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扶持生态移民新村发展的

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扶持生态移民新

村发展的若干意见

【法规类别】村镇集镇建设

【发文字号】宁党发[2010]46号

【发布部门】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

【发布日期】2010.09.04

【实施日期】2010.09.04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扶持生态移民新村发展的若干意见

(2010年9月4日宁党发[2010]46号)

为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宁夏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切实解决中部干旱带县内生态移民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切实提高思想认识。实施县内生态移民工程,是自治区党委、政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站在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高度,对扶贫开发工作思路、开发方式的一次重大调整和创新,对于推进我区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意义重大。目前,县内生态移民工程建设总体进展良好,但由于移民自身经济基础薄弱,自我发展能力相对较低,生产生活中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各地、各部门(单位)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把生态移民工程

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重要的政治和经济任务,切实解决好生态移民发展过程中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改善移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引领移民尽快实现安居乐业和脱贫致富,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全面落实惠农政策。生态移民继续享受在原籍的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政策。调整直补政策,将种粮、良种、农资、农机等直接补贴覆盖生态移民新村,按扬黄灌区现行补贴标准执行。金融机构创新贷款模式,适当降低贷款利率,放宽贷款期限,扩大贷款面,发行“惠农卡”。村级扶贫互助资金优先覆盖生态移民新村,对于入股困难户可实行赠股。500户以下的新村投放50万元,500户以上的新村投放100万元,1000户以上的新村投放200万元的扶贫互助资金。在生态移民安置过渡期,优先把移民特困户纳入当地救助等社会保障体系,对符合低保条件的移民做到应保尽保。

三、支持移民搬迁安置。生态移民迁入区通过置换用于安置生态移民的土地,自治区财政按县(区)实际补助标准的70%给予补助,相关部门依法及时办理土地所有权证、使用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的变更、登记手续。对特困户、救助产、残疾人家庭等,以县为单位,按移民总户数的10%控制,由民政部门按程序逐户严格审核认定,登记造册,由县(区)分配小户型住房,其自筹资金不足部分由县(区)政府垫付。所在县(区)政府与特困户签订借款协议,移民定居后,分期归还。资金确有困难的县(区)可向自治区财政厅申请借款。移民户的供电入户费由宁夏电力公司负责解决,自来水入户费由自治区财政厅在“农村自来水百村千户入户工程”资金中解决。

宜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认真做好2017年对口支援三峡库坝区移民

宜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认真做好2017年对口支援三峡库 坝区移民工作的通知 【法规类别】移民与其他人员安置 【发文字号】宜府办发[2017]12号 【发布部门】宜昌市政府 【发布日期】2017.03.14 【实施日期】2017.03.14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宜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认真做好2017年对口支援三峡库坝区移民工作的通知 (宜府办发〔2017〕12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做好2017年全市对口支援三峡库坝区移民工作,对进一步提升三峡库坝区自我发展能力和移民生活水平,实现三峡库坝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人民安居乐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贯彻实施《全国对口支援三峡库区合作规划(2014~2020年)》、《湖北省对口支援三峡移民工作规划(2014~2020年)》和《湖北省三峡库区

经济社会“十三五”规划》为抓手,通过充分利用对口支援平台,组织推动三峡库坝区和移民安置区与有关省市及省内企业、院校开展多层次、多领域、多渠道合作,促进移民安稳致富,推动我市三峡库坝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目标任务 (一)工作目标。 全市库坝区和移民安置区新引进对口支援项目到位资金110亿元,其中无偿援助资金1亿元。新引进生态产业合作项目30个以上,库区社会公益项目40个以上。通过对口支援培训移民各类人才1200人次以上。 (二)主要任务。 1.认真筹备两大活动。各地抓紧准备“农洽会”和全国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移民经贸洽谈活动,及早谋划招商引资事宜,包装策划一批项目,突出特色

