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默飞世尔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配置清单

赛默飞世尔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配置清单

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配置清单

微生物全自动细菌鉴定和药敏分析仪操作及维护保养规程

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操作和维护保养规程 1. 目的: 规范WalkAway40Plus系列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操作和维护保养规程,保证检验质量。 2.范围 适用于本中心实验室WalkAway40Plus系列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操作和维护保养。 3.依据 本中心实验室WalkAway40Plus系列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配套说明书、《药品检验仪器操作规程》。 4.职责 4.1 仪器使用人:执行本仪器设备操作规程。 4.2 仪器责任监管人:执行《兼职重点岗位的设立与职责》。 4.3 科室计量员:执行《兼职重点岗位的设立与职责》。 4.4 科室仪器管理员:执行《兼职重点岗位的设立与职责》。 4.5 室主任:执行《各级人员岗位职责》。 5. 操作程序: 5.1开机程序

3.1.1开机前检查:确保打印纸足够,并正确安装;仪器台面清洁无杂物;检查UPS开关应在ON位置。 3.1.2开机:接通显示器开关,接通电脑主机开关,进入Windows界面,打开“西门子”软件Labpro,进入仪器操作界面。 5.2样本信息录入 点击图标→输入样本→病人编号→标本来源等 G-→保存→关闭分离株→分离株(1) →检测方案→ G+ /相关属 阳性 链球菌→β-溶血→→保存→关闭 阴性 5.3打印条码:点击图标→→打印校准→打印→关闭 5.4接种:采用Prompt快速接种法,使用一校准过的专用取菌针去沾取相同的菌落3次,然后用环状的盖帽将针边缘上多余的细菌刮掉,将取菌针插入专用的30ml Prompt接种水瓶中,彻底混匀接种。此方法最适用于快速生长的细菌;菌落的大小要足够大于取菌针的针尖,并且有散在的菌落。 5.5 放板:将打印好的条码贴于板侧有字的一面,点击图标 →(选择1,5,15,30minutes) →访问/关门。 6.查找样本,保存结果:

药品生产企业微生物实验室设计

药品生产企业微生物实验室设计 药品生产企业微生物实验室设计 2016-07-04 洁净技术与应用 洁净技术与应用 1 前言 药品检验实验室通常包含理化实验室和微生物实验室两部分;理化实验室运用物理、化学的方法对生产用的原辅料、包装材料、中间体及成品等进行鉴别、含量测定等分析和检验,其结果作为检品是否符合法定要求和企业内部质量标准的依据。 微生物实验室一般具有以下功能: ① 按《中国药典》[1]要求,进行微生物检验方法的验证、无菌检查、微生物限度检查、抗生素效价的微生物检定、青霉素酶及其活力测定。 ② 按现行《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对医药工业洁净室的洁净度进行微生物测定,对无菌生产区环境日常动态监测以及生产过程中其他需要进行微生物检测的地方,如对无菌过滤器的验证、环境及设备消毒效果的验证、灭菌效果的验证、无菌药品包装密封性验证中微生物挑战性试验等。 ③ 细菌内毒素检查、注射剂的不溶性微粒检查,这类检查虽不是检查微生物,但它们对检查环境有较高的要求,通常设在微生物实验室。 2 微生物实验室设计的有关要求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要求药品生产企业应负责药品生产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和检验,并配备与药品生产规模、品种、检验要求相适应的人员、场所、仪器、设备。在进行微生物实验室的设计时,应了解检验流程、过程性质、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等,结合药品生产企业生产品种、检验工作量的大小合理布置相应的微生物检验功能间。 在药品的微生物学检验中,为了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可靠,针对微生物学检验产生影响的几种因素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通常为以下几种: ① 药品本身的抑菌性或药品中防腐剂的抑菌性。它们会掩盖无菌药品已受污染的事实或造成低于实际污染水平的菌检结果。通常采用生长比较法,在实际检验条件下,通过比较对照接种试验菌或阳性菌在有无供试品的状态下的生长情况,来验证供试品在该检验方法下的抑菌性。 ② 标准菌种(试验菌或阳性菌)制备与传代、种类及生长状态需符合现行《中国药典》要求。 ③ 培养基的促菌生长能力:培养基应具备广谱性,有助于检品中所有存活微生物的生长。通过接种不同试验菌并观察它们的生长状态,进行培养基灵敏度验证试验。 ④ 检验器具,如过滤系统的滤器、滤膜性质、 材质等性能,淋洗液、稀释剂、培养基的无菌性及操作程序等,通常进行阴性对照试验来检验其影响。 ⑤ 培养条件(温度、湿度及需氧或厌氧)及检测环境应符合相关要求。 2.1 无菌检查实验室 2.1.1 用途 用于检查药典要求无菌的药品、医疗器具、原料、辅料及其他品种是否无菌。 2.1.2 《中国药典》对无菌检查实验室要求 无菌检查应在环境洁净度10 000级下的局部洁净度100级的单向流空气区域内或隔离系统中进行,其全过程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防止微生物污染。单向流空气区、工作台面及环境应定期按《医药工业洁净室(区)悬浮粒子、浮游菌和沉降菌的测试方法》的现行国家标准进行洁净度验证。隔离系统按相关的要求进行验证,其内部环境的洁净度须符合无菌检查的要求。

