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妇科诊疗常规

中医妇科诊疗常规
中医妇科诊疗常规

中医妇科诊疗常规

月经病

一、月经先期

月经周期提前8~9天以上,甚至一月两次来潮者称为月经先期。也称“经行先期”、“经期超前”。多以血热、气虚为主要病因,以气虚统摄无权或热邪迫血下行为主要病机。

【诊断与鉴别】

(一)诊断要点

1.月经周期提前8~g天以上,连续2个周期以上。

2.月经量多、色鲜、质稠或量多、色淡、质稀。

3.妇科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

(二)类证鉴别

经问期出血其特点为在两次正常月经周期之间出血,量少,持续时间不超过2~3天。

【辨证论治】

(一)常见证治

1.气虚

证候经期提前,量多,色淡质稀,神疲体倦,心悸气短,或小腹空坠,纳少便溏,舌淡苔薄,脉细弱。

治法补气摄血调经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药用人参lOg(另煎),黄芪15g,甘草l0g,当归l0g,陈皮l0g,升麻l0g,柴胡l0g,白术15g。

2.阳盛血热

证候经期提前,量多,色深红或紫,质稠粘,伴心烦胸闷,面红口干,小便短赤,大便燥结,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治法清热凉血调经

方药清经散加减。药用丹皮l5g,地骨皮20g,白芍15g,熟地黄20g,青蒿15g,黄柏15g,茯苓l0g

3.肝郁血热

证候经期提前,量或多或少,色紫红有块。或心烦易怒,口苦咽干,或胸胁胀闷,乳房胀痛,或少腹胀痛,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解郁调经

方药丹栀逍遥散加减。药用丹皮l0g,炒栀子10g,当归12g,白芍12g,柴胡10g,白术10g,茯苓10g,炙甘草6g。

4.虚热

证候经期提前,量少,色红质稠,伴两颧潮红,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调经

方药两地汤加减。药用生地黄30g,地骨皮l0g,玄参30g,麦门冬l5g,阿胶10g(烊化),白芍15g。

(二)针灸疗法

以关元、气海、三阴交为主穴。血热加太冲、太溪;气虚加脾俞、足三里。实证用

泻法,虚证用补法。

(三)常用中成药

归脾丸,用于气虚型月经先期。加味逍遥丸,用于肝郁血热型月经先期。益母八珍丸,用于气血两虚型月经先期。知柏地黄丸,用于虚热型月经先期。

(四)其他疗法

花旗参15g,大枣15g,粳米100g,上三味温火同熬l~2小时,每日1剂,连服5 日,用于气虚型月经先期。

【预防与护理】

(一)预防

注意随气候改变及时增减衣被,勿使过热。饮食应清淡,不过食辛辣香燥食物。要

保持情志舒畅,避免七情过极,化火生热。

(二)护理

经行期间要劳逸结合,不宜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避免经期或产后房事,注意节欲。

二、月经后期

月经周期延后8~9天以上,甚或40~50天一至的,称月经后期。亦称“经行后期”、“经期错后”或“经迟”。多以血虚、血寒、气滞或痰邪为主要病因,以气血虚弱,气滞寒凝,冲任受阻为主要病机。

【诊断与鉴别】

(一)诊断要点

1.月经周期延后超过8~9天以上,并连续出现两个周期以上。

2.多数表现为月经量少。

(二)类证鉴别

妊娠育龄妇女月经周期延后,且妊娠实验阳性。

【辨证论治】

(一)常见证治

1.血寒

证候经期错后,量少,色暗有块,小腹冷痛,得热则减,畏寒肢冷,苔白,脉沉紧。

治法温经散寒调经

方药温经汤加减。药用人参lOg(另煎),当归l0g,川芎9g,白芍l0g,肉桂9g,莪术9g,丹皮l0g,川牛膝9g,甘草9g。

2.虚寒

证候经期错后,量少色淡红,质清稀,无血块,小腹隐痛,喜温喜按,腰酸无力,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沉迟或细弱。

治法温阳祛寒调经

方药艾附暖宫丸加减。药用艾叶l0g,香附l0g,当归l0g,续断9g,吴茱萸9g,川芎9g,白芍9g,黄芪20g,生地黄20g,肉桂9g。

3.血虚

证候经期错后,量少色淡红,无块,或少腹隐痛,或头晕眼花,心悸少眠,面色苍白或萎黄,舌质淡红,脉细弱。

治法补血调经

方药大补元煎加减。药用人参lOg(另煎),山药l0g,熟地黄l0g,杜仲9g,当归9g,山茱萸l0g,枸杞子l0g,甘草6g。

4.气滞

证候经期错后,量少色暗红,或有块,或胸腹、两胁、乳房胀痛,舌苔正常,脉弦。

治法理气调经

方药疏肝解郁汤加减。香附l0g,青皮l0g,柴胡l0g,郁金15g,丹参15g,川芎9g,泽泻9g,延胡索9g,川楝子9g。

(二)针灸疗法

以关元、气海、三阴交为主穴。血寒加灸天枢;血虚加脾俞、足三里;小腹冷痛加灸关元。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

(三)常用中成药

当归丸、乌鸡白风丸,用于血虚之月经后期。香附丸,用于气滞之月经后期。艾附暖宫丸,用于虚寒之月经后期。

(四)其他疗法

1.干姜30g,大枣30g(去核),红糖30g,先煎姜、枣,与红糖共服,用于血寒型月经后期。

2.当归30g,生姜15g,羊肉200g,前两味洗净,与羊肉共炖至肉烂熟,食肉饮汤,用于虚寒型月经后期。

【预防与护理】

经期及前后当避免风寒、水湿,保持心情舒畅,避免七情过度。

三、月经先后无定期

月经周期时或提前时或延后8~9天以上者,称为月经先后无定期。多以肝气郁滞或肾气虚衰为主要病因,以气血失调为主要病机。

【诊断与鉴别】

诊断要点

1.月经周期不固定,时或提前时或延后8~9天以上,并连续出现三个月经周期以上。

2.一般经量不多,经期不长,如出现经量过多或经期延长者,可发展成为崩漏。

【辨证论治】

(一)常见证治

1.肝郁

证候月经周期不定,经量或多或少,色紫红有块,经行不畅,或胸胁、乳房、少腹胀痛,脘闷不舒,时叹息,嗳气食少,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调经

方药逍遥散加减。药用柴胡l0g,白术l0g,茯苓9g,当归12g,白芍l0g,薄荷3g(后下),煨姜5g,甘草6g。

2.肾虚

证候经来先后无定期,量少色暗质清,或腰骶酸痛,或头晕耳鸣,舌淡苔少,脉细尺弱。

治法补虚固肾调经

方药固阴煎加减。药用党参l2g,熟地黄l5g,山药9g,山茱萸9g,菟丝子9g,远志3g,五味子l8g,炙甘草3g。

(二)针灸疗法

以关元、气海、三阴交为主穴。肝郁加肝俞、太冲;肾虚加肾俞、太溪。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

四、月经过多

凡经量较以往明显增多,周期基本正常者,称为月经过多。多以气虚、血热、瘀血为主要病因,以气虚不能摄血、热邪迫血妄行、血不归经为主要病机。西医学中的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与鉴别】-

(一)诊断要点

月经周期正常,行经期间经量明显增多,在一定时间内能自然停止。

(二)类证鉴别

崩漏崩漏是指月经不按周期而出血或量多如注,或淋漓不断,多发生于青春至,期和更年期。

【辨证论治】

(一)常见证治

1.气虚

证候经来量多,色淡红,质清稀,兼见面色咣白,气短懒言,肢软无力,或小腹空坠,或心悸怔忡,舌淡,脉细弱。

治法补气摄血固冲

方药举元煎加减。药用党参30g,黄芪30g,白术15g,升麻15g,炙甘草l0g。

2.血热

证候经来量多,色鲜红或深红,质稠粘,或有小血块,常伴心烦口渴,尿黄便秘,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凉血清热止血

方药保阴煎加减。药用生地20g,黄芩l0g,白芍l0g,续断20g,熟地黄20g,黄柏l0g,甘草6g。

3.血瘀

证候经行量多,或持续不净,色紫黑有块,或伴小腹疼痛拒按,舌质紫暗有瘀点,脉细涩。

治法活血化瘀止血

方药丹参泽兰饮加减。丹参20g,炒黑豆20g,香附l0g,延胡索l0g,艾叶l0g,泽兰l0g,赤芍l0g,山楂炭l0g。

(二)针灸疗法

以关元、气海、三阴交为主穴。气虚加脾俞、足三里;血热加太冲、曲池。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

(三)常用中成药

知柏地黄丸,用于阴虚内热之月经过多。乌鸡白凤丸,用于气血虚弱之月经过多。补中益气丸,用于气虚下陷之月经过多。云南白药,用于血瘀之月经过多。

五、月经过少

月经周期正常,经量明显减少,甚或点滴即净,或经期缩短不足两天,经量亦少者,称为月经过少。多以血虚、肾虚、瘀血、痰湿为常见病因,以血海不充、血不畅行为基本病机。

【诊断与鉴别】

(一)诊断要点

月经周期基本正常,经量很少,甚或点滴即净。

(二)类证鉴别

激经也称盛胎,多见于妊娠初期(孕三个月之前)阴道少量出血,是孕后按月行经而致阴道有规律的下血现象,多无其他不适,胎儿发育不受影响,一般不需治疗,常随胎儿增大而出血自止。

【辨证论治】

(一)常见证治

1.血虚

证候经来量少,或点滴即净,色淡无块,伴头晕目眩,心悸,面色萎黄,小腹空坠,

舌淡红,脉细。

治法补血益气调经

方药自血汤加减。药用人参10g(另煎),山药10g,黄芪20g,茯苓10g,川芎l0g,当归20g,白芍20g,熟地黄20g。

2.肾虚

证候经来量少,色淡红或暗红,质清,腰酸足跟痛,头晕耳鸣,或小腹冷,或夜尿多,舌淡,脉沉弱或沉迟。

治法补‘肾养血调经

方药归肾丸加减。药用菟丝子l0g,杜仲l0g,枸杞子l0g,山茱萸15g,当归15g,熟地黄l5g,山药l0g,茯苓9g。

3.血瘀

证候经来量少,色紫黑有血块,小腹胀痛拒按,血块排出后胀痛减轻,舌质紫暗有瘀点,脉细涩或弦涩。

治法活血化瘀调经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药用桃仁l2g,红花12g,川芎l0g,当归l0g,白芍l0g,熟地黄l0g。

4.痰湿

证候经来量少,色淡红,质粘腻,或胸闷呕恶,或带多粘腻,舌淡,苔白腻,脉滑。

治法化痰燥湿调经

方药苍附导痰丸加减。药用茯苓20g,半夏l0g,陈皮l0g,苍术15g,香附9g,胆南星l0g,枳壳l0g,生姜5g,神曲9g,甘草6g。

(二)针灸疗法

以关元、气海、三阴交为主穴。血虚加脾俞、足三里;血瘀加中极。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

(三)常用中成药

益母草冲剂,用于血虚之月经过少。大黄廑虫丸,用于赢瘀之月经过少。肾气丸,用于肾虚之月经过少。

六、痛经

凡妇女正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则剧痛昏厥者,称为痛经,亦称“经行腹痛”。以肝郁、寒凝、湿热、气血及肝肾虚损为主要病因,以气血不通或不荣为主要病机,临床多见于青春期和更年期妇女。西医学中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等出现痛经者,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与鉴别】

(一)诊断要点

1.本病的临床特征是经行小腹疼痛,伴随月经周期而发作,疼痛可引及全腹或腰骶部,或外阴、肛门坠痛。

2.一般疼痛多发生于行经第l~2天或经期前1~2天,随后即逐渐减轻或消失,偶有延续至经净或于经净后始发病的,但亦在1~2天内疼痛自止。

3.疼痛程度轻重不一,经血排出时,疼痛常可缓解。

(二)类证鉴别

1.异位妊娠多为停经后突然发生下腹一侧撕裂样剧痛,伴面色苍白,汗出肢冷,严重者可致休克,或伴少量阴道出血,下腹有压痛或反跳痛,妇科检查:子宫颈举痛,子宫胀软,宫旁有界限不清质软而触痛的包块。

