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桑《红字》中的象征分析

霍桑《红字》中的象征分析
霍桑《红字》中的象征分析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An Interpretation of China Bo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st-colonialism

2 从关联理论看科技英语的翻译

3 《圣经》对英语习语的影响

4 中西方商务礼仪的差异

5 论《阿甘正传》中的美国梦

6 An Interpretation of China Bo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st-colonialism

7 爱默生超验主义对世纪美国人生观的影响——以《论自助》为例

8 An Interpretation of A Rose for Emily from the Prospective of Socialization

9 简奥斯汀对英国小说的贡献——以《傲慢与偏见》为例

10 浅析国际商务谈判文化因素及其对策

11 A Feministic Study of the Theme of “The Chrysanthemums”(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12 希腊罗马神话典故成语英汉翻译评析

13 朗读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14 浅论国产小米手机的营销策略

15 文档所公布各专业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95 80 35 640

16 Angel’s Face, Devil’s Heart—The Degeneration of Dorian Gray in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

17 论谭恩美《喜福会》中文化身份迷失与探寻

18 莎士比亚戏剧《皆大欢喜》的人物原型分析

19 文化语境对翻译的影响

20 浅谈中西婚俗的文化差异

21 Landscape Poems in Seven-character Quatrains and Sonnets

22 英语指示词This和That的功能研究

23 论礼貌原则在国际商务信函的应用

24 初中生英语学习内在动机的激发

25 关于商务英语教材编写的几点思考--基于教材特点的比较分析

26 服饰语的认知凸显:认知语言学角度

27 浅析《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自由

28 威廉福克纳作品中的悲剧美学思想

29 唐诗中比喻修辞格的翻译——以许渊冲英译本为例

30 中西方婚礼习俗的差异

31 论田纳西威廉斯《欲望号街车》中的逃遁主义

32 Cultural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Advertisement

33 非言语交际对演讲的影响

34 《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冲突

35 E-C Translation of Adverbial Clauses in Business Contrac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36 探究哈利波特的英雄成长之路

37 广告英语修辞特点及其翻译

38 英汉习语渊源对比及其常用分析方法

39 分析西方末世论在美国电影中的体现

40 浅析文化因素对商标翻译的影响

41 The Importance of the Translators’Overall Qualities In Translation

42 论《最后的莫西干人》中的印第安情结

43 失败的逃亡—从《麦田守望者》中主人公的逃亡看个人意识对社会的超越

44 英文中“and”的用法及译法探析

45 On the Feminist Consciousness Reflected in Pride and Prejudice

46 从《唐山大地震》和《独立日》分析中美灾难片的异同

47 论圣经诗篇的修辞特点

48 论归化翻译法在宋词文化意象英译中的运用

49 英语外贸电子邮件的语篇分析

50 “省力原则”在口译过程中的应用

51 《女勇士》中的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

52 《傲慢与偏见》中的三种不同婚姻的分析

53 商务谈判中的模糊语的使用

54 An Eco-analysis of The Yearling

55 《红字》中女权主义意识探析

56 合作原则在《红楼梦》习语英译中的应用

57 海明威小说《太阳照常升起》中精神荒原主题分析

58 浅析初中学生英语阅读理解障碍及解决对策

59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之死的必然性

60 《了不起的盖茨比》与美国梦的破灭

61 《东方快车谋杀案》中的伦理困境

62 英语课堂中的口语纠错策略

63 庞德《诗经》英译研究

64 从家庭伦理关系视角解读《儿子与情人》的女性主义

65 中美广告语言文化异同研究

66 从"龙"一词的文化内涵看汉英文化的差异

67 从原型批评角度浅析《小伙子古德曼布朗》

68 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分析纳撒尼尔?霍桑《红字》

69 哈克贝里·费恩与汤姆·索亚性格的对比分析

70 从象征主义视角看《阿拉比》和《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

71 是什么在作祟?—论保罗爱情失败的原因

72 An Exploration to Humor Translation in The Million Pound Note: An Functionalist Approach

73 《苔丝》中的圣经和神话典故

74 A Study on the Introduction of English Culture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75 从歧义和语用角度分析幽默

76 平行文本比较模式指导下的公司简介翻译

77 全身反应教学法在儿童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78 从《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解析海明威的冰山理论

79 关于公共标识语翻译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80 东方主义视角下康拉德《黑暗的心脏》中西方殖民话语分析

81 浅析西部牛仔的发展历程及其影响

82 论《月亮和六便士》中的自然主义特色

83

84 在异化社会里身份的迷失与精神上的顿悟--对索尔贝娄《晃来晃去的人》中主人公的

剖析

85 艾米丽?狄金森的诗歌《我不能与你一起生活》的多重主题研究

86

87 论《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中冲突和不确定性的体现

88 英语新闻标题中的修辞及其翻译

89 爱米莉狄金森诗歌中的植物隐喻

90 英语词汇在日常生活中对现代汉语词汇的影响

91 商务合同英语的语言特征

92 《虹》中的女性婚姻观浅析

93 从《尼罗河上的惨案》看阿加莎?克里斯蒂小说的魅力和价值

94 中英身势语中的文化差异

95 涉外商函的特点及其翻译

96 A Comparison between Tess and Hester’s Tragic Destiny

97 分析年龄因素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98 诗歌《飞鸟集》的意象评析

99 从功能翻译理论角度分析《大卫?科波菲尔》三个中译本

100 关于《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悲剧人生的分析

101 文化差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

102 追求自由与理想的珍妮—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电影《阿甘正传》女主角103 广告标语的语言特色

