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成都文化产业发展的初步反思与构想

对成都文化产业发展的初步反思与构想
对成都文化产业发展的初步反思与构想

对成都文化产业发展的初步反思与构想

作为21世纪最具潜力的产业,文化产业在发达国家已经成为支柱产业,“文化立国”成为各国政府的重要战略。对于一个城市而言,文化是灵魂、是城市的内在吸引力,“文化”的竞争将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焦点话题和重要组成部分,城市以文化论输赢。近几年,一股股来势凶猛的“韩流”冲击着中国各大中城市,也激起了国内发展文化产业的紧迫感。在成都,成都市政府频频召开文化产业的研讨会议,第四届“中韩日文化产业论坛”、“文化产业发展(四川·成都)论坛”紧锣密鼓,掀起人们思考文化产业发展的浪潮。为什么我们丰厚的文化资源没能充分转化为文化资本?在全国乃至全球的竞争格局中,成都应该怎样谋求自己的一席之地?

成都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意义

中国共产党“十六大”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中国所有城市都面临振兴民族文化产业的任务。由于我国文化产业处于起步阶段,经济总量弱小、竞争力不强、资源配置缺乏国际化,必将受到强大冲击。《新周刊》给成都戴上了中国“第四城”的桂冠,可是成都在中国文化中心、旅游中心指数的排位却十分落后,这与成都的文化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尤其是城市气质很不相称。成都应该借助这一时机,率先大力支持和发展文化产业,成为国内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先锋城市。这对成都、对中国都有很大的意义。

巨大的市场需求促成战略时机。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是以人们不断增加变化、升级换代的需求为基本动力。同样,一个新兴产业必须有需求的拉动。按照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人均GDP1000美元进入文化消费的快速启动阶段;人均GDP超过3031美元这个“门槛”,人们对文化消费的快速增长阶段;人均接近或超过5000美元,会出现对文化消费的“井喷”阶段。2004年中国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社会消费将向发展型和享受型升级,国内文化的消费需求越趋增大,一个前所未有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超级机遇期已经到来。中国文化蓝皮书介绍:进入新世纪,我国城乡居民实际文化消费已高于10%的增幅快速增长,财富的增长和闲暇时间的变多,精神享受的需求迅速膨胀,消费的重财富的增长和闲暇时间的变多,精神享受的需求迅速膨胀,消费的重点发生变化,娱乐、体育、旅游、游戏、传媒、通讯、电脑等产业迅猛发展。成都2004年人均GDP约2500美元,按照目前的增长速度,将在“十一五”期间突破3000美元,居民消费需求促成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时期。

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支撑成都的全面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对传统产业进行提升、发展,重新排列组合,文化产业借助信息革命和现代科技成果对传统产业是一个很好的激活、推动和升级,也是传统产业的新生,发展文化产业可以弥补成都传统工业的缺陷与地缘劣势。从城市建设的角度来看,一个现代城市的发展,除了经济规模的扩大,文化、科技、生态的全面提升更为重要。成都市要实现将成都建设成为西部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实力最强的现代特大中心城市的“三最”目标,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这一战略的实施,不仅对内可以调整产业结构,升级产业层次,营造更加浓厚的文化氛围,对外展示城市魅力,带来消费成都和投资成都的热潮,更使成都成为建设和谐社会以文化力实现城市竞争的典范和风向标。文化产业对城市软实力的提升有其他产业所不能比拟的优势,特别是对城市形象、城市环境、城市文化、城市精神、城市凝聚力、城市地位甚至城市的政治文明等方面的直接促进和价值提升的作用非常巨大,是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对成都文化资源的初步梳理

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成都发展文化产业的资源得天独厚,关键是要用全新的视野和科学的方法去整合和经营文化资源。成都曾经提出“两中心、六体系”的战略框架。“两中心”即以都江堰为代表的水文化展示游览中心;以武侯祠为代表的三国蜀汉文化研究展示中心。“六体系”是以成都平原史前城址、十二桥商周遗址、金沙遗址、古蜀船棺为代表的古蜀文化展示体系;以杜甫草堂、陆游祠为代表的唐宋诗歌文化展示体系;以前蜀永陵、后蜀和陵、明十陵为代表的陵寝文化展示体系;以刘氏庄园、陈家桅杆为代表的川西民俗文化展示体系;以青城山、青羊宫、鹤鸣山为代表的道教文化展示体系;以大慈寺、宝光寺、文殊院为代表的佛教文化展示体系。这种框架是对成都历史文化遗产一次系统的清理,对城市文脉传承谱系和旅游景点的梳理都比较到位。但在今天的竞争形势下,还应开拓视野,注重对文化产业产品的挖掘和产业价值链的延伸,突出最有影响、最耀眼、最有市场潜力的大品牌。

品牌是文化产业旗帜,实施品牌战略是发展文化产业的突破口。成都有必要对原有文化品牌进行专业评估分级,哪些是一级品牌(世界品牌),哪些属于二级品牌(东方品牌、大中华文化圈品牌),那些属于三级品牌(全国品牌),哪些属于四级品牌(西部、西南区域品牌)、五级品牌(省级品牌)、六级品牌(区域性品牌)。在此基础之上,提升品牌价值,对一、二、三级品牌重点进行品牌裂变与品牌扩张,对品牌资源充分开发和利用,使品牌生命不断得以延长,品牌价值得以增值,品牌的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其次,积极开发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新的文化品牌并形成品牌链,扩大成都文化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提升成都文化的知名度。结合成都的城市特点和资源优势,笔者认为成都应该着重打造以下几大拳头品牌。

一、文化熊猫之乡。这是成都区别于其它城市的优势,也是成都现有的唯一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品牌。大熊猫在成都平原的生活已经持续了八九百万年,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是世界上唯一建在大城市的研究基地,成都周边的都江堰、崇州等5个(市)县都有大熊猫栖息地,成都的大熊猫先后送给了美国、日本、韩国、瑞典、荷兰、加拿大、泰国等7个国家……然而,整个四川省都缺乏对大熊猫品牌的包装宣传和深度文化加工,成都应该借奥运申吉成功之机,对熊猫品牌进行全新包装,比如拍摄有关的影视剧、动画片,力求使之经典化;建立一个“中国成都大熊猫保护网”网站;创作与大熊猫有关的主题歌曲、主题旅游宣传片等等。还应该恢复举行中国四川成都国际熊猫节,举办大熊猫生态旅游研讨会,结合大熊猫保护、文化、旅游等主题举行活动及表演,借2008年奥运会东风,进一步将成都作为大熊猫故乡的名片推向世界。

二、三国文化圣地。三国文化在整个“中华文化圈”内都引人瞩目,包括中、日、韩、东南亚及遍布世界的华侨、华裔中,三国文化、三国故事、三国人物,几乎家喻户晓。它过去曾得到小说、诗歌、戏剧、曲艺、匾联、电影、电视连续剧等传统媒介在“中华文化圈”的极大宣传。蜀汉主要人物如诸葛亮和刘、关、张,可以说都是“国际知名人士”。如关羽,早已成为海外华裔民族凝聚力的主要代表性人物(无论是在他们公司或家里的神龛上,多供有关羽像),诸葛亮则是世界公认的中华民族的智慧化身。成都是三国遗迹的聚集地,是三国文化中心的最主要的城市载体,成都以此成为世界三国文化的圣地。正因为三国文化、三国精神在国际上有广泛的接受基础,从文学作品、影视作品到网络游戏等等,三国作品的市场巨大,三国文化这张牌已经赢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成都应该进一步把三国文化作为一块金字招牌,不仅要努力形成感受三国遗迹非成都莫属的印象,还应该积极生产新的三国文化产品,以三国特

