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躬耕地--南阳

诸葛亮躬耕地--南阳
诸葛亮躬耕地--南阳

南阳---诸葛卧龙躬耕地

证据之一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自述躬耕于南阳

正史《三国志》记载了诸葛亮上疏后主的《前出师表》,在此文中,诸葛亮表述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这一段话的意思是:我本是一个平民百姓,在南阳自耕自食,只希望在乱世中保全性命,不求在诸侯面前闻名显达。先帝不嫌弃我身世我身世低贱,竟屈驾相访,向我征询天下大事,这使我很受感动于是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这一段话出自诸葛亮给后主的奏章中,可称为第一手材料,是无可非议的,因而,它是诸葛亮躬耕于南阳最可信的证据。

证据之二诸葛亮在《黄陵庙记》中自述在南阳躬耕

在《诸葛亮集.文集.黄陵庙记》一文中,诸葛亮说:“仆躬耕南阳之亩,遂蒙刘氏顾草庐,势不可却,计事善之,于是情好日密,相拉总师。”

黄陵庙位于长江西陵峡南岸,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汉献帝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 ,诸葛亮奉命领兵进军益洲,船队进到西陵峡,他登岸看到一座断壁残垣的古庙,原来是祭祀禹王和神牛的庙宇,由于年久失修,以致如此。诸葛亮感慨万千,即派人“复而兴之,再建其庙号”。庙宇建成后,即撰写了《黄陵庙记》,并刻碑铭记。在碑文中,诸葛亮说了上述的那一段话,即“我在南阳躬耕着田地,承蒙先主刘备三顾草庐访我......”这一段话同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所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是一致的,因而,这也是诸葛亮躬耕南阳最可靠的证据。

证据之三隋开皇“断石幢”称孔明居南阳躬耕

《中州杂俎》记载,诸葛亮“又尝居叶县之平山下,现存隋开皇二年断石幢云:…此地有诸葛之旧坟墟,在高阳华里。?今山下少西有诸葛庙,东金鸡冢,疑冢即孔明父祖葬处.盖孔明琅琊避地而西,自其父祖已然,其居南阳则自孔明始也。此断石幢既为隋时物,则去三国时未远,言必得其真,故而书之。”

据《叶县志.陵墓》称:“开皇断石幢系明代叶县县令牛凤在《改正诸葛武侯

祠记》石碑中所记”。今平顶山卫东区妇幼保健站有诸葛庙遗址,东有诸葛庙街,《改正诸葛武侯祠记》的石碑,竖立在妇幼保健站院内,至今保存完好。

由上文可以看出,诸葛亮的父辈(也可能是叔父)避地而西,曾迁徙南阳叶县之平山下居住,其父辈死后,诸葛亮即移居南阳躬耕。

证据之四晋代诗画石称颂诸葛亮躬耕南阳

清朝末年,南阳方城拐河镇群众,在澧河淤沙中发现一块晋代诗画石,上半部刻有《诸葛武侯躬耕歌》,下半部刻有诸葛亮画像。该诗画石现保存在拐河镇高中院内。

《躬耕歌》共30句、150多字:“躬耕南亩乐如何,吃也靠着,穿也靠着;力勤粪多做生活,麦也添多,谷也添多;耕三余一要斟酌,丰也不错,凶也不错~~~”。其落款为:晋永和三年岁次癸亥秋月谷旦,尚书仆射和浴手敬书。

《躬耕歌》文词朴实无华,雅俗共赏。蕴含着博大精深的哲理,闪烁出诸葛亮的高风亮节,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史学价值。一是此文形成的年代久远,与三国相近;二是系东晋名宦顾和手书,有较高的声望;三是出土在南阳,且至今保存完好。这对诸葛亮躬耕南阳又提供了一个有力的佐证。

证据之五“三顾桥碑”证明刘备“三顾茅庐”发生在南阳卧龙岗

刘备三请诸葛亮是妇孺皆知的历史故事。那么,这个故事究竟发生在哪里?这是与诸葛亮躬耕地密切相关的问题。

《三国志.诸葛亮传》曰:“时先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刘备屯兵新野的时候,徐庶向刘备推荐了人喻为“卧龙”的诸葛孔明,于是就发生了“三顾茅庐”。

三顾茅庐”具体发生在哪里呢?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说得很清楚,“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驾,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古今图书集成》“南阳府”古迹部分曰:“诸葛庐,府城西南七里卧龙岗,昭烈三顾处,有词,春秋祀焉。”

刘备当年屯兵新野,来南阳卧龙岗“三顾茅庐”,必经梅溪河桥。该桥原本是一座极普通的小桥,因刘备“三顾茅庐”时经过此桥,世称三顾桥,至今约有1700年历史。清代在旧桥的基址上修建为石板桥,1968年由于城市扩建,又将此桥改修为水泥结构的拱券桥。

“三顾桥”在历史文献中屡有记载,如:康熙壬辰年编修的《龙岗志》中云:“三顾桥在南阳府城外西南三里许,离卧龙岗亦三里许,汉昭烈帝三顾草庐经此,因名。”令人惊喜的是2003年元月6日,在卧龙区棉花加工厂院内的建筑垃圾中发现了一块“三顾桥”残碑。碑文曰:“…..三顾口更有义焉,三顾者昔刘主顾草庐而谒诸葛者也,后来汉室所由兴亦始,不假此桥谒诸葛之路乎,虽谓先人之遗迹,即今人往来所利便也。但历年久远,倾危将至,谁忍坐视不为之此乎,口口是桥修以流芳于不穷……”。此碑虽残,发现于卧龙路三顾桥之侧,已显露出的部分碑文足能说明问题,具有重大的历史和文物价值。

三顾桥残碑是南阳诸葛亮研究史上的一次重大发现,它确凿无疑地证明,历史上的“三顾桥”确实存在,它用实物证明了刘备“三顾茅庐”就发生在南阳卧龙岗。进而为诸葛亮自述“躬耕于南阳”提供了实物佐证。

证据之六晋李兴撰《祭文》在南阳祭祀诸葛亮

西晋惠帝时,为纪念先贤,曾命令镇南将军荆州刺史刘弘与李兴一起到诸葛亮故宅祭祀。为此,李兴写了一篇《祭诸葛丞相文》,祭文曰:“天子命我,于沔之阳,听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遗光,登隆山以远望,轼诸葛之故乡……”。此事发生在晋永兴年间,当时,镇南将军、荆州刺史刘弘驻节宛城,李兴是刘的参军。李兴为刘弘代写了《祭诸葛丞相文》,他们是在沔北南阳某地举行祭祀诸葛亮的活动。然而,“襄阳说”抓住这篇《祭文》断章取义,认为“于沔之阳”就是在襄阳诸葛亮故居。其实,这是误解,古时人们俗说“山南水北谓之阳”,此处说的“于沔之阳”,是指在沔水以北南阳某地举行祭祀活动,并不是沔南的襄阳故宅。

证据之七黄权在南阳卧龙岗建庵祭祀诸葛亮

亮初亡,人们怀念其功德,“遂因私祭之于道陌上”,随后,步兵校慰习隆、中书郎向充等共上表,求立庙“断其私祭,以崇正礼”,后主乃从之。黄权则是最

早在南阳卧龙岗建诸葛庵祭祀的人。

黄权,字公衡,巴西阆中人。刘备袭取益洲后,任用其为代理偏将军,刘备为汉中王后,任权为治中从事。刘备在蜀称帝后,欲报荆洲失守、关羽被杀之仇,将伐东吴,黄权竭力劝阻,但刘备不从,一定要率兵亲征。任命黄权为镇北将军,督江北军以防魏师。后来,伐吴果然失败。黄权因“降吴不可,还蜀无路”,故而降魏。先主叹曰:“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黄权与刘备及诸葛亮有着浓厚的感情,尤其对诸葛亮十分佩服敬仰。他经常在魏国官僚中称颂诸葛亮。司马宣王曾给诸葛亮写信说:“黄公衡,快士也,每坐起叹述足下,不去口实”。当权听到故国丞相诸葛亮去世的消息后,不胜悲痛,即和南阳同乡人在诸葛亮躬耕过的卧龙岗,修建了一座诸葛庵,因时节进行祭祀活动。

证据之八诸葛亮为刘备从南阳贷款以为军需。

明代何宇度在《益部谈资》记载:“先主寓荆洲,从南阳大姓晁氏贷款千万,以为军需,诸葛亮担保,券至宋犹存。”这是一条极重要的主证材料。

汉末,刘备开始无立足之地,从东吴借得荆洲,当时军需很困难,因诸葛亮在南阳躬耕十年,人际关系有所熟悉,于是,由诸葛亮担保,从南阳晁氏贷钱千万,以应急需。当时打的借条,至宋代仍然保存着。

证据之九诸葛亮为其弟在南阳娶妻

《诸葛武侯集》注引《诸葛氏谱》称:“亮为弟均,取南阳林氏女为妇,期年,生子名望。”

清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立于山东临沂访坞村的《诸葛氏祖碑文》》载:“我葛氏家琅琊,迁于南阳,食禄为诸,以官为姓。”