大肠杆菌分离鉴定及药敏实验方案

鸡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分离培养及药敏实验 实验基本步骤:样品→肝、脾触片革兰氏染色镜检→普通琼脂平板、麦康凯琼脂平板分离培养→革兰氏染色镜检、生化实验鉴定→普通肉汤培养基增殖培养→药敏实验。 1 病料采集 1.1 准备材料:试管、载玻片、手术刀、手术剪、结扎绳、记号笔、冰块、泡沫箱、口罩、手套(该灭菌的都进行高压蒸汽灭菌)、冰箱。 1.2 取材部位:血液、肝脏、脾脏、肠内容物,若有鸡胚感染则去鸡胚及卵黄物。 1.3 操作方法:将病死鸡浸泡在消毒剂溶液中,打开腹腔,无菌采集肝脏、脾脏放于事先准备好的灭菌试管内,将带有肠内容物的肠管两端结扎放于灭菌是试管内。将有明显病变的脏器入肝、脾进行触片,做好标记。都贴上标签,标示采集样品,来源地,采集时间,采集人。将装有病料的试管放在放有冰袋的泡沫箱中,及时返回实验室,置于4℃冰箱待检。 2 菌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2.1 准备材料:光学显微镜、革兰氏染色液、载玻片、手术刀、接种环、平皿、恒温箱、高压锅、摇床、酒精灯、葡萄糖、甘露醇、乳糖、蔗糖等微量生化发酵管,蛋白胨水(蛋白胨(或胰蛋白胨)20g、氯化钠5g、蒸馏水1000mL pH7.4),葡萄糖蛋白胨水溶液(每100 mL蛋白胨水中加入葡萄糖1g)、甲基红试剂、吲哚试剂、乙醚、VP指示剂、超净台。 培养基: A. 普通琼脂培养基(牛肉粉 3g、蛋白胨 10g、氯化钠 5g、琼脂 20g、蒸馏水1000ml,ph7.3±0.1), B. 麦康凯琼脂培养基(蛋白胨20g、牛胆盐5g、氯化钠5g、琼脂15g,乳糖10g、结晶紫0.001g、中性红0.025g,ph7.2±0.2。), C. 营养肉汤培养基(牛肉粉 3g、蛋白胨 10g、氯化钠 5g、蒸馏水1000ml,ph7.2±0.2)。 2.2 样品触片镜检 涂片镜检:取触片,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 2.2.1在玻片上滴加草酸铵结晶紫染色液,作用1min,水洗。 2.2.2 加革兰氏碘液于玻片上媒染,作用1min,水洗。

微生物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细菌生长的基本营养条件,熟悉培养基的种类,掌握培养基制备的原则和一般方法; 2.掌握无菌操作技术,掌握病原菌的分离与培养方法; 3.了解实验室和医院空气的有菌环境,加强消毒灭菌的观念;掌握医院病房空气的细菌检测方法;掌握空气的卫生细菌学监测指标及意义; 4.了解人体体表的有菌环境,加强消毒灭菌的观念; 5.掌握油镜的使用方法,掌握细菌涂片标本的制备及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及操作,熟悉细菌的基本形态 6.掌握几种常用的生化反应的名称、原理、方法、结果讨论及用途; 7.掌握血浆凝固酶的原理、方法、结果观察及判断; 8.掌握抗菌素敏感性试验的种类、原理及应用,掌握纸片扩散法; 9.掌握玻片凝集反应试验的原理、方法、结果观察及判断。

二、实验器材 1.培养基的制备:试管架、移液管、棉塞、牛皮纸、手套、石棉网、橡皮筋、蒸馏水、天平、称量器皿、药勺、锥形瓶、量筒、电炉、试管、洗耳球、干粉培养基。 2.细菌的分离培养:接种环,酒精灯,打火机,浓汁标本1支,粪便标本1支;碘酒棉球1瓶,酒精棉球1瓶,眼科镊子2把;伊红美蓝平板2个,营养琼脂平板5个。 3.细菌的纯培养:接种环,酒精灯,打火机,中性笔,斜面4支,细菌分离培养物(上次实验平板) 4.细菌的形态学检查:接种环,酒精灯,打火机,中性笔,斜面培养物4支,营养肉汤4支,生理盐水2支,镜油瓶、拭镜纸1套,吸水纸1本,载玻片4张,显微镜,革兰氏染色试剂6组,染色架8个。 5.细菌的生化试验等:接种环,接种针,酒精灯,打火机,中性笔,斜面培养物4支,营养肉汤培养物(菌液)4支,半固体琼脂4支,营养琼脂平板4个,糖发酵管1套,抗菌素纸片1套,镊子2把,兔血浆,生理盐水。 6.细菌的血清学试验、结果分析:接种环,酒精灯,打火机,玻片、志贺菌诊断血清,半固体培养物4支,药敏试验培养物4个,微量发酵管培养物1套。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之药敏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 一、纸片扩散法 又称Kirby-Bauer(K-B)法,由于其在抗菌药物的选择上具有灵活性,且花费低廉,被WHO 推荐为定性药敏试验的基本方法,已在临床广泛使用。 (一)实验原理 将含有定量抗菌药物的纸片贴在已接种测试菌的琼脂平板上,纸片中所含的药物吸收琼脂中的水分溶解后不断向纸片周围扩散形成递减的梯度浓度,在纸片周围抑菌浓度范围内测试菌的生长被抑制,从而形成无菌生长的透明圈即为抑菌圈。抑菌圈的大小反映测试菌对测定药物的敏感程度,并与该药对测试菌的MIC呈负相关。 (二)培养基和抗菌药物纸片 1、抗菌药物纸片选择直径为6.35mm,吸水量为20μl的专用药敏纸片,用逐片加样或 侵泡方法使每片含药量达规定所示。含药纸片密封贮存2~8℃或-20℃无霜冷冻箱内保存,β-内酰胺类药敏纸片应冷冻贮存,且不超过一周。使用前将贮存容器移至室温平衡1~2小时,避免开启贮存容器时产生冷凝水。 2、培养基水解酪蛋白(Mueller-Hinton,M-H)培养基是CLSI采用的兼性厌氧菌和需氧 菌药敏试验标准培养基,pH为7.2~7.4,对那些营养要求高的细菌如流感嗜血杆菌、淋病奈瑟菌、链球菌等需加入补充物质。琼脂厚度为4mm。配置琼脂平板当天使用或置塑料密封袋中4℃保存,使用前应将平板置35℃温箱孵育15分钟,使其表面干燥。(三)实验方法 实验菌株和标准菌株接种采用直接菌落法或细菌液体生长法、用0.5麦氏比浊管标准的菌液浓度,校正浓度后的菌液应在15分钟内接种完毕。操作步骤如下: 1、接种用无菌棉拭子蘸取菌液,在管内壁将多余菌液旋转挤去后,在琼脂表面均匀涂抹 接种3次,每次旋转平板60度,最后沿平板內缘涂抹一周。 2、贴抗菌药物纸片平板置室温下干燥3~5分钟,用纸片分配器或无菌镊子将含药纸片紧 贴于琼脂表面,各纸片中心相距》24mm,纸片距平板內缘》15mm,纸片贴上后不可再移动,因为抗菌药物会自动扩散到培养基内。 3、孵育置35℃孵育箱16~18小时后阅读结果,对苯唑西林和万古霉素敏感等应孵育24 小时。 (四)结果判断和报告 用游标卡尺或直尺量取抑菌圈直径(抑菌圈的边缘应是无明显细菌生长的区域),先量取质控菌株的抑菌环直径,以判断质控是否合格;然后量取试验菌株的抑菌环直径。根据CLSI 标准,对量取的抑菌圈直径作出“敏感”、“耐药”、“中介”的判断。 (五)质量控制 对于肠杆菌科细菌,M-H琼脂,生长法或直接菌落悬液法,相当于0.5麦氏标准的细菌浓度,35℃+-2℃,空气,16~18小时观察结果,质控菌株推荐为大肠埃希菌A TCC25922,大肠埃希菌A TCC35218(为监控β-内酰胺酶/β-内酰胺抑制剂纸片用);对于铜绿假单胞菌A TCC35218;对于葡萄球菌属细菌,16~18小时观察结果,测苯唑西林、甲氧西林、萘夫西林和万古霉素需24小时,试验温度超过35℃不能检测甲氧西林耐药葡萄球菌,推荐质控菌株为金黄色葡萄球菌A TCC25923,大肠埃希菌A TCC35218,纸片扩散法检测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的敏感性不可靠;对于肠球菌属细菌,16~18小时观察结果,测万古霉素需24小时,推荐质控菌株为粪肠球菌A TCC29212;对于流感嗜血杆菌和副流感嗜血杆菌,推荐质控菌株为流感嗜血杆菌A TCC49247,流感嗜血杆菌A TCC49766,大肠埃希菌A TCC35218(测试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时);对于肺炎链球菌和肺炎链球菌之外其他链球菌,培养基为M-H琼脂+5%羊血,35℃+-2℃,5%CO2,20~24小时观察结果,推荐质控菌株为肺炎链球菌A TCC49619.

