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小说中的茶事拾零

中国历代小说中的茶事拾零
中国历代小说中的茶事拾零

丰富的茶礼茶俗 深邃的茶道茶情

———中国历代小说中的茶事拾零

江西省中国茶文化研究中心 胡长春

从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史来看,它经历了从上古神话,到六朝志怪、唐代传奇、宋元话本、明清章回小说等若干发展阶段。近代以来,小说已不再是“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汉书·艺文志》),为正统文人所不屑一顾的琐屑之言,而是一种综合运用各种语言艺术来叙述故事、塑造人物形象的文学体裁。中国小说的产生与发展,恰巧与古代茶文化兴起、发展、繁荣大体同步。作为一种适合于表现纷繁复杂社会生活、展示不同时期社会面貌的文学样式,古代社会中异彩纷呈的茶风茶俗、茶礼茶仪、茶人茶事等各种茶文化事象,必然纳入诸多小说家的视野,成为小说创作的内容之一。明清以后,随着章回小说的繁荣,小说中的茶文化描写变得细腻而丰富,反映出了大量的茶文化内容,可以说,大部分的明清小说都浸透了茶文化的甘芳气息,散发出清新馥郁的袅袅茶香。

魏晋南北朝时期,志怪小说比较盛行。这是一种介于上古神话传说与唐代传奇之间的艺术形式,其中所描写的大都是一些凡人与神仙鬼怪之间的故事,充满着奇丽的想象和浪漫情调。而这一时期,也是饮茶风俗在巴蜀地区和江南一带流行之际,茶饮已受到文人雅士的欢迎,在他们所创作的志怪小说中,常常以茶事为背景来虚构故事,茶这种绿色的精灵,开始进入小说创作的殿堂。其时,东晋干宝《搜神记》、王浮《神异记》、陶潜《搜神后记》,南朝宋刘敬叔《异苑》等志怪小说中,都载录有与茶有关的故事,从中依稀可以寻觅到茶的身影。据王浮《神异记》记载:

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茗,遇一道士,牵三青牛,引洪至瀑布山,曰:“予丹丘子也,闻子善具饮,常思见惠。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给,祈子他日有瓯栖之余,乞相遗也。”因立奠祀,后常令家人入山,获大茗焉。

《神异记》的作者王浮,是晋惠帝时人,官祭酒,曾作《老子化胡记》抵毁佛教。他在书中所记的这则“虞洪入山获大茗”的故事,其目的恐怕是为了张扬道教神仙之说,但似乎也给人们透露出当时长江下游地区已经有采茶制茶的习惯。旧题陶潜所撰《搜神后记》卷七,载有一则“秦精采茗遇毛人”的故事,与上文这则故事大体相若,只不过文字、情节稍有差异。《异苑》中“陈务妻茶祀古冢”的故事,情节则要生动得多:剡县陈务妻,少与二子寡居,好饮茶茗。以宅中有古冢,每饮辄先祀之。二子患之曰:“古冢何知,徒以劳意。”意欲掘去之,母苦禁而止。其夜梦一人云:“吾止此冢三百余年,卿二子恒欲见毁,赖相保护,又享吾佳茗,虽潜壤朽骨,岂忘翳桑之报。”及晓,于庭中获钱数十万,似久埋者,但贯新耳。母告二子,惭之,从是祷馈益甚。

《异苑》为南朝刘敬叔所撰,他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东晋末年曾任南平国郎中令,南朝宋元嘉间为给事黄门郎。《异苑》中的这则故事,述陈务妻以茶祀古冢,最后终获鬼魂赠钱,所宣扬的无非是佛教的因果报应思想。故事本身虽荒诞不经,但从文中的孤坟野鬼都饮茶这一点来看,当时的文人雅士乃至于民间的饮茶风习还是相当普遍的。上文中的数则志怪小说,皆出陆羽《茶经·七之事》。此外,《茶经·七之事》还引失传已久的《广陵耆老传》:“晋元帝时,有老姥每旦独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竞买。自旦至夕,其器不减,所得钱散路旁孤贫乞人。人或异之,州法曹絷之狱中。至夜,老姥执所鬻茗器,从狱牖中飞出。”此则故事,无疑也属志怪小说之列,反映了东晋初年长江下游的广陵(今江苏扬州)一带的市集上有沿街挑担卖茶水之人,而且“市人竞160

买”,生意十分兴隆。

宋元两代,话本小说在唐代说话的基础上得到很大发展,成为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它与民间的说唱艺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文字通俗易懂,内容新鲜活泼,在社会上极为流行。据统计,宋元话本小说总数达100种已上,现存约40种,包括《京本通俗小说》的全部,《清平山堂话本》的大部分和明代《三言》中的小部分。由于宋元话本大体上以当时的民间故事传说为题材,较系统地反映了宋元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不少小说也记载了当时颇为盛行的饮茶风俗,反映了一定的茶文化内容。例如,《清平山堂话本》第二卷中的《快嘴李翠莲记》一则,就记载有新媳妇李翠莲奉茶的情节:

妈妈听了,径到房中,对员外道:“你看那新媳妇,口快如刀,一家大小,逐个个都伤过。你是个阿公,便叫将出来,说她几句,怕甚么!”员外道:“我是她公公,怎么好说她?也罢,待我问她讨茶吃,且看怎的。”妈妈道:“她见你,一定不敢调嘴。”只见员外分付:“叫张狼娘子烧中茶吃!”

那翠莲听得公公讨茶,慌忙走到厨下,刷洗锅儿,煎滚了茶,复到房中,打点各样果子,泡了一盘茶,托至堂前,摆下椅子,走到公婆面前,道:“请公公、婆婆堂前吃茶。”又到姆姆房中道:“请伯伯、姆姆堂前吃茶。”员外道:“你们只说新媳妇口快,如今我唤她,却怎地又不敢说甚么?”妈妈道:“这番,只是你使唤她便了。”

少刻,一家儿俱到堂前,分大小坐下,只见翠莲捧着一盘茶,口中道:“公吃茶,婆吃茶,伯伯、姆姆来吃茶。姑娘、小叔若要吃,灶上两碗自去拿。两个拿着慢慢走,泡了手时哭喳喳。此茶唤作阿婆茶,名实虽村趣味佳。两个初煨黄栗子,半抄新炒白芝麻。江南橄榄连皮核,塞北胡桃去壳木且。二位大人慢慢吃,休得坏了你们牙。”

上文通过对李翠莲给公婆、伯伯、姆姆等人敬茶过程的生动描述,表现了她快人快语的直爽性格。其中还提到了宋代的阿婆茶,喝茶时,还要配上栗子、芝麻、橄榄、胡桃等点心,显然,这是宋代一种特殊的民间茶俗。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中的部分为话本小说,部分为重新加工的拟话本小说。如果以宋元民间故事为题材,反映宋元社会生活面貌,即使经过了细节上的修改,仍可归结于话本之列。如《警世通言》第二十八卷《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中说,许宣“把白娘子同青青搬来王公楼上。次日,点茶请邻舍”。《喻世明言》第三十六卷《宋四公大闹禁魂张》中说,郑州“宋四公家里,门前开着一个小茶坊,众人入去吃茶,一个老子上灶点茶”,老人自称“老汉是宋公点茶的”。马翰被人邀请,“同入茶坊里,上灶点茶来”。《警世通言》第三十六卷《皂角林大王假形》说赵再理“来到东京,归去那对门茶坊里,叫点茶婆婆”。《警世通言》第十九卷《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虽然说春秋战国时的故事,“伯牙推子期坐于客位,自己主席相陪,命童子点茶”。这些关于饮茶细节的描写,明显属点茶而不是泡茶,正反映了宋人的饮茶习惯。

而《醒世恒言》第五卷《大树坡义虎送亲》中,述潮音自小许配给勤家,痴心苦等,没有消息,但是其母劝她归还定情物,重新定亲,她对母亲说:“母亲差矣!爹把孩儿从小许配给勤家,一女不吃两家茶,宁愿空守三年,以毕夫妻之情!”《警世通言》第二卷《庄子休鼓盆成大道》言,庄子在野外遇一守寡的妇人,用扇扇丈夫之坟,欲待坟上土干后改嫁。回家后,将此事告诉夫人田氏,田氏气愤不已,说道:“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那见好人家妇女吃两家茶,睡两家床?”这两则小说中把“吃茶”与女子婚配联系起来,看成是定亲的同义语,则似乎是明代以后才有的婚恋民俗。

然而,文人墨客把社会上的茶风俗、茶礼仪、茶人茶事大量地纳入小说之中,还是到了明代以后才出现的事。有明一代,中国古代的章回小说得以产生并逐渐走向成熟,最终成为古代长篇小说的唯一形式,中国小说的发展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被称为“宇内四大奇书”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就是这一时期所产生的不朽之作。明代最早出现的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由于其社会背景是三国时代,故未言及茶事,而其他三部文学巨著则无一例外地受到了茶香的熏陶,或多或少有茶文化的描写。

在施耐庵《水浒传》中,关于茶俗的描写非常简炼而生动。《水浒传》第三回就曾写到史进在渭州小茶坊吃茶的情景:“(史进)便入茶坊来,拣一副座位坐了。茶博士问道:`客官,吃甚茶?'史进道:`吃个泡茶。'茶博士