现存的《琅琊郡全裔堂诸葛氏宗谱》称:“亮生于琅琊,迁居南阳,官于西蜀。”该宗谱还:“诸葛亮次孙诸葛京次子(诸葛)冲携眷复归故里,又还琅琊。

从《诸葛宗谱》看,诸葛亮系山东琅琊郡阳都县人。其原本姓葛,后裔被汉文帝追封为诸县侯,所以人们称他们为“诸葛”,久而久之,就习用以为复姓了。诸葛亮兄弟共三人,兄诸葛谨在东吴效力,弟诸葛均年少时,跟诸葛亮在南阳卧龙岗躬耕,自食其力。诸葛均年长后,诸葛亮就在南阳为其弟娶了林氏之女为妻。

证据之十唐裴度著文称颂诸葛亮躬耕南阳

在成都武侯祠大门左侧碑亭中,矗立着《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裴度是唐中期名相,博学多才,功勋卓著。他在碑文开头说:“度尝读旧史,祥求往哲”。这说明裴度对先贤诸葛亮的生平经历及业绩都作过研究,是很了解的。裴度称赞诸葛亮是一个“藏器在身,待时而动”的英才。碑文说:“公是时也,躬耕南阳,自比管乐…..时称卧龙”。这是迄今肯定诸葛亮躬耕南阳最早的石刻记载之一。像这样年代久远,具有重要文献价值的珍贵碑刻,能保存至今,实为难得。

证据之十一唐代大量文献记述诸葛亮躬耕南阳

在唐代,诸葛亮已名扬天下,大量文献和碑刻记述了诸葛亮躬耕南阳、刘备三顾诸葛亮于草庐以及卧龙岗、诸葛庐等方面的事迹。如,唐刑部员外郎侍御史沈回在《蜀丞相诸葛武侯新庙碑铭》称:“伊昔武侯,踠足南阳,退藏于密,不曜其光。”吕温在《诸葛武侯庙记》称:“胥字南阳,坚卧待主,三顾缜说,群雄粗定。”严从在《拟三国名臣赞序》称:“先主之迹远播于汶隅,孔明躬耕南阳,盘桓待主……”李翰在《三名臣论》称:“昔诸葛亮拥膝南阳,为…梁父吟?,自比管乐,州平、元直以为信然,虽涯量可窥,而遗迹可见。”赵均的《金石林时地考》称:庐“在南阳城西南七里。”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曰:“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证据之十二宋代坚持诸葛亮躬耕南阳的人越来越多

例如朱黼在《评诸葛孔明》称:“孔明高卧南阳,自比管乐,世人莫之许也。余窃论之,孔明王者之佐,伊尹之俦也~~~~~夫孔明之于伊尹,所遇虽异,处心则同。夫躬耕有莘而乐尧舜之道,躬耕南阳而吟…梁父?之诗,同一隐晦也,聘三往而后起,驾三顾而后从,同一出处也。”

宋司马光在《咨治通鉴》中云:“初,琅琊人诸葛亮寓居襄阳隆中。”《魏略》云:“诸葛亮在荆州以建安初,与颖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俱游学。”据上述记载,建安初年,诸葛亮在襄阳隆中住过,不是躬耕,而是游学。这些资料彻底否定了诸葛亮躬耕襄阳隆中说。

证据之十三岳飞谒南阳武侯祠并手书“出师二表”

南宋民族英雄岳飞对诸葛亮十分敬慕,于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过南阳挥毫书写了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并写有跋语:“绍兴戊秋八月望前,过南阳谒武侯祠。遇雨,遂宿于祠内,更深秉烛,细观壁间昔贤所赞先生文词、诗赋及祠前石刻…二表?,不觉泪下如雨,是夜竟不成眠,坐以待旦。道士献茶毕,出纸索字。挥涕走笔,不计工拙,稍舒胸中抑郁耳。岳飞并识”。

证据之十四元代文人学士咏赞诸葛亮躬耕南阳

元代江西儒学提举杨维镇在《孔明自比管乐论》称:“汉之诸葛孔明,方其躬耕南阳时,常自比管仲、乐毅,人固谓其大言夸世耳,以余观之,其才业则过于管乐”。元代儒学教授王谦在《丞相诸武侯庙碑》称:“距南阳治城西七里,而近有岗曰卧龙,俗以武侯隐居之所,前人卜地一区,起屋四楹,绘像而祠焉。”元代翰林学士程钜夫撰写的《敕修南阳诸葛书院碑》称:“臣瑾按,南阳城西七里,有岗阜然隆起,曰卧龙岗,有井渊然渟深,曰诸葛井,相传汉丞相忠武侯故居,民岁祀之。”《大元一统志》卷三河南江北行省《古迹》中载:“卧龙岗在南阳县境内,诸葛亮孔明躬耕地。”

证据之十五元仁宗皇帝钦定南阳武侯祠

南阳卧龙岗武侯祠是元仁宗于延佑四年(公元1315年)钦定的。

据元代程钜夫撰写的《敕修南阳诸葛书院碑》称:元武宗至大二年,河南平章政事何玮到南阳谒诸葛亮祠,“慨然兴怀”,即指示南阳地方官将祠扩修,此工程计施工四年。完工后,河南向朝廷奏请命名。元仁宗于延佑四年(公元前315年)交中书平章政事与翰林院集议,给南阳卧龙岗诸葛亮祠正式命名为“武侯祠”。南阳卧龙岗武侯祠从此得到朝廷钦定的地位。程钜夫为元代翰林学士,湖广京山人,当时参与集体研究并撰《敕修》碑文,应该说是可靠的根据。

证据之十六明代官方志书肯定诸葛亮躬耕南阳

明代,诸葛亮躬耕南阳进一步得到官方听肯定,并载入史册。

《大明一统志》是明代官修的历史地理专著,该志书卷30南阳府《山川》条中称:“卧龙岗在府西七里。起自嵩山之南,绵亘数百里,至此截然而往,回旋如巢,然草庐在其中。世人喻孔明为卧龙,因号其岗云。其下平如掌,即孔明

躬耕处。”该志书在卷30南阳流寓条又称:“诸葛亮,本琅琊人,汉末避乱,寓居南阳之西岗,躬耕陇亩。”《明嘉靖南阳府志》的说法,大致与《大明一统志》相同。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经河南等处布政司奏请,明世宗确认南阳卧龙岗“实为诸葛亮藏修发迹之所”,“但襄阳不过亮与隐士庞士元往来游息之地。”

证据之十七明代不少碑刻记述

明《嘉靖乙酉抚民右参政许复礼呈照碑记》称:“南阳郡城西七里许,有阜隆然,绵亘四十余里,名曰卧龙岗,乃汉丞相忠武侯诸葛孔明躬耕之地也,岗上有草庐故居,前有忠武侯庙,庙中塑像纶巾抱膝,宛然令人起敬,旁有书院故址,询之父老,考之郡志,皆云孔明大节,自唐宋以来,乡人立祠祀之,血食有年~~~。”明宪皇帝在《诸葛武侯》赞诗序中曰:“孔明值汉室板荡,隐于南阳,司马徽谓先主曰,识时务者为俊杰,诸葛孔明真俊杰也~~~~。”

明李东阳在《重修诸葛武侯祠记》称:“南阳城西五里卧龙岗,为草庐旧址,汉史称侯躬耕南阳,又曰寓居襄阳隆中。元建祠祀侯,又置书院,设山长,聚徒讲学,给田数百顷。”

证据之十八明代名仕极为关注南阳武侯祠

明末朱瓘在《重修诸葛武侯祠记》称:“南阳县治之西,去城六七里许,有岗曰卧龙,旧有诸葛武侯祠,岁久就圮,... 明代诗读蜀地新都人叶桂章在《武侯记》称:“嘉靖乙酉岁仲冬,予奉命使唐府之南阳,暇日得拜武侯祠于卧龙岗,岗在郡西南可十里许,~~~~~地势四面稍下,惟中岗隆起,故曰隆中,盖南阳伟观也。”

证据之十九康熙乙酉年编印了《龙岗志》、《忠武志》二书

清柯彩在《重修武侯祠院碑记》称:“侯祠宇遍天下,而最著名者有三焉,考其遗迹,於琅琊则遡所生也,蜀与滇,报其功而怀其德也,至南阳又功其躬耕养晦地也,亘古至今,遂相传宛有卧龙岗云…….”

