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九版针灸学必背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九版针灸学必背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九版针灸学必背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九版《针灸学》必背一、经脉循行原文

肺经手太阴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

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大肠经手阳明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夹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夹鼻孔。

胃经足阳明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頞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夹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口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夹脐,入气街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髌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

出其端。

脾经足太阴

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夹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1

心经手少阴

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夹咽,系目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9 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

指之内,出其端。

小肠经手太阳

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骨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出页),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

膀胱经足太阳

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夹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夹脊,贯臀,入腘中。其支者:从髆内左右别下贯胛,夹脊内,过髀枢,循髀外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踹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

肾经足少阴

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邪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踹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夹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2

心包经手厥阴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

出其端。

三焦经手少阳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

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遍属三焦。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出页)。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

胆经足少阳

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出页),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歧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

肝经足厥阴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

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入毛中,环阴器,抵小腹,夹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 3

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二、特定穴歌诀

六十六穴歌(五输穴、原穴)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商阳二三间合谷,阳溪曲池大肠牵。

厉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溪三里随,隐白大都太白脾,商丘阴陵泉要知。

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少泽前谷后溪腕,阳谷小海小肠经。

至阴通谷束京骨,昆仑委中膀胱知,涌泉然谷与太溪,复溜阴谷肾所宜。中冲劳宫心包络,大陵间使传曲泽,关冲液门中渚焦,阳池支沟天井索。窍阴侠溪临泣胆,丘墟阳辅阳陵泉,大敦行间太冲看,中封曲泉属于肝。

、经、合的顺序排列,阳经按井、荥、输、原、经、*(本歌穴位阴经按井、荥、输(即原)合的顺序排列)。

络穴肺大列缺与偏历,胃脾丰隆公孙继,心小通里与支正,膀肾飞扬大钟齐,

心包三焦内外关,胆肝光明蠡沟传,仁督鸠尾与长强,脾之大络大包完。

郄穴脾胃地机与梁丘,心小阴郄养老谋,肾膀水泉和金门,包焦郄门会宗求,,筑宾阳交维莫丢。肝胆中都并外丘,肺大孔最伴温溜,交信跗阳通二蹻

背俞穴背部俞穴要牢记,肺三厥四心五找,九肝十胆十一脾,十二胃俞下三焦,十四肾俞隔大肠,十八十九肠脬瞧。

募穴

大肠天枢肺中府,小肠关元心巨阙,膀胱中极肾京门,肝募期门胆日月,

胃中脘穴脾章门,三焦募在石门穴,膻中气会何经募,心主包络厥阴也。

八会穴

脏会章门腑中脘,髓筋绝骨阳陵泉,血会膈俞气膻中,骨会大杼脉太渊。

八脉交会穴

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

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四总穴歌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4

三、小重点总结

1、十二经脉循行走向总规律:

从针刺人迎穴降压谈针灸学的原始创新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从针刺人迎穴降压谈针灸学的原始创新 作者:石学敏, 申鹏飞 作者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300193 刊名: 上海针灸杂志 英文刊名:SHANGHAI 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年,卷(期):2010,29(2) 被引用次数:8次 参考文献(2条) 1.Bisognano JD;de Leeuw P;Bach DS Improved Functional Capacity and Cardiovascular Structure after Baroreflex Activation Therapy(TM)in Resistant Hypertension Patients with Symptomatic Heart Failure:Results from European and United States Trials of the Rheos (R) System 2009(06) 2.Baroreflex Hypertension Therapy improves cardiac structure and arterial compliance in resistant hypertension:results from European and United States Trials of the Rheos System 2009(02)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张玥.王舒人迎穴临床应用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上海针灸杂志2010,29(10) 2.夏秋芳.XIA Qiu-fang人迎穴考证及现代临床研究进展[期刊论文]-针灸临床杂志2010,26(6) 3.申鹏飞.卞金玲.孟志宏.石学敏.SHEN Peng-fei.BIAN Jin-ling.MENG Zhi-hong.SHI Xue-min捻转补法针刺人迎穴干预原发性高血压亚急症的效应观察[期刊论文]-上海针灸杂志2010,29(2) 4.迟玉花.葛宝和.CHI Yu-hua.GE Bao-he人迎穴的针刺临床应用[期刊论文]-针灸临床杂志2007,23(10) 5.邢瀚.张春红人迎穴临床研究近况[期刊论文]-针灸临床杂志2010,26(2) 6.郭芳.GUO Fang人迎穴临床应用探要[期刊论文]-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0,24(2) 7.李华东.李红.Li Huadong.Li Hong按揉配合针刺新人迎穴治疗交感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研究[期刊论文]-按摩与康复医学(下旬刊)2010,01(12) 8.刘向东针刺人迎穴为主治疗气血两虚型面瘫48例[期刊论文]-针灸临床杂志2007,23(7) 9.卫彦.孙忠人.寇吉友.郭莹针刺人迎穴治疗高血压病120例临床观察[期刊论文]-针灸临床杂志2006,22(2) 10.戢杨.吴沅皥.赵锦声赵锦声针刺人迎穴治疗头面部功能障碍医案2则[期刊论文]-新中医2008,40(4) 引证文献(8条) 1.张丽丽.张春红.王舒针刺降压临证举隅[期刊论文]-针灸临床杂志 2013(6) 2.张春红.邢瀚.乔波石学敏治疗高血压病经验[期刊论文]-中医杂志 2011(20) 3.李会娟.申鹏飞针刺降低血压变异性[期刊论文]-吉林中医药 2011(1) 4.张春红.卞金玲.杜宇征针刺治疗高血压60例[期刊论文]-上海针灸杂志 2010(8) 5.刘丽伟.杜宇征针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伴耳鸣及先天性高脂血症1例[期刊论文]-针灸临床杂志 2012(1) 6.李美罗.李垠和.吴焕淦.常小荣.刘慧荣.王晓梅灸法治疗高血压的研究概述[期刊论文]-环球中医药 2012(2) 7.乔波.张春红针刺人迎穴治疗高血压病的近代研究概况[期刊论文]-吉林中医药 2011(6) 8.王莹.李阳.郭琳近几年针灸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通览[期刊论文]-针灸临床杂志 2013(9) 引用本文格式:石学敏.申鹏飞从针刺人迎穴降压谈针灸学的原始创新[期刊论文]-上海针灸杂志 2010(2)

(整理)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招生简章.

