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技术应用指南

统计技术应用指南
统计技术应用指南

统计技术应用指南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统计技术应用指南

1、引言

依据准确的数据和信息进行逻辑推理分析是科学决策的有效途径,而逻辑推理分析使用统计推断和统计控制方法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不仅能确定、控制和验证过程能力和产品特性,还可持续改进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

2、统计技术应用范围和方法

、市场调研和顾客满意度测定中的抽样调查。

、施工过程控制中的控制图。

、物资采购、分项工程验收中的统计抽样检验。

、分项工程不合格点分析、质量改进中的排列图、因果图和对策表。

3、统计技术应用

、抽样调查

3.1.2、调查资料的统计分析

a、目标量估算。计算各特定答案所占比率。

b、相关分析。

3.1.3、市场需求预测和顾客满意度统计

a、通过统计分析搞清市场需求与那些因素有关,并以这些因素为自变量,需求为因变量的需求量预测。如销售情况与促销方式的关系,销售额与广告费的关系等。

b、通过客户对户型、功能、质量、价格、服务等表示的很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很不满意。分别分配权数为1、、、、0,并分别计算单项满意度,进而可对各项目分别权重,并计算综合满意度。

3.1.4、抽样调查可用于工程设计调研、市场需求调研、广告调研、促销方式调研、客户调研及客户满意度测定等。

、X--R控制图

3.2.1、控制图用于:

a.诊断、评估过程的稳定性;

b.控制:决定某一过程何时需要调整,何时需要保持原有状态;

c.确认:确认某一过程的改进效果

3.2.2、X-R控制图的应用步骤:

a、预备数据的取得

确定相同时间间隔抽取样本大小n=5的样本,共取25组,记入数据表。

b、计算各组样本的平均值X和级差R记入数据表。

c、计算25组数据的总平均值X和级差平均值R,并记入数据表。

d、计算控制界限

X图:VCL=X+A2R n=5时,A2=

CL=X

LCL=X-A2R

R图 VCL=D4R n=5时,D4=

CL=R

LCR=D3R n≤6时,D3为负值,下限LCL不考虑。

e、作控制图并打点(如图)

X图

R图

5

图2 X-R控制图

f、判断取样过程是否处于稳定状态,如出现异常则应分析原因采取措施。如点子超界或在控制界限内排列不随机,均属异常。如:

①连续3个点子中至少2个接近控制界限;连续7个点子中至少3个接近控制界限;连续10个点子中至少4个接近控制界限。

②连续7个点子都在中心线一侧;连续11个点子中至少10个在中心线一侧;连续14个点子中至少12个在中心线一侧;连续17个点子中至少14个在中心线一侧。

③连续7个点子中有连续上升或下降趋势。

④点子排列呈“周期状”。

⑤连续12个以上的点子集中在中心线附近。

g、分析用控制图正常时,延长控制界限,转化为控制用控制图进行日常控制。

h、控制图使用一段时间后,若施工条件或质量状况改变,应重新取样计算控制界限。

3.2.3、X-R控制图可用于砼试块强度、坍落度统计分析、构件质量水平分析等。

、统计抽样检验

通常采用GB2828-87逐批检验计数抽样程序及抽样表。3.3.1、规定检验批次N。同一设备、同一工艺、同批生产的材料、零部件为一批,且数量大小适宜。

3.3.2、按不同不合格分类分别规定合格质量水平AQL值。

a、关键质量特性不符合标准规定,如电器漏电、压力容器耐压不合格、钢材含碳量超标等属A类不合格,AQL值一般取、;

b、重要质量特性不符合标准规定,如设备运行噪音大、材料机械性能不合格等属B类不合格,AQL值一般取、。

c、一般质量特性不合格。如陶瓷制品上的气泡、精面材料色差等,属C类不合格,AQL值一般取、。

3.3.3、按不同的不合格分类分别规定检验水平IL。

为确定判定能力而规定的批量N与样本大小n之间的等级划分。一般检验水平分为Ⅲ级、Ⅱ级、Ⅰ级三级,一般选用一般检验水平Ⅱ级。

3.3.4、按不同的不合格分类分别规定抽样方案。

a、根据批量N和规定的检验水平,查“样本大小字码表”,得到相应样本大小字码。

b、根据样本大小字码和确定的AQL值,从GB2828-87标准中查出一次抽样正常检验方案及合格判定数Ae和不合格判定数Re。

附:GB2828-81标准的主抽检表(另附)

3.3.5、逐批检验后的处置

a、不合格品数少于或等于Ae时,判为批合格,删除或更换不合格品,整批接收。

b、不合格品数等于或大于Re时,判为批不合格,全部退回供方百分之百检验,删除不合格后可重新提交检验。

两图一表在质量分析中的作用

3.4.1、排列图

a、确定排列项目

存在的很多质量问题,或影响一个质量问题的很多原因都可以作为排列项目,以便从中确定关键的少数。

表3 PDCD循环与两图一表的应用

b、选择度量单位

在排列图中,度量单位可以是频数、件数、成本等。同一排列图中,排列项目的度量单位都应是相同的、等价的。

c、选择取样时间周期及确定样本量

排列项目应从分析周期内的质量数据中取样、数量应能反映过程的基本状况,并对故障频数和百分比及累计进行计算。

d、建立坐标系并对坐标轴刻度。

左纵坐标为排列项目的频数,其高度等于所有项目的频数总和;

右纵坐标为累计百分比,从0-100%标定,100%刻度与左纵坐标频数总和刻度等高;

横坐标为排列项目,按频数度量单位量值,以递减顺序从左向右排列,“其他”项无论多大均排在最右端。

e、作排列图

在坐标系对应横坐标的每一项目上画长方形,其高度表示该项目的量值。并画出百分比曲线,如图3

f

按右纵坐标刻度分别在100%,90%,80%处作水平线。称为C线、B线、A线。

在A线附近覆盖的百分点所代表的项目为A类因素,属关键的少数(如图中的A、B两项)应重点解决。

3.4.2、因果图

a、明确要分析的质量问题。

b、广泛、深入地调查研究。由座谈会或发调查表的方式,尽可能找出影响质量问题的全部潜在原因。

c、整理所取得的语言资料。用分层图对调查研究所取得的语言资料进行整理,获得有逻辑性的有条理的思路,通常分为人、机、料、法、环、测等几个类别。

d、绘制草图。将整理后的语言资料按已明确的逻辑关系绘制因果图草图。

e、讨论分析。对绘制的草图广泛征询有关人员意见,直到一致认为完善为止。

f、绘制因果图。根据讨论分析的一致意见绘制正式因果图。如图4。

图4 因果图

g、图形分析

从末端因素中确定影响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可辅助使用排列图、矩阵图、专家会签法或两两对比法等工具。

