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运动训练中运动员竞赛期运动负荷的施加方法

浅议运动训练中运动员竞赛期运动负荷的施加方法
浅议运动训练中运动员竞赛期运动负荷的施加方法

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doc

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 (总分:187.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B}}单项选择题{{/B}}(总题数:10,分数:10.00) 1.比较下列四种方法,更有利于提高有氧代谢供能能力的方法是 ( )(分数:1.00) A.短时间重复训练方法 B.间歇性循环训练方法 C.中时间持续训练方法 D.高强性间歇训练方法 2.长时间重复训练方法主要适用于以下哪种供能系统条件下的运动技术、战术、素质的训练工作 ( )(分数:1.00) A.无氧磷酸原供能系统 B.无氧糖酵解供能系统 C.无氧、有氧混合供能系统 D.有氧供能系统 3.相对来说,提高足球运动员战术意识的训练方法是 ( )(分数:1.00) A.重复训练法 B.持续训练法 C.变换训练法 D.循环训练法 4.为了提高运动员适应环境的能力,乒乓球教练员改变了训练场地,这种方法属于 ( )(分数:1.00) A.负荷变换训练方法 B.内容变换训练方法 C.方法变换训练方法 D.形式变换训练方法 5.在篮球复杂战术的初学阶段,教练员常常采用 ( )(分数:1.00) A.循环训练法 B.完整练习法 C.重复训练法 D.分解练习法 6.中长跑训练常用的一种手段——“法特莱克法”的练习手段是一种 ( )(分数:1.00) A.重复性练习手段 B.间歇性练习手段 C.持续性练习手段 D.比赛性练习手段 7.武术套路运动员高级训练阶段采用的训练手段多属于 ( )(分数:1.00) A.固定性组合练习手段 B.变异性组合练习手段 C.周期性单一练习手段 D.混合性多元练习手段 8.采用间歇训练法时,两次组练习中间歇时间的依据是,开始下一次练习时每分钟心律应降至( )(分数: 1.00) A.80次左右 B.120次左右 C.150次左右 D.200次左右 9.提高乳酸供能能力的主要训练方法是 ( )(分数:1.00) A.重复性循环训练方法

第2章 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

第2章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 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ECG exercise test)系指通过运动增加心脏的负荷,使心肌耗氧量增加,当负荷达到一定量时,冠状动脉狭窄患者的心肌供血不能相应增加,从而诱发静息状态下未表现出来的心血管系统的异常,并通过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出来。是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发现早期冠心病的一种检测方法,虽然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对比有一定比例的假阳性与假阴性,但由于其方法简便实用、无创伤、安全,一直被公认为是一项重要的临床心血管疾病检查手段。 许多冠心病患者,尽管冠状动脉扩张的最大储备能力已下降,但在静息状态的心肌耗氧量较少,冠状动脉血流量尚满足心肌对氧的需要,无心肌缺血不发生心绞痛,严重固定狭窄心电图可正常。为揭示已减少的血液量,通过运动,心肌耗氧增加,超过冠状动脉供血能力而诱发心肌缺血表现,辅助临床对心肌缺血作出诊断。运动时心率、血压和呼吸所能达到的运动水平均提供了其心脏功能状态的定量指标。这些指标也与一般状况,如骨骼肌的力量及灵活度等方面有关。运动中可连续监测心电图、心率和血压,观察运动中血液动力学的反应及ST段的变化,发现心率、心律、传导系统等方面的异常。 运动试验除采用心电图监测手段外,其他监测手段,如超声心动图、放射性核素心肌显象、心血池显象、核磁共振、呼吸气体分析等均可增加运动试验所提供的信息。运动试验已成为应用广泛的无创心功能检查方法之一,其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拓宽。目前临床主要用于冠心病的辅助诊断、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判定及心脏病患者预后判定、内外科心脏病疗效评价、心脏功能、客观安排患者劳动力、确定体育运动处方等。本书主要介绍运动心电图试验的临床应用。 一、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基础知识 生理情况下,运动时为满足肌肉组织需氧量的增加,心率相应加快,心排出量相应增加,而必然伴随心肌耗氧量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增加。当冠状动脉发生病变而狭窄到一定程度时,患者在静息状态下可以不发生心肌缺血,但当运动负荷增加伴随心肌耗氧量增加时,冠状动脉血流量不能相应增加,即引起心肌缺氧,心电图上可出现异常改变。心肌耗氧量与心率快慢、心室大小、室壁张力、室内压力增加速度及心室射血时间有关。在临床上,一般以心率或心率与收缩期血压的乘积来反映心肌耗氧量情况。 二、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判断 1、适应症: 1.1协助不明原因胸痛的诊断 1.2早期检出高危患者中隐性冠心病 1.3检测冠心患者缺血部位和程度,判断病变血管 1.4了解各种和运动有关的症状(如晕厥、心悸、胸闷等)的病因

