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1在重复试验中观察不确定现象

25.1在重复试验中观察不确定现象
25.1在重复试验中观察不确定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

在重复实验中观察不确定现象(说课稿)

在重复试验中观察不确定现象 本节课是讲在重复试验中观察不确定现象的内容,下面我从以下几点谈谈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概念; (2)区分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随机事件; (3)在改变条件的情况下,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随机事件可以互相转化。.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活动、试验、猜测、收集、整理和分析试验结果、听故事等过程,会判断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 3、情感与态度目标 (1)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亲自演示,感受数学就在身边,促进学生乐于亲近数学,喜欢数学; (2)让学生在与他人合作中增强互助、协作的精神; (3)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体验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激发学生学以致用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对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类型作出正确判断。难点: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区别与转化关系。 教法、学法和辅助手段

教法分析 情境引人,游戏探索,游戏体验,拓展新知。 学法分析 参与活动,发现新知;探究合作,体验新知;抢答活动,巩固新知;听故事,拓展新知。 教学辅助手段 红、白球若干,不透明盒子两个,透明杯子一个,签筒一个,笔签五支,骰子若干。 教学过程: 1.故事引入 2.新知总结 3.练习 4.掷硬币 5.总结 教学设计说明 (一)设计思想: 本课设计旨在遵循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渐进认识规律,以学生感兴趣的摸球游戏引如课题,以熟悉的抽签和掷骰子游戏引导学生分清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设计特点 1.贴近生活,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学习. 2. 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兴趣中自主学习. 3.开放课堂,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学习

修改病句(第二份)

修改病句(第二份) 考点一极易忽视的重复现象 1.下午我买了些卫生洁具。 2.凯旋而归。 3.加强德育教育。 4.付诸于实践。 5.此事涉及到党群关系。 6.加强国际间的文化交流。 7.无声的潜台词。 8.不时发生出使人不安的怪事来。 9.这些莘莘学子。 10.切记不要违规。 11.报刊杂志。 12.邂逅相遇。 13.学习先进楷模。 14.警匪力量悬殊很大。

15.父亲也忍俊不禁的笑了起来。 16.到会的21名与会者。 17.他亲眼目睹了南京大屠杀。 18.那人大约二十五六岁左右。 19.欢迎市委领导道网校莅临指导工作。 20.8月1日是截止日期的最后一天。 21.雨过天晴,天空格外明净多了。 22.人来人往,且特别多。 23.班上出现了从来没有的空前的学习热情。 24.话语里带有扪心自问的自责。 25.令人威慑的军事力量。 26.不要有过虑的想法。 27.他无时无刻不忘为他人着想。 28.提出真知灼见的意见。 29.他们用互相的身子温暖着对方的身子。

30.这其中定有问题。 31.他们互相撕打。 32.十分罕见的古城遗址。 33.爵士乐正方兴未艾。 34.被人贻笑大方。 35.对此不要抱过高的奢望。 36.他一气呵成的书就还我河山四字。 37.造成人民的生灵涂炭。 38.他有难言之隐的苦衷。 39.我的拙见。 40.你不要妄自菲薄你自己。 41.托尔斯泰诞辰100周年纪念日。 42.国庆51周年。 43.您令郎。 44.大地的付梓刻印使他很兴奋。

45.曾经历任的学习委员,班长等职务。 46.最后他终于考上了清华大学。 47.勿要吸烟 48.30个芸芸众生。 49.这是大家众所周知的。 50.使老百姓的生活安居乐业。 51.没有想到却受到了不虞之誉。 52.花花世界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53.每天都要日理万机。 54.往事都历历在目的出现在眼前。 55.我心里一直耿耿于怀。 56.令人难忘的教训刻骨铭心。 57.他留下了感激涕零的泪水。 58.他心里自渐形秽。 59.他达到了IT业最高的顶点。

常用的语言重复啰嗦现象

常用的语言重复啰嗦现象 1、下午我买了些卫生洁具。 2、凯旋而归。 3、加强德育教育。 4、付诸于实践。 5、此事涉及到党群关系。 6、加强国际间的文化交流。 7、无声的潜台词。 8、不时发生出使人不安的怪事来。 9、这些莘莘学子。 10、切忌不要违规。 11、报刊杂志。 12、邂逅相遇。 13、学习先进楷模。 14、警匪力量悬殊很大。 15、父亲也忍俊不禁地笑了起来。 16、到会的二十名与会者。 17、他亲眼目睹了南京大屠杀。 18、那人大约二十五六左右。 19、欢迎市委领导到我校莅临指导工作。 20、8月1日是截止日期的最后一天。 21、雨过天晴,天空格外明净多了。 22、人来人往也特别多。 23、班上出现了从来没有的空前的学习热情。 24、话语里带有扪心自问的自责。 25、不要有过滤的想法。 26、提出真知灼见的意见。 27、他们用身子相互温暖者对方的身子。 28、这其中定有问题。 29、他俩互相厮打。 30、十分罕见的古城遗址。 31、被打得浑身遍体鳞伤。 32、爵士乐正方兴未艾。 33、被人贻笑大方。 34、对此不要抱过高的奢望。 35、他一气呵成地书就还我山河四字。 36、造成人民生灵涂炭。 37、他似有难言之隐的苦衷。 38、我的拙见。 39、你不要妄自菲薄你自己。 40、托尔斯泰诞辰100周年纪念日。 41、国庆51周年。 42、您令郎。