161

点个泡茶,放在史进面前。”这部小说虽然以宋代水泊梁山农民起义为背景,但其中所反映的主要还是明代的社会生活和民情风俗,所谓的泡茶,实际上就是明清时期流行的瀹茶,即直接用开水冲泡茶叶。书中还多次提到与茶有关的婚恋民俗。第二十四回“王婆贪贿说风情,郓哥不忿闹茶肆”,写潘金莲放帘不慎,无意打中过路的西门庆。西门庆一见潘金莲便垂涎三尺,两日内五次踅入王婆茶坊“喝茶”:第一次进王婆茶铺,西门庆是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潘金莲是谁家妻小;第二次走进王婆茶铺,王婆端出一碗梅汤给西门庆喝,意在借“梅”与“媒”的谐音进行挑逗;第三次入茶铺,王婆递上了一碗和合汤,取和谐好合之意;西门庆第四次上门,王婆“便浓浓的点两盏姜茶”递给他喝;西门庆第五次进茶铺,王婆以一句“老身看大官人有些渴”点破西门庆之色渴,让他吃个“宽煎叶儿茶”,暗示自己已经是胸有成竹,来宽西门庆之心。这五次“喝茶”,既突出了王婆这个奸诈狡猾虔婆形象,又昭示出茶与婚俗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第二十回则有“风流茶说合,酒是色媒人”的说法,又提到“婆爱钱财娘爱俏,一般行货两家茶”,意思是老婆子阎婆贪宋江之才,阎婆惜则爱张三之俏,一个小女子吃了两家茶(即定了两家亲)。这与上文中所提到的《三言》中“吃茶”一词的含义相同。

吴承恩《西游记》第十九回写孙悟空对猪刚鬣说:“像你强占人家女子,又没个三媒六证,又无些茶红酒礼。”第六十八回记载:“却说行者在会同馆中,着沙僧安排茶饭,并整素菜。沙僧道:`茶饭易熟,蔬菜不好安排。'行者问道:`如何?'沙僧:`油盐酱醋俱无也。'行者道:`我这里有几文衬钱,教八戒上街去买。'……有两个官人问道:`长老那里去?'行者道:`买调和。'那人道:`这条街往西去,转过拐角鼓楼,那郑家杂货店,凭你买多少,油盐酱醋、姜椒茶叶俱全。'”在这千变万化的神魔世界里,依然存在着纳采下茶的婚恋民俗,那些法力无边的神仙鬼怪,竟然也要食人间烟火,一天都离不开“柴米油盐酱醋茶”这开门七件事。

众所周知,《水浒传》、《西游记》分别属于英雄传奇和神魔小说,其中反映饮茶生活和茶民俗的内容不仅较为稀少,而且大都属于粗疏和变态的反映。成书较晚的《金瓶梅》,则是一部文人创作的以家庭生活为中心世俗小说,其中的茶文化描写更为丰富生动,所反映的各种茶俗也更细腻和地道。据有关资料统计,《金瓶梅》中提到到饮茶的文字有625处之多,竟然比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中的262处要高出一倍多,这也恰恰正是晚明时期茶文化极为繁盛的表征。

明代是散茶独占鳌头的时代,《金瓶梅》中所描写的饮茶生活也以散茶瀹饮法为主,但是,书中的人物在泡茶时往往加入花果等物,其泡茶方式与文人倡导的清饮迥然不同。其中,有胡桃松子泡茶、福仁(橄榄仁)泡茶、蜜饯金橙子泡茶、玫瑰泼卤瓜仁泡茶、木樨金灯茶、咸樱桃茶、桂花木樨茶、白糖玫瑰茶、桂花茶等等。有时,香料、食品、蔬菜也被用来泡茶,如胡桃夹盐笋泡茶、姜茶、八宝清豆木樨泡茶、土豆泡茶、芫荽泡茶、木樨芝麻盐笋泡茶等,真是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上述这些泡茶方式,显然属于西门庆为代表的市井商人饮茶习惯,是晚明市民生活的真实纪录,这与明代文人雅士突出真香真味的清饮习俗,有着天壤之别。

明清以后,把女子受聘称作“下茶”,又叫“吃茶”,把定亲时男方送与女方的彩礼称作“茶礼”。由于《金瓶梅》集中反映了明代市民阶层的崛起和当时人们对个性解放的要求,存在着许多男欢女爱情节和较为露骨的性描写,其中大量出现婚俗茶礼的记载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例如,第三回写西门庆女儿定亲“下茶”,又写西门庆到王婆家与潘金莲幽会,王婆问他怎么不请她“吃茶”,还引用了“风流茶说合”的民谚。十九回写李瓶儿想再嫁西门庆,西门庆谈到了“下茶”之事。九十一回写李衙内一心要娶西门庆的遗孀孟玉楼,多次写到与茶礼有关的民俗:从打算“行茶礼”,到“买办茶红酒礼”,再到去西门庆家“下茶”。九十二回写西门庆的女婿陈敬济去调戏已经改嫁的小丈母孟玉楼,特地请她吃“双人儿”香茶等等(参见季学原《茶文化·婚恋民俗与明清小说》)。从中可以看出,从少女定亲到寡妇再嫁,从娶妾、养外宅到男女私情,都用上了茶礼,从而大大突破了茶礼的原有内涵。《金瓶梅》中如此众多的关于婚俗茶礼的描写,显示出了茶与婚俗密不可分的关系,集中表明了明代的茶礼在市民阶层广泛应用的情况。

在《金瓶梅》中,甚至出现了专门描写烹茶的章节,这便是第二十一回“吴月娘扫雪烹茶”。据书中描述,在一个下雪天,西门庆与正室夫人吴月娘言归于好。于是,潘金莲等人凑钱为他俩摆宴赏雪,以示庆贺,“西门庆把眼观看帘外,那雪如扌寻绵扯絮,乱舞梨花,下的大了,端的好雪”。这时候,吴月娘心情极好,一时突发雅兴,要来一个雪水烹茶。她“见雪下在粉壁间太湖石上甚厚,下席来,教小玉拿着茶罐,亲自扫雪,烹江南凤团雀舌162

芽茶与众人吃。正是:白玉壶中翻碧浪,紫金杯内喷清香”。清代文人张竹坡看罢此段后,心理很不是滋味,提笔批道:“是市井人吃茶。”虽然吴月娘扫雪烹茶,只是一时兴起之事,不能与文人雪水煮茗所追求的真香真味相比,更达不到文人品茶那种幽雅的精神境界,但是,仅仅从吴月娘这样的市井妇人也知用雪水烹茶这一点来看,说明了晚明茶文化已进入鼎盛,并迅速影响、渗透到了社会各阶层和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清代是继明代以后小说创作的一个高潮,自清初至清中叶,出现了像《聊斋志异》、《儒林外史》、《镜花缘》、《红楼梦》等一大批经典之作;近代以后,又有数以千计谴责小说相继问世。在诸多的清代小说中,关于的茶事活动的描写比比皆是,其中所反映的茶文化生活的深度和广度又比明代更进了一步,不少小说中还辟有专门章节专写茶事,如《镜花缘》第六十一回“小才女亭内品茶”,《红楼梦》第四十一回“贾宝玉品茶栊翠庵”,《老残游记》第九回“一客吟诗负手面壁,三人品茶促膝谈心”,《夺锦楼》第一回“生二女连吃四家茶”等等,都是描绘饮茶活动的专章。此外,《儒林外史》、《老残游记》、《官场现行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小说中的茶文化描写,也较为丰富。

吴敬梓《儒林外史》是一部著名的讽刺小说,书中在大胆揭露科举制度和官场黑暗的同时,也把笔触伸向了社会生活中的饮茶现象。作者在《儒林外史》中,通常把饮茶称作“吃茶”、“啜茶”,有时也称为“嗑茶”。据书中描述,人们在家中烹茶待客,由于客人身份等级的不同,分别有“烧茶”、“煨茶”、“烹茶”、“捧茶”、“献茶”、“斟茶”、“拜茶”、“清茶”等烹茶过程和礼节。烹茶一次,叫做“一道茶”或“一开茶”,若是烹茶三次,则称“换了三道茶”。平民百姓常用的茶具,多为普通茶壶、茶碗、茶匙,文人雅士则用宣窑茶盏或宜兴紫砂壶这样的高档茶具。书中还用大量的笔墨描写了的市井茶俗,记载有“茶室”、“茶社”、“茶馆”、“茶亭”、“茶棚子”等卖茶场所。例如,作者在第二十四回中提到,当时南京有茶社1000余家,有一条街,单单以卖茶为业的铺子就有30多家。无论是走到南京的哪一条街上,总是能看到有悬着灯笼卖茶的店铺,这些茶铺茶店往往座无虚席,热闹非凡,有“茶博士”或“看茶的”为客人端茶送水。《儒林外史》中所描写的茶文化事象,虽然比较琐碎,但读者从中可以大量地了解到清代中叶社会各阶层人们的茶饮习惯。

