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长白上为例阐述植被的垂直地带分布特征

以长白上为例阐述植被的垂直地带分布特征
以长白上为例阐述植被的垂直地带分布特征

长白山为例阐述植被的垂直地带分布特征

摘要:植被分布具有地带性规律,包括纬向和经向规律,还包括因高度不同而呈现的垂直地带性规律,它是山地植被的显著特征。一般来说,从山麓到山顶,气温逐渐下降,而湿度、风力、光照等其它气候因子逐渐增强,土壤条件也发生变化,在这些因子的综合作用下,导致植被随海拔升高依次成带状分布。本文通过以长白山为例,阐述植被的垂直地带分布特征,并对由此产生的景观特征进行分析。

关键词:长白山;植物分布;垂直地带;景观特性

长白山是我国东北第一高山,最高峰白云峰为海拔2619m,由于受海洋湿气团的影响,降雨量较丰富,气候湿润,适于植物生长,种类繁多,植被垂直分布明显,植被垂直地带性是欧亚大陆从温带到寒带植被水平地带性的缩影。,植被类型多样性,是目前地球上为数不多的保存完整自然生态系统之一。

1.植物垂直分布地带性

植被带大致与山体的等高线平行,并有一定的垂直厚度,这种植被分布规律称为植被分布的垂直地带性。

1.1植物垂直地带和水平地带的联系

在一个足够高的山体,从山麓到山顶更替着的植被带系列,大体类似于该山体所在的水平地带至极地的植被地带系列。例如,在西欧温带的阿尔卑斯山,山地植被的垂直分布和自温带、寒温带到寒带的植被水平带的变化大体相似。我国温带的长白山,从山麓至山顶所看到的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云冷杉暗针叶林、岳桦矮曲林、小灌木苔原的植被垂直带,也是同自我国东北向太平洋沿岸的前苏联远东地区,直到寒带所出现的植被纬度地带性相一致。因此,植被的垂直分布类似水平分布的“缩影”。

而两者间仅是外貌结构上的相似,而绝不是相同。如亚热带山地垂直分布的寒温性针叶林与北方寒温带针叶林,在植物区系性质、区系组成、历史发生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异。这主要因亚热带山地的历史和现代生态条件与极地极不相同而引起的。山地植被垂直带的组合排列和更替顺序构成该山体植被的垂直带谱。不同山体具有不同的植被带谱,一方面山地垂直带受所在水平带的制约,另一方面也受山体的高度、山脉走向、坡度、基质、局部气候等因素影响。总之,位于同一水平植被带中的山地,其垂直地带性总是比较近似的。

1.2植物垂直分布的特点

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植被垂直带千差万别,但植被的垂直分布可以概括出以下规律:

1. 基带为当地典型的植被带。如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区垂直带的基带为落叶阔叶林;

2. 在各森林地带内,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与随着纬度的增加,植被类型的变化大体一致。

3. 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山地植被,从基带的荒漠过渡到水分条件较好的植被类型,但超过一定的高度以后,低温的限制作用变得越来越突出。如天山中部北坡从山麓到山顶依次

出现荒漠、荒漠化草原、山地针叶林、亚高山草甸、高山草甸、高山垫状植被、亚高山稀疏植被;

4. 水平带和垂直带上同类植被在种类组成和结构特征方面存在差异,如山地寒温性针叶林和寒温带针叶林存在明显的区别;

5.垂直带中每个植被带的下限海拔高度向两极逐渐降低,森林带的上限海拔高度也有类似规律;

6. 垂直带中每个植被带的宽度互不相同,且随气候差异而变化;

7. 山体越高,垂直带谱越完整。此外,山脉的走向也影响垂直带谱。

2.长白山植物垂直分布景观带

长白山历史悠久,地势复杂,地貌、气侯、土壤和植被等综合因素,与平原地区和一般山地显著不同,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影响,制约,从山下到山顶呈现出明显地、有规律地更替和垂直分布的自然景观特征。

长白山是世界植物的宝库,包括了从东北亚到北极的所有植物。更令人惊奇的是,在垂直高度不到二公里的山坡上,大自然鬼斧神功,把各种植物安排得井然有序。

在长白山高程2600米和水平距离几十公里的垂直分布带中,基本上浓缩了从温带到极地几千公里的范围的壮丽景观。随着海拔、气候、土壤等综合因素的影响,植物的组成和分布与平原或一般山区显著不同,从低海拔的山下到高海拔的山顶呈现出4个明显地、有规律地垂直分布的自然景观带。

2.1针阔混交林景观带

针阔混交林景观带在海拔1000米以下。植被是生长在由玄武岩构成的平缓台地上,为我国山地植物水平分布的代表型。山地棕色森林土是本带的主要土类,在排水不良的谷地和封闭沼泽地上发育着沼泽土。红松针阔混交类型是本带的主要代表类型,在水湿地上生长有成片的黄花落叶松,北侧局部地块生长有长白松片林。长白松树干笔直,树皮赤黄,树冠短小,树姿雄美,又名美人松。

长白山的原始针阔混交林,群落外貌常雄伟壮丽,不仅种类繁多,而且结构杂。可分为乔木、灌木、草本三层。针阔混交林的代表植物种,针叶树占势的以红松为代表性植物,树高常达30—40米,位居第一层。红松为半阴性树,幼需要在避光的条件下发育,其树干笔直大,材质优良,用途广泛,是长白山珍树木之一。第一层的针叶树除红松外,有长白落叶松、红皮臭、鱼鳞松、长白,以及为数不多的紫杉等。阔叶树有:春榆、蒙古栎、水曲柳、胡桃楸、山杨、白桦、大青杨等。

在混交林内的灌木种类也相当的丰富,具有代表性的灌木有毛榛、五加及刺五加、卫矛、忍冬、接骨木、悬钩子、刺玫、蔷薇等。

在混交林下的草本植物更为繁多,往往形成小片纯群,高者可达一米以上,低者仅在10厘米左右。常见的有山茄子、棉马、木贼、蕨、掌叶铁线蕨、阴地苔等。在混交林中的藤本植物非常发达,主要的有山葡萄、狗枣子、软枣子、木通、五味子等。它们常常紧密的缠绕在乔木和灌木之间,使人们穿越非常困难,颇有亚热带森林的景象。

在本带的兽类有东北虎、黑熊、黄鼬、水獭、梅花鹿、马鹿野猪等,鸟类有鸳鸯、白腹兰翁鸟、大杜鹃、三宝鸟等,爬虫类有腹蛇、松花蛇和草蜥等,两栖类最主要的是哈士蟆(林蛙、田鸡),鱼类主要是细鳞鱼、青鳞子等山区冷水鱼类。

2.2针叶林景观带

本带位于玄武岩台地上的针阔混交林景观带的上部,海拔在1000—1800米之间。地貌主要是由玄武岩所组成的倾斜熔岩高原,土壤为山地棕色针叶林土。气候特点是冬季严寒,夏季凉爽,空气相对湿度大。树木以红松、云杉、冷杉、落叶松为主,树高林密,四季常青。

针叶林带的植物种类较针阔混交林贫乏,针叶树占绝对优势,为数不多的阔叶木仅在林下零星分布。树冠郁闭度很大,林下阴暗潮湿,几乎被藓类独霸,成为“藓的世界”。灌木和草本多为阴性植物,群落结构清晰简单。红松在本带自下而上逐渐减少,在海拔1600米以上几乎绝迹,而鱼鳞松、臭松则由下而上逐渐增加。