43、《大地》的付梓刻印使他很兴奋。 44、曾经历任了学习委员、班长等职务。 45、勿要吸烟。 46、三十个芸芸众生。 47、这是大家众所周知的。 48、使老百姓的生活安居乐业。 49、没有想到却受到了不虞之誉。 50、花花世界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51、每天都要日理万机。 52、往事都历历在目地出现在眼前。 53、我心里一直耿耿于怀。 54、令人难忘的教训刻骨铭心。 55、他流下了感激涕零的泪水。 56、他心里自惭形秽。 57、他达到了IT业最高的顶点。 58、慰问非典病人的信件连续不断地纷至沓来。 59、我心里突然觉得焕然大悟了。 60、控制物价的快速上涨是目前的当务之急。

在重复试验中观察不确定现象说课稿

在重复试验中观察不确定现象 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在重复试验中观察不确定现象》,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及教法、学法的确定,教学程序,设计说明等四个方面谈一谈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 1、内容 本课是华东师大版数学教材九年级(上)的第二十五章《在重复试验中观察不确定现象》的第一节第一课时内容。 2、地位和作用 本章内容是中学数学的重要内容,同时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有重要意义。本节课让学生了解自然和社会现象中的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随机事件,并用探究、讨论等方法逐步形成对随机事件的初步认识,是一节“概率”的起始课。为以后系统学习概率奠定了基础,同时能够判断一个事件是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还是随机事件,提高自身数学素养和应用数学的能力。所以本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以及学生在社会发展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3、教学目标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一些随机现象,但他们对这些随机现象的观察往往是短暂的。同时在小学阶段已学过有关事件可能性的认识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通过实例体会到随机事件的特点,从而使学生认识达到升华,为以后学好有关概率的知识做准备。根据它的地位和作用,我认为这节课的教学要达到以下目标: 【知识目标】①通过分析正确认识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 ②通过观察理解三种事件的异同,掌握随机事件的特点。 ③借助频数或频率,初步体会随机事件发生的机会是有大有小的。【能力目标】①通过教学发展学生从纷繁复杂的表象中,提炼出本质特征并加以抽象概括的能力。 ②运用随机事件的特点,辨别事件是随机事件的能力。

【情感目标】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合作交流,进一步培养收集、描述、分析数据的技能,提高数学交流的水平,发扬探索、合作的精神,感受数学就 在身边,促进学生乐于亲近数学,感受数学,喜欢数学。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因教材而定:从教材内容以及前后连续的要求,随机事件概念是以后学习概率知识的基础。掌握随机事件的特点是学生用来看待、解决身边事物或问题的认识基础。因此本节内容的重点是:掌握随机事件的特点。 难点则需从学生角度出发:对一些自然和社会现象让学生用自身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来判断。要在此基础上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形成技能。对学生而言用概念准确地判断现实生活中哪些事件是随机事件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本节内容的难点是:判断现实生活中哪些事件是随机事件。 二、学情分析及教法、学法的确定 1、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性格活泼,对生活中的事物较敏感,并且较易接受,因此,教学过程中创设的问题情境应较生动活泼,直观形象,且贴近学生的生活,从而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了一些与可能性有关的初步认识,但对随机事件的概念还很陌生,教学中从学生身边的事件、已有的数学知识和活动经验出发,引导学生用随机事件的观点来解决问题,从而掌握随机事件的概念及特点。 2、教法:.遵循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原则,在为学生创造大量实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交流、讨论、类比、归纳进行学习。所以采用指导发现法、探索法、演示法、实验法。本节课的内容适于运用活动形式帮助学生探索和研究随机事件的特点,还能激发学生兴趣,加深学生对三个概念的理解。这种教学理念反映了时代精神,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判断能力,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去解决问题。 3、学法:借用多媒体课件与实物实验辅助教学,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既满足学生对新知识的强烈探索欲,又排除学生学习学无所用的顾虑,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愉快与进步。所以采用小组合作式、自主探索式、归纳法。本课的教学内容决定了这是一个自主探索、实践归纳的过程,要突破对随机事件认

不确定现象教学设计.docx

《不确定现象》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西师版四年级上册102、103页 课时: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况,初步体验和了解生活中的一些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 2.学会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等词语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3.培养学生猜想、分析、判断、推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本课主要是对不确定及确定现象的初步认识,所以总体是要求一些初步的接触 和了解。四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一些体验,已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 认知基础,通过游戏活动和事实举例能够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对确定、不确定 现象的把握和运用,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判断生活中的确定和不确定现象。 难点:能对事件可能发生的结果进行推理。 四、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硬币 五、教学过程 (一)提问引入 通过引导学生回答年龄变化和天气变化的问题,让学生初步明确人的年龄每过 一年就会增长一岁这一现象是确定的,而明天的天气会是怎样这一现象是不确 定的。 (二)探究新知 1.研究课本例1,初步感知 提问:现在班上决定选一部分同学参加演讲,将采用抽签的方式决定演讲顺序,大家猜一猜谁会抽到第一个呢?会是男生还是女生? 生答:可能是···,也可能是··· 再问:一定会抽到男生或者一定会抽到女生吗?有几种可能? 生答:不一定,有两种可能。