李汝珍的《镜花缘》是19世纪初出现的一部具有浪漫色彩的章回小说,全书共一百回。这部小说的故事情节虽然是唐代的事,但作者关于社会生活的细节则取自清代,故书中的茶俗所反映的也是清代的茶文化状况。如第八回写唐敖被革去探花,万念俱灰,欲与妻弟林之洋结伴去海外,行前,林之洋的妻子吕氏对唐敖说:“你们读书人,茶水是不离的。”第二十四回,写唐敖在淑士国,与徐兴业之子徐承志茶肆叙话,有茶博士送上茶来。第三十四回,叙唐敖一行来到女儿国,在路旁的茶坊吃茶。这些描写,反映出清代茶风浓郁,茶肆、茶坊、茶馆遍布城乡。第十回,写唐敖登东山遇骆宾王之父骆龙,骆龙把客人迎进自己居住的破庙中,让座献茶;第十一回,写君子国宰相将唐敖延至府中,命小童端茶献客;第二十一回,写唐敖在麟凤山险被狻尼所害,幸得侠女魏子樱相救,并邀至家中献茶等等,集中反映了当时的客来敬茶之俗。从书中还可以看出,茶在清代可用来表示尊重、表达敬意。如第五十二回,写唐敖之女唐闺臣寻亲至黑齿国,与才女亭亭谈经论道,对方见闺臣口吐珠玑,能言善辩,才学过人,亲自奉茶以表敬意。此外,书中不仅记载有日常生活中的茶,而且还记有“庵堂茶”、“寺庙茶”,显示了茶与佛教密不可分的联系。

在《镜花缘》第六十一回“小才女亭内品茶”中,作者用了整整一回的篇幅来描写饮茶、谈茶、赞茶,这在明清小说中并不多见。书中写唐闺臣领着一班才女进京赶考,一日来到燕家村。燕家小姐名紫琼,才学过人,有意与闺臣等入京应试。她的父亲极喜饮茶,在家中种了许多茶树,并在花园中建绿香亭一所,供品茶之用。于是,燕紫琼便邀才女们到绿香亭中,命侍女采摘茶树上的鲜叶,汲水烹茶,供众人品酌。接下来,众才女兴致勃勃,围绕“饮茶”这个话题,品茗清谈。才女们从茶树的种植特性谈到饮茶的历史和“茶”字的演变,从饮茶之利弊谈到假茶的危害,对清代茶叶市场上以假充真、从中渔利的不正常现象作了尽情的揭露,并介绍了诸多茶叶的替代饮品。作者借燕紫琼与众才女交谈的方式,详尽细致地讲述了品茶的有关知识,展示出丰富的茶文化内涵。可见,《镜花缘》中的茶文化描写不仅篇幅长,而且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它对于读者了解品茶的历史,获

163

得品茶的知识,都有着一定的裨益。但是,这部小说中有关茶文化的内容,大都是杂引古书而成,缺乏亲身体验和自身见解,流于呆板枯燥,艺术性并不是很强。

刘鹗《老残游记》第九回“一客吟诗负手面壁,三人品茗促膝谈心”,用生动的语言描写武城知县申东造之弟申子平,与才女屿姑在茶馆中品茗清谈的情节:

话言未了,苍头送上茶来,是两个旧瓷茶碗,淡绿色的茶,才放在桌上,清香已竟扑鼻。只见那女子(屿姑)接过茶来,漱了一回口,又漱一回,都吐向炕池之内去,笑道:“今日无端谈到道学先生,令我腐臭之气,沾污牙齿,此后只许谈风月矣。”子平连声诺诺,却端起茶碗,呷了一口,觉得清爽异常,咽下喉去,觉得一直清到胃院里,那舌根左右,津液汩汩价翻上来,又香又甜,连喝两口,似乎那香气又从口中反窜到鼻子上去,说不出来的好受,问道:“这是什么茶叶?为何这么好吃?”女子道:“茶叶也无甚出奇,不过本山上出的野茶,所以味是厚的。却亏了这水,是汲的东山顶上的泉。泉水的味,愈高愈美。又是用松花作柴,沙瓶煎的。三合其美,所以好了。尊处吃的都是外间卖的茶叶,无非种茶,其味必薄;又加以水火俱不得法,味道自然差的。”

据书中所言,这桃花山下乡野小店里的村姑,喝茶时竟然懂得要讲究茶好、水好,煎茶时要用松花作柴、沙瓶前茶,才能做到三合其美,品尝到好茶味,连城里的读书人申子平都自叹不如。清代饮茶之风的普及和盛行,由此可见一斑。

当然,谈到明清小说与茶文化,总离不开《红楼梦》。旷世奇才曹雪芹所著的《红楼梦》,不仅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创作最高成就,构成了中国小说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而且以其丰富多彩茶事描写,成为一个后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茶文化宝库。据有关资料统计,《红楼梦》一百二十回,有一百一十二回言及茶事,全书洋洋百万余言,谈到茶的文字有262处。《红楼梦》中茶文化描写的精妙之处还在于,其中的每一次茶事活动,都服从于小说中人物的心理活动,都是人物性格自然发展的结果,从而使书中的茶文化描写细腻真实、恰到好处、完美无瑕,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成就,仅从这一点来说,没有任何一部古典小说能够望其项背。

《红楼梦》第四十一回“贾宝玉品茶栊翠庵”,稍通茶事者皆耳熟能详,人们常常用这一回中所描写的品茶情节,来说明《红楼梦》中茶文化的精妙细致。书中写遁入空门的妙龄女尼妙玉,在自己修行的栊翠庵中为贾母、宝玉、黛玉、宝钗等人烹茶。因贾母不吃“六安茶”,妙玉便用旧年蠲的雨水,为贾母泡一杯产自湖南洞庭湖的“老君眉”,尔后,以大观园里一帮青年男女品茶为中心的一幕精彩话剧,便在庵堂内开始隆重上演。在这一回中,曹雪芹精心塑造了一个精通茶道的女尼妙玉的形象:妙玉为众人烹的茶是产自洞庭湖君山的“老君眉”,烹茶的水或是旧年蠲的雨水,或是梅花上的雪化成的陈年雪水,所用的茶具也皆是高雅脱俗的旷世奇珍。妙玉明里是请宝钗、黛玉二人吃茶,实际上是请宝玉吃“体己茶”。在这样一场清雅的茶事活动中,她与宝玉之间的那种曲曲折折、若即若离的关系,她那清高孤傲的性格和青春少女的情怀,已经尽显无遗。作者通过对妙玉这一超凡脱俗的茶人形象的描绘,把文人品茶的要求具体化、形象化了,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前文曾经提到,茶在中国古代婚俗礼仪中具有独特的含义,“下茶”实际上就是“下聘”的代名词。对于这一点,《水浒传》、《金瓶梅》都有所反映,但是《红楼梦》中对婚俗茶礼的描写更精妙独到,更委婉深邃。《红楼梦》第二十四回写凤姐给黛玉送去两瓶暹罗茶,可以说是“下茶”序曲。二十五回则是“下茶”主旋律:当黛玉前来探望烫伤的宝玉时,风姐、李纨、宝钗等已先她而来。一见黛玉,凤姐便问前日的暹罗茶是否品尝了,黛玉听了笑道:“你们听听,这是吃了他家一点子茶叶,就使唤起人来了。”凤姐笑道:“你既吃了我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儿?”众人立刻会意,一起大笑起来,黛玉则脸红语塞,可见她也深知“吃茶”的特殊含义。于是,凤姐又趁热打铁,把“吃茶”的文章做足:“你替我家做了媳妇,少些什么?”又指着宝玉说:“你瞧瞧,人物儿配不上?门第儿配不上?……”至此,读者方恍然大悟,原来凤姐给黛玉送茶,实际上就是“下茶”,凤姐以其独特的身份,向人们透露了宝黛二人婚事的内幕消息。二十六回写宝玉给黛玉送茶,自然是“下茶”的尾声了。

尽管上述数回中的茶文化描写比较具有典型意义,可是,《红楼梦》中的茶文化描写其实是多角度、多层面和综合性的,书中对名茶、茶具、泡茶用水、品茶方式及茶诗、茶联、茶礼、茶俗等都有细腻独特的描绘,并不是寥寥数语就能说得清楚的。单就名茶而言,书中提到的名茶就有六安茶、老君眉、普洱茶、女儿茶(普洱茶的一种)、龙井茶、枫露茶、暹罗茶等,集中反映了清代名茶及其流行的情况。在茶具方面,《红楼梦》(下转215页) 164

215

中国古代史参考书目

中国古代史参考书目 导言 1、顾颉刚口述、何启君整理《中国史学入门》,中国青年出版社,1986。 2、李学勤等《中国古史导读》,文汇出版社,1991。 3、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研究入门》,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 4、(日)山根幸夫《中国史研究入门》(上、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5、朱天俊、陈宏夭《文史工具书手册》,中国青年出版社,1982。 6、孟宪恒《史学文献检索》,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先秦部分(第一章至第三章) 【基本史料】 1、[西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73。 2、[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3、[战国]左丘明《左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4、《战国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5、《战国纵横家书》(马王堆汉墓帛书),文物出版社,1976。 6、《二十二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7、《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78。 8、范祥雍《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订补》,新知识出版社,1956。 9、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第一册,中华书局,1962。 【史学著作】 1、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上册,人民出版社,1983。 2、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一册,人民出版社,1978。 3、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第一册,人民出版社,1976。 4、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一至四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5、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94。 6、西安半坡博物馆《中国原始社会》,文物出版社,1977。 7、王玉哲《中华远古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8、吴汝康、吴新智、张森水合著《远古中国人类》,科学出版社,1989。 9、李学勤主编《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 10、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 11、郭沫若《奴隶制时代》,人民出版社,1973。 12、金景芳《中国奴隶社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13、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三联书店,1983。 14、郑杰祥《夏史初探》,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 15、孙淼《夏商史稿》,文物出版社,1987。 16、李民《夏商史探索》,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