色文化地缘和符号为依托,融入成都的地域民俗和民间文化,把三国文化打造成成都文化产业进军大中华与亚洲文化圈的先锋。

三、诗赋之都。成都作为中国“诗赋的首都”是当之无愧的。首先,成都是中国诗赋发展的一个中心,汉大赋的奠基者汉代司马相如、严君平、杨雄、王褒是“文章冠天下”的蜀中四大文学家;其次,所谓“自古诗人例到蜀”,从魏晋时期的张载、鲍照,到初唐四杰、杜甫、刘禹锡、李商隐,前蜀韦庄,宋代陆游到清代吴伟业、何绍基等,均在成都留下了游历足迹和吟颂诗篇;再次,“巴蜀自古出文宗”,从司马相如、杨雄,到宋代“三苏”再到近代的郭沫若、巴金等等,都是出生于成都或受成都文化熏陶而成的文化巨人;此外,还有蜀中才女代表薜涛和花蕊夫人。成都出诗人的现象一直延续到现当代,如流沙河、叶延滨、杨炼、江河、柏桦、翟永明等都是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史上的重要诗人。因此,以杜甫草堂为中心,结合陆游祠及望江楼等名胜组合成为中国诗歌文化的展示体系既有深厚的内涵又非常有游历观赏性。成都应该进一步开展中国诗歌节和国际诗歌节活动,传承成都作为中国诗歌圣地的传统,继续强化成都作为天下文人向往胜地的名片。

四、儒释道重镇。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真正地影响了中国文化发展的脉络,三家皆与成都有深厚关系,都可作为成都文化产业发展的资源储备。我们正处在中华民族全面振兴、民族魂魄重塑时期,这个时候兴起探讨、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遇到一个新的历史机遇。成都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利用传统文化资源:一个是以旅游景点为据——清朝以来我国南方“四大佛教丛林”之一的宝光寺,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纯阳观,道教重要的发源和传教地邑鹤鸣山、青羊宫、青城山等可构建为一条宗教文化展现路线。另一个是以文献出版物为据——四川大学在1997年率先启动的有史以来最大的儒家文献集成《儒藏》编纂工程就是对这种资源的及时认知;再比如已经在成都启动的《今注本二十四史》出版工程,被喻为“中国文化三峡工程”,这类传统文化作品更多的带有精英性,在短期内不会带来很大的经济效应,但是有细水长流的长销效果,对成都文化事业将起到长期的推动作用。

五、美食生活天堂。成都是川菜的发祥地,高度发达的川菜加上川酒、川茶、名小吃,餐饮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以餐饮文化为中心形成的成都的休闲文化氛围,使得成都在中国多元化的城市发展模式中显露出自己独特的个性。成都恬淡从容,优悠自在,精于享受的生活态度,以及深厚的文化积淀、多彩的人文景观都令人向往,2004年,《瞭望东方周刊》把成都评为中国幸福指数(GNH)排位第二的城市。成都有1000多万好吃的市民,他们创造出一整套的美食体系,这是成都经济永远的增长点,成都也可据此将城市打造成中国生活文化、生活哲学的大型载体。以往围绕“吃在成都”的节庆活动、广播电视节目和美食书籍等等已取得丰硕的成果,还可以寻找新的创意模式,强化、提升“吃在成都”、“生活在成都”的城市名片,将成都美食与成都的休闲文化、生活文化、生活哲学联为一体宣传,对传统的美食节进行整合升级。成都美食节可以依托成都休闲娱乐文化的特质,巧妙演绎为衣、食、住、行、乐五位一体的,以休闲、快乐、韵味之类为主题的盛会,把美食节提升为成都文化产业对外传播的窗口和平台。

六、数字娱乐帝国。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的汇流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信息革命不仅带来了崭新的经济形态,而且也带了崭新的网络文化。数字娱乐产业是建立在“体验经济”理论基础上,用先进的数字技术与最流行的娱乐文化相互融合后出现的全新产业。成都的数字娱乐产业已经初现繁荣,2004年,成都拥有近300万互联网用户、100多万游戏玩家,培育出大批依靠网络游戏的虚拟财产真正“发家致富”的电子富豪,也获得“全国三大数字娱乐

中心”之一的殊荣,提出3~5年内建成“世界知名、全国一流”数字娱乐产业基地的战略雄心。作为全国首家“国家网络游戏动漫产业发展基地”的成都,抓住了虚拟体验在当代越来越盛行的发展趋势,可以把长远目光致力于打造一个汇聚全球顶级娱乐精品的“数字娱乐帝国”。

七、古蜀文明之府。古蜀文明史体系在中国文明史上非常重要,已被国家文物局定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的金沙太阳神鸟可以充分说明古蜀文化在中华文化圈中的地位。三星堆深刻揭示出古代巴蜀独特的文化模式、文化类型和悠久始源…… “金沙遗址”的发现则带来了过去文献完全没有记载的珍贵资料,把成都建城史推进至3000年以前,改写了中华文明史。从三星堆到金沙遗址、十二桥遗址所传承的文脉格局和历史信息是中国有形的历史遗产,也是成都宝贵的文化资源。发展与之相关的文化产业,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商业运作手段,点石成金,把古蜀文明转化成巨大的文化财富。首先,成都可以利用旅游环线展现古蜀文明的完整面貌,从成都平原宝墩文化诸遗址到三星堆、金沙遗址和商业街船棺遗址串连成为旅游线路,捆绑为大的旅游品牌。其次,依托古蜀文明进行现代文化作品创作,以金沙遗址为题材创作的大型音乐剧《金沙》就是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的积极探索,这种以音乐和现代舞台表现古蜀文化的形式有利于推动文化与旅游的互动融合,《金沙》启动在全国和全世界巡演将进一步在世界范围内宣扬成都的古蜀文化品牌。

成都文化资源与产业开发之“痛”与“憾”

成都在保护文化资源和产业开发的历程中,曾经留下一些难以挽回的伤痛和遗憾,这些深痛的教训在多数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共同存在。吸取历史的教训,有助于我们不再重蹈覆辙。

一、政治因素造成城市文化“失忆”。成都在中国历史上创造了两个奇迹:一个是它的名字,两千多年来从未变更过,这在中国地名史上实属罕见;二是两千多年来,成都一直是四川地区的郡、州、府、道、省等行政区划的首府所在地,从未变更过,可以算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省会城市之一。然而,如此历史悠久的城市,却没有任何地表的建筑象征。一座城市的文化特征从历史积累、文化事业的发达等多方面体现出来,而其中最明显的标志应当是那些负载着厚重文化内涵的外观建筑。可惜的是,所有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在二十世纪的现代化历程中都遇到了旧城保护与城市建设之间的矛盾。在成都,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皇城”的消失。近现代最能体现成都历史文化名城风味的古建筑群当推“皇城”,昔日成都皇城在今天的天府广场展览馆附近。朱元璋之子朱椿为蜀王时,在后蜀皇宫旧址兴建蜀王府,宫殿巍峨,园林精致。清朝改为“贡院”,作为全省考试举人之地,最大规模时可让1万多人同时进考。民国时期,“贡院”先后被用作军政府和其他民政办事机构,后来又作为国立四川大学的校本部,其建筑群基本上被保留,俨然有皇宫的巍峨气派,老百姓习惯称之为“皇城”。但是这一切在“文化大革命”中灰飞烟灭,成都在自己最重要的城市中心地带切断了与自身历史相关联的“血脉”。今天,当人们追悔莫及,设计的种种重建方案都面临着很大困难,“皇城”的消失成了成都永远无法弥补的伤痛。

二、为追逐短期经济效益破坏文化资源。成都的旅游景点多有散兵游勇的特点,公园也是小打小闹的社区性质,不能形成具有辐射效应的文化旅游中心。事实上,成都并不缺乏这样的资源,只是为了追逐短期的经济效益,一些地域资源没能得到更好的利用。比如在望江公园滨水区域一带,锦江在此一分为二,形成“两河环岛”的景观,这里有市区最大的河心岛、唯一的东湖,附近有千古望江楼、有百年名校川大、有关于薛涛的文物古迹,也有近年恢复

的赛龙舟盛会等等。设想一下,如果当初没有作为简单的房地产开发,完全可以集中花文化、水文化、诗文化等丰富的旅游元素,再充分利用成都周边的美食、民俗等优势,完全可以打造为成都文化旅游之心,提供2000亩左右的大面积的城市中心游览休息区,直接命名为“锦江春色”,重现“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的盛唐景象。这样一来,毫无疑问可以大大吸引高端游客,并且有利于提高成都的游客驻留率。