小结:像这样,结果不止一种,并且是不确定的,我们称之为“不确定现象“。 2、探究课本例2,深入理解 师:大家平时都喜欢玩游戏,今天就让我们在课堂上一起来玩一个抛硬币的游戏。接下来要请6个同学上台,两人为一组,每组连抛硬币3次,一人抛,一 人记录下抛出的结果即硬币正反面朝上的次数。 师:现在请举手的同学上台进行游戏并做好记录。(学生上台操作) 小结:从同学们抛硬币的情况来看,每次落地后要么是正面朝上,要么是反面 朝上,所以在数学上我们把像这样的可能出现的结果不止一种,而使人们事先 不能确定的现象叫做“不确定现象“,通常用”可能···也可能···“来 描述。 3.分组讨论例3,自主探究 (1)教师提出几个问题:有一些彩球分别装在两个盒子里,小虎面前的盒子里全是红球,小猫面前的盒子里全是白球,现在他俩分别要从面前的盒子里摸出 一个球。他们分别都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结果确定吗? (2)学生根据教师所提问题进行分组讨论,然后说出自己的结论。 (3)教师进行分析总结:当出现的结果只有一种时,表明结果是确定的、一定会发生的,叫做“确定现象“,通常用”一定“、”不可能“来描述。 六、巩固练习 1.完成103页说一说(请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 2.动手完成103页试一试的连线(请学生回答结果)。 学生答完后,教师进行及时的点评并加以提示和分析。 七、全课总结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都有哪些收获? 回答:1.明白了什么是确定现象,什么是不确定现象。 2.明白了确定现象的结果只有一种,而不确定现象的结果不止一种。 3.学会了判断和推理确定、不确定现象的结果。 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总结。 八、教学板书 不确定现象 1.不确定现象:可能出现的结果不止一种,而使人们事先不能确定的现象叫做“不确定现象“。

谈英语中的重复_REPETITION_现象[1]

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1期 谈英语中的重复(R EPET IT I ON)现象 王华琴 重复(R epetiti on),一般来说可分为两种情形:一种是指无意的或不必要的重复(U nintented o r unnecessary repetiti on),这就是所谓的赘述(T auto logy)。如,H e sat alone(by h iself).这是一种语法错误,是语言交际中的一忌。另一种重复是有意的重复(R eiterati on),可用来表现强烈的感情、紧迫的呼吁、强调某种事物的意义,并且可以形成优美的节奏等,它包括关键词的重复和相同语法结构的重复,是一种修辞手法。如,You are quite w rong——she does like you.(你大错特错了——她的确喜欢你!) 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常常遇到重复现象,如何区分和把握赘述与修辞重复对初、中级英语学习者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针对英语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们有必要对常见的赘述现象以及常见的重复修辞形式加以总结和归纳。 一、赘述 赘述(T auto logy)是一种无谓的重复(needless repetiti on),赘言。常见的赘述现象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词语的词义重复或含有多余的词(R edundancy),一种是语法结构上含有多余的成份。 11常见的词义重复的例子 由于初、中级英语学习者对英语的词汇内涵及外延了解不够,或将汉语的思维习惯“强加给”英语,在翻译过程中常常犯词义重复的错误。例如:return back,repeat again.R eturn本身就含有“回来”的意思,故再用back就属多余,而repeat本身已具有“again”的含义,故again实属累赘,应予删除。我们把常见的词义重复的例子归纳如下:renew(again),revive(again),equally(as),repay(back),fo llow(beh ind),advance (fo r w ard),(sufficient)enough,(new)innovati on,the(o ther)alternative,assem ble(together),co llect (together),blend(together),gather(together),j o in(together),link(together),m eet(together),m ix (together),unite(together),(m utual)cooperati on,(mo re)perfect,(mo re)unique,(mo re)p referable等等。 21语法结构上的多余成份 相对于词义重复而言,语法结构上的赘述是较容易识别的,然而对有些习惯用法,若使用不当仍然容易产生多余成份。 (1)主语赘述。主语中含有一个“类似”主语的成份,它既不增加主语的感情色彩,也没有其语法地位。例如:Geo rge,w ho is a careless pup il,(he)lo st h is book.(乔治是个粗心的学生,他把自己的书丢了。) T he m an having finished h is w o rk(he)received h is pay.(干完活,那人得到了报酬。) (2)宾语赘述。宾语中含有一个“类似”宾语的成份,它既不增加宾语的感情色彩,也没有其语法地位。例如:T he book w h ich I lo st(it)w as new.(我丢的那本书是新书。) (T he docto r I know h i m very w ell.)I know the docto r very w ell.(我很了解那位医生。) (3)比较级赘述。句子中含有多余的比较副词。例如:H e is(mo re)stronger than Geo rge.(他比乔治更强壮。) (4)不定式符号“to”成为多余。在某些习惯用法中是不允许带不定式符号的,若加上“to”就会画蛇添足。

数学华东师大版25.1 在重复试验中观察不确定现象(三)

