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社会互动

第五章 社会互动
第五章 社会互动

社会互动-第五章.

社会互动

第一节社会互动概述

一、社会互动的涵义

授课思路:通过参加应聘这则案例,让学生领会社会互动是以他人为导向,并对他人的行为做出回应。

案例:假设你收到了一家大公司的面试通知,你欣喜若狂,非常希望自己能够成功通过面试。接下来你会做些什么呢?首先,你会考虑自己面试时的穿着打扮,也许你平时喜欢休闲、随意和自然的风格,但是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成熟,稳重和

干练,你会挑选一套职业正装,头发整饰一新,皮鞋光亮照人,手里再配一个公文包。然后,你会在脑海中排练面试的情形,你时而扮演自己的角色,时而扮演考官的角色。在面试时,你内心很紧张,但你会装作若无其事侃侃而谈,尽力展示自己的优点。对于考官的观点,你一方面加以认可,另一方面又能提出自己独到的想法。面试结束后,你感到浑身轻松,并且得意洋洋。你自认为今天表现的不俗,给考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到家,你换上了平日喜欢的T恤、牛仔裤和运动鞋。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在我们日常与他人面对面的接触中,我们根据社会成员共同建构和分享的一些规则意识到他人对我们行为的期待以及我们对他人思想、感情和行动的期待。面试官希望见到机灵、礼貌、目标明确、穿着得体,并对有关问题准备得很好的人。应聘者期待着见到有权威的、并且在提探索型问题时非常内行的人。

社会互动的涵义:所谓社会互动就是行动者对其他行动者行为的回应行动。

在相互交往中,由于我们意识到自身行动对他人行动的后果,因此,我们的行动总是以他人为导向的,根据自己所处的不同场合和面对不同的人会做出不同的反应,以调整自己的行为。我们在课堂上的行为和课堂外的行为会有所区别,与老师交往和与同学交往表现也会不一样。

二、社会互动发生的条件

授课思路:让同学们思考互动发生的条件。可以给学生以下提示:

(1)互动中对人的数量是否有要求?——社会互动必须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群体之间,这是互动的结构条件。

(2)为什么对牛弹琴,牛无动于衷呢?当你来到异国他乡,如果语言不通,那么你和当地的居民能发生互动吗?互动的纽带是什么?——社会互动以信息传播为基础,信息是互动沟通的纽带。

(3)同乘一辆公共汽车的乘客之间有互动发生吗?当汽车遇上紧急情况,需要大家齐心协力共克难关时会怎样?——个人之间、群体之间,只有发生了相互依赖性的行动才产生互动,不论这种依赖性是直接的或间接的,是亲和的还是排斥的。

(4)现代社会由于有了便捷的通信手段,因此我们可能和近在咫尺的邻居老死不相往来,但却和远在天边的网友谈天说地。互动和距离有关吗?——人们之间的互动不在于空间距离的远近,而在于事件的相关性。

(5)同样是一句“讨厌”,用在情侣之间和用在仇人之间意思是截然不同的,为什么?——社会互动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下进行的,同一行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具有不同的意义。

(6)参加应聘的你即使不喜欢,也要穿西装,打领带,这是为什么呢?——无论是个人或群体的互动都不可能为所欲为、随心所欲,都必须在一定的规范引导下行动。

第二节社会互动的理论

一、符号论

二、戏剧论

三、常人方法学

一.符号互动论——信息互动论

乔治.米德是符号互动论的代表人物,后来他的学生布鲁默(H.Blumer)对其思想做了提炼、概括和发展。

符号互动论的基本观点:

(1)符号在人们的社会互动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人与人的互动是——什么是符号?,是符号互动。运用符号进行的(2)人的行为是有意义的行为。要理解某个行动,就要对行动者赋予其活动的意义做出解释。

(3)意义不是固定不变的东西。

一方面,意义的确定有赖于互动的背景和情境,如果在大街上与熟人相遇,而是友好的问候。另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意义是在互动过程中通过双方都协商而确定的。它既不是预先决定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互动过程中产生、修正、发展和变化的。例如,有人推你一下,你可能做出不同的解释,从而也就做出不同的反应:如果你认为别人是友好地开玩笑,你可能一笑了之,或者与他嬉闹一番;如果你认为别人是无理取闹,你也许会责怪他几句;如果你认为别人是恶意挑衅,你可能严加斥责,甚至会拳脚相加。

(4)在互动过程中,人们往往通过扮演他人的角色,从他人的角度来解释其思想和意向,并以此为根据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例如,当别人推我们一下时,我们在做出反应之前,往往先得设身处地地想一下:他这么做是为了什么?

(5)在互动过程中,人们往往从自己所认识到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看法之中来认识自己,形成并修改自我概念。

例如,如果我们把别人“推”的动作理解为友好的表示,我们就可能形成自己是受人欢迎的,能与别人轻松相处的自我概念;如果我们将它理解成恶意的挑衅,就可能得到自己是受人排斥、欺负的自我概念。一个人往往按照他的自我概念来

与人互动。一个认为自己具有助人为乐的品质的人,在很疲劳的情况下都可能去帮助别人,相反,一个认为自己是已经不可救药的越轨者,往往会“破罐子破摔”。符号互动理论的缺陷在于:将社会关系简单地归结为人际关系,关注的仅仅是个体互动方式,忽视了宏观社会结构对人的互动的制约,忽视了互动的内容和社会经济条件对互动形式的重要影响,减少了它对群体互动的解释力。

非语言互动:

案例:

请同学们回答以下动作代表什么含义

眯着眼——不同意,厌恶,发怒或不欣赏

走动——发脾气或受挫

扭绞双手——紧张,不安或害怕

向前倾——注意或感兴趣

懒散地坐在椅中——无聊或轻松一下

抬头挺胸——自信,果断

坐在椅子边上——不安,厌烦,或提高警觉

坐不安稳——不安,厌烦,紧张或者是提高警觉

正视对方——友善,诚恳,外向,有安全感,自信,笃定等

避免目光接触——冷漠,逃避,不关心,没有安全感,消极,恐惧或紧张等

点头——同意或者表示明白了,听懂了

摇头——不同意,震惊或不相信

晃动拳头——愤怒或富攻击性

鼓掌——赞成或高兴

打呵欠——厌烦

手指交叉——好运

轻拍肩背——鼓励,恭喜或安慰

搔头——迷惑或不相信

笑——同意或满意

咬嘴唇——紧张,害怕或焦虑

抖脚——紧张

双手放在背后——愤怒,不欣赏,不同意防御或攻击

环抱双臂——愤怒,不欣赏,不同意防御或攻击

眉毛上扬——不相信或惊讶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与他人的互动不仅仅是借助语言,有时我们也运用表情,声音、肢体和空间距离等非语言来传达信息,并对他人的行为作出反应。所以是信息互动,不是符号互动——通过某种方式使互动者之间产生差别与联系并识别差别与联系,而且不断使差别与联系发生变化,创造新的信息。

实验发现,一个人要向外界传达完整的信息,单纯的语言成分只占7%,声调占38%,另外55%的信息都需要由非语言的体态语言来传达,而且因为非语言通常是一个人下意识的举动,所以它很少具有欺骗性。因此,当一个男子向一个女子求婚时,他大可不必等到她开口应允,看看她紧抿的红唇、低垂的眼帘和微微颤动的肩膀,答案就不言自明了。

符号互动的含义:借助符号而不是语言所进行的沟通被叫做非语言互动

(nonverbal communication)。它用身体外貌、衣着和个人饰物,所有这些都可以成为非语言沟通形式。其中,两种最重要的非语言沟通形式是身体语言(包括动态或静态的体和个人空间。

美国学者卡克.W.贝克将非语言互动分为动态无声的互动(如用“点头”表示赞同、肯定或加重语气等)、静态无声的互动、辅助语言和类语言三大类:

(1)动态无声的互动,指通过无声的动作姿态进行相互作用的过程。人的头部、指头、手、胳膊、肩膀、躯干、臀部和腿部,都可以成为互动的“语素”。所有潜在的交流加在一起,就使人们可能利用形体运动的语言来传递极为丰富的信息。手势:人们在谈话时,经常借助手势强调他所叙述事情的重要性。(插入有关手势的图片,让同学们回答各种手势的含义)

动态体态:指身体正在运动时的动作与姿态。这在人的互动中也是一个重

要的媒介,兴高采烈时的龙腾虎跃,悲痛时的捶胸顿足,遗憾时的扼腕长叹等。运动体态既反映一个人的情绪状态,又反映一个人的待人态度。

触摸:指人们互动是通过身体部位的接触来传递信息的过程。通常有握手、拍肩、亲吻、拥抱及拳打脚踢等接触的不同方式。身体部位的接触反映了互动者之间的感情、人际关系的亲密度、不同民族的不同习俗。

眼神:指通过眼睛传递的信息来进行互动的过程。人们可以从眼睛动作的注视的时间、方式和方向及视线交流的角度去提取信息。

面部表情:直接地展示着情绪的变化,是非语言信息的最丰富的源泉。在与人交谈时,我们通过不断地观察对方的脸色,以了解他们对我们说话内容的反应。我们也试图恰当地控制自己的面部表情。但是,由于面部表情很难读懂,因此,要解释它们的意义通常也是很难的。但也有证据表明,诸如恐惧、快乐、惊讶和气愤等情绪的表达方式是共同的。当研究者将这些表情的照片给现代文化中的人和与世隔绝的传统文化中的人看时,他们都能将每种表情的意义正确区分(埃克曼和弗里森,1971)。大家普遍认为,这类表情反映了一种天生的生物安排,也就是说,是自然具有的而不是后天培养的。正是由于这一原因,人们不必去学习;并且,事实上,这些表情在所有文化中都传达着同样的意义。人类的许多情感表达,如快乐、愤怒、悲伤、惊讶、恐惧等是共同的,是人类的生物性的自然反应,因此,这些信息在不同文化中表达的是相似的含义。(图片展示人类的表情)

在不同的文化中,肢体语言所表达的意义是非常不同的。

案例:

美国,上下点头意味着“是的”,而左右摇头则意味着“不”。

马来半岛的萨芒人把头向前伸表示“是的”,而马来西亚的矮小黑人则通过往下看以表明“不”。

埃塞俄比亚人交手的姿势(把一个手腕交叉放在另一个手腕上,并同时按照相反的方向移动双手)意味着向一位妇女示爱;

在以色列,这个动作曾经具有军事意义,而现在则意味着双手被“禁锢”或受了伤。

在埃塞俄比亚,手袋式的动作(伸出手,摊开手掌,然后将五个手指聚在

一起形成一个点)意味着乞讨食物;而在以色列,这是“慢一些,保持耐心”的标志(舍勒,1985)

(2)静态无声的互动。它是指通过没有声音的静止身体姿态来传递信息进行互

动的过程。

一是互动者的静止体态。人们静止状态下的体态通常有:站、坐、蹲、跪、躺、卧等各种姿态及上述各种体态的不同组合。人的这种静止的体态和相互的位置是构成人际关系变化的重要信号。

二是互动中的人际距离。人们交流信息的一种形式是掌握他们彼此之间的距离。案例:大街上我们与陌生人相遇时,我们彼此之间相互看一眼,这一看一般就遵循着某种共同的模式。在一种被称为礼貌的疏忽(civil inattention)的过程中,陌生人之间的相互一看,仅仅意识到对方的存在为止,而不是看得太长,不会表现出任何好奇。所谓礼貌的疏忽,通常采取这种形式,即“往对方头顶看,……当对方走过时收回眼神——这就是对别人的一种模糊的印象”(戈夫曼,1963,1980)。

个人空间的一个方面,即谈话人之间的人际距离,尤其有意义。人际距离通常用身体之间的空间距离来测量。人类学家爱德华·T·霍尔(Edward T.

Hall,1966)曾经对此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他用下面的例子来说明空间距离是怎样表明人们彼此间的情感的。

正在生气或者强调各自观点的人们,总是越凑越近,他们抬高嗓门喊叫,好像这才是正常的。于此类似,正如所有女人都知道的那样,一个男人示爱的最初迹象之一就使向女方靠近一些。如果女方不是同样感到有意思的话,她对此的反应就使向后退。

霍尔提出了一种理论,认为个人距离有四种基本类型,每种类型的距离又都有其自己的活动和关系特征。人们选择特定的距离进行互动,不仅反映着,而且有时还形塑着他们之间的关系。有必要指出的是,这一理论可能只对霍尔所研究的人适用,即美国东北部的健康的中产阶级成年人。

亲密距离(intimate distance,从实际接触到彼此相距18英寸,大约45厘米内)另外一个人的出现会让人不知所措。在这个距离内,一方可以感觉到

对方的气息,并能详细地看到对方的身体。这就是求爱、安慰和保护的距离。尽管可以经常看到一些孩子们在各种公共场合保持这种距离,但是对于许多成年人而言,在公众场合保持这种距离是不合适的。

个人距离(personal distance,从18英寸到4英尺的距离,大约122厘米内)一般是与密友和相爱者进行互动。在社会距离(social distance,从4英尺到12英尺的距离,大约365厘米)内,可以处理一些非个人事务。除非受到空间限制,人们在偶然的交际场合也保持这种距离。

案例:

提问:沙发中间茶几的作用是什么?

一次,一个外交会谈座位的安排出现了疏忽,在两个并列的单人沙发中间没有放增加距离的茶几。结果,客人自始至终都尽量靠到沙发外侧扶手上,且身体也不得不常常后仰。可见,不同的情境、不同的关系需要有不同的人际距离。距离与情境和关系不相对应,会明显导致人出现心理不适感。

社交距离已超出了亲密或熟人的人际关系,而是体现出一种社交性或礼节上的较正式关系。其近范围为4~7英尺(1.2~2.1米),一般在工作环境和社交聚会上,人们都保持这种程度的距离。社交距离的远范围为7~12英尺(2.1~3.7米),表现为一种更加正式的交往关系。

案例:公司的经理们常用一个大而宽阔的办公桌,并将来访者的座位放在离桌子一段距离的地方,这样与来访者谈话时就能保持一定的距离。如企业或国家领导人之间的谈判,工作招聘时的面谈,教授和大学生的论文答辩等等,往往都要隔一张桌子或保持一定距离,这样就增加了一种庄重的气氛。)在社交距离范围内,已经没有直接的身体接触,说话时,也要适当提高声音,需要更充分的目光接触。如果谈话者得不到对方目光的支持,他(或她)会有强烈的被忽视、被拒绝的感受。这时,相互间的目光接触已是交谈中不可缺免的感情交流形式了。

公众距离是公开演说时演说者与听众所保持的距离。其近范围为12~25英尺(约3.7~7.6米),远范围在25英尺之外。

这是一个几乎能容纳一切人的“门户开放”的空间,人们完全可以对处于

空间的其他人,“视而不见”,不予交往,因为相互之间未必发生一定联系。因此,这个空间的交往,大多是当众演讲之类,当演讲者试图与一个特定的听众谈话时,他必须走下讲台,使两个人的距离缩短为个人距离或社交距离,才能够实现有效沟通。

显然,相互交往时空间距离的远近,是交往双方之间是否亲近、是否喜欢、是否友好的重要标志。因此,人们在交往时,选择正确的距离是至关重要的。

案例:有这样一个小伙子,他爱上了一个姑娘,向姑娘求婚遭到了当众拒绝。姑娘后来恼怒地说:“他竟在离我8英尺(约2.5米)的地方谈这种事。”自然,这种社交距离不是谈婚论嫁的场合。

空间距离的文化差异:

霍尔指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其交往距离也不同。这种差距是由于人们对“自我”的理解不同造成的。