中国十大皇牌名茶

中国十大皇牌名茶 中国是世界茶叶的发源地,中国茶叶历史悠久,各种各样的茶叶品种万紫千红,竟相争艳,犹如春天的百花园,使祖国的万里江山分外妖娆。中国名茶中的皇牌品种有哪些?中国皇牌名茶排名前十位的品种又是什么?在浩海如烟的中国茶叶品种中,中国的皇牌十大名茶珍品有哪些?同时,中国皇牌名茶在国际上享有很高声誉的茶是谁?王者,才是皇牌名茶。以下我们为您介绍中国十大皇牌名茶: 一、中国的十大皇牌名茶,有传统皇牌名茶和历史皇牌名茶之分。西湖龙井,居中国十大皇牌名茶之冠。产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周围的群山之中。多少年来,杭州不仅以美丽的西湖闻名于世界,也以西湖龙井茶誉满全球。西湖群山产茶已有千百年的历史,在唐代时就享有盛名,但形成扁形的龙井茶,大约还是近百年的事。相传,乾隆皇帝巡视杭州时,曾在龙井茶区的天竺作诗一首,诗名为《观采茶作歌》。 二、中国著名绿茶之一,中国十大皇牌名茶——洞庭碧螺春茶,产于江苏省吴县太湖洞庭山。相传,洞庭东山的碧螺春峰,石壁长出几株野茶。当地的老百姓每年茶季持筐采摘,以作自饮。有一年,茶树长得特别茂盛,人们争相采摘,竹筐装不下,只好放在怀中,茶受到怀中热气熏蒸,奇异香气忽发,采茶人惊呼:“吓煞人香”,此茶由此得名。有一次,清朝康熙皇帝游览太湖,巡抚宋公进“吓煞人香”茶,康熙品尝后觉香味俱佳,但觉名称不雅,遂题名“碧螺春”。 三、中国十大皇牌名茶信阳毛尖。是河南省著名土特产之一,素来以“细、圆、光、直、多白毫、香高、味浓、汤色绿”的独特风格

而饮誉中外。皇牌信阳毛尖在唐代茶圣陆羽所著的《茶经》,把信阳列为全国八大产茶区之一;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尝遍名茶而挥毫赞道:“淮南茶,信阳第一”;信阳毛尖茶清代已为全国名茶之一,1915年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 四、中国十大皇牌名茶——君山黄茶,也是中国十大皇牌名茶之,始干唐代,清代纳入贡茶。君山,为湖南岳阳县洞庭湖中岛屿。岛上土壤肥沃,多为砂质土壤,年平均温度16~17度,年降雨量为1340毫米左右,相对湿度较大。春夏季湖水蒸发,云雾弥漫,岛上树木丛生,自然环境适宜茶树生长,山地遍布茶园。清代,皇牌君山茶分为“尖茶”、“茸茶””两种。皇牌“尖茶”如茶剑,白毛茸然,纳为贡茶,素称“贡尖之皇”,故称皇牌贡尖。君山银针茶香气清高,味醇甘爽,汤黄澄高,芽壮多毫,条真匀齐,着淡黄色茸毫。冲泡后,芽竖悬汤中冲升水面,徐徐下沉,再升再沉,三起三落,蔚成趣观。 五、中国十大皇牌名茶——黄山毛峰茶产于安徽省太平县以南,歙县以北的黄山。黄山是我国景色奇绝的自然风景区。那里常年云雾弥漫,云多时能笼罩全山区,山峰露出云上,像是若干岛屿,故称云海。黄山的松或倒悬,或惬卧,树形奇特。黄山的岩峰都是由奇、险、深幽的山岩聚集而成。 六、中国十大皇牌名茶——武夷岩茶产于闽北“秀甲东南”的风景区武夷山,茶树生长在岩缝之中。武夷岩茶具有绿茶之清香,红茶之甘醇,是中国乌龙茶中之极品。武夷岩茶属半发酵茶,制作方法介于绿茶与红茶之间。其主要品种有“大红袍”、“白鸡冠”、“水仙”、“乌

六大茶类的起源

六大茶类的起源 六大茶类的起源,你知道吗?2014-08-17 更多精彩在这中国茶网茶树的起源至今已有6000万年至7000万年的漫长历史了。我国的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自从四五千年前我国发现茶树并利用茶叶后,饮茶习惯和茶叶生产技术都是直接或间接传入了世界各国,因此中国被誉为“茶的故乡”。中国茶的历史悠久,自发现野生茶树,从生煮羹饮到饼茶散茶,从绿茶到多茶类,期间经历了复杂的变革。传说第一个品尝茶树的鲜叶并发现它神奇的解毒功能的是神农氏,在神农时期原始农业主要还是靠采集野生植物,然后熬成稀粥使用。所以茶最初并没有当做饮品,而是采食鲜叶,被当做果腹的树叶。到了春秋时期,《晏子春秋》一书中有写以茶作餐菜的记载。到三国时,魏国出现了茶叶的简单加工,采来的叶子先做成饼,晒干或者烘干,这是制茶工艺的萌芽。两晋时期《晋书》中记:“吴人采茶煮之,曰茗粥”。生煮羹饮,类似现代的煮菜汤。同时茶也被当做药,就像采集其它草药一样采集鲜叶晒干收藏备用。从汉代开始,渐有了饮茶的记载,此时茶已被当做饮品使用,两晋南北朝是我国饮茶风俗的兴起期,而至三国时期,人们将采来的茶叶先做成饼,晒干或者烘干,饮用时,研末冲泡,加佐料和作羹饮。但初步加工的饼茶仍

有浓厚的青草味,于是革新工艺,发明了“将茶的鲜叶洗涤、蒸后碎制,蒸青压榨,去汁制饼,使茶叶苦涩味大大降低”的蒸青制茶法。自唐至宋,贡茶兴起,成立了贡茶院,组织官员研究制茶技术,从而促使茶叶生产不断改革。唐代蒸青作饼已经逐渐完善。宋代制茶出现了研膏茶、蜡面茶,以后在团饼茶表面有了龙凤之类的纹饰,谓之龙团凤饼。团饼茶在制作工序中为了改善苦味难除、香味不正的缺点,逐渐采取蒸后不揉不压,直接烘干的做法,将蒸青团改造为蒸青散茶,保持茶的香味。团饼茶制作工程中在蒸青后要用冷水冲洗使之冷却,并会压榨水分,则茶汁也会随之被榨去,失去了茶的真味,而散茶则避免了这个缺点。近代制茶的过程中,由于注重确保茶叶香气和滋味的探讨,通过不同加工方法,从不发酵、半发酵到全发酵等一系列茶叶内质的变化,探索到了一些规律。通过不同的制造工艺,由炒青绿茶演变而制成了各类色、香、味、形品质特征不同的六大茶类,即绿茶、黄茶、黑茶、白茶、青茶(乌龙茶)、红茶、。利用六大基本茶类作原料进行再加工以后的产品统称为再加 工茶类。下面就是六大茶类起源的先后顺序:绿茶起源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来看,绿茶最早起源于巴地(今川北、陕南一带)。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当年周武王伐纣时,巴人为犒劳周武王军队,曾“献茶”。《华阳国志》是信史,可以认定:不晚于西周时代,陕南(今汉中、安康一

中国茶文化的纪录片

中国茶文化的纪录片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巴蜀常被称为中国茶业和茶文化的摇篮。 茶文化的开端,起源于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陆羽《茶经》的问世,在晋代、南北朝时期使茶文化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标志 着茶文化的萌芽产生。 宋代时期茶文化的兴盛以及明清时期茶文化的普及,铸就了今天茶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品茶悟道,感受心灵的脱俗,一种惬意,一 种超然物外的感受,是每个品茶人的内心所归。 喝茶是为了让心平静,也就是在心无杂念之中,看杯中茶叶沉浮,细品茶叶的清香。品茶而思,思考事物,品析人世界万物,茶文化 中缺少不了静谧的意境。 茶道 茶道,就是品赏茶的美感之道。茶道亦被视为一种烹茶饮茶的生活艺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一种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它 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 领略传统美德,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喝茶能静心、静神,有 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例如自嘉茶的茶 道“品尝甘醇味道,享受天然滋养”,正是品鉴出了茶的自然甘醇 之美感。 茶德 茶德是指茶自身所具备的美德。茶有八德——康、乐、甘、香、和、清、敬、美。“茶德”的概念自唐代从中国传播到日本、韩国等,丰富了这些国家的茶文化内涵。 茶精神(茶道精神) 当代中国茶思想或由于立场不同,或由于诉求对象互异,或由于理念差别,故旨趣相差甚远,兹枚举四家略作说明中国的茶道精神:

中华茶艺业联谊会『静、美』;中华民国茶艺协会『清、敬、怡、真』;陆羽茶艺中心『美律、健康、养性、明伦』;高雄市茶艺协会『中庸、俭德、养气、品味』。 茶联 茶联是以茶为题材的对联,是茶文化的一种文学艺术兼书法形式的载体。茶的对联,茶店对联,茶庄对联,茶文化对联,茶楼对联,茶馆对联,等等,都是茶联。以茶为题材的对联,由来已久。例如 茶中店的对联如:“瑞草抽芽分雀舌,名花采蕊结龙团。”雀舌、 龙团都是名茶。如今兴起的网络茶商也有茶联,例如中国高山有机 茶领导品牌自嘉茶的茶联是这样的“烹煎已得前人法,蟹眼松风娱 自嘉。” 茶书 我国悠久的茶业历史为人类创造了茶业科学技术,也为世界积累了最丰富的茶业历史文献。在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不但有专门 论述茶叶的书,而且在史籍、方志、笔记、杂考和字书类古书中, 也都记有大量关于茶事、茶史、茶法及茶叶生产技术的内容。 茶具 现代人所说的“茶具”主要指茶壶、茶杯、茶勺等这类饮茶器具。按唐文学家皮日休《茶具十咏》中所列出的茶具种类有“茶坞、茶人、茶笋、茶籝、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瓯、煮茶。”其中“茶坞”是指种茶的凹地。“茶人”,按照现代观点,不应纳入器具。 茶画 茶画,在中国茶文化里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为广大茶人所青睐,从表达方式上属于传统水墨国画,但是从内容上细分,又可归属于 文人画。文人画有四个要素:人品、学问、才情和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 茶艺