9205药品洁净实验室微生物监测和控制指导原则

9205 药品洁净实验室微生物监测和控制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是用于指导药品微生物检验用的洁净室等受控环境微生物污染情况的监测和控制。 药品洁净实验室是指用于药品无菌或微生物检验用的洁净实验室、隔离系统及其它受控环境。药品洁净实验室的洁净级别按空气悬浮粒子大小和数量的不同参考现行“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分为A、B、C、D 4个级别。为维持药品洁净实验室操作环境的稳定性、确保药品质量安全及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应对药品洁净实验室进行微生物监测和控制,使受控环境维持可接受的微生物污染风险水平。 本指导原则包括人员要求、初次使用的洁净实验室参数确认、微生物监测方法、监测频次及监测项目、监测标准、警戒限和纠偏限、数据分析及偏差处理、微生物鉴定和微生物控制。 人员 从事药品洁净实验室微生物监测和控制的人员应符合现行《中国药典》通则中“药品微生物实验室质量管理指导原则(通则9203)”的相关要求。 确认 初次使用的洁净实验室应进行参数确认,确认参数包括物理参数、空气悬浮粒子和微生物。洁净实验室若有超净工作台、空气调节系统等关键设备发生重大变化时应重新进行参数测试。 药品洁净实验室物理参数的测试应当在微生物监测方案实施之前进行,确保操作顺畅,保证设备系统的运行能力和可靠性。主要的物理参数包括高效空气过滤器完整性、,气流组织、空气流速(平均风速),换气次数、压差、温度和相对湿度等。测试应在模拟正常检测条件下进行。 各级别洁净环境物理参数建议标准及最长监测周期见表1,必要时,各实验室应根据洁净实验室使用用途、检测药品的特性等制定适宜的参数标准。物理参数测试方法参照《洁净室施工及验收规范》的现行国家标准中附录D3高效空气过滤器现场扫描检漏方法、附录E12气流的检测、附录E1风量和风速的检测、附录E2静压差的检测、附录E5温湿度的检测进行。 初次使用的洁净实验室其空气悬浮粒子和微生物的确认及监测照以下“监

微生物鉴定与药敏试验流程

微生物鉴定与药敏试验流程 1、实验原理 (1)微生物鉴定原理 微生物鉴定卡中含有几十种生化反应培养基,当微生物在培养基中代谢基质时导致pH值的改变而使指示剂发生变化;同时微生物生长产生各种酶,可与相应的荧光标记底物发生反应,使荧光强度发生改变。仪器通过检测这些变化得到待检微生物的生化特征,自动与数据库内几千种菌株的生化参数进行比对分析,并自动计算得出鉴定结果。 (2)药敏分析系统工作原理 药敏分析系统使用药敏测试板(卡)进行测试。将抗生素微量稀释在条孔或条板中,加入菌悬液孵育后放入仪器或在仪器中直接孵育,仪器每隔一定时间自动测定细菌生长的浊度,或测定培养基中荧光指示剂的强度或荧光原性物质的水解,观察细菌的生长情况。得出待检菌在各药物浓度的生长斜率,经回归分析得到最低抑菌浓度MIC值。 2、实验步骤 (1)取洁净菌液管,加3mL 0.45%的无菌盐水,将纯培养的待检菌配制成浓度为0.5~0.63麦氏单位的菌悬液,将菌液管放入带芯片的专用试管架,在紧挨待检菌液管的位置放入一空的菌液管(供药敏试验用)。 (2)打开检验信息录入工作站电源,仪器自检完毕后按F2键,仪器进入操作程序。将试管架放入工作站,芯片中的数据自动清零。 (3)手工输入待检菌样品编号,扫描输入鉴定卡和药敏卡的ID号,将鉴定卡和药敏卡放入相应的槽位,进样管插入相应的菌液管中。取下试管架,关闭工作站电源。 (4)打开鉴定仪,仪器自检完毕后自动进入检测程序,按要求设定好参数。(5)进样指示灯为绿色长亮时,打开进样盖,将试管架放到传送船上,关好进样盖。仪器自动检测并读取样品信息,自动完成稀释、进样、封口程序,并将卡片送入孵育监测单元。传送船回到进样口,指示灯闪烁时,取出试管架。 (6)由计算机控制的读数器定时对卡片进行扫描并读数,动态记录反应变化。一旦卡内的终点指示孔达到临界值,则表示整个实验已完成。 (7)微生物鉴定及药敏分析完成后,检测数据自动传入数据管理系统进行计算分析,结果经人工确认后即可打印报告。 1