清澎而述在《重修诸葛丞相忠武侯祠记》称:“史称建安十三年,昭烈三顾诸葛亮于南阳。南阳西七里许,相传为卧龙岗,即躬耕旧处……。”

证据之二十清重修武侯祠及诸葛书院碑记的论述

清鹿佑在《募修南阳卧龙岗诸葛忠武侯祠疏》中曰:“诸葛忠武侯,不特抱王佐之才,而实兼备圣贤礼用之学,考其生平行事,无不原本经术,与三代之英相颉颃,方其躬耕陇亩,三顾而始出草庐……。

清闫兴邦在《重建南阳卧龙岗诸葛书院碑记》中曰:“去南阳城西七里许,有卧龙岗,公所隐居乐道处,元至正十年,敕改为诸葛书院,聚生徒,拨瞻田,使学于其中。昔自明季委为灰烬,……。”

证据之二十一诸葛亮在南阳曾有多处活动遗迹

史载,诸葛亮在南阳,还有多处活动遗迹,如清代汪介人著《中州杂俎》载:“诸葛亮本琅琊人,徙于顺之阳之石峡口,结庐而隐,寻徙入南阳之卧龙岗。今裕州石峡口(今方城县小史店)有小茅庵,唐时石记犹存。又尝寓居于新野之野白岗,庄宅基址今为玉皇庙,古井尚在。南阳卧龙岗碑阴载,新野地五顷,佃户张某佃种,亦先贤之遗迹也。又唐县有诸葛庄,武侯之远田也,曾犁出古碑,在县西桐寨铺,去南阳市六十里。又尝居叶县之平山下,现存隋开皇二年断石幢云:…地有诸葛之旧坟墟,在高阳华里。?今山下少西有诸葛庙,东有金鸡冢,疑冢即孔明父祖葬处。盖孔明从琅琊避地而西,自其父祖已然,居南阳则自孔明始也。此断石幢既主国隋时物,则去三国未远,当必得其真,故而书之。”

证据之二十二诸葛亮曾在桐寨铺诸葛庄购田耕种

据南阳《唐河县志。地舆志古迹》记载:“诸葛庄在县西四十余里,位于桐寨铺西,清乾隆五十二年,犁地得石碣,有…诸葛庄?三字,相传武侯曾置庄田于此,去南阳旧庐仅六十里。”

证据之二十三葛亮《远涉帖》叙论称亮躬耕南阳

诸葛亮之《远涉帖》,始见于北宋风内院奉敕撰著《宣和书谱》卷十三,“草书叙论”曰:“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人也。少孤,依从父玄。玄卒,亮躬耕南阳,高卧不仕。蜀先主三往见然后起。先主喜而谓其臣曰:…吾之得亮,犹鱼之得水也。?。……今御府所藏草书--《远涉帖》。”《远涉帖》是诸葛亮唯一存世的临仿本,“草书叙论”则提供了诸葛亮躬耕南阳的证据。

证据之二十四历代文人学士赞颂诸葛武侯

历代文人学士写了大量的诗词歌赋,赞颂诸葛武侯,从中可以窥见诸葛亮躬耕南阳的踪迹,现选列数首:

《读诸葛武侯传书怀》唐李白

当其南阳时,陇亩躬自耕。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

《南阳》唐胡曾

世乱英雄百战余,孔明曾此乐耕锄。蜀王不自垂三顾,争得先生出旧庐?

《诸葛武侯》宋王安石

武侯当此时,卧龙独摧藏。掉头梁父吟,羞与众争先。邂逅得所从,幅巾起南阳。崎岖巴汉间,屡以弱攻疆。

证据之二十五诸葛亮的躬耕地在南阳卧龙岗

在元、明、清历朝的志书中,均明确表述了诸葛亮当年躬耕和受三顾于南阳卧龙岗。志书中称:“卧龙岗在南阳府西七里,起自嵩山之南,绵亘数百里,至此截然而止,回旋如巢,然草庐在其内……,其下平如掌,即侯躬耕处。”明《地理志》曰:“时人喻孔明为卧龙,因号其岗云。”明代将领俞大猷在《重建诸葛亭记》称:“昔诸葛亮先生躬耕南阳时,人以…伏龙?称之,故名曰其所居之岗曰卧龙岗,是山因先生而得名也。”基于这两种说法,我们认为,不论是人因地而得名或山因先生而得名,都说明诸葛亮在南阳卧龙岗居住过,卧龙岗即侯躬耕处。

证据之二十六刘备三顾草庐只能在南阳卧龙岗

在《三国演义》中有徐庶走马荐诸葛的故事,这个故事出自《三国志卷三十五。蜀书五》,当时,刘备屯兵拳野,至南阳卧龙岗三顾茅庐,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襄阳人硬说,“刘备三顾茅庐是在隆中”,这是没有道理的。

我们知道,刘备屯新野。刘备为扩充自己势力,积极招贤纳士。“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这种做法,引起了刘表的警惕,“表疑其心,阴御之”,即派人暗中监视。因此,刘备不可能毫无顾忌地三次渡汉水到襄阳隆中三顾草庐,请诸葛亮出山。

证据之二十七东汉时今隆中不属南阳管辖

东汉时襄阳隆中不属南阳郡管辖,是诸葛亮躬地之争的一个关键问题。坚持

襄阳说的人其主要依据是东晋习凿齿在《汉晋春秋》中所说:“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其实,习氏的这种说法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古时候由于交通不便,高山大河往往是行政区划的天然分界。南阳郡是秦昭襄王三十五(前272年)设立的,此前六年,即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已在汉水南建立了南郡。汉水东西走向的50多公里是当时两郡的分界线。南郡建立时不可能独将汉南隆中一小块留下,待六年后南阳郡设立时隔江划给南阳郡。胡三省在《资治通鉴》注中说:“秦置南阳郡,以南山之南,汉水以北也。”《路史。国名记》引萧梁任昉《地纪》称:“汉江以北为南阳郡,汉江以南为南郡是也”。从秦朝至东汉建安十三年以前400多年间,南阳郡与南郡一直以汉水为界,今隆中之地就在汉水之南,因此,东汉时它隶属南郡而不归南阳郡管辖。

证据之二十八邓县不是邓城,两地不能混同

据陈芳绩的《历代地理沿革表》记载:“古邓国,汉置县,原南阳郡。”又载:“邓城始建于晋,属襄郡。”《汇篡》释例曰:“今湖广襄阳府东北二十里有邓城。”《春秋地理考实》曰:“邓国,今河南南阳府西南百二十里邓州是也。”从以上资料看,邓县不是邓城,两地相隔百余里。

那么,邓县辖不辖邓城?也是辖不辖隆中的问题?可以肯定的说,邓县从来没有辖过隆中,理由是南阳之邓县,与隆中相隔有山都县和朝阳县,加上相隔一条江,邓县如何管辖隆中呢?习凿齿由于忽略上述事实,撰写《汉晋春秋》时,误以南阳邓县为襄阳邓城以晋时的行政区划来证汉末人物的活动,是有违史实的。

证据之二十九《隆中对》篇名不妥,应为《草庐对》

《三国志》作者陈寿在《诸葛亮集》中,把刘备三顾茅庐时与诸葛亮的对话节录下来中,以《草庐对》而定名、而问世。清代张澍在编辑《诸葛忠武侯集》时根据东晋史学家常璩的《华阳志》记,对此作了详尽的说明。我们今天看到的《诸葛亮集》将《草庐对》列为卷首第一篇,就是中华书局编辑部于1960年8月出版时,根据清人张澍的《诸葛忠武侯集》并尊依陈寿原著《诸葛亮集》而整

理点校的。然而清代的《古文喈风》却将这段选文命名为《隆中对》,既缺乏可靠的历史依据,又不能反映客观实际。因此,《隆中对》纯粹为后人强加,后又以讹传讹。

证据之三十躬耕地、寓居地、纪念地各有不同内涵,不能等同

诸葛亮在《前出师表》、《黄陵庙记》中均自表“躬耕于南阳”,陈寿著《三国志》采用了诸葛亮之自表,应该说这是最可靠最可信的材料。如果相信他人之言否定诸葛亮之言,那就是本末倒置了。

在习凿齿的《襄阳记》、鲍坚的《雍州记》、盛弘之的《荆州记》、《元和郡县志》及《荆州图副》等野史中,均言及襄阳隆中有诸葛亮宅,但均未提及诸葛亮在此躬耕的事。那么,诸葛亮住在襄阳隆中干什么呢?《魏略》云:“诸葛亮在荆州以建安初,与颖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俱游学。”《汉氏春秋》云:“汝南孟公威,代温恢为凉州刺史,有治名,与诸葛亮俱游学。亮后出祁山,使杜子绪宣意公威。”据上述记载,建安初年,诸葛亮曾在襄阳隆中住过,不是躬耕,而是游学,这也是应该肯定的。大凡诸葛亮生前活动过的地方,人们为怀念他,都修建了纪念性建筑。今陕西、甘肃、四川、云南等地纪念诸葛亮的建筑极多。

看了以上30条,你们心中有数了吧!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阅读诫子书诸葛亮复习试题二(含答案) (7)

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71.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以”“广”“志”“成”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7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主旨,联系实际,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答案。B项有误,“学须静也”告诉我们不仅安静的学习环境很重要,还需要身心的宁静,这样才可能有好的学习效果。 三、对比阅读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伤仲永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①。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②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④奇之,稍稍宾客其父⑤,

或以钱币乞之。父利⑥其然也,日扳⑦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日:“泯然⑧众人矣。” 注:①[隶耕]耕田为业。②[收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③[就]完成。(④[邑人]同县的人。⑤[宾客其父]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⑥[利]认为有利可图。⑦[扳]通“攀”,牵。⑧[泯然]特点完全消失。 73.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非淡泊无以明志无以:_________(2)年与时驰驰:___________ 7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语句。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75.《伤仲永》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这个故事很好地证明了《诫子书》中哪句话所阐明的道理(用原文回答)? 76.如果让你从《诫子书》中选取两句话写成条幅挂在自己的书房里,你会选取哪两句?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 73.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疾行,指迅速逝去 74.(1)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2)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 75.示例:讲述了奇才少年伤仲永因为不学习长大后泯然众人的故事。印

