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高三物理上册下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高中高三物理上册下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高中高三物理上册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部分 §1. 力
力 学
一、力 重力和弹力
目的要求: 理解力的概念、弄清重力、弹力,会利用胡克定律进行计算
知识要点: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1)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是同时存在、同时消失的;(2)力的大小、方 向、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3)力的分类:根据产生力的原因即根据力的性 质命名有重力、弹力、分子力、电场力、磁场力等;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命名即效 果力如拉力、压力、向心力、回复力等。 2、重力 (1)产生: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2)大小:G=mg,可用 弹簧秤测量。(3)方向:竖直向下,(4)重心:重力作用点,是物体各部分 所受重力的合力的作用点,(5)重心的测量方向:均匀规则几何体的重心在其 几何中心,薄片物体重心用悬挂法;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3、弹力 (1)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恢复原状,对跟它接触并使之发生形变的 另一物体产生的力的作用。 (2)产生条件:两物体接触;有弹性形变。 (3)方向: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具体情况有:轻绳的弹力 方向是沿着绳收缩的方向; 支持力或压力的方向垂直于接触面,指向被支撑或被 压的物体;弹簧弹力方向与弹簧形变方向相反。 (4)大小:弹簧弹力大小 F=kx(其它弹力由平衡条件或动力学规律求解)

例题分析: 例 1、画出图 1-1 中各物体静止时所受到的弹力(各接触面光滑)
例 2、有一劲度因数为 K2 的轻弹簧竖直固定在桌面上,上面连一质量为 m 的物块,另一劲度系数为 k1 的轻弹簧竖直固定在物块上,开始时弹簧 K1 处于 原长(如图 1-2 所示)现将弹簧 k1 的上端 A 缓慢地竖直向上提高,当提到 K2 的弹力大小为 2mg/3 时,求 A 点上升的高度为多少?

例 3、一个量程为 1000N 的弹簧秤,原有弹簧锈坏, 另换一根新弹簧。当不挂重物时,弹簧秤的读数为 10N,当挂 1000N 的重物时,弹簧秤的读数为 810N, 则这个新弹簧秤的量程为多少 N?
答案: 例 1 略; 例 2、mg(1/k1+1/k2)/3 或 5mg(1/k1+1/k2)/3
例 3、1237.5 牛
二、摩擦力
目的要求: 理解摩擦力的概念、会对滑动摩擦力、静摩擦力方向判定与大小运算
知识要点: 1、摩擦力:相互接触的粗糙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时, 在接触面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相对运动趋势)的力;产生条件:接触面粗糙; 有正压力;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摩擦力种类: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 力。 2、静摩擦力 (1)产生: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有相对滑动趋势时产生的摩擦力。 (2)作用效果: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趋势。 (3)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一定相反(**与物体的运动方向可能相 反、可能相同、还可能成其它任意夹角) (4)方向的判定:由静摩擦力方向跟接触面相切,跟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 反来判定; 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来确定静摩擦力的方向;由动力学规律来确定静摩 擦力的方向。

3、滑动摩擦力 (1)产生:两个物体发生相对运动时产生的摩擦力。 (2)作用效果: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 (3)方向:与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一定相反(**与物体的运动方向可能相 同;可能相反;也可能成其它任意夹角) (4)大小:f=μN(μ 是动摩擦因数,只与接触面的材料有关,与接触面积 无关)
例题分析: 例 1、下面关于摩擦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A、阻碍物体运动的力称为摩擦力; B、滑动摩擦力方向总是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C、静摩擦力的方向不可能与运动方向垂直; D、接触面上的摩擦力总是与接触面平行。 例 2、如图所示,物体受水平力 F 作用,物体和放在水平面上的斜面都处于 静止,若水平力 F 增大一些,整个装置仍处于静止,则: A、斜面对物体的弹力一定增大; B、斜面与物体间的摩擦力一定增大; C、水平面对斜面的摩擦力不一定增大; D、水平面对斜面的弹力一定增大;

例 3、用一个水平推力 F=Kt(K 为恒量,t 为时间)把一重为 G 的物体压在 竖直的足够高的平整墙上,如图所示,从 t=0 开始物体所受的摩擦力 f 随时间 t 变化关系是下图中的哪一个?( )
答案:例 1、D;例 2、A;例 3、B;
三、共点力的合成与分解
目的要求: 明解力的矢量性,熟练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
知识要点: 1、合力与分力:一个力如果它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所产生的效果 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叫做这个力的分力。

2、力的合成与分解:求几个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求一个力的分力叫做 力的分解。 3、共点力:物体同时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这几个力都作用于物体的同 一点或者它们的作用线交于同一点,这几个力叫做共点力。 4、共点力合成计算: (1)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同方向时 F=F1+F2;反方向 F=F1-F2 (2)互成角度两力合成:求两个互成角度的共点力 F1 F2 的合力,可以 把 F1F2 的线段作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它的对角线即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合力的取值范围是:|F1-F2|≦F≦F1+F2 (3) 多力合成: 既可用平行四边形法则, 也可用三角形法则——F1F2F3…… Fn 的合力,可以把 F1 F2 F3……Fn 首尾相接画出来,把 F1Fn 的另外两端连接起 来,则此连线就表示合力 F 的大小和方向. 5、力的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1)已知一条确定的对角线, 可以作出无数个平行四边形,故将一个力分解成两个分力,有无数解;(2)已 知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求另一个分力,只有一解;(3)已知一个分力的大小 和另一个分力的方向时可能有一组解、两组解或无解。 6、求解方法:(1)平行四边形法;(2)正弦定理法、相似三解形法、正 交分解法**
例题分析: 例 1、有五个力作用于一点 O,这五个力构成一个正六边形的两邻边和三条 对角线,如图 3-1 所示。设 F3=10N,则这五个力的合力大小为多少?

例 2、将一个 20N 的力进行分解,其中一个分力的方向与这个力成 300 角, 试讨论 (1)另一个分力的大小不会小于多少? (2)若另一个分力的大小是 20/√3N,则已知方向的分力的 大小是多少?
例 3、如图 3-2 所示长为 5m 的细绳的两端分别系于竖直立在地面上相距为 4m 的两杆的顶端 A、B。绳上挂一个光滑的轻质挂钩,其下连着一个重 12N 的 物体,稳定时,绳的张力为多少?
答案:例 1:30N;例 2:(1)10N(2)40/√3N 与 20/√3N;例 3:10N
四、物体的受力分析

目的要求: 学会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
知识要点: 正确分析物体受力情况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前提和关键之一。 对物体进行受力 分析的步骤是: 1、选择研究对象:把要研究的物体从相互作用的物体群中隔离出来。 2、进行受力分析: (1)把已知力图示出来; (2)分析场力(重力、电场力、磁场力); (3)分析接触力(先考虑是否有弹力然后分析是否有摩擦力) 注意事项: (1)物体所受的力都有其施力物体,否则该力不存在; (2)受力分析时,只考虑根据性质命名的力; (3)合力与分力是等效的,不能同时考虑; (4) 对于摩擦力应充分考虑物体与接触面是否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5)合理隔离研究对象,整体法、隔离法合理选用,可使问题变得简单。
例题分析:
例 1、如图 4-1 所示,AB 相对静止,A 受拉力 F 作用沿斜面匀速上升,试 分别画出 A、B 受力图示。

例 2、如图 4-2 所示,重 8N 的木块静止在倾角为 300 的斜面上,若用平行 于斜面沿水平方向大小等于 3N 的力 F 推木块,木块仍静止,则木块受到的摩擦 力大小为多少?方向怎样?
例 3、如图 4-3 所示,斜向上的力 F 将一木块压在墙上,F 与竖直方向夹角 为 370, 木块重力 G=20N, 木块与墙壁间的动摩擦因数 μ=0.3 那么当 F=30N 时, 木块受到的摩擦力 f1 为多少?当 F=50N 时,木块受到的摩擦力 f2 为多少?(s in370=0.6)