由于海拔高度的变化,影响到植物各属成份上变化。根据红松分布及林木组成、林木结构等,又可以把本景观分成两个部分:海拔1000-1600米为明针叶林亚带,由1600-1800米为上部暗针叶林亚带。明针叶林亚带,为山地棕色针叶林土,灰化现象不明显,但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灰化现象亦加明显,枯枝落叶层也愈厚。森林植物是以红松、云冷杉为主。此林的植物组成比例随小地形、小气候的变化而不同。岗地上红松较多,在植物组成成分中占优势,斜坡上云杉,冷杉占优势。在北坡常有红松、长白落叶松混交。长白落叶松在群落组成成分中占优势。亚针叶林带下的灌木和草本植物不如针阔混交林带中繁盛,原来是针阔混交林中的小乔木,在本带成为灌木状。其次还有长白瑞香、林奈草等小灌木。草本植物主要是耐阴湿的木贼、尖齿蹄盖蕨、午鹤草和石松等。在冷湿阴暗处还有塔藓等。林下植物也具备了针阔混交林和亚针叶林的过渡性。

暗针叶林亚带,具有弱灰化的山地棕色针叶林土,由于海拔高度的增加,气候更加冷湿,经常被云雾所笼罩。红松在本带已告绝迹,植物群落主要由鱼鳞松、臭松、红皮臭所构成的针叶树纯林,只在迎风的石质坡岗地见有稀疏的岳桦分布着。由于本带树木分枝稠密,林冠郁闭度大,林内特别阴暗,故有暗针叶林之称。

本带阔叶树有少数的花楸和岳桦等小乔木分布在林中。灌木发育很差。只有零星分布的茶藜属植物和呈块状分布的高山桧、宽叶杜香等。草本植物除了大鳞毛蕨等大型草本外,其他均为细弱的小型草本,常与苔藓交织在一起。本带苔藓植物特别发达,苔藓厚度可达10厘米以上。世界上少有的加拿大山茱萸在本带内亦有分布。由于林内空气极度潮湿,故在林冠的中、下层树枝上有大量的地衣松萝、披挂其上、随风飘摆。

紫貂、松鼠为这一带兽类动物的代表种。鸟类有三趾啄木鸟、鸲鹅和代菊莺等。

2.3岳桦林景观带

岳桦林景观带在海拔1800—2000米之间,位于长白山火山锥体的下部,地面坡度陡峻,气温低,雨量丰沛,风力强大,蒸发量较小,相对湿度甚大,土层很薄,主要土类为山地生草森林土。

岳桦林带是针叶林和山地苔原之间的过渡带,是山地苔原和森林成分的特殊结合,并有自己的特殊成带的岳桦林景观植被类型,是历史植被产物。在本带中,山地苔原和森林成分彼此互相渗透,形成了复杂的植被镶嵌性,乔木以岳桦为主,还有云杉、冷杉、落叶松、东北赤杨等,灌木主要有牛皮杜鹃、笃斯越桔等,因气候条件较严酷,动物食料贫乏,动物种类比较单纯,数量亦少。

岳桦林木稀疏,矮曲成丛生状态。矮曲和稀疏程度随海拔增高而增大,在上部呈匍匐状生长,根系发达,能适应高山严寒的气候、瘠薄的土壤和强风的吹袭。

由于夏季凉爽,是大型兽避暑的好地方,每年入夏,马鹿、野猪、狍子、熊等,为了避开炎热和蚊、虻,都迁居到这里。

2.4高山苔原景观带

高山苔原处于海拔2000米以上的火山锥体中、上部。主要岩石为各颜色的粗面岩,地表覆盖着很厚的火山灰、火山砾、浮石等。地形多呈放射状分布的平缓岭脊及羊尾沟。

在岩石裸地上掘洞穴居的高山鼠兔,是高山苔原带唯一的兽类。白腰雨燕,飞翔迅速,有如闪电,同领岩鹨定居在悬崖峭壁上,耐严寒,迎风雪,是高山苔原景观带中最常见的鸟类。

按着苔原植物群落组成的优势种植物的性质,外貌结构及生存环境的特点,作为植被分类的标准,可将山地苔原植被划分三个基本类型:一是小灌木地衣苔原,二是草本灌木苔原,三是石质苔原。

小灌木地衣苔原分布面积最广,主要分布在海拔2000—2300米高山苔原带的中下部风力较弱的缓坡和碟形洼地中。代表植物以牛皮杜鹃,笃斯越桔,苞叶杜鹃,松毛翠,八瓣莲等小灌木占优势,地衣呈斑块状分布。

草本灌木苔原分布面积较小,多在沟峪部湿度较大之处,群落的组成以苔草属,禾本草,大白花地榆、长白景天、深山耧斗菜等草本植物为主。灌木有牛皮杜鹃,松毛翠,圆叶柳等,分布数量较少。

石质苔原,在海拔2600米以上,风势猛烈,岩石裸露,几乎没有土壤发育,所以这里的植物非常稀疏,植物种类极度贫乏,只有长白棘豆,长白景天等草木植物微弱地生长,株高只有5—10厘米左右。在局部裸露的地方常分布大片的苔藓群落,形成厚达10-15厘米的藓褥。

在高山苔原带海拔2500米以上,生有高山柳等三种小柳树。在我国,这三种小柳树只有长白山上有。

3、长白山植物垂直分布景观特征

长白山植被属长白区系植被。由于山体高程高差相对较大,气候、土壤条件随海拔梯变化明显,导致植被也随海拔出现垂直分异,形成四个典型植被垂直带。正如上文所述从下到上依次为针阔混交林带、暗针叶林带、岳桦林带、高山苔原带。每个景观带都拥有自己的独特的的动植物群落,这些群落形成了长白山垂直各带景观的阶段性景观。

3、1针阔混交带景观特征

针叶树和阔叶树的比例在本带随海拔高低而有规律地变化。针叶树随海拔增高而增多,阔叶树随海拔增高而减少。由于该带地形平缓,气候温和、湿润,林下发育着较好的山地暗棕色森林土,因此,植物种类极为丰富,藤本植物十分繁茂,群落结构较为复杂,森林茂密,树干高大。由于植物种类繁多,生长繁茂,野生动物的食料比较丰富,带内动物种类较多,长白山的二百多种脊椎动物,绝大多数栖息在本带中。所以森林景观的特征明显,动植物的丰富度能带来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观特征。

3、2针叶林带景观特征

由于针叶林带这一带也称云冷杉林。乔木组成以鱼鳞云杉和臭冷杉占优势。林内郁闭度大,较阴暗,该带下部主要与红松针阔混交林中的阔叶树种械树、杨树、枫桦动等混交。林下灌木层和草本层不如红松针阔混交林带发达。原来是针阔混交林中的小乔木,在本带成为

灌木状。其次还有长白瑞香等小灌木。草本植物主要是耐阴喜湿的木贼等,灌木生长不良,只有零星分布的茶黎属植物和呈片状分布的高山桧宽叶杜香等。草本植物除了大鳞毛威等大型草本外,其它均为小型草本,常与苔鲜交织在一起。整体的植物景观相交与针阔林带景观呈现出种类多样性减少,色彩单一,植物总体层次感减少,多样色彩景观减少。

3、3岳桦林带景观特征

岳桦林带是针叶林和山地苔原之间的过渡带,是山地苔原和森林成分的特殊结合,气候条件较严酷,动物食料贫乏,动物种类比较单纯,数量亦少。岳桦林木稀疏,矮曲成丛生状态,夏季这里凉爽是避暑的动物避暑的好去处。整体山体植物景观观赏性下降,植物群落种类多样性较小,主要景观从植物景观的中心转移到山体景观观赏。

3、4高山苔原带景观特征

该带气候严寒,湿度很大,几乎是天天降水,也是吉林省风力最强、风日最多的地区。由于气候严酷,土层瘠薄,植物分布由下而上逐渐稀疏,种类逐渐减少。高大的乔木已经绝迹,仅有矮小的灌木、多年生的草本、地衣、苔藓等,形成了广阔的地毯式的苔原。

