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观目标及其评价

价值观目标及其评价
价值观目标及其评价

价值观目标及其评价

一、价值观的特点及其决定性作用

(一)价值观的特点

1.主体性

人们对成败、得失、善恶等判断的标准取决于主体自身的需要,按个体内心的某种尺度进行评价。任何价值观都只能是一定主体的价值观,一切信念、信仰和理想都只能是什么人的信念、信仰和理想。价值观的主体性通过主体特有的、个性的立场、态度、取向、志趣,特别是评价标准表现出来,往往带有较浓厚的主观性和情感化色彩。“物的价值因人而异,客体的价值依主体而定”,主体性体现了价值观的根本特性。

2.稳定性

价值观是人们思想认识的深层基础,随人们认知能力的发展逐步培养而成,且往往不易改变,并在人的兴趣、态度、目标、信念、理想和行为上表现出来。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某个事物好坏的评价及所持有的看法基本不会发生改变,具有相对稳定性和持久性。如,林东是从贫困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受父母教育观念的影响,他认为向别人借东西或寻求帮助是很伤自尊的事情。因此,在其求学期间,即使再困难他也不愿向他人请求帮忙,总是自己咬紧牙关挺着。如果教师没有让他在这个方面有另一层面的思考,改变这种过于偏激的看法,他会把这种看法一直稳定地延续下去,不会有丝毫改变。

3.超知识性

所谓超知识性,是指价值观的存在和作用往往在已有知识的范围以外,不是知识所能包含或代替的。构成价值观的信念、信仰、理想等不同于知识、理论和科学,二者有交叉关系,但不重合。人类的知识系统表明人们“知道什么,懂得什么”,而价值观系统则表明人们究竟“相信什么,想要什么”。价值观指导人们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按照人们自己的尺度进行价值选择、定位、定向并采取行动。一般来说,“知道什么”并不等于“就要什么”。

4.社会历史性

在不同历史时代、不同社会生活环境中,人们的价值观是不同的。在进行价值观评价时,特别要看到教师与学生之间由于生活时代的差异、学生与学生之间由于具体成长环境的不同而可能存在的价值观的差异。同时,太多的教育案例也告诉我们,不同价值观带来的判断与事实真相会有多大的偏离。

(二)价值观的决定性作用

价值观是非常复杂的心理现象,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观念系统。它与需要、欲求、兴趣、态度、理想、信仰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往往很难对它们作出严格的区分。或许我们可以把这些心理现象都看作是价值观的不同表现形式,只是价值观远比需要、兴趣、态度等概括化程度更高、更广。它不仅是态度的决定因素,也是自我观念和行为的决定因素,在人格中居于核心地位,是整个人格的决定性因素。因此,价值观对个人的行为具有导向作用,支配着人们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并左右自己的行为,在宏观上决定了个体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会采用什么样的学习和生存方式。

二、价值观的评价目标

价值观是一个相对宽泛而抽象的概念,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价值观进行评价并非易事。一方面,价值观涵盖领域广,评价目标较难具体化,需要对外显行为进行合理性推断;另一方面,价值观形成或改变所需时间长,影响范围广,不易改变,较难找到有效的改善方法。目前,国内外对价值观评价目标的详细介绍寥寥无几。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价值观方面的评价,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考虑。

(一)对知识价值的看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进入了知识爆炸时代,学生所面临的学习量越来越大。所学的知识内容与实际生活是否相关、是否具有现实价值和意义,影响着学生对所学知识价值的认识。如果我们的学生费尽心思学到的是些与现实不相干的纯理性化、理想性的东西,在现实中根本找不到它们的价值所在,学生就很有可能形成知识无用的观念。这种观念一旦形成,不仅威胁到切实的教学有效性,更会影响到日后相关的学习活动。因而,了解学生如何看待所学知识的价值具有切实的意义。

(二)对学习活动目标的认识

目前,很多学生处于为学习而学习的状态之下,对学习活动的目的缺乏明确的意识,或者有的学生对学习活动目标的意义模糊不清,意识混沌。了解学生对学习活动目的的认识情况,可有效改善学生的学习观念,影响相应的学习态度。教师在制定明确学习活动目的的同时,也必须了解学生对该学习目的的认识状况,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达成目标。

(三)对学业要求的认同

目前许多学者的调查结果都显示,当前学生的学业压力非常大,许多学生对学习活动不是向往,而是厌倦和惧怕。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教师或父母对学生的学业要求过高、过严,抱有太高的期望值,而往往没有考虑学生的本身的情况,特别是他们对自己学业的要求是否与教师、父母认定的要求相同。学生对教师、父母所认定的要求不认同,或者认为不合适、不必要,或者认为根本就不可能达到,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他的学习动力、学习行为和学习的实际成效。

(四)对培养自我学习能力意义的理解

社会越进步,竞争的压力越大,就越需要个体持续不断地进行学习,直到终身学习。这就有必要提升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让他们学会自我管理、自我规划和自我调节。学生对自我学习意义的理解往往决定了其是否愿意进行这方面有意、无意的训练,培养自身主动、独立学习的能力,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从而对个体的学习行为产生实质性影响。

(五)对外在世界的看法

无论多小的学生,都生活在社会化的大环境中,也都有自己眼中独特的世界。他们会接触各类媒体、传播网络,接触各类不同品性、生活方式的其他人,从而会形成自己对外在世界的独到看法和稳定的内在观念。外在世界不论积极与否,都会经渗透而影响到学生对学业、自我、人生价值目标的态度,左右他在成长道路上的方方面面。要了解学生的价值观状况,就有必要了解学生对外在世界的真实想法,从而能更好、更有针对性地改善学生的实际情况。

三、价值观的评价方法及实施

中小学学生的价值观尚未成形,处于懵懂阶段,因此涉及价值观评价的方面不及情感、态度评价那样突出和明显。但正因为如此,教师才更有必要了解、评价学生的价值观,使价值观方面可能存在偏颇的学生尽早转入正轨,从而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评价是一个不可缺失的环节。

关于价值观的评价方法种类繁多,如阿尔波特(Allport)、弗农(Vernon)、林赛(Lindzey)等人在《价值观研究》中提出的六种理想价值类型,莫里斯(Morris)在“生活方式问卷”中归结出的十三种生活方式等,只是由于这些方法主要适用于大学生甚至成人,对价值观尚未形成的中小学生而言较难理解也不太现实,因而在此就不多加评论。在以下的论述中,我们将就可应用于中小学课堂或学习过程中的一些价值观评价方法予以介绍,以供参考。

(一)谈话法

对教师而言,谈话法是较为容易而又能有效获得学生价值观方面信息的方法。该方法适用于揭示个体的价值取向及其强度。其中,中小学生的道德价值取向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我们可以选定时机与被试直接谈话,告诉被试一个完整的有关好人好事的道德故事,然后提问:“张明做了一件好事,是吗?如果是,为什么?如果不是,那他应该怎样做才是对的呢?”研究者应注意观察被试的反应情况及其陈述的理由。另外,我们也可以告诉被试一些不完全的道德事件,然后要求他们补充完整,并告知我们故事中的人物将会怎么做,同时给出理由。

以上的提问方式能够揭示个体的价值取向,但通常不能揭示其强度。为评定价值取向的强度问题,研究者应向被试提出一系列反映道德事件可能产生严重不

良后果的问题,要求被试回答在每个问题所提的条件内该怎样去做,从而更深层次地了解学生的道德价值取向。

(二)专题作业考核法

1.专题小论文

就学生经常看到或听到的有关价值观方面的一些有争议性问题,让他们自由选择一项作为题目,写出自己对该问题的看法及相应理由。应用此方法,重点要考查的不是学生对论文写作格式的掌握情况或写作水平,而是从论文内容中了解学生对待该类事情的观点及思维模式,把握学生的价值倾向。

例1请根据你自己的理解,任选以下一个内容加以论述,题目自拟,注意在表明自己观点的同时,需要讲明支持自己这种观点的理由。

(1)中学生是否应该有上网的自由?

(2)女孩的发展前景一定比男孩的差吗?

(3)按自主计划学习好,还是跟着老师的教学步子好?

除利用专题论述以外,还可用类似阅读理解的方式,让学生在答问中不经意地表述出自己的观点,从而显露出相应的价值取向。

例2请仔细看完以下短文后,回答问题。

医学科学家大多数都认为吸烟有损吸烟者和那些有规律地被动吸烟的人的

健康,有些城市已经通过了禁止在所有公共建筑物内吸烟的法规,还有些人反对这一法规,因为他们认为禁烟违反了个体吸烟者选择的自由。

(1)请说明你同意还是不同意内的内容?

(2)请说出你的理由支持自己的观点。

2.专题演说

专题演说是指让学生就某一特定问题或现象经思考准备后,作出口头表述并发表自己的见解。专题可由教师设定,如,要学生评价“历史学习就是贝多芬,背多分,背了就多分,不需要考虑其他”“成由勤俭,败由奢”等问题,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演说题目,还可由教师给出相关资料,让学生进行课堂内的讨论和评价。

例请根据以下材料,发表自己的看法,可自由阐述理由,准备时间5分钟。

只要考第一西西是六年级的学生,聪明活泼,学习认真刻苦,爸爸妈妈都以他为骄傲,其他同学更是佩服他那股用功的劲儿。每每有人问他:“你为什么要

那样认真地读书啊?”他都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只要我考第一名,爸爸妈妈就会带我到我想去的地方旅行,我想多考几次第一,走遍我想去的每一个美丽的地方。”说完,他还会美滋滋地憧憬下一个想去的地方。

你认为西西的这种想法如何?你赞同他的看法吗?