五、物体的平衡
目的要求: 会利用物体的平衡条件解决物体的平衡问题。
知识要点: 1、平衡状态、平衡力 物体在几个力作用下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叫做平衡状态,这几个 力互相叫做平衡力(或其中一个力叫其余几个力的平衡力) 说明:平衡力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区别: (1)平衡力可以是不同性质的力,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一定是同一性质的 力; (2)平衡力中的某个力发生变化或消失时,其他的力不一定变化或消失, 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一定是同时变化或消失; (3)平衡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两个相互作 用的物体上; (4) 平衡力的效果使物体平衡, 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则分别产生各自效果。 2、哪些情况可作平衡来处理 (1)静止:υ=0,a=0; (2)匀速直线运动:υ=恒量,a=0;

(3)匀速转动:ω=恒量; 3、平衡条件 (1)共点力作用下平衡条件:合外力为零,即:∑F=0 或 ∑Fx=0 ∑Fy= 0 (2)有固定转动轴平衡条件:合外力为零,合力矩为零,即:∑F=0 ∑M= 0 (3)平衡条件的推论:①当物体处于平衡时,它所受的某一个力与它受到 的其余力的合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故可转化为二力平衡**;②物体在几个共面 非平行的力作用下处于平衡时,则这几个力必定共点**。
例题分析: 例 1、如图 5-1 所示,一物体受到 1N、2N、3N、4N 四个力作用而处于平 衡,沿 3N 力的方向作匀速直线运动,现保持 1N、3N、4N 三个力的方向和大 小不变, 而将 2N 的力绕 O 点旋转 600, 此时作用在物体上的合力大小为: ( )
A、2N, B、2√2N, C、3N, D、3√3N (利用平衡条件推论:化多力平衡为二力平衡求解, 可以很快得到答案) 例 2、如图 5-2 所示,AB 两球用轻绳相连静止在光滑半圆柱面上,若 A 的 质量为 m,则 B 的质量为多少?(sin370=0.6)(球面上平衡问题要等效斜面上 问题求解)

例 3、一个底面粗糙,质量为 m 的劈放在水平面上,劈的斜面光滑且倾角 为 300,如图 5-3 所示。现用一端固定的轻绳系一质量也为 m 的小球。绳与斜 面夹角为 300,求:(1)当劈静止时绳子拉力为多大?(2)若地面对劈的最大 静摩擦力等于地面对劈的支持力的 K 倍, 为使整个系统静止, K 值心须满足什么 条件?(第②问使用整体法较简单)
答案: 例 1:A 例 2:mB=3m/4 例 3:T=√3mg/3 K≧√3/9
六、解答平衡问题时常用的数学方法
目的要求: 进一步学会利用平衡条件求解物理问题,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 题的能力。
知识要点: 根据平衡条件解答平衡问题,往往要进行一定的数学运算才能求得结果,在 选择数学方法可针对如下几种情况进行: 1、物体受三力作用而平衡,且三力成一定的夹角,一般将三力平衡化为二 力平衡,对应数学方法: (1)正弦定理:如图 6-1 所示,则有 F1/sinα=F2/sinβ=F3/sinγ

(2)三角形相似:这种方法应用广泛,具体应用时先画出力的三角形,再 寻找与力的三角形相似的空间三角形, (即具有物理意义的三角形和具有几何意 义的三角形相似)由相似三角形建立比例关系求解。
2、多力合成时为了便于计算,往往把这些力先正交分解,根据: ∑FX=0 ∑FY=0 求解。 3、动态平衡问题:所谓动态平衡问题是指通过控制某些变量,使物体发生 缓慢的变化, 而这个过程中物体始终处于平衡状态。通常有两种方法分析动态平 衡问题:解析法和图象法。 解析法:对研究对象形的任一状态进行受力分析,建立平衡方程,求出因变 量与自变量的一般函数关系,然后根据自变量变化情况而确定因变量的变化情 况。 图象法: 对研究对象在状态变化过程中的若干状态进行受力分析,依据某一 参量的变化, 在同一图中作出若干状态下的平衡图,再由边角变化关系确定某些 力的大小及方向的变化情况。(要求学生熟练运用它)**
解答物理问题, 往往要进行一定的数学运算才能求得结果,有时数学方法选 择合适与否对快速解答出物理问题显得相当重要。研究物理平衡问题中,遇上物 体受三力作用而平衡, 且三力成一定的夹角时, 一般可以化三力平衡为二力平衡, 其中涉及到力的三角形。 如果能找出一个几何意义的三角形与这个具有物理意义

的三角形相似时,可以快速利用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的规律建立比例关系 式。可以避免采用正交分解法解平衡问题时对角度(力的方向)的要求.
例题分析 例 1,如图 1 所示,小圆环重 G,固定的竖直大环的半径为 R。轻弹簧原长 为 L(L<2R)其倔强系数为 K,接触面光滑,求小环静止弹簧与竖直方向的夹 角 θ? 解析:选取小球为研究对象并对它进行受力分析。
受力分析时要注意讨论弹簧 对小球的弹力方向(弹簧是 被拉长还是被压缩了)和大 环对小环的弹力方向(指向 圆心还是背离圆心)的可能 性。受力图示如图 2 所示。 △ACD(力)∽△ACO(几何) G/R=T/2Rcosθ T=K(2Rcosθ-L)解得 θ=arcos[KL/2(KR-G)] 例 2、如图 3 所示,一轻杆两端固结两个小球 A、B,mA=4mB,跨过定滑 轮连接 A、B 的轻绳长为 L,求平衡时 OA、OB 分别为多长?
解析:采用隔离法分别以小球 A、B 为研究对象并对它们进行受力分析 (如图 4 所示)可以看出如果用正交

分解法列方程求解时要已知各力的方 向,求解麻烦。此时采用相似三角形 法就相当简单。 解析:△AOE(力)∽△AOC(几何)T 是绳子对小球的拉力 4mg/T=x/L1——(1) △BPQ(力)∽△OCB(几何) mg/T=X/L2——(2) 由(1)(2)解得:L1=L/5;L2=4L/5
例 3、如图 5 所示,轻绳长为 L,A 端固定在天花板上,B 端系一 个重量为 G 的小球,小球静止在固 定的半径为 R 的光滑球面上,小球 的悬点在球心正上方距离球面最小 距离为 h,则轻绳对小球的拉力和 半球体对小球的支持力分别是多大? 解析:由图 6 可知: △BCD∽△AOB G/(R+h)=N/R=T/L N=GR/(R+h) T=GL/(R+h) 可见:解答平衡问题时除了用到正 交分解法外,有时巧用“相似三角形” 法,可以提高解题速度和提高解题的

准确度。
七、利用整体法和隔离法求解平衡问题
目的要求 复习整体法和隔离法求解平衡问题。
知识要点:

选择研究对象是解决物理问题的首要环节。在很多物理问题中,研究对象的 选择方案是多样的。 研究对象的选择方法不同会影响求解的繁简程度。对于连结 体问题,如果能够运用整体法,我们优先采用整体法,这样涉及的研究对象少, 未知量少,方程少,求解简便;不计物体间相互作用的内力,或物体系内的物体 的运动状态相同,一般首先考虑整体法,对于大多数动力学问题,单纯采用整体 法并不一定能解决,通常采用整体法和隔离法相结合的方法。 隔离法:物体之间总是相互作用的,为了使研究的问题得到简化,常将研究 对象从相互作用的物体中隔离出来, 而其它物体对研究对象的影响一律以力来表 示的研究方法叫隔离法。 整体法: 在研究连接体一类的问题时,常把几个相互作用的物体作为一个整 体看成一个研究对象的方法叫整体法。
例题分析: 例 1、如图 7-1 所示,两个完全相同重为 G 的球,两球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 因数都是 μ, 一根轻绳两端固结在两个球上, 在绳的中点施一个竖直向上的拉力, 当绳被拉直后,两段绳间的夹角为 θ。问当 F 至少多大时,两球将发生滑动?提 示:结合整体法和隔离法列平衡方程可很快求解
例 2、有一个直角支架 AOB,AO 水平放置,表面粗糙,OB 竖直向下,表 面光滑,AO 上套有小环 P,OB 上套有小环 Q,两环质均为 m,两环间由一根 质量可忽略不计、不可伸长的细绳相连,并在某一位置平衡(如图 7-2 所示)现 将 P 环向左移动一小段距离,两环再次达到平衡,那么将移动后的平衡状态和 原来的平衡状态比较,AO 杆对 P 环的支持力 N 和细绳上的拉力 T 的变化情况 是:( )提示:利用隔离法分别分析 Q 和 P 列平衡方程求解。

