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河坊历史街区详细策划

清河坊历史街区详细策划
清河坊历史街区详细策划

第一篇背景分析

第一章杭州区域环境分析

一、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态势

杭州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开放地区,长江三角洲南翼,浙江省北部,钱塘江下游北岸,京杭大运河南端,是浙江省的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科教和文化中心。杭州经济发达,工农业总产值名列全国大中城市前茅。

据统计资料初步核算, 2003年杭州国民生产总值成功突破2000亿元大关,达到2092亿,同比增长15%;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GDP达3.27万元,折合3950美元,比上年又增加了13.9%,超西方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杭州国民经济正逐步步入一个良性运行的轨道,杭州市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期。承接上年经济运行的良好态势,2004年一季度全市经济平稳运行,主要经济指标继续处于较高的增长平台上。初步统计,一季度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40.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11.5%。1-3月全市实现生产总值48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5%,增幅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112.11亿元,同比增长22.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6.67亿元,增长26.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16元,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2128元,同比分别增长12.6%和8.3%。

强有力的、快步伐的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环境改善,推动了杭州经济的增长,促进了杭州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杭州经济的发展,不仅对世界各地的资本和人才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还吸引了众多的国内旅游者与入境旅游者,为杭州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城市建设趋势

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杭州城市化进程得到加快。有关业内人士认为,未来10年-20年是我国城市化加快发展时期,目前杭州城市化水平是40%,2020年将达到70%。经国务院批准。杭州市区行政区划调整,萧山、余姚撤市设区,为大都市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杭州市紧紧围绕“构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的发展战略,先后实施4个高教园区,江东、江北工业园区,加速建设下沙经济技术开发区、滨江高新技术开发区等重大工程,基本奠定了大都市空间布

局形态。

杭州市区将按国际风景旅游城市的要求,实施“优二兴三”策略,推动城市人口重心和产业重心东移,按“一个主城、两个副城、六个旅游区”的空间布局框架,积极促进市区用地的调整和优化,并在钱塘江南、北岸为省、市级行政机关保留规划用地,逐步形成以钱塘江为轴心,沿江、跨江发展的多核组团式城市格局。在交通建设上,实施以快速道路网络为主的城市道路建设系统工程,完成“33929” 工程(33条道路、9座桥梁、2个隧道、9个入城口),解决城市发展的"瓶颈",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到2004至2005年,初步构建杭州市城市一环、三纵、五横的骨干路网骨架。到2006年-2008年,形成杭州市“一环、三纵、五横、十个过江通道、十六射”的快速路网,实现杭州市市区范围内“半小时交通圈”,基本实现现代化城市交通格局。加快“交通西进”,全线贯通绕城高速,建成杭千、杭徽高速公路,杭淳一级公路,构筑市域“一小时半交通圈”,加强与长三角的交通联系。

同时,面对当前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日益加快和杭州市大都市战略深入推进的发展机遇,上城区区委、区政府确定上城区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定位为:建设旅游休闲商务区,打造杭州RBD。以建设特色街区为切入口,保护利用历史建筑,加快商贸旅游资源整合、布局调整、功能创新和产业升级,重点发展楼宇经济,提高现代服务业水平,力争通过三年的努力,使旅游休闲商务特色更加突出,商贸旅游服务业占GDP的比例稳步增长,基本形成RBD 格局。

三、杭州旅游业发展态势

杭州是国务院确定的国家重点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拥有得天独厚的风景旅游资源,杭州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几千年人类文化积淀,使其成为我国东南部风景名胜荟萃之地。杭州旅游已经开始实施国际化战略,2003年全市接待国内旅游者人数2652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255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5.7%和16.4%。其中,以观光、度假、商务会议为旅游目的的国内游客占总游客量的80.9%。全年全市旅游业共创造了294亿元收入,比上年净增44亿元,增幅达17.6%,高出全市GDP增幅4.4个百分点。全市入境游实现了重大突破,接待海外旅游者人数首次超百万大关创下了105.62万人次的新纪录,旅游外汇收入

4.77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了28.89%和27.91%;入境游客数超过桂林,排名升至全国第六。其中,外国旅游者63.2万人次,增长41.1%,占入境总人数的比重达到60%,同比上年上升

5.1百分点。外国游客的大幅增长,显示出杭州旅游国际地位的明显提升。

秀美的湖光山色是杭州旅游的魅力,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杭州旅游的灵魂。以秀美的江南山水为特色的自然景观和以绵长而深厚的历史文化为底蕴的人文景观两者能如此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是杭州最大的优势,也是最具吸引力的地方。因此,杭州一直是人们向往的地方,也是中外游客游览的理想之地。杭州历史悠久,拥有非常丰富的山水风光和历史文化等旅游资源。杭州拥有两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西湖风景名胜区、“两江一湖”风景名胜区;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目山、清凉峰自然保护区;五个国家森林公园——千岛湖、大奇山、午潮山、富春江和青山湖森林公园;一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杭州还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个、国家级博物馆5个。全市拥有年接待1万人次以上的各类旅游景区、景点120余处。至2003年5月,全市拥有星级饭店181家,其中五星级饭店3家、四星级饭店17家、三星级饭店66家、二星级饭店86家、一星级饭店12家;旅馆、招待所2500余家,床位总数达到20万余张。至2003年5月,全市旅行社达229家,其中,在杭国际旅行社28家;国内旅行社201家。杭州具备了发展旅游业的良好基础和条件。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上,杭州正逐渐从注重自然资源和人造景观的开发,转向重视具有高文化含量资源的发掘,实施可持续发展。

当前杭州旅游业发展正处在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之一,杭州旅游业按照“大杭州、大旅游、大发展”的旅游发展思路,积极推进“旅游西进”战略,以西湖风景名胜区为中心,以“三江两湖一山一河”为轴线,整合大杭州旅游资源,已经形成了大杭州旅游格局。