104 理想与现实的距离——《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主人公霍尔顿的求索之路105 英文电影片名汉译的创造性叛逆原则

106 The Basketball Cultures of China and America

107 The Comparison of the Chinese Spring Festival with the Western Christmas Day 108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09 双语对认知发展的影响

110 On Contradiction Between Comprehension and Expression in Translation

111 广告英语中委婉语的语用研究

112 中国的乒乓球文化和美国的棒球文化的比较研究

113 《老人与海》和《热爱生命》的生态比较

114 英汉拒绝语对比研究

115 英汉成语特点对比研究

116 《紫色》中女主人公西丽妇女主义的形成

117 北京奥运官网英译:功能主义视角

118 《远大前程》中皮普成长的心路历程

119 从《蝴蝶梦》看女性社会身份

120 《追风筝的人》翻译中的美学体现

121 环保宣传语翻译中的文化介入

122 从文化的角度看颜色词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差异

123 霍桑清教观的矛盾性在《红字》中的体现

124 浅析狄更斯小说中匹克威克的性格特点

125 习语的文化现象及翻译策略研究

126 英语词汇教学中联想记忆法之研究

127 认知语境在语言交际理解中的作用

128 《福尔摩斯历险》所折射的英国侦探小说的要素

129 A Feminist Perspective to Pygmalion

130 基于认知的颜色词隐喻研究

131 从认知语境角度探究社交语用失误的原因

132 中西方家庭观比较研究

133 浅析中国时政术语的常用英译方法

134 浅析MSN交谈中的话语标记语

135 济慈六大颂诗的意象

136 论《大卫?科波菲尔》中人物个性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137 中英文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及翻译

138 浅析《还乡》中游苔莎的悲剧根源

139 中西方礼貌原则及其差异对比研究

140 论中美广告中所反映的文化价值观差异

141 论爱丽丝·沃克《紫色》中西丽女性自我的缺失与重塑

142 关于中美大学生消费观异同的文化分析

143 家庭对汉尼拔和维托科利昂的性格特征影响分析

144 The Use of Symbols in A Farewell to Arms

145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美国梦的破灭

146 On the Pursuit of Ideal Home in Cold Mountain

147 刺激学生学习英语的情感因素的手段的研究

148 双关语的修辞功能及日常应用

149 《紫色》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150 《麦琪的礼物》看语境在中英翻译中的影响

151 On the C-E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152 《巴比特》主人公形象解析

153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文化负载词翻译研究——以《丰乳肥臀》英译本个案为例154 论黑暗中的光明在《八月之光》中的体现

155 A Comparison of Advertising Culture i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156 国际商务合同的用词特点及翻译

157 美国黑人英语的句法特征

158 《榆树下的欲望》之农场意象--基于生态女性主义的分析

159 简与林黛玉性格及命运对比

160 现代爱情的另类表述—解读《暮光之城》主人公爱德华和贝拉的爱情

161 合作原则在商务谈判中的运用

162 The Emerging Tendency of Marketing—Network Marketing

163 从目的论角度看公司网页误译

164 On the Racial Discrimination in America in Beloved

165 BBC对华态度变化趋势:扫视年BBC有关中国的若干重要报道

166 中西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问题之比较分析

167 文艺复兴及浪漫主义时期希腊神话对英国文学的影响

168 《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的性格分析

169 Analysis on the Picaresque Elements in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170 民族文化差异与广告语言创意

171 论《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的心路历程

172 冯尼格特《哈里森?伯格朗》中的反乌托邦

173 奉献与救赎:浅谈欧?亨利小说的宗教精神

174 浅析信息时代的汉语新词语英译策略

175 生存危机和渴求改变——黑色幽默小说的主体研究

176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悲剧

177 论“绿山墙的安妮”中女主角的成长经历

178 英汉语复合词结构特征比较探析

179 高中英语阅读课堂教师提问策略对学生口语输出的影响

180 美国影视剧中的俚语翻译

181 浅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自由

182 The Death Image of Emily Dickinson’s P oetry

183 (英语系经贸英语)从“口红效应”看中国文化产业的机遇

184 肢体语言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与作用

185 从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角度分析外贸函电中否定信息的传递186 浅析《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的悲剧根源