民族地区生态移民模式探析——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

民族地区生态移民模式探析———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张云雁 (宁夏大学政法学院,宁夏银川750021) 摘要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移民模式进行了探析。宁夏扶贫开发的基本模式为就地移民模式和异地开发模 式,其中异地开发模式包括围绕城市辐射区的小城镇发展模式、城市劳务移民模式和建立大型生态移民区模式3种类型。总结了宁夏生态移民的成功经验,一是在对移民区生态移民科学选址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产业规划;二是制定科学、全面的生态移民政策。关键词民族地区;生态移民;模式;宁夏中图分类号F323.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6611(2011)32-20152-03Analysis of the Ecologic Migration Pattern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ZHANG Yun-yan (School of Politics and law ,Ningxia University ,Yinchuan ,Ningxia 750021) Abstract By taking 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cologic migration pattern in ethic group re-gions.The basic patterns of development for poverty relief in Ningxia are in-situ migration and new area development pattern.The new area development pattern includes three types ,namely small town development pattern around urban radiation districts ,urban labor migration pat-tern ,and large-scale ecologic migration pattern.Finally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ecologic migration in Ningxia is summarized.First ,scientif-ic industrial planning shall be made on the basis of proper selection of ecologic migration location in immigrant settlement regions.Second ,sci-entific and comprehensive ecologic migration policies should be formulated.Key words Ethic minority areas ;Ecologic migration ;Pattern ;Ningxia 基金项目2010宁夏自治区哲学社科规划项目(10NXBFX02)。作者简介张云雁(1972-),女,宁夏盐池人,副教授,硕士,从事法经 济学研究, E-mail :yunyanzh@163.com 。收稿日期2011-08-19宁夏是回族的主要聚居地,回族人口约占自治区总人口的1/3多。宁夏地区的回族在宗教习惯方面严格恪守伊斯兰教规,饮食方面有特殊的禁忌,保持着鲜明的民族特点。随着生态移民工程的开展,居住在宁夏西海固地区的回族群众, 被集中或插花安置搬迁到水土资源条件好的地方,到陌生的地方适应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教派习俗,对这些回族群众生活是巨大的冲击和挑战。 被迫迁移在经济和文化上等同于一次剧烈的地震。“它使迁移者的收入、 资产、权利和地位等多个方面都受到了损失,它还摧毁了原有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损害了社会和个人的自信心, 肢解了原有的人际关系和社会资本。这些经济、社会和心理上的伤痛和损失,从不同的层面对被迁移者产生了长久性和综合性的影响”[1] 。人口迁移对这些具有宗教信仰的少数民族是一个巨大的冲击, 要让他们“搬得出,稳得住”,就要以人为本,选择适合其发展的模式,这种模式要满足生态恢复、脱贫致富和民族融合等多重目标。生态移民不是简单地搬迁活动, 而是改变生产方式、改变思想观念、 民族融合的活动。不仅解决他们由于自然环境恶劣、生产生活资料缺乏等生存问题,还要解决思想观念落后、技能缺乏、 民族融合等问题。它需要政府积极参与、引导,创造条件、选择正确的发展模式。1 宁夏扶贫开发的基本模式 1983年宁夏就制定了“以川济山、山川共济”的扶贫开发政策,号召宁夏西海固地区的贫苦群众到有灌溉条件的地方创建新家园。经过10多年摸索,已探索出多种开发方式。扶贫开发模式在空间范围上可以分为就地移民类型和异地移民类型。就地移民是指在本乡、 本土范围内就地安置移民;异地移民则是移民离开原属地,被安置到原属地以外其他地方定居。2种开发模式各有利弊,但无论选择哪种模式, 都要确保迁出地的生态环境能够明显改善;迁入地的土地和水资源承载力与人口规模相适应,能可持续性发展。此外还要注意少数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尊重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宗教习惯,清真寺的选址和搬迁要充分尊重回族群众的意见。1.1 就地移民模式 宁夏就地移民是在山区有条件的地方 通过组织群众兴修水利工程,引水灌溉将旱耕地改水浇地,在本县范围内进行生态移民。同心县河西镇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河西镇行政村除原有的石坝、桃山、农场村3个村庄外,另外9个村都是20世纪80年代扬黄灌区建立后从同心县喊叫水、窑山、羊路、王团等乡镇山区搬迁而来,吊庄移民约1.5万人。河西镇现有12村4081户,共20247人,其中回族19842人,占总人口的98%,形成了新的回族聚居区。曾经的亘古荒原,因为有了黄河水的浇灌和勤劳的移民,如今已变成了同心县最重要的粮食、 油料、肉牛生产基地。就地移民模式“因为空间位移较小、成本低、行政隶属关系仅限于县内各乡镇之间的变动,迁入地与原迁出地之间基本上属于同一社会亚文化类型,既便于组织、又易于文化心 理的调试”[1] 。这种移民方式特别适合民族地区的生态移民 搬迁。迁入地和迁出地相距不远,生活习惯与生产方式接近,少数民族移民心理上不会有太大冲击,容易迅速接受搬迁。而且,因为是近距离搬迁,所以搬迁费用低。移民群众就近搬迁到水源充足、 交通便利的地方,容易脱贫致富,解决温饱问题。但这种移民模式前提是在县域范围内有富余的适合搬迁的土地,而现在这样的地方幷不多,所以更多地采取异地搬迁开发模式。1.2 异地开发模式 宁夏大多数移民都属于异地搬迁,实 行较远距离的人口迁移, 这种类型的开发模式是目前异地扶贫开发中最主要的方式。具体模式有县外集中连片吊庄、县外插户吊庄、大型移民扶贫开发区等。宁夏从1983年就有组织将西海固地区贫困居民采取整村搬迁、 集中或插花安置等方式搬迁到扬水灌区或农垦国营农场、大城市周边地区,2001 2006年,宁夏生态移民主要是依托大中型水利工程异 责任编辑徐丽华责任校对卢瑶 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of Anhui Agri.Sci.2011,39(32):20152-20154