25.1 在重复试验中观察不确定现象(三) 一、选择题 1.下列事件为必然事件的是() A. 打开电视机,正在播放广告 B. 掷一枚质地均匀的硬币,正面朝上 C. 买一张电影票,座位号是奇数号 D. 太阳从东方升起 2.一个口袋中有10个红球和若干个白球,请通过以下实验估计口袋中白球的个数:从口袋中随机摸出一球,记下其颜色,再把它放回口袋中,不断重复上述过程.实验中总共摸了200次,其中有50次摸到红球.则此口袋中估计白球的个数是() A. 20 B. 30 C. 40 D. 50 3.某小组在“用频率估计概率”的实验中,统计了某种结果出现的频率,绘制了如图的折线图,那么符合这一结果的实验最有可能的是() A. 在“石头、剪刀、布”的游戏中,小明随机出的是“剪刀” B. 袋子中有1个红球和2个黄球,它们只有颜色上的区别,从中随机地取出一个球是黄球 C. 掷一枚质地均匀的硬币,落地时结果是“正面向上” D. 掷一个质地均匀的正六面体骰子,落地时面朝上的点数是6 4.在一个不透明的盒子里,装有4个黑球和若干个白球,它们除颜色外没有任何其他区别,摇匀后从中随机摸出一个球记下颜色,再把它放回盒子中,不断重复,共摸球40次,其中10次摸到黑球,则估计盒子中大约有白球() A. 12个 B. 16个 C. 20个 D. 30个 5.一个不透明的袋子里装有50个黑球,2个白球,这些球除颜色外其余都完全相同.小明同学做摸球试验,将球搅匀后,从中随机摸出一个球,记下它的颜色后放回袋中,然后再重复进行下一次试验,当摸球次数很大时,摸到白球的频率接近于() A. 1 50 B. 1 26 C. 1 25 D. 1 2 二、填空题 6.某农科所在相同条件下做某种作物种子发芽率的试验,结果如表所示:

《不确定现象》教学设计

《不确定现象》教学设计 张小龙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96-97页例1、例2和例3,第97页课堂活动,练习二十三第1、2题。 【教学目标】 1.能在活动中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可能的,有些则是不可能的。2.在具体的情景中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术语来判断生活中的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猜想、分析、判断、推理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在具体的活动情景中体验生活中的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 【教学难点】 能用比较规范的数学语言对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进行分析描述。 【教具学具准备】 硬币、装乒乓球的盒子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教师:这几天,阳光明媚,冬日的暖阳驱散了初冬的寒气,大家高不高兴?教师想问问同学们,你觉得明天还会是晴天吗? 2.学生猜:可能是晴天,也可能是阴天,问:能确定吗?(不能确定,都有可能。) 3.教师小结:在生活中,有的现象不能事先确定。这样的现象我们把它叫做不确定现象,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不确定现象,学生齐读。 二、探究新知 1、研究不确定现象。(每两个学生准备一枚硬币。老师每组发一张记录单) (1)教师:接下来老师和大家一起玩。请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硬币)我们知道,硬币有几个面?(两个)我们这儿规定:有字的一面是正面,另一面这是反面。下面,我们就来玩一个抛硬币游戏,怎么样?不过,在玩之前老师要提一个要求。请看大屏幕,老师请一个同学读一读活动要求(学生朗读) 活动要求: 1. 抛之前猜一猜硬币落地后是正面向上还是反面向上? 2. 两人一组进行抛硬币活动,每人抛五次,注意观察硬币落地后有几种结果并记录在表格里。 3.活动后想一想怎么用语言准确地描述硬币落地后出现的结果。 (2)学生分组进行抛硬币活动。 (3)学生汇报:你们组抛的硬币几次正面向上,几次反面向上呢?。 同学们,从刚才抛硬币的活动中,你们发现硬币落地后出现了几种结果呀?老师也想来抛一抛,你觉得老师抛这枚硬币是正面向上呢还是反面向上?不能确定该用什么词语来描述呢?(可能)

排列图在应用中常见的问题

排列图在应用中常见的问题 在质量治理活动中,排列图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简易统计方法,但正因为简单,人们反而极易忽视它,而在应用中经常出现问题。 1.错误地理解排列图和因果图的不同任务 有些人由于对排列图和因果图朱同任务错误理解,难道在质量改进活动的开始时期,先画因果图,再画排列图,这种程序显然是不正确的。 要取得质量改进的效果,必须首先找出要紧质量问题,这正是排列图的任务。然后才能针对产生那个要紧质量问题进行因果分析,找出真正的缘故,而这正是因果图的任务,颠倒过来搞,将不能为质量改进活动提供正确的方向。 2.收集数据的时刻范围选择不当 1 / 1

为画排列图要需要收集多长时刻内的数据,并无严格规定。但时刻范围过短,不能使各种质量问题或现象充分暴露,故无法取得足够多的数据,而时刻范围过长,则工序状态将发生变化,就会使不同质的数据混杂在一起,失去统计意义。因此,必须从生产实际动身,结合专业技术,综合考虑上述两点,才能确定恰当的时刻范围。 3.确定项目的分类方法不当 (1) 结果与缘故混杂 分析质量问题时可用结果或缘故两种方法来确定分类项目,按不合格品种类、缺陷类型、故障型式、零件(产品)品种、不合格品发生的场所或工序等确定分类项目,是从结果分类,可用之确定要紧的质量问题。按不同的材料、设备、操作者、工艺方法或环境等来确定分类项目,则是按缘故分类、可用之确定阻碍产品质量的要紧因素。可用之确定阻碍产品质量的要紧因素。采纳哪种分类方法,要依照目的要求,但在同一排列图上不可将缘故和结果混杂出现。否将造成重复统计,使各项目的主次排列顺序发生错误。 1 / 1

