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列的实际应用举例 教学设计

数列的实际应用举例 教学设计
数列的实际应用举例 教学设计

数列的实际应用举例

清远工贸职业技术学校 班级:13春工学计机3班 蔡健星

【学习目标】

1.掌握以数列知识为数学本质的实际应用问题,涉及增长率问题、复利计算问题等.

2.培养学生用数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一、复习

1、本单元我们学习了两种数列,分别是: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

例如:1,3,5,7,9…

2,5,8,11,14…

2,4,8,16,32…

1,3,9,27,81…

2、两种数列共有八条公式,分别是:

等差数列 等比数列

通项公式:

中项公式:

求和公式:

二、新课讲授

1.现有200根相同的钢管,把它们堆成正三角形垛,要使剩余的钢管尽可能少,那么剩余钢管的根数是( )

A.9

B.10

C.19

D.20

【解析】设堆成n 层,由题意得1+2+3+…+n ≤200,即n(n +1)≤400成立的最大正整数n

代入检验知n =19

2.一套共7册的书计划每2年出一册,若各册书的出版年份数之和为13979,则出齐这套书的年份是( )

A.1997

B.1999

C.2001

D.2003 d n a a n )1(1-+=11-=n n q a a 2b a A +=ab G ±=2)(1n n a a n S +=d n n na S n 2)1(1-+=q q a S n n --=1)1(1q

q a a S n n --=11

【解析】设出第四册的年份为x

由题意得(x -6)+(x -4)+(x -2)+x +(x +2)+(x +4)+(x +6)=13979

即7x =13979,∴x =1997

∴x +6=2003

3.夏季高山的温度从山脚起每升高100 m ,降低0.7 ℃,已知山顶温度是14.8 ℃,山脚温度是26 ℃,则山的相对高度是 m .

【解析】从山脚到山顶温度降低了26 ℃-14.8 ℃=11.2 ℃

而每降0.7 ℃,升高100米

11.2 / 0.7 =16

∴共升高16×100=1600 m .

4、某林厂年初有森林木材存量S 立方米,木材以每年25%的增长率生长,而每年末要砍伐固定的木材量x 立方米,为实现经过两次砍伐后的木材的存量增加50%,则x 的值是( )

A. B. C. D.

【解析】一次砍伐后木材的存量为:S(1+25%)-x

二次砍伐后木材存量为[S(1+25%)-x ](1+25%)-x 由题意知%)501(45)45(2+=--S x x S

解得x =36S

5、银行有一种储蓄业务叫做零存整取,即每月定时存入一笔相同数目的现金,到约定日期可以取出全部本利和。若某人每月初存入100元,月利率为0.3%,问到第12个月末整取时本利和时多少?

【分析】本利=本金+利息。第1个月计利12个月,到期本利时100+100×0.3%×12,

第2个月计利11个月,到期本利时100+100×0.3%×11,…

第12个月计利1个月,到期本利时100+100×0.3%×1,

由此可知,每月存入的100元到期本利构成一个等差数列,其和就是所求的1232S 34S 36S 38S

个月的本利总款数。

【解法】由题可知,每月存入的100元到期本利构成一个等差数列,设为{a n },则

a 1=100+100×0.3%×12=103.6,a 12=100+100×0.3%×1=100.3,n=12

∴ 答:12个月的本利和时1223.4元。

三、练习

1.从材料工地运送电线杆到500 m 以外的公路,沿公路一侧每隔50 m 埋栽一根电线杆,又知每次最多只能运3根,要完成运栽20根电线杆的任务,最佳方案是使运输卡车运行( )

A .11700m

B .14000m

C .14500m

D .14600m

【解析】由近往远运送,第一次运两根,以后每次运三根,这种运法最佳,由近往远运送,每次来回行走的距离构成一个等差数列,记为{a n },则a 1=_____,d =____,n =____

∴Sn =____________________(m)

2.从2012年1月2日起,每年1月2日到银行存入一万元定期储蓄,若年利率为p ,且保持不变,并约定每年到期存款均自动转为新一年的定期存款,到2018年1月1日将所有存款及利息全部取回,则可取回的钱的总数为_______万元.

【解析】存款从后向前考虑a 1=______,q=______,n=____

(1+p)+(1+p)2+…+(1+p)5

注:2008年不再存款

3.课本25业 练习 1

小结:用数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关键是审清题意,将实际转化成数列模型,最后利用方程或不等式来解决.

作业:课本P26 习题四 1、2 4.12232)3.1006.103(122)(1212112=+=+=a a S _____________1)1(1=--=q q a S n n

等差数列教学设计实施方案

教师:利用高斯算法如何求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 学生:将首末两项配对,第二项与倒数第二项配对,以此类推,每一对的和都相等,并且都等于1n a a +。 教师:但是否刚好配对成功呢? 学生:不一定,需要对n 取值的奇偶性进行讨论。当n 为偶数时刚好配对成功,当n 为奇数时,中间的一项12 n a +落单了。 教师:对于n 的讨论太麻烦了,能否有更好的方法求前n 项和公式呢? 设计意图:高斯求和众所周知,学生能快速解答。这里用到了等差数列脚标和性质。从高斯算法出发,对n 进行讨论,寻找求和公式思路。对于中间项12 n a +的解决办法,让学 生进一步体会到研究数列就是对脚标的研究。 问题2:图案中,第一层到第21层一共有多少颗宝石? 借助几何图形的直观性,引导学生使用熟悉的几何方法:把全等三角形倒置,与原图补成平行四边形。把不同数求和问题转化为相同数求和。 设计意图:几何直观更直观,帮助理解,因此,借助几何直观学习和理解数学,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方面。只有做到了直观上的理解,才是真正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借助几何直观进行思考,揭示研究对象的性质和关系,从而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设计此题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体验“倒序相加”这一算法的合理性,从心理上完成对“首尾配对”算法的改进。 问题3:如何求等差数列{}n a 的前n 项和n S ? 由前面的铺垫,学生容易得出以下过程:

