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及代表人物和理论

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及代表人物和理论

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及代表人物

1.质量检验阶段

这一阶段一股是指18世纪中期至20世纪30年代。也即从欧洲工业革命开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这一阶段质量管理活动的特点在于,从观念上看,仅仅把质量管理理解为对产品质量的事后检验;从方法上看,是对已经生产的产品进行百分之百的全数检验,采用剔除不合格品来保证产品的质量。从质量管理的执行者来考察,这一阶段又可分为三种不同情况:开始,由工人自己来完成对自己生产的产品的检验;其后,随着生产力发展、生产分工的全面推进和以美国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思想的提出,分工由生产分工进入管理职能分工,质量管理的职能从生产工人中明确地划分了出来,由工长专门监督、检查对计划、设计、产品标准等项目的实施,这实际上是为逐步形成职业性的检查岗位、部门和人员作了准备;最后,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专职检验人员、部门终于从工长完全脱离了出来成为一个职能部门。

在这一阶段,要实施有效的检验,必须对产品是否合格确立一个标准,这里必须提到两个重要的历史事实,一个是产品的标准化问题;另一个是公差界限问题。因为这两个问题的提出和实施为质量管理的进一步发展作了必不可少的技术准备。

所谓标准化问题是指,随着资本主义工业化大生产的发展,工厂工人的劳动生产率的几倍、几十倍甚至成百上千倍高于手工业工人,生产产品的大幅增长要求零部件系列化和标准化,从而达到互换性,大幅度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这一生产要求又促使了精密量具的生产和应用。在18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的这种标准化生产模式取得了巨大成功。引起了欧洲各工业国家的广泛关注。随着生产的发展,人们实际上已经认识到一台机器再精密、调试得再准确、操作工人再熟练,但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特征不可能只取一个数值,这已由精密量具的使用而得到证明。这种认识是十分必要的,人们于是提出了公差界限

的问题。在1840年左右,美国提出生产者对装配的零部件规定一个公界差;1870年更加明确规定,超出公差界限即为不合格品,从而保证装配的零部件的通用性、互换性。公差界限概念的提出,实际上反映了人们对产品质量水平和产品经济性的相互约束的新认识,反映了人们追求质量水平和经济性最佳组合的一种新思考。

这一阶段的质量管理有两个问题是必须要解决的,一是事后检验无法在生产过程中就对质量进行预防和控制,当不合格的产品大量出现时,人们已无法加以制止。因此探索新方法,势在必行。二是全数检验成本太高,当产品检验有破坏

性时,这种检验的可行性就成大问题了。于是人们必须思考是否可以只检验少数产品就可以达到同样的目的,这些思考为新的质量管理方法的产生作了前期淮备。

2.统计质量控制阶段

代表人物:休哈特

这一阶段一般是指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

这一阶段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电报电话公司的贝尔实验室的休哈特。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贝尔电话实验室成立了两个课题的研究组,一个研究组从事过程控制,体哈特主张对生产过程的控制,应事先做好生产设备的调试工作、生产环境的整顿工作、技术人员和生产人员的培训工作,并要求生产人员在生产过程中规范操作,保证生产过程处于技制之中从而达到稳定的目的。体哈特的具有里程婶意义的贡献在于,首创了生产过程的监控工具——控制图,并于1931年出版了《产品质员的经济控制》一书,这本专著奠定厂质量控制理论的基础。

休咕特首创控制图,绝不是偶然的,而是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和实践背景。因为休哈特工作的贝尔实验室是研究自动电话机的。在当时.每部电话机有201个零件,而实施电话机之间的通讯其装置更为复杂,要有11万个零件,生产电话机和通讯装置的材料不但数量较多,而且价格昂贵。于是如何在生产中提高质量、降低成本成为一个必须突破的难题。当时数理统计的理论已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又为休哈特的控制图的发明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理论基础。数理统计的理论需

要在实践中寻找应用新领域,而休哈特的工作实践又需要新的理论工具以解决实际问题,在这两者的交融点上,休哈待的控制图在生产实践中应运而生。在和休哈特几乎同时.德国柏林大学贝格等3人于1927年出版了《数理统计学对大量生产问题的应用》从他们得出了和休哈特几乎类似的结论,这也说明控制图的发明是时代造就的质量管理成果。

在与休哈特主持过程控制课题研究的同时,贝尔实验室的道奇与罗米格提出了“产品检查批容许不合格品率的概念及抽样方案”,后又提出“平均检出质量极限的概念及其抽样方案”。这些方案在贝尔实验室的大批量产品的生产中进行了无数次的应用,表明它是一种十分有效的质量管理方法。在1944年,正式公布了“道奇—罗米格抽样方案”。

休哈特的“控制图”和道奇、罗米格的“抽样方案”两个成果成为统计质量控制阶段的主要标志性成果。

在体哈特和道奇、罗米格提出质量控制理论和质量检验理论之时,正值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衰退时期,理论的推广和应用受到了一定的影响。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作为同盟国的兵站总基地,需要大量生产军需品,军方为了保证

军用品质量,迫切要求进行质量控制,于是休哈特的控制图和道奇、罗米格的“抽样方案”才得到广泛的应用。

但是,统计质量控制也存在不足。统计质量控制阶段由于统计方法的应用的巨大成功,往往使人们产生了一个误解、认为质量管理和统计方法是同一件事,于是质量管理也成为统计专家的事,这就暴露了统计质量控制的不足。这一阶段的质量管理实践,也的确把质量的控制和管理局限在制造和检验部门,而实际上要使企业生产高质量的产品,必须要求全员参与质量管理、全过程质量管理、全企业质量管理,并且采用多种管地方法,这就成为全面质量管理萌生的促动因素。