药敏试验实验报告

药敏试验: 用药敏实验进行药物敏感度的测定,以便准确有效的利用药物进行治疗。目前,临床微生物实验室进行药敏试验的方法主要有纸片扩散法,稀释法(包括琼脂和肉汤稀释法),抗生素浓度梯度法(E-test 法),和自动化仪器等。 简介: 体外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简称药敏试验(AST),是指在体外测定药物抑菌或杀菌能力的试验。 根据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近期推荐的标准,对非苛氧菌(肠杆菌科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其他非肠科杆菌、葡萄球菌属细菌、肠球菌属细菌)和苛氧菌(嗜血杆菌属细菌、淋病奈瑟菌、肺炎链球菌和其他链球菌)选择常规药敏试验的首选药物(A 组抗生素)或临床使用的主要抗生素(B组抗生素)进行药敏试验。 抗菌药对细菌性传染病的控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养殖过程中不科学的、盲目的滥用抗菌药,很多致病性细菌产生了耐药性,使得抗菌药对细菌性疾病的控制效果越来越差,不但造成药物浪费,而且还延误病情,给养殖户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随着新型致病菌的不断出现,抗菌药的防治效果越来越差。并且各种致病菌对不同的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不同,同一细菌的不同菌株对不同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也有差异。长期以来,各种致病菌耐药性的产生使各种常用抗菌药物往往失去药效,以及不能很好的掌握药物对细菌的敏感度,所以一个正确的结果,可供临床医师选用抗菌药物的参

考,并提高疗效。农业部动物检疫所青岛易邦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动物疫病诊疗中心总结出几套适合基层进行药敏试验的操作方法,现简单介绍如下。 实验步骤: 实验材料 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可去生化试剂店购买,做不同细菌的药敏试验可选择不同的培养基,如做大肠杆菌的药敏试验可选择普通营养琼脂或麦糠凯培养基。做沙门氏菌可选择血清培养基。 药敏试纸:购买或自制(详见实验准备) 细菌:待做药敏试验的细菌 仪器:接种环、酒精灯、打孔器、牛津杯、移液器、滴头 实验准备 2.1 药敏片的准备:购买或自制 2.1.1 制备方法:取新华1号定性滤纸,用打孔机打成6毫米直径的圆形小纸片。取圆纸片50片放入清洁干燥的青霉素空瓶中,瓶口以单层牛皮纸包扎。经15磅15-20分钟高压消毒后,放在37℃温箱或烘箱中数天,使完全干燥。 2.1.2 抗菌药纸片制作:在上述含有50片纸片的青霉素瓶内加入药液0.25毫升,并翻动纸片,使各纸片充分浸透药液,翻动纸片时不能将纸片捣烂。同时在瓶口上记录药物名称,放37℃温箱内过夜,干燥后即密盖,如有条件可真空干燥。切勿受潮,置阴暗干燥处存放,有效期3-6个月。

梅里埃微生物药敏鉴定分析仪操作规程

梅里埃ATB微生物药敏鉴定分析仪操作规程1 主要技术指标 梅里埃ATB微生物鉴定/药敏分析系统融合了自动化、电脑化及微 生物微量生化反应测试方法,可同时进行微生物分析鉴定(ID)与 药敏(MIC)检测,使细菌鉴定/药敏分析规范化、标准化、现代化。 1.1完善的分析系统: 微生物鉴定分析系统,微生物药敏分析系统 统计分析/院内感染监测专家系统 联网功能 1.2药物种类: 呋喃类,磺胺类,喹诺酮类,青霉素类 大环内酯类,氨基糖甙类,头孢菌素类 1.2鉴定范围: 肠杆菌科,非发酵菌,葡萄球菌属,真菌, 微球菌属,链球菌属,肠球菌属,弧菌属 1.3院内感染检测 环境空气,物体表面,医疗用品, 消毒剂及保存液,血液透析 2 适用范围 梅里埃ATB微生物分析系统(包括微生物鉴定和药敏分析两大功能);是对己分离培养出来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进行种、属鉴定,并同时测定该菌对各种抗菌药物敏感/耐药程度的专用设备。

3 工作原理 自1880年郭霍(Koch)发明固体培养基,对细菌的研究技术有了重大的 突破之后,一个多世纪以来,人类对细菌的研究和认识已经得到了极大 的成就,对细菌分类的理论根据和方法已趋成熟,命名已经统一,对繁 浩的各种细菌众多的生物学、物理学特性己基本明确,从20世纪初 开始,形成了利用各种细菌之间生物学、物理学特性的差异或不同,来 区别和鉴定细菌种类的方法,不断丰富发展,沿用至今,成为细菌鉴定 的常规方法。 但由于细菌种类繁多,生物学性状错综复杂,实验操作繁琐、费时,不仅初学者不易掌握,有经验者也常感困惑。20世纪70年代,由于 电子计算机的发展,有人首先利用信息编码来签定细菌,将复杂的各种细菌的生物学性状建立数据库,被检菌的各种生物性状测出后,输入电脑与贮存信息相比较即刻可判断未知菌的种属。八十年代初己设计出各种多项生物学试验的套装组合,与电脑贮存的项目内容相对应,即细菌的编码鉴定法,很快在全球得到了重视,迅速推广应用。随后,在上述编码鉴定的基础上,又开发研究了各种类型的半自动和全自动的细菌鉴定药敏分析仪器。 梅里埃ATB微生物鉴定 /药敏分析系统,与国际上的其他同类仪器一样,都是按照上述的原则和技术基础而设计和投产的,设计时,细菌的分类、命名、各种细菌的生物学特性和鉴定依据,各项鉴定试验,特别是“关键性试验”的方法和标准,抗生素药物与浓度的选择和敏感度判断标准等,全部按卫生部印发的《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二版》、《NCCLS药敏试验法规 (2001)》等权威性文献执行,这些文献己与国际接轨,因此,它和国外同类产品的性质和功能基本上是一致的。 4 操作步骤与功能特点 梅里埃ATB微生物自动鉴定/药敏分析系统分为“半自动”和 “自动”两种,半自动系统由电脑软件和测试板两部分组成:自动系统 是在半自动的基础上再加自动判断装置。使用半自动系统时,先将被测