187 从功能翻译理论视角看《破产姐妹》的字幕翻译

188 《德伯家的苔丝》的圣经原型解读

189 《圣经》中的性别歧视

190 伊丽莎白.贝内特与简.爱的婚姻观之比较

191 高中英语听、说、读教学活动中写作融入模式的初探

192 语用模糊及语用功能

193 从心理分析角度分析《屋顶丽人》中汤姆的升华

194 论企业简介中文到英文的翻译

195 英汉称谓语对比分析

196 从美国核心价值观分析美国家庭学校产生的必然性

197 从无知到成熟:论爱玛的成长历程

198 从《热爱生命》看杰克?伦敦的生命观

199 A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Food Cultures

200 论英文电影片名翻译方法的应用

《红字》中文解读赏析

红字背后成长的野玫瑰 ————论海斯特的孤独、痛苦、罪《红字》是美国十九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浪漫主义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第一部长篇小说,该小说情节简明,内容深刻,矛盾突出,构思新颖,手法独到,语言生动,心理描写细致入微,使它成为“心理罗曼史”,美国浪漫主义小说和心理分析小说及象征主义小说的开山之作。该小说讲述了17世纪的波士顿,一个犯了通奸罪的女人(海斯特?普林)和女儿(珍珠)与海斯特情夫(亚瑟?迪梅斯戴尔)、前夫(罗杰?奇林沃思)的爱恨情仇故事。深受清教思想影响的霍桑在《红字》中反复强调生活中悲观的一面,使读者在读完作品后心中留下三个关键词“孤独”、“痛苦”、“罪”。 女主人公海斯特?普林是一个善良、聪明,美丽的姑娘,因与年轻牧师亚瑟?迪梅斯戴尔先生相爱并产下一女而受到政教合一的当局的责罚,罚她胸前永远带着红A字(英文通奸Adultery的缩写)。第二章中,海斯特首次亮相便以其庄重的气质和亮丽的外表使众人无不感到惊讶和震撼,仿佛从牢中走出的海斯特是一位高贵淑女,而非一个罪妇。然而当人们的视线下移,看到她胸前佩戴的闪闪发光的红字时,这红字便即刻产生了一种魔力,使她脱离了一般的人际关系,并自我封闭起来。自此,孤独,痛苦,罪,便陪伴着海斯特走过了余下的生活。 海斯特是如此孤独,为了不使心爱之人遭受连累,她毅然独自担起了所有罪行的惩罚。受到众人的唾弃,海斯特便带着孩子住在远离其他居民区的一间小茅屋里,孤立无援,世上没有一个朋友敢亲近她。由于无法从外界得到解脱,海斯特不得不从内心世界寻求帮助-----她的记忆和想象中的世界。依靠着坚强,她忍受着众人对于她通奸罪的愤慨。整个故事中,海斯特一直都保持缄默,接受着清教徒上至大人下到孩子对她的欺凌,这种态度使海斯特散发出一股孤傲的气质,但显然,孤傲是无奈之举,如不孤傲,海斯特早就会被这种奇特而孤独的痛苦生活摧毁。海斯特是如此孤单,孤单到小珍珠就是她的全世界。当得知某些头面人物想剥夺她的孩子时,她失去了平日的缄默,失声尖叫,显出一副不怕一切的样子,甚至几近疯狂。她被弃于世,所以才会如此激动得决心不惜牺牲一切来保护她的“世界”。 伴随着孤独的是海斯特随处可见的痛苦。从少女时,与罗杰的婚姻就埋葬了海斯特的青春和欢笑。随后与亚瑟的爱情本该是一段才子佳人的美好爱情,但无奈清教教规森严,上帝给了海斯特短暂的快乐后就给了她更为致命的打击。在绞刑架上,她本可以说出亚瑟的名字,得到更大的宽恕,可是她没有这么做,她相信爱情,追求爱情,也勇敢得保护了自己的爱人,情愿用自己单薄的身体去承担双人份的痛苦,独自面对世人对她的咒骂,鄙夷和践踏。A字将海斯特打入了地狱,甚至阳光一旦遇到她和她的红字,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罪是书中另一个关键词。是以海斯特的通奸罪为本质,以A字为表现形式,以小珍珠为载体,贯穿了整个小说。前两者较容易理解,小珍珠对于海斯特的意义却并非只有女儿那么简单,她是海斯特的罪恶之花。在第八章中,海斯特向总督陈情时说道,珍珠是她的幸福和希望,也是她的磨难,珍珠就是红字。可见,珍珠一面带给海斯特生的希望,一面又时时刻刻提醒着海斯特自己的罪过。她就像A字,无论海斯特出现在哪,她总在身旁。在第十九章中,当海斯特取下A字时,珍珠拒绝来到海斯特的身边,而当海斯特重新戴上A字时,珍珠才又回来,这是多么有意思的一幕,明显得暗示了珍珠与A字有着很大的共

红字的象征意义

Symbols in the Scarlet Letter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A”: From beginning to end in the novel, the most typical symbol is the scarlet letter “A”. As a key to the whole novel, the letter “A” takes on different layers of symbolic meanings as the plot develops and people come up with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The letter "A" begins as a symbol of sin. It then becomes a symbol of alone and alienation, and finally it becomes a symbol of able, angel and admirable. 1、Adultery The letter "A", worn on Hester's bosom, is a symbol of her adultery against Roger Chillingworth. This is the puritan way of treating her as a criminal, for the crime of adultery. The puritan treatment continues, because as Hester walks through the streets, she will be looked down upon as if she is some sort of demon from hell that commits a terrible crime. This letter is meant to be worn in shame, and to make Hester feel unwanted. Hester is ashamed of her sin, but she chooses not to show it. She commits this sin in the heat of passion, and fully admits it because, though she is ashamed, she also receives her greatest treasure, Pearl, out of it. She is a very strong woman to be able to hold up so well against what she must face. Many will have fled Boston, and seek a place where no one knows of her great sin. Hester chooses to stay though, which shows a lot of strength and integrity. Any woman with enough nerve to hold up against a town, which despises her very existence, and to stay in a place where her daughter is referred to as a "devil child," either has some sort of psychological problem, or is a very tough woman. 2、Alone and Alienation The scarlet letter "A" also stands for Hester's lonely life in New England. After she is released, Hester lives in a cottage near the outskirts