3.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代表人物:菲根堡姆、朱兰、戴明

这一阶段一般认为始于20世纪60年代,质量管理至今还处于不

断的发展和完善之中。20世纪60年代,随着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特别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创新成果的不断涌现,质量管理的对象、内容和任务发生了新的变化。这一时期,人们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从单纯的使用性能发展为对耐用性、美观性、安全性、可靠性及经济性的全面关注,这就大大提升了人们对产品质量的需求水平、也对质量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这一时期,系统分析的观念和方法日趋成熟并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管理之中。于是,人们认识到质量管理问题不能同外部环境相隔离,只能把质量管理与整个企业管理乃至企业以外的社会相联系,只能把其作为企业管理系统乃至社会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于是联系的观点、制约的观点、沟通的观点在质量管理中被广泛应用。在管理科学中,以人为本的观念也被充分强调了,于是重视人的积极因素、调动人的积极性、组织员工的广泛参与成为质量管理中被广泛接受的理念,并付诸实施。60年代初,伪劣商品充斥市场,消费者权益受到了巨大的威胁和侵害,许多国家发起了“保护消费者权益”运动,造就迫使企业更加强化质量管理,这一运动成为质量哲理理论发展和实践推行的巨大动力。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市场竞争尤其是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质量已成为企业竞争的核心要素,各国企业都十分重视产品责任和质量保证问题,强化质量管理,以确保用户安全、可靠地使用产品。如上所述.随着人们对质量内涵的认识的不断深化,质量管理的外延不断扩展,而对如此泛化的质量管理任务,单单应用统计质量控制方法显然是远远不够的了。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全面质量的管理的理论营运而生。1961年美国通用电器公司质量经理菲根堡姆出版了《全面质量管理》一书,全面地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的原理和方法,在该书中,菲根堡姆指出:“全面质量管理是为了能够在虽经济的水平上并考虑到充分满足用户要求的条件下进行市场研究、设计、生产和服务,把企业各部门的研制质量、维标质量和提高质量的活动构成一体的有效

体系。”根据这一观点,显然质量管理绝不是质量管理职能部门的单独责任,而是全体员工广泛参与并各负其责的整个企业的活动。

在全面质量管理的新观念提出和推行过程中,美国著名质量管理

专家朱兰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朱兰提出全面质量管理有三个环节:质量策划、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这称为“朱兰三部曲”,并于1951年首次出版了《质量控制手册》,成为质量管理领域的权威著作。

20世纪60年代以来,菲根堡姆的全面质量管理观念被世界各国广泛接受。

日本在全面推进质量管理过程中作出了创新探索,提出开展“质量管理小组”的活动,使质量管理工作扎根于员工之中,使其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并且提出了“质量改进七种工具”。日本著名质量管理专家石川馨提出“广义的质量”以及“因果图”,田口玄一提出“质量损失函数概念”,赤尾洋二提出“质量功能展开”等方法,这些都是对质量管理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在世界各国得到了广泛的推广。

美国是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诞生地,但是发人深省的是,全面质量管理真正在实际中取得成功的却是日本。日本在推行中的一个特点是把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密切结合日本的实际,走出了一条日本化的质量管理新路,创造了新的方法,并且以质量管理小组形式深扎于实践之中。80年代,面对国际竞争的不利局面,美国人反思了自身在质量管理上的失误,在著名质量管理专家戴明的推动下,又把质量管理置于企业管理的核心地位,并努力付诸实施,终于在美国经济发展中发挥了显著作用。经过努力,到90年代,美国的钢铁、汽车等质量又超过了日本。这种经历又为全面质量管理重在实践、重在应用作了一个最好的注脚。

质量管理发展历程

质量管理发展历程 一、质量管理的起源 质量管理作为一门管理学科,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工业革命时期。当时,随着机械化生产的兴起,产品质量的稳定性成为企业迫切关注的问题。于是,一些企业开始采取一些简单的质量控制手段,如检查和测试等。这标志着质量管理的初步形成。 二、质量管理的发展阶段 1. 质量控制阶段 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质量管理进入了质量控制阶段。在这个阶段,企业开始注重产品的质量控制,通过检验和测试等手段来确保产品符合规定的要求。同时,质量控制手段的不断完善,如统计质量控制、质量控制圈等的引入,为质量管理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质量保证阶段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质量管理进入了质量保证阶段。在这个阶段,企业开始从质量控制转向质量保证,即通过建立一套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以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质量保证体系的关键是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和质量记录等的编制和执行。 3. 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20世纪70年代至今,质量管理进入了全面质量管理阶段。在这个阶段,质量管理不再局限于产品质量,而是全面关注企业的全面质

量,包括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和管理质量等。全面质量管理强调持续改进,通过引入各种管理工具和方法,如质量功能展开、六西格玛、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等,来实现质量的全面提升。 三、质量管理的最新趋势 1. 智能化和数字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化和数字化已成为当前质量管理的最新趋势。企业可以借助先进的软件和设备,实现对生产过程和质量数据的实时监控和分析,从而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改进。 2. 数据驱动的决策 在全面质量管理阶段,质量管理已从主观意识驱动转向数据驱动。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质量数据,企业可以更加科学地评估和改进质量绩效,做出更加准确和可靠的决策。 3. 质量与可持续发展的融合 随着人们对环境和社会责任的日益重视,质量管理也开始与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合。企业在追求质量的同时,还要关注对环境的影响和社会的贡献,通过改进产品设计、节约资源和减少废弃物等措施,实现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双赢。 四、质量管理的未来展望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竞争的加剧,质量管理在企