VITEK2 COMPACT全自动鉴定药敏分析标准操作规程

VITEK2 COMPACT全自动鉴定药敏分析标准操作规程 1.目的 规范VITEK2 COMPACT全自动鉴定药敏分析仪的操作规程,确保微生物鉴定药敏分析的准确性。 2.授权操作人 经培训并通过考核的检验科微生物检验实验室工作人员。 3.工作原理 细菌理化性质不同,分解底物导致PH改变而产生不同颜色。经光电比色法测定来判断反应结果,不同种类的鉴定卡上有不同数量和类别的生化反应,采用连续检测法,每隔一段时间仪器会自动判读结果,最后结合仪器内部微生物数据库得出鉴定及药敏结果。 4.工作环境 相对湿度:20%-80%无凝集水;室温:15-30度,避免日光直射。 5.操作程序 5.1卡片选择 5.1.1鉴定卡 GN 革兰阴性杆菌鉴定卡 GP 革兰阳性菌鉴定卡

NH 奈瑟菌嗜血杆菌鉴定卡 YST 酵母菌鉴定卡 ANC 厌氧菌鉴定卡 5.1.2 药敏卡 AST-GN 革兰阴性菌药敏卡 AST-GP 革兰阳性菌药敏卡 AST-YST 真菌药敏卡 5.2菌悬液配置及稀释 5.2.1悬浮液:0.45% NaCL液,PH 4.5-7.2 5.2.2.菌悬液浓度: 鉴定卡GN 0.5 - 0.63 麦氏单位 GP 0.5 - 0.63 麦氏单位 NH 2.7 - 3.3 麦氏单位 YST 1.8 - 2.2 麦氏单位 ANC 2.7-3.3 麦氏单位 药敏卡AST-GN 3.0ml 盐水+ 145μl 0.5 –0.63 麦氏单位菌悬液 AST-GP 3.0ml 盐水+ 280μl 0.5 –0.63 麦氏单位菌悬液 AST-YST 3.0ml 盐水+ 280μl 1.8 –2.2 麦氏单位菌悬液 5.2.3药敏卡稀释方法

(仅供参考)9203 药品微生物实验室质量管理指导原则

9203药品微生物实验室质量管理指导原则 药品微生物实验室质量管理指导原则用于指导药品微生物检验实验室的质量控制。 药品微生物的检验结果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样品中微生物可能分布不均匀、微生物检验方法的误差较大等。因此,在药品微生物检验中,为保证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必须使用经验证的检测方法并严格按照药品微生物实验室质量管理指导原则要求进行检验。 药品微生物实验室质量管理指导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人员、培养基、试剂、菌种、环境、设备、样品、检验方法、污染废弃物处理、检测结果质量保证和检测过程质量控制、实验记录、结果的判断和检测报告、文件等。 人员 从事药品微生物试验工作的人员应具备微生物学或相近专业知识的教育背景。 实验人员应依据所在岗位和职责接受相应的培训,在确认他们可以承担某一试验前,他们不能独立从事该项微生物试验。应保证所有人员在上岗前接受胜任工作所必需的设备操作、微生物检验技术等方面的培训,如无菌操作、培养基制备、消毒、灭菌、注平板、菌落计数、菌种的转种、传代和保藏、微生物检查方法和鉴定基本技术等,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实验人员应经过实验室生物安全方面的培训,保证自身安全,防止微生物在实验室内部污染。 实验室应制定所有级别实验人员的继续教育计划,保证知识与技能不断的更新。 检验人员必须熟悉相关检测方法、程序、检测目的和结果评价。微生物实验室的管理者其专业技能和经验水平应与他们的职责范围相符,如:管理技能、实验室安全、试验安排、预算、实验研究、实验结果的评估和数据偏差的调查、技术报告书写等。 实验室应通过参加内部质量控制、能力验证或使用标准菌株等方法客观评估检验人员的能力,必要时对其进行再培训并重新评估。当使用一种非经常使用的方法或技术时,有必要在检测前确认微生物检测人员的操作技能。