根据以上材料,可以让学生先就资料中主人公的做法发表各自的看法,自由讨论后发表演说,然后可以让他们谈谈自己努力学习的目的与资料中的西西是否相似,就他们努力学习的目的是什么等一系列问题进一步演说。专题演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显露出学生在某方面的价值取向,只是有的学生不善言谈,保持沉默,这就较难确定他们的想法,而且在演说过程中,学生很容易言辞激烈,以致夸张或歪曲了自己的真实立场。

(三)量表测验法

1.罗克齐(Rokeach)的“价值观调查表”

罗克齐认为,价值观是一种比较持久的信念,这种信念涉及个体的具体行为和目标状态,具有动机功能,不仅是评价性的,也是规范性和禁止性的,对行为和态度具有指导作用。罗克齐把价值观分为工具性价值观和终极性价值观,并于1973年编制出《价值观调查表》,用来测量工具性价值观和终极性价值观中各种因素的相对强度。

在罗克齐的《价值观调查表》中,工具性价值观有十八种,包括志向、思路开阔、有逻辑性、自我控制、富于想象、有责任感、有礼貌、有知识、能干、欢悦、诚实、宽恕、助人、独立、顺从、干净、鼓励、爱等;终极性价值观也有十八种,包括世界和平、美的世界、国家安全、社会认可、宗教信仰、刺激性的人生、满意的生活、家庭安康、成就感、平等、自由、自尊、愉快、成熟的爱、内在的和谐、快意、智慧、真正的友谊等。(马立骥:《心理评估学》,215页,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西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黄希庭等人利用罗克齐价值观调查表编制出关于青年的价值观评定量表、青少年自我价值感量表等,有较好的评价效果。

2.价值观的等级量表法

上海师范大学李伯黍、岑国桢等人在研究学校德育模式时,按照青少年学生价值观形成的一般过程,提出了价值观的等级量表法,也就是利用一个价值观等级量尺来了解学生对某一道德问题的具体价值观念。具体做法是:先由教师或学生一起确定一个道德问题,然后,教师在黑板上画一直线,确定该问题的两个极端意见;接着,教师请每个同学表明自己的观点大概处于直线上的什么位臵,并简要说明理由,以此推断学生的价值观水平。为避免学生由于同伴压力,担心与别人不同而倾向于和他人保持一致的情况发生,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纸上写下自己的答案,然后由教师随机抽取答案,填在黑板上的长线上,以了解学生对某类问题的看法。

例教师:在今天的主题班会上,让我们一起来思考“人生的价值是什么”这个问题。对每个人来说,这个问题都是至关重要的。大家都知道,由于各人所经历的社会环境条件不同,每个人对人生价值的看法和信念也就有异。例如,有人的人生态度是事事为大众,专门利人;有人则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有人积极乐观,开拓进取;有人则消极沉沦,自暴自弃。有人认为人生在世,贵在奉献;有人则认为人生道路上,潇洒走一回才不虚此行。有人将人生视作舞台,逢场作戏,或对酒当歌,徒叹人生几何。将这些概括起来就是,人生的目的和价值是什么?人生的意义何在?人应该怎样对待生活?这些都是我们在生活过程中必须回答的问题。你的人生信念是哪一种呢?

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半部写下“我的人生信念”这个标题,在标题下面画出下图。

(四)自编问卷

问卷可分为开放式问卷、封闭式问卷以及开放式与封闭式相结合的问卷。实践表明,封闭式和开放式相结合的问卷效果最佳。就价值观评价而言,在封闭式问卷中要求被试对价值选项作出选择,以往的研究方法主要有等级排列法、迫选法、对偶比较法和评定量表法。当前,价值取向问卷的编制最常见的形式有取舍法和等级量表法。

1.取舍法这是一种非此即彼的评定形式。每一个句子的左边均列有同意和不同意两个选项,如果同意该命题,就在同意上画圈,否则,在不同意上画圈。

同意不同意遇到品德上的问题,最好是去找老师解决。

同意不同意男孩应该多帮助女孩,承担更多的责任。

2.等级量表法

此方法类似于利克特量表的五点量表形式,要求被试对测验项目从非常同意到非常不同意之间的不同价值取向程度中作出合适的程度选择。

例在以下每一句左边的空栏里,填上最能表达你观点的字母。

A —十分同意

B —有点儿同意

C —不知道或不敢肯定

D —有点儿不

同意 E —非常不同意

________当你遵守纪律时,你觉得自己有点儿迂腐。

________对他人太和善,就代表了自己很容易被别人欺负。

________我们永远的苦恼之一是,父母的要求永远高于我们自己的实际水平。

________我们的学习应该按我们自己的规划进行。

此外,利用一些开放式问卷,直接要求学生回答诸如“你的人生目标是什么”“你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等问题,并要求说明相应理由。

修订或编制问卷是一项非常复杂的专业性工作,因而在问卷编制过程中要尽量完善地考虑相关问题。一份问卷,从开始设计(或修订引进国外的问卷)到收集资料、得出结果,其间需经过许多步骤。从研究设计的角度来讲,每一个步骤都有一定的要求,并都有可能产生误差。但是,只要我们了解了误差的来源和设计的要求,就有可能将误差降到最低限度。

(五)文献分析法(黄希庭、张进辅、李红:《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与教育》,21~22页,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

文献分析法就是利用书面材料的信息来研究价值观的一种方法。文献的范围很广,包括小说、日记、散文、信件、会议记录等。如,文崇一在《中国人的价值观》中用《论语》《孟子》《孝经》《礼记》等古籍文献对中国人的价值观进行了描述。据文崇一的分析,《论语》里“仁”的价值观大概可归纳为以下几点。(1)节制自己,遵从社会规范。如克己复礼,非礼勿视、勿听、勿言、勿动。(2)处处替别人着想。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3)用谦和的态度去建立人际关系。如爱人、恭敬、宽大、诚实、敏慧、刚毅等。(4)要勇于实践。如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我欲仁斯仁至交。

内容分析(content analysis) 是文献分析法的一种特殊类型。文献分析法通常是描述性的,内容分析就是将非数量化的文献转换成用数量表示的资料。在使用这种方法时,研究者首先要确立一套可用于分析文献的相互排斥且穷尽无遗的类别,然后将文献中可以观察到的这些类别的每一类的频数记录下来。这些类别的设计是多种多样的,但类别并非凭空确定,也不是依理论而定,而是通过仔细考察,将要研究的文献根据它们所包含的共同因素予以确定。学业自我的含义及结构

(一)学业自我的含义

学业自我概念是由自我概念(self-concept)研究的细化而得来的。自我概念是一个人关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是对自我的各方面特点的主观知觉、判断或评价。具体而言,自我概念是指个体通过自我观察、分析外部活动及情境、社会比较和他人的反馈等多种途径形成的对自身生理状况(如外表)、心理特征(如特长、能力)、社会属性等方面的态度、情感和知识的比较稳定的认识,即个体把自己当成像其他事物一样的客观对象所作出的知觉。它具有两个特点:一是他人取向(即受他人影响,在与他人的互动、别人的评价中逐渐形成的自己对自己的看法);二是自我建构(即以个人主观的意识、认知水准以及人生经验为出发点与外界进行互动)。

对学业自我的研究有一个过程,随着对自我概念研究的深入,1976年,莎沃森(Shavelson)将一般自我概念划分为学业自我概念和非学业自我概念;1984年,桑(Song)和哈蒂(Hattie)发展了自我概念等级模型,将学业自我概念分成能力、成就和班级三个方面。至此,学业自我概念(academical self-concept)成为自

我概念的重要成分之一。同自我概念相对应,学业自我概念是指学生把自己当做客体, 对自己学业方面的主观认识。它包括对自己的学业现状、学习能力与潜能、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归因态度、情感和价值等方面作出的整体的认识与评价。

学业自我概念形成于个体的学习过程,并贯穿于终身的学习过程,决定着个体对学习经验的解释、学习经验对个体的意义以及个体对自己在学业上的期望。它不仅能为个体提供自我认同感和连续感、维持有意义的学习行为,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一个人对自己在学业上的态度体验和采取的种种学习行为表现,而且能使个体在面临重要学习任务时能够进行自我调节。

(二)学业自我的结构

对学业自我结构的划分,目前主要有莎沃森模型、桑—哈蒂(Song-Hattie)模型和马什—莎沃森(Marsh-Shavelson)模型三种。1.莎沃森模型

莎沃森等认为自我概念是多种因素的复杂组合,提出了多维度的自我概念结构模型。他们认为个体自我概念因个人经验与互动对象而分化。由于学校生活是每个人青少年时期非常重要的经验来源,学习又是该阶段的生活中心,因此,该模型将自我概念从一般自我概念分解为学业与非学业自我概念,学业自我概念依学科细分为语文、数学自我概念(如图6-1)。(孟晋、张进辅:《国外学业自我概念研究进展》,载《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该模型不仅首次将自我概念进行多层次划分,而且也是首次将学业自我概念从自我概念中分化出来。这个观点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重视,其后的自我概念结构划分都是对该模型的扩展和修正。

2.桑—哈蒂模型

桑与哈蒂对莎沃森模型进行了修正,提出了学业自我概念等级模型。该模型从另一个角度将学业自我概念分为三个方面:能力自我概念、成就自我概念和班级自我概念。其中,能力和成就自我概念进一步细分为数学、语文、社会研究和自然科学四个具体领域(如图6-2)。(孟晋、张进辅:《国外学业自我概念研究进展》,载《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3.马什—莎沃森模型

马什(Marsh)和莎沃森对莎沃森模型提出了修正。该模型把学业自我概念分为数学和语文自我概念两个大的方面,各种具体学科领域自我概念又分别递属于两者。同时,各种具体学科的自我概念又根据学科的具体内容被进一步划分,比如数学自我概念包括代数、几何和微积分等;语文自我概念包括文学、写作和语法等。需要指出的是,该模型还提出了学校自我概念。学校自我概念不仅包括了语文和数学自我概念的一些内容,还包括了学校的社会性因素(如同伴关系、课余活动等)和其他非核心课程(美术、音乐、体育等)。

图6-1莎沃森等人提出的学业自我概念结构

图6-2桑-哈蒂的学业自我概

念结构

图6-3马什、莎沃森等的学业自我概念模型(1988)

课堂教学评价结果的解释

目前关于课堂教学评价结果解释类型的划分几乎没有专门的研究。但就课堂教学评价结果的解释来说,在实际应用中常习惯性地将测验分为传统的标准化测验和非标准化测验,非标准化测验即是前面章节提到的替代性评价测验。因此,

在这里照应前面章节,对课堂教学评价结果的解释就从标准化测验和替代性评价测验的角度进行阐述。

一、课堂教学中标准化测验结果的解释

在课堂教学中,目前已经出现了一些非标准化的测验方式——替代性评价测验,但标准化测验仍然是主要的测验方式,应用仍然十分广泛。因此,仍有必要在这里对课堂教学评价中标准化测验结果的解释进行介绍。