《红字》文学评论作文

Analysis on the heroine Hester’s character in"The scarlet letter" Abstract:The scarlet letter is one of the masterpieces of American romantic novelist Nathaniel Hawthorne,which exposes and interprets spiritual oppression and Imprisonment of Puritanism via shaping the character of Hester successfully. The author highlights the brave pursuit for true love and freedom of the heroine. Key words: character , rebellion , contradiction , redemption Body: The heroine Hester lived in such a religious background where pilgrims emphasized ration and rejected emotion.It was in this particular situation that Hester dared to break the marriage tie which was abnormal and unhappy.Therefore,it doomed a tragic ending.As a victim of Puritanism,Hester was still determined to pursue true love and freedom.However,she chose to give in to reality for the benefit of her daughter.Although she tried her best to bear the punishment and misfortune on her own, Hester worried that her daughter might repeat her mistake and suffering.Hester decided to endure silently , and meanwhile hoped to get psychological comfort and public recognition by doing good things.By this means she expected to attain redemption.Fundamentally, Hester still couldn’t get rid of the religious imprisonment. Bravery and rebellion are the main characters of Hester Prynne,which embodies the author’s main idea.But it is not the ultimate goal the author tries to portray by shaping Hester Prynne's image.The compromise in Hester Prynne's character is another aspect the author tries to deliver.After leaving the colony for many years,Hester Prynne returned,burdening her shame again which had been abandoned a long time ago! Because"there has been her sins, her grief, and her confession here". Anyway,Hester Prynne’s image is vividly shaped in the author’s writing.Through her complicated characters we can have a good knowledge of the folk’s life and Puritanism belonging to that particular time.

象征手法

象征与托物言志的区别 1、象征(“以物征事”的简称)是借助物象来表现某种概念、思想、精神、品德等。如以“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朴素;以“菊”象征高洁与傲霜斗雪的坚强。托物言志是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胸怀心志。 2、象征分为整体象征和局部象征;托物言志都是整体的。 3、象征具有文化意义上的不确定性,如“海燕”,说象征“革命者”可以,说象征“春的使者”也可以;而托物言志具有文化意义的确定性,如“梅”、“菊”的意义具有确定性。 4、象征重在表现事物的客观意义和精神实质;托物言志重在言志,表现作者主观的思想感情。 象征手法就是文艺创作中,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文学创作中运用象征手法,常见的有以下三种情况: 1.用象征手法构思全文。如安徒生的《丑小鸭》全文描述的是丑小鸭的经历,其实是作者本人生活经历的艺术写照。作者在丑小鸭这一形象中融入了深切的生活体验和感受:只要不懈追求,努力进取,即使身处逆境,也终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2.用象征手法刻画主要形象。 3.用象征手法进行暗示,创造气氛或抒发感情。托物言志就是通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借物喻人,就是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来比喻人的一种品格。这也是作文中用来表现、突出中心思想的常用的一种写作方法。月亮 正面:在清凉的夜里,总是你和最孤独的旅人相伴。 反面:因为靠别人而发光,所以白天不敢露面。 白雪 正面:不论别人从何种目光对待它,它总是露出清纯的笑脸。 反面:总是爱用洁白的面具去掩饰人间的丑恶。 天平 正面:你是公平公正的象征。 反面:你徇私枉法,谁给你的东西多,你的重心就偏向谁。 象征手法 写作指导: 1、象征: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方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感情(被象征的本体)。