第三、缺乏文化品牌保护意识。拥有文化资源不等于文化产业的强大,成都以往缺乏对文化品牌价值的认识,造成一些品牌的遗弃和打折。比如,老成都是“锦城”,是“蓉城”,可是这两个品牌都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锦江得名因水质清亮宜于染丝涤锦,诗人刘禹锡“濯锦江边两岸花,春风吹浪正淘沙。女郎裁下鸳鸯锦,将向中流匹晚霞”生动描绘了古代佳人俏娘在锦江边上展开如画丝绸的情景。锦江古往今来声誉卓著,历代文人墨客留下赞咏锦江的诗词多达2000首,如杜甫的“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李白的“锦水东流绕锦城”等千古绝唱脍炙人口。然而,自从1993年启动“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以来,“府南河”这一工程名字开始替代锦江之名,直到近年费力不讨好的“锦江复名”运动才得以扭转,但是“锦江”品牌已经大打折扣。再比如“芙蓉”品牌,成都别号“蓉城”,此号源于五代时,后蜀主孟昶为了造成歌舞升平的盛世之景,下令“在成都城上遍种芙蓉,每至秋,四十里如锦绣,高下相照,因名蓉城”,水之柔媚,花之香艳,锦水芙蓉花本来是这座城市文化氛围的中心意象。成都本来可以利用这一资源,开拓花文化的旅游市场,却让西安抢先建了大型主题公园——大唐芙蓉园,并且成立大唐芙蓉园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进行影视创作,这无疑大大影响成都芙蓉品牌的地位。

第四、缺乏品牌包装和细节执行能力。成都不乏有全国甚至全球推广价值的品牌,其中一些却没能得到很好的挖掘包装。比如大熊猫,由于缺乏文化注入,一度给人带来原始、偏僻、落后等负面的想象。成都应该珍惜大熊猫的品牌知名度,通过文化创意活动提升品牌的美誉度。首先要让人一听说大熊猫,就联想到山清水秀、人文丰富;其次,应该加以一系列的文本创作,赋予大熊猫更丰富的文化内涵。例如,如果以当年武则天送给日本天皇一对大熊猫活体,大熊猫如何漂洋过海为题材拍一部影片或者动画片,把大熊猫包装成为类似“孙悟空”的深入人心的形象,借之唱响“大熊猫故乡”这一品牌。光有好的文化创意也不够,细节的执行往往决定文化品牌塑造的成败。比如“东篱菊园”的建设,名称非常富有文化想象,但是建筑趋西从洋,不伦不类,加之留下一些设计的败笔,完全没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冲淡宁静的东方诗味,创意初衷的实现大打折扣。

成都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重点

对于发展成都的文化产业,成都过去有想法,也做了不少工作。现在成都发展文化产业的立足点应是“更高标准、产业要求、规划到位、策划到位、执行到位”,依托品牌系列,切实形成产业链。前列各品牌都应力求“一鸡多吃”,“把文章做透”,搭建文化旅游大平台高平台,将整个成都市的文化旅游资源加以整合开发利用。除了做厚市内市场,还应该重视有效开拓市外市场,注意把握畅销与长销的平衡,零售与批售的兼顾。从战略而言,以下几点尤需重视:

一、改善文化产业的发展环境。作为新兴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有政府的支持和推动,在资金、组织、人才等方面为文化产业发展打下基础,改善文化产业的发展环境。首先,成都应该建立一整套财政、税收、投融资环境方面的优惠体系,对文化产业进行鼓励政策;

其次,从文化产业发展的产业链来看,最主要的发展要素是企业和人,应该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开辟多种渠道,建立良好的人才培养机制;此外,还应该大力发展文化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博物馆、大剧院、科技馆、书城、展览中心、体育中心等有公益性质的服务设施,提升城市的整体环境,这样才有助于吸引更多高层次优秀人才。

二、尽快做强核心文化产业集团

成都的文化产业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真正具有现代企业形态的很少,还没有形成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最大的文化企业集团博瑞集团年收入为7亿元,排全国前10位;最大的文化事业单位成都广电局广告收入为3.36亿,难以和国际上的大文化企业集团匹比。成都要参与激烈的文化市场竟争,必须寻找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品牌形象好的重点企业予以扶持引导,充分发挥龙头作用。并且进一步建立核心运作基地,走集约化规模经营的道路。

三、打造一流的传播平台。文化品牌除了自身内在的质量与独特魅力外,还必须经过外在包装、宣传与促销,传播在文化产品的营销过程中起着先导作用。成都建设传播平台,首当其冲的是培植强势媒体。“超女”的成功,最大的功劳应该是众多媒体的煽风点火、火上加油。合作媒体与跟进媒体、当地媒体与异地媒体、全国媒体与区域媒体、大众媒体与小众媒体、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手机、网络尤甚),多媒体互动的互动使“湖南卫视”、“超女”品牌超常成长。由于传媒品牌与其它品牌不同,它自身就是“广告”,知名度高,增值领域十分宽广,可以开发多种经营领域,所以媒体是成都文化产业进行品牌塑造、裂变和延伸的主要基地。成都媒体目前的主要问题是缺少全国性全球性的强势媒体,如卫星电视与强势网站。由于其受空间限制少,传播效果好,因此网络与上星电视是促成成都文化产业进行品牌塑造、裂变和延伸的利器。成都电视台应加大上星的步伐,力争早日推出覆盖全国甚至东亚的强势卫星频道。成都还可以与强势媒体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如湖南卫视与成都有十分相似的娱乐气质,湖南卫视就是比较好的选择。从长计议,成都还可积极建立以成都为根据地之一的“西部传媒特区”、“西部文化产业特区”,谋求政策突破,培植传媒产业的快速成长,自主打造媒体品牌,带动文化品牌、文化产业的全线发展。节庆活动是文化产业传播的另一个重要平台,节庆活动已经成为各城市对外宣传、展示自我,对内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与重要载体。成都应充分利用四川国际电视节及四川成都国际熊猫节、四川国际美食节、四川国际旅游节、成都国际诗歌节、古蜀文化艺术节等窗口,将其办成亮点突出的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一流并具有相当国际影响的节庆活动,以宣传展现文化品牌,提高成都文化产业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吸引力,带动旅游和相关文化产品的消费,不断壮大成都文化产业的总体实力。

成都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重点及对策

成都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重点及对策 一、成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特征与阶段评价 经过新中国5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贯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成都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在改革中萌动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成都市的文化产业呈现出逐年加快发展态势。2000年全市文化部门文化产业增加值总产出为1.33亿元,实现利润960.3万元。2001年总产出增加到1.57亿元,实现利润1793.9万元。2002年总产出为1.80亿元,实现利润855.7万元。2003年总产出为2.1亿元,实现利润3249.7万元。到2004年,文化产业增加值65.81亿元,占全市地方生产总值3.0%。2000年以来的5年中,文化产业增加值增幅呈现逐年加快的趋势。全市有文化产业活动单位5391个,个体经营户18967个,其中行政事业性单位538个。文化产业从业人员15.21万人,占全市城镇就业人数2.6 %,其中行政事业单位从业人员1.82万人,占文化产业从业人员12%。 (一)成都文化产业现状特征 成都文化产业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在产业规模、发展形态、体制环境、市场基础等方面均已形成良好的条件,呈现出以下基本特征。 1.文化产业体系初步形成。2004年国家统计局提出了我国文化产业分类,按照这个分类,成都已经具备文化产业各行业类别,基本形成了文化产业圈层体系,并在所有文化产业领域,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具备较完备的产业样态,储备了加快发展的后劲和条件。 2.文化优势产业逐渐崛起。政府支持,市场培育,成都文化产业逐渐形成了优势产业和产业集群,形成了几个在全国有地位的文化产业集团,打拼出了一批在全国较有影响的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 3.文化产业多元投资格局正在形成。多年来政府投资文化事业单一格局已被打破。2004年,成都市出台关于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文化产业的实施意见,加快了文化体制改革的步伐。允许民间资本投资文化领域,文化仅靠政府投入的传统格局已经被打破。 4.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和文化基地建设迈出可喜步伐。一街之距的《四川日报》为主的四川报业集团和《成都日报》为核心的成都报业集团,构成成都的报业文化区。在《中国西部印务产业基地发展规划》的基础上,以锦江区为中心,建设集创意设计、印刷加工、物流配送及印刷人才培养为一体的“西部印务产业基地”,正在成为西部印刷工业发展的核心区域。成都市政府制定了数字娱乐产业“两个中心、四个一百工程”的发展规划,拟在3—5年内初步培育和完善我市数字娱乐产业链,把成都打造成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数字娱乐产业基地,成为世界数字娱乐企业发展的重要聚集地。 5.丰富的文化活动为文化产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成都曾是全国举办“中国电视节”的两座城市(上海和成都)之一,每两年一次的“中国四川电视节”,是中国电视界和世界电视界盛大的交流盛会。民间文学艺术形式、地方风味饮食、民间工艺品和民俗文化活动种类繁多,都江堰每年的放水节、中国成都国际熊猫节、每年春节的庙会等,她们以其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不仅为成都市民津津乐道,而且吸引了大量海内外游人。成都既是全国重点旅游城市,又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04年“文化年”,共开展大型