案例:北美人理解“自我”包括皮肤、衣服以及体外几十厘米的空间,而阿拉伯人的“自我”则仅限于心灵,他们甚至把皮肤当成身外之物,因此,交往时,往往出现阿拉伯人步步逼近,总嫌对方过于冷淡;而北美人却连连后退,接受不了对方的过度亲热。霍尔(1966)所访问的一个美国人说:“这些人离得太近了,眼睛都对上了。这样确实让我很紧张。他们把脸贴得太近,让人觉得他们就像在‘你的身体里'似的”。同是欧洲人,交往时,法国人喜欢保持近距离,乃至呼吸也能喷到对方脸上,而英国人会感到很不习惯,步步退让,维持适合于自己的空间范围。

关于个人空间的文化定义也体现在人们对居室、房门和办公室的看法上。案例:德国人觉得房门保持了房间的完整,并且提供了人与人之间的一条必要界线。在德国人的办公室里,门一般是坚固的,并且总是关着。但是,在美国,关着门可能意味着屋里人不愿交际,甚至是一种搞阴谋的迹象(施瓦茨,1967;霍尔,1966)。与此同时,美国人和德国人都倾向于把总经理的办公室安排在大楼的某个角落,而法国人则把正中央的办公室看作是最受尊敬的。在法国,办公室和城镇通常都是围绕着某一中心向四周辐射,那些最重要的人以及最重要的地点和机构,都处在中心位置(霍尔,1988)。

空间距离的性别差异:还有证据表明,个人空间的重要性对于不同性别的

人是不同的。有位研究者指出,男人一般比女人需要更多的个人空间(爱泼斯坦,1986)。可能正是这个原因,在一间拥挤的屋子里,男人比女人更容易受到负面

社会性动物读书报告

《社会性动物》读书报告 《社会性动物》是一部讲述人际关系的心理学著作,涉及情感、移情、偏见、攻击性、从众性等诸多方面。对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困惑,这本书提供了科学的答案,例如,为什么企业热衷于用明星做广告?为什么有人溺水时,围观的人却不伸手援助?为什么人们会相信邪教等问题。 书的扉页上有亚里士多德的一段话:“人的本质上是社会性动物;那些生来就缺乏社会性的个体,要么是低级动物,要么就是超人。社会实际上是先于个体而存在的。不能在社会中生活的个体,或者是因为自我满足而无需参与社会生活的个体,不是野兽就是上帝。”这段话表明了在很久以前,人们中的一些就意识到,人具有社会性。显然,人不是低级动物,不是超人,更不是上帝。所以,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正如一句话所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江湖就是社会。 既然是一本社会心理学的著作,我们首先应该知道什么是社会心理学。作者埃利奥特·阿伦森首先举了十几个例子,提出了例子中的一个共同因素,社会影响。例如,一个四岁小女孩在生日那天得到一个玩具鼓,她敲了几下便不再玩了,之后很久不摸一下。一天,一个朋友来做客,他刚想拿起鼓玩,小女孩就夺了过去,玩个不停,好像那一直是她最喜爱的玩具一样。由此,阿伦森引出了社会心理学的工作定义,即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对别人的信念和行为索产生的影响的学科。 书中阿伦森的第一定律是:行为古怪的人并不一定都是疯子。我认为他同样在强调社会影响。阿伦森说,一些情境变因会使许多“正常”人以极不适当的方式来行动。阿伦森用了菲利普·齐母巴多的著名模拟监狱实验来佐证自己的定律。 有一个成语叫做“三人成虎”,在我们的生活中总有那样一些人,喜欢追随别人,与人附和,以博得别人的好感。而我们自己,也经常被别人影响,对原本自己很确定的事感到怀疑,这就是人的从众性。 对于从众现象,詹姆斯·瑟伯有一段传神的描写。一两个人,因为各自的某种原因开始跑起来,没过多久,大街上的所有人都跑了起来,为什么呢?因为别

社会学概论第四章社会互动与社会角色

第四章社会互动与社会角色 第一节社会互动概述 一、社会互动的涵义 社会互动:人发生与个人之间、群体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的相互的社会行动的过程。 ?社会互动必须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 ?社会互动是相互依赖性的行为; ?社会互动以信息传播为媒介; ?社会互动并不是非要在面对面的场合下才能发生; ?社会互动包括个人之间、群体之间以及个人与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二、社会互动的类型 1.合作:不同的个人或群体之间为了达到共同的目的而相互配合的互动方式。 2.竞争:不同的个人或群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互动方式。 3.冲突:个人与个人或群体与群体之间为了各自获得共同珍视的目标等而互相斗争、 压制、破坏以至消灭对方的互动方式。冲突的特点: ?冲突的直接目的是打败对方; ?冲突双方是直接对立关系 ?冲突的双方所争夺的目标既有相同性质;又有不同性质; ?冲突在形式上要比竞争激烈得多; ?冲突双方的利益、态度及意见是根本对立的。 三、集体行为 1.含义:也叫集群行为、大众行为,是指缺乏组织的一群人受到某一因素的刺激或 影响而形成的众多人的共同行为。 2.特点:群体性;自发性;突发性 3.具体表现:情绪;感染时尚;骚动 第二节社会互动的理论 一、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 1.交往:既包括个人与个人,团体与团体之间的交往,又包括不同国家之间的交往;既 包括物质交往,叉包括精神交往。 2.主要内容 ①揭示了社会互动的物质条件; ②指明人的需要是产生社会互动的根本原因; ③分析了社会互动层次,指出经济互动是其他一切互动的基础。 3.人的需要是产生社会互动的根本原因 二、符号互动论 1.代表人主要是米德、布鲁默等人。 2.该理论是一种解释人们相互作用的发生、作用方式与特征,强调人类交往中的象征、 符号和意义的重要性的理论。