5周间歇递增负荷有氧耐力训练对患原发性高血压中老年男性血压及

5周间歇递增负荷有氧耐力训练对患原发性高血压中老年男性血压及血脂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0-12-15T15:01:41.857Z 来源:《中国美容医学杂志》(2010年综合2)供稿作者:冯红1张德荣1张薇1陈家琦2崔勇3 [导读] 目的:探讨5周间歇递增负荷有氧耐力训练对患原发性高血压中老年男性的降压效果 冯红1张德荣1张薇1陈家琦2崔勇3 (1. 天津体育学院健康与运动科学系天津300381; 2. 天津运动医学研究所天津300381; 3. 天津市肿瘤医院病案室天津300381) 基金项目:天津市高等学校科技发展基金项目(20060201)。 作者简介:冯红(1971-),女,天津市人,汉族,博士学位,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人体健康与运动适应的分子生物学。通讯作者:崔勇(1971-),女,天津市人,汉族,学士学位,主管技师。 【摘要】目的:探讨5周间歇递增负荷有氧耐力训练对患原发性高血压中老年男性的降压效果。方法:将15名患原发性高血压的中老年男性分为两组,原发性高血压5周训练组(n=8)及原发性高血压对照组(n=7);选择最大强度为35.9±2.7%每分钟最大摄氧量(VO2max)、纯持续时间为40 min,每周3次,持续5周的间歇递增负荷功率自行车有氧耐力训练作为运动方案;测量血压及血脂指标。结果:5周间歇递增负荷有氧耐力训练后,患原发性高血压中老年男性安静状态下有收缩压(SBP)的显著下降,运动负荷状态下SBP、舒张压(DBP)均有显著降低。包括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LDL-C)在内的血脂指标均有改善。结论:5周间歇递增负荷有氧耐力训练降压效果显著,并能显著改善患原发性高血压中老年男性的血脂水平。【关键词】间歇递增负荷有氧耐力训练;血脂;原发性高血压;中老年男性 【中图分类号】R5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55(2010)08-0111-03Effects of five-week aerobic intermittent incremental endurance training on blood pressure and plasma lipids in male middle-aged and aged essential hypertensives Feng Hong1Zhang Derong1Zhang Wei1Chen Jiaqi2Cui Yong3 【Abstract】Objective: The effects of five-week aerobic intermittent incremental endurance training on blood pressure in male middle-aged and aged essential hypertensives were discussed. Methods: Fifteen male middle-aged and aged essential hypertensive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exercise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The exercise programme consisted of the aerobic intermittent incremental exercise item on bicycle ergometer, maximal exercise intensity of 35.9±2.7% of VO2max, pure exercise duration of 40 minutes. Blood pressure and plasma lipid were determined. Results: After five-week intermittent incremental endurance training, resting SBP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exercising SBP and DBP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And plasma lipids were improved significantly including TG, LDL-C and the ratio of HDL-C to LDL-C. Conclusion: Blood pressure wa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and plasma lipids were improved significantly by five-week intermittent incremental endurance training in male middle-aged and aged essential hypertensives. 【Key words】aerobic intermittent incremental endurance training; plasma lipid; essential hypertension; male middle-aged and aged 流行病学资料表明,血压(Bp)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决定因素。迄今大多数研究指出,体力活动是独立的降压因素。在中度和临界性高血压患者,体力活动可使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分别降低0.8-0.9KPa(6-7mmHg)[1]。1967年,Johnson和Grover 首先采用运动训练的方法治疗高血压病人[2],自此以后,许多研究人员采用不同运动方式和运动量训练高血压病人,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然而,究竟SBP于运动后何时开始有显著下降且持续多长时间这一问题还存有争议[3,4]。本文观察5周最大强度为35.9±2.7%每分钟最大摄氧量(VO2max)、纯持续时间为40 min的间歇递增负荷功率自行车有氧耐力训练对患原发性高血压中老年男性的降压效果及对血脂指标的影响,以便为高血压病患者提供更加科学、更宜推广应用的体疗方案。 2对象与方法 2.1对象:男性中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5人,SBP>140mmHg和/或DBP>90mmHg,三次非同日Bp均超过此标准。实验前分别对每位受试者的一般情况、病史、健康状况、生活习惯进行了解,检测心电图、超声心电图等心血管系统指标及血糖(G)、尿素氮(BUN)等生化指标,旨在鉴别受试者是否为原发性高血压、其级别及有无合并症等,以确定其为原发性1级和2级高血压患者,每位受试者还进行了运动试验。受试者分为两组:原发性高血压5周训练组(n=8)及原发性高血压对照组(n=7),受试者基本情况均无显著差异。 2.2运动方案:以间歇递增有氧耐力运动方式,采用功率自行车踏车练习,每周3次,持续5周。每次练习的具体程序如下(见图1): 空负荷→25.0W→ 37.5W→50.0W %VO2max16.3±3.523.2±3.228.8±2.535.9±2.7 仪器使用JS-0085澳瑞特程控磁阻健身车(山西澳瑞特健康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2.3实验方法 2.3.1Bp的测定:仪器为OMRON HEM-605手腕式自动数字血压计(大连欧姆龙公司), 此血压计的灵敏性准确性及重复性已在实验前经与水银血压计校定。其SBP和DBP较水银血压计分别低2.1±5.2mmHg和5.0±5.6mmHg;SBP的变异系数(CV)为2.29%,DBP的CV为