四、沪苏等毗邻地区对杭州旅游业的影响

(一)上海旅游市场分析

上海市市旅游委公布的上海旅游经济运行数据显示,上海市2003年接待入境旅游者超出300万人次,比去年增长10%;其中接待入境过夜游客245万人次,比2002年有30%的增长;接待国内旅游者约8800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

杭州清河坊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有机更新

杭州清河坊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有机更新 建筑大都保持着清末民初马车时代的规模、尺度和风貌。中山中路以西洋风格建筑为主, 大井巷以传统院落式作坊型商业建筑为主, 打铜巷以传统手工作坊为主,各建筑单体风格多变,从中国传统到西洋古典(一层皮),从木构土屋到早期现代主义,从山地民居到街坊石库门,从徽派商铺到江南店坊,琳琅满目。巷弄呈树状盲端状,无贯穿街坊的巷道。街区人口结构老化,消费能力减弱,社区精神和文化认同感减弱。 2 总体设计目标和定位 清河坊历史街区的有机更新,是在全球化背景下,重塑杭州地方山水人文的差异性价值观,挖掘千年街坊的诗意气息,保护和重现历史街区的场所氛围,恢复人们对城市的亲熟感和认同感,使振兴业态与延续原生态的市井生活共生共存,获得城市区块的全面复兴。 3 全面保护框架下的有机更新 清河坊街区的历史价值不仅仅在于拥有众多的历史建筑,其独具鲜明特色的街巷风貌和空间布局、悠久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互为补充的商业活动与文化活动、传统的民俗文化和历史名人更是其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从整体统筹和全面保护的角度出 清河坊历史街区位于杭州市吴山脚下,是杭州市为数不多的保存完整的传统老街和传统古巷。其丰富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而多彩的人文内涵以及货真价实的历史风貌,使它在我国历史街区中独树一帜。清河坊历史街区的有机更新就是在延续这一地区的环境特色和文化特征基础上,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逐步形成具有浓郁传统气息的文化、商业及游览街区。 1 街区格局和现状 清河坊历史街区在1400年前的隋朝置州时就是州治、县治所在地,自唐朝筑罗城、浚西湖、凿水井、御海潮伊始,至南宋定都临安,成为杭州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其形成坊巷至今,空间格局和 建筑师 马少军\刘丰\郑慧娜\齐星\蔡晓南\王晓萍\崔秋荣\ 翁巧莉\王金献\周苏波\徐新阳\沈萱旖地点/ 浙江杭州 设计/ 2006-2008年 / 竣工/2009年业主 杭州市清河坊历史街区管理委会基地面积 5.76 hm 2建筑面积 6.32万 m 2 线性街巷

【中国建筑史】清河坊的调查与研究——“清河坊”的古街探索

对清河坊的调查与研究 ——“清河坊”古街探索摘要:清河坊历史街区是杭州历史上最著名的街区,也是杭州目前唯一保存较完整的旧街区,是杭州悠久历史的一个缩影。清河坊的历史起源于南宋。而清河坊的得名,与当时的太师张俊有关。南宋定都杭州,筑九里皇城,开十里天街(今中山中路)。于是,在宫城外围、天街两侧,皇亲国戚、权贵内侍纷纷修建宫室私宅。中河以东建德寿宫、上华光建开元宫、后市街建惠王府第、惠民街建龙翔宫等。建炎三年(1129),张俊在明州(今宁波)击退金兵,取得高桥大捷,晚年封为清河郡王,倍受宠遇。他在今河坊街太平巷建有清河郡王府,故这一带就被称为清河坊。 关键词:清河郡王、南宋、河坊街 1、历史文化 当时,这一带商铺林立,酒楼茶肆鳞次栉比,买卖络绎不绝。清河坊街也曾是杭州最繁华的商业区,古有前朝后市之称,前朝是指前有朝庭,即凤凰山南宋皇城,后市指北有市肆,即河坊街一带。它历经元,明,清和民国时期,直至解放前夕,这一带仍然是杭城商业繁华地段。杭州的许多百年老店都集中在这一带。清河坊兴于宋盛于清,街区现存古建筑大多建于明末清初,如百年老店胡庆余堂、万隆火腿庄、羊汤饭店等大多建于此时,虽说岁月无情,但现风韵尤存。 1.1清河郡王张俊 张俊(1086~1154),字伯英,南宋武将,成纪(今甘肃天水)人。曾与岳飞、韩世忠,刘锜并称四大将领,后转主和,成为谋杀岳穆武的帮凶之一,并以此博得宋高宗深宠。晚年封清河郡王,显赫一时。绍兴二十一年10月,张俊大排筵宴,以奉高宗,留下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桌筵席。历史上,张俊之流,人所不齿,却以此宴而闻名;宋徽宗政绩不佳,然亦以书画为后世所推崇。 那么简单来说,张俊,就是参与陷害岳飞的。 详细履历:宋徽宗宣和年间(1119~1125)在与西夏作战及镇压山东、河北农民起义的战斗中,升为下级军官,北宋末,曾随种师中援太原。康王赵构任兵马大元帅,他即率部往从。宋高宗赵构即位后,建立御营司,任张俊为前军统制。南渡初,宋高宗被苗傅、刘正彦所废,他和韩世忠等受张俊节制,平定事变,因而升为御前右军都统制,拜节度使。绍兴初年(1131),出任江淮招讨使,镇压农民起义和叛将李成等部,并阻击伪齐刘豫南侵。后与岳飞、韩世忠合称三大将,所部称张家军。绍兴十年金军南侵,宋诸军迎击,都得胜利。张俊也派部将王德收复宿州(今安徽宿州)、亳州(今安徽亳州)。旋即撤兵,不支援岳飞。次年,他迎合朝廷对金议和的意向,自请解除兵权,授枢密使。又追随秦桧制造伪证,促成岳