诸葛亮居住地襄阳和南阳之争考证

诸葛亮躬耕地之争---襄阳南阳 我的第一次推断:诸葛亮13岁随叔父依附袁术时,肯定是南阳城外七里,隐居躬耕,这段时间估计因为年纪小,躬耕印象深刻。后来随叔父投刘表,就可能迁到襄阳了,但是住的地方在襄阳周围,是不是隆中不知道,属于南阳的管辖,其实那地方人烟稀少,交界的地方。这段时间相对长些,年纪大些,条件好些,两个姐姐都出嫁给大族了,投了老师,读书多且成长快,躬耕印象没有前面深刻,且到处游学,结交了襄阳周边的不少学士,安家是襄阳周围,后来叔父死,诸葛亮不忍仕无能的刘表,就选择隆中隐居了,襄阳西二十里,这里环境和南阳七里大致相似,山水树木平地,所以可能是二次隐居的地方,两个特点,读书和经常云游。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从出师表的这段话可以看出,尤其一个本,意味着开始的时候,确实是在南阳躬耕,虽然年少理想远大,避乱的成分多,所以不求闻达。后一句是三顾草庐,这个草庐就是躬耕之地吗?无论在哪隐居种地,恐怕都有住房草庐吧,要不住哪里呢? 所以,南阳七里处是早期的躬耕地,隆中和南阳都有草庐,南阳是开始就隐居,隆中是在襄阳周边生活一段时间后隐居,主要是求学游学,弟弟长大些,可能躬耕的多一些。三顾茅庐就是发生在隆中,但是那会属南阳郡,就是现在的襄阳隆中,躬耕地基本就是现在南阳多一些了,且是发生在早期。 所以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这是开始在南阳的生活。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诸葛亮悼词

诸葛亮的悼词 伴随着五丈原的萧萧秋风;伴随着无力统一汉室的绵绵长恨;伴随着对后主的悠悠牵挂,你不情愿地走完了人生的历程。 54个春秋,对于担负社稷之任的你,即使再延长一两倍,也不会是那么的充足。常年的南征北战,鞍马劳累;常年的焦虑,苦苦思索,呕心沥血;常年的日夜操劳,耗尽了你的心血和智力。“志殃身歼军务劳”是唐代大诗人杜甫为你的履历表上所填的充满感叹而又无不惋惜的一句话。 那是豪杰辈出的年代。而你,更是这些英雄豪杰中的佼佼者。你很明智,没有选择当时已“谋臣如云,武将似雨”的一代奸雄曹操,也没有去寻择“雄踞江东,已历三世”的孙权,而是把目光投向那位名播九州兵微将寡相对仁厚的刘备,因为着这更符合“良臣择主而事”的标准,更何况他的政治抱负与你的又是如此合拍,“相见便若平生”于是在长久的蛰伏中已熟谙韬略的你在被三顾之後终于出山了,其实你年方三九。 躬耕南阳卧龙岗十年,集天地之灵气、纳日月之精华,你的出山使刘备如鱼得水,如虎添翼。从此,漂泊四方行踪不定的刘备,终于可以微微地松一口气了。他的实力也逐渐列于那些实权在握的列强之中。 你总是以胜利者的形象出现。绝代的智慧是你的资本。博望用兵,初出茅庐的你使十万曹兵上天无路入地无门,舌战群儒,面对东吴群臣,你风流潇洒,应付自如;三气周瑜,面对劲敌你从容不迫,游刃

有余,七擒孟获,为平定边患你深入险地,刚柔兼济。 伴随着刺骨寒风,就在这危难关头,就在这天下大乱,三分未定的形势下,您与世长辞。您的去世,令刘阿斗确实是扶不起来了,您的去世也给后人留下了一个不幸的梦。 智者的化身,忠臣的楷模——诸葛亮,愿你永远安息。 感悟 恍然,错觉那是一个远行的父亲对留在家乡的儿子的谆谆教诲。 然而,篇首的“臣亮言”三字,又无情地表明了这只是一个出征的臣子向君父所上的奏章而已。 从指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危机到”陟罚臧否,不宜异同”的规劝,诸葛之心可谓人神共鉴。其一生擒孟获定南方,出祁山伐中原,的确做到了他所许下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誓言,自己一生苦心扶持的蜀汉王国,在他死后仅二十来年,就败在了自己曾给予了无限希望的君主刘禅手上, 刘禅的平庸无能与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是人所共知的,连先主刘备临终向诸葛托孤,也不得不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刘备的意思似乎是说,如他的儿子刘禅不能胜任的话,诸葛亮可自己做蜀国之君。不少人读书至此,都称赞刘备的宽宏与气度。实则大缪也!这一招正是刘备把诸葛亮推向死心塌地地为他的傻儿子卖命

诸葛亮的英雄事迹集锦700字以上

诸葛亮的英雄事迹集锦700字以上诸葛亮的英雄事迹优秀作文1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一位著名的军师,大家都知道他是智慧的代表,小时候他拜水镜先生为师,学满三年后,水镜先生为诸葛亮和其他弟子出了一道考题,考题是这样的: 水镜先生说:“从现在起到午时三刻止,谁能得到我的允许走出水镜庄,谁就出师。”弟子们急了,有的大呼:“庄外失火!”有的谎报:“家里有要紧的大事,一定得赶紧回去!”水镜先生概不理睬。只有诸葛亮,早就伏在桌子上睡着了,鼾声大作,搅的考场不得安宁,水镜先生非常生气。午时三刻快到了,诸葛亮一觉睡醒,听说先生出了这么个考题,一把拉住先生的衣襟哭道:“先生这么刁钻,尽出歪题害我们,我不当你的弟子了,快还我三年学费。” 水镜先生见到诸葛亮这么辱骂他,他命令弟子把他赶出水镜庄,诸葛亮一出庄子,从地上拿起一根棍子,走进水镜庄,跪在先生面前,双手捧起棍子对先生说:“刚才为了考试,冒犯了恩师,弟子愿受重罚。”先生才恍然大悟,转怒为喜,高兴地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你真得可以出师了。 看完这个故事我觉得诸葛亮真聪明!他没有按照一般人的思维来思考问题,他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巧妙地完成了先生地考核。学习上也是这样,暑假里妈妈教我背英语单词,不用死记硬背,非常灵活好记,比如:单词ten和pen 只有一个字母不同,可以对比记忆;单词playground是一个合成词,play的意思是玩,ground的意思是地

方、地面,合起来的意思是玩的地方——操场,很容易记住他的汉语意思;单词beautiful有九个字母,很难记,妈妈就让我把它分成三小段:bea—uti—ful,来记,很容易就记住了,我觉得这些特别的背单词的方法真好!现在我很喜欢学英语哦!!! 在我们的学习中,一定要善于思考,发挥自己的智慧,运用好的学习方法,取得优异的成绩,那么我们的学习会又有趣、又轻松哦! 诸葛亮的英雄事迹优秀作文2 诸葛亮八、九岁时,还不会说话,家里又穷,爹爹就让他在附近的山上放羊。 这山上有个道观,里边住个白发老道人。老道人每天都走出观门闲转,见了诸葛亮便逗他玩,比比划划地问这问那。诸葛亮总是乐呵呵地用手势一一回答。 老道人见诸葛亮聪明可爱,便给他治病,很快就把诸葛亮不会说话的病治好了。 诸葛亮会说话了。非常高兴,跑到道观向老道人拜谢。老道人说:“回家对你爹娘说,我要收下你当徒弟,教你记忆识字,学天文地理,阴阳八卦用兵的方法。你爹娘同意,就天天来学,不可一天旷课!” 从此,诸葛亮就拜这位老道人为师,风雨无阻,日不错影,天天上山求教。他聪明好学,专心致志,读书过目不忘,听讲一遍就记

千古评说诸葛亮(10篇)

数字妙联悼孔明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三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诸葛亮,字孔明,是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刘备称帝后,任蜀汉丞相,后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当政期间励精图治,推行屯田政策,改善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促进当地经济、文化发展。他曾五次出兵伐魏,意图中原,未能如愿。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病死于五丈原(今陕西省勉县境内)军中。 诸葛亮死后,后人为了缅怀他的功绩,曾在他居住过的地方建造了一座武侯祠堂,以示追念。自西晋以来,历代的文人墨客络绎不绝来此凭吊,留下了一副副脍炙人口的名楹佳联。在这些楹联中有一些对联巧妙地将数字嵌入其中,别出心裁,独具匠心。 位于河南南阳市的卧龙岗相传是诸葛亮当年躬耕之地,这里景色幽雅,建筑别致。武侯祠内有这样一副对联:“收二川,摆八阵,七擒六出,五丈原设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按金土木爻之卦,水面偏能用火攻。”从这副楹联中不难看出,上联嵌入了数字一至十,下联嵌入了“五方”和“五行”,对诸葛孔明的一生作出了高度概括。