负荷特性

负荷特性 负荷特性,是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力负荷从电力系统的电源吸取的有功功 简介 负荷特性,电力负荷从电力系统的电源吸取的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随负荷端点的电压及系统频率变化而改变的规律。 电力负荷是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电能的消耗者对电力系统的分析、设计与控制有着重要影响。几十年来,人们提出了大量的负荷模型,包括静态负荷模型、机理动态负荷模型、非机理动态负荷模型。同时,也不断积累了不少实测参数。建立一个负荷特性数据库,能够很方便地对历史数据进行各种查询以及调用,便于从一个整体、长期的范围来对负荷特性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和应用。 从负荷建模系统对数据库的要求而言,该负荷特性数据库必须安全可靠并且易于使用,要求提供大容量的数据仓库,支持大容量的数据调用且迅速,另外,在与其它数据库的连接、操作系统的适应上应该更具有广泛性。鉴于此,该软件和数据库分别是用Visual Basic 6.0和SQL Server来进行开发研制的。Visual Basic是一个可视化、面向对象的快速应用程序开发工具,具有强大的图形、图像处理功能,拥有强大的数据库功能。SQL Server有着很好的易用性、可伸缩性和可靠性等等,这种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能够满足各种类型的企业客户和独立软件供应商构建应用程序的需要。在江苏电网以及河南电

网的负荷特性数据库的建立和应用项目中,通过实践证明,该负荷特性数据库能够满足工程要求。 特性分类 负荷功率随负荷点端电压变动而变化的规律,称为负荷的电压特性;负荷功率随电力系统频率改变而变化的规律,称为负荷的频率特性;负荷功率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称负荷的时间特性。但一般习惯上把负荷的时间特性称为负荷曲线(有日负荷曲线、年负荷曲线等),而把负荷的电压特性和负荷的频率特性统称为负荷特性。 反映负荷点电压(或电力系统频率)的变化达到稳态后负荷功率与电压(或频率)的关系,称为负荷的静态特性;反映负荷点电压(或电力系统频率)急剧变化过程中负荷功率与电压(或频率)的关系,称为负荷的动态特性。 负荷功率又分为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这两种功率的变化规律差别很大。将上述各种特征相组合,就确定了某一种特定的负荷特性,例如有功功率静态频率特性、无功功率静态电压特性等。 电力系统的负荷的主要成分是异步电动机、同步电动机、电热电炉、整流设备、照明设备等。在不同负荷点,这些用电设备所占的比重不同,用电情况不同,因而负荷特性也不同。 特性模型 负荷特性对电力系统的运行特性影响很大。例如,研究电力系统的暂态稳定性,采用不同的负荷特性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因此,在电力系统的分析计算中采用有一定精度的负荷模型是很重要的问题。

(整理)学会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

学会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 ?作者:梁海燕(通识甘肃张掖临泽三期通识二班) ?评论数/浏览数:1 / 591 ?发表日期:2010-12-03 09:49:50 人教版课标初中体育七年级-九年级第二章积极自觉地参考身体锻炼学会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 1.教学设计学科名称:学会运动负荷的自我检测 2.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七年级(1)(2)(3)(4)个班体育课教学, 学会运动负荷的自我检测,主要包括脉搏、心率、心脏恢复率等概念、适宜运动心率的计算、判断方法、运动心率和运动后心脏恢复率的测定方法、简单判断运动负荷的方法等具体内容。 3.教学内容分析:所谓运动负荷,是指人做练习时所承受的生理负荷。运动负荷包括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两个方面。在锻炼时只有运动负荷保持适宜,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运动负荷过小过大都不行。过小,则达不到锻炼的目的;过大,又超出了人身心所能承受的限度,对人身心健康和教学任务的完成都十分不利。因此,要学会合理地安排和调节运动负荷。 4.教学目标:学会运动负荷的自我检测是本课时教学的重点内容,但由于内容较多,又具有一定的操作性知识学习的特点,建议教学中可在以教师重点讲解有知识点的基础上,把有关内容的深入学习与实践课的教学

相结合,如在进行实践课耐久跑的教学前,可事先要求学生对有关适宜运动心率的计算、判断方法、运动心率和运动后心脏恢复率的测定方法、简单判断运动负荷的方法等具体知识点进行预习,而在耐久跑的教学中,可让学生自己测出跑后即刻的脉率指标,并与“适宜运动脉率”的公式计算出的自己的适宜运动脉率相对比,进而评价和调整自己练习时运动负荷。在持续的耐久跑练习结束后,再让学生测出自己运动结束后1分钟内的脉率,并计算自己的心脏恢复率水平。最后对怎样判断引导负荷大小内容的教学,学生一般都能看懂,建议教师结合活动园地的内容,要求学生课外学习完成。 5.教学难点分析:简单判断运动负荷的知识,检测运动负荷的方法,学会科学地参加体育活动 6.教学课时:2课时 7.教学过程: 在体育锻炼中,运动负荷太小,还达不到锻炼身体的目的;运动负荷过大,则容易引起运动性疲劳,影响健康。那怎样判断运动负荷的大小呢?我们可以通过掌握一些简单易行的方法来判断自己的运动负荷。 一、检测运动负荷的简便方法 测定脉搏是检测运动负荷常用的简便方法。

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

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 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就是一种心功能试验,通过给心脏一定的运动负荷,使心肌耗氧量增加,超过病变冠状动脉供血贮备能力时心肌出现缺血,心电图可出现缺血性ST段改变。按运动量可分为极量运动试验、次级量运动试验与症状限制性运动试验。常用运动试验为活动平板试验与蹬车运动试验。 【适应症】 1.冠心病的辅助诊断检查。 2.冠心病患者危险分层。 3.评价为冠心病患者抗心肌缺血治疗的疗效。 4.心肌梗死患者预后评估。 5.客观评定心功能,合理安排劳动与运动量。 6.飞行员体格检查。 7.其她 【禁忌症】 1.不稳定性心绞痛。 2.急性心肌梗死进展期或有并发症者。 3.未控制的有症状的心力衰竭。 4.严重心律失常。 5.严重高血压[收缩压≥180mmHg与(或)舒张压≥110mmHg] 6.严重主动脉瓣疾病。 7.肥厚型心肌病及其她类型的流出道梗阻。