20100508杭州特色商业街清河坊专题片文案 南宋御街评估报告 特色商业街研究:杭州南宋御街“服务与监管一体

《杭州有个清河坊》电视专题片文稿 Manuscript for special TV program A Street is called Clean-river Street in Hangzhou 开篇 Introduction 每一座著名的城市, 都会有一条与其相般配的街市。 这条街道浓缩着一个城市的千年历史, 传承着一个城市的文化脉络,见证着一个城市的荣耀兴衰。 如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城隍庙,杭州的清河坊。 Every famous city has a representative street, which crystallizes its thousands years of history, bears the marks of its culture and witnesses its prosperity and decline. Of these streets are Wangfujing Street in Beijing, City God Temple in Shanghai and Clean-river Street in Hangzhou. 出片头:杭州有个清河坊 Title: A Street is Called Clean-river Street in Hangzhou 第一篇清河坊溯源 Chapter on e Origin of C lean-river Street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这是古人对富饶的杭州赞美之辞。 那么当初杭州繁华之地在哪里? “Suited in the fertile Southeast, It is the capital of Sanwu State and prosperous all along the history”. Such is our forebears’ comment on fertile Hangzhou But today, where is the once prosperous place of Hangzhou? 答案很明确: The answer is definite: 就在吴山脚下的皇城根儿——清河坊。 清河坊在西湖新十景的吴山南侧, 东接中河、鼓楼湾。 At the foot of the imperial city beside Wu Mountain----Clean-river Street, which lies to the south of Wu Mountain, one of the new ten sceneries of West Lake and converges in the east with Middle River and Penglou Bay. 清河坊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隋唐。

历史文化街区内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利用——以杭州清河坊为例

1681.历史文化街区内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利用 ——以杭州清河坊为例 魏祥莉 【摘要】在2008年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中明确了“历史建筑”的保护概念,是我国遗产保护的一大进步,也是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措施的重要补充,并把历史建筑集中成片作为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但历史建筑的保护不同于文物保护单位,具有一定灵活性。本文以杭州清河坊内的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再利用方式为例探讨如何保护和延续历史文化街区内的历史建筑,使之具有活力。历史建筑需要在充分尊重历史的基础上,从自身价值出发,因地制宜,进行适应性保护,并尽可能的延续原有功能,若原有功能已经消失或衰败,则可结合所在历史文化街区的功能特点,进行适当的调整,合理利用。 【关键词】历史建筑;保护;利用;适应性保护;城市活力 由于我国历史文化街区通常位于城市中心,保护和开发压力很大,而其中的历史建筑通常原有的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建筑质量比较差,很容易在重开发的浪潮下被拆除或拆除重建,造成“建设性破坏”;或者为满足旅游开发的需要,而破坏原有风貌,造成“保护性破坏”。 尤其在我国2011年的历史文化名城大检查中,将历史建筑的相关情况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评估依据之一,包括历史文化街区内历史建筑数量;历史建筑的保护情况;以及对历史建筑进行建档、挂牌保护的比例;历史建筑修缮改造资金是否列入本级财政预算。1从检查结果来看,在被查的110个名城中,历史建筑有11203栋,有30个城市没有登记历史建筑,大多数名城没有由政府公布历史建筑;有的名城对历史建筑概念不清,与文物和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混淆2;或者为了应对检查,而临时公布一批历史建筑,或者缺少保护标志、档案建立等。 因此从目前来看,我国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仍存在大量问题,包括概念混淆、认识不足、 1来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评估标准。 2《关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工作检查的总结》。

杭州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及思考分析

杭州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及思考 摘要:历史文化街区赋存大量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迹,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们在保护名城肌理,延续城市历史文化等方而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更好地进行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对正处于快速城市化中的我国大多数城市来说,已成为一个急需探索和解决的难题,杭州是首批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域,其具有的文化底蕴已无法估量,面对时代飞速发展的这一现象,对于杭州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也有了一定的难度,怎样使得这座古老的城市符合现代发展的脚步,也是我们所要考虑的问题,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我们又该做出怎样的具有实质性的工作。 关键词:保护、改造、基础设施、文化街区 一、引言 杭州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我国七大古都之一市区已公布保护历史文化街区10处,保护面积超过400公顷。自1999年开始,杭州陆续组织实施了多处历史文化街区综合保护工程1,这些街区分布在城市不同区域、文化内涵各具特色、现状情况各不相同,经过十余年的以政府为主导的强力推进实施,这些街区的保护与整治工作均已完成。杭州市将历史文化作为城市的最大“卖点”,对城市文化保护的深度和广度已较为深人,在取得宝贵经验的同时也收获了许多教训杭州的实践体现了在复杂的外部环境影响下,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种种矛盾与无奈抉择,笔者曾经参与了多个历史街区的规划设计和实施设计工作,下面就此谈些体会。 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历程及总体情况 1996年编制的《杭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以下简称《保护规划》)首次确定了小营巷、中山路、湖边村、清河坊4个历史文化街区。随着对名城保护的加深和保护范围的扩大,2001年又增补了北山街等3个历史街区,2003年修编的《保护规划》确定了10处重点保护的历史文化街区,还推荐了13处拟保护的历史地段。2004年11月,市政府颁布《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该办法对历史文化街区作了明确定义:文物保护

杭州市清河坊历史街区保护办法

杭州市清河坊历史街区保护办法 市政府令第164号 (2000年12月29日杭州市人民政府发布) 第一条为加强对清河坊历史街区的保护和管理,继承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清河坊历史街区,是指杭州市上城区范围内东临中河路、西至华光巷、南靠吴山及鼓楼、北抵高银巷,同时向东延伸到元宝街、胡雪岩故居,向北延伸至祠堂巷于谦故居的区域。 第三条清河坊历史街区的保护应当坚持有效保护、合理利用、科学管理的原则,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建设的关系。 清河坊历史街区的整修,应当坚持保留历史文脉与再现传统街区风貌的有机统一,并参照《威尼斯宪章》全信息原则、可逆原则、可识别原则和多样性、多元化文化原则,对所有建筑分门别类,区别对待。 第四条上城区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本办法。 上城区人民政府组建清河坊历史街区管理机构,具体负责清河坊历史街区的保护、管理和监督工作。 建设、规划、文物、土地、旅游、房产等有关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清河坊历史街区内的相关管理工作。 第五条上城区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会同市有关部门编制清河坊历史街区的保护规划,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清河坊历史街区的保护规划,应当划定重点保护区和传统风貌协调区,重点保护区、传统风貌协调区应当编制能反映整体历史环境风貌的详细规划,合理确定规划的主要控制指标。 清河坊历史街区的保护规划,应当合理布局各区块功能,保持清河坊历史街区的传统风貌和历史文化气息。 第六条上城区人民政府应当把清河坊历史街区保护所需经费列入