A、N 不变;T 变大 B、N 不变;T 变小 C、N 变大;T 变大 D、N 变大,T 变小
例 3、如图 7-3 所示,光滑的金属球 B 放在纵截面为等腰三角形的物体 A 与竖直墙壁之间,恰好匀速下滑,已知物体 A 的重力是 B 的重力的 6 倍,不计 球跟斜面和墙壁之间摩擦,问:物体 A 与水平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 μ 是多少? 提示:结合整体法(AB)和隔离法(B)列平衡方程求解。
答案:例 1、

例 2、B 例 3、
八、平衡中的临界、极值问题
目的要求 复习平衡中的临界、极值问题求解。
知识要点: 平衡物体的临界问题: 当某种物理现象(或物理状态)变为另一种物理现象(或另一物理状态)时 的转折状态叫临界状态。可理解成“恰好出现”或“恰好不出现”。 临界问题的分析方法: 极限分析法: 通过恰当地选取某个物理量推向极端 (“极大”、 “极小”、 “极左”、 “极右”)从而把比较隐蔽的临界现象(“各种可能性”)暴露出来,便于解答。
例题分析:
例 1、如图 8-1 所示,跨过定滑轮的轻绳两端,分别系着物体 A 和 B,物体 A 在倾角为 θ 的斜面上,已知物体 A 的质量为 m,物体 A 与斜面间动摩擦因数 为 μ(μ

例 2、拉力 F 作用重量为 G 的物体上,使物体沿水平面匀速前进,如图 82 所示,若物体与地面的动摩擦因数为 μ,则拉最小时,力和地面的夹角 θ 为多 大?最小拉力为多少?(本题涉及最小值问题,是一个明显的临界问题。利用数 学中的三角函数关系进行计算,也可以用图象法求解)
例 3、如图 8-3 所示,半径为 R,重为 G 的均匀 球靠竖直墙放置,左下有厚为 h 的木块,若不计摩擦, 用至少多大的水平推力 F 推木块才能使球离开地面? (球体刚好离开地面,地面对球的支持力为零,系统 又平衡)
答案: 例 1:m(sinθ-μcosθ)≦mB≦m(sinθ+μcosθ) 例 2、θ=arcCOS1/(1+μ2)1/2 时,Fmin=μG/(1+μ2)1/2 例 3、F=G[h(2R-h)]1/2/(R-h)
§2. 物体的运动

人美版高中美术教案

人美版高中美术教案:第1课培养审美的眼睛——美术鉴赏及其意义(一)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1课《培养审美的眼睛》。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运用、学法指导、教学手段和教学过程五个方面加以阐述。一、教材分析(一)教学目标本课作为高中整个美术鉴赏教学的开篇,对后面的教学具有指导意义。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美术鉴赏,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和特征,以及学习美术鉴赏的意义,由此掌握美术鉴赏的方法,培养学生“审美的眼睛”。 (二)重点:培养学生送审美的眼睛,让学生掌握美术鉴赏的一般方法,认识美术鉴赏对于个人未来人生发展的重要价值和意义。(理由:审美应是一种主动地行为,因为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只有具备了一双审美的眼睛,才能会看和主动。) (三)难点如何结合实例讲清美术的主要分类方法、美术鉴赏的概念和美术鉴赏一般过程或方法。(理由:由于学生原有知识基础的制约,对新概念的理解必然有一定的难度。)(四)内容结构本课主要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学习美术鉴赏的必要性,第二部分说明什么是美术鉴赏,第三部分为美术作品的分门别类,第四部分是美术鉴赏的意义。二、教法:本课涉及的新知识主要以基本概念为主,所以我采用了讲授法、对于相关的作品采用演示法。 三、学法:记录、观察、理解、记忆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在满足了物质生活的需要之后,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我们面对数量众多,风格各异的美术作品时,如何来辨别作品的好坏,如何认识和理解艺术家的表现方法,作品的意义,对作品的价值的判断以及会从内心产生喜欢或厌恶等的情绪反应。所有这些疑问的产生,都涉及到了美术的鉴赏问题。教师活动:展示图片:张萱的《捣练图》米勒的《拾穗》达利的《内战的预感》康定斯基的《即兴之31》提出问题:A、你喜欢哪幅或者哪几幅作品,为什么?B以上有你感到厌恶或不解的作品吗?为什么?C你能说说其中有关作品的表现有哪些独到之处吗?学生活动:带着问题观察展示的作品,踊跃的回答问题。教师点评:大家对美术作品的这些疑问或者观点,都涉及到了美术鉴赏的问题。那么什么是美术鉴赏,美术作品是怎样分类的以及学习美术鉴赏的意义是什么?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理由:通过作品展示,让学生在看画的同时,提出自己的观点,自然而然的引出美术鉴赏的概念,比单纯由老师来讲述要直观和具有乐趣。)2、什么是美术鉴赏?基本内容:先从对天安门广场的感受和对天安门的审美认知中,说明鉴赏并不神秘,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然后从具体的美术作品入手,以张萱的中国画《捣练图》和法国画家米勒的油画《拾穗者》,来介绍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和方法,阐明什么是美术鉴赏及其对象、过程、目的和本质特征等。通过对徐悲鸿的《奔马》和梁楷的《太白行吟图》以及吴冠中的《根扎南国》三幅国画的欣赏以及对各自相关知识的查证,得出他们的内涵是不同的。所以美术鉴赏是被动接受与主动参与的综合的审美活动。美术作品的直观和相关知识是美术鉴赏的基础,这就要求鉴赏者必须首先具备美术的基本知识,识别美术的基本类型和一般表现方法,然后才能进行实质的鉴赏活动。那么美术作品有哪些类型呢?这就涉及到了美术作品是如何分门别类的问题。教师活动:(1)、分别展示天安门的图片、张萱的中国画《捣练图》和法国画家米勒的油画《拾穗者》,徐悲鸿的《奔马》和梁楷的《太白行吟图》以及吴冠中的《根扎南国》(2)、提出问题:A、看到天安门我们联想到什么?(提示:造型的、历史的、情感的)B、《捣练图》和《拾穗者》两幅作品有什么区别?(提示:画种、服装、国家、贫富、)C、《奔马》《太白行吟图》《根扎南国》都是中国画吗?(3)、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有关理论和观点。学生活动:欣赏图片,探究问题,回答提问。 一、教材分析(一)教学目标本课作为高中整个美术鉴赏教学的开篇,对后面的教学具