美国FDA药品质量控制微生物实验室检查指南

美国FDA药品质量控制微生物实验室检查指南1993年 I.导言 《药品质量控制实验室检查指南》主要涉及许多有关药品实验室分析的化学方面的问题,对微生物实验室的检查仅提供了有限的指导,而本指南则是微生物分析检查过程的指导。本指南建议,如同对任何实验室检查—样,在检查微生物实验室时,应有—名熟悉检验的分析学家(微生物学家)参与。 II.非无菌药品的微生物检验 由于种种原因,局部药品、滴鼻剂和吸入剂存在许多微生物污染方面的问题.美国药典‘‘微生物属性”章(1111)指出“应该从药品用法、药品性质及时患者的潜在危害等方面评价微生物在非无菌药品中的重要性”,除此之外,没有提供具体的指导。美国药典还建议应对某些种类的非无菌药品做常规的总菌数检验及某些特定的污染指示微生物的检验:例如:植物、动物和某些矿物质中的沙门氏菌属;口服液体中的大肠杆菌;局部用药品小的金黄色倘萄球菌和绿脓杆菌污染;以及:自肠、尿道、阴道用药中的酵母菌和霉菌:大量的专题文章还沦及厂微生物的限度。 作为非无菌药品受微生物污染的可接受程度和类型的—般性指导,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药品分局的邓尼根博士曾强调其对健康的危害问题。1970年他提出被革兰氏阴性细菌污染的局部制剂可能引起中度至重度的健康危害:文献和调查表明,许多感染都源于这种局部药品的革兰氏阴性细菌污染。几年前马萨诸塞州的—家医院就报道过—宗络合碘(Povidonelodine)被洋葱假恤孢菌(Pseudomonas cepacia)污染的典型病例。 因此,每家公司都希望为自己的非无菌药品制订出一种关于微生物限度的标准,美国药典中“微生物限度”(USP61)提供了检验几种指示微生物的方法,但并末涉及所有有害微生物。例如医药界普遍认为,洋葱假中孢菌在局部药品或滴鼻剂斗,大量存在是有害的,但美国药典没有提供证明这种微生物存在的检验方法。 间羟异丙肾上腺素硫酸盐吸入剂溶液的收回就是这方面的—个例子。美国药典第XⅫ版各论部分没有要求对这种药品进行微生物检验。药品管理局将其列为一级收回,因为此药受到了洋葱假单孢菌污染。健康危害评估表明,这种微生物对肺部感染的风险很大,特别是对某些患有慢性气管阻塞、囊性纤维变性和免疫缺陷等病的患者具有潜在的生命危险。此外,药典的微生物限度部分所描述的检验程度不能鉴别这些微生物。 现行美国药典在“微生物限度”部分(61)做了复检的规定,但是许多建议要求取消这种复检条款。类似于其他检验,初次检验结果应予以审查与研究。微生物污染并不是均匀地分布在一批药品或样品中的。如果在一个样品中发现污染而在另—次取样样品中没有发现,则不应忽视初次发现的结果。复检的结果应予以审查与评估,并且应特别注意进行复检的逻辑性和合理性。 为了分离出特定的微生物污染物,FDA实验室和制药工业的许多实验室,使用某些自钝化剂如吐温或卵磷脂的营养培养基,这对于钝化药品中常有的防腐剂的作用是非常必要的,还能为受损的或生长缓慢的微生物提供更好的基质;其他生长参数包括降低培养温度以及延长培养时间(至少5天),因为它们可以为这类微生物提供良好的生存条件。 例如:在《细菌学分析手册》(BAM)第Ⅵ版中,FDA实验室采用化妆品的检验方法鉴别非无菌药品中的污染物。这项检验包括将样品置于改良Letheen肉汤中培养。培养结束后,再用血琼脂平皿和麦球凯琼脂平皿进一步鉴定,然后再鉴别分离出的菌落。FDA微生物学家用这种方法使所有潜在的病原体的复活达到最佳,并且测定复活的微生物数量及其类别。FDA分析学家使用这种方法的另—个重要方面就是要确定所有用过的培养暴促进微生物生长的性能。 选择适当的中和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防腐剂的性质和被评价药品所智的配方:如果在营养肉汤出现微生物生长,那么下一步的鉴别就可将样品转到更有选择性的琼脂培养基或适当的增菌琼脂上。 微生物检验可包括对在需氧菌总数检验小发现的菌落的鉴定。另外上述鉴定不应仅限于美国药典中的指示微生物。 鉴别从微生物总数检验或(和)富集培养检验中分离的各种菌落的重要性,将取决于药品的种类及共其

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产品技术要求珠海迪尔生物

2. 性能指标 2.1 外观与结构 a)外观应端正、清洁,表面涂、镀层应无明显剥落、擦伤、露底及污垢; b)铭牌及标志应清晰、准确、牢固,所有紧固件不得松动;控制器件操作应灵活、可靠。 2.2 功能要求 2.2.1 系统功能要求 a) 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以下称:“系统”)可以自动读取试剂板细菌生化鉴定和抗菌药物MIC半定量测定的阴、阳性结果; b) 应用程序经分析应可得出被鉴定菌株的名称和抗菌药物MIC结果; c) 应能生成检验报告单; d) 应能打印检验报告单。 2.2.2 软件临床功能纲要 2.2.2.1 检测功能 2.2.2.1.1标本资料录入 提供输入或选择的方式录入标本的姓名、类型及来源等资料。 2.2.2.1.2 出具细菌检测报告 在软件的指引下,用户可选择出具无菌报告或者有菌报告,出具有菌报告时,软件支持自动对试剂板进行检测并生成相应的判读结果,也支持手工录入细菌检测结果,用户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 2.2.2.2 查询功能 根据不同的查询条件,用户可对历史报告单及其相关信息进行查询。 2.2.2.3 设置功能 软件提供各种类型的参数设置,用户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预设。 2.2.2.4 统计功能 根据不同的统计条件,用户可对历史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2.2.5 WHONET功能 根据不同的WHONET数据要求,用户可将历史数据按要求导出。 2.3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性能要求

2.3.1准确性 2.3.1.1 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对质控菌株鉴定准确性的符合率应≥95%;2.3.1.2 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对质控菌株抗菌药物MIC半定量测定准确性 的符合性应≥95%。 2.3.2重复性 2.3.2.1 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对质控菌株鉴定重复性的符合率应≥95%;2.3.2.2 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对质控菌株抗菌药物MIC半定量测定重复性 的符合率应≥95%。 2.4 温育系统性能要求(适用96A,不适用于D2Mini/D2Plus) 温度准确度及波动 a) 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温度稳定后,准确度偏差应不超过±1.5℃; b) 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温度波动应不超过3.0℃。 2.5 环境试验要求 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应符合GB/T14710-2009中气候环境试验I组,机械环境试验I组及表2的要求。系统的运输试验、电源电压适应能力试验应分别符合GB/T14710-2009中第4章、第5章的要求。 2.6 安全要求 应符合GB4793.1-2007、GB4793.9-2013和YY 0648-2008的要求。 2.7电磁兼容性要求 应符合GB/T 18268.1-2010和GB/T 18268.26-2010的要求 2.8网络安全要求 2.8.1数据接口:应有通用的标准有线网络接口,使用标准TCP/IP协议; 2.8.2用户访问控制:用户应输入与用户名相匹配的密码才能登录使用系统; 用户类型:分为管理员,普通用户两种; 用户身份鉴别方法及权限:系统根据登录的用户名匹配权限; 管理员有检验操作、数据查询、系统管理权限; 普通用户有检验操作、数据查询权限。