杭州清河坊历史街区调研报告

杭州清河坊历史街区调研考察报告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分党组领导罗杨、周燕屏以及机关工作人员等一行7人组成调研组,5月19日至20日深入到浙江省杭州市清河坊历史街区实地调研考察,对该街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举措和街区管委会在民间文艺发展中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增强活力动力,从而推动民间文化的活态传承和提升综合效益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进行了认真分析和深入研究。 一、民间艺术使千年老街获得新生 清河坊历史街区是杭州历史上最著名的街区,也是杭州目前唯一保存完整的古老街区,是杭州悠久历史的一个缩影,积淀了丰富的历史人文遗产。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十年前,这条曾经承载着历朝历代辉煌、寄托着无数杭州人旧日情怀的文化驿站,在千年后风雨凋零,褪去往日颜色,甚至变得有些面目全非。居住环境杂乱,商户冷清,产权错综复杂,民居建筑年久失修。 为此,广大民间文艺工作者和社会各界广泛呼吁,恢复和确立清河坊历史街区应有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并给予了积极指导和热心帮助。作为杭州的历史人文财产宝藏,清河坊历史街区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现存的历史遗存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如何深入发掘、科学保护、合理利用,完成它在新的历史时期的一

次自我救赎和华丽转身,是城市发展与文化建设面临的探索研究和实践的紧迫课题。2000年,杭州市上城区人民政府在专家组的直接指导下,对这片历史地段进行维修、改造,严格按照原有风貌和历史肌理加以保护修复,进行定位和合理布局。街区除保留了老字号外,还引进了彰显特色的百业百态,着重展示杭州清末民初民俗文化、中药文化、百年老字号、民间工艺品、书画、金石文化,饮食文化,引进的各商户达300余家。 自2001年10月开街以来,清河坊历史街区始终以传承优秀民俗文化为己任,经过5年时间的保护、挖掘、整理、传承、开发,整个街区形成了民间手工艺、中华老字号、民间故事(传说)、古建筑、民俗活动等多元共存的民俗文化生态保护区和产业发展示范区,成为杭州彰显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色基地和重要空间。 二、民间手工技艺使老街充满活力 要使老街区焕发活力就必须以民间文化为依托,把民间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文化产业的文化竞争力,使民间文化成为老街发展的“源头活水”,实现民间文化保护与老街区发展的互动和良性循环。通过几年的努力,现在的清河坊仍然保持着古典的文化意韵和浓厚的历史气息,古色古香的特色小商铺一家挨着一家。但最令人流连的是那些花样繁多的民族工艺品以及在亭摊里忙 碌的民间艺人。细心的游客都会发现民间艺术和民间艺人是这条

杭州历史名城特色分析

杭州历史文化名城特色分析 一、历史文化名城传统特色构成要素 1.自然环境 山脉:吴山、天目山、宝石山、凤凰山,玉皇山、五云山、天竺山、虎跑山 江湖:钱塘江、西湖、京杭大运河、湘湖 气候:杭州处于亚热带季风区,四季分明,夏季气候炎热,湿润,有小火炉之称,相反,冬季寒冷,干燥。春秋两季气候宜人。 特产:杭白菊、天竺筷、都锦生织锦、西湖绸伞、张小泉剪刀、王星记扇子 国家森林公园:千岛湖、大奇山、午潮山、富春江、青山湖、半山和桐庐瑶琳森林公园2.人工环境 历史遗构:灵隐寺、雷峰塔、岳王庙、南宋御庙、回春堂药店、保俶塔、西泠印社、大慈岩悬空寺、天竺三寺、六和塔、杭州孔庙、燕南寄庐、秋雪庵、城隍阁、黄公望隐居地、杭州鼓楼 文化古迹:苏堤、苏小小墓、苏白二公祠、福堤、绿堤、寿堤 居民街巷:胡雪岩故居、南宋御街、请河坊街、清泰街、河渚古街 商业街区:湖滨路国际名品街、南山路、吴山夜市、武林路女装一条街、利星名品广场 城市格局:城市东扩,旅游西进,沿江开发,跨江发展,实施“南拓、北调、东扩、西优”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形成“东动、西静、南新、北秀、中兴”的格局。 博物展馆:中国茶叶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中国印学博物馆(西泠印社)、中国刀剪剑博物馆、中国水利博物馆、中国伞博物馆、中国扇博物馆、中国中药博物馆(胡庆余堂)、中国西药博物馆、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中国湿地博物馆、中国财税博物馆、中国动漫博物馆、中国江南水乡博物馆、中国围棋博物馆、杭州古城墙陈列馆、杭州碑林(杭州孔庙)、浙江博物馆、南宋官窑博物馆、黄宾虹纪念馆、章太炎纪念馆、苏东坡纪念馆、潘天寿纪念馆、西湖博物馆、西湖博览会博物馆、杭州世界钱币博物馆、杭州历史博物馆、浙江省自然博物馆、都锦生织锦博物馆、杭州南宋钱币博物馆、西湖综合保护工程陈列馆、浙江朱炳仁铜雕艺术博物馆(江南铜屋) 3.人文环境 历史人物:古代:孙权、许敬宗、毛文龙、于谦、张煌言、宋应昌、葛云飞