天津中医药大学2016研究生招生简章 广大考生请注意:2016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已经公布,勤思考研辅导老师会在第一时间为大家搜集整理2016考研的复习资料及相关信息,希望对大家的复习备考有所帮助!大家有关于考研的问题也可登录勤思考研官网咨询相关专业的老师! 一、培养目标 培养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遵纪守法,品德良好,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管理等工作能力的高层次学术型专门人才以及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培养类型 按照教育部要求,硕士研究生培养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攻读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学科门类涉及医学、工学、文学、管理学等),以培养从事基础理论或应用基础理论研究人员为目标,侧重于学术理论水平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学生毕业时授予"医学、工学、文学、管理学"学术学位;另一类是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以培养中医、中药研发、护理、汉语国际教育等各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侧重于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学生毕业时授予专业学位。 三、选拔方式 推荐免试:按教育部文件精神,在应届本科毕业生(包括本校及外校)中选拔优秀学生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推荐免试生是指在原学校获推荐免初试资格并且经我校复试合格的应届本科毕业生。推荐免试生均须网上报名并缴费,报考专业在报名时一经确定,后期不得申请更改。欢迎获得推荐免试资格的应届本科毕业生报考我校。详情请及时关注我校研究生院网站关于《天津中医药大学2016年接收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章程》的通知。 全国统一考试:参加全国统一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四、招生人数 招生目录(后附)中公布的招生人数为我校各专业2016年拟招生的人数。最终招生人数以国家当年正式下达的招生计划文件为准、拟招收推免生人数以最后推免生系统确认的录取人数为准。 五、报考条件 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报名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

针灸学发展历史精编

针灸学发展历史精编 Document number:WTT-LKK-GBB-08921-EIGG-22986

针灸学发展历史 针灸学,是中国医学中的重要学科之一,是中华民族在与疾病抗争中创造出来的极为神奇合理的医疗手段。它的发展是可以折射出中国传统医学对世界医学影响力的变化。它发源于中国,现在正向国外流传,当前已经成为世界医学的重要作用成部分。 针与灸的起源 针灸术,是由“针”和“灸”两种治法组成的。它是通过针刺和艾灸调整经络脏腑气血的功能,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针灸这门科学是一门高深的学科。它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历史时期。 据史书记载,针灸学最早见于公元前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一书。原文为“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便是指灸术,其中详细描述了九针的形制,并大量技术了针灸的理论与技术。两千多年来,针灸疗法一直在中国广为流传,并逐渐传向了世界。而针灸的出现,则更早。 上溯至远古时期,那时候的人们偶然间被某些坚硬的物体,如石头、荆棘等触碰了身体的某些部位,会不经意间出现些意想不到的疼痛减轻的现象。古人由此开始有意识地用一些尖利的石块来刺身体的某些部位,以减轻疼痛。古书上曾多次提到针刺的原始工具是石针,称为砭石。这种砭石大约出现于距今8000至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那时的人们已经掌握了挖刺、磨制技术,能够制作出一些比较精致的、适合刺入身体以治疗疾病的石器,这种石器就是最古老的医疗器具——砭石。人们就用“砭石”刺入身体的某一部位治疗疾病。砭石在当时还常用于外科化脓性感染的排脓,所以又被称为针石。《山海经》中记载:“有石如玉,可以为针”,是有关针石的最早记载。中国在考古中曾发现过砭石实物。可以说,砭石是后世刀针工具的基础和前身。至秦汉时期,针石已由石针、骨针、竹针逐渐发展成为金属针。金属针发展到现在,经历了铜、铁、银、合金以及不锈钢针具等阶段。针具的改革,扩大了针刺治疗范围,提高了治疗效果,促进了针灸术的发展。 灸法产生于火的发现和使用之后。在使用火的过程中,人们发现身体某些部位的疼痛经火的烧灼、烘烤而得以缓解和解除,继而学会使用兽皮或树皮包裹烧熟的石块、沙石进行局部地热熨,逐步发展至以点燃树枝或干草烘烤来治疗疾病。经过长期的摸索,选择了易燃而且具有温通经脉作用的艾草作为灸治的主要材料,于体表局部进行温热刺激,从而使灸法和针刺一样,成为防病治病的重要方法。由于艾草具有易于燃烧、气味芬芳、资源丰富、易于加工贮藏等特点,因而成为了最重要的灸治原料。

针灸学 十二经脉 循行 灵枢 原文 加 彩图 (经典图文并茂)

1、LU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隔,属肺,横出腋下,下循臑内前廉,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孔最, 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 2、LI手阳明大肠经,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循臑外前廉,上肩,出颙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隔,属大肠。 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 商阳(井)、二间(荥)、三间(输)、合谷(原)、 阳溪(经)、偏历(络)、温溜、 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合)、 肘髎、手五里、臂臑、肩髃、 巨骨、天鼎、扶突、 禾髎、迎香。