()() 121112n n n n n S a a a S a a a -=+++=+++L L 两式相加得: ()()()()()()()()1211111112222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S a a a a a a S a a a a a a S n a a n a a S -=++++++=++++++=++= L L 又因为()11n a a n d =+-, 所以1(1) 2 n n n S na d -=+ 。 设计意图:在前面数形结合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动手推导求和公式。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倒序相加的方法,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也加深了对公式的理解与记忆。 问题4:比较这两个公式,说说它们分别从哪些方面反映了等差数列的性质? 引导学生比较得出结论:若已知等差数列首相为1a ,末项为n a ,项数为n ,可直接 运用公式一() 12 n n n a a S +=求和;若已知等差数列首相为1a ,公差为d ,项数为n ,则 直接运用公式二1(1) 2 n n n S na d -=+ 求和较为简便。从公式的结构特点可知,公式共包含五个量1,,,,n n a a n d S ,只要知道其中三个量,就可以求出其余两个量。 设计意图:加深对公式的理解记忆,分析公式的本质,能够在做题的过程中更好的选取适当的公式。 (四)公式的记忆

(完整版)数列的概念教案

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理解数列的概念,了解通项公式的意义和分类 2、能由通项公式求出数列的各项。反之能求出数列的前几项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及探索规律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数列的概念,认识数列是反映自然规律的基本数学模型 教学难点:认识数列是一种特殊函数;发现数列的规律,找出数列可能的通项公式。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有人说,大自然是懂数学的,不知你注意过没有,树木的分叉、花瓣的数量、植物种子的排列等等,都遵循着某种数学规律,大家能想到它们涉及了那些数学规律吗?通过本课时的学习,这些问题都会得到解决。 二、新课 学生阅读课本、小组互动完成学案上第一、二部分 小组内推选同学回答问题 (一)、考考你 寻找规律,在空格出填写数字 1.1、21、31、( )、51、61、( )、8 1 2. 2、-4、( )、-8、10、( )14 3. ( )、22、32、42、52、( )、72 思考1:以上几组数有什么特征? 观察、讨论、分析归纳特点:上面的数字都是有规律的。从具体例子引出数列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知识探究 1、根据上面几组数归纳出数列的概念 数列是一列数;数列中的数是按一定次序排列的。引领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而明确数列的定义 思考2 数列1、2、3、4……与4、3、2、1……是同一数列吗? 不是,数列的有序性; 深化定义,加深对数列概念的理解。 试试看: 根据思考2归纳出数列的特点________ 2、数列的项如何表示 数列的一般表示:n a a a ,,,21 ,表示法 n a 练习:请大家举几个生活中数列的例子 3、数列的分类(课本28页观察) ①按项数分有穷数列和无穷数列 ②按项的大小关系分递增数列、递减数列、常数列、摆动数列 4、常数列:各项均为常数的数列 为等差、等比数列进一步学习作铺垫 5、数列的通项公式 项数:1 2 3 4 5 …… n 1 2 3 4 5 …… n 项: 1 4 9 16 25…… (n 2 ) 2 4 6 8 10…… (2n ) 仔细观察上面两个数列的项与它对应的项数,你能发现它们的关系吗?请写出项数与项之间

数列的实际应用

数列的实际应用 一、要点·疑点·考点 1.复利公式 按复利计算利息的一种储蓄,本金为a元,每期利率为r,存期为x,则本利和y=a(1+r)x 2.产值模型 原来产值的基础数为N,平均增长率为p,对于时间x的总产值y=N(1+p) x 3.单利公式 利息按单利计算,本金为a元,每期利率为r,存期为x,则本利和y=a(1+xr) 二、课前热身 1.某种细胞开始有2个,1小时后分裂成4个,2小时后分裂成8个,3小时后分裂成16个…,按此规律,6小时后细胞的个数是( ) (A)63 (B)64 (C)127 (D)128 2.一种专门占据内存的计算机病毒开始时占据内存2KB,工作时3分钟自身复制一次(即复制后所占内存是原来的2倍),那么,开机后_______分钟,该病毒占据64MB (1MB=210KB) 3.某产品的成本每年降低q%,若三年后成本是a元,则现在的成本是( ) (A)a(1+q%)3元(B)a(1-q%)3元 (C)a(1-q%)-3元(D)a(1+q%)-3元 4.某人到银行存了10000元,利息按单利计算,年利率为5%,则他在10年后的为____元 三、例题分析 1. 等差数列模型 例1.一梯形的上、下底长分别是12cm,22cm,若将梯形的一腰10等分,过每一个分点作平行于底边的直线,求这些直线夹在两腰之间的线段的长度的和. 2. 等比数列模型 例2.某市2003年共有1万辆燃油型公交车,有关部门计划于2004年投入128辆电力型公交车,随后电力型公交车每年的投入比上一年增加50%,试问: (1)该市在2010年应该投入多少辆电力型公交车? (2)到哪一年底,电力型公交车的数量开始超过该市公交车总量的 1/3?3. 等差、等比数列综合问题模型 例3. 在一次人才招聘上,有A,B两家公司分别开出他们的工资标准:A公司允诺第一年月工资数为1500元,以后每年月工资比上一年月工资增加230元; B公司允诺第一年月工资数为2000元,以后每年月工资在上一年月工资基础上递增5%,设某人年初被A,B两家公司同时录取,试问: (1)若该人分别在A公司或B公司连续工作n年,则他在第n年的月工资收入分别是多少?(2)该人打算连续在一家公司工作10年,仅从工资收入总量较多作为应聘的标准(不记其他因素),该人应该选择哪家公司,为什么? 4.递推数列模型 例4.某地区原有森林木材存量为a,且每年增长率为25%,因生产建设的需要每年年底要砍伐的木材量为b设an为n 年后该地区森林木材存量。 (1)求an的表达式; (2)为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该地区每年的森林木材存量不少于7/9a, 如果b=19/72a,那么该地区今后会发生水土流失吗?若会,需经过几年? 变式练习:某下岗职工准备开办一个商店,要向银行贷款若干,这笔贷款按复利计算(即本年利息计入下一年的本金生息),利率为q(0<q<1).据他估算,贷款后每年可偿还A元,30年后还清. ①求贷款金额; ②若贷款后前7年暂不偿还,从第8年开始,每年偿还A元,仍然在贷款后30年还清,试问:这样一来,贷款金额比原贷款金额要少多少元?