《红字》中红字“A”的不同象征意义

《红字》中红字“A”的不同象征意义 一、私通(Adultery)的象征 红字“A”挂在海丝特的胸前,象征了她违背她丈夫齐灵渥斯的意愿与别人的私通。这是因为她犯了私通罪而作为罪犯被清教徒惩罚的方式。这种惩罚方式继续,因为,当海丝特走过大街的时候,人们瞧不起她,仿佛她是犯了可怕罪行的从地狱里出来的魔鬼。这个字母的意义必定使佩戴者感到耻辱,使她感到想要摘下来。“她对自己说,这里曾是她犯下罪孽的地方,这里也应是她接受人间惩罚的地方”。海丝特因为她得罪孽而感到耻辱,但是,她选择深藏不露。她在爱情的怀抱犯下了罪孽,而且完全承认这个罪孽,因为,尽管她感到耻辱,但是她也由此获得了最伟大的珍宝———女儿珠儿。她是一个坚强的妇女,尽管她面对非常恶劣的条件,但是,她却能越过越好。像她那样的许多人也许会逃离波士顿,寻找一个没人知道她罪孽的地方。海丝特选择停留,就这一点,就显示了她的坚强和伟大。面对一个鄙视她的这样一个城镇,而且住在一个人们把她女儿叫做“魔鬼的孩子”的地方,她有足够的勇气坚持下去,就表明她是一个坚强不屈的妇女。(1)孤独(Alone)和异化(Alienation)的象征 红字“A”也代表了海丝特在新英格兰孤独的生活。在海丝特释放出来以后,她就住在城市郊区的茅屋里。“这是原先的一位移民建起后又放弃了的,因为那一带土地过于贫瘠,不宜耕种,况且离群索居,而社会活动当时已成为移民的一个显著的习惯。”因为海丝特耻辱的历史,她几乎没有什么社会活动。由于她生性倔强而且才能出众,她在人世上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可是,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使她感到她好像属于这个世界。“然而,他在同社会的一切交往中,却只能有格格不入之感。同她有所接触的那些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甚至他们的沉默不语,都在暗示,往往还表明:她是被排除在外的;而她的孤凄的处境似乎证明:她是生活在另一个世界中的,只有靠与众不同的感官来同其余的人类交流。对于人们感兴趣的道德问题,她避之犹恐不及…‥似乎成了她在世人心目中所保留的惟一份额了。”海丝特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朋友,小珠儿是她孤独生活的唯一伴侣,因此,红字“A”也是以a 开头的“孤独(Alone)”和“异化(Alienate)”的象征。 (2)能干的(Able)、值得尊敬的(Admirable)和天使(Angel)的象征后来,红字“A”变化了意思,成了“能干的、值得尊敬的和天使的象征”。开始,整个镇上的人谴责海丝特,但是,后来他们认为红字代表了做漂亮手工活的能力和她对于贫穷和生病的人的大公无私的援助。“那字母成了她响应感召的象征。由于从她身上可以得到那么多的支援——她深富同情心又极肯助人——许多人都不肯再按本意来解释那红色的字母“A”了。”到了这时,许多镇上的人意识到,海丝特是一个拥有高贵品质的人。“‘你看见那个佩带刺绣的徽记的好人了吗?’他们会对陌生人这样说。‘她是我们的海丝特——我们这镇上的海丝特,她对穷人多么好心肠,对病人多么肯帮忙,对遭难的人多么有安慰啊!’”镇上的人很快开始相信,这个徽记可以避邪,海丝特也渐渐成了镇上值得尊敬的人。海丝特用她灵魂里的的纯洁和善良克服了她罪孽中的耻辱,她无私的把自己的时间和爱奉献给了那些需要她的人,这证明,她是值得获得她最终的命运的。(3)前进(Advance)的象征 在读完整个小说之后,读者意识到,红字“A”还代表前进。实际上,霍桑在《红字》中关心的是“善”与“恶”的关心。社会现状使他迷惑,他对社会变革产生不解和恐惧,这些与他的宗教信仰产生矛盾,作者把故事中心场景的示

浅谈《红字》的象征意义

目录 摘要-----------------------------------------------------------4 Abstract-------------------------------------------------------5 引文-----------------------------------------------------------6 一、红字的象征意义----------------------------------------------8 (一)通奸(Adultery)---------------------------------------8 (二)孤独(Alone)------------------------------------------9 (三)女斗士(Amazon)---------------------------------------9 (四)艺术(Art)、能干(Able)、天使(Angle)-----------------9 二、人物的象征意义----------------------------------------------11 (一)海斯特的象征意义---------------------------------------11 (二)丁梅斯代尔的象征意义-----------------------------------11 (三)齐灵沃斯的象征意义-------------------------------------11 (四)小珠儿的象征意义---------------------------------------12 (五)贝灵汉总督的象征意义-----------------------------------13 三、场景的象征意义----------------------------------------------14 (一)刑台---------------------------------------------------14 (二)监狱、墓地---------------------------------------------14 (三)小溪---------------------------------------------------14 四、总结--------------------------------------------------------16

象征手法的文章

花木,千姿百态,其色彩、风韵不仅给人以美感,在人们心目中还有它特定的象征意义。 以松柏象征坚贞。松枝傲骨峥嵘,柏树庄重肃穆,且四季长青,历严冬而不衰。《论语》赞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松与竹、梅一起,素有“岁寒三友”之称。文艺作品中,常以松柏象征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 以竹象征气节。竹子挺拔秀丽,岁寒不凋,自古以来,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古人常以“玉可碎而不改其白,竹可焚而不毁其节”来比喻人的气节。 以梅象征坚强不屈。梅的枝干苍劲挺秀,宁折不弯,被人们用来象征刚强不屈的意志;而迎风斗雪怒放的梅花,则最先给人间透露春的气息。 以菊象征不畏风霜。菊花在深秋时节开放,它花期长,千姿百态,深为人们喜受。它不畏风霜的高尚品格更为人们所称道。 以牡丹象征富贵。牡丹花朵硕大,色泽鲜艳,它以其国色天香,雍容华贵、端妍富丽的特色,素称“花中之王”。人们视其为富贵荣华的象征。 以兰花象征高尚。兰花风姿素雅,花容端庄,幽香清远,历来作为高尚人格的象征。诗人屈原极爱兰花,在他不朽之作《离骚》中,多处出现咏兰的佳句。 以荷花象征清白。荷花花朵艳丽,清香远溢,碧叶翠盖,十分高雅。周敦颐之名篇《爱莲说》称其“出污泥而不染”,赞美荷花的高贵品格,将其视为清白、高洁的象征。 以折桂象征荣耀。据神话传说,月亮中有一桂花树。过去称应试及条为“蟾宫折桂”,比喻十分荣耀。福建地区的古越人还将月桂编织成“桂冠”,奉献给荣誉最高的人。 以桃李代表门生。人们常以“桃李满园”、“桃李满天下”来比喻某名师的门生众多。 以桑梓代故乡。《诗经·小雅》载:“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意谓家乡的桑树与梓树乃父母所栽,对它要表示尊敬。后人常以桑梓指代故乡。 以垂柳表示依恋。《诗经》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之句。柳与留谐音,因而古时送别友人,常折柳枝相赠,以示依恋之情。 以杏象征幸福。因为杏与“幸”谐音,表示“有幸”,杏与花瓶表示“祝您高中”,同时因为杏花非常美丽,常用以象征美丽的少女;杏仁则比作美女的眼睛,俗语常说“柳叶眉,杏仁眼。” 以桃象征长寿。桃是最常见的长寿象征,给老人祝寿便用寿桃。一些人在厅堂中常挂着一幅画有三个桃和五只蝙蝠的面,表示“三桃五福”。 以水仙象征来年好运。“水仙”字面意思为“水中的仙人”;由于它正好在春节(旧历年节)前后开花,又称作“年花”,因此就成为来年好运的一个合适的标志。 以枫叶象征鸿运。枫叶不仅至秋呈红色,有“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美丽景色,而且因为“枫”与“封”同音,故有“受封”的意思,在许多图画中,画着一头猴子栖在树上,树上有一个蜂巢(也是“封”的意思)。