3、ST足阳明胃经,起于鼻,交遏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 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 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外廉,下挟脐,入气街中。 其支者,起于胃下口,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 以下髀关,抵伏兔,下入膝髌中, 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 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承泣、四白、巨髎、地仓、大迎、颊车、 下关、头维、人迎、水突、气舍、缺盆、 气户、库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 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 天枢、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冲、 髀关、伏兔、阴市、梁丘、犊鼻、足三里、 上巨虚、条口、下巨虚、丰隆、解溪、 冲阳、陷谷、内庭、厉兑, 共45穴,左右合90穴。 4、SP足太阴脾经,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循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隔,挟咽,连舌本,散舌下。 其支者,复从胃别,上隔,注心中。 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 隐白、大都、太白、公孙、商丘、三阴交、 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 府舍、腹结、大横、腹哀、食窦、 天溪、胸乡、周荣、大包, 共42穴,左右各21穴。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九版《针灸学》必背

一、经脉循行原文 手太阴肺经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手阳明大肠经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夹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夹鼻孔。 足阳明胃经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頞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夹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口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夹脐,入气街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髌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足太阴脾经 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夹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手少阴心经 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夹咽,系目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9 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手太阳小肠经 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骨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出页),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 足太阳膀胱经 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夹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夹脊,贯臀,入腘中。其支者:从髆内左右别下贯胛,夹脊内,过髀枢,循髀外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踹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 足少阴肾经 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邪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踹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夹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中医学毕业论文:针灸学经典理论的思维特点

针灸学经典理论的思维特点 中医学深受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是中医学特色的基础。对《黄帝内经》所构建的针灸经典理论的深入理解,除在临床上实践体验外,尚有赖于思维方式的研究。本文着重分析针灸疗法特有的理论和方法中所蕴涵的主要思维成分,并探讨对部分针灸理法的认识理解。 一、阴阳 阴阳学说作为一种认识方法、思维方式,贯穿于针灸学理论的各个方面,是影响针灸基本理论内容形成的最大因素,也是针灸理论中反映最为明显、充分的认识方法。对经脉关系和作用的理解至关重要。在哲学研究者眼里亦是如此,“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理论根基。整套中医理论和中医学说史,离不开阴阳二字。” 阴阳学说的根本思想是整体的对立统一,形式是一分为二,活动特点是消长循环。经络的基本理论框架是阴阳,以阴阳划分经脉,不仅仅表示脉的分布区域有别,而且使得经脉之间建立起阴阳对应关系,阴脉阳脉构成经脉的整体。脉行气血,而脉分阴阳,所行之气依其脉的阴阳属性而有阴气阳气之别。脉气周行全身,无处不到,实际已经作为全身之气的代表或总括,阴脉之气和阳脉之气被视为身体整体之阴气和阳气。由此在理论上就解决了针刺经脉腧穴能够调整(机体)阴阳的原理/机制。实际上,对经脉进行阴阳的划分,就已经暗含经脉以阴阳的调整作用为整体自身调节的动力,可以说经脉的阴阳划分是

说明机体自身调整功能的基础。在阴阳理论影响下建立起诸多经脉理论内容,如经脉的作用,经脉与脏腑的联系,十二经脉的连接方式及其循行走向,经别理论,表里关系,经脉数目。 马王堆古脉书中经脉与脏腑的关系尚未完全建立,经脉之间尚不能因脏腑关系形成关联,但由于有阴脉阳脉的划分,阴阳关系就成为经脉关系的基础,即阴阳对应体现为阴脉阳脉的对应,阴脉阳脉代表脉之间的一种对应关系,即体表分布上的表里关系。《黄帝内经》中经脉与脏腑两种理论相互融合,使得经脉间的关系首先体现为脏腑关系,即脏腑的表里关系。经脉的阴阳对应关系也因此常常被视为基于脏腑角度的表里关系。 分析经脉的分布特点,经脉对称分布于肢体内外侧,内外侧的相对区域本身构成一种区域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以阴阳而言就是太阴对应阳明、厥阴对应少阳、少阴对应太阳。实际上,经脉的阴阳划分及命名,就是按照阴与阳的程度对应关系,它反映阴阳两方相反相成的关系,从阴阳经脉名称,就可直接意会肢体内外侧的经脉存在区域对应的关系。 经别理论说明表里关系,本质是阴阳对应关系。但对经别的解释,一般着眼于经别的循行“沟通”了表里两经,并以此“加强”了脏腑联系。然而,经别的循行等具体内容只是一种形式,无非是借以表达:肢体内外侧相对区域具有治疗效应的相关性这样一种规律。这种规律早已简单地体现为经脉的阴阳划分。与此类似的还有阴阳跷脉。《黄帝内经》中有一种仅用于针灸疗法的诊脉法,即人迎寸口脉法,