高中数学《函数的极限(一)》教案

课 题:2.3函数的极限(一) 教学目的: 1.理解当x →+∞,x →-∞,x →∞时,函数f (x )的极限的概念. 2.从函数的变化趋势,理解掌握函数极限的概念. 3.会求当函数的自变量分别趋于+∞,-∞,∞时的极限 教学重点:从函数的变化趋势来理解极限的概念,体会极限思想. 教学难点:对极限概念如何可从变化趋势的角度来正确理解.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 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数列极限的定义: 一般地,如果当项数n 无限增大时,无穷数列}{n a 的项n a 无限趋近于.....某个常数a (即n a a -无限趋近于0),那么就说数列}{n a 以a 为极限,或者说a 是数列}{n a 的极限.记作lim n n a a →∞ =,读作“当n 趋向于无穷大时,n a 的极限等于a ” “n →∞”表示“n 趋向于无穷大”,即n 无限增大的意思n a a →∞ =有时也记作:当n →∞时,n a →a . 理解:数列的极限的直观描述方式的定义,只是对数列变化趋势的定性说明,而不是定量化的定义.“随着项数n 的无限增大,数列的项a n 无限地趋近于某个常数a ”的意义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数列的项a n 趋近于a 是在无限过程中进行的,即随着n 的增大a n 越来越接近于a ;另一方面,a n 不是一般地趋近于a ,而是“无限”地趋近于a ,即|a n -a |随n 的增大而无限地趋近于0. 2.几个重要极限: (1)01lim =∞→n n (2)C C n =∞→lim (C 是常数) (3)无穷等比数列}{n q (1

等差数列优质课比赛教学设计

等差数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2)运用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解决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数列的分析、探究得到等差数列的概念,提高学生观察、探索、发现的能力;(2)利用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概括、归纳的能力; (3)学会借助实例分析,探究数学问题,培养数学建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师生、生生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2)通过具体问题,发现等差关系,并利用数列知识予以解决,感受数列的应用价值; (3)培养学生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重点和难点】 重点:等差数列的概念及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难点:等差数列“等差”特征的理解、把握和应用。 【教学方法】 采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课堂活动的生动性,调动学生参与知识形成过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学过程】

页4 共页1 第

的图象。y=3x-5和数列过分析、归纳得出结论: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能否说出[问题5] 的等差数列将学生的思路引向与一次函数等差数列利用函数知识来研图象是一次函数y=px+q的函数,强化对等差究通项公式。的图象之间有什么关系?y=px+q图象的一个子集,数列数列本质属性的认识。是函数让学创设问题情境,概念y=px+q在定义域为正整数生归纳探索。深化“通集时的特殊情况。强调的一次函数”与a是n项n是等差数列”的关{a}“n系。 教师巡视,要求学生

写出完整的步骤。由下列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求练习:教师选几个学生的答首项和公差:案投影到屏幕上,由学生1()=3n+5a;n点评,教师总结。)2(=12-2na。n 页4 共页2 第 【板书设计】页4 共页3 第