2.肠痛多为转移性右下腹疼痛,伴发热恶寒,恶心呕吐,右下腹有压痛及反跳痛,妇科检查正常。

【辨证论治】

(一)常见证治

1.气滞血瘀

证候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按则痛甚,伴胸胁乳房作胀,或经量少,或经行不畅,经色紫暗有块,血块排出后痛减,经去疼痛消失,舌紫暗或有瘀点,脉弦或弦滑。

治法理气化瘀止痛

方药膈下逐瘀汤加减。药用当归l5g,川芎l0g,白芍15g,桃仁l0g,红花l0g,枳壳l0g,延胡索l0g,五灵脂l0g,丹皮l0g,乌药9g,香附9g,甘草9g。

2.阳虚内寒

证候经期或经后小腹冷痛,喜温喜按,月经量少,经色暗淡,腰腿酸软,小便清长,苔白润,脉沉。

治法温经暖宫止痛

方药温经汤加减。药用当归l0g,白芍l0g,川芎9g,人参lOg(另煎),丹皮9g,肉桂9g,

附子6g(先煎),艾叶6g,小茴香6g,甘草6g。

3.寒湿凝滞

证候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痛减,按之痛甚,月经量少,经色暗黑有块,或畏寒身痛,苔白腻,脉沉紧。

治法散寒除湿止痛

方药少腹逐瘀汤加味。药用当归l5g,干姜l0g,延胡索l0g,没药l0g,小茴香5g,川芎l0g,肉桂l0g,赤芍15g,蒲黄lOg(包煎),五灵脂l0g。

4.湿热下注

证候经前小腹疼痛拒按,有热感,或伴腰骶胀痛,或少腹时痛,经来疼痛加剧,经色暗红,质稠有块,带下黄稠,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濡数。

治法清热除湿止痛

方药清热调经汤加味。药用丹皮l0g,黄连5g,生地黄l5g,当归15g,白芍15g,川芎l0g,红花l0g,桃仁l0g,莪术l0g,香附l0g,延胡索l0g,红藤20g,败酱草20g,薏苡仁20g。

5.气血虚弱

证候经后l~2天或经期小腹隐隐作痛,或小腹空坠喜按,月经量少,色淡质薄,或神疲乏力,面色不华,纳少便溏,舌质淡,脉细弱。治法益气补血止痛

方药黄芪建中汤加减。药用党参l5g,黄芪15g,当归15g,白芍15g,桂枝l0g,炙甘草l0g,大枣l0g,饴糖lOg(烊化),生姜3g。

6.肝肾阴虚

证候经后l~2天内小腹绵绵作痛,腰部酸胀,经色暗淡,量少质稀薄,或有潮热耳鸣,苔薄白或薄黄,脉细弱。

治法益肾养肝止痛

方药调肝汤加减。药用当归20g,白芍20g,山茱萸l0g,巴戟天l0g,阿胶log (烊化),山药20g,甘草6g。

(二)针灸疗法

以中极、关元、三阴交为主穴。实证加血海、太冲;虚证加气海、肾俞、足三里。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

(三)常用中成药

益母草冲剂,用于气滞血瘀之痛经。七制香附丸,用于肝郁气滞之痛经。乌鸡白凤丸,用于气血虚弱之痛经。

(四)其他疗法

山楂40g,艾叶l0g,红糖lO0g。前二味洗净加水500ml,煮l5~20分钟后加入红糖,饮汁。

【预防与护理】

(一)预防

注意衣居温暖,经前避免冒雨涉水,饮食宜温热,忌食生冷刺激性食物。保持心情愉快,避免精神刺激。

(二)护理

经期避免涉水淋雨,感寒饮冷,或久居阴湿之地。调畅情志,保持心情愉快,避免精神刺激,消除紧张和恐惧心理。经期不宜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月经前2~3天开始治疗。

七、闭经

凡女子年逾18周岁月经尚未初潮,或已行经而又中断达3个月以上者,称为闭经。以多产、房劳、久病、劳倦忧思过度、气滞血瘀、痰湿为主要病因,以精血不足、无血以下,或邪阻冲任、经水阻隔为基本病机。

【诊断与鉴别】

(一)诊断要点

1.闭经前多有月经不调,常伴小腹胀痛。

2.妇科检查无妊娠体征,妊娠试验阴性。

(二)类证鉴别

1.生理性停经妊娠期、绝经或哺乳期暂时性的停经,均属生理性停经,临诊时应详细询问病史,并作有关检查予以排除。

2.早孕其特征为停经,伴有厌食择食,恶心呕吐,喜酸,嗜睡体倦,脉滑等,妊娠试验阳性。

【辨证论治】

(一)常见证治

1.肝肾不足

证候初潮较晚,或由月经后期量少逐渐至经闭,体弱,腰酸腿软,头晕耳鸣,舌淡红

苔少,脉沉弱或细涩。

治法补肾养肝调经

方药归肾丸加减。药用菟丝子l0g,杜仲l0g,枸杞子l0g,山茱萸15g,当归15g,熟地黄l5g,山药l0g,制首乌l0g,鸡血藤l0g,茯苓9g。

2.气血虚弱

证候月经延后,量少,色淡质薄,继而停闭不行,或头晕目眩,或心悸气短,神疲体倦,或食欲不振,面黄赢瘦,舌淡苔少或薄白,脉沉缓或虚弱。

治法补气养血调经

方药人参养荣汤加减。药用人参lOg(另煎),黄芪l0g,煨白术l0g,茯苓l0g,远志l0g,陈皮l0g,五味子5g,当归20g,白芍l0g,熟地黄20g,肉桂6g,炙甘草6g。

3.阴虚血燥

证候经血渐少而至停闭,五心烦热,颧红盗汗,或骨蒸劳热,或咳嗽唾血,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调经

方药加减一阴煎加味。药用生地黄12g,熟地黄l2g,白芍l0g,麦门冬l0g,知母10g,地骨皮10g,黄精9g,丹参9g,枳壳9g,炙甘草6g。

4.气滞血瘀

证候经水数月不行,精神抑郁,烦躁易怒,胸胁胀满,少腹胀痛或拒按,舌边紫暗有瘀点,脉沉弦或沉涩。

治法理气活血通经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药用桃仁l0g,红花l0g,当归l0g,生地黄l0g,川芎l0g,赤芍l0g,川牛膝9g,桔梗6g,柴胡9g,枳壳9g,甘草6g。

5.痰湿阻滞

证候月经停闭,形体肥胖,胸胁满闷,呕恶痰多,神疲体倦,或面浮足肿,或带下量多色白,苔腻,脉滑。

治法化痰除湿通经

方药苍附导痰丸合佛手散加减。药用苍术l5g,茯苓15g,法半夏l0g,香附l0g,当归l0g,川芎l0g,陈皮l0g,枳壳l0g,胆南星l0g,佛手l0g,生姜l0g,神曲l0g,甘草l0g。

(二)针灸疗法

1.毫针疗法以关元、肾俞、三阴交、血海为主穴。痰湿阻滞,加丰隆;寒湿阻滞,加中极、地机;肝肾阴虚,加肝俞;脾。肾阳虚,加足三里、天枢。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

2.耳针疗法取穴内分泌、子宫、肝、肾、脾,中等刺激,留针20~30分钟,两耳交替进行,每日l次。

3.灸法取穴中脘、关元、气海、归来、命门、肾俞、三阴交,每次选用3~4 穴,隔姜灸隔日1次。

(三)常用中成药

归脾丸,用于心脾两虚之闭经。七制香附丸,用于气滞血瘀之闭经。人参养荣丸,用于气血虚弱之闭经。当归片,用于血虚气滞之闭经。

(四)其他疗法

1.鲜土牛膝30g,水煎,调酒服,用于血瘀经闭。

2.刮痧法先刮拭大椎、大杼、膏肓俞、神堂。配合刮拭关元、三阴交、足三里、气海、血海、章门、阴陵泉、肝俞、脾俞。

【预防与护理】

(一)预防

行经期间及前后应注意调节情志,防止忧郁或强烈的情志刺激。避免冒雨涉水,感受风寒之邪。

(二)护理

消除紧张情绪,保持心情舒畅。注意饮食调养,既不暴饮暴食,又要保证营养。

八、崩漏

崩漏是指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前者称崩中或经崩;后者称漏下或经漏。多以血热、肾虚、脾虚、血瘀为主要病因,以冲任受损、不能固摄、经血非时妄行为基本病机。可突然发作,也可由月经不调发展而来。崩与漏出血情况虽不同,但二者常易互相转化,其病因病机相同,故概称崩漏。西医学中的功能性子宫出血、炎症或肿瘤引起的阴道出血均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与鉴别】

(一)诊断要点

1.不在经期而发生阴道出血。

2.来势急,出血量多如注;或来势缓,经血淋漓不断。

(二)类证鉴别

1.月经不调可参照月经先期、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量多等节。

2.胎漏表现为出血量少,妊娠试验阳性。

【辨证论治】

(一)常见证治

1.阴虚血热

证候经血非时突至,量多势急或量少淋漓,色鲜红而质稠,伴心烦潮热,小便黄少,大便干结,苔薄黄,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热,止血调经

方药保阴煎加味。药用生地黄20g,熟地黄20g,续断20g,山药20g,白芍l0g,黄芩l0g,黄柏l0g,甘草l0g,北沙参l0g,麦门冬l0g,五味子9g。

2.阳盛血热

证候经血非时下,量多势急,或淋漓日久不尽,色深红质稠,伴口渴烦热,或有发热,小便黄,大便干,苔黄或黄腻,脉洪数。

治法清热凉血,止血调经

方药清热固经汤加味。药用黄芩l0g,栀子炭l0g,生地黄l0g,地骨皮l0g,地榆15g,阿胶log(烊化),生藕节l5g,棕榈炭l5g,炙龟板20g(先煎),牡蛎粉lOg (先煎),生甘草5g。

3.肾阳虚

证候经来无期,出血量多或淋漓不净,色淡质清,伴畏寒肢冷,面色晦暗,腰腿酸软,小便清长,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温肾固冲,止血调经

方药大补元煎加味。药用熟地黄l5g,山药l0g,山茱萸15g,枸杞子l5g,鹿角胶lOg(烊化),当归l0g,杜仲15g,人参lOg(另煎),补骨脂l0g,艾叶炭l0g,甘草6g。

4.肾阴虚

证候经乱无期,淋漓不尽或量多,色鲜红,质稍稠,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或心烦,舌质偏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滋水益阴,止血调经

方药左归丸加减。药用熟地黄20g,山药l0g,枸杞子20g,山茱萸20g,菟丝子l0g,旱莲草l0g,地榆炭l0g,龟板胶lOg(烊化)。

5.脾虚

证候经血非时而下,崩中继而淋漓,色淡质薄,气短神疲,面色咣白,面浮肢肿,手足不温,舌质淡,苔薄白,脉弱或沉弱。

治法补气摄血,养血调经

方药固冲汤加减。药用黄芪15g,山茱萸15g,白芍15g,白术l0g,龙骨lOg (先煎),牡蛎lOg(先煎),海螵蛸l0g,五味子l0g,棕榈炭l0g,茜草l0g。

6.血瘀

证候经血非时而至,时来时止,或淋漓不净,或停闭日久又突然崩中下血,继而淋漓不断,色紫黑有块,小腹疼痛或胀痛,舌质紫暗,苔薄白,脉涩。

治法活血化瘀,止血固冲

方药四物汤加味。药用熟地黄l0g,当归15g,川芎l0g,白芍l0g,丹参15g,没药l0g,丹皮l0g,龙骨lOg(先煎),牡蛎lOg(先煎),三七粉5g(冲服)。

(二)针灸治疗

以关元、三阴交、隐白为主穴。血热加血海;气虚加脾俞、足三里;肾虚加肾俞。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