社会性动物 读后感

《社会性动物》文摘与读后感 卡耐基说:如果你希望人们喜欢你,就要让人们感到愉快,做出喜欢他们的样子,对他们感兴趣的问题表现出兴趣,“毫不吝啬地去赞扬他们”,对他们的观点表示欣然同意。事实是这样吗?这些策略能够奏效吗?从一定程度看,它们是有效的,至少在刚刚开始交往时会有效果。来自严格控制实验资料表明,与那些具有令人不愉快特征的人相比,我们更喜欢那些具有令人愉快特征的人;我们更喜欢那些赞成自己观点的人,而不是那些反对自己观点的人。我们喜欢那些喜欢自己的人,而不是那些不喜欢自己的人,我们喜欢那些与自己合作的人,而不是与自己竞争的人;我们喜欢表扬自己的人,而不是批评自己的人;如此等等。人际吸引的一般性的概括为:我们喜欢那些只需付出最小的代价便可以给我们带来最大奖赏的人。 有关吸引的一般奖赏理论可以说明很多问题。比起那些其貌不扬的人,我们更喜欢长相出众的人,因为长相出众的人可以给我们带来“美”的奖赏。同时,我们会喜欢那些与自己观点相同的人,因为当我们与这类人相遇是,作为奖赏,他们会为我们的观点提供一致性的证据,也就是说,他们会让我们相信自己的观点时正确的。正如上一章曾经提到的,减少偏见和敌意的方法之一便是,通过改变环境让个体之间互相合作而不是竞争。对这种关系的另外一种表述是,合作会导致吸引。只要人们之间能够花些时间互相交往,彼此之间的吸引力便会增强。依据定义,合作行为显然是一种奖赏。一个同我们合作的人会向我们提供援助,会听取我们的意见,会给我们提出建议,会替我们分担重任。 一般奖赏代价理论可以解释大量的人类吸引现象,但却并不能解释它的全部,世界并非如此简单。例如,回想一下我和贾德森-米尔斯一起做过的一项实验。在那项实验中我们发现,与那些为了要成为一个群体的成员付出较少时间和精力的人相比,那些经历了不愉快的假如仪式的人对所在的群体更加喜欢。他们所得到的奖赏是什么?是痛苦的减少?还是失调的减少?这种奖赏又是怎样同小组联系在一起?这一切还都没有搞清楚。 另外,仅仅搞清楚某些事物是起奖赏作用的并不一定有助于我们去预言或者理解一个人的行为。例如,回想一下第2章,第3章和第5章,在分析人们为什么会从众以及人们为什么会改变自己的态度时,我讨论了击中原因:为了获得表扬、被人喜欢或者免受嘲笑;为了认同自己所尊敬或者钦佩的人;为了显示自己正确;或者仅仅是为了替自己的行为辩护。从某种程度上讲,所有都被认为是奖赏。但是简单地贴上奖赏的标签,很可能会掩盖他们之间的重要差异。尽管显示自己正确愿望和避免他们嘲笑的愿望,在得到满足时会令人产生满足感,但是人们为了满足这些需要所采取的行动却往往是相反的。例如,在对直线长度的判断中,为免受嘲笑,一个人可能会遵从群体压力;但同一个人为了显示自己的正确也可能偏离群体其他成员的一致意见。将这两种行为都用“奖赏”这一术语来表示,不会让我们获得更多的理解。作为社会心理学家,一项更为重要的任务是确定人们采取这种行为的条件。该领域的研究表明,尽管人们喜欢得到赞扬,而且倾向于喜欢赞扬着,但他们并不喜欢被操纵。如果赞扬过于慷慨、来得毫无头绪,或者赞扬着可以通过迎合他人而从中获利(这一点最为重要),那么他便不会受到多少欢迎。因此,那句古老的谚语“甜言蜜语从来不会得逞”是错误的。正如琼斯所说的,“甜言蜜语有时是会起作用的'-但并非任何时候都能起作用。 同样,我们也喜欢那些向我们提供帮助的人。提供帮助可以被视为奖赏,而且我们往往喜欢那些为我们提供这类奖赏的人。与那些没有帮助过我们的人相比,我们更喜欢那些帮助我们取得胜利的人-即使他们并非有意对我们进行帮助。就像对赞扬我们的人一样,我们对那些帮助我们的人,也并非一概喜欢。具体而言,我们不喜欢那些有附带条件而帮助我们的人。这种附带条件会对受益者的自由造成威胁。假如赠送礼物是为了得到回报,人们便不会喜欢接受这种礼物。

《社会学概论》综合习题二及参考答案.doc

1、 2 、 31、 2、 3、 4、 一、填空 (每题2分,共20 分) 《社会学概论》综合习题二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 1、 社会化的内容可以概括为( )、( )、( )、( ) 和( )五个方面。 2、 从生命周期的角度看,在现代社会中,人的社会化过程一般被划分为( )、 ( )、( )、( )四个阶段。 3、 ( )是处于某一社会位置上的人实践其所应遵循的角色规范的情况,而 实 际上表现出来的角色。 二、 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广义的社会化 社会角色 角色领悟 社 会互动 三、 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简述社会化的社会主体。 筒述角色失调的原因。 简述角色失调的解决方法。 简述社会互动的类型 四、论述题(共20分) 1、试述符号互动理论。 参考答案: 1、 社会化的内容可以概括为(技能社会化)、(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行为社 会化)和(性别角色社会化)五个方面。 2、 从生命周期的角度看,在现代社会中,人的社会化过程一般被划分为(儿童期)、(青 年期)、(成年期)、(老年期)四个阶段。 3、(实际角色)是处于某一社会位置上的人实践其所应遵循的角色规范的情况,而实际 上表现出来的角色。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 广义的社会化既包括童年期的社会化,也包括个体成年后的社会化过程,是一个内 化社会价值标准、学习角色技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过程。 2、 社会角色:综含地说,社会角色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 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社会所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 3、 角色领悟:是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对日己所扮演的角色的认识、态度和情感 的总和。 4、 社会互动:群体活动和社会过程是以互为条件和结果的社会行动为基础的。这种相 互影响的社会行动可以简称为社会互动。

社会性软件

社会性软件Social Software(SS),是构建于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络之上的应用软件,在功能上能够反映和促进真实的社会关系的发展和交往活动的形成,使得人的活动与软件的功能融为一体。社会性软件的定义很多,而且还都在不断的发展演变过程之中。它的核心思想其实是一种聚合产生的效应。人、社会、商业都有无数种排列组合的方式,如果没有信息手段聚合在一起,就很容易损耗掉。 第一类:显式的社会性软件 就是要简单地建立社会关联,尤其是强/弱链接。例如Friendster: 第二类:协作和通信工具 包括各种支持CoP(Community of Practice)的,例如Groove和Instant Message(MSN、QQ之类的即时通讯软件)。 第三类:个人出版和聚合 例如Blog和Wiki。 第四类:智能社会软件 如计算机协同工作软件。 Web2.0 是相对Web1.0 的新的一类互联网应用的统称。Web1.0 的主要特点在于用户通过浏览器获取信息。Web2.0 则更注重用户的交互作用,用户既是网站内容的浏览者,也是网站内容的制造者。所谓网站内容的制造者是说互联网上的每一个用户不再仅仅是互联网的读者,同时也成为互联网的作者;不再仅仅是在互联网上冲浪,同时也成为波浪制造者;在模式上由单纯的“读”向“写”以及“共同建设”发展;由被动地接收互联网信息向主动创造互联网信息发展,从而更加人性化! 云计算由Google在两年前提出,在2007、2008年开始大红大紫,这一技术名词运用了诗意的比喻——形容未来用户不用知道自身是怎么获得计算服务的,这些计算服务好像都集中在天上的云彩上,无时无刻不在头顶笼罩,我们可以像抬头看云彩一样容易就获得服务。

社会性动物读后感

《社会性动物》读后感 生活中,往往你打开电视就会看到明星代言的广告。企业为了增加产品的知名度和销量,不惜豪掷千金为其产品选择了明星代言人。而通常代言人的效益是很明显的,企业名利双收。这样的结果就是因为百姓的从众心理。 什么是从众?从众可以定义为,由于受到来自他人或者群体的真实的或者想象的压力,一个人的行为或意见发生了改变。百姓在挑选商品的过程中,往往会改变自己的想法去挑选喜欢的或者更加知名的明星所代言的产品。 书中提到了所罗门-阿希经典实验。假设你和四个其他被试者走入走进房间,实验者出示了一条直线X,又向你出示了用于比较的三条直线A,B,C。你的任务是判断其他三条直线中哪一条与直线X最接近。看上去这个知觉实验非常容易,很明显直线b是正确答案。但是当其他被试都毫不犹豫的选择直线A的时候,轮到你选择时,你也会选择直线A。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从众呢,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当面对着多数人完全一致的判断时,他们开始确信自己的意见是错误的;另一种可能是,他们做出了与众人一致的回答,以便于被众人接受,或避免因持不同的意见招致众人的反感。同样地,当明星代言的产品销量陡增时,身边的朋友大都使用此产品时,你也会选择一试,带着好奇或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泯然众人。 曾经红极一时的来自星星的你,带来了无数千颂伊同款产品,粉丝们纷纷效尤,但她们往往忘记了自己是否适合这款产品。刚入门的淘宝客们由于没有网络购物的经验,往往下拉菜单选择销量从高到低,根据销量来抉择自己要买的东西。 然而从众却是个中性词。一部部法律的颁布,一种种语言的通用,都是人类的群体智慧。人类结合他人的意见,慢慢发展起这些智慧的结晶。所以从众在一定程度上,为人类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再说到我们大学生,刚进大学时,问问身边的同学是否想入党,大家的回答都是肯定的,