(完整版)《数列的极限》教学设计

《高等数学》——数列极限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A 、【课前准备】1、安排学生提前预习本节内容。 2、分组:4~6人为一个学习小组,确定一人为组长。教师需要做好协调工作,确保每位学生都参加。 B 、【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出勤情况,填写教学日志,教材、用具准备等(2分钟) C 、【复习回顾】 数列的定义(2分钟) D 、【教学内容、方法和过程】接下表 教师活动 学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一) 结合实际,情景导入(时间4分钟) 导入1、战国时代哲学家庄周所著的《庄子·天下篇》引用过一句话:“一 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也就是说一根长为一尺的木棒,每天 截去一半,这样的过程可以无限制地进行下去 导入2、三国时的刘徽提出的“割圆求周”的方法.他把圆周分成三等分、 六等分、十二等分、二十四等分、··· 这样继续分割下去,所得多边形的 周长就无限接近于圆的周长. 教师引入:不论是庄周还是刘徽,在他们的思想中都体现了一种数列极 限思想,今天我们来学习数列极限。 【学情预设】:有的学生可能没体会到情景导入的目的,教师最后要总结导入中蕴含的数学思想。 (二)归纳总结,形成概念: (时间9分钟) 1.提出问题:分析当无限增大时,下列数列的项的变化趋势及共同特征. (1)1,21,31,41…n 1 …递减 (2)递增 (3)摆动 学生参 与,思 考,感 受 学生参 与,思 考 问题,在 老师的引 导下对数 列极限知 识有一个 形象化的 了解。 通过讨 论,学生 了解以研 究函数值 的变化趋势的观点研究无穷数列,从而体会发现数列极限的过程 通过介绍我国古代哲学家庄周和刘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思想情感,并使他们对数列极限知识有一个形象化的了解。同时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使学生更好的承上启下。 (一)概念探索阶段” 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由于注意到学生在开始接触数列极限这个概念时,总是以静止的观点来理解这个描述变化过程的动态概念,总觉得与以

(完整版)等差数列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等差数列 授课教师:武小鹏 2011.9.13 兰州市数学集体大备课 活动经验交流材料

附录:教学流程图 教 学 过 程 流 程 图 教学内容与教师的活动 媒体 的运用 学生 的活动 教师进行 逻辑选择 开始 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 教师引导复 习 得出结论 否 是 小组素材交流展示,组间评价 小节、布置作业 结束 课件学生回顾复习 完成 是 否 学生自主 回答 完成 课件展示图片引入新课 给出问题 小组讨论教师引导 否 是

兰州市大集体备课活动(数学)教学设计 兰州市第十四中学武小鹏 课题§2.2.1 等差数列(一) 教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A版)必修5教学方法参与式教学 一、教材内容分析 数列是高中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数列作为一种特殊的函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函数思想,而等差数列是在学生学习了数列的有关概念和给出数列的两种方法——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的基础上,对数列知识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同时等差数列也为今后学习等比数列打下了“联想”“类比”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经过前几个模块的学习,一部分学生知识经验已经较为丰富,有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但也有一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弱,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是很浓,所以在教学时注重从具体的生活实际出发,注重引导、启发、探究和探索,从而进一步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教法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尽可能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能力。使学生认识到生活和数学紧密相关。 四、学法分析 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知识背景比较熟悉,因而好多学生对问题都存在着“眼高手低”的现象.引导学生发现新奇,让学生参与到动手计算、动手操作的教学环境中来.学生根据具体题目,通过运算、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更深入地理解等差数列及其通项公式.留给学生足够的自由发挥,自由探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空间。 五、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例,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探索并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能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探索数列的等差关系;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际生活中的数列,引导学生探索交流,归纳总结抽象出等差数列的概念,并应用归纳、叠加等方法探索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3.情态与价值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归纳能力及参与课堂的意识。 六、教学重、难点

数列的定义教学设计

6.1.1 数列的定义 【教学目标】 1. 理解数列的有关概念和通项公式的意义. 2. 了理解数列与函数的关系,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 3. 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数列的概念及其通项公式. 【教学难点】 数列通项公式的概念. 【教学方法】 这节课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利用多媒体,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了创设情境——引入概念,观察归纳——形成概念,讨论研究——深化概念,即时训练——巩固新知等环节.各步骤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引导学生体会数学概念形成过程中所蕴涵的数学方法,使之获得内心感受.【教学过程】 环节教学内容师生互动设计意图 导入 1.讲故事,感受数列 2.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我国有用十二生肖纪年的习俗,每 年都用一种动物来命名,12年轮回一 次.2009年(农历乙丑年)是21世纪的 第一个牛年,请列出21世纪所有牛年的 年份. 教师讲述古印度传说故事 《棋盘上的麦粒》. 学生倾听故事,认识数列. 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找出问题 的答案. 创设情境,让学 生认识数列,激发学 生的好奇心,增强学 生的学习兴趣. 提出和本节课 密切相关的问题,让 学生思考,充分发挥 学习小组的作用,展 开讨论. 新课 1.数列的定义 把21世纪所有牛年的年份排成一 列,得到 2 009,2 021,2 033,2 045,2 057, 2 069,2 081,2 093.① 像①这样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 数,叫做数列. 数列中的每一个数都叫做这个数列 教师在学生探究的基础 上,给出问题的答案. 教师板书定义. 教师出示一组数列的例

§2.2《等差数列》教案

备课主题§2.2《等差数列》主备人韦龙轩 备课时间2020年6月16日星期二备课地点312 参加人员高一全体教师参备人高一全体教师 主备人教学案例备课组意见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学生基础较差,上课时速度慢一些 教学目标1.通过教与学的互动,使学生加深对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认识,能参与编拟一些简单的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 2.利用通项公式求等差数列的项、项数、公差、首项,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思想; 3.通过参与编题解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是通项公式的认识;教学难点是对公式的灵活运用. 教学准备导学案教学板块三个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 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差数列的概念、表示法,请同学们回忆等差数列的定义,其表示法都有哪些? 等差数列的概念是从相邻两项的关系加以定义的,这个关系用递推公式来表示比较简单,但我们要围绕通项公式作进一步的理解与应用. 二.主体设计