3.4.3、对策表

针对影响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制定措施计划。

a、确定目的或最终目标。

b、提出措施手段。一般从最高一级手段开始逐级展开,第一级展开的手段为第二级展开的目的。

c、措施评价,评价所采取的措施方法是否恰当,以决定取舍。

d、确定每一项实施措施项目应达到的目标。

e、制订措施计划(对策表)确定每一项对策的执行人,完成期限和验证人。

统计技术应用管控(郏政贵经验分享)

统计技术应用管控(郏政贵经验分享) 一、统计技术应用管控的重点 一是统计技术选用范围;二是各种统计技术的说明;三是统计技术应用和效果验证评价;四是数据的来源;五是数据的分析与处理;六是数据采集;七是数据记录保存。 二、统计技术应用管控的常见问题 1、品管部门没有辅导相关人员掌握相关统计技术。 2、没有应用合适的统计技术进行相关数据的统计。 3、品管部门没有定期对统计技术应用的有效性进行确认,并纠正不适合统计技术。 4、数据来源、采集,没有落实,导致数据不充分, 5、没有做有效的数据分析,纠正预防工作不佳。 6、数据记录不全、保存不当,遗漏严重。 三、统计技术应用的管控措施 1、统计技术选用范围的管控 ①质量部需确定各使用部门,在各阶段应选用的统计技术。②常用的统计技术是:排列图、因果图、散布图、直方图、控制图、分层法、抽样技术、方差分析法等。 2、各种统计技术说明的管控 ①对各种统计技术的使用需进行必要说明:包括排列图、因果图、散布图、直方图、控制图、分层法、抽样技术、方差分析法等。②制订《抽样检验指导书》进行抽样检验,使检验员规范各种统计技术的使用方法。 3、统计技术应用和效果验证评价的管控 质量部应对统计技术应用结果定期(根据生产周期,至少每月进行)进行评审,以验证统计技术的有效性。 4、数据来源的管控 需规定企业数据应包括质量数据在内的企业所有经营管理数据:①明确数据的来源有外部和内部两种。②外部数据来源包括:a、政策、法规、标准等;b、市场、新产品、新技术的发展方向;c、相关方(如顾客、供方等)反馈、投诉和质量信息反馈等。③内部数据来源:a、日常工作,如质量目标完成情况,检验、试验记录,内审与管理评审报告及质量管理体系正常运行的其它记录,经营管理目标完成情况;b、实际存在和潜在的不合格。c、紧急信息,如出现突发事故等;d、其他信息,如员工合理化建议等。④数据的方式:质量记录、书面资料、通讯、电子媒体等方式和载体。 5、数据分析与处理的管控 ①技术部、质量部、生产部及车间需应用相应的统计技术进行质量分析;各经营管理部门需应用相关的统计技术进行经营管理目标完成情况的分析。②技术

统计技术应用成果

统计技术应用成果 运用两图一表提高产品质量 今年以来,我公司为了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产品质量,健全内部质量管 理体制,除从硬件上进行充实,着重员工的业务知识培训外还从软件上(质量管理)大下功夫,去年底就下决心要搞ISO9001标准的贯彻、实施和统计技术的 应用。今年9月10日,对产品质量不合格项目进行了统计,并按照公司统计技 术应用程序的要求,运用两图一表的统计技术对质量问题进行分析采取措施取得 了实效,现将应用情况表述如下: 一、对产品质量问题进行统计并作排列图 2010年7月产品质量不合格项目统计表:表1 项目产品外观尺寸包装其他不合格频数21 14 5 2 累计频数21 35 40 42 累计百分数50% 83% 95% 100% 频数累计百分数 40—30—20—10— —100 —50 产品外观尺寸包装其他

二、 原因分析: 根据不合格项排列图,从巴雷特曲线上不难看出主要不合格项是产品外观与尺寸,这两项占总数的83% 。公司于7月12日召开会议,针对产品外观不合格进行讨论,现将大家的分析意见用因果图表述,见图2。 机 人 环 料 法 三、 措施对策表 通过因果图分析得出,影响产品外观因素主要有设备维护保养不规范、责任心不强以及检查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等,为预防此类问题的再次发生,制订以下对策:(见表2) 对 策 表 表2 序号 项 目 现状 措施 负责人 完成日期 备注 1 责任心不强 年轻员工思想不重视 组织进行思想教育 李成华 2010.7.30 图1 产品质量不合格项目排列图 图2 产品外观的因果图 无专人负责 标识保管不善 照明条件不够 设备维护保养不规范 教育不够 检查管理制度 落实不到位 材料分类存放规定不明确 产品外观为何不合格 责任心不强 业务规程学习不够

应用统计学实验导书

应用统计学实验指导书 统计实验一MINITAB的基本操作、描述统计与区间估计 班级专业:工业工程10-2班姓名:裴琦斐学号:01100303 日期: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MINITAB的基本命令与操作、熟悉MINITAB数据输入、输出与编辑方法; 2. 熟悉MINITAB用于描述性统计的基本菜单操作及命令; 3. 会用MINITAB求密度函数值、分布函数值、随机变量分布的上下侧分位数; 4. 会用MINITAB进行参数区间估计. 二、实验准备 1. 参阅教材《工程统计学》P241~P246; 2. 采用的命令: 统计(S)>基本统计量> 描述性统计;统计(S)>图表>直方图; 图表>柱状图; 计算> 概率分布> 二项/ 正态/ F / t; 统计(S)>基本统计量> 1 Z单样本; 统计(S)>基本统计量> 1 T单样本等. 三、实验内容 1.测量100株玉米的单株产量(单位:百克),记录如下100个数据. 4.5 3.3 2.7 3.2 2.9 3.0 3.8 4.1 2.6 3.3 2.0 2.9 3.1 3.4 3.3 4.0 1.6 1.7 5.0 2.8 3.7 3.5 3.9 3.8 3.5 2.6 2.7 3.8 3.6 3.8 3.5 2.5 2.8 2.2 3.2 3.0 2.9 4.8 3.0 1.6 2.5 2.0 2.5 2.4 2.9 5.0 2.3 4.4 3.9 3.8 3.4 3.3 3.9 2.4 2.6 3.4 2.3 3.2 1.8 3.9 3.0 2.5 4.7 3.3 4.0 2.1 3.5 3.1 3.0 2.8 2.7 2.5 2.1 3.0 2.4 3.5 3.9 3.8 3.0 4.6 1.5 4.0 1.8 1.5 4.3 2.4 2.3 3.3 3.4 3.6 3.4 3.5 4.0 2.3 3.4 3.7 1.9 3.9 4.0 3.4 ①请求出以下统计量: 样本数,平均值,中位数,截尾平均数,样本标准差, 样本平均数的标准差,最大值,最小值,第1、3个四分位数; ②求出频率与频数分布; ③作出以上数据的频率直方图. 2. 产生一个F(20,10)分布,并画出其图形. 3. 用MINITAB菜单命令求χ2(9)分布的双侧0.05分位数. 4. 设鱼被汞污染后,鱼的组织中含汞量X~N(μ, σ 2),从一批鱼中随机地抽出6条进行检验, 测得鱼组织的含汞量(ppm)为:2.06,1.93,2.12,2.16,1.98,1.95, (1) 求这一批鱼的组织中平均含汞量的点估计值; (2) 根据以往历史资料知道σ=0.10,以95%的置信水平,求这一批鱼的组织中平均含汞量 的范围;