宁夏回族劳务移民的市民化研究

宁夏回族劳务移民的市民化研究 本文以宁夏惠农区银河苑社区为田野调查点,采用参与观察、深入访谈与个案研究的方法从身份认同、就业与择业、宗教文化适应、子女成长以及城市融入等多个方面深入研究了“十二五”期间从宁夏中南部贫困带迁入该社区的“回族劳务移民”市民化的背景、困境以及出路。宁夏中南部是宁夏回族居住最为集中的区域,属于全国18个集中连片贫困区之一。为了进一步促进境内的山川共济与协调发展,宁夏在“十二五”生态移民政策中实施了一种叫“劳务移民”的搬迁安置模式,将部分农民直接搬迁安置到城市和工业园区,以期搬迁安 置对象能一步到位地实现由“农民”到“市民”的过渡。从银河苑的回族劳务移民的市民化过程来看,他们在身份认同、就业、宗教生活、子女成长、社会融入等方面都面临严峻的困难和挑战。第一,在身份认同方面,按照宁夏“十二五”生态移民政策的预设,安置到惠农区之后,在政府的就业安置和其他政策引导下,在经历了转型和生活方式 的转变后,由移民变为居民、由农民变为市民。回族劳务移民市民身份的获得是政府政策主导下的被建构过程,他们市民身份的获得需要经历从“固原人”到“惠农人”、从“庄家汉”到“上班族”、从“农民”到“市民”的转型。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当前回族劳务移民对自己身份认知处于“不城不乡”的模糊状态,其建构出多重身份的归一之路仍然需要时日。第二,在就业与择业方面,虽然政府为了解决劳务移民的就业问题制定了诸如带薪培训、就业服务、创业扶持等政策措施,但回族劳务移民就业不足现象仍存在。这既与政府个性化不足的

“打包式”培训方式有关,也与回族劳务移民就业观念、受教育水平、劳动技能有关,这种状况使得回族劳务移民的就业领域主要集中在次属劳动力市场,对其社会阶层流动和家庭经济收入均不利,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其市民化进程和效果,其聚居区面临着变成“贫民窟”的风险。第三,在宗教生活方面,回族劳务移民从伊斯兰教文化氛围浓厚的宁夏中南部地区迁入到现代文明占主流的惠农区,其在宗教生活中遇到了许多困境。围绕着一个回族老人“无常”而引发的丧葬问题及劳务移民清真寺批建过程中的各种争论和纠结,可以看出,宗教文化是影响回族劳务移民市民化过程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第四,在子女教育方面,回族劳务移民在学前教育阶段既延续了传统的模式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迁,在其他阶段尽可能地对子女提供更多的家庭支持。从外部环境来看,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城市社会文化环境颠覆了回族劳务移民子女的成长路径,也导致其民族身份与民族意识逐步弱化。另外,宁夏“十二五”移民政策的制度设计会使绝大多回族劳务移民子女因教育分流而失去了在社会分层中向上流动的机会和资本。第五,在城市融入方面,回族劳务移民携带的乡村习惯遭遇城市规则后的种种经历与尴尬,这是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与多元文化之间的冲突,这种回族劳务移民市民化过程是一个农民接受城市现代文明的洗礼的过程。回族劳务移民要顺利实现市民化,既需要其自身着力培养现代公民意识改变自我形象,同时也需要外力助推,促进回族劳务移民现代公民意识的获得。综上所述,惠农区回族劳务移民在市民化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在少数民族市民化中具有典

中国古代的移民

中国古代的移民 四川省三台中学王俊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数千年的文明,在各民族、各地区的长期交流中,不断地发展和升华。透过历史的迷雾,我们看到,远离故土的移民,与当地人民一道,为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一中国古代移民的方向及原因 (一)从人口稠密的中原地区迁往人口稀少的边疆地区。 在古代历史上,伴随中原地区每一次战乱,黄河流域的人民就开始迁徙,他们中大部分迁向南方,但也有少部分向北方迁去,比较有影响的有唐末和元初。前者在安史之乱后一直持续到北宋初期,在唐朝的北部边境的居民为躲避战乱,纷纷北迁,这些人带去了先进的技术,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特别是契丹族的发展;后者是从南宋到元朝初期,中原人大量迁徙边疆,这次迁徙,形成了我国第二次民族融合的高潮。 另一种情况,为了巩固边疆,封建政府有组织地移民边地。最有代表性的是秦朝向河套地区的大量移民,比如北戍五原、云中,南戍五岭,人数均达数十万人,对长城沿线和华南的开发起了重要作用。“汉承秦制”,继续奉行移民戍边的政策,尤其是对河套地区、河西走廊、青海东部以及新疆中部的大规模屯垦移民,这些措施在政治上具有重大意义,既巩固了西北边疆,也带去了中原的先进技术,促进了河套地区的经济文化的发展。明初,为解决边防军的粮饷问题,也组织了大规模的移民屯垦戍边,前往云南屯田的移民多达四五十万,规模浩大,在政治上、经济上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从人口稠密的黄河流域迁往人口稀少的江南地区。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黄河故道中、下游地区是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也是古代中国人口分布的重心所在。直至秦、汉之际,此地区的人口在全国总人口的比重大体保持在80%左右。东汉末年至三国末年前后九十年间,中原地区战乱频多,此地区人民纷纷向相对安定的南方逃亡,使中原户口,十不存一。 发生在天宝十四年(755年)的"安史之乱",第二次造成了中原人民大量南移。这次战乱虽仅持续七年(755-763年),但中原地区人民南迁并没有因战乱的结束而终止,直至唐末和五代十国时,南迁的中原人民仍相望于道。经过"安史之乱"后中原人民的南迁,南、北方的人口比例,首次出现均衡的状况。 北宋末年的"靖康之难",再次导致中原人民南迁,其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可与历史上的"永嘉之乱"、"安史之乱"相伯仲,其结果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过北方,最终完成了中国人口、经济、文化重心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的转移,从此中国社会便进入南