新媒体行业分析报告

新媒体行业分析报告 学院:艺术与建筑姓名:翁明杰 班级:12新媒体艺设7班学号:1206022705 一背景: 伴随人类步伐的前进,我们发现,人类在生产和交往过程中,不断创造使用新的传播媒介来进行文化的交流,这就是人类传播发展史的推动力,也为文化发展创造了渠道。伴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信息传播的手段也随之变化,新传媒产业也正在成为21世纪全球最具有商业价值和媒体创新的朝阳产业之一。数字媒体等新媒体是我国传统媒体调整和升级的重点领域,国家正在加快推动各种新型媒体传播领域的产业化进程,加快推进新传媒的研发、创新和服务平台建设,探索产业运行的新模式与新机制。随着新媒体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由此带动的新媒体产业价值也令人瞩目。 二新媒体的产生与含义: 20世纪90年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催生了网络、电脑、手机等等多种新闻媒体形态。信息具有载体依附性、可加工处理性、可存储性、传递共享性、时效性等特征,最快速度让信息不“过时”,并且还一定程度的进行储存。这就要求信息只有依附于科技所创造的先进的传媒方式,这就促生了一种具有时代特色的媒体传播技术,即新媒体传播。关于新媒体的概念是1967年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CBS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率先提出的。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基于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数字广播等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数字广播电视网和卫星等渠道,以电脑、电视、手机、PDA、各种电子屏幕等设备为终端向

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 三发展环境分析: A政策:过去十年,中央政府先后出台了《文化产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文化部《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2011年10月25日,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将把文化产业建成我国的支柱产业,确立了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方向。上述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实施,必将推动中国文化产业持续高速发展。 国家“十二五”规划强调要面向经济结构转型,重点培育和发展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包括三网融合、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范畴,这些技术领域均是我国新媒体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实现新媒体产业在“十二五”期间获得长足进展的必要保障。预计2012-2016年,中国新媒体行业将继续保持高速平稳增长。 B市场:2011年底,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突破5亿,达到了5.13亿,手机网民规模达到了3.56亿,同比增长17.5%,网络视频的用户规模达到3.25亿人,使用率提升至63.4%在从新媒体产生的影响来看,目前新媒体已经深刻的改变了人们的信息接收方式和习惯,极大的增强了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并且新媒体注重个体需求,通过网络和数字电视等摆脱了按点固定收看电视广播节目的束缚,并且在网络上和手机媒体,人们能够随时随地捕捉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十大趋势

文化产业发展十大趋势在最近的一次演讲中,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副主任陈少峰深入地分析了中国文化产业的走势。陈少峰教授指出,基于过去十年中国文化产业的积累和最近政府对文化产业的重视,未来5年中,中国文化产业将呈现以下10大趋势。 第1个趋势,中国文化体制改革整体完成,文化市场成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平台,包括电视台和体育事业的转企改制全面完成,文化产业逐渐成为各地的支柱产业之一,也将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 第2个趋势,与此相对应,中国将出现120家左右的文化上市企业,这些企业将在境内外上市,并在上市之后开展各种形式的企业并购和资源整合。文化产业将逐步成为资本市场和股权投资的重点领域之一。 第3个趋势,数字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它将持续成为主流的文化产业,并且在青少年成为文化产业的主流消费者的推动下,从上市企业的市场价值来衡量,数字文化产业将在未来五年内成为占领文化产业半壁江山的核心产业门类。电信企业成为媒体企业,文化娱乐内容增值服务将占据电信企业(含移动)70%以上的利润,IT企业必须成为文化产业企业才能摆脱制造业的低端形态。 第4个趋势,与此相对应,传统文化产业将受到数字文化产业的严重冲击。对应这种格局,一些传统媒体企业和娱乐企业将逐步转型,

形成一种全媒体、跨地域经营的新格局。 第5个趋势,活动经济将成为文化旅游产业的新的增长点。特别是一些经济发展快速和传统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活动经济的各种形态,包括会议、展览、展示、选秀、培训、商务交流、体育赛事、庙会、节庆等活动将持续繁荣与活跃,并将带动休闲旅游和城市经济的其它消费。 第6个趋势,文化内容产业将出现大繁荣,并且与传媒和分销渠道相结合,形成单一企业同时经营内容和渠道的格局。由此内容产业驱动的产业链的经营,也将打造出一批市值过亿元的文化上市企业的龙头企业集团。 第7个趋势,打造和深化文化产业集聚园将成为城市发展文化产业的主流形态,其中将出现一批优秀的文化产业集聚园,这些优秀的文化产业集聚园将是全产业链形态的产业集聚园,并且与艺术家园区、创意产品展示区和文化街区等区别开来,实现集约化规模化的经营效益。在打造文化产业集聚园的过程中,各地也将出现一些利用文化产业名义的圈地运动,各级政府都需要及时规范文化产业集聚园的拿地和用地标准。 第8个趋势,中国文化走出去将取得积极效果,特别是有些具有一定实力的企业将开展境外媒体、企业和文化娱乐项目的并购,文化内容产品的出口将逐渐加大。不过,短期内的文化内容贸易逆差还难以全面改观。 第9个趋势,文化产业的经营人才将受到普遍重视,特别是具有

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和问题

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和问题 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环境图 一、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据统计,2004年到2008年,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营业收入从232.54亿元提高到595.62亿元,增加值从65.81亿元提高到133.7亿元,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3.2%上升到3.4%。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增速超过全市经济增速,在成都市新兴产业三大主体产业中排行第二,也成为成都市新兴产业中吸纳就业能力最强的两大产业之一。目前,成都市已初步形成以园区化、楼宇化为载体模式,以重大产业项目为带动,以骨干企业为支撑,传媒、文博旅游、创意设计、演艺娱乐、文学与艺术品原创、动漫游戏和出版发行等行业快速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格局。尽管成都已经在实践中摸索出一些模式和做法,产业格局初具规模,但与发达城市相比还存在明显的差距,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成都较为成功的园区化形态代表有三圣花乡文化创意产业基地,锦里民俗文化街,宽巷子历史文化保护街区等等。“锦里”通过创意点石成金,由过去无人涉足的建筑垃圾摇身变为如今寸土寸金的“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锦里”的成功还在于其建设符合“三态”统一的原则,即文态、形态和业态。以三国文化为支点,植入了文化底蕴,通过消费产生效益,符合审美和消费的需求,形成了成都民俗旅游休闲文化的知名品牌。 在建设楼宇化产业园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个新的现象——LOFT热。“LOFT”英文愿意为阁楼或高大空间的建筑。LOFT的源头可追溯至20世纪40年代,当时美国纽约的艺术家与设计师们为了逃避市区内工作生活的限制和高昂租金通过对郊区旧厂房、旧仓库创意性地改造,从中分隔出居住、工作需要的各种空间。时下,LOFT已经成为国内诸多大城市旧工业区改造的新宠,较成功的是北京的“大山子艺术区(即原798工厂)”。成都“红星路35号”,“成都东区”项目,成都工业文明博物馆,新都的北村艺术村等就是LOFT文化现象的典型代表。“红星路35号”是成都市重点打造的文化创意产业园,通过改造旧厂房发展以设计为特色的创意产业,集聚效果初步显现,在带动成都创意经济发展,提升城市形象,塑造品牌价值等方面显示出昂扬姿态。 1、成都市的文化创意产业分布 成都市的文化创意产业主要集中于锦江区和成华区,在武侯区和新都县也有零星分