高山苔原带的植物具有特殊的生活型。植株低矮,以根系发达的匍匐状小灌木和垫状多年生的草本植物为主,生长期短,开花集中,适应强风的吹袭和高山的强光日照。该带植物具有大型花序和色彩鲜艳的大型花朵。每年六、七月,苔原上百花盛开,万紫千红,灿烂夺目,宛如美丽的天然花园。

4.总结

中国长白山可划分为阔叶红松林带、暗针叶林带、亚高山岳桦林带和高山冻原带4个植被带;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格局,共有维管束植物134科517属1 323种。各带前10位中都包括菊科、禾本科、蔷薇科和毛食科4个科,因此定义这4个科为长白山植被带强势科。‘长白山4个植被垂直带的区系性质是温带性质,并以北温带分布类型的属占优势。热带性质成分只影响到阔叶红松林带和暗针叶林带,分布到长白山的热带属大都是那些分布中心在热带但分布区能延伸到温带的属,其中有些属以长白山为其分布北界。随海拔的升高,温带性质逐渐减弱,寒带性质逐渐增强,显示出长白山植被明显的垂直分布格局。

长白山植物的特有现象比较明显,有许多生于高山冻原及其附近的长白山特有的种类,如伏帖石杉、长白鹿蹄草、毛毡杜鹃沂、高山乌头、毛苞风毛菊等。在阔叶红松林带特有种的分布最多,几乎是其他3个带特有种数目总和的一倍。而暗针叶林带、亚高山岳桦林带和高山冻原带特有种的数目相差不多。

长白山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物种丰富的植物景观构成了长白山独特的景观地貌。

参考文献

1、傅沛云,李冀云,曹伟,等.长白山种子植物区系研究[ J].植物研究,1995,15(4):491-500.

2、钱宏.长白山种子植物区系地理分析[月.地理科学,1989, 9(1):75-84.

3、于德永,郝占庆,姬兰柱,等.2003.长白山北坡植物群落相异性及其海拔梯度变化[fl.生态学杂志,22(5). 1一5.

4、王晓春,韩士杰,邹春静.等.2002.长白山岳桦种群格局的地缤计学分析[J]应用生态学报。13 (7 ).781一784.

5、关庆如.1966.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区过伐林主要类型的林学特点及其采伐与更新[J]林业科学,11(3):208一212.

6、刘琪景,赵士洞.1995.阔叶红松林与杨桦林早春阶段草本植被几种数量特征[A].见:中国科学院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站.森林生态系统研究[ C].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28-35.

7、吴征锰.1980.中国植被[Ml.北京:科学出版社

8、李文华,邓坤枚,李飞.1981.长白山主要生态系统生物量生产量的研究[ A].中国科学院长白山森林生物系统定位站.森林生态系统研究[Cl.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 34 - 50.

9、李俊清.1986.阔叶红松林中红松的分布格局及其动态[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4(1):34一36.

10、钱宏,刘琪景,等.1992.长白山阔叶红松林早春草本层的群落生态学初步研究[ A].见:中国科学院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站.森林生态系统研究[ C].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6:31一44.

11、钱家驹,张文仲.1980.长白山高山冻原植物的调查研究简报[ A].见:中国科学院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站.森林生态真娇研穷[C]非章.中围林仲由版补.1 51一64

12、钱家驹.1983.长白山上岳桦林的调查研究[ J].长白山地理系统。1 .1 64一181.

13、曹伟,李冀云.2003.长白山植物自然分布[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

14、北川政夫.1941.长白山植物调查报告书.大陆科学院研究报告[M} .v(5),新京(长春).

15、徐文铎.1986.中国东北主要植被类型的分布与气候的关系[J]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报,10 (4 ): 254一263.

植被分布地带性规律

(一)、植被分布水平地带性规律 植被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热量分带和构造分区都是基本地域分异规律的典型表现,它们构成了不同形式的地域分异的基础。在地球表面,基本地域分异规律具体表现为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 1.纬度地带性 世界植被的纬度地带性规律 1)北半球自北至南依次出现寒带的苔原、寒温带的针叶林、温带的夏绿阔叶林、亚热带的常绿阔叶林以及赤道的雨林,大体上是沿纬度排列的。

2)欧亚大陆中部与北美中部,自北向南依次出现苔原、针叶林、夏绿林、草原和荒漠,植被分布也呈现明显的纬度地带性。但这种分布规律是相对的,常受海陆位臵、地形、洋流性质以及大气环流等因素的强烈影响。 我国植被的纬度地带性规律 1)在东部湿润森林区,由于温度随着纬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在气候上自北向南依次出现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气候,因此受气候影响,植被自北向南依次分布着针叶落叶林、温带针叶落叶阔叶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北亚热带含常绿成分的落叶阔叶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南亚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雨林。 2)西部由于地处亚洲内陆腹地,在强烈的大陆性气候笼罩下,再加上从北向南出现了一系列东西走向的巨大山系,如阿尔泰山、天山、祁连山、昆仑山等,打破了纬度的影响,这样,西部从北到南的植被水平分布的纬度变化如下:温带半荒漠、荒漠带、暖温带荒漠带、高寒荒漠带、高寒草原带、高原山地灌丛草原带。

我国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取决于温度和湿度条件,但由于青藏高原、北部寒潮和东南季风的影响,使得主要植被分布的方向,从东南向西北延伸,依次出现森林、草原、荒漠三个基本植被地带。 从大兴安岭—吕梁山—六盘山—青藏高原东缘一线,分我国为东南和西北两个半部。 西北半部季风影响微弱,为无林的旱生性草原和荒漠。 在这里具体描述一下东南半部,东南半部是季风区,发育各种类型的中生性森林,在东南半部森林区,自北而南,随着热量递增,植被的带状分布比较明显,它们依次为寒温性针叶林带、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暖温带夏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带、赤道雨林带。除上述植被的纬度变化外,由于受夏季东南季风的作用,从东南向西北,植被出现近乎经度方向的更替。而且北部的温带及暖温带地区较南部的亚热带、热带地区表现的更加明显。 2.经度地带性 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热量的主要来源,随着地球纬度的高低不同,地球表面从赤道向南、向北形成了各种热量带。植被也随着这种规律依次更替,故称为植被的纬度地

中国植被分布规律

中国植被分布规律 (一)中国植被的水平分布规律1、纬向变化规律我国东南半部是季风区,发育着各种类型的中生性森林,由于自北而南的热量递增,明显地依次更替着下列森林带:寒温带针叶林带,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季雨林、雨林带和赤道雨林带。 2。经向变化规律由于我国东临太平洋,因而夏季东南季风的强弱决定着降水的多少。自东南往西北,距海愈远,东南季风力量愈弱,降水愈少,所以植被按东南一西北近乎经度方向按下列规律更替:(1)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或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区,(2)温带草原地区,在这地区内由东向西随着干燥度的递增,依次出现森林草甸草原带,典型草原带,荒漠草原带;(3)温带与暖温带荒漠地区,从东到西按水分状况可分为东阿拉善一西鄂尔多斯草原化荒漠,中亚东部荒漠和中亚西部荒漠。3。我国植被水平分布的几个特点(1)由于青藏高原的存在,迫使高原面上的西风环流向南北两侧分流,其北支急流加强了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使其具有荒漠气候,故在北纬35”一50。之间形成了广阔的温带荒漠,成为世界上纬度最北的荒漠。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反气旋使草原向东南方向扩展,直达欧亚草原区的最南界,而且华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也偏向干旱性。(2)由于冬半年寒潮向南侵入低纬地区,因此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季雨林出现一定数量的落叶成分,同时热