宁夏移民村年龄结构与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社会科学前沿, 2015, 4(4), 372-378 Published Online December 2015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5819020809.html,/journal/ass https://www.360docs.net/doc/5819020809.html,/10.12677/ass.2015.44054 The Investigation Report on the Age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 of Immigration Village in Ningxia Hong Qiao,Qian Lei* Beifang University of Nationalities, Yinchuan Ningxia Received: Dec. 12th, 2015; accepted: Dec. 28th, 2015; published: Dec. 31st, 2015 Copyright ? 2015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360docs.net/doc/5819020809.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From 2008, The 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 implemented the ecological migration project. Immigration is a new population. According to research immigration villager’s age, ?mmigration policy, ?nfrastructure and so on,we made the age structure of immigrantion village. We want to through the age structure diagram to analyze the local economy, environment, family planning, the social security and other issues. This article also makes a description of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tatus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policy for immigration. Throughout the research process, we have taken a sample survey, random sampling mode. We found that the immigration age structure is growth, many policies may not be implemented, and migrant village situation must be improved. Keywords Immigration Village, Development, Age Structure, Survey 宁夏移民村年龄结构与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乔虹,雷茜* 北方民族大学,宁夏银川 收稿日期:2015年12月12日;录用日期:2015年12月28日;发布日期:2015年12月31日 *通讯作者。

《人民政府移民办公室工作总结》

《人民政府移民办公室工作总结》 xx年上半年,我办按照xx市委十三届三次全体(扩大)会确立的思路和要求,围绕“奋力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的总定位,紧扣“创新发展、转型升级”发展主题,按照“四大发展计划”工作要求,突出项目带动、突出产业发展、突出和谐稳定、突出作风建设,创新工作思路,切实履职尽责,积极推进各项工作目标的完成。现将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思路如下: 一、突出项目带动,强化后扶效果 一是紧扣产业转型发展计划,抓好移民后期扶持项目的规划和筛选,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带动全市移民生产发展。上半年争取并筹集资金近450万元,解决翠月湖、天马、崇义、聚源、柳街、蒲阳、青城山、石羊、龙池等乡镇沟渠整治6300米、道路交通改造5300米、新建8m×3m板涵桥一座、这些项目的实施将改善安置区交通困难、村民排水困难等状况。目前,项目均在实施过程中,我办将继续做好监督检查工作,确保项目资金落到实处,项目能够顺利实施。同时,我们加大了对各乡镇历年未完工项目的督促力度,目前已有6个乡镇10个项目完成了审计和报账工作,占已完工未审计项目的62%。二是创新后期扶持方式,为实施“产业转型”创造积极条件。为加大对我市大中型水库农村移民产业发展的帮扶力度,调动移民生产发展的积极性,更好地促进移民增收,经过多次调研,今年初我们制定了《xx市大中型水库农村移民产业发展贷款贴息实施意见(试行)》,xx 年计划投资20万元,在全市库区和移民安置乡镇启动农村移民产业

发展贷款贴息试点,进一步拓宽移民资金适用范围,加快“产业转型”发展进程。另一方面,积极实施移民生产发展示范点建设,今年计划投资20万元,在龙池镇南岳村新建重楼生产基地集中示范园30亩,引导移民参与产业化生产,实现增产增收。 二、落实后扶政策,注重改善民生 一是严格落实移民后扶直发直补政策。今年我办重点对移民后期扶持直发直补资金未能足额落实的情况进行了专项清理。制定并下发了《关于做好移民后期扶持人口核查的函》,完善后扶资金直发直补人员核查规定,落实专人每月与乡镇和农商银行核对移民户专项存款信息,认真做好后扶人口的信息核查,及时纠正错录信息,进一步准确掌握移民人口动态,今年1-6月纠正错录信息46人次,核减移民人口182人,确保了全市移民直发直补后期扶持资金225.745万元全部足额发放到位,维护了移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二是创新培训方式,拓宽移民增收渠道。根据移民意愿结合市场需求,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把移民培训从生产实用技术培训逐步过渡到劳动力转移培训上来,并积极做好移民就业推荐工作。上半年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100余人次,对于提高移民素质、增强增收致富能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强化维稳措施,构建和谐库区 一是进一步加强对移民信访稳定工作的组织领导。继续做好正常接访、领导接待日接访和下访、约访、回访工作。今年1—6月,接待移民来访56人次;主动深入基层走访信访人员、了解信访问题6次;

宁夏生态移民考察报告

宁夏生态移民考察报告 篇一:实施生态移民(调研报告) 海原县生态移民调研文章 实施生态移民 推动海原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海原县移民办 二〇一二年 实施生态移民 推动海原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海原县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是集干旱山区、革命老区、回族聚居区为一体的农业人口大县、国家级贫困县。全县土地总面积4989平方公里,辖17个乡镇、3个管委会和1个自然保护区,168个行政村、1175个自然村、8个社区,总人口4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和回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分别占总人口的92%和69%。目前,全县仍有近15.7万贫困人口生存在重点生态脆弱区、生态核心区、地质灾害区、地震断裂带和偏远山区,且干旱缺水,居住分散,生产生活条件十分恶劣。 严重缺水是制约海原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瓶颈,年降水量不足300毫米,苦瘠甲于天下,在这块土地上却生息着46.5万人口,使本来就极度脆弱的生态环境难以承载,出现了一