(一)标准化测验和标准化测验结果解释的概念

标准化测验是指对一个既定小组内的所有成员在相同条件下以相同方式进

行的考试。([美]G.D.Borich & M.L.Tombari:《中小学教育评价》,242页,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具体到课堂教学,就是在相同条件下,以相同的题目同时对所有学生进行测试,并以同一标准对学生在测试中的反应作出评估的测验。可以看出,“标准化”强调整个测验过程内在的“一致性”,是个理想化的概念,事实上做到完全的一致是不可能的,如,每个学生的主观状态在测验时就不一样。但在实际的测验中,在排除无关条件的情况下,测验的各种因素是接近一致的,同时这种假定的一致性也为对标准化测验结果解释时进行内部、外部比较提供了基础。下面就阐述什么是标准化测验结果的解释。

对标准化测验评估时,一般是依据统一的标准对学生的反应进行评估,最后得到一个分数,通常叫原始分数。一般来说,原始分数所能反映出的信息很少,要深入、全面地了解所测量的学生的实际情况,就要对这个“分数”进一步进行阐释。因此,对标准化测验所得到的原始分数进行阐释的过程就是标准化测验结果的解释。

(二)标准化测验与常模

常模经常用于社会心理学领域,对其含义界定的说法很多。社会心理学研究者在使用“常模”一词的时候,指的是统管小组成员行为的一组标准行为。([美]G.D.Borich & M.L.Tombari:《中小学教育评价》,241页、242页,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在课堂教学评价领域,可以界定为作为样本的小组成员在所要测量的特质上的标准的反应或行为。也就是说,常模代表的是在某一个环境下所应该作出的反应,是评价其他对象在同样环境下的表现时所依据的标准。如,在参加学校组织的大型活动时,学校规定应该穿什么衣服、坐在什么位臵、说普通话还是方言等,就可以看作是评价参加活动人员行为的常模。

前面阐述过,标准化测验突出的特点就是强调一致性,这就为参照常模来解释标准化测验提供了理论上的可能。事实上,标准化测验通常都是参照常模来进行解释的。虽然并不是所有参照常模进行解释的测验都是标准化测验,但大多数标准化测验都是常模参照型的([美]查尔斯〃杰克逊:《了解心理测验过程》,64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有人甚至认为所有的标准化测验都是常模参照测验([美]G.D.Borich & M.L.Tombari:《中小学教育评价》,241页、242页,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参照常模解释结果的测验。

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测验中都含有标准化测验的精神,在对测验结果解释时,一般来说也都是参照常模来进行的,所以这里就重点从参照常模解释的角度对标准化测验结果的解释作出阐述。

(三)标准化测验结果解释的方式

目前,标准化测验的结果一般来说仍然是一个分数,就是前面所说的原始分数。对测验分数进行解释时,常模不同,对分数的含义所作的阐述也就不同。常见的对标准化测验分数的解释有以下几种。

1.以平均成绩为常模的解释

这是实际的课堂教学评价中最常见的解释方式。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评价中,在对原始分数进行解释时,教师常常将单个学生的测验结果与团体的平均表现进行比较来解释,即把所有参与考试学生的平均分数作为常模,将单个学生的考试分数与总体平均分数加以比较,再对每个学生考试分数的含义进行阐述。如下例。

口语测验中,某学生得了92分,从这个原始分数我们并不能看出什么意义,因为我们不知道其他学生的成绩怎样,没有参照标准,就不能说92分是个很高的成绩。如果现在知道了这次口语测验的班级平均成绩为80分,那么教师就可以作出这样的解释:该生的成绩在平均分之上。也就是说该生的口语水平在班级里应该是中等以上水平。到目前为止,以整体平均成绩为常模对测验结果进行解释的方法仍常用于学业成就的评价测验,但教师可以在实际中尝试着运用其他方面的评价测验。

2.百分位

(1)百分位及百分位对测验结果的解释。在现实生活中,当学生向家长汇报测验成绩时,家长常常会问“有多少学生比你考得好(差)?”这就用到了另一种测验结果的解释——百分位,又叫百分等级,即一种相对位臵量数。通俗地讲,百分位就是被试测验分数在团体中所占的位臵,百分位数越大,位臵就越高,说明被试的水平就越好。应用到标准化课堂教学评价测验中,就某一个学生来说,百分位数能反映出在一次测验中有多大比例学生的成绩比该生差(好)。如下例。

在一次问题解决能力测验中,50名学生中有40人的测验成绩低于45分,占全部人数的80%,因此,45这个分数就可称为处于第80百分位的分数。凡是原始分数为45者,其百分位数就是80。如果有学生得了45分,则有80%的学生在这次测验中的成绩比该生差。

在实际应用中,教师可以为了方便,使用自己编制的百分位分数常模,如每年固定的学绩测验中,就可以编制百分位分数常模。百分位分数常模使用起来十分方便,对照常模表,马上就可以确定学生成绩所对应的百分位。具体制定百分位分数常模的方法、过程可以参考有关教育、心理测量书籍。表7-1([美]查尔斯〃杰克逊:《了解心理测验过程》,66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是一个学龄儿童百分位分数的假设样本(常模),从表中可以很容易地看出与某一原始分数相对应的百分位分数。

表7-1百分位分数表(假设的范例)

(2)几个特殊的百分位。百分位数是连续的相对位臵量数。在应用中,有几个特殊的百分位数常常被用到,下面就对这几个特殊的百分位数进行逐一介绍。

①中数。中数就是在百分等级中处于中间点的百分位,即第50百分位。处于这个位臵的成员,有一半的人分数比他差。在课堂教学评价结果的解释中,中数很少单独使用,也很少用来对某个学生的测验结果进行解释,一般是和四分位数一起用于描述整个测验成绩的分布。下面就介绍四分位数。

②四分位数。第25百分位和第75百分位称为四分位数。四分位数的中间范围是第25百分点与第75百分点之间的原始分之差异,常常与中数一起用于测量分数的分布。如果中数所对应分数较高,四分位数之间段所对应的分数也普遍较高而且分布比较均匀,那么就说明这次测验学生整体成绩较好。如一次测验中的中数及四分位数之间段所对应的分数比历年同期同样测验所对应的分数高,那么就说明这次学生整体考得比较好。

(3)百分位的使用范围。在课堂教学评价结果的解释中,百分位对单个学生成绩的解释意义并不十分大,但在需要对整体测验成绩作简单的描述时常常可以用到。另外,百分位在描述整体分数分布时有广泛的使用范围,不仅能用于学业测验,还可以用于非学业成就测验中问题解决的评价测验、情感态度评价测验等。

(4)百分位的优缺点。

①优点。第一,计算简便,常模的制定不难,使用起来非常方便,对照常模表马上就可以查到学生的百分位。第二,对原始分数的分布要求不高。即使学生的成绩不是按照正态分布,也可以用百分位进行解释。

②缺点。第一,不容易作进一步的统计分析。要在百分位基础上对总体成绩作进一步的分析、整理和描述很不容易,因为百分位不能用于四则运算。第二,用百分位解释原始分数时,只是给出了某一分数水平在总体中的位臵,并未给出关于分数的实际差异信息,如第70百分位和第80百分位的学生实际分数差异是多少,在百分位分数常模表中很难看出。第三,从统计学上来讲,用百分位解释原始分数,实际上是低估了总体分数中两极分数的差异而高估了中间段分数的差异,就是说第95、98百分位和第55、58百分位之间同样都是差3个百分位,但前者之间所对应的分数差异比后者所对应的分数差异大。

3.标准分数

(1)一般标准分数。标准分数是以测验分数的平均数为参照点、以标准差为单位来衡量各原始分数在其常模团体中位臵高低的一种评定量表(丁秀峰:《心理测量学》,126页,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又常被叫做Z分数。

在课堂教学评价结果的解释中,Z分数的意义有以下几点:第一,由于标准分数是以0平均数为参照点,教师根据Z分数的正负就可以判断某一原始分数在总体分数中的大致位臵,正值说明在平均数之上,负值在平均数之下;第二,可以通过Z分数来比较两个以上的测验分数。

假如某学生语文成绩为92分,数学成绩为85分,教师不能说该学生的语文就比数学学得好,因为有可能语文试题简单,整体分数都偏高。但通过Z分数,教师就可以直接用两个Z分数值来进行比较,Z分数高者,在总体成绩中的位臵就高,可以说学得更好些。

Z分数应用广泛,教师可以尝试在学业成就、情感、态度各个方面的评价测验中使用Z分数。具体使用时可以参考有关的测量书籍。

(2)转换的标准分数。在实际使用Z分数时,因为会有小数或负数出现,常常显得很不方便,为了避免负数和小数,就制订了许多其他的标准分数──标准分数系统。常见的有T分数、离差智商、标准九等。就课堂教学评价来讲,离差智商的用处不大,本章就不再介绍,这里主要阐述T分数和标准九在课堂教学评价中的应用。

①T分数。T分数最初由麦克尔(Michael)于1922年为纪念推孟和桑代克而提出,表达式可写为T=a+bZ,其中的Z即是上述的方法所计算出的可能会有小数点或负数出现的标准分数。

在课堂教学评价结果的解释中,T分数除了具有Z分数的一般功能外,主要优点是避免了负数和小数点,更加直观方便。如直接比较T分数的大小,就可以确定相应原始分数在总体分数中的位臵,十分明了。

T分数最初是被用于12岁儿童心理测验的常模团体,现在已经广泛用于其他常模团体,这里作一个简单介绍,具体原理可以参见教育、心理测量类书籍。在课堂教学评价结果解释方面,教师可以尝试运用于情感、态度、学业自我等各个方面。

②标准九。标准九意思是说标准化九级分制。最初由美国选拔飞行员所用,分数从1到9,将整体分为九段,是标准分数系统中的一种。

标准九在课堂教学评价中的应用与T分数相似,避免了小数和分数,可以用于对分数的整体情况的解释。它的独特之处就是提供了一个一位数的分数系统,简单明了,使用起来也很方便。

标准九原理也与T分数相似,最初用于选拔。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用于各种测验结果的解释。另外,有分数解释中提到标准十,其原理、用途与标准九相似。

