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行动计划

全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行动计划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地方高校的应尽义务,是落实学校办学定位的内在要求,也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为深入学习贯彻X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特制订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落实学院推进整体转型发展工作实施方案,以培养输送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为核心,以服务机制创新为抓手,推进政产学研深度融合,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总体目标

根据《X市“十三五”规划纲要》发展战略,围绕X产业转型升级以及实现X“全国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市”“改革创新活力城”“现代产业强市”“X省际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目标对人才、技术、智力的需求,通过横向拓宽、纵向深化,不断创新服务机制、打造服务平台,建设服务队伍、提高服务水平,全面推进政产学研合作,全方位、多领域、开放性地服务X经济社会,同时,推动学校教学和科学研究等各项事业持续快速发展。

三、主要任务

(一)打造学校优势专业集群,培养X急需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

依照《X市“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实现高成长性制造业和战略新兴产业高端突破,加快制造业向集群化、信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专业升级”要求,重点打造机械制造、汽车服务、计算机软件、生物工程、X信息、自动化控制(机器人)、食品加工、电子商务、中医药等优势专业集群。同时,结合X重点建设项目需要,将在“十三五”期间增设纺织服装、新能源、新材料、现代物流等产业领域对接专业。

学校将与X产业、行业合作,协同培养X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

(二)创建特色新型智库,打造服务X经济社会发展的“智高点”

成立X经济发展研究中心。重点开展区域发展政策研究、X经济发展研究、X社会文化发展研究,促进跨学科、跨部门、跨地区的优化组合。联合国内一流专家学者,组建高水平专家团队,紧紧围绕X 市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生动实践,通过政策研究、课题调研、战略规划、项目评估、信息服务、反映(民意)调查等形式,开展战略性和前瞻性研究,推出有价值的智库成果,为X市委、市政府和社会提供决策咨询、方案评估、政策解读等服务,同时提升师生学术研究的前瞻性和实践性,带动学科发展。

(三)实施协同创新发展,打造服务X产业行业的专业平台

依托X协同创新研究院,围绕X八大主导产业和众多行业,设立协同创新中心、研究中心和研发中心,建立集成型发展合作交流平台。通过参与行业产业规划项目研究、高新技术项目研发、成果推广使用

等多种形式,打造优质高端合作平台,建立适合学校运行机制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模式。

1.服务X产业发展。加强X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建设,跟踪国际X信息技术发展前沿;协同X企业进行产品开发、科技攻关、工艺改进;对X信息发展提出预测;对企业规划提出预想等。

2.服务新能源产业发展。加大新能源技术研发平台建设,开展新能源材料与应用,新能源发电与并网,智能电网技术等研究。

3.服务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加强装备制造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共同研发机电新产品;开展机械噪音与振动检测、机械制造技术、铸造技术、液压控制技术、测试技术与仪器技术、零件精度检测、金属成分及组织的检测;制造业信息化技术等方面的重点研究。

4.服务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加强生物化工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开展生物化工技术、工业微生物应用技术、废水、废渣处理资源化、天然产物分离纯化研究。加强中药资源开发应用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开展中药资源、X“八大X药”质量标准、中药资源开发、中药标准化种植、中药X、作用机理等方面研究与开发。

5.服务食品产业发展。加强功能食品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开展药食兼用中草药型、食药用真菌型、发酵型和其他类型的功能食品的研究与开发;天然产物活性成分的分离与提取;食品与功能食品的分析与检测;珍稀食药用菌及药食兼用中草药的人工培育。

6.服务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发展。依托X集团等电机制造业企业,以电机振动与噪声X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平台,深入从事电动

机控制技术及减振降噪技术的研发。结合X、西泵、X等X市周边汽车零部件制造产业,从事自润滑轴承、刀具耐磨性、机械装备中运动部件的减摩、汽车摩擦材料等方面的工作。

7.服务智慧城市发展战略。加强云计算与大数据研发中心建设,开展云计算与大数据相关领域的软硬件的研发与生产。加强物联网与信息工程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研究各种智能传感器技术和网络信息处理方法,形成系统的物联网相关理论和应用技术;承担物联网与信息工程领域的项目研发;进行计算机软件开发、嵌入式应用系统开发等。此外,开展机器人、智能控制、工业物联网方向的研究。