杭州留下历史街区保护规划

杭州留下历史街区保护规划 摘要:抗州留下镇历史悠久,自宋至清,这里就是繁荣的集镇.留下历史街区是今天留下镇保存最为完好的区域,也是杭州为数不多保存完整的历史街区之一.但它同样存在着功能衰退、建筑老化、环境恶化这些城市历史街区的通病.通过对留下历史街区历史遗存的研究和现状问题的分析,提出了保护街区原有空间格局和肌理、保护有历史价值的历史建筑、保护能反映历史风貌的各种历史元素的保护方法和原则;调整街区的城市功能,使历史街区得以“再利用”;进行以开辟公共空间,整治小空间为主的一系列环境整治.探索出一条在保护历史街区历史风貌的基础上,使历史街区可住可游,重新煥发活力的积极的保护“再利用”之路. 关键词:留下历史街区;保护;再利用; 引言: 留下镇,位于杭州西北部,距市中心武林广场约 9 km,隶属于西湖区.其北靠西溪风景区、南临龙均风景区、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留下镇历史悠久,宋称西溪市.留下地名耐人寻味,据《清光绪钱塘县志》载: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7月,高宗南渡,幸西溪,初欲建都于此,乃云西溪且留下”,留下之名始于此.自宋至清,这里始终是百业兴旺、商业繁荣的集镇,《西溪梵隐志》载:“镇特爽垲,其形如筚,方二千亩,居人五六百家,东西其宇,划水相望.可见留下镇在清代已是有居民五六百家的市镇,“一水穿镇、石桥横卧、傍河筑屋”的主要空间格局也已形成. 留下历史街区处于留下古镇中心,西溪路南侧,沿五常河展开,是留下镇传统风貌保存最为完好的区域.时至今日,旧木结构街面屋上,尚可见雕梁翅角,确有一派古镇风情.这些老房子都是砖木结构,体现了留下一带的民居风格,即前店后宅的格局,一进一进的院落,鳞次栉比,间间紧挨(图1).据文字资料记载,这一带曾有不少老字号如沈永顺酒酱园、沈宁寿糕点作坊和得月楼菜馆等,都为石库墙门内的大店堂,前店后坊.其他还有米行、茶叶店、中药铺、金银首饰店等各类店铺.另外如木作、白锡作、铁器铺、染坊、裱画店等小店就更数不胜数了,还有各类应时小卖沿街叫卖.曲折的小巷、嘈杂、热闹的叫卖声,组成了古镇的生活场景和风土人情.建筑上,镶嵌在门框、马头墙、墙角上写有“某某地界”、“某某墙界”的大块整石,房屋前是整块的青石铺道,印证了房屋原是大户人家,溪河上的古桥、河边石阶更是反映了留下历史文化的源远流长.据资料记载:古镇区内有五座古桥.本次规划区内有三座,分别为忠义桥、楹春桥、庆春桥.最古老的要数忠义桥位于历史街区中段,俗称“大桥此桥建于南宋“嘉定戊寅(公元1218 年)”,桥面铺设长条青石,石阶东西各为13级,拱圈由32块弧形条石砌成,构筑别致.其余两桥均为清代乾隆年间所建,也是各具特色. 一、历史街区的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从街区建筑环境风貌来看,原有古镇“一水穿镇,石桥横卧,傍河筑屋”主要格局和庭院式布局的肌理尚存,保存了相对完整的江南民居建筑的尺度和形式语言.但历经百年沧桑,砖木结构为主的传统民居已破损不堪,有些老建筑已倒塌或拆毁,更多的则被改造得面目全非.街区内现有西湖酒厂、留下小学、留下农贸市场、杭州市电阻厂等单位,其建筑风貌和空间环境都与街区氛围极不协调,另外,街区内还有一栋四层的沿街商业建筑、五栋茶市新村的六层住宅以及十几栋农居小楼也都

清河坊历史街区详细策划

第一篇背景分析 第一章杭州区域环境分析 一、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态势 杭州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开放地区,长江三角洲南翼,浙江省北部,钱塘江下游北岸,京杭大运河南端,是浙江省的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科教和文化中心。杭州经济发达,工农业总产值名列全国大中城市前茅。 据统计资料初步核算, 2003年杭州国民生产总值成功突破2000亿元大关,达到2092亿,同比增长15%;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GDP达3.27万元,折合3950美元,比上年又增加了13.9%,超西方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杭州国民经济正逐步步入一个良性运行的轨道,杭州市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期。承接上年经济运行的良好态势,2004年一季度全市经济平稳运行,主要经济指标继续处于较高的增长平台上。初步统计,一季度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40.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11.5%。1-3月全市实现生产总值48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5%,增幅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112.11亿元,同比增长22.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6.67亿元,增长26.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16元,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2128元,同比分别增长12.6%和8.3%。 强有力的、快步伐的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环境改善,推动了杭州经济的增长,促进了杭州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杭州经济的发展,不仅对世界各地的资本和人才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还吸引了众多的国内旅游者与入境旅游者,为杭州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城市建设趋势 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杭州城市化进程得到加快。有关业内人士认为,未来10年-20年是我国城市化加快发展时期,目前杭州城市化水平是40%,2020年将达到70%。经国务院批准。杭州市区行政区划调整,萧山、余姚撤市设区,为大都市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杭州市紧紧围绕“构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的发展战略,先后实施4个高教园区,江东、江北工业园区,加速建设下沙经济技术开发区、滨江高新技术开发区等重大工程,基本奠定了大都市空间布

杭州历史文化街道改造——南宋御街

杭州历史街道改造调查报告 小组成员:任仁学号 1110540031 程旸学号 1110540019 陈律同学号 1110540021 摘要 从2008年起,杭州开始实施中山路的综合保护和有机更新工程。整个保护工程以中山路为中心,北至环城北路、南至清河坊鼓楼,南北全长4.3公里,区块总面积约87公顷。按照规划,这条路将打造成“建筑历史博物馆”,宜居、宜商、宜游的特色城市空间,中国品质生活第一街。经过几年的努力,如今这条“南宋御街”已然成为杭州的又一地标,昔日的繁华重现于今,让游人在徜徉之际追忆起历史的似水年华。 关键词:历史街道文化保护,王澍改造,保护与更新,可持续发展 王澍主持中山路南宋御街的历史街区综合保护与更新。当时的御街,已经非常破败。这条据说南宋皇帝走过的6公里长街,已经很长时间不维护了,商店很少,就剩下一些卖便宜货的,墙上的灰一块儿一块儿的,街上的人稀稀拉拉,晚上只有 几个像鬼火一样的路灯。 在这种情况下王澍提了六个条件:第一,要想做好,至少三年,设计之前,必须有至少半年的时间做深入调研;第二,坚决不做强制拆迁,保持足够数量的原住民,要保持生活的魅力;第三,不做假古董;第四,不做街面的一层皮,要做有纵深的