(3)标准分数与百分位的综合使用。如上所述,在解释标准化测验结果时,标准分数更适合于对分数整体作出解释,百分位则更适于对单一分数的解释。因此,在具体使用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二者结合起来,列出对照表(如表7-2)。(丁秀峰:《心理测量学》,132页,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

表7-2标准十与百分等级范围对应表

从表7-2中,教师就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某一百分位(百分等级)范围所对应的标准分数和某一分数段所占的人数比例,既可以用于整体分数的描述,也可以用于单一成绩的解释,使用起来非常方便。当然,在具体使用时,教师完全可以依据需要制订百分位与标准分的对照表,并附上原始分数。具体的制订可以参见教育、心理测量书籍,这里不再赘述。

(4)标准分数的优缺点。

①优点。第一,标准分数的差异与原始分的差异成比例,所以依据标准分数可以描述原始分数的整体情况。而且,经过转换后的标准分数往往更加直观、明了,使用起来也更方便。第二,因为标准分数是等距的,可以用来作四则运算,在对分数作进一步的统计处理时,得出的结果和原始分数一致,而且标准分数更方便,很适合对数据作一些深层的处理。如用来计算平均数或相关系数等。

②缺点。第一,因为牵涉到统计知识,对于非专业人员理解上会有困难。对于非专业人员来说,没有一定程度的统计学原理知识,理解标准分数很困难,这也是在课堂教学评价中不常用标准分数直接向学生、家长等反馈的原因。第二,如果原始分数不是正态分布,不宜使用标准分数。如前所述,使用标准分数的一个前提就是原始分数要呈正态分布,这是标准分数使用的必要条件,所以,尽管标准分数有不少优点,但如果不满足分数呈正态分布这一条件,也不宜使用标准分数。

4.其他分数系统

除了上面所述的几种参照常模的解释方法外,还有几种常用于解释学业评价测验(或分数)的方法。

(1)年级当量。年级当量是把学生的测验成绩与各年级学生的平均成绩比较,看它相当于几年级的水平。这里所说的各年级学生的平均成绩事实上指的是“年级常模”——各年级学生在测验中所得分数的平均数和分数的分布情况。也就是说,首先制订某学科学业成绩在各个年级上的常模,然后将学生在该学科上的测验成绩与年级常模比较,如果达到了某年级常模的平均成绩,就说明学生具有相当于这一年级的学业水平,也就确定了年级当量。如下面的例子。

对一个学生进行语文测验,其得分与常模上三年级的平均分数相同,那么,他在语文测验上的年级当量就是3。

从上例可以看出,年级当量也是参照常模解释的测验分数,常用于解释学业测验,使用起来十分方便。但与其他参照常模的解释不同的是,年级当量一般只用于解释同一学科的测验,而且只有当几个年级同时开设某门课程,课程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是有系统地发生改变时,才适宜用年级当量来解释被试的测验分数。不同学科之间是不能用年级当量来解释测验分数的。教师在使用时需要注意这一点。

(2)教育年龄。教育年龄(educational age)是模仿智力年龄提出的,是指某年龄学生的平均教育成就。与年级当量类似,拿一个学生的教育年龄与常模相比较,就可以确定一个学生的教育年龄。另外,教育年龄并不涉及实际年龄,这可以用下面的例子来说明。

一个学生的教育年龄是9岁,就是说这个学生的教育成就与一般9岁儿童的教育成就相等,与他本身的实际年龄无关。

在学业成就课堂教学评价结果的解释中,还常用到学科教育年龄。学科教育年龄即按学科类别将教育年龄划分为语文年龄、数学年龄等,具体可以理解为对某一学科,用标准化测验对同年龄学生团体施测后所得的平均成绩。教师在使用时可以灵活掌握。

(四)对标准化测验结果进行解释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1.选用恰当的常模

多数对标准化测验结果的解释都是参照常模的解释,选取或制订的常模不同,对测验分数的解释会有很大不同,如,用优秀学生常模来解释差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测验结果就肯定不行,所以选取适当的常模非常重要。在选取或制订常模时,一般来说常模团体的代表性越强越好,容量大的更好。教师在选取或自己制订时一定要注意这两点,否则会出现较大的误差。

2.考虑测验本身的信度和效度

在对测验结果进行解释时,除了整个解释的过程要尽量科学严密外,还要考虑一下测验本身的信度、效度。因为如果测验本身存在问题,即使测验结果的解释非常客观科学,也会有误差出现。所以,教师在对测验结果进行解释时,尤其是觉得有较大问题时,要适当考虑一下测验本身的信度和效度。

3.从发展的角度考虑测验结果的解释

一般来说,标准化测验的结果都是一个分数,因为是参照常模解释,从某种意义上说,分数对学生是一种终结性的评定。而对于学生的发展进步情况以及努力情况却不容易反映出来,但这些对于学生以后的进步却是很重要的。所以,教师在对标准化测验结果进行解释时,要尽量去平衡这些不足,全面考虑,选择恰当的用语,从发展的角度去解释测验分数。

二、课堂教学中替代性评价测验结果的解释

前面阐述了课堂教学中标准化测验结果的解释,下面介绍非标准化测验结果的解释。

(一)替代性评价测验和替代性评价测验结果解释的概念

所谓替代性测验,是指除标准化测验外的所有课堂教学评价测验,这里也简称为替代性测验,如表现性评价测验等。关于替代性评价测验的具体含义、特点等,本书在“学业成就的替代性评价”一章有详细介绍,这里不再重复,只是前面是针对学业成就的评价而阐述的,在这里把替代性评价测验的内涵扩大到所有课堂教学评价测验,包括本书所涉及的所有非标准化的评价测验。

替代性评价测验的结果一般是“一个分数”或者“一个等级附带一个分数”,替代性评价测验结果的解释就是对测验后这个分数或等级(加分数)的解释。前面介绍过,替代性测验与标准化测验有很大不同:它强调个体差异,突出学生主体性,不要求一致性。另外,除了试题测试外,替代性测验中更多的是任务完成测验,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会有不同程度的原创性反应,因此,替代性评价测验中学生表现不一,多数测验任务没有固定答案。很显然,一般情况下替代性测验的结果不适合参照常模来解释,所以在这里就介绍另外一种解释测验结果的方法──参照“标准”的解释,很多人把参照“标准”解释的测验叫做标准参照测验。

(二)替代性评价测验结果的解释:标准参照测验

1.什么是标准参照测验

标准参照测验是指在和一组规定明确的能力标准对比之下,对被试的测验成绩作出解释而制订的测验。(丁秀峰:《心理测量学》,133页,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可以这样理解,在标准参照测验中,对测验评估的指标不只有一个,而是有很多个,在每个指标上可以有一个分数(或等级),也可以有多个衡量分数(或等级),以这样的评估标准来记分、解释的测验就是标准参照测验。下面给出了一个例子。

某教师在评估学生的手工设计时,选取了外型的新颖性、技术含量、做工精致程度几个指标,在每个指标上,教师制订了三个等级并在每个等级上都赋予了分数。外型新颖性方面:外型非常新颖(从没见到过)=3分,外型一般(在别的基础上加工而来)=2分,外型普通(很常见)=1分;技术含量方面:技术含量高=3分,技术含量一般=2分,没有什么技术含量=1分;做工精致程度:做工非常精致=3分,做工一般=2分,做工较差=1分。这就制订了一个系统的评估标准,教师在对手工测验进行评价时,就依据这个标准来进行。

从上面所给出的“标准参照测验”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对“手工设计”的评估其实就是等级评定。事实上,实际应用替代性测验进行评估时,由于学生的反应各异,不能够像常模参照那样对学生作出比较,很多都是界定一系列的指标对

学生的表现进行等级评定,其本质上就是参照“标准”的评估,这在前面“学业成就的替代性评价”一章有详细的陈述,所以也可以说在参照“标准”对替代性测验进行评估解释时,替代性测验就是标准参照测验。这里并不是说替代性评价测验都是参照“标准”来解释的测验,也可以参照常模来解释,但目前替代性测验的解释主要是参照“标准”来进行,所以本章主要从标准参照测验的角度对替代性评价测验结果的解释进行介绍。

需要补充的是,上述例子对“手工设计”的评估中,在每个等级上都赋予了一个分值,这是较为常见的等级评定。在实际应用中,等级评定还可以有另外一层含义,就是在每个指标上只给出一个最高分数如10分,但在具体进行评估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表现,在这个分值范围内给学生打分,如5分或8分,这在学业成就测验中很常见,如教师对论述题的打分。以上所述的只是两种赋予分值的方式,虽有所不同,但实质上都是参照标准的评估,这里单独加以补充,以免教师在使用时局限于其中的一种。

2.标准参照测验的特点

这里所说的标准参照测验结果解释的特点是相对于常模参照测验而言的。相对常模参照的结果来说,标准参照测验的结果解释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

(1)标准参照测验的目的。参照常模对测验进行解释一般是为了在全部被试之间作出比较,从而判明被试在总体中的位臵。而参照标准解释测验则是为了将被试的成绩与既定的标准作比较,看看被试是否达到要求或达到了什么样的水平,不在被试之间作比较。如,看看学生是否掌握了实验的操作技术,是否达到了要求,并不需要在学生之间作出比较。这是二者根本的区别,并且由此导致了其他方面的不同。

(2)标准参照测验的分数解释。常模参照测验主要使用百分等级、标准分数等相对位臵量数,并且一般不适合对分数作进一步的推断;而标准参照测验的分数则不同,可以作一定的推断,如用大学生的入学成绩预测其在大学一年级的成绩。其实这里所说的是“结果参照测验”分数解释的内容,如果需要,教师可以查阅相关的测量书籍。

(三)标准参照测验结果的解释:分数线的确定

1.合格分数线的确定

前面阐述过,对替代性评价测验结果解释的目的不是在学生之间进行比较,而是看学生是否达到了要求或者是达到了什么样的水平。那么在实际应用中,要衡量学生在测验中的水平是否达到要求或者达到了什么样的水平,最简单也比较实用的方法就是确定一个合适的分数线,凡是达到这个分数线的,就说明该学生在这个测验上合格了,达到了要求或基本达到了要求。如果低于这个分数线,则说明学生还没有掌握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没有达到基本要求。下面就来看一下在不同测验中,怎样确定合格分数线。