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尴尬局面。尽管国家每年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当地经济发展,但是由于先天不足加之过度开垦、过度放牧、樵采和祖辈粗放耕作的落后方式,成为发展中无法逾越的硬伤,面对这样一种现状,出路在哪里? 一、艰难地探索 改革开放二十年,历届县委、政府带领全县人民与天斗与地斗,艰苦创业,打机井、修水库、修梯田、修道路、架电网、建学校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产业结构,使贫困人口不断减少,但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脱贫-反贫-再脱贫的怪圈没有彻底摆脱,治标不治本,是不是还有其他出路呢?县委政府的决策者在思考这个问题,区党委政府的高层决策者在思考,广大干部群众在思考,通过思考、探索、实践得出两个字那 就是移民。通过移民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海原移民应该说是走过了投亲靠友搬迁到政府组织跨县移民再到县内移民这样一个历程,实践证明,只有通过实施生态移民才能实现海原经济社会跨跃式发展。 二、生态移民实施情况 1989年以来,全县通过政府有计划有组织和群众自发移民的形式,累计完成移民搬迁8.8万人,其中依托宁夏扶贫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加强移民社区(村)综合管理指导意见的通知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加强移民社区(村)综合管理 指导意见的通知 【法规类别】移民与其他人员安置 【发文字号】青政办[2012]13号 【发布部门】青海省政府 【发布日期】2012.01.12 【实施日期】2012.01.12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加强移民社区(村)综合管理指导意见的通知 (青政办[2012]13号) 西宁市、各自治州人民政府,海东行署,省政府各委、办、厅、局: 《关于加强移民社区(村)综合管理的指导意见》已经省委、省政府领导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〇一二年一月十二日关于加强移民社区(村)综合管理的指导意见

(二〇一二年一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社会管理的部署,创新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健全完善移民地区党组织和群众自治组织,强化移民地区综合管理服务,巩固党在移民地区基层的执政基础,结合我省移民管理工作实际,现就加强移民社区(村)综合管理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移民社区(村)管理的意义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立足于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改善农牧民居住条件,提高农牧民生活水平,全面推进“科学发展、保护生态、改善民生”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三江源地区先后实施生态移民、禁牧搬迁、游牧民定居和扶贫搬迁工程。同时,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和户籍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大量农牧民从农村牧区集中迁入城镇居住,给迁入地社会管理和综合服务提出了新的课题。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站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巩固和改善党在城乡基层执政基础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和创新移民地区综合管理,对于改善生态移民和游牧民定居条件,提高移民生活质量,保护移民地区生态环境,促进移民地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加快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建设的重大意义。要按照“注重以人为本、建强基层组织、加强社会管理、提高服务水平”的总体要求,结合户籍制度改革,全面加强移民社区(村)基层党组织、群众自治组织建设,创新移民地区社会管理,确保移民“搬得出、稳得住”,为加强和改善农村牧区基层管理,提高综合服务水平,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二、组建移民社区(村)的基本原则 ---坚持统筹规划,便于群众自治。移民社区(村)的设置要按照有利于开展群众自治、有利于加强社会管理、有利于群众从事多种经营和提供生活便利的总体要求,统筹

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扶持生态移民新村发展的

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扶持生态移民新 村发展的若干意见 【法规类别】村镇集镇建设 【发文字号】宁党发[2010]46号 【发布部门】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 【发布日期】2010.09.04 【实施日期】2010.09.04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扶持生态移民新村发展的若干意见 (2010年9月4日宁党发[2010]46号) 为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宁夏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切实解决中部干旱带县内生态移民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切实提高思想认识。实施县内生态移民工程,是自治区党委、政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站在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高度,对扶贫开发工作思路、开发方式的一次重大调整和创新,对于推进我区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意义重大。目前,县内生态移民工程建设总体进展良好,但由于移民自身经济基础薄弱,自我发展能力相对较低,生产生活中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各地、各部门(单位)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把生态移民工程

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重要的政治和经济任务,切实解决好生态移民发展过程中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改善移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引领移民尽快实现安居乐业和脱贫致富,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全面落实惠农政策。生态移民继续享受在原籍的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政策。调整直补政策,将种粮、良种、农资、农机等直接补贴覆盖生态移民新村,按扬黄灌区现行补贴标准执行。金融机构创新贷款模式,适当降低贷款利率,放宽贷款期限,扩大贷款面,发行“惠农卡”。村级扶贫互助资金优先覆盖生态移民新村,对于入股困难户可实行赠股。500户以下的新村投放50万元,500户以上的新村投放100万元,1000户以上的新村投放200万元的扶贫互助资金。在生态移民安置过渡期,优先把移民特困户纳入当地救助等社会保障体系,对符合低保条件的移民做到应保尽保。 三、支持移民搬迁安置。生态移民迁入区通过置换用于安置生态移民的土地,自治区财政按县(区)实际补助标准的70%给予补助,相关部门依法及时办理土地所有权证、使用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的变更、登记手续。对特困户、救助产、残疾人家庭等,以县为单位,按移民总户数的10%控制,由民政部门按程序逐户严格审核认定,登记造册,由县(区)分配小户型住房,其自筹资金不足部分由县(区)政府垫付。所在县(区)政府与特困户签订借款协议,移民定居后,分期归还。资金确有困难的县(区)可向自治区财政厅申请借款。移民户的供电入户费由宁夏电力公司负责解决,自来水入户费由自治区财政厅在“农村自来水百村千户入户工程”资金中解决。