四川成都市南郊的武侯祠,是西晋末年十六国李雄为纪念蜀汉丞相诸葛亮而建的。祠内古柏苍郁,殿宇雄伟,这里也有一副对联,是赞颂诸葛亮在蜀川的功德的:“一生惟谨慎,七擒南渡,六出北征,何期五丈崩摧,九伐志能尊教受;十倍荷褒荣,八阵名成,两川福被,所合四方精锐,三分功定属元勋。”此外,“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这副对联仅用了短短的十个字,赞颂了诸葛亮才高睿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功绩。所谓“两表”是指诸葛亮入川后为蜀汉大业所作的前、后两个《出师表》;还“一对”是指当年刘备三顾茅庐时所作的《隆中对》,在文中诸葛亮有“三分天下”的精辟分析。 陕西省勉县定军山有“武乡侯”诸葛亮的陵墓,当年诸葛亮出川伐魏病死五丈原后就埋葬于此,这里的武侯祠有这样一副对联,可谓对诸葛亮一生盖棺论定了。该联曰:“义胆忠肝,六经以来二表;托孤寄命,三代而后一人。(摘自《大众科技报》作者:吴学安) 第二篇: 我看诸葛亮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作者:岛津义和转贴自:一统三国历史文化社区 诸葛亮字孔明,东汉末年,南阳人士。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他留给后人了“智慧”、“节操高尚“的光辉形象,是东亚地区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留下了不少流传千古的故事和脍炙人口的名言。这里,就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谈一下自己的管窥之见。

走进诸葛亮作文

走进诸葛亮作文 【篇一:走进诸葛亮】 三国争霸,群雄并起,长板桥七进七出的赵云,霸气无双的武圣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一代枭 雄曹操,这些一个个生动形象的人物都是家喻户 晓的。但与其相比,我更加喜欢智绝天下的诸葛亮,现在就让我们走近他得生活吧!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一个人一生的座右铭,仅仅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他颠沛流离,为 刘备的江山社稷呕心沥血,当然,他并不是廉价的,天文地理,无所不通,这是诸葛亮给予每个 人的心理暗示,一个诸葛亮,让一个默默无名的 刘备成为天下霸主之一,这足以体现其价值。 周恩来说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事实上,他完 成了这个宏伟的志愿,他成了每个中国人心中最 崇高的敬仰。这与诸葛亮一生恪守的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不谋而合。在刘备呗曹操打得落花流水时,诸葛亮没有离开他,在刘备七十万大军毁于 一旦是,数十年基业受到重创时,诸葛亮也没有 选择离开。即使刘备身故,他依然忠心耿耿为刘 禅奋不顾身,亲自镇守边疆。诸葛亮是个忠义的

人。 七擒孟获空城计无一不是旷世妙计,但它们皆 是出自于一人之手诸葛亮。诸葛亮是个通晓人心 的人,他懂得人的心理,这无疑是他最可怕之处。他知道孟获为人狡诈,所以欲擒故纵,知道司马 懿多疑,所以空城恐吓:知道蔡瑁张允久经水战,故草船借箭,这一切说明了诸葛亮最大的长处识 破人心。 南阳高卧隐人龙,出处躬耕萃野同。讨贼祁山 声大义,于今史册播丹忠。 诸葛亮一个智绝天下、忠肝义胆、顶天立地的 男子汉。 【篇二:走进诸葛亮】 诸葛孔明,一个被称为聪慧似妖的古人,他为 我们带来了太多太多。 他本为深山茅屋中以种田为为的平民,却有自 信自比管仲、乐毅。说:我与他们一样强!虽然 得不到人们赞同却从不自我否定。 这是自大吗?不,事实证明,他拥有非同常人 的本领。 他未茅庐却知晓天下大局。简陋的房屋前便为 刘备铺好兴国之前路。然后一句大业可成、汉室

三国战记(诸葛亮一命)完整攻略

三国战记一代(诸葛亮)完整攻略 一、总则 几乎所有的小怪都可以用拳一下一下点,根据个人技术实力,能前前拳打的怪尽量用前前拳打,得分多加命的机会越多,命多不怕死更能稳稳打一命通关。 二、诸葛亮调法 用1P开始,→→B ←→→C ←↑→D ←←B 主要技能喷火←→A;→→A,万箭穿心B ←→→A,必杀→↑A 三、通关过程 1、119版本 电脑上玩的这个版本是个脑残版本,各种密室进去就出不来,无视这个版本。 2、115版本 这是一个BUG版本,可以调无限(实际是99个)件。用诸葛亮前期无限酒壶,之后攒满9个箭筒,在打死沙摩柯之后拿火令,放掉一个箭筒,过了吕布之后,撞陆逊,撞出箭筒之后,调无限电书。 无限(99个)件调法,先捡起一个祝融令,然后拾取要调无限的件,(注意,要调的件一定是最后一个拾取的,而且无限只能调第二栏的件),之后放掉要调无限的件,再释放箭筒、地雷等能消耗祝融令的小件,之后把祝融令的次数用完,再调到第二栏就会发现出现一个画X的图标,这样在第二栏放件就是你要调无限的件了。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一旦调完无限件,不要在拾取任何会放入第二栏的物品,也不要再看第二栏的时候左右移动光标,否则BUG立即失效。 3、117版本

这是主流正常的版本,117版本诸葛亮属于隐藏人物,需要用1P按照之前说过的方法调出诸葛亮,之后用4P定在诸葛亮上,1P定在马超上,等待倒计时结束,两个角色都会登场,(注意一定不要点开始,不然就只有一个人物能登场)。 注意毒筒能捡就要捡,杀吕布要用,杀司马懿也可以用 第一关 开始后一起跑到屏幕的右面就行,用诸葛亮一路慢A,打掉两个木马进上面的密室,(能拿到一个张陵剑);进去后向右走到第二个界面的时候不要进去,而是找两个以上的玩家(这地方必须至少有两个玩家)在右上角的缺口站着,这样就会掉到下面的密室里,捡取火书;爆气点掉铁皮,如果快的话能清掉三个盾兵就呼风唤雨,来不及就不放;后面没有什么说的,到BOSS熟练的话可以爆气前前拳一路A死,但需要注意远离1P的人物(撞孙姬会掉落一个傀儡娃娃),拾取招安状。 第二关 走上路山洞,拿火剑(详见四剑拿法),(撞小兵能撞出一个隐身衣),用火剑撞两次彻里吉,会掉落一个黄石公;岔路向右,绿色铁皮人王平不要打,对话选第二项,进去后拿太平丹清、黄石公、杜康酒和援军令;打到最后BOSS之前,清完最后一波的盾兵和弓箭兵之后,不要着急向右走,找大概BOSS的位置用后前拳烧下把BOSS引出来,这样就可以单挑BOSS;出来后用火剑撞一下BOSS 拾取将军令,然后放援军令时间会很长,等援军令效果结束,时间基本就剩10秒了;然后向右走进入正常打BOSS的界面,放招安状,打BOSS一些血,之后放傀儡娃娃,爆气杀BOSS基本就可以了。 第三关 走下路,不杀王平,走左面拿七星灯、张陵剑、神仙笔、张角巾、电书、

关于诸葛亮的主要事迹(简写)

关于诸葛亮的主要事迹(简写) 关于诸葛亮的主要事迹诸葛亮为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殚精竭虑,辅佐刘备兴复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己。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提出了“跨荆、益”,“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抗拒曹操”的治国方略。他儒法并用,以法治国,执法必严,赏罚分明;他重用人才,任人以贤;他审时度势,不断的调整内政外交政策;他重视农业生活,安抚流亡,轻徭薄赋,发展社会经济;他亲率大军北伐,革新武器装备,发明了孔明灯和木牛流马等。他的一生充满了智慧,为中国历朝历代所推崇成为智慧的化身。 1.躬耕陇亩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出生于琅邪郡阳都县的一个官吏之家建安二年,诸葛亮的叔父诸葛玄病逝;汉献帝已从长安李傕手中逃出,迁到了曹操的许县。诸葛亮平日好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乐毅比拟自己,当时的人对他都不屑一顾,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等好友相信他的才干。人称“卧龙”。 2.隆中对《隆中对》原名《草庐对》,是东汉末年诸葛亮与刘备初次会面的谈话内容,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207年冬至208年春,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的建议下,三次到隆中拜访诸葛亮。前两次都没见到诸葛亮,第三次终于得见。《隆中对》中,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出山成为刘备的军师,刘备集团之后的种种攻略皆基于此。 3.赤壁大战建安十三年八月,刘表病逝,其二子刘琮继位,听到曹操南下的消息,遣使投降。刘备在樊城知道后,率军队和百姓南逃,曹军在当阳长坂追上刘军。刘备到达夏口,而孙权之前又派鲁肃到来观察情况,并向刘备建议向孙权求救,诸葛亮便自荐到柴桑作说客,与鲁肃结为朋友;到达柴桑后,诸葛亮面见孙权,成功劝说孙权联刘抗曹。 4.白帝托孤至章武三年二月,刘备病重,召诸葛亮到永安,与李严一起托付后事,刘备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够安顿国家,终可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可以辅助,便辅助他;如果他没有才干,你可以自行取度。〕”诸葛亮涕泣地说:“臣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刘备又要刘禅视诸葛亮为父。延至四月,刘备逝世,刘禅继位,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开设官府办公。不久,再领益州牧,政事上的大小事务,刘禅都依赖于诸葛亮,由诸葛亮决定。 5.南征之七擒孟获直至建兴三年春天,诸葛亮率军南征,临行前刘禅赐诸葛亮金鈇钺一具,曲盖一个,前后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贲六十人。后诸葛亮深入不毛之地讨伐雍闿、孟获,诸葛亮采取参军马谡的建议,以攻心为主,先打败雍闿军,