8.服务电子商务产业发展。加强电子商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开展电商培训;企业电子商务项目研发和咨询;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开展电商运营、网络营销、推广服务。提高和拓展服务(尤其是微电商运营),积极帮助企业进行网络营销和市场推广,助力传统企业电商转型。开展电商产业、电商园区、电商孵化园区规划与咨询,深入开展电子商务基础研究、尤其是县域电商应用研究和前沿问题研究;加强与各县区的联系,积极参与各县区电子商务产业(创业孵化)园区规划、咨询与指导。开展跨境电子商务、跨境贸易的发展、运营及管理,进一步围绕X地方产业的发展,为本地区的涉外企业、X综合保税区等机构提供跨境电商、跨境贸易方面的翻译、咨询、培训、代运营等方面的服务。

9.服务绿色产业发展。加强中英低碳城市研究中心建设,开展低碳城市建设、低碳交通、低碳社区规划;绿色建筑设计及认证、建筑

节能咨询。加强生态环境与防灾减灾研究中心建设,开展城市污泥和工业企业废渣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立足X工程水源生态保护区,开展面源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与修复、X保护区“石漠化”治理、X水资源水质保护与合理开发应用、工程结构健康诊断与补强修复技术、大型复杂结构的安全性;防灾减灾技术与管理。

10.服务城市规划建设发展。加强城乡规划与建筑研究中心建设,开展X区域规划;X市及各县区城乡规划;X市及各县区大型项目立项论证与策划研究、评审与设计;美丽乡村建设;技术人员培训;项目咨询与方案施工图设计等。

(四)加强服务团队建设,搭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平台

以区域经济的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为导向,采用人才互聘、团队备案、项目合作等方式,在充分发挥学校现有76个科技服务团队作用的基础上,整合校内外科研资源,凝聚学校博士、硕士的导师及校友,加强产、学、研结合,打造一批在省内乃至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富有地方产业特色的优秀服务团队。充分发挥创新服务团队在科研攻关、项目服务以及成果转化上的优势,提升学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地方能力。这些科技服务团队主要是针对X市100家重点企业开展各类技术服务、人才培养、项目咨询、评估规划等服务。

(五)实施继续教育计划,服务社会公共事业发展

一是联合X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开设干部自主选学、专业技能证书、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等培训项目,提高从业人员业务与管理水平;二是利用学校在人才和科技上的优势,支持县区中等职业教育发

展升级;三是积极与X市教育主管部门开展合作,提高全市中小学教师、幼儿教师、职业技术学校教师的学历水平;四是积极与X市卫生系统开展合作,培养各类进修生、中医药基层管理和技术人员;五是积极与X市公务员管理部门合作,开展X市公务员初任培训及在职继续教育培训。

(六)着力“三大平台”示范引领,助推X创新创业发展

充分利用学校国家级“三融X空间”,主动开展与国内其它X空间和X市各类X空间的合作,为X经济社会发展培育优质创新创业项目;加强学校与X区共建的“X村领创空间”建设,促进X合作,带动X信息产业发展;加快推进“X理工大学科技园”建设,吸引更多与学校优势特色专业相关的企业入驻,建成集教学机构、实习工厂、研发基地、创新创业孵化器四位一体的X科技创新大学园区。

(七)提升“三大文化品牌”效能,服务“X文化强市”建设

加大X国医药理论应用研究及人才培养力度,做好X名贵中药材保护和开发利用,强化XX应用技术成果转化,提升X中医药文化品牌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加大X历史建筑文化应用研究及古建筑人才培养力度,做好X历史建筑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强化X古城镇、古村落、古建筑的保护和修缮,塑造X古建筑文化特色品牌。

加大X盆地地理文化资源的应用研究力度,做好X文化产业、X 产业、X产业和自然环境的开发利用,拓展X文化创意产业链,塑造X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品牌。

(八)整合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服务X经济社会发展

为X市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提供信息咨询服务、为X市支柱产业和重点项目提供科技信息、产品开发、管理咨询、质量认证、资产评估、法律咨询服务;为X市出国留学人员提供留学信息、出国留学中介服务、个性化培训服务;为X企业参与“一带一路”投资建设提供外语服务;为X市人民提供高品质的医疗保健服务。依托在全国建立的校企合作基地,积极为X推介招商项目。