(三)常用中成药

益母草冲剂,用于气滞血瘀之崩漏。人参归脾丸,用于脾虚之崩漏。补中益气丸,用于脾虚下陷之崩漏。金匮肾气丸,用于肾阳虚之崩漏。云南白药,用于血瘀之崩漏。

【预防与护理】

(一)预防

注意饮食起居,不暴饮暴食,以防伤脾,思过食辛辣之品,以防化火生热。经期产后应禁房事,以免损伤冲任。调养情志,保持心情愉快,勿忧思过度。经常锻炼,增强体质。

(二)护理

出血期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疲劳和剧烈运动,必要时卧床,严禁房事和坐浴。忌食辛辣刺激或生冷食物。出血量骤多不止,当及时处理。

带下病

凡以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异常,有臭味为主证并伴全身或局部症状者,称带下病。以湿邪为主要病因,以湿邪流注下焦为基本病机。健康妇女阴道内常有少量白色无臭粘液,为润泽阴户之用,不作为病态。西医学中的阴道炎、子宫颈炎、盆腔炎等疾病

引起的带下增多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与鉴别】

(一)诊断要点

1.带下量多,绵绵不断。

2.带下颜色或白,或黄,或赤,或青绿,质粘稠或稀薄,或有腥味。

3.妇科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

(二)类证鉴别

经间期出血与赤带鉴别,经间期出血的特点是月经周期基本正常,在两次月经的中间,发生周期性出血。赤带则无周期性现象。

【辨证论治】

(一)常见证治

1.脾虚

证候带下色白或淡黄,质粘稠,无臭,绵绵不尽,面色咣白或萎黄,四肢不温,精神疲倦,纳少便溏,两足跗肿,舌淡苔白或腻,脉缓弱。

治法健脾益气,除湿止带

方药完带汤加减。药用白术l0g,山药l0g,人参lOg(另煎),白芍l0g,苍术l0g,陈皮l0g,黑芥穗l0g,柴胡l0g,车前子lOg(包煎),甘草6g。

2.肾阳虚

证候白带量多,质稀,终日淋漓不断,腰酸如折,小腹冷感,小便频数清长,夜间尤甚,大便溏薄,舌淡苔薄白,脉沉迟。

治法温肾培元,固涩止带

方药内补丸加减。药用鹿茸lOg(冲服),菟丝子l0g,潼蒺藜l0g,黄芪l0g,肉桂5g,桑螵蛸l0g,肉苁蓉l0g,制附子5g(先煎),白蒺藜l0g,紫菀l0g。

3.肾阴虚

证候带下赤白,质稍粘无臭,阴部灼热,头昏目眩,面部烘热,五心烦热,失眠多梦,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益肾滋阴,清热止带

方药知柏地黄汤加味。药用知母9g,熟地黄l0g,黄柏9g,吴茱萸l0g,山药l0g,丹皮10g,泽泻l0g,、茯苓l0g,芡实20g,金樱子20g。

4.湿热

证候带下量多,色黄或黄白,质粘腻,有臭气,胸闷口腻,纳差,或小腹作痛,或带下色白质粘如豆腐渣,阴痒,小便黄少,舌苔黄腻或厚,脉濡数。

治法清利湿热止带

方药止带方加减。药用猪苓l5g,茯苓15g,车前子l5g(包煎),泽泻15g,茵陈15g,赤芍l0g,丹皮l0g,黄柏6g,栀子l0g,川牛膝l0g。

5.热毒

证候带下量多,或赤白相兼,或五色杂下,质粘腻,或如脓样,有臭气,或腐臭难闻,小腹作痛,烦热口干,头晕,午后尤甚,大便干结或臭秽,小便黄少,舌红苔黄干,脉数。

治法清热解毒

方药五味消毒饮加减。药用蒲公英30g,金银花30g,野菊花30g,紫花地丁15g,天葵子l5g。

(二)针灸疗法

以带脉、肾俞、气海、三阴交为主穴。湿热加阴陵泉;寒湿加关元、足三里。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

(三)常用中成药

知柏地黄丸,用于肾阴虚之带下。金鸡片,用于带下量多。

(四)其他疗法

1.鸡冠花30g,金樱子l5g,白果l0g,水煎服。

2.白果7~10个去心,打碎和豆浆煮开后冲服。

3.金樱子30g,水煎服。

【预防与护理】

(一)预防

经常保持阴部清洁卫生,经期、产褥期尤须注意。提倡淋浴,不使用公共浴盆。注意性生活卫生。饮食宜清淡,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二)护理

注意调畅情志,不过食辛辣刺激或肥腻之物,不长期采取坐位,避免因盆腔瘀血而致白带增多。

妊娠病

一、妊娠恶阻

凡妊娠后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厌食,或食入即吐者,称为妊娠恶阻。也称“子病”或“阻病”。多以脾胃虚弱,肝胃不和为主要病因,以冲脉之气上逆,胃失和降为主要病机。

【诊断与鉴别】

(一)诊断要点

孕后出现恶心呕吐较重,伴嗜睡,择食嗜酸,胸满胁痛,暖气叹息等。

(二)类证鉴别

呕吐呕吐食物、痰涎或黄绿色液体,持续或反复发作,常伴恶心,饮食减少等症,常有饮食不节,过食生冷,恼怒气郁,或久病不愈等病史,妇科减产正常。

【辨证论治】

(一)常见证治

1.脾胃虚弱

证候孕后恶心呕吐不食,口淡或呕吐清涎,神疲思睡,舌淡苔白润,脉缓滑无力。

治法健脾和胃,降逆止呕

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加减。药用党参l0g,白术l0g,茯苓l0g,半夏l0g,陈皮l0g,木香6g,砂仁6g(后下),甘草6g,生姜5g,大枣5g。

2.肝胃不和

证候孕后呕吐酸水或苦水,胸满胁痛,嗳气叹息,头胀而晕,烦渴口苦,舌淡红苔微黄,脉弦滑。

治法清肝和胃,降逆止呕

方药加味温胆汤加减。药用陈皮l0g,半夏l0g,茯苓l0g,麦门冬l0g,芦根l0g,枳实6g,竹茹6g,黄芩6g,黄连6g,甘草6g,生姜5g。

(二)针灸疗法

以足三里、太冲为主穴,脾胃虚弱者配中脘、内关;肝胃不和者配阳陵泉。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

(三)其他疗法

1.白扁豆30g,竹茹6g,砂仁5g(后下),水煎服,用于脾胃虚弱之妊娠恶阻。

2.饭前用鲜生姜擦舌头或姜汁滴舌。

【预防与护理】

(一)预防

孕后应增加睡眠时间,早睡早起,起居有常。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忧虑和急躁情绪。

(二)护理

饮食有节,少食多餐,营养丰富,补充足量维生素,对特别喜食之物,以适量为宜。

二、胎漏、胎动不安

凡妊娠期阴道少量出血,时下时止而无腰酸腹痛者,称为胎漏。亦称“胞漏”或“漏胎”。若妊娠期有腰酸腹痛或下腹坠胀,或伴有少量阴道出血者,称为胎动不安。多以肾虚、气血不足、血热和跌扑为主要病因,以精气不足、不能固胎或血热、跌扑等外邪干扰胎气为主要病机。西医学的先兆流产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与鉴别】

(一)诊断要点

1.胎漏表现为出血量少,不伴腰酸小腹坠胀作痛,妊娠试验阳性。

2.胎动不安表现为腰酸腹痛或下腹坠胀,伴有少量阴道出血,妊娠试验阳性。

(二)类证鉴别

1.激经多见于妊娠初期阴道少量出血,是孕后按月行经而致阴道有规律的下血现象,常随胎儿增大而出血自止,胎儿发育不受影响,一般不需治疗。

2.异位妊娠多为停经后突然发生下腹一侧撕裂样剧痛,严重者可致休克,或伴少量阴道出血,下腹有压痛或反跳痛,妇科检查子宫旁有界限不清质软而触痛的包块。

3.堕胎、小产出血量增多,小腹坠胀疼痛,妊娠试验由阳性转阴性,胎心音和胎动消失,或有血块排出。

【辨证论治】

(一)常见证治

1.肾虚

证候孕后阴道少量出血,色淡暗,腰酸腹坠痛。伴头晕耳鸣,小便频数,夜尿多甚至失禁,舌淡苔白,脉沉滑尺弱。

治法固肾安胎益气

方药寿胎丸加味。药用菟丝子20g,桑寄生20g,续断20g,阿胶log(烊化),艾叶炭6g。

2.气血虚弱

证候孕后阴道少量流血,色淡红,质稀薄,腰腹胀痛或坠胀,神疲肢倦,面色咣白,心悸气短,舌淡苔薄白,脉细。

治法补气养血,固肾安胎

方药胎元饮加减。药用人参lOg(另煎),当归l0g,杜仲l0g,白芍9g,熟地黄9g,白术9g,陈皮9g,炙甘草6g。

3.血热

证候孕后阴道下血,色鲜红,或腰腹坠胀作痛,心烦少寐,渴喜冷饮,小便短黄,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而干,脉滑数。

治法清热凉血,固冲安胎

方药保阴煎加减。药用生地黄15g,熟地黄l5g,白芍15g,山药15g,续断15g,菟丝子l0g,桑寄生l0g,黄芩5g,黄柏5g,甘草5g。

4.跌扑伤胎

证候妊娠不慎外伤,腰酸腹胀坠,阴道出血,舌质正常,脉滑无力。

治法补气和血安胎

方药加味圣愈汤加减。药用熟地黄15g,白芍15g,黄芪15g,杜仲15g,续断15g,当归l0g,川芎l0g,党参l0g,砂仁6g(后下)。

(二)常用中成药

孕康口服液,用于脾肾虚弱型胎漏。归脾丸,用于气血虚弱型胎漏。保胎丸,用于肾虚胎动不安。

【预防与护理】

(一)预防

孕后应避免劳累过度,保持心情舒畅,饮食宜清淡,且营养丰富。

(二)护理

出血后应立即卧床休息,避免劳倦。消除恐惧和紧张心理。忌食辛辣、生冷、煎炸和油腻食物。

产后病

一、产后恶露不绝

凡产后恶露持续3周以上仍淋漓不断者,称为恶露不绝。又称“恶露不尽”或“恶露不止”。以气虚、血热、血瘀为主要病因,以冲任不固,血不归经为主要病机。

【诊断与鉴别】

(一)诊断要点

1.产后恶露,淋漓不断超过20天。

2.小腹空坠,神疲懒言,或小腹疼痛拒按。

(二)类证鉴别

产后血崩为产妇分娩7天(以产后24小时为主)内突然阴道大量出血。与产后气虚、血瘀及产伤有关,为产后危急重症之一。

【辨证论治】

(一)常见证治

1.气虚

证候产后恶露不止,量多或淋漓不断,色淡红,质稀薄,无臭气,小腹空坠,神倦懒言,面色咣白,舌淡,脉缓弱。

治法补气摄血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味。药用党参l2g,黄芪12g,当归12g,陈皮l9g,升麻12g,柴胡12g,白术12g,阿胶lOg(烊化),乌贼骨l0g,仙鹤草l0g,甘草5g。

2.血热,

证候恶露不尽,量多,色深红,质稠粘,有臭秽气,伴面色潮红,口燥咽干,舌质红,脉虚细而数。

治法养阴清热止血

方药保阴煎加减。药用生地黄15g,熟地黄l5g,白芍15g,山药15g,续断15g,牡蛎lOg(先煎),地榆炭l0g,黄芩5g,黄柏5g,甘草5g。

3.血瘀,

证候产后恶露淋漓不尽,量少,色紫暗有块,小腹疼痛拒按,舌紫暗或边有瘀点,脉弦涩或沉而有力。

治法活血化瘀

方药生化汤加味。药用当归l0g,川芎l0g,桃仁l0g,益母草l0g,炒蒲黄lOg (包煎),炮姜5g,炙甘草5g。

(二)针灸疗法

取关元、足三里、三阴交为主穴,针刺加灸,采用补法,适用于气虚之产后恶露不绝;取气海、中极、血海、中都、阴谷为主穴,补泻兼施,适用于血热之产后恶露不绝;取中极、石门、地机为主穴,采用泻法,适用于血瘀之产后恶露不绝。