8.左主干冠状动脉狭窄。 9.主动脉夹层。 10.急性全身性疾患与电解质紊乱。 【方法】 1、活动平板运动试验受检者在活动平板上做步行运动,活动量可由改变平板机转速及坡度逐级增加。常采用Bruce方案,自1、7mph、倾斜坡度10%(5METs)始,每级增加2~3METs,每级3min。 2、蹬车运动试验受检者坐于自行车功量计上作蹬车运动,运动量由功量计改变蹬车阻力而逐级增加,所做外功由功量计直接显示,功量单位k g·m/min。 运动方案:男性:300→600→900→1200→1500;女性:200→400→600→800。每级3min。 运动终点: (1)达到目标心率[85%预期最大心率(相当于195-年龄)]; (2)出现中度至重度心绞痛; (3)在没有Q波可供诊断的导联ST段抬高≥0、1mV (V1或avR 导联除外); (4)S T段水平或下垂型下降>0、2 mV; (5)下述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二联律、室早RonT、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 (6)血压不升或下降>10mmHg; (7)血压过高,超过210mmHg;

人教版运动训练 第四章 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题库上课讲义

第四章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竞技需要原则 1.简要说明竞技需要原则的科学基础:1、训练目标对训练活动的重要导向作用:一切训练的内容.方法和手段的选择及训练负荷与节奏的安排都应该围绕着成功比赛的需要而组织实施。2、专项竞技需要的特异性:必须全面.深入的认识和了解自己所从事的运动项目竞技能力结构的特点,才能做到准确的选择与专项竞技需要相符合的训练内容.手段及制定相对应的运动负荷方案,从而有效的组织运动训练活动。3、现代训练的专项化发展趋向:运动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及负荷都表现出鲜明的专项化趋向。儿少的早期基础阶段的训练也应以未来高水平专项竞技的需要为导向,为专项高水平竞技阶段的训练和参赛打下良好的基础,将早期基础阶段的训练与优秀运动员的专项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 2.竞技需要原则的训练学要点:1、要围绕运动训练的基本目标,全面安排好训练和比赛;2、正确分析专项竞技能力的结构特点;3、按照竞技的需要确定负荷内容和手段;4、注意负荷内容的合理结构: 第二节动机激励原则 1.简述动机激励原则的科学基础:1、成功动机是运动员参训的重要原动力;动机是推动人们从事某种活动的内部动力。2、竞技训练的长期性和艰苦性要求不断地激励运动员的参训动机;现代高水平竞技训练要求他的参与者多年坚持系统的刻苦训练,承受巨大的心理负荷与生理负荷。 2.动机激励原则的训练学要点:1、加强训练的目的性教育和正确价值观教育;2、满足运动员合理的需要;3、激发运动员参与训练和比赛的兴趣;4、发挥运动员在训练中的主体作用;5、注意教练员自身的榜样作用;6、注意正确地动用动力。 第三节有效控制原则 1.有效控制原则的科学基础:1、运动训练过程的多变性要求对其实施有效的控制;只有对不断变化的训练过程实施有效的控制,才能使预定的训练目标成为可能。2、现代控制论是实施有效控制的理论基础;必须对行为的对象及其变化是以有效的控制,以确保其朝着预定的方向进行,以实现预定的目标。3、训练信息是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必备条件。运动训练信息既反映着运动训练系统自身的各种状态和特征。 2.信息在现代训练中的运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运用控制信息有效地调节和控制运动员的训练;2运用信息反馈对下在进行的训练过程进行有效的监测和调控;3运用运动员训练过程与状态的诊断,了解训练过程的进展状态状况,评价运动员的训练水平;4运用对

运动负荷分析

体育课运动负荷量分析 关键词】体育课 关键词:体育课;运动负荷;脉搏频率 当进行体育锻炼时,体内代谢过程比平时大为增加,能量消耗增加;锻炼后,能量物质的恢复更充分,可达到比锻炼前更高的水平,各器官系统功能增加,这是体育锻炼增加体质的基本原理。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材料 某高校大学一年级某班60人,以1次体育课为例进行运动负荷监测。 1.2 方法 分别测定课前安静时、课的开始部分、课的基本部分及结束部分脉率。课开始的准备部分为9 min;课的基本部分为27 min,分别测第2、7、12、17、22、27分钟脉率;结束部分为4 min。 以每分钟脉搏平均值为基础,以课的每分钟平均脉搏数、各部分每分钟平均脉搏数、主要教材的每分钟平均脉搏数绘制脉搏测定曲线图,计算平均生理负担量和生理负荷量等级,确定生理负荷量指数。要特别注意课前安静时脉率,尽量设法排除课前影响脉率的各种外部因素,否则,计算出来的生理负荷指数可因安静时的脉率的上升而偏低。 2 结果 课前安静时脉率为80次/min;课的开始部分脉率为100次/min;课的基本部分第2分钟脉率为128次/min,第7分钟脉率为130次/min,第12分钟脉率为142次/min,第17分钟脉率为158次/min,第22分钟脉率为178次/min,第27分钟脉率为140次/min;结束部分脉率为100次/min。 通过分析得知,此次体育课的平均生理负荷量脉率为133次/min,已知课前安静时的脉率是80次/min,所以生理负荷指数为:128/80=1.6。通过对照运动强度指数评定表可知,这次课的生理负荷量等级属于中等。 3 讨论 一般来说,心、肺功能锻炼的最佳运动强度是在心脏每搏输出量的最大范围内,多数在140~150次/min之间。如果脉率超过180次/min、运动时间达20min以上,约需12 h才能恢复。所以,一般体育课中的最高脉率以不超过180次/min为宜。体育课的密度一般在25%~45%之间。