新媒体的文化传播营销

新媒体的文化传播营销 摘要:当今是一个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数字化新媒体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出现了蓬勃发展的趋势。文化传播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且大众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不断提高,政府对文化建设日益重视,文化产业发展有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于是,文化产业的新媒体营销应运而生,成为当今时尚、创新的营销方式之一。本文通过对近段时间产生了世界轰动效应的《江南style》的新媒体营销进行探索、分析,思考对于我国的文化传播和文化产业发展新思路的启示。 引言 新媒体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化传播方式,在当今社会中不断发展,日益显现出它的重要作用和广泛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渐渐地与新媒体紧密联系起来,文化生活在新媒体这个平台上得到丰富。于是,在市场化背景下,新媒体营销对商品或者活动的宣传、销售也显得尤为重要。 1.对新媒体营销的理解 1.1 新媒体营销的含义。新媒体营销是基于特定产品的概念诉求与问题分析,对消费者进行针对性心理引导的一种营销模式,它是企业软性渗透的商业策略在新媒体形式上的实现,通常借助媒体表达与舆论传播使消费者认同某种概念、观点和分析思路,从而达到企业品牌宣传、产品销售的目的。新媒体的营销模式是将传统营销的宣传模式转变为受众的卷入度,使广泛的受众通过新媒体这个平台卷入到营销的活动中来。注重关系的形成,情感渗透、微链运转效应的运用,切片营销的实施。 1.2 新媒体营销的渠道。或称新媒体营销的平台,主要包括但不限于:门户、搜索引擎、微博、播客、BBS、WIKI、手机、移动设备、APP等。新媒体营

销并不是单一地通过上面的渠道中的一种进行营销,而是需要多种渠道整合营销,甚至在营销资金充裕的情况下,可以与传统媒介营销相结合,形成全方位立体式营销。 2.新媒体营销在《江南style》中的运用分析 2.1 相关情况简介。《江南style》是韩国歌手朴载相(Psy,又称“鸟叔”)的一首单曲,于2012年7月15日通过YouTube网站上传首发,随后通过其他社交网站如:Facebook、Twitter等的传播,以及各路明星、名人的推荐,迅速在全球范围内走红,受到各类人士的疯狂追捧。Psy也在2012年第40届AMA全美音乐奖中获得了“新媒体奖”这一荣誉。而这首歌的爆红,为其团队、国家赢得了极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附加值成倍增长。 2.2 运用方式分析 2.2.1采用网络媒体营销的方式,达到迅速扩散和传播的营销目的。《江南Style》选择了在YouTube上首发,拓宽了其传播渠道,使传播范围扩展到国外。随后,Twitter这个全球性的平台迅速形成了第一波热潮,在全球范围内做了预热,紧接着各种社交媒体又迅速放大了这一热潮。视频网站和社交网站双管齐下,具有一定的炒作技巧。由于正版音乐下载价格很低,韩国音乐公司转向另一种商业策略:进军国外市场。“海归”《江南Style》以及鸟叔本人较之于土生土长的本地音乐和音乐人,显得更为耀眼,也更具国际范儿。 2.2.2放宽版权限制,为更方便的网络传播和模仿传播提供条件。值得一提的是,为了网络传播,传统唱片公司也做出了妥协,放弃了MV版权,人们可以任意山寨《江南Style》,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但也正因为这样,对《江南Style》的模仿,上到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下到平民老百姓;在韩国,在美国,在中国;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摘要:文化作为第三产业,对一个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的作用越来越大。中国作为拥有上千年历史文化底蕴的大国,其文化产业的发展对国家各领域的发展更有巨大的意义。这种“以点带面、以面推动整体”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是未来的主流,如何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怎样突破困难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进入大数据时代,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也面临巨大的挑战,本文将通过分析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和解决策略,保证文化产业朝着正确方向更好、更快发展。 关键词:文化产业;现状;趋势分析 “2016年江苏文化产业领域引进海外高端人才暨跨境项目合作洽谈会”近日在意大利罗马开幕。参加此次洽谈会的意大利文化领域高端人才纷纷表示,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改革突破,第三产业取得飞速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但中国的文化产品在数量上和质量上与欧美等大国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文化创新作为文化产业的核心,发展文化产业实际就是不断创新。中国作为经济大国、人口大国,发展好文化产业,不仅可以带动经济增长、提高就业、促进政治经济发展,还可以提升普通民众的思想境界,丰富

业余生活。 1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结构系统不够完善,产量和质量相对较低 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的文化产业正在迅速发展,其问题也日益体现。中国文化产业作为第三产业,发展模式没有突破传统,结构系统不完善,缺失一些相应的法律条文和管理机构,不仅结构不完善,还受到传统思想的束缚[1]。一些落后的理念在文化创造过程、生产过程、宣传过程等处处体现,导致中国文化产品产量低,其中高质量的产品更是少之又少,老百姓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 (二)文化产业发展技术和人才缺失,依靠国外 对于高科技的文化产业技术,制作和后续操作等阶段,中国这方面在技术上和人才上都相对缺失。比如一些影视作品场景合成、特技制作,还有一些道具和拍摄手段,国内也有这方面的技术和人才,但相对落后,人员也不专业,制作效果不尽人意,还是要花大价钱聘请国外团队。还有中国的一些综艺节目,制作团队全部使用外国人,给文化创新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三)文化产品“吃旧”现象严重,浪费资源,且创新度不高 文化产业发展成果是全民共享的,无论是国外的创造还是国内的成果,但近些年报纸网络等媒体上到处出现“抄袭”

文化创意产业(笔记)

关于文化(创意)产业的思考 围绕文化创意产业,该思考哪几个问题? (从经济角度、政治角度、社会角度、文化角度、生态角度出发) (创意产业)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1998):源于个人创造力与技能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和取用具有创造财富并增加就业潜力的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台湾地区经济建设委员会(2002):源自于创意或文化积累,透过智慧财产的形式与运用,具有创造财富与就业机会潜力,并促进整体生活提升之行业。 【前11篇】 1.智能手机的创新设计,应该包含在文化创意之中。它既可以作为 一种传播载体,亦可以是文化创意本身的体现。 (苹果的体验消费、对小米手机分析) 2.文化创意,应该是“无形点子”付诸于“有形物体”之上的实物再现,它以满足人的精神需求为核心,以追求其附加值为目的。这样一种文化创意,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而不是创造腐朽的、落后的精神产品。 3.任何一种产业(或者说产品),企业或者设计者都会为它“设计”一个能够彰显它属性的文化背景。对于企业本身来说,它有自己的企业文化;对于一个产品来说,它附带有企业的特质,还有针对目标市场所加入的文化内涵(比如,一条项链的设计) 4.在倡导创新的同时,要求创意。虽然,两者存在着区别,但是它们还是相辅相成的,如何相辅相成呢? 5.对于文化产品的消费,是否该注重体验性消费呢? 6.创意本身是是一种产品。创意最终还是物化的。 7.科学技术的进步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推动 8.文化创意产业与信息产业的关系 9.在文化创意产业中,需要的是创造性人才,这比传统产业中的技