(三)常用中成药

十全大补丸,用于气血虚弱之产后恶露不绝。生化汤丸,用于血瘀之产后恶露不绝。

(四)其他疗法

益母草30g,红糖30g,前者水煎,取汁加红糖饮用,用于血瘀型恶露不绝。

【预防与护理】

(一)预防

产后应注意休息,以利子宫恢复和恶露排出。注意防寒保暖,防止风寒湿邪侵袭。调节饮食,加强营养,心情愉快。新产后应严禁房事,避免感染。

(二)护理

避免过力及劳累过度。居住环境应保暖,保持空气的流通与干燥。营养丰富且易于消化。保持情志舒畅。

二、缺乳

凡妇女在哺乳期内,乳汁甚少或全无,称为缺乳。多以气血虚弱、肝郁气滞为主要病因,以气血生化不足,无以化乳或气机不畅,阻碍乳汁运行为主要病机。

【诊断与鉴别】

诊断要点:产后排出乳汁量少,甚或全无,不够喂养婴儿。

【辨证论治】

(一)常见证治

1.气血虚弱

证候产后少乳或无乳,乳汁清稀,乳房柔软,无胀感,面色少华,神疲食少。舌淡少苔,脉虚细。

治法补气养血通乳

方药通乳丹加减。药用人参10g(另煎),黄芪10g,当归10g,麦门冬10g,木通5g,桔梗l0g,猪蹄1只。

2.肝郁气滞

证候产后乳少,甚或全无,胸胁胀闷,情志抑郁,或有微热,食欲减退,舌正常,苔薄黄,脉弦细或数。

治法疏肝解郁,通络下乳

方药下乳涌泉散加减。药用当归6g,白芍9g,川芎5g,生地黄l2g,柴胡9g,青皮9g,天花粉l0g,漏芦l0g,通草5g,桔梗5g,白芷8g,穿山甲l0g,王不留行12g,甘草5g。

(二)针灸疗法

针刺足三里、合谷、乳根(加灸)、少泽(点刺放血加灸)、膻中(加灸)。食欲不振配中脘;失眠配三阴交。每日l次。

(三)常用中成药

八珍益母丸、十全大补丸,用于气血虚弱之缺乳。

(四)其他疗法

鲫鱼500g,炙穿山甲l0g,王不留行l0g,通草5g,桔梗l0g。后四味用纱布包,与鱼共煲,食肉饮汤。

【预防与护理】

(一)预防

注意调摄情志,保持心情舒畅。养成定时哺乳习惯,两侧乳房轮流哺乳。

(二)护理

饮食宜清淡,富于营养,多喝淡汤水。

【案例】

祁某,女,22岁,已婚。1g63年元月1013初诊。产后失血过多,乳汁过少。10 天后其父病故,精神刺激,悲伤欲哭,突然出现乳汁不行,乳房胀痛,胸闷不适,食欲减退,食后即吐,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弦细而弱。

诊断产后缺乳

辨证血虚气郁

分析乳汁乃气血所化,产后失血过多,化源不足,则乳汁不行。又遇过度悲伤,气机郁滞,则乳房胀痛,胸闷不舒。肝气郁结,胃失和降,则食欲减退,食后即吐。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细弱为血虚之象。

治法补气养血,舒肝健脾

方药通乳丹合下乳涌泉散加减。药用黄芪24g,当归9g,柴胡9g,陈皮9g,厚朴9g,白芷9g,木通9g,桔梗9g,炙穿山甲9g,漏芦9g,瓜蒌9g,大枣l0g,甘草6g,王不留行15g。

妇科杂病

一、阴挺

凡妇女子宫下垂,甚则挺出阴户之外,或阴道壁膨出者,统称阴挺。又称“阴菌”、“阴脱”。前者为子宫脱垂,后者为阴道壁膨出。多以气虚、肾虚为主要病因,以中气下陷,不能提摄,或‘肾气不固,失于摄纳为主要病机。西医学中的子宫脱垂、阴道壁膨出等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与鉴别】

(一)诊断要点

1.小腹下坠感及阴道口有块物脱出,劳动、行走、站立、咳嗽时明显,睡卧时可

收回。

2.重者不能自行还纳,可伴有腰背酸痛、带下增多、体倦乏力等。

(二)类证鉴别

阴道内肿瘤、囊肿阴道触诊,可扪及块状肿物,质地硬者为肿瘤,质地软者为囊肿。

【辨证论治】

(一)常见证治

1.气虚

证候子宫下垂或脱出于阴道口外,劳则加重,伴小腹下坠,四肢无力,少气懒言,面色少华,小便频数,带下量多,质稀色白,舌淡苔薄,脉虚细。

治法补气升提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药用党参20g,黄芪20g,白术l0g,当归l0g,陈皮l0g,升麻6g,柴胡6g,枳壳12g,炙甘草6g。

2.肾虚

证候子宫下垂,腰酸腿软,小腹下坠,小便频数,夜间尤甚,头晕耳鸣,舌淡红,脉沉弱。

治法补肾固脱

方药大补元煎加减。药用党参9g,当归9g,熟地黄9g,杜仲9g,山茱萸9g,枸杞子9g,山药9g,菟丝子9g,升麻3g,炙甘草3g。

(二)针灸疗法

以维胞、子宫、三阴交为主穴,配长强、百会、阴陵泉,针刺用补法,可同时灸百会。

(三)其他疗法

1.棉花根60g,枳壳30g,水煎服。

2.金樱子根60g,水煎,连服3~4日。

3.枳壳15g,升麻30g,水煎服。

4.五味子20g,乌梅l0g,石榴皮30g,水煎,先熏后洗阴部,每日1剂,反复熏洗2-3次,10日为1疗程。

5.病人取自然坐位,练习忍住大小便动作,继而放松,交替作提肛肌锻炼,每日2~3次,每次l0分钟。

【预防与护理】

(一)预防

加强身体锻炼,提高身体素质。正确处理各产程,提倡产后早期离床活动及适当的体育锻炼。避免过劳、多产。

(二)护理

保护好会阴,及时缝合裂伤的会阴及阴道。积极治疗咳嗽、便秘等疾病。

二、脏躁

脏躁是指以精神忧郁,情志烦乱,哭笑无常,呵欠频作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多以忧郁思虑过度为主要病因,以心血方虚,五脏失于濡养,五志化火,上扰心神为主要病机。

【诊断与鉴别】

(一)诊断要点

精神忧郁,烦躁不宁,哭笑无常,呵欠频作。

(二)类证鉴别

经行情志异常其特点是情志异常随月经周期反复发作,多数在行经前出现,也可发生在行经期间,经净后情志逐渐恢复正常。

【辨证论治】

(一)常见证治

心血不足

证候精神不振,或情志恍惚,易于波动,心烦失眠,发作时,呵欠频作,哭笑无常,不能自已,口干,大便干结,舌红或嫩红,苔少,脉细弱略数或细弦。

治法甘润滋补,养心健脾

方药甘麦大枣汤加味。药用淮小麦30g,炙甘草l0g,大枣l0g,磁石30g(先煎),党参15g,茯苓15g,当归12g,山药12g,阿胶9g(烊化),炒酸枣仁9g。

(二)针灸疗法

1.毫针疗法取穴百会、神门、大陵,用泻法;取穴心俞、涌泉,用补法。

2.电针疗法取穴内关、太阳、百会、神门。

3.耳针疗法取穴神门、心区、头部。

【预防与护理】

(一)预防

保持心情愉快,防止忧思过度。

(二)护理

病情得到控制后,应避免外界不良的精神刺激,并及时配合语言暗示等精神心理疗法。

中医妇科学名词解释

中医妇科学名词解释 1. 生理白带:是指健康女性从阴道排出的阴液,无色透明如蛋清样,或黏而不稠如糊状, 其量适中,无腥臭味,称生理性带下,俗称白带。 2. 初潮:第一次月经来潮称月经初潮,月经初潮多在13-14 岁,即“二七”之年。 3. 月经周期:月经有月节律的周期性,出血的第一天为月经周期的开始,两次月经第一天 的间隔时间称为一个月经周期,一般21-35 天,平均28 天 4. 月经先期:月经周期提前七天以上,甚至10 余日一行,连续两个周期以上者称为月经 先期,亦称“经期超前”、“经行先期”“经早”“经水不及期”等 5. 月经后期:月经周期延后七天以上,甚至3-5 个月一行者,称为月经后期,亦称“经行 后期”“月经延后”“月经落后”“经迟”等 6. 妊娠病:妊娠期间发生与妊娠有关的疾病,称妊娠病,又称“胎前病” 7. 带下病:是指带下量明显增多或减少,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状者 8. 胞阻:妊娠期因胞脉阻滞或失养,发生小腹疼痛者,称为“妊娠腹痛”,亦名“胞阻”, 也有称“痛胎”“胎痛”“妊娠小腹痛” 9. 恶阻:妊娠早期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倦怠,甚至食入即吐者,称为“恶阻”,亦称之为 “子病”“病儿”“阻病”。 10. 子满:妊娠5-6 月后出现腹大异常,胸膈满闷,甚则遍身俱肿,喘息不得卧者,称“子 满”,又称“胎水肿满”。本病最早见于隋代《诸病源候论》,与西医“羊水过多”相似。 11. 巨大儿:新生儿的出生体重等于或大于4kg,就可以称为巨大儿。 12. 胎萎不长:妊娠4-5 个月后,江苏代孕孕妇腹形与宫体增大明显小于正常妊娠月份,胎 儿存活而生长迟缓者,称为“胎萎不长”,亦称“妊娠胎萎燥”“妊娠胎不长”。 13. 胎漏:妊娠期间阴道有少量出血,时出时止,或淋漓不断,而无腰痛、腹痛、小腹下坠 者,称为“胎漏”,亦称“胞漏”“漏胎” 14. 胎动不安:妊娠期间出现腰酸、腹痛、小腹下坠,伙伴有少量阴道出血者,称为“胎动 不安”。 15. 足月产:孕妇在妊娠38-42 周内分娩,称为足月产。 16. 过期产:孕妇在妊娠42 周以上尚未临产者称为过期妊娠,超过42 周再分娩的,称为过 期产。 17. 早产:孕妇在妊娠28-37 周内分娩,称为早产。 18. 产后腹痛:是产妇在产褥期内,发生于分娩或产褥有关的小腹疼痛,称为产后腹痛,其 中因瘀血引起者,称为“儿枕痛”。本病以新产后多见。 19. 产后三病:病痉、病郁冒、大便难 20. 产后三冲:冲心、冲肺、冲胃 21. 产褥期:产褥期是指胎儿、胎盘娩出后的产妇身体、生殖器官和心理方面调适复原的一 段时间,需6~8 周,也就是42~56 天。 22. 滑胎:凡堕胎或小产连续发生3 次或三次以上者,称为“滑胎”,亦称“数堕胎”“屡孕 屡堕”,临证中,本病以连续性、自然性和应期而下为特点。西医学称为“习惯性流产”。 23. 痛经:妇女正值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 称为“痛经”,又称“经行腹痛” 24. 缺乳:产后哺乳期内,产妇乳汁甚少或全无者,称“缺乳”,又称“产后乳汁不行” 1. 月经的生理:①月经初潮年龄多在13-14 岁,早至11-12 岁,迟至16 岁②一般每月月经量约为30-50ml 为适中,超过80ml 为月经过多。经色暗红,经质不稀不稠,不凝固, 无血块,无特殊臭气。③绝经年龄一般为45 到55 岁。 2. 天癸与月经的关系:①天癸,男女皆有②天癸来源于先天,为先天之阴精,藏之于肾③ 受后天水谷精气的滋养而逐渐趋于成熟泌至,此后又随肾气的虚衰而竭止。④天癸至,