统计技术作业指导书

统计技术作业指导书 1、目的 规范公司质量信息数据分析活动,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 2、范围 适用于对产品实现过程符合性进行监视和测量,确保公司质量目标的实现和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 3、职责 3.1业务部负责对使用统计技术的人员进培训。 3.2统计技术使用人员按规定要求实施。 4、工作程序 4.1统计分析表法 统计分析表是公司质量管理体系中使用最广泛的统计方法,主要是利用统计调查表来进行数据整理和粗略分析,其格式因统计内容不同而不尽相同。常用的有: 4.1.1各类报表,如生产日报表、季报、年报; 4.1.2按不同目分类的统计表,例如:质量月报; 4.2排列图法 4.2.1排列图亦称巴雷特图,它是找出影响产品质量主要因素的一种有效方法,它运用了关键“关键的少数和次要的多数”的原理,对影响产品质量的许多因素,按影响程度的大 小、主次排列,从中找出关键因素,以确定改进的重点,取得最大的成效。 4.2.2排列图中有两个纵坐标,一个横坐标,几个直方形和一条曲线。左边的纵坐标表示事件发生的频数(不合格品的件数量;右边纵坐标表示事件某个因素影响的大小(与左边纵坐标对应);曲线表示各影响因素大小的累计百分比(与右边纵坐标对应),又称其为巴雷特曲线。累计百分比为三类:0~80%为A类,是主要因素;80~90%为B类,是次要因素,90~100%为C类是一般因素。 4.2.3排列图形式如下图所示: 600--- 450--- 300---

150--- ---20 0----- ---0 A B C D E F 排 列 图 4.2.4公司××年××季度电缆基材质量缺陷统计列表示列: 根据L 面的统计分析表作出它的排列图如下: 871-- 731-- 643 378------0 378 265 138 54 28 8 油痕 分层 黑条 裂纹 印痕 孔洞

《应用统计学》实验报告

《应用统计学》实验报告 实验一用Excell抽样 一、实验题目 某车间现有同型号的车床120部,检察员从中随机抽取由12部车床构成一个样本。请拟定抽样方式,确定样本单位。 二、实验步骤 第一步:给车床编号 从1到120依次给每部车床编号。 第二步:选定抽样方式 采用简单随机抽样。 第三步:使用Excell抽样 具体步骤如下: 1、打开Excell; 2、依次将车床编号输入到单元格区域$A$1:$L$12的不同单元格中; 3、单击“工具”菜单; 4、选择“数据分析”选项,然后从“数据分析”对话框中选择“抽样”; 5、单击“确定”,弹出抽样对话框; 6、在“输入区域”框中输入产品编号所在的单元格区域; 7、在“抽样方法”项下选择“随机”,在“样本数”框中输入12; 8、在“输出选项”下选择“输出区域”,在“输出区域”框中输入$A$14; 9、单击“确定”,得到抽样结果。 三、实验结果 用Excell从该120部车床中随机抽出的一个样本中各单位的编号依次为:79 71 13 41

72 81 21 54 73 88 16 84 实验二用Excell画直方图 一、实验题目 某工厂的劳资部门为了研究该厂工人工人的收入情况,首先收集了30名工人的工作资料,下面为工资数值。 530535490420480475 420495485620525530 550470515530535555 455595530505600505 550435425530525610 二、实验步骤 第一步:在工具菜单中单击数据分析选项,从其对话框的分析工具列表中选择直方图,打开直方图对话框; 第二步:在输入区域输入$A$2:$F$6,在接收区域输入$D$9:$D$15; 第三步:选择输出选项,可选择输入区域、新工作表组或新工作薄; 第四步:选择图表输出,可以得到直方图;选择累计百分率,系统将在直方图上添加累积频率折线;选择柏拉图,可得到按降序排列的直方图;

统计技术应用程序

统计技术应用程序 1目的和范围 为采用适宜的统计技术,确定、控制、验证过程能力和产品特性。 本程序适用于公司统计技术的应用过程。 2 术语 本程序引用ISO/TS16949:2002标准的有关术语。 3 职责 3.1技术质量部负责本程序的归口管理,负责统计技术应用的策划和使用 3.2公司办公室负责组织统计技术的培训工作。 3.3各部门负责相关统计技术的实施。 4 工作程序 4.1常用统计技术工具 常用的统计技术有:控制图(Cmk,Ppk,Cpk,)、直方图、因果图、排列图、网络图等。 4.2统计技术应用领域 4.2.1 技术质量部在质量检验和试验中,进行分析和评定时应选用适当的统计技术; 4.2.2 技术质量部在产品和过程开发、分析评定和产品风险估计、过程控制中,为了查明、控制和验证过程状况与产品质量,应按照规定应用统计技术; 4.2.3各相关部门在持续改进和过程优化中,进行分析和验证时,应选用适当的统计技术; 4.2.4其他如在顾客满意度分析、失效分析、测量系统分析、市场调查、质量信息统计分析、投入产出统计分析、质量成本分析等过程中,应选用适当的统计技术; 4.2.5在产品质量先期策划中,由项目小组确定应用的统计技术,并在相应的产品和过程控制文件中进行明确规定。 4.3常用的统计技术方法及应用领域为: 1) 抽样计划:应用于大批量、破坏性、高成本的产品检验中。 2) 调查表:常用于对顾客意见及满意程度的征询活动。 3) 排列图:针对各类不合格及顾客投诉进行分类排列,找出主要问题或原因。 4) 因果分析图:针对质量问题引用人、机、料、法、环、测等六个方面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找出主要原因。 5) 控制图:在过程控制中对产品质量特性随时间变化而出现的变差进行监控的图表。 6) 测量系统分析(MSA):应用于对测量系统的可信性分析。 4.4统计技术的采用 各部门应视使用目的、控制点的特性,选择适当统计技术手法,其运用范围参照下表: 使用时机使用统计方法使用部门 抽样计划控制图因果分析图排列图调查表MSA分析 进货检验○ 技术质量部 过程检验○ ○ 技术质量部 成品检验○ 技术质量部 过程能力计算○ 技术质量部 顾客满意度○ ○ ○ 销售部 测量系统分析○ ○ 技术质量部 供应商控制○ 技术部/生产部 过程监控○ 技术部/生产部 不合格品控制○ ○ ○ 技术质量部 质量指标统计○ 技术质量部