带植被也向南退到北回归线以南的南海沿岸一线。(3)滇南和藏南的东喜马拉雅山地的热带山地植被向北挺进可达北纬29”,其原因是青藏高原隆起后,夏季强大湿热的西南季风受东喜马拉雅山和横断山脉阻挡,产生大量降雨,为热带雨林发育创造条件。同时由于青藏高原的屏障作用,使寒潮不能到达藏南也是重要原因之一。(4)我国亚热带地区面积广阔,南北延伸纬度达12。。夏季在强盛的太平洋东南季风影响下,炎热多雨,发育着广阔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而在欧亚大陆的其它同纬度地区则为亚热带荒漠和稀树草原,或夏千冬湿的地中海硬叶常绿林和灌丛。(二)中国山地植被垂直分布的规律性1、我国湿润区的山地植被带谱结构和特征(1)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的系列特点决定于山地所处的纬度,带谱的结构从北向南趋于复杂,层次增多。(2)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的各个垂直带的海拔高度位置随纬度带由北向南而相应升高。(3)每一个纬度地带的山地植被垂直带谱中,都具有本地带特有的山地植被类型,反映了水平气候地带的特征。(4)在旱季显著的山地,同一垂直带谱内阴坡与阳坡的森林植被类型有较大差别;而在较湿润和旱季不明显的山地,阴阳坡的森林类型差别不大。2、我国干旱区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结构和待征(1)从东到西,随着干旱程度的加强,山地植被的基带由:草甸草原荒漠草原—温带荒漠。(2)从东到西,山地森林带的位置由基带上升到中山带,这是与山地湿润带在干旱地区的上移相关的植被地理分布现象。(3)草原带位置也由东向西升高,在草原地区,它们是基带;到了荒漠地区的!妇

ENVI下植被覆盖度的遥感估算

ENVI下植被覆盖度的遥感估算 植被覆盖度是指植被(包括叶、茎、枝)在地面的垂直投影面积占统计区总面积的百分比。容易与植被覆盖度混淆的概念是植被盖度,植被盖度是指植被冠层或叶面在地面的垂直投影面积占植被区总面积的比例。两个概念主要区别就是分母不一样。植被覆盖度常用于植被变化、生态环境研究、水土保持、气候等方面。 植被覆盖度的测量可分为地面测量和遥感估算两种方法。地面测量常用于田间尺度,遥感估算常用于区域尺度。目前已经发展了很多利用遥感测量植被覆盖度的方法,较为实用的方法是利用植被指数近似估算植被覆盖度,常用的植被指数为NDVI。 估算模型 目前已经发展了很多利用遥感测量植被覆盖度的方法,较为实用的方法是利用植被指数近似估算植被覆盖度,常用的植被指数为NDVI。下面是李苗苗等在 像元二分模型的基础上研究的模型: VFC = (NDVI - NDVIsoil)/ ( NDVIveg - NDVIsoil) (1) 其中, NDVIsoil 为完全是裸土或无植被覆盖区域的NDVI值,NDVIveg 则代表完全被植被所覆盖的像元的NDVI值,即纯植被像元的NDVI值。两个值的计算公式为: NDVIsoil=(VFCmax*NDVImin- VFCmin*NDVImax)/( VFCmax- VFCmin) (2) NDVIveg=((1-VFCmin)*NDVImax- (1-VFCmax)*NDVImin)/( VFCmax- VFCmin) (3) 利用这个模型计算植被覆盖度的关键是计算NDVIsoil和NDVIveg。这里有两种假设: 1)当区域内可以近似取VFCmax=100%,VFCmin=0%。 公式(1)可变为: VFC = (NDVI - NDVImin)/ ( NDVImax - NDVImin) (4) NDVImax 和NDVImin分别为区域内最大和最小的NDVI值。由于不可避免存在噪声,NDVImax 和NDVImin一般取一定置信度范围内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置信度的取值主要根据图像实际情况来定。 2)当区域内不能近似取VFCmax=100%,VFCmin=0%

福建植被划分

1植被分区的主要原则 植被区划就是在一定地段上,依据植被类型及其地理分布特征的差异,划分出高、中、低各级彼此有区别,而其内部具有相对一致的植被类型及其有规律的组合的植被地理区。因此植被分布的地带性和非地带性规律是植被分区的首要原则。 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反映高级植被类型单位与气候,特别是热量和水文条件之间的关系,它可以作为划分高级植被分区单位的依据。植被分区的非地带性规律,主要考虑植被分布与地貌类型、地质状况、地表组成物质以及土壤类型等局部地理环境间的关系,它可作为划分中级或低级植被分区单位的依据。 福建位于祖国东部的森林带,在进行植被分区时,首先应考虑森林植被类型,同时参考较为稳定的灌草丛植被。在自然植被遭到严重破坏的地区,可以结合人工植被的种类、生长状况以及农作物的耕作制度等来划分。 2植被分区的各级单位及分级原则 根据目前的植被状况与复原植被的理论,并遵循上述植被分区主要原则,拟订出划分本省各级植被分区单位的依据。 本区划的分区为4级制。其单位系统采用《中国植被》(1980)的3级制,并增加“区”以下的“小区”一级。 植被区域植被分区的最高一级。福建隶属于中国3大植被区域中的“中国东部湿润森林区”。 植被地带植被分区的第2级。按植被本身的标志,即以区域内典型的优势植被类型地带性的综合体而划分。主要按具有相对稳定性植被类型的差异,以及参照建群层片的区系组成中一定的特征种,同时考虑到与其相适应的地理环境及气候带等的相关关系而划分。本省分为两个植被带,即南亚热带雨林地带与中亚热带照叶林地带。 植被区植被分区的第3级。划分依据按植被类型组合上的差异。其差异主要表现在植被类型及主要种或其伴生种的数量与生态习性。植被分布的规律性,包括植被类型及地方性生态环境特点;区内的耕作季节与制度。据此,本省南亚热带雨林地带内典型植被类型基本上一致,因而仅划为一个植被区;中亚热带照叶林地带内植被类型均以照叶林为主,但闽西、闽中、闽东、浙江省东南部,以及粤赣交界以东与闽北地区植被在树种成分上有差异,故在中亚热带照叶林地带内,可划分为两个植被区。

中国植被分布规律

中国植被分布规律 植被地理分布主要决定于热量和降水量,水热结合导致植被沿纬度地带性分布。从沿海向内陆随着降水量变化而使植被沿经度地带性更替。海拔的离度变化形成了植被的垂直地带性。这三方面的结合决定了一个地区植被的基本特点。 (一)中国植被的水平分布规律 1.纬向变化规律我国东南半部是季风区,发育着各种类型的中生性森林,由于自北而南的热量递增,明显地依次更替着下列森林带:寒温带针叶林带,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季雨林、雨林带和赤道雨林带。 2。经向变化规律由于我国东临太平洋,因而夏季东南季风的强弱决定着降水的多少。自东南往西北,距海愈远,东南季风力量愈弱,降水愈少,所以植被按东南一西北近乎经度方向按下列规律更替: (1)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或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区, (2)温带草原地区,在这地区内由东向西随着干燥度的递增,依次出现森林草甸草原带,典型草原带,荒漠草原带; (3)温带与暖温带荒漠地区,从东到西按水分状况可分为东阿拉善一西鄂尔多斯草原化荒漠,中亚东部荒漠和中亚西部荒漠。 3。我国植被水平分布的几个特点 (1)由于青藏高原的存在,迫使高原面上的西风环流向南北两侧分流,其北支急流加强了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使其具有荒漠气候,故在北纬35”一50。之间形成了广阔的温带荒漠,