教学过程 通项公式反映了项与项数之间的函数关系,当 等差数列的首项与公差确定后,数列的每一项便确定了,可以求指定的项(即已知求).找学生试举一例如:“已知等差数列中,首项,公差,求.”这是通项公式的简单应用,由学生解答后, 要求每个学生出一些运用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题目,包括正用、反用与变用,简单、复杂,定量、定性的均可,教师巡视将好题搜集起来,分类投影在屏幕上. 1.方程思想的运用 (1)已知等差数列中,首项,公差,则-397是该数列的第______项. (2)已知等差数列中,首项,则公差 (3)已知等差数列中,公差,则首项 这一类问题先由学生解决,之后教师点评,四个量,在一个等式中,运用方程的思想方法,已知其中三个量的值,可以求得第四个量. 2.基本量方法的使用 (1)已知等差数列中,,求的值. (2)已知等差数列中,,求. 若学生的题目只有这两种类型,教师可以小结(最好请出题者、解题者概括):因为已知条件可以化为关于和的二元方程组,所以这些等差数列

(完整版)案例三数列在购房问题中的应用

《数列的应用举例》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掌握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在购物付款方式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搜集、选择、处理信息的能力,发展学生独立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抓住分期付款问题的本质分析问题; 难点:建立数学模型,理解分期付款的合理性。 三、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情境、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练习法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配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独立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增强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对数学的情感。 五、实验与教具 多媒体 六、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题型一、等差数列模型(单利问题) 例1、某家庭预购置一套40万元的商品房,要求购房当天首付40% (即16万元),欠款24万元需贷款,贷款期限10年(120个月),每月还欠款2000元,并每月加付欠款利息,月利率为0.4%,购买后下一月当天开始付款,以后每月付款一次,问购买这套商品房实际总价多少元? 解:按等额本金还款方式,设每月还欠款加所欠款产生的利息为数列a n,贝U: 第一月还欠款以及所欠款产生的利息为:a12000 240000 0.4%, 第二月还欠款以及所欠款产生的利息为:a22000 (240000 2000) 0.4%, 第三月还欠款以及所欠款产生的利息为:a32000 (240000 2000 2) 0.4%, 以此类推: 第n月还欠款以及所欠款产生的利息为:a n2000 [240000 2000 (n 1)] 0.4% ???各月还欠款以及所欠款产生的利息成等差数列 ???10 年还清欠款总额为:S120 120(2960 2008) 298080 (元)2 购买这套商品房实际总价为:S 298080 160000 458080 (元) 答:该家庭购买这套商品房实际总价为458080元。 题后感悟:等额本金还款法,等差数列问题 题型二、等比数列模型(复利问题) 例2、某家庭预购置一套40万元的商品房,要求购房当天首付16万元,欠款24万元需贷款,贷款期限10年(120个月),按分期付款的方式偿还欠款,每月等额还款,月利率为

数列的极限、函数的极限与连续性教案

看比例,点击右上角的关闭按钮可返回目录。 考点42 数列的极限、函数的极限与连续性 一、选择题 1、(2011·重庆高考理科·T3)已知x 2ax 1lim 2x 13x →∞-??+= ?-? ?,则=a ( ) (A) -6 (B) 2 (C) 3 (D)6 【思路点拨】对小括号内的表达式进行通分化简利用极限的相关性质求出a 的值. 【精讲精析】选D. x x 2x 16x (ax 1)(x 1)lim lim x 13x 3x(x 1)→∞→∞??-+--??+= ???--???? 22x ax (5a)x 1a lim 2,3x 3x 3 →∞??+-+===??-??所以.6=a 2、(2011·四川高考理科·T11)已知定义在[0,+∞?)上的函数()f x 满足()f x =3(2)f x +, 当[0,2)x ∈时,()f x =22x x -+,设()f x 在[22,2)n n -上的最大值为*([0,)n a n N ∈且 {}n a 的前n 项和为S n ,则lim n n S →∞=( ). (A )3 (B )52 (C) 2 (D )32 【思路点拨】 首先需要确定数列{}n a .先由1n =求出1a ,当2n =时,由()3(2) f x f x =+可推得 1()(2)3 f x f x =-,先求出(2)f x -的最大值,在求()f x 的最大值,即求得2a , 3,4,...n =依次求 解. 【精讲精析】选D , [)[)[)22122,20,2,0,2()2(1)1n n n x f x x x x =-=∈=-+=--+时,时,, ()=(1)1f x f =最大值,1 1.a ∴= [)[)[)[)222,22,4,2,420,2n n n x x =-=∈-∈时,若,则, 2(2)22(2)f x x x -=--+-()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教学设计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教学设计 问题1:著名数学家高斯10岁时,曾解过一道题:1+2+3+…+100=?你们知道怎么解吗? 问题2:1+2+3+…+n=? 在探求中有学生问:n 是偶数还是奇数?教师反问:能否避免奇偶讨论呢?并引导学生从问题1感悟问题的实质:大小搭配,以求平衡 设n S =1+2+3+…+n ,又有n S =n +(1)n -+(2)n -+…+1 ∴2n S =(1)n ++[2(1)]n +-+[3(2)]n +-+…+(1)n +,得n S =(1)2 n n + 问题3:等差数列123...n n S a a a a =++++=1() 2n n a a +? 学生容易从问题2中获得方法(倒序相加法)。但遇到 1n a a +=21n a a -+=32n a a -+=…=1n a a +呢?利用等差数列的定义容易理解这层等 量关系,进一步的推广可得重要结论:m+n=p+q ?m n p q a a a a +=+ 问题4:还有新的方法吗? (引导学生利用问题2的结论),经过讨论有学生有解法:设等差数列的公差为d ,则123...n a a a a ++++=1a +(1a d +)+(12a d +)+…+[1(1)a n d +-] =1[123...(1)]na n d +++++-=1(1)2n n na d -+ (这里应用了问题2的结论) 问题5:n S =1(1)2n n na d -+=(1)2n n n na d --? 学生容易从问题4中得到联想: ()(2)...[(1)]n n n n n S a a d a d a n d =+-+-+--=[123...(1)]n na n d -++++-=(1)2n n n na d --。显然,这又是一个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 等差数列的求和对初学数列求和的离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较远,教师通过“弱化”的问题1和问题2将问题转化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由于学生的