统计过程控制作业指导书(修改版)

统计过程控制作业指导书 1 目的 应用适当的统计技术,对定量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以控制过程特性,确保产品质量特性达到规定的要求。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质量策划、过程特性、产品特殊特性及持续改进的数据统计和分析。 3 参考文件 《统计过程控制(SPC)参考手册》 4 名词和定义 4.1 统计过程控制:是一种制造控制方法,是将制造中的控制项目,依其特性所收集的数据,通过过程能力的分析与过程标准化,发掘过程中的异常,并立即采取改善措施,使过程恢复正常的方法。 4.2 控制图:是对过程质量特性值进行测定、记录、评估,从而监察过程是否处于控制状态的一种用统计方法设计的图。 4.3 过程变差:由于普通和特殊两种原因造成的变差,本变差可用样本标准差S 来估计。 4.4 过程固有变差:仅由于普通原因产生的那部分过程变差。该变差可以从控制图上通过R/d2 来估计。 4.5 过程能力:仅适用于统计稳定的过程,是过程固有变差的6σ范围,式中σ通常由R/d2(σR/d2)计算而得。 4.6 Cp:能力指数 4.7 Pp:性能指数 4.8 Cpu:上限能力指数 4.9 Cpl:下限能力指数 4.10 Cpk:这是考虑到过程中心的能力指数,定义为Cpu和Cpl的最小 值。 4.11 Ppk:这是考虑到过程中心的性能指数。 4.12 Ca:偏移度

4.13 UCL:(Upper Control limit)上控制限 LCL:(Lower Control limit)下控制限 5 权责 5.1 制定责任 5.2 实施责任 5.2.1 质量管理处负责指导、监督各部门统计技术应用的有效性。 5.2.2 技术部 5.2.2.1 负责研究初始过程能力并提出改进措施。 5.2.2.2 负责针对质量月报中提到的过程能力达不到要求的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措施。 5.2.2.3 负责对现场过程控制中过程特性和产品特性变差较大的利用控制图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 5.3品保部质检处 5.3.1 负责制定和修正控制用控制图的上、下控制限。 5.3.2 负责收集生产各处室完成的控制用控制图,并对实际的过程能力进行计算,将过程能力指数计算结果报到质量月报中。 5.4 生产各处室负责按照控制计划的要求对需用控制图进行控制的项目,在控制用控制图上进行过程监控。 5.5 由CFT小组每天对控制图进行监控,对工艺技术人员不能解决的异常问题及时分析对策。 6 内容及要求 6.1确定需求 6.1.1统计过程控制用于研究工序能力、监控工艺状况、评估测量系统。 6.1.2技术部在产品质量先期策划时要确定每一过程适用的统计技术,并纳入控制计划。 6.1.3技术部在新产品差异性分析以后,对差异方面的产品特性进行初始过程能力的研究。

统计技术工具应用方法

1 目的 本文件规定了应用统计技术工具的种类、方法和内容,为统计技术工具的使用提供指导。 2 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本公司内统计技术工具的应用。 3 职责 3.1质管部负责统计技术工具应用的归口管理。 3.2质管部质检员和其他现场人员负责统计技术工具的使用。 3.3办公室负责协助质管部组织统计技术培训教育。 4 程序 4.1本公司规定使用的统计技术工具主要有以下几种:排列图、柱状图、推移图、因果图、均值和极差控制图 (X-R图)。 4.2 统计技术工具使用的培训和教育 使用规定的统计技术工具均应由质管部组织进行相应的培训和教育,以保证质检员和其他现场人员对该技术能够了解、熟悉并正确地使用,办公室协助进行培训和教育的组织工作。具体按《统计技术控制程序》和《培训控制程序》执行。 4.3 统计技术工具的使用步骤和方法 4.3.1 排列图的使用。 当需要分析问题(如不合格率等)的构成因素并借以了解问题大小的顺序及各构成因素相对于全体的比率(百分比)时,可采用排列图进行统计分析。排列图的绘制步骤如下。 4.3.1.1 资料收集 a.针对所要分析的问题确定构成的相应项目,选择和确定下来的项目将是分析和排列的对象; b.决定收集资料的期限。 4.3.1.2 发生次数统计 a.计算各项目的发生次数并依据其大小顺序进行排列; b.合并发生次数少的项目为“其它”项; c.累加各个项目的发生次数; d.计算各个项目占总发生次数的比率并依序累加比率; e.视实际需要,可编制构成项目发生次数的统计表,如下所述。 4.3.1.3 绘制排列图 a.绘制一个X-Y坐标轴,以要分析的问题(如:不合格数)为纵轴,构成因素(项目)为横轴; b.依据累计的总发生次数,适当地划分纵坐标刻度; c.将各构成因素(项目)按发生次数多少从左至右排列于横轴上,并将“其它”项置于最右端,并与相应 纵轴刻度绘成柱形; d.在各项目上点出累计点并连线;