高中物理必修2全套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2教案 第一章抛体运动 第一节什么是抛体运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曲线运动的方向,理解曲线运动的性质 2.知道曲线运动的条件,会确定轨迹弯曲方向与受力方向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体验曲线运动与直线运动的区别 2.体验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及它的速度方向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领会曲线运动的奇妙与和谐,培养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 1.什么是曲线运动 2.物体做曲线运动方向的判定 3.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教学难点】 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探究学习】 1、曲线运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曲线运动速度的方向: 质点在某一点的速度,沿曲线在这一点的方向。 3、曲线运动的条件: (1)时,物体做曲线运动。(2)运动速度方向与加速度的方向共线时,运动轨迹是___________ (3)运动速度方向与加速度的方向不共线,且合力为定值,运动为_________运动。(4)运动速度方向与加速度的方向不共线,且合力不为定值,运动为___________运动。 4、曲线运动的性质: (1)曲线运动中运动的方向时刻_______ (变、不变),质点在某一时刻(某一点)的速度方向是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并指向运动轨迹凹下的一侧。 (2)曲线运动一定是________ 运动,一定具有_________ 。

【课堂实录】 【引入新课】 生活中有很多运动情况,我们学习过各种直线运动,包括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等,我们知道这几种运动的共同特点是物体运动方向不变。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几组图片中的物体有什么特点(展示图片) 再看两个演示 第一, 自由释放一只较小的粉笔头 第二, 平行抛出一只相同大小的粉笔头 两只粉笔头的运动情况有什么不同? 学生交流讨论。 结论:前者是直线运动,后者是曲线运动 在实际生活普遍发生的是曲线运动,那么什么是曲线运动?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 新课讲解 一、曲线运动 1. 定义:运动的轨迹是曲线的运动叫做曲线运动。 2. 举出曲线运动在生活中的实例。 问题: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是时刻改变的,怎样确定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在任意时刻速度的方向呢? 引出下一问题。 二、曲线运动速度的方向 看图片:撑开带有水滴的雨伞绕柄旋转。 问题:水滴沿什么方向飞出? 学生思考 结论:雨滴沿飞出时在那点的切线方向飞出。 如果球直线上的某处A 点的瞬时速度,可在离A 点不远处取一B 点,求AB 点的平均速度来近似表示A 点的瞬时速度,时间取得越短,这种近似越精确,如时间趋近于零,那么AB 见的平均速度即为A 点的瞬时速度。 结论:质点在某一点的速度方向,沿曲线在这一点的切线方向。

高三物理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章动量守恒研究 新课标要求 (1)探究物体弹性碰撞的一些特点,知道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2)通过实验,理解动量和动量守恒定律,能用动量守恒定律定量分析一维碰撞问题,知道动量守恒定律的普遍意义; 例1:火箭的发射利用了反冲现象。 例2:收集资料,了解中子是怎样发现的。讨论动量守恒定律在其中的作用。 (3)通过物理学中的守恒定律,体会自然界的和谐与统一。 第一节动量定理 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动量定理的适用条件和适用范围; 2、过程与方法:在理解动量定理的确切含义的基础上正确区分动量改变量与冲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会应用动量定理分析计算有关问题。 教学重点:动量、冲量的概念和动量定理。 教学难点:动量的变化。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教学用具:投影片,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 1、动量及其变化

(1)动量的定义: 物体的质量与速度的乘积,称为(物体的)动量。记为p=mv 单位:kg·m/s读作“千克米每秒”。 理解要点: ①状态量:动量包含了“参与运动的物质”与“运动速度”两方面的信息,反映了由这两方面共同决定的物体的运动状态,具有瞬时性。 大家知道,速度也是个状态量,但它是个运动学概念,只反映运动的快慢和方向,而运动,归根结底是物质的运动,没有了物质便没有运动.显然地,动量包含了“参与运动的物质”和“运动速度”两方面的信息,更能从本质上揭示物体的运动状态,是一个动力学概念。 ②矢量性:动量的方向与速度方向一致。 综上所述:我们用动量来描述运动物体所能产生的机械效果强弱以及这个效果发生的方向,动量的大小等于质量和速度的乘积,动量的方向与速度方向一致。 (2)动量的变化量: 1、定义:若运动物体在某一过程的始、末动量分别为p和p′,则称:△p= p′-p为物体在该过程中的动量变化。 2、指出:动量变化△p是矢量。方向与速度变化量△v相同。一维情况下:Δp=mΔυ= mυ2- mΔυ 1 矢量差 例1:一个质量是0.1kg的钢球,以6m/s的速度水平向右运动,碰

高中美术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我们所知道的美术是怎么样的呢,你眼中的美术是怎么样的呢,高中美术教案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高中美术教案一:第一课学些美术鉴赏知识第二课玉石之分——古代玉石艺术 第三课泥土的生命——古代陶器与瓷器 第四课楚王问鼎——商周青铜艺术 第五课皇权的象征——故宫建筑群与天坛 第六课宛自天开──古代园林艺术 第七课事死如事生──古代陵墓雕塑 第八课妙相庄严──古代宗教雕塑 第十课幽冥世界的奢华──古代墓室壁画 第十一课天上人间──宗教壁画 第十二课传神写照——人物画 第十三课咫尺千里—中国古代山水画 第十四课江山多娇──现代山水画 第十五课:移情草木-花鸟画 第十六课时代风采----中国油画 第十七课与民族共命运──木刻与漫画 第十八课美在民间—中国民间美术 第一课学些美术鉴赏知识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美术范畴,建立“大美术”观念。 2、使学生了解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并能初步应用该方法进行鉴赏练习。 教学重点:掌握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应用该方法进行练习。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讨论、合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已经学过9年美术,你最喜欢哪幅美术作品,请说说原因。 美术和艺术的关系? 板书:造型艺术美术 二、新授 美术的范畴 板书绘画工艺 美术雕塑书法 建筑篆刻 各种类型请学生举一作品。 美术史、美术理论的基本知识。 小组讨论: ⑴历史上中外有大耳朵英语首页哪些著名的流派及代表人物?

⑵这些著名的画派在艺术特征和风格上有何差异? 学生简单表述,结合图例 《放牧》古代岩石画 《宴乐采桑狩猎交战纹壶》战国 《人物驭龙图》战国最早的主题性绘画 美术鉴赏的方法 对不同作品进行比较研究(板书) 学生自学过程,进行简单练习。 选择一插图作品进行鉴赏,强调个性。 小结 美术鉴赏的过程是能提高个人审美能力,在鉴赏中陶冶情操,提升素质,为了更好鉴赏必须掌握美术史、美术理论的基本知识,它的方法一般为对不同作品进行比较研究。 三、布置作业 书一次函数图像后练习 第二课玉石之分——古代玉石艺术 教学目的: 通过古代石器、玉器的发展,了解人类审美意识的萌生与发展。 了解玉器的丰富内涵和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由此对工艺美术获得初步了解。 教学重点: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5教案

物理选修3-5教案 第十六章 动量和动量守恒定律 16.1 实验: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 目的要求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思维方法,从最简单的关系开始寻找,利用身边的资源及已学过的原理,来完成该实验的探究过程。 重难点分析 一、重点 本节课的重点在于如何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如何真正实现探究的过程。 二、难点 本节课的难点在于,如何启发学生利用身边的一切可利用资源,来自行设计可行性较强的实验方案。 新课教学 一、新课引入 碰撞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现象。比如,两节火车车厢之间的挂钩靠碰撞相连,台球由于两球的碰撞而改变运动状态。两个迎面而来的人相撞后会相仰而倒,或者各自后退。在微观粒子之间,更是由于相互碰撞而改变能量,甚至由于撞击而使得一种粒子转化为其他粒子。 二、新课教学 由很多例子可知,两个物体碰撞前后的速度都会发生变化,物体的质量不同时速度变化也不一样。那么,碰撞前后会不会有什么物理量保持不变?这节课主要介绍研究这个问题的实验。 (一)实验的基本思路 研究最简单的情况——两个物体碰撞前沿同一直线运动,碰撞后仍沿同一直线运动。这种碰撞叫做一维碰撞。 思考一下,在一维碰撞的情况下,与物体有关的物理量有哪些? (学生答:质量m ,速度v ) 为什么与质量m 有关? (学生答:相互作用力下,质量越大的物体速度改变越慢) 设两物体质量分别为m 1、m 2,碰撞前速度分别为v 1、v 2,碰撞后速度分别为1v '、2 v '。速度为矢量,因而需规定正方向。 问题是:物体的质量和速度在碰撞前后有什么不变的关系? 质量必定是不变的,但质量只是惯性的量度,无法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而速度却是在碰撞前后改变的,那么,可否有一个物理量为质量与速度的某种关系,却又恰好能在碰撞前后保持不变呢? 可能关系: ①2222112 2 22112 1212121v m v m v m v m '+'=+ →这个关系不可能。碰撞前后能量必有损失,只是多少的问题。而我们要寻找的物 理量是在任何一种碰撞中都不变的量。 ②221 12211v m v m v m v m '+'=+