成为世界上纬度最北的荒漠。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反气旋使草原向东南方向扩展,直达欧亚草原区的最南界,而且华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也偏向干旱性。 (2)由于冬半年寒潮向南侵入低纬地区,因此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季雨林出现一定数量的落叶成分,同时热带植被也向南退到北回归线以南的南海沿岸一线。 (3)滇南和藏南的东喜马拉雅山地的热带山地植被向北挺进可达北纬29”,其原因是青藏高原隆起后,夏季强大湿热的西南季风受东喜马拉雅山和横断山脉阻挡,产生大量降雨,为热带雨林发育创造条件。同时由于青藏高原的屏障作用,使寒潮不能到达藏南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4)我国亚热带地区面积广阔,南北延伸纬度达12。。夏季在强盛的太平洋东南季风影响下,炎热多雨,发育着广阔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而在欧亚大陆的其它同纬度地区则为亚热带荒漠和稀树草原,或夏千冬湿的地中海硬叶常绿林和灌丛。 (二)中国山地植被垂直分布的规律性 1.我国湿润区的山地植被带谱结构和特征 (1)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的系列特点决定于山地所处的纬度,带谱的结构从北向南趋于复杂,层次增多。 (2)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的各个垂直带的海拔高度位置随纬度带由北向南而相应升高。 (3)每一个纬度地带的山地植被垂直带谱中,都具有本地带特有的山地植被类型,反映了水平气候地带的特征。 (4)在旱季显著的山地,同一垂直带谱内阴坡与阳坡的森林植被类型有较大差别;而在较湿润和旱季不明显的山地,阴阳坡的森林类型差别不大。 2.我国干旱区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结构和待征 (1)从东到西,随着干旱程度的加强,山地植被的基带由: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温带荒漠。 (2)从东到西,山地森林带的位置由基带上升到中山带,这是与山地湿润带在干旱地区的上移相关的植被地理分布现象。 (3)草原带位置也由东向西升高,在草原地区,它们是基带;到了荒漠地区的!妇地则成为第二垂直寸告。 (4)在干旱地区,气候愈干旱,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结构愈趋于简化。 (5)干旱地区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的坡向性十分显著,而在湿润区由于湿度条件较一致,不同

基于GIS的ndvi植被覆盖度的估算

1.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植被,包括森林、灌丛、草地和农作物,既是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生态系统存在的基础,具有截流降雨、减缓径流、防沙治沙、保持水土等功能,联结着土壤、大气和水分等自然过程,在陆地表面的能量交换、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水文循环等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全球变化研究中的“指示器”[1]。植被根据生态系统中水、气等的状况,调控其内部与外部的物质、能量交换。植被覆盖与气候因子关系极为密切,研究植被覆盖变化 对气候的影响是气候变化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它影响着土壤湿度、地表温度和地表能量与水的循环(李苗苗,2004)。

植被覆盖度(vegetation fractional cover,简称FC)是指植被(包括叶、茎、枝)在地面的垂直投影面积占统计区总面积的百分比[2]。它是植被对地面的垂直投影比例, 对于山坡进行植被覆盖度测量时,应该采用垂直于坡面的角度。植被覆盖度具有强烈的尺度效应,同一片植被,因被纳入统计的范围不同而表现为不同的植被覆盖度。如一个地区的植被覆盖度很高,但平均到全国水平就大大降低了[3]。植被覆盖度在提示地表植被分布规律, 探讨植被分布影响因子, 分析评价区域生态环境, 及时准确地掌握其动态变化, 分析其发展趋势对维护区域生态平衡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4]而城市植被则是城市生态系统重要的还原组织和最重要的元素,对于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5] ,如有效缓解城市

“热岛效应”,改善城市区域小气候[5~7] 等。 城市化的迅速推进,带来了多样化的生态足迹,植被覆盖度,土壤污染率,地表侵蚀率,逐渐成为生态研究的热点,也成为环境保护的重点。借助于高速发展的RS与GIS技术来进行植被覆盖度的估算,将是当前环境监测的必要步骤。 徐州是由矿区发展起来的城市,由于长期开采矿产,导致了一系列严重的生态问题,如塌陷地广布,植被破坏率严重,土地侵蚀率增大,等。在此背景下,研究徐州市整体的土地覆盖情况,即是现实需要,也是未来生态城市规划的重要步骤。研究的最终结果也会给徐州市的城市规划提供信息支持与技术保障。 1.2 国内外植被覆盖度研究现状 由于植被覆盖度是许多学科的重要参数,为

福建自然植被

一、自然植被 (一)南亚热带季雨林 季雨林是南亚热带地带性植被,分布在福州—福清—仙游—永春—华安—永定一线以东、以南的南亚热带地区。本区由于人类活动频繁,原生植被已荡然无存,次生季雨林保存较完整的也仅限于南靖县境内,但区内季雨林的种属则屡见不鲜。根据厦门大学生物系在南靖和溪乡乐土村六斗山进行多年调查的结果,该山季雨林中共有维管束植物216种,分属于80科、145属。按植物生活型,有木本植物128种,草本植物34种,藤本植物54种;按植物门类,有蕨类植物13种,裸子植物1种,双子叶植物180种,单子叶植物22种。因此,季雨林以木本双子叶植物为主要组成分子,这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是相同的。季雨林中含属种较多的科有茜草科(Rubiaceae)、豆科(Leguminosae)、樟科(Lauraceae)、大戟科(Euphorbiaceae)、蔷薇科(Rosaceae)、紫金牛科(Myrsinaceae)等,这些科既反映出群落热带性的特点,也反映出群落古老性的特点。在乔木树种中,樟科和大戟科占明显优势,这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有所不同。 季雨林的林相,以六斗山为例,林冠浓密而凹凸,外貌常年呈绿色,每当春末夏初,大多数乔木树种相继开花,林冠黄绿相间,十分迷人。垂直层次较多,其中乔木有3层,灌木有2层,草本有2亚层。林内树干通直,树皮光滑。其建群种红栲(Castanopsis hypargyreus)、乌来栲(C.uraiana)的大树常有3~6个明显的板根,以支撑其高大的躯体,尤以红栲最为注目。林内多藤本植物,其中不少为木质大藤本,如密花豆藤(Spatholobus suberectus)、花皮胶藤(Ecdysanthera utilis)、扁担藤(Tetrastigma paniculata)等,其中密花豆藤径粗可达52厘米,实属罕见。藤本植物在林间四处攀悬、穿插、飞架,使林内更显纷繁缭乱。榕属(Ficus)的绞杀现象和水筒木(Ficus fistulosa)、水冬哥(Saurauiatr istyla)的茎花现象都很普遍。蕨类植物构成的林冠层附生植物到处可见。林下有生姜(Alpinia japonica)、金粟兰属(Chloranthus)、柏拉木(Blastus cochinchinensis)、秋海棠属(Begonia)、走马胎(Ardisia gigantifolia)等具滴水叶尖的植物。兰科植物较多,以鹤顶兰(Phaius grandisfolius)、石仙桃(Pholidota chinensis)、斑叶兰(Goodyera procera)等为常见。沟谷旁常见有密生的钩毛草(Pseudechinolaena polystachya),沟谷湿地分布有巨型草本植物如海芋(Alocasia macrorrhiza)、野芭蕉(Musa balbisiana)以及高约3米的树蕨如多种桫椤(Gymnosphaera spp.)和多种省藤(Calamus spp.)等。上述诸多雨林特征构成较明显的湿热性雨林景观。 红栲、乌来栲和大叶赤楠(Syzygium hancei)是福建南亚热带季雨林中保存较原生性的地带性树种。红栲和乌来栲株数虽不多,但长势突出,高达22~28米,树干粗大,可达70~85厘米。季雨林乔木层主要成分除红栲、乌来栲外,还有红鳞蒲桃(Syzygium hancei)、厚壳桂(Cryptocarya chinensis)、鹅掌柴(Schefflera Octophylla)、毛茜草树(Randia ocuminati ssima)、黄杞(Engelhardtia roxburghiana)、硬壳桂(Cryptocarya chingii)、米槠(Castanposis carlesii)、亮叶围涎树(Pithecellobium lucidum)、山杜英(Elaeocarpus sylvestris)、茜草树(Randi densiflora)、围涎树(Pithecellobium clypearia)、刨花楠(Machilus pauhoi)等;灌木层主要成分有罗伞树(Ardisia quinquegona)、九节木(Psychotria rubra)、灰色紫金牛(Ardisia fordii)、鲫鱼胆(Maesa perlarius)、杜茎山(M japonica)、走马胎、木姜子(Litsea pungens)、五月茶(Antidesma gracite)、柏拉木、毛冬青(Itex pubesceus)、虎舌红(Ardisia mamillata)、朱砂根(A.crenata)、百两金(A.crispa)、山桔(Fortunella hindsii)等;草本层植物有单叶新月蕨(Pronephrium simplex)、淡竹叶(Lophatherum gracile)、蛇头草(Amorphophallus sinensis)、华山姜(Alpinia chinensis)、团叶鳞始蕨(Lindsaea orbiculata)、凤尾蕨(Pteris nervosa)、狗脊蕨(Woodwardia japonica)、草珊瑚(Sarcandra glabra)等。 南亚热带季雨林的演变规律,内陆山区与沿海地区有所不同。在内陆山区,季雨林遭受破坏后,如果地被层保存较好,迹地上就很快长满芒萁(Dicranopteris dichotoma)、荻属(Miscanthus)、五节芒(Miscanthus floriddulus)等禾草,并有山乌桕(Sapium discolor)、山鸡椒(Litsea cubeba)、黄瑞木(Adinandra millettii)等先锋性小乔灌生长;继而有闽粤栲(Castanopsis fissa)、鹅掌柴、亮叶围涎树、围涎树、木荷(Schima superba)等阳性或偏阳性树种的苗木和幼树侵入;随着群落郁闭度的提高,逐渐有红栲、米槠、厚壳桂、杜英、黄杞、山矾(Symplocos caudata)、冬青等较耐荫的季雨林主要树种生长,恢复成原生的植被。在沿海地区,季雨林遭到破坏后迹地又不断遭受砍伐、放牧或垦植等外力干扰,表土层受侵蚀,土壤变薄变瘦。在这些地方,一般是耐瘦瘠的先锋树种马尾松首先侵入生长,发展成为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疏林,间或混生一些木荷、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ma)等阳性树种,林下生长着较多的大叶赤楠、石斑木(Rhaphiolepis imdica)、桃金娘(Rhodomyrtus tomentosa)、油茶(Camellia oleifera)、乌饭(V accinium bracteatum)等小灌木及芒萁、黑莎草(Gahnia tristis)等多种禾草。此时如果实行封山育林,停止外力干扰,任其天然更新,群落就朝向地带性植被类型演替。当然,演替的速度要比第一种模式缓慢得多。 季雨林中一些树种也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红栲、厚壳桂、杜英、黄杞等是建筑和制作家具的优质用材;青果榕(Ficus variegata var.chlorocarpa)是造纸原料;花皮胶藤可以提炼橡胶。此外,还有不少药用植物,如巴戟天(Morinda officinalis)等。 (二)常绿阔叶林 常绿阔叶林,也称亚热带照叶林,是我国中亚热带的典型植被,福建境内的福州—福清—仙游—永春—华安—永定一线的以北、以西是其分布地区。 常绿阔叶林终年常绿,林冠较紧密,呈暗绿色。林相较整齐,群落垂直层次也较分明,通常可分为乔木2个亚层,灌木2个