SPC作业指导书讲解

1目的 对产品质量进行预防控制,对影响过程质量的各种因素进行科学地分析,从而减少质量变差,使产品质量持续稳步地提高。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全公司各职能部门、车间与质量管理体系有关的统计活动。 3职责 3.1检验人员:负责收集数据,并记录,并负责数据录入计算工序能力。 3.2产品开发部负责初期过程的能力指数和批量生产过程能力的测量评价。 4运作 4.1统计数据分类 4.1.1计量型数据,就是可以用数字表达的质量特性数据,即用相应的测量系统(如:千分尺、游标卡尺、千分表、百分表、温度计、压力表等)对零件及其它设施进行测量,可以给出具体的读数。 ★计量型数据控制图包括: -R控制图:均值—极差图 -S控制图:均值—标准极差图 -R控制图:中位数—极差图 X-MR控制图:单值—移动极差图 我公司多数情况下采用-R及X-MR控制图。 4.1.2计数型数据:检测后只能给出定性的结果。例如:用通过/不通过量规检测孔,只能告诉孔是否合格,但不能告诉孔的大小的具体数值;用目测方法检查零件表面有无缺陷等。对此类检测结果,可经通过不合格的零件(如检测结果为不通过的孔)数或缺陷(如:在零件表面有几处缺陷)数,得到计数型数据。 ★计数型数据控制图包括: P图—不合格品率控制图 NP图—不合格品数控制图 C图—不合格数(缺陷数)控制图 U图—单位产品不合格数(单位缺陷数)控制图 我公司常采用P图和U图。 4.2控制图的基本形式 控制图的基本形式如:(图一)

图一:基本形式 控制图中纵坐标为质量特性值,横坐标为抽样时间或样本序号。图上有三条线,上面一条虚线叫上控制界限,用符号UCL表示;中间一条实值线叫中心线,用符号CL表示,下面一条虚线叫下控制界限,用符号LCL表示。这三条线是通过搜集以往在生产稳定状态下某一段时间的数据计算出来。使用时,定时抽取样本,把所测得的质量特性值用点子一一描在图上的相应位置,根据点子是否超越上、下控制界限和点子的排列情况来判断生产过程是否处于正常的控制状态,若过程出现异常因素,则应查明原因,并设法消除。图一中第5点超出上控制界限,就是控制图报警的一种常见情况。 4.3控制图的应用程序 4.3.1按《统计技术应用范围明细表》(见附件一)选取控制图类型。 4.3.2确定样本组数、样本大小和抽样间隔。具体见各控制图的要求。 4.3.3收集并记录至少20-25个样本组的数据,或使用以前所记录的数据。 4.3.3.收集数据的前提条件和具体方法 a.在生产过程处于稳定状态下,搜集质量数据,并把数据按生产顺序分组。 b.要求在机器有能力的情况下进行测试。即工序能力指数测试前,首先要求该工序使用的机器为有能力状态。Cm或Cmk≥1.667。 c.进行评定时要求前一道工序加工结束后,满足该道加工工艺所要求的设计和加工规范(预先测量值必须符合公差)。 d.在搜集数据前,把可校准的刀具调整到图样标注的公差中心(机加工)。 e.搜集数据应在机器开动半个小时之后进行。 f.每隔半个小时抽取5个零件,一个班次起码抽样5-7次。(如果经证明过程能力稳定,能力指数在1.67以上,抽检频次可以适当减少)。 g.测量数据时必须在工件的同一部位上测量。 4.3.4计算样本平均值,样本极差和样本标准偏差等。 4.3.5计算控制界限。 4.3.6画控制图。 4.3.7判断异常点。 4.3.8决定下一步行动。 4.4控制图的制作 4.4.1-R控制图 a.定义:-R控制图是把平均值()控制图和极差(R)控制图上下对应画在一起的综合控制图。

应用统计学实验二

实验二:方差分析 【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掌握单样本T检验的方法和思想,要能够应用这种方法对一组观测数据的 均值和总体均值进行统计假设检验。 2.能够解释T检验的输出结果中各个统计量的统计含义和实际意义。 3.熟练使用SPSS中的独立样本T检验过程对两个或多个独立样本的均值是否有差异 进行假设检验,根据方差齐性的levene检验的结果和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做出 综合判断和解释。 【实验内容】 ⒈使用某种新测量方法测量水域水样中的caco3的含量的观测值样本数据。其中11个观测样本表示11次重复测定,每一个观测值表示水样中的caco3含量的观测值。假定该水域的caco3含量真值已知为20.7mg/L,请检验新的测量方法得到的数据均值是否偏高,从而评价该测量方法测量数据的准确性。 2.使用某医学调查机构测得的某克山病区11例急性克山病患者与13名健康成年人的血磷值(X,mg%),group变量表示样本所属的组别,患病者组别为“1”,健康人的值为“2”.本次实验通过方差分析患者与健康人的血磷值是否有显著性差异。 3.根据一组临床试验资料,该试验以84例接受心血手术的病人为研究对象,其中42例患者急性肾衰,为病例组;42例未患急性肾衰,为对照组。试对数据中的变量“los(住院天数)”按有无急性肾衰,以分组变量“ type(病例/对照)”进行分析。 4.从某厂第一季度生产的两批同型号的电子元件中分别抽取了15个和20个样品测量电阻,以判断各批产品的质量是否合格。按质量规定合格元件额定电阻为0.14欧姆。根据这两批元件抽检的样本的电阻测量值,用T检验过程检验,这两批产品是否合乎质量要求。(选做) 【实验数据】 ⒈shuiyang.sav 2. keshanbing.sav 3.kidney.sav 4.数据如下 样品电阻测量值

统计技术应用规定

统计技术应用规定 更多免费资料下载请进:55top.好好学习社区

统计技术应用规定 1. 目的 控制图系用统计方法将收集的资料计算出两控制界限,以提醒操作人员注意,如发现有超出界限外或异常现象时,立即自行设法改善工作,以免发生意外。 2. X 围 2.1 公司内重要保证件及图纸所示重要度。 2.2 指定供应商应用SPC以提高质量水平。 3. 术语 3.1 计量值控制图重要控制项目,如尺寸、重要、强度等。 3.2 计数值控制图,如不良数、不良率、缺点等。 4. 工作程序 4.1 使用时机 4.1.1先期质量规划阶段 4.1.2 过程控制中使用 4.2 统计控制流程