运动训练中的适宜负荷原则

运动训练中的适宜负荷原则 运动训练中关键的环节是对运动负荷的合理调控,没有适宜水平的运动负荷,要么不能发挥 运动员的应激能力而提高运动成绩,要么会使运动员的身体机能水平向劣性方向发展而造成 过度疲劳。所以,对运动员施加适宜的运动负荷,使其机能能力和运动成绩不断提高,是教 练员在每天具体实施训练过程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一、运动负荷的可接受性、有效性和适时性 “适宜负荷”应该从三个角度予以解释: 一是运动员对负荷的可接受性,即运动员承担负荷的可能性,这是“适宜负荷原则”的首要条件。超过运动员接受能力的负荷,不仅不能有效发展运动员的竞技能力而且还会不同程度导 致运动员身体机能出现劣变现象,继而表现为过度疲劳、运动损伤或疾病,缩短运动员的运 动寿命甚至断送运动员的运动前程。 二是运动负荷的有效性,这是适宜负荷原则的核心内容,即教练员为运动员所设计的负荷必 须能切实有效地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从这层涵义上理解适宜负荷,不仅是一个负荷大小的 问题,更重要的是负荷性质的问题,即教练员所设计的负荷原则要求负荷与其目的和任务达 到一致。 三是适宜负荷原则要求负荷安排的适时性,依据“超量恢复”理论,当机能达到超量恢复时是 机体接受下一次负荷刺激的最佳时机。教练员能否抓住这一时机进行下一次训练是反映教练 员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适宜负荷原则”适宜时间实施负荷的要求。 二、适宜负荷原则的操作过程 分析负荷是否适宜不能只单纯从负荷本身去考虑,最重要是不能脱离承担负荷的主体。因为 运动员的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竞技能力以及前次负荷后恢复情况等因素都会影响其承担 负荷的能力,在这些因素中稳定程度又各有不同,性别是不变的,年龄增长是缓慢的,健康 状况与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阶段性变异特性已经比较清晰,而前次负荷的恢复状况则每日每时 都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因此,教练员既要根据运动员性别、年龄特征、健康状况及竞赛能 力发展水平来制定负荷量度计划,又必须根据负荷后运动员生理、心理上的反应及恢复状况 的反馈信息及时地调整和修订预定的负荷计划,这些调整和修订不但要体现在各种大周期中,更主要体现在课与课之间,甚至于一次课的各个练习之间,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对运动负荷的 科学控制,才是对“适宜负荷原则”的有效实施。 对于一名教练员来说,只理解“适宜负荷”原则的涵义是不够的,运动训练的过程是操作性过程,也是动态变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练员对运动员负荷的可操作性是“适宜负荷”原 则得以实施的保障条件。教练员对运动负荷的可操作性就是教练员对自己所确定的负荷指标 必须有理论依据和实施保证;必须能在既定时间内顺利地付诸实,转化为运动员的有效练习,且不受阻滞或中断。其中关键有两部分: 一是教练员对整个训练周期的总体负荷能逻辑地安排划分于各个阶段、小周期和课次当中, 使每一段或一次负荷既是前一段或一次负荷的继续,又是后一段或一次负荷的开始。二是教 练员对每个运动员的身心状况要有比较准确的认识或预计,在具体训练过程中就是对负荷量 度的适宜程度进行科学判定,这又包含两个方面:第一,生物学判定,因为不同的负荷量度 对运动员机体所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可以从许多生理生化指标中得到反映。第二,心理学判定,运动员所承受的训练负荷,通常会引起相应的心理反应(尽管并非所有心理反应都来自 于此),相对于生理负荷称之为心理负荷,由于二者反应的侧面不同,所以心理学评定作为 心理负荷的评定方法是必要的。 三、适宜负荷原则中的运动心理监控

《合理安排运动负荷与休息》教学设计

《合理安排运动负荷与休息》教学设计 十二中学刘宏雷 一、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涉及的知识点多,信息量大,为本章重点的教学内容之一,而且教学内容又具有知识性和操作性强的特点。 二、教学设计思想: 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信息量大、直观性强的优点进行教学。教学中教师运用生动的语言,直观的教学方法,以及大量的探究问题,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 三、教学目标: (1)理解运动负荷的概念以及合理安排运动负荷的意义; (2)运动与休息的关系; (3)自觉养成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并在运动后积极休息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合理安排运动负荷与休息的意义 教学难点:如何合理的安排运动负荷,如何根据所学的知识指导实践活动。 五、教学过程: (一)设疑问导入课题。 提出问题:“有的同学认为,只要参加体育活动就能增进健康;因此锻炼无须刻苦努力,跟自己过不去。而有的同学则认为,体育锻炼一定要非常刻苦,练得越狠,锻炼的效果越好。那么这两种观点正确吗?”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学习新课。 出示课题:“合理安排运动负荷与休息”。 (二)、指导观察、认识特点。 提出问题:“什么是运动负荷?”——导出运动负荷的概念。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