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

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 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开始出现生产和交换活动的时候。以下是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 1. 古代手工业阶段:在古代的手工业阶段,质量管理主要依靠手工工艺师傅的技艺和经验,没有明确的质量管理体系。 2. 工业革命前阶段: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大规模机械生产成为可能。质量管理开始追求标准化和流程化。生产者开始逐步意识到质量的重要性,引入了简单的质量控制措施。 3. 20世纪早期的质量检验阶段:在生产过程中,质量控制开始引入更加系统化的方法。单纯的质量检验工作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以产品质量为中心的质量管理活动。 4. 统计质量控制阶段:20世纪上半叶,统计方法在质量控制中的应用逐渐普及。统计过程控制和抽样检验成为质量控制的主要工具。这一阶段注重降低过程中的变异性。 5. 全面质量管理阶段:20世纪60年代,质量管理得到进一步发展,引入了全面质量管理(TQM)的概念。TQM强调质量是整个组织的责任和目标,并促使组织通过与供应商、客户和员工的合作来实现质量的不断提高。 6. 六西格玛阶段:20世纪80年代,质量管理进一步发展,引入了六西格玛(Six Sigma)的概念。六西格玛通过统计方法和改进项目来降低过程的变异性,实现质量的持续改善。

7. 连续质量改进阶段:21世纪,质量管理进一步发展为连续 质量改进(CQI)。CQI强调质量管理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需要不断追求卓越和改进,以满足客户的需求和期望。 总体来说,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从简单质量检验到全面质量管理和连续质量改进,体现了质量管理在不断适应和改进的过程中的发展和进步。每个阶段都在不同程度上提升了质量管理的水平,并对现代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质量管理体系的演化与发展

质量管理体系的演化与发展质量管理体系是指一个组织为实现其质量目标而制定、实施、维护并改进的一系列互相关联的活动、政策、程序和流程。随着时间的推移,质量管理体系也在不断演化和发展。本文将探讨质量管理体系的演化历程,并讨论其发展趋势。 一、质量管理体系的起源 质量管理体系最早源自军事领域,主要应用于满足军事产品的质量标准和需求。其后,质量管理体系得以逐渐推广到其他行业领域。20世纪70年代,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提出了质量管理体系的标准化要求,并于1987年发布了ISO 9000系列标准,推动了质量管理体系的进一步发展。 二、质量管理体系的演化历程 1. 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 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是质量管理体系的最早标准化模型,其核心是质量保证的原则和方法。该体系着重强调质量标准的设定、组织的质量职责和责任、流程控制、持续改进等方面。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为许多组织提供了一个统一的质量管理框架,有效提升了组织的质量水平。 2. 全面质量管理(TQM)

全面质量管理是在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质量管理理念和方法。TQM强调全员参与和持续改进的原则,注重管 理和组织文化的建设,以实现对质量的全面控制。TQM不仅仅关注质 量控制,更注重从组织层面寻找问题的根源,并提出改进的措施和方法。 3. 六西格玛(Six Sigma) 六西格玛是一种通过数据驱动的管理方法,旨在通过减少过程的变 异性和缺陷,提高质量水平和效率。六西格玛方法强调制度性的管理 和统计方法,以准确测量和分析数据,从而优化和改进组织的运作流程。六西格玛方法在许多大型组织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取得了卓越的 质量管理成果。 三、质量管理体系的发展趋势 1. 整合化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全球化竞争的加剧,质量管理体系将更趋向 于整合化。不同管理体系,如质量管理、环境管理和职业健康安全管 理等,将逐渐融为一体,形成一体化的管理体系。 2. 持续改进 持续改进是质量管理体系的核心要素,也是发展趋势之一。组织需 要不断寻找问题的根源,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改进。通过持续改进,组织可以不断提高质量水平和绩效,提升竞争力。 3. 数据驱动

质量管理发展历程

质量管理发展历程 质量管理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发展历程。以下是质量管理的一些重要里程碑: 1. 工艺控制阶段:在20世纪初,质量管理主要是通过工艺控制来保证产品质量。这包括通过对生产过程的监控和调整来确保产品达到预期的质量要求。 2. 质量检验阶段:随着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质量检验作为质量管理的重要手段逐渐被引入。通过对产品进行抽样检验,可以发现并修正产品中的缺陷。 3. 质量控制阶段:在20世纪中叶,质量管理逐渐从检验转向控制。通过建立统计控制图和质量控制圈等手段,企业可以控制生产过程中的变异性,提高产品的一致性和可靠性。 4. 全面质量管理(TQM)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期,全面质量管理成为主导质量管理的理念。TQM将质量管理从单纯的产品质量控制扩展到全面的组织质量管理。TQM注重强调全员参与、持续改进和客户满意度。 5. 六西格玛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期,六西格玛作为一种管理方法被引入质量管理领域。六西格玛通过精细的数据分析和过程改进方法,追求达到极高的产品和服务质量水平。 6. 整体质量管理(TQC)阶段:整体质量管理是日本企业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种管理思想。TQC将质量管理作为企

业整体管理的一部分,强调全员参与、持续改进和顾客导向。 7. 质量卓越管理(QEM)阶段:质量卓越管理是在TQM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质量管理方法。QEM强调追求卓越的质量水平,并通过创新和持续改进来实现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 8. 质量认证体系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发布了质量管理体系标准(ISO 9000系列),推动了质量认证的发展。质量认证体系的建立使得企业可以通过第三方机构的审核和认证来证明其质量管理水平和能力。 以上是质量管理发展的一些重要阶段,每个阶段都对质量管理理念和方法做出了不同的贡献,推动了质量管理的不断进步。