街区;第五,用新的小建筑系统将街道缩减到原来12米的宽度;最后一条,只做1公里的示范。 一、调研的基本情况 (一)调研地点、方法 地点:杭州市下城区中山路南宋御街——清河坊。 时间: 2015年5月30日 方法:抽样调查(路边游客,当地居民),网上查阅资料。 小组:任仁,程旸,陈律同 (二)调研目的 探究新旧建筑和谐的发展,怎样解决存遗与续新之间的矛盾。 (三)调研结果 1 南宋御街(鼓楼到西湖大道段)规划目标(在产品和业态中体现御文化元素) 主题定位:“中国品质生活第一街” 总体目标:“四宜”——宜居、宜商、宜游、宜文 地段主题:近代杭州

关于杭州清河坊街区的调研报告

关于杭州清河坊历史文化街区的调研报告 2012年8月,我们赴杭州学习组考察了杭州清河坊历史街区保护整治和更新改造风貌,调研了其发展的历程,并重点实地察看了胡雪岩故居、朱炳仁铜雕博物馆、吉祥坊丝绸等项目。 清河坊街区毗邻西湖、柳浪闻莺等著名景区。这里自南宋建都后至今,皆为历代杭州的繁华之地,它是老杭州的缩影。在考察时间里,我们能深刻感受到这里有着不同寻常的文脉传承,有着丰厚的历史人文遗产积淀。 据说10多年前,原本狭窄的河坊街面临拆迁改造成宽32米的马路,清河坊面临着彻底消失的厄运。市民黄晓杭给时任杭州市领导写信,力陈清河坊的历史人文价值:文物不能再生,毁之将千古遗恨;若拆除重建,也会变成赝品,价值将顿失,保护河坊街已刻不容缓。当时上任仅6天的代市长仇保兴,马上批示:“在旧城改造中碰到有价值的历史文化古迹,应予切实保护,并力争留出几块历史文化名城的文脉之源。”于是,政府启动了重新规划,进行了保护性地开发:杭州上城区1999年开始进行一期工程的保护与修缮,并进行功能定位与业态布局。2001年,隆重开街。这是杭州古城唯一保存完好体现杭州城传统历史文化风貌的地区。 通过实地考察,我们深刻体会到“不华丽、不高贵、

不简陋、有内涵”的历史文化内涵,之所以如此,我们认为该街区的发展主要坚持了四项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文化为灵魂的原则。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作为杭州历史文化名城的重点街区,清河坊充分挖掘自身的资源优势,依托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大力发展老字号、中医药、民间艺术等民族文化事业,形成了以建筑文化、商业文化、民俗文化并举的三特色业态,一举成为国内休闲旅游观光的历史人文新亮点。 在建筑文化方面,清河坊历史建筑可以说是凝固的史诗,历史建筑是有形的文化遗产和文化载体,明清建筑、民国建筑和西洋巴洛克建筑群落,依然可以见证历史的辉煌。这些传统建筑既有江南明珠的大气风范,又有江南民居小桥流水的朴实无华,更有开放胸怀,汲取传承古今中外的建筑风格,无处不蕴含着自然和谐、精致细腻的人文气息。 在商业布局方面,清河坊明确界定,街道两侧的商业用房用于经营丝绸、茶叶等杭州土特产品及古玩、书画、特色工艺品;街道中央则设臵了古色古香的工艺亭,着力引进、挖掘、保护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民风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使之与有形文化相互烘托,共同构成街区的历史文化遗产。 在引进民间艺术方面,街区管委会把保护民俗民风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间艺人的引进工作作为重要的扶持项目

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办法

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办法 市政府令第215号 杭州市人民政府令 第215号 《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办法》已经2004年11月8日市人民政府第54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5年1月1日起施行。 代市长 二○○四年十一月十二日 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对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继承优秀历史文化遗产,促进城市建设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市市区范围内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和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应当遵循统一规划、分类管理、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利用服从保护的原则。 第四条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规划管理工作。 市房产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的组织、协调和监督等管理工作。各区房产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内历史建筑的日常保护管理工作。 各区人民政府或其组建的历史文化街区管理机构,负责本辖区内历史文化街区的日常保护管理工作。 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本办法的规定,负责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的相关管理工作。 建设、财政、公安、工商、民族、宗教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按照各自的职责,共同做好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管理工作。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的领导,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将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城市

清河坊街旧城改造案例分析

旧城改造案例:清河坊历史街区 —《建筑法规》课外拓展 建筑091 马梦尧09142117 日期:2011年11月2日 背景介绍: 清河坊历史街区坐落于杭州市上城区吴山北麗,南面繁华得延安路特色商业街,毗邻西湖、柳浪闻莺、城隍阁等杭州著名得风景区,坐拥杭州历史文化名城美妙得自然山水,占地面积13、66公顷。 它就是杭州保留较为完整得历史街区,就是杭州悠久历史得缩影。这里得历史文化、商业文化、建筑文化、民族文化铭刻着鲜明得时代印记。名人、老巷、旧居、百年老店交相辉映,积淀了丰富得历史人文遗产。杭州得百年老店,如王星记、张小泉、万隆火腿栈、胡庆余堂、方回春堂、叶种德堂、保与堂、状元馆、王润兴,义源金店、景阳观、羊汤饭店等均集中在这一带。街区内有:国家级文保单位胡庆余堂、钱江第一井、唐朝天门、于谦故居、胡雪岩故居等景点。 清河坊历史街区保护工程就是杭州市创历史文化名城得重大举措,也就是杭州西湖申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得有机组成部分。历史街区得保护与修缮将着重保留历史文脉,传承历史文化,再现古城风貌,集“游、购、娱、吃、住、行”于一体,建成具有杭城特色、环境典朴、功能完备、管理规范、古风扑面得步行街区,其

