多元与复合特征。中国自立国之始,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形成今天56个民族共处的状态。在中华各民族的不断融合中,民族习俗被接纳到中华文化体系之中,但程度不一地保存着各自的民俗特性,从而丰富了中国的民俗文化。中国民俗的多元特性不仅体现在各民族不同习俗上,还表现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民俗共存上。既有繁华的都市民俗,也有古朴的乡村民俗,还有部分地区不同程度地保持着原始的民俗生活形态。在中国统一的地域空间内共存着不同性质的民俗文化,体现了中国民俗的多元特性。我们在探讨中国民俗多元性特点时,不能忘记中国民俗的另一特性即复合性。多元性与复合性紧密相关。中华文化向以包容四方的气象著称于世,其中民俗涵化之功甚伟。自古及今民族文化的融合,首先是民俗层面的接纳,民俗化人于细微处,却影响深远。汉俗中复合了不少少数民族习俗,可以说从来就没有纯粹意义的汉俗,只有民俗复合时间的早晚而已。同样,现存的各少数民族也程度不一地受到汉俗影响。 二是阶层性与地方性,首先看阶层性,这是就社会民俗的纵向分布而言。中国传统社会中,处于社会中下层的广大民众,是民俗文化的主要创造者和承载者,因此民俗文化主要体现了他们的认识与思想要求,具有较强的民间性特点。不仅中下层社会相较于上层社会有着层位的差别,就是中下层社会内部亦有着民俗差异。农民与手工业者是物质财富的直接创造者,因此形成了淳朴、节俭、勤劳的民俗本色。而属于中层社会的商人与城市平民,他们的民俗观念与民俗行为有着自己的层位特色,在行业的竞争与酬对中,他们逐渐养成铺张、浮靡、好新慕异的风尚。居于社会支配地位的达官贵人,他们拥有明显区别于社会中下层的生活方式,因此有着不同的生活习俗。当然在传统社会

广州骑楼的保护与发展

广州骑楼的保护与发展 摘要:广州骑楼由二十世纪初开始出现,形式多样,保存较完整,是粤派骑楼的代表。本文首先介绍了广州骑楼产生的背景,然后简述了广州骑楼的现状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最后阐明了针对现有问题所得出的解决对策(方案)。 关键词:广州骑楼;拆迁;传统建筑保护;制度化 在岭南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的今天,保护与发展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广州骑楼文化的呼声越来越高。广州骑楼的特点是把门廊扩大串通成沿街廊道。廊道上面是骑楼,下面一边向街敞开,另一边是店面橱窗,顾客可以沿走廊自由选购商品,楼上一般住人。骑楼街可以避风雨、防日晒,特别适应岭南亚热带气候,骑楼内的店铺可以借用柱廊空间,便于敞开铺面、陈列商品以招徕顾客。然而从二十世纪90年代起,广州骑楼开始遭到拆迁的厄运。本文详细阐明了针对广州骑楼现有问题所得出的解决对策。 1 广州骑楼的起源 任何一个民族的民俗形成都是一定地域的社会历史发展的阶段产物,并具有很深的地理根源和社会历史根源。 1.1广州骑楼出现的地理根源 广州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广州骑楼把门廊扩大串通成沿街廊道,可以避风雨、防日晒,特别适应岭南亚热带气候。温度高、雨量多是发展骑楼建筑的先决条件和必备因素。 1.2广州骑楼出现的社会历史根源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商品经济得以发展。上世纪初期,广州商业发展较快,骑楼在广州商业繁华地段出现反映了当时的商业需求。另一方面,当时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文化对人们的衣食住行各方面有着很大的冲击。骑楼作为民间商住功能的建筑形式,商人们一方面为了迎合顾客的崇洋心理,另一方面为了标新立异,常常采用“洋式店面”,最终造就了具有中西合璧建筑风格的骑楼。 2.广州骑楼的现状以及面临的问题 据调查,广州市区内骑楼街路段总计有36条,长度超过20公里,集中分布在旧城区约1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向为广州人遮风避雨的骑楼,经过了太多的风雨冲刷,已经垂垂老矣。一部分骑楼被拆除了;连成一条线的骑楼,有些也因其中的某一座骑楼日久坍塌,后来翻盖时不再采用骑楼的形式;有的居民为增加建筑面积而搭建违章建筑;旧城区各类电力、电讯线“飞舞”在陈旧的檐壁上,花花绿绿的招牌广告与青砖碧瓦极不和谐。另外,广州市城市化在不断进行中,而很多骑楼就成了城市化的牺牲品。从二十世纪90年代起,广州骑楼开始遭到拆迁的厄运。1990年代初,广州沿中山路修建地铁一号线,引入开发商沿线发展物业,骑楼成为建设阻碍,开始被拆迁。典型事件是六二三路、中山路、人民路、解放路等骑楼街的拆除和破坏。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兼容并蓄,和而不同 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道教文化、禅宗文化、饮食文化、孝贤文化、慈善文化、中医文化等;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清明节、五月初五端午节、七月初七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中国民族音乐分为:民间歌曲、民间歌舞音乐、民间器乐、民间说唱音乐和民间戏曲音乐。 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中国音乐是人类历史上起源最早的音乐之一。根据考古发掘和史书记载,我们的祖先大约在7000年前就已经能用禽骨和陶土制作出骨笛和陶埙这样的吹奏乐器。到伏羲时代,已经能发明丝弦乐器、古琴和瑟,黄帝时代已有笙簧创制和音律理论出现。这些发现都说明,我们的祖先在当时已经具备了对音乐相当的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后来经过历朝历代的发展,使得中国音乐日臻成熟,形成了以五声调式为基础,内容丰富,理论完备,特色鲜明的中国音乐体系。这一体系不仅深深植根于中国各民族的音乐文化之中,还被传播到世界的很多国家和地区,成为世界音乐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音乐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各国文化的交流密切相关。中国传统音乐是在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中原音乐、