描写诸葛亮的作文600字_描写诸葛亮的作文600字8篇

描写诸葛亮的作文600字_描写诸葛亮的作文600字8 篇 描写诸葛亮的作文600字_描写诸葛亮的作文600字8篇 【篇一:诸葛亮,我真佩服你】 我学了《草船借箭》这篇课文后,我对诸葛亮佩服得五体投地!因为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神机妙算,识大体,顾大局。 周瑜嫉妒他的才干,设计陷害他,诸葛亮却镇定自若,答应他在三天之内造十万支箭。我为他捏了把汗,十万支箭三天怎么造得完?可他还立了军令状! 诸葛亮知人善任,知道鲁肃是一个忠厚守信的人,就私自找鲁肃帮/> -->我觉得诸葛亮不是人,是神仙。 当时的科学并不发达,为什么诸葛亮能预计第三天有大雾呢?那是因为他博览群书,时常观察天气,才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对比他我就很惭愧,因为我不喜欢读课外书,只喜欢看电视、打游戏,所以成绩一直“马马虎虎”的。今后,我可要多看书啦! 诸葛亮的胸襟宽阔,顾全大局,明知道周瑜要害他还不动声色,并且完成任务,使周瑜无话可说。而我经常为了一点小事就跟同学过不去…… 诸葛亮,我真佩服你! 【篇二:关于诸葛亮作文600】 其实,历史对诸葛亮添加了过多的赞扬,却没有人真正地批评过

他。 大家翻开历史书,蜀汉为什么会灭亡呢?其实刘备临终对诸葛亮说要他辅佐刘禅,可是他却一切包办,导致刘禅没有任何办事能力,因此后来信任宦官,导致蜀汉灭亡。 而且,诸葛亮没有把他的本领找个继承人继承衣钵。他在一出祁山时就在天水收了姜维,可一直到临死,他都没有认真教育过姜维,只给了他一本书。 还有,诸葛亮把荆州占住不放,结果与东吴不和,直接导致了关羽的牺牲,间接让张飞与刘备都相继被害。 接着,我们就要讲到诸葛亮一生中最大的荣耀与错误——征南蛮、伐北魏。 其实,当时诸葛亮刚刚打下川地,百姓刚喘息一两年,又劳师出征,劳民伤财,实不可取。而且,当时的天下大势是与东吴有不和,后方不固,而魏虽撤胜诸葛亮一筹的司马懿,但急切之间,曹睿还是会首先把兵权赋予他。因此,天时不利,地利不得,人和不顺,诸葛亮的出征实为徒劳之举。 按当时的大势,如果诸葛亮还算有一点眼光,应该派精兵猛将把住北、东、南三个关口,尽力与东吴和好,这是外交;整理好政事,再教教刘禅基本的为君之道,此为内政;最后,再广泛培养人才,精中选精,给自己找个徒弟,再给国家找些栋梁之才,这才是长远之计。等到大势有变,曹睿被麻痹,司马懿真正被疏远时再出兵,起码成功的几率要大得多。

诸葛亮“躬耕于南阳”的解读

诸葛亮“躬耕于南阳”的解读 提示:一直以来,河南南阳与湖北襄阳两地对于诸葛亮的“躬耕地”的问题争论不休。关于这个论题,学界普遍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即支持“躬耕地”为南阳的“南阳说”以及支持“躬耕地”为襄阳的“襄阳说”。本文作者首先剖析了“襄阳说”的依据,再根据史实记载逐一驳斥这些依据,最后通过详实的分析考证说明河南省南阳市才是诸葛亮真正的“躬耕地”。文章摘自《中国经济周刊》,部分文字有删改。 正文: 诸葛亮躬耕地问题是一个中国史学界长期存在,目前又没用明确结论的问题。本来,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悬案,争争无妨,尤其是南阳武侯祠和襄阳古隆中均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都是中华大地上著名的文化遗产和游览胜地,都应当充分发挥其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作用,所以,这些争论和宣传都是可以理解的。如重此轻彼,或互争高下,都是不必要的,也是不妥当的。 但是,进入21世纪之后的几次但争论却不同寻常,其中,《中国历史地图集》的改动和教科书事件均有误导后人之嫌,在史实上也缺乏科学的依据。故我们对此应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以还历史真相。应当指出,研究任何问题,都应该有一个科学的态度,对争议已久的诸葛亮躬耕地的解析也不例外。作为诸葛亮躬耕的准确地点,必须辨析清楚,使其符合历史真实,这属于历史科学的范畴。这和当前有些地方大争所谓的“名人故里”有着本质的不同。只要双方论者不存偏见,能以科学的精神、求实求是的态度,对史料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研究,比较鉴别,做到去芜存菁、去伪存真,问题总是可以解决的。即便最终无果,但在这种长期认真的探讨中,参与者和关心此事的人均可以从中获取大量的历史知识,学会一些研究历史问题的方式方法,这对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学识水平都大有益处。 关于诸葛亮的躬耕地,历来众说纷纭,但有一点是谁也不能否定的,就是诸葛亮本人在《出师表》中讲的“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这个南阳,持南阳说的讲就是当时的宛城,即今天的南阳市区。因为诸葛亮及《三国志》中从未提及“躬耕于隆中、躬耕于襄阳”的话语。而“襄阳说”的学者则认为: 1,诸葛亮说自己“躬耕南阳”中的“南阳”应理解为“南阳郡”,隆中属于南阳郡邓县,隆中为诸葛亮的躬耕地,所以,南阳就是隆中。 2“襄阳说”学者潘正贤先生研究“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后所得出的的四个“意涵”:“1、(诸葛亮)以郡望称籍贯,意指南阳郡邓县隆中;2、意指隆中在汉水以南又属南阳郡邓县管辖;3、意指十年中诸葛亮一直在隆中躬耕,未到其他任何地方躬耕;4、意指诸葛亮在隆中既是躬耕又是隐居。‘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的第一个意涵,早已成为我国史学界的共识,其它三个意涵,是我在苦心研究诸葛亮躬耕地其他大量史料和学习我国史学界史学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明确提出的。‘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四个意涵的整体提出,使我们

2020年三国战记(诸葛亮一命)完整攻略

作者:败转头 作品编号44122544:GL568877444633106633215458 时间:2020.12.13 三国战记一代(诸葛亮)完整攻略 一、总则 几乎所有的小怪都可以用拳一下一下点,根据个人技术实力,能前前拳打的怪尽量用前前拳打,得分多加命的机会越多,命多不怕死更能稳稳打一命通关。 二、诸葛亮调法 用1P开始,→→B ←↓→C ←↑→D ←←B 主要技能喷火←→A;→→A,万箭穿心B ←↓→A,必杀↓↑A 三、通关过程 1、119版本 电脑上玩的这个版本是个脑残版本,各种密室进去就出不来,无视这个版本。 2、115版本 这是一个BUG版本,可以调无限(实际是99个)件。用诸葛亮前期无限酒壶,之后攒满9个箭筒,在打死沙摩柯之后拿火令,放掉一个箭筒,过了吕布之后,撞陆逊,撞出箭筒之后,调无限电书。 无限(99个)件调法,先捡起一个祝融令,然后拾取要调无限的件,(注意,要调的件一定是最后一个拾取的,而且无限只能调第

二栏的件),之后放掉要调无限的件,再释放箭筒、地雷等能消耗祝融令的小件,之后把祝融令的次数用完,再调到第二栏就会发现出现一个画X的图标,这样在第二栏放件就是你要调无限的件了。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一旦调完无限件,不要在拾取任何会放入第二栏的物品,也不要再看第二栏的时候左右移动光标,否则BUG立即失效。 3、117版本 这是主流正常的版本,117版本诸葛亮属于隐藏人物,需要用1P按照之前说过的方法调出诸葛亮,之后用4P定在诸葛亮上,1P 定在马超上,等待倒计时结束,两个角色都会登场,(注意一定不要点开始,不然就只有一个人物能登场)。 注意毒筒能捡就要捡,杀吕布要用,杀司马懿也可以用 第一关 开始后一起跑到屏幕的右面就行,用诸葛亮一路慢A,打掉两个木马进上面的密室,(能拿到一个张陵剑);进去后向右走到第二个界面的时候不要进去,而是找两个以上的玩家(这地方必须至少有两个玩家)在右上角的缺口站着,这样就会掉到下面的密室里,捡取火书;爆气点掉铁皮,如果快的话能清掉三个盾兵就呼风唤雨,来不及就不放;后面没有什么说的,到BOSS熟练的话可以爆气前前拳一路A 死,但需要注意远离1P的人物(撞孙姬会掉落一个傀儡娃娃),拾取招安状。

走进三国 教案

走进《三国》约会经典 ----------第五单元拓展课程暨读书展示活动 一、播放片头曲,评说三国 1、音乐中,教师缓缓朗诵: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江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沧海畔依稀回荡着孟德的声音,蜀道中似乎闪现着诸葛的身影,黄尘古道,鼓角争鸣,历史的车轮又将我们送回到那个战乱纷纷的年代,那个精彩的时代。 2、学生齐背-------《三国演义》开篇词《临江仙》。 二、娓娓道来,知三国。 过渡:古往今来的纷纷扰扰,都成为下酒闲谈的话题,那些叱嚓风云的人物,那些精彩的故事,还常在眼前浮现。接下来我们就互动走进“娓娓道来知三国”。 看图片猜人物4张 师:读过三国我们知道在这部书中描写了许许多多形象鲜明,性格突出的英雄人物,看图片,你认识三国中的这些人物吗?关羽、诸葛亮、张飞、曹操。(生猜)三国人物歇后语填空+++++补充自己积累 曹操败走华容道------------(不出所料、不幸中的万幸) 诸葛亮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有惊无险) 关羽走麦城----------------(骄兵必败、最后一着)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身在曹营心在汉) 刘备摔孩子---------------(假仁假义) 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 根据画面,说出故事名称 ①三顾茅庐②关云长刮骨疗伤 ③刘关张桃园结义④诸葛亮空城计 ⑤诸葛亮舌战群儒⑥赤壁之战 ⑦⑧ 三、绘声绘色,说三国。