针灸学第二十三讲 中风 (2)题库

新疆医科大学教案首页

上次授课内容复习提问: (一)、提问: 1、特定穴有那些种类?其含义是什么? 2、俞募穴在治疗方面的比较? (二)、上次课内容梗概: 特定穴的分类;各类特定穴的作用特点及配穴方法。 第七章治疗各论 第一节内科病证 一、中风 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口角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仅以口喎、半身不遂为主症的一种疾病。因起病急骤,症见多端,变化迅速与自然界之风性善行数变特性相似而名中风,又因其发病突然亦称“卒中”。本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常留有后遗症,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一大疾患.现代医学的脑血管病均归属中医“中风”范畴。 【病因病机】 中风发生,风、火、痰是其主因,病及心、肝、脾、肾等脏。本病形成,或因正气不足,卫外不固,外邪入中经络,气血痹阻,或因劳累过度,肝肾阴虚,肝阳鸥张,气血上逆,或因饮食不节,.恣食厚味,脾虚痰热内盛,风阳挟痰上升,蒙蔽清窍;或因五志过极,暴怒伤肝,引动心火,风火相煽,气血上冲发为中风。若风、火、痰流窜经络,气血阻滞,则见经络失常症状,若阴阳之气逆乱,常发为闭证;若正气衰微,阴阳之气离诀,可发生脱证。 现代医学认为高血压、动脉硬化、脑血管畸形,或动脉瘤等导致的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以及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细菌性心内膜炎等形成的脑血栓、脑栓塞,均可发生本病。 【辨证分型】 1.中风先兆多因气血上逆而病,症见眩晕,心悸,肢体麻木,手足乏力,舌强等症。 2.中经络病位浅,病情轻,多无神志改变。若脉络空虚,风邪入中,症见手足麻 木,口角歪斜,语言不利,甚或半身不遂,苔薄白,脉弦滑或弦数。若 因肝肾阴虚,风阳上扰,症见头晕头痛,耳鸣目眩,突然口角歪斜,舌 强语塞,肢体麻木,半身不遂,舌红苔黄,脉弦细而数或弦滑。 3.中脏腑病位较深,病情危重,根据病因、病机不同,可分为闭证和脱证。闭 证症见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喎,半身不遂,牙关紧闭,两手握固,面 赤气粗,喉中痰鸣,二便不通,脉弦滑而数。脱证症见突然昏仆,不省 人事,目合口张,鼻鼾息微,手撒肢冷,二便失禁,脉细弱;如见汗出 如油,瞳孔散大或两侧不对称,脉微欲绝或浮大无根,为真阳外越 之危候。 【治疗】 1.刺灸法 〈1〉中经络 ①半身不遂

《针灸学》教学大纲

《针灸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针灸学 学时:70学时。 前期课程:中医基础理论;正常人体解剖学 授课对象:针灸推拿学专业(康复治疗方向)、中医学类专业(骨伤科学方向)、中医学类专业(运动医学方向)、护理学专业(本科) 考核方式:考查和期终考试各占总成绩的50%和50%,其中考查主要包含作业、点穴及针灸操作技能考查等形式。 课程基本要求(或课程简介): 《针灸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本学科的学习目标包含知识目标、情感目标及技能目标,在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掌握经络理论,熟悉十二经脉的体表循行分布及与脏腑的联系,掌握常用腧穴的定位方法和所属经脉,掌握毫针刺法的操作要领并具备一定的操作技巧,熟悉灸法、拔罐法和三棱针法等常用刺灸法的操作技术,对针灸临床的常见病能根据针灸理论进行处方配穴,并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际操作。 通过学习针灸理论、技能和经典,能够应用针灸经络的理论和方法观察事物、认识生命、诊疗疾病,培养良好的中医认知悟性和用针灸学理论解决临床问题的思维能力,树立优良的职业素养及人文情怀。 大纲内容: 一、前言 【课程目的】 《针灸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作为中医各专业(除外针灸专业)的限选课,该课程旨在让学生系统掌握针灸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为今后的针灸临床打下基础。 【教学要求】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配合图表幻灯归纳,适度组织讨论;腧穴及刺灸法学习中安排学生操作练习,教师从旁指导,以提高学生的技能。针灸治疗学的学习要求学生在扎实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提高临床诊疗思维,能运用中医、针灸的理论和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掌握一般常见病、多发病以及部分急症的诊治。 二、教学要求和内容、方法 (一)导学 【目的要求】 1.了解针灸学的概念。 2. 了解经络现象、经络实质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3.从经络的综合层次关系,理解掌握针灸学“诊-疗-防”一体的诊疗体系。 4. 引发对针灸经络学科现代探索研究的兴趣。 【教学内容】 1.从针刺麻醉实例说起,讲授针灸学的意义、针灸的治疗作用、经络现象、经络实质现代研究的困惑; 2.从一个真实的针灸临床案例(PBL案例)说起,讨论经络的综合层次关系,帮助学生基于经络建立起对疾病的发生机制、“诊-疗-防”一体的针灸诊疗体系、经络与生命健康的关系等整体概念,加深对针灸学科的理解和认识。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专科介绍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针灸部简介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部,以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的针灸学专家、博士生导师石学敏教授创立的“醒脑开窍”针刺法、针刺手法量学及刺络疗法等一系列成果的临床应用为主要特色,使针灸部成为目前全国最大的针灸临床、教学和科研基地。 针灸部共有针灸病床数600张,病床使用率超过100%,年住院量4400余人次,26个门诊诊室,年门诊量25万余人次;年业务收入近7000万元。针灸临床还设立了15个专科专病。针灸学科目前已成为国内最大的针灸医疗和临床教学基地,成为我国针灸推拿医疗基地发展状况和规模的标志,为全国针灸推拿医疗行业起到了示范作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本学科是全国针灸临床研究中心、针灸专科医疗中心所在地,目前已在全国建立了29个针灸临床研究分中心,使全国针灸医疗网络逐渐形成,带动了针灸医疗的发展。 此外,根据针灸学科建设的需要,于2007年成立了DME中心,主要负责临床科研的设计、实施、衡量以及评价等工作,为临床科研提供了技术平台。 创立了以“醒脑开窍”针刺法为特色的“石氏中风单元”,开辟了中风病治疗的新模式,此模式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立为十大推广新技术之首。 1.学术地位:针灸部是“全国针灸临床研究中心”、“全国针灸专科医疗中心”和“国家教委针灸重点学科”所在地,是医院的龙头科室,技术力量雄厚,专科齐全,医疗特色突出,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她代表着我国当今针灸临床医疗和科研的最高水平。 2.学术水平:针灸部全面继承了石学敏院士创立的“醒脑开窍”针刺法,形成了中风病的诊断、急救、针灸治疗、中西药治疗、康复医疗等系列的规范疗法。“醒脑开窍”针法也已被收入新世纪七版教材中,并普及推广到国内20余个省区和国外40多个国家和地区,于99年度被评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大医药推广项目,2000年被授予天津市科技兴市突出贡献奖。该法的研究从细胞、亚细胞水平逐步深入到DNA、RNA基因水平,使针刺治疗中风病的研究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结合本学科优势开展的针刺急救医学、针刺延缓衰老和治疗老年期痴呆、经络腧穴学等方面多课题的研究课题,共获得国家级科研成果奖10项,省部级科研成果30项。 3.学术队伍:针灸部是国家培养针灸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的定点单位。135名专业人员;400张普通病床,200张特需病床,年收治病人达6000余人次;26 间门诊