初二物理下册全册教案

课题:怎样认识力 主备人:于斌第6章第1课时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 1、会说出力的定义、作用效果及力的三要素。 2、会利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解释生活现象 学习重点、难点:对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 问题导学: 1、请同学们用3分钟的时间认真阅读课文2页 6-1图要求举例生活用 力的单位、符号、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的概念。 力产生的效果是:(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改变。 (2)力可以使物体的发生改变。 2、认真看课本5、6页仔细分析课本中的例子 (1)完成填写5页空白处 总结: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甲物体是施力物体的同时也、因此物体间力的作用是。 (2)、记住力的三要素 自学检测: 1、在6-2图中写出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2、力的作用都是相互的,下列现象中没有利用这一原理的是【】 A.向前划船时,要用桨向后拨水 B.人向前跑步时,要向后下方蹬地 C.火箭起飞时,要向下方喷气 D.头球攻门时,要向球门方向用力顶球 总结:力的作用都是相互的,说明一个物体是施力物体的同时也是。 3、如图1所示,其中与其它三个力所产生的作用效果不同的是【】

总结:判断物体是否受到力的方法:1.看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变化 2.看物体的形状是否改变 达标测评: (一)必做题(共20分) 1、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 相互接触的物体才会发生力的作用 B 小孩用力推墙,他同时也受到墙的推力 C 人坐在软沙发上,可发现沙发凹下去,还表明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D 足球运动员用头顶球,球运动方向发生改变,表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 图 1 (a)、(b) 中的情景表示了力的作用效果,其中图 1 主要表示力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图 1 主要表示力能使物体发生形 变。[均选填“(a)”、或“(b)”] 3.人用绳吊着铝桶从深井里提水,手 受到向下的力的施力物体是:( ) A.地球 B.铝桶 C.绳子 D.手 4.力是_ ___对__ _作用,力不能脱离____而单独存在,物体间发生力的作用时,一定有____物体和____物体.。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约为____N. 5.对于磁铁和铁钉之间的作用力,下列说明中正确的是( ) A.施力物体只是磁铁,受力物体只是铁钉 B.只有当磁铁与铁钉接触时,它们之间才有力的 作用 C.磁铁和铁钉不接触也会产生力的作用 D.磁铁对铁钉有吸引作用,铁钉对磁铁没有吸引 作用 (二)选做题: 用力划水,船才能向前进,划水的方向应该向哪个方向?为什么?

最新整理人教版高中美术欣赏教案

第一课学些美术鉴赏知识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美术范畴,建立“大美术”观念。 2、使学生了解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并能初步应用该方法进行鉴赏练习。教学重点:掌握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应用该方法进行练习。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讨论、合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已经学过9年美术,你最喜欢哪幅美术作品,请说说原因。 美术和艺术的关系? 板书:造型艺术美术 二、新授 美术的范畴 板书绘画工艺 美术雕塑书法 建筑篆刻 各种类型请学生举一作品。 美术史、美术理论的基本知识。 小组讨论: ⑴历史上中外有哪些著名的流派及代表人物? ⑵这些著名的画派在艺术特征和风格上有何差异? 学生简单表述,结合图例 《放牧》古代岩石画 《宴乐采桑狩猎交战纹壶》战国 《人物驭龙图》战国最早的主题性绘画 美术鉴赏的方法 对不同作品进行比较研究(板书) 学生自学过程,进行简单练习。

选择一插图作品进行鉴赏,强调个性。 小结 美术鉴赏的过程是能提高个人审美能力,在鉴赏中陶冶情操,提升素质,为了更好鉴赏必须掌握美术史、美术理论的基本知识,它的方法一般为对不同作品进行比较研究。 三、布置作业 书后练习

第二课玉石之分——古代玉石艺术 教学目的: 通过古代石器、玉器的发展,了解人类审美意识的萌生与发展。 了解玉器的丰富内涵和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由此对工艺美术获得初步了解。 教学重点: 玉器的发展历史和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 理解“君子比德于玉”的特殊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你了解玉哪方面的故事? 指名说说 二、新授 板书问题:引导学生去读课文 以玉组词 玉分几种,玉器制作有几种审美追求? 为什么说“君子比德于玉”? 新石器时代有哪些玉器文化? 选择一玉器进行鉴赏练习 学生细读,交流讨论。 反馈:结合图例引导学生说说答案,阐述“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等含义,重点讲授“君子比德于玉” 进行鉴赏练习,说说艺术风格和喜欢的原因。 三、总结 中国传统玉工艺历史悠久,品种浩瀚,成就卓越,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以玉 的质地来比喻人的美德是我国特有的文化现象,使本来就精美的玉器更增添了深层次的审美意蕴。 四、作业 选一图进行鉴赏练习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模板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模板 高中物理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们而言影响十分的大,那么高中物理的教学设计到底应该怎么开展呢?下面是小编推荐给大家的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模板,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篇一: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模板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分解的含义。并能够根据力的效果分解力 2、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力的分解,会用力的分解的方法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3、培养观察、实验能力;以及利用身边材料自己制作实验器材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经历力的分解概念和规律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物理模型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研究过程中的作用。 2、通过经历力的分解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学习,了解物理规律与数学规律之间存在和谐美,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 3、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能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培养团队精神。 设计意图 为什么要实施力的分解?关于如何依据力的作用效果实施分解?这既是本课节教学的内容,更是该课节教学的重心!很多交换四认为只要教会学生正交分解就可以了,而根据力的效果分解没有必要,所以觉得这一节根本不需要教。其实本节内容是一个很好的科学探究的材料。本人对这节课的设计思路如下:受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的启发,按照伽利略探究的思路:“猜想――验证”,本节课主要通过学生的猜想――实验探究得出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让学生通过实验自己探究出把一个理分解应该根据力的效果来分解。同时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本节课通过自己挖掘生活中的很多材料,设计了一些很有趣而且效果非常好实验让学生动手做,亲身去体验和发现力的分解应该根据什么来分解。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做实验并不是一定要有专门的实验室,实验的条件完全可以自己去创造,从而激发学生做实验的兴趣。 教学流程 一. 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 【实验】“四两拨千斤” (两位大力气男同学分别用双手拉住绳子两端,一位女生在绳

物理教学计划安排高三下册

物理教学计划安排高三下册 物理教学计划安排高三下册 一、认真组织好课堂教学,努力完成教学进度。 二、加强高考研讨,实现备考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本学期,物理备课组的教研活动时间较灵活。备课组成员将在教材处理、教学内容的选择、教法学法的设计、练习的安排等方面进行严格的商讨,确保教学工作正常开展。主要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商讨综合科的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知识点和练习。二是针对物理课上的教学问题展开研讨,制定和及时调整对策,强调统一行动。另外,到外校取经,借鉴外校老师的经验,听取他们对高考备考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力求效果明显。三是多向老教师学习,多听他们的课,学习他们的课堂组织学习他们的教学思路,加强交流,取长补短,不断改进教学水平 三、对尖子生时时关注,不断鼓励。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更要多给一点热爱、多一点鼓励、多一点微笑。 四、经常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让他们远离学习上的困扰,轻松迎战高考。 五、构建物理学科的知识结构,把握各部分物理知识的重点、难点 物理学科知识主要分力、电、光、热、原子物理五大部分。 力学是基础,电学与热学中的许多复杂问题都是与力学相结合的,