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及代表人物和理论

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及代表人物和理论 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及代表人物 1.质量检验阶段 这一阶段一股是指18世纪中期至20世纪30年代。也即从欧洲工业革命开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这一阶段质量管理活动的特点在于,从观念上看,仅仅把质量管理理解为对产品质量的事后检验;从方法上看,是对已经生产的产品进行百分之百的全数检验,采用剔除不合格品来保证产品的质量。从质量管理的执行者来考察,这一阶段又可分为三种不同情况:开始,由工人自己来完成对自己生产的产品的检验;其后,随着生产力发展、生产分工的全面推进和以美国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思想的提出,分工由生产分工进入管理职能分工,质量管理的职能从生产工人中明确地划分了出来,由工长专门监督、检查对计划、设计、产品标准等项目的实施,这实际上是为逐步形成职业性的检查岗位、部门和人员作了准备;最后,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专职检验人员、部门终于从工长完全脱离了出来成为一个职能部门。 在这一阶段,要实施有效的检验,必须对产品是否合格确立一个标准,这里必须提到两个重要的历史事实,一个是产品的标准化问题;另一个是公差界限问题。因为这两个问题的提出和实施为质量管理的进一步发展作了必不可少的技术准备。 所谓标准化问题是指,随着资本主义工业化大生产的发展,工厂工人的劳动生产率的几倍、几十倍甚至成百上千倍高于手工业工人,生产产品的大幅增长要求零部件系列化和标准化,从而达到互换性,大幅度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这一生产要求又促使了精密量具的生产和应用。在18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的这种标准化生产模式取得了巨大成功。引起了欧洲各工业国家的广泛关注。随着生产的发展,人们实际上已经认识到一台机器再精密、调试得再准确、操作工人再熟练,但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特征不可能只取一个数值,这已由精密量具的使用而得到证明。这种认识是十分必要的,人们于是提出了公差界限

质量管理的发展历史

质量管理的发展历史 (一)工业时代以前的质量管理 虽然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最原始的质量管理方式已很难寻觅,但我们可以确信人类自古以来一直就面临着各种质量问题。古代的食物采集者必须了解哪些果类是可以食用的,而哪些是有毒的;古代的猎人必须了解哪些树是制造弓箭最好的木材。这样,人们在实践中获得的质量知识一代一代地流传下去。 人类社会的核心从家庭发展为村庄、部落,产生了分工,出现了集市。在集市上,人们相互交换产品(主要是天然产品或天然材料的制成品),产品制造者直接面对顾客,产品的质量由人的感官来确定。 随着社会的发展,村庄逐渐扩展为商品交换,新的行业——商业出现了。买卖双方不现直接接触了,而是通过商人来进行交换和交易。在村庄集市上通行的确认质量的方法便行不通了,于是就产生了质量担保,从口头形式的质量担保逐渐演变为质量担保书。商业的发展,要使彼此相隔遥远的连锁性厂商和经销商之间能够有效地沟通,新的发明又产生了,这就是质量规范即产品规格。这样,有关质量的信息能够在买卖双方这间直接沟通,无论距离多么遥远,产品结构多么复杂。紧接着,简易的质量检验方法和测量手段也相继产生,这就是在手工业

时期的原始质量管理。由于这时期的质量主要靠手工操作者本人依据自己的手艺和经验来把关,因而又被称为“操作者的质量管理”。18世纪中叶,欧洲爆发了工业革命,其产物就是“工厂”。由于工厂具有手工业者和小作坊无可比拟的优势,导致手工作坊的解体和工厂体制的形成。在工厂进行的大批量生产,带来了许多新的技术问题,如部件的互换性、标准化、工装和测量的精度等,这些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催促着质量管理科学的诞生。因此,质量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是在20世纪的事情。 (二)工业化时代的质量管理 20世纪,人类跨入了以“加工机械化、经营规模化、资本垄断化”为特征的工业化时代。在过去的整整一个世纪中,质量管理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质量检验阶段 20世纪初,人们对质量管理的理解还只限于质量的检验。质量检验所使用的手腕是各类的检测装备和仪表,体式格局是严格把关,举行百分之百的检验。其间,美国出现了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运动”。“科学管理”提出了在人员中举行科学合作的请求,并将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中央在加一个检验环节,以便监视、检查对计划、设计、产品尺度等项目标贯

全面质量管理发展历史概述

全面质量管理发展历史概述 最早提出全面质量管理概念(Total Quality Management)的是美国通用电器公司质量管理部的部长菲根堡姆(A.V.Feigenbaum)博士。1961年,他出版了一本著作,该书强调执行质量只能是公司全体人员的责任,应该使全体人员都具有质量的概念和承担质量的责任。因此,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思想是在一个企业内各部门中做出质量发展、质量保持、质量改进计划,从而以最为经济的水平进行生产与服务,使用户或消费者获得最大的满意。 全面质量管理(TQM)的四个发展阶段 从1961年菲根堡姆提出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开始,世界各国对它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使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方法、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应用和发展。概括地讲,全面质量管理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日本从美国引入全面质量管理 1950年,戴明博士在日本开展质量管理讲座,日本人从中学习到了这种全新的质量管理的思想和方法。当时,全面质量管理的思路和概念并没有像如今一样被完整地提出来,但是它对日本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到1970年,质量管理已经逐步渗透到了全日本企业的基层。 ◆质量管理中广泛采用统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企业从质量管理中获得巨大的收益,充分认识到了全面质量管理的好处。日本人开始将质量管理当作一门科学来对待,并广泛采用统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进行推广和应用,全面质量管理在这一阶段获得了新的发展。 ◆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容和要求得到标准化 随着全面质量管理理念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采用这种管理方法。1986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把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容和要求进行了标准化,并于1987年3月正式颁布了ISO 9000系列标准,这是全面质量管理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因此,我们通常所熟悉的ISO 9000系列标准实际上是对原来全面质量管理研究成果的标准化。 ◆质量管理上升到经营管理层面 随着质量管理思想和方法往更高层次发展,企业的生产管理和质量管理被提升到经营管理的层次。无论是学术界还是企业界,很多知名学者如朱兰、石川馨、久米均等人,都提出了很多有关这个方面的观念和理论,“质量管理是企业经营的生命线”这种观念逐渐被企业所接受。 全面质量管理(TQM)在国外的实施现状 60年代以来,菲根堡姆的全面质量管理概念逐步被世界各国所接受,但是由于国情不同,各国企业在运用时又加进了一些自己的实践成果,各有所长。目前,全面质量管理已经获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整个世界的工业需要恢复。全面质量管理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美国为代表的“美国系统”、以日本为代表的“日本系统”,以及以前苏联和东欧国家为代表的“前苏联系统”,这三种全面质量管理系统各有自己的特点。 ◆以美国为代表的“美国系统” 在全面质量管理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不得不提到无缺陷运动。这项活动来源于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时为了能够确保军品的生产质量,各个工厂成立了一些最新的质量管理组织机构。特别是以美国为代表的美国系统,在质量管理过程中第一次展开了质量成本或质量费用的研究,即认为质量管理是需要付出成本的,具体研究内容包括故障费用、评价鉴定费用和预防费用等。 ◆以日本为代表的“日本系统” 从70年代开始,日本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推广全面质量管理,它是在美国经验的基础上发展出了QC小组这种全民性的质量管理活动形式,QC小组成为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核心要素之一,菲根堡姆等质量大师都曾到日本激励推动QC小组的活动。到70年代末期,日本国内已经发展出了70万个QC小组,共有500多万成员参与了QC小组活动,这样就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日本系统”。