(完整版)等差数列(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公开课

无为二中公开课 教 学 设 计 课题《2.2等差数列》 执教人:汪桂霞 班级:高一(10)班 时间:2017.3.28(星期二)下午第一节

高一数学必修5 等差数列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及等差中项的定义 2. 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推广后的通项公式 3.灵活运用等差数列,熟练掌握知三求一的解题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2.进一步提高学生推理、归纳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体验从特殊到一般,又到特殊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渗透函数、方程、化归的数学思想; 3.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1、等差数列概念的理解与掌握; 2、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与应用。 (二)难点 1、等差数列的应用及其证明 三、教学过程 (一)背景问题,创设情景 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数列的定义及给出数列的两种方法——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这两个公式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数列的特点。下面请同学们观察两个表格的数据并进行填空。 思考问题(一):在过去的三百多年里,人们分别在下列时间里观测到了哈雷慧星,请问你能预测出下次人类观测哈雷彗星的时间吗? 1682,1758,1834,1910,1986,(2062 ) 特点:后一次观测时间比前一次观测时间增加了76年 我们把这些数据写成数列的形式:1682,1758,1834,1910,1986,2062...... 思考问题(二):通常情况下,从地面到10公里的高空,气温随高度的变化而变化符合一定的规律,请你根据下表填写处空格处的信息吗? 我们把表格中的数据写成数列的形式:28, 21.5, 15, 8.5, 2, …, -24....... 学生活动(1):学生观察下列三个数列具有怎样的共同特征: (1)1682,1758,1834,1910,1986,2062...... (2)28, 21.5, 15, 8.5, 2, …, -24....... (3)1,1,1,1,1,1,1,1,1,1...... 共同特征:1.后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一个定常数。 2.这个常数可以为正为负,还可以为零。

《数列极限的运算法则》教案(优质课)

《数列极限的运算法则》教案 【教学目标】:掌握数列极限的运算法则,并会求简单的数列极限的极限。 【教学重点】:运用数列极限的运算法则求极限 【教学难点】:数列极限法则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函数极限的运算法则:如果,)(lim ,)(lim 0 B x g A x f x x x x ==→→则[]= ±→)()(lim 0 x g x f x x ___ []=→)().(lim 0 x g x f x x ____,=→) () (lim x g x f x x ____(B 0≠) 二、新授课: 数列极限的运算法则与函数极限的运算法则类似: 如果,lim ,lim B b A a n n n n ==∞ →∞ →那么 B A b a n n n +=+∞ →)(lim B A b a n n n -=-∞ →)(lim B A b a n n n .).(lim =∞ → )0(lim ≠=∞→B B A b a n n n 推广:上面法则可以推广到有限..多个数列的情况。例如,若{}n a ,{}n b ,{} n c 有极限,则:n n n n n n n n n n c b a c b a ∞ →∞ →∞ →∞ →++=++lim lim lim )(lim 特别地,如果C 是常数,那么CA a C a C n n n n n ==∞ →∞ →∞ →lim .lim ).(lim 三、例题: 例1.已知,5lim =∞ →n n a 3lim =∞→n n b ,求).43(lim n n n b a -∞ →

例2.求下列极限: (1))45(lim n n +∞→; (2)2)11 (lim -∞→n n 例3.求下列有限: (1)1312lim ++∞→n n n (2)1 lim 2-∞→n n n 分析:(1)(2)当n 无限增大时,分式的分子、分母都无限增大,分子、分母都没有极限,上面的极限运算法则不能直接运用。 例4.求下列极限: (1) )1 1 2171513( lim 2222+++++++++∞ →n n n n n n (2))39312421( lim 1 1 --∞→++++++++n n n

数列的实际应用举例 教学设计

数列的实际应用举例 清远工贸职业技术学校 班级:13春工学计机3班 蔡健星 【学习目标】 1.掌握以数列知识为数学本质的实际应用问题,涉及增长率问题、复利计算问题等. 2.培养学生用数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一、复习 1、本单元我们学习了两种数列,分别是: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 例如:1,3,5,7,9… 2,5,8,11,14… 2,4,8,16,32… 1,3,9,27,81… 2、两种数列共有八条公式,分别是: 等差数列 等比数列 通项公式: 中项公式: 求和公式: 二、新课讲授 1.现有200根相同的钢管,把它们堆成正三角形垛,要使剩余的钢管尽可能少,那么剩余钢管的根数是( ) A.9 B.10 C.19 D.20 【解析】设堆成n 层,由题意得1+2+3+…+n ≤200,即n(n +1)≤400成立的最大正整数n 代入检验知n =19 2.一套共7册的书计划每2年出一册,若各册书的出版年份数之和为13979,则出齐这套书的年份是( ) A.1997 B.1999 C.2001 D.2003 d n a a n )1(1-+=11-=n n q a a 2b a A +=ab G ±=2)(1n n a a n S +=d n n na S n 2)1(1-+=q q a S n n --=1)1(1q q a a S n n --=11