术工人要求更高。如果创意居于产业链的顶端,那么从上至下,分工要明确,人员数量还是需要较多的。 10.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知识产权保护事关重要,这涉及到创造力的激发。 11.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需要建立产业园区,将相关性企业整合到一起,加强彼此间的交流合作,激发共同的创造力。 12.文化创意产业应该在城市的发展中发挥辐射作用,带动城市的建设。如果说,第一产业应该是建立在郊区,那么创意文化产业园的最顶端应该建在核心地带,或者以此为中心,以其本身具有的属性带动周边的发展。(8) 13.文化创意产业,它的任务之一便是寻找或者创造新的消费热点14而文化产业如果不以文化创意产业为核心,文化资源再丰富,也不会成为文化产业大国。(8) 15.就已读的九篇文章而言,在如何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方面,他们的建议有如下:1政府给予政策支持;2建立产业园区;3培养创意人才。但是,其对策相对比较宽泛,例如,针对产业园区却没有详细的指导性方针。 16.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应该将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今潮流相结合,敢于突破固化的思维,创造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创意文化,让它们助推社会经济的发展。 17.“仓廪足而知礼节”我们尚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物质依旧是广大老百姓首先考虑的。文化创意产业应该是与物质相结合,文化创意的本身也应当是物化的,“意识”是无法直接感知的,就是“知识”也得依靠书本的传递。文化创意,一是可以天马行空的,二是可以贴近生活的。 【12文化创意产业的中国特性和中国道路_张振鹏】18.中国地域广大,民族之多,具体民俗文化有较大区别。在提升创意传统的共同文化时,要注意尊重差异性、民族性。

新媒体行业投资分析报告

一、背景 伴随人类步伐的前进,我们发现,人类在生产和交往过程中不断创造使用新的传播媒介来进行文化的交流,这就是人类传播发展史的推动力,也为文化发展创造了渠道,伴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信息传播的手段也随之变化,新传媒产业也正在成为21世纪全球最具有商业价值和媒体创新的朝阳产业之一。数字媒体等新媒体是我国传统媒体调整和升级的重点领域,国家正在加快推动各种新型媒体传播领域的产业化进程,加快推进新传媒的研发、创新和服务平台建设,探索产业运行的新模式与新机制。随着新媒体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由此带动的新媒体产业价值也令人瞩目。 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我国将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无疑为文化传媒业增添了新的动力。在这一年里中国传媒产业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中央对中国传媒长期发展的总体产业布局及自上而下推动深化改革的产业政策,为未来的传媒产业大发展大繁荣奠定了制度基础。新体制下的企业运行机制更加市场化,使媒体产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和自由度。 二、新媒体的产生与含义 20世纪90年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催生了网络、电脑、手机等等多种新闻媒体形态,信息具有载体依附性、可加工处理性、可存储性、传递共享性、时效性等特征,最快速度让信息不“过时”,并且还一定程度的进行储存,这就要求信息只有依附于科技所创造的先进的传媒方式,这就促生了一种具有时代特色的媒体传播技术,即新媒体传播。 关于新媒体的概念是1967年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CBS)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率先提出的。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基于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数字广播等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数字广播电视网和卫星等渠道,以电脑、电视、手机、PDA、各种电子屏幕等设备为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 三、新媒体分类

未来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趋势及模式创新分析(精)

未来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趋势及模式创新分析 技术革命对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变革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爆发性增长期,新技术推动社会生产力由量变到生产方式出现质变;第二个阶段是协调期,慢慢形成适应新技术的新的经济社会形态。目前,“互联网+”这一轮技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变革仍然处于爆发性增长期,这个时期传统文化产业的转变,不仅仅体现了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也包括了产业自身的适应性调整,“互联网+”生产经营方式、文化产品内容多样化、文化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是新兴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与特征。 一、“互联网+”生产经营方式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迭代,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企业决策关注的重心转向非物质生产效率和经营绩效的提升,客户价值、私人订制、粉丝经济、共享经济等概念得到学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既是新兴商业生态系统的真实写照,也描摹了现代生产经营方式变革的图景。从发展趋势来看,互联网已经成为文化产业的核心资源要素,文化产业领域最具成长性的企业大都跻身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行业。2004年,我国与互联网相关的文化信息服务的增加值是51.05亿元,2008年增加到192.66亿元,截止2013年末已经达到1941.12亿元,增长超过10倍。互联网技术对文化产业的影响日益明显,贡献也逐渐增加,同时也揭示了新兴文化产业所具有的鲜明的互联网特征。 “互联网+”对于文化产业的意义不仅限于将传统产业的内容搬到互联网平台上,更多的作用在于将从业者的思维引入互联网世界,以进行相关的生产经营管理决策。文化产品是精神和物质生产高度融合的结果,互联网技术作为一种生产载体和工具,可以在不改变文化资源原貌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完整甚至更优化的呈现,将资源转化为更加多样的产品形态。比如,2010年上海举办的世界博览会上展出了经过高新技术动态化处理的《清明上河图》,将原本静态的古画生动并完整地呈现在观者眼前。另外,需要重点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转化为具有高附加值的文化产品,使文化遗产获得一种现代发展方式,能够巧妙的融入现代人的意

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文化产业创意的策划能力

第六章一文化产业创意的策划能力171一一一一一第六章一文化产业创意的策划能力 本章提示 文化产业的创意和策划能力共同贯穿于文化产业的始终,给予文化产业以灵魂和骨架,包括文化产业的项目开发二活动构想二产品设计以及文化内容二服务项目二经营方式等方面.如今文化产业五彩斑斓二各具特色,但也具有一定的特点与规律.这些特点与规律也是文化产业的基本要素. 随着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文化产业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在这样的环境下,文化产业的创意和策划能力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文化产业创意的策划能力不仅体现在文化产业产品本身的创意和创新,更体现在通过产品本身对其他创意思维的激发.而文化产业策划能力作为文化产业在市场化运作过程中最为基础的环节,是整个文化产业是否成功的前提,直接关系着产业运作的结果.可以说,文化产业创意注重的是灵感及创新,而文化产业的策划能力则更注重严谨的逻辑思维.文化产业创意的策划能力是指能够将人脑中抽象的创意思维具体转化为各项活动的计划和执行所应具备的能力.创意策划的程度直接影响到创意是否能够实现其预想的效果.好的创意离不开严谨的策划,严谨的策划可以使创意顺利实施,因此具有良好的文化产业创意的策划能力至关重要.文化产业创意策划能力具体包括学习能力二发现能力二分析能力二互动能力二创新能力和整合能力.

一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 172 第一节一文化产业创意策划的学习能力 当前,我国的文化产业正处于不断的发展中,在不同的社会环境和经济形势下,文化产业所凸显的特征二关注的内容和发展的方向都有所不同,这就要求我们运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去探索,需要我们在文化创意的策划方面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 一一一二文化产业创意策划学习能力的内涵 学习能力就是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关于如何学习的能力和经验.学习能力包括注意力二观察力二思考力二应用力二自觉力二记忆力二想象力二创造力等多个方面.每个人都需要通过不断学习来完善自己,对于文化产业创意策划来说更是如此.学习能力是人的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决定了学习的成效和成功的概率.简单地说,文化产业创意策划的学习能力就是听二说二读二写二算,以及与人交流和独立思考的综合能力. 一一二二文化产业创意策划学习能力的培养 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一些自身的特点,要求从业人员在学习和工作中提升自身的素质,提高学习的能力,并在职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提升与行业发展相匹配的各种专业能力. 1.抓住市场契机的能力 文化产业创意策划行为的最终目的还是增加企业的盈利和收入,因此对于市场契机的把握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据有关调查显示,大多数的策划者会遇到抓不到有价值的商机资讯的问题.失败的创业者通常会把思路与商机画上等号,但成功的创业者明白二者具有很大区别.商机分析法认为,商机可以理解为可以给客户带来使用价值并能够满足广阔的市场需求,最终足以支持一家提供这种服务或产品的公司的生存发展的商业机会.优秀的文化创意策划的核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与趋势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班级:会展1111班 学号 姓名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一、文化创业产业的概念 文化创业产业是一种全球经济形态升级过程中凸显出来的产业形式,也被称为创意经济。 二、当前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会展业素有“城市的面包”和“经济的晴雨表”之称,做为一个新兴的产业倍受关注。我认为从大趋势上讲,会展业有很大的发展生命力,有非常大的商业空间。但就目前来看,我国会展业发展还不成熟,虽然起点很高,但它还是处于起步阶段。中国目前会展业发展非常不成熟。中国会展起步晚,在规模、规划、管理人才、服务质量等方面仍存在扩张粗放,发展不平衡,市场化程度低,市场开放度低等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人才紧缺,缺少专业人才。就目前看,由于会展是一种新型行业,教育体系还没跟上步伐。对会展人才的培养没有经验,使的现在从事会展工作的人都是学其他专业的,与会展工作不搭边。2、会展管理体制有很大缺陷,政府干预过多,市场化程度低,使企业缺乏参与竞争的忧患意识。3、场馆的利用率很低。场馆的建设面积很大,维护也要投入很大的人力和物力。闲置不用时,企业又没经济收入,又要投入成本,很不划