中医妇科学试题含答案

中医妇科学试题三 名词解释 妊娠恶阻 闭经 妊娠痫证 脏躁 痛经 填空 1.___是女子青春期发育成熟的主要标志。 2.《达生篇》中提出的六字真言是___、___。 3.月经先期伴月经过多,若未能及时治疗,可进一步发展为__。 4.正常的带下对阴道有——的作用。 5.___是肾中产生的一种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物质。 6.胎儿及其附属物自母体娩出的过程称为___。 7.妇科常用的内治法有___、___、___、___、___。 8.闭经分为___和___。 9.痛经的机理主要是“___”、“___”。 10.妊娠病的治疗原则是___与___并举。 11.子宫脱垂的主要机理是___、___。 简答题 1.月经的产生机理 2.产后病的诊断,除运用四诊八纲外,还须注意什么? 病例分析 宋某,女,40岁,农民,1997年4月就诊。白带量多,伴周身乏力半年。半年多来,白带量多,色白,质稀薄,无特出殊气味,伴身疲倦怠,周身乏力,四肢不温,纳少便溏,时感两足跗肿,面色萎黄,舌质淡胖,苔白腻,脉缓弱。妇科检查:外阴、阴道无异常,宫颈光滑,宫体后位,大小正常,活动有压痛,双侧附件略增厚。白带常规检查:无异常发现。(要求:诊断(病名、证型)治法、方药) 单选题 1.《内经》中记载的第一首妇科方剂是: A胶艾汤 B温经汤 C圣俞汤 D四乌贼骨——芦茹丸 2.健康女子月经初潮的年龄一般是:

A10岁 B19岁 C20岁 D14岁 3.产后第一周恶露应为: A红色恶露 B白色恶露 C酱色恶露 D粉红色恶露 4.产后三冲: A 冲心、冲肺、冲胃 B 冲心、冲肺、冲肝 C 冲心、冲肺、冲脾 D 冲脾、冲肺、冲肝 E 冲肺、冲胃、冲肝 5。下列哪项不属于妊娠恶阻: A 妊娠早期,喜食酸食 B妊娠早期头晕厌食、恶心呕吐 C 妊娠早期、恶心呕吐,不能进食 D 妊娠早期、食入即吐,呕吐痰涎 天癸的至与竭,与哪脏关系密切: A 心 B肝 C脾 D肾 产褥期是指: A 产后9周内 B产后6周内 C 产后10周内 D产后4周内 治疗肝郁化热型月经先期的代表方剂: A 固阴煎 B 两地汤 C 清经散 D 丹栀逍遥散 月经先期,量多,色淡质稀,神疲肢倦。证属: A 气虚型 B肾虚型 C虚热型 D肝郁化热型 月经周期提前3天,量多,色深红,质粘稠,面赤、口渴心烦,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滑数。证属: A血热型经期延长 B血瘀型经期延长 C 虚热型经期延长 D血热型月经过多 E 郁热型月经过多 经期错后,量少,色淡质稀,小腹隐痛,头晕眼花,脉细无力,代表方剂: A大补元煎 B人参养荣汤 C大营煎 D 归脾汤 下列不属于血虚型月经过少的证候的是: A可见经期错后 B量少,色淡质稀 C 头晕眼花,心悸 D带下量多 E 舌淡,脉细无力 患者五个月来,月经不按期来潮,或先或后,量时多时少,应诊断为: A月经先期 B月经后期 C月经先后无定期 D月经过多 14.气虚月经过多的代表方剂: A归脾汤 B 补中益气汤 C 四君子汤 D 举元煎 15。桃红四物汤用于血瘀型:

中医妇科学复习重点

1、周朝《列女传》首见“胎教”的记载。 2、内经记载了第一个治疗血枯经闭、调经种子药方—四乌贼骨—虑茹丸。 3、五不女:螺、纹、鼓、角、脉。是对妇女生理缺陷的论述。 4、亟斋居士著达生篇,论述了临产六字真言:睡、忍痛、慢临盆。 5、阴道:又称产道,意指胎儿分娩时所经之道路。 6、阴道的功能:阴道是防御外邪入侵的关口,是排出月经、分泌带下的通道、是阴阳交合的器官,又是娩出婴儿,排出恶露的通道,阴道可反映妇女脏腑、精气津液的盛衰。 7、胞宫:是女性特有的内生殖器官的概称,胞宫的功能涵盖内生殖器官的功能。 8、子宫:是女性特有的生殖器官,位于带脉以下,小腹正中,前邻膀胱,后有直肠,下口连接阴道。 9、青春期:从月经初潮至生殖器官逐渐发育成熟的时期称青春期。 10、绝经:妇女一生中最后一次行经后,停闭1年以上,称为绝经。年龄一般为45~55岁。 11、特殊月经:定期两月一至者为并月,三月一至者为居经或季经;一年一至者为避年;终身不行经而能受孕者为暗经;妊娠早期,个别妇女仍按月经周期有少量出血而无损于胎儿者为激经,又叫盛胎或垢胎。 12、月经的产生机制:肾气—天癸—冲任—胞宫的月经机制。1、肾气盛是起主导作用和决定性作用的2、天癸至天癸是促成月经产生的重要物质3、任通冲盛任脉通,太冲脉盛,是月经产生机制的又一重要环节,也是中心环节4、血溢胞宫,月经来潮5、月经产生机制有关的因素:督脉调节,带脉约束;气血是化生月经的物质基础;脏腑为气血之源。 13、天癸:男女皆有,是肾精肾气充盛到一定程度时体内出现的具有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一种精微物质。天癸来源于先天,为先天之阴精,藏之于肾,受后天水谷精微的滋养而逐渐趋于成熟泌至,此后又随肾气的虚衰而竭止。天癸的生理作用主要表现在它对冲任、胞宫的作用方面。“天癸至”则“月事以时下,故有子”,“天癸竭,则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说明天癸是促成月经产生和孕育胎儿的重要物质,即在天癸“至”与“竭”的生命过程中,天癸始终存在,并对冲任、胞宫起作用。因此天癸通达于冲、任经脉,不仅促使胞宫生理功能出现,而且是维持胞宫行经、胎孕正常的物质。 14、“冲为血海”,为“十二经之海”,广聚脏腑之血;“任主胞胎”,为“阴脉之海”,总司精血津液等一身之阴;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 15、月经:胞宫周期性出血,月月如期,经常不变,称为月经,又称月事、月水、月信。 16、带下:广义带下为泛指带脉以下的疾病,即妇女经、带、胎、产、杂病;狭义的带下指健康女性从阴道排出的一种阴液,无色透明如蛋清样,或黏而不稠如糊状,其量适中,无腥臭气,称生理性带下,俗称白带。 17、妊娠:是从受孕至分娩的过程。“两神相搏,合而成形”是妊娠的开始,“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是妊娠的结束。 18、预产期:按末次月经第一日算起,月份数加9(或减3),日数加7(阴加14)。 19、分娩的四期:第一产程,自规律宫缩开始至宫口开全的一段时间。第二产程,又称胎儿娩出期,指宫口开全至胎儿娩出的一段时间。第三产程,又称胎盘娩出期,指从胎儿娩出至胎盘娩出的一段时间,第四产程,胎盘娩出至产后4小时。 20、产褥期:分娩结束后,产妇逐渐恢复到孕前状态,约需6~8周,此期称为“产褥期”,又称“产后”。生理特点是“多虚多瘀”。 21、恶露:产后子宫排出的余血浊液。 22、影响分娩的因素:分娩能否顺利,取决于产力、产道、胎儿和精神因素四者的相互协调。

中医妇科学笔记

月经先期:月经周期提前七天以上,甚至十余天一行,连续两个周期以上者。 月经后期:月经周期延后7日以上,甚至3~5个月一行,连续两个周期以上者。 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周期时或提前时或延后7天以上,连续三个周期以上者。 月经过多:月经量较正常明显增多,而周期基本正常者。以30~50ml为适宜,超过80ml为月经过多。 月经过少:月经量明显减少,或行经时间不足两天,甚至点滴即净者。 经期延长:月经周期基本正常,行经时间超过7天以上,甚至淋漓半月方尽者。 经间期出血:两次月经中间,即氤氲之时,出现周期性的少量阴道出血。 崩漏: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发生严重失常的病证,指经血非时爆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前者谓之崩中,后者谓之漏下。 闭经:女子年逾16周岁,月经尚未来潮,或月经周期以建立后又中断六个月以上或月经停闭超过了3个月经周期者。 痛经:妇女正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带下病:指带下明显增多或减少,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状者。 带下过多:指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异常,或伴有全身及局部症状者。 带下过少:指带下量明显减少,导致阴中干涩痒痛,甚至阴部萎缩者。 恶阻:妊娠早期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倦怠,甚至食入即吐者。 妊娠腹痛:妊娠期,因胞脉阻滞或失养,发生小腹疼痛者。 异位妊娠:凡孕卵在子宫体腔以外着床发育。 胎漏:妊娠期间有少量阴道出血,时出时至,或淋漓不断,而无腰痛,腹痛,小腹下坠者。胎动不安:妊娠期间出现腰痛,腹痛,小腹下坠,或伴有少量阴道出现者。 胎萎不长:妊娠四五个月后,孕妇腹形与宫体增大明显小于正常妊娠月份,胎儿存活而生长迟缓者。 胎死不下:胎死腹中,历时过久,不能自行产出者。 子满:妊娠5~6个月后出现腹大异常,胸膈满闷,甚则全身俱肿,喘息不得卧者。 子肿:妊娠中晚期,孕妇出现肢体面目肿胀者。 子晕:妊娠期出现以头晕目眩,状若眩冒为主症,甚至眩晕欲厥。 子嗽:妊娠期间,咳嗽不已。 产后血晕:产妇分娩后突然头晕眼花,不能起坐,或心胸满闷,恶心呕吐,痰涌气急,心烦不安,甚则神昏口噤,不省人事。(可与西医产后出血,羊水栓塞互参) 产后痉病:产褥期内,突然发生四肢抽搐,项背强直,甚则口噤不开,角弓反张者。 产后发热:产褥期内,出现发热持续不退,或突然高热寒战,并伴有其它症状者。 病名首见宋代《妇人大全良方》 病因:感染邪毒,外感,血瘀,血虚 产后腹痛:产妇在产褥期内,发生与分娩或产褥有关的小腹疼痛。其中因淤血引起者,称儿枕痛。宋代《妇人大全良方》首次提出“儿枕腹痛”。主要病机是气血运行不畅, 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 产后小便不通:新产后,产妇发生排便困难,小便点滴而下,甚则闭塞不同,小腹胀急疼痛者。又称产后癃闭 鉴别诊断 产后小便淋痛:两者均有产后排尿困难。产后小便淋痛以小便频急涩痛欲出未尽为特征,或伴有恶寒发热,尿常规检查可见红细胞,白细胞。产后小便不通为点滴而下,或 闭塞不通,但无尿痛,尿常规检查无异常。 产后小便淋痛:产后出现尿频尿急,淋漓涩痛。

最新整理中医妇科学笔记49213复习课程

月经病 一、月经先期 (一)气虚证 1、脾气虚证:补脾益气,摄血调经—补中益气汤 2、肾气虚证:补益肾气,固冲调经—固阴煎 (二)血热证: 1、阳盛血热:清热凉血调经—清经散 2、阴虚血热:养阴清热调经—两地汤 3、肝郁化热:疏肝清热,凉血调经—丹栀逍遥散 清经散:丹皮、地骨皮、白芍、熟地、青蒿、黄柏、茯苓 两地汤:生地、地骨皮、玄参、麦冬、阿胶、白芍 丹栀逍遥散:丹皮、栀子、当归、白芍、柴胡、白术、茯苓、煨姜、薄荷、炙甘草 二、月经后期 1、肾虚证:补肾养血调经—当归地黄汤 2、血虚证:补血益气调经—大补元煎

3、血寒证: 虚寒:扶阳祛寒调经—温经汤(金匮要略) 实寒:温经散寒调经—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 4、气滞证:理气行滞调经—乌药汤 大补元煎:人参、山药、熟地、杜仲、当归、山茱萸、枸杞、炙甘草温经汤(金匮要略):当归、吴茱萸、桂枝、白芍、川芎、生姜、丹皮、法半夏、麦冬、人参、阿胶、甘草 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当归、川芎、芍药、桂心、丹皮、莪术、人参、甘草、牛膝 三、月经先后无定期 1、肝郁证:疏肝理气调经—逍遥散 2、肾虚证:补肾调经—固阴煎 四、月经过多 1、气虚证:补气摄血固冲—举元煎 2、血热证:清热凉血,固冲止血—保阴煎 3、血瘀证:活血化瘀止血—失笑散 举元煎:人参、黄芪、白术、升麻、炙甘草