Cp>1 4.2.1先期质量策划 4.2.1.1公司内重要保证件及图纸所示重要度(C.C) 4.2.1.2中心公司指示PPK值事项(S.C) 4.2.2过程在非控制状态: 一般若有下列现象 ●尚未使用控制图 ●不良率持续上升 ●不良现象重复出现 ●无法提早预知不良会发生 当此现象在过程中时常出现时,即可研判公司过程尚未进入控制状态。4.3 过程解析 4.3.1按照统计学中常态分配法则,控制图上的各个点数据一定呈现上下跳动之机率性出现 的现象,而造成此现象的原因,既是造成过程引起变异的原因。 原因可分为两种: a) 偶然原因--不可避免的原因 b) 异常原因--可以避免的原因 过程控制既是要控制可以避免的异常原因,因此要作过程分析,利用5W1H方法, 将过程各个作业单元(人、机、地、物、原因、方法)的异常加以掌握。 由过程解析可得知公司过程现在所处的状态。 4.3.2过程的两种状态 a. 控制状态 过程虽变动,但可预测,可控制: ° ° ° °

应用统计学实验三讲评

实验三: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 【实验目的】 1.了解两变量相关关系的基本含义,理解相关系数在线性分析中的 作用。 2.通过比较几种不同的相关分析方法的结果对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 下比较可靠的结论。 3.能够运用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理解最小二乘法的计 算步骤。分析多个变量对一个变量的影响。 【实验内容】 ⒈对15位被调查的学生4门成绩,用相关分析方法分析各科成绩是否存在线性关系。 结论:由相关系数看,英语成绩与数学、物理、工程技术成绩之间有一定正相关关系,但相关系数普遍较低且显着性> 0.05,说明文理科学习有一定差异。数学与物理(r = 0.777,显著性 = 0.001 < 0.01)、物理与工程技术(r = 0.663, 显著性 = 0.007 < 0.01)、数学与工程技术(r = 0.569, 显著性 = 0.027 < 0.05)具有显着正相关关系。 2.使用某地29名13岁男童的身高、体重、肺活量的实测数据。数据中X1表示身高(CM)、X2表示体重(KG)、Y表示肺活量(L)。实验内容是在体重被控制时(即体重固定时),计算身高与肺活量的偏相关系数,并做相关性的统计检验。 结论:不控制体重时,身高与肺活量相关系数为0.603,显著性水平 P=0.001,小于0.05,两者相关关系显著。控制体重时,身高与肺活量的偏相关系数为0.081,显著性水平=0.682 > 0.05,两者相关系数不显著。因此,通过偏相关分析,我们否定在普通相关下得到的身高与肺活量有显著关系的结论,即身高与肺活量并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注: 当两个变量(X1, Y)还受其他变量(X2)影响时,用一般的相关分析和偏相关分析在数值上可能相差很大,有时甚至符号都可能相反,一般偏相关系数更能反映现象之间的真实关系。

应用统计实验三

应用统计实验三练习题 练习题1 学生在期末考试之前用于复习的时间(单位:h)和考试分数(单位:分)之间是否有关系?为研究这一问题,一位研究者抽取了由8名学生构成的一个随机样本,得到的数据如下: 复习时间x 20 16 34 23 27 32 18 22 考试分数y 64 61 84 70 88 92 72 77 要求:(此题需要带入相关系数公式算) 1.绘制复习时间和考试分数的散点图,判断二者之间的关系形态。(5分) 散点图显示复习时间和考试分数存在比较明显的正相关线性关系. 2.计算相关系数,说明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强度。(10分)

公式和SPSS结果都得出其相关系数是0.862大于0.8,所以两变量之间的关系强度是高度相关. 练习题2 随机抽取10家航空公司,对其最近一年的航班正点率和顾客投诉次数进行了调查,所得数据如下: 航空公司编号航班正点率(%)投诉次数(次) 1 81.8 21 2 76.6 58 3 76.6 85 4 75.7 68 5 73.8 74 6 72.2 93 7 71.2 72 8 70.8 122 9 91.4 18 10 68.5 125 要求: 1.绘制散点图,说明二者之间的关系形态。(5分)

散点图显示,航班正点率与顾客投诉次数之间存在比较明显的负相关线性关系 2. 用航班正点率作自变量,顾客投诉次数作因变量,求出估计的回归方程,并解释回归系数的意义。(要求用回归系数公式计算)(10分) 系数a 模型 非标准化系数 标准系数 t Sig. B 标准 误差 试用版 1 (常量) 430.189 72.155 5.962 .000 正点率 -4.701 .948 -.869 -4.959 .001 a. 因变量: 投诉次数 计算可得,估计的回归方程为x y 701.4189.430?-=。回归系数70062.4?1-=β表示航班正点率每增加一个单位(1%),顾 客投诉次数平均减少4.7次。

统计学实验报告1

统计学实验报告1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实验报告

二、打开文件“数据 3.XLS”中“城市住房状况评价”工作表,完成以下操作。 1)通过函数,计算出各频率以及向上累计次数和向下累计次数;2)根据两城市频数分布数据,绘制出两城市满意度评价的环形图三、打开文件“数据 3.XLS”中“期末统计成绩”工作表,完成以下操作。 1)要求根据数据绘制出雷达图,比较两个班考试成绩的相似情况。 实验过程: 实验任务一: 1)利用函数frequency制作一张频数分布表 步骤1:打开文件“数据 3. XLS”中“某公司4个月电脑销售情况”工作表 步骤 2.在“频率(%)”的右侧加入一列“分组上限”,因统计分组采用“上限不在内”,故每组数据的上限都比真正的上限值小0.1,例如:“140-150”该组的上限实际值应为“150”,但我们为了计算接下来的频数取“149.9”. 步骤3.选定C20:C29,再选择“插入函数”按钮 3 步骤 4.选择类别“统计”—选择函数“FREQUENCY”

步骤5.在“data_array”对话框中输入“A2:I13”,在“bins_array”对话框中输入“E20:E29 该函数的第一个参数指定用于编制分布数列的原始数据,第二个参数指定每一组的上限. 步骤6.选定C20:C30区域,再按“自动求和” 按钮,即可得到频数的合计

步骤7.在D20中输入“=(C20/$C$30)*1OO” 步骤8:再将该公式复制到D21:D29中,并按“自动求和”按钮计算得出所有频率的合计。

统计技术应用程序

统计技术应用程序 1目的 为选择适当的统计技术,准确判定工序能力和产品特性的波动情况,提高有关人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以确保产品在形成过程中满足控制和验证的需求,特制定本程序。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有关产品质量形成的各个过程对各项统计技术的选择和应用。 3 引用标准和文件 a QS-9000《质量体系要求》第三版 b GB/LB01.01-2001《质量手册》第二版 4职责 4.1 品保部是应用统计技术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编制统计技术的应用计划,并组织实施。 4.2 办公室负责统计技术的教育培训工作。使应用统计技术的人员都了解有关如变差、过程能力、能力指数等统计技术的基本概念,并会正确的应用。 4.3 有关部门负责本部门统计技术应用需求计划的申报和统计技术的具体应用。 5 管理程序 结合我公司实际,在质量先期策划中确定统计技术工具,并在控