因此一定要熟练掌握力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以便在复杂问题中灵活应用。力学可分为静力学、运动学、动力学以及振动和波。 静力学的核心是质点平衡,只要选择恰当的物体,认真分析物体受力,再用合成或正交分解的方法来解决即可。 运动学的核心是基本概念和几种特殊运动。基本概念中,要区分位移与路程,速度与速率,速度、速度变化与加速度。几种运动中,最简单的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可直接解决;稍复杂的是匀变速曲线运动,只要将运动正交分解为两个匀变速直线运动后,再运用匀变速公式即可。对于匀速圆周运动,要知道,它既不是匀速运动(速度方向不断改变),也不是匀变速运动(加速度方向不断变化),解决它要用圆周运动的基本公式。 力学中最为复杂的是动力学部分,但是只要清楚动力学的3对主要矛盾:力与加速度、冲量与动量变化和功与能量变化,并在解决问题时选择恰当途径,许多问题可比较快捷地解决。 振动和波是选考内容,这一部分是建立在运动学和动力学基础之上的,只不过加入了振动与波的一些特性,例如运动的周期性(解题时要注意通解,即符合要求的答案有多个),再如波的干涉和衍射现象等等。 电学是物理学中的另一大部分,可分为:静电、恒定电流、电与磁、交流电和电磁振荡、电磁波5部分。 静电部分包括库仑定律、电场、场中物以及电容。电场这一概念比较抽象,但是电荷在电场中受力和能量变化是比较具体的,因此,

人教版普通高中美术全一册(必修)艺术欣赏全部教案1

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美术》全一册中国美术欣赏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欣赏 第一讲陶器 第二讲瓷器 第三讲青铜器 第四讲织绣玉器漆器 中国古代雕塑欣赏 第五讲陶塑 第六讲石雕 第七讲彩塑 中国绘画欣赏 第八讲古代人物画 第九讲古代壁画 第十讲古代山水画 第十一讲古代花鸟画 第十二讲现代人物画 第十三讲现代山水画花鸟画 中国建筑艺术 第十四讲宫殿建筑 第十五讲园林与民居 中国民间美术欣赏 第十六讲民间美术 外国美术欣赏 外国工艺美术和设计欣赏 第十七讲传统工艺美术 第十八讲现代设计艺术 外国雕塑欣赏 第十九讲世界文明古国的雕塑 第二十讲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 第二十一讲近代雕塑 第二十二讲现代雕塑 外国绘画欣赏 第二十三讲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 第二十四讲古典主义绘画 第二十五讲浪漫主义绘画 第二十六讲现实主义绘画 第二十七讲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绘画 第二十八讲现代主义绘画 外国建筑艺术欣赏 第二十九讲神庙、教堂与陵墓建筑 第三十讲现代建筑

第一讲陶器 一、教学目的:通过欣赏中国古代陶器,让学生了解我国制陶工艺的悠久历史、艺术成就。学会运用正确的方法去观赏陶器,客观地评价古代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情趣。 二、教学重点:1、不同文化类型陶器的造型特点。 2、彩陶纹饰的艺术特征。 三、教学难点:主要是专业名词较多同时涉及到中国古代陶器工艺史,有关历史知识和历史背景,除了在教学内容资料作些简要介绍外一些专业名词和有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四、教学时间:1课时 五、教具准备:教材、多媒体课件、录象带(L50) 六、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常规) (二)、引入新课: 第一讲—第四讲是中国工艺美术欣赏。 工艺美术通常是指美化生活用品和生活环境的造型艺术。它既是物质产品,又具有不同程度的审美属性。作为物质产品,它反映着一定时代、社会的物质生产水平;作为精神产品,它的视觉形象又体现了一定时代的审美时尚。 工艺美术分为实用工艺美术和观赏工艺美术两大类。实用的工艺美术是其主流。为什么实用物品也属于工艺美术品呢?因为人们除了要求满足生活的需要之外,还要求造型上的美观。当买手表时,不是要在同样价格的手表中挑选造型美观、颜色合意的那只吗?谁都希望穿一身既合体舒适,又美观大方的衣服,用漂亮的衣服打扮自己,以显示身份、性格、修养和向上的精神面貌。人们的这种审美要求,制约着生活用品的设计与制作,必须依照适用的尺度和美的规律设计生产,使其既有实用性、又具美观性。因此,工艺美术属于美术门类中既特殊又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艺术,是美化生活用品和生活环境的美术。 这种实用与审美相统一的特点,正是工艺美术的本质特点。 中国传统工艺品大多是历代工匠艺人的手工制作。我们欣赏时,要结合实用功能领略其造型美、装饰纹样的韵律美、材料质地的肌理美和制作工艺的精致美,并通过这些美的感受去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审美意蕴。

(完整版)高三物理下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2015-2016学年度高三下学期物理 工作计划 一.工作目标 本学高三物理学组在在有限的高三物理复习时间内,努力提高2016届高三学生物理成绩。通过二轮复习与第三轮综全训练,使学生达到熟练掌握每一个知识点的要求,即看到一个题目以后,题中包含了哪些知识点要一清二楚,不能模模糊糊,并且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也要清楚;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常规思维、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相结合,同时,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 二.工作措施 1、认真落实集体备课,搞好集体研究 高考旨在考查学生对物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思维能力、实际应用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能力型和应用型试题的大量出现,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考查考生的综合素质,这更是我们备课组重点研究的问题 2、面向全体,分类指导,努力实现尊重差异,包容发展 从学生的全面素质提高,对每一位学生负责的基本点出发,根据各层次学生具体情况,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满腔热情地使每一位学生在高三阶段都能得到发展和进步。 3、抓好基础,培养能力 认真研究与评析近三年的云南省高考试题,研究考试的内容改革与特点;认真研究《高考说明》,根据考试改革的新走向,研究新对策。研究高考理综能力测试中物理部分的试题难度和特点,使自复习教学更具有计对性,在教学中应强调理解,掌握好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形成物理情景或建立物理模型,独立分析物理过程、独立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4、研究教法、改进教学、教学相长 目前高三学生学习物理的时间每周只“四加二”,课外没有一点学习时间,要求物理教师要认真研究学生学习过程,掌握不同学生的学习主要障碍,在此基础上制订优化教学方案,要特别注意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尽可能把学生应该自己完成的学习任务交给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精心设计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负担。 5、二轮复习专题化 本学期2月8日起至4月20日,为二轮复习时间,高中物理分为如下专题进行, 第一讲力与物体平衡,第二讲力与物体的直线运动,第三讲力与物体的曲线运动:平抛、圆周运动、天体运动,第四讲力与物体的曲线运动:电场与磁场中的曲线运动, 第五讲功能关系在力学中的应用,第六讲电场与磁场的基本属性,第八讲恒定电流与交变电流,第九讲电磁感应问题综合分析,第十讲力学实验中常考的几个问题,第十一讲电学实验中常考的几个问题,第十二讲分子动理论气体及热力学定律,第十三讲动量守恒原子结构和原子核。 6、综合练习定时化 从4月16日至5月16日,高三物理进行综合训练,即以全国各大市一模二模试卷为蓝本,组织综合练习,每节课练30分钟,评讲15分钟,每三节课为一个循环:选择题一节课、实验题与选择做题一节课、计算题一节课,每周定时完成两份综合练习。 7、回归课本与考前练笔。

高三物理教案全集(共250页)

力学 一、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高中学习的各种力的概念; (2)掌握高中学习的各种力的公式、单位及矢量性; (3)掌握高中学习的各种力之间的联系. 2.能力目标; (1)要求学生做到恰当选择研究对象,增长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2)要求学生做到准确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会把运动物体抽象为正确的物理模型; (3)培养学生正确的解题思路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 (1)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渗透物理学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研究方法,以及注重理性思维的科学态度; (2)用科学家的言行教育学生如何做人.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对高一、高二学习的各种力进一步加深理解,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 2.引导学生正确选取研究对象,掌握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的一般方法. 3.力学是整个物理学的基础,而受力分析又是解决物理问题最关键的步骤,熟练进行受力分析既是本节复习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对复习的几点建议 1.提倡“三多、三少”.“三多”即多做小题,多做小综合题,多做变式型的常见题;“三少”即少做大题,少做大综合题,少做难题. [例1] 如图1-1-1所示,斜劈B置于地面上静止,物块A置于斜劈B上静止,求地面对斜劈B的摩擦力. 方法一:分别选A、B为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可以求得地面对斜劈B的摩擦力为零.