过渡:一提到三国大家都跃跃欲试呀!《三国演义》情节曲折,人物众多,同学了们,你心目中的三国英雄是谁?能用一两句话说出你敬佩他什么? 评价:大家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谁愿意把你印象中最为深刻的情节与大家分享分享? 诸葛亮: (1)生说:草船借箭 (2)诸葛亮是《三国演义》的核心人物,有关他的故事也有很多,你能说出几个?---诸葛亮决策隆中诸葛亮火烧新野 诸葛亮舌战群儒诸葛亮痛哭庞统 诸葛亮巧布八阵诸葛亮上表北伐 总结:我们钦佩诸葛亮,不仅仅因为他才华横溢、料事如神,更因为他知恩图报,为报刘备的知遇之恩辅佐刘家天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曹操: (1)生说:败走华容道 (2)在三国演义中,曹操被的军事才能无人能及.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所以我认为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四、品头论足,评三国。 过渡:在同学们侃侃而谈间,我们的眼前又浮现出那一个个鲜活的面容,耳边又回荡起一个个永载史册的名字,让这教室里挥洒着一股英雄的豪气。你们可真不愧是三国迷、三国通呀! 1、欣赏评书。读完三国,你能说说对这本书的评价吗? 2、创编《再看三国》。今天,课堂上还有几位装扮特殊的同学,瞧,《桃园三结义》即将上演。 师评:正如影视作品中唱到:这一拜,忠肝义胆,患难相随誓不分开;这一拜,生死不改,天地日月壮我情怀。 五、你读我唱,颂三国 三国中不仅故事感人,人物栩栩如生,三国的诗文更是大气磅礴,令人称道,现在让我们一块欣赏三国的诗文。哪位同学先来?

南阳诸葛亮躬耕地

我不是剧虫,更不是历史迷,甚至是历史盲,近几天连续看完了25集的《回到三国》,当然是这几年很烂俗的穿越剧,虽然我并不欣赏,却被三国跌宕波澜的故事情节所吸引,把现代和古代很时巧妙的联系在一起,当然历史的轮廓没有被扭曲,只是局部细节做了调整。(备注我讨厌编导扭曲历史误导观众) 博望坡出其不备以少胜多足见诸葛亮并非只懂兵书纸上谈兵的一介书生,张关等众人折服;促使与吴结盟舌战群儒,略施小计激将周瑜足见诸葛亮足智多谋善掌握不同人心理;(应该是我们熟知的读心术吧)。面对周瑜的刁难观天象神机妙算巧施良计草船借箭;对于心胸狭窄刚愎自用,嫉贤妒能的周瑜屡次明枪暗箭从容应对彰显宽厚胸襟;协同夫人黄月英呕心沥血研究发明木牛流马为后方输粮减少人力无人能及;(备注一下,世人都说诸葛亮夫人上不得厅堂,其实不然吧,湖北古隆中诸葛庵我去看过,有黄月英的雕像温文尔雅,贤淑大方。塑像上方有毛泽东小女李纳的亲笔题字智慧贤淑.因黄月英小时孱弱多病怕不好养,所以起名黄阿丑,古时小姐深居闺楼应该不会有太多人见过其庐山真面目吧。容颜美丑暂且不提,其博览群书,知识广博,贤淑善良,知天文通番文等辅佐诸葛亮成大事);借来东风又以少胜多火烧赤壁出其不意掩其不备大败曹军;诸葛亮六出祁山,威震中原,便是运用木牛流马解决了几十万大军的粮草运输问题。举不胜举诸葛亮简直神人也。 这些让我想起南阳的卧龙岗,卧龙岗应该是因卧龙先生的名号而来吧,也就是卧龙岗的武侯祠,虽然已是几年以前的事情了,但回忆起来还是清晰如故。当然上面也说过去过古隆中的诸葛庐一见,如何现在只字不提却大肆宣扬南阳的诸葛草庐,呵呵,因为本人尊重诸葛本人的说法,在出师表中明确的写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想必在古时湖北和河南应该不是同一省同一地吧,总之本人力挺南阳。算了不管旧址在哪总之还在中国,又不是被别国强抢,只是躬耕地没有必要大动干戈了吧。言归正传回忆回忆我走过的地方,嘻嘻。 步入南阳卧龙岗武侯词山门,迎面是大拜殿,殿中彩塑诸葛亮及其儿子诸葛瞻、孙子诸葛尚的大型泥塑像。并有对联记载诸葛亮不可磨灭丰功伟绩的对联定三分,烧博望,出祁山,大名不朽。气周瑜,摒司马,擒孟获,古今流传 大殿前侧为明代碑廊,镶嵌有岳飞书写的前后《出师表》石刻,据碑跋称岳飞遇雨夜宿卧龙岗,感慨万千,挥泪手书《出师表》,以抒胸臆。所谓三绝,一为文章绝,出师表为千载名篇;二为书法绝,岳飞的书法可谓苍劲峭拔,尤见忠武之气流于笔端;三为刻工绝,宛如手书。(龙飞蛇腾,气势磅礴,丝毫无雕刻的中规中矩菱角分明)三者结合,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武侯祠坐西向东偏南,现存殿堂房舍267间,主要建筑由东向西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分前后两重,从山门至大拜殿,左右两廊为前部,是人们祭祀诸葛亮的场所。后部的诸葛茅庐、古柏亭、野云庵、躬耕亭、伴月台、小虹桥、抱膝石、老龙洞、躬耕田,是根据诸葛亮躬耕时的生活起居兴建的纪念性建筑物。最后是宁远楼,亦名清风楼。山门之外有诸葛井和澹宁读书台。左侧院有关张殿、三顾堂等。

诸葛亮作文题目

诸葛亮作文题目 篇一:关于诸葛亮的作文 关于诸葛亮的作文(一)他,是智慧的化身,“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空城计”这些神话般的故事和他一起在历史长河里闪着耀眼的光芒。他是成功的象征,“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但他偏偏遇上了一位扶不起的阿斗,给后人留下无尽的慨叹和唏嘘。他原本只是个隐士,他念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躬耕于南阳,一心只想过着“俭以养德,静以修身”的生活。可是,他这样的智者,历史是不会让他如蜉蝣一般消失,于是演绎了“三顾茅庐”的佳话。他足智多谋。初出茅庐就火烧新野,即使是曹操手下“八虎骑”之首的夏侯敦也落得狼狈而逃。他巧借大雾,草船借箭,不费吹灰之力,就让周瑜陷害他的美梦破灭,同时还大大挫伤了曹军的锐气。他六出歧山,屡战屡胜,使魏军中首出一指的司马懿也闻风丧胆。他大智大勇。面对兵临城下的15万大军,依然笑容满面地在一座空城上悠闲地弹琴。为了孙刘联盟,他泰然入吴,虽然他知道那里有周瑜的百般刁难,甚至是生命危险。萌葭关下,为了刘备的事业,他毅然决定冒刀光剑影,前去说服马超投降。虽然最后去的不是他,但我仍然不得不佩服他勇气可嘉。但他毕竟是人,而不是神,他也有犯错的时候。一个马谡,一个魏延。前者言过其实,他却委以重用,只

因为马谡读了一肚子的兵书,谈论起来滔滔不绝;后者是难得的将才,他却固执地认为“延脑后有反骨”,总是不能用人不疑。恐怕在这一点上,比起刘备和曹操,他要稍逊了一筹。他太谨慎,偏偏他又遇到了那位“安乐公”,纵然他是“两朝开济老臣心”,仍不免使天下英雄常有“泪满襟”的慨叹。这就是我眼中的诸葛亮——一个无奈的隐士,一个有超人胆略和杰出军事才能的英雄,一个不免留有遗憾。关于诸葛亮的作文(二)诸葛亮在有的人眼里,是一位智者,什么事情都做的很好,被万人传颂、受万人敬仰。可是我却不那样认为他,他有些事做的不太好。他在赤壁之战前,“草船借箭”,现在已经是一段千古佳话,可是我却不那么认为。如果曹军放火箭么?他,必死无疑。可是,郭嘉早亡,不然,他必死。赤壁之战后,他明知曹操对关羽有大恩,还叫关羽去把守华容道以致曹操逃脱,别人都说他那是挫关羽的嚣张气焰。其实不是,他以为关羽如果捉住曹操,那样一来,关羽的知恩图报就是虚伪的了,关羽的名气就会打折扣。如果没有,他有可以不杀关羽,借机巴结关羽,他早就料到刘备和张飞回说情的,说以叫关羽去华容道守。他如果叫五百弓箭手和一百刀斧手去捉曹操,那样一来()天下大势一目了然。就不是三分天下了,应该是和东吴平分天下。 篇二:关于写诸葛亮的作文 关于写诸葛亮的作文卧龙吟[413400]湖南省桃江县桃花江镇中心学校周