(2) 分类项目的粗细程度不当,造成假象 将不同质量的现象合并成一个项目或将一个项目不恰当地细分成几个项目,将会使其主次排列顺序错乱,造成假象。图1所示铸件废品排列图,其要紧问题是砂眼,但如将砂眼细分为内部砂眼、外部砂眼和端面砂眼三项,则该三个项目所占废品量必定减少,而失去要紧项目的地位。反之,如将原占第二、三位的“偏薄”和“偏厚”合并为“厚度不合格”,则把非要紧项目变成要紧项目,造成假象。 确定分类项目粗细程度的差不多原则是:要结合专业技术,把采取同一技术措施即能解决的几个现象归成一个项目。 1 / 1

八 不确定现象

八不确定现象 《不确定现象(一)》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初步体验有些事件是可能发生的。 2、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一定或不可能的。 【设问导读】 自学课本例1、例2、例3。 1、例1中4个小朋友抽签决定演讲顺序,想一想谁会抽到第一个呢? ()。 像这样,谁抽到第1个演讲不能事先确定,事件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可能结果就是()现象。 2、当我们抛一枚硬币,落地后,可能是()向上,也可能是()向上。像这样,硬币落地后是哪一面向上不能事先确定,这种现象就是()现象。通常用”“可能”“也可能”来描述。 3、例3 摸彩球。 小虎摸出的一定是()球,不可能是()球。 小猫摸出的一定是()球,不可能是()球。 像这样,事件必然出现的现象是()现象,通常用“一定”或“不可能”来描述。 【自学检测】 1、连线。 2、下列现象中是不确定现象的在括号里面画“”,是确定现象的在括号里画“”。(1)太阳从东方升起。() (2)时间永远停止。() (3)今天我会得到老师的表扬。() (4)2月份有30天。() (5)女儿比妈妈高。() 3、明辨是非。

(1)两条平行线可能会相交。() (2)一周后可能会下雨。() (3)8岁的孩子可能比9岁的孩子高。() (4)时光一去不复返。() 【巩固练习】 1、选择。 (1)下列现象中属于确定现象的是() A明天是晴天 B这次考试小明一定能考100份 C今天星期日,明天星期一 (2)下列事件中,是不确定事件的为() A水涨船高B守株待兔C冬去春来 (3)如果现在是北京时间14点整,在过10小时一定会出太阳,这是()A一定的B有可能的C不可能的 2、想一想。 (1)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现象是不确定现象。 (2)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现象是确定现象。 【拓展练习】 抓阄定生死的故事 相传某朝某代,朝廷形成忠奸两派。甲是忠臣之头,乙乃奸臣之首。乙在皇帝面前诬陷忠臣甲,欲置甲于死地。皇帝不知所措。奸臣乙趁皇帝犹豫之机,提出以“生死抓阄”才决定甲的命运。 皇帝主持抓阄。按常理,阄是两张纸条,一张写着“生”字,一张写着“死”字。而奸臣乙为置忠臣甲于死地,阄的两张纸都是“死”字。而忠臣甲抓阄后,最终活了下来。用的什么办法呢?

一种不容忽视的“参考答案”现象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 一种不容忽视的“参考答案”现象 [作者] 方希孝 [内容] ——关于中学语文教育的一点思考 语文是中小学教育最重要的主科,它既有自身的丰富内涵,又是其他所有学科的基础和工具。在目前教育界上下一致强调中小学教育应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时候,笔者试就中学语文教育中的“参考答案”现象,结合教材与教学实践,提出一点现实思考。 一 近年的语文教育,普遍地存在着一个令人忧虑的现象,几乎所有的学生,手头都备有一本《语文课后思考题和练习的参考答案》(下简称《参考答案》)的小册子。这些《参考答案》大多是从与教材配套的教师参考书中摘录出来。提供参考答案原是教材编者为教师备课时参考所用的,被一些懂得牟利的“聪明人”与书商勾结,抽出来缩印为小册子卖给学生。这种“参考答案”差不多从小学至高中,每个年级都有“专册”。这种“参考答案”,学生可以在晚上做思考练习题时

拿来抄,上课与课本一起摆在桌上,视其为帮助学习的“宝贝”。 这种现象不容忽视,学生一旦养成这种习惯,上课可以“放松”听,不必动脑筋,对中学生的思维发展,极为有害。多数教师曾试图加以制止,一是向学生讲明道理,指出其害;二是强行规定,不准买,不能用。但是,收效甚微,屡禁不止,有些学生慨叹说:我们不是不懂用它的害处,但又不得不用。逐渐地,大家见怪不怪,习以为常,这种《参考答案》便堂而皇之地成为学生的“必备”学习工具。 中学生是已经接受了六年小学的以形象思维为主教育,要逐渐过渡到向经验型的抽象逻辑思维的阶段。在这个年龄段,他们的大脑思维能力非常活跃,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了显著的发展。由于知识的积累和自我意识的增强,他们不满足于别人对事物现象的描绘和解释,不轻信别人而要独立地、批判地对待一切,因此,中学的语文教育,尤其是语文教师应十分珍视中学生思维的这种特征,随时加以引导和启发。中学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其内容丰富多彩,语文教学也最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最能启发学生对一个问题,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或侧面进行深入思考,从而去获得解决问题的途径。正象沈杰所说:“语文不同于数理,数理教学犹如‘山洞探底’,走一阵,明一段,一个个章节,一次次训练,首尾相连,一步步靠近这个知识的王国。语文教学则不同,它犹如‘登塔攀高’,登上哪一层,都有一圈完整的景观,每一册教材,每一篇课文,不过是处在不同的层面。语文教学就是引导学生攀登,使他们每上一个层面,都能从似乎雷同的所见中领略天地的更加广阔,意境的更加深远。”[①]这段形象