针灸学的学习方法

针灸学的学习方法 展开全文 学习针灸学,应明确学习目的和要求,具备一定的中医推础和现代医学知识,掌握好学习方法,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学会运用一般的学习方法,如预习复习、提出问题、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循序渐进、学用结合等,尤其需要根据针灸学的特点,有针对性学习。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明确目的和要求,掌握本课程的学习重点。《针灸学》是中医类专业等学生必修课程。本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运用针灸防病治病的能力。本课程要求学生系统掌握针灸学基

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重点了解十二经脉、十五络脉、奇经八脉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重点掌握常用腧穴的定位、归经、主治和针灸一手法的基本要领;建立中医针灸临床思维,熟练运用针灸防治疾病。 2.学习针灸基础理论,强调综合理解,适当背诵。针灸从础理论主要有经络学说和偷穴理论。经络的基本概念、经络系统的组成、循行分布等,腧穴的名称、定位、主治等,系统复杂、内容具体,需要准确把握、牢固记忆。要结合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从整体上理解经络喻穴的概念,包括其结构和功能,有必要用现代医学知识(如解剖学知识)予以补充。适当背诵很重要,尤其对初学者,可以采取背诵经络经典原文、瑜穴歌诀的方式加强记忆。 3.掌握针灸技术,必须严格手法练习,遵循操作规范。针灸技术,尤其是针刺手法,强调手法技巧和操作规范,需经过严格的训练才能熟练运用。掌握针刺手法,要加强实训,不仅要有正确的持针姿势,熟悉操作要领,而且要具备良好的指力。《灵枢·九针十二原》曰:“持针之道,坚者为宝,正指直刺,无针左右,神在秋毫。”提出了针刺手法基本要求。指力良好,进针和行针时不易弯针,且运针自如,强弱有度,不仅可以达到针刺手法操作要求,而且可以提高疗效。良好的指力需要反复训练而获得。循们经络、找准脑穴也需有一定的训练基础。一般以人体经络愉穴图谱、模型作为教具,

针灸学 十二经脉 循行 灵枢 原文 加 彩图 (经典图文并茂)

十二经脉循行原文加彩图 1、LU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隔,属肺,横出腋下,下循臑内前廉,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孔最, 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 2、LI手阳明大肠经,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循臑外前廉,上肩,出颙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隔,属大肠。 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 商阳(井)、二间(荥)、三间(输)、合谷(原)、 阳溪(经)、偏历(络)、温溜、 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合)、 肘髎、手五里、臂臑、肩髃、 巨骨、天鼎、扶突、 禾髎、迎香。

3、ST足阳明胃经,起于鼻,交遏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 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 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外廉,下挟脐,入气街中。 其支者,起于胃下口,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 以下髀关,抵伏兔,下入膝髌中, 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 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承泣、四白、巨髎、地仓、大迎、颊车、 下关、头维、人迎、水突、气舍、缺盆、 气户、库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 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 天枢、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冲、 髀关、伏兔、阴市、梁丘、犊鼻、足三里、 上巨虚、条口、下巨虚、丰隆、解溪、 冲阳、陷谷、内庭、厉兑, 共45穴,左右合90穴。 4、SP足太阴脾经,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循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隔,挟咽,连舌本,散舌下。 其支者,复从胃别,上隔,注心中。 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 隐白、大都、太白、公孙、商丘、三阴交、 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 府舍、腹结、大横、腹哀、食窦、 天溪、胸乡、周荣、大包, 共42穴,左右各21穴。