制计划中标注,有关部门按其应用主要采用统计技术的老七种工具和新七种工具。 5.2 统计技术应用范围:对确定过程、控制过程和验证过程能力的部门开展统计技术。 5.3 统计技术的控制要求 为准确地应用统计技术,确保应用效果,应按下述步骤选用适用的统计技术。 5.3.1 确定需求,编制计划。 5.3.1.1有关部门根据应用统计技术的实际需要提出年度采用统计技术的需求计划,报品保部。 5.3.1.2品保部会同技术部对各应用统计技术部门提出的需求计划进行审查,并编制出全年统计技术应用计划,上报主管领导批准后,发给提出部门实施。 5.3.1.3品保部组织评审统计技术应用计划的可行性和适宜性。 5.3.1.4新产品开发先期质量策划阶段,技术部需选择适当的统计技术工具,并纳入控制计划和检验指导文件及作业指导文件中,具体实施按《SPC的实施程序》执行。 5.3.2 组织实施,分类指导。 5.3.2.1批准后的统计技术应用计划,由统计技术应用部门负责人提出该计划在本部门的应用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5.3.2.2办公室要根据有关部门需求和培训计划对确定采用统计技术的人员进行具体方法的培训。经过培训后,有关的管理、执行和

统计技术应用的指南

统计技术应用指南 1、引言 依据准确的数据和信息进行逻辑推理分析是科学决策的有效途径,而逻辑推理分析使用统计推断和统计控制方法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不仅能确定、控制和验证过程能力和产品特性,还可持续改进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 2、统计技术应用围和方法 2.1、市场调研和顾客满意度测定中的抽样调查。 2.2、施工过程控制中的控制图。 2.3、物资采购、分项工程验收中的统计抽样检验。 2.4、分项工程不合格点分析、质量改进中的排列图、因果图和对策表。 3、统计技术应用 3.1、抽样调查

3.1.2、调查资料的统计分析 a、目标量估算。计算各特定答案所占比率。 b、相关分析。 3.1.3、市场需求预测和顾客满意度统计 a、通过统计分析搞清市场需求与那些因素有关,并以这些因素为自变量,需求为因变量的需求量预测。如销售情况与促销方式的关系,销售额与广告费的关系等。 b、通过客户对户型、功能、质量、价格、服务等表示的很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很不满意。分别分配权数为1、0.8、0.6、0.3、0,并分别计算单项满意度,进而可对各项目分别权重,并计算综合满意度。 3.1.4、抽样调查可用于工程设计调研、市场需求调研、广告调研、促销方式调研、客户调研及客户满意度测定等。 3.2、X--R控制图 3.2.1、控制图用于: a.诊断、评估过程的稳定性; b.控制:决定某一过程何时需要调整,何时需要保持原有状态; c.确认:确认某一过程的改进效果 3.2.2、X-R控制图的应用步骤: a、预备数据的取得 确定相同时间间隔抽取样本大小n=5的样本,共取25组,记入数据表。

b、计算各组样本的平均值X和级差R记入数据表。 c、计算25组数据的总平均值X和级差平均值R,并记入数据表。 d、计算控制界限 X图:VCL=X+A2R n=5时,A2=0.58 CL=X LCL=X-A2R 控制图数据表 R图VCL=D4R n=5时,D4=2.115 CL=R LCR=D3R n≤6时,D3为负值,下限LCL不考虑。

统计技术指导书分析

统计技术作业指导书 1 目的: 为了了解生产过程或产品的质量状况,确定、控制和验证过程能力,就必须在生产过程中正确应用统计技术的方法,在建筑安装生产过程中,可以选用下列几种统计方法进行。即调查表法、排列图法、因果图法。 2 适应范围: 使用于与总公司的产品、活动、管理体系相关的事实资料的确定、收集、分析。 3 收集的事实资料包括: 3.1 顾客及相关方对产品、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或合同管理的满意状况; 3.2 与总公司产品质量有关的数据; 3.3 与总公司一体化管理体系运行能力有关的事实资料; 3.4 对分包方的管理、市场动态、相关方有关的数据。 4 质量数据的搜集 4.1 明确搜集质量数据的目的 通常按搜集数据的目的的把数据分为三类: 4.1.1 分析用的数据:为掌握和分析质量动态情况而搜集的数据。以便于分析存在的问题,确定所要控制的几个影响因素,找出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最后进行判断提供依据。 4.1.2 管理用的数据:为了掌握生产状况,用以对生产状况作出推断和决定管理方针而搜集的数据。它也包括为判断工序中产品质量是否稳定、有无异常以及是否应采取必要的措施,以防止不合格而搜集的数据。 4.1.3 检验用的数据:是对产品进行全数检验或抽样检验而搜集到的数据。 4.1.4 不论收集哪种数据,都要尽量反映客观事实,数据必须完整、准确、可靠。

4.2 质量数据的抽样方法-随机抽样 随机抽样就是“不挑不拣”,整批数据中的每一个数据都有被抽到的同等机会。对于我们建筑企业,搜集到的质量数据一般都被全数用到统计中。随机抽样有以下几种方法: 4.2.1 单机随机抽样:可以用抽签的方法,也可以用查随机数值表的方法。抽签方法是:例如要从50个产品中抽5个样品,先把50个产品编上顺序号,然后做50个签码,抽5个签,抽到的这5个号码就是被抽到的样品。查随机数值表法是利用现代的随机取样表。先用抽签法抽出一张随机取样表,然后按照表中指定的数码取出样品。 4.2.2 分层随机抽样法:它是把搜集的质量数据按照与质量有关的各种因素加以分类,把性质相同、条件相同的数据归类分组,然后按一定比例从各组中随机抽取数据组成样品。 4.2.3 整群随机抽样:就是在检查批中,不是抽取个别单位,而是随机抽取整群的产品。 4.3 搜集质量数据的注意点 4.3.1 搜集质量数据的目的要明确。目的不同,搜集数据的过程和方法也不同。 4.3.2 质量数据必须完整、准确、可靠,能反映客观事实。如果采用不真实或假的数据,不但毫无意义,而且还会有被假信息贻误的危害。 4.3.3 搜集到的质量数据应按一定的标志进行分组归类,把同一条件下的数据归并在一起。 4.3.4 记下搜集到数据的条件,如抽样方式、抽样时间、测量仪器、工艺条件以及测量人员等。 5. 统计技术方法 5.1 调查表法 调查表法有缺陷位置调查表法和矩阵调查表两类。 5.1.1 缺陷位置调查表法: 缺陷位置调查表法可用来记录、统计、分析不同类型质量缺陷所发生的部位和密集程度,进而从中找出规律性,为进一步调查或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提供事实依据。其做法是:画出平面图或展开图,规定不同质量缺陷(例蜂窝孔洞、灰缝不直、拼楼板缝)的表示符号(O△),把所检查的缺陷,按规定的符号在同一张示意图的相应位置上表示出来,这样,平面图或展开图上就能反映出质量缺陷的分布位置,数量和集中程度,便于进一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采取改进措施。