(1)根据“双基度”确定合格分数线。双基指“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体到课堂教学中,指的是学科的教学要求。具体地说就是在整个知识传授的过程中,教师要着重“双基”内容的讲解和示范,学生要着重“双基”内容的掌握,凡是能体现“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内容都是学生要重点掌握的内容。那么反映到测验上,越能反映学科“双基”要求的试题或任务,就越能说明该试题或任务就是特定学科最基本、最核心的知识要求,其“双基度”也就越高。从这里可以看出,“双基度”和平时所说的试题难度没有必然的联系,难度高的题目其“双基度”不一定高,难度低的题目其“双基度”也不一定低。所以,这里认为在考查学科内容掌握的测验中,根据“双基度”来确定合格分数线比简单地按照60分来确定更合理。

根据“双基度”确定合格分数线的原理和步骤,教师可以查阅相关的测量书籍,下面给出一个根据“双基度”确定合格分数线的例子(丁秀峰:《心理测量学》,141页,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以供参考。)

某市中学高三学生进行期末数学考试,有40个试题,前35题每题2分,后5题每题6分。经五位教师评估,各试题平均“双基度”指标如下。

则期末数学考试的合格分数线为:

E =(10×0.9+10×0.8+7×0.7+5×0.5+3×0.4)×2+(3×0.3+2×

0.1)×6

=57.8

根据“双基度”确定测验的合格分数线常用于考查学科内容掌握的测验,也常见于标准化测验。在实际使用时,教师不必拘泥于惯例,完全可以在替代性测验以及非学科内容测验中尝试使用。

(2)据“任务难度”和需要测量的“能力目标”确定合格分数线。通过一个测验,教师有时想要了解的是学生对特定内容的掌握程度或者某种能力上所达到的水平,而不是特定内容的掌握与否。上面已经介绍了用“双基度”来确定学科内容掌握与否的测验的合格分数线,而对于在某种能力上所达到的水平或特定内容的掌握程度上,就可以根据测验所用任务的难度和所要测量的能力目标两个维度来确定合格分数线。就课堂教学评价结果的解释来说,根据“任务难度”和需要测量的“能力目标”确定合格分数线的意思是指,首先将一个测验中的任务或试题按照所要考查的能力目标(认知目标)分类,然后将分类后的试题按照难、

中、易分组,最后由有经验的教师或专家估算出答对每类试题所应达到的最低要求,从而得出该测验的合格分数线。具体的计算方法涉及矩阵的计算,教师可以查阅有关书籍。

与用“双基度”来确定合格分数线的方法比较,根据“任务难度”和要测量的“能力目标”确定合格分数线有以下优点:因为不涉及试题(或任务)之间所占权重的比较,避免了用“双基度”来确定合格分数线中难度和双基度的矛盾。另外,一些难度大的题目一般包含较高教学要求和能力水平,在对学科知识的掌握测验中,常常受到限制。而在根据“任务难度”和需要测量的“能力目标”确定合格分数线的方法中则不受这个限制,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在学生能力水平的考查上。因此,根据“任务难度”和需要测量的“能力目标”确定合格分数线的方法,除了可以用于学科内容的掌握测验外,还适合用于要求学生构建原创性反应的替代性评价测验。

(3)根据“效标”来确定合格分数线。这种方法主要用于那些作为“预测”用的测验。效标,就是被预测的行为。根据“效标”来确定合格分数线就是根据所要预测的行为的要求来确定合格分数线。用于预测的课堂教学评价测验,就是说教师实施一个测验的目的不是了解学生对特定知识的掌握或某一能力的水平,而是要通过这个测验来预测学生将来的某种行为表现。那么这个测验的合格分数线就要由所预测的行为表现的要求来确定。下面用一个例子来说明。

用期中模拟试题的成绩来预测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如果要求学生在期末考试中要达到90分,那么在期中考试中就至少要达到80分;如果要在期末考试中达到70分,期中成绩就要达到60分。

上面的“期末考试成绩”就是一个效标,效标的要求高,那么测验的合格分数线也就高,测验合格分数线是由效标的要求来决定的。用“效标”来确定合格分数线的着眼点是预测学生的将来,符合替代性评价测验的精神,教师可以在各种替代性评价测验结果的解释中尝试使用。关于根据“效标”来确定分数线的原理以及要求,这里不予阐述,教师可以参看其他书籍。

2.确定不同等级的分数线

上面介绍了在替代性测验中如何确定合格分数线,但在实际应用中还常常要求在替代性测验中区分出学生的不同水平,这时就需要确定不同等级和不同等级的分数线。确定不同等级在前面章节阐述得非常清楚,这里不再赘述。对于确定不同等级的分数线,教师可以参照上面确定合格分数线的方法,这里也不再重复。

(四)替代性评价测验结果解释时的注意事项

1.注意解释的客观性

替代性评价测验的一个主要特点是主观性强,从试题(或任务)、评估标准的制订到对测验的评估,较之常模参照测验,主观性都比较强。因此,教师在对替代性测验结果进行解释时,要尽量做到客观,合格分数线及不同等级分数线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说课材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什么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的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几方面的关系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科学知识、技能学习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一个人对待科学事物的最基本看法与倾向性,对他的科学学习与探究活动具有很强的导向与制约作用。在科学发展史上,许多科学家正是因为有了科学的献身精神,不怕艰险,孜孜不倦地在攀登科学高峰的崎岖小路上不畏劳苦,勇敢前进,才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成就。 热爱科学,积极参与科学事业,具有正确科学价值观的人,即使知识、技能稍欠缺些,也会激励他奋斗,钻研知识,学习技能,创造出有价值的成果。陕西省有位农村妇女牛玉琴,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连续7年在荒地上种了1.7万亩树,为治理荒漠化做出了很大的成绩,得到了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拉奥博士奖”。她靠的就是对科学事业的热爱与坚忍不拔的献身精神。 精神可以变物质,反之物质也可以变精神。人的精神从来就是一定物质与环境的反映,科学知识、技能的积累也会使人逐步建立起对世界及周边事物的科学认识,培养对科学的情感,形成科学价值观,孕育科学精神。我国著名的数学家陈景润说过:“知识与能力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是在对行星运动的规律有了充分了解,又发展了微积分的方法之后,才得以完成的,绝不是单凭苹果落地就想像出来的。所以治学应该有恒心,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我在研究‘哥德巴赫猜想’之前,曾经历了10年的准备时间。所以,青年同志们应当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精神,从小就严格要求,一步一个脚印地努力前进。”陈景润等一批科学家正是通过一点一滴的知识学习与积累,培养了坚忍不拔的科学探索与献身精神。 科学知识与技能是中性的,既可以对人类产生积极作用,也可以产生消极作用,关键是看掌握科学知识与技能的人具有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使科学活动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与价值,首先要求掌握科学知识与技能的人具有积极的有利于社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

新课程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模板

新课程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历史课程标准》从各个层面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特别是在课程目标的设置上,更是站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和学习化社会已形成的高度上,一切以强调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为本,确立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极具创新精神又具有操作可行性的教育目标,从而代替了传统的“传授基础知识”、“培养能力”和“思想认知”的空泛又难以测评检验的教学目标。其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取代传统的政治思想教育,更具有理论的科学性与实践的可行性意义,也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中的难点,本文拟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作一简单论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情感教育的终极目标。所谓情感,就是人对现实的对象和现象是否适合人的需要和社会要求而产生的一种态度与内心体验,当客观事物以一定方式影响人的时候,人就会进行认识并产生相应的态度和体验,表现出明显的赞同或反对、愉悦与愤怒、乐观与悲观等两极性特征,其过程就是通过内心体验来反映客体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所谓态度就是一种相对持久的、肯定或否定的内在反应的情感倾向,它是个体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外化出的对生活中的不同事物和问题的认识,并可用语言表现出来的观点,因此态度的成分将明显包含着个人的价值取向和信念。所谓价值观就是在情感信念和情感态度基础上形成的高级性社会情感,是对客观事物认识和评价的最高层次,是系统化、理论化、观念化的情感体系,是情感教育的终极目标。 由以上心理学的研究可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情感教育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其关系是递进式的,它们共同构成了情感教育的完整过程。而教育过程又是一个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的统一,双方的有机结合最终形成了学生全程参与、内心体验、形成态度、构建价值观的教育全过程。所以,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就成为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它的成功与否与学生良好品德、健全人格的形成即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密切关系,可以这样认为,它就是教学创新方面最富于挑战的环节,也是素质教育能否落到实处的最终着眼点。 《历史课程标准》对历史教学中学生应形成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有哪些规定呢?具体的规定有:(1)要求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2)要养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3)形成崇尚科学的精神的意识,确立