第十一章体验不确定现象

第11章体验不确定现象 11.1 可能还是确定 第1课时不可能发生、可能发生和必然发生 知识技能目标 1.分清不确定的现象和确定的现象; 2.认识“可能发生”、“不可能发生”与“必然发生”的意义,会结合实例加以区分. 过程性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让学生体会各种事件的含义,初步获得对概率基础知识的认识,形成解决这类实际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2.经历对基本概念的辨析,学会与他人合作、讨论,让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得到发展. 重点:让学生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 难点: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 先让我们两人一组做一个“掷骰子”的游戏. 游戏用具:每组准备一个普通的正方体骰子,它有六个面,每一面的点数分别是从1到6这6个数字中的一个.骰子质地要均匀,以便使每个数字被掷得的机会均等.游戏中要求一个同学掷骰子,另一个同学做记录,用“正”字法把每个点数出现的频数记录下来,填入下表.掷完20次后,两人交换角色. 两位同学的试验数据都记录在表1中: 表1:掷骰子40次骰子上每个数出现的频数频率表 二.探究归纳 1.不可能发生 请同学们观察表1,“点数7”出现的次数为_______,如果再多掷几次,“掷得的点数是7”这件事会不会发生? 观察所有小组表1中,“点数7”出现的次数总是0.骰子上没有7,所以再多掷几次,“掷得的点数是7”这件事都不会出现的. 师生交流:“掷得的点数是7”这件事是不可能发生的. “不可能”发生就是指每次都完全没有机会发生,或者说,发生的机会是0. 2.必然发生 在刚才的游戏中,还有什么事是不可能发生的?掷得的点数大于6或掷得的点数是8等等. 掷得的点数小于7这件事会不会发生?发生几次?这件事一定会发生,每次都发生.

英语重复现象的语用功能

淮阴师专学报 第18卷1996年第3期(总第72期)英语重复现象的语用功能 张秀国 摘 要 T he p resen t paper m akes a ten tative study in to the phenom ena of repetiti on.Based on the p ragam tic theo ry,it attemp ts to p rove that repetiti on,no t li m itted to the functi on of emphasizing the m ean ing on ly,perfo rm s differen t p ragm atic functi on s in differdn t occasi on s,nam ely1)state of m ind 2)hesitati on3)acknow ledgem en t4)aston ishm en t5)nervou sness6)indignati on7)con so lati on8)ob struc2 ti on and9)ask ing fo r a respon se. 关键词 重复 语用 功能 重复(repetiti on)是英语中常见的现象。重复和罗嗦(w o rdy)不同,前者是有意义的,必要的,后者则是无意义的,不必要的。关于英语中的重复现象,许多学者做过认真有益的探讨。不同文章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对重复现象加以深入的分析和归类,这对我们全面认识这一语言现象具有很大的帮助。然而不足的是,除朱永生先生以外,许多人在分析这一现象的功能时,都基本上停留在其具有加强语义、增强语势亦即突出强调这一点上。这就容易使人误认为重复仅仅具备强调功能。实际上,强调只是它的若干功能中的一种,它不能解释语言中的其他多种重复现象。笔者认为,在许多情况下,重复手段的使用并非是要对所重复内容进行突出强调,而是出于当时某种特定思想表达的需要。这也就是说,在特定的语境下,重复现象本身担负着传达特定信息的任务。本文试图通过实例说明重复能在不同的语境中发挥除强调以外多种语用功能。 1.表示心理状态(state of m ind).先请看伏尼契在T he Gadfiy中的一段描写。 (1)M on tanelli looked up.  “H e’s is dead.”  “Q u ite dead,You r Em inence.W ill tou no t com e aw ay?T h is is a ho rrib le sigh t.”  “H e is dead,”M on tanelli repeated,and lookded dow n again at the face.“I touched h i m;and he is e dead.”  …A t the gate he pau sed and looked back,w ith a gho stlike,still su rp rise. “H e is dead.” 例(1),蒙泰尼里是牛虻的亲生父亲,尽管他与牛虻分属不同的阶级营垒,亲自同意处死牛虻,但是当他看见牛虻血肉模糊的尸体时,还是禁不住精神恍惚,陷入内心痛苦之中。他前后共讲了5句话,其中4句都是“他死了”,他反复讲这句话并非是要加强他的语气,而是他内心活动的真实写照。这说明,在一个人反复考虑某件事、或一个念头反复出现的时候,描写此时的心理活动往往借助重复,来达到真实的再现。 否适用于汉语语言。分析表明,PRO原理适用于某些汉语结构,如V P-状语结构,PRO出现在I N FL[-ten se]非管辖位。而许多其它结构,如连动结构、兼语结构、B类动词结构等,PRO受到I N FL[+ten se]的管辖。本文提供的证明提出了PRO原理在汉语中的适用度问题。究竟PRO原理,特别是I N FL[-ten se]限制能否用于解释汉语语言现象,还需做更广泛更进一步的研究。也许此理论要作出修改,以便各语言可以通用,使之真正成为普遍语法的一部分。 注 释: ①Cowper,E,A:A Concise Introducti on to Syntactic T heo ry,Ch icago:U niversity of Ch icago P ress.1992,P.161. ②③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32、33页。 ④房玉清:《实用汉语语法》,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第104页。 责任编辑:吴 围