通过观察得知:哪些运动图片的负荷量大,哪些运动图片的负荷强度大。 (三)、直观演示,形成概念。 提出问题:“负荷量和负荷强度的关系?” 1、用跷跷板的直观形象说明负荷量和负荷强度的关系,负荷量大,负荷强度相应降低,反之,负荷强度相应增加。 (四)、 提出问题:“为什么要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帮助学生理解“超量恢复”的概念。 2、教师讲解超量恢复的基本规律和科学安排运动负荷的必要性。 3、根据学生阅读课本,提问“安排运动负荷的原则” 4、教师总结“安排运动负荷的原则”。 5、拓展:运动负荷安排的两种模式介绍——学生根据介绍的讨论安排第三种模式。 (五)导入问题: “大家都知道,合理参加体育锻炼能够增进健康、增强体质,但是如果我们只是重视体育锻炼而不注意适当休息,是否会影响健康呢?”——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转移到合理安排休息的知识点学习上。 (六)教师向学生讲解并运用形象的比喻来表述人体机能提高的过程,使学生理解合理安排休息对增进健康和促进身体发育的必要性,并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怎样合理安排休息的问题,让学生发表意见。 (七)然后教师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学生平时“锻炼——休息——学习和睡眠”的问题上,进而通过说明睡眠不是唯一的休息的方式而引出“积极性休息”和“消极性休息”的概念,引导学生合理安排学习与锻炼和休息,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六、综合练习、加深认识。 针对本课的学习内容完成问题: (1)运动负荷通常又叫运动量,包括负荷量和负荷强度()

体育训练方法

各种运动训练的方法 分类:训练类 运动训练的方法极其丰富,分类非常复杂,按一般的区分有以下四类:按掌握技术技 能分,有讲解法、示范法、分解法、完整法、纠错法;按负荷与间隙的关系分,有持 续法、重复法、间除法;按训练方法的组合分,有变换法、综合训练法(包括循环训练);按训练方法的组织形式分,有游戏法、比赛法。关于运动技能中学习这类训练方法在前述教学论中已经阐述,可以结合训练的特点运用。本章只介绍其余的常用训练 方法。 一、持续训练法 持续训练法是指在较长的时间里,用较稳定的的强度,不间歇地连续进行练习的方法。持续训练法通常用于发展一般耐力,例如长距离跑或游戏,球类中的多球训练,体操 中的单个或成套动作的连续重复练习等。“法特来克”式的变速训练是持续练习法的 变种。“法特来克”训练法是一种利用自然地形的游戏式的长跑训练。 二、重复训练法 重复训练是在暂时不改变动作要素、结构及负荷数据的情况下,反复多次练习,而且练习间隙保证机体能力基本恢复的一种训练方法。重复训练法用于身体训练,可把 强度提高到极限或次极限,从而发展最大力量或最高速度。在强度适当的情况下,它 是用于技、战术训练的主要方法。 三、间隙训练法 间隙训练法是指在一次或一组练习之后,按照严格规定的间隙时间和积极性休息的方式进行休息,在运动员机体未完全恢复的情况下就进行下一次(组)练习的方法。间 隙训练法同重复法相类似,练习之间都有一定的间隙时间。区别的关键在于:间隙训 练法每次练习的间隙时间有严格规定,要在运动员机体未完全恢复的情况下就开始第 二次练习,而重复训练法的间隙时间要在运动员的机体基本恢复的情况下才开始第二 次练习。 对于提高运动员的心血管系统的机能而言,间隙训练法特别有用。通常间隙休息只等心率降低到120~140次/分钟,即又开始下次练习。此时心脏每搏输出量达到最大值,耗氧量也达到最大值,接着又对心脏施加新的强烈刺激,这有利于增加心肌耐力,增大心脏容积,较快地提高心脏的功能。