四、具体举措

(一)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专业布局

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制定专业发展规划,围绕地方主导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以及重大发展战略的实施设置新专业,改造整合已有专业。加强特色、优势、品牌专业建设,将地方特色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综合供需情况和第三方评价,建立学科专业建设效果评估和动态调整机制,同时实行学科专业建设警示(黄牌)、退出(红牌)机制,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造就满足行业需求的应用技术人才

建立开放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企业深度参与的多元化(复合型、创新型、创业型、卓越型、国际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按照职业岗位群履职能力需要倒推培养目标的机制,探索工学结合以及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以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为主线,科学构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教学核心平台建设,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就业竞争力、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引入社会评价机制,

建立人才质量社会监控体系以及以应用能力为主的质量评价体系,使人才培养的实施过程更加贴近于职业的要求。

(三)紧密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强优势学科建设

健全基层学术组织,以学科建设支撑专业建设,驱动师资队伍建设,促进科研水平与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坚持在校地互动中拓展学科增长点,加大新兴、交叉学科的扶持和培育,推动以地方资源为依托的特色学科和应用学科快速发展,努力将地方优势转化为学科优势。整合资源,加强优势学科建设,提高承担区域发展重大对策研究和应用技术研发课题的能力。

(四)搭建区域协同创新平台,推动政产学研深度融合

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积极探索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高校为技术依托、以市场需求为纽带、互利共赢的政产学研合作创新机制。搭建开放共享、灵活多样的协同创新平台,重点推进X经济发展研究中心、X协同创新研究院、服务团队建设,加大人、财、物等实质性投入,把需求拉动与技术推动有效结合起来,实现政产学研各方的互利互惠,助推地方创新驱动发展。

(五)引入市场机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面向产业需求,强化科研的应用导向,推行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化为目标的产学研一体化科研服务模式。鼓励联合企业开展应用技术研发和专利技术转化,缩短从科研到应用的周期,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重视对应用技术研发的政策激励,

加大对直接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科研成果的奖励力度。引入市场机制,积极探索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模式、新途径。

(六)深化校地合作,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规划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力度引进学科带头人、科技领军人物、创业创新人才等高层次人才,服务地方主导产业转型升级和创业创新需要。着力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引进既有企事业单位实践经历、又有扎实理论基础的专业技术人员充实教师队伍。完善人才共享机制,依托人才驿站、博士后流动站等平台,加强校地校企合作,实现多方共赢,切实提升人才在服务地方转型升级中的支撑力和贡献度。

(七)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调动各方面服务转型升级的积极性

以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为驱动,完善竞争激励机制,激发各方面服务转型升级的积极性。推进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改革,鼓励教师个性化发展,对从事应用技术研究和社会服务工作的“双师型”教师在职称评聘时予以适当倾斜。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在岗位聘任时适当设置直接面向社会提供服务的岗位,推进教师分类管理,激发教师教学、科研、服务的积极性。完善社会服务评价制度,把服务社会作为重要指标纳入各二级学院、各部门的业绩考核,努力形成服务社会的合力。

五、保障条件

(一)组织保障

建立由市领导牵头、相关职能部门和理工学院参加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中相关职能部门的组成单位由发展改革委、财政局、教育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工业和信息化委、科技局、地税局负责人参加。设立校地合作秘书处,校地合作秘书处由X理工学院、市工业和信息化委等相关部门组成,选派专职人员(为常设机构),设立办公地点(设在理工学院),负责制订当前具体“行动方案”和中长期“行动方案”,常年研究和落实合作协议,同时制定目标任务、政策导向、考评方案、奖惩办法等,纳入市政府、学校工作计划。

(二)经费保障

积极争取X市和各级相关部门的政策支持,设立行动专项资金和服务平台启动基金,加大对直接服务地方的科研项目、创新平台、服务平台的经费支持力度。通过风险投资、项目合作、委托开发、技术转让等多种途径和形式,筹集资金,形成可持续的投入保障机制。

(三)机制保障

1.建立与X市政府有关机构、大型企业定期磋商机制,定期沟通X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情况和X理工学院服务X工作的推进情况,协商解决存在的问题。

2.建立校地、校企资源共享机制,逐步将学校优势资源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不断落实《行动计划》的实施方案,将相应任务进行分解和落实,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将服务社会作为重要指标纳入学校考核内容,形成服务地方的良好氛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