谈谈你在教学中是如何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

数学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 我的行动计划我觉的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课堂教学中的提问: 课堂教学的提问发生在教学的全过程,究竟采用何种方式提问,直接受教学任务的影响, 为了掌握知识,提问成为一种检测手段。 1灵活性: 相对于其他学习内容来说,计算教学显得枯燥乏味,他们在进入课堂时,并没有什么雄心壮志,他们心里期待的是这一节课好不好玩”,对感兴趣的东西就积极参与、乐此不疲, 没兴趣的则拒之千里。因此,有些烦躁的数学课之所以不能被孩子们接受,最重要的原因就 在于教师缺乏情趣,学生学的也就没有滋味了,那么如何使计算教学更接近学生的生活,如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在计算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探讨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老师的灵活性。 2、应变性: 在新课程中,教师的知识范畴和教学内容的设计都要突破以往的教学模式,只有更多的知识知识储备才能驾驭新课程中的许多变化。 二、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课程标准》要求学科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使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增加兴趣,具有持久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因此营造课堂教学的和 谐气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尔基曾经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 ” 教育就是爱,爱就是教育。课堂上,当你对孩子充满爱心的时候,你的话语就自然会变得亲 切温馨,你的目光就自然会变得充满信任。孩子对外界环境的变化的体会是最深刻的,他从你的微笑中读出友善、鼓励、信任;也能从你的眼神中读出讨厌、憎恨、不开心。他们的情感会紧随老师不断起伏变化,并带动自己的学习兴趣和激情。 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的关爱就是注意发现学生的变化、老师的眼神、老师的声音、老师 的动作、老师的微笑都应该向每一个孩子传递来自老师的关爱信息,这些关爱的因子会伴随 知识奔向每一个孩子求知的心灵深处,课程教学的质量也会因此提高。当然良好的师生关系 并不是在课堂上一下子形成的,而是在平日里逐渐培养起来的,平时里,教师应该言行得体, 平易近人,关心学生,还要有良好的教学声誉,这样,教师在学生中享有了威信,使学生觉得可敬、可亲、可信。教师平时不经意地对学生的一句问候,或许会使这位学生对你亲近。 我在教学中,对自己所带两个班的学生,特别是家庭困难的学生和学习较差的学生,从他们的资料上了解到各个学生的生日,每逢某个同学生日时,我会给这位同学买一点好吃的或学 习用品,这样,一下子拉近了师生间的亲近感,就为营造一种良好课堂教学气氛提供了条件。 微笑也是沟通师生感情不可缺少的桥梁。教学活动中,教师面带微笑可造就融洽和谐的课堂 气氛,会让学生如沐春风,心情舒畅,使学生保持积极的情绪和愉快的心境,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试想,铃声响后,学生看见讲台前黑着脸的老师,谁还能轻松起来。记得初上讲台,由于紧张,我的脸就像紧急集合一样,座位上的孩子随时都盯着我的脸,整个课堂像一潭死水。我精心设计的有趣的故事已对他们无任何意义,他们全身的注意力都在我那张看似

思想道德自我评价100(共6篇)

篇一: 自我评价100字 自我评价100字 1.自入学以来,一直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各方面表现优秀。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工作责任心,坚持实事求事的原则。 本人思想端正,能吃苦耐劳,有崇高的理想和伟大的目标,注重个人道德修养,养成良好的生活作风,乐于助人,关心国家大事。 在校期间,本人一直勤奋学习,刻苦钻研,通过系统地学习掌握较为扎实的基础知识。 由于有良好的学习作风和明确的学习目标,曾获得优秀团员、三好学生... 2.为人正直,责任心强,上级交给的任务能及时很好的完成,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善于交际,能正确的处理人事关系,团结人心。非常想加入.....公司,如能有幸进入贵公司,必将努力工作,为公司的发展尽心尽力 3、热爱集体,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性格开朗,乐观.并有处理突发事件之能力.通过对贵公司的了解,感觉贵公司实乃我理想中锻炼自己,完善自己并发挥自己所学的理想场所.在此,我诚挚的请求加入贵公司,希望贵公司能给我机会,我会尽自己所能为公司服务.最后,祝贵公司事业蒸蒸日上. 篇二: 思想xx自我评估 思想xx自我评估 通过在大学的三个月的学习,意识了自己在思想和法律有很多的不足,特别是在法律素质方面。不过我相信在以后的学习我会弥补我的不足。 对于自己的认识在思想道德上,本人有良好道德修养,并有坚定的政治方向。我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坚决拥护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遵纪守

法,爱护公共财产,团结同学,乐于助人。并以务实求真的精神热心参予学校的公益宣传和爱国主义活动。勇于批评与自我批评,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都以品德至上来要求自己。 无论何时何地我都奉行严于律己的信条,并切实的遵行它。 我一直自觉遵守国家各项法律和校规校纪,没有违反过各项纪律,没受过任何处分在学习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刻苦钻研,勤奋好学,掌握与专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平时注意各方面知识的扩展,广泛的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专修计算机专业知识,使我能够熟练的操作各种办公软件,从而提高了自身的思想文化素质。 在身体、心理素质方面在生活上,我崇尚质朴的生活,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正派的作风。此外,对时间观念性十分重视。,和同学团结一道,配合其他学生干部顺利的完成各项工作。敢于拼搏刻苦耐劳将伴随我迎接未来新挑战。 在大学四年间我会积极发扬“厚德博学,强吾兴邦”的黑科技精神,在学习和生活上都严格要求自己,艰苦奋斗。并且在认真学习的同时,也不忘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和社会实践,做到知行合一。 我的优点是诚实、热情、性格坚毅。我认为诚信是立身之本,所以我一直是以言出必行来要求自己。别人有困难我会热心帮助,面对压力和挑战我会勇敢的面对,不气馁,不报怨。 我个人认为自己最大的缺点就是喜欢一心两用甚至多用。急功近利,喜欢一口气学许多东西,但是贪多嚼不烂,即使最后都能学会,也已经搞得自己很疲劳。另外就是交际沟通能力还有待加强。 积极的人在每一次忧患中都看到一个机会,而消极的人则在每个机会都看到某种忧患。 我很积极,够乐观,我坚信我的未来不是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在生活上,我诚实守信,待人友好,乐于助人,一直以来与同学相处融洽。

如何写三维目标之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如何写三维目标之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

课改:如何写三维目标之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课改办:针对部分教师对《导学案》中的三维目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模糊情况,课改办做了一下模式作为参考,希望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努力完成学校课改任务 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之三) 所谓情感,是指人的社会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态度体验。人的情感表现状态有以下几种: 一是表现为情绪。 情绪是一种较低级的简单的情感,如愉快、激动、紧张等。 情绪目标的表达举例: 通过学习,能产生愉快的感觉。 二是表现为热情。 一个人有政治热情,他就对祖国、民族、人民产生深厚的爱,并转化为力量和行为。一个人有学习热情,他就能潜心钻研,做出成绩。 目标表达举例: ·通过学习,激发起爱国主义的情感; ·通过学习,激发起学习的热情。 三是表现为兴趣。兴趣是强烈的吸引性和鲜明性的情感反映。 目标表达举例: 通过学习,激发起探究自然科学的兴趣。 四是表现为动机。动机是情感冲动而出现的念头,它可以成为行动的驱动力。 目标表达举例:

通过学习,激发起学习的动机,为完成学习任务而产生动力。 五是表现为求知欲。 它是在智力探究活动中,需要和愿望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目标表达举例: 通过学习,能满足学习的需要,从而产生求知的欲望。 六是表现为道德体验。 如敬佩、赞扬、羡慕等。 目标表达举例: 通过学习,能对xx人物感到敬佩…… 七是表现为美的体验。 指对自然、艺术、社会行为美的情感体验。 目标表达举例: 通过学习,学会鉴赏大自然的美。 所谓态度,这里不仅指学习态度和对学习的责任,它还包括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等。 目标表达举例: ·通过学习,端正学习态度,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通过学习,在交往中能表现出宽容、忍耐的态度。 所谓价值观,本指对问题的价值取向的认识,这里也可指学生对教学中问题的价值取向或看法。 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的价值,更强调人类价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长期以来我们总觉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虚无的东西,根本无法落到实处,只是说说而已。前一段时间,高校长到北京参加了全国小学数学年会,感受颇多,多次与我谈起情感态度价值观问题。高校长认为,在课堂教学改革的今天,如果谁重视了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谁就会立于教学改革的潮头。因此,高校长提议要我们认真研究,大胆实验,尽快走出自己的路子。11月7日,我校邀请了市教研室徐大有主任、周新奎科长、孙奎浩老师和刘洪星老师以及县教研室的老师们一起来校与我们研究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问题。通过半天的活动,特别是徐大有主任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解读,使我对其有了新的认识,感受颇多,收益匪浅。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以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为出发点,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放到了和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作为总体目标之一提出来,强调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进一步具体化,有计划的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中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领和指导。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目标体系中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在数学教学中,既不能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也不能离开知识与技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学习。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有整体观念,不能搞单打独斗,不能把搞贴标签式的思想教育当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落实。 徐大有老师认为,所谓情感,通俗讲就是学生喜欢学数学;所谓态度,通俗讲就是学生下力学数学;所谓价值观,通俗讲就是学生感到学习数学有用。从这个角度讲,作为一个数学老师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要使学生喜欢数学,教师首先要喜欢数学,对数学有兴趣,热爱学生,以满强的热情投入课堂教学之中。不断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教学活动,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生数学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不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务产生好奇心。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数学学习活动的得以开展的基础。从老师执教的《可能性》我们看出,学生十分喜欢数学活动。我们是否可以大胆的设想,将一些概念、计算等传统课嫁接在数学活动上,让学生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探索数学学习的规律。北京的老师就进行了尝试,把《质数、合数》上成了数学活动课,效果很好。 要使学生下力学数学,教师必须经常帮助学生克服数学学习活动遇到的困难,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及时肯定和表扬学生取得的进步与成功,对学生关爱、宽容和信任。鼓励学生勇于表现自己,展示自我。教师还应正确引导学生学会评判学生,学会评判自己,使学生对数学产生越学越想学、越学越愿学的心理倾向。促使每个学生最大可能地实现自身价值。

如何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学

如何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学

如何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学 一、课堂教学中的提问: 课堂教学的提问发生在教学的全过程,究竟采用何种方式提问,直接受教学任务的影响,为了掌握知识,提问成为一种检测手段。 1、灵活性: 相对于其他学习内容来说,计算教学显得枯燥乏味,他们在进入课堂时,并没有什么雄心壮志,他们心里期待的是“这一节课好不好玩”,对感兴趣的东西就积极参与、乐此不疲,没兴趣的则拒之千里。因此,有些烦躁的数学课之所以不能被孩子们接受,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教师缺乏情趣,学生学的也就没有滋味了,那么如何使计算教学更接近学生的生活,如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在计算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探讨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老师的灵活性。 2、应变性: 在新课程中,教师的知识范畴和教学内容的设计都要突破以往的教学模式,只有更多的知识知识储备才能驾驭新课程中的许多变化。 二、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课程标准》要求“学科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使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增加兴趣,具有持久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与学生平