中国古代茶文化历史上的名人

中国古代茶文化历史上的名人 布朗族史书《奔闷》记载,叭岩冷是布朗族先民的首领。一千多年前,他率领人在澜沧县景迈、芒景一带大规模开垦种植茶园,并给茶取了一个特殊的名称叫"腊",从此,与种茶有关的傣族、布朗族、佤族、拉枯族都把茶称为腊。如今景迈千年万亩古茶园和芒景古茶园仍然生机勃勃,明清以来景迈、芒景一直是普洱茶重要产区,恩泽后人。布朗族《祖先歌》唱道:"叭岩冷是我们的英雄,叭岩冷是我们的祖先,是他给我们留下了竹棚和茶树,是他给我们留下生存的拐棍"。每年农历六月初七日,布朗族人和傣族都要在一棵大茶树下,祭祀茶祖叭岩冷。 陆羽:传奇“茶圣” 陆羽(733-804年),字鸿渐,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陆羽精于茶道,有了陆羽,茶的原意“人在草木间”和茶道的本质“天人合一”才被广为流传。其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而闻名于世,因被后人称为"茶圣"。《茶经》是唐代和唐代以前有关茶叶科学和文化的系统总结,《茶经》是中国茶叶生产、茶叶文化历史的里程碑。宋代陈师道在《茶经序》中评论:"夫茶之著书,自羽始,其用于世,亦自羽始。羽诚有功于茶者也"。陆羽不仅在总结前人的经验上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身体力行,善于发现好茶,善于精鉴水品。陆

羽的贡献也日益为中国和世界所认识。 卢仝:“七碗”茶诗茶史留名 卢仝(约795-835),号玉川子,济源(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对爱喝茶的人而言,对卢同的印象一定是他那首脍炙人口的「七碗茶歌」(《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卢仝一生爱茶成癖,他的这首《茶歌》,自唐以来,历经宋、元、明、清各代,传唱千年而不衰,至今诗家茶人咏到茶时,仍屡屡吟诵。"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可谓人以诗名,诗则又以茶名也。 皎然:中国茶道之父皎然,俗姓谢,字清昼,湖州(今浙江吴兴)人,是南朝大诗人谢灵运的十世孙。其是一位嗜茶的诗僧,不仅知茶、爱茶、识茶趣,更写下许多饶富韵味的茶诗。与茶圣陆羽诗文酬赠,成为「缁素忘年之交」,共同探讨饮茶艺术,并提倡「以茶代酒」的品茗风气,对唐代及后世的茶艺文化的发展有莫大的贡献。皎然与陆羽堪称为中国茶道的双子星座:一个为茶道始祖,一个为茶道之神;一个为茶道之父,一个为茶道之母。白居易:乐天知命禅茶一味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其祖籍为太原,后来迁居陕西境内。白居易对自己的爱茶、烹茶技艺十分自信,他在《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诗中吟到:"汤添勺水煎鱼

中国乌龙茶消费者消费行为分析及营销对策精品

【关键字】方案、情况、领域、质量、模式、计划、地方、认识、战略、体制、有效、自主、深入、充分、整体、文明、保持、发展、建立、制定、提出、了解、研究、规律、特点、关键、稳定、根本、精神、途径、倾向、方式、作用、水平、分析、简化、培育、形成、满足、规划、管理、服务、发挥、保障、扩大、改革、提高、针对性 中国乌龙茶消费者消费行为分析及营销对策摘要: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的茶叶消费者消费行为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借助霍华德—谢思购买行为方式,分析当前中国乌龙茶消费者消费行为特征,并据此提出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 关键词:乌龙茶;消费行为;营销策略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绿色食品、休闲食品、天然饮料有了充分的认识。茶叶作为主要的天然饮料,除了强身健体外,还发挥着传递友情和信息的作用。中国是产茶大国,也是消费大国。入世以来,我国茶业有了长足发展,各省、市都在制订发展规划,给茶叶生产和经营企业带来很大机遇,谁抓住了机遇,谁就能发展。乌龙茶以其香味浓郁、口感甘醇、韵味深厚,深受广大茶叶消费者的喜爱,但由于目前茶叶市场比较混乱,如何进一步扩大乌龙茶的市场值得深入思考和探索。 1消费者行为分析模型 消费者行为是指消费者以货币、信用或其他方式的支出而获得所需商品和劳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反应与活动。在千差万别的消费者行为中,仍然有着某种共同的带有规律的东西。许多学者对消费者行为模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多种不同模式的表达方式,其中以霍华德-谢思模式最为著名。简化的霍华德—谢思模式[1] 该模式认为:投入因素和外在因素就是购买行为的刺激物,他们

通过唤起购买者的心理活动状态,购买者受到刺激物和以前购买经验的影响,开始接受信息,产生自己的一系列动机,做出对可选择产品的一系列反应,形成一系列购买决策的中介因素,或者制定出一系列使其动机或者满足动机的备选方案。这些动机、选择方案和中介因素相互作用,便产生了某些倾向或态度。这些倾向或态度与其他因素,如购买行为的限制因素结合后,便产生了购买结果。 2中国乌龙茶消费者消费行为特征分析 借助霍华德—谢思购买行为模式,笔者分析了中国乌龙茶消费市场特点,认为当前中国乌龙茶领域消费者消费行为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2.1消费的区域性明显 目前中国比较出名的茶叶有数十种,茶叶消费者地域分布尤为明显。所以要打破茶叶消费的地域性比较困难,各主要茶叶销售商只能以大城市为突破口。但是茶叶消费有个较特殊的情况,假如消费者经常饮用乌龙茶,由于口感比较重,一般消费者很难改用其他茶叶品种;但如果是饮用绿茶的消费者,那他还可以改用乌龙茶或其他茶类品种,所以目前的乌龙茶市场呈上升趋势。 2.2消费从众化心理 消费行为模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在同一个地方,在相同的外部因素及刺激因素作用下,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活动体现出相似性。茶叶作为一种消费品也体现出这种现象,这就导致同一市场区域内消费者有很强的攀比心理。“宁可背后受罪,也要人前显贵”,这样往往导致

世界古代中世纪史教材及参考文献

世界古代中世纪史教材及参考文献 符松涛

一、世界古代中世纪史教材 《世界古代史》课程采用的教材是王斯德主编的《世界通史》第二版。此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吴于廑、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古代史编》,分上、下两卷。此书为国家教委组织编写的高等学校文科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 二、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参考文献 (一)世界上古史 (1)辅助教材类 朱寰等:《世界上古中世纪史教学参考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王建吉等:《世界上古中世纪史学习指导》,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朱龙华:《世界历史·上古部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陈隆波、罗静兰:《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上古分册),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9年。 丁建弘、孙仁宗:《世界史手册》,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 郭圣铭:《世界文明史纲要》(古代部分),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世界上古史纲》,人民出版社,1981年 林耀华《原始社会史》,中华书局,1984年 郭小凌:《西方史学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年。

(2)学术专著类 吴泽:《东方社会经济形态史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蔡俊生《人类社会的形成和原始社会形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 杨国章《原始文化与语言》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年 [美]路·亨·摩尔根《古代社会》(上,下) 商务印书馆1977年[美]E·霍贝尔《原始人的法》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 马克思《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人民出版社1965年 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人民出版社1971年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1972年。 [苏]别尔什茨《原始社会》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年 马克思《资本主义生产以前各形态》人民出版社1956年 马克思《科瓦列夫斯基〈公社土地所有制,其解体的原因,进程和结果>一书摘要〉人民出版社,1965年 朱天顺《原始宗教》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 金观涛等《悲壮的衰落,古代埃及的衰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 何芳川主编《非洲通史:古代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5年 [埃及]阿·费克里《埃及古代史》,商务印书馆,1973年 埃及教育部文化局《埃及简史》,三联书店,1972年