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医籍选2

【终始】 1.针刺补泻操作方法和运用、针刺反应 补须一方实,深取之,稀按其痏,以极出其邪气;一方虚,浅刺之,以养其脉,疾按其痏,无使邪气得入。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脉实者,深刺之,以泄其气;脉虚者,浅刺之,使精气无得出,以养其脉,独出其邪气。刺诸痛者,其脉皆实。 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针下感应。《灵枢注证发微》注:“盖邪气之来,其针下必紧而疾;谷气之来,其针下必徐而和,可得而验者也。”针刺反应分两类:一类出现于由浅入深的针刺过程中,认为不属针刺治疗效应,故称为“邪气”;一类出现于刺至一定深度或当刺的深度时,认为是针刺产生治疗效应的表现,故称为“谷气”。 2.针穴主治范围、选穴原则与方法 从腰以上者,手太阴、阳明皆主之;从腰以下者,足太阴、阳明皆主之。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足者取之腘。病生于头者头重;生于手者臂重;生于足者足重,治病者先刺其病所从生者也。 3.病分阴阳,治有不同 病痛者阴也,痛而以手按之不得者,阴也,深刺之。病在上者阳也,病在下者阴也。痒者阳也,浅刺之。病先起阴者,先治其阴而后治其阳;病先起阳者,先治其阳而后治其阴。 【四时气】 1.灸刺之法,必合四时 四时之气,各有所在,灸刺之道,得气穴为定。故春取经、血脉分肉之间,甚者深刺之,间者浅刺之;夏取盛经孙络,取分间,绝皮肤;秋取经腧,邪在腑,取之合;冬取井荥,必深以留之。 得气穴为定:得,彼此契合之意;气穴,指腧穴;定,宝。 2. 着痹、骨为干、肠中不便、疠风治法 着痹不去,久寒不已,卒取其三里。骨为干,肠中不便,取三里,盛泻之,虚补之。疠风者,素刺其肿上,已刺,以锐针针其处,按出其恶气,肿尽乃止,常食方食,无食他食。 疠风:麻风病 方食:孙鼎宜曰此为“食以所宜之食”,适宜病情的普通食物(不吃油腻助湿生痰的食物) 3.腹中常鸣治法 腹中常鸣,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肠,刺肓之原,巨虚上廉、三里。 【寒热病】 1.论述皮寒热、肌寒热、骨寒热治疗和预后 皮寒热者,不可附席,毛发焦,鼻槁腊不得汗。取三阳之络(飞扬),以补手太阴。 肌寒热者,肌痛,毛发焦而唇槁腊,不得汗。取三阳于下以去其血者,补足太阴(荥大都、 原太白)以出其汗。骨寒热者,病无所安,汗注不休。齿未槁,取其少阴于阴股之络;齿 已槁,死不治。 槁腊:槁,枯干;腊,干肉,引申为干燥。 2. 天牖五部穴证治 阳迎头痛,胸满不得息,取之人迎。暴瘖气鞭,取扶突与舌本出血。暴袭气蒙,耳目 不明,取天牖。暴挛痫眩,足不任身,取天柱。暴瘅内逆,肝肺相搏,血溢鼻口,取天府。

针灸学治疗各论笔记整理经典.doc

第三部分 .3 针灸临床治疗 一、头面躯体痛证 1、头痛 ②阳明经痛:头维印堂阳白阿是穴合谷内庭 ③太阳经痛:天柱后项阿是穴后溪申脉 ④少阳经痛:风池太阳率谷阿是穴外关足临泣 ⑤厥阴经痛:百会四神聪阿是穴太冲内关 记忆要点:局部取穴(根据头痛位置的不同)+阿是穴+远端同名经选穴(例如阳明头痛:手阳明合谷+足阳明内庭) 有明显的规律不需要背诵,理解即可。 2、面痛: 治法:疏通经络,祛风止痛。以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四白、下关、地仓、合谷、内庭,太冲 记忆要点:局部取穴(四白下关地仓)+合谷太冲(开四关,二穴分属于手阳明,足厥阴)+内庭(足阳明荥穴,疏通阳明经气血,这个穴位后面大量的用到,主要就是泄阳明热) 口诀:四下地,冲谷庭(四这个人下地干活,喜欢冲一杯“谷庭”茶) 3、落枕: 主穴:天柱阿是穴外劳宫 记忆要点:天柱阿是穴(局部取穴,疏通颈部气血)+外劳宫(经验穴,又名落枕穴) 口诀:阿!天外飞仙(武侠片里会有的台词) 4、漏肩风: 选经:阿是穴,手三阳经 主穴:肩前肩髃肩髎肩贞阿是穴曲池阳陵泉 记忆要点:肩髃肩髎肩贞(分属于手阳明,少阳,太阳)+肩前(奇穴)局部取穴+曲池,阳陵泉(行气活血止痛,曲池主要有泻热的作用,筋会阳陵泉所以筋脉气血不通经常用到这个穴位) 口诀:四肩是阳曲(四个肩膀上都是阳曲,我们本地的一种酒的名字,阳曲,曲也有酒的意思) 5、腰痛 主穴:阿是穴委中大肠俞肾俞 记忆要点:肾俞(腰为肾之府,肾腧可以益肾壮腰)+大肠腧阿是穴(局部取穴)+委中(腰背委中求) 口诀:委是肾肠(我是肾大肠) 6、痹证:行血膈、痛关肾、着三陵、热大曲 选经:局部穴为主 主穴:阿是穴局部经穴 配穴:行痹:膈俞血海(风邪偏胜,治血先治风,血行风直灭) 痛痹:肾俞腰阳关 着痹:阴陵泉足三里(阴陵泉去湿邪的要穴位后面都有用到) 热痹:大椎曲池(这二个穴位都是泻热的) 7,坐骨神经痛 主穴:足太阳:腰夹脊阿是穴佚边殷门委中承山昆仑

实验针灸学(全集)

实验针灸学(全集) 主讲:郭义 类型: 中医教学 在线观看地址第一集第 二集 第五集第六集第七集 第八集第九集第十集 第十三集 第十五集

第十六集 第十七集 第十八集 第十九集 第二- 卜集 第二- 卜集 第二- 卜二集 第二- 卜二 集 第二- 卜四集 第二- 」五集 第二- 卜六集 第二- 卜七集 第二- 卜八集 第二- 卜九集 第三- 卜集 第三- H 集 第三- 卜一集 第三- 卜二集 第三- 卜四集 第三- 」五集

详细剧情介绍 实验针灸学 主讲人:郭义 主讲人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 目录: 第一集实验针灸学: 第二集实验针灸学: 第三集实验针灸学: 第四集实验针灸学:(四 ) 第五集实验针灸学:五 ) 第六集实验针灸学: 第七集实验针灸学:第八集实验针灸学:研究程序、方法和技术(一) 第九集实验针灸学:研究程序、方法和技术(二) 第十集实验针灸学:研究程序、方法和技术(三) 第十三集实验针灸学:研究程序、 研究程序、 研究程序、 方法和技术 方法和技术 方法和技术 第十四集实验针灸学:研究程序、方法和技术第十五集研究程序、方法和技术五)