细菌药物敏感试验实验报告

细菌药物敏感试验实验报告 药物敏感性试验的基本原则 1药敏试验检测获得性耐药,不必测试天然耐药: 天然耐药是细菌菌种固有的特征,耐药基因一般位于染色体,可以长期稳定遗传,表现为对某类或某种药物的天然耐药。天然耐药信息一般由基础医学和临床文献提供。部分天然耐药,体外试验条件下可能无法检测出来,因而导致假敏感,如果报告将成为极重要错误,严重误导临床。常见菌种对各类药物的天然耐药见文献。实验室全体人员应熟知这些信息,可将其发给临床学习和参考。 2药敏试验测试的前提条件: 实验室应具备相应检测的人员能力、客观条件、结果解释依据。标本处理、菌株分离鉴定、药敏试验操作等环节规范、标准、结果可信;具备对结果的解释能力,能够提供临床会诊服务。临床常规工作,分离株(可能)有临床意义而非定植或污染时,才可进行药敏试验。 错误示例:来自痰标本的溶血葡萄球菌,未作标本质量评估和半定量培养,进行药敏试验;来自粪便标本肠球菌属进行药敏试验等。 3测试结果应准确: 实验室应遵照CLSI文件或相关规范建立本医院药敏试验的质量管理

体系。质控菌株、频率、质控范围符合相关要求;定期参加实验室室间比对项目。建议保留菌株,以便复核。 具体的专业要求 1标本类型 临床微生物学的一大特点是标本种类繁多,而不同药物在这些部位的分布不同。标本的规范采集、质量保证、立即运送和有效保藏有赖于临床、实验室以及相关各方的密切合作。在规范临床送检的前提下,实验室进行药敏试验和报告药敏结果时,应首先考虑标本的特殊性。实际工作中需重点考虑的标本如下。 1.脑脊髓液: 正常和疾病状态不能穿透血脑屏障的药物,常规不应报告。报告审核时,对于分离自脑脊髓液的菌,下列药物不能报告:仅有口服剂型的抗菌药物、一、二代头孢菌素(除外静脉用头孢呋辛)、头霉素类、克林霉素、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和喹诺酮类。

药品微生物实验室质量管理指导原则

9203药品微生物实验室质量管理指导原则药品微生物实验室质量管理指导原则用于指导药品微生物检验实验室的质量控制。涉及生物安全的操作,应符合相应国家、行业、地方的标准和规定等。 药品微生物的检验结果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样品中微生物可能分布不均匀、微生物检验方法的误差较大等。因此,在药品微生物检验中,为保证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必须使用经验证的检测方法并严格按照药品微生物实验室质量管理指导原则要求进行检验。 药品微生物实验室质量管理指导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人员、培养基、试剂、菌种、设施和环境条件、设备、样品、检验方法、污染废弃物处理、检测结果质量保证和检测过程质量控制结果有效性的保证、实验记录、结果的判断和检测报告、文件等。 人员 微生物实验室应设置质量负责人、技术管理者、检验人员、生物安全责任人、生物安全监督员、菌种管理员及相关设备和材料管理员等岗位,可通过一人多岗设置。 从事药品微生物试验工作的人员应具备微生物学或相近专业知识的教育背景。 检验人员必须熟悉相关检测方法、程序、检测目的和结果评价。微生物实验室的管理者其专业技能和经验水平应与他们的职责范围相符,如:管理技能、实验室安全、试验安排、预算、实验研究、实验结果的评估和数据偏差的调查、技术报告书写等。 实验人员上岗前应依据所在岗位和职责接受相应的培训,在确认他们可以承担某一试验前,他们不能独立从事该项微生物试验。应保证所有人员在上岗前接受培训内容包括胜任工作所必需的设备操作、微生物检验技术等方面的培训,如无菌操作、培养基制备、消毒、灭菌、注平板、菌落计数、菌种的转种、传代和保藏、洁净区域的微生物监测、微生物检查方法和鉴定基本技术等,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实验人员应经过实验室生物安全方面的培训,熟悉生物安全操作知识和消毒

微生物检验实验室药物敏感性试验标准操作规程

微生物检验实验室药物敏感性试验标准操作规程1.目的 规范药物敏感性试验标准操作规程,确保药敏结果准确。 2.原理 将含有定量抗菌药物的纸片贴在已接种待检菌的琼脂平板上,纸片中所含的药物吸取琼脂中的水分溶解后会不断的向纸片周围区域扩散,形成递减的浓度梯度,在纸片周围抑菌浓度范围内待检菌的生长被抑制,从而产生透明的抑菌圈。抑菌圈的大小反映检测菌对测定药物的敏感程度,并与该待检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呈负相关,即抑菌圈愈大,MIC愈小。 3.试剂 M-H培养基、无菌生理盐水、药敏纸片、无菌棉签、35℃孵育箱、标准比浊管或比浊仪。 4.质控 4.1 常用细菌药敏质控标准菌株参见CLSI规定。 4.2 质控菌株每日随临床标本一起进行药敏试验,测定质 控菌株的抑菌环。质控菌株的抑菌环在允许范围之内,说明结果可信。 4.3 质控的频率由于纸片法药敏试验是很稳定的,在不 失控的时候,可以每周作1~2次质控菌株的测定。如果发现有失控的情况,就必须每日做1次,寻找失控的原因