第七章第二节社会互动的过程

第二节社会互动的过程 社会互动尽管形式不同、内容各异,但都具有一些共同特点,遵循着大致相同的基本过程。本节在介绍有关社会互动过程分析理论的基础上,对社会转型期和网络化时代社会互动的过程及其变化加以分析。 一、社会互动的过程 社会互动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概念,不同类型、不同情境中的互动在过程上往往差别很大。如角色互动、陌生人互动、集合行为情境中的互动、个体之间的互动、个体与群体之问的互动、群体之问的互动等,都可能有不同的互动过程。这里介绍两种分析社会互动过程的方法和观点。 (一)贝尔斯的互动过程分析 美国社会学家贝尔斯(R.Bales)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提出了一种小群体研究方法——互动过程分析。贝尔斯认为,小型群体的面对面互动包括12类互动范畴,涉及取向、评价、控制、决定、紧张和整合等六项功能性问题。贝尔斯把社会互动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定向阶段,主要解决情境辨识问题。参加互动的成员在开始互动时往往首先要确认是何种情境。例如,当大家被召集在一起时,人们首先关心的是要干什么,是社交性的联欢,还是严肃的工作会议。 第二阶段:评价阶段,主要解决态度确定问题。明确了互动情境后,成员们往往要考虑自己该对此情境持何态度。例如,如果是一次社交性的联欢,那么是积极主动参与,还是逢场作戏凑凑热闹,或是消极地旁观。第三阶段:控制阶段,主要解决行为选择问题,即对此情境做些什么。如果倾向于积极参与联欢,那么是去表演节目,还是找几个自己感兴趣的人聊天,还是多做些服务工作。 在这里有几点需要注意:首先,这三个阶段并不是直线发展的,有时可能会重复某一阶段。例如,在控制阶段之后有可能进行重新定向和评价。参加聚会时,一开始你可能以为是一场严肃的学术讨论,便郑重其事地准备做笔记、发言,但进行一段时间后你可能发现大家都并不认真,于是你也就开始敷衍了事。其次,在互动的各阶段中往往伴随情绪因素,互动过程分析可能同时涉及工作任务领域和社会情绪领域。最后,在多人互动中,人们与谁互动,进行哪方面的互动都有较强的选择性。贝尔斯的互动过程分析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被用来探讨诸如集体问题解决、角色发展、上下级交往等问题。 (二)芝加哥学派的四阶段说 美国芝加哥学派的帕克(R.R.Park)和伯吉斯(E.Burgess)对不同群体或不同文化之间互动过程的分析认为,本地社会群体与移民之间的互动过程,包括敌对、冲突、适应和同化四个阶段,每个阶段与前一个阶段相比都是一个进步。第一阶段是敌对或竞争,这是最初级和基本的社会互动,是一种个人之间没有社会接触的互动,互动双方是一种竞争、排斥关系。敌对或竞争与劳动分工等社会过程有关。第二阶段是冲突,由于激烈的竞争,双方可能产生对立情绪,出现以攻击对方为目的的行为。第三阶段是顺应,冲突在少数情况下会以一方消灭另一方而结束互动,但大多数情况下,冲突的一方或双方会部分地改变其思想、态度和习惯来适应对方,以避免、减少或消除冲突。第四阶段是同化。顺应的结果是双方在很多方面日益接近、融合,趋于一致,实现同化。两种文化体系相遇时,也会发生交流、冲突、认同和融合的过程。但是,并非所有的互动都要经历这种过程,只有双方利益上或认知上不一致时才有可能如此。 二、社会转型与社会互动 社会变迁尤其是社会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过程,必然会引起社会互动的方式等方面变化,社会互动方式的变化反过来又会推动社会变迁。例如,在当代社会,新通信技术的应用带来了社会互动方式等层面的革命性变化,社会互动方式变化又对经济社会结构的变迁带来深刻

《社会性动物》读书笔记

《社会性动物》读书笔记 作者:埃利奥特.阿伦森(Elliot Aronson) 作者简介:阿伦森(Elliot Aronson)是当代最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师从20世纪最伟大的社会心理学费斯廷格,是美国心理学会110年历史上唯一一位获得所有三项大奖的心理学家:杰出研究奖(1999年)、杰出教学奖(1980)和杰出著作奖(1975)。另外,在他许多的荣誉中, 有因为在改善团体间关系方面的贡献获得Gordon Allport 奖,和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内的卓越研究成果获得Donald Cambell 奖。1981年,他被授予美国教育促进与支持理事会的年度教授称号,1992年他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这些是一位心理学家的至高荣誉。 内容简介:《社会性动物》,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艾略特.阿伦森出版的一本社会心理学的著作,他被称为“美国社会心理学的圣经”。这是一本讲述人际关系的心理学著作,涉及情感、移情、偏见、攻击性、从众性和利他行为等诸多方面。阿伦森的《社会性动物》一书,对社会心理学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社会心理学通过科学的检验、观察制造情景、实验条件的严格控制、精确而广泛的资料对人类行为进行了深入研究,解释人类在社会行为。

为什么企业热衷于用明星做广告? 为什么有人溺水时,围观的人却不施以援手? 为什么人们会相信邪教? 为什么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也会盲目服从宗教领袖,即使自杀也在所不惜? 生活中,人人往往会遇到类似问题。看似不合常理,但在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又在情理之中。《社会性动物》一书,通过解释什么是社会心理学,以及对从众,大众传播、宣传和劝导,社会认知,自我辩解,人类的攻击性,偏见,喜欢、爱和人际敏感性等多方面的研究,深入浅出的对上述问题的内在根源给予了解释,让读者认识到了作为一门科学的社会心理学的魅力。 读书心得:亚里士多德:“人的本质上是社会性动物;那些生来就缺乏社会性的个体,要么是低级动物,要么就是超人。社会实际上是先于个体而存在的。不能在社会中生活的个体,或者是因为自我满足而无需参与社会生活的个体,不是野兽就是上帝。”作者将这段话放在书中的扉页,意图向我们解释书名的由来和含义,也给予我们清晰的思路,人是不能独立于社会而存在的社会性动物。 作者埃利奥特·阿伦森在一开始就举了十几个生活中的例子,并提出了例子中的一个共同因素,社会影响。例如,一个四岁小女孩在生日那天得到一个玩具鼓,她敲了几下便不再玩了,之后很久不摸一下。一天,一个朋友来做客,他刚想拿起鼓玩,小女孩就夺了过去,

阅读材料2 社会性软件

>>原文英文《Social Software》 一系列社会性软件(Social software)的普及应用,尤其是在年轻人群体中的流行,这让许多教育者在思考一个问题:这样的技术实践以及对技术的狂热也许会在教育中有所应用。 当然,教育者相信其他媒介也对教与学产生过变革作用: ?电视和视频会议(Television and video conferencing)让许多普通教师成为多余的了,因为每个学生通过电视和视频会议就很容易获得优秀的教师,而且还能节省费用。 ?计算机辅助培训(Computer-based training)允许学习者自定步调地学习,每当需要时就可以练习,而且计算机还会不厌其烦地提供反馈。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提供了一个真正的反应式“辅导教师”(responsive …tutor?),它能够“懂得”学生的错误并适当地作出反应。 ?异步计算机会议(Asynchronous computer conferencing)能够支持全球范围的教育,学生虽然处于不同的时区,但他们在不离家或不离岗的情况下也一样可以学习世界名校 的课程。 这个列表还会不断继续下去。教育对媒介的大肆宣传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活力,追捧最新的技术作为实现高质量、低成本、易实施和互动式教育的手段。社会性软件有什么不同之处吗?我们的回答是,“也许没有”,但这本身可能是个错误的问题。忽视社会性和技术的发展趋势对教育工作者来说不比追逐任何一个新的运动更优势,因为社会和技术的发展是新的。如果一个大学给每个学生只提供了石板和粉笔,这是件可笑的事情,但同样,期望所有课程的每个学生都能受益于写博客或在电子档案袋中创建多媒体内容也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需要强调的是如何创造性地使用社会性软件,而不是对这些工具在教育功能上的设想,如它们可能会改善教育、降低成本、扩大参与或其他一些特征。它们只是工具而已,而如我们所知,人类正是会使用工具的动物。 所有各种各样的社会性软件工具都是所谓web2.0的一部分(O?Reilly, 2005)。Web2.0工具的基础是利用集体智慧(collective intelligence)。当用户添加新的内容和新的网站时,这些内容用超链接连接起来,以便其他用户发现并链接这些内容,因此网站内容的有机增长就是用户集体行为的一个体现。O?Reilly 以Amazon 作为范例进行了解释。 Amazon销售与https://www.360docs.net/doc/5914524537.html,等竞争对手相同的产品,同时这些公司从卖方获得的是同样的产品描述、封面图片和目录。所不同的是,Amazon已然缔造出了一门关于激发用户参与的科学。Amazon拥有比其竞争对手高出一个数量级的用户评论,以及更多的邀请来让用户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在近乎所有的页面上进行参与,而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利用用户的行为来产生更好的搜索结果。https://www.360docs.net/doc/5914524537.html,的搜索结果很可能指向该公司自己的产品,或者是赞助商的结果,而Amazon则始终以所谓“最流行的”打头,这是一种实时计算,不仅基于销售情况,而且基于其他一些被Amazon内部人士称为围绕着产品“流动”(flow)的因素。由于拥有高出对手一个数量级的用户参与,Amazon销售额超出竞争对手也就不足为奇了(O?Reilly, 2005)。 其他与教育相关的社会性软件还有:

1社会性动物

№1 导读 当今社会,心理学几乎已成“热学”。林林总总冠以“心理学”之名的出版物不断更新着书店和读者的书架。心理学不再神秘,正日渐走近我们的生活。 在快速发展的当下,人们逐渐改变着自己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如何才能保持自身的健康身心和塑造健全的人格?当现代生活的压力在人与家庭、群体、社会的关系中注入了新的特征时,人们又该如何正确处理这些关系以达到彼此的和谐与适应?这些问题,都需要心理学给出答案。 本周我们将学习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艾略特?阿伦森的著作《社会性动物》,他是美国心理学会110年历史上唯一一位获得杰出著作奖(1975年)、杰出教学奖(1980年)和杰出研究奖(1999年)三项大奖的心理学家,而他的《社会性动物》被誉为“美国社会心理学的《圣经》”。下面我们进入本周的学习。 从本质上讲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那些生来离群索居的个体,要么不值得我们关注,要么不是人类。社会从本质上看是先于个体而存在的。那些不能过公共生活,或者可以自给自足不需要过公共生活,因而不参与社会的,要么是兽类,要么是上帝。 ——亚里士多德 《政治学》,公元前328年 №2 社会性动物 亚里士多德说过,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 “社会性动物”意味着什么呢?来自老师的鼓励,会使小朋友的课堂反应更积极;一个人对他人的看法,会受到朋友们的影响;有奥运冠军代言的麦片,会受到更多人的欢迎;男朋友的绝交信,可能使女孩子情绪突变、暴饮暴食。 尽管以上列举的情境千差万别,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因素:社会影响(他人的想法或行为对个人所产生的影响)。 社会性影响的作用 社会影响如何对人产生作用呢?举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九岁的小姑娘玛丽,看上去对家务很感兴趣,她总是帮妈妈整理餐桌、准备饭菜、打扫房间。玛丽的父亲认为“小女孩基因之中已经融入了家政的成分,不要听那些女权主义者胡言乱语”。“基因”的说法你相信吗?更可能的是,从幼儿时期开始,只要玛丽在烹饪、玩娃娃之类从传统看属于女性的事情上表现出兴趣,就会得到奖赏和鼓励,而她在拳击上的兴趣则不太可能受到同样的待遇。久而久之,她便真心地更加喜爱家务活儿了。 作者认为社会心理学的核心就在于“社会影响”。采用这一定义,我们将尝试对以上所举实例中的许多现象加以解释。比如人们是怎样受到影响的?为什么会受影响?这种影响是长久的还是短暂的? 大多数人都对诸如此类的问题感兴趣,因为所有人都是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度过绝大部分光阴的:被人影响着,也影响着他人。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人人都是业余的社会心理学家。那么也许你要问,既然有些道理是显而易见的,为什么还要费事儿去研究它? 为什么费劲研究显而易见的道理 有两个理由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其一,人们经常高估自己,出现事后聪明偏差(这种偏见指的是一旦知道了某个事件的结果,人们倾向于高估自己的预测能力)。你一定听过“我早知道!我就说是这样!”之类的话,尽管事前对推测有犹疑,但事后人们几乎总是认为,当初自己就百分百确定。 其二,一些看上去显而易见的结果,经过仔细考察后被证实是错误或不完全正确的。比如,从自身经验出发,当我们无意中(背后)听到某人讲我们的好话时,我们会喜欢这个人。这一点已经被证明是正确的。但同样正确的是,如果我们无意中听到不完全是好话,有时我们

人际沟通 第五章 护理工作中的语言沟通 教案

第五章护理工作中的语言沟通 目标要求 [目标] ?解释语言沟通的含义与作用及类型 ?掌握交谈的含义与特点及类型 ?了解护患交谈的常用语言 ?熟悉护士的语言修养 ?掌握护患交谈中倾听技巧、言语技巧及其它技巧 重点:掌握交谈的含义与特点及类型;掌握护患交谈中倾听技巧、言语技巧及其它技巧 什么是沟通?简单地说,就是为人处事的方法和技巧。 ?沟通包括听和说,它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沟通一词起源于拉丁语,包括传授、参与和共享三层含义。 ?戴尔﹒卡耐基认为人际关系是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他指出: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另外的85%要靠人际关系、处事技巧。 ?曾任美国总统的里根被誉为“伟大的沟通者” ?克林顿也是一位善于沟通的总统。 ?由此可见,沟通已经成为人际交往的一项重要手段,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没有沟通,人们就缺少了一条通往成功殿堂的路径,就缺少了一份关爱,就缺少了一种天长地久的友谊,家庭生活就少了一份和谐。 因此,会办事,办好事,已逐步被人认可。 ?据成功学家们的研究表明,一个正常人每天花60%-80%的时间在“说、听、读、写、看”等沟通活动上。 ?美国沟通大师保罗蓝金研究显示:领导人的沟通时间45%花在听,30%花在说,16%花在读,9%花在写。 ?我们要想在日常生活中提高自己的沟通技巧,就要学会如何与人交谈、倾听;如何运用各种沟通技巧与患者沟通。 第一节语言沟通的基本知识 一、语言沟通的含义与作用 (一)语言沟通的含义、 语言(language)--是一种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则而构成的符号系统和信息载体。 可以理解为:①语言应指人类的语言,人与人之间通过言语交流来沟通;②语言应指人类语言中的语音、词汇、语法、言语等具体内容;③语言应包括书面语言和口