中国的茶文化阅读答案

中国的茶文化阅读答案 【篇一:中国的茶阅读答案】 在中国已有四五千年历史,且长盛不衰,传遍全球。茶是中华民族 的举国之饮,中国茶文化糅合了中国佛、儒、道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②中国何时开始饮茶,人人言殊,莫衷一是。唯大体上可谓开始于汉,而盛行于唐。唐以前饮茶,陆羽《茶经》卷下《六茶之饮》概 为言之,谓: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婴,汉 有扬雄、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刘琨、张载、远祖纳、谢安、 左思之徒,皆饮焉。但此多非史实,纵是史实,非加申述,亦不易明。《茶经》云:神农《食经》茶茗久服,有力悦志(刘源长《茶史》卷一)。陆羽《茶经》以为饮茶起于神农氏,然《食经》为伪书,尽 人皆知,不足为据。《尔雅》有苦荼之句,世以《尔雅》为周公时 作品,谬以为饮茶自周公始,不知《尔雅》非作于周公,也不足为 饮茶起始之证。 ③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但茶则是正名,茶字在中唐之前 一般都写作荼字。荼字有一字多义的性质,表示茶叶,是其中一个 义项。茶字从荼中简化出来的萌芽,始发于汉代,古汉印中,有些 荼字已减去一笔,成为茶字之形了。不仅字形,茶的读音在西汉已 经确立。在古代史料中,有关茶的名称很多,到了中唐时,茶的音、形、义已趋于统一,后来,又因陆羽《茶经》的广为流传,茶的字 形进一步得到确立,直至今天。 ④茶能消除疲劳,使人精神振奋,增强思维和记忆能力;饮茶能兴奋中枢神经,增强运动能力。茶中含有多种抗氧化物质与抗氧化营养素,对于消除自由基有一定的效果。因此每天喝三两杯茶可抑制细 胞衰老,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茶叶中含有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 喝茶对于清油解腻,增强神经兴奋以及消食利尿也具有一定的作用。但饮茶也需注意,并不是喝得越多越好,不宜餐前睡前喝茶﹐餐前 喝茶容易刺激肠胃,睡前喝茶则容易影响睡眠品质;茶水不宜过浓, 也不宜置放太久;服用药物时,不可以茶水配服,会影响药效。 ⑤茶文化的内涵其实就是中国文化的内涵的一种具体表现,谈茶文 化必须结合中国汉文化而论之。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谓,茶文化 的精神内涵即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和中华 的文化内涵和礼仪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一种

乌龙茶的功效和作用

乌龙茶的功效和作用 乌龙茶的基本介绍 乌龙茶是经过杀青、萎雕、摇青、半发酵、烘焙等工序后制出的品质优异的茶类。乌龙茶由宋代贡茶龙团、凤饼演变而来,创制于1725年(清雍正年间)前后。品尝后齿颊留香,回味甘鲜。乌龙茶的药理作用,突出表现在分解脂肪、减肥健美等方面,乌龙茶为中国特有的茶类,主要产于福建的闽北、闽南及广东、台湾三个省。近年来四川、湖南等省也有少量生产。 乌龙茶的功效与作用 乌龙茶作为我国特种名茶,除了与一般茶叶具有提神益思,消除疲劳、生津利尿、解热防暑、杀菌消炎、祛寒解酒、解毒防病、消食去腻、减肥健美等保健功能外,还突出表现在防癌症、降血脂、抗衰老等特殊功效。茶叶具有药理作用的主要成份是茶多酚、咖啡碱、脂多糖等。 1.延缓衰老 茶多酚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性和生理活性,是人体自由基的清除剂。据有关部门研究证明1毫克茶多酚清除对人肌体有害的过量自由基的效能相当于9微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大大高于其它同类物质。茶多酚有阻断脂质过氧化反应,清除活性酶的作用。据日本奥田拓勇试验结果,证实茶多酚的抗衰老效果要比维生素e 强18倍。

2.抑制心血管疾病 茶多酚对人体脂肪代谢有着重要作用。人体的胆固醇、三酸甘油脂等含量高,血管内壁脂肪沉积,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后形成动脉粥样化斑块等心血管疾病。茶多酚,尤其是茶多酚中的儿茶素ecg和egc及其氧化产物茶黄素等,有助于使这种斑状增生受到抑制,使形成血凝黏度增强的纤维蛋白原降低,凝血变清,从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 3.防癌抗癌 茶多酚可以阻断亚硝酸铵等多种致癌物质在体内合成,并具有直接杀伤癌细胞和提高肌体免疫能力的功效。据有关资料显示,茶叶中的茶多酚(主要是儿茶素类化合物),对胃癌、肠癌等多种癌症的预防和辅助治疗,均有裨益。 4.有助于预防和治疗辐射伤害 茶多酚及其氧化产物具有吸收放射性物质锶90和钴60毒害的能力。据有关医疗部门临床试验证实,对肿瘤患者在放射治疗过程中引起的轻度放射病,用茶叶提取物进行治疗,有效率可达90%以上;对血细胞减少症,茶叶提取物治疗的有效率达81.7%;对因放射辐射而引起的白血球减少症治疗效果更好。 5.抗菌杀毒 茶多酚有较强的收敛作用,对病原菌、病毒有明显的抑制和杀灭作用,对消炎止泻有明显效果。中国有不少医疗单位应用茶叶制剂治疗急性和慢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流感,治愈率达90%左右。 6.美容护肤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萌芽时期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 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在三国以前,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到魏晋南北朝时,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开始走入文化圈,形成了中国茶文化的萌芽阶段。 形成时期唐代,物质基础丰厚,因此在精神文化方面人们也开始了更高层次的追求。中国茶文化在唐朝开始形成,标志就是780 年陆羽著的《茶经》。以后唐代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 兴盛时期有唐代的形成基础,中国茶文化在宋代就开始了兴盛发展。尤其是在普通百姓阶层,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这些都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 普及时期在经历了唐宋的发展,中国茶文化在明清时期开始了真正的普及。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到清朝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式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 中国茶文化茶的渊源 (一)茶树原产于中国的西南部 我国是野生大茶树发现最早最多的国家,云南、贵州、广西、四川及湖北等地,自古以来就陆续发现过不少野生大茶树。早在三国时,《吴普?本草》引《桐君录》中就有“南方有瓜芦木(大茶树)亦似茗,至苦涩,取为屑茶饮,亦可通夜不眠”之说,唐代陆羽《茶经》中就称:“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明代云

中国10大产茶大省100种名茶大比拼云贵川湘闽鄂浙粤上榜

中国10大产茶大省,100种名茶大比拼,云贵川湘闽鄂浙 粤上榜 福建,2016年产茶量37.96万吨,位列全国产茶大省第一名。福建十大名茶01.武夷岩茶是我国传统名茶,乃具有岩韵(岩骨花香)品质特征之乌龙茶,是中国乌龙茶中之极品。产于福建武夷山一带,其茶树生长在岩缝之中。最著名的武夷岩茶是大红袍茶。02.大红袍大红袍为千年古树,稀世之珍,产于福建。03.铁观音铁观音,中国传统名茶,属于青茶类,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铁观音独具“观音韵”,清香雅韵,冲泡后有天然的兰花香,滋味纯浓,香气馥郁持久,有“七泡有余香之誉”。铁观音原产地-安溪县西坪镇04.白芽奇兰属于乌龙茶类。产于福建省平和县。色泽翠绿油润,香气清高持久。05.漳平水仙茶是漳平茶农创制的传统名茶。06.白毫银针形状似针,白毫密被,色白如银,素有茶中“美女”之美称。07.政和工夫茶为福建三大工夫茶之一。08.坦洋工夫坦洋工夫,福建三大工夫红茶之首。09.正山小种正山小种,产于武夷山深处桐木村,为世界上最早的红茶。10.茉莉花茶茉莉花茶,产自福州市及闽东北地区。有独特的茶韵花香,滋味醇厚鲜爽,有“可闻春天的气味”之美誉。云南,2016年产茶量36.24万吨,位列全国产茶大省第二名。云南十大山头古树老班章

老班章老班章茶的地位,在云南普洱茶中好比大红袍在福建乌龙茶中的地位。老班章普洱茶,茶气刚烈,厚重醇香,霸气十足,在普洱茶中历来被尊为“王者”、“茶王”、“ 班章王”等至高无上的美意。冰岛 冰岛冰岛古茶园是云南大叶种茶的发祥地之一,被誉为“云南大叶种之正宗”,种植范围主要是在临沧市双江县勐库镇大雪山中下部的冰岛村、公弄村和大中山等地。叶质肥厚柔软、茶香浓郁,是勐库茶的极品、也是云南普洱茶的极品。曼松曼松 真正的“曼松贡茶”产量并不多,严格意义上的“曼松贡茶”古树屈指可数。倘若你花高价买到正宗“曼松贡茶”,那就要恭喜你,很有茶缘。那卡那卡 那卡古树茶是勐宋茶区最具代表性的茶,那卡寨子以出产品质上好的古树茶而被人们所认识。昔归 昔归 昔归位于临沧邦东乡邦东行政村,乃山区。昔归古茶园多分布在半山一带,混生于森林中,古树茶树龄约200年,较大的茶树基围在60~110厘米。昔归茶,属邦东大叶种,因为当地的习惯每年只采春茶和秋茶两季,所以茶树保护得比较好,茶质比其他村寨要好得多。麻黑 麻黑 麻黑是易武著名茶山之一,麻黑茶又是易武普洱茶中最具

中国六大茶类是哪些

中国六大茶类是哪些 中国六大茶类 中国茶类的划分有多种方法,根据制作方法和茶多酚氧化(发酵)程度的不同,可分为六大类:绿茶(不发酵)、白茶(轻微发酵)、黄茶(轻发酵)、青茶(乌龙茶、半发酵)、黑茶(后发酵)、红茶(全发酵)。外观由绿向黄绿、黄、青褐、黑色渐变,茶汤也由绿向黄绿、黄、青褐、红褐色渐变。 绿茶 知名绿茶有:①西湖龙井(扁形,杭州);②洞庭碧螺春(螺形,苏州);③黄山毛峰(毛峰,安徽);④太平猴魁(尖形,安徽);⑤六安瓜片(片形,安徽);⑥信阳毛尖(毛尖,河南);⑦庐山云雾(条形,江西);⑧都匀毛尖(毛尖,贵州);⑨恩施玉露(松针形,湖北)等。 白茶 白茶基本特征是:色白隐绿,汤色黄白,滋味鲜醇,清香甘美,属轻微发酵茶。主要产于福建福鼎、建阳、政和、松溪等地。白茶分为白芽茶和白叶茶。 黑茶 黑茶基本特征是:粗大黑褐、陈香醇厚,属后(全)发酵茶。因主供边疆少数民族消费,亦称边销茶。 知名黑茶有:①湖南黑茶(天尖、贡尖、生尖);②湖北老青砖茶;③四川边茶;④滇桂黑茶(普洱茶)等。 红茶