保阴煎:生地、熟地、黄芩、黄柏、白芍、山药、续断、甘草 失笑散:蒲黄、五灵脂 五、月经过少 1、肾虚证:补肾益精,养血调经—归肾丸 2、血虚证:养血益气调经—滋血汤 3、血瘀证:活血化瘀调经—桃红四物汤 4、痰湿证:化痰燥湿调经—苍附导痰丸 归肾丸:菟丝子、杜仲、枸杞、山茱萸、当归、熟地、山药、茯苓苍附导痰丸:茯苓、法半夏、陈皮、甘草、苍术、香附、胆南星、枳壳、生神曲 六、经期延长 1、气虚证:补气摄血,固冲调经—举元煎 2、虚热证:养阴清热止血—两地汤合二至丸、四乌贼骨一藘茹丸 3、血瘀证:活血祛瘀止血—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 桃红四物汤: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白芍、熟地 七、经间期出血

中医内科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中医内科学(一)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一)胃痛 1.1心下痞(胃痞):胃脘部胀满痞闷不舒,但外无胀急之形,触之濡软,按之不痛。 1.2心嘈:胃中空虚,似饥非饥,似痛非痛,似辣非辣,胸膈懊憹,得食暂止或食已复嘈。 1.3泛酸:泛吐酸水,分为吞酸、吐酸。吞酸:酸水上涌于口而复入于胃中。吐酸:吐出酸水。 1.4胃脘痛:心窝部以下、脐以上的胃脘部疼痛为主症,伴脘胀、纳呆、泛酸、嘈杂、恶心呕吐。 2.1胃痛的病因病机主要有哪些方面? 寒邪客胃,气机郁滞;饮食不节,脾胃受损;情志失畅,肝胃不和;体虚久病劳累,脾胃虚弱。 2.2治疗肝胃郁热型胃痛,在理气药的选择上应注意什么? 肝体阴用阳,阳明胃土喜润恶燥,且内热最易伤阴,故投药慎用香燥,可选理气而不伤阴的解郁止痛药。 3.1胃痛与腹痛 胃痛者,位于心窝以下之胃脘部。腹痛者,位于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 4.1试述胃痛与肝脾的关系。 肝属木,为刚脏,性喜条达而主疏泄;胃属土,为多气多血之腑,喜濡润而主受纳。木土相乘,故肝气郁结易横逆犯胃,致气机痞阻,发为胃痛。脾胃互为表里,经脉互络,同居中焦,皆为后天之本。脾为湿土,以升为顺,胃为燥土,以降为和。燥湿相济、升降得调,则水谷得以受纳腐熟,精微得以转输运化。两者生理上相辅相成,病理上相互影响。脾病可及胃,胃病可及脾。 4.2在胃痛的治疗中如何理解“通则不痛”的治疗原则。 由于胃痛主要病机特点是不通则痛,所以通则不痛即理气和胃止痛是治疗胃痛的基本法则。只是运用中要针对引起不通的机制(寒、热、食、气、虚)来辨证论治。寒者散寒以通,热者泄热以通,食停者消食以通,气滞者理气以通,血瘀者化瘀以通,阴虚者益胃养阴以通,阳弱者温运脾阳以通。总以开其郁滞、调其升降为目的,把握“胃以通为补”的真谛。 5.0分型与主方 寒邪客胃,良附丸。饮食停滞,保和丸。肝气犯胃,柴胡疏肝散。肝胃郁热,化肝煎合左金丸。湿热中阻,清中汤。瘀血停滞,失笑散合丹参饮。胃阴亏虚,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脾胃虚寒,黄芪建中汤。 (二)呕吐 1.1呕吐:胃里的食物、痰涎、水液经口吐出,或仅有干呕恶心。 1.2干呕:呕吐的一种,有声无物。 1.3反胃:食入之后,停留胃中,脘腹胀满,宿食不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 1.4泄肝安胃:对于肝气犯胃,通过疏泄肝气的方法,使肝气条达,胃不受侮,则胃自安和。 2.1为什么说呕吐不论虚实均存在胃气上逆?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以降为顺。《圣济总录》:“呕吐者,胃气上而不下也”。说明引起呕吐的直接原因是胃气上逆。其中,实证者,若邪气犯胃,胃失和降,则胃气上逆致呕吐;若食滞内停,胃气壅阻,则浊气上逆致呕吐。虚证者,若脾胃虚寒,脾不升而胃不降,则致呕吐;若胃阴不足,胃失润降,则致呕吐。可见呕吐者不论虚实,胃气上逆是病机关键。 2.2如何根据呕吐物进行辨证? 呕吐酸腐难闻者,多属食积肉腐;呕吐黄水苦水者,多属胆热犯胃;呕吐酸水绿水者,多属肝热犯胃;呕吐浊痰涎沫者,多属痰饮中阻;呕吐清水者,多属脾胃虚寒;呕吐少量黏沫者,多属胃阴不足。 3.1呕吐与反胃 呕吐者,吐无定时,吐出物多为食物或痰涎清水,量或多或少。反胃者,朝食暮吐而暮食朝吐,吐出物多为不化之宿谷,量较多。 3.2呕吐与噎膈 呕吐者,进食顺畅,吐无定时,病情轻,病程短。噎膈者,进食哽咽不顺,食不得入或食入即吐,吐多出现于进食时,病情重,病程长。 4.1呕吐、胃痛、泄泻均与肝气有关,其病理变化及治疗有何异同?

中医妇科学重点

中医妇科学: 《中医妇科学》是2007年8月1日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刘敏如。 研究范围: 中医妇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研究妇女生理病理特点和防治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中医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病因病机、四诊八纲、辨证施治等。中医妇科学就是要运用这些基本理论,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系统地研究妇女生理病理特点和特有疾病的病因、病机、症状、诊断、治疗和预防。 中医妇科学传统的研究范围,包括月经不调、崩漏、带下、子嗣、临产、产后、;乳疾,症瘕、前阴诸疾及杂病等项。人体脏腑经络气血的活动规律,男女基本相同。但妇女在脏器方面有胞宫,在生理上有月经、胎孕、产育和哺乳等特有的功能,必然在病理上就会发生经、带、胎、产、杂等特有的疾病。如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妇人方》说:“妇人之别有方者,以其胎妊、生产、崩伤之异故也,所以妇人别立方也。”由此说明,妇女脏腑、经络、气血的活动有其特殊的方面,必须进行专门的研究和讨论。《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说:“男妇两科同一治,所异调经崩带症,嗣育胎前并产后,前阴乳疾不相同。”这是对中医妇科疾病范围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病理研究:

中医妇科学对妇科疾病的病理机转研究可以概括三个大方面:脏腑功能失常影响冲任为病;气血失调影响冲任为病;直接损伤胞宫影响冲任为病。 妇科病机与内科、外科等其他各科病机的不同点,就在于妇科病机必须是损伤冲任(督带)的。在生理上胞宫是通过冲任(督带)和整个经脉联系在一起的,在病理上脏腑功能失常、气血失调等只有损伤了冲任(督带)的功能时,才能导致胞宫发生经、带、胎、产、杂诸病。历代医家多是以此立论的。《诸病源候论》论妇人病,凡月水不调候五论、带下候九论、漏下候七论、崩中候五论,全部以损伤冲任立论;《校注妇人良方》称:“妇人病有三十六种,皆由冲任劳损而致,盖冲任之脉为十二经之会海。”《医学源流论》说:“凡治妇人,必先明冲任之脉冲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脉之海,此皆血之所从生,而胎之所由系,明于冲任之故,则本源洞悉,而候所生之病,则千条万绪,以可知其所从起。”李时珍更明确地说:“医不知此,罔控病机。”说明必须突出“冲任损伤”在妇科病机中的核心地位。

最新 中医妇科学教案

总论 第一章绪言 第一节中医妇科学的定义、范围 教学目的 1.掌握中医妇科学的定义。 2.了解中医妇科学的范围。 教学重点 1.中医妇科学的定义。 2.中医妇科学的范围。 教学难点:1.中医妇科学定义和范围。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 教具板书或多媒体。 教学内容 1.中医妇科学的定义:它是用中医学的基本理论研究妇科生理病理及其疾病预防治疗的专门学科。 2.中医妇科学的范围:包括经、带、胎、产和杂病。 小结 1.中医妇科学的定义。 2.中医妇科学的范围: 布置作业 1.请熟记中医妇科学的定义。 2.请简述中医妇科学的范围。 复习提问 1.请说出中医妇科学的定义。

2.中医妇科学包括哪些内容? 第二节中医妇科学发展简史 教学目的 1.了解十大历史时期中医妇科学的发展概况。 2.掌握各历史时期中医妇科学代表性著作的名称、作者。教学重点 1.中医妇科学的发展简史。 (1) 夏、商、周时代 (2)春秋战国时代 (3)秦汉时代 (4)魏晋南北朝及隋代 (5)唐代 (6)宋代 (7)金元时代 (8)明代 (9)清代与民国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妇科学的发展。 教学方法 1.以课堂教学为主。

教具板书或多媒体。 讲授 2学时。 教学内容 1.中医妇科学的发展简史。 (1)夏、商、周时代——中医妇科学的萌芽。 (2)春秋战国时代——中医妇科学的产生:《黄帝内经》中,较详细地论述了妇女月经的生理病理以及妊娠诊断等。 (3)秦汉时代——妇产科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对妇科疾病作了专题研究,论述了热入血室、脏躁、经闭、痛经、漏下、转胞、阴吹等 症,并开创了妇科冲洗和阴道纳药的先河。 (4)魏晋南北朝及隋代——妇产科的著作成就:徐之才的《逐月养胎法》对胎儿逐月发育的叙述较为详尽。 (5)唐代——建立了较完备的医事制度等,产科及妇科专著涌现,孙思邈《千金要方》把妇人卷置于全书之首,昝殷的《产宝》是我国现存较早的一部产科 专著。 (6)宋代——妇科成为独立的专科:陈自明的《妇人大全良方》,在妇科方面有调经、众疾、求嗣三门。 (7)金元时代——金元四大家对妇产科分别从不同角度做出了贡献。《丹溪心法》中载有妊娠切脉法和验死胎法,对妊娠病的治疗认为胎前应“清热养血”提

中医妇科学复习试题套中医妇科学复习重点考试用

中医妇科学试题一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天癸:天癸是肾中产生的一种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物质。 2.妊娠恶阻:妊娠早期,反复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厌食,甚则食入即吐者,称为妊娠恶阻。 3.脏躁:脏躁是妇人精神忧郁,情志烦乱,无故悲伤,苦笑无常,呵欠频做,不能自控者称为脏躁。 4.崩漏:妇女不在行经期间,阴道大量出血,或持续下血,淋漓不断者,称为崩漏。 5.胎动不安:妊娠期间,出现腰酸腹痛,小腹下坠,伴阴道少量出血者,称为胎动不安。 二.填空每空(0.5分,共10分) 1.月经_是女子青春期发育成熟的主要标志。 2.《达生篇》中提出的六字真言是_睡忍痛、慢临盆。 3.冲任为病往往是通过_调补肝肾_来体现调理冲任的。 4. 月经先期伴月经过多,若未能及时治疗,可进一步发展为_崩漏。 5. 月经先后无定期的病机主要是_气血不调、冲任功能紊乱、血海蓄溢失常。 6. 月经过多是指_月经量明显增多、经期持续超过7天,总量亦增多者。 7. 崩漏的病机是_冲任损伤,不能固摄经血。 8. 女子年逾18岁,月经尚未来潮者,称为_原发性闭经。 9.月经不调主要是指_周期、经量_的改变。 10. 痛经的治疗原则是_通调气血。 11.妊娠病的治疗原则是_治病与安胎_并举。 12.缺乳的病机为_化源不足、乳汁运行受阻_。 三.简答(每题5分,共10分) 1.简述产后病的诊断除运用四诊八纲外还要注意哪三审? 答:诊断产后病除运用四诊八纲外还要注意三审。先审下腹痛与不痛,以验恶露有无停滞;次审大便通与不通,以验津液之盛衰;三审乳汁行与不行,以及饮食的多少,以察胃气的盛衰。 2. 崩漏的治疗原则及治疗崩漏常用的方法。 答:崩漏的治疗原则是: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常用的治疗方法有:塞流、澄源,复旧。塞流,即是止血,是止崩的首要方法,以防发生虚脱。但止血方法,还须视其寒、热、虚、实,分别施治,不可专用固涩。澄源,就是求因,即正本清源的意思,一般用于止血后或出血较缓时,以巩固疗效,这是治疗崩漏的重要一环。塞流、澄源两法常同时应用。复旧,即调理善后。用于血止之后,以巩固疗效,重建月经周期。对于青春期的患者,宜补肾气益冲任为主;对于育龄期的患者,重在疏肝和脾以调理冲任;对更年期的患者,则主要补脾滋肾以调固冲任。总之,对于崩漏三法灵活运用,崩时塞流为主,兼以澄源;漏时澄源为主,佐以塞流;血止后复旧为主,不忘澄源。