论述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

论述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答:质量管理经历了三个阶段 1. 质量检验阶段,仅能对产品质量实施事后把关,但是产品的质量不是检验出来的,因此,质量检验并不能提高产品的质量,只能剔除次品和废品。全数检验成本高,不适合大规模生产。 2. 40-60 年代,质量管理从检验阶段发展到统计过程控制阶段,产品的 质量不是检验出来的,而是生产制造出来的,所以将质量控制从检验阶段提前到生产阶段,实行过程控制。并采用抽样检验来适应大规模生产。 3. 全面质量管理阶段。强调全体员工都参与质量控制。从种植,采购, 仓储,生产等一系列环节都要有相应的质量管理。 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朗志正,我国著名的质量和标准化专家,现任国务院参事、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教授•他于1958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学院第一机械系,1966年调入北京理工大学任教.从1978年起,他开始从事质量管理和标准化的教学、科研、企业诊断和咨询以及全面质量管理的推广工作,是"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目前还 担任着北京市人民政府顾问、中国质量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标准化协会常务理事等多项职务. 1958年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火炮设计与制造专业,任南京307厂设计研究 所设计组长,1966年调入北京理工大学,先后在飞行器系、管理工程系和管理与经济学院任教,并从事科学研究工作;1998年任国务院参事、北京市人民政府顾问,中国质量管理协会理事,中国标准化协会理事,北京质量管理协会副会长;全国质量管理优秀工作者,国防科技工业质量先进个人,2000年质量管理 突出贡献奖,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 1979年开始结合工作实践着手写出一本50万的《质量控制方法与管理》,这是国内最早的基本有影响的质量管理方面的书籍之一。以此为基础,郎志正一 方面参加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一方面积极参与全国质量管理的推行活动。 刘源张,1950年夏天刘源张教授在东京,经由日本质量学者石川馨的介 绍,在日本“科技联”研究质量理论。当时美国学者戴明在日本演讲质量统计控制,刘教授通过石川馨拿到戴明的演讲讲义,并了解相关的情况。

质量管理发展史

第一章质量管理发展史 一、绪言 当工商业从农业中分化出来后,质量管理就产生了。 约公元前18世纪,古代汉谟拉比法典中有一条法律规定:‘如果营造商为某人造一所房屋,由于他建得不牢固,结果房屋倒塌,使房主身亡,那么这位营造商将被处死’。 在我国,甲骨文卜辞中的“司空”,“司工”,就是商王朝任命的专门管理手工业产的官司吏。《周礼考工记》中“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秦始皇兵马俑的“物勒工名”等,都反映我国古代管理的状况。 但直到期20世纪以前,产品质量一直靠手工操作者的手艺和经验来保证,不适合大工业生产,随著生产的发展,企业规模的扩大,特别是以泰勒为代表的“科学管理运动”开展起来后,现代的质量管理才逐渐产生和发展。 从历史的观点来看,差不多每隔20年,在解决质量管理工作方面就会发生若干重大的变革,见以下简图: 质量管理发展简图 质量保证体系 全面质量管理 可靠性 统计质量管理 检验员 工长检验 操作者 1900 1910 1920 1930 1940 1950 1960 1970 1980 1990 从国外工业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质量管理的发展大体经历以下四个阶段。1.质量检验阶段 2.统计质量控制阶段 3.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4.质量标准化阶段

二、质量检验阶段(20世纪初—40年代) 质量检验的思想源远流长,但是作为一种科学的管理方式,则形成于20世纪初至20世纪30年代。20世纪初,科学管理的创始人美国工程师泰勒提出了“科学管理理论”,创立了“泰勒制度”。 泰勒(1856—1915),出生于律师家庭,18岁考哈佛大学,攻读法律以继承父业,但中途因眼疾,神经性头痛辍学。1878—1890钢铁厂,1890—1893总经理,1893—1898咨询师,研究院(强调专业化,即从主观向规范化转变),被尊称为“科学管理之父”,曾任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主席。1895年《计件工资制》,1903年《工厂管理》,1911年《科学管理原理》,1912年美国国会听证会。 伯利恒钢铁厂搬运生铁试验(21磅),工人减少500—140,日工作量增加12.5—47.5,单位工资增加1.15—1.85 泰勒主张计划与执行必须分开,因而需要有“专职检验”这一环节。与此同时,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对零件的互换性,标准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大约从20世纪初开始,大多数企业普遍设置了专职的检验(QC)部门,配备了一定数量的专职检验人员,制定了产品检验制度,添置了必备的检验仪器,用一定的检验手段负责全企业的产品检验工作,因而又被称为“检验员的质量管理”。 企业执行检验的职责由操作者转移到工长,继而转移到专职的检验人员身上,这是一个很大的转变。由检验员把关,加强了生产者的责任心,减少了社会上不良品的流通,促进了产品质量的提高,但人们对质量管理的理解只限于产品质量的检验,即依靠检验手段挑出不合格品,并对不合格品进行统计而已,管理的作用薄弱。 这种“检验员的质量管理”是以半成品,成品的事后检验为主的质量管理方式,对于防止不合格品出厂,保护出厂产品质量和用户利益是完全必要的,但是,这种事后把关型的管理,不能避免不合格品的产生,而且出了质量问题又可能推诿责任,随著生产规模的放大,其缺陷越来越突出。比如: 1)解决质量问题缺乏系统的观念; 2)只注重事后的结果,缺乏预防; 3)它要求对成品进行100%的检验,在大批量生产的情况下往往难以实现。 落检验花时效率低 合格品