【解析】设出第四册的年份为x 由题意得(x -6)+(x -4)+(x -2)+x +(x +2)+(x +4)+(x +6)=13979 即7x =13979,∴x =1997 ∴x +6=2003 3.夏季高山的温度从山脚起每升高100 m ,降低0.7 ℃,已知山顶温度是14.8 ℃,山脚温度是26 ℃,则山的相对高度是 m . 【解析】从山脚到山顶温度降低了26 ℃-14.8 ℃=11.2 ℃ 而每降0.7 ℃,升高100米 11.2 / 0.7 =16 ∴共升高16×100=1600 m . 4、某林厂年初有森林木材存量S 立方米,木材以每年25%的增长率生长,而每年末要砍伐固定的木材量x 立方米,为实现经过两次砍伐后的木材的存量增加50%,则x 的值是( ) A. B. C. D. 【解析】一次砍伐后木材的存量为:S(1+25%)-x 二次砍伐后木材存量为[S(1+25%)-x ](1+25%)-x 由题意知%)501(45)45(2+=--S x x S 解得x =36S 5、银行有一种储蓄业务叫做零存整取,即每月定时存入一笔相同数目的现金,到约定日期可以取出全部本利和。若某人每月初存入100元,月利率为0.3%,问到第12个月末整取时本利和时多少? 【分析】本利=本金+利息。第1个月计利12个月,到期本利时100+100×0.3%×12, 第2个月计利11个月,到期本利时100+100×0.3%×11,… 第12个月计利1个月,到期本利时100+100×0.3%×1, 由此可知,每月存入的100元到期本利构成一个等差数列,其和就是所求的1232S 34S 36S 38S

[教学设计]《数列的极限》精品教案

《数列的极限》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数列和极限是初等数学和高等数学衔接与联系最紧密的内容之一,是学习高等数学的基础,微积分中所有重要概念,如导数、定积分等,都是建立在极限概念的基础上,极限的概念是微积分的重要概念和重点,本节数列的极限是极限的一类,与函数极限形式不同,但它们的思想是完全相同的,通过数列极限(ε-N定义)概念的教学,使学生初步理解极限的思想方法,为学习高等数学打下基础。 (二)教学对象 学生在初中已知道:当圆的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不断的成倍增加时,多边形的周长P n不断增大,并越来越接近于圆的周长C。在高一立几推导球的表面积公式时也接触过极限的思想。这些都为学生理解数列极限的定义打下基础。但因为学生以前接触的代数运算都是有限运算,而极限概念中含有“无限”,比较抽象,又要将“无限”定量描述出来,即用ε-N的语言叙述出来更困难了,所以这一课是数列极限这一章中学生最难听得懂,教师也最难讲得好的一课。讲好的关键是结合数列的图象和表格讲清“无限”的几何意义,使学生对数列极限有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并讲清“无限趋近”和“无限增大”的意义和二者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媒体:投影仪 (四)教学目标 ⑴掌握数列极限的定义。 ⑵应用定义求证简单数列的极限,或从数列的变化趋势找到简单数列的极限。 ⑶通过数列极限定义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五)重点、难点 理解数列的概念及定义中一些字母和记号的特性。 (六)教学方法:启发分析,讲练结合。 (七)教学过程 一、定义的引进 1.复习提问

⑴ |a| 的几何意义:表示数a 的点与原点的距离。 ⑵ |x-A| 的几何意义:表示数x 的点及数A 的点之间的距离。 ⑶设ε>0,解不等式 |x-A|<ε,并且在数轴上表示出它的解集。 2. 满不等式 |x-A|<ε的点x 全部落在区间(A-ε,A+ε)内,要使点x 与点A 的距离即 |x-A| 无限制地小,ε要怎样变化?引导学生说出ε是一个任意小的正数。 3. 定义的引进 本节课的课题是“数列的极限”(板书),极限的思想在我国古代早有出现,公元前四世纪,我国古代重要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庄子就指出了“一尺之棰,日取某半,万世不竭”,我们把每天取去一半后所余的尺数用现代熟悉的表达方式可以得到一个数列: 把上述数列的前几项分别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① 0 从图形容易看出,不论项数n 怎样大, 永不为0,只是0 的近似值,但当n 无限增大时,数列 的项就无限趋近于0。即当n →∞时, →0。 再看无穷数列②:0.9,0.99,0.999,……, ,…… 0 0.9 0.99 1 当项数无限增大时②中的项无限趋近于1,即n →∞时, →1。 “无限增大”、“无限趋近”怎样利用数量来刻划呢? 如图由,||εεε+<<-?<-A x A A x )"(",......;21,......,81,41,21万世不竭这是一个无穷数列n 321161814121n 21{}n 21n 21 n 1011-n 1011-n 21