白水江环境生态组考察报告样本

白水江环境生态组考察报告样本 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陇南武都、XX县,属于温带和亚热带的过渡带,山峦河谷交错,动物、植物种类多样。为了解这一地区独特的自然条件和人类利用资源的状况,考察期间,我们在白马河保护站和大熊猫驯养中心的工作人员带领下,走进山林和村寨,了解当地的生态环境问题,并获得了初步的印象。通过几天的考察,这片山区的美丽和哀愁、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冲突,在我们心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考察时间:7月26---8月3日 考察地点:甘肃白水江自然保护区白马河保护站 1 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基本情况 白水江自然保护区是国家林业局直属的三个自然保护区之一。与另外两个--陕西佛坪和四川卧龙相比,白水江自然保护区面积大(相当于个佛坪,比卧龙大23671公顷)辖区内社区多(辖XX县的11个乡镇和武都的4个乡),人口密度大。保护区把工作重点放在社区共管上,为扶贫工作投入了很大的精力。 白水江保护区自然条件概况

白水江保护区社区状况概况 由此保护区分为了农业生态系统和森林生态系统两大部分,其中农业生态系统主要分布在实验区,河谷地带海拔较低处。而高海拔地带气候高寒,人类难以长期定居、耕作,属于单纯的森林生态系统。两个生态系统在交界面上不断进行着多种多样的相互作用。 白马河保护站概况 2 森林生态系统 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的基本情况对比 植被调查方法和结果 植被调查方法: 为了解森林生态系统中植被和其他野生资源的状况,我们采用以下方法进行调查: 1)样方法。乔木层取20m×20m的样方,灌木层取5m×5m的样方,草本层取1m×1m的样方,乔木记录种名、每棵植株的高度、投影面积、胸径,草本记录种名、高度、盖度、多度。在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各选取了两个生境不同的样地进行调查,但由于某些客观原因,核心区和实验区各有一个样方的资料遗失,因此这两个样地现在仅有一些定性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水库移民471号令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 第471 号 《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已经2006年3月29日国务院第130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6年9月1日起施行 总理 温家宝 二○○六 年七月七日 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做好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工作,维护移民合法权益,保障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的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国家实行开发性移民方针,采取前期补偿、补助与后期扶持相结合的办法,使移民生活达到或者超过原有水平。 第四条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以人为本,保障移民的合法权益,满足移民生存与发展的需求; (二)顾全大局,服从国家整体安排,兼顾国家、集体、个人利益; (三)节约利用土地,合理规划工程占地,控制移民规模;

(四)可持续发展,与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 (五)因地制宜,统筹规划。 第五条移民安置工作实行政府领导、分级负责、县为基础、项目法人参与的管理体制。国务院水利水电工程移民行政管理机构(以下简称国务院移民管理机构)负责全国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工作的管理和监督。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工作的组织和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的移民管理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工作的管理和监督。 第二章移民安置规划 第六条已经成立项目法人的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由项目法人编制移民安置规划大纲,按照审批权限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或者国务院移民管理机构审批;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或者国务院移民管理机构在审批前应当征求移民区和移民安置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的意见。 没有成立项目法人的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项目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移民区和移民安置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编制移民安置规划大纲,按照审批权限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或者国务院移民管理机构审批。 第七条移民安置规划大纲应当根据工程占地和淹没区实物调查结果以及移民区、移民安置区经济社会情况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编制。 工程占地和淹没区实物调查,由项目主管部门或者项目法人会同工程占地和淹没区所在地的地方人民政府实施;实物调查应当全面准确,调查结果经调查者和被调查者签字认可并公示后,由有关地方人民政府签署意见。实物调查工作开始前,工程占地和淹没区所在地的省级人民政府应当发布通告,禁止在工程占地和淹没区新增建设项目和迁入人口,并对实物

宁夏生态移民搬迁中的突出问题及对策

宁夏自治区易地扶贫搬迁专题之十一:宁夏生态移民 搬迁中的突出问题及对策 宁夏区发展改革委地区处 宁夏南部山区包括固原市的西吉、隆德、泾源、彭阳县、原州区和中卫市的海原县及吴忠市的盐池、同心县共8个国定贫困县,涉及162个乡(镇)、1637个行政村,总面积3.04万平方公里,占自治区总面积的58.8%。2003年总人口238.4 万人,其中回族人口119.4万人,分别占自治区总人口和回族人口的42%和60%。经过二十年的扶贫开发,1999年南部山区已整体基本解决了温饱。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贫困标准统计,到2003年底,宁南山区还有绝对贫困人口26.7万人,低收入人口71.3万人,合计98万人。这些人口又大多生活在六盘山阴湿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沟壑区和中部干旱风沙区。这里生存条件严酷,资源匮乏,交通闭塞,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口远远超出了资源的承载能力,农民收入的一半以上来源于第一产业,本身不具备优势的种植业一直处于主导地位。长期的人口压力和经济贫困,形成了以落后的生产方式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过垦、过牧、过樵导致生态进一步恶化,自然灾害频繁,农业生产效益低下,以至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 2001年,宁夏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项目区之一,为我们把部分生活在自然条件严酷、自然资源