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因此营造课堂教学的和谐气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尔基曾经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教育就是爱,爱就是教育。课堂上,当你对孩子充满爱心的时候,你的话语就自然会变得亲切温馨,你的目光就自然会变得充满信任。孩子对外界环境的变化的体会是最深刻的,他从你的微笑中读出友善、鼓励、信任;也能从你的眼神中读出讨厌、憎恨、不开心。他们的情感会紧随老师不断起伏变化,并带动自己的学习兴趣和激情。 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的关爱就是注意发现学生的变化、老师的眼神、老师的声音、老师的动作、老师的微笑都应该向每一个孩子传递来自老师的关爱信息,这些关爱的因子会伴随知识奔向每一个孩子求知的心灵深处,课程教学的质量也会因此提高。当然良好的师生关系并不是在课堂上一下子形成的,而是在平日里逐渐培养起来的,平时里,教师应该言行得体,平易近人,关心学生,还要有良好的教学声誉,这样,教师在学生中享有了威信,使学生觉得可敬、可亲、可信。教师平时不经意地对学生的一句问候,或许会使这位学生对你亲近。我在教学中,对自己所带两个班的学生,特别是家庭困难的学生和学习较差的学生,从他们的资料上了解到各个学生的生日,每逢某个同学生日时,我会给这位同学买一点好吃的或学习用品,这样,一下子拉近了师生间的亲近感,就为营造一种良好课堂教学气氛提供了条件。

综合素质评价自我评价20篇

综合素质评价自我评价20篇 综合素质评价自我评价(一): 本人热爱祖国,遵纪守法,以自我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自豪,祖国的每一点变化,都牵动着我的心。 我从小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当在电视里看到国旗升起的时候,就情不自禁地起立敬礼。曾当国旗升起,国歌奏响后,我的内心就充满了自豪感,每一天的新闻联播是我必看的资料。 学习之余,坐在车里,观看家乡的夜景,是让我最放松的一件事,这几年家乡的变化太大了,立交桥,景观大道,休闲广场,人们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好了,我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必须努力学习,争取为祖国和家乡的发展多做一份贡献。 我是一名中学生,平时的一言一行我都能按照《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去做,对学校的规章制度能够严格遵守,课余时间外出,能够遵守公共秩序及交通法规,对公共设施能够爱护,外出坐车我会主动给有需要的人让座或帮忙他们。在劳动课上也从不偷懒。 在家里,经常帮忙家长做家务,比如洗碗筷,擦地,修理一些简单毛病的电器,家里的电脑中病毒后从作系统等,父母工作忙,不在家时,能够做一些简单的饭菜,帮忙表弟

表妹学习,爸爸工作忙,家里的力气活,都是我帮妈妈干。 在学校和同学相处能够以诚相待,信守承诺,平时不管学习多忙,只要同学求我帮忙的事,我都会答应他们。比如他们组织的特色班会,需要我客串的,或需要我帮忙找的材料,我都会认真准备。 能够主动帮忙教师组织各种活动,有必须的组织本事,各科教师都把我当成是他们的好帮手。 能够进取参加各项活动,参与并组织班级和学校的各种课内外活动,活动中与同学能够和睦相处,关心团体,有很强的团体荣誉感。乐于帮忙别人,在各种劳动中进取肯干,不怕脏,不怕累。 综合素质评价自我评价(二):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本人坚信透过不断地学习和努力,使自我成为一个有梦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学生,以优异的成绩迎接挑战,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我毕生的力量。 时光如梭,转眼即逝,当毕业在即,回首三年学习生活,历历在目: 三年来,学习上我严格要求自我,注意摸索适合自我状况的学习方法,用心思维,分析、解决问题潜力强,学习成绩优良。 我遵纪守法,尊敬师长,热心助人,与同学相处融洽。

三维目标 态度 情感 价值观

第一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识和学科基本知识;基本能力——获取、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第二维目标 过程与方法目标: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过程与方法。过程——指应答性学习环境和交往、体验。方法——包括基本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具体的学习方式(发现式学习、小组式学习、交往式学习……)。 第三维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的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三维的课程目标应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 在教学中,既不能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也不能离开知识与技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学习。 知识与技能(Knowledge & skills)、过程与方法(Process & steps )和情感态度价值观(emotional attitude & values)。 这三个纬度就是K、A、P,加上学习事件(Occurrence)本身首字母为O,就是我们现在的所写KAPO模型。 三维的课程目标应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 在教学中,既不能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也不能离开知识与技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学习。 知识与技能(Knowledge & skills)、过程与方法(Process & Method )和情感态度价值观(Attitude)。 这三个纬度就是K、A、P,加上学习事件(Occurrence)本身首字母为O,就是我们现在的所写KAPO模型。 编辑本段有效整合策略 在教学目标设计时整合三维目标。 解读文本,把握三维目标 “整”就是整理,“合”是组合,“整合”就是根据完整性、系统性与有序协调的原则进行整理,从而达到最优化的效果。要整合三维目标,前提是要整体解读文本,科学确定每一个维度的目标。“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在阅读文本时,首先要确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点。如教学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二组《翠鸟》《燕子专列》《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路旁的橡树》四篇课文,就不能简单地与学生泛谈要保护环境。可以根据文本特点和学生实际,分别确定“人类的朋友”“关爱生命”“不能只顾眼前利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从而逐步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然后,再确定知识与能力的落脚点、过程与方法的展开点,如紧扣文本中的“它从那么远飞到这里来,是要和我们做朋友的呀”“燕子经过长途跋涉,已经非常疲劳,再加上找不到食物,饥寒交迫、濒临死亡”等语句,进行朗读感悟、想象体验等,全面制定教学目标。 呈现目标,组合三维目标 目标的逐维分解有利于目标的具体化、操作化,分解目标只是教学目标设计的第一步,关键是把分解后的目标整合起来,整合的目标更有利于目标的结构化和整体化。如王自文老师设计的《古诗两首》(《题临安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课的教学目标:①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②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③在两首古诗的对比参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明了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体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在目标的表述形式上,虽然没有出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明显的提示语,但是每一条目标都很好地把三维目标交融在一起,并且分层递进,为课堂教学达到三维目标和谐共振奠定了基础。 怎样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情景假设 情境应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在引发主动学习的启动环节,其基本功能和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特定的情境,激活学习的问题意识,形成基于问题的学习任务,从而展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二是通过特定的情境,使问题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经验发生联系,激活现有的经验去“ 同化” 或“ 顺应” 学习活动中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个体意义,导致认知结构的改组或重建。

核心价值观自我评价

核心价值观自我评价 人生价值可以小到“青霄有路终须上,金榜无名誓不归”的功成名就,也可以大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精忠报国;可以 自私到“人不为已,天诛地灭”,也可以高尚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 炬成灰泪始干”;可以简单到“醉里吴音相沫好,白发谁家翁媪”的家 庭幸福,也可以无奈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可以导致“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也可以实现“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不同的人生价值不仅造就不同的人生,更是给社 会带来不同的影响。 人生价值包括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两个方面,只有当二者统一时,才能实现人生价值。社会价值指个人的活动对社会或群体的,他人 来说所具有的价值。自我价值指的就是个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所具 有的价值。重要的是,衡量人生价值的尺度是个人对社会和他人所 做的贡献,也就认识到社会价值是人生价值中的重要内容。 其次人生价值是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的统一。无论是“社会”还是“自我”,都具有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因此,人生价值的两重性又进一步 体现为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 所以树立什么样的价值观会对我们有什么样的影响。要实现真正的

人生价值就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要在承担的责 任中体现人生价值。并且要为实现所选择的人生价值目标做好艰苦 奋斗的准备。 显然,我不能有: 司马迁忍受宫刑带来巨大痛苦和屈辱,写出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 离骚”的《史记》。歌德甘于60个春秋的寂寞和磨难,用一生的心 血浇灌出了伟大史诗《浮士德》。 屈原“亦余心之所善兮,岁月死其犹未悔”?的人生。 但是,平凡的大学生有着相同的平凡,而不同的大学生却有着各自 的辉煌,你可选择平凡,但你不能选择平庸。 小时候觉得考上初中,再从初中考上一所好的高中,再又从高中考 上一所理想的大学,大学毕业后有份理想的收入。这样人生就像一 根蜡烛,燃着似乎大小相同的光,最后化成灰,随风消失在这个世界,不留下一点痕迹。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思想的成熟,我觉得平凡固然主要,但我不甘在平凡的人生中一直当一株可有可无小草。 就像最近看的《我的青春谁做主》:钱小样不甘被父母束缚个性;赵青 楚不甘刚毕业就当钱奴,拒绝他人赢得了自己的爱情,李霹雳拒绝 母亲的剑桥梦,追寻到自己的厨师梦,他们都是为了自己的梦想,追求自己平凡却又不平凡的人生。 我深感触发:人生,必须要有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否则按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海燕》教学设计 【教学思路】 本文既是一首色彩鲜明的抒情诗,又好似一幅富有音乐节律和流动感的油画,具备诗的音乐美和绘画美,给人以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在解读这首诗时,要根据散文诗的特点加强朗读,于诵读中展现海燕的活动空间,紧紧围绕三幅画面引导学生欣赏海燕大无畏的精神,体会象征,对比,拟人等手法的运用技巧,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⑴ 初步了解作者及课文的写作背景,整体感知课文。 ⑵ 领会作品深刻的象征内涵,理解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理解作品的诗情、诗理和诗味,品味本文语言激越奔放强烈的特点;体会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对表达思想情感的作用;理解对比、衬托的运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勇敢、顽强、乐观、自信的品质,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 【教学重、难点】 1、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 2、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对表达思想情感的作用;理解对比、衬托的运用。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通过教师范读和学生自由朗读等形式,让学生把生活感受与作品内容结合起来。 2、提问法: 通过精心设计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形象,并理解主要形象的精神内涵。 3、练习法: 采用仿说练习的方式,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认真预习课文,通过各种渠道,查找有关高尔基的资料。复习《雷电颂》中有关象征手法的知识。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提问:你为什么喜欢诗歌?或者你喜欢诗歌的什么? (学生的回答可能涉及:语言优美、情感丰富、有强烈的节奏感)但是可能有一些同学对散文是情有独衷,因为散文不仅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形散而神不散”。如果我们要两者兼得,怎们办呢?一种新的文学样式为我们提供了方便,这就是散文诗。今天我们就走进《海燕》一文。 (板书,出示课题) 二、检查预习 1、形象感知,领略海燕风采: (教师出示“海燕形象图课件”,让学生认识、感受海燕的形象,让学生对海燕有初步的认识。) 2、熟悉背景,把握时代脉博: (让学生知道高尔基为什么要对海燕进行歌颂) ⑴ 让学生根据自己查阅的资料,在全班交流。 ⑵ 教师总结(出示幻灯片): 高尔基(1868~1936)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也是前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出生于木匠家庭,四岁丧父,十岁就为生活所迫,走向社会,到处流浪。他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分析 ——新课程三维目标漫谈之一 全国历史课程研修简报第2期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7年第9期 王雄 教师们讨论三维目标时遇到的第一个头疼的问题是过程与方法,这个问题常常会难住很多老师。当他们看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时,感到比前一个目标维度好理解多了。其实,这最后一维目标才是高中历史新课程中最为关键的内容,它涉及到很多传统思维方式的转变。为此,笔者将自己的一些思考提出来供大家讨论。 为什么要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新课程目标中的重要内容?不理解这个问题,老师们就也很难进入目标设计的状态。 新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这与过去的教育目标有了很大不同。体现在课程目标上就是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取代过去的思想教育目标。这是一个重大的变革。因为,如果从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来看,情感态度是非常个性化的,属于个性心理的范畴。历史教育如果从每个学生的发展来思考,就是要培养学生完整的人格,健康的个性。价值观虽然也有个人的价值取向,但是还有共性价值观。所以,我们区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个目标的特征并不相同。 举例来说,情感态度很难说有正确和不正确的。一个历史事件导致一个人悲伤,而另一个人高兴,情感只是外在的表现,问题的关键在其内部的个人经历与价值观的取向。笔者在上课时,讲到秦始皇统一的时候,有的学生很兴奋,为统一感到高兴,还有的学生很悲伤,为统一战争和秦暴政中无数生命被践踏感到痛苦。看起来,学生的情感态度不同,但实际上,这两类学生对秦统一的价值取向不一样,才会导致其不同的情感体验。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哪一种情感态度正确或错误,而应当从学生个人经验与价值取向上分析具体情况。 从很多老师教学的现状来看,在课堂上,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是被教师主宰的。个人的情感不能真实地表达,学生们从小学会的是揣摩教师的需求,满足教师的目标,这样的教育只能导致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的分离,导致学生双重人格的产生。 高中历史课堂应该成为真实探讨的课堂,应该成为学生独立思想成长的殿堂。如果学生的情感态度都被虚假控制,独立思想与健康人格如何发展?新课程的终极目标如何实现? 因此,要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需要我们转换思路。首先转换的就是:教师们先要搞明白,谁的情感态度?谁的价值观?我们需要的是从学生的情感、学生的价值观来进行教学设计。 价值观的变革是从一种共性价值观向另一种共性价值观转变。个性的因素相对少一些。如高中历史必修一实际上是从政治文明的尺度来看历史的,这就涉及到价值观的转变。过去的革命价值观是强调对立的,是以武力或暴力为基础的。在以武力和暴力为基础的人看起来,妥协是不存在,对自己的政治对手除了从肉体上消灭,就是从精神上摧毁,最主要的