算。浪费国家资源,行业效率低。 4、会展的服务质量不高,没有为参展商带来很大的影响,这也限制了目前会展业的发展。 而我个人还认为会展行业还存在以下不足:会展的服务范围太窄,没有向市场进一步扩张。应该进行宣传和示范,让的企业和个人了解会展业。教育体制不够完善,会展人才的培养还比较困难,需要长时间的摸索。 但是,总体上看,会展行业发展很快,逐渐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其独特的行业特征和巨大的行业作用将蓬勃发展。 三、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趋势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趋势总的来说是积极的,健康的。并且朝着更好的趋势发展。中国文化创意产业伴随着中国“十三五”规划中经济文化的“带状”发展新趋势,中国设立了“一带一路”、“长江经济文化产业带”、“环渤海湾经济文化产业带”、“藏羌彝文化走廊”、“黄河中原地区文化带”、“珠江经济文化产业带”和“京杭大运河文化带”带状经济发展区。呈现了中国独特的发展趋势:1、传统文化内核的再开掘,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强调以“家”和“国”为中心的群体价值和理念;强调“和谐”,追求“圆满”;强调人本精神和忧患意识。文化创意产业要以人为本,创建有中国特色的广告文化和中国特色的文创产品,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进行继承和发展2、在结合国情的情况下吸收西方广告文化,充分进行商业开发从美国的产业发展过程来看,现代意义上的创意文化产业都是来自我们的日常生活的火花,中国应充分发挥商业的和市场的价值,尊重资本的价值和创造,就能能创造更多的奇迹。

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规划汇总

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规划 为加快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发挥文化创意产业在低碳经济和绿色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提升成都中心城市的战略地位,根据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国发〔2009〕30号,《成都市“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成委办〔2007〕7号等文件精神及《成都市服务业发展规划(2008—2012》,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所指文化创意产业涵盖传媒、文博旅游、创意设计、演艺娱乐、文学与艺术品原创、动漫游戏和出版发行七个重点行业。 一、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一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20世纪末,文化创意产业在全球范围迅速崛起,人类正进入文化经济时代。从发展趋势看,文化创意产业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或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取向,已发展成为区域软实力竞争的核心内容,并成为影响地区和城市经济辐射力、带动力的重要因素。 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均十分重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据统计,目前全世界创意产业每天创造产值高达220亿美元,并以5%左右的速度递增。英国的创意产业在国民经济各产业门类中增速最快,年平均增长6%,约占英国国民生产总值的8%,成为仅次于金融服务业的第二大产业。美国是全球创意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创意产业超过航空、重化工及汽车等传统产业领域,成为最大的出口产业,2007年,美国核心版权产业的增加值达8891亿美元,约占GDP的6.44%。2005年,日本文化内容产业规模达250115亿日元,占GDP的6.2%。 (二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城市已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强市战略来实施。

浅谈新媒体在文化产业中的作用

浅谈新媒体在文化产业中的作用 论文关键词:新媒体;结构升级;栽体特质;盈利模式论文摘要:新媒体形态与传统文化产业相结合,改变了传统文化产业的制作方式和传播平台,催生了在文化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新兴产业部类引领着文化产业走向全球化的信息高速公路,并成为促进文化产业整合重构与结构升级的催化剂。赋予了文化产业在数字化时代的新内涵。新媒体在文化产业中的作用是全方位的,本文仅就新媒体在文化产业中的作用略谈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新媒体催生文化产业中的重要部类1.新文化产业的诞生20世纪90年代,信息技术催生了电脑、网络和手机等多种新闻媒体形态,这些不断涌现的新媒体对于文化产业的作用最直接的是在传媒业内部及其相关领域诞生了诸多新的产业。世界主要国家也都将新媒体相关产业纳入了该国文化产业的范畴。像美国的版权产业分类中包括的网络出版与传播,因特网服务等。其它如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也都将新媒体相关产业纳入该国文化产业中。从世界范围产业规模的角度看,有些新媒体相关产业则尚处于起步阶段。如中国移动2006年上半年数据业务中,彩铃和A上开通了手机广播。电视方面,2007年末,中国手机电视业务的用户将要达到505万左右。此业务的年收入可达到l8亿元人民币,到2010年底手机电视发展将更加完备成熟,其用户可增加到3080万户左右。全年手机电视业务收入将达到110亿元人民币。上述可见,新媒体为文化产业阵营增加了新的成员。3.新媒体成为文化产业技术升级和传播手段更新的重要载体和手段以电视为例,除了我们所熟悉的通过虚拟现实等电脑特技打造的大场面和大制作以外,电影发行同样可以直接由卫星数字传输到用户终端,用户在家便可观看。不用再为把电影发行到电影院,而复制很多拷贝。这样节约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在文化产业的会展业、旅游文化服务、文化保护与文化设施服务等行业,新媒体促使其产生了全新的展示。营销、设计及反馈等方式融人了体验经济和注意力经济的构想,打破了原有展览的时间、空间的限制。再以美国国会图书馆为例,随着国际互联网的开通,该国会图书馆成为北美乃至世界最大的网络信息服务商,每天上网访问的读者达到了3万人次。围绕网络进行数据库服务的年收入达到了3亿多美元。其文化产品已由原来的图书胶片发展为光盘、网站、数据库等形式,成为全球文献信息服务的最大企业。新媒体作为媒体的新形态,生而具有媒体的载体特质,文化产业搭乘新媒体是建构信息社会的要求和必然选择。二、新媒体是促使文化产业整合重构和结构升级的催化剂1.新媒体是促使文化产业整合重构的催化剂随着传播媒介的告诉发展和信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十大趋势

文化产业发展十大趋势在最近的一次演讲中,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副主任陈少峰深入地分析了中国文化产业的走势。陈少峰教授指出,基于过去十年中国文化产业的积累和最近政府对文化产业的重视,未来5年中,中国文化产业将呈现以下10大趋势。 第1个趋势,中国文化体制改革整体完成,文化市场成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平台,包括电视台和体育事业的转企改制全面完成,文化产业逐渐成为各地的支柱产业之一,也将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 第2个趋势,与此相对应,中国将出现120家左右的文化上市企业,这些企业将在境内外上市,并在上市之后开展各种形式的企业并购和资源整合。文化产业将逐步成为资本市场和股权投资的重点领域之一。 第3个趋势,数字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它将持续成为主流的文化产业,并且在青少年成为文化产业的主流消费者的推动下,从上市企业的市场价值来衡量,数字文化产业将在未来五年内成为占领文化产业半壁江山的核心产业门类。电信企业成为媒体企业,文化娱乐内容增值服务将占据电信企业(含移动)70%以上的利润,IT企业必须成为文化产业企业才能摆脱制造业的低端形态。 第4个趋势,与此相对应,传统文化产业将受到数字文化产业的严重冲击。对应这种格局,一些传统媒体企业和娱乐企业将逐步转型,形成一种全媒体、跨地域经营的新格局。 第5个趋势,活动经济将成为文化旅游产业的新的增长点。特别是一些经济发展快速和传统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活动经济的各种形态,包括