运动负荷

一、运动负荷的调节如何进行,举例说明? 运动负荷由最大负荷百分比、练习时间、练习次数、练习组数、间歇时间、练习频率等6个主因子构成.控制运动负荷主要对这6个因子进行控制.在运动训练计划中体现最明显的主因子是最大负荷百分比、练习次数、练习组数,并且给出了明确的规定.而练习时间、间歇时间、练习频率体现的并不明显,但是我们也应该根据训练目标对这3个主因子进行适当的调控.制定训练计划和控制运动负荷之前,要明确自己的训练目标,这样才会有针对性和准确性.当出现预警症候时,应立即停止训练或降低训练负荷,以防出现过度疲劳致使形成力竭性疲劳,对机体产生破坏性.运动负荷的6个主因子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各种组合,形成不同的负荷结构,产生不同的负荷刺激,而且其中某一个因子的变化都可使整个负荷性质发生相应的变化.训练过程中,教练员可通过各因子的变化来调整运动负荷.而疲劳是由于活动使工作能力及身体机能暂时降低的现象.根据疲劳产生的机制和疲劳的分类,消除疲劳的途径和方法如下. 一.消除疲劳的途径 1.用各种方法使肌肉放松,改善肌肉血液循环,加速代谢产物排出及营养物质的补充.如整理活动、水浴、蒸汽浴、桑拿浴、理疗、按摩等. 2.通过调节神经系统机能状态来消除疲劳.如睡眠、气功、心理恢复、放松练习、音乐疗法等. 3.通过补充机体在运动中大量失去的物质,促进疲劳的消除.如吸氧、补充营养物质及利用某些中药来调节身体机能等. 二.消除疲劳的方法 (一)整理活动 整理活动是消除疲劳,促进体力恢复的一种良好方法.教练员、运动员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剧烈运动后进行整理活动,可使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仍保持在较高水平,有利于偿还运动时所欠的氧债.整理活动使肌肉放松,可避免由于局部循环障碍而影响代谢过程. 整理活动应包括慢跑、呼吸体操及各肌群的伸展练习.运动后作伸展练习可消除肌肉挛经,改善肌肉血液循环,减轻肌肉酸痛和僵硬程度,消除局部疲劳,对预防运动损伤发生也有良好作用. (二)睡眠 睡眠时消除疲劳、恢复体力的好方式.睡眠时大脑皮层的兴奋过程降低,体内分解代谢处于最低水平,而合成代谢过程则相对较高,有利于体内能量的蓄积. 成年运动员在平时训练期间,每天应有8~9小时的睡眠.在大运动量和比赛期间,水面时间应适当延长.青少年运动员的睡眠时间,应比成年运动员长,必须保证每天有10小时的睡眠. (三)温水浴 训练后进行温水淋浴室最简单易行的消除疲劳方法.温水浴客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调节血流,加强新陈代谢,有利于机体内营养物质的运输和疲劳物质的排除.水温为42摄氏度左右为宜.时间为10~15分钟,勿超过20分钟.训练结束半小时后,还可进行冷热水浴.冷水温为15摄氏度,热水温为40摄氏度.冷水淋浴1分钟,热水淋浴2分钟,交替3次.

运动负荷的检测与分析方法

运动负荷检测与分析方法 一、了解几个名词 (一)、运动负荷 运动负荷,又称生理负荷,是指人做练习时所承受的生理负荷。运动负荷包括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两个方面。由强度、密度、时间、数量及运动项目的特点等因素构成。在锻炼时只有运动负荷保持适宜,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运动负荷过小过大都不行。过小,则达不到锻炼的目的;过大,又超出了人身心所能承受的限度,对人身心健康和教学任务的完成都十分不利。因此,要学会合理地安排和调节运动负荷。 (二)、运动强度 运动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练习所用的力量大小和机体的紧张程度,影响运动强度的主要因素是练习时的速度和负重量。如初中生100米快速跑,跑后即刻心率可达到180次/分以上,慢跑1分钟,心率一般在130次/分左右,显然前者强度大,后者强度小。在体育活动中,较大强度的项目有跑、跳、攀登等,而走、爬、投掷等的运动强度则相对较小。(三)、运动时间 运动时间是指一次体育课练习的总时间或每个练习的间歇时间,在保证一定的合理强度和密度的同时,练习时间持续的长短直接关系着运动负荷的大小。如果一节课,学生长时间处于大强度的运动之中,那么,他们的运动负荷就偏大。运动时间可以根据不同的人制定不同的项目。 (四)、练习密度 练习密度是指单位时间内重复练习的次数,它在运动负荷中反映时间和数量的关系。练习密度是否合适较大地影响着学生的运动负荷,一般与运动负荷成正比。 二、运动负荷检测与分析从两个方面入手:(每学期对所有体育教师体育课进行1次以上运动负荷检测与分析:填好两张表作好两个分

析) 1、体育课运动负荷(心率)测定记表(表一) 2、体育课密度测量表(表二) 附:(表一)(男女各抽测3名学生、每生一张) 体育课运动负荷(心率)测定记表 学校:上课教师:测量者:记录者:班级:受试者:性别:测量时间:

运动负荷试验心电图规范化

平板运动试验心电图 一、定义 运动心电图是指在一定运动负荷下的心电图,常用于冠心病及其他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预后评估。心电图运动试验指通过运动增加心脏的负荷,使心肌耗氧量增加,当负荷达到一定量时,冠状动脉狭窄患者的心肌供血不能相应增加,从而诱发静息状态下未表现出来的缺血性心电图,通过分析和测定心电图相关参数,从而对受试者心脏功能状态和心肌缺血作出判断。平板运动试验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运动负荷试验方法。通过自动分级依次递增平板速度及坡度以调节负荷量,直至受试者心率达到亚极量水平,分析运动前、中、后的心电图变化以判断结果。 二、适应症 1.冠心病辅助诊断,包括隐匿性冠心病的检测。 2.冠心病严重程度评估。 3.心肌梗死患者预后评估。 4.对心脏负荷能力及心功能的评估。 5.冠心病药物及特殊治疗技术的有效判断。 6.早期发现隐匿性运动心律失常。 7.早期发现隐匿性高血压病。 8.指导相关心脏病患者的康复锻炼。 三、禁忌症 (一)绝对禁忌证

1.急性心肌梗死2天内 2.药物治疗未控制的不稳定心绞痛 3.引起症状或血流动力学障碍的未控制的心律失常 4.有症状的严重主动脉瓣狭窄 5.未控制的有症状的心衰 6.急性肺栓塞或肺梗死 7.急性心肌炎或心包炎 8.急性主动脉夹层分离 (二)相对禁忌证 1.冠状动脉左主干狭窄 2.中度狭窄的心脏瓣膜病 3.电解质异常 4.严重的高血压(SBP>200mmHg或DBP>110mmHg) 5.肥厚梗阻性心肌病 6.导致不能充分运动的身心障碍 7.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四、注意事项 1.运动试验检查要宽敞明亮。 2.运动试验仪器处于工作状态。 3.有良好的接地地线。 4.完善的急救设备。 5.除颤器处于工作状态。