微专题三 植被类型及分布

微专题三植被类型及分布 [核心知识必备 ] 1.植被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要素影响 气候气候对植被 ①热量:决定了植物的种类、生长速度、生长量,热 量条件的不同使得自然植被呈现出由赤道到两极的地 域分异。 ②光照:影响喜光、喜阴植物的生长,喜光植物向阳 一侧生长好。 ③降水:同一纬度,降水从沿海到内陆减少,植被呈 现出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同一地点,降水 多的年份树木生长好,年轮宽 植被对气候 森林具有涵养水源的作用,森林茂密的地区,空气湿 度大,气温日较差小

地貌地貌对植被 ①山地阳坡和阴坡植被不同,马尾松生长在阳坡,而 冷杉生长在阴坡。 ②海拔不同,水热组合不同,因此山区植被呈现垂直 分异特征。 ③受地形的阻挡,山脉两侧植被截然不同,如安第斯 山脉南部大陆西岸为温带落叶阔叶林,东岸为温带荒 漠和草原;天山北坡有森林,南坡则没有 植被对地貌 一方面加快岩石的风化过程,改变地貌形态;另一方 面又具有保持水土的作用,保护了原始地表形态 水文水文对生物 水文条件影响生物(动物和植物)的数量、种类(如水域 中渔业资源的种类) 植被对水文 植被能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影响水循环,减小河 流含沙量,降低径流量的变化幅度 土壤土壤对植被 土壤肥力、水分含量、特性等影响植被生长,如茶树 耐酸怯碱,喜排水良好的砂质土壤 植被对土壤 植被生长可以改变土壤的性质,如大豆可以固氮、亚 热带气候利于有机质的分解,导致土壤有机酸含量增 加,利于喀斯特地貌的形成 2.将“植物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归纳整理,系统掌握——知识结构法 [实例应用提升] 1.如图为一摄影爱好者在公园拍摄的景观照片,图中常绿灌木外围采用了防寒措

成都市植被覆盖度遥感动态监测分析

遥感地学分析课程设计实验报告成都市植被覆盖度遥感动态监测分析 团队人员胡禹贤2008043013遥感081班杨维2008043035 遥感081班胡晓2008043010 遥感081班卿晓琼2008043009 遥感081班郝争2008043007 遥感081班

摘要 本次研究以四川省成都市为研究区,选择2000年Landsat ETM数据、2007年Landsat TM 数据、成都1:50万地形图以及全国县界1:400万的矢量图作为基本信息源,对遥感数据进行波段合成、大气校正、几何校正、图像裁剪处理后,计算出两期图像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对植被覆盖度进行估算。结果表明:成都市在七年间植被覆盖度总体上呈增高趋势,尤其是市区二环路以内,植被覆盖度有了明显的增加。但是,在成都的一些郊区,比如龙泉、郫县、以及金堂等地的植被覆盖度已经出现下降的迹象;另外,与2000年相比,成都市到2007年低植被覆盖度区域面积有了明显的减少,中低植被覆盖到中高植被覆盖度区域面积增加明显,高植被覆盖度区域面积变化不大。从研究结果上看,我们总体上认为研究区植被覆盖度变化和人类活动有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关键词】:归一化植被指数;遥感;植被覆盖度;成都市。 summary The study, Chengdu, Sichuan Province as the study area, select the Landsat ETM data in 2000, Landsat TM data in 2007, Chengdu, 1:50 million, and topographic maps 1:400 million the county boundary vector as a basic source of information on remote sensingband synthetic data, atmospheric correction, geometric correction, image cropping treatment, two images to calculate the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 vegetation coverage estimat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hengdu, vegetation coverage in the seven years, showing a rising trend in general, especially in the urban area within the Second Ring Road, the vegetation coverage has been an obvious increase.However, in some suburbs of Chengdu, such as Longquan, Pixian, and Jintang, the vegetation coverage has been signs of decline; In addition, compared with 2000, Chengdu, in 2007 ,had a significant size of the area decrease in the low vegetation cover in areas of high vegetation coverage area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nd the regional area of high vegetation coverage changed little. The results from the research point of view, is generally thought that the vegetation cover change and human activities are inextricably close relationship. 【Key words】: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remote sensing; vegetation coverage; Chengdu.