红茶基本特征是:香高、色艳、味浓,叶红汤红,滋味浓厚甘醇,似桂圆汤,有的松烟香味,属全发酵茶。分为小种红茶、工夫红茶、红碎茶(切细红茶)、红砖茶(米砖茶)。 知名红茶有:①祁红(安徽);②滇红(云南);③闽红(正山小种— 金骏眉、银骏眉、坦洋工夫,福建);④川红(早白尖,四川);⑤宜红(湖北);⑥宁红(宁红金毫,江西);⑦越红(浙江);⑧湖红(湖南);⑨ 台红(日月红茶,台湾)等。 黄茶 黄茶基本特征是:叶黄汤黄、金黄明亮,甘香醇爽,属轻发酵茶,基本工艺似绿茶。分为黄芽茶、黄小茶、黄大茶三类。 知名黄茶有:①湖南的君山银针、北港毛尖、莫干黄芽;②四川 的蒙顶黄芽;③安徽的霍山黄芽、皖西(霍山)黄大茶;④湖北的远安 鹿苑毛尖;⑤广东的大叶青等。 青茶 青茶基本特征是:青绿金黄,清香醇厚。因外形青褐,故称为青茶,也叫乌龙茶。属半发酵茶。 知名青茶有:①闽北乌龙茶(武夷岩茶—大红袍);②闽南乌龙茶(安溪铁观音);③广东乌龙茶(凤凰水仙—凤凰单枞);④台湾乌龙茶(文山包种、冻顶乌龙、东方美人等)。

中国古代史参考书目

中国古代史参考书目 太原师范学院历史系 1、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增订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 2、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 3、陈高华、陈智超等著:《中国古代史史料学》(修订本),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9月;第三版,中华书局,2017年。 4、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5月。 5、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 6、朱维铮:《中国经学史十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 7、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8月;2014年5月。 8、荣新江:《学术训练与学术规范——中国古代史研究入门》,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 9、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增订本),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11月。 10、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6月。 11、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3月。 12、杨宽:《战国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7月。 13、林剑鸣:《秦汉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 14、田余庆:《秦汉魏晋史探微》(重订本),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2月。 15、陈苏镇:《〈春秋〉与“汉道”——两汉政治与政治文化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9月。 16、胡宝国:《汉唐间史学的发展》(修订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10月。 17、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 18、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4月。

中国六大茶类与功效

中国六大茶类中国茶类的划分目前尚无统一的方法,按照不通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根据制造方法的不同和品质上的差异,将茶叶分为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和黑茶六大类;绿茶绿茶是历史上最早的茶类。古代人类采集野生茶树芽叶晒干收藏,就可以看作是绿茶加工的开始了,距今至少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绿茶,又称不发酵茶。以适宜茶树新梢为原料,经杀青、揉捻、干燥等典型工艺过程制成的茶叶。其干茶色泽和冲泡后的茶汤、叶底以绿色为主调,故名。绿茶的特性,较多的保留了鲜叶内的天然物质。其中茶多酚、咖啡碱保留鲜叶的85%以上,叶绿素保留50%左右,维生素损失也较少,从而形成了绿茶“清汤绿叶,滋味收敛性强”的特点。最新科学研究结果表明,绿茶中保留的天然物质成分,对防衰老、防癌、抗癌、杀菌、消炎等均有特殊效果,为其他茶类所不及。中国绿茶中,名品最多,不但香高味长,品质优异,且造型独特,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绿茶按其干燥和杀青方法的不同,一般分为炒青、烘青、晒青和蒸青绿茶。 黄山毛峰是绿茶中的代表之一,其作用有:1?兴奋作用。2?利尿作用。3 ?强心解痉作用。4、抑制动脉硬化作用。5 ?抗菌、抑菌作用。6、减肥作用。7?防龋齿作用。8?抑制癌细胞作用红茶 红茶的干茶色泽与冲泡的茶汤以红色为主调,所以称为红茶。以适宜制作本品的茶树新芽叶为原料,经微雕、揉捻、发酵、干燥等典型工艺过程精制而成。红茶开始创制时称为“乌茶”。红茶在加工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反应,鲜叶中的化学成分变化较大,茶多酚减少90%以上,产生了茶黄素、茶黄素的新的成分。香气物质从鲜叶中的50多种,增至300多种,一部分咖啡碱、儿茶素和茶黄素络合成滋味鲜美的络合物,从而形成了红茶、红汤、红叶和香甜味醇的品质特征。红茶按制造方法的不同,又分为小种红茶、工夫红茶和红碎茶 祁门红茶是红茶的代表之一,祁门红茶。其功效多为1、利尿。2、消炎杀菌。 3、解毒。 4、提神消疲。 5、生津清热。此外,还具有防龋、健胃整肠助消化、延缓老化、降血糖、降血压、降血脂、抗癌、抗辐射等功效;黄茶 在炒青绿茶的过程中,人们发现,由于杀青、揉捻后干燥不足或不及时,叶色即变黄,于是产生了新的品类一一黄茶。黄茶的制作与绿茶有相似之处,不同点是多一道闷堆工序。这个闷堆过程,是黄茶制法的主要特点,也是它同绿茶的基本区别。绿茶是不发酵的,而黄茶是属于发酵茶类。黄茶,按其鲜叶的嫩度和芽叶大小,分为黄芽茶、黄小茶和黄大茶三类。黄芽茶主要有君山银针、蒙顶黄芽和霍山黄芽;黄小芽主要有北港毛尖、沩山毛尖、远安鹿苑茶、皖西黄小茶、浙江平阳黄汤等;黄大茶有安徽霍山、金寨、六安、岳西和湖北英山所产的黄茶和

中国茶文化发展历史

中国茶文化发展历史 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在两晋北朝。若论其起缘就要追溯到汉代,有正式文献记载(汉人王褒所写《僮约》)。最早喜好饮茶的多是文人雅仕。在我国文学史上,提起寒赋,首推司马相如与杨雄,且都是早期著名茶人。司马相如曾作《凡将篇》、杨雄作《方言》,一个从药用,一个从文学角度都谈到茶。晋代张载曾写《登成都楼诗》:"借问杨子舍,想见长卿庐","芳茶冠六情,溢味播九区"。茶文化产生之初是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的。两晋北朝时,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便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当时的奢侈之风。魏晋以来,天下骚乱,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淡之风。这些人终日高谈阔论,必有助兴之物,于是多兴饮宴,所以最初的清淡家多酒徒。如:竹林七贤。后来清淡之风发展到一般文人,但能豪饮终日不醉的毕竟是少数,而茶则可长饮且始终保持清醒,于是清淡家们就转向好茶。所以后期出现了许多茶人。汉代文人倡饮茶之举为茶进入文化领域开了个头。而到南北朝时,几乎每一个文化、思想领域都与茶套上了关系。在政治家那里,茶是提倡廉洁、对抗奢侈之风的工具;在词赋家那里,茶是引发思维以助清兴的手段;在佛家看来,茶是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这样,茶的文化、社会功用已超出了它的自然使用功能,使中国茶文化初现端倪。唐朝茶文化的形成与当时的经济、文化、发展相关。唐朝疆域广阔,注重对外交往,长安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形成的。茶文化的形成还与当时佛教的发展,科举制度,诗风大盛,贡茶的兴起,禁酒有关。唐朝陆羽自成一套的茶学、茶艺、茶道思想,及其所著《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茶经》非仅述茶,而是把诸家精华及诗人的气质和艺术思想渗透其中,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唐朝是以僧人、道士、文人为主的茶文化,而宋朝则进一步向上向下拓展。一方面是宫廷茶文化的出现,另一方面是市民茶文化和民间斗茶之风的兴起。宋代改唐人直接煮茶法为点茶法并

中国古代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中国古代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在两晋北朝。若论其起缘就要追溯到汉代,有正式文献记载(汉人王褒所写《僮约》)。最早喜好饮茶的多是文 人雅仕。在我国文学史上,提起寒赋,首推司马相如与杨雄,且都 是早期著名茶人。司马相如曾作《凡将篇》、杨雄作《方言》,一 个从药用,一个从文学角度都谈到茶。 晋代张载曾写《登成都楼诗》:"借问杨子舍,想见长卿庐"," 芳茶冠六情,溢味播九区"。茶文化产生之初是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 想开始的。两晋北朝时,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便提出"以茶养廉", 以对抗当时的奢侈之风。 魏晋以来,天下骚乱,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淡之风。这些人终日高谈阔论,必有助兴之物,于是多兴饮宴,所以最初的清淡家多 酒徒。如:竹林七贤。后来清淡之风发展到一般文人,但能豪饮终 日不醉的毕竟是少数,而茶则可长饮且始终保持清醒,于是清淡家 们就转向好茶。所以后期出现了许多茶人。汉代文人倡饮茶之举为 茶进入文化领域开了个头。 而到南北朝时,几乎每一个文化、思想领域都与茶套上了关系。在政治家那里,茶是提倡廉洁、对抗奢侈之风的工具;在词赋家那里,茶是引发思维以助清兴的手段;在佛家看来,茶是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这样,茶的文化、社会功用已超出了它的自然使用功能,使中 国茶文化初现端倪。唐朝茶文化的形成与当时的经济、文化、发展 相关。 唐朝疆域广阔,注重对外交往,长安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形成的。 茶文化的形成还与当时佛教的发展,科举制度,诗风大盛,贡茶的兴起,禁酒有关。唐朝陆羽自成一套的茶学、茶艺、茶道思想, 及其所著《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茶经》非仅述茶,而