中医妇科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 绪言 1、中医妇科学定义:运用中医学的理论研究妇女解剖生理、病因病机特点、诊断辨证规律和防治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 2、中医妇科学的研究范围:经、带、胎、产、杂 3、夏商周萌芽时期:主要有关于不孕不育、难产和胎教理论的记载;《列女传》最早提出胎教理论; 4、夏春秋战国里程碑时期:《黄帝内经》最早描述了妇女特有的生殖脏器——女子胞和与之相关的子门、胞脉、胞络。《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葵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同时记载了治疗血枯经闭的第一药方:四乌贼骨芦茹丸;《神农本草经》最早提出子宫这个脏器的名称。 5、秦汉时期:《金匮要略》开创了我国医学史上最早使用阴道清洗和阴道纳药治疗妇科疾病的先河并奠定做衣服科治疗学的基础。 6、魏晋唐时期:晋·王叔和《脉经》首见月经之名,且论述最为详尽;首次提出各种特殊的月经现象,如:“居经”“避年”“激经” 隋·巢元芳《诸病源候论》标志中医妇科学的初步形成。 咎殷·《经效产宝》为第一部妇产科专著。 7、宋代:开始独立分科;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为历史

上第一部妇科与产科合论的妇产科专著。 8、明清民国时期:清·斋居士《达生篇》临产六字箴言“睡忍痛,慢临盆” 第二章女性解剖生理特点 1、子宫,又名女子胞、胞宫、胞脏、子脏、子处、胞室、 血室。 2、子宫的功能是:排出月经,孕育胎儿(分泌带液,排出 恶露),特点是亦藏亦泻,藏泻定时。 3、阴道是连接子宫与阴户的通道,也是胎儿娩出的通道, 故又称产道、子肠。 4、阴户:又称四边、产户,指女性外阴,包括阴道前庭及 其两侧的大小阴唇,前面的阴蒂和后面的阴唇系带,会阴。 5、《诸病源候论》“已产属胞门,未产属龙门;未嫁属玉门。” 6、月经,是子宫定期出血的生理现象;月经来潮标志女性 发育成熟;月经周期一般28~30天;每次月经持续的时间称经期,正常为3~7天。定期两月一至者为“并月”;三月一至者为“居经”或“季经”;一年一至者为“避年”;终身不行经而能受孕者为“暗经”;妊娠早期,个别妇女仍按月经周期有少量出血而无损胎儿者称为“激经”。 7、月经产生机理:月经的产生是肾——天葵——冲任—— 子宫相互调节,并在全身脏腑、经络、气血的协调作用下,子宫定期藏泻的结果。《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

中医妇科学试题含答案

中医妇科学试题六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激经 2.胎漏 3.绝经 4.癥瘕 5.带下病 二.填空题:〔每空0.5分,共10分〕 1.我国现存最早的产科专著是《》,是由撰写的。 2.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妇人胎产论》指出:“妇入童幼天癸未行之间,皆属;天癸既行,皆从论之;天癸己绝,乃属经也。” 3.月经病是指月经的、、、、的异常,或伴随。出现的症状为特征的疾病。 4.妊娠恶阻的主要发病机理是、。 5.经行泄泻在病机上有脾虚、肾虚之别。若,,多为脾虚之候;若,, 属肾虚所致。治以为主。 6.子满即现代医学所称之。

三.判断、改错题:(每题1分,共10分) 1.妊娠期间发生的疾病,称为妊娠病。() 2.清经散的药物组成为丹皮、白芍、地骨皮、熟地、猪苓、黄柏、青蒿。() 3.女子年逾18周岁月经尚未来潮,称为闭经。() 4.肾与胞宫之间的经络是直接相通的。() 5.健康女子到了14岁左右,月经来潮,称为初潮。() 6.新产后,突然头晕眼花,不能起坐,可诊断为产后血晕。() 7.产后一二日,出现轻微的发热、自汗,称为产后发热。() 8.带下病以湿邪为患。() 9.月经不调,是指月经的周期和经量的改变。() 10.产后三冲,即败血冲心、败血冲胃、败血冲脾。()四.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5分) 1.《傅青主女科》产生的年代是 A 宋代 B 清代 C 明代 D 晋代 E 春秋战国 2.妇科发展史上的第一首方剂是 A 温经汤 B胶艾汤 C 四乌贼骨一芦茹丸 D 桂枝茯苓丸 E 当归芍药教 3.在产生月经的机理中.与下列哪些脏腑关系最为密切 A 心肝肾 B 脾肺肾 C 心肝脾 D

中医妇科学重点章节方歌

一、月经病 1.月经先期 1.1.气虚型 1.1.1脾气虚证 补脾益气,固冲调经。 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芪参术,炙草升柴归陈助清阳下陷能升举,气虚发热甘温除心脾两虚者,方用归脾汤。 归脾汤用术参芪,归草茯神远志齐酸枣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1.1.2肾气虚证 补肾益气,固冲调经。 固阴煎 固阴煎为补肾剂,熟地参萸菟丝系远志五味通心肾,甘药协调经乱齐1.2血热型 1.2.1阴虚血热证 养阴清热,凉血调经。 两地汤(两地胶芍麦玄参) 先期经少两地汤,玄麦地骨生地襄更配阿胶与白芍,阴虚血热此方良1.2.2阳盛血热证 清热降火,凉血调经。 清经散 清经散中用白芍,丹皮地骨与青蒿茯苓熟地加黄柏,滋水清火经自调1.2.3肝郁血热证: 清肝解郁,凉血调经。 丹栀逍遥散 逍遥散加丹栀去姜薄 2.月经后期 2.1肾虚型 补肾益气,养血调经。 大补元煎 大补元煎元气伤,萸肉杜仲入肾阳熟地参草怀山药,当归枸杞生化藏2.2血虚型 补血养营,益气调经。 人参养荣汤 四君四物加枣姜,八珍双补气血方再加黄芪与肉桂,十全大补效增强更加橘味志去芎,养荣补心安神良2.3血寒型 2.3.1虚寒证 温经扶阳,养血调经。 大营煎 大小二营景岳煎,熟地枸杞归草餐大营杜仲牛膝桂,小营山药白芍添2.3.2实寒证 温经散寒,活血调经。 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 温经汤用萸桂芎,归芍丹皮姜夏冬参草益脾胶养血,调经重在暖胞宫2.4气滞型 理气行滞,活血调经。 乌药汤 乌药汤治经后延,气郁腹胀脉象弦量少淤块色红暗,归草木香香附圆2.5痰湿型 燥湿化痰,活血调经。 芎归二陈汤 二陈汤去乌梅加芎归 二陈汤用半夏陈,苓草梅姜一并存理气祛痰兼燥湿,湿痰为患此方珍 3月经先后无定期 3.1肾虚型 补肾益气,养血调经 固阴煎(方见月经先期) 3.2脾虚型 补脾益气,养血调经。 归脾汤(方见月经先期) 3.3肝郁型 疏肝解郁,和血调经。 逍遥散 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肝郁血虚脾气弱,调和肝脾功效着 4月经过多 4.1气虚型 补气升提,固冲止血。 安冲汤酌加升麻。 安冲汤治月经多,龙牡海螵固血脱术芪地芍气营补,茜草续断水煎喝4.2血热型 清热凉血,固冲止血。 保阴煎酌加炒地榆槐花。

《中医妇科学》复习题

《中医妇科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居经 2、产褥期 3、月经周期 4、崩漏 5、妊娠病 6、恶阻 7、暗经 8、妊娠 9、原发性闭经 10、胞阻 二、填空题 1、产后病的诊断应着重三审,即先审________,以辨________;次审_______,以验________;再审_____________,以察________。 2、新产后,正常情况下恶露排干净的时间为____天左右。 3、在正常情况下,经期为_____天,妊娠期____天,产褥期为____周。 4、月经是指在脏腑、经络、气血共同作用下引起的子宫_____的、 _____出血。 5、子宫位于____之前,____之后。 6、痛经的治疗,要掌握好用药时机,一般从_______开始用药, 连用_____个周期。 7、妇女带下如五色杂见,有恶臭者,当警惕____的可能。 8、胎漏、胎动不安的致病因素,不外____和____两个方面。 9、妊娠病的治疗原则是___________。 三、是非判断题 1、月经病的治疗原则重在调理气血。() 2、《经效产宝》是我国最早的妇科专著。() 3、余血浊液从子宫通过阴道排出,称为恶露。() 4、滑胎,现代医学称习惯性流产。() 5、崩漏是概指妇科出血病证而言。() 6、阴挺下脱又称子宫脱垂。()

7、闭经可由月经后期及月经过少发展而成。() 8、闭经一证,临床以实证居多,故治疗以活血通经为主。() 9、根据“不通则痛”的原则,治疗痛经当以祛瘀止痛为先。()10、带下病以湿证居多,故治疗宜以祛湿为主。() 三、单项选择题 1、正常妊娠期为多少周?() A、40周 B、34周 C、36周 D、38周 2、脾虚带下病的治疗原则是() A、宜清宜利 B、宜补宜涩 C、宜清宜滋 D、宜升宜燥 3、治疗实热型崩漏的最佳选方是() A、清经散 B、两地汤 C、清热固经汤 D、芩连四物汤 4、妊娠腹痛的治疗原则,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暖宫止痛,养血安胎 B、辛温香燥,行气止痛 C、养血行气,缓急止痛 D、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5、脾虚型妊娠水肿的最佳选方是() A、全生白术散 B、千金鲤鱼汤 C、五皮饮 D、苓桂术甘汤 6、下列病证哪一项与肝郁气滞无关() A、月经先后无定期 B、妊娠恶阻 C、产后缺乳 D、不孕症 7、胎元饮最适用于哪一型胎动不安 ( )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妇科学总结

中医妇科学 第一单元月经病 一、月经先期: 1气虚证: 1)脾气虚证:补脾益气摄血调经-补中益气汤或归脾汤 2)肾气虚证:补肾益气固冲调经-固阴煎或归肾丸 2血热型: 1)阳盛血热型:清热凉血调经-清经散 2)阴虚血热型:养阴清热调经-两地汤 3)肝郁化热证:疏肝清热凉血调经-丹栀逍遥散 清经散:丹皮地骨皮白芍熟地青蒿黄柏茯苓 两地汤:生地地骨皮玄参麦冬阿胶白芍 二、月经后期: 1肾虚型:补肾养血调经-当归地黄饮 2血虚型:补血益气调经-大补元煎 3血寒证:虚寒型:扶阳祛寒调经-温经汤《金匱》或艾附暖宫丸实寒型:温经散寒调经-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 4气滞型:理气行滞调经-乌药汤 大补元煎:人参山药熟地杜仲当归山茱萸枸杞炙甘草 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当归川芎芍药桂心丹皮莪术人参 甘草牛膝