社会互动理论

社会互动理论 一、社会互动的含义 “社会互动”,即社会相互作用,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关系背景下,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等在心理、行为上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 构成社会互动,应具备三个要素:(1)应有两方以上主体。既然是相互作用,主体必然不能少于两方,至于每方人数具体是多少则没有明确限制,其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因而不论在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还是群体与群体之间,互动都可发生。(2)主体间应有某种形式的接触。这种形式既包括语言,也包括非语言,如身体感官或其他媒介等。换言之,一方主体应向他方发出一定的“符号”即通过行为或意思表示的方式传达给对方。(3)各方主体都能意识到“符号”代表的意义。对于一方主体做出的意思表示或行为,其他主体不仅能清楚认知,而且能对此积极回应。 二、社会互动理论的理论来源 社会互动理论是包含建构主义观点和人本主义观点的认知体系。在该理论看来,人一出生就进入了人际交往的世界,学习与发展就发生在他们与其他人的交往与互动中,它既强调学习过程的认知参与,也强调学习过程的全人参与。社会互动理论着重于学习的社会环境,把教师、学生、活动之间的相互活动看作教学的灵魂所在,强调教师、学习者、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它的动态性。 社会互动理论有两大重要理论来源,一个是维果茨基的社会互动理论,一个是费厄斯坦的“中介作用”理论。维果茨基认为,人类心理功能的发展是以特定的社会本质和社会过程为先决条件的,在每一个社会文化情境中,儿童参与正式和非正式的教学交流,产生了与那些情境适宜的心理功能。儿童通过社会互动的双向过程,逐步建立系统的认知表征作为解释框架,并且信奉自己社会文化情境中所提倡的普遍价值体系和行为准则。在维果茨基的理论中,社会互动成为智力产生和发展的源泉,个体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特定结构与过程,可追溯到与他人的互动上,学习和认知发展就是通过参与社会活动来吸取适当的文化实践经验。 费厄斯坦在其“中介作用”理论中指出,对个人有重要意义的人在认知发展过程中起中介作用,有效学习的关键在于本人和“中介人”之间的互动。从这两个理论中不难看出,人与人的交往和互动是推动学习的关键力量。 三、社会互动的主要形式 从学者们的研究看,社会互动的主要形式有:交换、合作、冲突、竞争和强制。正是在这一系列的语言和非语言的互动中,人们不断学习由社会建构并由大家共享的象征意义,通过角色借用,理解他人的想法,在符号互动中完成交流,共建意义系统。在互动中,意见得以分享、感情产生共鸣,从而也影响到文化的

从社会性动物的表现看政治现象的发生与发展

从社会性动物的表现看政治现象的发生与发展 人和相当一部分动物一样,在其自身种群内部为获得食物资源和争夺性伙伴,以及在哺育后代的生存活动中,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之间会形成一种相对稳固的关系,这就是动物社会的基本形态。科学家早就发现蜜蜂有着极强的群体组织性,蚂蚁社会组织结构之严密、群体秩序之井然也是绝不亚于人类的。再如豺、狼这些猎食动物其协同作战的精神也并不比人类逊色。有的动物竟然还能做出为了集体的安全而牺牲自己的行为。但是,人类社会除了具有其他动物社会的全部特征之外,更具有超出其他动物社会的智慧活动。因为人毕竟不是一般的动物,造物主在赐予其他动物本能的同时却赐予了人类以高度的智慧。所有的物种都是造物主的作品,而唯独人类才是大自然的杰作。人类依仗着智慧在与其他动物相同的生存环境中开始了创造生涯。尽管如此,人类还是在社会发展初期相当长一段时间之内的社会活动中没有出现政治行为现象。原始社会时期人和一般动物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在面对捕杀与被捕杀的困局中同时也会受到来自同类的威胁。个体与个体之间,部落与部落之间的冲突经常发生,无论是因为领地还是其他什么原因,这期间的所有问题都不能够成政治问题。冲突过程中无论各方采取什么样的手段,使用什么机巧,作何谋划,这仅仅是人类智慧的初步体现,均不在政治范畴之列。例如一只哺育幼鸟的鸭子,当遇到狐狸走近巢穴时它就会一面向自己的孩子发出警告一面装作受伤的样子向远离巢穴的方向跑开,既要保证自己不会被狐狸捉住,又不要马上让狐狸失去信心地引着狐狸到达它认为安全的地方才展翅高飞。对于鸭子的这种表现没有人会认为这是一种政治行为。在与生存的对手斗争中动物的某些表现也是值得人类学习的,即便是大规模群体战争,人类也远不及蚁类和蜂类动物表现的英勇顽强。人类社会有许多活动在智慧与情感方面虽然都远远超过了一般动物,但只要是出于生存的本能,无论是动物还是人的行为均不属于政治行为,因为这些行为不具备政治行为的必要元素,这个问题将在政治要素一章中详细论述。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暴力是所有动物都习惯采用的行为,不管使用的是尖牙利爪还是什么先进武器,其攻击的行为完全是发自兽性。兽性不存在人性,人性却包含了兽性。人的行为一旦违背了人性原则就必然暴露出兽性的本质。这里并非全面否定人类使用暴力,只是明确暴力行为的层次归属,它是动物求生存、争利益的必要手段。不可否认的是,人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动物,尽管人类超越了动物的原始性,但仍然保留着动物的基本属性。

脸盲症

脸盲症:何以对面不识君? 沉默的马大爷 | 2015年02月21日阅读(32623) 人类作为一种社会性动物,有一种重要的认知能力,每天都要反复使用,那就是面孔识别。看到一张熟悉的脸,即使环境、角度、表情有所不同,我们也能立刻认出眼前的这个人是谁。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种能力是与生俱来的,运用得如此熟练,以至于根本意识不到它的存在。但是,也有一小部分不幸的人,因为先天或后天的原因,无法正常地运用这种能力,他们就是脸盲症(prosopagnosia)患者。 脸盲症患者的大脑无法正常加工看到的面孔,从中识别出对方的身份。即使你和他们待上一整天,转过天来,他们仍然认不出你的脸;哪怕是认识很久的人,甚至是自己孩子的面孔,在他们的眼中依然非常陌生。这是一种怎样的感觉?脸盲症患者大卫·罗杰·费恩这样写道:“这就像问一个盲人看不见东西是什么感觉,或者问一个聋人听不见声音是什么感觉一样;我想象不出,每个人都有一张独特的面孔,这样的世界是个什么样子。”[1] 一般来讲,脸盲症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获得性脸盲症(acquired prosopagnosia),这类患者原本拥有正常的面孔识别能力,但因为某些后天因素,导致与面孔加工相关的大脑区域受到损伤,就出现了脸盲症的症状。面孔加工本身是一个复杂的心理-生理过程,需要由多个脑区组成的神经网络协同工作,其中最重要的中枢之一是横跨大脑颞叶和枕叶的梭状回(fusiform gyrus)。许多获得性脸盲症患者之所以发病,正是由于中风、外伤等原因,伤及了这个区域,导致其无法正常运作。 相比之下,对于另一种脸盲症——发展性脸盲症(developmental prosopagnosia),我们的了解就更加有限了。与获得性脸盲症不同,这类脸盲症患者一生下来就缺乏正常的面孔识别能力。不过,由于脸盲症缺乏成熟的诊断标准,以及代偿策略等因素的影响,许多患者直到多年以后才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根据近期的一些调查研究,在人群中发展性脸盲症患者的比例可能高达 2.5%-2.9%[2][3]。影星布拉德·皮特、动物学家珍·古道尔,以及物理学家保尔·狄拉克,都是发展性脸盲症的著名案例[4]。

社会互动理论

百科名片 社会互动:群体活动和社会过程是由互为条件和结果的社会行动为基础的。当相关双方相互采取社会行动时就形成了社会互动。社会互动也称社会相互作用或社会交往,它是人们对他人采取社会行动和对方作出反应性社会行动的过程——即我们不断地意识到我们的行动对别人的效果,反过来,别人的期望影响着我们自己的大多数行为。它是发生于个人之间、群体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的相互的社会行动的过程。社会互动是人类存在的重要方式。与其他动物间的互动相反,人类互动是有意义的。 目录 介绍 独特意义 产生及其实质 互动要素 主要理论 互动情境 互动的维度 互动的类型 基本类型

社会转型与社会互动 展开 编辑本段 介绍 社会互动(social interaction) 社会互动 1.社会互动必须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人之间。 社会互动2.个人之间、群体之间 只有发生了相互依赖性的行为时才存在互动,并不是任何两个人的接近都能形成社会互动。 3.社会互动以信息传播为基础。 4.社会互动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下进行的。同一行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具有不同的意义。 5.社会互动可以是面对面的,也可以在非面对面的场合下发生。 6.社会互动还会对互动双方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并有可能对社会环境形成一定的作用。 7.人们的互动往往遵循一定的行为模式,具有一定的互动结构。 编辑本段 独特意义 社会互动是研究社会学的基本分析单位之一,是微观社会学的主要课题。它是个体层次和社会结构层次以及文化层次的中介,是由个人走向群体甚至更大社会组织制度的转折点。