《中国的茶》阅读练习及答案

中国的茶 ①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在中国已有四五千年历史,且长盛不衰,传遍全球。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中国茶文化糅合了中国佛、儒、道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②中国何时开始饮茶,人人言殊,莫衷一是。唯大体上可谓开始于汉,而盛行于唐。唐以前饮茶,陆羽《茶经》卷下《六茶之饮》概为言之,谓:“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婴,汉有扬雄、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刘琨、张载、远祖纳、谢安、左思之徒,皆饮焉。”但此多非史实,纵是史实,非加申述,亦不易明。《茶经》云:神农《食经》“茶茗久服,有力悦志”(刘源长《茶史》卷一)。陆羽《茶经》以为饮茶起于神农氏,然《食经》为伪书,尽人皆知,不足为据。《尔雅》有“苦荼”之句,世以《尔雅》为周公时作品,谬以为饮茶自周公始,不知《尔雅》非作于周公,也不足为饮茶起始之证。 ③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但“茶”则是正名,“茶”字在中唐之前一般都写作“荼”字。“荼”字有一字多义的性质,表示茶叶,是其中一个义项。“茶”字从“荼”中简化出来的萌芽,始发于汉代,古汉印中,有些“荼”字已减去一笔,成为“茶”字之形了。不仅字形,“茶”的读音在西汉已经确立。在古代史料中,有关茶的名称很多,到了中唐时,茶的音、形、义已趋于统一,后来,又因陆羽《茶经》的广为流传,“茶”的字形进一步得到确立,直至今天。 ④茶能消除疲劳,使人精神振奋,增强思维和记忆能力;饮茶能兴奋中枢神经,增强运动能力。茶中含有多种抗氧化物质与抗氧化营养素,对于消除自由基有一定的效果。因此每天喝三两杯茶可抑制细胞衰老,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茶叶中含有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喝茶对于清油解腻,增强神经兴奋以及消食利尿也具有一定的作用。但饮茶也需注意,并不是喝得越多越好,不宜餐前睡前喝茶,餐前喝茶容易刺激肠胃,睡前喝茶则容易影响睡眠品质;茶水不宜过浓,也不宜置放太久;服用药物时,不可以茶水配服,会影响药效。 ⑤茶文化的内涵其实就是中国文化的内涵的一种具体表现,谈茶文化必须结合中国汉文化而论之。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谓,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即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和中华的文化内涵和礼仪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一种文化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礼节现象。礼茶文化是中国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中国不仅是茶叶的原产地之一,而且,在我国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至今仍有着丰富多样的饮茶习惯和风俗。 73.第②③④⑤段分别介绍了有关茶的知识,下列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乌龙茶18式泡法

乌龙茶18式泡法 各位嘉宾,我们是来自武汉市第一商业学校会展旅游专业的学生。欢迎大家观看由我们奉献的乌龙茶茶艺表演,这套茶艺共分为18道程序。 第一步、备具迎客 寒夜客来茶当酒,孔雀开屏迎嘉宾。器为茶之父,精美的功夫茶具既是冲泡乌龙茶的必备工具,亦是向来宾表达敬意的桥梁。茶具主要分为茶道具、盛茶具、洁茶具、冲泡具、品茶具等。 第二步、清泉初沸 出山泉水自清莹,流入玉壶待佳茗。佳茗还需好水冲泡,才能尽得佳茗风韵。今天我们为大家准备的是纯净水,水质清冽甘甜,十分宜于泡茶。 第三步、鉴赏佳茗 今天我们将要为大家冲泡的是台湾冻顶乌龙茶——,它的特点是外形卷曲呈半球形,色泽墨绿油润,冲泡后汤色黄绿明亮,香气高,有花香略带焦糖香,滋味甘醇浓厚,耐冲泡。 第四步、孟臣沐淋(温杯洁具) 惠孟臣是明代制作紫砂壶的大家,以擅制小壶驰名于世,后人就将孟臣作为紫砂壶的代称。孟臣沐淋是将开水注入紫砂壶,并加盖,然后浇淋壶身。同时将热水注入品茗杯和闻香杯。如此方有利于茶性的发挥。 第五步、乌龙入宫 中国是极具象征意义的国家,古代将紫砂壶比作宫殿,将乌龙茶置于壶中就成为“乌龙入宫”,冻顶乌龙圆结紧实,置茶量一般应放置壶的1/3量。 第六步、净洗尘缘 性洁不可污,为饮涤尘凡。山迢迢,水遥遥,不知何样的缘分,茶跋涉千里才来到我们面前。我等爱茶之人用一壶清泉,洗去它一身的凡尘。洗尘之水归入茶仓。 第七步、悬壶高冲 谁人解得乌龙韵,高山流水觅知音。茶在火中涅磐,在水中复活。一汪清泉注入玉壶,茶在水中慢慢苏醒。 第八步、重洗仙颜 仙子沐浴,佳茗重生。山泉化作甘露雨,洒遍玉壶洗仙颜。沸腾的泉水浇淋在壶身上,内外加温,茶香蓄势待发。 第九步、若琛出浴 出门一笑无拘碍,云在西湖月在天。历史的烽烟湮灭了多少事,多少人。茶具上品若琛杯白如玉,洁如雪,是品饮乌龙茶的绝佳器具。此杯以制作者若琛之名命名,然而人们至今仍不知若琛何许人也,就让我们虔心洗杯,来表达对这位先贤的敬意吧。

中国古代文学1复习参考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1(文学史部分) 绪论先秦文学概说 一先秦文学的范围 (一)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分期问题 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分期:上古文学:先秦文学、两汉文学。文学自发的时期,突出特点:文学尚在文化的大母体之内,文史哲不分。 中古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唐代文学。文学自觉的时期,诗歌和散文的成就达到顶峰。 近古文学:宋代文学、元代文学、明清文学。文学转型的时期,戏剧和小说兴起并达到顶峰。 近代文学:古典与现代交叉,从古典到现代过渡的时期。 (二)先秦文学的时间范围 所谓先秦,一般而言就是指秦统一以前。先秦文学也就是在中国历史上秦统一以前所有的文学。秦统一以前的历史,因为有文献记载的,根据目前所能掌握的情况,最早只能从殷商后期开始。所以先秦文学主要包括商代文学,周代文学。 先秦文学是古代文学各段中跨度最长的一段。先秦文学的上源,实际上涉及到了文学的起源问题。 二、先秦文学的发展历程 (一)诗歌:原始歌谣、《诗经》、《楚辞》 上古诗歌:(1)内容上,与生产活动密切相关:《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吴越春秋》)《易经·归妹·上六》: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2)具有浓厚的原始宗教、巫术色彩:《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勿作,草木归其泽。(《礼记·郊特牲》) (3)诗乐舞三位一体。《吕氏春秋·古乐篇》:“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 (二)上古神话 1,神话的概念: 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13页)是远古人民通过幻想的、形象的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所做出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以象征和隐喻来表现它的意蕴。 3 神话的内容 (1)解释和说明自然现象的神话:创世神话、始祖神话 (2)反映人类与自然进行斗争的神话:洪水神话 (3)反映人类社会之间的斗争神话:战争神话 《山海经》简介 山海经,十八卷,其中山经5卷,海外经4卷,海内经5卷,大荒经4卷。晋郭璞注。四库馆臣认为:书中记有夏、周、秦、汉时代的地名,“断不作于三代以上,殆周秦间人所述,而后来好异者又附益之欤?”“书中序述山水,多参以神怪,故道臧收入太元部竞字号中,究其本旨,实非黄老之言。然道里山川,率难考据。案以耳目所及,百不一真。诸家并以为地理书之冠,亦为未允。核实定名,实则小说之最古者尔。”其作者,自刘歆到王充,颜之推,都说是虞夏之际禹、益所作,其说不可信;现代学者多认为不是一人一时之作,各篇产生的年代也不一样。比如说《山经》五篇,一般认为出现最早,有人认为出现于春秋或更早,有人则认为出现于春秋战国之交;海外海内诸经,一般认为出现于战国;至于大荒诸篇有人认为作于战国,也有人认为作于西汉。各家的观点并不一致,不过大体而言,山经最早,海外、海内次之,大荒经最晚则较一致。但也多有推测,尚不能定论。内容十分驳杂,所以对于它的成书、性质,历来有各种说法。 《淮南子》简介 《淮南子》,二十一篇,本名鸿烈。由西汉时期淮南王刘安招致宾客集体编写而成。刘向、刘歆父子校订图书,定名为淮南内,置于诸子略中,后世遂称为淮南子或淮南鸿烈。东汉末年高诱注淮南子时对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