方法二:选整体为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可迅速得出地面对斜劈B的摩擦力为零. 可见,一道简单的题目,可以做得较复杂,也可以做得相当简单.此题关键在于研究对象选取是否巧妙.此外,若采用方法一,必须很明白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这两种方法,学生都应该熟练掌握. 此题变式型为: [例2]斜劈B置于地面上静止,物块A在斜劈B上沿斜面匀速下滑,求地面对斜劈B的摩擦力.利用上述方法一,受力情况完全相同,所以地面对斜劈B的摩擦力为零. [例3]倾角为θ的斜劈B置于地面上静止,物块A在沿斜面向上F力的作用下沿斜面匀速上滑,求地面对斜劈B的摩擦力. 分别选A、B为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可以求得地面对斜劈B的摩擦力为Fcos . [例4]倾角为θ的斜劈B置于地面上静止,物块A在沿斜面向上F力的作用下沿斜面以加速度a匀加速上滑,求地面对斜劈B的摩擦力. 分别选A、 B为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可以求得地面对斜劈B的摩擦力为Fcos θ-macosθ. 由此可见,多做小题、变式型题可以帮助你掌握巩固基础知识,还可以帮助你灵活应用这些知识.只有基础知识巩固,才能在做难题时能力得到发挥. 2.自我诊断:错题改正,定期复习,做好标记. 在复习过程中,要不断地回顾,考察自己在哪个知识点容易出错.只有不断地对自己进行自我诊断,才能明确地知道自己的弱点,才能更有效地利用时间,提高成绩.值得注意的是:千万别盲从,不要看见别人干什么,自己就干什么.抓不住自己的重点.总做一些对自己提高成绩帮助并不太大的事,那样会得不偿失的. 要经常进行错题改正,建立错题档案本.错题不能只抄在本上,就完事了.必须要做定期复习,并且做上标记.一道错题,若第一次复习时做对了,可以做上标记,时间过得长一些再复习,若复习三次做对了,可以做上标记暂时不用管了,以后放寒假、暑假或一模、二模前再复习.这样,虽然你抄的错题越来越多,但通过每次的定期复习,不会做的,再做错的题目应该越来越少. 关于做错题本的建议: (1)分类别抄错题; (2)抄错题本身就是一次复习.用明显的颜色总结、归纳错误原因,以及得出的小结; (3)将题目抄在正页,在反面抄录答案,每一页在页边上开辟空白行,专供写错误原因、得出的小结以及复习的标记(日期、第几次)等用. 3.平时要经常准备“备忘录”.

全册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套教案

全册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套教案 第八章力一、什么是力【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能分析简单情况下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2 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 知道力的两种作用效果;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经历实验分析、演示、讲解、讨论与分析过程。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 【教学难点】力的概念以及物体间力的相互性。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一、力的概念演示实验:手握握力计、折弯铜条、棒击小球、弹簧拉钩码。以上实验可用投影仪展示,以利于学生观察。 引导学生记录,分析情况。提问:以上实验都有哪些特点?你们还能举

出哪些这样的例子?观察老师演示实验,观察投影仪展示试验情况。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结果:以上实验都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它们有的外形发生了变化,有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 学生再举出一些力的作用的例子:运动员举重、踢足球、拉车、折树枝……通过观看实验与学生讨论发言,使学生明白: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学生明白力的概念。二、力的作用效果带领学生总结上面实验,对实验结果以及学生举例结果进行归类。学生对上面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归类,最后归于两类:一种是物体的外形发生了变化,另一种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老师对学生的结果进行总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伸长、缩短、弯曲、扭转等),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动到静、静到动、快到慢、慢到快、方向改变等)。提问:你们还能举出哪些形变的例子,以及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例子?形变例子:挤压气球(变扁)、拉长弹簧(伸长)、折弯铜条(弯曲)、扭转塑料尺(扭转)……运动状态改变:踢球(静到动)、守门员扑球(动到静)、火车刹车(快到慢)、火车启动(慢到快)、打乒乓球(方向改变)……演示实验:带有橡胶塞,塞上有玻璃管的玻璃瓶,装满水,手握,水上升。提问:瓶子是不是发生了形变?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学生观察实验,讨论得出结论:瓶子发生了形变。老师总结:生活中有很多形变很微小,用肉眼观察不到。学生对形变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三、演示、思考利用多媒体演示实验: 1 ?磁铁吸引铁钉; 2 ?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吸引纸屑。

高中美术教案+中国民间美术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中国民间美术教案 教学目标: 1.学生能说清民间美术的基本概念。 2.学生能对民间美术作品进行赏析。 3. 培养学生喜爱民间美术,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讲清并使学生了解民间美术的特点及主要种类的艺术特点。 难点:学生对民间美术的有关特点的掌握及对作品能进行正确的赏析。 教学准备:教学辅助课件制作,播放设备及幻灯机、录象机等。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通过播放一段有关民间美术内容的录象后导入本课。 展示课题《中国民间美术》 (课件展示课题和教学目标) 学生活动:通过观赏录象,感受民间美术的要是魅力。明确本课学习内容和教学目标。 2、新课教学 (1)民间美术的基本定义: 通过不同类型民间美术幻灯作品数幅,让学生区别,发表见解,再作归纳,得出民间美术的基本定义:民间美术在古代是相对于宫廷美术、士大夫文人美术、在现代是相对于专业美术而言的美术种类。 学生活动:通过不同类型的作品比较和区别,发表见解,理解民间美术的基本定义。 (2)民间美术的主要种类: 播放一段有关民间美术介绍的录象后(课件展示) 提问:民间美术主要有哪些种类? 板书:民间美术的主要种类: 学生活动:观后思考,讨论并回答 归纳:年画、剪纸、风筝、玩具、刺绣、编织等。(展示板书) (3)民间美术的特点:

A、展示图片数幅提问:从以上图片中,是否能感受民间美术的特点? 学生回答 归纳:1、创作具有一定自发性特点。(课件展示) B、展示图片数幅启发学生思考特点之二。 学生回答 归纳:2、具有实用性和装饰性特点。(课件展示) C.展示图片数幅(课件展示) 提问:从以上图片中不同的民间玩具风格,是否知道民间美术还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 归纳:3、具有地方性和继承性特点。(课件展示) D.再展示图片数幅(课件展示) 提问:从图片中说明民间美术还具有什么特点? 学生思考回答 归纳:4、就地取材,因材施艺。(课件展示) 试让学生对作品《万象更新》(年画)、《布老虎》(玩具)等作品进行赏析。 3、学生欣赏评论练习: 学生对活动:学生对《万象更新》(年画)、《布老虎》(玩具)等作品作认真观赏赏后、小组议论探讨 学生代表对作品赏析评论同伴作适当补充、归纳。 4、课堂小结: 本课对民间美术进行了欣赏学习。中国民间美术内容十分丰富,我们应以本课学习为起点,对民间美术作进一步的研究学习,并可对我们常州地区的民间美术进行探究,树立热爱家乡、热爱中华民族的精神。

人教版高三年级物理教案

人教版高三年级物理教案 篇一:《力的合成》 一.教材简析 本节课力的合成,是在学生了解力的基本性质和常见几种力的基础上,通过等效替代思想,研究多个力的合成方法,是对前几节内容的深化。 本节重点介绍力的合成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但实际这是所有矢量运算的共同工具,为学习其他矢量的运算奠定了基础。 更重要的是,力的合成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基础,对今后牛顿运动定律、平衡问题、动量与能量问题的理解和应用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这节课承前启后,在整个高中物理学习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定位 为了让学生充分进行实验探究,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本节内容分两课时来完成,今天我说课的内容为本节内容的第一课时。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合力、分力、力的合成的概念.理解力的合成本质上是从等效的角度进行力的替代. .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合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合力和分力的概念,了解物理学常用的方法——等效替代法. .通过实验探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培养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实验态度.