分析霍桑在红字中对人物性格的养造

分析霍桑在红字中对人物性格的塑造摘要: 作为美国生活中的一个支配性因素, 清教主义对于美国思想及文学都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力。可以说,如果对清教思想没有一定的理解那就不可能真正地理解美国及其文学。霍桑的《红字》是一部反映美国清教思想的代表性作品。 通过分析霍桑在《红字》中对人物性格的塑造及命运的安排可以看出霍桑虽出身并成长于清教思想盛行的环境但他的思想同清教思想是存在矛盾冲突的甚至可以说具有反叛清教思想的性质。 1 美国的清教主义思想及其对美国文学的影响 17世纪早期,英国人开始在北美大陆定居。这些创建了美国的第一批移民大多数是清教徒。清教徒是16世纪中叶由英国基督教新教分化出来的宗教分支。 他们是一群理想主义者相信教堂应该恢复耶酥?基督创建时的纯净。对他们来说,宗教是第一重要的东西,督促和看到人们在上帝的恩泽下生活和思考是他们首要的任务。 “简约朴素的风格满怀创建新伊甸园的期望不懈地寻找上帝与个人之间的关系 上帝意图与个人意识的关系”,[1]这就是这些分离主义者们离开英国去创建圣经中所描绘的乐园时身上所具有的那些最基本的特点。 他们把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对于生命的哲学理解都带到这个新世界并使它们在这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发展成后来众所周知的清教思想并成为本美国生活中的一个统治性因素。清教主义是清教徒的思想和他们所信仰的教义。清教的历史观建立在基督教理论和原则之上。清教徒信奉严格的宗教和道德原则,他们接受“命定论”,“原罪说”,“完全的堕落”和“通过上帝的仁慈所带来的有限的救赎”这些教义。清教徒显著的特点是对于宗教和道德的狂热精神,因此他们具有勤奋、自制和吃苦耐劳的品质,注重理智,排斥感情,推崇理想,禁绝欲望,但后来却发展到极端,对触犯教规的人进行公开和严厉的惩罚。作为一种文化遗产清 教主义思想对于美国思想及文学具有持久的决定性影响力。可以说,如果对清教思想没有一定的理解,那就不可能真正地理解美国及其文学”。清教思想极大地影响了美国文学。早期移民刚到新大陆时忙于生存斗争所以开始时文学发展比较缓慢。最早发表的关于北美的作品是游记、日记之类的文字,作者都是英国人。英国殖民地建立之后,统治者利用宗教,主要是 清教主义作为控制殖民地思想意识的主要手段,因此许多出版物是关于神学的研究。殖民地时期许多作品尽管文学性不强,但它们都为19世纪的美国文学奠定了基础。 清教主义不仅仅是一种教义,更是一种文化氛围,对美国性格和美国文学有根深蒂固的影响。无论是殖民地初期文学中的宗教狂热,还是传奇浪漫主义文学中有关清教主义原罪等观念的叙述抑或是超验主义文学强化人与自然的和谐和对道德纯正的重视都可见清教主义的影响。另外,美国文学中的象征主义手法继承于清教徒的传统。 象征主义早在美国的初期拓荒者们———清教徒的身上已初见端倪,他们满怀着要创建一个新伊甸园的愿望来到美洲,以不屈不挠的勇气进行工作。对虔诚的清教徒来说,物质的世界就是上帝的象征,物质生活同时也是精神的他们认为自然与上帝是一体的。作为象征主义大师,霍桑的作品中处处可见象征主义的痕迹。 例如“A”是《红字》中主要的象征。此后麦尔维尔、豪威尔斯和很多其他作家纷纷尝试这种手法象征主义作为一种技巧成为了美国文学中的普遍实践。 因此,美国文学是清教传统影响下的产物,而美国的作家们也就自然地成为了这种传统2. 2 《红字》人物性格和命运分析 霍桑在《红字》中塑造了美国小说中第一位真正的女英雄,这就是女主角海斯特。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她深深地牵连在了她所生活的存在性别差异的社会里是因为她坚定地选择了“适合于”一位女性的“爱情”。她是一位女英雄是因为她是一位有个性的女性敢于