贫乏、生态环境恶化地区的贫困人口,实行搬迁,易地安置,使扶贫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有效结合起来创造了条件。通过改善迁入地的生产条件,不仅可以帮助他们脱贫致富,还可以缓解迁出地的人口压力,为改善和恢复生态环境创造条件。因此,国家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在我区又称做生态移民工程。 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我区因地制宜的根据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的指导思想开展工作,认真落实计划和配套政策措施,试点工程进展顺利,取得了显著成效,并在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一、易地扶贫移民搬迁试点工程的特点 国家易地扶贫移民搬迁试点工程在我区叫“生态移民工程”,这是自治区发改委结合宁夏实际起的名字,已经为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广泛接受。生态移民与原有的“吊庄”移民有一些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⒈历史背景不同过去,我们的易地移民开发是在商品短缺的历史条件下开始的,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进行的。现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移民搬迁的背景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必须在坚持以往成功经验和做法的同时,开阔思路,开拓创新,积极探索新时期移民搬迁的有效途径和办法,采取更加符合我区实际的有力措施,要坚持“政府引导,政策协调,讲求实效”的指导方针,全面落实自治区政府确定的生态移民的各项政策措施,有组织、有计划、积极稳妥

宁夏县内移民与县外移民成效思考

宁夏县内移民与县外移民成效思考 作者对宁夏县内移民和县外移民工程的实效进行了调研分析,结果显示县外移民效果优于县内移民,劳务移民优于生态移民。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加大对移民政策的宣传与教育;提高移民就业培训实效;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提高移民适应能力。 标签:宁夏;移民成效;县内移民;县外移民;成效比较 一、宁夏“十二五”规划实施以来的移民现状 2011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实施百万贫困人口攻坚战略,规划用5年时间完成35万人的生态移民工程。2011年2月由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的《关于实施宁夏“十二五”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规划》计划建设劳务移民安置区40个,建设周转房20119套,安置劳务移民20119户86510人。[1]2011年底,自治区扶贫办下发了《关于劳务移民认定的通知》,认定结果显示,全区现有劳务移民户19922户78462人,比计划减少197户8048人。从安置现状来看,截止到2013年第一季度,共建设移民安置周转房7111套,完成总计划的35.3%。2015是宁夏初步完成移民规划、移民成效显著的一年,实践证明,移民有效促进了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民生大改善、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宁夏县内移民与县外移民的比较 宁夏“十二五”期间生态移民呈现多样化,既有以有土安置为主的生态移民,又有以就业安置为主的劳务移民,既有移民迁出地和迁入地都在同一市县的县内移民,又有移民迁出地和迁入地不在同一市县的县外移民。我们实地走访了宁夏各主要城市移民点,通过对重点走访的6个移民点中的140户移民进行调研,从搬迁以后收入水平、消费水平等方面的变化来评价移民成效。下表是本次调研部分数据:[2] 本表列示的6个移民调研地中,圆德村(固原市)是劳务移民与生态移民兼具的移民安置点,且都属于县内移民。其他的四个移民点均属于县外移民,其中,同富村(青铜峡市)、原隆村(银川市)是生态移民安置点,沐恩新居(石嘴山市)和金织镇(吴忠市)是劳务移民安置点。 1、县外移民优于县内移民 综合宁夏各大移民点,数据显示:县外移民成效优于县内移民。迁出的县外移民,大部分是为开放经济而向经济开发区输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安置点靠近各大城市工业园区,而县内移民大多采取就近安置原则,迁入的大多是中老年人口。由于受到社会经济发展和个人文化素质等各种因素的制约,县内移民的就业机会较少,就业难度偏大,直接造成县内移民收入的增加不及县外移民。县外移