第十六集实验针灸学:研究程序、方法和技术(九)第十七集实验针灸学:研究程序、方法和技术(十)第十八集实验针灸学:研究程序、方法和技术( 九集针灸作用理论(一) 第二十一集针灸作用理论(三) 第二 十 二集针灸作用理论(四)第二 十 三集针灸作用理论(五)第二 十 卜四集针灸作用理论(六)第二 十 」五集针灸作用理论(七)第二 十 六集针灸作用理论(八)第究() 第二 十 八集穴位的现代研究(二)第二 十 九集穴位的现代研究(三)第三- 卜集穴位的现代研究(四) 第三- 一集穴位的现代研究(五)第三 十 二集穴位的现代研究(六)第三 十 三集穴位的现代研究(七)第三 十 四集穴位的现代研究(八) 第三十五集穴位的现代研究(九) 第二十集针灸作用理论(二) )第 七集穴位的现代研

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 针灸学专科作业1答案

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针灸学专科作业1答案 (2012-12-19 09:12:46) A型题 1 .《针经》是指下列哪部书:[1分] A. 马王堆出土的《帛书》 B.《内经·灵枢》 C.《内经·素问》 D.《针灸甲乙经》 E.《针灸大成》 2 .《针灸甲乙经》的作者是:[1分] A. 皇甫谧 B.王叔和 C.华佗 D. 孙思邈 E. 杨继洲 3 .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是:[1分] A.《内经·素问》 B.《内经·灵枢》 C.《针灸甲乙经》 D.《明堂孔穴针灸治要》 E.《难经》 4 .首先提出“十四经”这一名称的医家是:[1分] A. 滑伯仁 B.王惟一 C.王冰 D. 杨继洲 E.王焘 5 .我国第一位铸造针灸铜人的医家是:[1分] A.李学川 B.孙思邈 C.王焘 D. 王惟一 E.滑伯仁

6 .我国最早的两具针灸铜人铸造于何朝代:[1分] A. 晋朝 B.北宋 C. 唐朝 D.元朝 E. 明朝 7 .继《内经》之后针灸学的第二次总结的代表著作是:[1分] A.《难经》 B.《千金方》 C.《外台秘要》 D.《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E.《针灸甲乙经》 8 . 针灸学的第三次总结的代表著作是:[1分] A.《明堂孔穴针灸治要》 B.《针灸甲乙经》 C.《针灸聚英》 D.《十四经发挥》 E.《针灸大成》 9 . 我国的针灸何时传到日本和朝鲜:[1分] A. 公元4世纪 B.公元5世纪 C. 公元6世纪 D.公元7世纪 E.公元8世纪 10 . 我国的针灸何时传到欧洲:[1分] A. 公元13世纪末14世纪初 B. 公元14世纪末15世纪初 C.公元15世纪末16世纪初 D.公元16世纪末17世纪初 E. 公元17世纪末18世纪初

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学硕士生导师名单

488 100702 生药学马琳女1963.03 教授中药生物工程、中药质量与资源的研究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 489 100702 生药学张丽娟女1963.01 教授"中药质量与资源的研究、 生药的品种鉴定及质量评价" 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 490 100702 生药学韩英梅女1970.8 副研究员天然药物研究及新药研发天津药物研究院2009新增 491 100702 生药学刘岱琳男1973.5 副教授天然产物活性成分及生物转化结构装饰研究武警医学院2009新增 492 100702 生药学於洪建男1967.12 高级工程师天然产物活性成分研究天津尖峰天然产物研究开发有限公司2009新增 493 100704 药物分析学崔元璐男1972.08 副教授研究员中药制剂学、中药药理学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研究中心 494 100704 药物分析学邓雁如女1963.05 教授中药活性成分的分离、结构鉴定以及生物活性评价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 495 100704 药物分析学何新女1967.12 教授1.中药代谢动力学2.中药药理学与毒理学研究天津中医药大学 496 100704 药物分析学何永志男1965.04 副教授中药及其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 497 100704 药物分析学金华女1968.01 副教授中药理论及其应用研究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 498 100704 药物分析学李川男1996.01 教授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中国科学院 499 100704 药物分析学李锦女1955.11 教授药物分析、中药及其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 500 100704 药物分析学潘勤男1970.06 高级工程师中药化学、中药新药研究天津市中新药业集团 501 100704 药物分析学戚爱棣女1951.11 教授药物代谢与药代动力学研究、中药药物分析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 502 100704 药物分析学王阳女1968.04 副教授中药新制剂的研究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 503 100704 药物分析学魏峰男1960.02 副教授中草药成分化学天士力集团 504 100704 药物分析学叶正良男1967.09 副主任药师现代中药研发天津天士力集团有限公司 505 100704 药物分析学张玉萍女1963.01 副教授中药及其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药物分析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 506 100704 药物分析学马百平男1966.05 研究员中药有效成分研究,新药研究开发军事医学科学院 507 100704 药物分析学蒋庆峰男1964.11 研究员药物分析天津药物研究院2009新增508 100704 药物分析学靳朝东男1962.2 研究员药物分析天津药物研究院2009新增509 100704 药物分析学刘斌男1961.03 教授药物分析及药物化学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510 100704 药物分析学任晓文女1966.8 副研究员药物制剂天津药物研究院2009新增 511 100704 药物分析司端运男1964.2 研究员药物代谢及药代动力学天津药物研究院2009新增