质量管理体系发展历程

质量管理体系发展历程 质量管理体系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工业革命时期。当时,由于产业的迅速发展和企业的扩张,出现了大规模的生产和复杂的组织结构,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也逐渐提高。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的质量管理措施,导致了许多产品质量低劣、不合格,给消费者和企业带来了巨大损失。 20世纪初期,质量管理开始引入科学管理的概念和方法。著 名的工程师弗雷德里克·泰勒提出了“科学管理”的理论,强调 通过标准化、规范化的生产过程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这为质量管理体系的整体理论和实践奠定了基础。 1920年代,统计学家沃尔特·A·谢傲挑战了传统的质量控制理念,提出了“统计质量控制”的思想。他的观点是,质量管理应该建立在数据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过程的测量和控制,减少变异性,提高产品质量。 20世纪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和工业的迅速 恢复和发展,对质量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一时期,日本的企业开始引入美国的质量管理经验,通过持续改进和质量控制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 20世纪50年代,日本企业家土光敏夫提出了“质量控制圈”的 概念,强调全员参与、全员质量意识的重要性。这一概念被广泛应用于日本各个行业,将质量管理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20世纪60年代,由于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趋势,质量

管理的国际标准开始出现。此时,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开始着手制定质量管理体系的国际标准,以促进全球贸易的顺利进行。 1987年,ISO发布了第一版的ISO 9000系列标准,标志着现代质量管理体系的正式诞生。这一系列标准包括了质量管理原则、质量管理体系要求、质量管理体系运作指南等内容,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国际认可的质量管理框架。 随着时间的推移,质量管理体系不断发展和完善。2000年,ISO发布了ISO 9001:2000版本,将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更加聚焦于顾客满意度和持续改进。2015年,ISO发布了ISO 9001:2015版本,进一步强调风险管理、组织环境和利益相关方等方面的要求。 质量管理体系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其从最初的质量控制到现代的质量管理,越来越注重于以顾客需求为导向,通过改进过程和系统,提高产品质量和顾客满意度。通过国际标准的发布和推广,质量管理体系成为了全球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简述质量管理发展历史

简述质量管理发展历史 质量管理是指通过对产品或服务的各个方面进行监控和改进,以确保其符合特定要求和标准的管理活动。随着人们对质量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质量管理也得到了不断发展和完善。下面将简述质量管理发展的历史。 1. 质量控制阶段 质量管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质量控制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检验和测试来发现产品的质量问题,并进行修复或剔除不合格产品。质量控制阶段的主要目标是检查产品是否满足规定的质量标准,以确保产品的质量。 2. 质量保证阶段 随着对质量管理的需求不断增加,质量保证阶段应运而生。质量保证阶段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建立一套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确保产品在生产过程中达到一定的质量水平。这一阶段引入了预防性的管理方法,注重从源头上控制产品的质量问题,并对生产过程进行规范化管理。 3. 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到了20世纪80年代,全面质量管理(TQM)成为了质量管理的新趋势。全面质量管理强调整个组织的全员参与,将质量管理作为一种文化和价值观,涉及到组织的方方面面,包括管理体系、流程、

人员培训等。全面质量管理阶段的关键是不断改进和持续提高质量,以满足客户的需求和期望。 4. 六西格玛阶段 六西格玛是一种以数据为基础的质量管理方法,它通过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技术,寻找并消除导致质量问题的根本原因。六西格玛方法的核心是通过减少过程的变异性,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水平。六西格玛方法在制造业和服务业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5. 敏捷质量管理阶段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敏捷质量管理成为了质量管理的新方向。敏捷质量管理强调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注重灵活性和创新性。敏捷质量管理采用迭代和增量的方式进行质量控制和改进,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 总结起来,质量管理发展经历了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全面质量管理、六西格玛和敏捷质量管理等阶段。每个阶段都强调不同的质量管理方法和理念,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和客户期望。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体现了人们对质量的不断追求和持续改进的精神,也为企业提供了不断提升竞争力的有效工具。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质量管理也将继续演进和完善,为人们提供更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

[管理]质量发展的历程

[管理]质量发展的历程 工业革命前产品质量由各个工匠或手艺人自己控制 1875年泰勒制诞生——科学管理的开端 最初的质量管理——检验活动与其他职能分离,出现了专职的检验员和独立的检验部门。 1925年休哈特提出统计过程控制(SPC)理论——应用统计技术对生产过程进行监控,以减少对检验的依赖。 1930年道奇和罗明提出统计抽样检验方法。 1940年代美国贝尔电话公司应用统计质量控制技术取得成效; 美国军方资供应商在军需物中推进统计质量控制技术的应用; 美国军方制定了战时标准Z1.1、Z1.2、Z1.3——最初的质量管理标准。三个标准以休哈特、道奇、罗明的理论为基础。 1950年代戴明提出质量改进的观点——在休哈特之后系统和科学地提出用统计学的方法进行质量和生产力的持续改进;强调大多数质量问题是生产和经营系统的问题;强调最高管理层对质量管理的责任。此后,戴明不断完善他的理论,最终形成了对质量管理产生重大影响的“戴明十四法”。 开始开发提高可靠性的专门方法——可靠性工程开始形成 1958年美国军方制定了MIL-Q-8958A等系列军用质量管理标准——在MIL-Q-9858A中提出了“质量保证”的概念,并在西方工业社会产生影响。 1960年代初朱兰、费根堡姆提出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他们提出,为了生产具有合理成本和较高质量的产品,以适应市场的要求,只注意个别部门的活动是不够的,需要对覆盖所有职能部门的质量活动策划。