最终目标就是杭州老城得缩影、传统文化得代表、城市旅游得经典。 清河坊之地,历史上曾就是两朝建都,就是杭城文脉所在与吴越文化得发源地,拥有这个城市最辉煌得历史文化,有代表这个城市最古老、传统得生活方式。明朝书画家徐渭所言“八百里湖山知就是何年图画,十万家烟火尽归此处楼台”,正就是当年对清河坊得繁华盛世得描绘。杭州质量生活点评清河坊:她就是这座城市呼唤挽留以后得一段记忆,她就是这坐城市被定格了得历史,它就是生活,也就是场景。 保护情况: 20世纪90年代,国内得许多城市进入了城市化进程得高速发展时期,在风起云涌得“旧城改造”声潮中,一些历史地段在推土机下逐渐消失,清河坊历史街区也不例外,但在关键时节,杭州市委、市政府领导作出了英明得决策,毅然扼住了推土机得车头,把清河坊从改造中挽救出来,从此走了保护得历程。当时,按照杭州市整体规划,河坊街两侧建筑将尽数拆除,改建成32米得公路。 杭州有识之士得知消息后立即写信到杭州市委、市政府,力陈清河坊得历史人文价值,呼吁:文物不能再生,毁之将千古遗恨;若拆除重建,也会变成赝品,价值将顿失,保护河坊街已刻不容缓。当时上任才6天得市长仇保兴(现为建设部副部长)深为感动,表现出一个领导者卓识与远见,马上作了批示:“在旧城改造中碰到有保存价值得历史文化古迹,应予以切实保护,并力争留出几块历史文化名城得文脉之源。”要求河坊街从改造转向保护,时任杭州市委书记得李金明瞧了黄晓杭得信,也做出了批示。一场紧急抢救河坊街得行动,快速而有序地展开。有关部门负责人到河坊街实地调查勘察后,决定停止拆迁,并现场办公研究保护措施。杭州市委、市政府对清河坊得保护工程给予了高度得重视,立即从规划、施工、保护文物等

清河坊街旧城改造案例分析

旧城改造案例:清河坊历史街区—《建筑法规》课外拓展 建筑091 马梦尧09142117 日期:2012年1月5日

一.背景介绍 清河坊历史街区坐落于杭州市上城区吴山北麗,南面繁华的延安路特色商业街,毗邻西湖、柳浪闻莺、城隍阁等杭州著名的风景区,坐拥杭州历史文化名城美妙的自然山水,占地面积13.66公顷。 它是杭州保留较为完整的历史街区,是杭州悠久历史的缩影。这里的历史文化、商业文化、建筑文化、民族文化铭刻着鲜明的时代印记。名人、老巷、旧居、百年老店交相辉映,积淀了丰富的历史人文遗产。杭州的百年老店,如王星记、张小泉、万隆火腿栈、胡庆余堂、方回春堂、叶种德堂、保和堂、状元馆、王润兴,义源金店、景阳观、羊汤饭店等均集中在这一带。街区内有:国家级文保单位胡庆余堂、钱江第一井、唐朝天门、于谦故居、胡雪岩故居等景点。 清河坊历史街区保护工程是杭州市创历史文化名城的重大举措,也是杭州西湖申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有机组成部分。历史街区的保护与修缮将着重保留历史文脉,传承历史文化,再现古城风貌,集“游、购、娱、吃、住、行”于一体,建成具有杭城特色、环境典朴、功能完备、管理规范、古风扑面的步行街区,其最终目标是杭州老城的缩影、传统文化的代表、城市旅游的经典。 清河坊之地,历史上曾是两朝建都,是杭城文脉所在和吴越文化的发源地,拥有这个城市最辉煌的历史文化,有代表这个城市最古老、传统的生活方式。明朝书画家徐渭所言“八百里湖山知是何年图画,十万家烟火尽归此处楼台”,正是当年对清河坊的繁华盛世的描绘。杭州质量生活点评清河坊:她是这座城市呼唤挽留以后的一段记忆,她是这坐城市被定格了的历史,它是生活,也是场景。 二.保护情况 20世纪90年代,国内的许多城市进入了城市化进程的高速发展时期,在风起云涌的“旧城改造”声潮中,一些历史地段在推土机下逐渐消失,清河坊历史街区也不例外,但在关键时节,杭州市委、市政府领导作出了英明的决策,毅然扼住了推土机的车头,把清河坊从改造中挽救出来,从此走了保护的历程。当时,按照杭州市整体规划,河坊街两侧建筑将尽数拆除,改建成32米的公路。

拱墅区历史文化街区

小河直街历史文化街区 小河直街历史文化街区以小河直街为中心,位于杭州市北部,地处京杭大运河、小河、余杭塘河三河交汇处,东临小河,西临和睦路,南临小河路,北临长征桥路。街区分为核心保护区和风貌协调区两个区块,其东面为核心保护区,西面为风貌协调区,规模将近8公顷。 自宋代以来,小河直街一直是运河沿线的重要区域,民国年间得到了极大的繁荣。至今,沿运河、小河分布的民居和航运设施保存较为完整,留下的历史遗迹类型众多,建筑特色、街巷风貌以及运河航运遗迹等具有独特的风格,整体文化内涵丰富多样。街道两侧还保留着民国时期的茶叶行、米店、茧行、布庄、孵坊、酱园、茶楼、面坊、客栈等店铺,真实地反映了清末、民国初年运河沿线人民的生活环境,在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中属于整体原貌较为完整的街区之一,被称为“最后的运河人家”。 2007年,小河直街历 史建筑保护重点工程获得“中国最佳人居环境范例奖”。 历史文化街区是历史风貌和经济繁荣的缩影,承载着多样性的文化,是城市难得的景观和记忆。小河直街、桥西直街、大兜路三条街区在杭州运河的历史上具有重要作用,印刻着世代居民的生活,现如今仍然释放着久远的情感。随着运河综保工程的有序推进,它们被一一修缮、保存,这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今天具有非凡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打造三条历史文化街区是拱墅面临的一个全新的课题,我们将深入研究、积极探索、大胆创新,走出 一条拱墅区历史文化街区管理的新路,将街区浓缩的历史、凝聚的特色、闪现的活力展现给大家。 拱墅区 历史文化街区