达坂城柴窝堡湖区域植被的垂直分布格局及区系分析

达坂城柴窝堡湖区域植被的垂直分布格局及区系分析 植物区系反映了某地区所有植物种类的组成、现代和过去的分布及它们的起源和历史,植物区系的研究不仅能够在理论上揭示和解决植物地理学的一些疑难问题,还能为一个区域内生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提供基础资料。某一地区的植被类型,不仅能够为该地区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提供基础资料,也可以为生态恢复和区域规划提供科学依据。达坂城区是干旱区的典型代表,该区的荒漠植被是乌鲁木齐的重要生态屏障。 近些年来,该区原有的生态环境受到干扰,保护与恢复达坂城区生态环境是乌鲁木齐市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为探明达坂城柴窝堡湖区域的植物种类、分布、区系成分,掌握植被类型、群落组成及分布特点,为达坂城区的自然资源保护、生态恢复和可持续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文采用全面踏勘法、典型样带和样地法,对达坂城柴窝堡湖区域的植被类型和植物组成进行了调查。主要结果如下:达坂城柴窝堡湖区域陆地植被可划分为6个植被型、12个植被亚型、24个群系。 荒漠是该区域分布面积最大的植被类型,占主要成分。达坂城柴窝堡湖区域的植被垂直带自下而上依次为荒漠带、草原带、草甸带。柴窝堡湖湿分为20个群系,其中,湖的北岸主要为布顿大麦群系、细叶沼柳群系、芦苇群系等,湖的西岸主要为盐穗木群系、盘花乳菀群系、盐角草群系等,湖的东岸和南岸只有多枝柽柳群系。 达坂城柴窝堡湖区域有维管束植物51科194属316种。在科级水平上,植物寡种科占优势,共20科,占总科数的39.2%;在属级水平上,单种属占绝对优势,共137属,占总属数的70.6%。表明研究区寡种科、单种属突出。 科的地理区系成分以温带成分为主,有13科,占总科数的72.2%;在属的分布

植被覆盖度分布图制作

作业1: 用TM/ETM图像制作一个地区植被覆盖度分布图(要求如图所示),描述该地区的 区域概况,并分析植被分布空间差异。所用公式如下: NDVI=(B4-B3)/(B4+B3) Vr=(NDVI-NDVIb)/(NDVIv-NDVIb) 式中:NDVI是归一化植被指数。B3和B4是TM第3和4波段的图像亮度值。 NDVIb和NDVIv是裸土和植被的NDVI值,可分别取0.15和0.75。Vr是植被覆盖度(0-1)。 要求:用WORD把制作过程和分析结果记录下来。>2000字 目的:学会图像处理软件,进行图像信息提取,用各种软件共同制作有实际意 义的图像 原理与方法: NDVI——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NIR-R)/(NIR+R),或两个波段反射率的计算。 1.NDVI的应用:检测植被生长状态、植被覆盖度和消除部分辐射误差等; 2.-1<=NDVI<=1,负值表示地面覆盖为云、水、雪等,对可见光高反射;0表示 有岩石或裸土等,NIR和R近似相等;正值,表示有植被覆盖,且随覆盖度增大 而增大 3.NDVI的局限性表现在,用非线性拉伸的方式增强了NIR和R的反射率的对比 度。对于同一幅图像,分别求RVI和NDVI时会发现,RVI值增加的速度高于NDVI 增加速度,即NDVI对高植被区具有较低的灵敏度; 4.NDVI能反映出植物冠层的背景影响,如土壤、潮湿地面、雪、枯 叶、粗糙度等,且与植被覆盖有关。 操作步骤如下: 一.从地理空间数据云网站下载山西省吕梁地区文水县的ETM影像,对应地区的数据如下: 表:Landsat8数据波段参数 波段波长范围(μm)空间分辨率(m) 名称 1-海岸波段0.433–0.453 30 LC81260342015159LGN00_B1 2-蓝波段0.450–0.515 30 LC81260342015159LGN00_B2 3-绿波段0.525–0.600 30 LC81260342015159LGN00_B3

(完整版)山西省的自然条件与植被分布规律

山西省的自然条件与植被分布规律 (2007-04-27 11:42:50) 转载 标签: 关于山西植被 一、自然条件 山西位于黄河中游东侧,黄土高原东缘。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简称晋。 省境四周山河环绕,东和东南绕太行山和河北、河南相邻;西、西南隔黄河与陕西、河南相望;北以长城与内蒙古相毗连。疆界轮廓约呈一由东北向西南华侨的平行四边形。南北界于北纬34°34.8′~40°43.4′,东西界于东经110°14.6′~114°33.4′之间。总面积156 266平方公里。地貌、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是制约植物类群分布的主要因素。 (一)地貌 山西是一个黄土覆盖的山地高原,地形复杂,地貌多样,山地占40%,丘陵占40.3%,平川、盆地占19.7%,最高五台山,海拔3058米,最低垣曲黄河谷地,海拔185米,其最大高差2800米,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000米以上。与东侧海拔不足100米的华北平原和西侧海拔1000米左右的黄河峡谷两岸的高原相比,显示出山西高原整体隆起的地形。 在整体隆起的高原中,由北向南排列着一连串断陷盆地,依次为大同盆地(海拔1000~1100米)、忻定盆地(海拔800~900米)、太原盆地(海拔700~800米)、临汾盆地(海拔400~600米)和运城盆地(海拔400~500米)。 中部的断陷盆地将整个高原分割成东西山地。东部以太行山为主,由北而南,包括六棱山、恒山、五台山、系舟山、太行山、太岳山和中条山,海拔大部分在1500米以上。西部以吕梁山为主,由北向南,包括七峰山、洪涛山、云中山、芦芽山、管涔山、黑茶山、关帝山、石千峰及龙门山,海拔一般在1500米左右。南北长550公里;管涔山以南统称吕梁山。 晋西黄土高原,位于吕梁山以西,北起内长城,沿黄河东侧与吕梁山之间的狭长地带。北高南低,由东向西倾斜,地面覆盖着10~13米厚的黄土层,局部地区黄土层厚达70~80米。由于长期流水冲刷,把高原切割成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晋西北高原是一个凹陷的沉降区,起伏较和缓,为一高原丘陵区,海拔在1300~1500米之间,为省境内的高寒区。

第十章 植物群落类型与分布

第十章植物群落类型与分布 陆地植物群落的垂直分布 如在潮湿热带地区,随着海拔的升高逐渐更替出现热带雨林→山地雨林→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寒温带暗针叶林→高山灌丛、高山草甸。 我国的植被分区 原则:是分地理地带性和植被地带性,尤其是水平地带性作为基础,并结合考虑非地带性规律。 ①寒温带针叶林区域:大兴安岭北部山地、用材基地。 ②温带针阔混交林区域:垂直分布带较明显,木材重要基地。 ③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地带性植被为落叶阔叶林。 ④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植被区,占全国总面积的1/4左右。 ⑤热带季雨林、雨林区域:是我国森林类型中植被种类最为丰富的类型。广东分布于湛江、化 州、高州和阳江一线以南。 ⑥温带草原区域:是欧亚草原区域的一部分。 ⑦温带荒漠区域:本区内有一系列巨大山系,如天山、昆仑山等。 ⑧青藏高原高寒植被区域:发育着以山地森林垂直带为代表的植被。 第二节自然植被的群落类型 一、植物群落分类 分类方法: ①按外貌分类:以优势植物的生活型(生长型)作为分类基础。 森林、矮疏林、密灌丛、草地、稀树干草原、灌木稀树干草原、树丛、稀树草地、草甸、干草原、草甸性草原、真草原、灌木干草原、草本沼泽、木本沼泽、荒原 缺点:把生态学关系差异很大的群落混淆在一起。 ②按结构分类:忽视生态特征,没注意群落与环境的统一 ③按植物区系分类:注意植物生态、生活型和地理型 ④按优势度分类:以优势树种的生态学特征作为基础 ⑤按生态分类:主要以植物群落分布的生态条件或环境状况作为分类基础. ⑥按外貌——生态分类:以群落主要层优势种的外貌(群落的结构特征)、生态特征(生活型) 和生态学指标(生态环境)为划分原则。 ⑦按演替分类:强调演替在植物群落分类上的重要性。 (二)中国的植物群落分类 以群落本身的综合特征作为分类依据 1.中国的植物群落分类系统 主要分类单位分三级:植被型(高级单位)、群系(中级单位)和群丛(基本单位)。每一等级之上和之下又各设一个辅助单位和补充单位。高级单位的分类依据侧重于外貌、结构和生态地理特征,中级和中级以下的单位则侧重于种类组成。其系统如下: 植被型组:如草地