《不确定现象》教学设计

《不确定现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现实生活中感受随机现象,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时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2、对具体情境中的确定现象与不确定现象能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等词语进行描述; 3、在活动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猜想、分析、判断、推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活动来体验和感受生活中的不确定现象,能恰当地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等词语来描述不确定现象和确定现象。 教学难点: 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和活动中感受、体验和恰当区分生活中的不确定现象和确定现象。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猜拳游戏 师:宝贝们喜欢玩吗?那今天这节课秦老师就和大家一起玩好吗?首先我们来玩一个猜拳的游戏,瞧,这是什么(粉笔)?好,现在请你们来猜一猜粉笔在老师的哪只手上?(生猜测)想不想知道粉笔究竟在哪只手上?(打开)在老师没有打开手之前,你能确定粉笔

究竟在哪只手上吗?(不确定)是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来研究的内容:不确定现象。(板书并齐读课题) 二、新授 1、抛硬币(不确定现象) 师:我们接着玩。请看,这是一枚(硬币)?我们知道硬币有几个面?嗯,我们规定有字的一面为硬币的正面,反之则为硬币的反面。那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做一个抛硬币的活动,请看活动要求(课件出示),谁愿意来读一读活动要求? 师:好了,现在就请小组长组织好,记录员记录好。 生:小组活动。 师:完成好了的小组坐端正。谁先来汇报你们小组抛硬币的情况? 生:学生汇报。 师:从刚刚抛硬币的活动中,我们知道抛一枚硬币,硬币落地后有几种情况(两种)?哪两种情况(正面向上和反面向上)?嗯、那现在老师也想来抛一枚硬币,你们觉得硬币落地后是……?那么看来抛一枚硬币,硬币落地之后,可能……也可能…… 师:不错,那究竟是正面向上还是反面向上,在硬币没有落地之前,你能确定吗?数学上,我们把这种事先不能确定的现象叫叫做不确定现象。 师:好啦!刚刚的游戏好玩吗?好戏才刚刚开始。下面我们将进行一个摸球游戏。

高三复习第3部分 第2章 第2节 修改病句(一)

第三分第二章第二节 一、极易忽视的重复现象(55例) 1.下午我买了些卫生洁具。(“洁”有卫生、清洁之意,与“卫生”重复。) 2.凯旋而归。(“凯旋”是“胜利归来”之意,与“归”重复,去掉“而归”。) 3.加强德育教育。(“德育”指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的教育,与“教育”重复。) 4.此事涉及到党群关系。(“及”即“到”,所以“到”多余,应去掉。) 5.加强国际间的文化交流。(“际”意为“彼此之间”,与“间”重复,应去掉“间的”。) 6.不时发生出使人不安的怪事来。(“发生”已表出现意,所以“出”“来”多余,应去掉。) 7.报刊杂志。(“报刊”即报纸和杂志,后再用“杂志”,语意重复。) 8.邂逅相遇。(“邂逅”即偶然遇见,与“相遇”重复。) 9.学习先进楷模。(“楷模”即榜样、模范,就是先进,故此二词重复,去掉其一。) 10.警匪力量悬殊很大。(“悬殊”意即“相差很远,很大”,与“很大”重复。去掉“很大”。) 11.父亲也忍俊不禁地笑了起来。(“忍俊不禁”就是“忍不住要发笑”之意,与后之“笑”重复。) 12.到会的二十一名与会者。(“与会者”就是到会的人之意。) 13.他亲眼目睹了南京大屠杀。(“目睹”有“亲眼”之意。) 14.那人大约二十五六左右。(“大约”和“左右”都是表示约数的,重复,任去其一。) 15.欢迎市委领导到我校莅临指导工作。(“莅临”有“到某地”之意,再用“到”,重复。) 16.8月1日是截止日期的最后一天。(“截止日期”就是“最后一天”,重复。) 17.雨过天晴,天空格外明净多了。(“格外”和“多了”重复。) 18.人来人往也特别多。(“人来人往”就是人“特别多”。) 19.班上出现了从来没有的空前的学习热情。(“从来没有的”就是“空前的”,二者重复。) 20.话语里带有扪心自问的自责。(“扪心自问”就已经含有“自责”的意思了。) 21.令人威慑的军事力量。(“威慑”就含有使动意义,与前之“令人”重复。) 22.不要有过虑的想法。(“虑”就是“想”,应删去“有”“的想法”。) 23.他无时无刻不忘为他人着想。(“无时无刻不”等于“时时刻刻都”,再与“忘”搭配,意思刚好相反,可改“忘”为“记得”。) 24.提出真知灼见的意见。(“真知灼见”意为正确而深刻的认识或见解,与“意见”重