走进名著中的诸葛亮

走进名著中的诸葛亮 襄阳城西的楼中,四面环山,林海茫茫。在树林掩映的深处,隐约只见一座朴素的草庐。有了这座房屋,就好好似茫茫大江上的一叶扁舟,辽阔天空中的一鸣孤鹰。草堂上坐一名青年男子,仙风道骨,谈笑风生,抚琴闲看,匆匆苍生,淡谈官场名利。乐哉,悠哉,与山禽林兽为友,同月明清风为伴。 也许,不是刘备三顾茅庐请出了孔明先生,那他这一生真要“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地过下去了。 然而命中注定他是要为国家奉献一生了。这辈子,颠簸起伏。他的内心,真的还像外表那样一直泰然自若吗? 他随刘备来到军营时,不过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新人,不曾感受沙场的血腥与可怕,而他,又要面对外面“孔明先生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传言。这并不是夸赞,而是给他的心里重重的压了一个包袱。如果真正的战争来了,他有力量抗衡吗?他的决定,将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存亡! 从此他的生命与国家紧紧相连。他要面对的,是比自己军队多出十几倍的曹军,是一心想知他于死地的周瑜。他一定会慌张过,一定有些无助。但他,始终迎难而上,次次化险为夷,没有怨言,没有放弃。 终于,赤壁之战打响在即,周瑜却命他在三天之内赶造十万支箭。只有短短的几十秒时间内,他略加思索,就拟了军令状。他一捋胡须,神态自若。但在挥笔之间,他的手,还是颤抖了一下。为了与东吴成

功联合抗击曹操,只能冒这个险了。 “草船借箭”的妙计,成为了千古绝谈。而他仍是自己一个人在屋里练习琴棋书画,谁人知他心中的那一把冷汗。他用国家做赌注,赌曹操多疑,赌鲁肃老实,赌周瑜狡猾。赌注赢了,当别人都赞不绝口时,他却清楚地知道,前方还有想不到的凶险等着他。 他,最后活活气死周瑜,周瑜在弥留之际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而最终他自己,也将倒在战场上。 刘备托孤白帝城时曾说:“如若小儿无能,军师可取而代之。”但他很固执,当他已经饱经沙场磨练之后,却仍缺少判断能力。结果造成了“扶不起墙的阿斗”的遗憾,断送了江山,也搭上了性命。也许,他有自己的想法,他愿用一生辅佐皇帝,但他最终纵容昏庸的君主,将自己辛辛苦苦与大家拼来的江山,推上了末路。 是错,非错?也许当他初出茅庐的那一刻,就是一个错误。有太多无奈,我们无法理解,只叹生命的飘渺!一代传奇人物,将自己的生命断送沙场,终未了却立功后再回乡间清闲一生的心愿。奈何,奈何!

诸葛亮的性格特点概括

诸葛亮的性格特点概括 【篇一:诸葛亮的性格特点概括】 诸葛亮: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 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历代君臣、知识分子、人民群 众都从不同的角度称赞他,歌颂他,热爱他。可以说,诸葛亮在历 史上的巨大影响已超过了他在三国历史上的政治军事实践。《三国 演义》虽然突出了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但 又把它无限夸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 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鲁迅评论说:“状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因此,《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而是历 史小说人物。 聪明狡猾善于分析 赤壁之战反映了他的能言,冷静,祁山之战表明了他的机智,执着,忠心.一、不贪权势他位极人臣,却不追求个人权势,不弄权也不为权所 努役。以他的才能智慧和崇高威望,拿掉昏聩无能缺德无才的阿斗,自己称王称帝,可以说上合天理,下顺民心。但是,他对后主坚持 执君臣之礼,决不摆相父架子。在一系列问题上都是以礼规劝、得 后主同意才进行的。 二、不谋私利他只靠俸禄为生,不以权势谋私利。在《诫子书》中,他提出了自己严格的要求,“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 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他以淡泊宁静的生活态度处世。他对后主说:“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也。”他死时确实如其所言。他择妇摆脱了郎才女貌的陋习,选择了 黄承彦的丑女。黄承彦说:“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 堪相配。”关于这桩婚事和黄氏的才美,《三国演义》在描述诸葛瞻 战死绵竹时曾有简要的介绍,其敬仰之情溢于言表,对这位丑女给 予了热情的赞美。 三、严于律己街亭之役,马谡违节,造成败局,但他主动承担责任:“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 以督厥咎。”他几次发布鼓励将士直言极谏的文告,要求大家批评自 己过失和缺漏。在他执政期间,如果出现失误,他都决不委过他人,而自省自律。来敏、李严等人罪责虽然深重,但他都引咎自责,检 讨自己的失损。

走进三国_想象作文600字

走进三国_想象作文600字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泪。在罗贯中笔下的那段群雄纷争的历史,无尽的恩怨情仇以及金戈铁马,都早已幻化成一个个方块字,可是他们已经走进了我的生活,我的心中。 在《三国演义》里,我结识了足智多谋的诸葛亮;粗犷、莽撞的张飞;仁政、爱民的刘备;忠义的关羽……其中我喜欢诸葛亮。 诸葛亮足智多谋,非常聪明,同时我也对他的才华很钦佩,还觉得诸葛亮出的计略让人意想不到。比如,这学期我们学的课文《草船借箭》,里面讲了周瑜要诸葛亮十天造十万支箭,诸葛亮却说只需三天,立下军令状,谁知诸葛亮早已算好了人,曹操起了疑心,便让弓弩手射箭,船两边插满了箭,船顺风顺水,已驶出二十多里,曹军再追也来不及了……诸葛亮可谓神机妙算啊﹗我还特别欣赏刘备尊重人才,有耐心的品德。在《三顾茅庐》中,刘备很敬佩诸葛亮,就去拜访,第一次去,诸葛亮早已出去,

刘备没见到,第二次去,有没见着,直到第三次去,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愿惊动,立了一个时辰,诸葛亮醒来了才知道,便赶忙起身,和刘备商议国事。你说刘备不值得人尊敬吗? 再说,曹操是一位奸雄的人,他的生活信条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他既有雄才大略,又残暴奸诈,是一个野心的政治家,阴谋家,这与历史上的真曹操是不可混同的。在《三国演义》第四回里,县令陈宫弃官跟随曹操,没想到曹操竟是狠心之人,便欲拔剑来杀曹操,但又想了想,便丢下曹操,自投东郡去了。 一本《三国演义》让我“望尽无涯路”,一本《三国演义》让大家“一杯浊酒喜相逢”。于是,《三国演义》走进了我们的生活。 走进三国,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也让我结识了许多历史岁月中的人物,我永远也忘不了这本书,因为它将会陪伴我一生。

诸葛亮的机遇_历史故事

诸葛亮的机遇 历史给了诸葛亮太多的垂青,他的成名是因为他的才华横溢和智慧,更是因为他碰到了一个好机会。如果不是遇到刘备,如果不是刘备的三顾茅庐,那么他会名垂青史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诸葛亮最初是在南阳躬耕,也就是一个亲自耕田种地的农民而已,只不过他喜欢在农闲之余朗诵文章诗歌,这就引起了周围许多人的好奇,对他也就刮目相看。我有时在猜想,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不是为了吸引别人的注意,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在努力的推销自己。在刘备邀请他出山之前是否有人来邀请他不得而知,可是他是不甘寂寞沉沦的,只不过他不会在刘备第一次第二次的邀请中就出山帮忙,那样会显得他的价值不大,其实他是在待价而沽,寻找一个更好的主公罢了。因为他不会像其他文人(包括他的在东吴当官的哥哥诸葛瑾)那样主动跑到当权者那里谋求一官半职,那样只会降低自己的价值,不会被当权者太多重视。所以他选择避开了刘备的前两次探访;第三次他看见刘备痛哭的态度很真诚,他觉得时机到了,这样的主公值得效力和托付终生,就算失去了生命也在所不辞,这才有了后来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千古名句。 诸葛亮的军事才华在刘备的军队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关羽、张飞由当初的怀疑到佩服得五体投地,收降马超,羞辱司马懿等,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他一直在为汉朝的复兴作出自己的努力,可惜的是天不从人愿,最后蜀汉还是被司马炎的军队灭掉了,他的儿子孙

子也战死在沙场,完成了对刘备托孤的承诺。他本来是完全可以取代呆子皇帝刘禅的,就是因为刘备的临终遗言让他战栗不已,在当时的社会环境条件下,诸葛亮是不敢取代刘禅的,别说他没有这样的想法,就算有,他也不会,也不敢。封建正统思想在当时统治着人们的思维,人们逆来顺受惯了,他们认为只有皇帝的后代或家族才可以担当和继承皇位,别人当皇帝就是大逆不道,就会受到天下人的讨伐,诸葛亮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所以他和他的后代只能做刘氏皇朝的忠实的臣子,甚至献出生命。 我们不能用现在的眼光来要求诸葛亮,但是我在想,要是三顾茅庐的不是刘备而是曹操,那么历史该会怎样改写呢?如果诸葛亮跟从的是曹操而不是刘备,那么天下早就太平,中国早就统一了。诸葛亮其实成为曹操统一中国的一块绊脚石,不过正像《三国演义》里说的那样“天下之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道理。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请按需要编辑修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