四域音乐(指黄河流域、淮河流域、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等地区)以及外国音乐的交流融合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因此,中原音乐、四域音乐、外国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三大来源。 中国幅员辽阔,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都有自己风格的音乐。如中国西部的音乐具有高亢明亮的特征,东部的音乐则具有柔和抒情的特点,南方水乡的音乐则委婉动听。除此之外,中国的新疆、西藏、内蒙、云南、台湾等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音乐也各具风格。因此我们说,中国音乐是一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音乐。从音乐的创造主体上来说,中国音乐是一种包括了汉族在内的中国各民族的音乐。 中国音乐与外国音乐的交流由来已久。在汉代,伴随着佛教的传入,印度教音乐和天竺乐开始传入中国;从张骞出使西域开始,中国与西域各民族交往密切,大量西域音乐传入我国,对我国的音乐产生了重要影响。在近代,随着清朝末年“学堂乐歌”运动的开展,中国与西方等国家的音乐交流不断加深,大量西方音乐开始传入我国,如西方音乐中的交响乐、歌剧、舞剧,以及乐律中的大小调,乐器中的钢琴、小提琴,演唱方法中的美声唱法等。这些交流,进一步加强了中国音乐与世界音乐的融合,加快了中国音乐的发展和改革的步伐。

广西梧州骑楼城导游词

( 广西导游词)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YB-BH-029385 广西梧州骑楼城导游词Tour guide of Qilou City, Wuzhou, Guangxi