红字象征意义分析word版本

红字象征意义分析

吉林工商学院 毕业论文 题目名称:浅谈《红字》的象征意义 院系:外语分院 专业:英语 学生姓名: 656 学号:15 指导教师:454 2012年 5月 14日

毕业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毕业论文,是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年月日

浅析《红字》的象征意义 摘要:象征主义作为一种文学流派, 出现于19 世纪末至20 世纪30 年代, 是欧美现代派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 Hawthorn, 1804- 1864) 是美国19 世纪杰出的浪漫主义小说家,其代表作《红字》(The Scarlet Letter)更是将象征主义运用的淋漓尽致,以细致入微的心理分析和寓意深刻的象征手法剖析人类的罪恶根源, 揭示“人性恶”这一古老而永恒的主题。《红字》以17 世纪北美清教(加尔文教) 殖民统治下的新英格兰为背景, 描写两个触犯清教戒律的教徒悔罪的心理历程。《红字》中,霍桑成功地运用多重象征, 从不同的侧面暗示《红字》的主题,包括其中各个人物、不同的场景, 以及红字本身所蕴涵的象征意义, 赋予主题以具体的形象, 从而使整部小说的含义更含蓄、更丰富,《红字》使霍桑成为现代象征主义文学的开创者之一。我将会在论文中从各个方面,不同角度来分析《红字》的象征意义。 关键词:象征写作手法;宗教;意义

霍桑红字的深层解读

《红字》的深层解读 摘要:《红字》是美国著名作家霍桑于1850年发表的长篇小说。这篇小说将19世纪美国复杂的社会问题揭露出来。在这部作品中,霍桑把自己对于爱情、宗教信仰、女性意识等问题的观点都蕴含在小说之中。《红字》成功塑造了海丝特这一女性形象。她以自己的方式捍卫自己作为女人应得的权利,她从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女性,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永不放弃追求幸福的自由思想者,甚至妇女活动家。通过对海丝特这一女性人物的塑造,体现了霍桑的女性主义意识,本文从几下几个方面对《红字》进行解读。 关键词: 一、海丝特形象塑造方面《红字》这部作品共24章,其中有18章是用来描写海丝特这一女性形象的。这种布局安排无疑将海丝特置于文中的主体地位。而小说中的主要男性人物——齐灵渥斯和丁梅斯代尔则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霍桑一改男权社会中应当把男性作为主要人物的传统观念,在作品里为海丝特赢得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主体”的位置,这一做法将作者潜在的女性主义意识表露出来。海丝特一出场,霍桑就对海丝特的形象作了正面、积极的刻画:“要是有一个罗马天主教徒,他准会从这美丽的妇人,从她那绚烂如画的服饰和仪态,从她怀中的婴儿,联想到被无数著名的画家竞相表现的圣母形象。”通过作者的描写,海丝特追求美的天性、自由奔放的气质,对清教教规的反抗,对社会习俗的轻视以及追求爱情的精神都得到了最好的阐释与肯定。二、海丝特对话语权的争取《红字》以十

七世纪的波士顿作为大背景,在当时,清教统治者为了统治、囚禁妇女设立了一系列严厉的法案法规。在当时的社会里男人是主导,是中心,而女性只能处于从属地位,受到压迫和排挤。在这样一个环境里,海丝特不仅不臣服于传统的男尊女卑观念,还通过对社会的拒绝表达了她与清教社会的针锋相对。海丝特由于犯了所谓的通奸罪,受到当权者逼迫,必须在胸前带有象征着耻辱的标记“A”。当她怀抱婴孩,站在邢台上接受权利机构对她的审判时;当他们以拯救海丝特灵魂为借口,想要用神圣、感化的语言诱导她说出同伙的名字时,海丝特坚决并大声地回答说“我不说!……这红字烙得太深了,你无法把它取下来。”在男权社会里,语言是男性的专利,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海丝特竟敢用语言驳回了权力机构对她的审问,表达出自己的思想,这一切都将她追求自由爱情的精神和勇于承担后果的勇气表露出来。 三、经济方面要求独立女人要想追求自由和解放,这主要根源于经济上的独立和人格上平等。独立的自我以及对生活炽烈的追求一直都是支撑海丝特走下去的力量所在。由于这种力量,“在过去的这些年里,她用这种疏远的目光来看人类社会的各种制度,以及牧师们和立法者们所建立起来的一切。她以印第安人看待牧师的宽领带,法官的长袍,颈手枷,家庭或宗教的那种老大不敬的态度批判一切。”在这种极为痛苦的生活中,海丝特勇敢地承受着人们的蔑视与冷淡。她以自己微薄的收入维持着母女俩简单的生活,并且以顽强的生活意志和善良的本性感动了周围人们,通过海斯特的坚持和努力许多人都不再以原有的意义去理解那刻在衣服上鲜红的 A 字了,在他们的眼