并予以纠正。如果连续30日失控<3次的,可以恢复每周1次。 5.操作步骤 5.1 挑取4~5个纯培养菌落,接种于3~5ml M-H肉汤(0.5麦氏单位)中,经35℃培养6~8h。 5.2 用无菌生理盐水或M-H肉汤校正菌液浊度,使其与标准比浊管的浓度相同。 5.3 用无菌棉拭蘸取校正过的菌液,在试管壁上挤压几次,压去多余的菌液,涂布整个M-H平板表面,再重复两次,每次旋转平板60°,使整个平板涂布均匀,最后用棉拭涂布平板四周缘一圈。 5.4 涂布菌液的平板于室温中干燥3~5分钟后,用纸片分配器或无菌镊子取药敏纸片,贴于平板表面,并用镊尖轻压一下纸片,使其贴平。每张纸片的间距不小于24mm,纸片的中心距平板的边缘不小于15mm,直径90mm的平板宜贴6张药敏纸片。 5.5 将贴好纸片的平板置35℃孵育18~24小时后,用卡尺量取抑菌圈直径。个别菌孵育温度,时间及条件应按照CLSI规定。 6.结果判断 7.根据CLSI M100最新标准将所测抑菌圈的大小,报告为敏感(S)、中介/中敏(I)或耐药(R)。

细菌培养、细菌鉴定药敏分析仪

全自动细菌培养鉴定药敏系统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即:血培养仪(BACTEC9050)和细菌鉴定/药敏仪。 全自动血培养仪是一种专门设计用于快速培养和检测血液中细菌和真菌的仪器,BACTEC9050血培养仪采用的培养瓶主要有需氧和厌氧标准瓶,加有树脂的需氧和厌氧Plus 瓶以及儿童瓶等。其树脂瓶经现场实验证明能较快地发现瓶中细菌并有较高的检出率。目前此系统在世界上特别是在欧美应用十分广泛。 BD PHOENIXTMM System凤凰全自动微生物鉴定/药敏系统是专业设计应用于临床微生物实验室进行快速细菌鉴定及药物敏感试验的全自动设备。仪器原理为先进的荧光增强与传统方法的结晶。系统连续监测,试验完成后可立即得出结果;革兰阳性菌和阴性菌准确度为95%;细菌的药敏时间较手工方法也大为缩短。从接收标本到出具报告时间仅为48h左右,准确度为95%。全自动细菌培养鉴定的投入使用,将在以下四个方面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一是提高培养基营养条件利于苛养菌生长。二是加强细菌耐药性监控。鉴于目前耐药性的问题日趋严重,该系统能较准确地做好常规的抗生素敏感试验,并保存有关的菌种和数据以便进一步分析,包括耐药趋势的统计分析、耐药机制的检测和研究,重点耐药菌株如MR-SA、VRE 和ESBL等的监测和耐药基因的检测等。三是帮助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检测病原微生物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是临床微生物实验室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抗生素敏感性检测的主要目的是预测抗生素的治疗效果,并帮助临床医生针对某一特定的临床感染问题选择最合适的药物,该系统不仅能正确、迅速检出病原体,而且给临床提供可能存在的耐药机制,帮助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四是提供临床(咨询)服务,目前备受人类重视的难治的耐药菌有:①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PRP);②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③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④耐万古霉素葡萄球菌(VRSA);⑤耐多种药物的结核分枝杆菌(MDR-TB);⑥真菌感染日益增多;⑦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革兰阴性杆菌(ESBL);⑧持续高产染色体I型β-内酰胺酶(AmpC)的阴沟肠杆菌、产气肠杆菌,弗劳地枸橼酸杆菌;⑨多重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随着该系统的投入使用以及与临床的及时沟通,对协助临床医生解决治疗感染性疾病的困难也有一定的帮助。

常见细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报告规范

常见细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报告规范中国专家共识 微生物学检验为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和控制提供了必不可少的证据。因此微生物学检验报告是临床和实验室等多方共同关注的焦点。国内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发展较为薄弱,报告存在着种种不足。同时,临床与实验室的沟通存在一定不足,密切协作非常必要。基于实际存在的问题,为规范国内临床微生物学检验药物敏感性试验报告,加强临床与实验室合作,发挥检验医师作用,特制订本共识,以期指导相关报告的规范化,减少错误,增加专业信息,提高服务质量,为临床医学诊、治、控提供坚实的科学依据。本共识限于常见细菌的药物敏感性报告。 一、药物敏感性试验的意义和基本原则 (一)意义 药物敏感性试验可以检测细菌对于抗细菌药物的敏感性,为临床用药、新药研究、监测耐药变迁、发现耐药机制等提供客观证据[1]。对于经验治疗,依据一方面来自医生自身的经验,一方面是实验室长期不断提供的数据积累。临床需要考虑不同感染的病原谱和常见病原对不同药物的敏感性;对于靶向治疗,特定分离株的具体药敏试验结果可以用于判断经验治疗选药合理性、经验治疗效果分析、调整治疗选药依据等。 (二)基本原则 1.药敏试验检测获得性耐药,不必测试天然耐药: 天然耐药是细菌菌种固有的特征,耐药基因一般位于染色体,可以长期稳定遗传,表现为对某类或某种药物的天然耐药[2]。天然耐药信息一般由基础医学和临床文献提供。部分天然耐药,体外试验条件下可能无法检测出来,因而导致假敏感,如果报告将成为极重要错误,严重误导临床。常见菌种对各类药物的天然耐药见文献[3,4]。实验室全体人员应熟知这些信息,可将其发给临床学习和参考。 2.药敏试验测试的前提条件[5]: 实验室应具备相应检测的人员能力、客观条件、结果解释依据。标本处理、菌株分离鉴定、药敏试验操作等环节规范、标准、结果可信;具备对结果的解释能力,能够提供临床会诊服务。临床常规工作,分离株(可能)有临床意义而非定植或污染时,才可进行药敏试验。错误示例:来自痰标本的溶血葡萄球菌,未作标本质量评估和半定量培养,进行药敏试验;来自粪便标本肠球菌属进行药敏试验等。 3.测试结果应准确: 实验室应遵照C L S I文件或相关规范建立本医院药敏试验的质量管理体系。质控菌株、频率、质控范围符合相关要求;定期参加实验室室间比对项目。建议保留菌株,以便复核。 二、具体的专业要求 (一)标本类型 临床微生物学的一大特点是标本种类繁多,而不同药物在这些部位的分布不同。标本的规范采集、质量保证、立即运送和有效保藏有赖于临床、实验室以及相关各方的密切合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