广西梧州骑楼城导游词 梧州河东老城区现存骑楼街道22条,骑楼建筑560幢,其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国内罕见,是名副其实的“中国骑楼博物城”。 景点分布: 1897年梧州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后,逐渐发展成为珠江流域著名的商埠,当时的城内建筑为了结合南方潮湿多雨及多洪易涝的气候特点,多采用骑楼形式,临街楼层可作商铺,楼上可住人,既方便行人上街时遮阳挡雨,又可扩大楼房面积,这片连绵成片的骑楼城,也是梧州昔日辉煌繁荣的标志。 骑楼街主要分布在大东上路、大东下路、阜民路、大同路、中山路、竹安路、五坊路、沙街、九坊路、南环路、大中路、民主路、建设路、大南路、小南路、四坊路、桂林路、桂北路、北环路等街道上。骑楼城最经典的建筑为梧州海关旧址、思达公医院旧址、大同酒店、新西旅社、大东酒家、粤西楼等,最有历史文化底蕴的街道是马王街和金龙巷。骑楼城的中心在骑楼城牌坊至中庭广场,里面展示有赵光、牟子等梧州历史名人雕像;而新西旅店至龙母太庙的防洪堤内墙有一段长1.4公里的梧州历史文化长廊,游骑楼城一日便可读懂梧州两千多年历史。 :广西梧州骑楼城导游词 骑楼建筑是结合南方潮湿多雨及多洪易涝的气候特点而设计建造,一般为三

四层楼房,地层商铺门面向内缩入2至3米让出来作为人行走廊--亦叫"骑楼底人行道",这样既可以替行人遮阳挡雨,又可以为商铺营造舒适环境;楼房二层一般设有水门,是为备洪水浸街时楼上方便出入用的,可以在水门放下一把竹梯,从竹梯上下搭艇,也可以在水门放下竹篮向沿街巡游的售货小艇购买米、油、蔬菜、火油、电池等生活必需品。临街砖柱上镶嵌铁环高低各一只,亦为备拴泊船艇系缆绳用的,这些都是因为梧州地处三江水口,几乎年年有几次洪水淹街的特殊需要。 梧州骑楼文化已成为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曾被入选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节目。梧州已修建好防洪堤,每年屡遭洪涝灾害影响的现象已成为历史,但骑楼这一独特的建筑风格已作为历史的见证保存下来。现存骑楼街道22条,总长7公里,最长的达2530米,骑楼建筑560幢,其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国内罕见,是名副其实的"中国骑楼博物城"。 骑楼街主要分布在大东上路、大东下路、阜民路、大同路、中山路、竹安路、五坊路、沙街、九坊路、南环路、大中路、民主路、建设路、大南路、小南路、四坊路、桂林路、桂北路、北环路等街道上。 :广西梧州骑楼城导游词 骑楼城是梧州河东老城连绵成片的骑楼群,骑楼在南方并不少见,但能称上“城”的却不多。梧州这片骑楼不仅保存较好,面积也不小。从老城的大东路一直到建设路,不仅能看到南洋式、仿巴洛克式的骑楼,还有不少历史建筑、老民宅,好像一个露天的市井博物馆。 商贾最盛时,骑楼城中有大小商号1500多家。如今昔日辉煌早已褪去,沿街的小商铺经营着各自的买卖,成了一片不温不火的休闲地带。街上有许多反映