产生及其实质 (符号互动论的角度) 乔治.H.米德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发现,人类心智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形成和社会组织与制度的建立,是社会互动的主要过程,也是社会互动产生的主要条件。 社会互动的起点,是在人类心智发展基础上形成的“自我互动”。“自我互动”即“主我”与“客我”的互动。作为一种社会过程,“自我互动”反映的是从“主我”到“客我”的反思过程,有无这种反思是区分人类的行为和动物行为的主要标志。从总体上看,“自我”不仅是社会互动的产物,而且是“主我”与“客我”在互动中不断展开的过程。从根本上讲,没有群体互动,就不会有自我互动。对行动者个人来说,群体互动既是互动的前提,也是互动的必不可少的环境和情境。互动的实质在于:无论是自我互动还是社会互动,都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往返活动,都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沟通。这种沟通,主要依靠包括暗示和语言在内的“符号”。因此“符号互动”是社会互动的主要形式。 互动要素 (符号互动论的角度) 构成社会互动一般要具备以下三个因素: (1)必须要有两个或以上的互动主体 (2)互动主体之间必须发生某种形式的接触 (3)参与互动的各方有意识地考虑到行动“符号”所代表的“意义”。 主要理论 社会互动没有一个统一的互动理论。 社会互动 在欧洲,德国的齐美尔被认为是欧洲第一位互动理论家。他认为社会学的研究 社会互动对象应是与互动内容相对应的

社会性软件及其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研究-2019年教育文档

社会性软件及其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研究 、引言 社会性软件引起教育者的研究兴趣并被运用于教学活动中,是因为它有许多传统教学媒介无法比拟的效果和优点:首先,它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传统的学习方式相比,这种学习方式不仅让学生关注学习内容,而且要学会软件的操作、整合和维护;其次,它便于进行协作式教学,运用社会性软件可以方便知识的聚合和重新组织,培养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兴趣;最后,它有助于学生实践技能和研究能力的培养,这种能力使学生能够利用在线信息网络进行知识的构建和传播。[1] 总之,社会性软件 让学生超越教室和学校进行分布式的社区型学习和研究,克服由 于学校提供学习资源的不足而造成的学习障碍,成为一种应用正 式教育和非正式教育的重要助学平台。 二、社会软件概述 1.社会软件的定义 社会性软件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主要是指利用Web技术来维持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一些网络软件工具。在文献[2] 中,作者对社会软件的各种定义进行了分析归纳,从这些定义中得出了三个观点:(1)是一种工具,能够增强人们的社交和合作能 力;(2)是一种媒介,能方便人际交往和信息的交互;(3)是 一种社会生态,提供人们进行实践、价值和技术的系统平台。如

果将社会性软件应用于教育中,则可以据此定义出社会性教育软件:能够支持和鼓励个体间相互学习,同时个体能保持自己的时间、空间、特性、行为、身份和关系的网络工具。 我国学者庄秀丽认为:“社会性软件是以面向个人服务为基础,支持群体相互作用的软件,通过最大化满足个人服务需要,实现可能产生的社会群体价值效应。” [3] 并据此从三个方面归纳出了社会性软件的特征:首先,以面向个人服务为基础是社会性软件区别于以往支持群组相互作用性软件的特点;其次,支持群体相互作用的软件是社会性软件的普遍性特征;最后,实现可能产生的社会群体价值效应是社会性软件的功能实现。 2.社会性软件存在的两大基础理论 目前的六度分隔理论和150 法则是研究社会性软件存在和发展的理论基础,为社会性软件提供了思想上的指导。[4] 1)六度分割(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 理论[5] 社会网络( Social Network )其实并不高深,它的理论基础正是“六度分割”,而社会性软件则是建立在真实的社会网络上的增值性软件和服务。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伦(Stanley Milgram) 于20 世纪60 年代最先提出一个数学领域的猜想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 中文翻译包括以下几种:六度分割理 论或小世界理论等。该理论指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你最多通过六个人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 社会性软件的定义很多,而且在不断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之中,但其核心思想是一种聚合产生的效应:人、社会、商业都有无数种排列组合的方式,如果没有信息手段聚合在一起,就很容易损耗掉。六度分割理论很长时间以来只能作为理论而存在,直 到计算机网络的出现才得以变成现实并被广泛应用:Web成功地 将文本、图形等信息聚合在一起,使互联网真正走向应用;即时通讯软件又将人聚合在一起,产生了ICQ 这样的工具。六度分隔理论说明了社会中普遍存在一些“弱链接”关系,但是却发挥着非常强大的作用,通过六度分割产生的聚合效应将产生一个可信任的网络。

社会性动物

《社会性动物》读书报告 陈俊君2010.12.9 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人在本质上是社会性动物”。因此人们不是完全独立的,而是需要同他人进行交往并受他人的信念和行为所影响。人类的行为具有社会性,为了更好的了解人类的行为,可以通过以下7个方面来加以分析和解释:从众、大众传播及宣传与劝导、社会认知、自我辩解、人类的攻击性以及偏见和喜欢、爱与人际敏感性。 ==从众== “从众是由一个人或一个团体的真实的或是臆想的压力所引起的人的行为或观点的变化。”其潜在含义即是个人认为群体获得信息要比个体多,并且具有更强的判断力和正确性。从众的动机:1、从他人那里获得正确的信息。2、为了获得奖赏或者免于惩罚。(利弊的权衡) 例如:口碑营销的基本立足点就是社会心理学上的从众理论。 “旁观者效应”也就是一种利弊权衡的表现。 从众程度的差异与众人意见是否一致、个人自信度和文化差异有关。个人往往会屈从于有专家或者重要人物存在的团体,或者团体与个人存在某些共性。个人对社会的反应可以按强弱分为依从、认同、内化。(由弱到强、反应持续时间由短到长)依从的核心是权力,动机是为了获得奖赏或者免于惩罚。认同的核心是吸引,动机是个人希望自己能同榜样保持一致。内化的核心是可信程度,动机是确保正确性。 影响从众性强弱的重要因素: 1. 团队的一致性。即多数人的意见是否一致,研究发现哪怕试验中被试者只碰到一个做出正确回答的支持者,被试者遵从多数人错误判断的可能性也会大大降低。 2. 是否表态。一旦个体先说出了自己的态度,可以减少从众的几率。 3. 自信心强弱。自信心强的人往往更不容易遵从于团队压力。 4. 文化差异。比如美国和法国相较于中国、日本而言,人们更不容易从众;女性比男性更容易从众。 ==大众传播、宣传和劝导== 身在信息社会中的我们每天都在接受各式各样的大众传播,小到电视广告,大到总统竞选的报道。劝导大众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宣传的过程,同时还具有传播某种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作用。宣传者通过两种不同的途径到达劝导的目的:中心途径和边缘途径。在中心途径下人们主动审慎思考,而边缘途径下人们往往是被动地接受信息。为了获得更好的宣传效果,必须处理好三个关键因素: 1、传播源(宣传者):可信度和吸引力,可信度和吸引力越高的宣传者影响力越大。结论:我们容易受到权威人士的影响;一旦某个人没有影响我们的企图或者做出与自身利益相反的表现,就比较容易增加我们对他的可信度;我们的观点也容易收到我们喜欢的人的影响。 2、宣传的性质:唤起受众的感性认识比理性认识更有说服力;生动的经验比苍白的数据更有影响力;做正反两面的论证比单面论证更有效力;根据时间顺序的不同可以采取首因效应(如果两者间隔时间短)或近因效应(如果要求立刻做决定);在意见不一致时,信誉度更高的人比信誉度更低的人更能说服异己只见。 3、接受者的特点:自尊(自我评估)、先验(情绪和心向)、观念和态度。自尊心较强的人往往不容易受到影响;心情愉悦时比较容易接受宣传,人们会为了保护自由感从而抵制被强加的观念——对抗理论;为了让受众更加坚定,则可以让他们经历过攻击,反而更容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