根据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如下: 一、重点 .合力和分力的概念以及它们的关系. .实验探究力的合成所遵循的法则. 二、难点 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和运用。 三、重、难点突破方法——教法简介 本堂课的重、难点为实验探究力的合成所遵循的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为了实现重难点的突破,让学生真正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就要让学生亲自体验规律获得的过程。 因此,本堂课在学法上采用学生自主探究的实验归纳法——通过重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让学生亲自去体验、探究、归纳总结。体现学生主体性。 实验归纳法的步骤如下。这样设计让学生不仅能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这也是本堂课突破重点和难点的重要手段。 本堂课在教法上采用启发式教学——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启发学生,激发学生思维。体现教师主导作用。 四、教学过程设计 采用六环节教学法,教学过程共有六个步骤。 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安排两个同学共提一桶水,再请全班力气的同学来提这一桶水,游戏虽简单,但能迅速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然后用图片引导学生通过作用效果相同得出合力与分力的概念。由此引出—— 第二环节、新课教学: 展示合力与分力以及力的合成的概念,强调等效替代法。举例说明等效替代

人教版高中美术鉴赏教案

第一课 学些美术鉴赏知识 教学目的:1、了解一下美术鉴赏的对象..、范围..。 2、了解欣赏的基本方法....。使学生了解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并能初步应用该方 法进行鉴赏练习....。 3、调动学生参与欣赏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 教学重点:介绍鉴赏方法,特别强调美术评论的非唯一性....特点是本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本课为全册的引言,故设法消除学生的枯燥、乏味感......,引导学生用鉴赏方法进行 鉴赏练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1、鉴赏=欣赏? (引导学生看书) 2、 美术=艺术? 讲解: 1、假设有这么两个人评价同一幅作品: 甲说:“这幅作品我不懂得欣赏”。 乙说:“这幅美术作品我鉴赏不了”。这两句话和这两个人的身份有什么实质性上的区别? (甲外行,乙具备这一专业知识。“欣赏”强调一个“赏”,表示看,可以是走马观花似的; “鉴赏”则强调一个“鉴”字,有鉴别之意,要对美术作品和美术形式进行评价。) 2、美术、艺术:源于古罗马拉丁文“art ”,都指自然造化的人工艺术,即通过手工制作的 一种艺术。包括文学、音乐和戏剧等等。之后中国文艺界、教育界才把“美术”和“艺术” 这两个概念区分开来。艺术包含美术,美术只是艺术的一个门类,艺术还包括音乐、戏曲、 影视、文学、杂技等。 二、新授 有人说:美术姓美,也有人认为美术姓术。这其中的争论也历来为教育专家所关注, 从美术的符号语言来说,他是姓术,因为他是运用点、线、面、色彩来表述的一门学科。从 鉴赏的角度来分析,美术应该姓美,因为美术形象的本身就是通过美术家或作者经过提炼加 工的生活原型,这些形象是通过审美的提炼加工成具有美感的形象。 (让同学们说说哪种说法比较正确引出美术的真正定义) 1、 美术的定义:美术是以物质材料为媒介,塑造可观的静止的,占据一定平面或立体空间 的艺术形象的艺术。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2、美术的范畴:美术通常指建筑..、雕塑..、绘画..和工艺美术....等。在中国还包括书法..和篆.刻。 a 、建筑艺术:是以建筑的工程技术为基础的一种造型艺术。 b 、雕塑:又称雕刻,是雕、刻、塑三种创制方法的总称。指用各种可塑材料(如石膏)或可雕、可刻的硬质材料(如木材、石头、金属、玉块等),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艺术。 (如石膏像、木雕等。)

高三物理复习教案

高三物理复习教案 静电场 教学目标 通过复习整理静电场的规律、概念,建立静电扬的知识结构。利用场的思想、场叠加的思想认识和解决电场问题,加深对静电场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静电场部分的内容概念性强,规律内容含义深刻,是有关知识应用的基础。但由于概念和规律较抽象,对掌握这些概念和规律造成了一定的难度。所以,恰当地建立有关的知识结构,处理好概念之间、规律之间的关系,是解决复习困难的有效方式。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一、对规律和概念的回顾 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复习静电场的有关知识,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原来学过的规律和概念都有哪些?(将学生分组,进行回顾和整理) 学生活动 学生按组,回忆已学的有关知识,相互提醒,相互启发。 在教师的安排下,每组学生选择一名代表,将他们整理的知识内容写在黑板上。(安排3个,由于内容基本相同,其它组再做一些补充。) 学生代表上台。 建立知识结构: 从同学们整理出来的知识内容上看,基本上能够把静电场的有关内容列举出来,但一般来说,每个同学在整理知识时,方式方法又有所区别。为了使知识在我们头脑中更有利于理解和记忆,建立一个适合于自己的知识结构网络是必要的和有效的。下面,我们来共同构造这个静电场部分的知识结构网络。 (带领学生整理和建立静电场的知识结构,知识结构图表见附图) 二、静电场概念的几个问题讨论 1.场概念的巩固 [问题1]带电小球A、C相距30cm,均带正电。当一个带有负电的小球B放在A、C 间连线的直线上,且B、C相距20cm时,可使C恰受电场力平衡。A、B、C均可看成点电

荷。①A 、B 所带电量应满足什么关系?②如果要求A 、B 、C 三球所受电场力同时平衡, 它们的电量应满足什么关系? 学生读题、思考,找学生说出解决方法。 通过对此题的分析和求解,可以加深对场强概念和场强叠加的理解。学生一般从受力平 衡的角度进行分析,利用库仑定律求解。在学生解题的基础上做以下分析。 分析与解:①C 处于平衡状态,实际上是要求C 处在A 、B 形成的电场中的电场强度为 零的地方。 既然C 所在处的合场强为零,那么,C 所带电量的正或负、电量的多或少均对其平衡无 影响。 ②再以A 或B 带电小球为研究对象,利用上面的方法分析和解决。 答案:①q A ∶q B =9∶4,②q A ∶q B ∶q C =9∶4∶36。 [问题2]如图3-1-1所示,在方框区域内有匀强电场,已知U A =2V ,U B =-6V ,U C = -2V 。试用作图法画出电场中电场线的方向。 学生读题、思考。找学生在黑板上作图。 通过此题的分析和解决,使学生对匀强电场的理解更深刻。 分析和解:据题A 、B 两点间的电势差为8V ,A 、C 两点间的电势差为4V 。所以,先 将A 、B 两点用直线连接,则A 、B 两点间的中点的电势为4V ,与C 点的电势相同。将这 两点连起来,就是电势为-2V 的等势线,电场线应与该直线垂直,且由高电势点指向低电 势点。(如图3-1-1所示) [问题3]我们知道,公式2r Q k E =表示点电荷Q 的场中的某一点的电场强度,得到的单位为N/C ;公式d U E =表示匀强电场中的场强。大小,其单位为V/m 。那么,单位N/C 能否用在匀强电场中?如果能,其物理意义是什么?单位V/m 能否用在点电荷的电场中,如 果能,其物理意义又是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