高中数学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案例50篇___47_等比数列

47 等比数列 教学内容分析 这节课是在等差数列的基础上,运用同样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步骤,研究另一种特殊数列———等比数列.重点是等比数列的定义和通项公式的发现过程及应用,难点是应用. 教学目标 1. 熟练掌握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等基本知识,并熟练加以运用. 2.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抽象、概括、归纳、猜想能力. 3. 感受等比数列丰富的现实背景,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任务分析 这节内容由于是在等差数列的基础上,运用同样的方法和步骤,研究类似的问题,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容易,所以应多放手让学生思考,并注意运用类比思想,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分清等差和等比数列的区别,而且可以锻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与等差数列相比等比数列须要注意的细节较多,如没有零项、q≠0等,在教学中应注意加以比较. 教学设计 一、问题情景 在前面我们学习了等差数列,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下面的特殊数列: 1. 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下面一类特殊数列.下图是某种细胞分裂的模型. 细胞分裂个数可以组成下面的数列: 1,2,4,8,…

2. 一种计算机病毒可以查找计算机中的地址薄,通过电子函件进行传播.如果把病毒制造者发送病毒称为第一轮,函件接收者发送病毒称为第二轮,依此类推.假设每一轮每一台计算机都感染20台计算机,那么,在不重复的情况下,这种病毒每一轮感染的计算机数构成的数列是 1,20,202,203,… (3)除了单利,银行还有一种支付利息的方式———复利,即把前一期的利息和本金加在一起算作本金,再计算下一期的利息,也就是通常说的“利滚利”.按照复利计算本利和的公式是 本利和=本金×(1+利率)存期 例如,现在存入银行10000元钱,年利率是1.98%,那么按照复利,5年内各年末得到的本利和分别是(计算时精确到小数点后2位): 表47-1 各年末的本利和(单位:元)组成了下面的数列: 10000×1 0198,10000×1 01982,10000×1 01983,10000×1 01984,10000×1 01985. 问题:回忆等差数列的研究方法,我们对这些数列应作如何研究? 二、建立模型 结合等差数列的研究方法,引导学生运用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分析和探究,发现这些数列的共同特点,从而归纳出等比数列的定义及符号表示: 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叫作等比数列,这个常数叫作等比数列的公比,公比通常用字母q表示(q≠0).即 [问题]

数列单元教学设计

数列 考试大纲要求:(1)数列的概念和简单表示法 ①了解数列的概念和几种简单的表示方法(列表,图像,通项公式)。 ②了解数列是自变量为正整数的一类函数。 (1)等差数列,等比数列 ①理解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概念; ②掌握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 ③能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识别数列的等差关系或等比关系,并能用有关的知识解决相应的问题。 ④了解等差数列与一次函数,等比数列与指数函数的关系 题的有用模型,数列问题是数学思想方法的良好载体。同时作为新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列对学生思维能力、运算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尤其对于“观察、猜测、抽象、概括、论证”这样一种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途径的训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数列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引导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利用所学的知识加以解决是新课标的一项目标。数列在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增长率、银行信贷、浓度配制、养老保险、污水净化、环境绿化等问题都和数列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掌握数列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如何把实际问题和数列联系起来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2.数列对于培养思维能力的作用 数列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方面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观察、猜测、抽象、概括、论证”这种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在数列学习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很多数列问题都蕴涵了这种思维模式。此外,数列问题中渗透递归的思想、极限思想,这些都是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重要的衔接点,在教学中适当的渗透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做好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的衔接有积极意义。 3.数列是深化函数思想的载体 数列是定义在正整数集或其子集的一种函数.基于这一点,数列问题中表现出很多函数知识的特征,解决数列问题常常要用到函数思想方法,灵活运用函数思想对于优化思维方法,化解题过程

极限的概念教学设计

《极限的概念》教学设计 公共教学部数学教研室徐小丽 1、教学内容分析 使用教材: 《高等数学应用教程》,许艾珍主编,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10.8第一版。第一章第二节《极限的概念》。 内容分析: 极限描述性概念的形成过程,是学生有感性认识初步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形成、培养理性思维能力的过程。极限思想是高等数学的重要思想方法,也是学习微积分的理论基础。理解极限的概念,对提升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严密思维能力都具有积极的意义。2、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高等数学》是学生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科之一,难学是因为高等数学中的抽象思维对学生的巨大考验。极限的概念是学生接触高等数学后遇到的第一个重点,又是难点,更加增加了学习的困难。 理解好极限的概念,对学生完成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变,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能增强学生学好高等数学的信心。 教师应注意耐心引导学生充分感受用静态的有限量来刻画动态的无限量的方法和过程,充分利用教材的相关例题对概念进行深化,从而加深学生的认知和理解。 3、设计思想 本教学设计以“任务教学法”为主要框架,将教学目标分解成两大学习任务:知识学习任务和实验认知任务,每项任务由分解成若干个子任务,让学生在接受一项项子任务的过程中完成学习目标,同时每完成一项子任务也能增强学生信心,激发学习动机。 教学过程由“任务驱动”引入,激发学习兴趣;将知识教学内容分为5个子任务,每个子任务为一个知识点,增强学习信心;实验任务分为3个子任务,任务一学会使用极限命令,任务二在实例中体会极限的思想和特点,任务三进一步加深对极限思想的理解,并培养学生通过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对数学的热爱;实验任务分组实现,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良性竞争意识。 极 限 的 概 念 知识任务 实验任务数列的极限 函数极限的概念 简单的函数极限讨论 函数极限存在的充要条件 分段函数在分段点处的极限问题 极限命令的应用 连续计息问题—你能成为百万富翁吗? Koch雪花曲线—一个不可能的结论! 教 学 目 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