戴明、朱兰、费根堡姆的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在日本被普遍接受。日本企业创造了全面质量控制(TQC)的质量管理方法。统计技术,特别是“因果图”、“流程图”、“直方图”、“检查单”、“散点图”、“排列图”、“控制图”等被称为“老七种”工具的方法,被普遍用于质量改进。 1960年代中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制定了AQAP质量管理系列标准——AQAP 标准以MIL-Q-9858A等质量管理标准为蓝本。所不同的是,AQAP引入了设计质量控制的要求。 1970年代 TQC使日本企业的竞争力极大地提高,其中,轿车、家用电器、手表、电子产品等占领了大批国际市场。因此促进了日本经济的极大发展。日本企业的成功,使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巨大影响。 日本质量管理学家对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这一时期产生了石川馨、田口玄一等世界著名质量管理专家。 这一时期产生的管理方法和技术包括: JIT—准时化生产 Kanben—看板生产 Kaizen—质量改进 QFD—质量功能展开 田口方法 新七种工具 由于田口博士的努力和贡献,质量工程学开始形成并得到巨大发展。 1979年英国制定了国家质量管理标准BS5750——将军方合同环境下使用的质量保证方法引入市场环境。这标志着质量保证标准不仅对军用物资装备的生产,而且对整个工业界产生影响。

全面质量管理发展历程

全面质量管理发展历程 概述 全面质量管理(TQM)是一种通过整体质量管理来提高产品 和服务质量的管理理念。TQM在企业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注重全员参与、持续改进和以客户为中心。本文将探讨TQM 的发展历程,包括TQM的起源、发展阶段以及对企业的重要性。 起源 TQM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质量管理理论和实践。 在20世纪初期,传统的质量管理主要关注检验和纠正问题。 然而,由于产业革命的不断推进,企业面临了越来越多的质量问题,传统的质量管理方式已经不再适应变化的需求。 20世纪40年代末,质量管理理论家W. Edwards Deming和Joseph M. Juran等人开始提出新的质量管理理念,这些理念 强调了管理方法的重要性,包括统计过程控制、质量成本管理和质量改进等。这些理论的提出奠定了TQM的理论基础。 发展阶段 TQM的发展可以被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阶段一:质量控制 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初,质量控制是企业质量管理的 主要方法。质量控制的目标是通过检测和纠正过程中的缺陷来控制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质量控制主要关注检验、抽样和纠正行动,以确保产品和服务满足规定的质量标准。 阶段二:质量保证 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质量保证成为企业关注的焦点。质量保证的目标是通过建立标准化的质量管理系统来确保产品

和服务的质量。质量保证涉及到质量计划、质量手册、程序和标准操作程序的制定和实施。这一阶段的重点在于质量的预防,而不仅仅是纠正。 阶段三:全面质量管理 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全面质量管理开始兴起。全面质量管理强调全员参与、持续改进和以客户为中心。全面质量管理提倡员工参与到质量管理中,通过团队合作和统一的目标来推动质量的改善。此外,它还强调以客户为中心,不断满足客户的需求和期望。 阶段四:绩效优化 90年代中期至今,绩效优化成为TQM的新方向。绩效优化 通过应用先进的管理技术和方法,以更高效、更灵活的方式提高质量管理的效果。绩效优化包括过程改进、数据分析、持续改进等。它强调了数据驱动的决策和持续改进的重要性。 对企业的重要性 全面质量管理对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以下是TQM对企 业的几个重要影响: 1. 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 TQM的核心目标是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通过全员参与和持续改进,企业能够发现和纠正问题,提供更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这将增强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赢得客户的信赖和口碑。 2. 成本降低 TQM通过减少质量问题和缺陷,从而降低成本。通过优化流程和提高效率,企业可以减少浪费和资源的不必要消耗,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率。

质量管理发展历史(背景)

质量管理发展历史(背景)

质量管理发展历史 ——ISO9000标准背景 质量管理的发展同科学技术的发展同管理科学化、管理现代化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从工业发达国家解决产品质量所使用的技术和发展变化来看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质量检验阶段(QC) 十九世纪末,美国工程师泰勒根据十八世纪以来大工业生产的管理与实践提倡“科学管理”,创立了泰勒制度,以生产时间和数量为标准,主张计划和执行必须分开,因而需要“专职检验”这一环节。与此同时,随着资本主义大公司的发展,生产规模的扩大,对零件生产的互换性和标准化的要求越来越高,专职检验人员和部门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专职检验以及在此以前的工人检验、工长检验都是生产后检验,成品抽查都是事后检验,挑出不合格品,起事后把关作用。我国的质量管理专家称此阶段为“死后验尸”,本阶段的作用是用剔除不合格品,但此阶段无任何预防作用。但事后检验防止了不合格品流向社会,故此方法今天仍在使用。二.统计的质量管理阶段(SPC) 1924年美国贝尔研究所休哈特运用数理统计的原理,提出了控制生产过程中产品质量,即后来发展完善的“质量控制图”和“预防缺陷”的理论,1931年,休哈特将自己陆续发布(表)一些论文和所设计的质量管理方案以及质量控制图等汇集起来,出版了《工业产品质量的经济控制》专著,把数理统计方法引入了质量管理,但是由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频起,统计管理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直到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当时军需品生产面临严重的问题;由于事先无法控制不合格品而不能满足交货期的要求;由于军需品大多数属于破坏性检验,事后全检不可能也不许可,美国国防部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特邀请休哈特道奇、罗未格、华尔特以及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美国标准协会,美国机械工程协会等有关人员研究并于1941-1942年先后制订和公布《美国战时质量标准》即E1.1《质量管理指南》E1.2《数据分析与控制图法》和E1.3《生产质量管理由控制图法》,强制要求生产军需品的各公司,企业实行统计质量管理。由于统计质量管理,是采用了抽样检验的方法,因此风险较大,为了控制抽样检验的风险,各国都对生产过程进行了严格的控制,以确保加工品质量一致即1*2*3=6(保证结果),统计质量管理手段现在还在应用。此方法优点,可以起预防作用。缺点,是要求数理水平较高。三.全面质量管理阶段(TQC) 五十年代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推动了资本主义管理理论和质量管理科学的大发展,美国的费根堡和朱兰正是在这种新情况下,提出“全面质量管理”这一新概念,当时他们提出的全面质量管理主要包含几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生产出满足用户要求的产品,单纯依靠数理统计方法控制生产是很不够的,还需要一系列意义上说全面质量管理的“全面”是相对于质量统计而言的;二是产品质量有个形成、发展的过程,其中包括市场调查、研制、设计、制定标准、制定生产计划、采购、配备设备与工装、加工制造、工序控制,检验、测试、销售、售后服务等一环扣一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形成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质量的形成发展和完善过程,不断循环,周而复始,每经过一次循环,产品质量就提高一步,全面质量管理就是要