体育课运动负荷内涵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811015684.html, 体育课运动负荷内涵分析 作者:高嵘 来源:《中国学校体育》2016年第10期 在体育课教学中,学生进行运动练习时必然要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而运动负荷安排是否合理,则直接影响其体质的增强和运动技能的掌握,因此,运动负荷安排是否合理,常常作为我们评判体育课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那么,体育课的运动负荷究竟是什么?其内涵是什么?它应如何定义?对这一基本前提问题的回答是否准确,则直接影响我们对体育课运动负荷本质的把握,也制约着我们将运动负荷作为体育课教学评价参照时的科学性把握。 一、国内有关体育课运动负荷概念定义的简要回顾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体育理论》教材中就已提出了体育课的密度和运动负荷的概念,但该教材并未对运动负荷做出明确的定义,只在其测定与评定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方法中重点介绍了脉搏测定方法[1]。其后从体育理论课程中分化出来的《学校体育学》教材将体育课 的运动负荷定义为“学生在课中做练习时的…量?和…强度?”;并指出,“动作的质量也会对运动负荷大小有影响”[2]。 20世纪八十年代后期,随着“体育课心理负荷”有关研究的出现[3][4],其后的于90年代出版的有关学校体育学教材,也相应地增加了体育课心理负荷这一概念[5]。于是,体育课程的 负荷这一概念也出现了相应的变化,将其定义为:学生在课中所承受的身心刺激及其值,它包括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体育课的生理负荷是指学生从事运动动作练习的量和强度对机体的刺激程度;其心理负荷是指学生在体育课中所承受的心理刺激及心理能耗[6][7],或者“课中学生心理上所承受各种刺激与强度的程度”,具体表现为学生的注意、情绪、意志等方面的变化,主要以“注意”、“情绪”、“意志”三个方面的指标综合评价[8]。 然而,九十年代中后期,注重增强学生体质和运动技术传授的传统体育教学范式受到了诸多质疑或批判,而随着部分学者对观摩课、评优课中与运动负荷有关的“心率曲线”[9]和“心理负荷”概念及其测试评价标准的质疑[10],体育课运动负荷这一概念在步入21世纪后逐渐淡出了学校体育学及其有关的著作和教材。而随着体育新课程改革的开始,特别是对新体育课程理念、学习方式、评价方式等的强调,体育课运动负荷评价指标也不再作为体育观摩课、评优课中的重要评价指标,甚至被弃用。在这样的背景下,周登嵩教授主编的体育院校通用教材《学校体育学》则启用了“体育课的运动负荷量度”这一概念,其意指“学生在课中从事身体练习时所承担的运动的量与强度的总称,是身体练习对机体刺激的反映”[11]近年来,随着大家对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问题的正视和新课程改革问题的反思,体育课运动负荷这一问题重新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并作为评价体育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参照指标。 二、对国内体育课运动负荷概念的归纳分析

国家电网负荷特性分析研究(精)

国家电网负荷特性分析研究 摘要:利用国家电网公司所辖各区域电网的2000—2006年的统调负荷数据,分析了国家电网的年、月、典型日负荷的特点,对比了5个区域电网的负荷特性及其特点,并对影响负荷特性的一些重要因素进行了分析探讨,如供需形势、用电结构等。 关键词:国家电网,负荷特性,供需形势,用电结构 作者简介:陈伟(1983-),男,湖北武汉人,硕士,主要从事电力供需分析与预测、电力需求侧管理等方面的研究。E-mail: chertwei@https://www.360docs.net/doc/5811015684.html, 0 引言 负荷特性的分析和预测是电力市场分析预测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准确把握电网负荷特性及其变化趋势是做好电力规划、生产、运行工作的重要基础,也是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参考。通常把握电网负荷特性的难度较大,一方面是因为电网负荷特性指标较多,指标之间关联性较强;另一方面,影响负荷特性变化的因素较多,且一些气候因素如气温、降雨等具有很大不确定性。因此,只有长期跟踪研究电网负荷特性,才有可能较准确地把握电网负荷特性变化的规律。通过对国家电网及其所属区域电网2000—2006年负荷的跟踪,分析了国家电网及所辖五大区域电网的负荷特性。 1 国家电网负荷特性 按照理论上的全国充分联网,将国家电网所辖的各区域电网8760负荷数据直接叠加可以得到国家电网的8760负荷数据,进而得到联网的年最大负荷,对比联网前的年最大负荷(五大区域电网年最大负荷代数和),2000年大约可减少1140万kW,2006年大约可减少1850万kW,占联网前负荷的5%左右,也就是说,实现理想的充分联网可以节约5%左右的电源装机。本文即采用此合成8760负荷数据分析国家电网经营区域的负荷特性。 1.1 年负荷特性 由于各区域电网的自身特点,年最大负荷出现的时间各不相同。华东、华中电网出现在夏季,东北电网和西北电网出现在冬季,华北电网呈现冬夏双高峰,合成后的国家电网年负荷曲线呈现冬夏双高峰,除2005年外,多数年份的夏季最大负荷略高于冬季最大负荷。夏季最大负荷多出现在7—8月,冬季最大负荷多出现在12月(见图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