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发展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可以看作第一阶段,被称为质量检验阶段;第二阶段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到20世纪50年代,被称为统计质量控制阶段;第三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开始至今的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在我国的发展也分为三个阶段:

1.1979---1989年,全面质量管理的引进和推广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政府主导,自上而下有计划、有重点地向企业引进和推广,1979年,我国颁布了《优质产品奖励条例》,这是一项开展提高产品质量持久活动的重要举措。

2.1989年----1999年,全面质量管理的普及和深化阶段,1992年,我国开展了“中国质量万里行”活动。1993年,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标志着我国的质量工作进一步走上了法制化的道路。1996年,国务院颁布了《质量振兴纲要》。1999年,我国召开了全面质量会议,会后颁布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产品质量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

3.1999年至今,全面质量发展和创新阶段。在这一时期,我国的许多先进企业确立了质量在企业中的战略性地位,纷纷通过质量管理使得产品质量赶上或超过了发达国家产品的水准,树立了我国的民族品牌。2000年12月,原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布了GB/T19000族等同采用2000版ISO9000族标准。2001年,国务院决定将原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和原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合并,组建了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同时成立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04年9月,国家质检总局发布了国家标准GB/T19580--2004《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和GB/T19579---2004《卓越绩效评价标准实施指南》。这些都极大地推动了我国质量管理工作的开展,提高了我国产品的质量水准。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发展,我们生活的社会已经从后工业化社会发展到了信息化社会,由知识经济发展到数字化时代,由区域性贸易发展到国际化贸易,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势不可挡。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党的十六大和十届人大的胜利召开,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指明了要全面推进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国内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将进一步加快,我们将面对更加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质量、环保和职业安全将成为市场竞争的焦点!进入国际贸易的商品或提供的服务,不但其技术指标和服务标准应符合顾客的要求,而且其生产和服务的过程也应该是可信的。产品或服务质量符合顾客的要求是国际贸易得以实现的客观基础,这已成为WTO基本规则和国际贸易供需双方的共识!国内企业组织如何应对“入世”后所带来的各种机遇和挑战,如何采用国际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来管理我们的企业和组织,不断发展壮大自己,这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重大问题!与此同时,关税的不断降低,国际经济贸易交流日益频繁,世界各国为了保护自己国民经济中的民族产业与人民生活的质量、安全和卫生,往往通过设置各种技术性壁垒来限制他国的产品或服务进入本国。如何冲破这种国际贸易中的技术性壁垒是人们必须认真考虑的首要问题。在这当中,全面贯彻实施ISO9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开展质量认证,既是我们应用国际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消除国际贸易技术性壁垒的有效手段。市场经济是法制的经济。市场经济法则要求的是以质取胜,优胜劣汰。贯彻和实施国际质量管理体系,开展质量认证可以加强企业或组织的基础管理,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是尽快实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