统计学实验报告记录(实验三、四)

统计学实验报告记录(实验三、四)

————————————————————————————————作者:————————————————————————————————日期:

重庆工商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实验报告 实验课程:统计学实验 指导教师:叶勇 专业班级: 14信管__ 学生姓名: __安琪___ _ 学生学号:2014033109_____

实验报告 实验 项目 实验三统计数据的描述实验四长期趋势和季节变动测定 实验 日期 2016.5.3 实验地点80608 实验目的1、熟练掌握各种描述统计指标对应的函数 2、掌握运用“描述统计”工具进行描述统计的方法,对结果能进行解释 3、掌握测定长期直线趋势的方法 4、掌握测定季节变动的方法 实验内容1、《统计学实验》教材第三章第(1)题。 2、联合食品公司为了了解客户的支付方式和金额,作了抽样调查并得到100个客户的样本资料如下: 现金支付个人支票信用卡支付现金支付个人支票信用卡支付 7.40 27.60 50.30 5.80 52.87 69.77 5.51 30.60 33.76 20.48 78.16 48.11 4.75 41.58 2 5.57 1 6.28 25.96 15.10 36.09 46.42 15.57 31.07 8.81 2.67 46.13 6.93 35.38 1.85 34.67 14.44 7.17 58.11 7.41 58.64 43.79 11.54 49.21 11.77 57.59 19.78 13.09 31.74 12.07 43.14 52.35 16.69 50.58 9.00 21.11 52.63 7.02 59.78 5.98 52.04 57.55 18.09 72.46 7.88 18.77 27.66 2.44 37.94 5.91 42.83 44.53 1.09 42.69 3.65 55.40 26.91 2.96 41.10 14.28 48.95 55.21 11.17 40.51 1.27 36.48 54.19 16.38 37.20 2.87 51.66 22.59 8.85 54.84 4.34 28.58 53.32 7.22 58.75 3.31 35.89 26.57 17.87 15.07 39.55 27.89 69.22 要求: (1)利用公式法计算各种支付方式对应的支付金额的平均数和标准差; (2)利用“描述统计”工具计算各种支付方式对应的支付金额的平均数和标准差; (3)对得到的结果进行简要的解释。 3、某大学的学生为了了解该校学生使用电脑的情况,随机抽取了30名女生和30名男生,数据见 下表。 性别 每周使用 电脑时间 其中上 网时间 使用电 脑用途 性别 每周使用 电脑时间 其中上 网时间 使用电 脑用途女20 20 CE 男 5 3.5 ACE 女8 6 CDE 男30 10 ABCE

统计技术应用指南

统计技术应用指南 文件编号:JY2/WI-05 批准:张金娥 审核:王丽君 编制:汪建军 中国九冶二公司 二OO二年四月十二日

统计技术应用指南 运用统计技术是提高产品质量的现代管理技术和管理方法之一,运用数理统计,能帮助我们对产品进行定量分析,从而使质量管理能够坚持做到用数据说话。只有广泛地采用统计技术,才能使质量管理工作的效益和效率不断提高。 现根据我公司应用统计技术的水平和现状,编制本《指南》,旨在介绍数据统计的基本知识和常用的几种工具和方法,给各单位在统计技术应用中作以参考,促进我公司统计技术的广泛应用。 一、常用数据种类: 1、计数值数据:可用个数计算的数据,即离散性数据,如不合格品数、缺陷数等。 2、计量值数据:可连续取值的数据,即连续性数据,如长度、重量、标高等。 二、数据的收集 1、单纯随机法:这种抽样方法广泛应用于原材料、购配件的进货检验和分项工程、分部工程、单位工程完工后的检验。 2、系统抽样:每隔一定的时间或空间抽取一个样本。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工序间的检验。 3、二次抽样:先从这些批中随机地抽几批,再随机从抽出的几批中抽取样品。这种方法适用于总体很大时,如批量很大的砖的抽样。 4、分层抽样:先将批分为若干层,然后从每层中抽取样本的方法。这种方法运用于砂、石、水泥等分散料的检验和分层码堆放的构配件的检验。

三、常用统计分析方法 在质量控制中常用的七种工具和方法是:因果图、排列图、直方图、散布图、控制图、分层法和调查表法,其中控制图是质量管理七个工具的核心。针对我公司目前施工现状,较为实用的主要是:分层法、调查表法、排列图法、因果图法,现就这几种方法简述如下,以供参考。 1、分层法:分层法就是搜集的质量数据按照与有关的各种因素加以分类,把性质不同、条件相同的数据归在一个组,以便把错综复杂的影响因素分析清楚,使数据更加明确突出地反映客观实际。 通常情况下可按以下方法进行分层: (1)按操作者:即按不同操作者,年龄、性别、技术水平、班次等分层。 (2)按施工机械:不同的施工或工器具,新旧程度分层。 (3)按原材料:即按产地、生产厂家、成份、规格、批号、到货日期等分层。 (4)按操作方法:即按不同的操作条件、工艺要求、施工速度、操作环境分层。 (5)检验:即按检验人、检验方法、取样方法等分层。 (6)时间:按不同时间、不同班次分层。 (7)也可按缺陷部位、不合格项目等进行分层。 分层法也可同其它方法一起联用。 2、调查表法: 调查表法就是收集和整理数据用的统计表,利用统计表可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原因调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粗略地分析。常用的检查表有:工序分布检查表、缺陷位置检查表、不良项目检查表、不良原因检查表等。举例如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