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新课标的三维目标中所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关注的是“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具有科学精神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社会公民等”。这也正是我们教育想培养的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人才。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我们结合四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体验,谈谈自己的一点见解。 现代阅读观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因此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而且贯穿于各学段的目标之中,即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只听老师滔滔不绝、不闻学生书声琅琅的语文阅读课,不是好的语文课。”如张塞红老师在教学《游子吟》这首古诗时,通过让学生自由读、指名读、男女生赛读、齐读等方式朗读,在一遍遍的朗读中,理解诗意,让学生想象“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画面,体会“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情感,学生明白了,理解了妈妈的辛苦,母爱的无私。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处处注重朗读,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对话,让他们以积极的情感态度参与学习,在老师的关心与支持下慢慢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正确的价值观。 二、重视阅读感受和体验。 既然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相同,那么阅读同一文本就应该有丰富多彩的个性情感反应。因此,教师应鼓励并引导学生全方位地去感受体验文本中的感情,并说出、写出读后的感受和体验,使学生受到文本情感因素的熏陶、感染,而不应以对文本繁琐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丰富的阅读实践。如赵延丽老师执教的《去年的树》这一课,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一种主观选择,是行为主体对人生、对他人或社会的一种主观认识和主动反应。这些反应都是建立在主体前此所真正持有的,对世界和对自已行为自以为正确的观念基础上的,都是建立在主体性认识与感情基础上的。因此,语文教师不仅要通过设计有利于学生尝试选择、参与和体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模仿、尝试和实践中逐渐习得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还要用自已的人生态度和价值选择去影响学生,用身体力行的示

个人素质自我评价

---------------------------------------------------------------范文最新推荐------------------------------------------------------ 个人素质自我评价 随着“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为越来越多的管理者所接受,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大大加强,对管理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管理趋势的这种变化要求管理者必须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开发员工的潜能,培训机构必须找到一种比传统培训方式更有效的学习模式。要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最终为企业赢得竞争优势,需要的不仅是管理理论知识,更需要实际操作指导。现代人力资源训练就是这样一种符合成人学习特点的学习模式,一种最新的、民主式、参与式的管理技术。这在国外也是一个新兴的专业领域,而活跃于该领域的教练们区别于体育界所说的“教练”就更加受到关注和首先成为被研究的对象。个人评价、自我评价、个人自我评价 我们知道,没有完全理想的或完美的教练。认识是个不断的过程。我们通过不断地重新评价自己比如我们知道些什么,我们还需要知道什么来延续我们自我发展的进程。根据经验,我们发现为了使个体的职业不断得到提高和发展,需要有连续性的研讨交流。然而,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教练。虽然许多训练技巧可以通过培训和实践获得,但研究和经验表明,有10种个人素质是有效的、成功的教练的特征。 1、自我感知的能力。虽然我们并不主张教练要进行缜密的分析,但要成为一个成功的教练,很明显需要有一定程度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接受的能力。我们的自我感知能力越强,选择余地和自由就越多。与 1 / 17

在教学中怎样理解“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的目标

题目五:在教学中怎样理解“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的目标 【要点】(1)情感是一种心理体验,反映的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2) 态度是对一定对象的评价和所持的心理倾向,是对人、事、物的简化概括的看法或反映;(3)价值观是指人们在处理普遍性价值问题上所持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其中理想、信念、信仰是最深层次的价值观,道德观是价值观的重要方面。 【资源链接】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案例式解读:初中化学》教育科学出版社,林志强主编 [2]《三维目标整合教学策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李亦菲着译 【学习心得】 。。情感是一种心理体验,反映的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态度是对一定对象的评价和所持的心理倾向,是对人、事、物的简化概括的看法或反映;价值观是指人们在处理普遍性价值问题上所持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其中理想、信念、信仰是最深层次的价值观,道德观是价值观的重要方面。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科学课学习的动力因素,影响着学生对科学课学习的投入、过程与效果,又是科学教育的目标。科学课要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科学素养所涵盖的目标主要有: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知识、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四方面。因此,在课程活动中,作为教师,就有责任、有义务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从而为他们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打下基础。 。。。联系实际教学,想到学生固有的情感态度及生活、学习习惯,使我们感到在科学课教育中,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所涵盖的诸多教学目标中,实施

起来最困难的、成效最不显着的,但最具价值的也就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象课标中所说,它不像传授知识一样直接“教”给学生,而是要创设机会,通过亲自参与活动,去日积月累,感受、体验、与内化,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达成,并且不是孤立进行的。 。。。能积极参与科学活动,对科学课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科学课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学好科学的信心;初步认识科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科学活动充满着探索和创造,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基础。对于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投入,你投入多少也不会算多,因为它没有量化的结果,但它却能通过被学生感受、体验、内化后显现出来,成为一种积极推动学生学习发展的内在动力因素。因此,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应作为学科教育的优先目标。那怎样在科学课中渗透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呢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情感,激励浓厚的科学志趣 。。。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更是指爱、快乐、审美情感等丰富的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它伴随着人的一切活动之中。在学习过程中,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是密切相关、相互作用的。因此,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儿童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求知欲,引导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的同时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方法与乐趣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性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将来的科学学习、为小学学科的学习,为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知识基础。 。。。另外,课堂上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与学生产生的情感因素密切相关。在

个人优缺点自我评价

个人优缺点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的一种形式,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身心状况、能力和特点,以及自己所处的地位、与他人及社会关系的认识和评价。 自我评价是人的自我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前提是自我意识,只有当人具有自我意识的能力,才能做出自我评价。自我评价的功能首先表现为自我功能,就是说,它对人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实现有着特殊的意义。自我评价也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它极大地影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也决定着一个人对待他人的态度,还影响对他人的评价。正确的自我评价的社会意义就在于它帮助人成为社会人,有健康人生

观和价值观的人。要利用自我评价的正面价值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还要有效地克服自我评价的可能负面作用。 儿童把自己当作认识主体从客体中区分出来,开始理解我与物和非我关系后,通过别人在对自己评价和对别人言行评价的过程中,逐渐学会自我评价。它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产物。其发展的一般规律是:评价他人的行为→评价自己的行为→评价自己的个性品质。它是自我教育的重要条件。人对自己的思想、动机、行为和个性的评价,直接影响学习和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也影响着与他人的交往关系。一个人如果能够正确地如实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就能正确地对待和自理个人与社会、集体及他人的关系,有利于自己克服缺点、发扬优点,在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是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径之一。 自我评价是人们对自己的能力、状

态和发展趋势的评价性认识。也就是人们自己成为自己的认识对象。在自我评价里,自我是主体,也是客体,分别被有的研究者成为“主体自我”和“客体自我”。自我评价跟主体的自我概念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心理学中,自我评价是随着对自我概念的深入研究逐渐受到研究者重视的。有的研究者指出,“虽然有关自我概念问题的讨论从詹姆斯就已开始,但自我概念的提法直到罗杰斯的自我理论受到人们广泛关注,自我的课题重新为人们所重视之后才得到较多运用”。在心理学里,关于自我评价有几点已经达成共识:首先,自我评价跟自我概念一样有一个发展过程。研究表明,“我国小学三年级以上学生已形成十分清晰的自我概念,他们对自己多方面的评价都高度接近教师与同伴对他们所作的评价,与他们的实际存在状况也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其次,自我评价一般被当作自我概念的一部分内容来加以研究。当人有了自我意识之后,就会对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