广州恩宁路骑楼历史文化街区的抢救保护规划_杨宏烈

广州恩宁路骑楼历史文化街区的抢救保护规划 * 杨宏烈 作者简介 杨宏烈,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广州十三行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生导师,广州发展研究院旅游文化研究所所长。 摘 要:针对刚刚公示的《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所涉及的有关问题,阐述了广州恩宁路骑楼街是一处民间粤剧文化内涵丰富、有世界影响的历史街区,是一条应积极申报、全力抢救的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提出了应科学、公正、大胆地制订名城保护规划的建议,采取有效措施,让恩宁路骑楼历史文化街区得到光大复兴。 关键词:广州名城;恩宁路骑楼街;历史文化街区;抢救保护规划 Abstract:In the spirit of the Protection Planning of the Famou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of Guangzhou, the Guangzhou Enning arcade block is a historical block of folk opera culture and has rich connotation and worldwide influence. The protection of the block is necessary. We should provide the suggestions about making a professional, justice and bold protection planning and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to make the block peace and prosper. Key words:the famous city of Guangzhou;Enning arcade street;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the rescue and protection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C91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2)-06-60(5) 广州市规划局近日举行了《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批前公示及专家访谈。[1]《规划》公布了历史城区内22片历史文化街区的具体范围,恩宁路大部分路段并未列入核心保护区(而只是环境协调区)。这引起很多市民尤其是恩宁路片区居民的担忧,唯恐保护力度不足将导致大规模拆迁。更为人们所不解的是:漏划的恩宁路恰恰是一条最值得全面抢救、整体保护的、具有丰富美学特征的历史文化名街。近百人签字的《关于把恩宁路南北两片地块纳入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建议》道出了大多数市民的心声。 1 恩宁路是亟须抢救保护的历史文化街区 广州是我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首先得肯定做保护规划总比不做好。《规划》认为:历史城区内22片历史文化街区(图1)的划定综合了多种因素,包括历史文物、历史建筑、现有风貌和居民诉求等。恩宁路因长年遭受破坏,还划不到最核心、最值得保护的等级范围内,与其他街区相比,其历史文化承载的信息量、规模和连续性略逊一筹。 看来《规划》给恩宁路打了一个低分,可是恩宁路的历史文化地位真的低人一等吗?只能降低保护档次、缩小保护范围、扩大拆迁规模且规划不予保护考虑吗?这是一个可怕的现象!人们在概念性、价值观、美学观、方法论、操作性上还存在着很大的认识反差。 * 基金项目:建设部科研课题(项目编号2007-R4-2 ),广东省学科共建项目(08GI-02),广州市社科课题(07Z64):有关广州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初步研究成果之一。

我国传统建筑的特点

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 中国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而古建筑便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涌现出许多建筑大师和建筑杰作,营造了许许多多传世的宫殿、陵墓、庙宇、园林、民宅等。下面是自己在翻阅了诸多资料之后对于传统建筑的理解。 首先从中国传统建筑的群体和谐性来了解,正如老师所讲,追求与周围环境的统一、和谐,既是建筑美必须遵循的空间结构的原则,也是建筑美得以显现自身的员重要的途径。孤独的人,他的力量是有限的,孤独的美也是有限的。中国传统建筑在于讲究建筑个体和群体组合的风水地理环境的和谐统一,热衷于建筑群体的全面铺排,象征严肃而有序的人间伦 理,也让我理解老师在第一次讲美学的根本是哲学。 中国传统建筑的平面布局大多体现出严谨纵直的“中轴”理念,在井然有序中层层扩大,左右延展,呈现和谐对称的态势,崇尚中轴的理念和依恋大地的情 结,使建筑布局折射出井井有条的秩序感和对称均齐的和谐性。正如中国古人秉承“天人合一”的理念,即“天时,地利,人和”的协调统一。这是基于与自然高度协同的文化精神--热爱自然,尊重自然,建筑

镶嵌在自然中,仿佛是自然组成的一个有机部分。和谐于自然的环境意识,更自觉深刻的体现在园林建筑中,在园林里面,建筑不必拘泥于一正两厢,伦理象征或多或少的被冲淡甚至完全消失,建筑布局获得最大的自由度。建筑与山水花木等有机的组织成为一系列风景画,使得园林在总体上达到一个更高层次的的建筑美与自然美相互融揉的境界。典型的苏州园林,可称中国园林的代表作,苏州造园家运用独特的手法,在城市住宅旁有限的空间里,通过叠山理水,栽植花木,配置园林建筑,加之大量的匾额,楹联,书画,雕刻,碑石,家具陈设和各式摆件等反映出古代哲理观念,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从形成充满诗情画意的写意山水园林,独具匠心的营造出“不出城郭而获山林之趣,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致”的清雅环境。自然与建筑的完美和谐统一,是苏州园林建筑美中不可或缺的一点。另外从我生活的角度去理解,我来自北方,对于北方四合院再熟悉不过,四合院也体现和谐的特点,在建筑上对称圈闭,与外部隔开,平实,方正体现着一种中国传统伦理中正直刚正之气。使居住之地区别于街坊闹市,但它的和谐性我觉得更多体现在人文上,想想古代,四合院可是一个家族整体居住的,一大家子人生活居住在一起,彼此日常生活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