桥西历史文化街区 桥西历史文化街区位于拱宸桥西侧,北至杭州第一棉 纺织厂保留仓库,南至登云路,西至小河路,东至京杭运 河。这一带在清同治年间就是繁盛的水陆码头,集中反映了 特定时期城市的历史和传统文化底蕴。桥西历史文化街区的 保护与修复,是运河综保重点工程之一,我省及杭州市历史 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组成部分,对于“运河申遗”具有极其 重要的意义。该街区总占地面积约10公顷,分重点保护区、 风貌协调区、三大博物馆(中国刀剪剑博物馆、中国扇业博 物馆、中国伞业博物馆)三个区块,留存着近现代工业遗 产、仓储设施等,还有许多清朝、民国时期的老房子。 桥西历史文化街区保留的敬胜里民居、桥弄街商铺和 中心集施茶材会公所等历史建筑,是当年运河居民的住宅 区、店铺和民间公用设施的典型。这里还将引进许多原有的 老字号,开办客栈、药店、茶店、米店等商铺,恢复历史上 拱宸桥桥西的商业景观和形态,再现以前繁华的生活气息。 桥西历史文化街区可望成为集居住、商业、创意和旅游于一 体,集中体现杭州清末至解放初期的近代工业文化、平民居 住文化和仓储运输文化的复合型历史街区。 大兜路历史文化街区 大兜路历史文化街区以大兜路为主线,南至香积寺 巷,北至大关路,东至规划丽水路,西临京杭大运河,总用 地面积约9.5公顷。至今仍保留着香积寺石塔、国家厂丝储 备仓库以及大量上世纪初期民居等风貌建筑。整个街区以 “一河、两路、三弄、三地段”为规划框架,将大兜路历史 街区划分为禅宗庙宇文化旅游区、商业文化旅游区、仓储文 化风貌区三大功能区。 大兜路历史文化街区将通过“一寺、一市、一街”的 打造,成为运河旅游承上启下的精品佳作。“一寺”即通过 香积寺复建,以佛文化交流为依托,体现佛教文化特色,打 造“运河第一寺”品牌;“一市”利用好大兜路丝绸仓库, 引进佛文化产品,进行佛教艺术品展览和交流,打造大兜路 文化艺术集市;“一街”即在保护历史建筑的同时,开设富 有区域特色的客栈、宾舍、素菜馆、茶楼等,从而使来运河 的游客住得下来、游得起来,将街区商业业态与佛文化、养 生休闲服务相结合,打造“运河第一街”。

杭州市清河坊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评价

杭州市清河坊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治理评价 1.评价背景和意义 在G20峰会过后,杭州在世界的知名度逐渐上升,“美丽杭州”也越来越被人们提到,杭州逐渐走向名城之路,对杭州的规划也越来越重视,在最新发布的《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2016修订)上,修改后提出,杭州城市发展目标是,以“美丽中国先行区”为目标,充分发挥历史文化、山水旅游资源优势,发展科教事业,建设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国际重要的旅游休闲中心、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全国文化创意中心、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其中特别提到的便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清河坊历史保护街区、中山路历史保护街区、城市之星国际旅游综合体(杭氧)、浙江大学之江校区……杭州的历史街区、遗产建筑、文保单位等历史文化遗存散落在各个区域,总规修改后,要将工业遗产、教育遗产、水利设施遗产和乡土建筑纳入保护名录,加强乡村历史建筑保护管理,分级分类保护,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体系和机制。 2.保护与治理原则阐述 历史文化街区应当遵守以下几个原则: 一、全面保护原则 虽然历史街区不同于各级文物建筑,不可能做到全盘保留的效果,因此对这个原则的理解主要分两方面:一是保护内容和对象的全面性,主要体现在街区内各级文物建筑或优秀传统建筑的真实保留、历史街区空间格局和典型风貌等有形物质环境的完整保留以及历史文化街区文化传统和地方艺术的全面继承。二是保护理念和策略的全面性,历史街区保护具有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多方面的的意义和价值,因此需要运用全面的策略和手段去实施。 二、真实性保护原则 这个原则强调历史街区的真实性保护,其中核心是“永续利用”,因为历史街区的动态生活是维系历史街区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意义,真实性保护原则要求重视历史街区的社会生活的真实性,因为社会生活以其蕴含的文化意义的真实性同样是历史街区的价值所在。 三、渐进更新保护原则 历史街区长期缓慢的自发行程,其中的单体依据各自主人的文化背景和经济实力逐步自主修建,后一个作品都是对前一个作品的诠释和理解,从而内外空间既整体协调又富有变化,物质环境和人文文化不断融合,社会文化信息不断沉淀。我们现在体现到的历史街区的魅力便是来源于这种不断地空间生成和文化积淀的融合,是时间变化造就了历史街区的空间多样性、风貌协调性、社会延续性和文化信息的丰富性。渐进更新保护原则便是要求我们依据这个时间变化的规律,对历史街区不断进行更新,使历史街区能够不断传承更新。 3.保护与治理评价指标构建 选用层次分析法对历史街区进行评价,层次分析法是将决策问题按总目标、各层子目标、评价准则直至具体的备投方案的顺序分解为不同的层次结构,然后得用求解判断矩阵特征向量的办法,求得每一层次的各元素对上一层次某元素的优先权重,最后再加权和的方法递归并各备择方案对总目标的最终权重,此最终权重最大者即为最优方案。具体分析模型见图3.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