三、月经先后无定期 1肝郁型:疏肝理气调经-逍遥散 2肾虚型:补肾调经-固阴煎 3肝郁肾虚:补肾疏肝调经-定经汤 四、月经过多: 1气虚型:补气摄血固冲-举元煎或安冲汤 2血热型:清热凉血固冲止血-保阴煎加地榆、茜草 3血瘀型:活血化瘀止血-失笑散加益母草、茜草、三七 举元煎:人参黄芪白术升麻炙甘草 保阴煎:生地熟地黄芩黄柏白芍山药续断甘草 五、月经过少: 1肾虚型:补肾益精养血调经-归肾丸或当归地黄引 2血虚型:养血益气调经-滋血汤或小营煎 3血瘀型:活血化瘀调经-桃红四物汤或通瘀煎 4痰湿型:化痰燥湿调经-苍附导痰丸或二陈加芎归汤 归肾丸:菟丝子杜仲枸杞山茱萸当归熟地芍药茯苓 苍附导痰丸:茯苓法半夏陈皮甘草苍术香附胆南星枳壳神曲

六、经期延长: 1气虚型:补气摄血固冲调经-举元煎+阿胶、艾叶、乌贼骨 2虚热型:养阴清热止血-两地汤合二至丸或固经丸 3血瘀型:活血祛瘀止血-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加味 七、经间期出血: 1肾阴虚型:滋肾养阴固冲止血-两地汤合二至丸或加减一阴煎 3湿热型:清利湿热固冲止血-清肝止淋汤 4血瘀型:化瘀止血-逐瘀止血汤 八、崩漏: 1脾虚证:补气摄血固冲止崩-固本止崩汤或固冲汤 2肾虚证:肾气虚补肾益气固冲止血-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加减肾阳虚:温肾益气固冲止血-右归丸+党参黄芪田七 肾阴虚:滋肾益阴固冲止血-左归丸合二至丸 3血热证:虚热证:养阴清热固冲止血-上下相资汤 实热证:清热凉血固冲止血-清热固经汤 4血瘀证:活血化瘀固冲止血-逐瘀止血汤或将军斩关汤 崩漏治疗原则: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治崩三法:塞流澄源复旧清热固经汤:黄芩焦栀子生地地骨皮地榆生藕节阿胶龟甲牡蛎生甘草陈棕炭 固本止崩汤:人参黄芪白术熟地当归黑炭

中医妇科学重点

中医妇科一本通:女性生殖系统所患的疾病才叫妇科疾病。妇科疾病的种类可分很多种,常见的有:子宫肌瘤、卵巢囊肿、阴道炎、宫颈炎、宫颈糜烂、盆腔炎、附件炎、功能性子宫出血、乳腺疾病、不孕症、月经不调等等。女性从青年期开始,就应该懂得月经、生育、妊娠、分娩、绝经等一些基本的医学常识,并经常保持乐观的情绪,这样就能避免或减少某些妇产科疾病的发生。 中医妇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研究妇女生理病理特点和防治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中医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病因病机、四诊八纲、辨证施治等。中医妇科学就是要运用这些基本理论,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系统地研究妇女生理病理特点和特有疾病的病因、病机、症状、诊断、治疗和预防。 中医妇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研究妇女生理病理特点和防治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中医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病因病机、四诊八纲、辨证施治等。中医妇科学就是要运用这些基本理论,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系统地研究妇女生理病理特点和特有疾病的病因、病机、症状、诊断、治疗和预防。 中医妇科学传统的研究范围,包括月经不调、崩漏、带下、子嗣、临产、产后、;乳疾,症瘕、前阴诸疾及杂病等项。人体脏腑经络气血的活动规律,男女基本相同。但妇女在脏器方面有胞宫,在生理上有月经、胎孕、产育和哺乳等特有的功能,必然在病理上就会发生经、带、胎、产、杂等特有的疾病。如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妇人方》说:"妇人之别有方者,以其胎妊、生产、崩伤之异故也,所以妇人别立方

也。"由此说明,妇女脏腑、经络、气血的活动有其特殊的方面,必须进行专门的研究和讨论。《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说:"男妇两科同一治,所异调经崩带症,嗣育胎前并产后,前阴乳疾不相同。"这是对中医妇科疾病范围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中医妇科学 歌诀

月经先期先期气虚与血热,脾虚补中肾固阴,实热清经虚两地,肝郁血热丹栀逍。 月经后期后期肾虚当归地,血虚补元气滞乌,艾附暖宫治虚寒,虚金实良两温经,芎归二陈治痰湿。月经愆期经乱肝郁逍遥散,脾虚归脾肾固阴。 经期延长经乱气虚举元煎,血瘀桃红合失笑,虚热两地合二至。 经间期出血脾虚归脾瘀逐瘀,两地二至肾阴虚,湿热清肝止淋汤。 经断复来经断复来热益阴,脾虚肝郁安老汤,湿热易黄知柏阴,湿瘀萆薢桂枝茯。 月经过多气虚举元或安冲,血热保阴瘀失笑。 月经过少经少血虚滋小营,肾虚归肾当归地,血瘀桃红或通瘀,痰湿苍附二陈芎。 经行乳房胀痛经行乳胀肝郁逍,四物二陈胃虚痰,一贯滋水肝肾亏。 经行头痛经行头痛瘀通窍,痰浊中阻半白天,肝火羚钩血虚珍。 经行感冒经感少阳小柴胡,风寒荆穗热桑菊。

经行身痛经行身痛瘀趁痛,当归补血治血虚。 经行浮肿浮肿气滞瘀八物,阳虚肾气苓桂术。 经行吐衄经疹风热消风散,血虚生风当归饮。 经行发热经行发热瘀血府,补中益气气血虚,肝肾阴虚蒿芩地。 经行情志异常肝郁丹栀痰生铁,甘麦养心心血虚。 绝经前后诸证绝经诸证皆肾虚,二至阴阳各左右,阴阳二仙二至丸。 绝经妇女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皆虚证,肾精亏虚左归丸,阴虚内热知柏地,阴阳两虚二仙汤,脾肾两虚大补元。痛经痛经膈下气滞瘀,寒凝少腹温经散,清热调血治湿热,圣愈黄建气血虚,肾虚调肝益肾调。闭经闭经肾虚苁蓉菟,人参养荣气血虚,阴虚一阴寒温经,血府膈下气滞瘀,痰湿苍附合四君。崩漏崩漏肾虚气阴阳,气虚苁蓉阳右归,阴虚左归合二至,脾虚固冲或固本,虚热上下实清固, 血瘀将军逐瘀止。 带下过多带多内补肾阳虚,脾虚完带热五味,阴虚夹湿知柏地,湿热下注止带方。

2012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中医妇科学

201 20122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中医妇科学第一单元绪论 细目一:中医妇科学定义及范围 要点: 1.定义 2.范围 细目二:中医妇科学发展简史 要点: 1.各历史时期中医妇科主要著作 2.这些著作对中医妇科学发展的重要影响 第二单元女性生殖器官 细目一:外生殖器 要点: 1.毛际的位置 2.阴户的位置及功能 细目二:内生殖器 要点:

1.阴道的位置及功能 2.胞宫的含义 3.子宫的功能 4.子门的位置及功能 第三单元女性生殖生理 细目一:女性一生各期的生理特点 要点: 1.新生儿期 2.儿童期 3.青春期 4.性成熟期 5.围绝经期 6.老年期 细目二:月经的生理 1.月经的生理现象 2.月经产生的机理(脏腑、天癸、气血、经络) 3.月经周期节律 细目三:带下生理

要点: 1.带下的生理现象及作用 2.带下产生与调节的机理 细目四:妊娠生理 要点: 1.受孕机理 2.妊娠的生理现象 3.预产期的计算方法 细目五:临产与产后 要点: 1.临产调护的六字真言;临产、试胎及弄胎的概念 2.正产现象 3.恶露的概念及持续时间 4.哺乳期的最佳断乳时间 第四单元妇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细目一:病因 要点: 1.寒热湿邪

3.生活失度 4.体质因素 细目二:病机 1.脏腑功能失常 2.气血失调 3.冲任督带损伤 第六单元妇科疾病的治疗细目一:常用内治法 要点: 1.调补脏腑 (1)滋肾补肾 (2)疏肝养肝 (3)健脾和胃 2.调理气血 (1)理气法 (2)调血法 3.温经散寒

5.调治冲任督带 6.调养胞宫 7.调控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细目二:常用外治法 要点: 1.坐浴 2.外阴、阴道冲洗 3.阴道纳药 4.贴敷法 5.宫腔注入 6.肛门导入 7.中药离子导入 8.介入治疗 细目三:中医妇科急症治疗 要点: 1.血崩证 2.急腹症

中医妇科学题库

妇科题库 A1型题 1.下列哪一个不是胞宫的古称 A.子宫 B.子脏 C.子处 D.血处 E.血脏 答案:1.D2.孕初按月有少量月经而无损于胎儿的称 A.垢胎 B.避年 C.漏胎 D.季经 E.居经 答案:2.A 3.胞宫属于 A.脏 B.腑 C.奇恒之腑 D.都不是 E.三者都是 答案:3.C 4.胞络属()络于胞中,胞脉者系于() A.脾、肝 B.心、肾 C.脾、肾 D.心、肝 E.督、带 答案:4.B 5.《达生编》提出临产六字真言是 A.忍、休息、慢临盆 B.睡、忍痛、慢临盆 C.休息、忍痛、临盆 D.睡觉、勿慌、临盆 E.睡觉、忍耐、临盆 答案:5.B 6.关于“天癸”的说法错误 的是 A.天癸是一种阴精 B.肾气盛才能天癸至 C.先有天癸后有月经 D.天癸男女都有 E.天癸就是月经 答案:6.E 7.性成熟期一般自 A.14岁左右开始 B.16岁左右开始 C.18岁左右开始 D.19岁左右开始 E.21岁左右开始 答案:7.C 8.妇女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A.经带孕产乳 B.经带胎产 C.经带产乳 D.经孕产乳 E.经孕胎产 答案:8.A9.为中医妇科学奠 定了生理病理和治疗理论基 础的医学著作是 A.《胎产论》 B.《金匮要略》 C.《黄帝内经》 D.《诸病源候论》 E.《妇人良方大全》 答案:9.C 10.成年女子的卵巢大小 A.4cm×3cm×3cm B.4cm×2cm×1cm C.4cm×3cm×1cm D.4cm×3cm×2cm E.4cm×2cm×1cm 答案:10.C 11.预产期的日期计算应从 A.末次性生活算起 B.末次月经第1天算起 C.末次月经前15天算起 D.末次月经第14天算起 E.受孕前月排卵期算起 答案:11.B 1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一次经血总量为50~80ml B.月经周期28~30天 C.经期为3~7天 D.初潮约14岁 E.经血无臭味,夹少量血块 答案:12.E 13.身体无病而月经2个月1 次者称 A.季经 B.并月 C.漏胎 D.垢胎 E.避年 答案:13.B 14.成年子宫体与宫颈的比 例是 A.3∶1 B.1∶2 C.1∶1 D.3∶2 E.2∶1 答案:14.E15.关于妊娠下列 错误的是 A.月经停止来潮 B.脉象滑疾流利 C.常有恶心、呕吐等反应 D.孕4,5个月后,可挤出少 量乳汁 E.孕4个月后在耻骨上方可 扪及宫底 答案:15.E 16.生活所伤导致妇科病不 包括 A.跌扑损伤 B.劳逸失常 C.内伤七情 D.房劳多产 E.饮食不节 答案:16.C17.妇科疾病的主 要病机错误的是 A.脏腑功能失常 B.气血失调 C.冲任督带损伤 D.胞宫、胞脉病变 E.外感六淫 答案:17.E 18.关于新产后和哺乳期的 生理特点错误的是 A.顺产后30分钟可开始哺 乳 B.生理性闭经 C.下腹轻微阵痛 D.有血性恶露排出,1个月 左右干净 E.可见恶寒怕风、微热自汗 等 答案:18.D 19.自然流产后阴道排出的 血液称 A.崩漏 B.经漏 C.恶露 D.赤带 E.胎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