中国植被的分布与气候地形的关系

从气候的角度论述我国植被分布规律 摘要:中国地域广阔、山体众多,是世界上植被类型最丰富的国家。在大尺度的宏观范围内,中国的植被的分布规律遵循纬向地带性、经向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的规律,还受到地形,气候等因素的影响。本综述结合气候,地形等因素,论述我国植被的分布特点。 关键词:植被分布,气候,地形 我国位于欧亚大陆东南部季风气候区,幅员辽阔,地形结构特别复杂,具有从寒温带到热带,从湿润到极端干旱的不同气候带(区)。同时,我国西北位于世界最大的陆地——欧亚大陆的腹地,东南濒临世界最大的海洋——太平洋,西南有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这样的地理配置使我国气候类型多样,气候与环境的显著特点呈现出高度的不稳定性,而由此导致的我国植被分布既有水平地带性分布,又有垂直地带性分布,还受到气候等因素的很大的影响[1]。 从广东湛江北上至黑龙江省最北端的漠河,从南到北,沿着纬度方向有规律地更替的是纬向地带性植被分布。因为随着纬度的增加,温度会降低,平均纬度每增加1度,温度会下降0.5℃~0.6℃。由于温度随纬度增加而逐渐下降就使南方热带和亚热带植物种类因无法适应低温而不能分布到纬度较高的区域,这样就在从南到北的方向,由于温度的不同,便形成了热带气候、亚热带气候、暖温带气候、温带气候和寒温带气候。在不同的气候带下就发育着不同的植被类型。 但是从上海到达新疆的乌鲁木齐,却穿越了东部的森林区、中西部的草原区和西部的荒漠区。也就是说,从东部至西部你经历了中国的湿润区、半湿润区和干旱区3个气候类型。 1 中国植被的地带性分布 1.1 中国植被经向地带性分布 我国东南部和东部濒临太平洋,而西北部则处于欧亚大陆的腹地,像新疆的首府乌鲁木齐,东到太平洋3500多千米,西离大西洋6900多千米,北距北冰洋3400多千米,南至印度洋约2500千米。再加上四周被高山包围;北有阿尔泰山、西有准噶尔界山、南有昆仑山、东有北山等,使上空大气环流中的水汽又很难到达新疆上空,因此形成了东西地区水分巨大的不同。导致水分从我国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深入的过程中,降水越来越少,夏季温度越来越高,大陆性气候越来越强,从而使植被发生了变化。这种以水分条件为主导因素,引起植被分布由沿海向内陆发生更替的分布格式称为植被的经向地带性。 1.2 中国植被水平地带性分布 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性在我国表现得十分明显。地带性植被是指能够最充分地反映一个地区气候特点的植被。我国位于世界上最广阔的欧亚大陆东南部的太平洋西岸,西北部深入大陆腹地。冬季盛行着大陆来的极地气团或北冰洋气团,常形成寒潮由北向南运行。侵入我国的寒流大致有三条主要路线;第一条是由西伯利亚西北部出发,向南由新疆或蒙古侵入河西走廊进入我国内地;贯穿中国大陆;第二条是由西伯利亚东部向南经过我国东北、内蒙古到达华北平原,遇到泰山阻挡后分为两支,其中一支由山东半岛北部入渤海,另一支在大陆南进时又受大别山和桐柏山的阻碍,再次分为二股气流危害我国南方地区;第三条是由西伯利

植被覆盖度计算

植被覆盖度计算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ENVI下植被覆盖度的遥感估算 (植被覆盖度是指植被(包括叶、茎、枝)在地面的垂直投影面积占统计区总面积的百分比。容易与植被覆盖度混淆的概念是植被盖度,植被盖度是指植被冠层或叶面在地面的垂直投影面积占植被区总面积的比例。两个概念主要区别就是分母不一样。植被覆盖度常用于植被变化、生态环境研究、水土保持、气候等方面。 植被覆盖度的测量可分为地面测量和遥感估算两种方法。地面测量常用于田间尺度,遥感估算常用于区域尺度。 估算模型 目前已经发展了很多利用遥感测量植被覆盖度的方法,较为实用的方法是利用植被指数近似估算植被覆盖度,常用的植被指数为NDVI。下面是李苗苗等在像元二分模型的基础上研究的模型: VFC=(NDVI-NDVIsoil)/(NDVIveg-NDVIsoil)(1) 其中,NDVIsoil为完全是裸土或无植被覆盖区域的NDVI值,NDVIveg则代表完全被植被所覆盖的像元的NDVI值,即纯植被像元的NDVI值。两个值的计算公式为: NDVIsoil=(VFCmax*NDVImin-VFCmin*NDVImax)/(VFCmax-VFCmin)(2) NDVIveg=((1-VFCmin)*NDVImax-(1-VFCmax)*NDVImin)/(VFCmax-VFCmin)(3) 利用这个模型计算植被覆盖度的关键是计算NDVIsoil和NDVIveg。这里有两种假设: 1)当区域内可以近似取VFCmax=100%,VFCmin=0%。 公式(1)可变为: VFC=(NDVI-NDVImin)/(NDVImax-NDVImin)(4) NDVImax和NDVImin分别为区域内最大和最小的NDVI值。由于不可避免存在噪声,NDVImax和NDVImin一般取一定置信度范围内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置信度的取值主要根据图像实际情况来定。 2)当区域内不能近似取VFCmax=100%,VFCmin=0%

中国植被分布规律

植被地理分布主要决定于热量和降水量,水热结合导致植被沿纬度地带性分布。从沿海向内陆随着降水量变化而使植被沿经度地带性更替。海拔的离度变化形成了植被的垂直地带性。这三方面的结合决定了一个地区植被的基本特点。 (一)中国植被的水平分布规律 1.纬向变化规律我国东南半部是季风区,发育着各种类型的中生性森林,由于自北而南的热量递增,明显地依次更替着下列森林带:寒温带针叶林带,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季雨林、雨林带和赤道雨林带。 2。经向变化规律由于我国东临太平洋,因而夏季东南季风的强弱决定着降水的多少。自东南往西北,距海愈远,东南季风力量愈弱,降水愈少,所以植被按东南一西北近乎经度方向按下列规律更替: (1)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或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区, (2)温带草原地区,在这地区内由东向西随着干燥度的递增,依次出现森林草甸草原带,典型草原带,荒漠草原带; (3)温带与暖温带荒漠地区,从东到西按水分状况可分为东阿拉善一西鄂尔多斯草原化荒漠,中亚东部荒漠和中亚西部荒漠。 3。我国植被水平分布的几个特点 (1)由于青藏高原的存在,迫使高原面上的西风环流向南北两侧分流,其北支急流加强了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使其具有荒漠气候,故在北纬35”一50。之间形成了广阔的温带荒漠,成为世界上纬度最北的荒漠。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反气旋使草原向东南方向扩展,直达欧亚草原区的最南界,而且华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也偏向干旱性。 (2)由于冬半年寒潮向南侵入低纬地区,因此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季雨林出现一定数量的落叶成分,同时热带植被也向南退到北回归线以南的南海沿岸一线。 (3)滇南和藏南的东喜马拉雅山地的热带山地植被向北挺进可达北纬29”,其原因是青藏高原隆起后,夏季强大湿热的西南季风受东喜马拉雅山和横断山脉阻挡,产生大量降雨,为热带雨林发育创造条件。同时由于青藏高原的屏障作用,使寒潮不能到达藏南也是重要原因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