高中古诗词鉴赏之十三种描写手法

高中古诗词鉴赏之十三种描写手法 有:白描、细描、象征、衬托、烘托、渲染、对比、抑扬、动静结合、正侧结合、虚实结合等。【手法解析】 1、白描 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即纯用线条勾勒,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渲染烘托的写作手法。如北朝民歌《敕勒川》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就是对草原景象的白描,显得简洁有风骨,写出了草原的壮美,点染出牧民的生活。 又如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苍山,风雪,白屋,柴门,犬吠,归人,层次分明,有远有近,有声有色,形成了“风雪夜归人”的画境。 公子家聂夷中 种花满西园,花发青楼道。花下一禾生,去之为恶草。 [注释] ①公子:封建贵族家的子弟。②西园指公子家的花园。③青楼:泛指华美的楼房。在此指花园中的道路。④恶草:杂草。 [翻译]公子家的花种满了整个花,花开了,遮住了花园的路。一棵禾苗在花儿旁边生长出来。公子以为禾苗是恶草,便顺手将禾苗拔掉了。 【析】此诗运用白描的手法,勾勒了锦衣玉食、五谷不分的公子哥儿的形象。 2、细描 细描是指对事物的一笔一画的精雕细刻,相对于白描,细描也可以称为工笔, 如:杜甫《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种锦官城。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抓住典型细节,工笔细描,精妙传神地渲染出春雨迷蒙、色彩迷离的氛围。 3、象征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象征通常是以具体事物来暗示作者的思想、态度与感情的方式。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被称为“隐逸之花”;“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等等。 比如虞世南的《蝉》中赋予“蝉”特定的象征意义,借助它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作者是在强调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寻陆鸿渐不遇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析】“篱边菊”象征陆鸿渐具有高洁的节操。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析】本诗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借物喻人,咏物言志。表面上写石灰,实际上写人、写自己。将

霍桑《红字》书评 Book review of the Scarlet Letter

Book review of the Scarlet Letter This is the story of a young woman who fall in love with a young man in Colonial America. They find each other irresistible and concieve a child out of wedlock. In the Puritan world of early America this is a heinous crime and for this, Hester Prine the central character of the novel, is severely punished. With a battered heart she is forced out of town. In the forest where she now finds herself, she finds great comfort from the beauty that surrounds her and fulfillment in her beautiful young child. The townspeople still want her to answer the question she will not answer, who is the child's father, as he must bear the responsibility and the punishment he deserves. But Hester will not tell. Who is this golden child's daddy? Hester, however, will not reveal the identity of her lover, and is content to bare the shame of the scarlet letter on her own. When Mr. Prynne, soon-to-be-known as Roger Chillingworth, arrives, he begins a careful mind game to unravel the identity of Hester's lover, or at the very least, make him snap. Hester ends up being a woman of great principle and quiet purpose. She accepts her sin as dictated to her by society and continues her life waiting for it to wear off. She believes she deserves it. Dimmesdale, on the other hand, never confesses and allows himself to be tormented by Chillingworth. Dimmesdale's lies lead to his downfall, and Chillingworth never gets his young wife. It is only Pearl who grows into a glorious being and settles into a fine life back in the old world, living off Roger Chillingworth's money. Nathaniel Hawthorne's background influenced him to write the bold novel The Scarlet Letter. One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story is money. Hawthorne had never made much money as an author and the birth of his first daughter added to the financial burden. He received a job at the Salem Custom House only to lose it three years later and be forced to write again to support his family. Consequently, The Scarlet Letter was published a year later. It was only intended to be a long short story, but the extra money a novel would bring in was needed. Hawthorne then wrote an introduction section titled "The Custom House" to extend the length of the book and The Scarlet Letter became a full novel. In addition to financial worries, another influence on the story is Hawthorne's rejection of his ancestors. His forefathers were strict Puritans, and John Hathorne, his great-great-grandfather, was a judge presiding during the Salem witch trials. Hawthorne did not condone their acts and actually spent a great deal of his life renouncing the Puritans in general. Similarly, the Scarlet Letter was a literal "soapbox" for Hawthorne to convey to the world that the majority of Puritans were strict and unfeeling. For example, before Hester emerges from the prison she is being scorned by a group of women who feel that she deserves a larger punishment than she actually receives. Instead of only being made to stand on the scaffold and wear the scarlet letter on her chest, they suggest that she have it branded on her forehead or even be put to death. Perhaps the most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story is the author's interest in the "dark side". Unlike the transcendentalists of the era, Hawthorne "confronted reality, rather than evading it".

红字象征意义分析

吉林工商学院 毕业论文 题目名称:浅谈《红字》的象征意义 院系:外语分院 专业:英语 学生姓名:656 学号:15 指导教师:454 2012年 5月 14日

毕业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毕业论文,是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年月日

浅析《红字》的象征意义 摘要:象征主义作为一种文学流派, 出现于19 世纪末至20 世纪30 年代, 是欧美现代派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 Hawthorn, 1804- 1864) 是美国19 世纪杰出的浪漫主义小说家,其代表作《红字》(The Scarlet Letter)更是将象征主义运用的淋漓尽致,以细致入微的心理分析和寓意深刻的象征手法剖析人类的罪恶根源, 揭示“人性恶”这一古老而永恒的主题。《红字》以17 世纪北美清教(加尔文教) 殖民统治下的新英格兰为背景, 描写两个触犯清教戒律的教徒悔罪的心理历程。《红字》中,霍桑成功地运用多重象征, 从不同的侧面暗示《红字》的主题,包括其中各个人物、不同的场景, 以及红字本身所蕴涵的象征意义, 赋予主题以具体的形象, 从而使整部小说的含义更含蓄、更丰富,《红字》使霍桑成为现代象征主义文学的开创者之一。我将会在论文中从各个方面,不同角度来分析《红字》的象征意义。 关键词:象征写作手法;宗教;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