针灸源流与经典名篇

第一阶段:初出茅庐,问道于古 第一章:针灸源流及经典名篇 目的要求: 掌握历代重要针灸经典名篇及其贡献; 熟悉针灸发展简史。 一、起始期—伏羲制九针 根据《帝王世纪》的记载,在我国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时期,伏羲氏“尝百草而制九针”,是中医药学的鼻祖之一。其中“九针”的发明不仅是中医药发展的重要体现,也是针刺疗法起源的标志。九针的形状不同,且功效各异,或圆钝,用于熨烫、按压止血;或尖锐,用于点刺放血;或带刃,用于切割排脓,这是在新石器时代先进的、令人惊讶的外科用具。九针在医疗水平低下的新石器时代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提供了医疗保障,也为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塑造了雏形。 二、创立期—理论初建 经过春秋战国、秦汉时期漫长的医学探索和经验积累,针灸学术思想开始初步形成。从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医学帛书中《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这两本现存最早的与针灸相关的文献,可以看出在当时人们已经对经络的循行和灸法等有了一定的认识并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经络系统的知识。 《黄帝内经》是现存文献中最早的中医学著作,也是针灸理论体系建立的标志。《内经》已经形成了以十二经脉为主干,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经别为分支的完整的经络系统,并对标本、根结、气街、四海做出了相关的论述,对腧穴、针灸方法、适应症和禁忌症等做出了详细说明。《内经》分《素问》、《灵枢》两部分,其中《灵枢》成书较早,主要论述针灸与经络系统,世称《针经》,而《素问》中的某些篇幅也有对《灵枢》作出了一定限度的补充说明。《内经》的主要内容至今仍是学习针灸的核心。而在此后出现的《难经》是在《内经》的基础上对针灸经络系统的补充和发展。《难经》全书八十一难,提出了八会穴的概念,详细阐述了各种针刺手法,对中医针法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而重要的作用。 三、发展期—名家辈出 魏晋时期,皇甫谧在融合了《内经》与《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经验,编撰而成《针灸甲乙经》,是现存第一部针灸学著作。《针灸甲乙经》发展和确定了349个腧穴的位置、主治、操作、针灸方法和宜忌等,是我国最早的针灸学专著,而且于公元6世纪传向日本、朝鲜等国,开创针灸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的先河。 隋唐时期,对针灸学术更有发展,针灸学科正式成为一门独立的专科,唐太医署里也开始专门招收学习针灸的学生。针灸名家辈出,如甄权、孙思邈、王焘等,这些针灸学家不断总结前人和自己的临证经验,著书立说。甄权针技高超,著《明堂人形图》,从其书名来看,无疑是一部专述经脉孔穴,文图兼备而以图为主的著作。药王孙思邈著《千金要方》,考证了明堂人形图——将人体腧穴用仰、伏、侧三人图表示,并将不同经脉用颜色来区分, 使人一目了然, 容易记忆,成为医史上最早的彩色经络穴位图;孙思邈还发明了同身寸取穴法,提出和肯定了“阿是穴”的作用,丰富了“以痛为腧”的概念。王焘的《外台秘要》则大量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医师大纲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住院/全科医师导师制培训大纲 依据卫生局统一安排,经过考核2009年我院录取住院/全科医师,在我院进行2-3年的培训。为进一步搞好住院/全科医师规范培训,加强管理提高培训质量,落实导师制,特制订我院住院/全科医师导师制培训大纲如下: 一、理论学习 经典理论:住院/全科医师在导师指导下选定精读与泛读的古典医籍,要求本人制定读书计划。2-3年培训期间,精读四部典籍,根据本人实际情况泛读其他古代医籍。 学习要求:学员自学为主,在导师指导下深入学习古典医籍理论,认真做好读书笔记。参加医院组织住院/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学习专题讲座,每年撰写1篇学习经典理论,指导临床的学术论文。培训期间每人需要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一篇。 二、临床跟师学习 学习形式:可随导师门诊、查房、会诊等,并整理代表老师主要学术思想或临床经验的典型医案。住院/全科医师在培训期间跟师学习主要包括导师及临床带教教师,导师指导,博采众长。同时研究、学习中医名家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 学习要求:整理跟师临证诊治疗效确切病案30-50份,完成跟师学习心得,完成整理导师的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一篇。跟师时间每年不少于30个工作日。 三、临床实践 住院/全科医师依据天津市卫生局制定《中医院住院/全科医师培训细则》完成培训内容。积极参加医院门诊或病房工作,参加教学查房及疑难病例讨论,在导师及临床带教教师指导下,运用中医理论,指导临床实践,提高临床技能及临床诊疗水平。

临床科研要求:在导师指导下根据专业选定培养方案,制定培训计划进行临床实践,了解和掌握本学科动态及最新研究成果。住院/全科医师按照本人确定专业内容及方向,结合学经典、做临床的体会,针对临床的某一问题,选择临床研究课题,完成一项科学、严谨、突出中医特色的中医临床科研设计方案。 四、学习书目 ⒈精读典籍《黄帝内经》(《素问》、《灵枢》)、《伤寒论》(张仲景)、《金匮要略》(张仲景)、《温病条辨》(吴瑭)、《温热经纬》(王士雄)。 2.推荐典籍《素问集注》(张隐罨)、《素问注释汇粹》(程士德)、《灵枢经注证发微》(马莳)、《灵枢经白话解》(陈璧琉、郑卓人)、《伤寒来苏集》(柯琴)、《伤寒论条析》(李荫岚)、《金匮要略心典》(尤在泾)、《金匮要略释义》(黄树曾)、《难经》、《古今医案按》(俞震)、《本草备要》(汪昂)、《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吴谦等)、《景岳全书》(张介宾)、《素问玄机原病式》(刘完素)、《脾胃论》(李杲)、《儒门事亲》(张从正)、《丹溪心法》(朱震亨)、《医贯》(赵养葵)、《理虚元鉴》(汪绮石)、《西溪书屋夜话录》(王旭高)、《石室秘录》(陈士铎)、《杂病源流犀烛》(沈金鳌)、《类证治裁》(林佩琴)、《医林改错》(王清任)、《血证论》(唐宗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