质量管理发展历程

质量管理发展历程 质量管理是企业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它与企业的发展息息相关。下面我将介绍质量管理发展的历程。 质量管理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那时,工业革命正处 于高速发展阶段,大量的工业品被制造出来,质量问题开始凸显出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些早期的质量管理理论开始出现,引起了企业的关注。 20世纪50年代,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质量管理逐渐成为一 个全球性的问题。日本的质量管理理论引起了全球的关注。在日本,人们开始注重从管理的角度来解决质量问题。质量管理的概念从此开始在企业管理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20世纪70年代,全球范围内的质量管理控制机构开始兴起。ISO(国际质量标准化组织)成立,制定了一系列的质量管理 标准和体系,为质量管理提供了一种全球通用的解决方案。质量管理从此成为企业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0世纪80年代至今,质量管理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以TQM(全面质量管理)为代表的新的质量管理理念开始兴起。TQM要求所有员工都参与到质量管理中来,以提高产品质量 和服务质量。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质量管理也得到了极大的便利和支持。通过信息系统,企业可以更加方便地进行质量管理,实时监控和分析质量数据,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中还有一些其他的重要节点。比如六西格

玛(Six Sigma)的引入,它是一种以缩小质量变异范围为目标的质量管理方法,得到了许多企业的应用;还有质量管理的标准化和认证,比如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它成为企业质量管理的一种基准。 总的来说,质量管理发展的历程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个别问题到全面问题的过程。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质量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它不仅影响着企业的竞争力,也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利益和社会的发展。因此,今后质量管理的发展还有很大的空间和潜力。企业应该不断学习和创新,不断提高质量管理水平,以适应市场和社会的需求。

质量管理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1 质量管理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1.1 质量的含义 什么是质量?世界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朱兰(Joseph M.Juran),从用户的使用角度出发,曾把质量的定义概括为产品的"适用性"(fitness for use);美国的另一位质量管理专家克劳斯比(Philip Crosby),从生产者的角度出发,曾把质量概括为产品符合规定要求的程度。在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Orginazi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IOS)1994年颁布的ISO8402-94《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术语》中,把质量定义为:"反应实体满足明确和隐含需要的能力的特性总和",这里的实体是指可以单独描述和研究的事物,可以是活动或过程、产品、组织、体系、人或他们的任何组合。这个定义非常广泛,可以说包括了产品的实用性和符合性的全部内涵。 还应说明的是,第一,质量定义中的"需要",在合同环境或法规环境下(如在核安全性领域中),是明确规定的,而在其它环境中隐含的需要则应加以识别并规定;第二,"需要"通常可转化成用指标表示的特性。因此,产品质量的好坏和高低是根据产品所具备的质量特性能否满足人们的需要及其满足的程度来衡量的。一般有形产品的质量特性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性能。指产品满足使用目的所具备的技术特性。如钟表的走时准确,电视机的图像清晰度等; 2)寿命。指产品在规定的使用条件下完成规定功能的工作总时间。如轮胎行驶磨损的里程数,电冰箱的使用年数等; 3)可靠性。指产品在规定的时间内,在规定的条件下,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如电视机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机床的精度稳定期限等; 4)安全性。指产品在制造、储存和使用过程中保证人身与环境免遭危害的程度。如各种家用电器在故障状态下不自燃起火; 5)经济性。指产品从设计、制造到整个产品使用寿命周期的成本大小,具体表现为用户购买产品的售价和使用成本。如电冰箱的耗电量、维护保养费用等。 无形产品,即服务的质量特性一般包括功能性、经济性、安全性、时间性、舒适性和文明性等,它强调及时、准确、方便、善解人意、受到重视与关注。显然,确定无形产品质量的好坏比确定有形产品质量的好坏要困难得多。因为,首先,在很多情况下,服务质量是一个主观的、难以量化的概念,同一服务,不同的人对它会有不同的感知和评价;其次,对有形产品来说,用户一般只是对最终产品的好坏进行评价,而对于服务来说,顾客不但要对最终得到的服务内容进行评价,还要对服务的提供过程进行评价。例如,银行的客户不但要求银行能够提供满足其要求的产品与服务组合,而且对于整个服务过程有所要求,如方便、及时地得到服务,受到银行的重视,得到银行持续不断的关注等等。 1.2 质量管理的发展过程 质量管理是一门科学,它是随着整个社会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的,同时,它同科学技术的进步、管理科学的发展也密切相关。考察质量管理的发展过程,有助于我们有效地利用各种质量管理的思想和方法。目前,一般把质量管理的发展过程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