会议、展览、展示、选秀、培训、商务交流、体育赛事、庙会、节庆等活动将持续繁荣与活跃,并将带动休闲旅游和城市经济的其它消费。 第6个趋势,文化内容产业将出现大繁荣,并且与传媒和分销渠道相结合,形成单一企业同时经营内容和渠道的格局。由此内容产业驱动的产业链的经营,也将打造出一批市值过亿元的文化上市企业的龙头企业集团。 第7个趋势,打造和深化文化产业集聚园将成为城市发展文化产业的主流形态,其中将出现一批优秀的文化产业集聚园,这些优秀的文化产业集聚园将是全产业链形态的产业集聚园,并且与艺术家园区、创意产品展示区和文化街区等区别开来,实现集约化规模化的经营效益。在打造文化产业集聚园的过程中,各地也将出现一些利用文化产业名义的圈地运动,各级政府都需要及时规范文化产业集聚园的拿地和用地标准。 第8个趋势,中国文化走出去将取得积极效果,特别是有些具有一定实力的企业将开展境外媒体、企业和文化娱乐项目的并购,文化内容产品的出口将逐渐加大。不过,短期内的文化内容贸易逆差还难以全面改观。 第9个趋势,文化产业的经营人才将受到普遍重视,特别是具有商业能力又精通文化产业商业模式的复合型人才,以及精通全媒体和全产业链经营的人才将存在较大的缺口,人才的培养和继续教育将成为文化产业市场竞争的核心要素。 第10个趋势,随着生活审美化和应用美学的需求,商业模式将替代创意或者产品。一方面将出现设计产业的大商机,特别是结合提升制造业的需求,设计产业和时尚产业的结合将对各地文化产业带动本地产业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做出重要贡献。另一方面,技术+文化+品牌+时尚潮流,以及由此

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重点

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重 点

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重点 名词解释: 文化产品:文化商品,指通过人们的劳动创造出来的、用以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产品。 品牌维护:企业通过规范的企业制度和利用各种法律法规保护企业品牌利益的活动。 产品延伸策略:指将文化产品线加长,通过某种主干产品不断向相关产品或下游产品拓展延伸的产品研发路径。 会展业:利用各种会展资源,以会展场馆设施为条件,为社会提供会展活动策划、组织场地及配套设施和其他服务经营单位的集合。 文化产品的双重属性:指的是其商品属性和精神属性(59) 文化创意: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以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文化活动的创新为指向的创意行为。 文化产业创意:是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内容之一,它是以创意为核心,向大众提供文化、艺术、精神、心理、娱乐产品的新兴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高端,也是文化产业中最具创造性和先导性的核心组成部分。 文化品牌价值:一是消费者在购买文化产品或享受文化服务时所付的价格;一是文化企业把品牌拿到资本市场销售时的价格。(90) 展览会:一种固定场所和相对日期举办的通过物品或图片的展示吸引观众,向观众传达信息,进行交易或达到宣传日的活动。 简答题: 1.文化产业市场定位策略?(45) 答:确立目标市场 找准切入点 整合优势资源 把握营销势头 2.文化产业市场细分原则?(42) 答:可衡量性 可实现性 可盈利性 可区分性 3.文化品牌功能?(93) 答:进行产品识别 维护消费者和生产者权益 促进企业盈利

拉动消费需求 催生价值延伸 4.文化品牌策划途径?(101) 答:明确文化品牌定位 建立CIS识别系统 不断进行品牌创新与维护 5.文化产品价格策略的一般方法?(79) 答:成本导向定价法 需求导向定价 竞争导向定价 文化产品的定价策略 价格歧视策略 6.差异化竞争策略?(47) 答:差异化竞争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基本竞争策略之一。它是根据不同细分市场的策划目标,设计差异化的产品或流通渠道,突出宣传产品的特殊功效,确定其在市场中占据有利位置、以增强市场竞争力的一种策略。例如,喝过星巴克咖啡的都知道其消费不低,但是星巴克照样备受人们的青睐,原因是它所实行的差异化战略,即通过营造独特的文化氛围和“第三方空间”为消费者带来的独特感受。 7.文化产品社会责任策略?(51) 答:文化产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是指文化产业把社会整体发展目标作为自己发展的首要目标,把解决社会问题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并将其纳入市场发展战略,指导计划实施,判定实施效果的社会义务。 原则:必须确立自己的社会身份 必须确定自己的原则 8.文化产业程序和原则?(19 24) 答:原则:客观可行原则、系统性原则、随机性原则、价值性原则、导向性原则 程序:明确策划目标 市场信息调查 策划方案制定和选择 实施策划方案 效果评价与信息反馈 9.报业策划途径?(133)

对成都文化产业的补充构想

对成都文化产业的补充构想 经历了积极的起步探索后,成都文化产业的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中共成都市委关于制定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在未来五年内把成都打造为中西部“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竞争力最强”的现代特大中心城市。而成都市“十一五”期间文化产业目标也应与此相匹配。要实现这些目标,成都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笔者曾在《对成都文化产业发展的初步反思与构想》等文中,对成都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行了初步思考,本文在此基础上再提出一些创意性、策划性的大体思路。由于没有作投入性的研究,本文观点只是“大胆假设”,还需后续的“小心求证”,在此“抛砖”仅供批判。 一、寻找、调适成都及成都文化在中国的位置 成都文化产业要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凸现自己的特色,必须首先找准“成都”及“成都文化”的位置。 首先是成都在中国的地位。成都不可能是中国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也不能说是中国的文化中心。但是,可以说,“成都是中国的地理中心”。实际上,就中国版图而论,说成都是西南城市并不完全准确。从东西位置来看,中国领土东起东经135°05′,西到东经73°40′,成都市介于东经102度54分至104度53分,恰好处于东西的中央;从南北来看,中国领土北起北纬53°30′,南起北纬4°53′,成都位于北纬30度05分至31度26分之间,稍微靠北,而如果主要以大面积的陆地来说,成都又基本处于中国南北的中间。无论是与重庆、西安、长沙还是武汉等其他最为接近的大城市相比,成都都是真正位于中国地理中心的城市。 以文化论,结合成都的地理中心地位,可以说,“成都是中国文化的十字路口”。成都是东西南北的交汇点。东部看成都是西部,西部看成都又是东部,北方人说成都是南方,南方人看来成都又有点“北”,连成都话都是属于北方方言。成都是“不东不西,不南不北,既东既西,既南既北”。此其一。四川是中国地貌最丰富的省份,可以说,“除了大海,四川什么都有”,而高山相邻,平原在怀,四川的枢纽—历史悠久的成都不仅在地理上有鲜明的东、西、南、北对接特点,在文化上更是兼容并包四面八方,不论是古今文化、中外文化,还是宗教文化、民族文化、城乡文化,成都表现出明显的一体多元、多元共生特征。成都有中国最悠久的城市发展史,成都也上演了最时尚、现代、动感的超女现象;这里有由司马相如、薛涛、杜甫、诸葛亮,以及近代巴金、李劼人等文化名人演绎的中国文化源流,也有20世纪初由英国人陶维新、启尔德,美国人毕启、加拿大人林则等人带来的西方文化传统;这里是道教的发源地,也是儒家文化与释家的重镇;这里是汉民族的聚居区,也是包括藏族、回族、彝族等众多少数民族生活的乐园;成都既是中外闻名的大都市,也具有中国传统城市的乡村风味,成都的“农家乐”(不仅是农家之乐,更主要市民之乐)对许多城市产生了影响,与其说成都有“农耕文化”的色彩,不如说它有“耕读文化”的传统准确,成都就象一个“世代耕读,诗书传家”的士大夫家庭,透露出浓浓的书卷气与雍容闲适。中国几乎没有任何一座城市有这样的文化包容度与文化张力。 此外,本文建议:成都应该谋求行政规划调整,东扩与重庆接壤,打造“成渝大都市圈”。“十一五”期间,国家将重点发展的四大经济区中,成渝经济区被规划在内。从长远看,一个全球罕见的实质性的“成渝大都市圈”可以给成渝经济区的腾飞打下坚实的基础,真正一体化的“成渝大都市圈”的构建对国家、对四川、对重庆、对成都来说,应当可以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共赢。以成都文化产业而论,成都发展文化产业要有个性,同时应该拥有超越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