中国历史移民论文

移民与中国文化论文 姓名:申国营 班级:美术学五班 学号:101014165

根据主流移民特征的变化,中国移民史可分为四个时期:先秦黄河中下游多向移民期、秦统一到两宋从黄河中下游向长江中下游的由北向南移民期、元明清长江流域由东向西移民期、近代沿边多方向移民期。中国现代人口分布的格局就是这四个时期依次展开的产物。主流移民特征的变化与地区开发重点的转移互为因果。 中国历史上移民的主要流向和历史分期,是中国移民史研究中的一个实践和理论意义都十分重要的课题。它极有助于我们对中国移民史的运动规律的认识。 1、先秦时期黄河中下游的多向移民 从一些零散文字简略而间接的记载中,我们对秦统一以前一千三百多年间的移民运动的了解,较商代以前要具体丰富得多了。商、周的迁都,西周分封以及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争战所导致的疆域变迁,为我们提供了了解、认识那个时期移民运动的一些线索。因为这些政治、军事行动必然引发移民运动的出现。虽然这些只是当时实际存在的移民运动的一部分,要依此谈论主流移民的特征、迁移的规律,条件尚不充分。但是,它们毕竟反映了一些值得注意的现象。 首先,黄河中下游是移民最频繁的地区。 其次,这些迁移大多具有一定规模。第三,移民由甲地到乙地的迁移时间比较短。如楚国都城由郢迁陈,就是在公元前278年这一年完成的。同时,迁都、分封的迁移距离又比较长。姜太公就是由黄河中游的关中“东就国”于黄河下游的山东半岛。楚国迁都也是由长河中游到淮河上游。 第四,在这一千多年间,上述移民不像后世移民那样存在一个持续、稳定的主要流向。 另外一些未被文献记载而又实际存在的移民的情况,虽然目前我们对之极不了解,但是从如下两个前提可以作点合理的推断。(1)到战国中期,人口约在二千万以上。(2)他们分布在北起阴山山脉和辽河下游、辽东半岛,东至于海,南到南岭山脉,西抵今陕西北部、甘肃洮河、四川盆地和湖南西部这样辽阔的土地上。地旷人稀是当时的普遍现象。当然,在此地域之外肯定还有人类活动存在,但人口密度只会更小。从商、周都城以及绝大部分诸侯国地理位置来看,人口分布的不平衡为又一突出特点。那么,在人口分布比黄河中下游稀疏得多的其他地区内所发生的移民运动,因人口规模小,空旷地更多而谋生容易,其迁移规模、迁移距离理应比发生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移民要小要短,而且更为繁杂无序。 2、秦统一到宋朝由北向南的移民 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中央集权,推行郡县制,以春秋战国时期的书社制度为基础统一了全国的户籍管理制度,首次进行了全国性的人口调查,加强了对人口这种最基本的战略资源的管理。于是,有关人口运动的记载,秦及以后各朝日益丰富、详细,移民运动也随之生动而具体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从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到两宋的一千多年间,移民运动频繁而复杂。 在西汉,关中地区有关东迁入关中和关中向外迁移的移民,西北地区有汉民族的徙边屯戍和匈奴等少数民族的内徙,东南、西南、东北也都有移民运动发生。 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使中原民众纷纷外逃,大致有七个迁移方向:益州、荆州、江东、幽州、辽东、鲜卑、交州。而河陇一带的羌族则内徙关中等地,参与逐鹿中原。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之后,魏、蜀、吴为了巩固其政权,相互掠夺交界地带的汉族和羌、氐等族民众,强制向冀州、江东、益州迁移。 西晋统一时期,中原因连年战乱,人口锐减,田园荒芜,北方匈奴、鲜卑等游牧民族纷纷“慕化”降附,请迁内地,与部分从南方返迁的汉族民众一道,为中原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在魏晋时期,东北的鲜卑族一批又一批迁到了西北地区,改变了当地的民族构成。 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推动了北方人大批涌向长江流域和岭南地区。南移潮一直持续

宁夏移民吊庄区的后续发展——以红寺堡开发区为例

宁夏移民吊庄区的后续发展——以红寺 堡开发区为例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摘要:贫困一直是中国的一个大问题,宁夏作为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省份,长期以来被贫困拖着经济发展的后腿。为了解决贫困问题,宁夏政府在贫困人口最集中的南部山区创造了一种新的扶贫模式——移民“吊庄”,经过几年的发展实践证明,走这种扶贫模式的道路是正确的,也是成功的。因此,如何实现移民吊庄区的可持续性发展,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问题。本文就此问题,提出在移民吊庄区的后续发展中,应该用工业化的发展理念来发展移民吊庄的经济。 关键词:宁夏移民吊庄后续发展工业化 Abstract:ThepoorproblemhasbeenabigproblemofChina.Ningxiaasaregionthateconomyfallbehind,wasalwaysobstr uctedtheeconomicdevelopmentbythepoorproblem.Forre solvingthepoorproblem,ThegovernmentofNingxiacreated

akindofsolvingthepoorwaymold_immigrate”Diaozhuang”.Throughseveralyearsofdevelo pment,itisturnedoutthatthiswayisrightandsuccessful.So howtokeepitonthedevelopment,isaproblemthatwemustco nsider.Thistextaimsatthisproblem,pointingoutinthelater developmentofthisareashouldusetheindustrializationtodev eloptheeconomyofimmigrate”Diaozhuang”. Keywords:Ningxiaimmigrate-Diaozhuang Thefollow-updevelopment Industrialization 移民工程是一项世界性课题,美国、日本等国家的移民工程在走过一段曲折之路后,结果都不太理想。但中国的移民工程,虽然经过了很长的时间,却探索出了一条成功的路,在宁夏,移民工程有政府组织引导,市场调节,自发流动等多种形式,在西部各省区中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实行移民“吊庄”,是宁夏区政府解决南部山区贫困问题的一项新创举,利用移民“吊庄”的方式解决南部山区贫困问题,是宁夏区政府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根据国家“三西”扶贫思想方针:“有水路走水路,没有水路走旱路,水旱不通另寻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