华师大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25.1 在重复试验中观察不确定现象

华师大版初中数学 重点知识精选 掌握知识点,多做练习题,基础知识很重要!华师大初中数学和你一起共同进步学业有成! 第25章随机事件的概率

25.1 在重复试验中观察不确定现象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概念. 2.会用频率估计随机事件在每次试验时发生的机会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节的学习,会根据经验判断一个简单事件是属于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还是随机事件.懂得用试验的方法分析随机事件发生的机会的大小. 【情感态度】 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探讨,利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现实问题. 【教学重点】 1.理解随机事件的特点,会判断现实生活中哪些事件是随机事件; 2.通过试验的方法来判断随机事件发生机会的大小. 【教学难点】 判断现实生活中哪些事件是随机事件.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1.播放一段天气预报,引出一句古话“天有不测风云”.从这句话引申出世界上有很多事情具有偶然性.人们不能事先判断这些事情是否会发生,但是随着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深入研究,人们发现许多偶然事件的发生也是有规律可循的.所以天气预报也只是对未来天气的预测,但并不是一定会如此. 【教学说明】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体会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分析说明下列事件能否一定发生. (1)今天不上课. (2)明天要下雨. (3)煮熟的鸭子飞了. (4)投一枚硬币,正面向上.

【教学说明】教师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让学生感知事件的发生有多种可能.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探究1掷一枚正方体骰子,请考虑以下问题: (1)掷得的点有几种可能的结果? (2)掷得的点数会是1吗? (3)掷得的点数小于7吗? (4)掷得的点数会是0吗? 【教学说明】教师提出问题,请学生动手操作试验,感知事件发生的多种情况,经过操作试验思考问题,让学生分析阐述自己的观点,初步感知事件发生的情况类别. 1.从上述探究中可知,有些事件发生与否是可以事先确定的,有些事件发生与否是不能事先确定的. 【教学说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事件发生的三种情况,增强学生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认识. 【归纳结论】我们称那些无需通过试验就能够预先确定它们在每次试验中都一定会发生的事件为必然事件,称那些在每次试验中都一定不会发生的事件为不可能事件,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统称为确定事件,无法预先确定在一次试验中会不会发生的事件称为随机事件. 2.请同学们举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 【教学说明】学生结合定义列举,并能稍作阐述,教师讲评、归纳、鼓励. 3.做一做 准备三张大小一样的图片,把每张图片都对折,剪成大小一样的两张.将这六张小图片有图案的一面朝下,然后混合,让你的同伴随机抽出两张小图片. 问题:(1)你认为抽出的两张小图片正好能成功拼成原图的机会大吗? (2)猜一猜,大概平均几次里会有一次成功呢?并通过试验验证你的猜想. 【教学说明】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试验,学生通过试验,观察结果,思考并得出结论,体会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探究2问题:随机事件是否发生,没人能够预测,这就叫“随机性”,但是在捉摸不透的背后,是否隐藏着某种规律?

四年级上册数学《不确定现象》

《不确定现象》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96—97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验和明确生活中的一些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 2、能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等词语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3、培养猜想、分析、判断、推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判断生活中的确定和不确定现象。 难点:对事件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进行列举。 教学准备: 硬币、乒乓球、圆片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这节课覃老师和你们一起来玩游戏好不好?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硬币)?让学生猜猜到底在那只手上。 学生回答。 师:你认为在哪只手上,想看一看在那只手上吗? 师:在老师的手没有打开之前,你能确定在哪只手上吗? 学生回答。(不确定)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在游戏中来研究《不确定现象》 学生齐读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抛硬币活动 师:接下来我们继续玩游戏,在游戏之前,我们来认识一下硬币,它有两个面,我们约定有字的一面为正面,没有字的一面为反面。 师:请一名学生读出活动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 学生读活动要求。

师:孩子们明白活动要求了吗?现在请小组长组织本组组员有序进行游戏,记录员做好记录。 学生进行抛硬币游戏。 师:同学们活动完成了吗?如果完成了请用坐端正的姿势示意老师。 学生坐端正 师:请各小组用这样的句式向老师汇报“我们这组抛硬币的结果是几次正面向上,几次反面向上。 学生汇报。 师:刚才从大家汇报的结果中,我们发现硬币落地后的结果有几种? 学生回答:两种,正面向上或者反面向上。 师:老师看到你们玩得那么开心,我也来抛硬币,你认为老师抛这枚硬币的结果究竟是正面朝上,还是反面向上? 生回答:抛一枚硬币,可能是正面向上,也可能是反面向上。(板书:可能是···也可能是···) 师:究竟是正面向上还是反面向上在没落地之前能确定吗? 学生回答(不能确定) 师:数学中把不能事先确定的现象叫做“不确定现象”。通常用“可能····也可能”来描述。 (二)电脑出示一名女生和一名男生玩石头、剪子、布游戏。 师:猜想谁会赢? 学生猜测 师:在两名学生未出手之前,学生不能事先确定结果的现象叫做“不确定现象”。 小结:不能事先确定的现象称为不确定现象,通常用“可能…,也可能…”这样的词语来描述。 师:同学们生活中也有许多不确定现象,你能用可能…,也可能…”这样的词语来描述这种现象吗?小组交流。 学生汇报 (三)出示摸球活动 师:孩子们还想玩游戏吗?下面我们一起来玩一种摸球游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